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7:15: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三語文作文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同事高考閱卷歸來,帶回閱卷現場信息和滿分高分作文,教研組組織交流研討,滿耳便是這樣的言語。是啊,高三作文教學的困惑本來就不少,而今耳聞閱卷現場、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靜想來,有兩大問題始終制約從小學到高中的作文教學:一是寫作序列,有關“寫什么”“怎樣寫”等問題的;二是評分規則,有關“寫得怎么樣”等問題的。這兩大問題,在高三作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針對前一問題,就“如何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問題做一闡述,后一問題將另文表達。
沒有一個學生天生就會寫作文的。于是乎,對教師來說,“教”學生作文總是少不得的。當然,“教作文”的途徑有千條百條。單就高三作文教學的安排來說,據我們研究,就有隨意型(訓練不作規劃)、分塊型(或按傳統的塊,或按作文題型,或按基礎與發展等級訓練)、高深型(設計諸如“掌握基本技法”專題的訓練)、見風型(通過猜題押題來訓練)、話題型(設計諸如“誠信”“自我”等話題的訓練)等不同安排。
這些安排,代表著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學思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然而,在學界倡導和實踐“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語境下,這些安排的視角都嫌偏窄,且均從單純的“應試”出發,遠離寫作本真的“家”,忽視學情的分析和判斷。
那么到底該怎樣安排復習比較好呢?也許我們需要專家那樣的思維!即要立足于培養一個高中畢業生應具有的寫作素養,從寫作基本功的查漏補缺出發,盡最大可能做系統的、整體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這樣五個原點視角。
一.從《課程標準》看,倡導“真寫作”是高三作文教學的原則底線
高考作文題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課程標準》《高考說明》。《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也是評價的準則;《考試說明》則是《課程標準》下有關評價的指導性文本。《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之“表達與交流”總有9條,其中前6條是關于寫作的,轉換到《考試說明》,就是“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要求。
倡導“真寫作”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課程標準》中的“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課程標準》第1條),就是對寫作本真問題的表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豐富思想和情感體驗,是“真寫作”的應有之義。忽視這一條,我們是否就該說這樣的寫作是“偽寫作”。《萌芽》主編趙長天大聲呼吁“學生作文應正本清源”,就是針對當前作文教學的“偽寫作”而發的。
“真寫作”是生活的表達,“真寫作”需要“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課程標準》第2條)。高三作文教學,就應該“讓學生理會寫作的本原意義,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學會自由地表達、真實地表達、個性化地表達、創造性地表達”(趙長天語)。當然,由于兩個文本的綱領性質,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們不可能據此做出訓練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為教師自己應明白,并通過滲透讓學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達,拒絕假大空、八股文,這是高三作文教學應該堅持的。
二.把握命題趨勢,為選擇訓練題型、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高三作文教學,其終點是現實的,那就是高考。作為高三語文教師,追問命題趨勢,無可非議。把握命題趨勢,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而相應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題形式的把握,可為我們選擇訓練題型作參考
這是最為直觀的趨勢把握。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30多年來,高考作文題的題型依次出現四種類型:命題作文(含新命題作文,即材料+命題)、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題意作文(或稱新材料作文)。各種題型各有長短,猜對明年考什么題型,并沒有什么大的價值。因此,圍繞題型的訓練,不可能作為主體。
但把握命題形式不是沒有意義的,其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我們選擇訓練題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題型,我們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題型是命題作文、題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蘇卷以“憂與愛”為題的新命題作文外,其他均為題意作文。為此,高三作文教學,就不該選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來訓練,但也不能依據2012年對“命題作文”的冷遇,就放棄命題作文的訓練。注意,新命題作文、題意作文均出現“材料”,需要加強材料閱讀與審題立意的訓練。
2.命題內容的把握,可為我們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卷,對于命題內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語文教師,需要研究本地選用試卷的作文命題內容趨勢。從全國整體看,其趨勢有:(1)命題始終體現著時代性、社會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來越貼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3)內涵具有豐富性和拓展性,重視探究和自主創新能力,材料的閱讀和審題難度在加大。
有鑒于此,復習訓練中,要重視觀察周圍人和事,關注人類和世界,思考社會和人生。盡管學生年齡輕,其生活閱歷有限,多數學生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其生活積累不豐厚,但十七八的成長經歷,不能說沒有感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寫作的訓練,提要鉤沉。
從考場作文看,這正是近年來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所說:“一些考生對社會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會在生活中發現美。他們也能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但一看就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為此,可將積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訓練結合起來,讓高三寫作擁有快樂的尋找、哲理的回顧和暢意的表達。
三.明確文體類別,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據近年來高考閱卷反饋看,“四不像”作文泛濫。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體特征并不鮮明,且高分作文均為空泛的議論、抒情秀,怪不得師生齊聲感嘆“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此足為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導向、高三作文教學的“高危漏洞”。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我們認為,這與高考“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有關,這一導向的“誤讀”,使中學六年忽視基礎文體的訓練。另一方面,也與《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對文體的表述過于籠統而又缺乏必要的專家解讀有關。
1.《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文體表述的缺失
“文體”一詞,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文章的體裁”,按此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文體”還可以是“文學的體裁”的簡稱,按我國的傳統劃分,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從文體學這一角度看,《課程標準》的表述并不明確。在“課程目標”部分,“閱讀與鑒賞”要求“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表達與交流”要求“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都是大類的文體概念,不足以指導寫作教學,不利于作文復習的安排。
《考試說明》作文基礎等級要求之二為“符合文體要求”。那么可寫哪些文體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總要求為“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文體表述還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試說明》則表述為“能寫實用類(包括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2011、2012年表述為“能寫實用類、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與《課程標準》一致,而帶給師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選文體的辨定
進一步分析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一般認為,實用類文體包括傳記、新聞、通訊(含特寫、報告文學等)、科普文章及應用文(如啟事、合同、廣告、診斷報告、說明書)等,論述類文體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文學類文體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將三大類文體拆分,文體種類是明確了,但這樣的分類頗不利于寫作復習訓練,要解決作文“四不像”必將徒勞。為此,結合學生閱讀和寫作實際,我們將高考作文可供選擇的文體分為:記敘文(寫人敘事)、抒情文(寫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說明文、議論文。其中“說明文”的命題、寫作難度都較大,一般多不選用。
為此,在考場只要熟悉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這四種文體就可以,這與《考試說明》不矛盾,足以應對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樣寫“議論文或記敘文”的要求。
3.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魯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在《不應該那么寫》中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這種方法,魯迅先生稱之為“實物教授法”。
要讓學生的作文寫出“文體特征鮮明”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提供足為“文體特征鮮明”的樣例。我們不主張以考場高分作文作為樣例,更不主張采用書市上“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馬純上,因屢試不第,以給書坊選取八股文為職業)“高考滿分作文秘訣”中的“范文”,正所謂“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能夠作為學生作文樣例的,最佳的還是教材內外的名家作品,個中之理無需贅述。在閱讀復習、教材重溫時,教師做些點撥,引導學生寫作中借鑒之。在基礎文體訓練時,可以印發(并可點評)典型的樣例給學生學習、揣摩,如:
記敘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張紙》。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歸有光《項脊軒志》。
哲理文:(1)勞倫斯《鳥啼》;(2)曹文軒《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妝》。
議論文:(1)《談骨氣》;(2)魯迅《拿來主義》;(3)蘇洵《六國論》。
如此明白高考可選的文體,通過針對性訓練,補好文體這一“短板”。
四.引入評分規則,建立操作流程,強調讀者意識
榮維東博士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寫作教學的三種范式:(1)基于寫作就是“寫文章”的“結果—文本”取向寫作教學;(2)基于寫作就是“認知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作者”取向寫作教學;(3)基于寫作就是“自我表達和社會交流”的“交流—讀者”取向寫作教學。他由此認為,應構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寫作課程。高三作文教學,確乎需要三種范式的介入。
1.關注寫作的結果(文本),引入評分規則
這就是依據好作文的標準,評判某次習作的優劣。但是,傳統采用教師評改法,在教學任務緊張、班額較大的今天,細批細改實不簡單,更何況,學生對細批細改也并不領情。根據《課程標準》“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的要求,我們采用自改、互改和師批結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實現自改、互改和師批在同一套話語體系(標準)下對話呢?我們引入表現性評價的方法,為四種基本文體制訂評分量表,如記敘文可從“故事”(10分)、“敘述”(15分)、“情感”(15分)、“語言”(10分)和“常規”(10分)等五項分等評價,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具體操作可參考筆者發表于2012年第4期《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分規則:運用于寫作教學的全程》。
2.關注寫作的過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時,學生能用于寫作的時間一般為60-7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為學生(至少是大部分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可行的操作流程。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審題、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訓練,可以采用集中訓練(1-2次)與分散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分散訓練可與基礎文體訓練結合進行。
3.關注寫作的語境,強調讀者意識
第三種范式是“交流一讀者”范式,即基于與讀者交流的寫作,它由四個要素構成,即話題、目的、讀者、角色。這四個要素構成的語境決定著文章的中心、內容、選材、詳略、文體和語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紀曾介紹日本文章學家五十嵐力氏的“六W說”。所謂六W者,就是寫作當思考六個問題:(1)為什么做這文(why)?(2)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誰在作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這文(where)?(5)在什么時候作這文(when)?(6)怎樣作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學,如能擺脫功利,如《課程標準》所說的“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也許可以引入這種范式,至少一點,就是強調作文的讀者意識。“交流—讀者”取向的寫作教學法正好彌補了學生的這一思維缺陷。
五.切入寫作學情,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訓練支持
現在的學生寫作學情如何,這是我們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必須思考、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何收集學情,并依據學情尋找對策呢?以我們的實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來自考場作文的閱卷反饋;二是教師日常觀察(包括問題征詢、月考閱卷等);三是個性化診斷(面批作文、問卷調查)。這里重點說說后兩條途徑。
1.師生日常訓練所遭遇的問題
從對我校重點中學的學生訪談得到的信息看,學生覺得作文之難,難在五個“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離題,總不能深入把握題意,提煉作文的主題;(2)不知道寫什么,每看到作文題,大腦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體裁,一寫就被指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5))不知道往哪兒用勁,以提高高三寫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層是表達能力的欠缺,深層則是思想、情感的貧乏。這與當今淺閱讀(即使是教材中理當精讀的文章也偏向淺閱讀)有關,也與學生缺乏“閑心”觀察和思考生活有關,與中學階段寫作訓練量不足(《高中課程標準》要求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有關。
對此,高三復習階段,我們認為:(1)用好教材,會考復習不要放棄教材重溫,重溫時要引導學生從思想、情感、素材、語言等方面的積累;(2)用好閱讀訓練的材料,現代文(實用類、論述類、文學類)閱讀訓練時,不要只是做訓練題,要善于點撥可資借鑒的寫作內容;(3)組織學生每周寫一點隨筆,鼓勵學生記錄高三的生活也為了“拳不離手”;(4)教師要精心策劃每一次寫作訓練,要力求有收獲,那種重復、低效的訓練要少做。
2.學生個體寫作情況的調查
就寫作來說,人各有短長。朱自清曾這樣分析自己:“我覺得小說非常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學不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學生更是如此,這就是高考作文命題提供允許學生“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的原因所在。有選擇的自由,相伴的是選擇的艱難。高三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長與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兒用勁”,對這部分學生做個體診斷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規方式外,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通過一系列問題,調查三個方面:(1)擅寫什么(話題與素材);(2)擅怎么寫(表達方式與文體);(3)如何寫出個性(發展等級的追求)。連用五年,頗受好評,篇幅所限,這里不作贅述。
六.基于原點思考的宏觀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闡述了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等五個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決之策。現在,需要統整這些對策,為整個高三作文教學作出可行的宏觀安排。我們將整個宏觀安排切分為6個模塊:基礎認知模塊、寫作積累模塊、文體訓練模塊、寫作流程模塊、個性寫作模塊、限時訓練模塊。
1.基礎認知模塊。做任何事情,大處著眼,都可以從“現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個方面發問,高三作文教學,教師、學生都需要明白“現在在哪里”的問題。這個模塊,從學生角度來說,需要:(1)了解《課程標準》《高考說明》有關寫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趨勢;(2)了解寫作復習最核心的知識背景(題型、文體、題材);(3)填寫《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的調查問卷;(4)確立自己寫作訓練的目標和行動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題趨勢,題型、文體、題材等基礎知識),二是知己(素材優勢,擅長文體,發展追求)。可以安排1-2課時的時間,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知己知彼”。當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診斷和一點點的改進。
2.寫作積累模塊。寫作積累不僅僅是“素材積累”。要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問題,遠不僅是“素材”問題,諸多復習用書所附的寫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豐富”背后的“蒼白”。因此,我們認為,寫作的積累當包括:
(1)積累內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積累;素材的積累;語言的積累。
(2)積累途徑:必修和選修課本;閱讀訓練;你的生活;你的課外閱讀。
(3)積累方法:摘錄和記錄,定期整理,適時重溫,寫作訓練時快速調用。
積累是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沒有時間為積累而積累。積累除了記錄自己當下的生活(包括社會上發生的事)之外,都可與閱讀訓練、課外閱讀等相伴而行。
3.文體訓練模塊。前文已述,需要訓練的文體類型主要就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而且提供他們經典例文學習揣摩。學生學習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應該讓學生知道某種文體怎樣算好的,自己處在哪個層面。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再引入自評互評機制,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4.寫作流程模塊。可分建立審題、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點的環節,如審題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集中或分散進行。更多則通過基礎文體訓練、月考作文、自選題作文等多種方式進行,以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5.個性寫作模塊。在四種基礎文體訓練的基礎上,從“寫什么”“用什么文體寫”兩方面,培育自己的寫作個性,做到既能寫四種基本文體,又能在某一種文體上別有擅場。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輪復習中,結合流程訓練進行。
我不得不這樣做,然而,一種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頭滋長,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它已經在干擾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于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于“管理”二字。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1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業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2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作為標準和方向的《考試說明》,每年都會根據實際要求調整,這種調整或改動勢必會對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從而要求各學科針對說明進行細致研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斷的結合實際問題,有針對性的對每一個考點進行解讀,并分析比較與去年的差別,特別是結合高考試題分析,從而明確教學的側重點,魏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導。
同時,注重與其他教師的溝通和交流。擔任過高三教學工作的老教師的經驗就是最好的學習教材,這些經驗都是直接得出來的,是對高三教學工作的集中反映。只有通過交流學習,才能對自己的教學和成長起到積極的醋精作用和更顯著的提高。特別是我校實行的集體教研活動,通過“聽課——交流——實踐——總結”這一途徑,讓自己的教學管理不斷豐富和提升。
二、細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雙基。學生總是抱怨語文課本對考試來說沒用,這種想法是非常不對的。教材是一個載體,它包含了高考說明中的所有基礎考點,熟練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個跳板,只有從教材中拓展、生發,就能夠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試題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課本我們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
2。激發興趣,提高課堂質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學習的緊迫性和肩負的責任感。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收獲。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激發興趣絕不是一個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夠的。因此我根據每一節課的知識點做好準備。注重知識點與高考說明的聯系,讓學生認識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變通,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通過這些,讓學生明白知識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站我知識,在理解中拓展知識。同時,再輔以課堂中的那些生成性問題,聯系實際生活和感悟,就使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使用知識的能力;不僅是課堂上的,還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點,注重實效,抓好常規,注重平時積累。
高三的教學工作絕不是高一高二的簡單重復,特別是教材的復習,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所突破,緊扣大綱要求,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歸納。如文言文教學,不僅是掌握基礎詞語、用法和現象,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有規律的歸納總結,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知識系統,這樣才能彌補原有的知識缺陷,掌握復習的重難點,從而有效的達到復習的目的。
對于專題專項復習要抓好常規落實。由于語文知識點多,分散廣,再加上記憶的遺忘性,就要求哦我們注意多積累,做好基礎知識和錯題的分類整理,魏高考的最后沖刺夯實基礎。在落實上要加強課前練習,從字音字形成語標點語病詩詞鑒賞和名句默寫上做好,即對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4。精選習題,優化訓練,上好講評課。
高三階段是專項復習與系統訓練相結合的時期,要將學生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做題中去,就要精選試題,主要選擇那些有針對性、典型性、創新性的試題,同時試題要緊密結合考試說明。
在講評試卷時,也要做到目的明確、重難點突出,要結合考綱分析出題的類型、方向和趨勢,甚至明白命題者的考查意圖。這樣也能增強學生對考試的認識。
同時,還要講究解題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結合答案分析主觀題的答題步驟、術語和得分要點,全面提高學生的階梯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失分。對于錯誤一定要分析原因,做到借鑒和學習。也可以根據具體的提醒適當拓展,將那些同類但不同問法的試題集中歸納。
5。做好學情分析,對癥下藥。
通過定時練習來檢查我們在教與學上的不足和暴露出來的問題,對于這些,我們要及時通過學情分析找準具體環節,然后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穩步提高的目的。同時,更多的是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反應以及課后學生的作業上發現問題。這樣多管齊下,最大限度的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的創設是高三教學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整個教學環節的重點。故人所說的“教學相長”就說明了這一點,教師的“教”影響到學生的“學”,同時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也會促進教師的“教”,而且師生關系的融洽影響整個課堂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多從自身反思,多與學生交流,以此來促進自己的教學。
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作主渠道中。這些創作主流,雖也呈現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出了短期內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一是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
高三,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真是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毋庸置疑了。但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引起“質”的飛躍;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在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因為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又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對于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顯然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教師的教學只能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會取得成功。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我們需要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追根究底,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能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正確之舉在于盡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具備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2)句子不完整、語病多。
(3)書寫不規范。字數不夠、字跡不正整。
(4)時態定位不準確、語態錯誤、人稱代詞不合理。
(5)缺乏使文章連貫的過渡語和恰當的連接詞。
同學們使用的表現手法單一,不能使用高級詞匯和多重復句來表達書面表達的中心思想。為了解決學生們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做出以下的分析和課堂實踐活動。
通過對近三年全國高考英語試卷書面表達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試題特點:隨著對英語運用能力要求的提高,全國高考英語書面表達趨向于考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考查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以應用文為主。經過這一段時間認真地研究和不斷地積累,結合學生們以上出現的問題,在講課的過程中我把握英語寫作課分為呈現與導入、實踐與體驗、批閱與評價、分析與總結、鞏固與提高五個階段。運用欣賞、復習、練習、探究、合作、講解與欣賞等不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寫作教學方式。
第一步,呈現與導入。
首先,審題是寫作的關鍵所在。高考英語寫作的話題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考生。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認真閱讀書面表達試題,根據題干中所給出的相關信息自然地過渡,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思路,教師對話題做出正確的引導,這個環節學生們積極主動地發言、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這節課有個良好的開端。
第二步,實踐與體驗。
這是語言實際運用的一個過程,此環節由學生們主動去完成。根據先前的導入與鋪墊,學生們能夠集中注意力去組織文章的內容,并且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結構,15分鐘以內完成該環節。為了讓這個環節能夠順利完成,教師在學生中間走動,對部分學生進行必要的幫助和進一步地指導。學生們在這個環節中注意力會高度集中。他們不僅能夠體會到緊張感,同時也體驗著學習過程中的快樂和成就感。
第三步,批閱與評價。
正確評價學生們的作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呈現部分同學的作品,讓教師和同學們共同討論并且引導學生們做出合理地修改。首先,被呈現作品的學生們感動非常的榮幸,并且非常珍惜這次表現的機會,這次講評對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們受益匪淺。同時,對于其它同學來說也具有借鑒意義和體會發現式學習給大家帶來的快樂。發現式學習的精髓在于: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而不是別人灌輸的。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發現而學到知識。與此同時,同學們在寫作課中獲得成就感,有助于調動學生日后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助于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這也是學生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過程。通過這個教學環節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善于發現問題、不斷總結提高的學習思想,同時讓學生再一次體現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步,分析與總結。
教師給予必要的解說和補充,向學生講解高考書面表達的評分標準、注意事項和寫作計巧。在解說的過程中強調以下幾點:一、根據題干中要點提示寫出簡要的提綱。認真細讀提示信息,聯想與提示信息相關的情節,使所要表達內容連貫、通順、合理。二、巧妙地使用變通的表達法。如果某個單詞或句型想不起來,那么就要換種自己熟悉和有把握的詞語和句子來表達。三、在句與句之間恰當地使用過渡性的詞語,使上下文銜接更加自然,更加緊湊。四、套用模板。針對高考中常見的文體,給學生們提供寫作模板,讓學生對這些模板做出相關練習。通過以上的實踐和理論指導,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無從下手。通過閱讀和比較范文找出自己的差距,為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1、研讀考綱和高考試題。針對2021年高考的新形勢,我認真研讀了高考評價體系以及全國各地高考試卷,特別是重點關注山東和海南的高考試卷,認真分析,深入領會。
2、深入研究備考資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備好每一節課,做到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開學初,學校對學生的知識底子進行模擬考試,我在了解學生學習的現狀基礎上,認真地研讀備考資料,制定復習計劃,力求準確把握難重點、難點,注意弱化難點,強調重點,并精心選編復習內容和習題。在備課的過程中,我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既考慮到高考要求,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力夯實基礎,提高解題能力。充分備好符合學生水平的課。
3、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在備課過程中,特別是電教課準備過程中,我搜集整理了大量教學資料,結合學生實際整合出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內容和策略。在備課上形成以知識理論儲備為基礎、以審題和思路延展為核心、以答題格式為突破口的教法,務求實效的模式。遴選3年真題,針對不同題型、考點、思維模式,強化訓練,集中講解,使學生的知識應用和思路拓展能力得到提升。
4、認真抓好講評課,講清解題規律或方法。每次考試之后,我都認真分析,找出薄弱環節,與學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與學雙方存在的問題。在每次月考或測驗后的講評課前認真分析試卷,有明確的目的性;講評過程引思路、給時間、講技巧、富有針對性;講評后,引導學生領悟小結,注意深化鞏固,突出實效性。通過講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習慣。
5、加大日常考查、課堂提問、課后監督輔導力度。對重點學生盡力進行一對一輔導,嚴格執行我校苗子生幫扶制度,強化監管落實。利用課下及自習課時間,針對重點學生、重點內容,單獨輔導,限時訓練,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習慣,掌握解題方法,找差距,明不足,定目標,鼓勇氣。
6、堅持作文針對性輔導,面批。同時從思想思路、行文結構、作文模式、素材掌握、篇章設計等單項入手,進行仿寫。堅持每節課背誦和積累。
7、團結協作。向上屆高三教師請教,與同組教師協同教學,制定方案,溝通合作。
8、積極參與教研組、備課組活動。
我每周準時參加語文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在研討實踐中提高自身素質。堅持聽課、評課,本學期平均每周聽課一至二節,注意學習組里老師的教學經驗,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
二、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被動,精氣不足,落實不到位。教師懲戒力度不夠,導致有些學生得過且過,學習時效性低。
2、復習計劃不夠緊湊,有的部分講解過于冗繁,效率低。備課還要更精細、更有針對性、更有效。
3、作文積累量不夠,視野窄,思想膚淺,思維板滯,語言稚拙。
三、改進措施:
1、加大優等生培養力度。針對優生偏科生和藝術體育生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對重點學生盡力進行一對一輔導,嚴格執行我校苗子生幫扶制度,除了在基礎知識方面提出嚴格要求外,結合高考內容加大訓練和指導力度,針對其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輔導,培養其學習信心;對偏科生和藝體生多提攜多關注,盡力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指導。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日常教學和考試與高考內容緊密銜接起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精心備課,認真研究學生、研究教法、研究學法指導。
本屆高復班學生20XX年高考分數不太理想,沒有一個學生能達到優秀(120分)檔次,而且過百分的學生比例僅有20%,大多學生的高考英語分數在及數線上下。不少學生感到英語特別難學,對英語學習比較頭疼。開學之初即對學情進行了認真分析。在日常教學中認真落實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
二、把教學計劃落到實處。
本年度教學工作重心即在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上鞏固和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學工作安排上把重心放在了對課本知識的復習上。三輪復習中,首輪復習是從20XX年8月中旬到20XX年3月中旬,內容是高一年級課本22個單元,高二年級課本20個單元,高三年級課本16個單元。對這58個單元的復習安排是第一學期復習到高三年級第6單元(20XX年1月底)。課本復習安排是每單元課本復習用時1節課,優化設計1節課,英語周報1課時,單元基礎知識總結和反饋1課時。平時復習中把高中英語復習語法項目中的13個專題適當融合進去。通過練習和講解,增強學生對語法的理解和對英語用法的復習鞏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2-0098-0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談到“合作”,我們馬上想到生生合作、師生合作,而教師與教師的合作(以下稱“師師合作”)卻鮮有人提。筆者認為師師合作,不僅指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也指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本文僅就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階段――高三,語文教學師師合作的現狀、意義、策略談談一己之見。
一 師師合作的現狀
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是目前教學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學生輕視語文,甚至有的語文教師也自輕自賤,造成語文課堂效率低下。除了高考壓力,更主要的是教師自身水平的差異。工作中,我發現以下兩種教學現象:一種是同一學科的老師,有部分知識豐富,教學也有獨到之處,可以說是先“富”起來的教師。但他們卻不愿帶動“窮”人共同致富,請教他們就說“都是瞎教的”。另一現象是同一個班級的幾位任課教師,沒有整體的全局意識,教師大肆擠占學生的課外時間,講義資料滿天飛。這一門學科成績上去了,其他門學科的成績就可想而知了,班級的整體成績并沒有得到提升。
二 師師合作的意義
高三語文課堂主要是在復習、訓練,為高考備戰。如果說高一、高二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那么,高三就是教師如何教導學生運用這種意識來解答試題。因此,高三語文課堂效率的高低,關鍵在于老師會不會教,抓住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就抓住了切實提高課堂效率的金鑰匙。
1.同學科教師的合作
由于社會環境、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之間存在互相競爭的現象。因此,許多教師都有自己的“自留田”,這就造成了教學的無序,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校若能從精心打造優秀教師隊伍出發,加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從而實現教學資源的真正共享,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課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2.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
高三教學是一盤棋,俗話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一個班級里,如果一個學科出現了問題,就可能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教學理論中的“短板效應”說的就是這個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同學科的合作協調更重要,合作的不僅是知識、時間,還有學生間的取長補短。
三 師師合作的策略
1.同學科的合作
第一,構建和諧學科備課組。(1)選配優秀的備課組長。備課組長必須是教學業務骨干,能起到引領作用,同時又必須具備良好的協調能力。(2)優化備課組成員。備課組成員應該做到新老教師搭配,結成師徒關系,錯位發展,取長補短。(3)明確學科備課組的活動內容、形式、時間。確保備課組統一進度,統一要求,統一內容,統一作業,統一考查。同時抓好課堂教學的幾個“點”,即落實基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剖析疑點。(4)加強備課組成員分析、篩選、編制試題的能力。我們可以根據高考試卷的題型結構,將考點分割成幾個板塊,然后分成研究小組,各小組分工研究,真正做到各有所鉆,各有所長,實現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為實施高效課堂做充分的準備。
第二,鍛造合作的高效課堂。要真正實現高效的合作,就必須抓好課堂。我校的做法是:(1)制訂教學案:由專門負責相關考點的老師制訂,其他老師完成初次備課,寫好個案。(2)進行集體備課,由主備教師進行演課,說明教案學案設計目的,重、難點的處理方法。組內其他教師提出修改建議,完成教學案定稿。(3)課堂實踐,一位教師上課其他老師聽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完善教學案,結合本班情況,實行個人二次備課,然后各班再進行新課的教學。(4)制訂鞏固案。將新課進行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集中起來,進行二次集體備課,找出共性問題,研究討論解決辦法,分析學情,尋找問題的突破點,制定鞏固案。最后教師根據課前的準備與課堂學生生成的問題及時寫出教后反思,這樣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當然,其前提必須有教師的精誠合作,僅靠一兩個老師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第三,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名師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學識廣博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教學資源,發揮引領作用。但實際教學中,許多名師并沒有人盡其才。究其原因,可能是名師自身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還有就是這些人所處的環境不夠寬松,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這些名師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如果出現這種重視名師、學習名師的教育環境,我們的名師隊伍就會不斷地孕育壯大。
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復習?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 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欲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并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么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盡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