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常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0 14:59: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的常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文化的常識

篇(1)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6-012-01

淄博市位于華東地區,山東省的中部,二而環山,北部有黃河和小清河流經,還有發源于淄博的沂河、淄河和孝婦河等河流,城市山水環境優美,同時,淄博也是齊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市場化進程中,淄博市必然會而臨城市傳統文化的斷裂,但是城市傳統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內部基因,因此,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城市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淄博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來帶動生產力的提高,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城市生態格局受到威脅。因此,淄博市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人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政府重視環境保護,落實相關法律制度,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并重。從全球范圍看,各國在應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上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節能減排的法律法規,我國在應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方而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但是相關的制度法律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盡管各級政府已經制定出臺了比較完善的規章制度,但是有些制度在一些地方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仍然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第二,企業重視環境保護,從源頭上進行環境治理。工業是造成城市環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博山區是淄博市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博山區是全國著名的陶瓷琉璃生產區,但是博山區的很多企業技術含量較低,生產工藝落后,節能減排措施不健全,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尤其是當地中小企業的生產。并且大部分企業并不重視自身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因此,淄博市企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完善企業節能減排設施,從源頭上進行環境治理。

二、推動城市規劃的多樣性,建設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規劃的實施是將城市發展藍圖變為現實的過程,城市文化傳承和保護同樣離不開城市規劃。在我國,城市規劃一般是由各級城市規劃管理部門來設計和執行,不能夠發揮社會各界的人民群眾的聰敏才智,因此,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政府部門為了追求現實利益,破壞城市原有的傳統文化,照搬其他城市的建筑風格,尤其是發達城市的風格,造成城市規劃的單一性,沒有屬于本城市自己的特色,就更沒有城市文化創造力和競爭力。因此,淄博市必須推動城市規劃的多樣性,建設城市文化特色。

(一)科學規劃,凸顯特色

每一個城市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產物,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應該凸顯該城市屬于自己的文化產物,既不能完全仿照其他城市的風格,形成千而一城的現象,也不能肆意破壞本城市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屬于白己文化特色,這樣,既讓這個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使該城市喪失其自身發展的競爭力。因此,淄博市在進行城市規劃時,不能照搬其他發達城市的建筑風格,根據白己本地的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建設凸顯本地文化特色的城市。

(二)以人為本,公眾參與

社會公眾是構成城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門,城市規劃同樣涉及到社會公眾的利益,而且,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城市規劃部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并沒有咨詢當地居民的意見,而單純的依靠城市規劃管理部門進行城市規劃,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政府為了本地經濟水平的提高,盲目批土地給房地產商,尤其是在一些傳統文化建筑區域,例如淄博市周村的古大街現在已經完全被打造成古商城,帶有濃厚的商業氣息。因此,淄博市在進行城市規劃時,相關信息要透明化,支持社會公眾參與到城市規劃的過程中。

三、重視城市文化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在市場化進程中,文化競爭力在一個城市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但淄博市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方而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文化建設急需發展。因此,淄博市必須重視本城市文化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適應。

(一)重視文化建設,保護文化遺產,推動城市發展與文化傳承相統一

篇(2)

從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來看,中國每個地域都有其特有的風格和特定的傳統文化。譬如塞外荒僻寂寥,卻是古遼文化的聚集地。而如今已經不見當初之盛,正是因為文化的一種衰落和同化!如果發展該地歷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觀,將是能帶動該地房地產旅游業和經濟發展的一次契機。又如哈爾濱的俄式風格建筑,吸引各地旅游者紛至沓來,正是由于傳統文化融入建筑的魅力。所以在大力發展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的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的房地產營銷符合現代產業發展的模式,符合傳統文化的發展契機,符合專業的營銷模式。

不僅是周圍環境,在房屋中,也已經引入了屋頂的建筑文化,尤其是高端別墅區。別墅區的屋頂采用了高貴的翔龍作為頂部裝飾,突出了別墅高端與奢侈的定位,同時也將東方特有的神秘感帶進房屋中,通過增加文化底蘊提升了房地產自身價值。

受古代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自古以來是小農經濟為主體,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自古生活的中心就是家,而房子是家的直觀感受。勤儉節約、安居樂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男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追求起點。所以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東風,賣家大力通過文化宣傳來進一步加強中國人傳統文化的訴求,繼而進一步激發國人的潛在需求。中國的剛需之所以可以在這么高的房價下沒有絲毫減弱的趨勢,中國傳統思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篇(3)

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傳統文化對于保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活力的重要性日益被世人所認同,各國、各地區都在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為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而努力。盡管所選擇的路徑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成為共識:那就是要將傳統文化保護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普通大眾和青少年兒童之中,讓大眾能夠經常接觸、感知傳統文化,培養他們對自身所擁有的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保護意識,營造一種良好的保護氛圍。因此,對于地域性傳統文化而言,最大的保護不是將其收藏在博物館,為世人留下一份可供觀賞的標本,而是要培養更廣泛、更大眾化的欣賞群體。

一、地域性傳統文化的動畫傳播與困境

起源于20世紀西方工業社會的動畫影像,通過工業化大生產和多種大眾媒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作為一種與現代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實踐活動,動畫是藝術,是商業,也是文化和價值的載體。通過對于地域性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精密加工,動畫媒介及其傳播方式不僅能夠大大拓寬文化的傳播空間和渠道,同時,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及其藝術樣態上的差異,也孕育出更為多元的美學特質。縱觀近20年以來國內外各逞風采的動畫作品,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地域性傳統文化元素介入到動畫的藝術生產中。諸如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的《獅子王》,取材于《圣經?舊約》的《埃及王子》以及由迪斯尼公司根據我國南北朝詩歌《木蘭詩》改編而成的“花木蘭”,等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傳統文化經由動畫作品的二度演繹,被轉換為易于為現代人接受和喜歡的藝術形式,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種到大眾的心田。一些動畫作品也因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獨特魅力獲得商業成功,一個基于以地域性傳統文化傳播為特色的動畫創作熱潮似乎已然到來。

然而問題并非如此簡單,當《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動畫片以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最大賣點風靡全球的同時,有學者認為作品所呈現的東方文化元素只不過是個噱頭,是東方外衣下的西方文化價值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精神和思想內涵的褻瀆,而商業化的手段才是吸引大眾的根本核心。從認知角度上說,地域性傳統文化作為曾經的人類思維、情感與行為的載體,凝聚著人類文化記憶的點點滴滴。地域性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體現出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同時亦能展示出“我們從哪里來?”與“我們往哪里去?”的深層意義。因此,地域性傳統文化保護的實質和終極目的都應歸結為“本體真實”的保護。在這個意義上說,原汁原味的“本真性”原則乃是以傳統文化傳承為特色的動畫作品的核心價值。然而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動畫媒介作為現代消費文化存在的物質性基礎之一,早已形成了巨大的文化產業。盡管在以文化傳承為特色的動畫作品中,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資源構成了創作的重要元素,但是,現代社會市場邏輯的巨大影響力和滲透性,使動畫創作本能地受到大眾趣味的潛在制約,傳統文化的“本真”屬性在與動畫產業“商品”屬性的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顯然,在以地域性傳統文化傳播為目標的動畫創作實踐中,文化傳承“本真性”所體現的精英意識形態與動畫傳媒相互借重的初衷在這里出現深刻的分裂,以地域性傳統文化傳承為特色的動畫藝術生產受到了“本真性”與“市場化”的雙重制約。理清文化傳承中“本真性”與“市場化”的關系,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二、地域性傳統文化動畫傳承中的“本真性”與“市場化”

(一)文化資源的“本真性”與動畫作品的“本真性”

篇(4)

Charles Dow于20世紀初提出道氏理論(Dow Theory),標志著技術分析的誕生。MURPHY(1986)對技術分析的定義是:“技術分析是以預測未來的價格趨勢為目的,主要通過使用走勢圖,對市場行為進行的研究”。(愛德華邁吉,股市趨勢技術分析,1992)。因此技術分析是一門科學,它通常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某一股票或者某個“平均值(Averages)”交易的實際歷史(價格變化、交易量,等等),然后,從勾畫出的歷史里推導出可能的未來趨勢。由此可見,技術分析(Techn ical A nalysis)是對歷史數據進行特定的處理, 尋找股價起伏的周期,從而建立起買賣證券的規則,以優化收益、規避風險的一種投資理論(韓楊2001)。

一、關于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爭議

金融技術分析研究對象是金融市場種金融產品價格行為的規律,決定技術分析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市場價格行為的規律是否客觀存在,對此分歧一直很大。在金融分析流派中基本面分析派堅持“股市趨勢不可知”的理念,認為金融市場無趨勢、無規律、不可預測,因此技術分析無效。隨機漫步理論流派(Random Walk)也堅持在金融市場中價格的變動是隨機的,更談不上預測。這種隨機性是非理性的,并不具備操作的有效性。

二、現代經濟理論對于金融市場技術分析有效性的研究現狀

在現代主流經濟學中,對技術分析持否定意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效市場假說(EMH)(Fama,1970,《有效資本市場: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回顧》)。他們認為技術分析所謂的原理與弱式有效市場理論是沖突的。技術分析根據歷史價格走勢分析出未來價格趨勢,這一點有效市場理論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眾多投資者已經通過對歷史的價格信息的研究,做出了自己該做的投資選擇,目前的價格實際上已經反應了過去的歷史信息,以后的價格只能隨機波動,和以前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在弱有效市場成立的條件下技術分析無效,不能獲得額外收益。

三、基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的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

美國技術分析師.艾略特(R.N.Elliott)根據道瓊斯工業指數平均(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DJIA)發現股價結構性形態和宇宙中一些自然現象相吻合。提出波浪理論,用來解釋市場的行為,并強調波動原理的預測價值。而對于通過觀察宇宙規律硌芯咳死嘈形,中國古代亦做出過不少的努力,比如古人的天人合一等等,因此我們能否從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找到現代金融技術分析有效性的解釋,從而說明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意義。

(一)現代金融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

趨勢的概念是技術分析的核心。技術分析要求必須研究判斷市場趨勢,然后順應趨勢交易,決不可逆趨勢而動。而且市場的趨勢不會朝任何方向直來直去,市場運動的特征就是曲折婉蜒。因此我們從技術分析的核心概念--趨勢入手,看看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對趨勢的存在和有效性的研究,從而論證技術分析的有效性。

(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下對于趨勢的理解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并制約于一個自然法則,這個自然法則無論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世界都起作用,否則就會混沌,出現秩序上的紊亂,而就算是人類社會行為如果按照自然法則運行一定會很順暢,完美,包括有生命的東西和無生命的東西時都按法則運行,比如四季交替就是很典型的自然法則秩序規律的嚴格運行,這種秩序,按照古代傳統文化的假設就是恒定不變。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社會的群體行為,都會重復秩序,那么人類社會曾經的群體導致的事態周期性變化,也將重復,也就是歷史會重演,而且如果我們掌握了這種秩序,甚至我們可以在一定范圍和程度地上預測未來,以為事態會順著歷史的規律進行,趨勢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古人一直很強調對“勢”的把握,著名軍事家孫子在《孫子兵法》中提到,“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責人而任勢”;再有《孟子:公孫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t基,不如待時。”

對于趨勢的力量論述,孫子兵法也上有記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激烈的流水能沖走巨石,這就是趨勢的力量,在宋代,學者陳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中提到:“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就談到社會運行的趨勢不是人能改變的,也間接論述了趨勢的自主性。戰國商鞅《商君書?禁使第二十四》中也有關于趨勢的論述,“凡知道者,勢、數也。故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今,夫飛蓬遇瓢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也。故托其勢者,雖遠必至;守其數者,雖深必得。”這段文字也承認了趨勢是存在的,而且應該順應趨勢,可以借助趨勢的力量發展的更好,也體現了趨勢的力量具備自我發展性。

四、結論

“勢”字,從“力”,與力量有關,古人解釋“勢”為“盛力”、“權”。古人從經驗直觀中很容易發現“力”是決定事物成敗、發展的關鍵,而概括出“勢”這一重要范疇。“勢”作為一種客觀力量決定著世界中事物的興衰成敗,而人作為是生存于世界之中,通過與世界萬物打交道的方式以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一個物種。客觀的“勢”所造成的結果對于人而言則有利害兩種情況,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智慧存在當然不會也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勢”所造成的結果,而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勢”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對于有利之勢則積極利用,以造成有利于自己的最大成果;對于不利之勢則盡力回避,以免造成損失。同時,在有些人類活動中還可以人為造勢,以獲得盡早和更大的結果。就技術分析而言,由于市場行為的龐大性,當然很難造勢,通過對“勢”(趨勢)的研究,人們還是可以對趨勢加以把握和利用,以獲得投資利益。中國古人對“勢”的理解和運用,堅定了我們對技術分析之科學性和有效性的信心。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古人是認為趨勢存在的,而且主張要順應趨勢,只有順應才能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獲得更大投資收益。這和現代金融技術分析不謀而合,哲學層面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墨菲著.期貨市場技術分析[M],地震出版社,1994.

[2]向文葵,胡忠林.論技術分析在我國證券投資中的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8(3).

[3]韓楊.對技術分析在中國股市的有效性研究[J].經濟科學,2001,(3).

篇(5)

一、在高中階段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了這個民族優秀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能夠一直傲立在地球的東方。但在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經消失,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理解日漸模糊。而在本應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應試的壓力,教學只為高分的現象極為普遍。經典古文未能涵詠,詩詞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學生與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失之交臂。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版塊中明確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核目標。

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做不做或者什么時候做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關于高中階段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內容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從時間跨度看,從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從內容上看,其主體應該是儒家文化,輔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態。

研究近年來,北大、人大、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國學院的培養計劃,可以看到教學內容從古代哲學、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到古代文學、古代史學、古代民俗……包羅萬象,無一不有。然而,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現實的因素制約了我們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樣,將所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以課程標準和2016年的新考綱的實際要求,筆者梳理了現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常識,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古代歷法常識。如古文中經常涉及到的紀年方式、計時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關常識。如《滕王閣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識。

3.古代姓名稱謂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關知識。

4.古代職官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職變動的詞語。

5.古代年齡的稱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齡的詞語。

6.古代的禮儀制度。如婚戀詩中涉及到的出嫁禮儀。

7.古代的節慶常識。如古代重要的節日的時間和主要的民俗。

三、關于教學途徑的一些簡單嘗試和構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學環境,一線教師們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羅列出所謂“常見的文化常識”,然后讓學生們強行記憶。筆者所加入的各種教學交流群中,散見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識100題》。然而,我們知道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根本無法長久的,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和相關經驗介紹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學資料拓展整合教學內容。文化常識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唯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要進行文化常識教學,首先就需要我們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識內容進行足夠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遇到“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時就可以針對“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僅如此,還可以從“四維”(禮、義、廉、恥)到“五常”(仁、義、禮、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演變,延伸到“孝”的地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日趨提升。并且講到古代越來越重視“孝”,是因為伴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祥和與穩定功能日益突出。這樣,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相關的文化常識,也加深了學生對宗法制社會和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社會的認識。

2.注重理解,調動既有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加深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法長久的,靠死記硬背明顯不是積累文化常識的好方法。文化常識雖然是古代的,但是許多優秀之處依然被傳承了下來,鐫刻入了我們的基因之中。學生無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識,是因為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調動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這些問題。

3.構建知識體系,讓思維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識不論講多少遍學生總是記不住,有些文化常識學生明明記住了但是一做題就出錯。歸根究底,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沒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知識雜亂無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知識體系。

4.通過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如果教學文化常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或者坐而論道,就顯得有些狹隘了。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后還是要學以致用。由此,進行實踐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

四、小結

在當下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在語文學科之中進行文化常識教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學文化常識,不應是急功近利的,而應真正站在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立足點上,讓學生了解、感知、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所探討的一些教學途徑,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希望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通過理解記憶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能夠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篇(6)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到諸多文化常識及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充分利用古詩文教材,傳承傳統文化

中學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經典型的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明顯,有傳統美德、傳統人生觀、價值觀、傳統愛國主義等。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本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教學《論語》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引出孔子的“禮治”,就要對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疇和概念、術語,像“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加以強化。在《勸學》和《師說》的教學中,抓住古人勤學、尊師的美德,結合目前的現狀,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學《陳情表》時,讓學生趁機接受“孝”的教育。在教學《蘇武傳》時,利用朗讀和引導的方法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古文經典篇目,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把關注的意識投向人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學中,讓學生走進屈原、陸游、杜甫,理解什么是愛國;走進蘇軾、李白,理解什么是豁達、豪放……特別是在必修三、必修五的詩歌教學中,對那些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古詩文篇目,就傾心傾力,有意識讓學生從中受到震撼、感染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學生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動力,最終積淀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挖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汪蓉、劉伶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和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文化四大家”蘇軾的文化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

三、巧用課外誦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該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呢?通常情況下,教師要通過課外誦讀和實踐這兩個途徑來進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其要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多閱讀文化經典,誦讀經典詩文,將傳統文化與道德實踐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合理的指導、規范學生的行為活動,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與初中生相比較,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閱讀文化名著,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詩經》等。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其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并且也會將傳統文化精神繼續弘揚下去。

篇(7)

一、引言

對文化常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有利于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增強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文化常識作為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實現語文教學中對文化知識的滲透,促使學生透徹了解民族精神,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困生人格的培養,促進學困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現階段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當前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縱觀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可見,理論教育重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沒有落實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國卷出現對文化常識的考查的題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受考試制度的影響,語文教師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教學,以期通過理論知識訓練,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使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素質教育的忽視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師“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

語文教學中健全學生人格,需要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項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普遍習慣重理論教學,“重講授輕體驗”占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刻,就會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形成不利影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的學生――年輕一代真正深入體會,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熱愛我們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的學生可能都記不全,更不知節氣的由來,更難主動去了解它,認可它作為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層意義。現今,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興起過洋節,如圣誕節、復活節……但對于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毫不關心,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農村普通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課本教材展開教學活動,堅持應試思想,注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對課本教材利用度比較低。高中課時比較緊張,教師為了在有限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盡可能壓縮課堂教學,省下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快速學習課文內容,對于古代文言文僅以原文翻譯、串講、重點詞解釋等形式展開,對于現代文教學則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生僅僅理解課本教材呈現的內容,而且只是了解課文內容大體含義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識這個知識點,或是照本宣科一語帶過,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著重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對課本教材內容的深入了解,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程度不深,學生認識不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和樂趣,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對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形成了不利影響。同時,學生無法從文化常識中汲取營養,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基本途徑

高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文化常識相關內容,例如豐富的優秀文化典籍,《史記》《漢書》《后漢書》《詩經》等等。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對文化常識進行滲透,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特點,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深入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識素材

深入l掘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非常多的文化常識。例如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學生的體驗、領悟,學生停留于表面的認識,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識的真正滲透與傳播。讓學生認識和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品質,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些文化常識進行深入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蘇軾的作品為例,選其作品《赤壁賦》展開討論。這篇文章蘇軾以獨特的筆觸,將其人生觀娓娓道來,既包含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也包含隨緣而安的人生態度和忘情塵世的灑脫。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層次發掘漢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提煉出促進學生情感認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確保學生真正理解教學語文教學內容表達的深刻內涵和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同時,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優美的句子。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飲酒樂甚,扣舷而歌”等,通過鑒賞這些富有畫面感的句子,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學生在鑒賞審美時,還能夠深刻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實現語文教學中轉化學困生和學困生人格培養的重要目標。除此之外,通過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識,還要求學生對其語言進行了解。例如《赤壁賦》一文先后呈現出了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種變化體現于課文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學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和魅力。所以,讓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常識,既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增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要求教師必須深層次發掘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識的基本內涵,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在實際生活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實現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文化環境和氛圍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來。首先,營造舒適的家庭氛圍,形成家庭閱讀的良好氛圍,由學生閱讀包含人文精神的課外讀物和語文教材內容,不斷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標。挖掘《蘭亭集序》《赤壁賦》中的干支紀年法,地支與十二生肖之間的聯系,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日歷上也標有干支和生肖,這可加深學生對我們古人的聰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東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黃昏”“人定”是古時十二個時辰計時法中天色計時法,對應十二地支計時法。其次,通過學生家長及時反饋學生家庭學習態度,家長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理解,從而真正實現文化常識滲透于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如《鴻門宴》中項羽高居尊位,在現實生活中宴請賓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為尊。而在工作會議的安排當中,也有上司和下屬位置之分。文化常識,古已有之,延續至今,無處不在。學習和積累文化常識,在現實生活中做有一個素質有文化的人。

(三)讓學生自主嘗試挖掘文化常識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不斷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必須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自己對文化常識的認識和理解,靈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理解的重要目標。高中語文教材中優秀傳統文化常識,蘊藏的知識量比較多,而且都需要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試中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有“科舉制之前如何選拔官員?”“科舉制的名稱”“古代節日習俗”等等,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學生就必須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如“科舉制之前通過察舉、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古代節日習俗中春節要貼春聯、燃鞭炮、掛年畫、耍龍燈,元宵猜燈謎、吃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天文歷法當中的有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關系,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等,如《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又如《赤壁賦》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紀年法在現在還在使用。古代對人的稱謂有多種情況,其中可稱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故稱“王右軍”;也可幾項兼稱,如先稱籍貫,再稱姓、名,后稱字,如《游褒禪山記》中的“廬陵蕭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的說法,這與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中原地區地理及太陽照射有關,被太陽照射為陽,反之則為陰。《游褒禪山記》中的“華陽洞”即在華山的南面。了解這些文化常識,就可以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對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常識形成深刻的了解,學生自發將這些文化常識應用于寫作中,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學生在寫作中將蘇軾《赤壁賦》中關于人生感悟的描寫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強作文的可讀性,實現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常識的重要目標。所以,對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認識,通過對課本教材內容的學習,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布置寫作任務,仔細檢查學生寫作情況,總結出學生語文知識常識性錯誤,同時有計劃地向學生講授文化常識,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化常識的重要性,積極參與文化常識學習活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而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出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滲透文化常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實現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困生的發展――淺談對學困生的轉化[J].新課程(小學),2015(01):24.

[2]劉江.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數學“學困生”的人格矯治[J].中學教學參考,2011(10):67.

[3]穆占財.如何提高農村初中學困生的語文水平――以威寧縣保家中學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篇(8)

比如,我們會在“存在即合理”的常識下,呼吁人們寬容那些超大規模學校和考試工廠,因為它們滿足了許多人的升學需求。類似將教育等同于升學的這些“常識”,往往使我們拋卻了教育的本真,無視學生的當下,反而去為孩子的“未來”不擇手段。比如排名,比如鼓動學生爭第一。在這樣的常識下我們選擇性地忽視了這樣的事實,而這事實才是真正的常識――第一只有一個,人人第一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求學生爭第一,其實就是制造失敗。學校教育就是在這樣的“升學第一”的常識下,不斷地讓學生失卻了自信,慢慢走向墮落,走向失敗的。

再比如“愛生如子”之說也是有違常識的。康德認為人類是世界上唯一需要教育的,教育是使幼小的一代慢慢成長的過程,因為有了教育,人才能成為獨立活動的人,當然這教育是廣義的,而非狹義的。人與動物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于幼兒降生以后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必須依賴成人的保育、訓練和教養。父母出于親情與成人的責任而教育子女;教師則出于專業和成人的責任教育學生。可見生與子、師與父的區別在于專業與責任的區別。因為這樣的區別,“愛生如子”就值得商榷了。盡管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他們的教育都是為了使人成人,但他們在方式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上還是大有區別的。這區別,就是由“生”與“子”的區別決定的,當然也是由父母與教師的不同身份決定的。

篇(9)

關鍵詞:

傳統文化教育;初中語文;古詩詞

雖然中華文化傳承幾千年,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優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學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生想要學習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初中語文中的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韻味,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詩詞教學中,從而在提高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1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反映中華民族精神、風貌、智慧等總體表征,歷經了上下五千年的演變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兼容了歷史上多種不同的文化內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價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的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需要教育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并學習中華民族文學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愛國情懷。如今我國主張素質教育,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方面具有鮮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語文古詩詞中,無論是作者還是詩詞內容基本都體現出鮮明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如杜甫、辛棄疾等著名詩人都在詩中描寫了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關懷,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除了愛國主義精神外,學生還可以學習古詩詞及詩人中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詩人陶淵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寫的詩詞卻悠然自得,體現了陶淵明樂觀的精神。另外很多詩詞中都有關于中國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揚,目前學生對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甚少,而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和意境,從而豐富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2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體現

初中學生由于閱歷和年齡的原因,其價值觀、道德觀還極容易受到影響,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需要注重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人們最基本的情懷,語文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使學生提高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是從眾多古詩詞中精心選出的優秀作品,很多詩詞都表現了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如諸葛亮在《出師表》描寫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陸游等詩人均紛紛在作品中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愛民之情,語文教師加強古詩詞中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及詩人的偉大情懷。另外初中語文古詩詞還提倡崇高的價值取向,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重視正義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責了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群體,同時告誡學生要明確義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3.1擴大學生古詩詞學習范圍:

雖然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一定的進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響下,語文教師仍然會受到考試內容的影響,對于考試內容之外的知識講解比較少。而一般語文考試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關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介紹較少。為了讓學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詩詞中對傳統文化,語文教師應當加強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介紹,如作者的名、字、號、籍貫等。語文教師在教學《公輸》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公輸是字,班是名,而公輸班之所以又叫魯班,則是指“魯國的班”。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解或組織學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禮俗、音樂、年齡稱謂等古代文化常識。此外語文教師還需要通過古詩詞和古代文化常識引導出中國文化中的優秀傳統,如教師在教學“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時,可以向學生傳統“仁政”治國思想,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治國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養學生對古詩詞中傳統文化的興趣:

由于很多古詩詞晦澀難懂,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對古詩詞產生興趣,也就無法了解中古詩詞中蘊含的中華傳統化。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學生興趣為主,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征,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學習興趣。如語文教師在教學《出師表》時,可以將教學內容與《三國演義》聯系在一起。初中階段的學生對電視、電影、小說及英雄人物比較感興趣,而《三國演義》的電視、電影作品較多,教師可以從電視、電影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另外《三國演義》中包含諸葛亮、關羽、呂布等人物,而諸葛亮作為《出師表》的作者,教師可以從三國演義中關于諸葛亮的描寫文字進行講解,從而激發學生對諸葛亮的了解興趣,繼而對《出師表》產生興趣。另外語文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古詩詞蘊含的意境和智慧,從而使學生逐漸對古詩詞產生興趣。《出師表》體現了諸葛亮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學生在理解諸葛亮的情懷后,會被諸葛亮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從而投入更對的精力了解相關知識。

3.3把握古詩詞精髓,加強情感體驗:

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不僅是讓學生了解古詩詞及詩人的精神,還需要學生通過品味古詩詞中的古典韻味,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氣息。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通過語調、語速、節奏、重音等朗讀方式,體會和品味古詩詞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如語文教師在教學《漁家傲•秋思》時,需要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將詞中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表現出來。每一首詩詞都有中心思想,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需要向學生講解作者在詩詞中融入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可以體驗到詩詞和作者的情緒,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如語文教師在教學李清照的詞《武陵春》時,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詞的憂愁之情,此時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達自己的憂愁之情,從而使學生在體會到詩詞情感的同時,了解李清照的表現手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3.4加強游戲、競賽等教學形式的應用:

初中學生古代知識儲存薄弱是導致學生缺乏對古代文化常識了解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向學生布置課外閱讀中國古典讀物的任務,如《詩經》、《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另外語文教師還應當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筆記,促使學生逐漸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另外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接龍、古代文化常識競賽、對聯比賽、經典名言默寫等,從而起到鞏固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和傳統文化思想的作用。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營造傳統文化氛圍,使學生徜徉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海洋中,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教師可以通過策劃成語故事接龍的游戲,讓學生比較輕松的游戲氛圍中學習傳統文化。學生在成語故事接龍過程中,不僅需要及時回答出正確的成語,還需要講出該成語的涵義及典故由來,從而使學生提高文學素養,并加強對相關傳統文化的了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今我國非常注重素質教育,因此如何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成為語文教師考慮的重要問題。語文教師應當將傳統文化教育與古詩詞教學聯系在一起,通過擴大學生古詩詞學習范圍和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等方式,傳承中華文化的優秀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作者:龐憲文 單位:浙江省天臺縣平橋鎮中學

參考文獻

[1]謝小惠.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作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國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詩詞意蘊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從傳統文化視野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02:47-49.

[4]馬麗麗.探討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學周刊,2016,10:138-139.

篇(10)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

3.中國語言和文學實踐運用模塊

大學語文課的目的之一和模塊之一當是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能夠使其文章更有內涵,口頭和書面表達更加得體貼切。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國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門課程需要有意識地鍛煉、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將對學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個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這一模塊來說,可采用談話式、討論式等方式來進行。書面表達能力是表達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書面表達即寫作,是表達人生感悟,對工作、學習、生活進行總結計劃等常見的表達手段。同時,它也是進行學術研究、專業學習的重要手段。教師可采用項目趨動的措施促進學生學習提升書面寫作能力。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下的教學方法解析

1.以點帶面研究型

大學語文確要重視育人,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精神。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個人價值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在有限的課時范圍內,學習全部的傳統經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點帶面選取一部分篇章來學習。就未學習過的篇章內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詞之含義,應重點體會作者想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學習過的篇章內容,則可以深挖。學習是有層次的,如果小學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字、詞,中學要求掌握必要的詞、句含義及用法,則大學語文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善于質疑和追問,針對固有的觀點重新認識與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追求精神獨立、自己查閱資料、收集資料、形成自己觀點的做法,將會使學生受益無窮。如中學語文學過《莊子•秋水》,該文選讀重點是本篇中的字詞把握。但大學語文選用這篇文章,就要深入體會其說理和思辯方法以及莊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原因。再如,大學語文選讀《左傳•段于鄢》,應由學生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語言、性格,通過查閱資料、共同分析,管窺當時時代的主流觀點。

2.現場教學活動型

高職高專院校多數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現場教學活動課。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劇院、故居舊址、名勝古跡、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文化風貌的街區等,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現場教學,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資源。這種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深受學生歡迎。當然,現場教學活動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現場的講解組織工作,方能起到相應的效果。

3.因材施教個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所有的大學語文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養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適當服務人才培養方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又有不同,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應適當區分,以體現人才培養方案。

(三)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配套支撐

1.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重新分析

高職高專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案的頂層設計的不同。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大學語文課,部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應服務頂層設計,與人才培養目標趨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養目的,解析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并將其對應在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設計中。

2.師資隊伍培養

大學語文部分教師要盡快轉變觀念,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權威解讀。新世紀的大學語文教師應當既是學識淵博又優雅時尚的,既幽默風趣又認真嚴謹,既能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索、學習,又能開拓創造性的閱讀教學、討論教學、體驗式教學方式。教育以學生為主,教學需教師、學生共同參與,與學生同步對話,教師要陪伴、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3.教材編寫或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的編寫

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職高專院校使用《中國文化概論》馬工程推薦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學生課后學習、翻閱的閱讀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適的馬工程《中國文化概論》,或編寫一本適合本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大學語文教材,或者將二者結合起來,即在馬工程教材為主要教材,再編寫一本校本的中華傳統文化讀本,這些都可成為很好的教學資料。

上一篇: 個人所得稅征管 下一篇: 語文老師的教學特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动漫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