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1 17:21: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環境問題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態環境問題現狀

篇(1)

資源環境審計是審計組織在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對被審計單位資源環境會計披露的信息進行真實性、合法性的驗證,是披露其資源環境狀況及環境經濟責任鑒證的特殊審計,是環境科學與審計實務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審計工作實際應用學科。資源環境審計對資源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處理好發展,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我國目前同時也是世界的最主要的目的,資源環境審計也就成了國家審計機關的重要職責。國務院在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資源環境審計也得到重視。資源環境審計就是監督被審計單位在經濟活動中嚴格執行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我國資源環境審計起步較晚,發展又相對比較緩慢,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中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了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運用現狀和問題,以便我們找出對策,解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現在出現但又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了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和問題。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的環境審計才剛剛起步,環境審計目前處于探索階段。鄱陽湖經濟區又是在2009年12月才被國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兩年多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發展緩慢,出現了一些問題,現狀不容樂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現狀有以下幾方面:在審計對象上,以環境保護資金為主;在審計類型上,以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在審計內容上,目前我國政府環境審計主要包括對環境保護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的審計,對環境保護投資項目的審計,對環境保護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審計等內容。我國的環境法規還不夠完善,環境審計的規范幾乎是一片空白;審計人員的素質還不能完全滿足環境審計的需要。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問題

第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時間不長,就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制訂一套完善的有關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的發展的審計體系。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只能根據以往的環境審計進行,而以往的環境審計并不是完善的,缺乏環境審計指南,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資源審計風險增大。又因為地區和資源環境表現方式不同,審計方式也應不同,環境審計的成本也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環境審計中,審計人員要對環境成本和效益進行分析,面對復雜的、專業的環境問題,沒有環境審計指南也無法進行科學的計量,最終難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審計結論。沒有一套完善的審計標準體系,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不能很好進行。

第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以《審計法》為主體的審計法規體系,二是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缺乏環境審計指南。由于審計法所依存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審計法的制訂又是依據過去的政治環境。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雙重領導的審計體制導致審計獨立性名不符實,審計機關的執法主體資格經常受到質疑,審計法與其他法律之間存在諸多沖突,以及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所出現的新的審計空白,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根據審計法進行審計,又可能出現一些從未遇到過的問題,這些都會導致環境資源審計出現問題。而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法律法規在鄱陽湖經濟區從未建立,所以審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據不足。從這些法規的內容來看,我國沒有直接將審計與環境保護或環境保護資金聯系起來,更沒有明確政府審計機關在環境保護監督、檢查方面的職能、作用和主要工作內容。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下,政府審計機關如開展環境審計或環境績效審計,往往會受到審計延伸范圍的制約,難以取得直接的、關鍵的審計證據。

第三,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中,資源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專業審計人士少,不能滿足環境審計的要求。資源環境審計需要審計人員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環境審計是環境管理學和審計學的交叉領域,需要審計人員在擁有很好的環境管理知識的同時又要了解審計學。不僅需要審計人員懂得財務審計技術和方法,還需要審計人員具備環境政策法規、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由于我國開展環境審計的時間不長,審計人員大部分來自會計、審計等專業,對環境管理學了解不多,在同時了解環境管理學和涉及財務的專業人士很少。雖然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參與審計工作,但由于受到審計取證的規范性與外聘人員獨立性的限制,他們的意見只能作為佐證和參考,無法作為直接的審計證據,且單純地采用他們的意見往往會加大政府審計的風險。所以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的審計過程中,并沒有特別的專業資源環境審計人員,會造成審計的不準確,同時審計人員的審計結果可能存在疑慮,所以資源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是鄱陽湖環境審計的又一重要的問題。

第四,鄱陽湖資源環境審計主體單一,沒有審計主體的多元化。我國環境審計還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審計主體主要是國家審計機關,審計機構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起著重要作用,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資源環境審計中,起主體作用的仍然是國家審計機關,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的參與程度較低,甚至可以說沒有起作用。可是我們從別國環境審計的開展看,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對推動環境審計的整體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單單像我國一樣由國家資源環境審計起重要作用。社會審計組織由于其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獨立性,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可以大大提高環境審計報告的可信度,增強環境審計信息的有用性,加之其社會審計面的寬廣性,對整體推進環境審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內部環境審計也有自身的優勢,可以了解內部的資源環境形式,可以進行真正的資源環境審計,能促進企業按環保要求進行生產,幫助企業很好利用環境資源,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對審計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提高他們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的參與程度。所以,如何更有效地鼓勵和扶持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部門參與環境審計是目前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出現的一個問題重要,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主體不是單一,而是多元化。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可能出現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資環環境審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專業審計人士少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現階段又不能解決,且資源環境審計現狀不容樂觀。不過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鄱陽湖資源環境審計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充分了解鄱陽湖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要式的情況下,會找到針對缺乏資源環境審計的標準體系,資源環境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等方面的對策。因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時間不長,如果時間久了,審計人員的素質提高了,政府在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際來完善審計與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在審計中能夠找到更好的審計方法與審計對策,能夠解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資源環境審計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使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能夠在經濟與資源環境方面更好地發展,真正做到“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閆天池,張慶龍.資源環境審計:問題與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1).

2.吳文嘉.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審計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8(7).

篇(2)

摘要:為了適應循環經濟的要求,對于環境方面我國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讓它作為一種綠色旅游消費,從而達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目前的生態旅游遭到了嚴重破壞,闡述生態旅游發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循環經濟;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22-0238-01

生態旅游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羅斯·拉斯科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生態旅游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一個是生態旅游的對象不應該遭受到破壞。由于對生態旅游的模糊化,生態旅游的實踐并沒有真正的體現它的內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生態旅游的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與它的基本內涵背道而馳的現象,嚴重缺乏管理和規劃,因此許多的旅游景區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倡導在物質不

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模型,從而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2]。循環經濟的建立依賴于“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這三個行為原則。

循環經濟能夠把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三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是一種“三贏”性經濟,注重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互結合。使資源獲得了可持續的利用,并有效的解決了環境問題;它能使社會生產從物質增長到服務增長發生一個由數量型到質量型的轉變,來促使經濟發展;它能使生產鏈拉長,增加就業機會,從而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生態旅游是現代文明標志之一的旅游產業,它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產業。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晚,因此大多還停留在初期發展階段。總的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資源缺乏規劃,盲目開發

縱觀我國許多新開發的生態旅游地,我們存在問題有很多。其中沒有規劃與規劃和建設不合理的問題尤為突出,成為生態旅游資源遭受破壞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開發商、管理者,他們將景區的“精品化”建設誤解為多蓋建筑物,其結果造成了很多景區的“城市化”。

2.風景區生態環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它們希望通過旅游業的收入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們缺乏管理和經營人才,在對旅游資源認識不足的情況之下,采取掠奪式開發的手段,來追求明顯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區的管理顯得十分粗放。這種發展模式嚴重的毀壞了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質量嚴重下降,景觀嚴重衰退的結果,使得真正的生態旅游難以開展。

3.監督機制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

生態旅游景區的多頭管理現象嚴重影響了其科學的管理。例如:水利風景區歸水利部門管理、森林公園景區歸林業部門管理、生態觀光農業園區歸農業部門管理等。統一的行業標準和管理體制,會降低旅游開發難度。然而在多頭管理之下,各部門會相互推卸責任,因而利益沖突等問題頻繁出現,沖突多于積極合作,自然環境必然會成為它們的犧牲品,風景區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1.進行旅游區空間規劃

怎樣從整體上來保護生物和瀕危物種的多樣性,不僅僅要合理的設計好自然保護區,還要考慮到不同的棲息地之間物種的交換與遷移,考慮到它們與周圍區域的生態聯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護區的保護從散點狀走向網絡狀,從孤島式開發轉向開放式經營,協調景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4]。

2.加強領導,建立管理體系

加強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對生態工作的重視。將生態旅游業列入全市經濟的發展計劃,來保證生態旅游業的積極健康發展。將生態旅游作為主導性旅游宣傳,搞好政府基礎性和引導性的投資。加強林業部門和旅游部門對生態旅游發展的綜合協調、督促檢查、指導服務、審查把關等職能。

3.科學開發,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們要堅持以“科學開發、有效保護、永續利用”為基本原則,處理好有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促進生態發展,從而促進我國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相互統一。強化人們對生態的保護意識,克服建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倡導綠色生態旅游、文明生態旅游,改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

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生態旅游的開發與經營應充分調動公民、個人機構和政府機構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滿足當地居民對就業、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提高當地人們的生活質量,防止因為貧困而造成的對生態資源的破壞和掠奪。

參考文獻:

[1] 盧云亭.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6(1):20-25.

[2] 馮久田,尹建中,初麗霞.循環經濟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2.

篇(3)

水位的漲落帶又稱消落帶,是由于水庫季節性水位漲落而使周邊被淹沒的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區域。它是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的過渡地段,是一類特殊的濕地生態系統[1]。在人工調控下,三峽水庫的水位漲落速度、幅度和頻率與天然河道明顯不同,增加了消落帶的不穩定性,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工業污染、生活污水對庫區消落帶的影響逐漸加大。加強消落帶區域的生態保護是三峽工程發揮其作用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庫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污染現狀

1.1 工業污染

三峽庫區消落帶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廢渣。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土質降低,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后,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

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狀況,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鉛銅鋅鉻,消落帶地段大部分斷面存在中等潛在生態風險[3,4]。

1.2生活污水污染

由于三峽庫區消落帶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洗菜、洗衣服、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1.3庫水的影響

消落帶的形成是由于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被淹沒的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釋放量在第1天達到最大值,大約占10d內釋放總量的80%~90%,隨著時間的增長,釋放量就越來越少。水中的有機物質及部分固體顆粒經過物理或化學變化之后到土壤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補充土壤的有機物質,進而改良土性。污水中也有氮、磷等有機元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土壤中養分的含量,保持肥力。但這種情況下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當污染物在土壤中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引起土壤的成分、結構、性質和功能的變化,造成土壤污染。在被浸泡過的土壤上栽種的農作物的產量也明顯低于正常水平。水對于巖石中礦物質及營養元素的釋放、運動、擴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不同的水分條件下,母巖養分的運輸存在差異。根據試驗研究表明,8%和12%的水分處理與自然狀態下氮、磷、鉀釋放比較,其增幅均達顯著水平。因此,庫水會加快庫區消落帶紫色母巖養分的釋放,使大量的營養物質轉移到水體中,從而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庫區消落帶主要土壤類型中,紫色土壤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紫色土壤保肥能力差也是消落帶農作物產量低的一個原因。季節性的水位漲落會加劇水土流失的趨勢,使土壤中的養分向水體轉移。

2潛在問題

2.1生態環境問題

一是易引發地質災害。整個三峽水庫大部分區域地形陡峻,河岸地層穩定性差,加上庫區沿岸人多地少、人類活動頻繁,是我國環境地質災害的多發區[10]。三峽大壩的建成后,水庫的蓄水量增多,庫岸兩側巖石周期性地浸泡在水中,使庫岸山體吃水比重加大,造成兩岸坡地穩定性減弱,從而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11],嚴重威脅庫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庫區安全。例如1998年的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就在庫區云陽縣形成了近10處崩塌和滑坡。三峽水庫恢復正常蓄水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有5個月的高水位,長時間江水浸泡,再加上三峽水庫在春、夏兩季蓄水位在175、145m近30m的落差,必然會造成沿庫岸大面積坍塌、滑坡,引發地形變異[12]。二是易暴發流行性病疫。消落帶是水位的漲落地帶,會受到水陸的交替性污染。低水位時,垃圾、雜草等污染物直接滯留在消落帶上;高水位時,水流速度慢,污染物不易擴散[13]。這2種環境都易引起各種相關的病原體、致病菌滋生,特別是在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污染嚴重的消落帶將成為各種相關病菌、寄生蟲的滋生源及異味和惡臭的散發地,并很可能導致大規模疫情的發生和流行[14]。

2.2植被問題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為整個系統提供物質能量來源,是系統穩定的基礎。科學植樹種草是優化消落帶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是減輕地質災害的有效措施,可以更好地發揮消落帶植被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消落帶植被的功能很多,具體的可以分為4個功能:一是減災功能。三峽水庫蓄水后,垂直距離幾十米的陸地被水淹沒,而庫岸多是殘坡積物,含水量的增加就會減少其穩定性,導致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水位的升降導致干濕變化從而引起巖土體的膨脹,導致庫岸失穩。二是經濟功能。消落帶的植樹種草及后期的維護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此外,果樹、蔬菜的種植可為農民創收。三是凈化環境。三峽水庫蓄水后,流速減緩,擴散能力減弱,水流自凈能力降低,環境污染加劇。某些草本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待到一定時段將其收割,就可將污染物帶出水庫。四是美化功能。草木具有美學價值,可以給人帶來視覺享受[15]。目前,三峽庫區的眾多支流及支流入干流的庫灣區可以利用的消落帶區域較大。因此,有足夠的消落帶土地可以用于植被生態保護。

2.3漁業問題

三峽庫區消落帶能夠有效利用的地段多位支流河口區域淹沒后形成的“豬肚”形成灣,部分水域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之支流河道蜿蜒,水體交換受“肚頭”制約,在此類水域從事養殖,若生產方式不當或生產規模失控,很容易出現局部水質富營養化污染。因此,在規劃、實施消落帶漁業開發時,必須根據有關部門針對各類水域確定的水質標準和區域,認真評估不同養殖方式和生產規模的影響,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以控制污染[16]。

3建議

針對三峽庫區消落帶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應首先對不同蓄水點消落帶的形態、范圍、空間分布、生態環境現狀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區域消落帶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態環境問題和三峽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的要求,制定消落帶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規劃,劃分功能區;并依此作為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利用和生態保護的指導依據,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礎。在工農業的生產中一定要盡量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鼓勵企業家建立物料循環,這樣就可以讓污染物作為原料得到再次的利用,使已污染的區域環境盡早得取治理與生態修復。

4參考文獻

[1] 涂建軍,陳治諫,陳國階,等.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地整理利用——以重慶市開縣為例[J].山地學報,2002,20(6):712-717.

陳梓云,彭夢俠.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壤中鎘污染調查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4):494-495.

傅楊武,祁俊生,陳書鴻,等.三峽庫區苧溪河流域消落帶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及評價[J].土壤通報,2009(1):168-172.

付川,潘杰,牟新利,等.長江(萬州段)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生態風險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2):110-113.

魏復盛,張建輝,何立環,等.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的關鍵在源頭控制與削減[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2):4-9.

楊鋼.三峽庫區受淹土壤污染物釋放量的試驗研究[J].水土保報,2004,18(1):111-114.

駱東奇,魏朝富,謝德體,等.長江上游紫色母質養分溶出及環境效應預測[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2):179-183.

鄒強,劉芳,楊劍虹.三峽庫區消落區紫色土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3):266-270.

傅楊武,陳明君,祁俊生.重金屬在消落帶土壤-水體系中的遷移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8,24(5):8-11.

[10] 溫銘生,李鐵鋒,王連俊.三峽庫區滑坡災害與地質環境關系分析[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33(4):103-106.

[11] 郭躍,楊華,趙純勇,等.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體系構想[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1):5-9.

[12] 蘇維詞.三峽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調控[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2):32-34,41. 轉貼于

[13] 胡百萬,王曉鵬.三峽庫區重慶市長壽縣大橋滑坡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2(S1):312-313.

篇(4)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2

良好地進行濕地生態系統開發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但前提是不誘發生態環境問題。而事實證明,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誘發較多生態環境問題。對此,應當加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便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斫餼鏨態環境問題。這充分說明了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研究與實施是非常重要的。

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其開發中產生的問題

1.1 濕地生態系統特征

濕地是位于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地帶,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擁有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于濕地的概述,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濕地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介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多表現為生物多樣性、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等特征。

1.2 濕地生態系統開發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

1.2.1 濕地資源面積持續萎縮

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確定近些年我國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并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保護,致使濕地資源持續受損,大大減少了濕地資源面積,相應的濕地的調蓄功能降低,無法對周邊環境進行調蓄,導致干旱洪澇災害越加嚴重。

1.2.2 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

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業濕地有動物410種,植物361種,其中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在濕地生態系統開發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沒能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致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脅,更為惡劣的是有些物種因此而滅絕。

1.2.3 濕地氣候發生變化

濕地還具有調節氣候的生態功能,但是因為人們肆無忌憚的開發,致使濕地的這一功能受損,引發氣候異常,造成當地氣候變化,不利于調節和保護生態環境[1]。

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2.1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和方法

因濕地生態環境具特殊性,與一般環境不同,相應的所進行的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不能運用一般的環境影響評價,而應在以濕地功能為核心的濕地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下,對濕地功能的影響程度進行衡量,也就是用一套功能指標對區域濕地的生態功能進行量化,產生描述濕地功能現狀和變化的功能指數,再通過功能指數在外來影響作用下的變化,判斷濕地生態環境影響程度。

2.2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

參考相關資料,確定目前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遵循的評價程序是:濕地類型資料查閱資料收集(土壤調查、土地利用圖、動物調查、地下水調查等)濕地類型及現狀分析濕地功能分析和工程分析影響原因分析影響程度分析減緩措施及代替方案規劃。

2.3 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具體表現為:適宜于濕地資源開發EIA(環境影響評價)的生態監測。作為EIA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監測的有效實施,可以在時間上或空間上觀察、測定特定的濕地區域,了解濕地區域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聚合體的類型、數量、結構、功能等。但目前并沒有形成適用的生態監測系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開展濕地資源開發EIA,除了對大氣、水、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單一的影響評價外,還要盡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但因為可持續的EIA理論與實踐尚未成熟,致使影響評價難以有效實施。

3 結束語

在濕地生態系統開中產生諸多生態環境問題,大大降低了濕地功能的發揮。為了解決這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有效落實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評價生態環境影響程度,以便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緩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經過本文的分析,確定濕地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還不夠深入,致使其缺乏適合的生態監測系統、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理論與實踐經驗等,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實施效果不佳,需要相關研究人員持續努力。

篇(5)

中圖分類號:S1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71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在步入21世紀之后,綜合國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在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了顯著的提升。但是由于長久以來對環境破壞的積累,所以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在意識到這一問題之后,我國將環境保護列入了發展戰略。任何發展都是依賴于自然大背景的。爐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因此,對清潔燃燒爐具在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1 清潔燃燒爐具推廣概述

1.1 清潔燃燒爐具推廣意義

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為解決現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滿足并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全方位的生產生活優化改革。例如,推廣風力發電、工廠生產建設利用清潔型材料、化工工廠進行生產工藝革新等。但是保護環境還應該立足于日常生活。例如,少開車、節約用紙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生活中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就部分農村地區來說,現階段仍然在利用煤炭取暖,這對生態環境十分不利。因此,為保護賴以生存的環境,解決當下的環境問題,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針對人們的生活,進行了清潔燃燒爐具推廣[1]。

1.2 清潔燃燒爐具推廣現狀

為解決我國當下的環境問題,立足于人們日常生活,推廣了清潔燃燒爐具。清潔燃燒爐具一經面世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支持。因為清潔燃燒爐具具有干凈、清潔、熱效能高等特點,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并且我國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雖然清潔燃燒爐具具有較高的優越性,但是在我國的部分地區,清潔燃燒爐具的應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使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遲遲不前”。我國的清潔燃燒爐具推廣現狀整體呈現為上升趨勢,但是清潔燃燒爐具的推廣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地域性差異[2]。

2 芻議清潔燃燒爐具在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問題

我國的清潔燃燒爐具生產商家并不是國有企業,而是各個私有企業。而對于清潔燃燒爐具的推廣普及計劃,往往也是由當地政府實施招標,然后選擇1家公司作楹獻骰鋨欏5是這種類型的招標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中旬,合同的簽署往往在年末進行,這就使得合作企業不敢在這1空擋期中大批量生產機械。當政府告知企業生產量時,往往要求的時間較短, 所以企業就需要加班加點的生產,最終導致生產的機械質量參差不齊。雖然我國對于農戶買進設備給予了優惠政策,但是這種補貼政策,仍然彌補不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問題,用戶將會承擔部分優惠政策,但機械的質量也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3]。

2.2 人本問題

現階段對于清潔燃燒爐具的推廣在部分地區仍然沒有得到很好普及。很多用戶認為并沒有使用清潔燃燒爐具的必要,再耗費資金來購進一個生活“復制品”是十分不明智的。并且隨著清潔燃料的不斷發展及普及。煤炭價格持續走低,這便成為了很多用戶不愿放棄“省錢”的燃燒爐具,去購進新清潔燃燒爐具的主要原因[4]。

3 結論

生態環境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基礎,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應該對環境問題保持高度的重視,無論處于哪個發展階段,都需要對所做的事情負責到底。對于生態環境問題來說,應該立足于生活根本,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生態環境問題并不是一個企業或是一個部門的事情,應該是每一個公民的發展大計。雖然現階段清潔燃燒爐具的推廣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環境問題也不容樂觀。但是這些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堅實走好每一步。

參考文獻

[1]王饒.清潔燃燒爐具補貼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以河北省任丘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6):29-30.

篇(6)

0 引言

河南省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隨著旅游資源的開發、河南入境旅游人數的增加,在旅游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在逐步顯現。生態旅游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以倡導人們認識自然、善待自然和觀賞與感受自然生態環境為目的的綠色消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入境旅游人口增加,人們對更為健康的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更為加大,這就加速了河南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和生態旅游業及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河南省生態旅游中存在的一些環境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對策和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河南省生態旅游環境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河南省絕大多數生態旅游區是在有著較好的原始生態環境,很濃的地方文化特色風土人情,經濟相對貧困、落后的地區。當地大部分旅游管理部門和從業人員及景區經營者把景區當作一種為其不斷創造財富的商品,更有甚者,為了擺脫當地貧困的現狀對生態景區過度地開發破壞,對游客人數毫不限制,造成當地環境與旅游之間的矛盾突出。有些景區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顧對景區生態的破壞,一味迎合游客,例如:對生態景區過度改造,生態景區垃圾超出承載力,焚香不節制等等。管理部門不是依靠合理的規劃生態旅游區增加收入,而是靠不斷地不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建設更多的賓館、餐館、旅游消費場所等等。這些對河南生態旅游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1]。

2 防治對策及措施

對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需要長期的過程,當地生態旅游中的環境問題也較為突出,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2],如下:

2.1 控制生態旅游開發強度,限制景區游客數量、加強生態意識教育

生態環境容量是指在一段時間內生態所能凈化和吸收的污染物和每個游客所產生的污染物的數量,也就是說生態環境自身恢復所允許的游客數量[3]。數據顯示,一個旅游區主要景點的游客容量應為60~100平方米/人,一般景點的游客應該為100~200平方米/人,如果超過這個界限,就會使生態環境超出其承受能力,從而導致生態失衡。

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環境的質量,使后來的旅游者能夠體驗與現在旅游者同樣的旅游經歷,需要河南省旅游局、旅游企業、產品經營者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必須加強對當地游客及從業人員的宣傳教育,讓入境旅游者認識到自然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人人都有責任保護環境。在加強生態教育的同時,也相應做好懲罰措施。

2.2 合理規劃布局河南省生態旅游景區的功能區

不同的旅游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力不同,作好河南省景區規劃可以減少旅游活動對風景區環境的破壞,將區內各地塊的用地性質與游憩利用方式相對應[2]。以南陽市旅游規劃為例:如老灌河水上游戲漂流等戶外運動區;西峽恐龍遺跡園特殊自然區;寶天曼原始森林中央保護地,社旗山陜會館、內鄉縣衙等歷史與文化古跡區等。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要堅決禁止游人進入。

2.3 生態旅游景區的服務單位

對導游進行定期考核,培養其環保意識,主要形式以考試及對所帶游客團隊問卷調查。對生態旅游景區內的垃圾采用管道集中收集,固體垃圾要及時定點收集處理,對那些隨意排放廢水和亂倒垃圾的單位要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4]。

2.4 建立環境監測系統,嚴格控制游客容量

加強生態旅游過程中的技術參與和指導,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商業運作這些都是允許的。為了更好地使河南省的生態旅游資源可持續地開發利用,必須依靠科學的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對入境旅游人員進行規范要求;另外應該規劃出更為合理的旅游人數、游覽路線,計算出每個生態區的環境承載容量。在這些科學規劃的基礎上走景區可持續發展路線;對旅游區淡季、旺季時入景區人數作更為合理的規劃,使在旺季不能超出其承載能力,淡季制定出吸引游客政策,提高旅游區的功效,增加游客數量[5]。

參考文獻:

[1]龐少靜,我國生態旅游開發中的若干環境問題及對策[J].自然生態保護,2004(9).

[2]段文霞,生態旅游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防治對策研究[J].四川環境,2004,23(1).

[3]王佳等.生態旅游環境問題與環境承載力芻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6(2):203-207.

[4]趙燕麗,生態旅游中主要環境問題及解決途徑探討[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09(7).

篇(7)

1.生態園林城市綠地規劃與建設的現狀

1.1綠地系統現狀

現如今,在我國大多數城市建設中,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城市綠化面積小、規模小,城市綠化系統不完善,綠地結構不合理,新建城區街道綠地面積不合理,老城區綠地零散分布。綜合來看,我國大多數城市綠地還不能成為系統,僅僅能夠滿足一些外觀美化上需求,而距離具有生態效益的功能甚遠。常面臨的問題:預留城區公共綠化面積少;因為一些經濟效益的問題,公共綠化面積通常會被侵占;一些開發商在綠地建設上消極怠慢;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了我國城市園林綠地逐年減少,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1.2生態環境現狀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步為市民所關注,現如今,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大多數城市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由于工業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一些工業廢氣、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大氣和河流中,造成酸雨、霧霾、河水變質等環境問題。工業和生活垃圾的填埋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污染,垃圾焚燒、冬季煤炭取暖、燃煤發電等排放了大量的大氣污染物。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正是逐步緩解環境壓力,整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1.3規劃建設現狀

生態園林城市是集美感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一種生態園林形式的系統,而現有的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對城市園林綠地功用分不清楚。城市園林可大體分為公園綠化觀賞園林、道路防護類綠地以及其它附屬類綠地,每一種生態城市園林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城市建設中往往忽視這些功能方面的區分,一概而論。在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中,出現了很多設計的不合理性,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

2.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的方法和措施

2.1生態城市綠地規劃與建設的生態目標

目前,我國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的規劃與建設還沒有取得很好的進展,在綠地系統、生態環境以及規劃建設上還有很多不足,應當追求合理的生態目標。第一,生態園林城市綠地的規劃與建設應當滿足其應有的生態效益,既能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又能改善空氣質量,調節和控制城市溫度和濕度,保護城市水資源不流失。同時還應保護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維護大自然食物鏈的穩定,維持能量平衡和城市生態穩定,對破壞的環境起到實現生態復原的目標。第二,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應當滿足多樣化、外觀具有美感的目標。我國大多數城市在生態園林建設中都開始加強了對形象美感的追求。20世紀90年代,我國許多城市盲目吸收他人設計,大量砍伐樹木,取而代之的是草坪,這樣既不能實現生態多樣化,又不能體現美觀的效果。第三,生態園林城市的綠地規劃與建設還應當充分考慮人文目標,以人為本,實現現代建筑、人文環境以及古老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大融合,建設自然與人文融合的生態園林城市。第四,建立城市綠化產業。培育植物花卉,開發城市綠化商品,發揮城市綠化產業的生態效益,以發展和推廣城市綠化產業為另一個目標。

2.2制度完善

加強制度建設是生態園林城市綠地規劃與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同時,應當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家政府制定的生態環境方針。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建立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制度,只有制度規范化,才能保障園林城市更具生態化。

2.3合理規劃與綜合發展

篇(8)

什么是環境?環境是指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等。而環境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的普遍問題,這一問題在我國尤為突出,由于特殊的國情,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不僅僅是社會發展某一環節問題,而是關系全局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而在市場日益成熟,法制建設逐步推進的今天,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進程的軌道,以法治為主的綜合治理,應該說是當前環境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案。本人試就我國的環境問題及環境法治作一下探討。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環境問題的產生

環境問題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不同的時期其環境問題也不相同,依據歷史時期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環境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的環境問題,這主要是指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即由于過分開墾荒地,濫伐林木、過度放牧,掠奪捕撈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資源日益減少,旱澇災害頻繁等等。另一種就是意義上的環境問題,它是指在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工農業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資源的破壞加劇外,也引起了“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和農藥污染等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其污染的廣度深度已大大超過了從前所引發的大量的“環境公害”事件(也稱環境公眾受害,指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性危害,包括環境破壞)。

(二)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

當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已發展到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人類所面臨的新的全球性和廣域性環境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全球性廣域性的環境污染;二是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三是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現代環境問題引起全球性的環境危急,最為嚴重的問題包括: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等。199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2100萬噸,是世界上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一些大城市兒童大約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大氣環境的嚴峻狀況。2003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狂潮讓全世界30余個國家和地區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喪生。這次突發性公共環境污染事故與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受大規模破壞有著密切聯系。

2、我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環境問題在我國如此的嚴重,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經濟、人文社會等因素,而且我們國家的具體國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將分別進行一下具體的闡述。

(1)經濟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環境方面同樣適用。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階段正是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時期,因而我國在這一時期承受的生態環境壓力會更為沉重。

第一,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惡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這種解放刺激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對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和各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也會隨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國民經濟尚處在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轉型時期,人們只關注于經濟增長的數字,卻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我國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呈幾何級數增長。

第二,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市場經濟發展所追求的是高額利潤,是相對少數人的利益,而環境保護則是多數人的利益,二者是對立狀態,法律對這種顯性沖突的社會關系,比較容易做出規范。而我國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經濟利益的主體和環境利益的主體具有統一性。但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惡化尤為明顯,一些鄉鎮的農民為“脫貧致富”,寧肯容忍環境污染對國家、所在集體和本人的損害。對此,國家不得不采取強制措施關閉“十五小”企業。但在一定意義上,政府既是沖突調解者,又常成為沖突的一方(地方利益),違法陣營龐大,法律執行的難度極大。

(2)環境問題最明顯的是人文社會的原因,我國的環境問題,從現行的角度看,這方面的因素影響更為巨大。

第一,我國人口眾多,環境的資源壓力大,環境問題與人口有著密切的互為因果的聯系。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人口增長應有一個適當比例,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是當展面臨的重大挑戰,龐大的人口數量極快的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可以這樣說,我國的人口問題是短時期內很難扭轉的最大社會問題之一,這是用不著忌諱的。人口問題導致了我國資源的絕對短缺,因而往往出現了對資源的無節制開發的現象,這種現象伴隨著驚人的浪費,給我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斷增長造成了另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城市化問題,現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過快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國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設占用了大量耕地,毀壞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給城市化還帶來了一系列其他問題:擁擠、住房緊張、污水處理不當、供水不足、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損害等。人口城市化的過快發展使生態受到破壞,使環境不斷惡化。

第三,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

“所謂環保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對于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據調查,國民對于環境狀況的判斷大多是態度中庸,無敏感性,對許多根本性的環境問題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公眾不愿意主動地去獲取環境知識。2000年“世界環境日”前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部聯合進行的對全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果是,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知識水平還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道德較弱,我國公眾環境意識中具有很強的依賴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對于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這些大量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我國國民的環保意識總體水平普遍較低。一個國家的國民環保意識如此,可以想象這個國家的環境問題是怎樣的一個狀況了。

第四,環境問題與貧困等其它的社會問題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環境問題在當今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一點,富國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與污染物相關的環境污染,而窮國環境問題主要是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環境破壞,前者比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復,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復則要困難的多。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有類似情況,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環境問題主要以環境污染為主,如今經過不斷地治理正在不斷有所緩解;而西部相對貧困地區,環境破壞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十分嚴重,且日益呈現出環境問題與貧困同步深化,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二、對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幾點思考

環境法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包含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對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作以下幾點探討即對我國環境問題作幾點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觀念的轉型與立法實踐的加強、執法與司法的改進、法律監督的強化、公民環保意識與守法觀念的加強、對環境構成物的物權歸屬思考。

篇(9)

近年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愈發嚴重,從其成因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現代化學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現代化學肥料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方面作用明顯,同時施用方便,因此逐步取代傳統有機肥料占農業生產中的大部分比例。由于很多農民盲目施用,施用比例失調,施用的數量過多,導致土壤養分流失、板結,同時對地表及地下水資源造成污染。

其次,粗放型經營的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在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很多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大量出現。然而因為技術及投資方面的局限,多采用粗放型經營的模式,使得其從事的行業大多為高污染行業。由于無法投入環保設備,很多企業將生產污水不加處理或簡單處理后直接排放,近年來由此導致的農村居民血鉛中毒及土地嚴重污染的事件已多次發生。

再次,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主要體現在林地及礦產資源方面。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土地面積逐年減少,為擴大耕種面積、增產增收,人們開荒種地逐漸將原本的山林破壞,原有綠色植被消失,水土流失進一步嚴重。而很多地方在開礦之后造成的植被破壞更加嚴重,往往是開采過后留下一個個禿禿的山頭。

最后,城市生產生活垃圾的污染。城市垃圾越來越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生產垃圾等近年來向農村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既是城市病的結果,也與職能部門管理不到位有一定程度的聯系。

2相關法律對策

從法律層面來講,要想控制和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從觀念和制度兩個方面著手。從觀念角度來講,要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力度。之前我們一直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城市生態環境的治理上,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主觀上認識不夠。由此也就導致了在立法上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使得司法上無法可依,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味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的影響,使得職能部門執法力度也存在欠缺,上述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解決。具體來講,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健全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而其并沒有將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立法重點,只是對涉及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做了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滿足當前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有鑒于此,我們應當謀求建立一個有針對性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從大的方面基于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自身的特點,制定符合農業和農村特征的基本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另外從具體角度,有針對性的根據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分項制定農業生產環境問題、農村鄉鎮企業生態保護問題、林業資源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問題方面的具體制度規則,從而對農村生態環境形成一個系統的保護網。

其次,加大職能部門環境執法力度。除當前法律體系不健全導致的職能部門執法力度不足的原因外,很多時候職能部門從短期內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沒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導致在政策上重經濟,輕環境,也是執法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為了解決以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在立法上明確規定各級職能部門的權限,充分調動主管部門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從法律層面完善政府環境責任制度,職能部門環境不作為的,要依法追究其責任。

篇(10)

因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中只有人類,所以其根本無法意識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與之相適應的傳統工業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生態環境問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環境問題的最終受害者正是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價值觀的核心———人類。綜上所述,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態倫理觀深刻地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這正是綠色經濟的哲學理論內涵。綠色經濟的涵蓋范圍很廣,其理論來源主要有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理論。對綠色經濟的研究現狀可以歸納如下:劉思華認為,綠色經濟就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形態和形象體現,是環境保護盒社會全面進步的物質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張兵生認為“綠色經濟學則是一門以天人合一、共生共享和系統哲學理念為基礎,在以人為本和生態倫理指導下,從研究生態資本和物質資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優化配置與整體增值人手,最終實現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魯明中、張象樞認為,“綠色經濟是遵循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以實現經濟生態化為目標,并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實體。”以上對綠色經濟不同的定義,均強調了生態規律的重要性,基本符合綠色經濟的基本思想,但仍有不足。劉思華在定義中強調知識經濟與生態經濟,但基本將其等同于綠色經濟,沒有提出相對獨立的理論。

綠色經濟不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可持續發展理論簡單講包括三點,分別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其理論重點在于對發展目標的認識和確立,即我們努力發展所要達到的效果。綠色經濟的涵義不僅限于此,它的理論重點應當是通過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張兵生的定義利用了“生態資本”這一創新概念,初步解釋了“綠色經濟”。該理論是一種積極有益的探索,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之處:首先,生態環境的價值還在不斷探索與研究中,不同學者用不同方法測算出的結果也大相徑庭,所以我們無法將生態價值資本化并且合理定價。其次,能否將生態價值資本化是一個生態倫理問題,一旦將其資本化,就相當程度上割裂了人類與大自然的聯系,很容易令我們重新陷入“人類中心主義”。最后,假若我們將生態環境資本化并給予合理定價,逐利者也很難保證自己的行為都是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因為在市場經濟中,如果逐利者破壞環境的成本小于這種行為帶來的收益,那么他也會為了短期利益做出破壞生態環境的事情。總之,“生態資本”理論有理想化、操作困難等缺陷。

魯明中、張象樞的定義同時突出了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一定缺憾。首先,其未明確主體,沒有指出誰來遵從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其次,它未能說明當某行為無法同時滿足兩個規律時,行為人該如何選擇;最后,定義中“一定水平的經濟實體”所指不甚明確。綜上所述,學者們對“綠色經濟”的定義都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我們對該問題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各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這里,筆者嘗試在改進傳統經濟學理論基礎上來定義“綠色經濟學”。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就是一種“關于選擇的科學,它研究人們如何進行選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產資源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這些物品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消費。”顯然,傳統經濟學就是研究稀缺資源如何配置的,它有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設。雖然很多學者研究綠色經濟時批判該假設,并對此提出了“生態人”假設,認為“生態人”就是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經濟社會效益,但是這種假設實際上沒有多少現實性。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在實踐中,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來進行經濟活動的。對于普通的市場經濟參與者,一般都缺乏足夠的生態學理論知識,他們在經濟活動中首先承擔了最為直接的市場風險,在市場中生存是第一目的,所以他們沒有動力更無能力確保生態效益。傳統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于勞動、技術、資本等要素,通過市場調節這些要素的分配和利用,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市場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但是不會使人主動重視生態環境效益,所以生態環境在這種市場規律下很難不被損害。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認識逐步深入,研究者在傳統經濟學的框架內提出“外部性理論”,即單個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對社會上其他人的福利帶來影響,但他個人并沒有因此得到補償或者給與他人補償。顯然,生態環境問題就是典型的外部不經濟。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提出政府可以通過對污染者征收“環境稅”來解決外部性問題。

科斯指出政府只要選擇最優的初始產權安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外部性問題。這些學者的研究都說明,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主題。可惜的是,這些思想早期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筆者認為,構建“綠色經濟”理論,可以在傳統經濟學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設,將“外部性理論”提升至同勞動、資本、技術同等重要的地位,讓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調節勞動、資本、技術等稀缺資源的配置,讓政府這一“看得見的手”來解決生態環境的外部問題。之所以強調政府的作用,理由如下:第一,只有政府有能力對生態環境問題能有足夠的認識。環境的破壞往往跟人們缺乏足夠的環境知識。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個顯著特點,其全面爆發前的潛伏期少則兩三年,多則三五十年,然而一旦爆發,帶來的結果就是毀滅性的。也許我們現在的很多行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正處于潛伏期,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正因如此,若想避免環境問題帶來的損失,必須長期不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生態環境進行基礎性研究,以獲取足夠的認知。顯然,只有政府動用國家力量才能使這些研究長期進行下去。第二,只有政府有足夠的能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如前文所述,單個行為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可能主動成為“生態人”。而政府如果采取適當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措施,是有能力將普通的“理性人”規范成為“生態人”的。只要政府堅定不移地推動相關制度建設,定會取得顯著成效。總之,生態環境問題是社會問題,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來解決,而政府正是社會力量的代表。所以,政府是生態問題的最終責任人,構建“綠色經濟”理論當然應強調政府發揮的作用。

作者:劉嘯

上一篇: 公園生態景觀設計 下一篇: 民事糾紛的主要特征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先锋资源不卡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