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5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供應鏈管理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知識鏈”(knowledge chain)在企業資源整合、規劃過程中自然而生,通過將物流、資金流的數字化和符號化將其轉化為一種信息,以簡化物流和資金流的操作,提升企業價值。Gilbert Prost 則將知識鏈分為知識獲取、開發與創新、共享與傳播、使用和保存等環節。李順才等將知識鏈界定為:基于知識流在不同市場主體間轉移和擴散、整合與創新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網絡結構模式。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產學研”體系已經構建多年,科研成果數量逐年攀升,但在世界上看仍然屬于知識鏈的低端,高數量低附加值成為特征。關于知識鏈的研究,可以總結為以下4個方面。
1.“知識鏈”是企業層面的虛擬管理系統
馬克思理論的世界觀告訴我們世界萬物之間均存在聯系,企業在生產運用活動中,內部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發生物質和信息的交流,這是企業生存的前提,他們之間被一些無形的信息鏈條所連接,在實際中需要規章制度予以其運作保障。企業生產實質是圍繞市場需求、自身資源情況、技術創新水平等一系列信息而進行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活動,最后形成的終端產品不僅僅是人財物的綜合,也是信息集的集合。從價值創造角度看,信息鏈是一個使初段產品經過價值增值而形成終端價值的過程,信息的搜集、吸收、存儲、傳遞、運用、再創新等一系列過程組成的動態增值鏈條,其中每個過程形成一個知識鏈元,鏈元之間的非簡單加總式的協同運作,使得知識鏈成為高效益和高增值的代表。在企業之間知識因知識鏈進行擴散和轉移,實現技術外溢。從這個層面看,信息知識掌控著企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實現了對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全方位管理。
2.知識鏈實現了企業間虛擬聯盟
一個企業在某些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將會帶動上下游企業相關業務流程的變動,產業集聚體中核心企業被供應鏈所圍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出相應調整,通過知識的流動,會將自身的知識進行擴散傳播,并引導相關企業再創新,反過來相關企業的再創新業會導致同樣的信息擴散。劉勇軍(2007)認為知識鏈構成的基礎條件是不同主體間的動態作用,包括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產業部門與顧客等其他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實質就是知識流的擴散與轉移。孤立的知識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組織均呈輻射狀與外部眾多組織發生基于知識流的密切聯系。
3.知識鏈加速了全社會“科研—生產”的協同
科技產業園區的建立代表著科技孵化器在社會功能中的誕生,具有科研能力的大中型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知識理論與實踐的整合,以科技園區為試點,意圖打造高效的生產體。這使得科研和生產的銜接性大大增強,降低了脫節的可能性。目前我國知識鏈體系主要是研究所、國家實驗室和高校,與實現真正的產學研綜合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知識鏈實現了物流效率的提升
傳統的物流模式以銷售為中心,知識鏈同時應用了知識資源的生產和應用,生產信息定位知識資源的搜集、篩選與存儲,應用信息是對已有信息的甄別、運用和評估。具體可以通過蒙特卡洛模擬和系統仿真方法進行評估,目的在于實現知識鏈中的高效率、低消耗和平衡性以提升物流效率。
二、知識管理在敏捷供應鏈流程管理中的知識集成作用
現代企業競爭環境日趨激烈,實現經營業務流程優化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敏捷型供應鏈的建立具有不同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很難被復制,是難以被模仿的知識資源。知識管理在供應鏈敏捷化過程中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供應鏈管理的知識集成先通過大量的數據搜集,按照分類標準進行歸檔,并采取相應索引在必要時進行檢索。
1.知識管理有助于優化供應鏈流程
企業運作中存在無數的隱性和顯性知識,它們之間互相轉化和延伸。形成一個永無止境的知識循環系統,有助于新知識的創造(原有知識的合并與發展),下面將根據有關文獻對知識集成過程進行闡述。
第一步是外部知識的吸收,通過技術學習、培訓以及信息搜集部門從外部獲取與企業經營有關信息,當然這些屬于顯性知識的引進。同時也包括調研和行業交流獲取來的隱性知識。
第二步是所吸收知識的甄別和選擇。從集成流程中對相關知識進行甄別選擇,特別是隱性知識,如一些管理經驗但并未正式成文,可以通過甄別吸收后編碼化。
第三步是內部創新活動。管理經驗等隱性知識不可能完全被復制而適用于本企業,通過員工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實現隱性知識 顯性化。
第四步是知識內化過程,通過ERP等現代信息軟件實現信息在企業各部門的合理分布,各部門之間將各自的顯性知識進行共享和交流。
第五步是知識“產出”化。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勞動生產率和降低消耗,通過知識的運用將知識的價值附加在產出上。
供應鏈管理知識集成系統中信息流是縱向和橫向同時流動的,造成了循環往復的流動并不斷創造新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價值最終體現在產品上,有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
2.知識共享的價值規模經濟
知識集成目的在于博取眾家之長,使企業之間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單信息的發散,達到超過信息價值簡單加總的超額價值。楊瑾(2006)認為知識的有效共享和集成能促進供應鏈內知識的良性流動和增值。共享知識可以提高供應鏈成員之間的信任感,增強協作能力,并使成員之間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共同擁有知識。這是建立長期信任伙伴關系的基礎,供應鏈也將變得更富有凝聚力和創造力。知識共享通過共享機制將知識、經驗在流程中進行最大范圍的傳播,使知識、經驗的價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體現;知識集成則將分散于流程中的個人知識、團隊知識和組織知識進行挖掘,并將之融合到供應鏈的知識系統中去。其中人的作用不可磨滅,員工將隱性知識采取邏輯語言和文字進行表達進行集成共享后,通過員工將信息價值體現在經營過程中,人是一種信息知識流動的載體,具有很強的能動性。
3.知識集成實現了供應鏈管理的靈敏性
內部聯網技術實現了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各節點上知識庫的建立,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首先提高了傳統供應鏈管理中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根據市場一個需求信息,生產、供貨等信息都可以根據知識集成系統快捷地進行產生和傳遞;其次提高了供應鏈管理的靈敏性,通過員工不斷學習和自我創新,企業可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增強外部環境適應能力。鄭薇(2004)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一種戰略管理模式,通過供應鏈參與企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和信息共享,對產品的原料供應、加工組裝、分銷配送等過程進行集成,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協調、控制,實現供應鏈參與企業共同降低經營風險、共同提高競爭力、共同獲利的目標。
三、知識管理在敏捷供應鏈流程管理中的實施
為了敏捷供應鏈流程管理中知識管理的順利實施,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1.做好客戶知識管理
產品的最終購買者是客戶,在現代市場理念下,顧客是上帝已經成為企業生存的口號。客戶知識管理(CKM)對客戶信息進行辨別、吸收、轉化,能夠對自身的供應鏈體系進行完善。目前敏捷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知識庫體系中的信息無法滿足最新的客戶需求,應著力構建企業—客戶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將新的信息存儲于企業信息庫中。在企業和客戶不斷交互的過程中,企業要能準確反映出在交互中獲得創新的知識,以便企業能把這些客戶知識存儲于企業知識庫中,同時企業需要確定這些知識中哪些對企業和客戶來說有用,然后分類、編碼和存儲這些知識以便共享知識。建立知識庫,實現知識編碼化。供應鏈的知識庫的作用主要是供應鏈的成員將各自現有的知識識別、分類,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系統的、不斷發展的知識資產。在知識庫中可以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則存貯,實現編碼化。目前對顯性知識(包括專利、商標、商務計劃、市場研究以及客戶名單等)的編碼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隱性知識往往涉及成員的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隱性知識所具有的特征不便于知識的格式化,因而在供應鏈知識庫中占的比重較低。要實現隱性知識的價值,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企業知識管理人員組織各方面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等相關人員,根據企業業務流程、市場競爭、長遠發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需要,采取知識地圖、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等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進行系統地識別和挖掘。然后對所識別和挖掘出的隱性知識從重要性、獲取難易程度、可共享性、獨有性等方面進行科學分類和系統測度;并對其進行有效整合,使零散、無序化的員工隱性知識有序化、組織化,最終實現編碼化,逐漸培育和形成企業的核心知識。
2.增強知識管理的抗風險能力
供應鏈流程管理目的在于發揮企業信息共享優勢,形成范圍經濟。但實際上各類風險在供應鏈協同的作用下也會產生惡性連鎖反應,使得小風險蔓延升級成系統風險。故在選取供應鏈聯盟企業和部門過程中,應積極進行風險防控,做好一定的保密工作,使得共享知識與產權保護界限分明。建立企業之間的信任機制。只有創造信任的氣氛,才能發揮知識管理的效用。然而在供應鏈中,由于各結點企業的背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相互之間經常無法達到完全的信任程度,這就給知識的交流和傳播帶來障礙。建立信任機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機制保證環境下,使供應鏈各成員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識,保證企業的競爭優勢;同時也要參與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共享與交流,在交流與共享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獲得新的知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庫。
3.動態聯盟機制的建立
知識轉移效率是決定知識管理成敗的關鍵,應當從企業內部、企業之間、行業間三個層面建立動態聯盟機制,敏捷型供應鏈要求機制具有靈活、機動、信息的可轉移意愿三個方面。敏捷供應鏈聯盟內部按照統一的標準將自身的知識分門別類,然后由統一平臺進行匯總。定期對聯盟內企業的信息知識水平進行評價,對其知識轉移能力、接受能力、創造能力進行評估,以確定聯盟機制的有效性。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識的行為環境是在整個供應鏈中進行知識共享的基本條件,這就需要對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作一定的調整。
四、結語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資源取代傳統的物質資源成為了組織競爭優勢的源泉。因此,當前知識管理不論在學術界還是在企業界都成為了研究的熱點。本文在供應鏈管理的背景下研究了知識管理的過程和特點,并提出了與之相配套的相關機制建設。
一、知識管理中的若干概念
知識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概念,學術界有著不同的定義。本文結合諸多學者的觀點,認為知識是存在于人腦的結構化的經驗、概念、價值以及專家知識的綜合,能夠給組織帶來經濟價值以及增加個體有效行動的能力。知識可以分為不容易傳遞的隱性知識和容易傳遞的顯性知識,前者指建立在個人經驗、價值觀、方法論等無形因素的基礎上,隱藏在個體思維深處的知識;后者指的是內容明確、易于整理和儲存且能夠正式、方便的在不同知識主體之間傳播和交流的知識。所謂知識管理,就是憑借一定的信息技術工具,對組織內、外部的知識資源進行發現、挖掘、整合和存儲,在最恰當的時間把最恰當的知識傳遞給最需要的人,提高決策者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能力。
二、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過程
1、知識的創造與獲得。指從供應鏈內的各成員企業和供應鏈外部環境獲取滿足供應鏈整體發展所需要的知識。結合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和我國學者耿新的IDE-SECI模型,可知供應鏈中知識的轉化,不論是節點企業內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還是節點企業間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的轉化都要經歷社會化、外在化、合并、內在化四個過程。
2、知識的共享與傳播。供應鏈知識既要存在于成員企業內部的微觀環境,更需要出現在供應鏈整體的宏觀環境。通過知識共享,供應鏈中的每個企業都可以向其他成員傳遞本企業的知識、共享其他企業的知識,有效消除成員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擴大所有成員的知識存量,為知識的轉化和創造提供有利條件。可通過知識推送、電子公告、知識訂閱、教育培訓等方式,以頁面瀏覽、Email、文件傳輸等形式來實現知識在企業之間以及有關人員之間的傳遞和分配。
3、知識的運用。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源于知識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也就是說知識本身不能產生競爭優勢,只有運用知識,發揮知識的作用才能產生企業的優勢。它需要各成員企業在知識存儲、知識吸收、知識利用等力面加強知識水平的協調,促進供應鏈功能的協調和優化。不同的企業、不同的人員對知識有著不同的需求,可以通過知識搜索、知識挖掘等工具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
4、知識的創新。知識創新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形成并鞏固企業的競爭優勢,而知識的共享又加劇了知識創新的競爭,縮短了每條創新知識的生命周期。知識這種隨時間推移價值遞減的特性,使得任何供應鏈中有新知識出現后,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轉化為產品,才能得到知識創新的回報。供應鏈中的員工通過知識管理平臺進行個人學習、知識共享和交流,特別是工作小組(Team Work)通過創造性的摩擦以及協同工作實現知識的創新。
三、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特點
1、知識來源更廣。供應鏈的知識來源從一個企業內部各個部門,擴展到供應鏈上所有相關企業的所有部門,還包括技術支持中心的相關機構和技術咨詢機構。知識的擁有者從一個企業內所有員工及其客戶,延伸到供應鏈上所有企業的所有員工及其客戶,還包括技術支持中心的相關人員。知識主體的多元性、各節點實體的異構性、地理分布性及規模的巨量性使得供應鏈的知識來源具有多重性,各層的知識經過重新整合,知識量將隨知識結構層次的增加成幾何級數增加。
2、管理更復雜。供應鏈各成員企業及其員工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企業文化,企業間的聯盟可能是臨時動態的,企業間的關系比較微妙。供應鏈的知識管理如何在不危及各成員企業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實現供應鏈知識的無縫連接;如何讓各成員企業的員工具有主人翁意識和奉獻精神,為供應鏈聯盟的成功貢獻自己的知識;如何在不動搖各個企業內部文化的條件下,建立供應鏈聯盟文化等都是將要面臨的問題。顯然,其管理復雜程度將更高。
四、供應鏈中知識管理的相關機制
1、建立供應鏈知識的學習機制。組織學習是當今企業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供應鏈知識的共享、轉移及創新都是建立在學習機制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習型供應鏈,建立起有利于整個團隊成員學習的良好氛圍,指導每個成員有目的、創造性地學習,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整個供應鏈組織制定的目標共同努力。每個供應鏈的成員要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去理解和企業相關的知識,從供應鏈所形成的知識鏈的角度出發去拓展知識空間,通過知識鏈的傳遞關系使個體成員的學習獲得拉動和推動效應,從而提高組織的學習效率。
2、建立供應鏈知識的共享機制。供應鏈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共享,通過共享可構造供應鏈知識優勢。隨著對知識共享問題的深入研究,知識共享對于高水平的知識創新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已經得到廣泛承認。
首先要營造尊重知識,鼓勵知識共享的文化。雖然文化是屬于意識形態的東西,但具有相當大的能動作用,它可以滲透到知識共享的許多方面。所以,供應鏈企業知識共享的文化機制要對原有的文化環境按照知識共享的要求進行適當的改造,建立有利于知識共享的積極的組織文化,使各個成員企業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樂于共享知識,自覺地成為共享主體。
其次要建立知識共享的激勵機制。在供應鏈中,各成員企業不會主動把自己的獨有知識奉獻出來供其他企業使用,除非這么做對自己有利無害。供應鏈的各成員企業之間不可能有行政強制命令和措施,可采用把各成員企業的“知識奉獻程度”與其業績考核和利益分配等直接掛鉤的做法,來激勵供應鏈成員企業進行知識共享。
3、建立供應鏈知識的創新機制。供應鏈的知識創新是供應鏈企業發展的永續動力,所以應該有相應的機制保證知識創新的順利開展。知識項目與傳統項目不同,它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人的智力和創造力,而且知識創新項目的目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同時,供應鏈的知識創新又是有風險的,不可能每一次創新都能成功。應該建立一種寬容的機制以允許一定范圍的創新失敗,同時建立供應鏈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鼓勵各成員企業及其員工不斷創新,使供應鏈更具有競爭力。
4、供應鏈知識管理平臺建設。
(1) 相關信息技術的支撐。知識管理與信息技術是密切相關的,雖然知識管理遠非技術問題,但是,某些新技術能為供應鏈實施知識管理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技術所擔任的最有價值的角色是擴展了知識轉換的區域、提高了知識傳遞的速度。技術還幫助知識管理進行知識編碼,有時甚至幫助知識的產生。
(2) 由核心企業來充當供應鏈知識的管理方。核心企業擔任管理方可以保持知識市場運行的穩定;而且一般情況下核心企業比較受信任,由它擔任的管理方來運作知識市場,可以保證其它節點企業愿意把自己的知識信息傳送到管理方的知識倉庫中。
(3) 知識安全體系建設。供應鏈的知識共享是在知識得到有效保護的條件下,通過知識管理平臺有原則、有限制地進行知識交流和共享。因此,供應鏈的知識保護和知識安全管理體系非常重要,必須建立供應鏈知識保護的相關措施,防止知識泄密,保障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引言
各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根據所處產業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知識整合模式,實現聯盟內的知識整合,獲取知識整合的創新價值,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聯盟內實施知識整合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整合成本。所以供應鏈聯盟內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整合將是一個知識整合成本與整合創新價值的博弈過程。本文假設在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之間互相了解特征、戰略空間效應函數的基礎上,實行多階段的動態博弈。在博弈中,尋求成本與知識收益的平衡點。
二、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設條件
在博弈過程中,為了簡化分析,主要研究一個核心企業和一個其他節點企業間形成知識整合共享的過程,而多企業之間的這種知識整合共享關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廣。基于此,提出假設條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行為理性;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雙方有對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動態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業為C,其他節點企業為E,博弈模型為(C,E)。在動態博弈中:第一階段,其他節點企業面臨兩難選擇:由于知識的獨有性和時效性的矛盾,導致知識創新價值的機會收益和知識學習成本的矛盾選擇。其他節點企業此時有兩種策略:即不共享知識或共享知識。
第二階段,其他節點企業如果選擇不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自學或不自學。如果核心企業不自學,各自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根據知識的學習成本,如果核心企業花費自我學習成本(U0),獲得這項知識工商管理論文,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整合創新價值的回報。此時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選擇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與其他節點企業分享收益,此時,其他節點企業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為U2,核心企業從其他節點企業處學習知識的學習成本為U1,則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為(1-λ)Q-U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為λQ-U2。核心企業的另一種決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時,核心企業又有兩種選擇:自學或不自學。要么根本不學這項知識,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要么自己學習這項知識,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三、博弈雙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價值分析
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則選擇在按λ比例獲得回報的條件下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共享知識的成本U1和U2與知識整合創新價值Q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機會收益P0的大小關系不確定,使尋求納什均衡解的過程變得非常困難。我們通過變量大小關系的變化,推出納什均衡,進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脅策略的納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根據以上效用價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不共享知識,無論核心企業選擇自學或不自學工商管理論文,都達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創新價值的回報。核心企業如果接受這個要求,那么兩者的收益函數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從而得到兩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
解1:當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解2:當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核心企業對于某項知識的自學成本與知識整合共享過程中雙方耗費成本的大小關系,成為實現知識整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雙方通過交流,確定合適的λ值,促使其他節點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發生,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價值。供應鏈聯盟各節點企業間,尤其是核心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之間的知識整合,目的在于促進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顯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其他節點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知識整合博弈過程中,明確各種知識學習成本的關系,是判斷能否達到博弈均衡,實現知識整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漪,王志剛.知識管理的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 管理現代化, 2008,(04) .
[2]牟紹波.論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陳紅麗,郗英.基于過程分析的知識共享對策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7) .
[4]吳冰,劉仲英.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J]. 軟科學, 2007,(04)
一、供應鏈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日新月異,顧客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使得整個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急速上升。企業面對一個變化迅速且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為了生存和發展,采取了許多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價值創造手段,對于公司績效有極大的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改善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價值,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可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收入。隨著企業之間競爭逐步轉化為供應鏈管理的競爭,功能完善且反映迅速的企業供應鏈體系將是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主導因素。
“供應鏈”這三個字對企業而言意味著10%-20%運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幫助企業形成無法復制的核心競爭優勢。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供應鏈管理,并逐年增加對供應鏈管理的支出。據調查,2000年以后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支出比例一直處于上升態勢。供應鏈迅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科技的發展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優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知名公司在實踐中證實了供應鏈管理的價值,從而形成了其他公司競相追隨的局面。在我國直接生產成本僅占企業總成本的10%,而供應鏈成本卻占總成本的40%。降低生產成本10%只降低了總成本的1%,而降低供應鏈成本10%則可獲總成本的4%改進。因此,向生產要成本、要利潤的空間非常有限,我們應從供應鏈管理著手,通過提升供應鏈效率,創造企業成本優勢,增加企業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是用最低的成本,讓客戶在正確的地點獲得正確的產品;同時在保證優質服務的基礎上,將存貨降至最低。換句話說,供應鏈管理希望合作企業之間及時傳遞需求變動的信息,積極協調各企業的流程,減少存貨、降低成本,并及時將產品送到顧客手中。企業之間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法,就可能被時代所淘汰。供應鏈的價值與贏利能力密切相關,贏利越高,表明供應鏈管理就越成功。事實上,供應鏈中所有的信息、物品及資金的流動都會產生成本。因此,對這些流動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應鏈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供應鏈管理本質上就是通過對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的管理來獲取最大價值。安利公司之所以能在直銷行業取得巨大的成功,關鍵在于它對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進行了非常科學、高效的管理,并從中獲得最大的價值。科學的供應鏈管理可為企業帶來多項經濟效益。通過供應鏈管理整合,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貨,節省倉儲成本,更可提高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最終提高銷售量;同時還可以降低市場風險,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競爭力,創造更多競爭優勢。
1、可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價格是依據成本和利潤而定的,成本不變,價格可變,商品制造商和供應商在確定利潤和價格方面具有優勢。但對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而言,價格則是由市場和消費者來決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應商來定。在企業運營的過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潤來自價格和成本的差價。因此企業想提高利潤,只能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價。企業想降低成本可通過生產環節、原材料環節、運輸環節等加以控制。
2、可減少資金投入
企業運營應盡量減少投入,減少庫存。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快速生產,合理銷售,減少存貨,可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企業獲得長久收益。如果企業通過大量庫存的方式來滿足市場需求,不僅占用了大量資金,而且還會使企業承擔市場銷售風險。大量的庫存可能會造成商品的滯銷,而一旦滯銷就會使企業蒙受損失。要做到減少投入,可采取相應措施,如盡量使工廠網絡合理化,減少從定單到現金的時間以改善物流績效等。
3、可增加企業收入
企業增加收入,可以通過減少庫存、縮短發貨時間、改善服務水平等途徑獲得。通過供應鏈管理,可同時改善服務與降低庫存。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在兩年時間內,通過進行供應鏈管理,關閉了全球六個倉庫,改為從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顧客空運微型集成電路。該措施不僅降低了銷售成本2.5%,縮短交貨時間47%,還增加了34%銷售額。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可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有效改進服務水平,最終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總之,企業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可獲得多方面的收益。據調查,企業在供應鏈領域具有優勢,其市值會高于行業平均水平7%-26%。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模式,憑借提品、服務和信息來為用戶提供價值,并能出色地管理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全部業務流程。隨著企業之間競爭逐步轉化為供應鏈管理的競爭,科學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將是決定企業未來命運的主導因素。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
由于直接模式的業務發展在中國才剛剛起步,針對直銷企業的供應鏈研究很少,目前尚無完善的直接模式供應鏈管理理論。許多大型直銷企業通過借鑒供應鏈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理論,對供應鏈管理不斷調整,使之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供應鏈的研究現狀
⑴ 供應鏈理論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企業常將原有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自己集中資源發展核心能力,通過和其它企業戰略聯盟占據市場競爭的主導地位,這稱之為“橫向一體化”思想。從原材料供應商到生產企業,再到批發商、零售商,最后到消費者,形成了一條鏈式結構,就是供應鏈。借鑒軍事后勤的管理理論,人們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理論。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一種模式,采用系統論的觀念和方法對物流系統進行管理,是一種整體優化的管理模式。供應鏈理論發展至今:強調敏捷性,關注如何提高響應客戶的速度;強調為客戶定制產品和服務;強調與上下游企業的整合。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應用,使原料供應商、生產商、批發零售商組成一個聯合體,在鏈中每個企業都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供應鏈理論已成為企業物流管理主導理論之一。
⑵ 供應鏈實踐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應用供應鏈理論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從中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美國的經濟繁榮與該國重視供應鏈管理,努力提高供應鏈效率緊密相關。
⑶ 直銷企業與供應鏈
中國直銷市場的日趨成熟讓一些大型直銷企業敏銳地意識到:未來市場上的競爭,將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為了搶占市場先機,它們紛紛將供應鏈管理作為其核心競爭力,規劃物流渠道、構建物流設施、并努力打造以供應鏈為核心的物流配送體系,從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2、第三方物流的研究現狀
⑴ 第三方物流理論現狀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使用自己的物流服務、設施設備為買賣雙方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第三方物流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科技革命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第三方物流已成為現代物流的主導形式。第三方物流的目標是物流過程合理化,追求物流費用節約。
⑵ 第三方物流實踐現狀
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業務,同時將運輸、倉儲等相關業務交由更專業的物流企業進行操作,以求節約和高效。
⑶ 直銷與第三方物流
直銷企業多經營日化行業產品,價格競爭激烈。企業如全面自營物流勢必增加車輛、倉庫、搬運設備等投入,并增加大量管理人員,管理成本過高;而第三方物流擅長干線運輸、倉儲、裝卸、分揀、配裝等物流工作,因此兩者有廣泛的合作基礎。以顧客為核心、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直銷企業物流的服務原則,若不能提供第三方物流和高效的供應鏈管理,那么優質的物流服務將難以實現。
三、對快速消費品行業供應鏈管理的啟示及建議
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企業要在競爭中獲得成功,只能通過成本優勢或價值優勢來取得。一個既無成本優勢又無價值優勢的企業只能屬于前途渺茫的企業,必將走向衰亡。科學的供應鏈管理將最終使企業擁有這兩個優勢,世界500強企業都具有一流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而反觀中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國企業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努力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1、建立全方位供應鏈戰略
由于供應鏈活動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抓好供應鏈管理,首先就必須針對經營環節,找出關鍵問題,采取相應措施。我們要把供應鏈管理提升到戰略地位,從縱向、橫向兩個角度對企業內部業務及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綜合一體化的供應鏈。安利(中國)的儲運成本僅占全部經營成本的4.6%,這在物流界可謂是一個奇跡。安利降低物流成本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建立并成功運用了全方位供應鏈戰略,具體包括:非核心環節通過外包完成、倉庫半租半建、核心環節大手筆投入。
2、大力加強供應鏈管理的軟、硬件基礎建設
建立現代化的物流體系,應從硬件、軟件兩方面著手,主要從兩方面著手:手段現代化和管理規范化。手段現代化是指物流配送采用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的儲運設備和運載工具,如立體倉庫、旋轉貨架、自動分揀輸送系統、懸掛式輸送機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機械。為了提高作業效率,增強物料搬運能力,應不斷地開發各種類型的物流機械設備。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直接反映物流系統的能力和水平。物流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是指制定科學、規范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體制,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服務水平及技術水平。
3、加速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既是現代物流的基礎.也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信息共享是供應鏈管理的基點,實施供應鏈管理就要實施數據庫系統的共享、加速Internet的商務發展,加速發展第三方物流。
綜上所述,先進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加強企業供應鏈管理工作,不僅是開拓市場,擴大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業效益的有效途徑,更是企業降低成本、完善服務、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與競爭能力的長遠大計。安利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先進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并以此在市場中不斷占據先機。作者希望安利優秀的供應鏈管理能帶給中國快速消費品行業一些借鑒,從而優化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真正挖掘出“第三利潤源泉”。
參考文獻:
[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汪欣華.安利(中國)直銷企業物流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3]許紹明.安利物流:邁向管理新時代[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15(8):21-22.
[4]王保新.用供應鏈打造價值優勢[J].電子商務世界,2004,23(12):58-59.
[5]曾繁榮.供應鏈管理與成本控制[J].財商業研究,2004,15(6):45-46.
[6]楊鵬.企業供應鏈管理和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務[J].信息與電腦,2000,26(15):52-53.
[7]金江軍,潘懋著.現代物流[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庫存;成本控制;超市;分析;研究
一、供應鏈管理下的庫存成本控制對超市的整體競爭力與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及深遠影響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新格局的快速形成及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各大企業陸續興起,在復雜的環境中力求尋得一線生機,并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各個企業深層次的對自己的內部結構和體系進行審核,不斷完善,以提高自身競爭力。而成本的控制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競爭的方面,尤其對超市這種本身就是以交易各個貨物、為人們提供便利的企業而言,實現供應鏈管理下良好的庫存成本控制可大大提升其實力和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是指盡量以最少的成本,從供應鏈最初的采購到各個銷售企業和生產企業,直至最終滿足客戶的需求,達到供應鏈在運作時的最優化。而庫存作為供應鏈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一個企業或組織所存貯的所有資源和貨物,庫存成本則是這些資源和庫存所花費的總費用。因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需要以一定的庫存來保證供應鏈的正常生產銷售。而做好超市的庫存成本控制,明確其供應鏈,將其運作的過程反復研究,以達到成本最優化,可以節約大筆不必要的開支、優化超市內部管理結構、有效維持超市整體成本和利潤的平衡,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這也為超市的未來長遠發展提供了一條道路。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超市在供應鏈管理下的庫存成本控制還做得很不到位,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進行調整來實現最優化管理。
二、供應鏈管理下的超市庫存成本控制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超市庫存成本控制管理結構的混亂,沒有很好的進行分門別類和系統管理
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超市在各大城市和區域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超市所交易的貨物也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這也就使得超市的庫存也相對較多,而我國目前的形勢是,許多超市在進行各個貨物的管理時,沒有進行詳細的分門別類,也沒有一個系統的管理,這會導致貨物在管理上的混亂,也很難對各個成本進行有效控制。超市本身的貨物交易就多,在沒有明確庫存在所貨物中所占比例的情況下進行運作,不僅極有可能出現斷貨等情況,還會因此浪費大量資金,花費不必要的成本。同時,庫存成本控制結構的混亂,也造成了超市內部整個供應鏈的模糊,使得整個交易過程不清楚明了、不細致,無法再進行進一步的降低成本。
(二)對供應商的胡亂選擇,超市內部庫存成本控制人員的認識層面不夠、綜合素質能力不高
我國超市數量龐大,競爭也相對較大。能實現供應鏈管理下良好的庫存成本控制對其在行業內的競爭是很有優勢的。但目前我國大多數超市仍舊沒有形成良好的供應鏈管理,沒有進行好的庫存成本控制。特別是在對供應商的選擇上,許多超市都因為貨物雜而多或者其他各種原因,沒有進行深思熟慮,僅僅按照所需量的最低價或者其他片面的標準而進行選擇,顯得較為隨意。這就很可能會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未按時到貨問題等各種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會重新進行購買等,造成不必要的成本開銷。同時,超市內部庫存成本控制人員的認識層面不夠,對庫存成本控制沒有太重視,導致無法按照綜合的系統的管理模式進行控制和運作,這直接造成了成本的流失和過程的繁復,再加上其相關人員本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夠,在處理相關的工作時難免會出現問題,造成損失。
(三)沒有根據超市內部實際情況細化到各個方面進行庫存成本控制
我國大多數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下的庫存成本控制還做得很不到位,顯得不成熟,也沒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從而對各個成本進行細化。例如在運輸成本上,大多數超市沒有對各個運輸方式進行綜合考慮,沒有為長期的運輸做準備。這忽略了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優勢,本來對于大中型超市是可以采用電子訂貨來進行庫存成本控制的,小型企業也可以適宜的采取一些方式,但是許多超市在這些方面上沒有進行詳細思索。再例如貨物的訂購、發出等也沒有建立細致的成本預算和控制,也沒有對實際操作過程進行跟蹤收集數據,使得整個交易流程中都沒有一個細致的分析,將成本控制工作的難度增加了,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超市庫存成本控制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超市庫存成本控制管理結構,對貨物進行分門別類和系統管理
一個良好的庫存成本控制管理結構可以幫助超市順利進行供應鏈的有序運作,實現成本最低化。因此,超市應該要建立一個庫存成本控制系統,將各個物品的庫存數量都錄入系統,并且要進行分門別類的管理,對于需求量大的要分一類,以便隨時進行進貨,價格容易變動的要分一類,這樣防止之后的漲價可以適當增加庫存以減少成本,對于不可用的庫存要單獨列為一類,并且要盡量減少此類庫存,避免成本的不必要花費。分類管理可以對所有的貨物一目了然,在進行成本控制的時候會更加容易。同時,庫存數量要隨時根據超市的實際需求量進行變動,系統的數據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超市本身日交易量就是非常龐大的,因此要隨時對數據進行更新,以便進行更系統的管理。并將各個貨物的需求、庫存數量、價格趨勢等列成圖表,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以推動供應鏈管理,實現良好運作。
(二)對供應商進行正確選擇,全面提高超市內部庫存成本控制人員的認識層面和綜合素質能力
超市在進行成本控制時,首先就是考慮采購問題。而采購必然就涉及到對供應商的選擇。超市一天的交易量大,產品需求量自然而然也相對較大,這時候一個好的可長期合作的供應商不僅能帶來很多便利,還能大量節約成本。因此,超市必須要對供應商進行嚴格篩選。而篩選的條件應該綜合考慮,既要根據超市的實際情況和預算價格這一層面進行考慮,還要對所提供貨物的質量進行考慮,并且還要考慮到貨物的數量、供應商的信譽、是否會出現斷貨缺貨等問題,最終選擇最適合的供應商。與此同時,還要全面提高超市內部庫存成本控制人員的認識層面和綜合素質能力,對此超市可對相關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并開展庫存成本控制講座和一系列實踐活動,從各個層面加深他們的了解和認識,并召開相關會議,隨進行工作上的分析總結,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
(三)根據超市內部實際情況細化到各個方面進行庫存成本控制
超市在進行成本控制時,不能盲目的采用一些其他企業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在自己的實際情況下進行,超市規模的大小、主要運營的商品貨物、每日交易量都是需要進行統計并分析的重要數據。并且,在對超市自身的實際情況有了詳細的統計和分析后,必須要細化到各個方面來進行成本控制。超市規模較大,就采用電子訂貨的方式,超市規模較小,就盡量選擇近的或是相對實惠的運輸方式,在方方面面上節約成本。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列出成本控制方案,再根據自身超市的營業情況選擇最為適合的方案實行,并且隨時對情況進行反饋,以便進行更好的調整。
四、總結
我國大多數超市在供應鏈管理下的成本控制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造成了資金的浪費、成本的提高,最終降低了市場競爭力。因此,超市應該在明確自己的實際發展狀況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斷完善庫存成本控制系統、建立良好的超市庫存成本控制管理結構、對貨物進行分門別類和系統管理、正確選擇供應商、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來使得成本實現最小化、供應鏈能完美運作,最終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可持續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供應鏈往往是由不同利益成員構成的系統,各成員的目標可能不同,每個成員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參與供應鏈合作,存在供應鏈整體績效最優與局部最優的矛盾。因而如何應用各種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整合鏈內資源和有效治理成員間關系,避免整體效益次優是現代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從協調組織間關系的視角可將供應鏈的治理模式分為:市場治理、科層治理和關系治理,每種治理模式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適用環境。
2 市場治理模式
市場治理隨著一次市場交易的開始而產生,并隨著交易的完成而終止,很少存在關系的成分。從原理上看,市場治理就是利用包括價格體系在內的杠桿作用,通過獨立企業間的買賣關系或各種合作,實現企業間的公平交易和互惠互利。價格與競爭為交易成功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2.1市場治理模式的優勢
2.1.1保留市場固有的靈活性和高強度激勵。市場治理不強調與交易伙伴發展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可充分利用市場競爭的優點,在眾多的交易對象之間進行靈活的擇優選擇,選擇最適合本企業的交易伙伴。這也促使競爭中的每個企業為了獲取交易而不斷的改進產品質量、降低物流服務價格、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從而使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水平和服務質量攀升。
2.1.2利用其它外部企業的優勢。市場治理模式下,企業間基于市場契約而形成買賣關系,直接購買其它外部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能夠給本企業帶來許多好處。一方面可以分享外部獨立企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外部企業一般是向多個企業供應產品或提供服務,易于實現規模經濟。另外當某一外部企業獲得了范圍經濟時,會相應降低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從而利于降低供應鏈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成員的核心競爭能力。一個外部成員長期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在該領域的生產、經營、技術、人員、組織及協調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獨到優勢,由他們來執行某些特定的功能(如運輸、采購等),可極大提高供應鏈效率。
2.2市場治理模式的劣勢
2.2.1交易成本過高。市場治理模式下進行的交易存在較大的交易費用,包括尋找交易伙伴的信息搜尋費用及談判、簽約、履約和解決爭議等費用。如果企業采取短期交易、頻繁更換交易伙伴,上述交易費用會更大。另外,當企業間交易涉及專用資產投資時,市場交易費用會更高。因為交易對手可能在對方進行專用資產投資后,利用停止交易或減少購買來要挾對方降低價格或做出其它讓步,即出現“要挾”問題,使企業間潛在的交易效率無法實現。
2.2.2對供應鏈環節缺乏控制。市場治理模式下,供應鏈中的各個成員因交易而集結在一起,由于交易的間斷性和交易伙伴的可替代性,鏈條本身具有不穩定性。企業明顯對交易伙伴缺乏穩定的控制和約束,鏈條中的各企業受到市場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每個企業都需要做好市場預警和危機處理工作,并且由于不穩定性的存在很難實現鏈條的整體最優。
3 科層治理模式
若企業所需的投入物品屬于標準或普通物品,并有許多競爭性企業生產,此時采用市場治理的模式形成買賣關系要比自己生產該物品劃算。但當產品的復雜程度上升,加工過程和零部件增多時,由“市場無形的手”進行協調的成本就會越來越大。為避免市場交易的缺陷,許多企業采取縱向一體化的結構實施科層治理,將以前幾個經營單位進行的活動及其相互交易內部化,也就是從最基本的原材料開始,經過多個部門的生產,形成大規模生產最終產品的供應鏈。科層治理的最大特點是使用權力來治理供應鏈成員間的關系,權力主導方制定規則,將任務分配給其它成員執行并給予指導。在市場需求相對穩定,并且呈現大批量、小批次的特點時,采取科層治理尤其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科層治理有其適用范圍和基礎,采用此種治理模式的組織結構如金字塔形態,組織成員處于不同的層級,下層組織絕對服從上層組織的計劃和安排。因此,應用科層治理模式的供應鏈要求擁有“鏈主”企業,即該成員企業對供應鏈上的其它成員企業擁有控制權。
3.1科層治理模式的優勢
3.1.1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由于生產、經營、分銷等職能交由組織內部成員執行,因此節約了尋找交易伙伴、談判、協商、簽約和解決爭執等而發生的部分交易費用。在獨立的企業之間,如果彼此的爭議尚未解決,則交易很難進行,而在科層治理模式中,組織內部按照上層組織成員的命令和已制定的規章制度來協調組織成員之間的行為,避免由于沖突未解決而影響生產的情況。
3.1.2易于控制。在集權式的組織模式下,組織的決策層可以對整個供應鏈上的采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實施統一的有效的控制,保證供應鏈活動的有序進行。科層組織一般從供應鏈的整體出發制定決策,能對生產進度、產品交付時間及服務質量進行更好的控制,盡量避免無效的物流活動,確保供應鏈總庫存最小,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3.1.3實現自身的規模和范圍經濟。通過一體化可擴大組織的經營規模和范圍,形成自身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從而獲取強大的競爭優勢和明顯的成本優勢。同時還可充分利用組織內部不同成員在技術、設備、產品和人員等方面的互補性,發揮供應鏈的整體優勢。
3.2科層治理模式的劣勢
3.2.1組織成本過高且市場響應能力差。縱向一體化必然導致組織的規模和復雜性的擴大,直接成本和管理費用增加。組織承受過重的投資負擔,往往不得不從事自己不擅長的商業活動,不能集中于關鍵性業務,造成無法快速響應市場。再加上科層治理強調制度化和程序化,當外部環境發生較大改變或市場需求出現波動時,供應鏈上的零售商得按照既定的程序逐層向上層組織匯報直至鏈主企業,然后操作指令按逆向方向傳達,組織生產和貨物運輸,這樣反應時間偏長,難以有效滿足市場需求并且容易喪失商業機會。
3.2.2競爭激勵動力差。科層組織中的上下級成員相對比較固定,整個組織比較封閉,內部缺乏競爭機制,這樣就使高效運作的動機蕩然無存,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低效率。同時,成員企業都是按照既定的規則組織安排生產經營活動,也會導致成員缺乏優化和改進物流作業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效率。
4 關系治理模式
如果利用市場治理方式來協調企業間關系的費用大于利用一體化組織的協調費用,為降低交易成本,就會出現一體化的組織,采取科層治理的方式代替市場治理。反之,采取一體化的科層治理又會產生較大的組織成本,如果這一費用大于市場治理方式的協調費用,各企業就會保持原來的獨立狀態,主要用市場契約的方式維系彼此的關系。而有時無論是利用市場或是科層治理來協調企業間關系的費用都很大,又由于市場治理與科層治理各有利弊且恰好為互補關系,因此可以采用居于二者之間的一種混合治理模式——關系治理模式。
現代企業是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礎上的社會化大生產,企業之間在采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上勢必發生一定的供應關系。供應鏈中的關系治理模式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強調在組織成員間建立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長期關系,并主張設計一套控制、協調、激勵和約束機制來處理好成員之間關系。在合作過程中,成員間會明確考慮對方的需求和利益,他們往往共同商討并制定相應政策。關系治理模式擁有的協調優勢使雙方優勢互補,實現了獨立公司間的規模經濟,獲得高于或等于縱向一體化的收益,同時降低了成本,利于發展企業的競爭優勢。因此在供應鏈中采取關系治理模式所帶來的好處巨大,一方面可以不用耗費大量的成本來構建縱向一體化,另一方面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有效的溝通各方所需,大大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4.1關系治理模式的優勢
4.1.1組織效率高。科層治理的組織規模龐大,組織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員工主動性和創新性,不能適應快速多變的新環境。而關系治理模式下的成員企業由具有不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組成,他們因利益休戚相關而努力推動共同目標的實現。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成員間會相互學習、積極交流,努力適應并滿足各方需要,體現出以自身利益為驅動力的良好協調優勢。這樣,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實現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知識與信息共享,有效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使得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4.1.2提高市場反應能力。關系治理模式下,供應鏈成員具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并且他們的目標相對一致,因而可將采購物流、生產物流和分銷物流等流程重疊起來同時進行,并統一安排營銷等相關決策,一方面可以快速滿足客戶對時間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產品更加貼近消費者。在消費者需求變化迅速、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的環境下,同步化運作方式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
4.2關系治理模式的劣勢
在供應鏈管理中,關系治理模式應用的最大障礙是合作方之間建立信任的難度比較大。合作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知識與信息共享,但是考慮到可能因此而喪失核心競爭力或泄漏商業機密,由此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一般會在知識與信息共享方面有所保留,從而影響合作的效果,使關系治理的協作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5 關系治理模式的管理啟示與進一步研究
供應鏈與關系之間是互聯互通的,供應鏈本身就是一張關系網,發展供應鏈成員之間穩固的關系,是優化企業供應鏈的基礎,這已引起企業的廣泛關注。但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對關系治理模式的分析往往都集中在對組織間二元獨立關系的研究,如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或是制造商與分銷商之間的關系等,并沒有考慮整個供應鏈條的問題。本文從供應鏈的角度出發研究關系治理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5.1下游關系影響上游關系的調整
現代的商業聯系愈加廣泛,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關系治理不僅涉及到兩個企業之間的單一關系,而必須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從上下游總體考察。制造商與下游客戶的關系往往受制于供應鏈中的其它關系,與上游供應商的關系也會受到下游關系的影響。
在許多行業中,消費者的需求瞬息萬變(如服裝等行業),由此造成了下游市場的相當不確定性。面對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零售商只能將這一信息不斷向上游的分銷商、制造商乃至供應商傳遞,從而使上游企業能夠及時調整生產和供應等計劃,適時開發、生產適銷產品,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再加之許多制造商的一些產品并非自己生產,而是外包給其它的外部制造商來完成的,因此要適應下游的需求變化就涉及到更改與上游供應商和承包商等合作伙伴之間的契約。就是說,當下游市場中產生了相關客戶對制造商的彈性需求時,需求也會在上游關系中變化。
5.2上游關系對下游需求變化的適應問題
一、引言
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在20世紀上半葉就被提出,當時主要應用于軍事作戰中,從需求量的確定到物資的獲取以及物資的儲存、運輸和倉庫管理,整個被視為一個體系,統一管理,合理地調配所需物資,迅速滿足戰場的需要。隨著20世紀80年代“物流”概念引入到中國,21世紀“供應鏈”開始在中國興起。本文是站在供應鏈管理視角下對企業成本控制的研究,那就先從三個案例開始:戴爾、蒙牛和沃爾瑪。戴爾作為IT行業里的“零庫存”典范,采取網上直銷方式在兩周之內送達到貨,IT行業的零部件價格就如同農鮮產品一樣,容易失鮮和貶值,這是其直接成本的貶值,戴爾做到了“零庫存”,是IT行業里第一個真正“零庫存”企業。蒙牛集團奶源供應模式有三種,“公司+農戶”傳統模式、“公司+規模牧場”探索模式、“公司+OEM供應商”創新模式,這三種方式是對供應鏈系列環節的科學使用。沃爾瑪全球連鎖超市在全球開設超過7000家,員工總數達到190多萬,分布在全球14個國家,沃爾瑪超市的高速增長,得益于沃爾瑪在節省成本、物流配送和供應鏈管理的巨大成就: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最佳的供應鏈管理。可以看出時下有戰略發展眼光的企業家們開始投入到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是大趨勢,是方向,本文就是站在供應鏈管理的視角,來宏觀分析企業的成本控制。
二、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供應鏈管理的界定
供應鏈管理就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規劃和管理供應采購、生產、營銷和所有物流活動,尤其是渠道成員的協調和合作,包括供應商、中間商和客戶等。本質是對企業內外供應和需求的全面整合。也就是說供應鏈是貫穿于整個供、產、銷全過程的整體運作,以實現其協同效益的最大化。
(二)供應鏈管理的內容
供應鏈是從采購原料開始,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經過銷售渠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整體運營系統,可以說是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的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具體內容包括:需求預測、采購管理、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庫存管理五個環節。筆者是從供應鏈管理角度對成本控制的研究,成本控制包括采購環節、運輸過程、倉儲庫存等系列過程,采購環節涉及供應物品的分類、供應商的選擇、采購誤區的界定;運輸過程涉及貨物品種類型、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輸合作商等成本問題;倉儲庫存涉及倉儲庫存量、庫存額的合理安排。
(三)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基礎
1.合作競爭理論。合作競爭是一種高層次的競爭,合作競爭并不是意味著消滅了競爭,它只是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和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出發,促使企業間的關系發生新的調整,從單純的對抗競爭走向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供應鏈管理的合作競爭就是要通過合作把蛋糕做大,競爭是供應鏈內部企業間的分配,合作競爭是典型的“雙贏”經營模式,在我國典型的就是不同品牌手機與移動、聯通的合作。
2.核心競爭力理論。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知識與資源的整合過程,側重人、技術與管理的有效集成,實質是企業特有知識和能力的有力融合,表現為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企業管理和生產能力的形成。創造價值是核心競爭力的著眼點,持續創造價值必須進行管理物流、生產、營銷、售后服務及研發、融資等一系列價值鏈活動。
3.委托理論。委托理論是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博弈論的基礎上的。非對稱信息指的是某些參與人擁有但另一些參與人不擁有的信息。信息的非對稱性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劃分:一是非對稱發生的時間;二是非對稱信息的內容。存在委托關系就無法避免監督問題。事實上,在非對稱信息的情況下,委托人對人信息的了解程度可由委托人自己選擇。
4.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三、供應鏈管理下的成本控制研究
(一)采購環節的成本控制
1.傳統采購的誤區。采購就是買東西,這是最簡單的解釋,傳統意義對采購人員的認識就是:一張嘴、兩條腿、一副好下水;而且在潛意識就是采購人員就會吃回扣、收禮和應酬。為
防止采購人員的職務舞弊,可能經常性更換采購人員,認為從源頭上可以控制采購人員的職務投機機會,但實際上,可能稱職的采購人員會采購到物美價廉的“戰略物資”。
2.供應物品的分類。一般地企業采購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況,那就是不論什么樣的物品都可能會按照嚴格的采購程序實施,認為是規范采購,實踐證明企業要對所需物品進行分類:常規類物品、瓶頸類物品和關鍵類物品,對其按照采購物品特征進行分類采購和管理。常規類物品如企業為辦公所采購的電腦、打印機、復印件、紙張等。這類物品基本上都是標準類產品,其質量和服務都有保證,市場上的供貨渠道也比較多,可以隨時從市場得到滿足。并且其采購數量較少,采購額度小,對供應商的吸引力不大。采購本類物品的主要目的是盡量降低管理成本。尤其是非持續需求的物品更沒有必要與供應商建立特殊關系,只需到市場進行現貨采購即可。而對于需持續供應的物品,也沒有必要花費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來進行供應商的管理,本類物品對供應商的選擇評價主要著眼于如何幫助企業減少管理成本。瓶頸類物品一方面具有較高的供應對企業的影響、機會程度和供應存在風險,對公司有很高的風險,一旦供應出現問題,不僅會給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會給公司帶來滅頂之災。另一方面其采購額卻不高。它們可能是非標準類產品,并且由于個別原因不容易獲得。其很低的采購額對供應商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本類物品采購目的主要是降低供應風險。此類物品的采購最具挑戰性,需要采購人員的能力和智慧的充分發揮。關鍵類物品一旦供應出現問題不僅直接給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關系到公司的成敗另一方面又有很高的采購額,由于采購數量很大,采購金額很高,因此對供應商的吸引力很大,會有許多供應商參與競爭。關鍵類物品通常會對公司產品的個性化起決定作用或可以幫助公司取得成本優勢,因此對公司的利潤起到關鍵作用。此類物品采購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供應的連續性和質量的可靠性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
3.供應鏈的“雙贏”。根據消息稱,江淮、吉利、長城等5家自主品牌車企已經決定聯合開發自動變速器,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些企業又決定聯合采購鋼材和輪胎。聯合采購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資金壓力,提高競爭力。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汽車企業資金,成本控制壓力陡增,少數自主品牌汽車企業資金鏈出現裂縫。企業不得不通過內部改善管理來提高經營效率來縮減開支,從采購環節降成本也被企業納入進來。在采購環節的成本控制,首先是不應該單一停留在采購物品的單價上,而應該是注重“總成本”,而不是單一物品的“單價”,因為最終端銷售的產品是目的,要從整個鏈條上看總成本的節約。其次是供應商數量的“優化”、“精簡”,而不是大而全,泥沙俱下、魚目混雜,取所需就行,而不是對供應商數量的需求。最后是要力求與供應商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且是長期的,在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是雙方的、自利行為的,如果都是單純從利己角度出發,那就是純粹的惡性競爭,這是很殘酷的,也是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尋求“雙贏”的合作機會,實現采購鏈上的雙受益,則是供應鏈管理下的新理念。
(二)運輸過程的成本控制
在供應鏈運輸問題上,蒙牛有冷靜的思維、獨立的信息化建設思想,不跟風,不教條。蒙牛集團的創始人——牛根生認為:蒙牛是乳制品,而不是運輸公司,為此他對蒙牛的運輸包括奶源和奶制品的運輸進行了合理規劃和戰略安排,有效確保奶源供應和乳制品銷售,經濟有效地降低了運輸成本。運輸過程的成本控制也極為重要,運輸過程作為供應鏈的中間環節,運輸成本涉及: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輸成本和定價以及運輸決策等問題。運輸方式是指采取陸海空的哪種,但很關鍵的問題是運輸自我經營和外包,這是前提,若外包那就是涉及運輸商選擇,自我經營就要對運輸整個環節的細化。應該考慮的因素包括:運輸貨物品種、運輸期限、運輸成本、運輸距離和運輸批量的問題。
(三)倉儲過程的成本控制
國美電器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業的龍頭企業,與國內外眾多品牌電器供應商、知名電子商務網站等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不論其黃光裕本人的資本運作問題,值得肯定的是國美電器在對庫存中多數執行供應商管理,實現信息共享,這是很多生產企業應該學習和效仿的。倉儲管理包括基本倉儲決策、倉庫數量決策、庫存管理決策。倉儲是要發生相應的存儲成本的,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只要是規模的倉庫,這些成本費用是一定要發生的。倉庫數量的多少是與企業料、產成品的規模有關系的,而且還要看是集中倉儲和分散倉儲的問題。庫存管理決策,對于庫存廣義地說應該是處于儲存狀態的物品:原料、在產品和產成品,與采購原料一樣,首先要做的是對庫存物品的分類,同樣對于庫存的管理也不應該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比較流行的是ABC分類管理,根據事先定好的標準,把最重要的存貨分為A類,把一般存貨劃為B類,把最不重要的劃分為C類,對A類存貨進行重點規劃和控制,B類存貨進行次重點管理,對C類存貨進行一般管理。涉及到庫存管理方法有經濟批量模型、JIT庫存決策和供應商的庫存決策,應該說這是目前在存貨管理問題上比較流行的方法,各有千秋,經濟批量模型結論很有吸引力,但理論較強,假定過多,在實踐中可能差異比較大;JIT的庫存決策因行業和所在地域有關,不是做不到,是較難做到,關鍵是做不做的問題,動態性的JIT也一樣可以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現在越來越受關注,當然前提是真誠合作,實現“雙贏”,沃爾瑪、國美等連鎖型經營商家一定程度地做到和實現了這種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站在供應鏈視角對企業成本控制的研究,這是企業很重要的一個管理研究領域,筆者是拋磚引玉式地提自己的看法,在細節上會結合具體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因為這確實是有助于推動企業發展的,這也將會是理論和實務界的熱點。
參 考 文 獻
[分類號]F252 G302
1 引 言
逆向供應鏈是通過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貫穿,由供應鏈下游逆向上游,為了重新獲得廢棄產品或有缺陷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對最終廢棄物進行正確處置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網鏈結構。其中比較復雜的再制造活動是指廢舊產品被完全拆解后,其零件經過清洗、檢驗、修復和必要的更新,再重新裝配和檢測,使得產品性能恢復如新的過程Ⅲ。現在一些國家的政策法規對某些特定行業產品的回收利用作了明確規定,要求生產商要對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以減少資源浪費和保護環境。另外,一些產品的再回收也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收益。比如,Sun Microsystems等跨國公司擁有國際零部件翻修中心,來自亞洲或拉丁美洲的零件經過翻新,可以達到最新設計的要求,Hewlett-Packard經常采用翻新或改制的零件,以不同的方式再銷售其產品,Thomson家用電器公司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將可回收的零部件運往墨西哥進行翻新。
雖然當前的全球經濟使得某些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各地相應的生產商或者回收商并非都具有優良的再制造處理技能,一些復雜產品的再制造等的逆向處理工藝不同于原始生產,而且技術要求很高。比如,廢鋼鐵回收中減少處理環節、降低污染的熔融還原煉鐵工藝和燒結煙氣脫硫技術以及那些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組裝產品(如復印機、移動電話、印刷電路板等)的回收、鑒定、拆解、打磨、翻新和材料循環等活動,都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持。在逆向供應鏈中,一些原始制造商考慮到對核心技術的保密以及回收網絡對信譽、品牌的影響,可能會選擇獨自負責再生產過程;但對于大多數的企業而言,可能自身并不具備專業技術優勢,且處理逆向物流能力有限,或者考慮到與正向物流的沖突,而會尋求技術合作或將相關業務外包。協作和外包使得每個企業更集中于各自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合作來提升整個網鏈的整體收益。簡單的供應鏈成員關系通常僅僅局限于產品、物料或者服務的轉移,而企業各自的技術是獨占和專有的。而一些特殊的逆向供應鏈聯盟,其中某些成員需求的是其他企業的專業技術,他們之間通過知識技術的共享來滿足各自的效用,這時的成員關系便成為一種知識契約關系,形成知識型逆向供應鏈。由此協作企業間會形成以傳遞和共享專利知識技術為核心的合作伙伴關系,它是逆向供應鏈和知識管理結合的產物。
2 知識型逆向供應鏈的結構模型
2.1 知識型逆向供應鏈的特點
首先,在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成員關系不僅僅局限于產品、物料或者服務的轉移,更為基礎的是技術的授權和使用關系,注重知識的傳遞。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的知識資產一般包括:對復雜廢舊產品的鑒定、引導消費者使用有效回收途徑、分解和組裝材料配件、翻新技術、材料循環回收技術、產品標準以及循環材料和可再用配件的市場銷售、商業秘密等。
其次,在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以受法律保護的契約的形式決定收益分配,知識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主導作用,這種契約關系使得鏈上的參與人員主要是更高層次的管理者及律師。擁有知識產權的成員可以申請專利,并通過法律來阻止其他企業制造、使用、出售包含該專利的產品,當該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申請經濟賠償。建立契約關系的成員可以消除技術壁壘而共享這些知識,并保證合理的利益分配,避免互相損害。非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上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主要取決于物流和生產的價值,其逆向物流處理中的技術含量較低。
另外,非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成員關系的存在時限是不定的,而知識型逆向供應鏈時限取決于契約關系中的知識資產價值的存在時間。因為知識創新是不斷研發和改進的過程,而且不同成員的不同知識層面根植于產品的不同零件,無法在短期剝離,所以這種契約關系歷時較長。
2.2 三種知識型逆向供應鏈模型
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的合作關系通常包括知識主體對知識客體的培訓和協助,以確保知識的有效應用。在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如何有效管理知識資源的給予和接收是合作關系的主要關切點。根據知識的主導地位、成員能力以及知識需求的主動和被動關系等的不同,可以將知識型逆向供應鏈分為不同的類型,下面著重介紹這些類型的構成、特點和知識內容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模型。
2.2.1 技術指導型先前的企業一般將專利知識作為競爭優勢而私自使用,然而,這種保守的占用方式并不能最大化地發揮知識資源的價值,當企業的財力物力有限且知識的時效性很強時,這種局限性就更為明顯。為此,企業會和其他需要這些專業知識支持的成員合作來充分挖掘知識資源的潛在應用市場。而對于那些不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而言,當其產品的回收和再制造需要的高新技術成為進入該行業的門檻時,如果選擇自己開發,則投入會很大,周期過長,因此他們往往希望能夠與擁有技術專利的知識主體企業合作,來快速進入新市場,并滿足政府回收法規。這時的知識主導企業與其伙伴就形成技術指導型逆向供應鏈,其中知識主體一般是擁有技術專利的專業的回收、拆解或者組裝的公司,知識客體是與其簽約的需要技術指導的原始生產商或者其他回收商,如圖1所示,箭頭指向知識需求的方向。
對于一些專業的再制造或者回收公司而言,他們擁有精湛全面的復雜產品的再制造技術,可以通過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對合作伙伴進行最優的拆分指導,對構件和材料的圖像進行鑒定,傳遞構件和材料的市場信息以及產品的相關新聞等,并總結產品設計的改進建議,以減少易損配件或使之更便于再制造過程。這些知識會在合作者之間不斷交流,成員間保持有效的知識傳遞,具備相互的適應性學習能力。
具體而言,指導型逆向供應鏈中的專利知識通常包括:①產品標識系統:用于廢舊產品鑒定和拆分費用等回收利用成本的確定,并將產品編碼與網絡數據庫聯接;②拆分或拆卸系統:利用全球網絡工具,將詳細的回收信息與生產商的技術結合,產生最優的產品拆分或拆卸計劃,指導產品拆分或拆卸過程,鑒定和標識目標材料和構件;③材料循環再生技術專利:包括技術使用中的指導和更新;④市場購銷系統:為合作者提供政府政策、市場供需信息指導等,通常采用電子商務網站的形式,為合作伙伴提供交易平臺。
在這類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知識主體通常會獲取知識客體支付的專利使用費,并通過往后合作中不斷向知識客體提供技術支持和更新而使得收益持續不斷,這些收益又為知識主體企業的科技研發和工藝改進提供經濟支持,促使專業回收企業的技術優勢進一步提升。
2.2.2 聯盟標準型在逆向供應鏈,尤其是復雜產品的再制
造中,回收產品或零件的數量和質量是不確定的,如果多個廠家的同類產品間可以實現配件的相互調配,這一難題便可得以消解,此時,產品的統一標準就成為核心問題。當前,許多產品采取集中回收的形式,即同類產品的生產廠家聯盟回收的方式,他們受益于更專業的回收利用技術,共同分擔自然和經濟責任,并為小生產商提供回收利用機會。但是,產品的差異化過高時,這種聯盟的優勢是難以體現的,當逆向供應鏈致力于產品設計中的產品技術和配件標準統一時,這種聯盟標準型的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便會出現,如圖2所示。
在正向供應鏈中,同類產品的廠家形成聯盟,其材料、接口和工藝標準的統一可以帶來整個團體的規模經濟,從而降低成本。不僅如此,這種標準的實施對于產品的回收再加工也是至關重要的。聯盟標準型的逆向供應鏈中,多個企業的回收和再制造實行集中處理,他們共享和遵守一些標準技術,并致力于這些技術的革新改造。這些技術通常包括:①標準化的配件、材料和接口;②產品的模塊化設計;③拆解、打磨、組裝等流程的標準化。④其他,如增加可循環材料的利用、減少人工調整、增強可修理性等。這些標準通常由多個廠家共同擁有,其他企業可以加盟。標準的采用除了可以提高產品可再造性外,還使得多個廠家的產品有利于集中加工,并便于回收組件的互相調配和再制造設備利用率的提高。
為了減少知識的外部性效應,知識技術含量越高的聯盟標準對參與成員的約束性和要求越高,需要企業本身的技術及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的水平,并對標準采用的范圍和報酬有法律規定。這種聯盟標準型的知識逆向供應鏈可以推進復雜產品的整個產業回收利用能力和收益的提高。而且,最初建立和推進技術標準的成員能夠從別的企業的不斷加盟中獲取收益。由于聯盟共同維持相同的標準,成員對標準技術的改進和推廣有較強的主動性。
2.2.3 知識互補型 當某種產品的回收再制造涉及多種技術,且被不同的企業占有時,這些企業間需要通過合作來實現技術互補,這時便產生了知識互補型逆向供應鏈,如圖3所示。這些技術專利通常具有零散性和壟斷性,且難于在短期內由某個組織單獨攻破。有時當某些產品再制造的技術含量很高,技術涉及的企業數量較多時,為了避免某些企業對知識專利技術的獨占,這種合作需要由某個強勢企業帶頭,或者通過政府行政性干涉形成企業聯盟,以保證整體的技術共享,并共同促進技術革新。這種類型對于那些技術復雜、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較大且被強制性要求產品回收的尤為適用。由于合作成員具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整體技術推進力是很強的。
在這種知識聯盟中,成員通常都不希望因知識共享而出現勢均力敵的情況,喪失技術優勢,所以愿意結為互補關系的各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力是有一定差異的。但即使是其中的強勢企業,也必須保證成員合作中知識收益的公平分配問題。這就需要有契約和很好的協調機制來確保每個企業對技術的投入和更新都獲得相應的收益,當這種收益分配難于計算或者失衡時,契約關系也是難以維持的。
3 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隱性知識的流動轉化
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各類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顯性化的知識專利技術大多以書面的文字、符號等編碼化的形式來進行轉讓和傳遞。但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也存在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在技術創新中往往起到主導作用,比如一些再制造專業技術使用的經驗和訣竅、管理者對產品發展的思考、產品設計和模塊標準化的改進想法等,大多內化于員工心中,是高度專有且很難確切表達的,不易被模仿,必須有合理便捷的時間、空間、激勵機制和知識協同機制來促進其顯性化。知識型逆向供應鏈中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和共享可以采用與模型特點相適應的運作方式。
3.1 基于知識交流平臺的會議形式
會議是一種近距離的交流方式,經歷少,空間的相近性有利于建立信任關系,使得主體愿意與他人分享和交換知識,便于隱性知識轉化。會議形式對知識互補型和聯盟標準型知識逆向供應鏈最為適用。會議可以采取面對面的交流形式,也可以使用視頻會議、電子會議、論壇等虛擬形式,并在知識數據庫、基于案例的推理(cBR)、人工神經網絡(ANN)、商業智能(BI)、專家系統(Es)等的支持下,由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律師和用戶等對回收再造專利技術、產品配件標準、產品設計改進等問題發表個人看法,共同討論推理,并達成共識。無論參與者是大型或者小型的企業均可提出廣泛意見,從中直接了解到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并對知識技術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及時進行溝通。
3.2 逆向供應鏈的知識聯盟機構
知識型逆向供應鏈的成員較多時,可以共同設立科技研發機構,主要負責逆向供應鏈整體知識技術的創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對知識聯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技術轉讓和共享關系進行協調,并處理知識共享中的法律糾紛問題。另外,也可以設立功能健全的法律機構,為知識主體的知識產權和收益分配提供保障。
3.3 逆向供應鏈上成員企業間的技術人員流動
1.1源頭環節
通常,農產品種植是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源頭環節,其種植質量對整體供應鏈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農產品種植仍存在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工業污染嚴重等問題,為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埋下禍根,引發社會潛在食源性疾病,威脅公眾身心健康[1]。
1.2生產環節
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食品生產市場存在大量的小規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產質量與生產環境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規定。小規模、技術水平低、管理混亂等是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生產環節主要面臨的問題。
1.3流通環節
當前,我國食品流通體系較為標準、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要求,國家投入力度較大,市場回報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國食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現為食品運輸機械設備專業水平低,大多為干線運輸,濕度、溫度、運輸時長等問題嚴重影響食品質量;部分食品生產企業為了獲取最大利益采用非專業運輸方式,運輸操作不符合標準流程,缺乏專業的運輸設備[2]。
2加強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管理的對策
2.1加強立法、執法力度
中央政府應集中監管我國食品安全立法、執法環節,以法律威嚴約束食品安全。首先,應統一管理食品質量安全立法,有效規范質量安全供應鏈。鑒于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有218項[3],涉及食品安全生產、運輸等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統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關部門應統一管理食品安全執法監督,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再次,我國立法、執法部門應深刻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問題也在相應變化,在此基礎上,相關人部門應統一食品質量安全標準,提高安全質量檢驗標準,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從行業角度出發,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快解決同一食品監管標準多重化問題,引導食品企業盡早適應國家統一食品安全管理與檢測標準。
2.2加強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力度
我國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備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加強行業協會對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的組織協調力度。食品行業協會是一種處于食品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的自律組織,有效溝通政府、市場與企業,協調食品供應鏈多方利益。中央政府應聯合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政策,為食品行業協會合理監控食品安全供應鏈提供政策支持。同時,應不斷提高食品行業協會的自律意識,提高其服務意識,指導食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問題,為有關政府部門發展食品產業提供科學的決策信息。再次,食品行業協會應自覺提升協會綜合價值,引導食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在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中的領頭、示范作用。當前食品行業協會仍存在規模小、數目少、現代化水平低[4]等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規劃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進一步實現全面覆蓋食品行業協會,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國食品質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我國食品企業應從自身做起,貫徹落實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質量管理水平,完善企業管理制度,結合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發展戰略。食品企業應認識到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均對企業食品安全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應當加快完善供應鏈管理制度。食品企業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嚴格篩查食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問題,保證從原料采集到成品運輸銷售,每一環節均符合國家食品生產安全標準,創新企業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學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業發展的方法及時解決生產、流通環節中的問題。同時食品企業應重視提升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以及職業道德素養,強化員工對食品生產安全的責任意識,加強企業自身檢驗能力,健全食品生產管理體系。
3結束語
食品質量安全與消費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影響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業以及食品行業協會應協同合作,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加大食品質量安全供應鏈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為人民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質的食品消費環境,推動我國食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管理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羅麗純.食品安全保障:從質量標準體系到供應鏈綜合管理[J].食品安全導刊,2017(36):8-9.
[2]黃彩霞.食品供應鏈環節的企業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J].現代食品,2017(17):43-45.
第一,知識取得,將外部環境中的知識轉化到企業內部,使之成為能夠為企業創新所用的知識;
第二,知識轉換,知識被切實地擴散開來并被組織成員徹底吸收,以此實現知識真實的轉換;
第三,知識保護,組織有效地保護知識,避免被組織內外部不當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識應用,運用既有知識解決工作流程中的問題或利用這些制定決策的過程。在供應鏈績效的測量方面,利用單一的評價指標會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現有評價指標已經不能全面反映21世紀供應鏈績效,必須建立新的績效評價系統[6]。馬士華在研究工業企業物流能力與供應鏈績效關系的文獻中,提出響應性、服務質量、物流績效和財務績效等4個供應鏈績效指標[7]。結合醫藥行業自身特點,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從成本效益、顧客滿意、靈活性三方面展開:
第一,成本效益評價包括對所使用的能源、設備,員工成本,以及庫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評價;
第二,顧客滿意是對顧客需求的應答水平,需要從成品的質量和服務兩方面進行評價;
第三,靈活性評價分為范圍靈活性、響應靈活性[8]。在確定IT能力、知識管理能力和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要素的基礎上,結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設,隨后加以驗證。H1:供應鏈信息技術能力對供應鏈績效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H2:知識管理能力對供應鏈績效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H3:供應鏈信息技術能力對知識管理能力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H4:知識管理能力在供應鏈信息技術能力與供應鏈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樣本來源
研究對象為建立了供應鏈體系的醫藥行業,其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調研的企業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蘇、安徽、上海、陜西、廣東及四川,代表了我國主要的經濟地理區域。共計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298份,對無效問卷進行篩選與剔除后最終保留的205份有效問卷確定為研究樣本,問卷總回收比率29.8%,有效問卷回收率20.5%。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類似的研究回收率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問卷發現,問卷應答者多為企業的CEO或其他高層管理人員,大部分被訪者受過高等教育且具備一定的經濟管理理論基礎,能夠正確地理解問卷中的問題。企業絕大多數擁有供應鏈伙伴關系,建立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平均年限為6.46年,從而保證了關于供應鏈績效的調查的可信度。
2.2假設檢驗
依次檢驗IT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知識管理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以及IT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并且檢驗了知識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間的中介作用,IT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知識管理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以及IT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回歸均成立,知識管理能力在IT能力與供應鏈績效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