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5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命與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盡管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諸多不同,但相互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實踐中,兩者達成的目的、指向的對象、面對的問題等等都是相同的。
1.教育起因的同一性。
我國高校生命教育及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與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并向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教育憂思與本土追尋階段、學術詮釋與學科互動階段、理論熱興與實踐探索階段、“國家準生”全新機遇階段等。這就是說,開展生命教育及研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的緣起一樣,都是對教育的憂思,即對大學生中出現的異常心理,甚至傷害他人生命,輕生自殺等問題而展開的。從大學生教育的實際可見,消除大學生輕生等現象緊迫需求生命教育,舒緩大學生內心壓力急迫呼喚生命教育,保障大學生良好成長成才急切需要生命教育。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起初的成因、出發點都是一致的,就是對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生命的影響與傷害而展開的。既然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起因相同,這就為兩者的互鑒與融合,相向而行,奠定了基礎。
2.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高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相同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是一種喚醒心靈的教育,也是一種人文教育,還是一種精神教育,其目的和意義在于保證大學生在生理、心理、社會性以及靈性上得到全面均衡地發展、健康成長。所謂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心理素質教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運用有關心理科學方法,對大學生心理的各個層面產生正向的作用,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全成長以及對環境的良好適應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它的宗旨就是通過教育,使大學生具有優秀的性格品質,智力潛能得到開發,心理承受與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同時使其內在動力與活力得到激發,并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等行為習慣。相比較可見,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育人,就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品質與素質,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人才。但兩者又是不同的,即實現共同目標的路徑與理論依據不同。殊途同歸。目的與目標一致,必然要求兩者互鑒、互滲與融合,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形成教育合力。
3.教育內容的重合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以大學生健康成長為主線,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格發展、戀愛、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網絡心理、職業規劃與就業幾方面進行心理引導與教育,來呵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矯正其不良行為,使其心理潛能和創造力得以充分開發。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關于生命觀方面的教育,它包括生命本質觀、價值觀、存在觀、過程觀、修養觀與境界觀等方面的教育,以引導與培養學生關注生命,關愛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正確對待與處理人際交往、親情、友情、愛情、學業、擇業、創業以及生存、生活與生命等方面的問題。由此可見,二者指向的問題以及教育的內容大都是重合的,特別是針對大學生的熱點、關注點、興奮點等展開的教育內容,更是近似的一致。另外還有二者教育方式的交叉性,即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兩者教育的方式方法可相互借鑒運用,并沒有嚴格的區分與界限。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實踐中的內容重合性與方式的交叉性,也都說明兩者的互鑒與融合是實際需要,無需無法人為分離。
三、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互鑒與融合的路徑探索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理論體系與內容,又有相同的教育目標與內容;既有平行的又有交叉的,可謂職能互補,內容相互滲透。為此,探求與實現兩者互鑒與融合,就成為推進與提升大學生健康教育的主要課題和必經之路。
1.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標相統合。
盡管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不盡相同,但總的目標要求相互統一整合,這就是破解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以及人生種種困惑,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其成為具有良好素質的合格人才。只有明確相統合的目標,才可以頂層設計大學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滲透,功能互補,充分發揮其各自優勢,形成立體交叉、科學有效的教育合力,實現其教育的一體化。同時,還可以避免其各自為政、教育內容既有重復又有空缺、教育資源既有不足又有浪費等不良現象的存在。顯然,這既是實現大學生健康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學生健康教育實效的現實需要。
2.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內容相互補。
教育理論明確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確定是以教育目標為依據與標準的,不能是為教而教。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內容的確定也是如此。這就是為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合格人才,選擇各自最適宜的內容,實現內容互補,以對大學生進行完整而更有效的教育,避免各自為求獨立體系而走入教育的誤區。例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視為心理學課程教學,或等同于心理咨詢,甚至當做心理疾病的治療等,這其實就是一種偏差與誤區。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興起與開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缺失的補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與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與推進。當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兩方面的教育內容互補,才能形成更為完整深入、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健康素質教育。
3.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鑒。
生命教育法與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長與優勢,可以互鑒,只要運用得當,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如“沙盤游戲”的心理分析法、“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詢法以及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沖擊療法、情緒宣泄法、自信訓練法和團體朋輩心理輔導等行為矯正法,都可以適當地運用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尤其是依據人的心理發展階段與規律進行教育的方式,具有普遍的教育價值與意義。而生命教育中,所運用的教學法,如精巧教學導入、精彩主題講解、精美影像欣賞、精辟主詞解析、精深主題討論以及注重人文教育與關懷、強調生命體驗與主體認知、重視教學互動與分享等,也可以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這樣的方法互鑒,也就是兩方面教育的相互滲透與融合。
【中圖分類號】R19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339-0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目前很多高校教育中教育精神缺失、教育價值扭曲促使大學生的心理、思想、行為等方面發生很大變化,各種心理問題日益突出,醫學生亦無例外。有調查顯示醫學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強迫等方面出現明顯的陽性率。[1]如何切實提高和增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醫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存在問題
1.1醫務工作者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其工作壓力大、責任大、風險大,要求從業者有較高的心理素質。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肩負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但醫學生學習面臨三多:課程多、內容多、學時多,需要掌握各種醫學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形成良好醫德醫風。醫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多以記憶為主,學習負擔重,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和自主活動的時間較少,并且進入臨床見習實習后經常接觸各種各樣的疑難重癥、生離死別,容易引起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1.2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進展,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難度大,通過率較低,醫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供需之間明顯不平衡,市縣級醫院基本是飽和狀態,鄉鎮衛生院、社區小醫院急需醫學人才,但畢業生確不愿選擇。個人理想和現實的沖突、學業與擇業的矛盾等問題日益凸顯,客觀需求與主觀反應失衡可導致明顯心理變化和心理壓力。
1.3目前醫學教育雖然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精神病學等課程,但這些專業課對醫學生本人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并未發揮優勢,理論和實踐有著明顯脫節。很多學校雖設置了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但由于機構不健全或心理工作者專業水平不高,所以并不是所有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能得到真正意義上解決。
2醫學生生命教育的意義
2.1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后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2]生命對于人類而言有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大學生應該如何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發展生命,解決心理問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命教育的實施則是關鍵。
2.2生命教育思想是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確提出并創建“阿南達學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之后,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也逐步發展生命教育,香港對生命教育也予以極大關注。云南省教育廳羅崇敏廳長明確指出:“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的發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3]
2.3作為一名醫學生,如何實現自我價值,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醫務工作者,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現代醫學模式是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生不僅要治好病人的軀體疾病,而且要幫助病人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故在醫學生的教育中需要將醫學與心理學、醫學與社會學有機結合,加強生命教育,增強醫學生的心理防御機制和心理應對方式,提高醫學生的心理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醫療衛生事業。醫學教育的特殊性讓每名醫學生更能從生物學的角度理解生死,體會生命,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樹立堅強的意志,救死扶傷,創造生命的價值。
3豐富醫學生生命教育,加強心理健康
3.1生命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開展生命教育,必須將教育內容和醫學生培養目標、醫學實踐教育、職業特征有機結合,除注重生命認知教育外,還應加強生命責任教育和生命價值教育。在醫學專業教育中,教師要結合醫療衛生職業特點在教學中注入生命教育,端正醫學生不良心理和專業態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具備醫學生需有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利用醫學教學資源,加強醫學生感悟實踐教育提高診療技能,為更多的生命服務,創造更多的生命價值。
3.2加強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提高專業建設。雖然在醫學院校廣泛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護理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課程,但這些教學多傾向于專業培訓,學習目的最終服務于患者而不是醫學生本人,沒有結合醫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需求增加自我心理保健的內容,不符合醫學生實際需求。張秀貞等研究表明[4]:精神專業的大學生要比臨床專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好,這與個體的知識結構緊密相關。在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建立新的教育模式,除了原有的專業內容,還應注入生命教育、醫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與應對、職業生涯規劃、醫師職業心理學等內容,采取理論教學、體驗教學、心理講座、專業心理訓練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的有效教學,形成一個既能醫治患者心理疾患又能解決醫學生本身心理問題的有效模式,更好的預防和疏導醫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
3.3完善心理咨詢機構,提高工作成效。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室或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在工作中處于被動狀態,服務范圍局限于前來咨詢的學生,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而定期進行心理測驗和統計分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當前存在的問題,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在醫學院校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為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醫學、心理學專業隊伍,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目標的根本問題。對加強醫學生生命教育,擁有健康心理,增強職業道德操守,提高對生命的責任感、價值感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冀偉.308名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8)734
中圖分類號: 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b)-0000-00
進入新世紀以來,、艾滋病、酗酒、自殺等在大學生身上不斷出現,從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到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我們不難發現,當今的大學生的生命意識淡薄,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漠視他人的生命,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培養了多年的品學兼優的學生為什么會走上這樣的道路。
“猝死”和“過勞死”已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名詞,在2012年的調查中發現,由于巨大的工作壓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導致人們過度“透支”生命,健康狀況每日愈下,人們總是拿“身體”換取“理想”,但是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悔之不及。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生命和健康觀念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未來。
無論什么樣的教育都是在課程中,公選課是各大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由教師根據自己所學專業設定教學內容,學生自行選課,在提高學生視野、經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公選課具有普及性、可推廣性等特點,所以以公選課為平臺對大學生實施生命與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健康的重要性,并培養其終身的生命和健康觀念,本文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考核等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1 課程名稱
在我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62%同學因為是理科類課程而不會選擇該課程,有80%的同學的第一選擇是藝術類課程,50%的同學為了學分而選擇調劑,60%的同學在選課之前看課程簡介,86%的同學選課只是根據課程名稱,可見,公選課的課程名稱的選取非常重要。
在選擇課程名稱時可以加上“生活”二字,讓枯燥的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可以增添學生的濃厚興趣,如《生活中的化學》,《生活用電》等受到很多同學的喜歡,我認為“趣味”二字,可以讓科學知識顯得生動,掀開科學的神秘面紗,讓科學不再那么“遙不可及”,如《趣味數學》、《趣味化學》等課程選課率也達到100%。另外,我們很多課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大學生健康教育》、《公告營養學》等課程,一直是學生鐘愛的課程。
2 課程目標
通過公選課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學習,讓學生掌握一個社會人生存具備的一些技能和生活常識,通過學習了解影響健康的因素,了解珍惜生命是義務而非權力,因為你的生命不屬于自己,而屬于所有關心你的人,使大家都能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遠離疾病,敬畏生命,熱愛自然,關注自身的健康,從而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和生命觀,樹立對自己、對群體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他們終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3 課程內容選擇
高校公選課程的出勤率一直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認為學生在選擇課程之后,只要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期望值”,曠課現象應該是可以改變的。公選課教學內容一般是由專業教師自己設定,選定課程名稱之后,教學內容要以生命與健康教育為主線設置,建議如下:
第一,教學難度適宜。理工類課程是近現代科學知識的傳承,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公選課面向的全校各個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生學習基礎差異較大,教學難度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文科同學的理科功底較差,學習理科知識具有一定難度。所以建議將教學內容的起點定在高中以上,這樣可以兼顧文理和藝術類學生,不要讓學生因“怕”而遠離課堂,讓公選課成為虛設。
第二,教學內容覆蓋面要廣。公選課的開設是為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是視野,而過于單一的教學內容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望,過分注重學科科學會使學生望而卻步,降低教學效果。因此我認為公選課的內容應大眾化、生活化二不乏科學。建議選擇大眾化的教學內容,或者比較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不要涉及涉及過多科學原理。在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的時代,每個人都是科學技術產品的使用者,大眾化的教學內容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又可引起學生的興趣。無論多么高深的知識只是都是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所以生活化的科學知識最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另外,也選擇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學內容。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學校可以提供很多學習資源,尤其是發達而迅速的網絡資源帶給學生很多最新的科學信息,同學們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知半解,并不非常清楚,這些內容卻可引起學生的共鳴。
第三,教學內容的組織要系統合理,形成知識網絡。公選課成一般由教師自己設定教學內容,而多數選擇的教學內容零散、片段化,相互之間沒有連接,只能作為某一個專題,卻不能形成一門課程。所以建議課程內容可以生命與健康教育為主線,將各個知識點串聯,形成彼此有知識接點的知識網絡,最好寫成自編講義,因為具有邏輯順序和相互關聯的內容能使學生更好理解。
4 教學方法
成功的教學需要教師將內容進行的有效合理的組織安排,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獻給學生,這是影響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公選課上教師多數采取傳統的講授或實驗法,忽視學生的主動性,所以學生上課積極性不是很高,學生注意力往往都被手機給“吸引”,很難達到教學目標。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公選課給了教師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創新,來突破當今大學公選課教學的藩籬。建議如下:
第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教學設備,注意不要長時間地使用同種設備,教學方式要盡量多樣化,可將各種媒和教學設備進行組合,以減少同種刺激產生的疲勞,導致學習效果下降。例如人體生殖系統的教學中就可以幻燈片展示圖像,但是這樣立體感不強,因此再利用人體結構的實物就就會更直觀,也更具體。
第二,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傳統教學更加側重于教師的主體地位,而我們認為最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應是讓學生“動眼、動手、動嘴、動腦”的學習,學生應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只是其學習的引導者和領路人。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讓每個學生都進入到教師設定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直接將所學應用到了生活之中。
第三,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大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有時教師可適當充當聆聽者,給學生一個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發進行資料查詢,自動分組,進行辯論、競賽等活動,在這樣的氛圍中,通過參與者的調動,正反雙方的觀點都會讓大家去思考,鍛煉其敏銳的思維;也可根據內容讓學生自編劇本,進行角色表演,或設置游戲規則,進行游戲等均起到相當好的效果。但是,教師要注意在傾聽了學生的分析之后,要進行歸納總結,才能讓學生學有所成。
5 課程考核
公選課的考核應更注重平時成績的考評,考核方式也應多樣化,教師可根據自己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自己的考核方式,建議教師在每次結課之前可適當布置幾個小題,并將每次的學生作業進行量化處理;當然教師也可整合幾次的內容進行綜合處理,進行一次小型測試,然后做量化處理;每學期可根據自己的課程目標,設定幾篇論文,或是學生參與的辯論、表演等活動進行量化處理,作為最后的平時成績。最終的考核應根據課程目標,可選擇實驗、辯論、論文、試卷或表演等形式,只要學生達到了既定的目標,即可通過課程。
6 結語
公選課作為高等院校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對學習各個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和健康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將公選課實施生命與健康教育的載體是我們大膽的嘗試,而通過近兩年的實施,我校學生的滿意率達95%。
參考文獻
[1]肖鋒,鄒福先,周小美等.大學生健康教育管理機制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27(5)
[2]王根順,王彬斐,張秋霞.從大學生的自殺現象談高校的生命教育[J].中國農業教育,2006,5
[3]何源,徐濟達.大學生生命教育及實施途徑[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2)
[4]周曉玲.大學生健康教育探討[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22):2711
一、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生命意識的主渠道。因此,初中政治教師必須將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與社會生活實踐結合,拓展課程的時空,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內容,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占有人類豐富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不但知道人應該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
例如,在教七年級上冊“永不放棄生的希望”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結合課文內容,通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組織學生討論:“你知道在緊急情況下怎樣呼救嗎?你知道本地區的急救電話、報警電話嗎?房屋著火了,你知道怎樣保護自己嗎?遇到溺水者,你知道如何救助他嗎?遇到泥石流時,該怎樣逃生?遇到地震時,該怎樣自救?”在討論的基礎上,適當作了擴展,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不僅學會了最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還懂得了珍愛生命,無論何時都不輕言放棄自己的生命,能夠承受挫折,勇敢堅強。
二、懂得敬畏
生命是人存在的狀態,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對人而言的一切價值都不復存在,所以,敬畏生命是教育最神圣的職責。一方面,要對學生的生命負責,珍愛生命,保護生命。生命是寶貴的,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談得上人的其他問題。而生命又是脆弱的,未成年人的生命猶如溫室里的花朵,嬌弱得經不起風雨沖擊。因此,初中政治老師既要培養學生珍愛生命、自我保護的意識,又要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技能以及處理生存危機的方法,滿足生命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應當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給予重視。諸多青少年自殺的案例告訴我們,知識和成績至上的教育,摧殘了孩子脆弱的心靈。他們的情感、個性被忽略,他們對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產生了迷惑和懷疑,感覺生命失去了意義。敬畏生命就要讓學生體驗到人生的樂趣,領悟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提升生命的質量。
例如,在教七年級下冊“用法律保護自己”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結合課文內容,教導學生作為未成年人要學會運用法律手段和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作斗爭。如在回家路上被壞人敲詐怎么辦?遇到被人拐賣、被搶劫、被綁架等危險情況時該怎么辦?遇到歹徒行兇時該怎么辦?通過討論、辯論、演講比賽、 “模擬法庭”等形式切實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進而使學生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懂得保護自己的生命。
三、善于寬容
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影響者,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關懷生命,首先要求初中政治教師具有生命情懷,以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生命,以平等、寬容、欣賞的目光看待學生。教師對待學生的缺點和過失,既不能以強制和粗魯的態度、方法加以阻止,也不能漠視不理,姑息縱容,任其自生自滅。真正的寬容就是“嚴出于愛,愛出于嚴,嚴而不縱,嚴而不兇”。每個學生都有活著的尊嚴,即使犯了錯誤,他也有維護自己生命尊嚴的需要,不容許任何人輕視、踐踏它。老師要理解寬容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要用積極的態度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和糾正,使其正確發展、健康成長。事實證明,寬容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教師必備的一種修養。
四、充分發掘政治課程中的生命教育資源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強調:“應鼓勵教師和學生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創造和利用課程資源。”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以思想品德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品德課程的視角去賦予它們課程資源的意義。
例如,在教七年級上冊“種種侵害”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結合平時收集到的資料,給學生出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據有關資料統計,每年我國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都在一萬人以上,平均每天因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他殺、自殺等原因而死亡的中小學生人數達四十余人,相當于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在消失。之后,筆者給學生列舉了大量真實的事例:因家境貧寒產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臥軌自殺;因家長禁止玩游戲機,廣東省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殺……通過這些例子,拓展了教學內容,也使學生明確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存在著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可能,這對他們有一定的預防和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使學生倍加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生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教育是建立在學生個體生命基礎上的活動,教育活動應當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教育專家肖川教授認為:“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學生生命質量與生命尊嚴的意識并將其作為自覺的價值追求;其次才是創造美好人生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有能力以充滿自信的理性力量和充滿熱情的道德良心去創造自己滿意的人生。”由此可見,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質所在,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命教育應當成為以人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
1 生命教育的內涵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研究者多數從“生命哲學”、“道德教育”、“價值哲學”等哲學角度和教育的本質為出發點闡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北京師范大學肖川[1]教授認為,生命教育應當包含三個層次:(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價值追求,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存在型態,生命教育就是為了生命主體的自由和幸福所進行的生命化的教育;(3)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實踐領域,有明確的價值追求又包括重要的主題和領域。
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劉慧[2]教授認為,生命教育是一個多元的集合概念,它包括多個維度與層次;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基點,借助生命資源,喚醒、培養人們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智慧,引導人們追求生命價值,活出生命意義的活動。
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即是關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特點是社會性,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必須著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以建構良好的人際和社會的關系,來獲得人生的快樂與幸福。教育不僅僅要讓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質量和價值,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創造學習者積極的學習與生活體驗。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價值追求,它的本質是通過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倡導認識生命的本質、珍惜生命、敬重生命,感恩生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喚起對生命的熱愛,提升生命的質量和生命尊嚴。
2 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兩者的涵義不同決定了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生命教育側重于對生命本質以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包涵對生命價值的思考,通過教育引導人們尊重、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方法以及愛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個體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通過生命教育,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際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品德,預防因忽視生命的存在與價值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異常問題。但是當異常心理問題出現時,心理健康教育顯然更勝一籌。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掌握心理調適的技巧,還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途徑去解決心理異常問題。
加強生命教育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機制,預防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等心理危機的發生。王麗敏[3]等人的《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研究》一文指出,生命教育在轉變大學生對生命態度方面不但具有積極的作用,而且還能降低對應激源、應激反應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癥狀。
3 加強生命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當前大學生在承受各方面壓力的同時在追求精神價值迷失了自我。因此,加強生命教育勢在必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教育教學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不等同于知識教育,不能用簡單的知識掌握為單一的目標評價機制,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個體有關生命體驗與價值感的形成與培養,它是衡量個體社會化的判斷標準;作為學校教育機構應當開設相應的課程,積極創建讓學生參與的教育教學情景。在大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促進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機制。目前有關生命教育的專家積極倡導在學校教育中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并正在進行課程教材的開發、課程內容的編寫以及師資隊伍的培訓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規范。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生命教育課程終將會走入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講堂。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時代。科技的發達、物質的豐富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卻又使人們走入了另一個怪圈。許多人不堪重負,精神失衡,生命意義缺失,殺人、自殺等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又如何?“郁悶!”“無聊!”“崩潰!”走在大學校園里,類似的口頭禪不絕于耳。近年來,大學生浪費、輕視與傷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從云南的馬加爵殘殺同學案到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弒師案,都是大學中發生的典型暴力事件。據南京危機干預中心曾對南京部分大學的調查發現,大學生自殺率為20/10萬,即10萬人中就有20人自殺。自殺已成為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什么樣的理由能夠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春選擇自我消失?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一幕幕輕視生命、摧殘生命的事件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傳誦生命的氣息。”筆者認為,引導大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關鍵在于推行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使他們學會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以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健康發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與內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國。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創建“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生命教育的實踐也得到逐步發展。1996年前后,我國臺灣地區因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戕案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香港對生命教育也予以極大關注[2]。近年來,一些大陸學者在傳統人生觀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見解,但具體到教育基層一線,無論是宣傳還是實踐我們還不到位。
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雖然國內外的學者有多種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歸納起來具體包涵三個層面:
一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進而重視、珍惜生命。首先,讓他們了解生命的誕生歷程,領悟生命體所承載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艱辛,從而形成對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讓他們了解生命歷程的酸甜苦辣,體會生活的艱辛、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使他們學會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進死亡教育,讓大學生對死亡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寶貴與有限,從而更加熱愛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二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培育健康的生命態度。生命是一個過程,在個體生命中不僅有鮮花和笑聲,還有荊棘和淚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艱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卻承載著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它不僅僅屬于個體本身,還與父母、朋友、社會密切相連,所以在逆境中,誰都沒有權利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明白:我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替代我!無論我身上有多少缺點和不是,無論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須要尊重他人,悅納自己。
三是探討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職責在于“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人之所以為人,就是會去追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帕斯卡爾說過:“活著卻不知道人是什么,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議。”如同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過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斷地對生活進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追求一種生命的永恒價值,它是對生命的突破,對本我的不斷超越,以此實現“終極關懷”和人的理想與信念。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針對性
大學生自殺、校園暴力、殘害生命等事件以及校園中還普遍存在的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等現象,折射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現象日趨明顯的現實。這些現象的發生方式盡管不同,但極其相似的一點是:對生命的漠然和輕視。生命意識缺失現象使大學生及其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付出了程度不同的代價。我們必須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缺失既有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環節的原因,還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而當下迫切推進生命教育最直觀的主要有兩個視角。
1.高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內容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針對性,首先就是要明確它所針對的對象,即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狀和當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從生命的視角來看,教育是一項直觀生命的神圣事業。教育首先應是關懷人的生命、關注人的價值和人性完善。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4]生命教育的價值日益凸現,但遺憾的是,高校教育知識本位、技術至上,加上政治、經濟等外在因素的強行介入,使高校演化為工具的制造廠,謀求的是“何以為生”的本領,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養,沒有教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引導學生對人生的負責。大學校園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仍舊過分地強調智育和技能。長期以來,生命教育的缺失,不僅使學生體驗不到生命的樂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還導致學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視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情感、心靈和個性受到忽視,甚至被壓抑,他們知識的增長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為代價,最終導致了他們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懷疑與幻滅。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圍,缺乏系統的生命教育內容,忽視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培養。為此,“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教育,使教育重新承擔起拯救生命、喚醒生命意識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時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2.大學生個體: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機
大學生生命意識缺失與社會、家庭、學校等眾多外因的影響有關,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響還是來自大學生自身的內因。
大學生生命認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匱乏導致他們無法正確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及生命價值,心靈空虛迷茫,以至尋找無聊刺激,虛度光陰,自暴自棄……他們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的生命。首先,缺乏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是導致生命意識缺失現象發生的重要思想基礎。研究發現,自殺的人缺乏對生存的重要信仰和價值的認識,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應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壓力時,往往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和嘗試,而選擇輕生。因此,缺乏對生命足夠的反省,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缺乏積極的生命態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虛感所籠罩,產生內在的挫折感。其次,心理斷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認同的危機也與生命意識的缺失現象有關。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階段”或者說“心理斷乳期”,容易陷入對自我價值的迷惘和認識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對生命的無知和對生命方向的茫然中。
三、強化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對策
1.將生命教育納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生命意識缺失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危機,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異常心理現象。但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及課堂之中,沒有專列相關內容。推進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首先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有關生命教育的章節和活動。拯救自殺者,主要不在于改變外部的物質生活環境。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殺的;生活在艱難環境中的人,依然有堅強樂觀的。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生命、對待人生。通過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意識的教育,促使他們樹立科學的生命信仰,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走出生命意識的誤區。
2.博采眾長,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
生命教育是一種從多角度認識生命本質、理解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價值的教育。豐富生命教育的內容,一是要吸收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理論的積極方面,做到古為今用。比如,在儒家看來道德義務比人的生命更為貴重。人的生命因道義而有價值,因之而可貴。生命和道義相比,后者重要得多,道義是至上的。為了堅持道義,即使犧牲生命也不猶豫,這是我們應該吸收的。但儒家所提倡的重生命的社會形式、輕個體的存在價值;重生命的自然形式、輕生命的創造意義等生命意識取向是需要批判和揚棄的[7]。二是對于西方文化中有關生命意識的理論應吸收其精華,拋棄其糟粕,做到洋為中用。一般來說,西方文化所注重的是個體人生幸福,注重的是合理地高效率地充分地享受人生。關注個體幸福的深度和廣度,強調肉體欲望合理滿足等人本主義生命意識應為我們所借鑒和學習。而對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生命意識的消極方面,應加以批判。
3.實施分享與體驗方式的教學,使生命教育觸及靈魂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是感染靈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還必須要通過體驗教學來實施。體驗教學是通過戲劇、角色扮演、模擬情景等各種方式的體驗活動,讓學生直接參與表演、分別感受“真實情境”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然后進行彼此分享。在有實際體驗的背景下,個人才能更理解別人的需求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學會與人共處。例如,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模擬盲人的生活,體驗盲人活動的艱辛,可以增加對盲人的敬佩與關愛。生命教育還要善于引導大學生體認生命負面狀態的意義與價值,如孤獨是一種生命負面狀態,但又是生命的一種獨特體驗,在孤獨中可以從容地體驗生命的靜美情趣;再譬如,國外一些大學開展的“模擬葬禮”,旨在引導大學生體驗死亡的感覺,把人生置于強烈的痛苦背景中,以刺激其重新發現和體認生命的美好,從而珍惜生命,尋求和實踐自身獨特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4.積極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詢網絡
除了要對廣大學生開展普適的生命教育內容之外,還要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實際問題,做到共性的課堂心理教育和個性的案例問題解決相結合。要建立和健全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配備合格的專職心理咨詢教師,及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在學業、人際關系、經濟、情感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和矛盾,疏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將自殺等念頭消解于萌芽狀態。此外大學生往往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和煩惱,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電話和開展網絡心理咨詢,避免面對面的尷尬,消除他們的各種顧慮,讓他們能夠敞開自己的心扉,訴說種種的不快,宣泄不良情緒,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幫助大學生獲得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772―01
1 一般資料:
2007-2010年我科少數醫生對病人實施一些治療方案及檢查項目時,缺乏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溝通,病人自愿接受治療及檢查的人數達50%,由于病人文化程度低,不了解各種檢查結果對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幫助,加之檢查費用昂貴,部分病人及家屬認為只有藥物用到病人身上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這些原因的誤診及耽誤治療者達2%-5%。
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病人對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一無所知,衛生方面、飲食方面條件差, 不知曉衛生、飲食對疾病的影響。
2方法:
2010年以來,我院大力提倡優質護理服務及健康教育質量。通過宣傳、學習提高醫護人員的健康教育水平,開展以病人為對象,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評價的教育過程,使病人認識到衛生、飲食、社會心理因素與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關系。改變病人不利于健康的錯誤思維,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機制和疾病的應對方式,促進身心康復。澄清一些不利于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的錯誤認識,最終幫助病人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和對應方式。預防疾病復發,減少疾病導致的病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3討論:
制定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怎樣的方式與病人交流時全體醫護人員應面對的問題。我科全體醫護人員召開討論會,針對健康教育問題展開討論,一直認為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同時還要注意病人的隱私系統的健康教育過程,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用我們的愛心、誠心、細心換取病人的舒心、放心、安心,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1.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需要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預示著一種新型文明形態的到來,這一時代轉型,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個體的出現。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動生存方式的大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為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學生生命的關懷,更可能培育出富有活力的生命個體,這是高校學生工作對時代進步的貢獻,也是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2.健全大學生心理的需要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具有向生的本性,人具有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民族的興旺、國家的繁榮、個人的幸福,作為生命而存在的人,大學生渴望著學校教育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渴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而整體性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關懷生命,是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對大學生全部教育的根本價值,也是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
二、關懷生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內涵
1.直面生命存在,承擔社會發展責任
目前,許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對教育價值取向的認識,只關注規定性、操作性的技能與程序,忽略價值取向問題,加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動性。今日提倡關懷生命的價值取向,意味著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更清晰的生命意識,需要以自我的身份考慮自身存在方式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在關懷生命價值取向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有意識地吸收各種生命資源于自身發展之中,有意識地選擇、組織、利用信息促進未來從業人員的培養。這將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走向一條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為社會發展承擔培養后備人才的重任。
2.以生命為前提,形成積極關懷的行為方式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人的關系形態中,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忽略了生命的地位,而將知識的獲得、操作技能的訓練等作為教育的根本價值。第二種,是有意識地放任學生。這種教育價值認為,只要教師給學生完全的自由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第三種,就是有意識地關懷生命。以積極的關懷作為價值取向,意味著對生命有清醒的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需要,通過教育促進人的生命生長。
關懷生命,不是漠視,也不是放任,其價值意義是使人在教育生活中積極主動地發展,使人意識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只有意識到生命的向生本性、意義追求、成長機制,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懷才有了具體的目標。
3.以建設性的方式促進生命成長
在生命的視角下,反思現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重構新的目標體系,整體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的層面上,建設性地重建一種富有生命氣息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個體能夠以富有生命氣息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喚醒學生生命意識、形成個體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質量的一種方式。
三、生命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培育的途徑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目標的生命取向
(1)養成能合理地確定自身行為目標的個體
對于個體而言,在生命歷程中,需要面對連續不斷的活動。目的合理性,是活動質量的先決條件。對于行為目的而言,需要個體對自身存在狀態有清晰理智的判斷,對自身的生命能力有充分的信任與恰當的評價,而且需要自覺意識到自身成長的可能。個體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斷、選擇,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建立合理的發展目標。這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是對自己與世界發展、職業發展的一種開拓。這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定合理的教育環節和結構,不斷地養成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引導學生確立富有生命價值并具有實現可能性的目標。
(2)養成具有策略意識與能力的個體
這是期望個體能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力量,在復雜的環境中,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實現活動的目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機遇、開發可能資源,最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將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素質。這種素質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相應的課程或活動,形成個體高質量的行為方式,幫助學生提高收集信息、判斷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幫助調整學生的行為與目標。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生命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知識等,更要注重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增加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能力,使課程設置既能滿足學生生命個性發展的需要,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體驗教學思維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的創造、實踐環節的開發和學習渠道的拓寬,豐富學生的經歷和經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
(1)主題式教學,創造“現實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感悟中體驗
所謂主題式教學,就是圍繞某一教學內容,結合教材和參考書把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數據、材料等進行綜合整理,結合工作生活實際情況,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傳統的理論教學過分注重抽象的邏輯推理與機械的識記訓練,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許多學生對理論產生了枯燥、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為此必須對現有教材中的理論內容進行取舍、調整,根據需要補充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理論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專題式教學,創造“特定情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
長期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缺乏引導和合適的課題。教師或者輔導員可以設計各種課外調查項目,讓學生帶著關于生命的特定情境問題,走出教室,進入社會進行實際調查和分析工作,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在課堂上展示團隊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能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準備相關知識和技能,加強彼此的交流與合作,逐漸接觸社會并融入社會,為將來正式踏入社會奠定基礎。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反復循環、逐級深化的教學模式,改變單一功利性的培養模式,應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對生命內涵的感悟能力,形成個體高質量的活動方式,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寬廣、專業知識淵博、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強,富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033-02
一、生命教育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學階段是重要的人生階段,大學生正處于建立自我統一性、對抗角色混亂階段與建立親密性、對抗孤獨階段的過渡階段,很容易出F心理沖突和心理困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受到社會關注,教育部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內高校紛紛建立心理咨詢中心、設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目前高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存在專業專職心理教師配備不足、科學系統心理教育方案欠缺等狀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國家和社會重點關注的議題,大學生的自殺和傷害等現象層出不窮,令人擔憂。調查顯示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同時,自殺也是15―34歲人群死因的第一位原因。山東大學自殺預防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顯示,在5972名受調查大學生中,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占到16.39%,他們報告自己在近一年內有過自殺的想法。因此,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生命教育最初的理念是幫助未成年人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創造生命的價值,從而實現降低青少年自殺率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成長經歷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通過管理生命,學會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我,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從生命教育的理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們更好的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從而最終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受挫能力和培養健全人格等的教育目標。
大學生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學會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在教育內容方面,生命教育更側重于對學生生命意識、生命態度、生命情感和生命價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則側重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情緒調節和個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有利于從內部喚醒大學生自身的生命價值感,同時輔以外部心理疏導技巧,能夠全面系統的幫助大學生提升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生命教育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建議
雖然大學生傷害和自殺問題早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目前國內也有部分地區開展了生命教育活動,但是生命教育的普及范圍和影響力仍然十分有限,存在教育管理制度混亂、專業人才匱乏、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單調等各種問題,導致實際教育效果有限。因此,未來的生命教育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建立規范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證生命教育的理念得到有效推廣的基本條件。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需要建立健全運行體系、加強信息檔案的管理和強化心理監測機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體系,設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輔導站――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四級的心理教育體系,完善心理委員和舍長的培訓體系,加強專兼職心理干部的心理素養。完善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包括綁定學生基本信息、心理普測、心理咨詢、同學評價和日常約談的大數據庫,對重點關注學生進行干預、追蹤和反饋的多層次調控。強化心理監測機制,包括定期排查心理危機人員,設立多級心理預警和心理干預系統,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動。
2.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首要實施者,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才能保證教育理念有效推行。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應該由心理學、哲學等的專業人員構成,教育者本身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有著深刻的了解,自身涵養能夠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此外,加強教師隊伍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定期開展內容豐富和形式新穎的學習活動、增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等活動有利于提升教師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增進與學生間的感情交流。生命價值的理念不僅是通過有限的課堂時間傳播,更重要的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得以傳遞。
3.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可以高效的傳遞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但是學生參與度較低,感受力不強,因此結合多種形式的生命教育體驗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其中、引導學生感受和反思。組織開展尋找生命價值的活動、拍攝真實感人的生命故事、組織觀摩生命與死亡教育的影片、開展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朋輩研討學習小組、采用情境模擬和角色模仿的方式、開展定期的志愿服務活動等多種教育形式相結合,全方面地引導學生體會生命的力量、增強生命的感受力,反思生命的意義、強化生命的價值感。
4.發揮朋輩教育的作用。工作實踐中發現,同輩人間有著相似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人生經歷,通過朋輩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收效事半功倍。心理委員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學生干部,通過心理委員向同輩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和生命教育意識能更好的幫助大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此外,以心理社團為依托,通過學生干部組織開展各類心理主題和生命主題的閱讀分享小組、研討學習活動和朋輩督導等活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間的思想交流,分享生命意義的理念,建立自己的生命與他人和社會的美好融洽關系。
5.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是來自個人之外的各種支持的總體,它能夠為個體提供情緒支持、情報支持、手段支持和評價支持,以幫助個體更好的整合資源,應對挫折。根據社會支持的理論觀點,一個人擁有的社會支持系統越強大越能更好的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個體充足的生命意義感也有關。因此,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時,需要培養大學生們的社會支持理念,鼓勵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勇敢的求助其支持系統,并常懷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從而更好的維護自身的支持系統,有效建構生命教育的整體框架,實現生命發展的整體性教育。
三、未來展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命題,根據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高校必須著力構建和諧校園;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_展生命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和發展的戰略主題之一;黨的十中也明確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意蘊。因此,培養大學生關注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20世紀90年代“生命教育”一詞才在我國出現,我國現階段生命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師資配置薄弱、教育方式和內容單一、家庭和社會認可度低等問題。西方的生命教育雖然起步較早,但是更多針對青少年暴力傷害和濫用等內容,并且時常依托民間宗教組織開展活動,與我國國情不符,難以直接借用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中都包含珍重生命和追求生命意義的理念,如何能夠在吸取西方生命教育之精華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內涵,開拓創新基于我國實際情況的生命教育方案,建立融會貫通中國傳統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教育體系是我國生命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費立鵬.中國的自殺現狀及未來的工作方向[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04).
[2]楊振斌,李焰.中國大學生自殺現象探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05).
[3]葉華松.大學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Practical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AN Dong-yuan,ZHANG Si-min
摘要:小學生生命安全事故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生理和精神傷害,我國小學生生命安全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視。生命安全教育認識滯后、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學生生命安全與生命機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從教學目標的統一性、教學內容的一致性、發展和諧社會的訴求角度分析,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臺、打造專業的師資隊伍常態化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對策。
關鍵詞: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 滲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態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項目: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校級課題,編號:XYS4S07。
作者簡介:1.鐘小燕(198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理論。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實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稱、形式或手段開設了有關生命安全教育內容, 將生命與安全教育同體育課結合在一起, 而且相關實驗研究也表明學生的運動能力不僅得到增強,而且事故發生也減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國家以不同的名稱、形式或手段呈現,大部分都是將生命安全教育同體育課結合在一起,而且相關實驗研究也表明學生的運動能力不僅得到增強, 而且事故發生率也減少了。
目前, 我國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活動課程中進行理論宣傳,作為特殊的教育活動尚未真正開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強了人們的安全意識[1],為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識,進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教育[2]。
1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認識的滯后
我國0~14 歲兒童意外死亡專項調查顯示: 在各種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總死亡人數的31.3%。我國每年大概有10 萬兒童死于意外傷害,給家庭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生理和精神傷害,人們在扼腕痛惜的同時,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學校和社會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嚴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為學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問題,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熱點課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 少年兒童的生命安全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設部、交通部、文化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制定了《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教育部令第23 號)》,要求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國生命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 學術界對生命教育的內涵、概念尚未達成統一,相關理論研究也缺乏系統性。
1.2 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傳統文化教育根植于課本和教材,重視對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注重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給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師生思維放不開、缺乏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勇氣而習慣于循規蹈矩[3],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往往表現為:缺乏處理事情的判斷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差等。
傳統教育中,學校、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每年發生的觸目驚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尷尬與無奈。
許多學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過一些報道, 一些知識競賽,甚至用相關安全裝置代替。有些學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比較簡單,只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而沒有相應的實踐操作,更沒有設置相應的課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當學生真正面臨危險時還是不知所措,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1.3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體育與健康課程對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種方式:第一,熱身準備活動,防止學生受傷;第二,教學過程中強調運動損傷的相關內容;第三,教學中對學生的保護幫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講解及注意事項;第五,利用課堂對安全、健康知識的宣傳和講解。
依托“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難保護生命和提高生活質量, 僅僅依靠空蕩蕩的講座和純理論知識的傳授, 運動安全,缺乏體育衛生,體育急救等,使保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沒有實現的途徑和方法。
1.4 增加小學生生命安全與生命機能的需要
當前,小學生的生命安全現狀令人擔憂,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生理、心理系統發展均不完善;個人認知水平低,缺乏對風險預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更容易受到傷害和發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傳授生存的安全常識,使學生掌握生命發展的基本技術、技能,在實踐練習中體會生命、尊重生命,培養小學生積極的生命意識,學會珍愛生命、享受生命。
2 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學目的統一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4]。由于課程的身體練習特征,以及大量的課外活動為載體。
因此,除了體育與健身課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體育與健康課程還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機械外力的傷害和人身傷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生命安全的意識,掌握增強體質的有效鍛煉方法和意外發生時救助的技能, 并能夠具備應對危險的能力。
體育與健康課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體育運動為主體,最終實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責任。生命安全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和鍛煉,全面發展體能,提高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形成關注自身健康的意識和行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生命,認識生命,使學生珍惜生命,培養學生建立對生活和人生價值觀。通過急救技能和避險能力的學習、訓練,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兩者的教學目的具有統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運動安全、生命安全知識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教學內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本質, 理解生命的意義和提升生命的價值。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理念,通過運動技能的教學和體能的練習,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并加以營養、健康、疾病預防、避險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輔助教學。同時,體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與健康課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內容呈現方式的升華, 兩者在教學內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發展和諧社會的訴求
據相關報道,2014 年歲末, 上海外灘發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傷的嚴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應對措施都表明了國人在應對突發事故方面的知識和教育的缺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閑暇時間增多,健身休閑的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運動健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然而,運動損傷、運動猝死事件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的健康發展。如何減少或避免運動損傷,促進身體的健康是發展和諧社會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 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系統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護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終身生命意識和能力。
3 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態化策略
3.1 教育部門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臺
制定體育與健康課安全教育的相關教材, 這樣體育教師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論基礎才可以更好的實踐。相信這一舉措能為體育教師安全教育的教學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教育部門要構造體育與健康課安全教育交流平臺, 分享一些好的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供其他教師參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心得,為新老師能夠打下良好的教學基礎;探討有創意、有創新的教學內容方法。
3.2 打造專業的師資隊伍
首先,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生命與安全的知識和素養,加強生命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結合生活開發安全知識和技能的體育教學內容。以多種方式融入體育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識。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應依托體育教師職后培訓,對體育教師進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課程培訓,如:“生命教育”、“如何識別危險”、“如何保護自己”等課程的培訓,豐富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把“生命、生存”理論放在培訓課程中,改變以往培訓對運動技術和知識的“再翻抄”,把體育與健康課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為取向,以培養生命、安全、健康為目標,實現生命教育的廣度、滲透生存能力的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趙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體育運動防護課程教學的常態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