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3 16:56: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學科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學科的特點

篇(1)

高考生物學科命題充分體現考試大綱的要求,以考查學科主干知識為主,重視能力和素質考查。從歷年生物學高考的情況來看,高考命題以能力立意為主,試題的覆蓋面較廣,生物的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兩章仍是考查的重點。

要求學生能應用學過的知識和專業術語,正確闡述基本的生物學現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學中以圖表、圖解等表達的內容和意義,并能用圖表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現象和實驗結果;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部分與整體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并能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生物個體、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學問題;理解所學實驗的實驗內容,包括實驗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及其對科學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另外,生物科高考還適度體現“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學科理念。

二、生物學科高考備考策略

1.夯實“三基”,重視基(下轉第237頁)(上接第236頁)礎是生物學高考備考的根本策略。“三基”是指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礎知識系統完整、基本技能扎實熟練,學生的各種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

2.培養能力,突出能力訓練的策略是高考備考的制勝策略。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生物學知識包括知識本身和發現知識的過程。知識發現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和訓練學生科學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

3.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緊密聯系實際,重視實驗分析和設計。目前高考非常重視實驗原理、實驗程序、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和實驗設計等的考查。

篇(2)

1.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我校本科教學計劃調整后,“生物統計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期,周學時為2,共36學時。學生在之前已學習了“高等數學”等公共課程,“植物學”、“動物學”等專業基礎課程,與本學期同時學習的還有“生物化學”。為適應生命科學的發展和對生物學人才的培養,我們按照“強化基礎、突出重點、注重應用、通俗易懂”的原則合理設計安排教學內容[1]。在課堂講授時,我們盡可能把抽象的統計學原理與生命科學的前沿或學生們感興趣的事例進行結合,并引導學生從專業知識的角度對統計分析的結果做出科學的判斷和合理的解釋,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統計學與生命科學的各專業都是緊密聯系的,另一方面學到的統計分析方法和試驗設計原則也可以指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作為應用性極強的課程,我們在課堂授課時一般不過多討論數學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統計原理的介紹和具體分析方法的應用。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內,對涉及到的數理統計知識多是“拿來主義”,對于一些公式,通常只進行概念上的介紹和公式上的簡單推導,對有些較復雜的統計公式則只給出公式,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推算過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對統計學原理和統計分析方法有較全面的了解。在章節內容上,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刪減,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講授方差分析一章時,以單因素數據資料的分析為例,重點介紹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數學模型和分析步驟,對于二因素數據資料的分析則啟發學生根據其基本原理和數學模型進行推理,多因素數據資料的方差分析則只介紹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實現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學理念。

2.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重,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相融。問題導入法。在課堂講授時,我們注重問題的創設。提供氛圍,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4],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的協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講述時,以單因素數據資料為例[1],讓學生思考如何進行多組平均數之間的比較。有的學生會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學習過的兩個樣本平均數假設檢驗的分析方法對多組數據進行兩兩的比較,而這又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時,我們引導啟發學生將所有的數據資料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將數據的總變異按照其變異來源剖分成處理引發的變異(組間變異)和試驗誤差引發的變異(組內變異),并利用反映變異特性的方差這一統計量來表示組間變異和組內變異的大小,進而采用檢驗對其二者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由此和學生共同推導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驟。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應用,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比法。“生物統計學”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對出現的,其相應的公式也有著許多形式上的共同點,這就為我們進行對比法講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標準差與標準誤、直線回歸系數與直線相關系數、樣本平均數假設檢驗的檢驗及檢驗等[1]。對比法講授,既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公式,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義和具體應用,做到舉一反三。演繹法。“生物統計學”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聯系的,存在公式的變形,運用演繹法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來源和內涵。例如變量的標準化公式,對于服從正態分布的變量進行標準化轉換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這個公式含義的基礎上,對于各統計數(平均數、平均數差數、頻率、頻率差數、成對數據差數等)進行標準化轉換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導出來了,從而避免了對這些公式的死記硬背。板書與多媒體課件并行。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多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多體媒體課件集文字、公式編輯、圖形、色彩、動畫于一體,既可以插入圖片和例證,也可以實現公式推導的逐步展現,圖文并茂,色彩豐富,省去了板書所占的時間,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增加教學內容,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4]。同時,傳統的板書不能完全放棄,在講授過程中,適時穿插板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聯系已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為輔,注重將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的結合。

3.加強實驗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生物統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我們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安排了18個學時的實驗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并學會常用統計學軟件的使用。生物統計學實驗課在生命科學學院信息學實驗室利用電子教室系統進行,教師在主控機上邊講解邊操作,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計算機上觀察到具體的執行過程,之后可以自己進行相應的操作,然后以電子文檔的形式提交實驗課作業。通過實驗課教學,一方面使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實踐,真正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在實驗課中學生不僅鞏固了統計分析知識,而且利用計算機來分析數據也為相關專業課實驗數據的分析奠定了基礎。在運用計算機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時,學生們也深刻意識到,盡管統計學軟件功能強大,但必須對相關的統計學知識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這些軟件,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動力。

篇(3)

作業既是課堂的延伸,又是知識鞏固的主要途徑。然而在現實中,學生不完成作業或抄襲作業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教師幾遍甚至幾十遍罰學生寫作業。難道我們教師不應該反思究竟何因使作業失去了意義?翻開學生作業,我們不難發現作業形式單一、機械重復、缺乏個性、追求量化、脫離生活等弊端暴露無遺。毋庸置疑,教育不是為了淺層次的分數、生存、功利而存在,它是為了讓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一代代人的素質而存在的。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今天的教育,聯系到千家萬戶,關系到國家的興旺發達。試想一年365天,誰愿意每天都吃一樣的飯菜?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見,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是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此話的確有道理。實踐證明,只要找到最佳契合點——“支點”,我們就可以花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依據“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積極探索讓生物作業回歸生活,凸顯做中學和學中做的學科特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從而提高生物作業的有效性。

一、制作鮮花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為此,在學習七年級上冊《開花和結果》后,就可以通過生物作業——制作鮮花標本,讓學生實現手和腦并用,進一步加深對花基本結構的認識。平時家里都養了不少花卉,每年不同季節,這些花卉都會相繼開放,當我們欣賞完了后,該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呢?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因地制宜巧利用。具體方法:取A4紙一張,及花一朵(最常見的是杜鵑花、君子蘭花和水仙花等)。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內的順序,用鑷子將花的各個結構依次取下,按自己的設計創意用透明膠紙粘貼在A4紙上,拼出各種圖案,并標注出各部分名稱。然后,在匯報課上交流展示,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還掌握了花的基本結構。

二、發黃豆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蘋果里面有什么?研究要從好奇、疑惑開始。拓展課堂教學的寬度,明白知識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時,才發現曾經的努力并沒有讓更多的學生成功,而是讓更多的學生遠離學科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對奇怪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都希望能夠搞清楚其中的緣由,而自己去探究無疑是最好的途徑和方法。”種子萌發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平時上課學生很難觀察到全過程。為此,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種子的萌發》后,就可以通過生物作業——動手發黃豆芽,來仔細觀察種子萌發過程。具體方法:取黃豆10粒,放到一個凹底盤中,加入適量的水,蓋上濕布放到陽光下或暖氣旁,觀察黃豆的萌發及生長,并每天做好記錄。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了解種子的萌發過程及無土栽培的知識,而且還為下節課《植株的生長》打下基礎。

三、學做細胞模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見,每種事物都有多個側面,要想把握一種事物,必須從多角度、各層次、全方位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把握事物,獲得認知的自由和創造靈感。為此,在學習七年級上冊《觀察細胞結構》后,就可以通過生物作業——學做細胞模型,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細胞的理解。通常采用的方法:先把瓊脂和水煮成溶膠狀;取適量瓊脂倒入小塑料袋(其余部分放在溫箱保存);當塑料袋中的瓊脂即將凝固前,放入一個海棠或山楂果脯,然后再倒入另一部分瓊脂溶膠;將塑料袋口用線扎好,一個動物細胞模型就做好了。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所以,上述‘學做細胞模型’的這個方法僅是范例,不是唯一。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從身邊出發,根據經濟、環保、實惠的原則,利用各種材料和方法,制造出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細胞模型,如拼圖、貼畫、用橡皮泥制作、在面包或饅頭片上用奶酪或果醬作畫等。然后,在課上交流展示,并與同學分享豐盛的“細胞模型大餐”。我想這樣的作業不僅有趣,而且還有助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四、用小魚苗檢測水質污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只有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個性和創造權利,才能首先恢復全民的即大眾主義的創造性,進而從中產生少數“杰出人才”;只有使教學論由“知識傳授論”轉變為“知識創造論”、教學實踐由傳遞別人的知識轉變為創造自己的知識,每一學生的自由個性才可能獲得發展。新課改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生物新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強調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有生命的生存和繁衍。然而,由于生活污水、工廠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海已不堪重負。近幾年來,接連不斷的赤潮便是海水受到污染所發出的信號。為了使大海不再有赤潮,不再受污染,使地球上所有的人生活的更好,教師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組織學生選擇“用小魚苗檢測水質污染”的課題研究。具體方法:用洗衣粉配制不同濃度的水樣做變量;取6只500毫升的燒杯,編成1至6號,分別倒入不同濃度的水樣(必須用露天存放了7天的自來水稀釋),并貼上標簽;1至5號為實驗組,6號為對照組;進行觀察紀錄,實驗重復三次,取平均值,結果統計如下:

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喚起了強烈的環保意識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五、捕捉生活疑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認為: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15%靠的是其精湛的專業知識,而另外85%則是因為其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高人一籌。而這種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實際上就是與人合作的意識和技能。眾所周知,酸奶開胃助消化。那么酸奶是變質的牛奶嗎?為此,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后,就可以通過生物作業——制作酸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小組分工合作,動手做酸奶。具體方法:準備鮮奶一升,150G的酸奶一杯(最好選高鈣低脂這樣健康),放在室溫下。用沸水將玻璃瓶、攪拌棒沖洗干凈。將鮮奶用熱水泡熱,到30-40度(因為這個溫度最適合乳酸菌的繁殖)。然后,把溫熱的牛奶倒入消毒好的玻璃瓶中,再將150G的酸奶倒入,并攪拌均勻。用保鮮膜蓋上。放入烤箱,溫度大概為30-40度左右(太高或者太低都不適合乳酸菌的生長),六小時后取出即可。這樣做,學生不僅可以交流品嘗自制的酸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了解酵母菌的作用和酸奶的制作過程。

篇(4)

1 新的備課形式

新課程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而我們傳統的備課形式和內容必須進行改革。“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這個比喻說明教師要有足夠多的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一定要多于學生。但新課程備課要求教師不僅要準備一桶水,更要考慮到學生作為獨立學習者和終身學習者的能力和條件。備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備課應以學生為中心,只要是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備課方式,都可以使用。除了傳統的教師備教材外,還可以讓學生備課。知識往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相聯系,讓學生自己備課,不但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也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當然,要學生自己備課,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

例如,在講解《消化系統》這一節時,教師就可以提前把教學方案告訴學生。方案就是把人的消化系統看作是一個美麗的旅游區,學生就是這個旅游區的導游,應該熟知這些景點并能向游人介紹。這樣就能使學生主動地了解相關的知識,收集和整理資料。在講課過程中,出示“旅游景點”的圖片,讓學生到講臺上向“游客”介紹,并評選出“最佳導游”,當眾給予獎勵。在我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每一堂這樣的課都十分成功。所以我們備課應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依靠課本,還應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學知識;不僅教師要準備知識,學生也要準備知識,這樣才能在和學生的互動中指導學生,才能引導學生對所教授的知識進行探究與延伸。

2 新的課堂氛圍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而一堂課是否吸引學生與教師投入的情感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狀態不佳,學生反映也會平淡。所以表情呆板、舉止輕浮、語言平淡是教師的大忌。而表情豐富、舉止大方、語言形象,卻是教師的一種特殊魅力。這種魅力往往會激發學生投入課程學習的欲望。

例如,講解古猿進化的課程時,我把有關的知識編排成一個小故事,課上,我聲情并茂地把這個故事表演給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生能夠記住故事的大概內容,然后我讓學生上臺講述表演。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又增進了師生的感情。直到現在同學們對這些知識還記憶猶新。老師和學生不僅有師生之情,更有朋友之誼。教師投入了情感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3 新的教學智慧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課程教學中,教師由工具理性的教學上升為智慧層面的教學。

(1)在新課程中,我學會了去除以往束縛學生手腳的種種條條框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允許同學之間交流,寬容學生幼稚、粗糙,甚至錯誤的想法等。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在講解“一種動物具有多種運動方式”這一節時,有一道連線題,同學們對野鴨是否具有跳躍這一運動方式產生了強烈的爭議,課堂秩序有些亂,這時候教師不要生氣,更不應批評,應給與提示,總結適合跳躍動物下肢的骨骼特點,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他們對知識的解決能力。

(2)我們不僅要修飾自己的課堂語言,教師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例如,在講解動物運動方式時,說到魚在游動時,我就給同學們演示游的動作,講跳躍時,我就真的在講臺上跳了幾下。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強化自己的課堂情感,還培養自己的個人魅力。

(3)新課程理念對我們當今的教育工作者要求,在課堂上要多用激勵的話語,及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作出評價。如:“很不錯”,“你回答的很好!”,“答對了一大半,再仔細考慮一下,把問題答的更完美些。”等,這樣的話要經常說。即使是學生回答的完全不對,也要先肯定他(她)回答問題的勇氣,然后給出一些提示,再讓他(她)回答。決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鼓勵時還要注意恰當、適時,不能讓學生感到你太故意做作。

篇(5)

生物化學是當今發展最為迅速的前沿學科之一,也是高等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理論及相關技術涉及農學、食品、園藝、植物保護、土壤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林學、醫學、藥物學等各個領域。在我校培養的本科生中,需要修讀生物化學課程的就有近40個專業之多。

21世紀既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更是信息化的世紀。新時代的到來,要求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做到與時俱進。本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各大學要逐漸推廣雙語教學,明確要求各高校在10%左右的專業課中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將生物化學課程的核心知識、基本理論以及最新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傳授給學生,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不得不研究的課題。毫無疑問,應用雙語教學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適應時代的發展,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吸引學生努力地追蹤學科發展的動態和進展,也有助于使學生更快速地接觸到國外生物化學的最新理論和技術,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幾年來,我們在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嘗試了雙語教學的方法,不斷摸索經驗,為繼續完善雙語教學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 生物化學的課程特點

生物化學是生物領域的主體課程。要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生物化學課程有以下若干特點。

1)生物化學知識體系龐大,內容復雜抽象

生物化學主要討論生物分子的結構、生命物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生物分子的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關系等。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的最重要基礎學科。生物化學的知識點密集,信息量大。有人認為生物化學的知識是個無底洞,其實這種比喻一點也不過分。由于生物化學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的本質,其研究范圍涉及生命過程的所有環節。而生物分子種類繁多,代謝途徑多變,反應機理復雜,內容抽象,多數人學習起來都感覺枯燥乏味。因此使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學習產生一種“斬不斷,理還亂”的感覺[1]。

2)知識點交叉聯系,系統性和邏輯性強

生化物質的代謝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生化物質多種多樣,每種物質代謝均包括合成與降解。而降解和合成的途徑各有不同的方式;任何一種代謝方式又由多個化學反應構成;每個化學反應都由一種特定的酶催化;每種特定的酶又有不同的同工酶分子形式;每種同工酶又有不同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的同工酶催化反應所要求的條件不同,其催化的機理各異。各種代謝反應又互相交叉,所有代謝反應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狀系統,分支點多,物質的相互轉變體系復雜。如此等等,足以說明生化代謝是錯綜復雜的。但是,盡管如此錯綜復雜,生物體的各種代謝途徑卻是有條不紊的,各種代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表現出極強的邏輯性。

3)學科發展迅速,新的實驗方法不斷出現,新的研究領域不斷開拓

隨著21世紀生命科學新紀元的到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2],生命科學推進到以核酸、蛋白質及其他重要生物大分子為中心的分子生物學時代[3]。生物化學作為生命科學中領頭學科之一,其知識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生物化學的各種現代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迅速向各學科滲透,使生命學科的各個領域的研究充滿活力,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細胞學、遺傳學、神經解剖學、醫學、藥物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都與生物化學的眾多研究成果緊密聯系。可以說,生物化學的發展是生物學各領域發展的領頭羊。

如此看來,高等學校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是培養現代化生物科學人才的重要措施。

2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實施雙語教學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國內有識之士都紛紛強調在高等學校本科生部分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生物化學作為生物科學領域的重點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尤為必要。

1)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當今的社會,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世界上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項新技術產生。同樣,生物化學領域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各種新的實驗方法和新的研究手段不斷涌現。我們要培養的面向世界的復合型優秀人才應當具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隨時了解學科的新進展,隨時掌握國際上的最新的實驗方法和最先進的研究手段。而這些新進展、新方法、新手段等信息大多來自英文的報道。世界上權威的生物化學期刊、書籍、網絡信息、數據庫等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語出版;國際學術會議也是使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雙語教學可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可以引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主動或被動地接觸和應用英文,掌握生物化學學科的英文術語,因而可提高學生閱讀英文專業原著的興趣,有利于其國際交流能力的提高。深化開展雙語教學,使學生更快速地接觸國際生物化學的最新理論和技術,追蹤學科發展的動態和進展;可見,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型人才的重要途徑[4]。

2)雙語教學是促進學科教育發展與世界接軌的需要

以信息、信息、知識和經濟全球化為特征的當今時代,國際間學術交流和合作辦學日益頻繁。高等學校的教師與國際上有關院校的交流越來越多。同樣,本科教育也要與國際上的教育接軌。我校每年都派出部分本科生到日本、泰國、韓國、加拿大等國家進行短期訪問、交流和學習。其它國家的本科生也經常來我校進行短期學習和交流。雙語教學同時使用中文和英文進行教與學,一方面促使教師以最快的速度準確地接收和理解學科最新的信息和核心理論,并及時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及時接受國際先進的科學理念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學生從觀念上和知識格局上融入了國際行列,從而使自己逐漸成為高素質的開放型、開拓型優秀人才。

3)雙語教學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需要

教師的英文水平直接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開展雙語教學,要求教師不僅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驗技能,還必須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漢語與英語進行授課。要達到這種水準,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和挑戰。面對這種壓力,教師在擴展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刻苦地提高個人的英語運用能力。壓力就是動力。在上課中教師不斷重復說專業詞匯,在學生提問中不斷使用英語。這種實踐將使教師的專業英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樣,教師在英語口語、閱讀英文文獻、提煉英文信息、撰寫英文論文等教學和科研中就會得心應手。因此,通過雙語教學的訓練,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英語水平,又能使教師快速掌握學科發展的前沿,從而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3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方法探索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開展并非易事。幾年來,我們在雙語教學中不斷探索,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逐漸掌握了一些教學規律。

1)雙語教材:學生的學習是離不開教材的。既然是雙語,就必須具有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雙語教學是在某一個專業的全體學生中實施的,而不是優選出幾個精英學生來進行雙語教學的。如果只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對于一些英語水平稍差的學生就不容易順利閱讀原著,不能正確理解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不能正確掌握基本的概念。這樣的教學就會害了一些學生。相反,若只有中文教材,學生沒有閱讀英文原著的機會,專業外語能力也就無法提高。因此,我們采用了一本中文教材和一本英文原版教材。這樣,在講授每一章后,學生可以綜合閱讀中文和英文教材,對照參考,從而收到較好的效果。

2)必須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是公認的。首先,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預先將要講授的內容做好課件,上課時通過電腦設備在課室中投影出來,這樣就避免了傳統教學在黑板上書寫速度慢、浪費時間、又打斷教學思維的弊端。其次,多媒體教學既提高了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又不影響授課的連貫性。第三,在同等的時間內,多媒體教學傳授的內容比傳統教學方法傳授的內容可增加三分之一以上的信息量。第四,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4,5]。第五,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是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必備手段。

3)引進國外英文版圖片:生物化學的教學離不開圖片。為了搞好雙語教學,我們特地從國外有關學校引進了一批生物化學的彩色英文版圖片。這批圖片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用英文標示。在教學中,每一章都采用相應的彩圖,大大地加深了學生對相應知識的了解,加深了學生生化知識的英文語感。

4)引進英文動畫視頻:為了創造直觀和生動的教學效果,我們從國外有關院校引進了一批制作精美的動畫片。這些動畫片用英文原聲解說,有利于學生鍛煉專業英語的聽力。配合每一章節的相應知識點,播放相應的英文動畫片。清晰規范的英語講解,配上動聽的音樂,學生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有關內容,大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高度集中,就連打瞌睡的機會都沒有了。教學效果就成倍提高。

5)期末考試使用雙語試卷:在進行了雙語教學以后,期末考試使用雙語試卷。即是部分試題使用中文,部分試題使用英文。其中純英文題占總分20-30%。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試題比例是較合適的。

4 生物化學雙語教學的一些體會

雙語教學是教學改革中的一項新生事物,只有勇于實踐、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好。我們的體會有:

1)雙語教學應在高年級進行:進行雙語教學,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因而應該在高年級開展。一、二年級的學生正在學習基礎英語,此時對于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難于接受。在低年級強硬實施雙語教學難于有好結果。因此,雙語教學應該在三、四年級進行。

2)時間必須保證:雙語教學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學習起來其難度要比單用中文教學大得多。因此實施雙語教學的課程,其學時數應該適當增加。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各學校的教學條件會越來越優越,雙語教學這個新生事物必將越辦越好。

參考文獻

[1] 李慶章,高學軍.動物生物化學的課程特點與學習方略[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76-77.

[2] 中國科學院遺傳學研究所人類基因組中心暨華大基因中心.“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0,27(4):339.

篇(6)

(二)嚴謹性。教學語言的嚴謹性是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即對具體課本中的概念、生物規律的解釋,生物現象的描述,不僅要準確,更重要的是要嚴謹恰當。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質”。二是指對概念的描述要確切、肯定,不能出現“可能”、“也許”、“應該”之類的非確定性詞語,避免學生獲得的信息無法準確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理解和建構。同時,還要注意一些限制語的使用,以避免把問題絕對化。

篇(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051-02

黨的十報告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新時期、新特點,要求教育方式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轉變。這些都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事務管理也應該結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 新時期研究型大學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論思考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念大致經歷了“替代父母制”“學生人事”“學生服務”“學生發展”和“學生學習”的演進過程。20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高等教育出現的質量危機等諸多問題,隨著“學生學習(SLI)”理論的興起,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須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在“學生學習”階段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學生學習的,他們與學術事務共同分擔學生學習的責任,著力營造一個緊密結合課堂內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學習環境,以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

國內有學者從學生參與度的視角,綜合分析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近年來大學生發展方面的實證研究和數據,總結我國高校學生工作與學生發展的關聯性,提出要重新認識高校學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構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高校學生工作系統。這與美國高校強調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共同促進學生學習的理念是一致的。相關的研究還表明,大學生課外活動參與有其適度性,學校提供給學生的課外教育及活動需要明確重點,有所規劃。

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理論近十年來汲取美國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學生事務管理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國學生工作的特點,就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諸多探索。相關文獻大多認為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專業化服務上,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但沒有考慮不同類型大學的差別。由于高校學生事務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著學生事務工作體系內容的構建,一定程度上也對機構設置、隊伍保障等問題帶來影響。因此,我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現有運行體系內容繁多、重點紛呈、工作任務重,考慮計劃和方法層面的問題較多,但對學生事務管理自身的理論思考不夠,尤其缺乏對角色定位、目標理念等更高層面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另外,高質量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這從客觀上要求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和任務進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構建與實現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時期培養眾多的精英人才客觀上需要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者積極轉變角色定位,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強調以質量為本。學生事務通過緊密聯系第一課堂,整體規劃課外學習和課余活動等教育、管理及專業化服務活動,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 緊密結合學科特點,推動學生事務管理角色定位的轉變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在教育現狀問卷調查、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學科特色,對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進行了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認為現階段學生事務管理者應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當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在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方面承擔比以往更大的責任,在教育、管理、專業化服務角色的基礎上凸顯質量意識。通過構建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主動配合的工作機制,緊密聯系第一課堂整體規劃所有課外活動,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推動學生事務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轉變。

1.調整工作定位,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工作目標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質量是必須保障的,提升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犧牲培養質量為代價。把提高培養質量當成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院系的學生事務管理和學術事務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緊密配合的堅實基礎。當學生事務管理主動配合學術事務管理一起著力培養品德優良、知識豐富的人才時,學生事務管理對院系學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貢獻也就體現了出來。這為學生事務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學科建設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工作定位的調整必然帶來工作重點的轉變。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特點要求是有一定差別的,如學生的鉆研精神、思維活躍、表達能力、邏輯分析、吃苦耐勞等素質均十分重要,但不同學科的側重點又各有不同。院系學生事務管理要考慮各個學科的背景,要有差異性,通過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過多的影響,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將工作重點放在與學術事務主動配合,共同培養本專業需要的學生基本學科素養上。

2.轉變工作方式,推動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深度融合

學生事務管理與學術事務管理工作“兩張皮”的現象在現實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應轉變現有學工教務各自為政的理念,在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積極探索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緊密配合的機制和體制,以此作為營造的全員育人氛圍的著力點,從而有效地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個質量導向的運行模式。新的學生事務體系一定要緊密聯系第一課堂展開,切實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促進作用,不能自行一套理念,讓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成為兩條平行線。學生事務管理部門與教務部門一起整體規劃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將思想教育、課余活動與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切實發揮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的促進作用。

3.擴充工作隊伍,建設職業化與專業化結合的學工隊伍

推行職業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學工隊伍,以彌補大多高校現有輔導員隊伍專業背景不足的弱點,以便更好地推進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點的院系學生事務管理新體系的實現。職業化是指輔導員以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幫助學生應對成長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專業化是指本專業的優秀教師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方面的良好引導。

輔導員在落實各項教育管理工作任務的同時,還應積極搭建各種交流平臺,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積極推動聘任有影響力的教師擔任本科生年級導師和班主任,利用學術優勢與輔導員一起探索多層次、多渠道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機制;在與學生交心談心的過程中開展專業引導,讓學生對專業充滿興趣。

三 以理科為例,推行緊密聯系第一課堂的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實踐探索

圍繞“打造培養科學家搖籃”的人才培養目標,從研究型大學學生事務管理的角色定位出發,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構建了一個有物理特色、緊密聯系第一課堂的學生事務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實施,現已初見成效。這一新模式著力營造培養科學家苗子的有利環境,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就有限的活動做出亮點。

整個工作體系以學生事務和學術事務緊密配合做為構建大德育體系的著力點和出發點,重在強調責任感教育、專業興趣培養和學習主動性激發。通過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的參與度、調整學生對課余活動的參與量,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第一課堂學習質量,使學生打好本科階段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其主要內容是:

第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勵其立志投身科研事業。現階段我國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礎學科人才為振興國力貢獻力量。就理科而言,培育學生對民族振興大業的社會責任感十分必要。學生事務管理者要強調重視專業語境中的科學精神、價值觀、科學態度的宣傳,激勵學生樹立投身基礎學科科研事業信念。

第二,密切關注課內學習效果,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育良好的學習風貌。定期開展本科生教育現狀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學狀況、對學風建設的意見和建議,每學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做關聯分析,找出問題所在。實施適度的嚴格管理,如鼓勵認真遵守學習紀律的學生和班級,嚴格執行管理制度,注意加強溝通贏得學生對管理制度的理解。營造高品位的物理學術文化熏陶師生,如在教學樓建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事跡墻、在宿舍張貼物理學家畫像等。

第三,整體規劃課外學術活動,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課外學分的實施,整體規劃第二課堂的學術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第一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包括:學術交流定期化,如開設博學講堂,定期邀請物理學大師和杰出的青年學者為新生做報告,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研究機會大眾化,鼓勵本科生早進科研團隊,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讓有潛力且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得到名師的悉心指導和言傳身教;專業導航深入化,面向中年級學生開展定期的“專業導航”活動,為學生保研、考研、出國、就業做專業方向上的導航,加強對學生繼續深造的引導力度。

目前,物理學院近幾屆畢業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況下,讀研比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學生們不斷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內外深造機構的好評,在研究領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儲祖旺、蔣洪池.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概念的演變與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

[2]豐蓓.美國高校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關系的新發展――加強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的合作[J].復旦教育論壇,2006(2):81

篇(8)

1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絕大多數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往往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生物學科閱讀素養而難以落實或深入到一定的學科知識本質。而目前在生物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很少自己去認真仔細地閱讀生物知識,即使閱讀也只是浮光掠影式進行的閱讀;或是閱讀生物學科教材和閱讀小說、故事一樣跳讀和瀏覽性閱讀;或是直奔主題式的閱讀。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閱讀時喜歡帶著問題直接找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往往也不重視閱讀,沒有提高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的意識,只注重課堂深入淺出的講解,認為與其在閱讀上浪費時間,不如將教材內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這勢必影響到學生自主對教材的思考和理解。這一現象不解決,那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學習則成為一句空話。

為此,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指導學生在生物文本的閱讀過程中,如何發現問題,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生物知識前提就是學會閱讀生物文本資料,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如伴性遺傳,學生要完成這部分內容的自主學習,必須要有對這部分內容深入思考的閱讀,理解知識的本質,并能應用于實際,解決具體問題。否則只是表面內容的識記不是真正的生物知識的自主學習,也達不到生物學科發展對學生的應有要求。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帶有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科思維的閱讀素養。

2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鍛煉學生學科思維

近幾年的江蘇高考和各地模擬試卷的質量分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感到解題困難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他們的學科閱讀素養的不足,往往導致題干信息不能有效提取,圖文信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轉化,知識不能有效地整合和遷移。按照認知學習的說法,閱讀是一種知識的重建過程。生物學科里的符號、公式、方程式、流程圖、示意圖、表格等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樣需要相應的學科思維的閱讀才能理解、轉化新知。因此,帶有生物學科特點的閱讀是生物學習活動形式之一,是生物學科思維構建的基礎。

對于生物學科而言,有效的閱讀是建立生物學科知識模型和解決生物學科問題的語言基礎。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有助于學生生物文本閱讀技巧與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生物學科思維的形成與轉換,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取、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

例如很多課本生物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就能很好得體現生物學科思維,如光合作用探究歷程。閱讀這些資料的本身就能使學生對如何進行生物科學研究和生物學科思維的過程有了一定的思考。這樣的內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學生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掌握生物學科方法,鍛煉學生生物學科思維。

3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十分重視提高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訓練。

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壓力使得不能有很多的時間進行學科閱讀訓練,同時學生的思維惰性也影響學生的學科閱讀活動。此時,教師需要在學生閱讀前,提出一些指向明確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學生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去找尋問題的答案,在任務的驅動下,使閱讀更有效。

如在教學中教師隨教學進程可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一個或幾個重點的相關段落。為了使學生對所閱讀的重點段落做到字斟句酌,要常變換形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如閱讀減數分裂概念時,可提出這樣一些問題:① 什么樣的生物進行減數分裂?② 什么時候發生減數分裂?③ 減數分裂的結果和有絲分裂有什么不同?④ 染色體減半發生在在第幾次分裂?⑤ 除數量變化外染色體種類的變化有什么規律?這些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極濃。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使他們帶著問題聽課,這樣就能很容易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同時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舊知識基礎上掌握新的知識,既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可促進學生生物學科閱讀素養的提高。

4 提高生物學科閱讀素養,實現生物知識的高效建構

具備一定生物學科特點和學科思維的閱讀可以控制和調節學生主體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過程,從而提高生物知識的建構效率。

篇(9)

一、生物學科教學理念

對于生物學科的知識內容,本文僅討論高中生物學科的內容,而教學過程與內容緊密相聯,課標中的教學理念歸結為以下幾點:

1.面向全體學生。

總結為兩點,即全面性和靈活性,即指生物學知識的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而且要著眼于其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并且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即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2.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就這一點來說,它既是教學理念,也是教學目標更是生物學科的一個性質特點。所謂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倡導探究性學習。

這也是生物學科知識最具特色的性質之一。生物隸屬于科學領域,而科學發展的最大動力莫過于不斷的探究。探究性學習是旨在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家的探究思維及方法,力圖改變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知識的學習方式。

4.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對于長久以來學生所學不能應用于生活實際,生物教學內容中便加入了很多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原理,將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搬到課堂上來,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二、生物學科知識的性質

生物學科知識的內容范圍很寬廣,相應具備的性質也是很豐富的。本文僅對其特殊的性質,即區別于其他學科知識的特點做相應的具體闡述。將其歸結為以下四個主要的性質,即生命性、科學性、實驗性、先進性。

1.生命性。

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將生命現象、生命特征、生命規律等內容進行選擇,面向不同階段的學生,以適應其年齡和心理特征的表述方式,將這些學科知識呈現給學生,這是生物學科生命性最表面也是最直觀的體現。其次,生物學科涵蓋了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的相關知識;層次上,生物學科由大分子物質、細胞談起,在組織、器官、個體、種群、生態系統乃至生物圈,每個角度都為學生開設了探索生命世界的窗口;從知識類型上講,生物學科既有簡單易懂、描述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陳述性知識,又有需要動手親自操作才能掌握的程序性知識,還有透過現象看的本質、經過分析推理得出的邏輯性知識。最后,學生只有對生物知識有足夠的了解,對生命有全面的認識,才可能體會到生物學科中生命性的存在。而這一性質也恰恰體現了課程理念所提出“面向全體學生”。

2.科學性。

這一性質的最大體現就是理念的闡述,即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我們要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運用科學方法,通過科學技術和過程來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如在講授科學探索這一主題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的就是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生物。在講到細胞結構時,也是要讓學生學會使用科學的儀器(顯微鏡)去觀察。而這些教學內容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通過在生物課程中參與解決現實世界的具體問題,來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術,到了日常生活中,他們便能夠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去解決問題。而且,通過生物學科科學性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科學過程,鍛煉使用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并最終養成主動獲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習慣,成為真正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這一點性質正是對“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這一課程理念的映證。

3.實驗性。

自然科學是在科學的實驗中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因此也都具備了實驗性。具體來說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得以體現的。首先,實驗知識的可操作性。通過生物實驗操作,使教學內容立體化,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其次,實驗知識的主動參與性。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親力親為,掌握的知識都是主動獲取,這樣獲得的知識必然更加牢固。另外,實驗知識的全面性。實驗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實驗知識的精神性。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還應該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實驗精神,即嚴謹態度,屢敗屢戰意志品質,還有與人相處、共同實驗時所必備的合作精神。如在講授綠色植物的一生時,就需要學生不僅能理解理論知識,更要通過親自栽培綠色植物的實驗來體驗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這樣才能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這一性質也是對“倡導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的最佳證明。

4.先進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極為密切的學科。學生學習生物將所學的知識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實踐。因此社會的發展,技術的更新與生物學知識內容的聯系就更為緊密。一些新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也預示著生物課堂的教學內容要不斷的更新與改革。如在介紹基因時,就要向學生們展示更多的基因技術所帶來成果;在講授人的生殖發育時,也可以為學生介紹試管嬰兒的誕生與發展歷史。更多的將現代科技、社會和知識聯系起來是生物學科知識最大也是最突出的特點,這一點也是由課程理念中“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所決定的。

三、結論

綜合全文的論述,根據課標所提出教學理念分析得出生物學科知識的生命性、科學性、實驗性、先進性的四大性質。而在生物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先熟悉學科知識的性質及特點,從而選擇合適的授課形式及方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姚芳儒 馬俊麗 史立平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7.

[2]劉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61-74.

[3]林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生物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4-29.

篇(10)

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環境的急劇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人們日益認識到生物學科的重要性,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把生物學科作為前沿學科高度重視,未來的競爭將突出的表現在生物科技領域,誰占領了制高點,誰就獲得了主動權。本文就生物課程的價值及實現策略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1.應深刻理解生物學科教育的重要價值

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課程牽涉到各種價值取向。目前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已經開始對學校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者若要在價值日漸多元的社會形勢下擔負起課程價值整合和實現的使命,必須成為理性的行動者。生物新課標的一個的顯著特點是:從生物科學自身發展、生物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以及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等角度,提出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生物學科教育的知識、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標。生物學科教育本身亦具備其特有的價值屬性。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外,它在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培養,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培養等方面,有獨到的價值屬性。

2.生物學科教育價值實現的基本策略

中學的生物學科教育雖不能左右生物學科在中學課程體系中的設置及教學總體要求,但可以通過生物學科教育價值的整合,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教育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教育的改革實踐在充分實現生物學科教育價值上有所作為。

小課堂要緊緊貼近大自然與大社會。使生物課的課堂成為“小課堂、大自然、大社會”是生物學科實現其教育價值的基礎。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滯后的,其知識相對也是基礎的。教材不經教師精心處理,教法、教學模式不經教師精心設計,不把教與學的知識、內容融入自然、融入社會,不把運動的、變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現象,盡可能多地直接或間接地呈現給學生,就不能實現其教育價值。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以下幾點:

2.1 精心設計好教學媒體的應用,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呈現實物、標本、模型,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輔助生物教學,除了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恰當地呈現大到生態系統,小到生物分子結構的圖像,也可以把復雜的或微觀的生理活動、生命現象簡潔地、直觀地表現出來。

2.2 以各種生物興趣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觀察、調查、實驗,從愛護一草一木,飼養小動物到參與生物科技活動,使其體驗到生物科學知識、技能之于人、自然、社會的價值。

2.3 培養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一是唯物的觀點。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二是辯證統一的觀點。自然界、生命、生命現象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

3.生物學科對培養創造思維的基本作用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驗,從而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建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1 充分重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它可以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大膽地思考、質疑和創新。

3.2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造性思維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有:發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途徑很多,其中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3.3 加強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生物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我們須十分重視課內外的觀察、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教材內容和教材有關觀察、實驗和實踐活動。

4.生物學科能培養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學科教育在學校科學教育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采用多種形式和途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1 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逐步正確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科學,乃至獻身生物科學事業的決心和內驅動力。

4.2 在達成認知、技能目標的同時,重視情感目標的達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更富于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生命,關愛自然,樂于為社會服務。

上一篇: 應收賬款分析論文 下一篇: 農業發展的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色综合缴情网站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第36页 | 在线a一级大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