全球農業發展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4 17:15: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全球農業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全球農業發展現狀

篇(1)

中圖分類號 F3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322-01

農業現代化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江蘇省作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以高效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把外向型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力手段;把生態農業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要求;把支撐保障體系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保障[1-3]。連云港市地處我國暖溫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地帶,農業生產水平較高,但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在江蘇處于落后水平。現就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進行探討如下。

1 國外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1.1 德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德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依托于政府對農業信貸的扶持以及農業科研與農業協會的發展。德國政府對農業投入領域包括對休閑地補償、小農場合并補助、資助困難農場生產及社會保障等,并對農業(農機)技術服務協會、企業給予一定啟動資金。

1.2 印度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印度農田基礎設施落后,為提高糧食單產,印度政府引進高產品種,改進灌溉技術,大量施用化學肥料;為提高農業生產率,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勵農民增加農業投入,政府控制基本農業生產資料的售價,有關企業因此而產生的虧損由國家來補貼。

2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2.1 發展現狀

連云港市是一個農業占很大比重的城市,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一產業比重雖逐年降低,但仍占很大比重。近年來,連云港市強化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在農業結構調整、高效農業規模化、農業產業化、外向型農業、農產品質量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2.2 取得的主要成效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連云港市4個縣都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近年來,積極調整糧食內部種植結構,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4]。制定并實施了十大優勢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優糧、強牧、擴菜,優質糧比例得到明顯提高,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農業經濟格局進一步優化,設施蔬菜、鮮切花、食用菌、優質稻米、專用小麥、優質瘦肉型豬、食草家畜等主導產業得到快速發展。

2.3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連云港市經濟欠發達,財政投入低,農業科技貢獻率不高,新的人才、技術、管理、理念、投入等內外環境還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高效農業雖然亮點較多,但多數尚未形成規模效應,有特色無規模、有規模無特色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主導產業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作為現代農業重點組成部分的畜牧業所占比重較小。

3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條件分析

3.1 優勢

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東北部,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接壤;西與徐州市、淮安市毗鄰;南與淮安市、鹽城市相連。本區域屬中緯度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性氣候,常年日平均氣溫14.0 ℃,全年日照百分率為54%;生長期平均氣溫為20.4 ℃,日照總時數為1 262.2 h,日照百分率為46%~58%。平均年降水量為889 mm,相對濕度為61%~84%,無霜期212 d。地勢較為平坦,東南部為低平原,西北部為丘陵、崗坡地,土質從砂土到黏土均有分布。土壤有機質含量為0.6%~2.5%,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別為50~129、4~31、30~478 mg/kg,該區域自然條件適合于高效農業的生產。

3.2 劣勢

連云港市經濟基礎較差,市、縣財政投入農業資金較少,造成農業基礎設施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同時,由于市區規模較小,周邊沒有發達的大城市,缺乏直接經濟輻射,致使農產品銷售成本較高。與周邊地區相比,市、縣二級科研院所較少,市級農科所起步晚、實力弱,對全市新技術推廣帶動力不強。

3.3 機會

近年來,全球糧食供求偏緊,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長、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以及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能源與食品爭糧矛盾日益突出,全球糧食供求將長期趨緊。江蘇省沿海開發為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也對連云港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連云港市是江蘇省高效外向農業生產基地,具有較強的自然生態優勢,區位優勢明顯。

4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按照(下轉第325頁)

(上接第322頁)

“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圍繞構建“三個機制”,即糧食安全的保障機制、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統籌城鄉的發展機制,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生態高效外向農業,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國際化水平,加快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推進農牧業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努力用先進的物質投入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用先進的組織形式經營農業,整體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5]。

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發展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5 參考文獻

[1] 趙蕾.國外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及其啟示[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8(2):48-51.

[2] 李瑾,黃學群,孫國興,等.天津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1):76-80.

篇(2)

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在消除農業貧困、增加食品供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也帶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強度投入的化學品成為農業污染最重要的來源,進而造成了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系統的立體污染,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這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成立,對規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其標志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有機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有機農業研究院、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生產遍及160個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面積達到3704萬公頃(包括過渡期面積),有機農業面積占農業面積的0.85%。具體來看,有機農業發展呈如下特點:

1.洲際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呈穩定增長。與1999年相比,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2.4倍,但洲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機農業面積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機農業面積的33%、其次為歐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亞洲占比均為7%、非洲占比3%。歐洲為有機農業面積增長最大的地區,與2008年相比,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170萬公頃。從有機農業面積占區域農業面積分析,大洋洲和歐洲占比較高,分別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為0.1%。

2.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規模。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生產者達到1574971戶,比2009年有所下降。從洲際來看,在2005-2010年間,有機農業生產者增長平均為1.27倍數。其中,非洲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達到3.04倍,其次是亞洲為1.35倍、歐洲為0.48倍、拉丁美洲為0.46倍、北美洲為0.39倍、大洋洲為0.12倍。非洲和亞洲增長比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小農戶數量居多,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機農業屬于大農場經營,農戶數少,但面積增幅較大。從市場規模看,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貿易達到445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89.2%。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易額分別達到220.59和195.83億歐元,占總交易額的93.5%。

3.有機農產品種類和有機農業生產大國。2010年,全球有機莊稼種植面積為609萬公頃,排名前5位的農作物面積包括:谷物類251萬公頃、草料203萬公頃、含油類種子46.8萬公頃、蛋白類作物30萬公頃、蔬菜27萬公頃;永久類作物面積265萬公頃,主要包括咖啡64萬公頃、橄欖油50萬公頃、可可29萬公頃、堅果類26萬公頃、葡萄22萬公頃。排名前10有機農作物生產大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巴西、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德國、烏拉圭和法國。

4.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發展。2009年,全球有機農業認證機構達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數認證機構設在歐盟、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全球共有79個國家有認證機構,主要為發達國家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認證服務,非洲絕大多數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缺乏本地認證服務提供商。非洲僅有10個認證機構;亞洲有164個認證機構,其中大多數總部設在韓國,中國,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來亞洲認證機構數量急劇上升,歐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則相對穩定。

二、有機食品價格及其彈性特征

由于各國經濟水平、各國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知和消費偏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市場有機食品價格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國際組織和政府的研究報告中,主要采用兩種比較方法:一是選擇本國市場,對常規食品價格和有機食品價格進行比較,評估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另一種方法是測算有機食品的價格彈性,討論價格變化對有機食品需求量的影響。

(一)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比較

已有研究文獻主要基于不同國家或一國不同地區的比較。尹世久(2010)通過調查我國粵、蘇、魯三省七個城市13個超市或專賣店的有機食品與常規食品價格,發現有機食品的價格溢出平均為3.15。從食品種類來看,有機蔬菜的價格溢出最大,達到3.76,有機大米和面粉的價格溢出相仿,分別為2.87和2.83。從地域來看,山東的價格溢出略高,為3.18,廣東與江蘇比較接近,分別為3.11與3.12。山東省有機蔬菜銷售較為少見,但其有機大米與有機面粉的價格溢出都遠遠超過廣東和江蘇兩省,達到3.17。其調查結果與美國農業部調查結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機蔬菜價格比常規蔬菜價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機食品價格彈性

雖然有機食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常規食品價格變動、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有機食品的需求,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主要反映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有機食品需求相應的變動率,即需求量對價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為例,20種日常消費品價格彈性特點表現為:

1.絕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大于1。除了小甜點的價格彈性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價格彈性為1外,18種食品的價格彈性大多有在2和5之間。

2.大部分有機食品遵循“需求法則”,即價格下跌,需求量上升;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價呈反比例關系,需求曲線可以表述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

3.有些有機食品量價呈正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醬、新鮮水果、意大利面、橄欖油、小甜點、精制谷物、雞蛋、茶出現了量價齊升;大豆飲品出現量價齊跌。需求曲線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線。可能的原因是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認知,消費偏好發生變化,對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動了價格上升。

4.新鮮和易腐食品價格彈性較大。例如,新鮮水果、蜂蜜、大豆飲品、雞蛋、鮮奶的價格彈性分別達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變化對價格變化極為敏感,即價格一個微小的變動導致需求量大幅度變動。上述分析顯示,隨著潛在的消費需求成為有效需求,有機食品價格溢出效應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

作為有機食品生產歷史悠久和有機食品生產及消費大國,對意大利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變動分析對我國有機食品貿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鑒:即大部分有機食品價格彈性較大,部分有機食品量價成正向關系,價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擴大種植將有利于農戶收入增長;對于價格富有彈性但量價反向關系的有機食品,只要價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長幅度,生產者仍然可以獲益。

三、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及其對策

我國認證有機農業生產開始于1989年,2006年,我國通過有機認證的面積為203萬公頃,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統計顯示,2010年,有機認證的面積僅為139萬公頃,全球排名第6位。我國有機食品在全部食品種類中只占0.1%,遠沒有達到國際2%的平均水平。盡管有機農產品高價格對農民具有激勵作用,但在缺乏農業保險和農業貸款政策支持的環境下,單個小農戶面臨有機農業生產過渡期的高風險和高成本,不愿投資有機農業生產。有機農業生產的高成本主要來自固定設備、培訓、有機資格認證、有機肥等大量資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規農業生產的40%-100%以上。農戶要實現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軌,過渡期內成本高于收益,一些農戶只有依賴借貸投入。但風險導致的農村信貸市場約束間接阻礙了農戶選擇有機農業新技術投入。因此,根據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鼓勵農民投資有機農業生產。

篇(3)

1. 硒的認知

硒(Selenium,Se),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第Ⅵ主族,原子系數為34,是一種類金屬元素,與S同一主族。Se在地殼中含量極少,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為0.05mg/kg,在海洋中的濃度約為10-4mg/L4、能和氧、硫等構成多種硒化物。人類對硒的認知經歷如表1。

硒的生物學效應具有雙重性,缺硒和高濃度的硒均會引起機體的異常。適量的補充硒元素有利于人體的健康和長壽,但是過量的攝入會導致硒中毒。硒構成哺乳動物體內30多種含硒蛋白質與硒酶,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硫氧還原蛋白酶以及碘化甲腺氨酸脫碘酶等重要組成成分,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抵抗癌癥等多種生物學功能。硒在自然界分布極不均勻,土壤中硒含量在3.0mg/kg以上則可能潛在人畜中毒的危險。世界上發生硒中毒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愛爾蘭、以色列、澳大利亞、墨西哥、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中國硒中毒地區有湖北省恩施市和陜西省紫陽縣。缺硒會導致人體克山病、大骨節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硒攝入過量則會引起中毒。

硒不能由機體自身產生,必須通過外界攝取。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公布人體硒的最低需要量為17μ/g,生理需要量為40μ/g,界定中毒量800μ/g,缺硒容易導致未老先衰、精神不振、心肌衰竭和克山病等,而過度攝取會導致失明、皮疹和肝臟損害等。所以提高人們對硒的正確認識,科學補硒利國利民。

2. 我國富硒農副產業的發展現狀

2.1 我國江西、湖北等富硒省的農副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富硒農業發展較好的省市有江西省豐城市、湖南桃園縣和新田縣、湖北省恩施縣、福建壽寧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陜西省安康市和紫陽縣等。生產富硒農副產品有糧食、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和肉類等。2009年,江西省豐城市被中國營養學會、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聯合授予“中國生態硒谷”;湖北省恩施縣擁有全球唯一獨立的硒礦床,為全球最大天然富硒生物圈。2011年,湖北省恩施縣被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學術委員會授予“世界硒都”的稱號。恩施縣建成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250多萬畝,富硒茶葉、中藥材、蔬菜等富硒產品享譽全球。

2.2 我國典型貧硒地區硒農業發展

2015年,山東淄博博山區被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授予“中國富硒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博山區是唯一一家在缺硒地區命名的富硒農業示范基地。全區共發展富硒種植3500畝,富硒企業10多家,富硒養殖場、加工業發展良好,種植富硒獼猴桃、草莓、金銀花等30多個品種。

淄博博山區在貧硒區發展富硒農業,同時開展硒含量土壤普查,為博山區土壤硒背景調查做基礎。初步繪制《搏山區土壤硒含量空間分布圖》,填補博山區土壤硒含量資料空白。博山區富硒農業的穩定發展證明了我國富硒有機農業發展空間巨大,富硒產業可以帶砭濟效益,符合國民經濟發展需求。

3. 存在問題

3.1 富硒產品、肥料標準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暫時沒有食品中硒含量的統一標準,富硒肥料產品無統一的硒含量標準和使用規范,這導致我國富硒市場混亂,富硒食品和富硒肥料良莠不齊。

3.2 缺乏執法依據

富硒產品在我國除了富硒稻谷有國家標準,富硒茶葉有行業標準,其他所有產品均無國標和行標。我國各地方的富硒種植業和養殖業均執行地方標準。衛生監管部門對其余富硒產品無執法依據。同一類作物不同的省份富硒產品的標準不同,就豆類作物而言,江西省富硒豆類的含量標準是0.07mg/kg~0.30mg/kg;湖北省恩施縣0.10mg/kg~0.30mg/kg;陜西省安康市0.02mg/kg~0.30mg/kg。

4. 討論

富硒資源的開發利用需要農業、地質行業、醫學等多學科多部門共同協作,包含食品安全,疾病預防控制等多領域配合完成,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數據共享更為重要

我國硒資源的發現利用過程僅僅在個別省市,例如江西省、陜西省、湖南省等,初步統計,我國嚴重缺硒地區有:黑龍江、四川、和內蒙古等10多個省份,很多地區硒資源不明,有待于進一步發現利用。

我國土壤硒含量的背景值、硒資源的分布情況、長期硒肥施入的生態效應及其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動態監測均有待于提高,篩選富硒農作物以及

同時應該提高人們對硒的正確認識,普及食品安全與健康知識。

參考文獻:

[1] 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國富硒農業發展藍皮書[Z].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 高顯鈞,白裕兵,魏紅.我國富硒食品特色農業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3,19(9):26―29.

[3] 高顯鈞.富硒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以湖北省施恩為例[D].中國農業科學研,2014.

[4] 王慶華,黃偉,李前勇等.中國富硒食品的生產現狀及趨勢[J].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8,7―10.

篇(4)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一體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步實施,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提高也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逐漸朝著機械化和自動化的方向轉變,尤其是現代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以信息自動化和自動控制技術為支撐的各種農業機械設備和機電產品也已經逐漸深入應用到我國農業發展中來,形成了體系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現代控制理論和自動化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農業機械設備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結合當前的發展現狀對農業機械化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決農村地區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大多數青壯年人群都離開城市涌向城鎮謀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導致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嚴重不足,在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發展規模的同時,也不利于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對農產品產量的需求十分巨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農村青壯男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的應用也能夠提高我國農業作業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勞動力因素帶來的成本較高問題,有效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品質,對于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

1.2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觀念也在發生著十分深刻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產品,與此同時,生產者對于提高勞動的生產力以及增加勞動舒適性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從世界范圍來看,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使我國的農業生產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競爭壓力,急需要通過改善農產品生產條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來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下,通過使用農業機械化和自動化設備能夠有效促進我國農業行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2]。

2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現狀分析

2.1農業機械及裝置的自動化控制水平

在我國農業機械化設備和裝置的應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種自動化設備:1)聯合收割機。該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既能夠實現收割高度的自動化控制,也能夠結合稻麥的生長高度,自主控制行駛的速度和方向,感應收割區域和未收割區域,從而形成自動化運轉,保障農業機械化水平。2)插秧機。該設備的自動化尾插秧部件,能夠通過對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轉彎時自動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動化減速過程,進而完成自動供苗上苗。3)拖拉機。農用拖拉機廣泛使用的油壓式機械調節系統裝置和電子三點連接式調節裝置都能夠提升拖拉機的自動化控制水平。4)移栽機。移栽機內部自動化水平的實現是通過自動供苗塑料裝置以及自動移栽裝置構成的,其中傳動鏈式自動移栽裝置的應用能夠有效保障系統的自動化運行。5)挖掘收獲機。該機器自動化控制是通過挖掘深度自動調節裝置和自動感應石塊及篩選裝置來完成的,從而完成在農業生產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環節。6)施肥播種機。施肥播種是農業生產中的關鍵一步,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動化裝置例如計數器和感應器等裝置能夠實現自動施肥和播種,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節約勞動力要素成本。7)噴霧機。該設備的自動化主要是能夠根據噴霧時的風向、風速以及作業速度等自動調節噴霧流量,同時也能夠結合農作物的種類自動調節噴灑密度,自動感應雜草的位置。8)干燥機。該裝置能夠通過自動功能調節熱風溫度裝置的運行來保障發生事故時在第一時間切斷物料供給,從而避免過多供給影響農作物的穩定生長[3]。

2.2無人自動操作農業機械裝置

無人自動操作農業機械裝置能夠結合農作物種類和土壤的基礎特性,以及對天氣狀況的自動感應來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結合土壤的硬度差異來自動區分已作業區域和未作業區域,還能夠利用傳感器來感應已收割區域和未收割區域。此外,自動化的噴霧機和收割機等都能夠實現田間作業,減少對勞動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農業機械化設備中還存在固定式的機械設備,例如全自動谷物干燥機和全自動分選機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發揮作用,從而保證農業生產過程的順利開展。

3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前景分析

機械自動化是制造業和自動化技術的融合領域,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隨著我國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自動化也逐漸應用到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中來,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尤為明顯,因此,結合機械自動化在我國農業的應用現狀進行展望,對于豐富和優化我國農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3.1朝著多元化和協調化方面邁進

農業機械自動化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門融合了多項科學技術的交叉學科,這一領域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自動化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專業技術,在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及創新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自動化運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不同專業的技術優勢,在農業生產環節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制造行業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以及銷售和運營方面都呈現出各自獨立的狀態,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行業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勢必要對自動化設備進行創新應用和升級改造,而這種相互獨立的狀態既無法對農業機械化設備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無法將改造的設備直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甚至于一些產品設計者也無法直接了解農戶的設備使用需求,進而無法對產品進行針對化的設計和創新,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在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中應當主動實現機械設計、設備制造生產以及生產銷售環節的一體化開展,形成緊密結合的發展趨勢,實現我國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共同朝著多元化和協調化的方向邁進[4]。

3.2向著智能化和互聯網方向發展

我國信息社會的深入發展使得各行各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對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農業機械自動化行業發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礎上也隨著社會發展步伐逐漸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在機械設備的制造和運行過程中要利用科學技術來實現勞動力和機械設備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設備運行效率的同時確保自動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機械加工的過程中要將設備的生產過程與智能化技術進行緊密結合,在相關信息技術的應用下,設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夠對各種運行條件作出及時的響應,從而結合不同的作業情況形成科學合理的反饋,實現作業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農業機械設備制造生產目標來看,要求機器能夠充分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即實現智能化運行,這樣一來既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目標,也能夠生產出符合人類發展需求的商品,對于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設備向數字化邁進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應用下,對設備生產工藝的時間也需要進行有效的縮短,同時也要保障農業機械設備的作業精度,確保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在農產品種植和維護過程中的智能化應用和開展,對于推動我國農業和工業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3.3朝著環境友好型和綠色化趨勢發展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社會和農業發展也在朝著綠色化的方向邁進,因此,在這一社會發展形勢下,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的生產和應用也應當朝著環境友好型和綠色化的趨勢發展,任何設備的制造和應用應當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政府也應當加大對農業機械自動化生產和應用過程中的廢棄物排放管控力度,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嚴格制止。機械自動化制造設備的綠色化要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也在不斷提升,這就要求在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綠色設計理念,將綠色制造、綠色加工以及綠色應用貫穿在綠色設計始終,嚴格按照國家出臺的相關設計和應用標準執行,從生產工藝作為起始點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動農業機械自動化設備的及時更新換代,實現農業機械制造朝著綠色化的方向發展。

3.4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篇(5)

[2]李正. 鄭州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為自由貿易區的優勢研究[J].金融經濟,2015(02):180-182.

[3]馮春久."小區推動大省"的典范[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4(12):17-18.

篇(6)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摒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轉型為現代農業已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農業轉型過程中,既存在諸多的困難與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因此,本文就如何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為切入點,淺談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1.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1農業資金技術短缺

農業的生產離不開資金技術的投入,但在實際的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投入嚴重不足以及農業資金技術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沒有有效的保障。就當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來看,我國對穩定型農業投入的相關機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級相關部門在對農業經濟基礎的投入上并沒有做到嚴謹,仍然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并且資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農業經濟基礎較為薄弱

現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阻礙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農業經濟基礎。在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發展首先面臨的第1個問題便是基礎設施的落后。例如,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現象。不要說使用大型的耕種、收割設備,即使小型的收割機、打谷機也沒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農村地區的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甚至是沒有。水利設施的不健全,導致許多農民依舊“靠天吃飯”。如果不改變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形勢下的農業經濟又如何取得良好的發展?

1.3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另一因素是較為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雖然基本絕跡,但不可否認“牛耕人種”的情況并不少見。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廣大農村地區。這種農業生產模式規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嚴重存在技術含量不足的情況。直接導致了農業生產與規模化的生產標準線不合等問題的出現,使得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受到嚴重的影響。此外,我國經濟落后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現代農業的生產、銷售、經營、管理意識。

2.解決對策

2.1加大農業發展的投資力度

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全面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資力度。現階段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資力度想要得到落實,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實強農惠民的相關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重視,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模式,對農業資金進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對農業投資過程中,應遵循“密集化”原則。農業資金如果過于分散,必然導致各地區、各工程“捉襟見肘”,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應該集中有限的資金,投入建造高質量、高性能的農業基礎設施,工程量雖少,但是具有長遠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攜手努力。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的農業基礎實施;需要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需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業的經濟投入。

2.2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

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是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強農業經濟基礎建設,鄉鎮領導需加強農村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因為只有農業經濟取得長足的發展,城鎮經濟才能取得明顯的發展。此外,鄉鎮領導應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使用,加大農業科研創新能力;鄉鎮農業經濟想要發展還可以通過鼓勵企業投資的方式,改變鄉鎮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將良好的技術水平加以推廣利用,我國的農業經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農業企業。政府鼓勵、引導農村建立微型企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眾所周知,加工后的農產品,市場價格約在“原產品”的3倍以上,利潤高且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實屬一舉兩得。

篇(7)

1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現狀

1.1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

通信技術在現代化社會中已經十分普遍,主要是通過電子設備傳播數據、語言、圖像等信息的傳輸系統。其按照傳輸媒質可以分為有線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

1.2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現狀

高科技農業生產方式在世界各地的農業領域十分盛行,大大減少了人力的資源和費用,同時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我國相比于其它發達國家來說,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我國對于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研究速度是十分快速的,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通信系統[1]。但仍有少部分地區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研究應用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農戶思想傳統,對通信技術的認識不足,認為其安裝成本高、暫時利益小,從而不愿意在通信設備上進行投資。因此,我國要加強對通信技術的研究力度,解決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難題,實現全方面的農業生產信息化發展。

2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2.1有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有線通信技術是通過兩個不同空間的電子設備作為傳送數據的媒介,其優勢在于傳播數據穩定、抗干擾能力強等。在農業生產領域常用的通信技術主要有RS-232/422/485、Field-bus、Ethernet等。RS-232/422/485在農業生產早期應用較為廣泛的有線通信技術受到地勢、距離以及環境的影響,其安裝以及維修的成本較高,當受到惡劣天氣或是環境變化的影響事,容易導致電子通信設備受損,從而降低其傳播數據的質量,因此這種通信技術逐漸被農業生產所被淘汰。Field-bus技術在農業發展的幾十年間不斷研究和創新,在40多種技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有CAN、PROFIBUS、FF等。它取代了傳統的分布式控制系統,實現了用戶的互操作性、網絡的開放性、通信網絡的全數字化。雖然這種技術可以節省成本及硬件數量,但其受到距離的限制,要依靠Ethernet和信息網的骨干Inter-net進行傳送數據,這兩種通信技術的融合對實現全球化生產以及精細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

2.2無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無線通信技術根據所需通信距離可以氛圍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和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包括無線局域網以及無線個域網,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包括無線廣域網和無線城域網。無線廣域網主要采用GSM,GPRS,CDMA,GPS和3G等常見的全球化通信技術;無線城域網采用WiMAX(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通信技術,可以利用天線向地面設備提供高效的互聯網連接;無線局域網就是生活中最為普遍的WI-FI,用戶只需簡單的操作和小小的投資就能獲得良好的網絡資源。但是Wi-Fi受距離限制和環境的干擾而產生信號強弱變化,其路由器電子設備耗電量大;無線個域網主要包括Bluetooth,IrDA,RFID等技術,小范圍下的個體間傳播數據的網絡通信技術。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建設中,無線廣域網在大型農業設施及其管理領域中獲得極大的收獲,例如,根據GPRS、GPS、GSM等技術為設計基礎的土壤信息實時監測系統、農田水樣數據監測系統、溫室大棚控制系統等。方便農戶實時掌握農作物狀態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另外,隨著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研究的深入,無線個域網在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下也取得了許多成果,例如基于紅外線技術為基礎的變量磷肥施肥系統、以藍牙技術為基礎的溫室環境控制系統、對農作物灌溉水量的控制系統等。無線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較有線通信技術的應用更為廣泛,因為無線通信技術在設備的建設和維護方面的資金更為低廉、組網操作便捷、擴展更為靈活,可以根據不同的生產需求使用不同的無線通信技術,促進我國農業設施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設[2]。

3結束語

電子通信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不同的農業生產需求可以選擇與之相對應的通信技術,在合理使用現有通信技術的同時,加大對新型農業裝備通信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我國精細化農業的發展,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新的現代化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 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017-01

一、地理信息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美國聯邦數字地圖協調委員會(FIC-CDC)關于GIS的定義及概念框架, FIC-CDC認為GIS是由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和不同的方法組成的系統,該系統設計支持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建模和顯示,以便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問題。

二、精細農業

精細農業是綜合應用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決策技術、農業工程技術等現代高新科技以獲得“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和技術體系。運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S)、傳感器及檢測系統、計算機控制器及變量執行設備等信息技術,對大田作物生產實施監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分析

地理信息系統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80年代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1.GIS在農業土地地塊等級分類中的應用

利用GIS設定農業用地的取樣位置,對農業用地的營養成分的抽樣采集或者農業用地的年平均產量的數據整理,在Arcmap中借助于SQL語言的編輯篩選功能,從而把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以達到農業土地地塊的分類分級的效果。

2.GIS在農業病蟲害防治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GIS與GPS、RS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的,通過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把該區域內的農作物的長勢情況以圖像數據的方式傳輸給GIS,通過GIS軟件對于圖片強大的分析系統,分析出病蟲害的傳播、遷移、擴散規律和種群分布空間動態以及病蟲害的發生和環境關系,對病蟲害進行全方位、立體掌握[1],根據GIS圖像數據的顏色值變化趨勢從而能夠準確的對于農作物的病蟲害狀況做出判斷,適時地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3.GIS在農產品估產方面的應用

GIS與GPS、RS相結合,通過遙感技術(GPS)采集清晰的圖像信息,全球定位系統(RS)進行精準圖像定位,通過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和輸出地面的要素資料,獲得實況信息,再利用GIS對于采集到的信息進行高精度提取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遙感估產區劃,估產產量分布圖的生成與輸出[2]。在我國,玉米、小麥、水稻等多種農作物已經用到遙感估產。

4.GIS在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方面的應用

在GIS中,通過對農產品集聚地和農產品運輸道路的分布,利用ArctoolBox,建立消費群體和運輸距離的緩沖區以及消費目標領域的地區分布等級,還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疊置分析,添加農產品銷售和運輸條件限制以及與其他農產品競爭力的權重系數,GIS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通過限制條件的疊加可以發生地區顏色的變化,從而可以很直觀地分析出農產品的銷售最佳途徑。

四、國外精細農業發展現狀

精細農業首先出現在美國,而法國對于GIS在精細農業方面的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聯合收獲機產量圖生成以及質量測定、施肥機械及電子化植保機械利用GPS和GIS系統進行變量作業已經成為現實[3]。法國在實現精細農業現代化的同時,還經常與其他國家經常進行精細農業這方面的科研和合作交流,在實現精細農業推廣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

五、GIS的前景展望

1.“3S” ( RS、GIS、GPS)技術的集成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建立基于“3S”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 實現系統各部分間利用管理實時化、一體化、空間化。例如:利用GPS精確定位系統,在小麥或者玉米的收割過程中,均勻分布產量測試點,收集產量測試點的產量數據,把收集來的數據輸入到GIS中與其原有的數據(土壤的PH值、土壤成分表等數據)進行匯總疊加,從而分析出農業用地中各種因素對農作物產量帶來的影響,進而及時有效地做出解決方案,提高農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

2.GIS與專家系統(ES)結合組成的智能GIS系統將成為未來解決農業領域空間復雜問題的重要途徑。

利用GIS作為有效的交流平臺,廣泛開展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建立成熟的基于GIS的數據自動采集和數據分析的專家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利用智能型的GIS系統來解決精細農業中復雜難題。

3.GIS系統的發展將促使“3S”系統的快速集成

“3S”系統將為精細農業數據的自動采集、自動分析、自動處理和應用提供決策支持,提高“3S”的集成度,推動精細農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六、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人均國土占有面積卻很少,精細農業的優勢在于既能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又能減少人力物力,因此精細農業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GIS在農業上的應用推動了我國精細農業的發展,只有把GIS和GPS、RS相結合組成的“3S”系統,甚至與專家系統(ES)、決策支持系統相聯系應用到精細農業,參與到農業氣象服務、農產品估產、采集和銷售等領域中,才能實現農業數字化、產量化和規模化,在減少資源投入的同時又保證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宇鳴、李淑斌、肖植文、劉振環 GIS在農業病蟲害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農機化研究,2011

[2]饒衛民、章家恩、肖紅生、胡月明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農業上的應用現狀概述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

篇(9)

關鍵詞: 集約型農業;物聯網技術;探索;研究

Key words: intensive agriculture;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exploration;research

中圖分類號:TN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4-0206-02

0 引言

“集約型農業”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一種模式,是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將生產力技術先進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管理,形成規模化集中生產經營,使較少的土地產生最大的農業經濟效益,從而解決我國原始的、分散的農業生產,最終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改良農業、改造農業,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競爭力和活力。

物聯網技術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追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技術。利用物聯網技術就是通過對集約型農業生產、經營等活動進行實時、高效的監控,是集約型農業的發展實現智能化、低碳化、生態化、集約化發展,從空間、組織、產業上完成農業基礎設施、通信設備和信息化設施的重新組合,使農業發展進一步“高效、聰明、智慧、精細”,促使“三農”和諧發展。

1 我國集約型農業發展及其應用物聯網技術現狀

1.1 集約化農業發展現狀

①東西部地區差異較大,制約農業集約化發展;

②平原與山部地區差異明顯;

③傳統思想觀念決定著農業集約化發展進程;

④粗放型農業發展觀念根深蒂固。

1.2 集約型農業發展應用物聯網技術的現狀

1.2.1 西部地區 目前西部地區形成了以我國第一個農業示范區楊凌為龍頭的高新農業發展模式,其覆蓋整個關中地區,輻射整個西部地區,結合西部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人文特點、農業種植特點等,利用物聯網技術、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等高新技術推動“三農”產業向城市的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發展,從空間、組織、產業上整合現有通信設備和信息化基礎設施,使楊凌的發展“聰明、智慧”,探索我國“三農”信息化、城市智慧化和諧發展模式。進一步推進實施西部大發展戰略。

1.2.2 東部地區 我國東部地區的集約化農業的物聯網技術應用比較成熟,目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已經進入推廣期實用期,主要表現在:

長三角地區的集約型水稻生產區,通過農業機械導航控制技術研制而成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使農機駕駛員從單調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顯著提高作業精度,避免重復作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入產出比。

通過實時采集大棚內溫度、濕度信號以及光照、土壤溫度、葉面濕度、露點溫度等環境參數,自動開啟或者關閉指定設備。并根據用戶需求,隨時進行處理,為設施農業綜合生態信息自動監測、對環境進行自動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2 我國集約型農業發展及其應用物聯網技術意義

篇(10)

二、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現狀以及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1.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從當前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來看,在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的農業發展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在進入到新的世紀開始,種植結構也在不斷的進行著調整,在農產品的產量方面開始穩定的增長,已經和市場的需求變化逐步的適應。在農業以及畜牧業等經濟發展方面也開始有著穩步的增長,從總體的發展形勢上來看,我國的農業以及農村的經濟發展勢頭是相對比較好的。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對農業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在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比較薄弱,以及在總體的抗災能力上不強等等,這些方面都會對農業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2.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體現在多個層面,其中的農業經濟增長的投資因素是比較關鍵的,這對農業經濟增長就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投資的過程中,在當前的市場經濟多變的發展環境下,市場化改革對多元投資主體的格局也有著促進作用。在農業發展經濟上的投資進行加強,就能將農業經濟的增幅加以提升,在經濟增長的效率層面也能得到有效提升。當前的投資過程中,主要就是通過政府在信貸的方式下來進行的投資,所以只有能夠對政府支農以及信貸的投資得到有效加強,對農民貸款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就能有助于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和健康的發展。

再者,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因素還體現在出口因素層面。在這一因素方面,主要是在全球化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世界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影響已經是愈來愈大,通過出口能對我國的內部經濟的增長可有效帶動。我國作為農業生產大國,通過出口政策的科學實施,就必然會帶動整個農業的經濟增長,對農民的經濟收入也能有效的提升。我國在近些年的農產品出口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還沒有發生大的變動,雜農產品的出口國也相對比較的分散等。

另外,農業經濟增長的消費因素也是比較重要的。只要有消費就會必然帶動經濟的發展,而我國是人口大國,在消費量方面也比較大,這就對農業的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通過在消費措施方面的科學化實施,就能保障農業經濟的安全穩定的發展。注重對農業結構的科學化調整,以及將人們的生活得以有效提升,就要在農業的發展上進一步加快。

除此之外,對農業經濟的增長產生影響的因素中,還有制度因素以及科學技術的因素。從制度的因素層面來說,主要就是科學化的制度能對農業經濟的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而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也能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農業經濟增長的數據說明模型擴展及優化策略實施

1.農業經濟增長的數據說明模型擴展分析

從農業的經濟增長數據說明和模型擴展方面來看,在諸多方面也需要進行強化。在其中的土地投入方面,主要是將農業土地使用量來進行生成土地投入指數的,這就要能夠對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茶園等面積得以詳細的考慮,要在土地投入層面得以充分的重視,注重模型的擴展。而在資本投入的模型擴展層面,可通過對可比價農業總產值減去增加值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勞動投入以及自然災害和政策投入等模型擴展等層面要能充分重視。要能和實際的發展情況緊密結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障農業經濟的增長以及良好的發展。

2.農業經濟增長的優化策略實施

為能夠保障我國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的增長,就要能夠在相關的措施實施上體現出科學化。筆者結合實際探究了對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的一些優化措施,希望能夠通過此次理論研究,有助于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

第一,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要能充分重視相關生產技術的開發推廣。只有注重生產技術的有效優化和利用,才能保證生產效率的提升,才能在經濟的發展上起到促進作用。這就要能夠對農業的生產技術的開發利用等得以充分重視,從具體的措施實施上來看,就要能將當前的先進生產技術普及推廣得以充分重視,對新的農業生產機械和技術的應用要能科學化,只有如此才能保障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

第二,對農業經濟增長措施的實施,要能在促進因素方面繼續保持和優化。要對農村能得以堅持和進一步的完善化,要對土地的承包期進行延長,要能在承包合同的管理層面進行有效強化,還要能注重對土地承包和其它的一些農地制度的創新發展。在農業的投入適度增長方面要能得以有效的保持,在這一方面就要能夠對資金的來源渠道方面進行積極拓寬,對新資金來源的途徑進行增加。

第三,加強對農業的技術進步,要能夠從研究層面進行優化強化,并要能夠注重政策上的扶持等。在進行農業科技的研究過程中,就要能夠再者重點以及正確的方向上準確的把握,將農業的科技含量要能得以有效的增加。還要能注重科技體制的深化改革,將農業的科技體制要能進一步的完善和調整,將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貢獻率進一步的提高和優化。不僅如此,還要能夠注重對教育產業的發展加大力度,要能將農村居民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不斷的提升。從這一層面就要在農村的基礎教育層面進行強化,并要能從多種形式以及途徑下對農村職業技術的教育工作進行加強,這些對農業的發展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上一篇: 新時代的教育方針 下一篇: 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激情视频久久 |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图片 | 一级A中文子幕在线免费 | 亚洲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 色窝窝播放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v欧美v日韩v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