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1 15:32: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導師培訓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知和行的統一
就是要把學習道德倫理、提高倫理認識同自己的行動統一起來,使倫理與實踐相結合。
二、堅持動機與效果的統一
教師要真正擔負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職責還必須把這內在動機轉化為行動,用教師道德的基本原則規范自己的言行,運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以提高實際效果。
三、堅持自律和他律的結合
教師職業道德的修養既要用外在因素進行自我約束,又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結合。
四、堅持個人和社會結合
在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過程中要把個人與社會結合起來,把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
大部分企業的培訓內訓師基本上來自于公司的業務骨干。當前,公司內訓師培養的主要問題是,內訓師自身知識經驗較為豐富,技能過硬,但授課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
內訓師培養的思路主要分為四點:一是內訓師選拔與培養“項目化”。以項目制管理思路推進內訓師培養工作。二是課程開發需求“系統化”。通過系統化的思路,使內訓師課程與培訓需求緊密結合。三是課件開發與授課“專業化”。通過對內訓師進行專業培訓,使其掌握課件開發與授課的專業化方法。四是內訓師培養與課件開發全過程“表單化”,制作一系列的標準表單,支撐內訓師培養與課件開發全過程,確保標準作業。
2 建立職業導師制
在已有的“導師帶徒”培訓模式基礎上,建立公司“職業導師制”,加速人才培養。“職業導師”應選擇經驗豐富、業績突出的專家型人才,對新員工進或有潛力的員工進行職業指導,使其快速勝任崗位、提升業務水平。根據個人能力、專長特長,培養對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對一”個別采用“一對多”的方式進行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職業導師制”:
①成立“職業導師”工作辦公室。成員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及各部門主任組成。辦公室負責職業導師的選聘和審批,建立、維護職業導師人員庫;制定職業導師的考核評價標準;負責經驗總結、交流與推廣;負責表彰和獎勵優秀職業導師。
②選聘把關。職業導師的聘任資格為工作業績良好,經驗豐富的在崗人員,在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相關理論水平。公司管理人員、技術能手、專業帶頭人可直接認定為職業導師,其他工作經驗豐富的員工也可通過自薦的方式,經職業導師工作辦公室審核成為職業導師。
職業導師聘任后,簽訂《職業導師指導協議》,完成各階段培養目標,為所培養的員工提供指導,使其提高綜合素質,縮短技術、技能成熟期,達到崗位要求的技術水平,促進職業發展。同時,要對職業導師進行培訓,提升溝通技巧、輔導技能等。
③靈活配備。新員工、青年員工、確有需要的員工根據本崗位工作實際情況,可以提出聘請職業導師的申請。職業導師制是全員的、全方位的,老員工如果輪換到新的崗位,也應配備職業導師。不論年齡、資歷,只要在這個領域業績表現突出,就可以成職業導師。
④就近輔導。根據就近輔導的原則,職業導師一般長期與培養對象一起工作,通過現場授課、工余輔導、操作演示、模擬演練等方式,對培養對象進行培訓。同時通過深入溝通交流,為培養對象職業生涯的規劃提供參考意見。
⑤體現激勵。《職業導師指導協議》履行期滿,職業導師提交培訓總結;培養對象提交技術總結或論文,職業導師制工作辦公室組織考核評價。考核評價內容分為過程評價和工作效果評價。過程評價主要考核培訓次數、培訓記錄、授課課件等內容。參照培養對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鑒定成績,進工作效果評價,根據考核結果,對職業導師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
3 調考常態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學。企業尤其是技術型企業應按常規競賽調考專業類別成立相應的專業競賽調考項目組。項目組設一名項目經理,由相關專業部室負責人或專責擔任;設一名教練,由資深專業帶頭人或兼職培訓師擔任;參賽隊員若干;設兩名工作人員,由相關專責擔任。
①項目經理的主要職責:負責與對口部門溝通聯系,確定培訓內容、競賽內容,向專業競賽調考項目組及時反饋競賽調考信息。
②教練的主要職責:負責組織編制本項目的專業競賽調考工作方案和培訓計劃;依據競賽調考內容,提出參賽選手選拔條件和方式,并承擔參加競賽調考選手的培訓任務,針對每個選手建立素質模型,提出相應培訓策略,切實做好強化培訓,有效提高選手參賽能力。
③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負責按本項目的專業競賽調考工作方案購置本項目專業競賽調考所需資料、書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層單位的主要職責:按照專業競賽調考項目制工作方案,落實好競賽調考專業的全員培訓及選手推薦,關心和支持參加競賽選手,并積極承擔下達的教練任務。
引入剛柔并濟的競賽激勵約束機制。各部門、各單位、班組詳細記錄每位員工的教育培訓進展狀況,并通過競賽調考檢驗培訓效果。將專業勞動競賽、崗位練兵等常態化,每年定期舉行。各主管部門、基層單位組織全部崗位、工種的統考,檢驗員工崗位工作情況。統考結束后,公司人力資源部組織調考,每年抽取5個左右不同的工種,隨機抽取一定比例員工參加,檢驗各崗位培訓工作實際效果。通過調考選拔優秀技術人員加速人才培養,增強人才儲備,并通過參加各類專業競賽使優秀技術人員得到了更好的鍛煉。
4 體驗式培訓
一、基于行動導向的管理能力培訓觀
“行動導向”一詞源于德語,是一種創新的職業教學理念。強調學員是學習的主體,導師在學習圈外充當學習伴隨者和觀察者,學員在學習圈內充當學習的行動者。導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使其在“做”的實踐中掌握技能、習得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參與度,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在當代社會中,管理職業化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源于管理者的素質。相對于高層管理者,中基層管理的職業化水平較低,他們因為在操作崗位上表現出色、專業技術水平高超而走到中基層管理的崗位,因而很少受過系統的管理教育與訓練,沒有形成管理思維。因此,培訓需要從概念技能、人際技能和技術技能三個方面系統展開,培訓過程中要尊重管理能力培訓的規律,注重培訓內容與企業的實際管理環境、管理問題相結合,鼓勵參與者進行反思,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行動導向培訓方法的實施步驟
1.創立任務獲取資訊。意味著學員獨立了解任務及問題以及必需的工作技術和工具,可培養獨立行動能力。導師首先介紹管理任務的要求和目的及完成任務的方法,讓學員對整體工作任務的流程有個基本認識;然后引導學員觀看導師的案例演示,了解將要涉及的知識要點并自行完成管理任務操作步驟;學員獨立完成管理任務后,讓學員對操作過程中的知識要點疑問和錯誤進行自我反思并記錄下來,導師不評價;最后導師對學員的提問進行解答,進行典型性錯誤分析,要求學員記錄。
2.制訂任務完成計劃。學員獨立或組成團隊對任務的解決方案進行規劃,促進相互溝通,培養分析性思維。首先進行學員分組,每個學員根據任務要求以報告的形式制訂完成管理任務過程計劃,內容包括5W1H(What,Why,Where,When,Who,How)等。導師不對學員方案進行評價,但可以給出啟發性建議,督促學員有效開展任務。
3.任務決策與實施。學員向團隊成員介紹各自計劃成果,對比確定執行計劃,并使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管理任務中的問題,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每組學員討論、交流、比較各自對制訂計劃的想法,最后形成一個大家認同的管理任務實施計劃。期間導師做好監控和記錄,對決策給予指導意見,充分引導團隊成員參與決策討論。根據計劃按步驟完成工作任務,要求學員做好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記錄和要點記錄,并完成任務總結報告。導師主要營造學習討論的氛圍,鼓勵學員遇到問題積極思考與大膽嘗試,對實施方案進行微調,引導學員獨立解決問題。
4.檢查與評價。通過學員自己對理想結果與實際結果進行比較并考慮結果,有助于任務的控制和修正。學員自己或者互相評價和分析結果,使學員從錯誤中反思與學習。進行小組成果展示,同時展示并陳述過程記錄和工作總結。讓學員評價自己的積極參與和行動表現,總結自己的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探究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三、基于行動導向的管理能力培訓中導師的角色定位
實施行動導向的教學法,基于管理能力課程中導師的角色定位有如下內容:
1.設計者。課程導師最核心的一個任務就是在培訓課程準備階段以管理能力培養為目標進行學習情景設計。導師進行培訓任務設計,首先要了解學員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和性格特點等。在此基礎上,導師再根據學員現有的基礎和狀態,對培訓目標、培訓環境、培訓手段、評價方式等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并作出決策,最后再進行完成的課程教學設計。
在課程教學活動展開時,課程導師要把活動內容和要求準確地告訴學員,必要時課程導師要對其舉例演示,讓學員更加清楚怎樣展開活動。展開活動時,對學員的執行過程課程導師要認真觀察,適時給予支持,任務結束后能有針對性地對學員的任務完成情況給予恰當的評價。
2.督導者。在行動導向的學習過程中,導師以一名督導,合理把握過程是十分關鍵的。對于任務完成的節奏和時間課程導師必須合理監控,使學員能順利完成相應的培訓任務。例如,在小組任務實施過程中,如果個別學員參與度不高,或者學員沒有按照任務要求進行以及進度過于緩慢等問題,導師要加以敦促。在案例教學中的背景介紹、材料閱讀中的時間控制、成果展示與討論活動中,導師有效控制節奏使每位學員都能得到機會展示等。
3.支持者。在課程實施階段,課程導師應及時給予學員提供必要的知識幫助導師是咨詢師。在這個階段導師要使學員保持一種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因此導師要用各種方法加以引導和控制,比如給予解答疑問、參與問題討論等。對學員在任務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提供必要的幫助,給予提示和引導。
4.評估者。評價是對學員培訓授課過程和成果的掌握與分析,是行動導向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導師要決定評價的內容、方式和方法,設計評價程序,主持評價活動,是評價過程的主導者。在學員成果展示過程中出現錯誤和偏差,需要導師及時糾正與指引,學員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的局限性,也需要導師引申與提升,以此充分體現導師的權威性。
“導師制”背景下的縣級教師培訓者團隊的建設,成為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建設高素質導師團隊的重點在于遴選出好的導師,導師是保證“移動教育資源與培訓中心”項目開展和良好運行的核心人員。在導師的遴選上,四個項目縣共同遵循一個遴選原則:依據本縣義務制教育階段學校及幼兒園的數量與分布情況,專兼結合,整合全縣最優質的教師資源,采取學校或個人推薦申報、縣項目辦考核選拔的方式,將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善于溝通、對該項工作有熱情的學科骨干教師及學校主管教學工作的校長遴選進入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
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的成員由來自縣教研室、縣教師進修學校、電大師培和中小學一線各學科特級教師、優秀教研員、省市縣三級學科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組成,對符合上述條件和要求的主管教學工作的校長,讓其優先進入團隊。縣級導師培訓者隊伍人數一般在20~50人。例如,四川省蒼溪縣根據導師遴選條件,在全縣通過層層推薦、條件審核和領導審批,項目啟動之初確定25名教師成為正式導師,其中學科類導師21人,學校管理類導師
2人,教育科研類導師2人。這25名導師中,有特級教師3人,中專高級講師、中學高級教師8人,省市骨干教師10人,在全縣均具有一定的權威和影響。
項目縣在組建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后,會根據工作需要,相繼遴選和組建鄉級導師培訓者團隊和校級導師培訓者團隊。例如,甘肅省崆峒縣將政府督學遴選進入區級導師培訓者團隊,將培訓、指導與督導三項職能納入區級導師團隊。該縣教育局根據項目工作推進情況,再次發文建立鄉級及校級導師團隊,形成緊密相連的縣(區)、鄉、校三級導師培訓者團隊,共同支持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管理是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證
1. 成立項目領導小組
四個項目縣分別成立以縣教育局局長擔任小組長、副局長擔任小組副組長,由教育局辦公室、人事股、計財股、教研室、項目執行辦公室、項目學校主要領導為組員的項目領導小組。同時,設立由項目領導小組直接管理的項目執行辦公室,一般由本縣教師進修學校,負責直接管理和處理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的日常事務與考核評估工作。
2. 建立規章制度
為了保證縣級導師團隊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工作的順利開展,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相繼出臺制定有關政策支持文件,如《青川縣導師工作職責》《青川縣導師考核制度》《西和縣導師基本要求》等。例如,四川省蒼溪縣制定8條縣級導師制度:一是縣教育人事股統一掌握導師使用權,導師所在單位服從人事股的派調;二是制定導師職責,明確工作要求;三是縣項目辦提早規劃導師下校計劃;四是導師小組定時交流研討制度;五是建立導師團隊學習培訓制度;六是推薦導師成員參與各種工作室活動;七是適當提高導師津貼,用師培費予以補貼;八是實施導師工作激勵制度。
3. 統籌規劃項目推進實施進度
縣項目辦根據本縣項目學校數量和分布區域特點、導師數量、項目啟動時間和結束時間,對導師在全縣范圍項目學校的指導推進工作實施統籌安排,合理劃分。例如,四川省青川縣從該縣縣域特點出發,根據全縣37所中心校(含九年制學校)、
7所村小、4所幼兒園分布在八個行政片區的情況,將全縣的縣級導師按學科比例均衡搭配,24位縣級導師被分成幾個導師小組,以行政片區的中心校為“原點”支持學校,逐個向中心校周圍的村小輻射,采取“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方式,充分發揮中心校在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和校本研修等方面的引領示范職能,突出片區中心校的“中心”職能。在時間規劃上,采取一年時間打基礎,兩年時間全覆蓋,再用一年時間實施導師制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行動研究。第一年,在全縣行政片區項目學校中,選擇20所項目學校進行支持;第二年,在兼顧指導第一批學校的基礎上,重點走訪6所項目學校,同時走訪支持第二批24所項目學校。又如,甘肅省崆峒縣,有縣級(區級)導師團隊成員20人,還遴選出鄉級、校級導師團隊成員11人。該縣通過導師團隊支持崆峒區16個鄉鎮的中心校,以中心校為活動支點,向周邊學校輻射。按照崆峒區的地理狀況和服務區域劃片,建立2~4個活動基地集中指導,對活動輻射片區內的171所學校,堅持“送培、送法、送研、送督”到校的做法,支持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分級分層培訓是確保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成功的重要條件
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應該承擔相應的職責,要有適應這個職責的專項能力。如果導師自身專業化水平不高,沒有過硬的專業基礎和專業實踐能力,不能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或者不能使用這些理念、方法和手段指導和幫助教師,很難為基層鄉村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供有力支撐。
1. 導師角色認識的培訓
通過國家級和省級培訓,促進遴選出來的準導師逐漸成為合格的、新型的、全方位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指導教師。第一,通過培訓認識并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導師的多重角色:需求評估者,能通過課堂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診斷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分析教師需求和制訂指導計劃。第二,通過培訓,成為能給鄉村教師提供適切的通識性培訓、專題培訓和個別指導的新型培訓者;能在教師中創建教師學習共同體,鼓勵學校教師之間互動交流;成為能給鄉村教師提供和推薦相關資源的資源提供者;善于發現鄉村學校人力資源,調動學校骨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示范和學科引領;善于發現優秀教學案例,組織和調動教師進行優秀教學案例的模仿教學和案例的加工改造。
2. 導師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知識的補充培訓
導師應掌握成人學習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全納教育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導師制基本理論等,明確導師的職責及任務。此外,也要對導師進行專業實踐知識的補充培訓,包括了解參與式培訓的特點、教師需求調研工具的開發、教師需求分析技能、課堂觀察與課堂評價能力、演示和講解能力、培訓能力、教育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及協助學校和教師制訂專業發展計劃的能力等。
國家級培訓重在引領省級專家、縣級導師認識項目特點,明確項目目標,理清省、縣兩級工作思路,學習并掌握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四川和甘肅兩省的省級培訓,按照國家級培訓的要求,瞄準項目目標,緊扣縣級導師需求,采取集中培訓與后續跟蹤指導相結合、項目規范性培訓與當地需要靈活性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搭建項目現場工作經驗交流平臺和縣級導師工作經驗交流平臺,進行典型示范和典型引路的培訓,讓省級專家團隊成為項目有力的直接推動者。
此外,形成有效的分級分層培訓模式:國家級專家培訓省級專家和縣級導師―省級專家依據本省實際再培訓縣級導師―縣級導師培訓本縣域內鄉、校導師及一線優秀骨干教師。與此同時,國家級、省級專家巡回跟蹤指導縣級導師,縣、鄉、校導師采取三條途徑直接支持服務于鄉村學校的師生。第一,為鄉村學校教師提供即時的、現場的教師培訓和教學指導。第二,提供適合兒童需要的圖書、體育器材和教具。第三,舉行學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環境衛生教育。
四、分組包片包鄉,定點定人定內容,定時定期到校,是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保障
1. 分組包片包鄉
四川和甘肅兩省的縣項目辦將導師團隊成員進行分組包片(或分組包鄉),每組負責3~4個片區或學區內所轄的學校。導師小組在每學年年初,統籌做好到每所學校開展工作的計劃,報縣項目辦,由縣項目辦發文至每所學校。一方面,提醒導師所在學校提前調整好導師在本校的教學工作;另一方面,項目學校提前將校內校本教研活動等與導師到校開展工作相銜接,達到與項目學校的學年度教學教研工作基本同步。同時,縣級導師結合導師小組分組分片包鄉區開展項目工作特點,搭建聯片校本教研平臺,指導鄉村學校教師開展用行動研究的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方式。
2. 定點定人定時到校
除導師小組定點到校外,四川省蒼溪縣的導師個人定點負責1~2所學校開展工作,這些導師能適時引領其他學科的導師來校共同解決教師需求問題。項目縣還要求導師所在單位,須每周給出導師兩天時間保證到項目學校開展工作。
3. 定點到校定內容
第一,導師團隊每次到項目學校,須借助隨行車輛載上圖書包、教具包、音樂包、體育包、游戲包和上網本等教育資源到校,導師要充分利用上述資源包帶領項目學校師生開展相關活動。第二,導師要背上培訓資源包,包括教師需求菜單包、導師專題講座包、教材分析包、教學設計包和課例視頻包。第三,導師到校工作基本流程為:與校長教師溝通、現場聽課、課堂示范、有效課堂教學研討、觀察學校校園環境及師生精神面貌、巡查安全衛生、巡查學生讀書活動和文藝活動等全方位的指導和培訓活動。第四,填寫好開展工作的各項記錄,撰寫當日反思筆記,做好收集信息數據的整理、分析與研究。
各省項目縣縣級導師團隊在這一環節中,分別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程。例如,甘肅省西和縣導師工作的基本流程包括:計劃安排―目標設計―進校指導―進班聽課―觀察記錄―交流反饋;甘肅省崆峒縣導師工作的基本流程為:深入學校,深入課堂,現場觀察―問卷與檔案分析,深度訪談,現場聽課―發現問題,診斷問題―調研真實需求―認真研究,商量對策―返校解決問題―跟蹤調查,檢測解決效果;四川省蒼溪縣導師工作的基本流程是“三個一”行動:一次到多校解決同一問題,一次下校導師進行一次小結,一次下校帶回一個問題;四川省青川縣導師工作的基本流程為“七個一”規定動作:每到一校,同該校校長或中層管理干部座談交流,相互溝通信息;看教師一份教案;聽教師一堂課;評教師一堂課;上一堂示范課;評一張試卷;結對幫扶1~2名本學科教師。
五、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模式,是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措施
通過導師5年時間持續地跟進支持鄉村教師專業成長,各地縣級導師團隊在工作實踐中逐漸探索和形成本土化的、操作性強和實效性高的工作模式,形成蒼溪縣導師團隊支持模式、青川縣導師團隊支持模式、西和縣導師團隊支持模式、崆峒縣導師團隊支持模式和導師制背景下的行動研究模式等。
1. 蒼溪縣導師培訓者團隊支持模式
蒼溪縣導師培訓者團隊在工作中探索創新總結的“教師培訓四大策略”“導師‘五環節’問題診斷模式”“教師專業成長五步提升目標”“四途徑”培訓工作模式,在導師的實際工作中已經得到充分驗證,是操作性強且支持有效的工作模式。本文重點介紹蒼溪縣導師培訓者團隊的“‘五環節’問題診斷模式”。蒼溪縣導師通過入校指導實踐、經驗交流和總結提煉,逐步形成蒼溪縣導師團隊“‘五環節’問題診斷模式”:第一環節導師門診,第二環節團隊會診,第三環節導師引領,第四環節實踐提升及第五環節持續跟蹤。
在第一環節,導師到校后,首先是門診導師的角色,對學生、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通過“觀察”“聽”“問”“查”“訪談”等方式發現問題,梳理問題,歸因分析,確定解決方案。在第二環節,門診導師對教師和學校的重難點問題,采取導師團隊會診制度,即小組門診導師向導師團隊介紹本組成員發現的重難點問題,提出擬解決方案,經導師團隊成員充分討論、分析和發表建議后,團隊最后提出幾種最佳解決方案。實行團隊會診,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可得到準確診治,防止門診導師誤診,讓解決問題不走或少走彎路。在第三環節,導師引領。門診導師帶著具體實施會診方案再次深入學校,采取講座、示范、互動研討和提供資源等各種不同方法,使重難點問題得以解決。導師下校引領的過程,是對門診方案和會診方案的運用與檢驗,具有實踐性和實效性強的特點。在第四環節,教師按照導師的會診方案,在導師的引領下,通過自身不斷的實踐與反思,最終解決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讓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第五環節,持續跟蹤。門診導師持續跟蹤學校教師教育實踐的各個環節,運用相應的評估方法和工具對教師的專業進步和學校的發展做出正確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指導教師調整個人專業成長計劃,同時導師也應調整下階段的工作目標和任務。最后,導師將教師專業成長中的情況形成報告,及時反饋到教師進修學校和縣教育局,作為新一輪診斷式培訓的起點和依據。
蒼溪縣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五環節’問題診斷模式”,是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是“循環―提高―再循環―再提高”的過程,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在螺旋式循環中逐漸提升,會有效地促進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
2. 甘肅省西和縣縣級導師培訓者團隊支持模式
西和縣采取“1+2>3”的示范引領方式,即一名導師帶領、培養兩名學區骨干教師,兩名學科骨干教師通過在學區和學校之間進行課堂比賽或教學經驗現場交流活動,擴大項目活動的覆蓋面。此外,該縣建立學科沙龍,由縣級導師、學區導師和學科帶頭人三級導師分別組織一線教師,開展不同主題的學科沙龍活動,探討教學心得、教法設計、案例收集,并總結經驗。此種方式的活動不僅可以拓展各學科和各層級教師交流學習的空間,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還能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至今,西和縣全縣已形成百花奇放、各具特色的學科沙龍鏈。
3. 導師制背景下的行動研究模式
針對我省當前鄉村教師發展專家指導不夠、骨干教師引領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依托“名、特、優”教師組建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推動鄉村骨干教師成長,引領鄉村教師全員發展。主要目標如下:
1. 在導師組的引領下,開展針對性強、形式豐富、符合學員實際發展需求的研修活動,為一定數量的鄉村教師成長成為市級學科教學帶頭人、縣級骨干教師奠定基礎。
2. 發揮培育站學員基于崗位的引領作用,加強對全體教師的輻射,不斷提升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3. 進一步完善我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機制。
二、 研修流程
各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將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工作納入當地教師培訓年度規劃。各市、縣(區)教師培訓管理機構(如大市教師發展學院、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等)要指導導師組科學制定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選網絡研修支持服務機構,提供功能完善的網絡研修平臺,按照“建站”“研修”“評價”的程序,實施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工作。
1. 建立培育站
(1) 確定培育站主題。各市、縣根據各學科、學段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統籌做好各年的建站計劃。對于教師人數較少的學科,可組建跨學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據地理位置相近原則進行協調,跨縣區組建同一學科的培育站。
(2) 成立導師組。根據每個培育站的主題,成立導師組。每個培育站由3名導師構成導師組,其中1人為主持人。其中市級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導師組原則上由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大市學科教研員和高校(或省級科研機構)專家組成;縣級培育站導師組原則上由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大市學科帶頭人和縣級學科教研員組成。鼓勵跨地區共享教育資源。導師的遴選實行自主申報,同級教師培訓管理機構推薦,同級教育行政部門認可,上級教師培訓管理機構審核。
(3) 選拔學員。所有學員均從鄉村教師中推薦選拔。(根據《江蘇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15―2020年〕》,鄉村教師包括縣級人民政府駐地以外的鄉鎮、涉農街道和村莊學校的教師。)市級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學員一般為縣級中青年骨干教師,每個培育站25名學員;縣級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學員一般為校級中青年骨干教師,每個培育站30名學員。學員的遴選程序為自我申報、學校推薦、導師組同意、同級教師培訓管理機構備案。
(4) 學員分組。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內可設立若干研修小組,選拔優秀學員擔任組長,明確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組間的合作競爭機制。
2. 開展研修活動
(1) 導師組業務能力提升
省、市教師培訓管理機構組織開展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導師業務能力提升培訓,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診斷分析、研修方案設計、研修課程資源開發、學員學習共同體構建、網絡研修指導、線上線下研修活動設計、生成性研修資源開發、教師協同研修等。鼓勵導師組創造性開展研修工作。
(2) 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
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與崗位研修相結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確保研修針對性,崗位研修旨在確保指導個別性。在研修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實現兩種研修模式的有機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導師組根據培育站學員的整體發展情況,結合鄉村教師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預設研修主題,組織培育站全體學員進行主題鮮明的研修活動,可采用診斷示范、課例研修、專題研討、考察交流、小型講座、微課題研究、成果總結呈現等方式進行。集中研修重在現場診斷示范、經驗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運用和展示。一年內集中研修時間不少于30天,暑假期間每月不少于2天,平時原則上每月不少于1天。
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動要結合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學員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可以采取網上診斷、課例點評、問題解答、資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導師組對學員進行個別化指導。崗位研修主要以網絡研修與學員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推動學員即學即用。鼓勵學員將崗位研修滲透到校本研修活動中,深化學習內容,發揮引領作用,促進同伴共同發展。
(3) 教師培訓管理機構保障研修
各市、縣(市、區)要把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過程管理納入年度常規工作。通過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市級教師發展學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訓一體化與網絡研修支持服務的協同機制,為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提供平臺支持、課程資源支持、工具支持與專家指導服務,確保研修工作高效開展。要放大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引領作用和輻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開展要結合區域教研,以產生骨干引領、全員提升的積極效果。
3. 年度評價考核
省、市和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過程監管和績效評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實責任,不斷改進方法,對培育站研修的關鍵環節、重點工作和實施績效進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對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評價以導師組的引領帶動作用、學習共同體組建、研修活動開展、資源生成、學員學習成效等為重點,根據評價結果,對工作突出的導師組要給予獎勵支持;對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申報資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區培育站考核細則。省教師培訓中心將組織學員進行優質課堂教學比賽和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
網絡研修支持服務機構要通過網絡手段,有效紀錄并反饋導師的指導活動和學員的研修行為與成效,為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考核、評價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導師組要根據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激勵學員認真參與,樂于展示,積極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學員的管理、評價工作,通過小組評價和個體評價,對參與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務、生成成果等進行有效評價,并發掘推薦優秀學習小組和優秀學員。對學習成效顯著的學習小組和優秀學員,要給予專業發展的專門支持。
三、 職責分工
1.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
(1) 將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納入省級教師培訓規劃,完善制度,建立機制。
(2) 專門撥付研修經費,保障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工作順利進行所必須的經費支持。
(3) 做好對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導和監管工作,定期調研、交流、研究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運行情況。
(4) 發掘先進做法,總結典型經驗,推廣研究成果。
(5) 省教師培訓中心負責全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工作。
2. 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
(1) 將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納入本地區教師培訓規劃,落實本地區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2) 完善本地區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勵、約束與保障機制。
(3) 加強市級教師發展學院和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建立區域教科研訓一體化與網絡支持服務的協同機制,提供滿足培訓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網絡研修平臺,做好需要網絡技術支撐的各項工作。
(4) 遴選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導教師,選拔學員,組建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
(5) 根據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研修規劃與職責分工,做好省教育廳下撥經費的管理,指導培育站合理、科學、有效地使用經費。
(6) 做好對本地區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監管和評價,及時發掘好培育站、好學員、好成果,總結宣傳推廣先進做法、典型經驗。
3. 培育站導師組
(1) 制定本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 組建站內學習小組,建立小組間的合作競爭機制。
(3) 組織集中研修,圍繞主題開展研修活動,解決學員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4) 組織常態研修,對學員進行個性化指導。
(5) 指導本站學員形成研修成果,總結、提升、凝練優秀成果。
(6) 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做好本站學員的管理、評價工作。
(7) 及時發掘典型,做好典型經驗、先進做法的總結宣傳推廣工作。
4. 培育站學員
(1) 根據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個人研修計劃。
(2) 認真參加集中研修,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
(3) 積極參加常態研修,改進日常教育教學工作。
(4) 有效利用培育站,養成網絡學習的研修習慣。
(5) 樹立分享、交流、合作學習意識,有效融入學習共同體。
(6) 學以致用,完成研修實踐任務,提交培訓成果。
四、 經費使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敘事,顧名思義,就是將發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為通過講述故事的方式表達出來。教育敘事研究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中國興起,目前成了基礎理論教育研究的熱門話題。之所以熱門,就是因為這種研究方式將長久以來教育敘事與教育研究,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鴻溝得以彌補,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互助的橋梁。現今,把教育敘事引入高校輔導員的培訓中,通過培訓的過程講述自己的工作經驗與教育故事,在講述中實現分享與共鳴,在講述中實現專家的碰撞與研究,通過做中學、學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訓過程,促進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提升教育培訓的效力與影響力。
一、教育敘事研究在校內輔導員培訓中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輔導員作為培訓參與主體身份的主動建構
教育敘事研究的價值導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個人的真實情感與教育經歷,回歸對人的心理層面與精神層面的高度關注。由此指導下的培訓工作中,在價值導向上摒棄了先前培訓組織者先入為主的價值判斷,關注輔導員參與的主體地位。在內容選擇上,拋棄了過去單方面經驗傳授與輸出,凸顯來自于一線輔導員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與教育情節;在培訓形式上,改變了傳統授課的培訓方式,凸顯了教學雙方的互動與思考。作為參與培訓的輔導員而言,參與培訓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回顧工作經歷、梳理工作思路、反思個人工作、主動提升個人理論素養的過程,充分調動了輔導員在思想上和行動上積極的意識,促進主體主動學習和探究的意識,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二)有利于輔導員形成研討性學習團隊,帶動輔導員群體進步
作為高校一線的輔導員,具體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過若干天,若干有經驗的授課教師與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傳授與理論講授,無法全方位地滿足輔導員工作的動態發展需要。教育敘事研究的過程并非單個人簡單地記錄教育事實,而是重在群體成員梳理教育生活經歷與反思教育事件,總結教育經驗的一個長期過程。在此指導下的培訓工作更加凸顯團隊建設的重要意義,從指導教師的團隊建設,凸顯群體智慧,群策群力,到參與培訓的輔導員的團隊建設,凸顯經驗分享,互助互利,整個團隊建設都是一個動態、長期的建構過程,改變了以往導師臨時組合,學員學完即散的現狀,重點凸顯了研討性學習型團隊的建設理念,搭建溝通網絡,實現群體性共同進步。
(三)有助于輔導員培訓由制度性安排向開放性平臺轉變
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輔導員要參加崗前培訓與在職培訓,這種培訓一直作為制度性要求在貫徹實施。由于培訓的時間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與延續性方面難以實現動態的幫扶與支持。教育敘事研究指導下的培訓工作,通過參與培訓學員的團隊建設與教育事實分享、互動平臺的搭建,為今后的輔導員培訓搭建了一個動態發展的共享平臺,從分享教育經歷——反思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指導教育實踐的“理論-實踐互動”的思路出發,不僅為參加輔導員培訓的學員搭建了一個長期聯系,互助幫扶的平臺,同時,也為輔導員群體提供了一個拓展學習的平臺,通過培訓搭建的平臺,帶動輔導員群體的學習交流,實現制度性向開放性平臺的重大轉型,為更多的輔導員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敘事研究在高校輔導員培訓中的現實策略
(一)培訓的教師與培訓的學員
所謂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信息傳遞、信念傳遞、管理訓誡行為。高校的輔導員培訓作為眾多培訓中的一種,主要有培訓的導師與培訓輔導員組成,培訓導師是培訓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輔導員是參與培訓的學習者,兩者在整個培訓中處于雙主體的地位,兩者只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良好的互動,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參加培訓與組織培訓的目標的終極統一。
首先,培訓中的導師。為了充分掌握輔導員工作的一手資料,提供適合輔導員培訓的工作方法與理論指導,第一,組建導師團隊。一方面,通過團隊各類人員的選拔,挑選出涉及到輔導員工作相關方面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學科專家、校內外相關專家、優秀學生工作者三個大類,保證導師組成上形成理論與實踐方面專家的有機組合。另一方面,穩定團隊的人員組成,以此通過長期的團體協作,共同研究輔導員工作,發現輔導員工作的教育規律與特征,為展開輔導員培訓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準備培訓教材。這里的教材是展開培訓的素材,與過去的培訓不同的是,導師團隊的教材并非是各自為政,各抒己見的,而是在教材設置上強調導師團隊對于培訓內容的宏觀掌控與基礎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證培訓的過程中導師所培訓的內容具有相對統一的目標,并在每一次的培訓中總結與思考,構建培訓體系與模塊,實現培訓的系統化。第三,拓展培訓方式。作為一種開放式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應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啟發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訓導師與學員學習討論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讓每位學員在參與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獲。第四,研究學員特征。由于學員來自于不同類型的高校,需要導師在培訓前期充分了解學員的工作特點與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讓所有參與學員都能夠受益。
其次,培訓中的學員。培訓的學員集中為高校的輔導員,他們不同于課堂上學習知識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工作經歷與個人閱歷,所以,充分調動學員參與學習研討的積極性尤為重要。作為學員,首先,認真準備。根據培訓教材,認真學習,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尋找問題,梳理思路,總結經驗,做好與導師與小組成員學習交流的準備。其次,轉換角色。作為參與培訓的學員,需要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因為通過短時間的學習難以獲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識,但是,通過培訓中的經驗碰撞與思考,幫助自己開拓思路,提升理論水平,指導具體工作。第三,主動參與,總結反思。通過培訓過程中與導師的學習討論與小組學習討論,養成培養自身主動探究問題,發現問題的意識,并且學會在討論與協作中實現問題的解決。最后,形成好的習慣。通過培訓過程中的學習與思考,養成記錄個人工作經歷,及時總結思考的好習慣,并為后期的專業研究積累素材,為開展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二)培訓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指導下的輔導員培訓工作具體包含了前期準備、研討反思、指導實踐的三個環節。
首先,前期準備。前期的準備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收集資料。為了培訓內容的選擇更好地貼近輔導員工作的實際與現實需求,需要通過問卷、訪談、觀察與自我敘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與輔導員工作相關的資料,具體包括班級建設、宿舍管理、獎懲評定、幫困助學、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服務、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資料收集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節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選擇資料。在培訓資料的編排與選擇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為培訓的內容加以應用。需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1.典型性。輔導員的工作千頭萬緒,并非每一個事件都具有現實的研究價值與意義,需要在眾多教育事件中尋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開記敘。2.矛盾沖突性。在輔導員工作中發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著劇烈的矛盾沖突,或者包含著隱晦的信息、內涵以及內在矛盾有待進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資料。在前期資料收集與選擇的基礎上,根據輔導員的工作實際進行模塊劃分與歸類,并在每一個模塊下劃分若干專題,配備一些典型敘事案例作為支撐。這里的重點在于“敘事”,為圍繞某個教育主題展開敘述,敘事中一定要保證教育事件情節完整性,配合明確的敘事線索、內在矛盾以及潛藏的教育理論,為激發研究者展開討論與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研討反思。基于前期準備的培訓資料,形成指導培訓導師的培訓素材,保證了培訓內容上的一致性與系統性,同時,在培訓中也可以配合工作錄音、影像資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為培訓環節中的中心環節,實施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培訓整體質量,具體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訓導師準備的培訓素材以及培訓過程激發了學員的研討興趣與熱情,才會有討論中思想的碰撞與摩擦,最終反饋培訓信息,實現雙向互動,為后期修訂以及更新培訓素材,建構培訓體系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學員全身心地參與到討論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維碰撞與思路開拓的樂趣,形成主動反思教育實踐的意識,提升理論學習的水平,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這個研討反思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引導學員激發圍繞教育主題展開研討的意識,并培養學員運用相關教育理論研討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終實現在豐富的教育敘事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提升運用普適性教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與轉化。
最后,指導實踐。所有的培訓,無論是理論的學習還是圍繞教育事件的討論,都是為指導的輔導員工作服務的。無法指導實踐的培訓是無效的,是沒有意義的。作為提升輔導員個人能力的拓展平臺,由于時間的有限性,導師的有限性,需要通過現代網絡手段實現平臺的拓展功能。具體的資源來源來自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方面,學員基于個人興趣、專業與關注熱點,將短時間培訓過程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作為專題繼續研討,通過網絡媒介,實現團隊協作,并可以與導師聯系,指導專題研究,保證了培訓的深度延續,這樣,在培訓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展開的后期研究,既解決了輔導員研究沒有資源,沒有話說的尷尬局面,也為提升輔導員理論水平打下基礎。同時,將團隊的研究成果與個人的教育體驗、研究體會,通過培訓平臺進行,實現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訓導師的培訓素材需要伴隨著輔導員工作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通過導師與團隊成員的專題研討,分享學員的個人經歷,實現導師的教學相長,為動態更新培訓教材提供支持。同時,導師也可以通過培訓平臺招募人員,組建團隊展開專題研討,并將研究成果在培訓平臺上實現共享。第三,拓展培訓潛在人群。由于參加培訓的人數有限,并非所有輔導員都能夠連續、長期地獲得培訓方面的資源與智力支持,通過搭建培訓網站,分享培訓資源,能夠為更多的輔導員提供學習與研討的平臺,通過彼此的經驗分享,拓展培訓的輻射力與影響力,帶動輔導員群體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邱瑜.教育科學方法的新取向——教育敘事研究[J].中小學管理,2003(9).
[2]徐燕.敘事研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運用[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4).
[3]吳國琴.敘事行動研究:高校輔導員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2).
1.企業導師制的內涵
所謂企業導師制,簡而言之,就是傳統“師帶徒”培訓方式的延伸。新入職員工不了解企業的規章制度、文化背景、崗位內容等,需要企業的資深員工帶領學習,使其迅速地了解企業文化和本職崗位內容。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在采用導師制進行新員工培訓的過程中,不斷對企業導師制的培訓內容進行了擴展,有利于對新員工進行全面的培訓,使其盡快熟悉工作流程,進入工作狀態。
2.企業導師制的功能
首先,企業導師是負責向新員工傳遞企業文化、制度等隱性知識的載體,伴隨著企業隱性知識的傳播,導師自身的溝通能力、知識儲備等都會對新員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企業導師制對新員工的培訓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對新員工溝通能力和人際協調能力的提升,甚至可以在培訓后達到“青出于藍,勝于藍”的效果。
其次,每個員工都有其工作特點和獨特的能力,企業導師制形成師徒關系,在培訓過程中,導師也能從新員工的身上獲得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創意,有利于導師轉換工作思路,突破職業瓶頸,雙方呈現出“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
最后,每個導師都是本行業、本崗位的佼佼者,能夠給新員工傳遞職業成就感,提升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其工作熱情,促使其為企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二、基于企業導師制的新員工培訓準備
1.建立新員工培訓的導師數據庫
企業導師制培訓的順利實施需要一批優秀的導師。建立企業優秀導師數據庫,可以為新員工培訓提供充足的師資配備。在培訓的前期就需要選拔好導師,并錄入數據庫。導師數據庫的導師儲備應具有結構性和層次性,即包括突出的一線生產人員、優秀的基層管理人員、專業的崗位技術人員等。
此外,企業選拔導師需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確保選出最合適的導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技能測評、書面測試等多種方法,從各個方面綜合考察導師的職業技能、道德水平和溝通傳教能力,為新員工培訓建立最優秀、最合適的導師數據庫。
2.設計進行雙向選擇的培訓項目
企業導師制培訓項目的建立,是基于企業和員工個人共同協商、設計的結果,即在培訓項目建立之初,企業需要針對不同的崗位、不同的職責與員工共同商議,最終確定符合企業和員工的,立足于員工實際工作的培訓項目。一方面,這充分發揮了員工的自主權,使員工感受到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和對企業的歸屬感;另一方面,企業也確實能夠結合員工個人意愿和組織意愿,制定出最符合企業和員工發展的雙向選擇的培訓項目。
雙向選擇的導師制培訓項目可以促進企業和個人的共同進步,滿足員工對于自身的崗位要求,能夠為企業培養出大量的人才,同時提高了所有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企業導師制下的新員工培訓策略
新員工培訓策略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一個統一、完善的企業導師制培訓策略需要從企業、員工、導師三者出發,結合崗位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內容與培訓流程。做好新員工培訓工作是企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了完善導師制的新員工培訓方案,企業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選拔合適的導師,配備合理的師徒,明確培訓溝通的主題,營造良好和諧的培訓氛圍等這些都是新員工培訓工作順利完成的關鍵。
1.合理匹配師徒,達成有效溝通
不同崗位對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不同,對性格、溝通能力等要求也不同。比如,一線銷售人員需要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就需要配備具有較強溝通能力的導師,對新員工進行“言傳身教”。企業人力資源部需要對每一次培訓計劃進行合理的考察和提前準備,從導師數據庫中挑選出最合適的導師進行新員工的培訓工作。
合理的師徒匹配有利于師徒雙方的有效溝通,但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師徒雙方仍然需要磨合,這就要求人力資源部對培訓過程中師徒雙方的工作狀態、溝通效率等進行有效的信息收集,對于無法進行有效溝通的師徒,采取解決的措施,以防止師徒關系破裂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順利完成。
2.識別員工需求,高效解決問題
企業的培訓需求分析是整個員工培訓體系的第一步,這需要通過企業和員工兩個方面進行溝通和協調。就員工方面而言,我們可以對員工的崗位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和員工交談,或問卷調查等方式,歸納總結員工對自身崗位和職業發展的要求;就企業而言,要將企業的整體培訓目標細化,劃分到每一個員工的培訓工作里面,積極地尋找員工職業發展和企業目標之間的共同點,使企業和員工形成一個整體。企業需要篩選出個人需求和企業需求最一致的培訓方案,有效完成導師制培訓。
3.明確互動主題,定期評估近況
企業導師制新員工培訓需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方便導師和新員工的互動與交流。定期評估培訓近況,可以為培訓內容的改進提供依據,不斷推動培訓工作的進程。
可以通過新員工工作匯報、導師培訓進度匯報等方式來評估近期的培訓效果。對效果突出的師徒工作內容,給予肯定并繼續保持。對于培訓效果欠佳的師徒,找出其原因,并在之后的培訓中加以改進。
4.營造合作氛圍,促進知識轉移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264-02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研究生人數逐年上升,研究生導師的隊伍不斷擴大,青年導師的數量也迅速增加,從目前導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來看,有些院校的青年導師比例已高達50%。青年導師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們自身精力充沛,學歷層次高,創新意識強,對工作充滿激情,對學生飽含愛心,對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但青年導師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著思想政治素養不過硬,育人意識不強,育人方法不得當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加強和改進青年導師育人工作,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青年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研究生的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主要由研究生部、輔導員、導師等部門人員共同完成[1]。其中,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他們與學生接觸機會最多,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更直接。優秀的研究生導師不僅需要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同時也需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較強的指導學生的能力,導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導作用[2]。青年導師從年齡上來說,指的是年齡在35歲以下的研究生導師[3]。這樣的導師通常具有博士或者以上的高學歷,所帶的研究生人數較少,且指導學生的實踐經驗有限。目前,青年導師在育人工作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青年導師育人工作經驗不足
青年導師主體上思想積極健康向上,精力充沛,工作熱情高,關愛關心學生,易于接受新思潮,新觀念,創新能力強,科研工作熟練[4],但由于青年導師從業時間有限,大部分青年導師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就進入高校工作,因此他們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育人工作實踐經驗不足。青年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由于缺乏專業培訓和相關指導,大多數都是憑借學生時代導師指導研究生的印象或者其他導師指導研究生的經驗來摸索自己指導研究生的方式[5]。這是一段十分艱苦的過程,需要長時間不斷的探索,反復的總結經驗才能形成個人指導學生的有效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青年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則主要表現在自己熟悉的內容――科研課題給予研究生指導,而缺乏對其在學術道德,社會責任,敬業奉獻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有部分青年導師還存在對研究生培養體系不熟悉,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導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明確等問題。
(二)青年導師育人工作意識不強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各高校一方面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提高應聘人員進入高校的門檻。青年導師作為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院校采取了鼓勵青年導師進修,建立青年導師科研基金,組織青年導師集中學習等措施,對于選聘導師也是要求導師要“師出名門”,一般為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且具有出國經歷等條件。但這些措施和條件,大多是為激發青年教師科研素質的提高或對青年教師科研水平有要求,而很少有提高或考察青年導師育人工作能力的。即便有些高校有對青年導師育人工作的相關培訓或規定,但是仍然存在相關培訓或規定流于形式,缺乏長效機制,沒有明確考核制度等問題,使得導師育人工作不能引起導師足夠重視,導致青年導師育人工作意識不強的問題突顯。
(三)青年導師育人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機制
目前,各高校在導師的考核機制中,大多數只重視對導師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缺乏對導師育人工作量的考核[6]。這就導致了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當其他工作有需要時,則會縮減研究生的育人工作,特別是青年導師,由于自身育人工作意識不強,存在部分青年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只講科研不講育人,因此有效的育人工作考核機制對于加強和提高青年導師的育人工作積極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青年導師增強和改進研究生育人的可能性
青年導師雖然在育人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一些優勢,本文接下來將結合青年導師的這些優勢分析他們在加強和改進研究生育人工作的可能性。
青年導師在育人工作上主要優勢有:(1)青年導師通常思想上積極上進,精力充沛并且具有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青年導師與研究生的接觸機會較多,在與研究生的接觸過程中,只要適當的引導和運用這些優秀品質,將會對其研究生產生很好的示范性作用。(2)青年導師年齡與學生更接近,思想上更開放,與學生更容易交流。導師與研究生的交流方式不僅限于面對面的交流,更應該拓展交流渠道,可以考慮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一步加強導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擴大導師對學生的影響力。(3)青年教師一般不具備行政職務,也就是說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研究生進行指導,這為青年導師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青年導師一般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線,他們熟悉科研工作的各個流程,其研究生有機會和導師共同從事科學研究,因此青年導師可以更好對研究生進行科研指導。
綜上所述,青年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只要他們充分發揮其優勢,掌握研究生育人工作的思想和方法,能夠更好地做好導師育人的工作。
三、改進青年導師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嚴格導師選拔制度
高校在導師的選拔過程中,不僅要對導師的學術修養和業務水平進行考察,同時也要對導師的職業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不僅應該崇尚學術,追求真理,更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為人師表。在對高校各個年級學生的調查中了解到,令人尊敬的教師不一定具有特別高的學術造詣,但必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從學生的視角來看,老師的品德是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高校在對導師進行選拔的時候,若能對導師的品德進行考察,對加強青年導師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規范化導師管理
規范化導師管理包括頒布導師管理章程、強化導師培訓和制定導師手冊等多方面的內容。導師培訓指的是在導師指導學生之前,導師所在學校或者學院對導師進行全方面系統的培訓,大體可分為初級、中級和進階三個階段的培訓,每個階段的培訓內容不僅包含教師業務素養培訓,同時應包含教師職業道德、學生思想工作方法、心理輔導等育人相關工作培訓。初級階段的培訓應以課堂教學,理論學習為主體,通過教育教學法規、方法、政策的學習,明確導師職責、導師工作的主要內容(例如定期找學生談心,每周與學生交流次數交流時間最低限制,工作記錄等),導師考核內容,讓青年導師為作為一名導師將要從事的各方面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中級階段的培訓應以實踐教學為主,通過案例分析、經驗交流,方案研討等方式,讓青年導師掌握開展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進階階段的培訓應以問題分析為主,該階段的培訓以長期化小范圍交流為宜,通過青年導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為議題,讓青年導師學會在問題中學習和進步,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全面提升青年導師工作能力。
導師管理章程指的是導師所在院校制定的規范導師工作的相關說明,明確作為一名導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達到規范導師行為的目的。青年導師通過該章程的學習,可以了解到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要工作內容,同時能夠對導師的工作方向進行引導。
導師手冊是指能夠對導師工作進行指導的手冊,作用和研究生手冊類似,通過查閱該手冊導師能夠清晰明了的掌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各個時間節點的相關事情及導師的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通過這些規范化的導師管理程序,青年導師育人意識才能進一步加強,同時育人行為才能得到規范,為提高青年導師育人工作效果提供有效途徑。
(三)建立并完善導師考核制度
為了調動導師工作的積極性,全面了解導師工作的情況,各高校相關部門需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導師工作考核制度,以保證導師工作的不斷提高。目前,大多數高校都沒有專門針對導師的考核制度,而只有教師考核制度。現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師考核制度主要從三個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考核。第一是教學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指導畢業設計和教學研究。第二是科研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科研項目、論著、論文、專利和成果獎勵。第三是學術交流量考核,主要指學術報告。由于導師考核制度的缺失,若采用教師考核制度對導師進行考核,則不能全面地考核導師的工作量,特別是導師育人工作無從考核。因此,在制定導師考核制度時,除了一般教師考核制度的內容,還應包含育人工作的內容,且其所占比重應不低于以上三項考核標準。導師育人工作量主要從導師工作記錄、學生成長檔案和總結報告等方面進行考核。導師的育人工作有沒有做,做得怎么樣不僅是院校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監管,更應該由學生來對導師的工作進行反饋。加強青年導師的育人工作應該高度重視其育人成效,學生反饋的結果應加入到對導師的考核體系中來,因此對導師的考核包括導師自評,學生測評,領導小組考評三個方面。導師考核結果應作為教師評職評優、晉升工資的重要依據,對于考核不合格的導師,應該處以適當的處罰(例如停帶或少帶研究生),而對于考核優秀的導師,可以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并進行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導師氛圍。
參考文獻:
[1]楚永全,周立志.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合力育人機制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2]王麗華,林文偉.導師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24―126.
[3]孫中偉,葛永慶.論青年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應具備的素質和定位[J].中國電力教育,2009(1):19-20.
中醫外科學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自西醫外科學進入中國以來,中醫外科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目前,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近5年以來培養了約100名中醫外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我們調査發現,在理論學習中,部分研究生對中醫外科學的投入學習時間不夠,將過多時間投入西醫外科學的學習中,普遍存在中醫外科基礎理論知識薄弱、興趣不足問題。在臨床輪轉實習方面,多數研究生存在中醫理論知識與中醫思維能力不足、實踐能力差、獨立解決與處理問題能力不足、不能夠獨立值班、缺乏主動學習及臨床經驗總結的習慣、科研能力薄弱等諸多問。
造成以上現象的出現,除了與學生自身問題相關以外,更重要的還是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第一,對中醫外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論課程設置課時過少,尤其是中醫外科學基礎知識課程設置過少,造成很多研究生的中醫外科基礎理論知識不足。第二,對研究生的臨床實習重視程度不夠。醫院科室對研究生臨床輪轉實習的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三,對研究生的日常與出科考核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第四,對研究生的中醫臨床思維培養不夠重視。第五,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訓過少。第六,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不足。
2對策與建議
2.1加強中醫外科理論知識水平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中醫外科理論水平高低,直接關系到臨床實訓的效果。當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始臨床實習前,中醫外科教研室可以安排相關科室有經驗的高年資中醫師講解中醫外科學的相關課程,如周圍血管疾病、皮膚疾病與性病、男性疾病、乳腺疾病、肛管直腸疾病。另外,當研究生臨床實習時,各臨床科室可以每周安排時間作科室講課,由科室高年資醫師講解中外基礎知識及相關疾病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當科室進行臨床疑難病例討論、會診、術前討論、死亡病例討論以及臨床專題講座等業務學習與討論時,要求研究生參加,并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科室每1-2周必須組織研究生進行病例討論,提前給學生要討論的病歷內容,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然后進行討論,最后帶教老師進行總結。
2.2加強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醫院可以安排實習前崗前培訓,經理論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進入醫院實習。培訓內容包括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常見臨床操作技能(內科四大穿刺、外科無菌操作)、全身體格檢査、醫德醫風和醫患溝通及醫療衛生法規等。通過實習前崗前培訓,有利于加強專業型研究生臨床能力意識的培養,使其逐漸適應臨床實習工作。當研究生開始實習時,建立導師與實習科室帶教老師聯合培養的方式,按照一對一原則,即一位高年資醫師負責一位研究生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實習開始時,每科室要求輪轉至少3個月以上,剛開始要求研究生適應1-2周時間,按照住院醫師的要求,每位研究生主管3-5名病人,髙年資醫師可指定低年資醫師負責該研究生的日常培訓工作。根據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安排研究生參與臨床值班交班工作、單獨接診病人與處理病人工作、醫囑處理、病歷書寫與整理工作等,鍛煉研究生的臨床處理常見病與危急重癥的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師出診,尤其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名老中醫、廣西名中醫以及有多年臨床經驗的高年資中醫醫師,并要求研究生積極總結帶教老師的中醫臨床經驗,發表相關臨床文章,同時完成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工作登記表。在病房實習時,要求研究生能夠完成收集病史資料及病歷書寫,帶教老師及高年資醫師認真把關、認真指導研究生完成病歷,并對病歷進行修改。按照三級醫師制度,每天査房時要求研究生匯報病人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病人最新病情改變、下一步的初步診療方案以及新接診病人的病史等。帶教老師可以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對研究生進行臨床技能的培訓與指導工作,例如外科的無菌操作,帶教老師可以親自為學生做示范,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指導學生進行操作。研究生應積極參加各種院內組織的相關技能培訓及中醫學術講座,以提高臨床技能,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2.3重視考核工作 合理的考核機制有利于調動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統一的考核工作,即科室的日常培訓考核及出科考核工作、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畢業技能考核工作,建立醫院、科室、導師共同參與的機制,這樣既有利于教學管理部門的研究生培訓工作,也可使研究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加強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亦可使導師有針對性地加強指導,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方法,進而提高臨床能力培訓的效果。考核內容包括中醫外科學基礎理論,病歷書寫,臨床實際能力考核,臨床思維能力考核等主要內容。帶教老師現場要求學生對病人進行病史收集,詳細的體格檢査,包括病人舌苔脈象等資料。完成病史資料收集以后,要求學生按照我院中醫住院病歷書寫要求完成病歷書寫,帶教老師可根據書寫病歷實際情況進行評分。門診科室要求學生書寫中醫門診病歷,包括中醫診斷、治法、具體方藥等。對于臨床實際能力的考核,各科室根據實際情況,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室常見臨床技能的操作。另外,所有科室均應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考試,目前,我院每個科室均有自己的題庫,出科考試試題應包括一定分值的主觀題。同時,醫院教學部定期進行教學査房,各臨床相關教研室協助并參加考核工作。考核人員由主管教學的醫院領導、具有高年資職稱、有豐富臨床帶教經驗的中醫醫師擔任,教學部主要對研究生日常培訓工作進行考核,包括教學査房、病史匯報、臨床病歷資料的討論、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教研室做好記錄,作為學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日常教學查房時,各科室選取典型病例資料。另外,在教學査房之前,學生要提前熟悉病例,教學査房時,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碰到疑難問題時,可以當場提出,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帶教老師現場解答,以培養學生應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的能力。
目前,我院已經對專業型研究生實行中期考核,即研二第二學期進行中期考核。我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大致參照醫師資格考試的內容,內容大致包括外科技能操作(無菌操作,縫合打結,換藥,穿脫隔離衣,急救處理等),心電圖與X片的判讀,科室的臨床技能考核,中醫外科學理論知識的考核,同時要求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再次進行培訓。對于科室技能考核,教研室安排專人對研究生進行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典型病例分析與答辯,側重考核研究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2.4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訓和導師的指導工作 我院專業型研究生多在臨近畢業時候才發表相應科研文章,而且發表的雜志多為國內省級普通雜志。經調查發現,多數研究生反映自己的科研能力較差,部分導師無科研課題,學生無法參與科研研究,還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抄襲的現象。在我們的臨床實際工作中,進行臨床試驗觀察、臨床藥物研究、臨床經驗總結等工作時,均要求臨床醫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勝任科研任務。因此,加強對專業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是研究生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研究生進行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強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基礎課程,同時教研室及導師也應重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在研究生進行開題報告會時候,教研室及導師應嚴格要求研究生。研究生選題應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中醫外科領域的疑難疾病、熱點問題、經驗總結推廣的臨床研究,同時選題要新穎,具有實用性。當研究生進行臨床試驗時,導師應指導與關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過畢業論文的書寫,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為以后的臨床科研打下基礎。另外,醫院與教研室應提高對導師的要求,積極鼓勵導師申請科研課題,并積極開展科研試驗,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
一、創新培訓模式,以“雙核模式”驅動培訓
所謂“雙核模式”,是指“雙模塊、雙導師、雙基地”的“雙核”培養模式。這是杭師大繼教院在浙江省“領雁工程”中摸索出來,并在杭州市第二輪“名師工程”中定型實施的一種教師培訓模式。“雙模塊”是指所有的培訓內容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大模塊,克服單純理論講授,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雙導師”是為指每位學員配備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各一名,理論導師負責學員的理論培訓與教科研指導,實踐導師負責學員的課堂教學能力與教研組織能力提升。“雙基地”即以杭師大為理論學習基地,以杭州優質的中小學為實踐基地,學員通過備課、磨課、上課(同課異構)、觀摩、評課等方式提升專業能力。
二、創新培訓方式,以“七環培訓法”推進教師發展
杭師大繼續教育學院結合多年教師培訓實踐經驗及教師培訓規律的研究而總結提煉出“七環培訓法”,本項目據此設計培訓方案與活動環節。“七環”即名師示范、課堂模仿、同伴互助、展示突破、反思提高、專業愿景及實踐教學,“七環培訓法”環環相扣,每個環節又能自成一體,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本次研修項目正是在“雙核模式”驅動下,貫徹了“七環培訓法”而取得較好的實效,獲得學員的充分肯定。有學員提出,“七環培訓法全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素質,值得全國推廣。”
“七環環環相扣,雙核雙推雙進”。本次國培項目研修用“雙核”打造優質培訓平臺,優化培訓資源,通過七環法循環往復提升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既有理論的指引,也有實踐的指導;既有名師示范,也有學員展示;既有群體交流,也有個體反思。例如結合培訓需求和目標,樹立學員專業愿景,讓許多學員明了自身所承載的特殊使命,即“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激發學員專業成長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信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交流和切磋,開展集體備課,使國培學員之間形成同伴互助的共同體學習研修文化,分享學員間各有所長的優勢資源;在展示突破環節,通過學員同課異構和優秀學員展示匯報課等教學實踐活動,促進學員在原有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水平上實現自我突破和超越;而“反思提高”是發揮學員主體性的重要環節,在培訓期間學員撰寫反思感悟約150篇,學員通過深刻反思認識自我,并實現將理念落實到行為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