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的適應范圍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0 14:59: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歐姆定律的適應范圍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有目的、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適當編制習題讓學生去解答,克服做題的盲目性、隨意性,使教學趨向量化和定向化。同時,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多年來一直擔任計算機對口單招班《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和高三復習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經過總結和提煉,認為在《電工基礎》課程中滲透“習題意識”應切實從下列三個方面去做。

一、講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同時,注意滲透“習題意識”

對于基本概念,一般都應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在講授“電壓和電位”的概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電壓的“絕對性”,即電路中兩點之間的電壓與所選擇的參考點無關;理解電位的“相對性”,即電路中某點的電位取決于所選擇的參考點,參考點改變,該點的電位也隨之改變。在講清這些概念的同時,教師應及時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思考,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討論某電路中A、B兩點之間的電壓(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之間電壓的“絕對性”;討論該電路中A、B兩點的電位(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電位的“相對性”。

對于基本定律,在講解時教師應注意通過實例、實驗和分析推理過程引出,應使學生掌握基本定律的表達式(包括文字表達和數字表達式)和適用范圍。如在講授“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時,筆者要求學生理解該定律的文字表達:“通過電阻的電流與加在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掌握該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在理解和運用該定律時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①R、U、I必須屬于同一段電路;②不可把三個量間的因果關系與數量上的聯系混為一談:從電流形成條件的角度來分析,導體兩端存在的電壓是因,而導體中形成電流是果。歐姆定律揭示了由導體兩端電壓決定導體中電流的規律性。U、I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因果關系。在運用歐姆定律來解決具體問題時,已知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出第三個量。這僅僅是利用了三個量之間數量上的聯系。③運用歐姆定律計算電阻時,即R=U/I。這僅僅意味著利用加在電阻兩端的電壓和流過電阻的電流來量度電阻的大小,而絕不意味著電阻是由電壓和電流的大小決定。無論加在電阻R兩端的電壓取何值,電壓U和相應的電流I的比值總是不變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判斷題和選擇題,通過習題來鞏固該定律,辨析相關的表述。

因此,教師在傳授電工基礎知識時,要探索處理問題的方法,理清研究的思路,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按知識重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的“轉化”規律,編選一些有利于鞏固知識、掌握知識的基本練習題。這些習題,盡可能包括計算題、問答題(所學知識定向說明和解釋電現象的題目)、選擇題(目的性較強的題目)、證明題、思考討論題和引申題等。

二、選好習題,上好習題課,通過例題滲透“習題意識”

題目的選擇直接影響習題課的質量。教師必須精心選題,習題的選編要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概念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解題方法的掌握,通過例題的講解和作業題的練習,達到明確概念、掌握方法、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選擇電工基礎習題時,教師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延伸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習題教學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采用“多變、多析、多問、多解”的導向法?!岸嘧儭本褪菍σ坏李}改變敘述方式、增減或隱蔽條件,增設“干擾量”或“比較量”,進行縱變、橫變、縱橫變,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中拓寬思路?!岸辔觥?就是讓學生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岸鄦枴?就是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提問,使原題“開花”形成程序題,這樣做既可以拓寬思路,又可以使學生把知識學活?!岸嘟狻?就是對同一題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答。這樣做不但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可見,在習題教學中通過“四多”導向有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應通過講例題滲透“習題意識”,讓學生注重習題的變通性,強化對問題的多維思考,以便充分發揮例題的示范、開發、導向等功能。

三、搞好復習,以“考”代“練”,強化“習題意識”

復習是電工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復習的本身就滲透著提高。復習的重點應放在系統地掌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上,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教師努力從如下三方面去做,才能實現復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1.在概念和規律的復習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知識結構,注重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務必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立體化。

2.教師應結合各知識點編選習題,對典型題深入剖解,解題強調“四多”,即“多變、多析、多問、多解”,使學生通過解典型題,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3.教師要搞好訓練,精選題目,以“考”代“練”,單元過關?!熬殹笔顷P鍵,“考”是手段。為此,教師要注重理解能力的考查,進行鑒定性測試、形式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在形成性測試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補缺、提高。同時,教師要瞄準對口高考試題的題型和考查方向,強化規定時間內的仿真適應性做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做題效率,強化“習題意識”。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見,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巧妙滲透“習題意識”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它與搞“題海戰術”截然不同。滲透“習題意識”跟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有機的結合,它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以“用”促“學”,學用結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習題(或題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習”場所,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轉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習題代課本,因為習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體現知識的點,體現不了知識的面,但習題有導向作用,所以教師對習題的選編要緊緊圍繞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這兩個基本點,使習題有實際意義。

篇(2)

教學語言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唯有達到相關要求,才能發揮其教學功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用好語言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教師要善于探求教學語言的內在規律,掌握表達規則,使自己的表達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初中物理教學語言的第一要素是準確嚴謹.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語言時要符合語音、語法體系,使自己的措辭能正確表達相應信息.特別是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這些內容都是經過幾代人的精心打磨,經歷了如大浪淘沙般的提煉過程,多一字或少一字都會導致意義的偏離或缺失.教師要注意鍛造自己的語言,凸顯表達的準確與嚴謹;教師要用標準的普通話組織教學,遵從漢語表達的基本規則,注意語義的簡明易懂.比如,在物理教學中,“規律”、“定律”等詞就不能混用,“光的折射規律”一般不說成“光的折射定律”;“歐姆定律”也不能說成“歐姆規律”.這是因為“規律”往往是自然界原始現象的一種總結與歸納,是事物間或事物內部固有的、原生態的聯系;“定律”則對應一定的條件,發生在一定的過程中,“定律”可以認為是“規律”的一個分支,它的形成應該經過模型化的處理和分析,它的成立將對應一定的條件和前提.所以,教師在某些內容表述上也要做到咬文嚼字.此外,以“歐姆定律”為例,它反映的是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因此在內容闡述上應該突出“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成正比,與導體電阻成反比”.這句話能清晰地體現出誰是自變量,誰是因變量,反過來講就會發生錯誤.

二、教學語言注重形象生動,體現趣味性

物理是初中階段難度較大的一門科目,其難點之一就是抽象性與概括性,而初中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導致他們在物理學習中出現不適應的情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并輔以恰當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求知欲,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來彌補他們思維能力上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探究興趣.從教學語言的組織來看,教師要善于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模型,發展抽象思維.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借助數學語言、圖像語言、視頻語言來彌補口頭語言形象性上的缺失,幫助學生形成鮮活而生動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在獲取豐富的感性體驗后建立并認識規律.教師還要注意優化自己的語言表達,凸顯其趣味性,增強物理課堂的吸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對課堂提問進行優化.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任何一項偉大的發現都源于一個問題.以問題來引導課堂的發展,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究是常見的教學方法.因此,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精彩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推開知識的大門,也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對話,緩解學生學習中的負面情緒,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在問題提出的環節進行簡單化處理,如“是不是”、“對不對”,將原本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硬生生地改為選擇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有的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問題,以至于問題超過學生的能力范圍,挫傷學生的探索熱情,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有的教師止步于問題的提出過程,而沒有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無法給予學生及時、正確的引導,降低了問題的使用價值.因此,問題提出是一項包含設疑、激趣、啟思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合理提問,能夠提高教學語言的質量.

篇(3)

選擇題解題的基本原則是:充分利用選擇題的特點,小題小做,小題巧做,切忌小題大做.因而,在解答時應該突出一個“選”字,盡量減少書寫解題過程,要充分利用題干和選項兩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據題目的具體特點,靈活、巧妙、快速地選擇解法,以便快速智取,這是解選擇題的基本策略.具體求解時,一是從題干出發考慮,探求結果;二是題干和選項聯合考慮或從選項出發探求是否滿足題干條件.事實上,后者在解答選擇題時更常用、更有效.

二、中考典例剖析

1.直接判斷法

通過觀察,直接從題目中所給出的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和規律作出判斷,確定正確的選項.它適合于推理簡單的題目.這些題目主要用于考查同學們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度,屬常識性知識的題目.

例1 下列關于光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從空氣進入水中,傳播方向一定改變

C.人能通過平靜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臉是光的折射現象

D.陽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現電線桿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考點 光直線傳播的應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分析 ①在生活中,激光準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②光照射到兩種物質界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來介質的現象是光的反射,如平面鏡成像、水中倒影等;③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改變,這是光的折射,如看水里的魚比實際位置淺、彩虹、透鏡成像等.

解答 A.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是陽光被空氣中的小水珠折射后發生色散形成的,與光的直線傳播無關;B.光從空氣進入水中,傳播方向不一定改變,如垂直進入傳播方向不變;C.人能通過平靜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臉是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光照射下,地面上呈現電線桿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規律解釋;應選D.

點評 一般來說:見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聯系到光的直線傳播原理;見到鏡子、倒影、潛望鏡就聯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見到水中的物體,隔著玻璃或透鏡看物體就聯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2.篩選法(也叫排除法、淘汰法)

使用篩選法的前提是“答案唯一”,即四個選項中有且只有一個答案正確.這種方法要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從選項入手,根據題設條件與各選項的關系,通過分析、推理、計算、判斷,對選項進行篩選,將其中與題設相矛盾的干擾項逐一排除,從而獲得正確結論.

例2 如圖1所示,a、b、c、d是距凸透鏡不同距離的4個點.F為焦點.下列幾種光學儀器的成像原理與物體在不同點時的成像情況相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眼看物體時的成像情況與物體放在F點時的成像情況相似

B.照相機是根據物體放在d點時的成像特點制成的

C.使用放大鏡時的成像情況與物體放在a點時的成像情況相似

D.幻燈機是根據物體放在c點時的成像特點制成的

考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分析 根據圖示的4點與焦距的位置關系,利用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確定其成像的情況;然后再根據凸透鏡成像情況的具體應用,即可確定各選擇項的正誤.

解答 A.物體在F點時,此時的物體在焦點上,此時物體不成像.而人的眼睛與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凸透鏡成像情況相似;B.物體在d點時,此時的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內,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物體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而虛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C.物體在a點時,此時的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物體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是利用這種凸透鏡成像制成的,而不是放大鏡;D.物體在c點時,此時的物體在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物體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幻燈機、投影儀就是利用這種情況的凸透鏡成像原理制成的.應選D.

點評 根據圖示各點的位置,確定物距與焦距的關系是解決此題的突破口.根據選項逐一篩選,最終確定正確答案.

3.逆向思維法

這種方法是從各個選項入手,分別把各個選項中的物理現象和過程作為已知條件,經過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題中需成立的條件或滿足的要求,從而在選項的答案中找出正確的選擇.

例3 下列關于力和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人推墻的力和墻對人的力是一對平衡力

B.靜止的物體不受摩擦力,運動的物體才受摩擦力

C.給正在運動的物體再施加一個力,物體就會比原來運動得更快

D.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車廂里,豎直向上跳起的人仍將落回原處(不計空氣阻力)

考點 平衡力的辨別;慣性;摩擦力的種類.

分析 (1)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作用在一個物體上.(2)發生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受摩擦力作用.(3)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同時,物體做加速運動;當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時,物體做減速運動.(4)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

解答 A.人推墻的力和墻對人的力,若是一對平衡力,兩個力應作用在同一物體上,而本選項二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是一對相互作用力;B.具有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受到的摩擦力稱之為靜摩擦力.例如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若不受摩擦力,則物體不可能處于靜止狀態;當物體發生滑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C.給正在運動的物體再施加一個力,如果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反,則物體就會比原來運動得慢;D.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車廂里,豎直向上跳起的人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因此仍將落回原處.應選D.

點評 (1)掌握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2)掌握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3)掌握摩擦力與重力,理解滾動摩擦、滑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定義.

4.推理法

根據題給條件,利用相關的物理規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過邏輯推理或計算得出正確答案,然后再與備選答案對照作出選擇.

例4 在如圖2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保持不變,開關閉合后,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動時,三個電表的示數變化情況是( ).

A. A的示數變小,V1的示數不變,V2的示數變小

B. A的示數變大,V1的示數變大,V2的示數變小

C. A的示數變小,V1的示數不變,V2的示數變大

D. A的示數變大,V1的示數變小,V2的示數變大

考點 歐姆定律的應用;串聯電路的電流規律;滑動變阻器的使用;電阻的串聯.

分析 由圖2可知,燈泡和滑動變阻器組成的是串聯電路,電流表測量的是整個電路中的電流,電壓表V1測量的是電源電壓,電壓表V2測量的是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首先判斷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動時其阻值的變化,再根據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判斷電路中總電阻的變化,從而利用公式I=U/R分析電流的變化,再利用公式U=IR判斷出燈泡兩端電壓的變化,最后再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特點判斷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的變化.

解答 由圖2可知,燈泡和滑動變阻器串聯,電壓表V1測量的是電源電壓,所以電壓表V1的示數保持不變.

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動時,其連入電路中的電阻阻值變大,而燈泡的電阻不變.

電路中的總電阻R變大,

又電源電壓保持不變,

由公式I=U/R可知,電路中的電流I變小;

由公式UL=IRL可知,燈泡兩端的電壓UL變小,

因此滑動變阻器兩端的電壓U滑=U

-UL變大,

所以電流表的示數變小,電壓表V2的示數變大.應選C.

點評 ①本題考查了滑動變阻器對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的影響,以及串聯電路中電阻和電壓的特點,并結合歐姆定律來判斷電流表和電壓表示數的變化.

②解決此類問題首先要分析電路的連接方式,再判斷出電壓表、電流表測的是哪段電路的電壓和電流,結合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的位置,分析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變化對整個電路的影響.

5.極端法

在物理題目中,當一個物理量或物理過程發生變化時,運用“極端法”對其變量作合理的延伸,把問題推向極端,往往會使題目化難為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電源電壓為6V不變,電阻R1阻值為20Ω,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為30Ω,開關S閉合后,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由左端滑到右端,電壓表、電流表示數的變化范圍是( ).

A.0~2.4V 0~0.12A

B.6~3.6V 0.2~0.12A

C.6~3.6V 0.12~0.3A

D.6~2.4V 0.3~0.12A

考點 歐姆定律的應用;電阻的串聯.

分析 由電路圖可知R1和滑動變阻器R2串聯,電壓表并聯在R1兩端;當滑片滑到左端時滑動變阻器短路,則此時電路中電流最大,電壓表示數最大;當滑片滑到右端時,滑動變阻器全部接入,此時電路中電流最小,電壓最小,則可求得電流和電壓的范圍.

解答 當滑片滑到左端時,滑動變阻器短路,此時電壓表測量電源電壓,示數為6V;

因電路中電阻最小,則由歐姆定律可得:I最大=U/R1=6V/20Ω=0.3A.

當滑片滑到右端時,滑動變阻器全部接入,此時電路中電流最小,

最小電流I最小=U/(R1+R2)=6V/(20Ω+30Ω)=0.12A,

此時電壓表示數最小,U最小=I最小R1

篇(4)

1.中職《電工基礎》教學的基本特點

就中職學生而言,《電工基礎》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內容主要為電壓、電阻、電流、電功以及電功率五個電量概念,電和磁兩個物理現象,三個基本的電子元件即電阻器、電感器以及電容器,電流電路以及交流電路基本電路。電路規律需要掌握的有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等等。

《電工基礎》這門課程是實踐和理論結合緊密的電工學基礎專業課程。電工基礎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理論素養,還需要具備實踐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具備較高的實踐技能操作和理論知識。

2.傳統中職《電工基礎》教學的弊端

目前,許多中職學校《電工基礎》的教學存在很多弊端,過于重視理論,不夠重視實踐知識。很多學生在開始對電工基礎的理論知識還比較能接受,但是隨著實踐要求的增多,再加上很多理論越來越枯燥和抽象,學生難以接受和理解,又不能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電工基礎》的積極性和興趣,甚至厭倦這門課程,產生排斥心理。

二、中職《電工基礎》工學一體化教學的應用

1.《電工基礎》實行工學一體化教學目標設計

教師要結合《電工基礎》這門課程的基本特點,來實現工學一體化教學。教師要把《電工基礎》中的概念以及電路規律作為教學目標。在電工實驗課的時候,教師要做好指導,由學生自己來操作,完成教學內容,并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對電路的相關理論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和認識。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課程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電工基礎》的趣味性、實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總之,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時,要充分結合《電工基礎》課程特點以及學生的自身實際,可以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并掌握《電工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

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要遵循的原則是內容要從簡單到復雜,并要對有關聯的知識點進行融合,確保內容的覆蓋率;同時要突出對學生整體技能的培訓。在進行課程的選擇時,教師要做到堅持實用性的原則,要結合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2.《電工基礎》實行工學一體化教學組織模式

教學組織模式的成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師要根據項目的特點,采用不同的組織方式來達到教學效果。現以歐姆定律為例談談如何實現工學一體化的教學。

(1)建立學習目標

學生在學習歐姆定律的時候,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的定義、符號以及單位,要讓學生正確地使用和操作電流表、萬用表以及電壓表,學生能夠根據電路圖進行零件的組裝。

(2)對學生進行分工共同實驗

教師要按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來分工完成,先對學生分組,每組為五到六名學生。讓兩名學生準備實驗內容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并要做好器材的檢測。讓兩名同學來進行電路的組裝、按照圖來進行電子元件以及儀表的連接。剩下的同學做記錄,對實驗過程中的數據做好記錄。在實驗完成之后,讓學生對實驗的數據和過程進行討論,共同完成實驗報告。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準備的材料進行檢查和督促,做好指導。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巡視,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指出。實驗后,教師要做好總結,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總結。

3.《電工基礎》實行工學一體化教學效果評價

篇(5)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現在初中學習的科目繁多,課業負擔較重,學生每天平均用于自學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學生感到做作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連思考余地都沒有,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做了練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題目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傊?,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少灌輸,多誘導,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上《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祥既可以在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促使學生去認真鉆研教材。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催@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得面圖等等。學生剛開始是不易讀懂,也不習慣的,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用心的加以引導,要要求學生從頭到尾地看,并給予指導,必要時,在課堂上還得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予分析解釋。例如:《阿基米德原理》這一節,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提出的概念、定義和原理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對實驗過程和現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這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研究,使之進一步理解,然后教師指出,并要求學生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應特別明確:誰是受力物體,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才有浮力等,幫助學生理解“原理”的實質,而不致于去死背條文。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初中學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當作代數來看待,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要幫助他們去弄清其含義。其實,數學“語言”和文字“語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訓練學生當“翻譯”,經常要求他們將某一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譯”成文字語言或將文字語言“譯”成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例如將“鋼的密度比鋁大,比鉛的小”,“譯”成寫成“P鉛<P鋼<P鉛”;又如將歐姆定律I=U/R公式“譯”寫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學生還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各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物理課本中還常是一些物理術語,如“屬性”、“豎直”、“狀態”、“路程”等等,初中學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師通過討論、比較,幫助學生去認識、了解。

篇(6)

一方面要經常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才能不斷攀登科學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現在中學的科目繁多,各科作業也很重,學生每天平均自習的時間只有2至3小時,學生感到做作業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看書??!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一堂課如果一講到底,學生便始終處于被動接收狀態,這樣有些問題即使上課講了,學生也做了練習了,但一考查起來還是不懂,這說明只有教師的講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學生的獨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習題是永遠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傊處熢诮虒W中要盡量少灌輸,多誘導,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講《歐姆定律》這課時,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只要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閱讀課文后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祥既可以在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研究問題,更能增進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催@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得畫圖等等。學生剛開始是不易讀懂,也不習慣的,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用心的加以引導,要求學生從頭到尾地看,認真地閱讀,必要時,在課堂上還得邊讀邊講;重要的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劃出來,并進行強化記憶;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予分析解釋。例如:《阿基米德原理》這一節,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提出的概念、定義和原理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對實驗過程和現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這時教師可通過提問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研究,使之進一步理解,教師應特別指出:浮力的四要素以及在什么情況下才受浮力等,幫助學生理解“原理”的實質,而不致于去死硬背原理。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初中學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當作代數來看待,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要幫助他們去弄清其含義。其實,數學“語言”和文字“語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訓練學生當“翻譯”,經常要求他們將某一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譯”成文字語言或將文字語言“譯”成物理語言或數學語言,例如將“鋼的密度比鋁大,比鉛的小”,“譯”成寫成“P鉛<P鋼<P鉛”;又如將歐姆定律I=U/R公式“譯”寫成“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等等。然后求學生還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各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此外,物理課本中還常是一些物理術語,如“屬性”、“豎直”、“狀態”、“路程”等等,初中學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師通過討論、比較,幫助學生去認識、了解。

篇(7)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Tony Buxen于1970年提出的,是基于對腦神經生理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類比自然萬物放射情形而形成的關于放射性思維及其圖形表達的成果。思維導圖運用線條、符號、數字、邏輯、節律、色彩、詞匯和圖像,按照一套簡單、自然、基本、易被大腦接受的規則,運用從中心發散出來的結構,把一些枯燥無味的信息變成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的圖形。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恰當地運用“思維導圖”,能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與優化,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同時,恰當運用思維導圖,能促進學生多向聯想、縱橫遷移,有效改變線性思維,促進創新能力培養;再就是運用思維導圖能有效促進課堂合作交流,提高教學效益,并能有效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在教學中的運用,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

可視化功能

1)直觀化、結構化:運用思維導圖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與思維過程變得直觀形象,同時又呈現出結構化的特點,并揭示它們之間的本質聯系。

2)深度化、本質化:運用思維導圖使不可見的知識與思維甚至隱性的知識與思維顯性化,將顯性知識與思維生動化,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度發掘知識與思維的內涵,展現本質特征。

3)高效化、優質化: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對知識與思維進行優化,并高效獲取與習得,重要的是還可以用來習得新的知識和發展能力。

“學與教”策略 這里稱為“學與教”,而不是“教與學”,是由于“學與教”構建的邏輯順序。首先,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確定學生學習某一類型知識的認知心理過程;再確定為了實現學生認知心理過程而需要開展的學生學習活動;最后確定為了使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達成所需要的教學活動。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心理過程分析而得出的,有著鮮明的特征,是基于學的教,而不是為了教的學。

1)思維導圖作為學習策略,能幫助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有效促進學習方式轉變。首先,通過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包括概念形成過程、物理規律建立過程、物理問題求解過程以及物理實驗等,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其次,通過思維導圖,激活原有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獲取知識、存貯知識、提取知識更便捷高效,促進有效學習;同時,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建立知識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的組塊、形成整體,促進學生構建和優化知識結構;再就是運用思維導圖,能有效幫助學生,管理監控學習信息與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學習。

2)思維導圖作為教學策略,能促進教學方式轉變與提高教學效益。正如Mayer所說:“學生從文字和圖片中學習比單獨從文字中學習效果更好。”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通過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可視化,有效促進知識的同化與遷移、應用,激發教學方式的創新;能有效促進交流與合作,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能有效監控教學過程,有利于“學與教”的反饋和生成,有效促進教學方式轉變;有利于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學與教”的作用,特別是發揮“大數據”對教育教學的功能,促進教學規范轉型。

2 策略實施

優化認知結構 思維導圖的高度組織化、網絡化與結構化特征,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概括水平與包容范圍的發展。反過來,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圍越廣,越有利于認知識結構的建立與優化。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運用思維導圖,通過知識的“聯系與區分”“聯系與區別”“關聯與提升”等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概括水平與包容范圍,來建構與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1)促進“聯系與區分”,就是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對一個單元或一章節物理知識進行聯系與區分、比較與整理,使其成為清晰、穩定的“認知結構”。如“曲線運動”單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多,物理關系比較復雜,大多數學生很難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也難以建立相應的認知結構。為此,筆者和學生一起繪制“曲線運動”一章的思維導圖(圖1),幫助學生建立“曲線運動”的認知結構。

2)促進“聯系與區別”,就是運用思維導圖搞清本章與前面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曲線運動為例,通過繪制曲線運動與以前所學知識之間的思維導圖,包括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的不同點、直線運動公式的適用條件、曲線運動的研究方法。從受力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的角度理解合力、分力提供向心力,從牛頓運動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之間的關系,將圓周運動問題解決納入運動定律的范疇,進一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圖的優化。

3)促進“關聯與提升”(主要用于期末復習或高三復習階段),就是通過思維促進應用“認知結構”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知結構得到更深層次的整理與提升。以曲線運動為例,在前面兩個環節的基礎上,通過思維導圖再建立“曲線運動”與“機械能守恒”“帶電粒子運動”“磁場中粒子”的關聯,并進一步指導學生習得區分“電場中粒子的運動”和“磁場中粒子的運動”的方法,達成認知結構的拓展與優化。

促進創新思維

1)“學與教”過程中促進創新思維。由于思維導圖是一種圍繞某一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表征和貯存方式,又是一種樹冠狀網絡式的發散結構,而產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條件就是建立合適的圖式,因此,在“學與教”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能激活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產生多向聯想,發散思維,促進創新思維。

【案例1】進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學與教”時,通過“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思維導圖激活原有的認知結構,在組織與優化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思維導圖 ,引導學生創新思維,使學生習得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并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如圖2所示,在整個過程中,電源是一個橋梁。從能量角度講,電源是一個能量轉換裝置,把其他形式能轉換為電能,這種本領用電動勢來表征,電源電動勢是路端電壓的提供者,它的大小等于開路時的外電路兩端的電壓;電源又有自身的電阻(內阻),因此,順著電流方向通過一個電源,電勢升高E,由于電源內阻的存在,電勢又降低Ir。通過舊新思維導圖的激活,互相促進,幫助學生完成新的認知結構的建立。

2)物理問題求解過程中促進創新思維。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問題求解都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即初態、終態和中間過程。初態是解題的已知條件,終態是解題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求解物理問題,實質上就是人或系統尋找一個狀態系統,使問題從初態順利地到達終態的過程。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分析問題→制訂方案→實施求解。但無論如何,思維導圖對于求解物理問題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分析物理問題時,運用思維導圖,能引導學生從問題最初狀態出發,生成思路,確定子目標,架起從初態到終態的“橋梁”,激發創新構想,促進創新思維。

制訂解決方案時,運用思維導圖,更容易發現為達成從每個子目標到下一子目標,需要增加哪些輔助手段,需要建立哪些聯系,從而更快地推進問題求解與探索過程。

實施求解方案時,運用思維導圖可以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步步推進,最終實現解題思路的導通與實施。同時,運用思維導圖還有助于對求解過程的監控,隨時做出調整與糾正,并發現新的思路與解法。

【案例2】(2009年上海高考題)小球由地面豎直上拋,上升最大高度為H,設所受阻力大小恒定,地面為零勢能面。在上升到離地面高度為h時,小球動能是所在處勢能的2倍;到達最高點后再下落至離地面高度為h處時,小球的勢能是動能的2倍,則h等于多少?

【解答此題】首先,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確定題目的目標與條件。此題的目標是上升過程中,小球動能是所在處勢能的2倍的高度;下落到同位置時,小球的勢能是動能的2倍時,則h等于多少?運用思維導圖,依據條件,確定達成總目標需要建立幾個子目標,需要確定幾個物理狀態及物理過程。運用思維導圖能清晰表達題目所述物理情境。如圖3所示,從拋出點(狀態I)到高度為h處(狀態II),再到最高點(狀態III),又返回到高度為h處(狀態IV ),并把受力分析與狀態物理量簡明標在思維導圖上。繪制好的思維導圖增強了題意的理解與解決問題方案的選擇與調控。

上述思維導圖所呈現的過程,如果只用文字來表述,不只是顯得冗長,難以理解,還影響解決策略與方案等。

而運用思維導圖很快可以得到:

狀態I至狀態II時:2mgh=1/2mv12

狀態II至狀態III:-(mg+f)(H-h)=0-1/2mv12

狀態III到狀態IV:(mg-f)(H-h)=1/2mv22

已知條件:mgh=2×1/2mv22

聯立求解,就可得到答案:4H/9

同時,本題目還可以在上述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選用牛頓第二定律結合V-t圖來求解。

更重要的是,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構建生態型“學與教”的情境,促進“學與教”創新思維。就是師生一起在原思維導圖的基礎上,進行變式設計,呈現新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去尋找原圖式為何不能解決的原因,修正或提升原有思維導圖,使其適應層次變化。變式可以是遞進式或反遞進式的,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思維導圖運用的養成訓練,把繪制與運用思維導圖的鑰匙交給學生;另一方面促進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比如,改進的題目情境為:

1)如果本題中,上升到H/2時,重力勢能為mgh/2,動能為多大?

2)上升過程中,小球的重力勢能與動能相等的位置離地面高度比H/2大還是???還是一樣?

3)下降過程中,小球的重力勢能與動能相等的位置離地面高度比H/2大還是?。窟€是一樣?

4)把小球在豎直方向有阻力上拋改為沿有摩擦力的斜面上滑,問題又會怎么樣?

篇(8)

一、教師要為學生閱讀教材創意條件

首先要對學生進行自學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有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地充實和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才能攀登科學高峰;再者平時要多為學生閱讀課本創造條件,學生自學必須要有時間的保證。學生每天課業重、時間緊,哪有時間去看書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那種“填鴨式”的“滿堂灌”,要精講多練,自主學習。再一方面,作業題應少而精,精選典型習題指導學生深入探討,獨立思考,在分析習題過程中探索其規律,使自己在解題的實踐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盡量少灌輸,多啟發,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自己學習和鉆研問題的過程。例如在上時,教師只通過演示實驗講清電流跟電壓的關系,至于電流跟電阻的關系以及歸納得出定律,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結論,然后教師加以小結。這樣既可節余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本,又可使學生自己實驗、思考、討論和探究問題。

二、根據物理教材的特點。加強閱讀指導

物理課本中既有對現象的描述,又有對現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計算,又有要動手做的實驗。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學“語言”,又有數學“語言”(公式、圖象)還有圖畫“語言”(插圖、照片)??催@樣的書,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數學的計算及其含義,有時還要畫圖。學生剛開始不易讀懂課文,也不習慣這種學習方法,因此,一開始教師就必須耐心地加以引導。重要的章節、句子、結論要求學生用筆畫出來,對一些敘述較復雜的段落還要給予分析解釋。物理公式是用數學“語言”來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數學表達式。例如通過歐姆定律推導出電阻R=U/I,這只是電阻的計算式,不能說電阻和電壓成正比和電流成反比。同樣密度p=m/v也不能說密度和質量成正比和體積成反比。因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決定,而和外界的因素無關。這就需要教師一開始就要幫助他們去弄清其含義。同時要求學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各物理量的單位以及單位公式的變形等,經常通過這樣的訓練,就能逐步的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篇(9)

探究式教學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范圍較廣的教學方式。它可以有許多種類型。例如,我們用理論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是探究;學生自選課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也是探究。物理探究式教學的課堂具有明確的研究目標目的,它是為了達到某種結果或某種目的而精心設計的,教師可以根據活動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程度不同的指導。例如,問題的來源,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通過特殊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的,甚至可以是教師或教材提出的。

一、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當學生從創設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后,我們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教法和學法,例如,指導學生尋找、收集資料,讓學生來實驗、研究,組織學生討論猜想、主題探究活動等,讓學生滿懷興奮與激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在 “物質密度”教學中,學生借助已有認識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氣味鑒別,銅塊和鋁塊可由顏色鑒別;而對水和鹽水、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的鑒別方法,我們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有的學生提出用質量來鑒別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理由是銅的質量比鋁的大。這時教師讓學生測量桌上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結果否定了上述猜想。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學生經過思考,很快發現:應該規定物質的體積。物體質量不僅和構成它的物質有關,而且還和物體的體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假設: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關: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將學生按座位分成4人一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別探究兩個假設: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測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們測量需要的量?各組同學相互交流各自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形成合作學習的群體,相互啟發,合作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其他小組,再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質疑和咨詢,在各小組交換意見之后,我們再和學生一起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表格,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各小組匯報、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適當進行點撥評價,并引導學生分析綜合,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個不變量(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不同物質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一般不相同,質量與體積之比一般不相等。某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進而得出密度的定義和密度的公式。

二、營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

首先,要努力創設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消除探索學習過程中的恐懼心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探索與創造之中。在學生做實驗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室里巡視,與各小組進行交流,傾聽學生的問題和想法,及時評價學生的探究進程并確定適合學生學習的下一步計劃。

其次,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教師要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探究學習的潛能,激勵學生去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建立師生間、學生間的密切合作關系,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最后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實踐性。必要時,教師可把學生集中起來,通過演講、示范或討論等形式提供其他相關信息。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必須重視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和交流活動。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經驗,并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認識,克服獨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確理解所獲得的知識。除此之外,在教學中讓探究小組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充分討論,交流意見,不但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物理表述能力。

三、通過物理實驗實現探究的自然過程

在物理學中,許多自然事物的本質屬性要通過實驗才能揭示。對于實驗現象以及實驗中數據的變化,要善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數據的變化來抽象出概念或規律。因此,探究實驗的過程,往往就是獲取知識的自然過程。如在歐姆定律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在掌握電流、電壓和電阻三個物理概念基礎上,根據實際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電流與電壓的正比關系;電流與電阻的反比關系,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得出歐姆定律,并在應用中加以鞏固和深化。如果沒有實驗配合來學習是很抽象的,若通過實驗數據的變化來分析,定律的內容就容易理解了。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現探究過程

篇(10)

二、創造性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地老天荒、創造性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在不同的教學內部和學生群體中,競爭機制有著不同的特點。

1.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首先要做到使學生競爭性活動的內容緊密聯系社會與生活實際,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與現象的親切感。比如對電工電子類專業的學生,物理教學多側重于電磁學內容的教學及必要的力學知識的教學,活動內容也多圍繞這兩方面的知識而展開。以歐姆定律的教學為例,可以提供預先準備的材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現實生活中、生產實踐中,科學研究中物體內產生電流的各種不同機制,將初中針對金屬、電解液導電時,恒溫條件下的歐姆定律擴展到溫度變化、半導體導電、超導、人體導電等各種情況,將電阻這一概念由靜態(描述導體導電性能的物理量)擴展到動態(半導體的電阻隨工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請各組做出討論后的總結性的發言,并對其做出總體性評價,對各組獨到的觀點加以贊賞與激勵。通過這樣的活動,物理教學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索與挖掘的過程,在競爭中學生也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及成就感,其效果比教師單純地進行知識灌輸要強得多。

2.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要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能力的實際,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突出競爭活動的趣味性,體現學生本位觀念,努力挖掘學生的主體作用。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總體來看入學成績下降,學習能力不足,尤其是理科、工科類課程的學習更感覺困難。物理學科作為學習工科類專業課的預備與過渡,同時由于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都使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注意體現由淺入深,激發興趣,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物理教學中,設計一些趣味性強,難度較低,適合于絕大多數學生參與的競爭性活動,則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克服畏難心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比如在彈性勢能的教學中,課前分組要求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尋找能夠說明彈性勢能的器物,看哪一組找的最多。為完成這一任務,學生首先要翻閱課本,理解彈性勢能的概念,然后會參照書上的舉例在生活中發現新的例證。甚至學生會想到自己利用彈性形變來制作需要的器物。若更進一步要求學生制作彈弓、弓箭,比試看看誰的射程更遠(當然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則學生的積極性會更加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實際上進行了自學,積累感性經驗,動手操作與創造,積極參與競爭等活動,再加上教師的理論性概括與提高,將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3.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要體現物理思想與方法論教育,通過思辯性競爭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進行力與運動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辯論雙方,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就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展開辯論,教師既作裁判員,又就辯論中典型的各種正、誤觀點加以明確化而豎起辯爭的靶子,起到引導“破”、“立”的作用。在最終的總結性評判中,教師再就力與運動的關系做出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對辯論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或團體予以充分的肯定與表揚。通過這樣的辯論賽,在學生的頭腦中激起物理思想碰撞的火花,體會物理方法的精巧與奧妙,在激烈的思維碰撞中探尋真理,學會思考,形成正確的物理觀點和物理分析方法,在增強理性的基礎上發展競爭能力,這比單純由教師講授所產生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4.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要起到激發學生探索精神,開發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作用。比如在課后布置拓展性的思考題,在考試中出一定難度的附加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適當的研究性小課題,限定研究期限,并予以跟蹤指導。在學期結束時根據學生的研究情況給出恰當的評價,并計入平時成績,以此激勵全體學生進行力所能及的創造性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性競爭素質。

5.在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中滲透競爭機制

要加強競爭環境與氛圍的建設??梢远ㄆ诘亟M織物理知識與技能競賽、知識搶答賽、物理實驗操作技能競賽等競賽活動。可以是全校范圍內的比賽,也可以是班級內的比賽。通過這些活動,提供學生參與競爭的機會,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成長,以實驗培養學生競爭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 經濟責任審計量化評價 下一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要求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州十八禁免费不卡在线视颖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妖 | 呦呦婷婷视频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