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59: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歷史授課技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4-0136-01
初中歷史這門學科的學習中,有豐富的歷史故事,充分的應用歷史故事可以有效地使學生學習歷史這一門學科,從而對于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使學生在分析歷史的現象以及學習基本歷史的知識當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而且還可以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1]
1 何為故事教學法
1.1故事化教學理論
故事教學法是老師在授課時,根據所講授課的內容穿插相關的趣味性、簡明、短小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容或者用故事代替講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故事中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
故事化教學符合初中學生需求層次和心理特征,學生通過聽故事、講故事、分析故事能夠養成歷史思維習慣。同時,故事化教學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也會養成學生主動探索、發現所學知識,這也是現代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的。
1.2故事教學法的作用以及形式
小故事能夠使歷史課充滿濃厚的興趣,從而促使學生識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插入小故事要切合實際,通過講故事,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對探知過程的興奮度。
小故事是以教育目的為核心,根據教學的要求和教材實際需要進行有效地選用,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講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中國古代歷史故事,包括歷史人物故事、著名戰爭以及特殊歷史事件;第二,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虛構出幾個生活在古代的歷史人物,以他們的切身經歷來講述相關歷史知識;第三,根據教材內容編制便于記憶的小故事。[2]
2 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方法的思考
2.1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中勿要失去教學的藝術美
老師在運用歷史性故事化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和學都是離不開學生的主體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與教學高效有著關系,這也就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老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教學的藝術美。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于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是課堂的氛圍以及教學效果富有藝術美,并且使學生樂于接受這種藝術美。所以,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除了使自己的教學內容更為生動有趣,還要將歷史知識清晰準確地傳授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將必須學變成了樂于學習。[3]
2.2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初中老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一定適當的插入故事,增強學生對歷史的感知,例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的事例讓學生明白我國在這期間遭受的苦難,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戰爭的憎恨,另外一個方面,老師也可以在課堂結束后,圍繞教學目標,用故事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再如:講到四大發明的時候,可以講解張衡發明地動儀準確預測地震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古代的發明對現在的深遠影響,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使學生樹立自豪的民族感。[4]
2.3在故事化教學中,使學生動起來
我們都知道,歷史故事是豐富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如果成為“背書課”,將原本豐富的歷史內容抽象成背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性質、意義等若干應試要素,那么學生就會厭倦歷史,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但是對于故事,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和講述。平時回答問題不積極的學生,或者不是很流暢的學生,或許正是因為愛好故事而不敢將手舉起來。他們的故事或許講得不完整,但是能夠使這一類學生站起來,使他們開口講話,這個就是成功。由此可見,一個故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從而也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學生活動起來,課堂也就活動起來了。
2.4以“請”觸動學生
歷史可以給每個學生一面鏡子,教會我們怎么樣做人,怎么樣走人生的道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去感悟、去理解,岳飛、林則徐、鄧世昌可以讓學生們蕩氣回腸。歷史故事可以增強學生們的愛國注意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每一個活生生的歷史任務,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學習“明朝的對外交流與沖突”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就運用“故事化”教學的方法來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標。
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學語文,找出課文中的兩個故事: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擊倭寇這兩個故事,讓學生自己先去熟悉,然后在班內演講,看誰講述的最精彩。接下來,老師誠懇地表揚了學生的精彩演講,同時拋出一個問題:你們的故事中沒有提到為什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擊倭寇都能取得成功,你們從他們身上能夠學到哪些可貴的品質。在學生的熱情高漲的時候,會將這個問題討論的頭頭是道,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慢慢的領悟其中蘊含的道理以及品質。由此可見,故事化教學方法在學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5]
3 結語
故事化教學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技巧,它特別適合初中歷史教學,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可以提高學生歷史課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思考能力,學生與老師這樣一直持之以恒的下去,一定會在歷史教學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周海洋.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教研版,2014(1):89-89.
[2]黃本坤.故事教學法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初三政史地,2010(2):86-90.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31-01
初中的歷史教學與語文、數學、外語等教學不同,初中的歷史教學具有明顯的科目特點。學校一般都只注重語數外的重點教學,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都集中在主課教學上。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既要讓學生們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同時又要體現出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運用到一定的技巧。初中的歷史教學課堂上,老師要讓學生們勤于動腦、多思考,因此,歷史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比較適合歷史教學的一種學習方式。
1 要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制定出合理的小組規則
在新的教育改革體制中,都對學生的學習目標有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在初中課堂學習中,要求學生們體現出合作能力的培養。新的精神宗旨,是在社會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合作意識以及團隊精神對于日常工作乃至一個企業而言,都有著相當大的作用。更何況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的嬌生慣養使他們的自私性越來越強,因而,從中學開始加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并不是只為了應對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素質上的培養。
初中生正處于一個叛逆期,老師們不能采用壓制手段強迫他們參與某種活動。老師要在課堂上講解小組學習的目標、模式以及方法,積極鼓勵學生們去參與這種小組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和傳統的老師直接授課有所不同,老師們要規定這種合作學習模式將和以后的成績直接掛鉤,制定出一套學習規則。小組的合作學習必須根據學生的自愿原則展開。當學習小組分組完成之后,根據學生推薦,選出一名學和學習委員。學習組的組長要負責和諧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而學習委員則要下達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并監督小組成員執行。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完成任務。
2 要結合初中歷史的特點,展開多模式的教學內容
歷史這門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老師必須充分挖掘出其中的趣味性,把歷史知識和趣味相結合。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把歷史課程分成幾個部分進行,每一堂課下來之后,留幾個問題讓學生們去探討,并且要求學生們要認真完成,并且由老師和學習小組委員進行打分。具體實施方案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1)可以進行一個歷史演講比賽,學習小組可以收集一個論題進行系統分析,讓學生根據這個論題進行演講。在歷史課堂上,當老師下達任務之后,可以根據所提供的資料,給一些參考資料供大家參閱。除此之外,老師還要交給學生們演講的技巧。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們提高團隊合作意識,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演講技巧。
(2)根據歷史故事,讓學生們表演話劇,進行小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老師所講的歷史故事,滲入合理想象。給每一個學習小組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寫劇本。老師根據提供的例子指導學生們表演。比如在講到孔子的故事時,可以選春秋時期和孔子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們進行演出。如果條件允許,老師可以播放一些視頻,讓大家觀看,給學生一個示范。
(3)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展開一個辯論會,根據某個歷史故事或者事件展開正方和反方的辯論比賽。當老師講完一堂歷史課堂之后,可以根據學生觀點的不同,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在課后收集資料,堅持自己的觀點,然后展開辯論會。
3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要選擇適當的選題
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并不見得是每堂課所必用的,想要提高它的有效性,應該將其貫穿于整個課堂內外。這就要求老師在選擇題目的時候需要有針對性,達到一定的成效。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可以在以下教學內容中側重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
(1)在具有活動探究性課程上,可以使用合作學習模式。
比如,在《探訪絲綢之路》這章教學的準備過程中,可以把全班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指導每個學習小組確定好學習的主要任務。老師要為他們搭建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讓小組同學集思廣益,這樣不但幫助他們拓寬了思維、提高了探究能力,同時還幫助他們提高了整個初中歷史的學習效率。
(2)在課堂上需要學生們動手獲得最終結論,同樣可以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這樣創設情境,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加強分析、綜合以及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
4 在對初中歷史課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需要老師進行引導
在新課程教學的要求下,主要是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是忽略老師的引導作用,同時還對老師的主導作用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老師們必須更加深入的了解教材、教法和學生。因為學生的知識有限,當他們在接受一個新知識的時候,要么就會出現各種困難,要么就只是停留在其表面,所以當學生們在預習、討論的時候,老師要給予一定的點拔和引導,啟發他們的思維,拓寬他們的思路,把他們的自主學習引向更深的層面,最終達到突破教學困難和重點的目的。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通過每節課的積累,才可以走向成功。
5 要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給他們合作學習的方法
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上,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總是那么幾位學生在與老師之間產生交流或互動,而其他大部分學生都埋頭干自己的事。這主要是兩種原因造成的:
(1)厭學,對初中的歷史教學不感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2)部分學生并不是不想說,只是他們不會討論,面對老師提出的各種提議不知從何開口。
對于以上這兩種情況,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①在進行討論時需要有明確的目標。
老師要明確告訴每位學生討論的目標,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放矢。
②在進行討論過程時,應該注重方式方法。
這是關系到整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老師們必須要求學生們做到:獨立學習在前,合作學習在后。學生要在辯論前先進行獨立學習,認真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在小組內相互議論、相互答辯,這樣在討論時就有話可說了。
參考文獻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初中歷史的教學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改實施之前為了最大程度的適應考試的要求,歷史課上主要是老師講解,學生則是一個個的聽眾,而新課改則要求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老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因此新的形勢下,初中歷史老師應該尋求歷史教學的新方法,最大程度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一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新的課程標準出爐以后,初中歷史的傳統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除了要傳授學生基礎的歷史知識、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答題技巧以外,必須加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與之有機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歷史教學效果。
(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師備課。研究發現,教師的備課環節對初中歷史教學來說起著關鍵性的重要作用。歷史教師在授課之前做足授課準備、精心的計劃和組織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在上課時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認真聽取教學內容,有效地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時間,騰出更多的時間給教師更加深入的講解歷史知識,可以明顯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然而從近段時間以來的有關調查和研究來看,大多歷史教師對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把握的程度還遠遠不夠,教學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歷史教育觀念當中,還不能適應新課標所提出的各種新的具體要求,對于課前備課之一重要環節還不夠重視和用心,對教學內容的精心準備極度缺乏。
(三)學生對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性地位以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同樣重要的,二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還發揮著主體性的作用,大多數
的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了近乎整堂課的教學時間進行歷史知識講解,學生失去了主體性地位,成為了被強行灌輸歷史知識的客體,在課堂上沒有自我思考的時間,聽完就算,就算是教師安排了時間進行討論和思考,也只是流于形式,起不到實際作用。
二 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不論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忽略興趣的重要作用,而對于比較好動的初中生來說,其重要性更是不能否認的。因為初中生年齡較小,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調
動起他們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對于將來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如今的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知識比以往要豐富得多,這就必然導致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學習上,所以如何能夠調動起學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才是重中之重。
(一)抓住契機,合理調動。其實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是提出疑問,并最終解決疑問的過程。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一課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回答參與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接著可以讓學生回答的最終結果如何。當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出失敗后,可以追加這次改革為什么會這么快地遭到失敗,學生的積極性已經基本上被調動起來了,這時候我們要抓住契機,讓學生們討論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參與之下大家總結出了運動失敗的原因是由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過于懦弱,力量薄弱,以及反對派的圍追阻擾等等。通過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喚起了他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點燃了他們學習的激情,最終培養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二)引入歷史故事,引發興趣。從人們一貫的思想認知來看,歷史不過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發生了某一事件。大多時候由于考試的需要,我們都要求自己的學生按照特定的條條框框機械地記憶這些歷史事件,這樣的結果就是磨滅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其實,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并不是索然無味的,只是被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有它的客觀原因的,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體情節也在不停地變化著,人物在歷史事件中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可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插入一些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中的小故事作為課堂的小插曲,喚起學生對于歷史的求知欲,還能適當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三)注重培養學生主體的創新意識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涵蓋政治、經濟、自然、科學、文學等領域,在進行素質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和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推進,要加強初中歷史創新教學。利用歷史課堂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該在課堂上樹立學生的創造性的人格。歷史地課堂,教師應該對于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信賴,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機會,只有學生大膽的質疑,大膽的提問,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才能夠使得學生消化和吸收歷史課堂的知識,從而推動學生的對于歷史的充分認識,促進自身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另外,培養學生創新的堅強意志,創新是一個社會的普遍行為,但是,知
識的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在求知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有堅韌的意志和精神,才能夠不斷的收獲創新帶來的成果。在歷史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只有充分的學習和借鑒歷史,以歷史為基礎,不斷的提高創新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應當以科學的思想觀念為指導,立足于教學現狀,運用發展和辯證的眼光去探知目前及預測未來即將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運用各種資源和手段,不斷地完善和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作為湖南地區的教育工作者,更應當有機結合本地的歷史信息和其他資源。
參考文獻:
[1] 張劍文.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新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2.6.
初中歷史課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礎之一,培育影響著學生的歷史認知水平與視野。然而隨著時展與教育理念的轉變,原有的初中歷史教育思路與方式正面臨著挑戰和困境。因此合理改進目前歷史教學中的局限,避免給教師與學生帶來不利影響,是華東師大版初中歷史教育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筆者將在本文就困境與突破措施做兩方面的分析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所存在的困境問題
(一)歷史跨度廣學時少,學生難以理解
初中歷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課文,對古今中外的歲月事件的交替變更用六本教材進行描繪與闡述。但中外歷史體量龐雜時空跨度大且史學信息量蘊含豐富,僅靠固有的教學課時教師無法細致詳實地為學生進行知識上的講解,而為了趕上教學進度的籠統講授方式又讓學生難以理解,影響其對歷史知識的的消化領會。教師受限于教學進度與課時安排,只能對知識點進行概述無法展開講解,而學生也受制于教師的講課深度無法對課文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從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也難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技巧與水平。
(二)歷史教育觀念落后限制學生發展
傳統的應試教育看重學生應試技巧與成績,學生歷史的好壞全憑考試成績決定,忽視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發展。唯成績論的教育觀念將學生分為成績上的三六九等,打擊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一些成績較優異的學生將歷史學習理解為單純知識點的記憶,不再重視歷史學習與認知方法、觀念上的培養。
同時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停留在“教師說,學生聽”的層面,只是被動地讓學生接受知識的灌輸,沒有讓其主動參與進學習活動中。學生因此感覺課堂氣氛沉重知識索然無味,難以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從而影響歷史學習效率,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與能力也得不到開發與成長。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強調教學的策略性,實行合理科學的教學法
初中歷史教育首要的問題就是課時與教學進度的沖突,即繁雜多樣的歷史訊息與學生有限的課堂理解消化時間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教師有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歷史教學中講求知識與時間的協調,進度與信息的統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歷史教學的新途徑。
具體而言教學的策略性需要教師在學期授課前制定精確合理的教學規劃與設計,其思路不僅應看重知識的傳授度,還要關注學生在教學中所能得到歷史水平與潛力上的開發,即學生在課堂講解中以對知識點的理解為基礎,領會摸索出的歷史學習與認知心得。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思考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比如在設問中盡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類單純知識點記憶考察的提問,而要多用“為什么”“會怎樣”之類的引發學生思索的疑問,激發學生思維上的活躍與積極性。例如,對司馬遷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边@個知識的考查可以從名言的記誦轉變為提問學生:“對照他與屈原的經歷與成就,你如何看待這句話?”讓學生去思索二者的經歷與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斷,既鍛煉了學生知識點的記憶,也深化其對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認知。同時教師應注重課堂講學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課時中注重知識傳授方法,將知識點最大限度地引導給學生并為其理解。比如課前讓學生做充足的預習,減少教師課上對諸如歷史事件發生時間之類固有易記知識點的論述時間,為教學中歷史信息的展開闡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時間內采取講授重點策略,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與視野。
(二)激發學生興趣,帶動學生主動求知精神
不同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當今對教學理念的認識中,“學生本位中心”的觀念已愈發被廣大教育者接受與推廣。該理念將學生作為課堂教育的主體,但主體不代表主導作用,學生教育主體地位的發揮,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方式上的主導功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成為知識理解領會上的主體。
具體而言在教學中教師要啟迪學生對歷史信息的探索動力,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求學中,調動思維提升學習效率。比如在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評價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劃分為小組,進行相應的團隊內部討論,學生在辯論交流中來深化自己對該歷史人事的認識。比如以八年級下冊的香港、意義的知識為基礎,讓學生討論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對香港、意義新的認識。之后教師再讓各個團隊自由發表歸納出的看法,引導學生主動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表達給全班同學,教師及時予以評論糾正,在討論溝通與表達中啟發學生對歷史信息的探知意識與積極性,并帶動學生對歷史發展變革的興趣,優化教學氛圍,提升教學效果。
結束語:
華東師大版歷史教學困境的突破,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措施上進行適宜于課堂與學生的轉變制定,也離不開學生主動對歷史知識的思考與理解。只有教師、學生共同進步,轉變教學與學習上的觀念,才能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真正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6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引下,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歷史是一門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記憶的學科,因此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應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重視。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本人深刻體會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中積累了一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與技巧,在文中與大家分享。
一、教師要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起重視
初中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學科學習,因此,能否將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落實到實際的教學中去,與教師是否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起重視,有直接的影響。只有教師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起重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人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過程中發現,教師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起重視,應該具備以下兩個因素。
一方面,初中歷史教師有較強的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意識。歷史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意識,這樣教師才能將一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與技巧,切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具備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能力。有些初中歷史教師雖然能夠意識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沒有掌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與技巧,也難以達到預期的培養效果。因此,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師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首先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意識與能力。
二、通過有效掌握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助于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教師首先要能夠從知識點的角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夠產生較大的興趣,而且對學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識點也有很大幫助。那么,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該如何通過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點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由于初中階段學生剛剛接觸到歷史學科學習,因此,在知識點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適應與困難。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掌握知識點,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在有效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引導下,學生自然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點,學生在歷史知識點學習的結果會變得更加高效。有效掌握知識點,無疑能夠使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歷史學科學習的樂趣,自然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學習也逐漸進入良性循環。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興趣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過程中,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其中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如何進行設計,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不善于有效進行課堂設計,結果整個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很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且對學生有效掌握知識點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如果教師能夠對短暫的課堂教學的幾十分鐘進行有效設計,那么,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歷史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首先可以有效的進行課堂導入的設計,提升課堂導入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上課之始就對整個課堂充滿了期待。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安排好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時間,而且要安排好師生進行互動的時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做相關的練習題目的時間等,學生不會再感覺歷史課堂教學枯燥無味,自然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更加濃厚。
四、通過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就注重借助于多媒體。較之于教師單純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借助于多媒體,能夠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多媒體強大的聲像功能,能夠有效的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鎖定于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多媒體能便捷獲取學習資源的功能,對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
多媒體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將知識點展示給學生,能夠使知識點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總之,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切實發揮多媒體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興趣的作用,要求教師能夠有效的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通過課件,既要能夠有效的將知識點呈現給學生,同時又要能夠提升課件的趣味性,進而從知識性與趣味性的雙重角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斷進行創新是初中歷史教學不斷發展的需要;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指導學生,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是初中歷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展的客觀要求。為了順應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發展的要求,教師一定要遵循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目標,使歷史教學原則、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和師生關系得到不斷更新。
一、歷史教學原則要更新
歷史教學原則的內容有多方面的聯系性特點,主要包含:從古代到現代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同一歷史時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橫向聯系等。這些聯系可以拓寬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更好地識別并判斷歷史。為順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要求,發展孩子們現代化的思維模式,使多方面的歷史教學任務得以完成,歷史教學原則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學法,也就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啟發孩子們的思維,并以注重發展和增強孩子們分析、判斷、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為指導思想,使初中歷史教學肩負著發展孩子們創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務。
二、歷史教學思想要更新
思想是行為的主宰,是創新的先覺,教學思想對教學起著領導作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還沒有消除應試教育的影響,應試教育還沒有完全轉變為素質教育,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學強調歷史教學要著重培養孩子們的歷史素養及個人文化素質。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快地轉變教學思想,實現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時刻關注孩子們在課堂活動中的情感因素,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提倡自覺、主動的學習,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舊的教學思想過于重視老師“教”的作用,而不重視孩子們“學”的方法,這已不順應新時代的要求與發展。初中歷史老師要盡快轉變舊的教學思想,改變舊的“以老師為核心”的教學思想,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思想。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重視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一上課就“滿堂灌”,要求孩子們對知識點死記硬背,而不傳授解題技巧和方法。這不僅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還助長了他們的懶惰心理,稍有些難度或者沒有背過的題目,要么向老師尋求答案,要么就放棄。所以,老師應當以發展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為目的。
三、歷史教學方法要更新
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是整個歷史教學創新的重要內容。歷史教學方法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變化的。當前的初中歷史課本與內容和以前相比,都做了相應的調整,這就要求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施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們主動探究,也就是說老師要大膽地放開學生,讓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識。孩子們在探究新知識的路途中,自然而然地就鍛煉了創新能力。孩子們要對歷史做出的科學正確的判斷,需要擴散性和創造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探索,更需要用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行思考。孩子們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鍛煉和發展他們創造性思考的過程。所以,初中歷史老師所采取的歷史教學方法一定要發散孩子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擴散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
課堂教學活動不僅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更需要憑借先進的網絡技術或其他媒體來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老師在授課前要做精心的準備,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材包括熟讀教材,深挖教材資源,還要對所教學生的情況做詳細的了解,也就是備學生。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利用網絡技術搜索和查找資料獲得信息,以此增加孩子們的知識,發展孩子們對歷史資料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發的能力,以完成歷史教學創新的任務。
四、師生關系要創新
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服從。這種師生關系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系緊張,有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要和學生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是朋友,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其次,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樹立平等和民主意識,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協作。最后,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善師生關系,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滿足初中歷史教學新形勢的要求。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20世紀80年代,教學反思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已經蔚然成風。二十多年來,關于“反思”的討論在歐美教育界備受重視,并且逐漸影響到我國。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持續深化發展,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對于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已經越來越顯得重要,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完成歷史課程目標值得我們初中歷史教師進一步去探索。
一、新課程下教學反思的實質
何謂教學反思?簡而言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里指出,反思的出發點是對問題情境的困惑,經過分析、假設、推理與檢驗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通過反思可以對教學經驗進行改造和重組,可以發現教學的真正意義。反之,沒有反思就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
當前,歷史新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突破?;A教育歷史新課程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從單純的歷史知識傳遞者走向歷史教與學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歷史教師不僅歷史專業學識要較為豐富,而且還要善于對歷史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Posner)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著名學者劉岸英指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他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能有什么改進”。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師能否成為優秀教師,取決于他是否善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問題進行反思。[1]
二、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反思
“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后要他們死記歷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 。[2]這是“教書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個優秀的歷史教師,在新課程里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同時,優秀的歷史教師必然地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刻的反思,認真思考自己教學的過程及效果,并及時吸收他人的實踐、研究成果。因此,教學反思對于初中歷史教師專業成長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1、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所倡導的“參與式”教學,其目的不僅是要求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師在參與的同時進行探究。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也是教學實踐的研究者,教學研究離不開教學反思。歷史教學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歷史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歷史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教學行為日趨優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無疑會促進歷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如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多問問自己:這個課題應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最佳?對于學生搜集到的“史料”、“證據”,是讓他們全部采信,還是引導他們學會對“可疑”資料進行大膽質疑?學習成果展示的側重點是讓學生圍繞主題輪番登臺做一點知識性的介紹,還是說明探索求知的過程與方法?還有,對于近現代歷史上一些比較“敏感”的人物、事件、現象又應該如何客觀評價?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學習?是否應該有個“度”?初中歷史教師都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研究,從而達到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教學,并積極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徑,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不斷深化的目的。
2、教學反思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
所謂實踐智慧是指教師對教學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對具體教學情境和教學事件的反思。復雜的初中歷史教學,決定了它不是初中歷史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場所,而是初中歷史教師實踐智慧的體現過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師在文章里談到,他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中國歷史課,經常選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爸v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費力氣,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狀態。”后來,這位老師經過自己認真的反思后,他把“講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變:一是安排一些喜歡說話的學生,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在課堂上講中國歷史故事;二是安排學生做中國歷史廣播劇錄音,把錄音帶在堂上播放。兩種設計都取得很好的反響。這位歷史教師繼而分析:教師一個人講故事或組織學生講故事,其效果不一樣?!扒罢?,老師唱獨角戲,學生只需要聆聽;后者,老師是設計者,學生是表演者?!薄坝蓪W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負責的學生受到訓練,其他觀看和聆聽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教育?!?[3]
從這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初中歷史教師追求歷史教學合理性的反思活動,是有益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智慧增長的。關鍵是初中歷史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并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情境中理性地隨機應變,善于調整歷史教學策略,使自己的實踐智慧永遠處于發展的過程中。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學反思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實踐智慧的發展。那么,歷史教師又該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們初中歷史教師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這一問題,分享一些我的經驗與收獲。
1、要養成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的習慣。
過去,人們往往重視課前的備課,對于課后的小結與反思,則較少關注。但就歷史學科而言,需要教師課后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編演歷史劇”是新課程提倡的多樣化教學形式之一,這種教學形式真的對促進學生理解歷史有幫助嗎?揚州中學王雄老師在“”一課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自由組合,排演了一個“去留肝膽兩昆侖”歷史劇,教師讓同學們課余時間排練,不要太講究道具與服裝,也別花過多的時間。一周后,同學們在課堂上演出,結果印證了這種教學形式的積極作用。事后,王老師在“反思札記”中寫到:
這一天像過節一樣,學生興奮而不斷高漲的情緒也影響著我,不過,我在觀看之余想得最多的還是老問題:“這種方法能夠促進學生理解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他們排演之際,不僅十分重視劇本,而且查閱了大量書籍資料,了解人物的個性,為了想象梁啟超、康有為的講話語氣,大家還進行了討論,最后,確定了兩人講話的共同點:廣東普通話,都帶有書生特點,但是,康有為的語氣更沉穩,梁啟超較之更有激情。那么,為什么學生能夠在這種學習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呢?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是偉大的,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將其智慧表現出來,而不是僅僅接受別人的知識與觀念,參與歷史課本劇的排演可以將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歷史學習的情趣完整地結合起來。[4]
臺灣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唐遠華老師,從1992年起,嘗試對高一學生從事歷史劇教學實驗。劇本以“城濮之戰”、“毛遂自薦”及“鴻門宴”三件事為題材。一方面,學生對其內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適合進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們均具有豐富的戲劇性,頗能引發學生興味。實踐下來,唐老師覺得:
透過教師的精心安排指導,的確能促成發展并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預期目標。畢竟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理解史料、編寫劇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學習相當主動,收獲自然豐富!其實歷史劇的趣味性不僅表現在有趣的臺詞,滑稽的動作,更在同學間互助研究劇情發展的可能性上,所體會出來的心得。甚至個人認為演出前的過程,比演出結果,就教學價值而言,更為重要!因為觀賞的人只是旁觀這些歷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學卻是花了時間與下功夫去經歷這些歷史情境,歷史教學不是一直強調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神入歷史情境去做歷史的思考嗎??? [5]
以上這兩位老師都習慣于做課后小結與反思札記,長期積累,就會成為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歷史教學案例,對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反思水平。
2、看課。
“看課”又稱“課堂觀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常說的“聽課”類似。不過,傳統的聽課目的比較單一,而且聽課之后幾乎沒有什么評論。而看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助看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這已被西方學者喬依斯(Joyce)、許瓦斯(Showers)等所進行的實證研究證明。
陳瑤的《課堂觀察指導》一書中,記載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學一堂初中歷史課上做的看課筆記。陳瑤教師對執教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非常詳細、具體的“現場記錄”,并做了“評注”。比如,“現場記錄”描述道:“當講到商鞅變法的故事時,老師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動?!瓕W生明顯地完全被她的講述吸引。但在談到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學生的反映不是很積極,看上去有點疑惑,而且七八個同學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現?!庇衷谂赃呍u道:“商鞅變法的內容是課文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老師在投入的講解時,忽略了學生的反映,沒有在重點難點上給予充分強調。”對于老師向學生的提問,觀課者評道:“我感覺老師在提問上有設計、有技巧,但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的反應比較單一,缺少評價、追問和很明確的鼓勵。” [6]
觀課,教師具有最佳的研究條件,應該像上述實例這樣,觀課才能達到目的。當然,課后,觀課教師應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進行案例研究。
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是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取之不竭的源泉?!八^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歷史教學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歷史教師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別是一些中學優秀歷史教師的典型案例很重要。遠的不說,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歷史教育工作者從著名中學歷史教師,如宋毓真、陳毓秀、時宗本等人的教學經驗中提煉出典型實例,用以說明某種歷史教學觀點或歷史教學方法。特級教師劉宗華與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教學法前輩孫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寫了《劉宗華歷史教學藝術與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一書,前者談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和體會,后者則運用教育理論來闡釋其教學實踐的價值,理論與實際相得益彰。這些都是已經出版的,還有更多發表在報刊上、網絡上的優秀教學案例,應及時研讀,從中受到啟迪。而觀摩聽課、座談討論、專家講學等多種形式,也是對教學案例進行總結、反思和探討的好時機。
關于初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課題??梢钥隙?,發展的教學反思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也必然促進初中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岸英:《反思型教師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科學》,2003年第4期。
[2]方駿:《如何使歷史教學變得有趣》(p.165)?!秾W與教的喜悅》,(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陳漢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學上做過的嘗試》。楊秀珠主編:《老師談教學(歷史教學篇)》,(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熱烈的歷史課》。(臺灣)《清華歷史教學》第12期,2001年9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05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歷史作為一門深受學生喜愛的學科,為教師打造高效課堂創造了條件,但是教師在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過程中,也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與技巧,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就有助于打造高效高中歷史課堂的方法展開論述。
一、引導學生盡快適應歷史學科學習
對于初中歷史教師而言,在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過程中,應該從初中學生的歷史學科學習特點出發,這樣才能達到很好地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由于初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剛剛接觸到歷史學科學習,因此,想要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這樣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更加有效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
進入初中之前,學生沒有接觸過歷史學科,也沒有進行過與之類似的學科學習,因此,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與技巧。而歷史學科的學習與語、數、外的學習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盡快引導學生適應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為學生高效進行知識點的學習及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二、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
為了打造高效初中歷史課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獲取知識點,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自然課堂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該如何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呢?本人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也積極的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一旦學生能夠正確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及時給予學生表揚,那么學生自然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就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與成就感,自然學生進行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就更加高漲。當然,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積極性,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能夠結合實際教學的需要,靈活的將多種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
三、教師有效進行知識點的講解
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有效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也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雖然不同的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都對學生進行相同知識點的講解,但是卻收到了不同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較高,而有些教師的卻差強人意。導致該種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能否對學生進行有效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該如何通過對知識點的講解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呢?本人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升知識點講解的針對性
為了通過知識點的講解很好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提升知識點講解的針對性。歷史知識點較為繁多且零碎,如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針對性不強,勢必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較為迷茫。如果教師能夠線條化的、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那么,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思路也十分清晰,自然更加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二)語言生動有趣
教師有效的對知識點進行講解,不僅體現在對知識點本身的布局,還體現在教師如何將知識點展示給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采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能夠很好的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而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歷史知識點學習,從而也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當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還有很多??傊聲r期,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進而更好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引導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積極思考
教師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只有學生能夠有效進行知識點的學習,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升。思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打造高效歷史課堂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初中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思考的意識與能力都不強。因此,為了使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思考,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首先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本人認為學生學習歷史學科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開動腦筋,積極進行思考,這樣不僅對學生掌握知識點有很大幫助,而且對學生明白更多道理也有很大幫助。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還設置一些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的開動腦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行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大地擴寬了初中歷史教學的相關途徑,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等輔助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動態概念、歷史的空間,將其思維激活,提高其對于歷史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那么就能充分使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所提高,久而久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1.多媒體技術具有生動性、形象性與直觀性的特點
多媒體技術能夠由播放歷史地圖、文獻資料、文物圖片、歷史紀錄片及歷史事件的模擬動畫等方式,將以前過去的歷史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讓抽象的事情具體化、難辦的內容簡單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從而有效縮短了時空上的距離,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2.較強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初中的歷史教材著重于趣味性,講述歷史人物所發生的事件,以過程性的知識為線索,對于理論分析的要求較低,歷史教材的編纂與初中生的不強的邏輯分析能力等心理、生理特征相吻合。多媒體技術具有形象生動、一目了然、節奏緊湊、容量較大等優點,能夠為教師提供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古今結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思維能力,創造了知識的遷移與內化的機會。學生從“被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重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歷史的學習中體會人生,揣摩現實、展望未來,形成自己所獨特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在潛移默化中找尋屬于自己的軌道。
3.節奏緊湊,涉及的內容廣
歷史課的內容繁多,頭緒雜亂,并且因為課時的局限,教師在課堂上大多都在板書,為學生描述抽象的人與事,為學生解釋難懂的概念,因此一節課下來,教師也只能完成傳授基礎知識這一環節,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鍛煉學生的能力。通過多媒體,就能夠在備課的時候將板書的內容準備好,還能從其充分補充相關的法律資料、影視音樂、圖像圖形等,除節省了板書的時間,還能將費解的概念全部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將所講授的內容簡單化、形象化,節省教學時間之余,還能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4.創建恰當的教學情景
精心創建的歷史情景,不僅可以調動大部分學生的求職熱情與學習興趣,還能將學生引入知識的圣殿,讓學生能夠穿越時空、地域的阻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由心中接受并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念。以往都是依賴教師的語言描述來創建歷史情景,學生會覺得教師的描述過于單調與蒼白?,F在,多媒體的演示教學可形象地將歷史重現,讓學生恍如身在其中,使得自己的心靈更加貼近歷史,有助于思維與形象的融合。
二、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所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著橋梁的作用,但也不能與課堂、師生脫節,更不可以將所有通通包辦。要想多媒體技術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最主要就是怎樣使用得當。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發現很多歷史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一些問題,這樣不僅掩蓋了它的優勢,還可以產生負面的影響。
1.“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然沒有改變
“一言堂,滿堂灌”,一直以來都被批評,不過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后,有些教師錯誤地覺得多媒體能夠接替教師的職能,直接用計算機唱“獨角戲”,完全忘記了教師所要起到的作用。自然也沒法體會教師的教學特色,導致課堂氛圍死板拘謹。這樣使用多媒體技術會有反效果,只不過將以前的“人灌”換成目前的“機灌”。
2.教師所設計的課件華而不實
課件作為多媒體教學的重要組成環節,教學質量直接受到其設計的好壞所影響。課件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不能簡單地流于形式。不過仍有教師沒有留意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僅將書本搬到電子銀屏上,沒有很好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除此之外,歷史課的講授一般會配合著大量的圖片與視頻,有些教師就單純追求其視覺效果,讓學生深刻地記住顯示畫面,完全脫離了歷史的內在聯系與本質特征,導致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3.學生由接收者變成觀賞者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不僅要發揚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歷歷史的過程中通常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過有些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后,從來不重視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重視學生是否感興趣,將學生這一主體直接忽略掉。師生間的討論交流都埋沒在聲、光、圖像的展示中,學生不再是課堂的主任,而是觀賞課堂的外來者,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僅沉溺在欣賞精彩畫面中,而忘記學習實質性的歷史,久而久之,就脫離了學習本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康權.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運用[J].新課程學習,2009,(04).
[2]房君,武華斌.信息技術與歷史教育創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S1).
[3]俞毅成.淺談多媒體教學及其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應用[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06).
[4]鄭亞春.關注初中歷史課堂中生成性問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8).
社會實踐和發展規律表明:任何領域的事業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歷一個逐步適應和不斷完善的發展性過程,教育事業的改革活動也不例外。從初中歷史的教改現象看來,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在思想意識和行為實踐方面都存在亟待改進之處,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傳統教學意識和教學包辦模式的習慣性影響依然根深蒂固,這種潛在性問題現象必須在更大力度的行為實踐中加以進一步糾偏改錯,否則就難以鞏固教學改革所取得的累累碩果,甚至會因此而喪失來之不易的成績。如何才能有效鞏固和進一步擴大教學改革的效應呢?筆者結合初中歷史自主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對此作出闡述,希望為更多實踐者提供借鑒和幫助。
1.引導學生探索課本知識學習方法,積極有效地開展自主教學實踐活動。
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課本知識,從中摸索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實現自主學習的有效前提與保障。一是要傳授學生相關技巧,如怎樣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如何前后聯系和舉一反三等,幫助他們探索識記知識點和概念的便捷途徑。二是引導學生探索善于概要掌握歷史知識的要領。如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必須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和重組,從中提取記憶要素以簡化記憶??梢龑W生借鑒語文基本學法,找出每句重點詞,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也可借鑒數學“集合”概念,對歷史信息按照程序分析重組,形成知識框架,便于系統把握。三是引導學生探索系統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大專題下分設若干個子專題,形成比較系統的專題線索。再如,引導學生概括知識體系,并結合自身特點加工改良,采用“集合”方式確定相應的層次和隸屬關系,掌握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征。
2.引導學生深化聯系教材知識,積極有效地開展自主教學實踐活動。
一是要善于發掘教材的隱性知識。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有顯性(文字材料和圖表)和隱性之分,如1865年美國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對美國領土擴張這一主題來說是顯性知識;俄國在1865年之前是一個地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則是隱性知識。對此,可把之作為增強學生能力的重要題材。二是要深入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規律。如對于的失敗,可把之分為“直接原因(篡奪革命果實)”、“主要原因(革命黨人妥協等)”和“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深入探究,這樣才能建構起歷史事件成因反應在本質上的一般規律性。否則,就會事倍功半。三是要引導學生積極開拓學科內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這種全面聯系的綜合能力,既是學生建構完整歷史知識體系的關鍵所在,又是考試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內容,是歷史學習的必備基本功。四是引導學生探索跨科知識的滲透與聯系。如在教學美國西部大開發內容時,可以聯系當今中國西部大開發時政熱點問題,對中美兩國西部地理因素作聯系比較,從而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
3.培養學生知行統一解答能力,積極有效地開展自主教學實踐活動。
學以致用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歷史作為“人文學科”的終極性體現。一是運用所學知識解答考題和練習題。著重通過相當程度的練習、檢測和講評,不斷提高學生適應命題、解題答題和學用結合的實際能力。二是培養學生對學習檢測效果善于分析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每次規模性作業和教學檢測之后,教師在評講作業和試卷時,都要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揣摩和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在把握命題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答題中存在的失誤和不足,善于總結成敗得失,從而不斷提高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三是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一方面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作自我剖析,客觀分析人生之旅的各種得失,不斷調整人生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