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1: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進步。然而,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擁有55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各民族、各地區現代化啟動的起點、機遇、社會環境、發展態勢不同,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不平衡性,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由東向西遞減的格局。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緩慢,并逐漸拉大了與東部沿海地區(漢族聚居區)的差距。民族地區,這里主要指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中西部10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省區;東部沿海地區則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東部沿海11個省市。
以經濟、教育、科學技術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例進行分析,少數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區與漢族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導致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發展、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態勢。
一是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其總和高達117010億元,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則只有26613億元,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4.40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低的只有250億元,東部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廣東省達21701億元,兩者相差21451億元,僅為廣東省的1.15%;即使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四川與廣東相比,也相差14316億元,是廣東省的34.03%。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4.18%和14.60%。
二是從財政收入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的總和高達7458.1679億元,其中,最高的廣東省多達1418.5056億元;而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的總和卻只有1567.3096億元,與東部沿海地區相差5890.8583億元,僅是東部沿海地區的21.01%。
三是從高等院校數以及在校學生人數看,全國共有高等學校1731所,在校學生1333496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770所,在校學生6105952人;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312所,在校學生1962324人。東部沿海地區高等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占全國的44.48%和45.79%,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47倍和3.11倍。
四是從科學技術發展指標看,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173969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7667168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4241255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81倍。
五是從文化事業發展狀況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2428個,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1991個;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22倍。
六是從醫療衛生發展狀況看,全國衛生機構共有從業人員535.3628萬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230.9565萬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106.0880萬人。東部沿海地區占全國的43.14%,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18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只占全國的19.28%。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問題
民族發展,這里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發展,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與體現。
一般來說,民族關系體現為一種利益關系,市場機制的運轉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民族間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民族利益不斷分化和重組,結構由單一轉為多元,以前在國家計劃經濟支配下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再僅僅服從中央的安排,而是有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競爭權利。在這一過程中,新的利益分化很容易產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從而引發民族矛盾,使民族發展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由過去民族間不平等、不團結的問題,轉化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政治問題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會造成不平衡心理,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正常的差距有利于競爭,調動積極性,但差距過大且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極有可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產生“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同時,在社會轉型和現代化建設之際,原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優惠政策和支援措施也在這一過程中或取消、或名存實亡,使民族地區的一些利益在改革中受損,這些地區人民的不平衡心理由此產生。民族地區的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長期落后,發展緩慢,不能形成良好的發展能力,它與東部沿海地區的這種強烈的反差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民族團結,成為阻礙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還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良性循環,進而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經濟問題
首先,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民族地區自建國起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依賴性較強的補貼型經濟,主要依賴外部的資金補貼和物質投資維持經濟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在民族地區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補貼型經濟帶來的惰性已經使這些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變弱。同時地方工業起步晚、規模小,發展水平低,技術、設備、管理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地方財政不足,支柱產業形成時間短等因素,都直接導致民族地區的市場發育不佳,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成為這些地區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次,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問題。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建立、完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市場經濟不僅給民族地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更以公平、開放、自由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地區的經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舞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的改革力度加大與民族地區承受力的矛盾;市場競爭激烈與民族地區商品經濟起點低的矛盾;資源豐富與民族地區市場發育滯后的矛盾;沿海地區飛速發展、差距拉大與民族地區要求加快自身發展的矛盾;民族自治地方企業與國家企業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之間在土地、森林、礦山、草場等資源方面不同利益而引起的新的矛盾和沖突等。
再次,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產業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并適時地進行產業結構轉換。但我國的民族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康目標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再如,由于民族地區的工業屬于重工業型結構,資金密集程度高,原材料、初級產品的深度加工不發達,使得工業企業的產業關聯弱,經濟帶動作用不強,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擴大當地人民就業。2004年,中西部民族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579.4萬人,東部沿海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3248.6萬人,其中最多的江蘇省達562.1萬人,是民族地區私營企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四川省188.4萬人的2.98倍。
(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的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問題
中西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儲藏面積大,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民族地區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以來,國家迫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對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進程不斷加快。另一方面,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推行“模仿或照搬漢族發展模式”的追趕戰略,形成了典型的資源密集型工業體系。以“九五”計劃發展思路為例,民族地區都把重點放在了實施發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資源導向型戰略上;與此同時,各省區也將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如甘肅是石油化工、建材,寧夏是冶金、煤化工,青海是電力、鹽化石油和天然氣化工。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加重了民族地區的生態負擔,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更使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隱患。
(四)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地區國企改革的問題
近些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被視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從總體上看,國企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西部民族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問題上仍有較大的差距。具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少企業已經相繼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也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斷調整和優化了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相比較而言,中西部民族地區的國有企業比重大,虧損面高,國企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民族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后,國有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就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由國企改革引發的銀行的不良債務、社會就業與下崗問題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5[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環境狀況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使我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呈階梯狀變化趨勢。便利的交通、發達的工業基礎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沿海地區卻擁有近70%的工業基礎,內陸地區只有30%的工業基礎。和內陸地區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好得多。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環境狀況是引起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問題嚴重、水資源短缺、經濟增長效益低,這些問題是導致西部地區貧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就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戰略,要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一)各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不平衡現狀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夠平衡,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均GDP產值的不平衡。我國的東部地區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這10個省市。而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廣西、云南、貴州這12個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為例,東部人均GDP分別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區人均GDP則分別為2691元、4252元、8717元。[1]由此可見,西部地區人均GDP遠遠低于東部地區人均GDP產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非常嚴重。
(二)各地區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現狀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中,我國東部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5700元、8342元、13621元,東部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國西部城鎮居民在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農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1145元、1606元、2277元。通過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西部地區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東部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形式主要以農業為主,而東部地區的經濟形式則以發達的工業為主。東西部地區經濟生產總值與人均年收入現狀存在著不平衡,這個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將會使我國貧富差距問題不斷惡化。
二、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與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一)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
我國的資源不足且分布區域不平衡,很多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而其他地區則嚴重缺乏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地區的人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保護當地環境,最終引起了各種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嚴重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問題,這些環節污染問題不僅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了威脅。根據我國土地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土地面積為1.21億公頃,而全國的2800個區縣中,竟然有六百多個區縣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頃,這一數據遠遠低于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規定的農民人均耕地標準。我國的水資源也同樣緊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國很多地區的河流斷流、湖泊干涸、濕地面積減少,導致我國每年缺水量達到400億立方米。
(二)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我國東部地區的水利資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庫設施,當地農民能夠很好地發展農業、漁業。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便于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這將會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狀況要好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區的環境問題則比較惡劣。我國西部地區有大量的沙漠,這些荒漠的面積幾乎占國土面積的34.6%,僅西北五省和內蒙古地區的荒漠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7.3%。當地居民難以在荒漠環境中進行農業生產,這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些荒漠的面積還在持續增加,甚至會引起更加嚴重的沙塵暴。由于西部地區存在著大面積的沙漠,這將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問題不僅使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且還使西部地區的水資源嚴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斷出現河流斷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嚴重的生態問題。西部地區的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很多企業不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反而還向黃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三、環境因素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
(一)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
貧困、人口、生態環境這三種因素互相影響,會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隨著西部地區人口的增加,相應的人均耕地面積就會減少,當農業耕地無法負擔眾多的人口時,就會出現貧困問題。[2]為了解決貧困問題,西部地區的村民就會不擇手段地亂砍樹木,村民這種靠山吃山的觀念會嚴重損害當地自然環境。西部居民為了能生產更多的糧食,就會將很多林地變成農耕用地,破壞了當地的林地環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護作用,就會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導致當地風沙、旱災、沙塵暴等惡劣環境問題的不斷發生。這些惡劣的環境問題將會使西部地區出現大面積干旱,干旱氣候的風蝕作用會不斷地侵襲農耕土地,使糧食產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斷荒漠化將使村民逐漸喪失僅有的農業耕地,最終陷入極端貧困的生存絕境。
(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效益較低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對煤炭、石油等資源的過度開采,西部地區的能源將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枯竭的危險。在我國很多草原地區,牧民是通過飼養大量牲畜來達到致富的目的,牧區草地已經難以供養更多的牲畜。由于風沙的侵襲,很多草原地區不斷出現土地沙化問題,這對于依靠放牧為生的牧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三)惡劣的環境狀況危害著當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對生態環境則疏于治理。我國西部地區對工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卻嚴重超標,將會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我國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烏海地區廢水污染問題嚴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廢水污染問題。陜西、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的很多企業在對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當地環境,致使礦山廢石、廢水隨意排放,嚴重地污染了生態環境。如果將這些廢棄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會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給居民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
四、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西部地區在發展經濟的時候要注重保護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是解決人民基本生存問題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態環境則是經濟發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促進東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在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損害子孫后代利益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相互協調。西部地區應該繼續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要讓沙漠地區出現更多的青山綠水。西部地區還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確保水資源能夠合理地利用。當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不能濫砍濫伐,要保護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問題不再發生。
(二)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
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點。某些西部的經濟形式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然而農牧業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則非常緩慢。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形式,要依靠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國應該加快生態技術的革新,促進環保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要在西部農村推廣農業灌溉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應該對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要將有害廢棄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凈能力之內。[3]西部地區要逐步改變過去粗放型生產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型經濟增長形式。
(三)西部地區應該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的概念主要有兩方面內容,當企業在損害生態環境的時候,就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如果企業對生態系統進行了保護,那么就應該對其進行利益補助。生態補償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讓受益者支付生態保護費用,使受益者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根據生態補償制度中“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當污染企業在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還應該支付相應的環保資金。比如,一些化工企業會往河流中排泄污水,這將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生態管理部門就可以根據規定,讓化工企業繳納排污費,再利用這筆排污費來治理河道污染問題。
(四)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
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法律法規,法律法規能對污染企業進行有力的約束。然而,我國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卻不夠完善,很多生態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態環境。為了有效治理我國的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應該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要明確各化工、石油、煤炭企業的環保責任。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如果發現污染環境的問題發生,就應該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
(五)加強政府部門的生態管理責任
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環保技術開發、環境質量、污染問題清除等責任,要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內容與精神。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生態管理責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4]政府部門要轉變過去提供環保物資、直接投資環境治理工作的職能特點,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外資、私人企業、社會資金多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政府部門還應該對各種企業加強生態監督,要促使企業進行綠色化生產,應該注重開發再生資源。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環保宣傳,要讓公眾都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多發動群眾來共同預防環境污染問題。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政府部門可以多引入社會力量的作用,讓各種環境保護公益組織都加入到保護西部環境的行動中來。
五、結語
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優于西部地區。環境狀況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貧困的主要原因,惡劣的環境不僅會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而且還會嚴重威脅西部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為了平衡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策略,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我國只有在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規的情況下,才能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約束,使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好轉。
作者:鄒景莉 單位: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參考文獻:
[1]周聰.試論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關系[J].甘肅科技,2013(5).
經濟與金融生態面臨嚴峻形勢
房地產去庫存壓力大,開發與個人抵押貸款增速下降明顯
在房地產進入高庫存階段,市場分化加劇,西部不少城市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放慢,甚至進入負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5年貴州、云南、寧夏等西部省份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度持續下降,房地產供大于求的矛盾不斷加劇。西部地區房地產價格偏低的同時,住宅新開工面積也在下降,其中云南、貴州、重慶、四川分別為-38.4%、-19.8%、-18.9%和-16.9%。
作為西南某省的二線城市,該市的房地產產業發展反映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該城市目前城鎮化率僅為38.2%,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16.6和8.3個百分點,但近幾年房地產業由于投資開發放緩,有效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也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2014年某市商品房空置面積30.56萬平方米,其中空置1~3年的為19.42萬平方米,占比63.57%。2015年某市土地供應總量為8811.62畝,是“ 十二五” 期間最低水平, 較上年(16983.84畝)下降了48.12%。 2015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達1 1 5 3 萬平方米,較上年(1334萬平方米)下降13.57%。截至2015年11月,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37.30億元)與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額(僅5.8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顯下降。由于市場不景氣和融資約束,一些開發商守地不開發,造成土地閑置和資源浪費。同時,從需求角度看,2015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101.02億元,新增額為11.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速均明顯下降。總體上,供給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房地產高庫存,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消化。這種情況也給地方經濟、財政與銀行金融體系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壓力。
金融抑制下的銀行抽貸、壓貸,企業融資難普遍存在
該市也存在本地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少、融資渠道窄的約束,直接融資比例明顯偏低。目前該市有6類1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相對較少,本地法人金融機構少,實力弱,支持力度非常有限,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信托、租賃、典當、保理等業態也較為缺乏。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的實力偏弱,運營能力難以為繼。融資擔保公司運營困難。全市11家融資擔保公司中,僅剩兩家政策性擔保公司還在維持業務運營,其他9家民營擔保機構由于代償風險加劇,流動性約束,或者銀行業金融機構中止業務合作等原因而處于停業狀態,兩家政策性擔保公司也因為代償壓力加大而難以繼續擴大業務規模。總體上看,存在信貸融資規模偏低,特別是大量中小微企業獲得信貸融資非常困難,而且融資成本較高,目前全市大中小企業銀行綜合利率7.83%,加上擔保、評估、保險等其他支出后,綜合融資成本平均為12%左右。
銀行信貸不良驟升,涉農保險發展緩慢
銀行貸款不良率明顯升高。從銀行業貸款數據來看,截止2015年10月,全市信貸資產不良率為5.33%,不良貸款與不良率仍然存在雙升的勢頭,大中小微型企業的貸款不良率均處于較高水平。其中,涉農企業經營困難,農業企業壞賬風險集中爆發。如農發行某某分行各項貸款余額在2015年11月末為107.91億元,較年初增加25.9億元,不良貸款15.93億元,較年初增加12.14億元,不良率14.76%,較年初增加10.14個百分點,不良率和不良貸款余額均居全省第一,導致大型銀行該市的分支機構信貸權限被上收,農合機構與部分擔保公司停止合作,影響了涉農信貸投放。同時,農村金融服務深度和廣度不足。農村信用社仍存在產權結構、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方面缺陷,并且資本嚴重不足、不良資產包袱過重,服務功能有限。
另一方面,保險意識薄弱也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運轉。某市保險業既涵蓋了農作物保險、生豬等養殖保險、檸檬保險、檸檬價格指數保險等服務“三農”險種,穩定農業經濟發展;還開發出農村家庭財產保險,森林保險,農村小額人身保險,學生意外醫療保險,為農村社會安居樂業提供了保障。然而農村群眾風險防范、風險轉嫁意識不強,保險知識欠缺,投保意識不夠,還需加大宣傳引導,啟發投保意識。
平臺公司實體化轉型困難,財政撥付壓力大
近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加劇,將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功能剝離,進行市場化、實體化轉型是新的政策要求與發展趨勢。目前,該市各融資平臺公司轉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和障礙:一是為了使該市融資平臺公司正常運轉和發揮融資功能,地方政府向融資平臺公司注入特殊辦理的土地、公益資產、特許經營權等資產,如城市道路、公園、橋梁等,以滿足其項目建設評估需要,但經營性、可抵押資產少。就該市情況而言,截止2014年底,市屬國有企業(大部分為融資平臺公司)資產總額雖高達412.93億元,但總資產周轉率僅為0.02,凈資產收益率僅為0.15%,營業利潤率為-6.76%,成本費用利潤率4.79%。以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為例,公司現有的76.64億元資產中,唯一有收益可作抵押物的有效資產只有在某某燃氣公司的10%股權(賬面價值為188.9萬元),占總資產0.03%,占凈資產的0.06%。其余都是不能變現、不能實現經營收益也不能作為融資抵押物的無效資產。其他幾家融資平臺公司也面臨資產流動性低的問題。二是融資平臺公司治理不規范。市級六大投融資平臺企業,多沿用管委會代替董事會行使大部分職權,又不履行企業決策層的職責。部分市級國有企業出于融資需求,雖然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但企業董事會、監事會與經理層高度重疊,未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有效的監督機制。公司的管理層選拔機制和薪酬機制也亟待市場化改革。三是政府融資平臺信貸政策收緊,融資項目資本金不足。近年來由于政策調整,融資平臺公司從銀行金融機構新增信貸融資面臨困難。根據銀行融資要求,融資項目資本金至少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20%,融資平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經營收益非常少,項目資本金基本只能靠財政撥付,而市財政資金較困難,造成項目資本金也難以落實,企業的再投資能力不強。
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低,地方債務風險較大
一是財政投入機制創新不足。目前某市財政支持企業以補貼和獎勵等形式為主,未能更加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于社會資本的杠桿和引導作用,即產業基金、創投基金、PPP基金等專業化規模化利用社會資本的機制和機構沒有成立,也缺乏財政支持的金融風險防范基金制度化機制。二是財政資金有機整合不夠。如該市涉農資金在各部門和各層級間存在重復設置、分散使用和多頭管理等問題,導致資金使用缺乏效率和效益,不能集中高效解決制約“三農”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歸類、協調部門、制定規則而有機整合資金后,通過集中支持某類農業任務和建設,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也會減少部門扯皮和尋租情況。 三是財政與金融互動機制效率不高。目前,財政資金還沒有在金融機構關注的風險共擔機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財政對于金融機構的獎勵,對于調動金融機構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積極性是否有效尚待觀察。此外,在銀行等金融機構非常關注的PPP基金等方面,財政資金還沒有發揮引導和放大作用。如何調動金融機構增大對實體經濟金融供給是兩者合作機制的核心問題。四是財政資金監管尚未強化績效管理理念,對規模較大、關注度較高的資金沒有進行重點績效評價,評價結果與項目資格和資金安排沒有直接掛鉤。業務主管部門和資金使用單位責任亦需強化。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增加。從2011~2014年,某市政府債務余額從134.99億元連續增至345.56億元,債務率也從56%增加至97%。政府債務中,一般債務157.50億元,專項債務188.06億元。除銀行機構貸款外,債券82.27億元,BT模式負債139.26億元,信托融資負債16.7億元,融資租賃負債8.53億元。后三者屬于表外的“影子銀行”系統,融資共計164.49億元,占比達47.60%,其中BT融資額的過高也表明企業墊資程度之大。隨著房地產業去庫存壓力增大,某市土地的收儲與供給對于政府收入的增加的貢獻將明顯減少,未來該市面臨的政府債務壓力較大。
原因分析與探討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區域分化特征更加明顯,西部地區產業的粗放化和單一化特征明顯。與東部地區不同,西部地區優勢產業以資源密集型工業為主,呈現出低端化、高投入、高消耗等特征;西部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中低技術的礦產資源深加工行業。 同時,除重慶成都等區域核心城市外,戰略新興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產生產業集聚規模和輻射效應。環境成本的上升和能源結構的調整也對東部和中部相關產業的梯度轉移構成障礙和挑戰。二是產業低端、單一導致區域經濟金融風險驟增,人口的區域集聚效應差,西部房地產面臨更大的去庫存壓力,鄂爾多斯“空城化”就是一例。三是經濟好轉不能依賴投資力度的加大和房地產投資的反彈,央行寬松貨幣政策效率正在遞減。一段時間以來,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各地房地產庫存的膨脹以及價格的暴漲,西部地區也在此過程中通過國有銀行體系將信用短時間擴張至房地產以及其具有資產優勢的傳統產業,從而加劇了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高的矛盾,自發性、主動性投資持續低迷。
西部地區金融生態更加脆弱。一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金融抑制特征明顯,往往面臨本地法人金融機構數量少和渠道窄的約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金融結構不合理。由于地方企業一般資質不夠高,地方又缺少提供專業服務的證券類機構,進入資本市場比較困難,導致直接融資比例明顯偏低,融資成本高企。三是對銀行依賴性加劇地方金融風險。欠發達地區企業習慣性依賴傳統的銀行業機構進行信貸融資,但在當前宏觀經濟風險持續釋放的壓力下,銀行業金融機構收緊信貸,尤其是轄區外銀行抽貸、壓貸較多。政府力量難以獨撐投資驅動快速發展。一是政府“家底”(財政收入)有限,與金融互動機制尚未有效建立,資金杠桿作用未充分發揮。二是政府內嵌“融資”功能,難以減負。政府傳統的資產注入包裝方式造成融資平臺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凈資產量非常大,但能抵押變現、產生現金流的有效資產普遍不足,成為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和實體化轉型的最大障礙。三是平臺公司政企不分。融資平臺公司長期在政府體制框架內運作,是政府融資的重要平臺和抓手,政企不分現象非常普遍,現代企業制度遠未建立。四是存量債務較大,“龐氏”風險顯現。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承擔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任,多年的債務積累使得融資平臺公司債務負擔重,同時不斷新增債務,造成其“借短還長”、借新還舊現象普遍,償債風險較高。除此以外,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信用風險積聚的環境下,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可能引發債務代償風險。
政策建議
在結構轉型升級和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背景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金融生態在支持實體經濟中面對諸多問題和挑戰,需要在如下方面加以規劃和改進。
首先,優化地方金融結構。一是采取多種措施激勵,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改善金融服務。加快推進重大投資項目規劃建設,增強對全國性銀行機構資金運用吸引力。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中小微企業與“三農”融資服務,提供必要風險補償;強化銀企溝通服務網絡平臺建設,實行金融例會制度,建立銀行、企業、政府三方合作長效機制,改善銀企之間信息交流靠性與準確性,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貫徹國發[2015]43號和國發[2015]74號文件精神,地方政府通過適當新增預算,為政策性擔保機構增加資本金,切實提高擔保機構信用能力,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市場化運作體制機制,提高專業經營與風險管理能力,重點服務于中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同時,探索市級財政與區縣財政共同出資在各區縣設立政策性擔保機構,通過股權與再擔保業務紐帶,形成覆蓋全部縣域和重點鄉鎮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三是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關注新三板市場發展,發展地方性產權柜臺交易市場。根據發展規劃和產業調整政策,吸引有實力的證券機構到本地設立分支機構和開拓業務,組織本地重點企業了解資本市場,篩選優勢骨干企業建立上市(及掛牌)后備庫。積極推進符合條件企業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申請綠色企業債券和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等。四是積極探索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提高地方存量資產流動性,擴大融資供給能力。利用國家相關政策和自身資產特征,開發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房地產、汽車消費等相關存量貸款類資產證券化產品。
第二,優化產業結構。一是積極推進住房保障貨幣化,加快房地產去庫存。根據本地房地產市場庫存情況,合理規劃土地供給與房地產市場增量供給,合理控制公租房、定向安置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建規模,積極推進住房保障貨幣化工作。進一步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有效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等專項資金,積極推進拆遷居民貨幣化安置補償,消化本地房地產庫存。二是西部地區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是未來發展的基礎。在“十三五”規劃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同時,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大傳統產業的創新投入也是應有之義。三是新常態需抓新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發展機遇,以及創新驅動、消費升級、互聯網等發展趨勢為西部地區探尋經濟增長新動力帶來契機和途徑。西部地區可以通過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產業基金、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等整合社會資本,挖掘和建立比較優勢,謀劃產業未來發展。
大學生的生存空間與發展價值決定于以創業課程設置為核心的創業教育,發揮創業教育的整體功能需要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創業課程的體系構建方面,學院應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和專業優勢,開設富有特色的SIYB創業課程體系。由5名青年創業導師和7名SIYB講師構成的創業導師服務團隊廣泛開設GYB課程,培訓學生的創業意識,篩選出創業愿望強烈的學生,納入到學生創業社團創業勵志社管轄之下,并在創業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日常管理工作,組織創業社成員開展各種創業實踐活動需要集中舉行創業就業培訓,這些學生參加下一輪SYB和IYB等課程,對創辦企業構思切實可行的學生參加創業規劃及設計環節,并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重視結合不同專業的性質和特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充分運用自己專業領域知識,使其學有所用。
除開設SIYB課程外,我們還應將創業教育滲透到日常專業教育中,做到工學結合。創業團隊導師分散在各系,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業技能,將創業創新精神始終貫徹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學院可進行以下三種形式的探索:一是“引進來”的工學結合,即在學院內建立工作坊,引入企業項目,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項目運營;二是“送出去”的工學結合,即將學生送到與專業相對口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三是該專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業目標組建創業團隊需要通過導師的指導進行相關項目的開發及營運。
2 分析典型案例,舉辦創業競賽,引導學生進行創業規劃
啟發學生的創業思考需要通過對典型的、有特色的創業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個人實際能力,進行創業規劃的功效。學生的規劃和方案需要聘請企業人員進行分析、總結和點評,這樣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對選擇創業項目和正確的創業程序、創業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實施創業教育的方法之一是創業競賽,創業競賽是可以提高創造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業素質。學院每年都舉辦一次大型創業比賽,但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多地開展類似的活動,并積極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生要在創業計劃競賽過程中經過組隊、選項目、培訓、市場調查、完成創業規劃以及現場答辯等階段。學生通過參與這個過程,獲得了寶貴的模擬創業經歷,積累了創業知識,培養了創業能力,鍛煉了團隊精神,提高了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這樣,高職院校在探索創業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業計劃競賽這個載體,構建培養模式和訓練體系,學生可以在學校練就好自主創業的本領。
3 營造積極的校園創業氛圍,滲透創業激情
校園文化直接影響學生成長和發展,間接起到對學生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各類社團圍繞創業教育必須由學院引起重視來開展活動。一是注重整合自身現有的創業教育資源,發揮現有資源的教育價值邀請創業教育專家和創業型企業家到校為在校學生舉辦創業專題講座和創業事跡報告會等。二是邀請創業有成的畢業生和在校生現身說法,需要用身邊的成功人士自身艱苦創業的經歷來打開學生的創業思路,激發學生創業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創業典型對大學生創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創業勵志社這一學生社團的功效,需要有計劃、循序漸進地舉辦各類創業知識講座,通過對創業論壇傳遞創業的信息、開展創業的指導。通過聘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專業人士來校講解創業政策,例如怎樣申請貸款、怎樣申請營業執照、怎樣納稅等知識,多渠道為學生提供創業信息服務。
4 實施創業孵化,提供創業服務
銅仁市正在籌建大學生創業一條街,通過對經費、技能陪練、場地等全方位地提供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保證大學生可以更好提高創業技能,與此同時,市政府也在努力指導大學生可以學以致用,使得其專業同創業能力、地方實際經濟特點能很好地相結合發展,開展科學創業實踐。創業一條街的設立不僅是通過優惠的創業條件搭建了一個為大學生更好創業的平臺,同時也對各個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科研及文化產生了良好的作用及優勢。創業一條街引入具備較強可行性的創業規劃項目,讓大學生這個主體能夠親力親為,使得其從系類購進產品、銷售到管理等完整的一個程序中,自我經營及管理,從中體驗當中的艱難與收獲,進而學結出創業的經營及方法,以便在今后的道路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和運用。同時,作為學校的指導創業老師也是為大學生提供各方面指導及引領,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本身特點,結合相關專業提升自我及整體團隊的能力等。創業一條街為學生的創業活動提供各項服務,成為學生成功創業的孵化器。
綜上所述,通過實踐我們總結建立出了正確的教育理念模式,可歸納為創業相關教學—規劃—孵化,此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良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實力發展而且能夠很好地相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從中使得學生能夠堅持兩個“結合”,即創業要堅持創業與專業相結合,創業與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相結合。幫助學生從地方經濟優勢入手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法及趨向,結合相關專業的特點,更好地發揮其本身創業能力,能夠建立良好的創業意識及理念,使得專業與創業能夠真正地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謝一風.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課程設汁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18).
[2] 徐燁.高職院校實施創業教育的路徑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7).
二、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僅要考察經濟發展狀況,還應考察社會發展狀況,因為社會發展狀況是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結果,社會發展狀況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發展狀況。這就需要一種綜合評價的方法。另外,通過綜合評價還有助于我們發現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總體發展水平的因素,為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一個地區的發展差異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上。為此,本文依據可獲取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功能性原則、非重疊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選取反映經濟發展實力水平、經濟發展潛力水平、社會發展水平的3大類共 17個單項指標, 構建了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見表1)。所用原始數據均來自《河南省統計年鑒(2009)》。
三、實證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過程
整個分析過程借助 SPSS19.0 軟件完成。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 從略), 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貢獻率。根據變量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提取主成分作為初始因子。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個,累計貢獻率達到85.776%。可見,選擇的3個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較充分地解釋并提供原始數據所能表達的信息。同時,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間,說明全體變量能較好地被3個主成分解釋,選擇3個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個主成分的意義,以便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經濟發展指標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幾個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為經濟發展因子,其貢獻率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經濟發展潛力指標X11、X12、X13、X14、X15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為經濟發展潛力因子,其貢獻率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會發展指標X16、X17上有較大的載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為社會發展因子,其貢獻率為7.591%。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中的系數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數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 +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數利用 SPSS19.0進行計算得到各市的3個因子變量得分。由于選取的3個主因子對各區域綜合發展水平所能解釋的能力不同,即它們對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貢獻率各不相同,因此,為了求得一個能夠綜合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分數,以其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建立描述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
由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利用 SPSS19.0計算得到了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得分結果 (見表2)。
(二)結論分析
綜合得分值的意義,綜合得分大于0,說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小于0,說明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絕對值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從綜合評價表可以看到,綜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鄭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綜合得分為正值的區域有鄭州市(5.19)、洛陽市(1.16)、濟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陽市(0.11)、新鄉市(0.08)6個省轄市,這說明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區域不足一半。其中,這6個省轄市,也有很大的差異,位居第1位的鄭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陽市相差4.03。
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基本思路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河南省內各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反映在經濟發展方面,制約了全省經濟的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因此應該采取措施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和投資
省政府應通過政策支持、財政傾斜、社會資助等手段加大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區的管道、通信、交通、電力、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快落后地區高速公路的建設,盡快與周圍地區形成暢通的交通網絡。還應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教育投資,特別是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區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同時,在落后地區推行勞動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穩定科技人員,發揮他們在本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設“獎勵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進行獎勵,吸引在經濟發達地區懂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勵學有成就的名牌高校畢業生和高學歷高職稱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區工作。
(二)優化各區域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水平和投資率,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和承接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注重人力資本的投入。民營經濟、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經濟在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快轉變職能,改變管理經濟、社會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建設和完善要素市場,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掃除行政壁壘障礙,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取消一切限制民間資本投資的不合理規定,給予各市場主體以均等的投資機會,鼓勵和支持各地區的金融機構改革,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1.前言
就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已經形成了“區域經濟圈”、“地方經濟體”、“經濟發展城市群”等形式,并且每種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國際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尤為緊密,因而這樣的發展狀況對于高級英語人才的需求無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時高級英語人才對于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顯。因此,對于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對其進行有效的培養已經是高校英語教育密切關注的問題。
2.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之間的關系
2.1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校英語教育的影響
首先,某一地區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隨之會帶來企業的技術化和信息化,并且能夠不斷促進企業與國際的接軌步伐,因此,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之中,會涉及到各種國際業務的開展以及外貿經濟的發展,這樣會使得企業需要一些能夠靈活運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高素質人才,因而這樣的人才需求勢必會影響到高校英語的教學方向、目標等的制定與改革,使得其能夠朝著更為實用的教育方向發展。因此,居于區域經濟片區的高校應當非常注重采用實用型的培養方式。其次,從全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布局來看,我國主要形成的經濟大格局主要包括東北振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部持續發展。在國家進行開發的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區域核心經濟的發展也已經隨著高速鐵路網的快速發展進入到了多元化的調整階段,比如一些正在興起的經濟帶:京津冀經濟帶、長江三角區經濟區等。這些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不斷吸引著外資外商,因而為使得相關外語的高素質人才的嚴重匱乏。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的有效調整,也使得很多企業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大規模轉變,這對于英語專業的技能人才而言,其需求量無疑會更大。這樣會使得高校英語教育在招生以及教學上為了能夠與社會發展相匹配而做出更為有利的調整措施。
2.2高校英語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在全球發展的大浪潮之中,經濟一體化的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因此為了能夠加快區域經濟對外發展的步伐,需要我們做好面臨各種挑戰的準備,使得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占據有市場開發、技術創新與管理等方面的優先權。而語言無疑成為了對外發展的奠基石,語言在對外經濟發展過程中能夠反映出一知識差異、文化差異、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差異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視高校的英語教育問題,從而沖破對外經濟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便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需要對專業英語給與足夠的重視,比如機械工程英語、工程管理英語、醫學英語等,使得這些專業性人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英語技能,在本專業領域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從而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的告訴發展。其次,高校英語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區域外貿經濟的發展。無論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地區其經濟的發展都可以分為國內經濟與外貿經濟。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會對學生進行更為系統與全面的英語培養,讓學生能夠更為細致地了解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以及貿易習慣等等。如此教學能夠為市場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質英語人才,為區域經濟的外來技術引進以及資本引進等等都會有所幫助。最后,高校英語教育能夠促進區域文化的繁榮。整個經濟區域的外語教學需要高校英語教育的有效帶動。因此,高校英語教育能夠為人們的發展帶來新思維、新文化,因而非常有利于促進外貿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外貿經濟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外商,這樣會使得區域之內與外商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頻繁,從而使得這樣的頻繁而日益密切的交流逐漸滲透到區域的生活與情感等領域,從而不斷促進區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最終實現區域文化的繁榮發展。
3.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結合的策略
3.1與區域實際緊密聯系
高校英語教育想要更為貼合區域實際發展的要求,首先即需要轉變教育觀念,對區域的發展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這就需要高校英語教育應當以市場運行的要求與體制為導向,結合學生自身的英語素質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標準與學校體制。對于不同區域而言其經濟發展狀況也存在著較大差別,因而這也會導致不同區域的教育發展水平因區域而呈現了較大差異。因此,只有將高校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實際狀況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夠使得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能夠不斷滿足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語教育需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來培養人才,因此,高校英語教育應當能夠按照市場運行即是以及市場要求來進行開展,將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貫穿在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教學中,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區域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3.2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可以說,英語應用能力貫穿于英語專業乃至非英語專業的教育之中。高校英語教育中英語是基礎課程,有聽、說、讀、寫等能力得培養,同時英語作為語言應用技能課程值得是翻譯與寫作等。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基礎課程不斷積累英語方面的專業知識,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不斷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培養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而英語作為語言應用技能課程可以使得學生的推理、判斷、分析以及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因此高校英語教育應當結區域的實際發展情況選擇英語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學內容。比如相對于發展旅游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在高校中開展外貿英語、飯店英語、旅游英語等課程會顯得尤為必要。這樣會使得學生在學習具體英語運用的過程中還能夠學習到更多與經濟市場體系相關的知識內容。同時也可以增加更多與英語相關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增加學習英語興趣的同時也能夠使得英語學習不至于過于機械化。因此,如果學生能夠具備較高的英語應用能力,那么在踏入職場之后也會更快、更為靈活的熟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從而使得自己的所學能夠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得到有效發揮,得到社會的認可與肯定,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3.3實現校企聯合
如今高校所主張的教學模式還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盡管有些專業的設置以及教學會主動尋求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聯系,但是在具體的教育實施中卻很難做到。隨著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因而對于高素質的英語實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斷加大,學校英語教育如果不科學的尋求改革勢必會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能夠對實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起相關的聯合實際訓練基地,將企業相關行業的專家與高校英語教師融入在一起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同時,學校也可以積極邀請一些企業的專家對學生進行資源共享的教育,使得學生能夠不斷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從而實現校企人才共育的目的。這樣的校企聯合能夠在滿足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使得企業也能夠在人才的應用上更為得心應手。
總結
總而言之,高校英語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到高校英語教學目標及模式的調整。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只有相互促進,才能夠實現協同發展。因此,對學生而言,高校教育應當不斷轉變教育觀念,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不斷進行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企業也應當能夠密切配合學校的英語教育工作而實現校企聯合。我們知道知識就是經濟,知識就是力量,因此在區域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切不可忽視對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高素質英語人才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會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只有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立足于現如今的發展狀況,與時俱進,使得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英語人才,才能夠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穎.淺談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2期.
[2]王濤.淺談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教育界》,2015年6期.
[3]張粉麗.淺談高校英語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現代經濟信息》,2013年14期.
在我國城鎮建設過程中,對于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策略。因此為了符合現階段區域發展的具體需求,相關部門要對發展方向進行明確的定位,要在地方資源的基礎上,明確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方向與內容,針對存在的問題,要制定詳細的區域產業發展策略,要通過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全面的促進我國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一、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相關問題分析
在我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因為區域產業經濟資源等客觀元素的制約,導致我國區域產業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經濟發展受到資源等條件的限制,造成經濟發展策略制定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無法有效落實相關活動;同時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資源浪費、產業發展不利等問題,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策略的過程中,要根據區域具體狀況、發展趨勢以及自身優勢開展,要明確區域發展的具體方向,進而保障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現階段,農村經濟中的剩余勞動力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過程中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與資金基礎,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現階段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對區域資源開展的重視。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區域資源的重視,要根據地方區域特色,提高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風險抗擊能力。要根據不同的區域特色有針對的扶持相關經濟產業。例如,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糧食、工業等領域的重視;東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連船舶重工等裝備制造企業;同時其生態環境還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而安徽等地盛產各種藥材,因此,在進行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提高對藥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個別地區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進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以此為基礎,明確發展方向。針對區域特色資源開發可以有效的提高經濟發展效益;相關部門與機構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域資源特色有優勢,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2)綜合區域資源發展狀況,進行資源整合利用。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對現有的區域資源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政策基礎。根據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在現有資源上進行調研與整理,為區域資源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進行區域資源分析與調查過程中,要對區域整體環境進行調查,例如對礦產、養殖、畜牧業以及土特產等相關資源進行分析,同時要提高對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民族文化的重視,要對區域經濟資源價值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調查。
(3)明確資源整合的實際需求,明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支柱。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行全面發展、重點突出”的策略,要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支柱性產業對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區域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因此,要根據區域產業經濟資源利用狀況,根據發展策略明確支柱性產業,要對不同資源的發展狀況,利用率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制定長期、中期以及短期發展策略,并在此基礎上,全面促進區域產業的整體發展。同時,對于支柱性產業飛發展,也要制定詳盡的發展策略與計劃,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地方區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戰略方針。
三、結束語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對我國經濟整體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長期發展戰略以及社會的穩定性等多方面的考慮,區域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提高對經濟發展策略區域制定、執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視;要把區域資源作為基礎內容,根據實際的資源發展、利用價值,構建系統的產業鏈,通過支柱性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要將資源開發與利用為基礎,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全面實現科學的區域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的促進區域產業整體發展效率。
參考文獻:
[2] 中國新聞網.交通部回應“大數據治堵”:推進綜合治理措施研究.
[EB/OL]. http:///politics/2015-10/10/ c_128304069.htm, 2015-10-10.
[3]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的通知
[EB/OL]. http:///gzdt/gggs/t1341112.htm. 2014-02-20.
[4] 黎靖. 城市交通擁堵影響因素分析――以重慶市為例[J]. 商, 2015(20):256-256.
[5] 宋博, 趙民. 論城市規模與交通擁堵的關聯性及其政策意義[J].城市規劃, 2011(06):21-27.
[6] 郭繼孚, 劉瑩, 余柳. 對中國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認識[J].城市交通, 2011, 09(02):8-1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分省年度數據簡單調查
>> 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研究 關于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 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與農村城鎮化的關系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視角下的城鎮化推進動力問題研究 論新型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城鎮化后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及主要問題 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研究 區域經濟增長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 區域經濟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的結合 陜南城鎮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 區域經濟與城鎮化建設互動模式實例研究 產業集群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研究 新疆區域經濟與城鎮化協調發展路徑探討 城鎮化水平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證分析 城鎮化進程中湖南省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 加快城鎮化建設 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互動 加強區域經濟城鎮化建設與管理的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李仲生.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王國剛.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J].經濟研究,2010,(12):13.
[5]李秀敏,趙曉旭,朱艷艷.中國東、中、西部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7,(1):22.
[6]龍泉驛區統計局.龍泉驛區統計年鑒(2012)[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On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in Longquanyi District of Chengdu City
お
LING Yi, LIU Houping
(Commercial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1,China)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市場化進程日益加快,區域間的差距也隨之逐漸拉大,人力資源開發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不一,人力資源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如何結合區域特點有效利用人力資源開發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各地方政府關心的焦點。各區域應充分認識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合理配置人力資本,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人力資源開發的內涵
1.人力資源開發的定義。
人力資源開發是指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員工工作知識,提升員工工作技巧,提高員工工作能力,以達到滿足企業長期發展需求的目的。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式有進行員工培訓、實行激勵措施等,通過這些方式來開發員工內在潛力,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人才是企業進步的核心動力,人力資源開發充分體現了企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運營中的核心戰略,是企業長期發展中的必然選擇。
2.人力資源開發的作用。
首先,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員工提升自身職業能力。隨著企業的發展和變革,管理已成為企業運營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職業能力的提升成為員工最關注的問題。高水平的職業能力意味著強大的競爭力,也就意味著高職位、高薪資、優待遇,是員工追求的目標。因此,人力資源開發能夠為員工職業能力的提升帶來機遇,為員工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保障。其次,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回顧企業的發展史,人才往往是推動企業進步的動力,尤其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今天,人才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戰略,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最后,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企業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21世紀以來,我國企業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但與國際上的優秀企業相比我國企業在管理理念等方面還存在巨大差異,而人力資源開發結合以人為本的宗旨,強調人才的管理與開發,恰好為我國企業提供了融入國際環境的契機。
3.人力資源開發的目的。
第一,提高員工素質。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初衷,是最基本的目標。每一位員工的進步就意味著整個企業的進步,因此企業利用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有利于企業更高效地運營,實現更大的利益。第二,營造組織文化。人力資源開發可以為員工制定較為統一的行動標準,使員工在統一行為的同時形成對組織的歸屬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養成優秀的習慣,從而更自覺地向正確的方向邁進。第三,完善組織職能。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各部門員工的工作素養、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完善各部門的職能,從而形成完備的管理系統。
二、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不僅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能帶動一個區域的經濟進步,因此,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提升區域人才素質。
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通過員工培訓、激勵措施等各項活動對人的智力和能力進行開發,其主要原理是向員工灌輸其所在崗位的工作知識和技能,通過培訓要求其熟練掌握工作流程,并輔以激勵措施鼓勵員工定額、超額完成任務,從而滿足企業的運營要求,同時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通過各項活動發掘人的才能,通過增強人的知識儲備和工作技巧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并通過各項激勵措施激發人的積極性,從而培養積極向上的,有學習能力、有專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企業進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是為提升員工工作素養,提高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在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也推動了區域人才素質的整體提升。
2.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優化區域人才結構。
人力資源開發不僅能夠提升區域人才的素質,提高區域人才競爭力,更能為區域人才結構的調整提供保障。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積極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的途徑,這就要求人力資源開發要與時俱進,與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用完善的人力資源結構帶動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人力資源不僅需要高數量、高素質,更需要科學合理的結構,因此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的重要部分必須著重調整人才培養重點,以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配合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3.人力資源開發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人力資源開發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動力,是區域經濟戰略的重中之重。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規模經濟之中,表現為區域內多種生產要素實現更優的配置,從而為區域經濟帶來更大的收益。人才素質的提升意味著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對其他生產要素的配置會更優,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正是區域內各種要素增長的源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人力資源開發不僅能夠豐富區域內的優質人力資本,提高區域內人員利用效率,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更能夠連接生產與消費中的各種要素,推動新需求的產生,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因此,人力資源開發能夠在保證區域人才優勢的同時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區域經濟發展背景下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對策
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重大,為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從人力資源開發工作著手,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生產力,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強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員素質。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環節,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從教育入手,以人才進步促經濟發展。首先,要加強正規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加強正規教育,要求政府完善教育體系,增加教育投資,促進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有知識、有技巧、有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系統性地優化區域內的人力資本。其次,要強化職業教育,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資源。與正規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主要強調職業導向,為滿足企業運營管理的要求,以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培養適合企業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職業教育主要是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建立區域內的人才開發管理培訓機構,不僅要為企業提供管理建議,更要起到培訓員工、進行職業教育的作用,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優質職業人才。此外,要全面加強人力資源素質培養建設,完善人力資源素質培養機制。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國家制度的保障,需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促進,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逐步開展人員教育培訓工作,全面提升區域人員素質,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2.開發農村人力,優化主體結構。
在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是最薄弱的環節,但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占比較大,且人力十分豐富,給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面對農村人力數量大、素質偏低的現狀,我國應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使廣大農村勞動力發揮作用,充分提高生產力。首先,可以建立針對農民工的就業教育培訓機構,整合弱勢工作群體,以提升技能為主,集中培養主要工作技巧,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工作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通過就業信息網等途徑為農民工展示就業信息,提供就業選擇。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求職更多地要通過網上信息來溝通進行,就業信息網能夠為農民工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平臺。做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同時,我們還要協調區域經濟的發展,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人力資源的主體結構要積極向第三產業轉變,培養更多優質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第三產業的發展活力。同時,國家政策要著重向人力資源傾斜,凸顯人力資源開發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在優化人力資源主體結構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3.完善管理體系,促進合理布局。
首先,區域內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為人力資源開發工作提供支撐和保障,完善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法規管理體系。地方政府應結合自身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出臺有效的規范政策,整肅和厘清整個人力資源開發市場。同時還要考慮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以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為目標,完善整條人力資源支持鏈,為區域經濟市場化發展提供人才服務保障。此外,完善人力資源結構的合理布局也至關重要。區域經濟在發展中不僅需要內部的推動,也需要與周邊地區進行溝通交流,以培養互補性人才市場結構為目標,有計劃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在內部對各產業進行合理有效的人員配置,集中對金融、互聯網等服務業提供優秀人才,以人才優勢推動區域產業優勢的形成與發展,同時結合周邊地區農業、教育等產業的人力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完備的人員結構布局,優化人才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
4.優化經濟框架,聚集優秀人才。
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框架是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綱,要求科學規劃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路徑,確保自身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優化經濟框架就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考慮人力資源發展結構,制定適合自身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結構,提供合理的發展模式和途徑。在優化經濟框架中要充分認識到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著重強調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政策要傾向于積極吸引優質人才,更要有意識地完善人才在各行各業的配置。地方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去吸引優秀人才的加入,讓優質人才感受到自身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為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此外,要保障區域內的協調發展也必須從人才抓起,要有計劃地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培養各產業的優秀人才,將其配置到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發展領域,使區域中的各大行業都能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區域必須有意識地聚合高素質人才,將優質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生產力,促進區域的不斷進步。
四、結論
人力資源開發是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有利于員工提升自身職業能力,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企業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企業為提高員工素質、營造組織文化、完善組織職能積極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在提高了企業效益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區域人才的素質,完善了區域人才結構,從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力資源開發必須做到強化人才教育,提高人員素質;開發農村人力,優化主體結構;完善管理體系,促進合理布局;優化經濟框架,聚集優秀人才。企業應積極完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杰.淺析人力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外資,2014(01):276.
[2]單良.遼寧省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