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59: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業經濟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涪陵區依靠原有國營的工業基礎,大膽的改革創新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業,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夯實。數據資料表明,重慶直轄以后,涪陵經濟發展進一步“硬化”,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1997年工業產值為21.6億元,2011年增長至310.7億元,在重慶市所有區縣中僅次于渝北區,排名第二。從占GDP的比重來看,涪陵區1997年工業產值占GDP比重為38.8%,高于重慶市的平均水平37.6%,但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1.7%。2011年,涪陵區工業產值占GDP比重高達55.8%,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近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近16個百分點。從發展軌跡來看,1997~2003年,涪陵區工業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占GDP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與全國工業經濟比重基本保持一致。2003年以后,涪陵區工業經濟迎來第二波高漲,這與全國工業經濟比重下降的趨勢相反,與重慶市工業經濟實力整體走強的趨勢保持一致,但高于重慶市平均發展水平。
(二)意識:觀念變,思路決定出路
工業已經成為涪陵區發展的“引擎”,是全區經濟的核心支撐,這與“工業強區”的觀念意識是離不開的,涪陵區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工業經濟的發展。工業興則涪陵興,工業強則涪陵強。“八五”以來,涪陵區工業先后實施“過億超千”、“5135”、“三個一”工程和“工業涪陵”建設,工業經濟取得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涪陵區堅持“內培”與“外引”并舉,繼續深化重點發展戰略,發展和催生了一批支撐力強的骨干企業。全區重點工業企業及預備隊企業由2005年的14戶增加到2010年的35戶,201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9.5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82.1%。相繼有涪陵卷煙廠(重煙公司)、太極集團、建峰工業集團、中化涪陵化工公司、東升鋁業等7戶企業躋身重慶市工業50強之列,重點企業群體中已擁有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6個市級技術中心,創建中國名牌產品5個、中國馳名商標6個,“涪陵榨菜”成功上市使全區上市公司總數增至10戶。到2011年,培育了100億元級企業1戶、80億元級企業1戶、40億元級企業1戶、30億元級企業2戶、20億元級企業5戶、10億元級企業9戶,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901.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775億元。目前,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涪陵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實現涪陵工業轉型升級大發展,特作出實施“十百千萬”工業強基工程的決定,這對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涪陵區與全國百強縣工業經濟的比較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與自己比,可知進步,與他人比,方知差距。涪陵區在過去十多年里,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工業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重慶市所有區縣中,已經成為了佼佼者,但放眼全國來比,仍然還有很大差距。下面以全國百強縣作為參照,對比分析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為了便于比較,分別從東、中、西部選取10個具有代表性的全國百強縣,它們分別是東部的江蘇江陰市、福建晉江市、山東榮成市、浙江義烏市;中部地區的湖南長沙縣、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西部地區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四川雙流縣、新疆庫爾勒市。通過對比,涪陵區在人口規模和行政面積上與縣域經濟體相差無幾,從經濟發展水平上看,2011年,涪陵區地區生產總值為557億元,僅為全國百強縣之首江蘇江陰市的1/4左右,但超過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的總產值。10個全國百強縣經濟總產值的平均水平為798億元,高出涪陵43.3%;2011年,涪陵區工業經濟總產值為902億元,不到江蘇江陰市的1/5,但高于河南偃師市、山西河津市以及新疆庫爾勒市,10個全國百強縣的平均水平為1596億元,高出涪陵區76.9%;涪陵區人均工業總產值為每萬人8.2億元,遠遠低于江蘇江陰市的33.69億元,但高于河南偃師市,全國百強縣平均為17.62億元,是涪陵區的2.1倍;涪陵區地均工業總產值為每平方公里0.31億元,不到江蘇江陰市5.52億元的1/18,僅僅高于地域遼闊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和新疆庫爾勒市,全國百強縣的平均水平為1.45億元,是涪陵區的4.7倍。由此可見,第一,涪陵區整體工業經濟實力與全國百強縣相比,差距明顯;第二,涪陵區的工業經濟密度很低,僅為百強縣平均水平的21.4%,這對于土地資源并不寬裕的涪陵區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提高地均工業產值是涪陵未來工業經濟戰略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第三,涪陵區工業經濟的勞動力生產率偏低,不足全國百強縣的一半,這是當前涪陵工業經濟的主要劣勢。從全國百強縣經濟發展模式來看,工業經濟仍然是其主旋律,工業經濟強,則整體經濟實力強,工業經濟弱,則整體經濟實力弱。從上述10個縣域經濟體的發展特征來看,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第一是以江蘇江陰為代表的“蘇南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產業結構以鄉鎮企業為主;經營機制以市場調節為主。其工業經濟主要從鄉鎮企業脫胎換骨而來。第二是以義烏為代表的“小商品生產———商貿”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小商品組成大市場、小城市進行大物流、小政府實施大服務,以產品生產支撐市場,不做純中介性市場。第三是以內蒙古準格爾旗為代表“資源型產業開發”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依托資源而不依賴資源、推動資源深度開發、提高資源附加值,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對比之下,涪陵區工業經濟的發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第一是它不同于江蘇江陰的鄉鎮企業模式,涪陵區以“抓大放小、突出龍頭”的發展模式起家,以原有國有企業作為家底,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引進大型企業,擴充工業經濟實力。第二是它不同于以義烏為代表的小商品生產商貿模式,涪陵區知名工業產品“小商品少,大商品多”(如變壓器、船舶制造等)、“生產制造多、商貿物流少”;第三是它不同于內蒙古準格爾旗資源開發型模式,涪陵區自然資源比較缺乏,依靠資源開發發展起來的工業極少。鑒于此,涪陵區工業發展模式注定不同于其他地區,如何在國家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大背景下,促進涪陵區工業經濟走出自己特色,更上一層樓,是當前地區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每個涪陵人關注的熱點問題。
三、涪陵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一)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的調整和優化。國外很多傳統工業基地都經歷過從輝煌到衰退的過程,有些又從衰退中振興,有些至今還沒有恢復過來。例如德國魯爾區在19世紀50年代,以占全國的1.3%的面積,生產了德國40%工業產值,其支柱產業是煤炭工業、鋼鐵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和化學工業。但20世紀60年代后,德國魯爾區的工業經濟優勢逐步被其他地區所代替,魯爾區的經濟開始衰落,很快成了“沒落的貴族”,其中既有資源依賴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過于依賴原有的產業結構,沒有及時進行調整。此外,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等都遇到了類似情況,不過這些地區經過后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整治,如今又從衰退中恢復過來。而我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曾經是我國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區域分割,產業類型趨同、生態環境保護缺乏有效協調;經濟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缺乏活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主導產業衰退,后續產業青黃不接等原因,東北老工業基地逐漸走向衰落,至今都沒有恢復過來,如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呼聲很大,但仍然是有“振”無“興”。目前,涪陵的工業產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六大行業,第一是醫藥食品產業,如太極集團、葵花藥業、華蘭生物、三海蘭陵,食品以煙草、飲料、酒類、榨菜等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如稻花香高檔白酒、南方集團紅酒、榨菜集團等;第二是裝備制造產業,如亞東亞變壓器、美心曲軸、錢江摩托車及配套件、越盛軋輥、國奧電梯、三愛海陵等;第三是材料產業,如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水泥生產、鋼鐵薄板、鋁型材(線材、線纜)等,如攀華萬達薄板、歐尼克新型環保材料及房車、科王公司高壓電瓷、劍濤鋁業、東慶鋁業、東發碳素等。第四是化工化纖產業,化工以現代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氯堿化工為重點,如華峰化工、龍海石化、建峰工業集團、中化涪陵化工、天原化工、蓬威石化等。第五是電子信息產業,如亞東亞、深圳特發、波士頓鋰電池、上甲電子、科寶電纜、波士頓鋰電池工業等。第六是能源產業,以太陽能電池、生物柴油、生物質能源為重點,如博奧江森車用蓄電池、水投集團、涪陵電力等。涪陵目前的這些支柱產業中傳統產業居多,毋庸置疑,這些產業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支撐涪陵工業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來看,每一個產業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和歷史使命,這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涪陵的工業發展不能死守現有的“家當”,必須要及時調整,培育潛在的支柱產業,積極促使產業不斷優化。以全國百強縣之首的江蘇江陰縣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江陰的鄉鎮企業就發展得十分迅速,以村為單位的企業集團不斷涌現,如華西村、長江村等成為全國代表性的地區,20世紀90年代,隨著周邊地區的不斷發展,江陰的工業經濟優勢不斷弱化,江陰人發現,依據原有的模式,已經很難再有所發展,企業是很多,但是很零散,很難在與外面的企業競爭中獲得優勢。
此時,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第一是對企業進行產業重組。以村為單位,組建企業集團。整合供應鏈,重組產能,對外競爭時,不再是一個又一個的小廠,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集團。今天,江陰的很多村,本身就是集團公司了,長江、三房巷、倪家巷、華宏、華西、周西,等等。第二是國企改革。江陰作為一個經濟大縣,幾個大型的國有企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企的機制已經不再適合市場的需要,而且這些企業還壟斷了很多資源,限制了民企的發展,因此,國企改制被放到了很高的位置,如“紅星”等大型國企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被改制完成的;第三是產業升級。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產業逐漸轉型。如紡織,在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江陰的繅絲廠、紡絲廠還很多,但是紡織供應鏈下游的這些企業,附加值已經很低,只能賺到血汗錢,江陰政府及時作出了規劃調整,企業要么做上游高附加值的產品,要么就進行產品轉型。今天,這些繅絲廠在江陰已經銷聲絕跡,取而代之的是陽光、海瀾之家、紅豆、蘇派這些品牌服裝的巨頭。21世紀以后,江陰又尋求規模經濟向資本經濟轉型,目前江陰已經產生了32家上市公司,依然成為資本經濟最發達的縣域經濟體。依據西方的發展規律,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產品經濟必將向資本市場轉移,在這一方面,江陰又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讓人不得不佩服。針對涪陵的工業經濟現狀,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其一是立足涪陵的農業資源優勢,做強以榨菜為首,以特色種養殖、果蔬飲料、食用油等為輔的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目前涪陵榨菜已成氣候,在全國很多大中城市形成了銷售網絡,但涪陵其他的農業產業品牌還很缺乏,因此不妨借鑒和利用涪陵榨菜的品牌效應、銷售渠道和發展模式,重點打造幾個涪陵農產品加工行業,再造一兩個農業品牌。第一是加大力度重點打造涪陵的葛根產業,搶先占領葛根保健品品牌高地;第二是打造涪陵黑豬養殖加工產業品牌,形成母豬繁殖,幼仔銷售,黑豬肉、皮、毛加工等養殖產業鏈。其二是在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領域選擇突破口,打造幾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業,以點帶面促進涪陵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目前涪陵區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并不具備與重慶市主城區相抗衡的實力和基礎,因此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上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循序漸進,找準一兩個突破口,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技術高端人才,打出一個“拳頭”,先在某些領域立足,再以點帶面鋪開。比如可以借助長江師范學院和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的人才資源,同時引進國內外動漫產業的高端人才,重點打造涪陵動漫產業。其三是研究涪陵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或“再生”機制。面對區域之間激烈的工業經濟競爭,不進則退,如不能在技術、生產和銷售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就不如及早退出,轉向其他領域,尤其是傳統的工業產業。材料產業、化工產業等是涪陵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這并不說明這些行業本身具有多么強大的競爭力。
涪陵這些行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涪陵電力系統享受了國家的優惠政策,電力成本要低于周邊一些地區,從而形成了一個原始的成本優勢。因此,如涪陵化工、金屬冶煉與加工、裝備制造等行業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或是原料和銷售渠道的創新,否則就要加緊研究退出機制,或是從常規產能的生產轉向精細化生產,不然的話,遲早會面臨危機。總體上,涪陵區目前的工業經濟發展正處于“規模經濟”階段,享受規模經濟的“紅利”“涪陵制造”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支撐涪陵工業的發展。但死守這一點也不行,必須抓住時機促使產業結構的優化,變“涪陵制造”為“涪陵創造”,避免走入工業經濟陷阱,這樣才能在區域激烈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產業布局“合理化”
關鍵詞:
工業經濟;財力;做大;棲霞
1棲霞工業有基礎、有潛力,對全市經濟的支撐拉動作用正在逐步顯示出來
經過近幾年來堅持不懈地抓新項目引進建設、老企業嫁接改造、民營經濟發展培育,棲霞工業經濟整體實力明顯上升,一批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工業經濟作為富民強市的戰略重點來抓,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全市260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達到220億元、118億元和1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12.5%和12.3%.其中18家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22家利稅過千萬元.在近兩年特殊形勢下,棲霞工業能夠實現逆勢上揚,說明這幾年抓結構調整和企業培育已經初見成效,體現了工業經濟的基礎和潛力.(1)重點企業拉動作用日漸突出.去年以來,棲霞市對重點骨干企業進行了調整,并從資金、政策、電力等方面予以傾斜,促其盡快發展壯大.2015年,全市65戶重點骨干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利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1.9%和22.3%,骨干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在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情況下,65戶骨干企業中有43戶納稅比去年同期增長,其中,大地管樁、昌裕印刷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32%;鑫焊焊接、經壹佰照明、潤霖風電、張裕玻璃、華隆機械、樂泰汽車、東山電機等7戶企業增幅均達到50%以上.(2)老企業嫁接改造成效明顯.全市上下以改造提升老企業、盤活閑置資產為著力點,積極加大老企業嫁接改造力度,部分老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原來的“包袱”變成了“財富”,為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瀚海化工通過氨醇改造項目,由過去單一的尿素生產,增加到尿素、合成氨、甲醇、乙醇、二氧化碳等多個產品,企業效益明顯提高.同興實業過濾機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紅壹佰照明產品出口率達到75%以上,并成功將產品打入沃爾瑪超市.(3)發展后勁不斷增強.骨干企業把技術改造作為增強發展后勁、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2015年確定了25個技改項目,年內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入5億元,其中21個項目開始試生產或設備安裝調試.通過積極對接、扎實運作,萬華生態板業公司規劃的生態家居制造產業基地新增指接板、免漆板等3機的二期工程也順利投產.預計25個技改項目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企業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4.8億元,利潤2.6億元.(4)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針對近兩年經濟運行的異常情況,重點骨干企業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嚴格加強財務、成本和質量管理,有效地減少了企業損失,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為企業應對危機打下了堅實基礎.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煙臺電機等企業,狠抓內功管理,積極“降本增效”,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企業效益明顯提升.各重點用能企業堅持節能降耗與技術進步、加強管理相結合,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茉莉華服裝、陽光服飾等企業,積極轉變經營方式,把握市場的能力大大增強,市場相對穩定,影響相對較少,在原有客戶的基礎上,又積極開拓了歐美等市場.
2存在問題
總體來看,2015年全市工業企業運行比較平穩.但隨著國際金融動蕩、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效應的逐步顯現,給棲霞市的工業經濟也帶來了不少壓力,骨干企業普遍面臨著運行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難,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比較艱難.(1)市場需求萎縮.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響了棲霞市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有的還影響到內銷企業的經營發展.如水泥行業,三菱、山水等企業,受國內外建筑市場大幅度萎縮的影響,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導致企業開工不足,產品大量積壓.同時,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該市部分企業出口價格不斷下降,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如服裝行業雖然訂單較為充足,但由于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屬于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外商除在產品質量上比以往更加苛刻外,還不斷壓低加工費單價,致使企業處于微利狀態.(2)資金投入放緩.盡管金融單位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由于企業有效資產大多已經抵押,融資難的問題仍然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另外,該市投資規模大、拉動作用明顯的項目相對較少,再加上部分項目配套資金落實難度較大、項目質量不高,爭取國家大盤子投資的可能性較小,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難度加大,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據調查,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缺口資金達15億元,其中技改資金缺口8億元,流動資金缺口3億元.(3)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部分企業因資金、市場、產品結構等原因,陷入開工不足甚至停產狀態.從該市65戶重點骨干企業運行情況看,受危機影響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影響,山水水泥、寶橋水泥、白洋河水泥、大地管樁、東山電機、安得利斯風電、拓偉機械、雷彩工具等8戶企業處于開工不足狀態,裕祥精細化工公司未能滿負荷生產.上述企業2015年度影響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6000萬元.(4)原材輔料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自去年以來,由于部分企業對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形勢估計不足,為了保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在各種原輔材料大幅漲價的情況下,高價購進了大批燃料和原材料,至今尚未消化完畢,如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的煤炭每噸比目前市場價高出500多元,銀云活塞的鋁每噸比目前市場價高出近6000元,東山電機購買的銅比目前市場價每噸高出4000元,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企業效益3000多萬元.
1 安徽省經濟發展持續高速增長。近5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都在20%左右,進出口增長尤為迅速。外商直接投資勢頭良好。其中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出現大幅增長,凸現安徽省投資環境的潛力巨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有50%屬工業投資;財政支出呈遞增趨勢,具有明顯助推經濟增長的功能;金融機構存款額增幅越來越大.這主要源于工業經濟總量的增長。
2 2007上半年省會經濟圈發揮的作用。1~7月份.合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783.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6.8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46.08億元,同比增長27.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增幅在中部六個省會城市中位居第二。從輕重工業看,增長同步加快,分別增長28.9%和26%。比上年同期分別加快11.5和8.9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看。均呈增長態勢,在六類企業中僅國有企業增速平緩,其他各類企業均保持高于或接近全市平均增幅的水平;從行業看,在34個行業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比一季度增加2個,其中有16個行業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從企業看,上半年,合肥市產值超億元企業有75戶,比上年同期增加17戶,實現產值同比增加12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71.2%。其中,產值超20億元的企業由上年同期的3戶增加到8戶,新增產值62.3億元,大企業支撐作用明顯。
在省會經濟圈戰略提出之后,原先并非安徽經濟增長熱點區域的巢湖、六安兩市,投資活躍。上半年。六安市實現生產總值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15%,巢湖市的經濟總量以及城市規模在全省17個市中均無出色表現。但是.今年以來,巢湖市生產總值增幅在12%左右。港股中市值最大的內地地產企業碧桂圓以及美國最大的私募投資基金之一華平集團已經通過其控股上海中凱房地產公司介入了巢湖的城市建設。
在“巢湖現象”受到關注的同時,偏居皖西北的六安在吸引外來資本上也有強勁表現。上半年六安全市累計完成投資76.4億元,增長四成以上。其中超過45億元的投資由外來投資商完成。而省會合肥僅在前5個月,就已經超過460億元.同比增長六成以上。
3 “馬蕪銅”東向發展策略明顯。上半年,蕪湖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扎實開展“堅持科學發展,打造五大優勢”大討論活動,努力推進各項工作,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57.9億元,增長安徽2007年工業經濟發展特征
張亨明16.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23.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9元,增長2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666元,增長21.1%,近年來第一次實現兩項指標增長均在20%以上。重點項目進展迅速,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投資總額、財稅收入和群眾收入都有較快增長。
馬鞍山市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均晉升全省經濟運行排行榜前三強。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合肥市208.51億元、馬鞍山126.21億元和蕪湖市123.48億元。財政收入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合肥市110.95億元、蕪湖市51.79億元和馬鞍山43.71億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額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馬鞍山7971元、合肥市6796元和銅陵市6586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馬鞍山農民收入創下全省新高,居全省第一位。絕對額居全省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馬鞍山市3388元、蕪湖市2666元和銅陵市2574元。
二、各市支柱產業發展和產業集群呈現地方特色
1 支柱產業穩定增長。近三年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業、電子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度壓延業及電力、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是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增加值同比增長都在30%以上。其中2006年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非金屬礦物制品、煤炭開采和洗選、電力、煙草制品等行業實現利潤105.7億元,占全部利潤的45.8%。
2007年上半年受市場需求和價格回升帶動,建材、煤炭、鋼鐵、電力、有色等傳統優勢行業增速加快。裝備制造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循環經濟產業加快發展,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增長126.4%。
2 機械工業、汽車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至2007年7月底,全省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871.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4.4%.其中100戶重點聯系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98.5億元,增長48.04%,累計完成銷售產值851.65億元,增長42.86%;汽車工業上半年共生產整車35.33萬輛,銷售34.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32%和28.64%,分別高出全國增長幅度11.89個百分點和5.33個百分點。
3 各市重點產業企業發展帶頭作用明顯。合肥目前已形成支柱產業,其中汽車及裝備制造、家用電器、食品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上半年產值達327.5億元,龍頭產業帶動作用凸顯。汽車產業上半年產值達110億元.同比增長25%。安徽叉車集團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雙雙入選2007中國機械5∞強。擁有海爾、格力、長虹、三洋等眾多海內外知名企業,家電產業預計到2010年產值可突破1000億元。上半年,銅陵市經委重點監測的22戶工業企業生產繼續平穩增長(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90%)。6月份當月實現現價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8.7%,比上月凈增加3.6億元;上半年累計完成233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與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凈增24億元。銅陵有色控股公司榮列2007中國企業500強第110名。
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占蕪湖市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6%。奇瑞的跨越式發展.帶動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聚,全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已達120余家,“蕪湖汽車城”的框架已經搭成。
能源城市淮北、淮南的支柱行業如煤炭開采、洗選業、化學原料等行業都有很大的增長。其中淮南礦業集團公司顧橋煤礦、國投新集能源股份公司劉莊煤礦和淮北礦業集團公司渦北煤礦順利通過國家竣工驗收.準予正式投產,此舉標志著兩淮煤炭基地億噸級生產能力正式形成。
4 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的發
展,安徽省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不斷提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底。該省約有產業集群176個,其中超過10億元的集群有23個;集群中的企業約2萬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712個,吸納就業人員120萬人。超億元的企業有142個。超5億元的有66個;年營業收入1348.48億元。利潤總額99.38億元.上繳稅金57.09億元。2007年1~6月份.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產業集群36個,新增企業戶數3094戶.新增就業人員6.8萬人。產業集群正在成為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三、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1 產業結構調整效益顯著。整體來說。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地位不斷上升。工業發展結構得到優化,傳統工業向現代加工制造業轉化步伐加快。汽車、冶金、建材、家電、工程機械、能源等優勢行業持續快速成長。2006年完成2200萬臺家電。令該省成功躋身全國“三甲”;55.6萬輛自主品牌汽車,達國內7.3%的市場占有率。不僅使我省的汽車工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也讓世人看到了安徽源源不斷噴涌而出的巨大創新能力。
2006年安徽省GDP的增長率為12.9%。如果將2006年三次產業的增長率分別按1990、2000、2005年三大產業的比重計算的增長率分別為11.7%、12.7%、12.9%,則2006年實際增長率與按1990年、2000年、2005年的三次產業結構所計算出的增長率的差額(即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2%、0.2%和0。這一結果既說明結構的調整對經濟的增長影響非常大,同時也表明安徽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地優化。
2 重點行業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加大。2007年1~6月份,全省技術改造完成投資441.1億元.占全年千億元目標的44.1%。制造業技改投資保持較高的強度,成為該省技術改造投資的重點領域。上半年制造業完成技改投資300.2億元.占技改投資的比重達到68.1%。結構調整優勢突出,輕、重工業同步增長,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3.7%和21.1‰37個工業大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其中有15個行業實現增加值增長30%以上。各市經委都制定了《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意見》,明確了當地鼓勵發展的主導產業、改造提升的傳統產業、應淘汰的落后產業。各市都堅持以項目為龍頭,不斷加大投入。增強企業發展的后勁。積極推動企業的自主創新工作,促進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
3 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當先。2006年,安徽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個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4.1%.而能源消耗和:氧化硫排放分別占全部工業的68.6%和72.25%。這些行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要制定專項規劃,明確目標,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
北片九個市中,煤電、化工、建材等傳統耗能行業所占比重較大,節能降耗仍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能源城市淮南、淮北以企業為主,著重抓重點用能企業的降耗問題,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其中淮南市投入100億元,全面實施開發利用瓦斯的計劃。并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市的瓦斯利用率已達到50%,初步實現了瓦斯利用的產業化。2007年5月9日。在即將投產發電的淮南田集發電廠的煙囪上,工人們對脫硫和除塵裝置進行最后調試.這套裝置可以使脫硫率達到90%以上,煙塵去除率達到99.8%.達到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水平。
四、非公經濟發展
1 民營工業在縣域工業中唱主角。安徽各縣市將民營工業作為縣城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結合各自實際,認真謀劃,積極探索適合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無為、桐城、天長、霍山等一批縣市民營工業迅速成長,成為推動縣城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經過全省各縣市的努力.民營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安徽民營企業不僅承擔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還是新農村建設中剩余勞動力就業的重要去處。2006年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512.2萬人.增加79.6萬人。
一、20__年基本情況
1、工業生產總量增長較快。全年工業增加值計劃為7.8億元,全年實現8.1億元,占計劃106.4%,比上年增長30.6%;全年主營業務收入計劃為28億元,全年實現31億元,占計劃110.7%,比上年增長27%;全年入庫工商稅計劃為4400萬元,全年實現4520萬元,占計劃102.7%,比上年增長26.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為4億元,全年實現5.4億元,占計劃135%,比上年增長22.8%。
2、經濟增長點不斷突出。一是今年新開工億元項目東成(江蘇)機械有限公司、麗偉家紡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正宇機械公司、九鼎機械2個。竣工投產上海貝思特公司、神彩墨業、九鼎機械公司、華峰公司、華誼石油廠、泰西斯公司等13個企業。為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20__年底實現超百萬企業7家,新增定報企業10個。三是全鎮引進工業項目52個,投資總額突破4億元。“三外”工作已完成全年目標,全年協議引資500萬美元,外資實際到帳119萬美元。
二、20__年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圍繞“一業特強,多業跟進,特色趕超,產業興鎮”的要求,以特色鎮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啟動一園一區建設,著力招大引強,培植龍頭企業,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全面促進工業經濟又好又快向前發展。
(二)發展指標
(1)增加值10.6億元,增長30.9%;(2)工商稅收5500萬元,增長25%;(3)增量投入5億元以上;(4)引進外資150萬美元,自營進出口500萬美元;(5)新增納稅超百萬企業4個,超50萬元企業8個;(6)新增定報企業不少于10家;(7)新產品開發20只以上,通過省市級鑒定10只;創國家、省高新技術企業2~3家;申報省以上科技專項10項;申報國家專利50項;(8)創省名牌產品1個,市名牌2個。
(三)工作重點
1、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一是盡快啟動儲備項目。全力做好投資3000萬元的水泥添加劑生產項目、投資1億元的韓國塑料機械項目、投資1億元的世標皮革機械項目和投資1億元的惠龍醫用材料項目,力促其盡快投產達效。二是抓緊土地準備項目盡快上馬。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閑置土地資源,對于暫時閑置的張氏機械15土地,華遠石油機械15畝土地和友情機械8畝土地,對照招商選資要求,報選優勢特色項目進場落戶。三是開工項目迅速施工。東榮石油機械、康泰服飾和南港焊管、華海石機項目迅速開工。
2、抓好工業集中區建設和發展中小企業。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一業為主,多業跟進,特色趕超,產業興鎮”發展戰略,精心組織好工業經濟工作,具體做到“五個強化”:一是強化園與區建設結合,構建發展載體。一方面,加快一園一區建設,規劃建設好一個占地2500畝的民營經濟創業園和一個占地20__畝的鞋機工業區。在此基礎上,立足鎮情實際,按照園區建設要求,全力抓好現有的輕紡、機械冶金、寧鹽路、富港、振岡等五個工業小區的改造升級,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平臺。另一方面,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建設好江蘇省輕工機械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在已經摘得檢測中心牌子的基礎上,落實好建設用地、籌措到建設啟動資金,同時征得市、區質監部門的大力支持,力爭使檢測中心早日建成,為我鎮鞋機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強化做強產業與做大規模結合,塑創發展優勢。以打造中國鞋機城為契機,通過培育核心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強配套協作,加快提升鞋機產業關聯度和集中度,確保到20__年鞋機產業實現開票銷售8億元,利稅1.2億元。與此同時,引導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協作,廣泛吸納外來資金,實現倍增式發展。三是強化技改擴能與創新創牌結合,激發發展活力。通過加快投入力度,嫁接實施一批規模大、層次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技改擴能項目,推動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實現裂變式擴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鞋機產業要加速自主創新,新培育國家、省高新技術企業2-3家,創建1-2個省級名牌產品。磨料磨具行業以大直徑、高速切割砂輪為主攻方向,新上大型壓機等硬件設施,創建省級名牌產品;石油機械行業以螺桿鉆具、隔熱油管為主攻方向,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冶金行業要淘汰一批科技含量較低的產品,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紡織行業以高支高密特種紗布和后道生產加工為主攻方向,切實改變目前粗放式經營的狀況。四是強化招大引強與全民創業結合,積蓄發展后勁。一方面,重抓招大引強。推行以園區為載體、特色產業為指南、利益機制為動力的招商方式,采取以商引商、以企引商、招商等方法,提高招商引資工作實效。每年確保引進5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以上,億元以上項目2個以上。另一方面,狠抓全民創業。按照“環境優先,抓大不放小”的發展思路,對照“六放”要求,降低準入門檻,激活民資民力,推進全民創業。每年確保新增民營企業90個以上,個體工商戶800戶以上,注冊資本15000萬元以上。五是強化外引與內培結合,提升隊伍素質。不惜重金培養和聘請一批高級技術人才作為“靠山”;定期邀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前來授課,舉辦各類技術、管理知識培訓班;
有計劃地組織企業主到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和職工隊伍,為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四)具體措施
在組織經濟工作中,堅持科學決策抓重點,改進方法抓難點,齊心合力抓熱點,攻堅克難抓亮點,力促工業經濟上水平、出成效、創特色。
1、明晰工作思路,實施四大工程。一是實施工業強鎮工程。堅持三著并舉:一抓藍多特、華躍、坤泰、華森、晨龍、弘佳為代表的企業擴能增量,助推企業做大做強;二抓豪邦、東成、澤田、為代表的企業增資合作,幫助企業提質增效;三促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培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全年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900戶。二是實施項目興鎮推進工程。發展經濟必須要把項目為把手,以項目推進促經濟發展。在實際工作中,重抓工業項目,突出外資項目,主攻大項目,引進好項目。三是實施改革創新工程。改革是“發動機”,科技是“引擎器”。只有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改制力度,加快技術創新,才能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增強競爭的實力。四是實施人才創業工程。用足用活人才資源,啟用重用經濟能人,化經濟資源為經濟優勢,變能人經濟為老板經濟。
2、緊扣中心工作,攻克重點難點。一是圍繞招商引資攻克“三難”。針對項目難找、客商難談、資金難到位的“三難”實際,主動迎上去,抓上手,促到位。鎮招商辦主動服務,幫助篩選意向項目,論證考察接手項目,跟蹤介入洽談項目。在幫助辦理證照手續時,催促投資者資金必須到位。二是圍繞企業運轉攻克“三難”,針對部分規模企業人心難穩定、產銷難銜接、矛盾難協調實際,加大協調力度。調處部分企業的用地矛盾,租賃廠房矛盾以及人員工資矛盾,確保企業正常運轉,新項目順利進場,稅收正常增長。
3、提高組織化,推進企業提質增效。積極引導企業搶占市場,擴能增量,創新創業,強化管理。鞋機、紡織、石機、磨料磨具企業銷售增幅達28%以上。紡織業企業,遵循市場規律,實行有序競爭。藍多特公司、華躍織布廠增幅明顯;鞋機企業,盡管競爭激烈,但業務不減,閎業、澤田等企業保持龍頭地位;冶金鑄造企業中,慶華、盛鋼等企業生產形勢看好,效益提升明顯;輕工業企業,龍熙鋼等一馬當先;磨料磨具企業,華辰公司、石機企業,石油工具廠一路領先,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4、改進工作方法,增強發展經濟合力。一是嚴實部署工作與重點督查公示相結合。招商引資重點工作逢會必匯報,定期必公示,不斷進行催逼加壓,變壓力為動力,變動力為行動。二是化解棘手矛盾與解決突出問題相結合。主動與供電局、土管局、環保局、建設局等部門聯絡感情,溝通關系,為項目征地、電力增容、環評、辦證等提供“快捷通道”。三是協調疏通關系與營造環境相結合。堅持恪守誠信,實行高效服務,著力營造透明公開的法制政策環境,嚴厲打擊吃拿卡要、強裝強卸強建等擾商現象的發生,有效保護投資者利益,為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
工業生產效益總體較好。20n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43.7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實現銷售收入976.3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利稅88.2億元,增長18.5%;利潤抖.1億元,增長20.0%。骨干企業發展勢頭良好。2011年全市共有新口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2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9.7億元,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160家,規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993.3億元,同比增長21.2%;實現利潤47.46億元,增長31.6%;實現稅收11.62億元,增長23.8%。全市利稅過千萬元以上工業企業188家。有圣泉l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主導產業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形成了交通裝備、機械制造、食品飲料、精細化工四大主導產業。20n年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83.42億元,同比增長20.0%,占工業總收入的80.3%。實現利潤49.23億元,增長24.0%;實現利稅76.13億元,增長23.2%。其中交通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鄧.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收入的26.5%;機械制造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75.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收入的28.2%;食品飲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6.9億元,占全市工業總收入的4.8%;精細化工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2.9億元,占全市工業總收入的20.80/0。四大新興產業增勢強勁。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四大新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刃.6億元,同比增長35.120/0,占全市比重6.10/0。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好。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37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4.1%;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產值487.6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46.9%。擁有濟南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企業技術中心27家。
(二)章丘工業發展的主要路徑
(l)興辦園區助推工業經濟騰飛。章丘搶抓機遇,1992年12月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省級經濟開發區—山東明水經濟開發區,經過20年的建設發展,明水經濟開發區成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先進機械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重型汽車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有機高分子材料基地、山東省科學發展示范園區。2012年10月順利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一是開放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截至20n年,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引進項目410個,合同投資人民幣96叮乙元,實際到位資金68叮乙元,世界印明雖企業中有5家在章丘投資興辦企業。開發區現有重點出口企業34家,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二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開發區現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4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中心13家;省級技術創新服務平臺2個;先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16項,96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經國家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79家。三是特色產業集聚效應明顯。開發區現已形成交通裝備、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四大主導產業。四大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占開發區總銷售收入的85%以上。四是園區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開發區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17家,47家企業納稅過千萬;全區生產各類工業產品400多種,其中有5個為中國名牌產品,濟南圣泉集團、銀鷹集團、華凌電纜有限公司擁有中國馳名商標,擁有省著名商標11個,省名牌產品10個;山東章鼓的羅茨風機、天力干燥公司的干燥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處于全國首位;圣泉集團生產的高效空心防熱材料為神州八號飛船成功返回發揮了保駕護航的關鍵作用。五是園區發展環境日益優化。開發區累計投資近100億元,實現了路網、電網、水網、汽網、場地等“十通一平”,為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區內排水、排污管網完善,已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3個,日處理能力巧萬立方。
(2)招商引資支撐工業經濟發展。重點抓招商引資,項目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招商,成立專門的招商隊伍,瞄準世界50明雖和國內500強的企業招商,主動叩門招商,強化招商引資的激勵機制,不斷優化環境。堅持“三個并舉”:即數量與質量并舉、規模與效益并舉、引資與引智并舉,以商招商、專業招商、中介招商、對接招商等方式方法廣泛得到應用。
(3)規模發展提升工業竟爭力。大力實施規模發展戰略,全市2011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160家,其中過100億、5叮乙元各有l家。其中重汽屬地收入突破190億元,圣泉集團收入近6對乙元,過2叮乙元、10億元企業分別達到7家和l家。注重抓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支柱產業逐步形成。一是制定出臺扶持骨干企業的優惠政策;二是重點扶持大企業集團(2011年以來,章丘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件);三是幫助企業拓展資本市場,成立企業上市領導小組。一大批規模企業成立了股份公司作為上市后備資源,現在深交所已上市企業有l家,上市辦理中的后備上市企業已達到了20家,預計到“十二五”末,上市公司將達到5家。
(4)科技創新激活工業經濟發展內在動力。多年來,章丘堅持走科技興企之路,牢固確立傳統產業高新化、傳統產品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達到51.2%。(勻扶持本土企業避免產業空心化。一是規模檔次不斷提升。經過多年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規模大、創新能力強、成長能力突出的本土企業。圣泉集團的銷售收入和利稅從2006年的9.5億和1.7億增長到去年的64.8億元和8.5億元,5年間分別增長了7倍和5倍,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鎮企業成長為亞洲地區同行業最大生產廠家;伊萊特重工幾年間由一個手工作坊成長為年銷售收入對乙多、利稅近8000萬元,在國際風電相關領域有話語權的國際性企業。二是財稅貢獻越來越大。目前章丘已形成機械加工、鑄造鍛打、建筑塔機、羅茨風機、汽車裝備配件、炊具機械等本土企業集群。2011年,全市機械鑄鍛企業已達13刃家,產值7叮乙元,利稅8億元;建筑塔機企業46家,產值6叮乙元,利稅7億元;風機企業108家,產值4叮乙元,利稅5億元;炊具機械企業86家,產值8億元,利稅1.6億元;汽車配件企業42家,產值22億元,利稅4.6億元。三是創新能力日益增強。目前,全市初步建立起以圣泉、華凌2家國家級技術中心、9家省級技術中心(本土企業6家)、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l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銀鷹炊具)為支撐的國家、省、市、縣四級企業技術中心體系,優秀本土企業已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四是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在本土企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像圣泉集團的唐一林、伊萊特重工的牛余剛、華民鑄鍛的侯宇氓等一大批有思想、有魄力,開拓進取、善抓機遇的企業家群體。目前,本土企業擁有的各類人才中,碩士以上學歷15人、正高職稱10人、享受政府津貼l人。
(5)優化環境拓展工業經濟發展能力。一是制定優惠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二是搞好服務。實行市級領導和部門包抓重點工業企業制度。所有服務部門全部進入政務大廳,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三是積極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通過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減少收費項目,基本掃除了影響投資環境的政策障礙。
二、章丘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1.工業經濟總量不夠大,發展質量總體不高。章丘是濟南的工業重鎮,也是一個人口大市,工業經濟總量占到了濟南市的近10%,排縣域第一位。在濟南來看,章丘的工業有一定的特色,有較高的地位,有較強的實力。但放眼全省全國,可看到明顯差距。從上表可以看出,章丘市工業發展各項指標都不靠前:GDP排全省第1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最少的平度還少8對乙元;固定資產投資僅高于鄒平;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還沒有過千億,還不到鄒平、龍口的一半;規模企業利潤不到龍口的三分之一,新泰的一半。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差距則更大。昆山市2011年工業總產值7001.29億元,比上年增長20.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30.86億元;利稅總額512.16億元;利潤總額412.00億元;產品銷售率99.1%;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1.4%。江陰市2011年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97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42.4億元;實現利稅578.對乙元;利潤430.9億元。紹興縣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459.80元,比上年增長2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939.23億元,增長28.9%,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保持較快增長。通過橫向對比,我們發現,章丘工業經濟總量還不夠大,整體竟爭力不強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強市。與發達地區相比,工業投入力度不夠、質量不高。“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投入年均增長7.2%,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利潤等指標年均增幅僅在20%左右,自2003年工業投入總量首次超過利稅總額以來,幾年差距逐步拉大,到2011年工業投入總量高出利稅總額23.7億元,這說明章丘仍未擺脫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2.產業集聚水平有限,大項目拉動作用不強。目前章丘僅交通裝備產業、機械制造、精細化工產業過百億,2011年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鄧.3億元、275.3億元和202.9億元,全市各門類工業的產業集中度和產業規模化經營水平函待提高。而昆山市已形成了l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8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千億級集群IT產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實現產值3282.41億元。章丘工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大企業不多,尤其是缺少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拉動力不強。章丘全部工業單位總數為9845個,其中規模以上為402個,僅占4.0%,與省內部分工業強縣相比,差距十分明顯。龍口全部工業單位總數只有2548個,規模以上有310個,雖然比章丘少,但比重為12.0%,遠超章丘的4%;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為2180.1億元,是章丘的兩倍。與榮成、鄒城、膠州等市比較,在規模以上企業個數、比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等方面比較,差距也比較大。章丘傳統產業、傳統產品所占比重較大,市場竟爭力不強。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部分企業出現產品滯銷、庫存增加,導致開工不足、不能滿負荷運轉。四大主導產業除食品飲料外,產業效益下滑明顯,對章丘工業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3.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結構調整壓力巨大。從產業結構來看,傳統工業比重大,新興工業發展相對緩慢。從企業組織結構來看,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占規模以上企業的39.8%,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差。從企業技術結構看,相當一部分企業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落后,主要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來支撐企業發展。
4.科技創新能力薄弱,高新技術企業偏少。目前,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僅有11家,數量少,企業普遍存在技術開發資金投入不足,缺乏人才等方面問題,導致產品技術含量和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產品竟爭力不強。(l)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比例偏低。在40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只有犯家,其中大型企業只有3家(不包括濟鋼、重汽),還沒有形成理想的“紡錘型”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竟爭,前景不容樂觀。(2)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不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工業經濟增長的方式仍為粗放式,高技術行業科技產出與先進水平差距較大。201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980/0,比重還比較小。(3)創新要素供給不足。特別是技術人才嚴重缺乏,影響了章丘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的開展。在全部科技創新活動人員中,擁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偏小,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4)工業企業重引進、輕消化,自有知識產權不多。在技術引進中,章丘企業對核心技術的引進不夠,大部分還是引進硬件,對技術及設計圖紙工藝專利的引進還很少。
5.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受地域、自然條件、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對外開放度不高,利用外資偏少,經濟外向度較低。除與沿海幾個區市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比較處于劣勢外,與新泰、鄒平、諸城相比,差距也比較大。
6.企業融資困難,導致發展后勁不足。2011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190.6億元,而其中個體私營貸款比重非常小。了.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瓶頸急需破解。一方面土地供應指標緊缺,再加上存量土地相對不足,項目用地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比較粗放。目前工業用地基準價都在10萬元/畝左右,遠低于土地開發成本,也比沿海等地低很多。跟發達地區比,章丘的土地利用效率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加快章丘縣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培育園區特色,整合優勢資源,壯大工業經濟規模1.打造特色專業園區,夯實產業發展載體。一是加強一區四園建設管理。要乘著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東風,對開發區項目區加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力度。二是持續打造特色園區。加快規劃建設濟南高端制造服務園區和章丘電子信息產業園,吸引一批域外新興產業項目落戶園區,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新興產業規模,打造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載體。三是著力引導集聚發展。支持中小企業較多的鎮(街道)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積極引導中小企業進園區,打造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的新載體。2.整合優勢資源,促進集群發展。以大型優勢企業為核心,發展關聯及配套企業,堅持打造大型優勢企業與發展中小企業并重,推動產業升級與擴張產業規模并舉,爭取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的縣域“塊狀經濟”與產業集群。3.壯大工業經濟規模,實現產業擴規提效。一是提升傳統產業。章丘要抓緊抓實四大主導產業提升行動。發揮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引進龍頭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做大做強交通裝備、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四大主導產業,確保主導產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穩定在80%左右。二是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章丘工業要以實施四大新興產業培育行動為契機,立足產業基礎和發展趨勢,加強政策扶持引導,重點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產業,力爭“十二五”末,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10%以上。三是振興優勢產業。加快技術設備升級,加大品牌創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鍛造等為龍頭的鑄鍛鑄造產業,以大漢建機等為龍頭的起動機械產業,以華明水泥等為龍頭的建工建材產業,以泉永印務等為龍頭的印刷包裝產業,力爭“十二五”末,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四是“保姆式”服務呵護優質實體項目。堅持和完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三定四包”責任制(即定項目、定責任、定時限,包項目建設進度、包問題協調解決、包政策落實到位、包項目產出效益),對市級領導包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進展情況,實行定期調度、超期督辦和結果公示,每月一調度、一通報。4.加大上市推進力度,實現借力資本市場發展。一是找準市場定位,科學制定上市規劃。加快民企股份制改造,指導重點企業盡快上市,對已進入輔導期的企業,做好指導、協調、溝通工作;二是加大民營企業上市扶持力度。支持行業龍頭民營企業重組發展、做大做強。5.強化以企招商,實現現有企業增資擴股。做大做強現有企業,鼓勵企業重組整合。通過合資合作、股權收購等方式建立新的生產基地和子公司,開發新產業、培育新品牌、開拓新市場,引導現有企業通過增資擴股來做大做強,促進產業鏈的延伸,促進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不斷放大現有企業的輻射帶動效應。
(二)調整工業結構,加快技術改造,推進循環經濟發展1.重視本土企業的發展,推動本土企業轉型升級。一是像伊萊特重工那樣拿出優勢資源尋求對外合資合作,在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的同時,拓展市場;二是像章鼓那樣對企業進行包裝實施境內外上市,吸納更多資金,增強轉型升級能力;三是像圣泉那樣發揮自身資金、人才等優勢,利用國家產業政策,加強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實現內生擴張、自我轉型提升。2.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實現信息化引領發展。一是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企業內部研發、生產、管理、銷售等關鍵業務的綜合集成應用,集中打造“兩化”融合標桿企業;二是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加強信息技術培訓,使之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為信息資源共享創造有利條件;三是加強重點領域信息技術應用。3.突出企業管理創新,實現提質增效發展。一是加強戰略管理的創新。調整企業內部價值鏈,加快品牌升級;二是重視精細化管理。企業要增強自我創新能力,在管理模式、業務流程、關鍵控制點、授權機制、監督機制、反饋機制、評估機制、分析模型等方面進行管理研究,要敢于進行業務模式重組(BMR);三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營造一種知識分享、員工之間和諧相處的氣氛,創建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4.著力抓好市場開拓,實現促銷擴銷發展。一是多措并舉拓市場。突出抓好分公司營銷部所在地的客戶服務部建設,保持完善現有的客戶服務部;二是利用展會放大品牌。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瞄準目標市場,積極搭建企業對外宣傳展示的平臺。5.抓好節能降耗,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一是以科技進步及創新提高節能效率。重點抓好關鍵技術開發、陳舊設備及落后工藝技術的更新改造工作,督促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節能措施;二是拉長產業鏈,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打造強的核心產業和企業,吸引各地更多的中小企業主動與之配套等;三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以高新技術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大力實施四大優勢產業振興行動。加快技術設備升級,加大品牌創新力度,改造提升以章丘重型鍛造等為龍頭的鑄鍛鑄造產業,以大漢建機等為龍頭的起動機械產業,以華明水泥等為龍頭的建工建材產業,以泉永印務等為龍頭的印刷包裝產業,力爭“十二五”末,實現銷售收入20叮乙元以上。
(三)提升創新能力,注重人才培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一是堅持走產學研相互合作的研發途徑。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形成技術創新聯盟,雙方進行緊密合作,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企業自身也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以爭取在合作中占優勢。二是通過海外購并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企業可以通過收購、兼并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或科研單位,從而獲得這個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和能力,將企業外部的技術資源轉為企業的內部資源。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打造自己的第一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技術創新活動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保護企業技術創新的合法權益。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將品牌創建工作納入企業重要發展目標來重點落實。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吸收凝聚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工作,重視引進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引進緊缺人才和特需人才,特別要重視吸引出國留學人員和華人科學家。
(一)寧波工業經濟與深圳的差距
寧波工業經濟總量水平全面落后于深圳,GDP、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企業銷售值與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等工業經濟總量水平指標僅為深圳一半,寧波2011年的GDP、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產值與深圳2006年的數據相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甚至還未達到深圳2006年的水平,總體落后時間超過5年。寧波工業經濟相對強度指標也落后于深圳,不過差距明顯比工業經濟總量的相關指標要小,同時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是資金利用率與深圳存在較大差距,寧波的成本費用利潤率與深圳的差距逐年變大,總資產報酬率也落后于深圳,2011年的總資產報酬率水平只和深圳2006年水平相當。寧波工業經濟能源消耗效率落后于深圳,存在層級性的差距,差距有5~10年。由于產業結構的原因,寧波工業經濟發展能耗比較高,效率相對較低,因而更容易遭遇發展瓶頸。
(二)寧波工業經濟的增速高于深圳,但增速差距在逐漸縮小
寧波認識并承認自己的不足,總結其他國家與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經驗,學習改革的思路與魄力,大力推進創新轉型,走出一條具有寧波特色的工業經濟發展之路,積極利用后發優勢,在工業經濟發展上奮起直追。寧波在大多數工業經濟發展總量指標、人力資本方面的相對指標及能源消耗指標的增長速度都高于深圳,但領先差距在逐漸縮小。2007~2011年寧波GDP增長率都高于深圳。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增長率2007、2010、2011年寧波也高于深圳,而2008、2009年稍微落后于深圳;寧波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除2009年比深圳低外,其他幾年都高于深圳。2007~2011年規模以下企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寧波也比深圳高。 2007~2011年人均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率、出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增長率寧波都高于深圳。寧波工業經濟能源消耗總量上與深圳的差距逐年減小,寧波在反映經濟走勢的先行指標工業用電量上逐年增加,工業用電量與深圳幾乎相當。寧波工業用電量增長率在2007~2009年都高于深圳,這與同時期寧波工業經濟發展速度高于深圳是相吻合的。
(三)寧波工業經濟與深圳存在差距的原因剖析
從內部條件看,寧波工業企業的規模落后于深圳,自身創新能力不足。2011年寧波企業十強第一位的鎮海煉化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只有2011年深圳企業十強第一位的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半;寧波上市公司數量和A股上市公司市值則為深圳的3/10和1/10。深圳已進入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階段,寧波則處于投資、效率驅動為主的發展階段。深圳科學技術競爭力在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居第4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42.4%,創新體系建設處于較高水平。深圳的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突出,國內外創新型人才和資本能為深圳所用,創新驅動特征明顯,注重創新投入,產出效率更高。寧波近幾年建設創新型城市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深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這就使得寧波工業經濟發展動力提升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要素資源短缺限制而遇到發展瓶頸,利用后發優勢追趕深圳的后勁不足,還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出現波動,發展不夠穩定。
從外部環境看,寧波工業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更大。深圳、寧波外向型經濟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工業經濟發展速度減緩,一度甚至出現負增長,但寧波工業經濟回調程度要大于深圳,受金融危機影響更大。寧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于深圳企業,對經濟拉動力偏弱,對危機抗擊能力也更弱。寧波中小民營企業居多,發展過程中難以獲得更多的國家政策和資源支撐,遭遇金融危機和外貿壁壘,企業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重大沖擊。這使得寧波工業經濟發展穩定性欠缺,外部環境的沖擊容易破壞工業經濟發展勢頭,企業也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生產,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受到限制。從發展動力看,寧波工業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更大。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發展動力都來源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寧波工業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更大,但是寧波工業經濟的外向度不如深圳,這使得寧波工業經濟發展動力不如深圳,同時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二、深圳工業經濟發展的經驗借鑒
深圳工業經濟發展有許多值得寧波借鑒的經驗。基于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的差距及原因剖析,我們主要分析深圳市政府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值得寧波學習借鑒的經驗。
(一)發展總部經濟,培養大企業大集團
深圳在培養和發展大企業大集團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優化總部經濟發展環境,整合總部經濟發展資源,統籌企業總部和研發基地的規劃布局,實施總部企業引進計劃,著力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在深圳設立中國業務總部、國內大型企業在深圳設立國際業務總部。鼓勵和支持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產業規模優勢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本土大企業集團扎根深圳,通過國際合作、跨國并購、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業國際化進程。扶持有實力的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開展跨國經營,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
(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企業資金利用效率
深圳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科學安排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政府采購扶持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利用外資從外延的簡單擴張轉向內涵的深化拓展,結合全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拓展外資的來源地。另一方面堅持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提高企業資金利用效率,增加資金產出。立足自身優勢,加快從加工裝配向自主研發制造轉變,發展現代金融、物流、商貿、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三)優化產業結構,為高端產業擠出空間
深圳一直沒有停止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早在幾年前就提出“建設效益深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先后出臺了新能源、生物醫藥、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結構,推進建設三大產業集群,推進制造業適度重型化,推進優勢傳統產業集群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生態型都市農業和海洋產業,發展總部經濟和民營經濟。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斷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與此同時,深圳市政府通過產業轉移、老區改造,為新興高端產業落戶“擠出”新的發展空間。通過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質量不斷提高的升級路徑。
(四)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
深圳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鼓勵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支持企業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自有品牌產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及設備和短缺資源。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研究建立和實施貿易信用保險制度,推進貿易方式和市場多元化,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以優質產品拓展全球銷售渠道。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的發展模式,提高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和產業帶動效應,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進一步發展遠洋貿易出口,積極開展轉口貿易,大力培育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
(五)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
深圳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模式,并大力鼓勵創新資源向企業集中;高起點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推進支撐自主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創投行業;著力營造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環境,政策優、投入大。深圳推進自主創新最重要最本質的一條經驗,是把全球的創新資源匯聚起來為己所用,其核心路徑是推進商業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創新,創造綜合性、多元化創新模式。在推進自主創新的同時,深圳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除了通過抓核心技術、建基礎設施、推示范工程等手段,在智慧技術、智慧產業、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領域全面推進“智慧深圳”建設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創新智慧技術、智慧產品開發應用的商業化模式,高起點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通過吸收全球的智慧資源、拓展全球的智慧市場來建設智慧城市。
三、發展寧波工業經濟的若干建議
結合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發展比較分析結果,借鑒深圳工業經濟發展經驗,我們提出發展寧波工業經濟的若干建議。
(一)培養和發展大企業大集團
從寧波與深圳的工業經濟總量比較中可以發現,寧波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和規模以下企業總產值高于深圳,但工業經濟總量水平落后于深圳,說明寧波市企業規模度低于深圳,企業在做大做強方面弱于深圳,這也是造成寧波工業經濟與深圳存在差距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培養和發展大企業大集團。
一是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總部企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改善投資環境,整合總部經濟發展資源,吸引國內大型企業和海外跨國公司在寧波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并發揮其在企業經營和管理等方面對本地其他企業的良好示范作用,從而提升整體產業結構和行業競爭力。促進和培育本土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鼓勵和支持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產業規模優勢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本土大企業集團扎根寧波,加快企業國際化進程,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發展提升本地企業或培育新企業使之成為擁有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及品牌的總部型大型企業。
二是組織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鼓勵和引導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發展,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特色化經營,支持與大企業建立協作關系,推動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二)提高資金貢獻率
從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相對強度的現狀與發展速度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寧波在勞動力利用率方面與深圳的差距不大,但在資金利用率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因此需要保持人力資本方面的優勢,提高資金貢獻率,更好地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
一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使多方資金展開良性市場競爭,降低融資成本,最大限度地獲得低成本資金。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設區域性中小企業金融中心和民間投資管理中心。鼓勵全天下的“寧波幫”共同建設寧波,提升寧波的工業進展,增加資金總量。同時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臨港工業選資標準,加快引進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打造利用外資平臺,充分發揮重點區塊的招商引資主力軍作用;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加強重大產業項目引資,堅持直接引資和間接引資并重,支持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和戰略投資,重視智力資本引進。
二是不斷深化拓展資金用途及去向。提高選資標準,加大對于新型產業和環境友好型工業的融資政策方面的傾斜,著重加強對工藝水平高、附加值高和產業關聯度高的工業項目在融資方面的政策扶持,增加資金的利潤率和貢獻率。同時,進一步強化資金監管與稅收引導,監督與引導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增加資金產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三)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從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能源消耗的現狀與發展速度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寧波經濟發展能耗較高而效率較低;同時在寧波工業經濟發展動力分析中可以發現,產業結構未能更好地發揮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因此需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其向集約式發展,更好地發揮產業結構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是繼續推動工業經濟創新轉型發展。重視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培育壯大生產業,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企業,推動制造業分工細化和服務外包,延伸和完善產業鏈,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創造更加有力的支撐條件,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是優化第二產業內部布局。擇優發展臨港工業,充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堅持“集群化、循環化、高端化”方向,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保持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領先地位,推動一批傳統支柱產業的改造升級,全力打造產業集群,推進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合理引導產業梯度轉移,引導寧波企業“走出去”建立生產基地,把產業梯度轉移與產業結構升級、總部經濟培育結合起來。促進寧波經濟順利轉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主導工業邁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領域。將加快轉移和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或企業。
(四)提高外貿企業的質與量
從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相對強度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寧波在出貨值占銷售產值比重方面與深圳存在差距,說明寧波工業經濟的外向度還有提升空間。從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比較分析中也可以發現,寧波工業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存度要大于深圳。因此,應該加大外貿企業的發展力度,提高外貿企業的質與量,使進出口貿易為工業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一是加大市場拓展力度,優化外貿產業和出品產品結構。研究建立和實施貿易信用保險制度,推進貿易方式和市場多元化,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特別注重新興市場和新興原材料基地的開發,進一步提升外貿質量及影響力。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外貿產業結構,提高寧波外貿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在努力培育新的外貿企業的同時,鼓勵外貿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促使原有外貿企業由單一的產品出口向技術溢出大、產品帶動性大的集合化出口模式轉變。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外貿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
二是改革創新開放型經濟管理方式。建立完善適應對內和對外開放要求的體制環境,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外資產業結構,引導“走出去”格局向寬領域、多層次轉變,建設在更廣領域、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與國內外經濟相融合的開放經濟引領區。
(五)加強創新,突破瓶頸
從寧波與深圳工業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分析中可以發現,寧波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對深圳的領先優勢在減小,說明寧波工業經濟可以利用的后發優勢在逐漸減小,在工業經濟發展中遇到瓶頸。因此需要加強創新來克服發展瓶頸,提升自身的實力來進行發展和追趕。
一是切實重視和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和扶持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依靠技術進步和人才戰略腳踏實地開拓創新;鼓勵與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設立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加強發展自主品牌建設;力爭使一批重點企業在技術水平、工藝水平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設立創新基金,研究設立跨部門的創新科教組織;整合和優化創新資源,充分發揮高校的研究職能和企業的研發職能,鼓勵校企協作,加強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等各項財政性資金的統籌支持力度;著力發展生產業,主導工業邁入高科技、高信息化等領域,促進智慧城市的順利建成;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突出人才戰略,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載體、強化服務為重點,加快構建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為自主創新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六)增強抗風險能力,穩定發展工業經濟
一、鶴壁市工業經濟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
從1957年建立鶴壁市起,該市工業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煤炭為主、輕工業為輔的時期(1957年建市至20世紀80年代)。建市以來,以煤炭為主的重工業比重占絕對地位,煤炭、機械、電子等產業均有所發展,但尚未形成主導突出、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1989年,全市企業總數達到6097個,工業總產值146 993萬元。
第二階段:接替產業逐步發展期(20世紀90年代至2007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煤炭、食品、電力、建材、金屬鎂、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高新技術等8個產業,形成了八個產業共存的局面。
第三階段:現代工業體系構建和完善期(2008年至今)。2008年以來,鶴壁市現代工業體系逐步構建和完善,從鶴壁自身優勢出發,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的標準,確定了煤電化材一體化、食品、汽車及零部件三個戰略支撐產業和金屬鎂精深加工、電子兩個新興先導產業。
二、鶴壁市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1)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56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164家,較2005年增長115家,其中10億元以上企業3家。
(2)工業產業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煤電化材一體化、食品工業、汽車及零部件三個戰略支撐產業和金屬鎂精深加工、電子信息兩大新興先導產業發展迅猛。2009年,三大戰略支撐和兩大先導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2.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9.6%。
(3)重大項目增強產業發展動力。2009年,全市工業投資完成168.27億元,同比增長32.1%,是2004-2006年三年工業投資的總和,工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4)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加大。緊緊圍繞煤化工、食品、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陶瓷、電子、服裝等具有集群發展優勢的產業,實施了產業鏈招商和配套產業招商,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
(5)產業布局集聚化功能不斷強化。按照產城一體的理念,打破行政區劃,規劃了寶山、鶴淇、金山和黎陽等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浚縣糧深加工產業園區、石林陶瓷產業園區和鶴山產業園區等3個市級產業園區,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
三、鶴壁市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業經濟發展呈現“產業單、鏈條短、層次低、規模小”的狀態。“產業單”,指產業結構長期以煤炭、電力為主,雖然食品、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發展較快,但產業單一的現象沒有大的改變;“鏈條短”,指工業產品以初加工為主,產業鏈條較短,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層次低”,指主要產業缺乏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規模小”,指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缺乏行業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企業效益不穩定。
(2)產業升級轉型的能力有待提升,關聯度高、帶動力強、成長后勁大的高增長行業相對不足,高端產業項目引進和培育相對滯后,中小企業創新動力和競爭實力不強。
四、鶴壁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學規劃
(1)加強規劃引導。編制和完善重點產業行業專項規劃,形成上下貫通、銜接一致的規劃體系。鼓勵和支持重點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合理引導投資方向,有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2)嚴格規劃管理。加強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的銜接,強化政府對空間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使規劃成為政府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政策引導
(1)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切實按照“三同時”原則,加強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努力實現清潔生產。放寬服務領域市場準入,適當鼓勵引導各類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服務領域。
(2)加強財政引導支持。統籌使用市產業發展基金,產業扶持資金重點向煤電化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戰略支撐產業和金屬鎂精深加工等新興先導產業傾斜。
(3)落實財稅優惠政策。制訂高效快速簡便的操作辦法,貫徹落實國家、省對企業的增值稅轉型、企業研究開發費稅前扣除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和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資源綜合利用等優惠政策。
(三)提升環境
(1)建設開放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整合城市道路網和公路網,加快區域性高快速路、市域性高快速路、干線性主干道等路網建設,完善鶴壁市與周邊城市的路網體系。建設一批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對外交通方式與城市內部交通的順暢轉換。
(2)建設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體系。大力推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和應用。推進天然氣高壓管網和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逐步形成高效、可靠的天然氣供氣網絡。
(3)構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網絡體系。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建設“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和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四)統籌推進
(1)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切實加強對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空間布局、產業政策制定實施、重大項目策劃引進、用地指標落實、產業發展基金使用等環節的統籌和協調,加強對相關部門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有關政策和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完善科學考核機制。科學設置統計指標體系,探索完善新興業態的統計方法,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分析、指導和推進等工作的需要。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05
1 棲霞工業有基礎、有潛力,對全市經濟的支撐拉動作用正在逐步顯示出來
經過近幾年來堅持不懈地抓新項目引進建設、老企業嫁接改造、民營經濟發展培育,棲霞工業經濟整體實力明顯上升,一批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特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工業經濟作為富民強市的戰略重點來抓,取得明顯成效。2015年全市260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達到220億元、11.8億元和15.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12.5%和12.3%。其中18家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22家利稅過千萬元。在近兩年特殊形勢下,棲霞工業能夠實現逆勢上揚,說明這幾年抓結構調整和企業培育已經初見成效,體現了工業經濟的基礎和潛力。
(1)重點企業拉動作用日漸突出。去年以來,棲霞市對重點骨干企業進行了調整,并從資金、政策、電力等方面予以傾斜,促其盡快發展壯大。2015年,全市65戶重點骨干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利稅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1.9%和22.3%,骨干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在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情況下,65戶骨干企業中有43戶納稅比去年同期增長,其中,大地管樁、昌裕印刷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32%;鑫焊焊接、經壹佰照明、潤霖風電、張裕玻璃、華隆機械、樂泰汽車、東山電機等7戶企業增幅均達到50%以上。
(2)老企業嫁接改造成效明顯。全市上下以改造提升老企業、盤活閑置資產為著力點,積極加大老企業嫁接改造力度,部分老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原來的“包袱”變成了“財富”,為全市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瀚海化工通過氨醇改造項目,由過去單一的尿素生產,增加到尿素、合成氨、甲醇、乙醇、二氧化碳等多個產品,企業效益明顯提高。同興實業過濾機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以上;紅壹佰照明產品出口率達到75%以上,并成功將產品打入沃爾瑪超市。
(3)發展后勁不斷增強。骨干企業把技術改造作為增強發展后勁、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形成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2015年確定了25個技改項目,年內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投入5億元,其中21個項目開始試生產或設備安裝調試。通過積極對接、扎實運作,萬華生態板業公司規劃的生態家居制造產業基地新增指接板、免漆板等3個生態環保項目;張裕玻璃、昌裕印刷、東山電機的二期工程也順利投產。預計25個技改項目全部完工后,年可增加企業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4.8億元,利潤2.6億元。
(4)抗風險能力進一步提高。針對近兩年經濟運行的異常情況,重點骨干企業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嚴格加強財務、成本和質量管理,有效地減少了企業損失,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為企業應對危機打下了堅實基礎。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煙臺電機等企業,狠抓內功管理,積極“降本增效”,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企業效益明顯提升。各重點用能企業堅持節能降耗與技術進步、加強管理相結合,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茉莉華服裝、陽光服飾等企業,積極轉變經營方式,把握市場的能力大大增強,市場相對穩定,影響相對較少,在原有客戶的基礎上,又積極開拓了歐美等市場。
2 存在問題
總體來看,2015年全市工業企業運行比較平穩。但隨著國際金融動蕩、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效應的逐步顯現,給棲霞市的工業經濟也帶來了不少壓力,骨干企業普遍面臨著運行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降等困難,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比較艱難。
(1)市場需求萎縮。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直接影響了棲霞市出口企業的生產經營,有的還影響到內銷企業的經營發展。如水泥行業,三菱、山水等企業,受國內外建筑市場大幅度萎縮的影響,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導致企業開工不足,產品大量積壓。同時,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該市部分企業出口價格不斷下降,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如服裝行業雖然訂單較為充足,但由于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屬于來料加工或貼牌生產,外商除在產品質量上比以往更加苛刻外,還不斷壓低加工費單價,致使企業處于微利狀態。
(2)資金投入放緩。盡管金融單位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由于企業有效資產大多已經抵押,融資難的問題仍然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另外,該市投資規模大、拉動作用明顯的項目相對較少,再加上部分項目配套資金落實難度較大、項目質量不高,爭取國家大盤子投資的可能性較小,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難度加大,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據調查,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缺口資金達15億元,其中技改資金缺口8億元,流動資金缺口3億元。
(3)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部分企業因資金、市場、產品結構等原因,陷入開工不足甚至停產狀態。從該市65戶重點骨干企業運行情況看,受危機影響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影響,山水水泥、寶橋水泥、白洋河水泥、大地管樁、東山電機、安得利斯風電、拓偉機械、雷彩工具等8戶企業處于開工不足狀態,裕祥精細化工公司未能滿負荷生產。上述企業2015年度影響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6000萬元。
(4)原材輔料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企業經濟效益。自去年以來,由于部分企業對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形勢估計不足,為了保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在各種原輔材料大幅漲價的情況下,高價購進了大批燃料和原材料,至今尚未消化完畢,如山水水泥、瀚海化工的煤炭每噸比目前市場價高出500多元,銀云活塞的鋁每噸比目前市場價高出近6000元,東山電機購買的銅比目前市場價每噸高出4000元,這一因素直接影響企業效益3000多萬元。
3 加快棲霞工業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新開工業化道路
棲霞市工業的發展雖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但只要找準工業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市工業的新跨越就不是夢想。
(1)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立足棲霞市工業實際,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唯有此,棲霞工業才有根本出路。在加快全市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圍繞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總體應實行三個一批。一是關停一批。主要是關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目前,全市對年產10萬噸以下的機立窯水泥生產線全部關停,對資源依靠過多的滑石、石材加工企業限制生產,對7戶重點用能企業搞好跟蹤管理,確保全市能耗和排放達標。二是轉型一批。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外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市場的倒逼機制迫使一些低端產品退出市場或進行改造升級。棲霞市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快推行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抓好水泥、化工等行業技改擴能以及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促進企業向“低投入、低消耗、小排放、高產出、可循環”的節約型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水平。三是扶持一批。棲霞市現有8個項目列入了煙臺市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在抓好這些項目建設的同時,應該圍繞生態板、風力發電等項目,再扶持培育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努力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取最大的發展效益。
(2)注重發展的乘數效應,從根本上保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該抓住最能突破全局、最具裂變潛力的關鍵環節、重點部位,謀求最大的發展效益。當前棲霞工業經濟的裂變,重點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全力突破重點園區。抓工業必須集中用力抓重點園區,增強吸納聚集能力,使更多的項目向園區集中,并通過進園項目上下游產業的縱向延伸和關聯產業的橫向拓展,打造產業集群,實現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使園區真正起到項目聚集裂變的作用。目前,棲霞經濟開發區和農村臺灣農民創業園規模以工業企業占全市總數的比重達到了三分之一,“十三五”期間要爭取兩大園區全年工業銷售收入和財政收入兩項指標占全市的比重達到60%以上。二是加快推進老企業嫁接改造。老企業的嫁接改造、膨脹裂變,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的特點,是發展壯大企業的一條捷徑。近年來,該市緊緊抓住有潛力的老企業不放松,同興實業由一個小企業裂變出多個子企業,擁有20項專利,7個系列40多個產品,國內市場占有量達到70%;瀚海化工、萬華生態板等項目依靠技改,實現了項目膨脹發展。今后要繼續走老企業嫁接改造的路子,實現企業快速發展。三是抓好項目引進建設。今后,應該更加注重已引進落戶項目的增資擴股、規模擴張,更加注重閑置資產的開發利用,更加注重開展以商招商,加大項目的引進建設,這是今后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點。注重發揮落戶項目的作用和影響,抓好以商招商,通過項目的不斷擴張、不斷引進,以達到項目裂變的效果。
(3)抓好工業經濟運行,引導企業管理上水平。對工業經濟來說,要把危機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是政府主管部門要從思想上、體制上、作風上進行深入反思,查看促進企業發展的思路、措施是否落實到位,看看是不是真心實意為企業辦實事,扶持企業的政策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有沒有影響企業發展的條條框框限制,該落實的落實、該糾正的糾正、該清理的清理,破除一切制約企業發展的消極因素,打造一個更加有利的洼地效應,把解放思想真正體現到抓落實促發展上。二是用科學的發展理念指導企業布局調整,城區實行退二進三,企業實行退城進園,有效發揮城區對三產的帶動功能和園區對企業的聚集功能。下步,要爭取銀云活塞、澳通制劑等企業盡快退城進園。同時,對目前園區內盡管符合產業發展方向但科技含量低貢獻不大的冷風庫、網套、紙袋等企業,結合鎮域經濟調整和發展,通過“滕籠換鳥”的方式把土地置換出來,以有限的土地和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效益。三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圍繞原材料購進、企業庫存、產品訂單、電力供應等方面,搞好分析測算,加強運行監控,提供有效支持,保證企業健康發展、正常運行;進一步抓好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引導企業苦練內功、加強管理,努力把生產成本降到最低,以同樣或較低的投入換取更高的回報。
參考文獻
[1]曹偉.中國經濟增長、匯率變動與對外貿易關系的實證研究[J].海南金融,2005,(09).
此次招商考察,雖是以招商為主,但在與企業接觸過程中,也從他們的成功實踐中,對如何加快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得到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啟示。
啟示一:必須按照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培育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是經濟發展的綜合載體,牽動力強、輻射面廣、關聯度高。所考察各地都是以骨干加工企業為龍頭,上聯原材料基地,中聯各類吃配項目,下聯終端產品市場,整體做大做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生產加工體系,推動了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沈陽*公司從去年以來先后投資近1.5億元,在沈陽市完成了浸漬紙廠、復合地板廠擴建,在我縣*鎮完成了人造板廠建設,實現了從采購原材料加工中高密度板-加工生產浸漬紙-合成加工復合地板-終端產品銷售的完整鏈合,生產能力和潛力不斷提高,今年準備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和能力,爭取幾年內年加工能力達到20-30萬立方米。梅河口市以82戶松籽加工企業為核心,上下連接著200多戶松籽收購和出口銷售企業,原材料收購遍布全國各松籽主產區,并通過我縣和琿春等口岸收購俄羅斯、朝鮮等國松籽,年加工松籽12萬噸,松籽仁、美人松飲料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出口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銷售集散地。
啟示二:必須以加工業為支撐,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次考察所接觸的企業發展速度都非常快,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無一不是從貿易起家,完成一定積累后迅速轉型,依靠創辦實體興辦加工業實現快速發展的。保定市建昌銅業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收購銷售雜銅,*年正式創辦加工企業,利用廢銅加工電解銅、銅桿等產品,短短12年時間,由創業初期的100萬元發展到擁有固定資產5000多萬元、總資產2.2億元的河北省最大的煉銅企業,年產值11.5億元,利稅4000多萬元,而且企業沒有一分錢貸款。目前,安新縣整個有色金屬行業正在由以原材料生產為主向加工終端產品發展,發展潛力和效益不繼提高,有色金屬冶煉所創造的稅收占安新縣的半壁江山以上。梅河口市個體屠宰戶王小黑,以26萬元入道開始從事松籽經銷加工,幾年內迅速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500多萬元、年加工松籽5000多噸的企業,產品全部出口日本。本溪冶煉一廠、二廠、通用金屬公司以*進口鋁錠為主原料,生產加工硅鋁鋇鍶鈣錳鐵合金、鋁錳鈦鐵合金、鋁鈦鐵合金、硅鋇鍶鈣鐵合金、硅鋇鎂鐵合金、鋁錳鐵合金、鋁鎂鈦錳鐵合金線等煉鋼用新型復合合金脫氧劑、脫硫劑、變形劑,產品供應東北地區12家大型煉鋼企業,成為本溪市最大的財源。
啟示三:必須立足自身比較優勢,集中力量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將自身優勢與歷史機遇有機地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發展強勢產業,構筑區域特色,是三省五地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梅河口市雖不是我國的松籽主產區,但其充分發揮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歷史上已形成的吉林省重要的松籽集散地優勢,立足東三省和俄羅斯的松籽資源,全力發展以紅松籽為主的干果類食品業,成為梅河口市區域經濟的特色和支柱產業。河北省安新縣充分發揮地處京、津、石金三角地帶、有色金屬冶煉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的優勢,歷經30余年的發展,培育有色金屬冶煉、銷售企業213家,各類有色金屬產品年成交額達30多億元,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有色金屬材料購銷、加工集散地。大石橋市充分發揮菱鎂石礦富集的優勢,大力發展以鎂砂、鎂碳磚為主的鎂制品冶金行業,年產鎂砂30萬噸,被譽為中國鎂都。
啟示四: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推進企業、社會和環境全面發展。這次所考察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所從事的是污染比較嚴重的行業,但這些企業在發展中充分考慮了環境污染問題,嚴格按照規范化、科學化、標準化建設管理,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的許可和扶持,同時也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認可,得以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稅源和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在廠址選擇上,這些企業均以效區或附近山區為主,盡量遠離居住區和農業主產區;在廠房建設上堅持高標準,以磚瓦結構或鋼架結構為主,儲料場、倉庫、蓄水池、辦公樓等配套設施齊全;在設備安裝上采取污染較嚴重的礦熱爐和污染較輕的公頻爐同時使用,有條件的企業安裝了除塵設備,既盡可能地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又保證了企業生產規模;在廠區管理上,強化環保意識,嚴格管理,多數企業進行了美化、綠化,院內干凈利落,整潔美觀,如同花園,徹底改變了同類企業臟、亂、差的形象。
二、我縣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不足及優勢、商機
與考察各地相比,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和不足。一是企業單體或群體規模小。所考察的五市縣,集中力量培育優勢企業、主導產業,有的是以幾個大型企業構筑了區域之最,有的是以小群體大規模形成了中國之最、世界之最。而我縣,無論是獨立的加工企業,還是整個產業,都沒有形成較大的規模,主導產業不突出,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二是原字號產品多。我縣進口的有色金屬、木材、松籽、矽鋼片、廢舊機床等大宗骨干品種多數以原字號銷往全國各地,產品附加值低,對地方經濟拉動作用很小。而所考察的這些地區,卻恰恰是利用我縣豐富的進口原材料加工銷售半成品、終端產品,壯大了支柱產業,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梅河口市經營加工的松籽60-70%是從*購進的,本溪冶煉業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鋁定基本上由*供應。三是貿易流通企業轉型慢。這次所考察的企業多數是從購銷原材料起步,迅速轉型創辦加工業,發展成為當地的支柱財源企業。近年來我縣依托口岸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以外經貿為主的貿易流通企業,但由于宏觀上引導扶持不夠、微觀上企業缺乏工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這些企業在創辦實體發展加工業上嚴重滯后,企業發展速度明顯低于所考察地區的企業。四是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我縣除*兩家公司在木材加工上從進口原材料、部分加工初級產品、極少部分加工終端產品上市,初步實現了產業的完整鏈接組合以外,大部分企業僅僅是經銷原材料或加工初級產品,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完整的產業鏈,我縣在外界的影響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五是工業項目前期工作嚴重滯后。缺少專業人才隊伍,前期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對煤炭、硅石、風力等亟需開發的資源勘探不到位,一些好項目、大項目缺乏科學的可研論證和決策依據,不能得到及時開發建設,影響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六是企業建設管理低標準低檔次。
通過考察對比,我們既看到了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同時也進一步認清了我縣工業經濟發展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和面臨的潛在商機。一是富集的原材料資源優勢。我縣擁有國內、國外兩種豐富的自然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我縣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進口有色金屬、木材、松籽、廢舊機床等原材料供應地,縣內擁有豐富的煤炭、礦石、山產品等自然資源,如果盡快將這些資源加工轉化,會加速建成冶煉、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能源等工業基地。二是獨特的口岸區位資源優勢。*是國家一類陸路口岸,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沿邊開放帶中擁有自己獨特的地位,對外吸引力明顯增強。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地客商到*投資辦企業,發展對俄進出口加工貿易,盡快形成對俄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三是較為雄厚的資本資源優勢。經過多年精心培育,我縣已發展起一批完成原始積累的外經貿企業和民營企業,這些企業均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正在積極擴張轉型,正確加以引導扶持,將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立縣工業企業。四是良好的基礎條件優勢。正在建設的*加工園區,為我縣加快發展以前店后廠為主要模式的加工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平臺和物流通道。我縣的木材加工歷史悠久,并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餐具系列、板材系列都具有一定水平和規模,但沒有自己的品牌,深加工不夠,進一步提升發展空間非常大。五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家正式啟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特別是在能源項目開發上,加大投資開放力度,國內大型能源開發企業紛紛搶占可利用資源和市場,對我縣良好的煤炭、風力等資源表現出了強烈的開發愿望,并已經采取實際措施正在做前期項目準備。國家正在全國范圍內清理整頓冶煉行業,2004年全部取締3000KVA以下礦熱爐,*年取締5000KVA以下礦熱爐,國內大部分冶煉業設備為低生產能力設備,經過治理整頓,全國冶煉業生產能力將下降近一半。我縣如能抓住機遇,按照國家產業政策標準,通過引進和擴建,迅速發展一批6300KVA以上設備的冶煉企業,將迅速填補國家治理整頓所清理出的市場空間,形成新的立縣支柱產業。所考察地區的冶煉、松籽、木材加工企業已經成長壯大,為降低生產成本,擴張企業發展規模,都急于向外發展,特別是在原材料基地尋求合作。這些都為我們加大招商引資,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幾點建議
通過考察對比,借鑒外地經驗,綜合分析我縣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對今后我縣工業經濟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1、明析工業戰略定位,奠定*經濟騰飛基礎。自*口岸開通以來,我縣的經濟發展戰略由最初的“貿打頭、工當家、農為基礎”逐步發展確定為“堅持口岸經濟發展方向,深入實施工業興縣、外向帶動、招商引資戰略”,*的工業體系由以國有企業為主體逐步轉變為國有改制的股份制或民營企業、完成原始積累的外經貿公司創辦的企業、壯大起來的個體工商業戶和小工業創辦的企業、外來投資者創辦的企業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層次工業群體,外貿、內貿、農業等各經濟領域與工業的關系日益緊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要實現跨躍式發展,必須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將工業做為發展經濟的戰略之舉,走內涵式、集約式發展道路,以大氣魄、大手筆、大動作,扶強做大骨干加工企業,帶動工貿農結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支柱型主導產業鏈條,推進我縣工業由手工作坊向現代化工業發展,由家族式管理向集團化發展,由原材料基地向加工集散基地轉變,努力構造具有*特色的口岸型生產加工體系,實現由“工業興縣”向“工業立縣”戰略的轉變,從根本上為*經濟的騰飛奠定基礎。
下面,我向各位領導簡要介紹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基本情況。
一、基本縣情
xx,因曾擁有鹽井產鹽并設渡口渡汛而得名。古為僰人居住地。1917年正式設縣,定名為鹽津。自古為中原入滇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門之一,素有“滇川門戶”之稱。全縣總面積2091.5平方公里,轄9鄉3鎮。2003年末,總人口36.59萬人。縣城座落于關河兩岸狹窄的斜坡峭壁地帶,海拔464米,總人口近3萬人,分為老縣城和黃葛槽新區兩個片區。老城區占地39公頃,新區面積41公頃。昆水公路、內昆鐵路從南至北穿城而過,尤其是內昆鐵路在老縣城有1802米隧道,被喻為全國唯一通“地鐵”的縣城,而今正沿昆水公路在新老城區之間構建獨具特色的“十里長街”。
就全縣而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地理氣候條件特殊。縣境內地勢起伏較大,山勢徒峭,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勢以高中山為主,呈南高北低狀。最高海拔2263米,最低海拔330米。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立體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偏暖。年平均氣溫17℃,降雨量1226.2毫米,日照957.6小時,無霜期328天。
二是區位交通優勢明顯。鹽津地處滇川結合部,位于云南東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承襲古代文明,鹽井渡(今縣城)早在清朝時期已發展成為滇東北與四川西南結合部的政治、軍事、文化重鎮和物資集散地,歷來商賈云集,商貿繁榮。省道昆水公路縱貫縣境4鄉3鎮70余公里,內昆鐵路設有4個客貨站場,隨著鹽電公路、麻水公路的改造和普檜公路的修建,周邊縣區大量的人流、物流將從這里集散。這里還是長江經濟帶、攀西——六盤水經濟區的腹心地帶,是金沙江流域片區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工程溪洛渡、向家壩電站建設的前沿,區位優勢較為明顯。
三是民族文化底蘊厚重。秦開“五尺道”后,鹽津隨之演變為“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長久的商貿過往、人員交流,促使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與滇中文化在此交匯融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文化的沃土孕育出勤勞淳樸、頑強不屈的鹽津人民,造就了一批知名度甚高的專家、學者和文人墨客,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飲食文化習慣。厚重的文化底蘊不僅展示著鹽津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更是做大文化產業的源泉。
四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鑄就了鹽津山上有資源、地下有礦藏、溝里有能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礦產資源有無煙煤、鐵、銅、硫、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等10余種,其中無煙煤儲量約6.5億噸,石灰石遍布全境,不僅儲量豐富且品位甚高。水資源有大小河流溪溝5063條,其中常流不斷78條,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旅游資源有以唐袁滋題記摩崖、秦開“五尺道”、僰人懸棺、西漢墓群、宋阿趵王墓、三寶山石刻、夷都山遺址為代表的人文景觀;有蓮花溶洞、長勝溶洞、三股水倒流瀑布群、白水江漂流、朝天馬云霞、老黎山佛光、白老林瑞氣、天寧寺鐘聲以及獨特怪異的天生橋、喊泉、活石頭等自然景觀。森林資源有用材林26科63種,經濟林果以茶葉、蠶桑、五倍子、竹類、黃柏、杜仲、干果為主,特別是在茶葉和五倍子的開發上,“苗嶺碧芽”、“摩崖銀毫”、“苗嶺松針”、“靚顏苦丁茶”等茶葉品牌和“天林”牌系列單寧酸產品已獲國內外大獎或評為質量信得過產品。生物資源有烏骨雞、油菜、蔬菜黃瓜、薇菜等,尤其是鹽津烏骨雞享有“肉之首、藥之冠”的美譽,其營養和藥用價值均超過泰和烏雞,是極具開發價值的特色產業。
五是生態環境較為良好。優越的氣候條件,塑造了鹽津較好的生態環境。據1990年森林資源調查顯示,全縣有林地129萬畝,占總面積的42.3%,其中原始森林達10萬畝。通過數年實施長防、中幼林扶育、封山育林、天保、退耕還林等工程,目前全縣林地已上升到162.8萬畝,植被覆蓋率達53.7%,森林覆蓋率達41.8%。
近年來,縣委、政府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縣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3年,實現鹽津生產總值54360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長2.4%,第二產業增長26.5%,第三產業增長13%。完成工農業總產值5114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3050萬元,個私經濟增加值2294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3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3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75元。尤為可喜的是,兩年來共與外商簽訂合作項目43個,協議引資29.0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94億元。
二、戰略選擇
黨的十六大后,我們圍繞中央、省、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切實深化縣情認識,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在廣泛調查研究、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了“營造滇川通道,發展生態農業,推進工業進程,創建烏雞之鄉,興建城鄉集鎮,開發旅游資源”的發展戰略。結合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后發優勢,確定了將鹽津建成“交通樞紐縣、生態屏障縣、能源建材縣、烏雞基地縣、過境旅游縣”的定位目標。同時,繪就了鹽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分三步走的發展藍圖:第一步,到2007年,國民經濟以10%以上的速度遞增,實現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第二步,再經過10年努力,進一步打牢發展基礎,基本消除貧困,縣域經濟整體勢力不斷增強;第三步,到2020年經濟發展趕上全省中等縣水平,與全市全省同步進入小康。
為實現這一歷史性的目標任務,扎扎實實走好建設小康鹽津的第一步,我們認真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難點進行分析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明確提出了本屆縣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奮斗目標,提出了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抓發展、調結構、育支柱、攻扶貧、增投資、重引資、促改革、興科教、強黨建、保平安作為任期的主要任務,舉全縣之力,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狠抓工作落實,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圓滿實現。
當前,我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競爭優勢。第一,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處于金沙江流域片區開發和攀西——六盤水經濟區的腹心地帶,置于“兩站”建設的前沿,同時有滇川、昆水公路和內昆鐵路貫穿縣境。第二,資源比較豐富。煤炭、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分布廣泛,水能資源蘊藏豐盛,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強勁的競爭優勢。第三,發展機遇千載難逢。特別是溪落渡、向家壩兩座巨型電站的動工建設,以及水麻高速公路、普檜專用公路的全面修建,必將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上述情況表明,鹽津加快發展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為此,我們從未來五年的戰略選擇、工作思路和面臨機遇出發,著眼于全縣農業人口占大多數、工業基礎比較脆弱、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大以及自我發展能力比較低的實際,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做好“農業穩縣、工業富縣、三產興縣、開放活縣”四篇文章,全力構建“兩站”建設人流、物流集散樞紐和后援服務基地的發展理念,以此為動力,不斷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在“農業穩縣”這篇文章上。我們堅持用抓工業的思維來研究農村經濟,不斷推動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經濟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進步。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堅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力度,依靠良種良法的推廣、耕作技術的改進、復種指數的提高,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把發展生態農業、培育主導產業作為重點,切實擴大畜牧、蔬菜、干果、油菜等生產規模,繼續培育壯大茶葉、蠶桑、五倍子、竹子、烏骨雞等五大特色產業;堅持不懈地走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大力扶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小產品與大效益對接,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堅持不懈地推進與重點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技術合作,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打造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創造名優品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堅持不懈地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通過政府機構、合作經濟組織、企業、個體戶等,為生產者、經營者搞好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
在“工業富縣”這篇文章上。我們在積極構建特色農業支柱產業的同時,突出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切實走好“電礦結合”的工業發展路子,逐步培植一批規模大、起點高、效益好的優勢工業企業。從當前實際出發,縣委、政府已下定決心抓好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主的采礦業,以水能資源開發為主的水電業,以電石、鐵合金生產為主的冶煉業,以水泥、頁巖磚、砂石料生產為主的建材業,以優勢農產品開發為主的加工業。力爭通過3~5年的艱苦創業,使原煤生產達到300萬噸,電力裝機達到40萬千瓦,建成云南省最大的電石生產基地,產量達到20萬噸,鐵合金達到2萬噸,同時使優勢農產品加工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形成5個產值上1億元的工業企業,使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60%以上,創稅超過1個億。
在“三產興縣”這篇文章上。我們認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調整現代經濟結構,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縣域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鹽津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第三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一方面,我們將通過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用“經營城鎮”的理念,加快新老城區和沿江沿路重點集鎮的建設步伐,讓更多的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另一方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服務水平,通過各種所有制形式,特別是通過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之不斷上規模、上檔次,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開放活縣”這篇文章上。我們將在現有對外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無外不活、無外不興、無外不強的意識,樹牢“大開放、大發展,小開放、小發展,不開放、難發展”的觀念,著力解決好重招商、輕服務的問題,用“走出去、請進來”辦法,不斷擴大開放的領域和范圍,借助外力發展自己。重點要對高新技術產業、農業優勢產業、現代服務業、旅游業以及所有第三產業實行全方位開放,并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環境等措施,廣泛吸引外商、外資通過獨資、合資等多種形式參與我縣的資源開發。特別是力求多讓一些有影響、勢力強、知名度高的大企業、大集團在我們縣安家落戶,成為推動鹽津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雁”。
在“兩站”建設這個機緣上。我們借助處于“兩站”建設前沿的優勢,切實打造“通道、集散、補給、休閑”四大功能,全力構建鹽津在“兩站”建設中的人流、物流集散樞紐和后援服務基地形象。一是狠抓機遇優勢,打造通道功能。圍繞水麻高速公路、普檜專用公路、鹽電公路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積極支持配合好建設方的工作,切實搞好服務。并借助交通大改造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縣、鄉、村三級公路改造和出省通道建設的力度,切實提高運載能力和質量,努力縮短通往外部大市場的時間和距離,促使交通大通道盡快在鹽津形成。二是發揮交通優勢,打造集散功能。抓住交通樞紐逐步形成必然帶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速增長以及三峽總公司在普洱建設溪洛渡電站專用大型貨場等機遇,努力把鹽津建成滇川通道上富有活力的物資集散地,同時積極發揮內昆鐵路站場的集散作用,促成大物流、大流通、大開放格局在鹽津率先形成。三是深挖資源優勢,打造補給功能。通過建造“兩站”建設最大的生活補給基地,帶動電力、煤炭產業和非公經濟快速發展;按照遠抓林果近抓畜牧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加快優勢農產業的開發;大力發展資源開發型產業,推動建筑建材、交通運輸、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壯大;強化教育基礎,提高人口素質,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參與“兩站”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四是突出地緣優勢,打造休閑功能。利用好地緣優勢,加強集鎮建設,拉動餐飲、娛樂、休閑、旅游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加強旅游景區景點的設施建設,開發更多的避暑休閑和農家樂度假娛樂場所,實現門類多樣、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旅游格局;進一步完善休閑功能,樹立起鹽津開放、有序、活潑的發展形象,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三、工業發展及招商引資舉措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內昆鐵路開通運營和“兩站”、“兩路”建設等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切實把支持和發展工業經濟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和主攻方向,依靠深化企業改革、擴大招商引資、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等措施和辦法,不斷推動工業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壯大,取得了明顯實效。2003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758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3%。實現工業增加值6153萬元,銷售收入達到9245.5萬元,創稅1044萬元,占當年地方財政一般收入2322萬元的44.98%。今年1-6月,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158萬元,同比增長28.3%。其中重工業完成7754萬元,輕工業完成2404萬元;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累計完成5307萬元,其他企業完成4851萬元。目前,我縣的工業涉及礦產資源開發、水能資源開發、生物資源開發以及建材、冶煉等領域,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水電、水泥、電石、紅磚、單寧酸等。應該說整個工業經濟已步入了加快發展的軌道。
在招商引資方面,我們有效地利用區位、交通、資源優勢,積極營造良好環境,把引進資金、技術、管理作為加快工業發展的牽引力,認真加以探索、研究和實踐,極大地促進了八方有識之士來我縣投資興業。到今年6月底,我縣共引進外來投資戶43家,開發43個項目,協議投資累計29.0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94億元。項目主要涉及礦產資源、旅游資源、水能資源的開發以及交通建設、市政建設、建筑建材、冶煉、加工等行業。目前,這43個引資項目均已啟動。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共12個。一是浙江中大集團開發白水江流域和縣城南段關河流域水電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總裝機17萬千瓦的五級電站,裝機7.8萬千瓦的白水江一、二、三級電站已于年初開工建設,現已投入資金3900萬元;二是重慶江津鵬程交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我縣合資改造鹽電公路項目,計劃投資1.3億元,工程已于去年3月全線動工,現已完成工程總量的65%;三是鎮雄業主陳滔獨資開發三股水水電項目,計劃投資4000萬元建設裝機7000千瓦的兩級電站,現已投入資金3150萬元,第二級電站已建成投產,第三級電站基本完工;四是福建業主吳孝原投資4000萬元興建鐵合金廠項目,現已投入資金800萬元,一期工程已完工,即將投產;五是四川榮縣業主倪澤夫出資開發原煤項目,計劃投資1288萬元興建兩條9萬噸原煤生產線,現已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一、二條生產線基本建成;六是貴縣業主周道紅投資1260萬元興建紅興電石廠項目,已于去年6月建成投產,目前經營狀況良好;七是四川宜賓伊力集團開發縣城北段關河流域水電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建設總裝機18萬千瓦的三級電站,現已注入資金2050萬元,目前項目已進入科研評審階段;八是山西業主趙光銀投資開發上清河流域水電項目,計劃投資5100萬元建設總裝機8000千瓦的兩級電站,現已投入資金1820萬元,一級電站已建成;九是高縣水竹林煤炭公司投資500萬元興建沙壩煤礦項目,建設規模為年產9萬噸原煤,現已投入資金500萬元;十是貴縣業主周道紅與宜賓天元化工廠、溫州業主杜金明合資興辦紅原電石廠項目,計劃投資1.3億元,分三期建成年產21萬噸電石的生產線,第一期年產5萬噸電石的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將投產;十一是昆明順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老縣城濱江路改造項目,協議投資4500萬元,現已打入專戶前期拆遷資金140萬元,目前拆遷工作進展順利;十二是四川宜賓萬泰集團投資開發原煤項目,協議投資2億元,已到位資金300萬元,現正在申辦探礦手續等前期工作。
(二)基本做法和體會
1、立足區位優勢,抓好工業規劃。
隨著內昆鐵路開通運營,麻水公路、普檜公路的建成通車,鹽電公路的改造完工,將在我縣形成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這為我縣加快工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為此,縣委、政府立足大通道即將形成這一優勢,搶先研究制定全縣工業規劃,調整工業布局,邁開了工業發展的第一步。
早在2000年,縣委、政府在“西部大開發,鹽津怎么辦”的大討論中,就認真地總結了過去發展茶、桑、倍、果、竹5個5萬畝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必須走工業化發展的路子,以發展工業來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經幾次不斷深化認識和修規,現已形成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工業總體規劃。一是工業經濟總量發展目標。到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l.2億元,年均增長12%;201o年達到3億元,年均增長20.1%;2020年達到12億元,較2010年翻兩番。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標。工業增加值占鹽津生產總值的比重(注明:預計時含其它第二產業的增加值),2005年達到26%,2010年達到30%,2020年基本接近50%,工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人均創產值11萬元/人以上。三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2020年達1.3噸標準煤,工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力爭達到60%。四是人力資源利用目標。到2020年,工業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占1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工人不低于90%。工業成為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渠道。五是工業項目投入目標。2004年至2020年間,工業建設項目的投入,主要靠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來解決。2010年前,每年以21.08%的速度增加投入,2010年至2020年,每年以10.5%的速度增加投入。
2、依托資源優勢,做好項目推介。
我縣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已探明的水能蘊藏量65萬千瓦、煤炭儲量6.5億噸、石灰石儲量遠遠超過100億噸,且遍布全境;銅、鐵、鉛、鋅、石英沙等礦產資源也有不少;天麻、杜仲、油菜籽、烏骨雞等生物資源特色較為明顯。要發揮這些資源的經濟效益,就必須深入研究項目儲備和推介工作,讓更多的項目進入交易會的桌面和投資商眼界,供其選擇。在這方面,近年來我們深挖資源法力,相繼推出了大大小小的項目200余個,專門制作《招商引資指南》文本進行推介的項目超過10個,目前已洽談成功40余個。我們推出的項目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水能資源開發。2010年以前,著重開發白水江、關江、上清河、溫沼河的水能資源,力爭到2010年,全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5萬千瓦;到2020年,全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實現總產值4億元,創稅3300萬元。
二是煤炭資源開發。我縣現有煤礦生產規模216萬噸,2003年實際生產原煤40萬噸。2010年以前,主要進行灘頭炭砂灣、廟壩茨竹、興隆鳳凰、普洱正溝和鹽井芭蕉、花苞、柏樹等煤礦的技改,擴規260萬噸,確保全縣煤炭產量達到350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3.5億元,創稅1960萬元;2010年到2020年間,進一步對廟壩、灘頭、豆沙萬古的煤炭資源進行深部開發,擴大規模,增加產量。
三是以石灰石開發為主的建材產業。2010年以前,擬建黃毛壩年產120萬噸的水泥廠,并對石特公司進行技改擴建,進一步提高水泥生產能力和質量。兩個水泥生產企業投產后,可實現產值2.8億元,創稅收1400萬元。
四是電石化工產業。主要是利用我縣水電、優質石灰石資源,走電礦結合的路子,生產系列化工產品。到2010年,電石產量達到20萬噸,實現工業總產值3.6億元,創稅3240萬元;2010年到2020年間,進行電石產品深加工,生產pvc等系列高科技產品,實現產品增值。
五是以鐵合金為主的冶煉業。主要是以冶煉銅、鐵、鉛、鋅為主,形成工業群。2010年以前,重點是以生產鐵合金為主,同時進行銅選、鉛鋅冶煉、煉鐵,實現工業總產值2.2億元,創稅1200萬元;2010年到2020年間,繼續擴大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增加效益。
六是農副產品深加工及生物資源開發。主要是對我縣的油菜、黃瓜、竹筍、茶葉、烏骨雞等優勢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以天麻、杜仲、竹蓀、黃柏、五倍子等為主的生物資源進行開發,興建一系列的加工廠。2010年以前,力爭實現工業產值1億元,到2020年,實現工業產值3億元,創稅1800萬元。
3、營造良好環境,著力招商引資。
面對財政困難、收支矛盾突出的縣情實際,全縣上下已經形成共識,鹽津經濟要發展,單靠微弱的財政投入是無能為力且行不通的,必須走招商引資的路子,依靠外來資金、民間資本的不斷注入,才能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壯大縣域經濟實力。而引進投資商,就需要有寬松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為此,縣委、政府始終致力于改善投資環境,切實為外來投資商提供優質服務,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是營造濃厚宣傳氛圍。2000年以來,縣委、政府通過召開會議、出臺政策、發表電視講話、制作宣傳標語等途徑,要求全縣上下務必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樹立起“你發財、我發展”、“先開放、后管理,先發展、后規范”觀念,樹立起“守資源就是守包袱,找市場就是找財源”觀念。通過積極的宣傳和引導,進一步促進了干部群眾的思想大解放。
二是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我們在全面貫徹省、市有關投資優惠政策的同時,立足實際,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對外招商引資的若干規定》、《關于加快以商飲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的決定》等文件,對市場準入、征地補償、稅費征收優惠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并明確對引資有功人員要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
三是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有法不依、執法不公是投資者和經營者最關注、最擔心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縣委、政府明確要求,各級各部門必須在依法辦事的前提下,切實把行業法規與地方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結合起來通盤考慮,只要不違背政策法規規定,應盡力給外業投資者、經營者開綠燈,使他們感到鹽津的投資執法環境較為寬松。與此同時,我們建立健全了工業發展領導責任制,實行了領導掛鉤聯系企業發展和目標考核的制度,對重點企業采取了由縣監察局掛牌保護的措施,并適時派出檢查組對一些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進行檢查督促。通過不移余力的清理整頓,少數部門執紀執法不公和“吃、拿、卡、要”等行為有了根本的好轉,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已在鹽津形成。隨著《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和行風評議活動的深入開展,鹽津的法制環境將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四是營造高效的服務環境。為使投資者能更快辦理項目申報、選址、審批、登記注冊等手續,盡快解決基礎設施,生產生活用水、用電,子女就學等問題,縣委、政府參照(云發〔2003〕5號)文件規定,及時建立健全了行政公示制和辦理時限制。對用地手續等的辦理明確規定了受理和審批時限,建立過錯追究制;設立了投訴熱線電話,受理投資經營者對政府及部門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工作作風、收費等方面的投訴,對違紀違法的人員及時查處;建立了廣泛的社會監督機制,實行社會評議部門、行風制度,把職能執法部門服務質量、執法行為納入行風評議和領導干部述職評議內容,組織社會知名人士、企業業主對部門履職情況進行公開評議,并向社會公布評議結果。此外,相關部門還定期不定期到企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較好地為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
4、突出地方特色,促進協調發展。
水能、石灰石、煤炭是我縣最具潛力的資源。為此,我們立足資源優勢,提出了“電礦結合”的工業發展理念,初步走出了把水利資源開發與礦產開發有機結合的路子。剛開始,我們成功引進了紅興電石廠,由于受電力供應的限制,設計年產2.4萬噸規模的生產線都無法滿負荷生產。為有效解決這一“瓶頸”制約,一方面,我們積極與省電力集團加強溝通和聯系,爭取了與省電網并網和2個110kv、1個220kv變電站的建設項目;另一方面,我們切實引進投資商開發水電資源,通過有關部門的艱苦努力,2002年以來,成功引進了4戶投資商對對白水江流域、關河流域、三股水流域、上清河流域進行水電開發,計劃建造12個水電站,現正在建設或基本建成的有7個。在電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的情況下,紅興電石廠擴建工程已全面啟動建設,鐵合金廠即將投入生產。目前,基本形成了電力促耗能工業發展、能耗工業拉動電力企業進步的格局,彼此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謀發展。與此同時,我們立足區位、交通條件和工業發展實際,正積極把柿子鄉規劃建設為獨具特色的工業園區,以此在全縣起到示范作用。再就是,我們的煤炭資源開采,也大都集中在昆水線、內昆鐵路沿線的鄉(鎮),主要是考慮到交通便捷,減少運輸成本,有利于煤炭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工業發展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
我縣的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完善,在完善中前進。回顧已走過的路,有五點體會尤其深刻:
第一,思想解放是前提。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一變百,觀念一新百事新。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我們充分認識到,如果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關起門來搞建設,是根本不行的;沒有實施大開發的氣魄,沒有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資源優勢就不可能轉化為經濟實力,鹽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局面。可以說,思想解放的程度,取決對外開放的程度,決定著招商引資的力度,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
第二,加強領導是基礎。能否搞好工業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各級黨政領導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鹽津縣各級黨政領導始終把招商引資工作擺在改革發展的重要位置來抓,不僅深入調查研究,加大人、財、物投入,經常督促檢查,幫助協調和解決很多困難,敢于和善于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打破既得的利益,開創性地提出了許多符合實際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實加強了對招商引資工作的領導。可以說,沒有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招商引資工作是難以開展并取得實效的。
第三,誠實守信是關鍵。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外來投資商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如果沒有誠實守信的氛圍,尤其沒有一個誠實守信的政府,招商時講得好聽,什么條件都答應,等到投資后來個“關門打狗’’,那只能讓投資商寒心而去。鹽津縣提出打造“誠信政府”這一口號,著力建立信用政府機制,嚴格兌現政策、承諾,全力維護政府的信譽,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讓投資商放心。因此,社會誠實守信,特別是政府講究誠實守信,是擴大招商引資成果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