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59: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石油的化學元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實踐和理論相聯系,理論是實踐的基礎
在實踐過程中,我會適時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使學生能夠把自己的實踐和所學的理論知識相聯系,避免了二者的脫節。比如當學生拿到搭建球棍模型的材料——小球和短棍時,我請他們首先觀察并思考:“不同顏色的小球大小不同,小球上的開孔數目也不同,在搭建模型時如何選擇?”引導學生聯系到學過的“有機物的結構特點”上,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學生搭建出兩種乳酸對映異構體模型之后,請他們寫出相應的費歇爾投影式,引導學生把模型和費歇爾投影式的寫法聯系起來。這樣既促進了學生有效地完成實踐活動,又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讓事實說話,用實踐驗證理論
國外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知識能力有80%是通過親身體驗得到的。我國也有一句古老的格言: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理解。知識的掌握也是這樣,如果學生只是聽到,很容易忘記;如果能看到,學習的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能親自做到,那么效果自然會更好。這也是各門學科在講授理論的同時要開設實踐課的原因。當學生搭建出甲烷、乙烯的模型時,碳原子不同的雜化狀態、空間形狀自然就呈現出來了;當學生搭建出乳酸的兩種對映異構體模型時,實物和鏡像的關系,一目了然。讓事實說話,用自己的實踐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勝過教師過多的解釋,學生也不必再死記硬背了。
中圖分類號:R1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a)-0092-01
化學元素性地方病又被稱為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健康。人們身體中某種元素的含量與人們生活的地區該元素含量有關。長期的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使地球表面局部區域元素分布出現異常,使當地居民從環境中攝入的元素量低于或超出人體所能適應的變動范圍,如果人體長期處于這種狀態就會出現化學元素性地方病。它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該文旨在概述我國最常見的化學元素性地方病的誘因及防治措施。
1 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是由缺碘造成的一種以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精神綜合征。它出現在所有缺碘地區,在中度或重度缺碘地區更為普遍。在缺碘地區,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缺腆都可導致地方性克汀病的發生。常表現為精神發育遲滯、運動功能障礙、聾啞、體格矮小以及性發育落后[1],對居民的傷害不言而喻。因此,在缺碘地區孕婦在孕期和出生早期應及時科學地補碘,具體以食用碘鹽和注射碘油為主要途徑,除此之外,還可以多吃富碘的海產品(如海帶、紫菜等)。
2 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是人體長期處于碘缺乏狀態而誘發的一種使甲狀腺增生肥大甚至發展為毒性甲狀腺腫大的病癥,常發生于缺碘的地區(如山區和遠離海洋的地區)。臨床可見壓迫癥狀,病人喉頭有緊縮感,勞動后氣急,吞咽困難、發音嘶啞等。此外,還嚴重影響病人的形象,易導致病人出現自卑情緒,對人體身心危害極大。地方性甲狀腺腫大主要以防為主,多食含碘豐富的海產品,如蝦米、海帶、紫菜、海蜇等。保持情緒的舒暢、平靜,盡量控制急躁易怒的情緒。
3 地方性汞中毒
汞是一種化學元素,俗稱水銀。是常溫常壓下唯一以液態存在的金屬。汞在常溫下即可蒸發,汞蒸氣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劇毒。由于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有些地區的土壤和空氣中含有過量的汞,人們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就容易發生汞中毒。汞中毒危害極大:輕度汞中毒會使人體乏力、頭痛、急躁、易怒、消化道功能紊亂以及口中有金屬味;中度汞中毒會使人體記憶力顯著降低、情緒緊張身體震顫加劇;重度汞中毒會產生明顯的神經、精神癥狀如癡呆,嚴重使還可能威脅生命。
預防汞中毒的措施:加強個人防護,防止意外食入過量的汞化合物,避免食用被汞污染的食品。服用含汞藥物時應嚴格控制劑量;體溫計破碎后,應及時妥善處理潑撒出的金屬汞,防止其長期污染居室環境;加強宣傳教育,預防生活性汞中毒[2]。
4 地方性鎘中毒
鎘是當今重金屬污染中面積最廣、危害最大的重金屬元素,被稱為五毒之首。目前,我國鎘污染形勢非常嚴峻。鎘污染給環境和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危害不容忽視[4]。研究表明,微量的鎘進入機體即可對肺、肝、骨、腎、生殖和免疫等器官系統產生一系列損傷。另外,鎘還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和致突變性。環境中的鎘不能被生物降解,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受污染環境中的鎘含量也逐年上升[5]。
防治措施:(1)熔煉、使用鎘及其化合物的場所,應具有良好的通風和密閉裝置。焊接和電鍍工藝除應有必要的排風設備外,操作時應戴防毒面具。不能在生產場所進食和吸煙。(2)鍍鎘器皿不能存放食品,特別是醋等酸性食品。(3)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嚴格執行鎘的環境衛生標準。
5 地方性鉛中毒
鉛是一種重金屬,對人體各組織均有毒性,中毒途經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氣或粉塵,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細胞將其迅速帶至血液;或經消化道吸收,進入血循環而發生中毒。一般來講,口服2~3g可致中毒,50克可致死。隨著工業及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鉛被使用,鉛污染已從職業環境向日常生活環境擴展。鉛的污染危害成了一個普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6]。
鉛及其化合物可經消化道、呼吸道進入人體。鉛在體內半衰期長對許多個器官系統和生理作用均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鉛對人體的危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神經系統:鉛中毒引起末梢神經炎,出現運動和感覺異常,情況嚴重者會造成癱瘓[7]。 (2)造血及心血管系統:鉛中毒可致血管痙攣、腹絞痛等癥狀[8]。(3)腎臟及生殖系統:常表現為間質性腎炎或萎縮性腎炎等病變。除此之外,還有消化系統、免疫系統、氧化代謝系統。
防治措施:(1)切斷鉛污染源:限制或消除汽油中加鉛,減少城市汽車尾氣鉛污染;改進礦山開采手段,提高冶煉技術,減少鉛的排放;(2)加強環境中鉛的管理:加強土壤、大氣、飲用水等的鉛污染管理,尤其對鉛污染嚴重的地區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3)預防生活中鉛污染:盡量少吃或不吃含鉛量較高的食品如爆米花、松花蛋等。讓兒童遠離化妝品[9]。
參考文獻
[1] 李柏英.地方性克汀病的臨床及防治[J].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95(9):103-106.
[2] 張浩.汞中毒的危害及預防[J].現代職業安全,2009(2):106-107.
[3] 陳志良,莫大倫,仇榮亮.鎬污染對生物有機體的危害及防治對策[J].環境保護科學,2001(8):37-39.
[4] 刁書永.鎬中毒機理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5,26(5):49-51.
[5] 顧永柞,顧興平.環境鉛污染與健康[J].四川環境,1998,17(1):1-7.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以下簡稱《標準(2011)》)指出:“化學元素論是化學學科的核心概念。化學學科的基礎是化學元素,這是和其他自然學科最大的不同之點,也是化學啟蒙和化學前沿研究的核心內容。在化學啟蒙階段,化學元素觀是應當始終給予關注的核心概念。初中階段要求認識氫、碳、氧、氮等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常見元素,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與符號,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由此可見,化學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在整個初中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化學元素化合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的學習情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因此,筆者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已有經驗,以及學校的實際條件,有針對性地選擇《標準(2011)》中建議的學習情景素材,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學習情景中發現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也在教學中采用化學實驗、化學問題、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創設學習情景。例如,在有關“元素”教學中展示地殼、海水和人體中的化學元素含量表等。
二、加強實驗教學和直觀教學
《標準(2011)》指出:“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學科的啟蒙教學,學生有好奇心理,但對化學知識和原理知之甚少,只知道一些生活知識和自然現象,需要通過初三年級一學年的教學走入化學知識的世界中,不斷去認識和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和原理。因此初中化學教學的成敗對學生的影響尤為重要。筆者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識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化學實驗的直觀性、趣味性引導學生愛好化學、想學化學的心理,盡可能進行展示實物、掛圖、模型、列表歸納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事,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對學生接受、理解、記憶和掌握知識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學Q2、H2、CO2、酸、堿和鹽等物質的物理性質時,先讓學生觀察物質,再指導學生分別探究,并對相類似的物質進行異同對比。這樣學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和記憶,掌握知識就比較牢固。
三、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內在聯系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點雖然“多而雜”,而且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但它們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著某些規律性的聯系,教學中必須注重元素及化合物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元素及化合物知識主要包括性質、存在、用途和制備等方面,這些知識中性質是主線,從性質可以判斷物質存在的狀態,決定制取、鑒別和用途。因此教學中要緊緊抓住物質這條線,講清各種物質的性質,并且有目的、有意識的使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間的有機聯系,培養學生按內在聯系考慮問題的習慣。例如教學Q2、H2、CO2等物質時,就著重講清這些物質的性質,再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這些物質該如何制取、怎樣收集,如何鑒別和具有什么用途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不斷的開闊,以后只要知道物質的性質,就可以分析得出該物質的制法、鑒別和作用。
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還要充分注重各章節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抓住各物質性質等方面的相似、相反的因素,進行比較、推理、判斷和歸納,使前后知識貫通,新舊知識呼應,隨著教學的進行,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就聯成“網”,而不再是一些孤立的“點”。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比較全面地理解知識,聯系起來記住知識、記憶也更為方便,而且知識也變得系統化、條理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的思維方法。例如在教學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是用金屬單質鋅與稀硫酸反應制取的,同時金屬單質可用鎂、鋁和鐵代替鋅,可用稀鹽酸代替稀硫酸進行制取,那么是否還有其他代替物呢?酸是否可以用濃酸呢?這些問題由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局限性,現在可不向學生解釋,只有把問題留下等學到酸的性質和金屬活動順序表后,再來向學生進行解釋,這樣學生對這些問題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四、重視歸納復習和教學
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識在初中教學材料中多而且分散,教學某個知識點時,學生是容易聽懂和接受的,但卻容易遺忘和難以記住,甚至是相互產生混淆。特別是有部分學生的學習,主要以課堂上學習為主,課后對所學知識不去歸納小結和進行記憶,這樣分散的知識點就更容易遺忘。因此,教學中必須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方法,使分散的知識點集中、歸類和分流化,使學生 方便記憶掌握和產生聯想,歸納小結和總結復習是通常采用的復習方法,也是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當學完某個章節的內容后,對照章節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采用列表和圖標等形式進行歸類、對比小結,學生通過這個小結就可以了解和掌握這章節所講的知識內容;當學完幾個章節或所有章節內容后,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分塊串聯起來復習,使知識形成網絡,這樣各知識點就不再孤立和難以記憶了,而是系統化和網絡化的,學生記憶起來就更方便了,而且有目的的精選一些題型配套進行綜合訓練,學生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首先需要解決探測技術問題:高精度地殼化學成分分析技術地殼深部物質成分的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海量地球化學數據庫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其次,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在上述技術研制和基準參考值建立基礎上,通過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個走廊帶的試驗與示范,精確探測走廊帶內地殼的元素含量和時空變化,構建走廊帶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物質成分演化歷史和大型礦集區的成礦物質背景。最終成果表達需要一套搜索和檢索軟件,能對地球上化學成分信息(海量數據、圖像、空間坐標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進行快速檢索和圖形化顯示。類似于GoogleEarth軟件。我們暫且稱其為“化學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殼全元素探測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地殼化學元素組成、豐度、分布和基準值研究現狀
科學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對地殼物質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中的90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存在(其他為人工合成的)盡管地球化學家對地殼元素的豐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Clarke18891908;Clarke&Washington,1924;Goldschmidt1933;Taylor,1964;黎彤和倪守斌,1990;Taylor&McLennan,1995;Rudnick&Fountain,1995;WedepohL1995;Gaoetal.,1998;鄢明才和遲清華1997)但人類至今對這90種元素在地球的分布知之甚少(王學求等,2006)。這里所說的分布包括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和地殼不同層圈的分布。
地球化學家一直在探索使用具有均一化的代表性樣品來研究元素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并用地球化學圖來刻畫元素的空間分布。這種刻畫化學元素在空間上分布的地球化學圖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巨大作用(謝學錦,2008a2008b;Garretetal.,2008)。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IGCP360)(Darnleyetal.,1995)目的就是為了盡快獲得化學元素在全球尺度的分布,并為研究全球變化提供參考基準。在全球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每個格子大小為160kmX160km,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包括邊界不完整網格)。具有均一化特點的泛濫平原沉積物或河漫灘沉積物被廣泛接受作為全球基準值計劃采樣介質(Bolviken,1986;Darnleyetal.,1995;Xieetal.,1997;Salminen,2005)。這種次生均一化介質可以反映化學元素的空間變化特征,但它的缺陷是無法反映具有時間特性的地質演化特征。因此,要滿足對化學元素在全球時空分布和演化的了解,就需要能反映時間尺度的原生介質一巖石。
從平面上研究化學元素的空間分布在技術層面比較容易實現,而對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構建地殼參考模型才能實現。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學參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這一模型為我們研究包括大陸地殼在內的地球不同圈層及地球化學儲庫的化學性質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張本仁等(19942003)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RudnickandGao
2總結了大陸地殼物質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地殼化學成分和分布的探測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對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含量的精確測定還存在困難;②對化學元素的含量的了解較多,但對其分布了解非常有限,如中國區域化探掃面計劃,只分析了39種元素,覆蓋的面積也只有6X106km2(Xieetal.,1997);③對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次生的水系沉積物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還缺少對化學元素在各個時代地層和侵入巖中時空分布的了解,迫切需要能反映時間屬性的原生介質來研究化學成分在中國大陸的演化歷史和成礦的物質背景;④地球化學基準參考值還沒有建立起來,也就缺少衡量元素分布和研究未來變化的標尺;⑤對中下地殼化學成分的認識還缺少有針對性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和實測數據。
1,大規模成礦物質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現狀
大規模成礦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必須有巨量成礦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體現。Hawkes和Webb(1962)將地球化學省定義為:較大的地殼單元,其化學組分與平均值有很大差異。地球化學省是進行礦產資源的區域評價的有效方法。人們對地球化學省的認識大多是從礦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巖石和礦物分析數據而提出來的,如Peru和Chile的銅省、加拿大Abitibi帶的金省、東南亞的錫省、東格陵蘭的鍶省等。20世紀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范圍的大規模的地球化學勘查計劃覆蓋了越來越大的地區,特別是中國區域化探全國掃面的全面開展,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從而使許多地球化學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學模式被發現(Xie&Yin1993)。
Doe(1991)提出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block)的概念,將其解釋為“具有某種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大巖塊,能夠為礦床的形成提供物質源'但他并沒有說明如何圈定這種塊體。謝學錦院士提出利用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圈定地球化學塊體,并將地球化學塊體定義為面積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學異常(Xie,1995;謝學錦和向運川,1999)。地球化學塊體實際上是大規模立體地球化學異常,即在平面上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學異常結構,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具有較大規模立體異常的地殼物質體(王學求和謝學錦,2000)。
地球化學省與成礦省是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在資源評價中能較早的圈定出 來,而成礦省或礦集區直到發現大量礦床才能確定,二者的關系更像是因果關系,地球化學省可以作為確定成礦省的地球化學依據,地球化學塊體可以作為確定礦集區的依據(王學求等,2007)。過去在使用水系沉積物圈定地球化學省,進而發現礦床起了巨大作用,但水系沉積物這種表生均一化介質,無法確定礦源層,也無法給出地球化學塊體的厚度,因此使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追蹤礦源層和進行資源量預測將更為科學。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去圈定這種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更為科學地預測資源量?對全國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水系沉積物或泛濫平原沉積物做為采樣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盡管對找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深入研究中國大陸元素的時間演化歷史就無能為力。也無法知道地球化學異常源是來自于那個時代,那個地層。對地球化學省、地球化學塊體的圈定用于資源評價都是使用的表生介質,要真正圈定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追索礦源層還需要利用原生介質,目前利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還是空白。1.3千米深度穿透性地球化學研究現狀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過幾千米深度之內,因此對地殼千米深度的物質組成和時空分布的探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內的金屬礦產資源。對金屬礦而言,中國約占1/2的陸地已被盆地和各種覆蓋層所掩蓋,成為找礦的“處女地”或“甚低工作區”。據統計我國500m深覆蓋區面積約50X104~80X104km2,相當于我國已調查、勘探的陸地面積的1/5,是一片極具潛力的金屬礦產的新區或“找礦新空間”。因此對能探測這一深度的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找礦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測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統稱為‘深穿透地球化學”(王學求,1998;謝學錦和王學求,2003)。這些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包括電地球化學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氣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動態金屬離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屬元素活動態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動態地球氣納微金屬測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學測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列入探測技術研究內容。
目前國內外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①建立覆蓋區元素從深層向表層傳輸和分散的三維地球化學模型,為覆蓋區地球化學勘查提供理論支撐;②將探測技術擴展到盆地地球化學調查和幾百米覆蓋區;③發展專用提取試劑和技術的標準化與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適應各種復雜景觀、各種比例尺和各種礦種的技術系列。
2地殼全元素探測的關鍵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必須重點突破地殼物質成分探測的4項關鍵技術,包括①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②深部物質成分識別技術;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④多層次海量地球化學數據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
2.1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成分的精確了解,發展能分析地殼中所有元素(約80個)的分析技術是關鍵。建立81個指標(含78種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難分析樣品的精確分析技術重點是突破含碳質巖石和有機物土壤的貴金屬(金、鉑族)元素精確分析技術。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現代先進的大型分析儀器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等離子體光學發射光譜儀(ICP-OES)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為主,配合其他多種專用分析儀器及技術而組成的方法體系(表1),所有元素的檢出限、報出率、準確度、精密度等指標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2中下地殼物質成分識別技術
深部地殼物質組成研究的現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據因構造運動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質(如麻粒巖、榴輝巖、角閃巖等)②根據產于火山巖中的深部地殼包體如麻粒巖包體;③根據地球物理測深與深部巖石物理性質的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結果之間的擬合;④殼源巖漿巖源區地球化學示蹤法。由于以上4種深部地殼物質成分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對深部地殼研究最好是各種方法相互結合,互為補充。
根據中國大陸地殼特點,不同構造單元出露的巖石類型,初步構建地學斷面的巖石組成模型;不同構造單元內各類巖石的地震波速高溫高壓實驗室測試;將實驗獲得的巖石地震波速數據與實測地震波速數據進行擬合,完善地學斷面的地殼結構一巖石
球化學示蹤研究成果,綜合限定和進一步約束區域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根據獲得的不同巖石單點樣的地球化學數據,計算每類巖石單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基礎上,按照有關的每類巖石單位在地殼每個結構層中所占的比例,進行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地殼每個結構層的元素豐度;按照每個有關結構層在整個地殼中所占體積比例,通過體積加權平均計算出地殼總體的元素豐度;根據其他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檢驗深部地殼物質成分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圖1是Wedepohl所構建的大陸地殼巖石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據其代表性巖石組成,就可以獲得元素的含量,構建地球化學模型。張本仁等(2003)、路風香等(2006)以東秦嶺造山帶各類巖石實驗測定的v,,值與地震測深獲得的秦嶺地殼v,,觀察值的相互擬合為主,配合巖石變質相、深部巖石包體、殼源巖漿源區等研究,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
盆地及其周邊蘊涵著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巖型鈾礦、石油等,盆地邊緣的大型金屬礦。但盆地及周邊被認為區域化探掃面禁區,覆蓋物的影響、技術條件不具備和獲取指標的單一,難以滿足對盆地及周邊資源潛力的全面了解。發展能探測盆地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將地表采樣與鉆探取樣相結合,建立立體地球化學分散模式,為盆地及周邊覆蓋區深部礦產資源調查提供有效方法。
對盆地千米深度探測有兩種途徑: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在地表快速獲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鉆探手段,直接獲取深部樣品。
深穿透地球化學(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測深部隱伏礦或地質體發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王學求,1998)。礦床本身及其圍巖中的成礦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種或某幾種營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離子擴散、蒸發作用、電化學剃度),被遷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質中形成異常含量,使用水化學測量技術、地球氣測量技術、元素活動態提取技術和電化學測量技術可有效發現深部隱伏礦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有以下幾類:①物理分離提取技術;②電化學測量技術;③活動態提取技術(MOMEO);④氣體和地氣測量技術;⑤水化學測量技術;⑥生物測量技術。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在地球化學技術上使用地下水化學測
即使少部分地區進行了區域化探掃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技術中國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學探測擬使用4種技術:①細粒級采樣與分離技術;②金屬活動態測量技術;③ICP-MS地下水化學測量技術等;④空氣動力返循環鉆探粉末取樣技術。圖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在吐哈盆地對砂巖型鈾礦的探測試驗,可以有效探測300m埋深的砂巖型鈾礦(王學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的建立
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沉積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對我國基礎地質、理論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大地構造劃分、地球動力學、生態與環境、農業、衛生與健康等研究領域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地球化學數據,對中國大陸化學元素的時學基準值研究體系,對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和最終建立‘化學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義。
地球化學基準值(GeochemicalBaselines)的概念來源于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ProjectIGCP360)它的原意是用系統的全球網格化采樣,獲得全球地球化學基線圖,作為未來衡量全球化學元素含量變化的參照標尺。從它的原創性含義不難看出: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以數據的形式表述含量特征(abundance),而且還以圖件的形式表述空間分布特征(distribution),它是用一組數據來刻畫元素含量的總體變化水平。這種刻畫比采用單一的豐度值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地質體或某一區域元素的含量值分布。可以是系統采集均一化介質的土壤、水系沉積物、泛濫平原沉積物等來刻畫元素的總體分布,也可以是采集不同時代的典型巖石來刻畫元素在某一特定地質體中的分布值。基準值既可以作為“點”上某種物質成分含量的基準參考值,又可以作為“面”上元素含量變化的基準地球化學圖,用于衡量元素在空分布和演化歷史的研宄’對創建全新的中國地球化自然界含量和分布的標尺。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不
考慮空間分布,只用數值來表達,而地球化學基準值要考慮空間分布,可以制作出基準地球化學圖,因此它既可以以數值來表達,也可以以圖件的形式來表達。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表述的是含量特征,而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表述含量特征,而且還表述空間樣品地質年代表述時間屬性,因此地球化學基準值具有時空分布特征。
根據上述特點,筆者將地球化學基準值定義為:按照統一的基準網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在嚴格標準監控下實測元素含量,以一組數據和圖件形尺,即它不僅表示元素含量,還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Darnleyetal.,1995)。全球基準參考網網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約5000個網格。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完整格子300個左右(圖3)。此次全國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將遵循國家基準值數據密度應高于全球數據密度的原則,將每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劃分成4個子網格作為中國基準網格,每個網格大小相當于1個1:20萬圖幅,因此根據中國的實際和便于巖石樣品的采集以及地質解釋需要,將采用1:20萬圖幅作為中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格。中國大約有1500個1:20萬圖幅,也就是布設1500個基準網格。在每個1:20萬基準網格內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時代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和疏松沉積物組合樣品,總樣品量約18000件,精確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國大陸地球化學基準值,制作化學元素時空分布基準地球化學圖。為下一步地殼物質探測提供基礎參考數據,并為研究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時空分布奠定基礎。
4地球化學走廊帶試驗與示范
地球化學走廊帶是指沿著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地質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寬度,構建一條化學元素的含量和時空變化走廊。國內外尚無可借鑒的現成技術和經驗。將“地殼全元素探測技術與實驗示范”項目的其他3個課題所發展的技術(全元素分析技術、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構建技術和圖形顯示技術)進行地球化學走廊帶探測試驗,為下一步地殼探測奠定技術基礎,并起到示范作用。
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條地球化學走廊帶進行試驗與示范(圖4)。3條
走廊帶總長度3300km,每條走廊帶寬度100km,
預計樣品數約14000件。通過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確探測走廊帶內沉積蓋層與結晶基底,不同時代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76種元素的含量和變化,構建地球化學模型,揭示大型礦集區形成的物質背景和地球化學標志。編制3條走廊帶元素時空分布地球化學圖,提供給社會使用。
4.1華北陸塊一興冡造山帶走廊帶
華北陸塊一興蒙造山帶地球化學走廊帶(約1500km)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研究華北陸塊北緣和大興安嶺大型礦集區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標志。東海縣大陸科學鉆為起點,穿過郯廬斷裂、勝利油田、燕山造山帶、興蒙造山帶。該走廊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找礦意義。如跨越兩大地質單家16個油田中金含量最高的油田,石油中金含量可達0.132~1.06g/1(林清等,1993)。Wang(1998)發現沿郯廬斷裂存在巨大金異常帶,同時在勝利油田上方和膠東金礦上方出現Au高含量濃集中心。勝利油田金來源與膠東金礦金來源有什么關系?是因為膠東隆起剝蝕的物源沉積到渤海灣盆地帶來的高含量金,還是金是來自于深部(油金同源)?
4.2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
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武夷山一南嶺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約1000km)穿過武夷山成礦帶和南嶺成礦帶,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提供大型礦集區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和找礦標志。
地球是由許多化學元素組成的,所以,埋在地下的礦物,也就是這些元素的化合物。比如:一個氯原子和一個鈉原子合起來,就形成我們所吃的食鹽、不過這些元素,當然不可能自己去找對象合起來,而是要借助水、火的幫忙,才能合成各種的礦物。
水長期且不斷的沖刷許多元素,將它們溶在水中,然后將它們送入河流、注入海洋,最后沉淀在海底,在那里合成了許多種礦物。
而火就是地面下1000℃以上的高溫,,將巖石熔化成巖漿,在地下緩緩流動,途中不斷收集各種元素,一旦等它噴發出來,或是長時間仍找不到出口噴發,都會慢慢冷卻變硬。就在冷卻的過程中,里面的元素滲入周圍的巖石縫隙和別的元素形成各種的礦物。
另外,水和火有時也會一起合作,再加上壓力的共同作用,將各種元素集合生成礦物,像是煤和石油就是它們共同作用的成品。
(來源:文章屋網 )
巖礦分析鑒定是地質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對整個地質工作起著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著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雄厚物質基礎,沒有它們就無法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因此,如何盡快的發現巖礦并予以正確的鑒定,是所有地質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一、巖石礦物的種類和特征
巖石礦物是由地殼中的一種或是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自然聚合體,是地殼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一般巖礦種類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是由于自然界中不同的化學元素以及它們多樣的組合方式,同時復雜多變的地質作用也促使了巖礦的多樣化。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巖礦種類達到三千多種,然而最常見的也不過百余種之多。
1.巖石礦物的種類和特征
巖石礦物是由地殼中的一種或是多種化學元素組成的自然聚合體,是地殼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一般巖礦種類是多種多樣的,這主要是由于自然界中不同的化學元素以及它們多樣的組合方式,同時復雜多變的地質作用也促使了巖礦的多樣化。
1.1礦物的種類劃分
礦物分為有機礦物和無機礦物兩種:前者種類比較少,主要是碳氫氧化合物,如:琥珀等。后者在地球上數量眾多,由于每年都有幾十至幾百種新礦物被發現,據統計,目前已有三四千種。許多種礦物是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可以說人類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礦物。
有機礦物的化學成分是碳氫氧化合物,無機礦物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百多個化學元素,都可以組成無機礦物。既可以是由一個元素獨立存在,也可以是多個元素的組合。一個元素獨立存在的礦物較普遍,如:Fe(鐵)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鐵礦物,Ag(銀)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銀礦物,Au(金)元素可以形成自然金礦物等。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可以形成幾千種礦物,最簡單的如兩個元素Si(硅)和O,可以組成SiO2,由這兩個元素組成的礦物可以是石英、柯石英和鱗石英等。三個元素組成的礦物就更多了,例如:CusFeS4是斑銅礦、CuFeS2是黃銅礦、CoAsS是輝砷鈷礦等。
1.2礦物的形成
形成礦物的途徑,一條是通過巖漿的活動。在巖漿里有著地球上的各種元素。這些元素,在巖漿的高溫熔融的條件下,發生化學變化,形成了多種化合物和一些單質。由于地下各處巖漿的化學成分不一樣,巖漿在冷卻時,溫度、壓力等條件都在發生變化,而一定環境只適于一定的礦物生成,因此,由于巖漿冷卻形成的礦物,種類是很多的。
1.3礦物的物理性質與形狀特征
各種礦物都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質,它可以用來作為識別礦物的依據。 礦物的形狀是各種各樣的。有些礦物能形成整齊的晶體,如食鹽是立方體,水晶是六面體,云母是六邊形的片狀。有些礦物則呈不規則的葡萄狀、粒狀、纖維狀、放射狀等。
1.4巖石與礦物的區別
巖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固體,但它并不具備礦物的基本特性。巖石與礦物之間的區別就好像飛機模型和制造這些模型的材料之間的區別。正如巖石的構成要素是礦物一樣,飛機模型的構成要素是輪胎、機翼、發動機和其他組成部分。巖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巖石都是混合物。
二、 巖礦分析鑒定的基本程序
1.試樣的加工。
通常送到實驗室進行鑒定的原始巖礦樣品重量,以及礦物種類的不同,從幾公斤到幾十公斤不等,但是實際上用于分析的試樣一般只是需要幾克。所以,在巖礦鑒定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試樣的加工獲取。加工試樣的目的,一方面是將巖礦粉碎到一定的細度,以便于分解;另一方面是用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獲得一定重量(一般為100g)的能代表原始樣品組成的均勻的試樣。
2.進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巖礦試樣加工好后,必須先進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主要是為了了解試樣中含有哪些元素以及這些元素的大致含量和比率等。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地質工作所要求的準確度和實驗室的工作條件、確定對各個待測元素應采取的測定方法和消除干擾的措施。進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發射光譜分析法和化學分析法。
3.選擇測定方法
對巖石礦物中的各種元素的測定均有多種測定方法可供選擇。這就需要根據上面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結果,選擇最合適的分析方法。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選擇:一是根據待測定元素的含量進行選擇;一般來說,對巖礦試樣中含量較高(一般為1%以上)的待測元素,應采用容量法、重量法等方法進行測定,而對于含量相對較低(一般為1%以下)的待測元素,則使用比色法或是其他儀器分析方法進行測定。二是根據共存元素的情況進行選擇。例如,六偏磷酸鈉碘法使用與鈣、鎂含量較高的試樣中通的測定,氨分離碘量法和碘氟法使用與鈣、鎂含量較低的試樣中通的測定。所以,必須選擇合適的測定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4.擬定鑒定分析方案
擬定鑒定分析方案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復雜的環節。它涉及到各個元素的測定方法和分離方法間的相互影響和配合的問題,需要較全面的巖礦鑒定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在擬定鑒定分析方案時,應同時考慮巖礦試樣的分解方法、干擾元素的消除方法和具體的測定方法三個方面。
對于簡項分析和全分析,所擬定的方案最好是一個綜合的分析方案,即同一稱樣經過分解后,就能分取溶液進行數個組分的測定,既可使用化學法測定,也可使用儀器分析法測定。必須注意,任何鑒定分析方案都有其使用的局限性。當條件發生變化后,方案也應當做出相應改變。
5.分析鑒定
在具體的鑒定分析方案確定之后,就應當嚴格遵守有關的操作規程進行分析鑒定。
6.審查分析結果
審查分析結果是整個巖礦分析鑒定工作的重要一環,它是在于進一步發現問題,以確保鑒定結果的準確性和正確性。這一環節也應嚴格遵照質量檢查制度進行檢查,分析結果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
三、地質工作中對巖礦分析鑒定的評價
地質工作就是為礦產勘查開發規劃和工程建設、以及相關的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的預報防治工作提供基礎的地質資料和信息。而巖礦分析鑒定被認為是地質工作中最基礎的一項工作,它對查明認識全國的基本地質狀況、獲取相關地質數據信息具有基礎性、超前性、公益性和指導性意義。
1.礦物普查中對巖礦分析鑒定的評價
每種巖礦都是在一定的地質作用和物理化學條件性形成的,它們包含有一種或多種礦物,探明其中的化學元素,礦物種類,以確定巖礦的使用價值、經濟價值,都需要基礎的巖石礦物鑒定工作。巖石礦物分析鑒定特別是對開采和普查找礦有著極其重要意義。它能夠確定巖礦的種類,分析礦床的開采量,以及開采的可能性與經濟性,并能有效的提高地質勘探工作的效率。
2.工程地質中對巖礦分析鑒定的評價
巖礦分析鑒定在工程地質勘查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為工程建設的設計和施工,以及合理利用自然地質資源、正確改造不良地質、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災害,提供基礎的地質學資料。在工程地質中的巖礦鑒定包括對巖體的特征、化學元素和性質等進行分析,同時,水分析也是找巖礦工作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屬于巖石礦物分析工作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熊繼有 ,李井礦 ,張坦言 .巖石礦物成分與可鉆性關系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2005,27(2).
1、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礦產及海洋化學資源等總稱為海洋資源。
2、按照自然屬性,分為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再生能源等。其中,海洋生物資源以魚蝦為主,在環境保護和提供人類食物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海洋能源資源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氣、潮汐能、波浪能以及海流發電、海水溫差發電等,遠景發展包括海水中鈾和重水的能源開發。海洋礦產資源包括海底的錳結核及海岸帶重砂礦中的鈦、鋯等。海洋化 學資源包括從海水中提取淡水和各種化學元素(溴、鎂、鉀等)及鹽等。海洋中有些資源的數 量較之陸地多幾十倍甚至幾千倍,但海洋開發技術較之陸地復雜,技術要求髙,投資也較大。
(來源:文章屋網 )
1.1焊接材料及工藝
試驗材料為API2H.GR.50,根據表1分組進行焊接,然后進行化學成分檢測,檢測元素為C,H,O,N,S,Ba,Zn。化學成分的檢測位置,除母材外,應對各組試樣焊接接頭熱影響區和焊縫區進行化學成分測試。各區的要求分析位置,母材區:堆焊焊縫寬度中心線上母材1/2厚度處;焊縫區:沿焊縫方向距離母材至少6.4mm處;熱影響區:堆焊焊縫寬度中心線熔合線位置進行測試。
1.2化學成分的檢測
(1)焊后對堆焊樣板直接根據圖樣要求,采用線切割切去相應部位材料,母材、焊縫和熱影響區均為50mm×50mm×5mm,該試樣滿足化學成分測試的要求。(2)將切割試樣一次在無水乙醇和乙醚中進行超聲波測試,然后進行化學成分測試,并作記錄。
2結果與討論
化學成分的檢測結果,對比試驗結果可以看出,試板上帶有噴涂底漆對焊接焊縫區、熱影響區和母材區沒有明顯的影響。采用SMAW焊接,母材區和焊縫區域的各種化學元素含量沒有明顯差異,焊縫區噴涂底漆的樣板,C,H,O,S等元素含量略有升高,但是并不影響焊接的質量。采用FCAW-G焊接,母材區沒有明顯變化,噴涂底漆的樣板的焊縫區和熱影響區檢測元素含量略高于沒有噴涂底漆的樣板,同樣,對焊接質量未產生影響。
中圖分類號P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87-0101-02
0引言
筆者就地質分析整個歷史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地質材料的研究、發現作為整個人類發展的最重要原料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它的研究科學家們始終是保持著飽滿的熱情,隨著整個社會發展都趨于高科技時代,地質分析也不例外。我們始終相信研究整個地質對提高地質分析技術的發展和改革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
1地質分析的歷史發展
地質分析的歷史發展我們可以認為是同分析化學具有相同的淵源,其實也可以這樣認為,整個化學元素的整個發現史就是地址分析的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分析化學發展的初期,對于巖石所含的礦物質分析來說一段時間都是處于整個無機分析的最前端。整個過程包括了整個十八世紀直至整個十九世紀的中葉,在天然礦物當中其化學元素分析始終是大多數化學研究學者的一個具有很高研究熱情課題。在上個世紀的中葉科學家們對于鈮和鉈,鋯和鉿這幾個在化學性質上具有很高相似性的元素的分離與分析甚至還是分析化學上難于解決的問題。對于礦物的分析不僅為整個化學元素的發現而且對礦產資源被很好的利用開發以及在近代工業革命的發展上具有一定的貢獻,同時對地質分析的發展上也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成為了礦物學、巖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及年代學這幾門科學的基礎。下面就將地質分析的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分成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歷程。
上個世紀的中期之前,濕化學方法是作為整個地質分析的主要研究分析方式。這種方式是以碳酸巖巖石、硅酸巖作為主要組成成分分析系統這樣的流程確定同時將edta做為主要的分析流程來建立的流程,在那樣的一個歷史時期是將上述的分析成果作為一個重要的成果。這個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為研究在地質材料的化學元素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基礎,可以這樣認為它是整個地質分析發展歷史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的轉折點。
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各式各樣的應用儀器進行分析的技術在悄然發展,其中不得不提的集中分析方式有,X 射線熒光光譜、原子吸收光譜以及中子活化分析技術在整個化學分析當中進行引入,它在很大程度上對巖石礦物的分析面貌進行了改造:對于主、次量組分的分析相比之前在速度和準確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一些實驗室當中,逐漸由xrf的方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分析流程;,不同的痕量元素分析方法相繼出現,并且可以取長補短,這樣整痕量元素分析方法不斷的取得快速的發展;同時電子微束分析技術也引入了微區礦物學這一研究領域,它的最大變革是,從根本上改變之前在單礦物分析上只能使用濕化學分析這一方法的歷史。這個時期是地質分析發展歷史當中最積極和活躍的一個時期,同時也預示著整個地質分析會有一個新的飛躍。
在上個世紀的末期,各個領域隨著現代科技都融入了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同樣在這里也包括了地質分析技術,可以說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使地質分析走進了智能化、自動化以及信息化的分析時代。在地質分析當中引入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對改變傳統的巖礦分析格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計算機的引用各種具有高分析能力的儀器應用于不同的地質實驗室。用這些儀器說檢出的結果具有很高的精度以及準確度。將多元素進行同時的分析是這些高精度儀器最大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地質分析技術可以說已經非常成熟了;元素微區分布特征和微區分析方法當中的微區痕量分析這兩種研究手段在這一時期也發展非常迅速,同時在地質分析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顯微分析同整體分析一樣,逐漸已經發展成為了從主、次量轉變到痕量甚至是超痕量的一個完整的分析結構體系。
2當今地質分析的重點及熱點
目前來看,整體分析的工作仍然是地址分析日常主要工作方式。從整個地質分析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整個分析的發展方向和趨勢一定是高準確度、高精度、智能化以及自動化的多元素并且具有快速分析技術,現在科學家們說使用的技術主要包括有: 智能xrf 技術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一些校正方法以及計算機成功的應用到了整個分析方法當中,使得分析技術快速的成為了地質分析對于材料部分主、次量組分進行例行分析的最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已經取代了之前使用了很多年的經典化學方法。可以這樣說,此方法是地質分析當中的重要研究成果。這種技術在今天已經受到了大多數科學家認可,并應用于自己的研究當中,它的分析技術最大特點是具有非破壞性,我們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時間之內xrf還會是作為一個主導的分析方式。
我們都知道,今年“霧霾”已經成為了我國各個城市的代言,它是環境污染的一個產物,給人們的生活和健康都帶來了一定危害,近代的工業革命在帶來經濟經濟發展的同時,給人們所造成的非常嚴重的不好的影響就是對環境的污染以及將地球上的生物賴以生存生態環境進行了破壞,而在這里化學污染是重中之重。要想解決化學污染的問題,首先來說,要從化學家們的研究做起,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都是提倡“綠色化學”和“綠色科技”。化學分析同一些化學工業進行對比,雖然在污染上相對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身上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大部分的化學分析實驗室都處在城的市中心,所以在科學家作為實驗之后他們說使用的化學試劑及實驗的反應物就會不做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這種做法,詳細并不是一個化學家的責任。所以說現代的研究和發展方向一定是將整個環境不被破壞以及實現“零排放”作為現代地質、化學分析的研究發展方向,是我們避免由于化學實驗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3結論
我們可以說地質分析技術目前已經擺脫了上個世紀末期的研究低谷,現在整個地質研究真朝著高科技,高效率的方向不斷的發展,融入高科技是整個發展是熱點。目前整個國家對于地質分析工作非常重視,在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不斷的投入給予了很多必要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非常大地推動了整個地質分析的研究工作。我可以這樣認為,地質分析正在逐步走進一個高科技的時代,同時開始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地址分析人員應該運用高科技面對地質分析當中未被開發的挑戰,同時加快步伐,使地址分析這門科學發展更快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TE82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介紹
目前,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我國的石油管道建設也逐步步入高峰期,隨著管道建設的不斷深入,管道技術也必將取得更大的發展。本段從石油管道建設的需求和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和困難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國的石油管道技術的發展趨勢。并結合多種油品順序輸送的技術,從而對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做出一個簡單而系統的介紹。
1石油的組成和性質
石油是由碳、氫兩種化學元素組合而成的碳氫化合物,這兩種元素大約占總體的96%-99%,其中還包含硫、氧、氮等化學元素,其含量約占總體的1%-3%。石油中還含有微量的氯、碘、砷、磷、鉀、鈉、鐵、鎳等元素它們也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石油及其產品是多種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氫的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揮發性。這在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銷售及應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一部分較輕的液態組分氣化,排入大氣從而造成油品的損耗和大氣環境的污染,不僅損耗了石油,而且對環境也具有較大的危害性。石油的組成和其性質就決定了是有的運輸需要較高的技術才能完成,依照石油本身的組成和性質,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來解決石油需求不斷增加的問題。
2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流程
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流程一般是,首先從油井中產出的油、氣、水混合物,通過油管線進入計量站,經過初步的油、氣、水三相分離后,計算出油、氣、水的日產量。其次再經過集油管線的合并將三者混輸進入集油站,然后再經過終極的油、氣、水三相分離和原油脫水凈化的過程后,再經過加熱和加壓將最后提煉出來的石油輸向油庫。油井產出的油氣產物,經過上述過程的集輸處理后,作為商品銷售或者出口。從原油中凈化脫出的含油污水將會送往油污水的處理站進行處理,經處理合格后再加壓回流到地下。這種循環的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既能夠的得到人類所需要的石油,還能夠為保護環境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我們需要將一項技術繼續開發下去,為人類和環境創造更多的財富。
3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的發展狀況
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才逐步發展并逐漸完善起來,這種技術在當時要達到的目標是快速、高效、低成本。但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被破壞,保護環境成為了石油企業所應重視的最大的問題。目前的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還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當中,發展無止境,我國,也將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輸送更多的科技人員向石油企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
二、對中國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的分析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管道運輸行業呈不斷發展的態勢,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亟待我們去完善。以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為例,此技術在發展的過程的初期,出現事故的頻率較高,有些具有危險的管道沒有進行風險評估,或者沒有被國家安全規范考慮等等,這些問題只有被引起高度的重視,才能讓石油企業健康快速的發展。本段進行對中國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的缺陷和前景分析,讓石油企業在完善自己的同時,發展的更加迅速。
1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的缺陷
雖然石油管道在設計和鋪設時,把輸送危險的介質管線經過敏感的或者人口稠密地區時,參照了全面的設計驗收規范執行,但在石油管道運行的這些年來,事故發生率還是比較高,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其中包括在集輸儲運過程中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的傷亡等等,都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反應。因此石油管道系統的后期管理,可靠性分析及風險評價的作用在石油集輸儲運中也越來越明顯。
石油管道在進行集輸儲運的過程中,輸送危險介質的油氣管線的失效可能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可燃或有毒物質泄漏的為懷更加令人發指。目前,公眾和社會對環境污染和意外事件的關注度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意外事件發生之后,管理者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與鐵路、公路的運輸方式相比較,管道輸送的危險系數比這兩種運輸方式更大些,因此,就要對管道運輸引起更多的注視。
2石油管道集輸儲運技術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