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生態效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20 14:5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資源生態效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水資源生態效益

篇(1)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12-0070-08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源開發利用過度、初次分配不公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和必須解決的時代命題。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 30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面臨的節水壓力較大;同時地區用水差異突出,如西部地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為158 m3,與東部地區對比,用水量高出近1.5倍。用水量與經濟發展等種種不協調現象表明,用水的公平性問題日益凸顯。十報告把環境保護、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項統一為“生態文明”的概念,提出要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強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必須合理解決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問題。因此,必須客觀科學地評價各省用水的差異性,統籌全國水資源總量分配,優化各省用水的相對公平性,這對于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目前,關于我國用水公平性的研究較少,現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慮水資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分配公平性問題,如李如忠[1]探討了水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的分配方法;吳悅穎等[2]從七大流域出發,采用基尼系數法評估水污染物總量分配的公平性;秦迪嵐等[3]以洞庭湖為研究對象,基于基尼系數構建評價水污染負荷公平性的指標體系;尹真真和劉玉潔[4]利用基尼系數法對三峽庫區污染物總量分配的公平性進行評估。另一類是考慮區域用水的公平性評估,如董璐,孫才志[5]認為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中高度用水不公平區域,用水總量和污染水量配置低度不公平區域多位于我國西部及部分沿海省份。劉德地和陳曉宏[6]以廣東省為例,運用基尼系數法分析用水公平性問題;王小軍等[7]構建二元結構模型計算用水基尼系數,對我國生活用水分配的公平性進行探究。上述學者多從區域或流域角度出發,采用基尼系數法,對用水差異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但缺乏把水資源總量和水資源環境綜合起來協調考慮用水的公平性問題。

本文選取水資源稟賦量、人口數量、GDP總量和用水總量等指標,從全國角度出發,通過繪制水資源量和用水總量的對比柱形圖、結合加權變異系數法和基尼系數法、計算和分解泰爾指數等方法,分別從資源稟賦、生活用水、經濟用水三個角度評估用水的公平性。根據水資源消耗的主要用途及目前水資源污染嚴重的態勢,遵從經濟和生態效益原則,進一步選取體現經濟性和生態性的指標構建經濟-用水匹配指數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數,建立用水公平性評價矩陣,從總體上對全國各省水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分類,從而為統籌制定全國各省份用水分配的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如無特別說明,本文采用的水資源量、人口、GDP、用水總量、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相關數據均來自于《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3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1 理論模型與方法

1.1 加權變異系數

加權變異系數是由美國學者威廉遜最早提出,它是以各區域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權重,對各區域的重要性大小進行加權處理的一種方法。本文將以各省份的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數量的比重作為加權權重,衡量用水的公平性。加權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v代表指標的加權變異系數,xi代表第i省份指標的人均值,x代表指標的全國的平均值,Pi代表第i個省份的人口數量,p代表全國的人口數量。

1.2 基尼系數法

基尼系數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茲曲線提出,用于描述國民收入分配的差異性。該數值越小,分配就趨于平均;反之則表明分配越不平等[8]。目前,基尼系數的內涵不斷擴展和延伸,應用領域廣泛。本文將以31個省份(或直轄市)為研究的基本單元,根據用水量和人口因素的比值大小升序排列,并作出洛倫茲曲線,計算出基尼系數。基尼系數的計算有多種求解方法,如不依賴洛倫茲曲線的直接計算法、回歸曲線法、人口等分法、城鄉分解法[9]、基尼平均差法[10]等,筆者將采用梯形面積法[11-12],即把洛倫茲曲線下方的面積近似當作若干梯形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

其中,Xi為人口的累計百分比;Yi為用水量的累計百分比;i為分配對象。當i=1時,Xi-1=0,Yi-1=0。關于基尼系數“警戒線”的選取,經濟學上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根據劉德地和陳曉宏[6]運用基尼系數法對區域用水的公平性進行評估的研究經驗,本文把基尼系數合理范圍界定為0-0.4。

馬海良等:中國省際水資源利用的公平性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年 第12期1.3 泰爾指數

泰爾指數是由泰爾根據信息理論提出,最初被用于考察人口及其相應收入是否匹配以評估資源分布的公平性,逐漸被廣泛運用于衡量區域經濟差異,測度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與其他幾種公平性的測度指數,如變異系數、基尼系數等相比,其優點是可對區域差異進行分解,把整體差異劃分成區域內與區域間差異,同時測度區域內和區域間差距的貢獻度。其值越接近于零,分配越公平。其中,包括以GDP比重加權的泰爾T和以人口比重加權的泰爾L兩種算法。本文采取泰爾T算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gi為第i省GDP占全國GDP的比重,wi為第i省用水量占全國用水量的比重??梢钥闯?,當各省用水量比重與GDP比重相同時,TI值為0,表明其經濟用水呈現出相對公平的態勢。當各省用水量所占的比重小于其GDP的比重時,g/w的值大于1,取對數后變為正數,表明該省的GDP對TI的貢獻表現為正向作用;反之,當g/w的值小于1時,表明該省的GDP對TI的貢獻表現為負向作用。

根據李銳和謝長青[13]關于小城鎮公共產品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經驗,本文以中國31個省份為基本單元,計算全國用水量的泰爾指數值,再將全國分為四大區域,即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對泰爾指數進行分解,將全國的總體差異分解為四大地區間的差異和四大地區內部各省份之間的差異。泰爾指數的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TWR代表地區內的差異,TBR代表地區間差異。

1.4 用水匹配指數

匹配指數是指地區的評價指標貢獻率和用水量貢獻率的比值,計算公式:

其中,MIj代表用水匹配指數;Vij代表第i個省份指標j的取值,Vj代表全國指標j的取值;Wi代表第i個省份的用水量,W代表全國的用水量。當指標j取GDP時,可以得到經濟-用水匹配指數,即MIe=Gi/GWi/W;當指標j取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時,可以得到污染-用水匹配指數,即MIP=WRi/WRWi/W。

當MIe>1時,表明指標GDP的貢獻率大于其對用水量的貢獻率,相對較為公平,從經濟角度評估,用水匹配程度較高;反之,公平性差,用水匹配程度較差。當MIp

本文從資源稟賦、生活用水、經濟用水三個角度評估用水的公平性狀況,著重考慮經濟和生態效益原則,分析并評估各省份用水公平情況。具體來說,從人口角度出發,借助加權變異系數從整體上評估全國生活用水公平性,并進一步采取基尼系數比較不同省份間在生活用水方面的差異,評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同時運用以GDP比重加權的泰爾指數分析各省份經濟用水的公平性,通過分解泰爾指數,將總體差異分解為四大地區間的差異和四大地區內部各省份間的差異,詳細評估經濟用水的公平性狀況;定義經濟-用水匹配指數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數,重點從經濟和生態兩個維度分析并評估各省份用水的公平性。

2 用水公平性實證分析

2.1 全國水資源稟賦的用水公平性分析

地區擁有的水資源量是影響其用水量的內生性因素,水資源的自然稟賦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地區的用水量。為了更加直觀地比較各省份水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和用水的公平性,本文選取水資源量指標描述水資源稟賦,繪制出各省份水資源量和用水總量的的柱形圖(見圖1)。分析圖1可以發現,從水資源稟賦出發,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量的擁有量和用水量不協調,部分省份嚴重失調,如:江蘇、上海和寧夏的用水量分別達到自身擁有的水資源量的2倍、4倍和6倍以上,損害了其他地區用水的公平性;張力小和梁競在研究資源稟賦對其利用效率的影響時發現:資源稟賦對資源利用效率存在顯著的逆向影響,即資源越豐富的地區,資源利用效率反而越低[14]。、四川、廣東等省份水資源量遠遠大于其他省份,且用水總量相對較小,資源稟賦和用水總量不協調,并且由于存在明顯的水資源稟賦優勢,水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全國大部分省份水資源量和用水量不匹配,一方面影響著企業的用水成本,通過增加企業的生產費用,進而影響其經營績效;另一方面也制約著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需要國家宏觀政策引導水資源總量的合理公平分配,促進地區發揮自然資源稟賦優勢,降低資源稟賦對利用效率的逆向影響,高效利用水資源。

2.2 全國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在從水資源自然稟賦角度考察用水的公平性后,選取人口數量指標和用水總量指標描述生活用水,即僅從人口單一維度出發,通過考察各省份的人口數量占比和用水總量占比兩者之間的相對關系,分析不同地區基于人口角度的用水總量的狀況,以比較不同地區水資源消耗與人口數量的協調公平情況。具體通過計算加權變異系數值和基尼系數值,評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狀況。以地區人口規模作為權重,計算全國生活用水的加權變異系數,對我國各省生活用水的公平性進行探究。根據公式(1)計算得知,基于人口加權的全國生活用水量的變異系數值為0.738,這說明根據從人口視角出發,全國各地區的人均生活用水相對比較均衡,大多數省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與全國均值相比差異較小。為準確把握各省生活用水的具體差異程度,可以運用基尼系數法進行計算比較。對全國31個省份的數據進行整理,繪制指標值與用水量之間的洛倫茲曲線(見圖2),再將整理后的數據按用水量與各指標值的比值從小到大排序,根據公式(2)計算基尼系數,從人口維度對用生活用水的公平性進行具體測度。計算得到人口-用水量的基尼系數為0.311,在基尼系數合理范圍0-0.4內。基尼系數越接近0,表明分配越公平。

測度結果表明,全國人口-生活用水量的基尼系數為0.311,尚未超過警戒線0.4,同時可以看出人口-生活用水量的洛倫茲曲線上各省份累計用水量百分比偏離絕對平均分配曲線的幅度相對較小,說明各省份生活用水存在較小差異,用水量和人口數量基本協調,用水相對公平。對各省份的基尼系數降序排序,發現和廣東分別以基尼系數值0.999位居第一和0.994排在最后一名。數據表明,2013年廣東省用水量達到443.2 ×108 m3,但其由于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才向心力作用明顯,外省勞動力源源不斷流入,其年末常住人口達到10 644萬人,位居全國第一。故其人均用水量達到417.3 m3,非常接近全國人均用水量455.5 m3這一均值水平。因此,相對于其他省份,廣東省基于人口維度的基尼系數值最小,生活用水相對公平。反之,用水量雖然僅為30.3×108 m3,但由于氣候、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的人口流動較小,其年末常住人口僅為312.04萬人,導致其人均用水量達到978.2 m3,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這可以很好地解釋基于人口維度的基尼系數值達到最大,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相對較差。

2.3 全國經濟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我國水資源消耗量約70%以上都用于經濟生產活動,因此經濟用水的公平性問題是我們最為關注和重視的。本文采用GDP指標和用水總量指標描述經濟用水,即僅從經濟單一維度出發,通過考察地區創造的GDP占比與其用水總量占比之間的相對關系,分析不同地區基于經濟角度的用水總量狀況,以比較不同地區的水資源消耗與經濟產出的協調公平狀況。具體以各省份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和用水量占全國用水量的比重兩者的比值作為經濟用水效率的判斷指標,對全國31個省份進行分類。根據公式(3)計算各省經濟用水的泰爾指數,以此衡量各省份和區域的經濟用水公平性,具體結果如圖3。

這里將各省經濟用水的情況分為4種類型:①經濟用水完全低效型(0-0.5)。省份共有4個,分別為寧夏、、新疆和黑龍江,其中新疆的經濟用水效率最低;②經濟用水低效型(0.5-1.0)。省份共有11個,包括內蒙古、貴州、云南、青海等;③經濟用水高效型(1.0-2.0)。省份也有11個,包括上海、陜西、廣東、江蘇等;④經濟用水完全高效型(2.0-7.0)。省份共5個,分別為天津、北京、山東、遼寧和浙江。其中天津的經濟用水效率最高,達到6.58,北京次之,達到5.82。分析圖3,可以發現,天津、北京、遼寧、山東、浙江等省份的經濟用水效率位居前列,這個結論與馬海良等[15]的研究類似。雖然天津、遼寧、山東等省份鄰近東部沿海,水資源相對匱乏,但由于這些地區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資源利用技術水平較高等因素,這些地區仍然保持很高的經濟用水效率。相反的是寧夏、、新疆和甘肅等省份的經濟用水效率很低,一方面,這些地區本身的自然氣候導致水資源自然消耗較多;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的產業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結構發展相對落后。且這些地區的農業灌溉技術水平低下,隨之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差。

為了精確考察區域間經濟的用水差異程度,對全國GDP-用水量的泰爾指數進行分解,具體公式為全國GDP-用水量的泰爾指數=地區間泰爾指數+地區內泰爾指數,分解結果見表1??梢钥闯鋈珖鳪DP-用水量的泰爾指數為0.349,地區內泰爾指數為0.198,地區間泰爾指數為0.150,地區內GDP-用水量的差異貢獻率為5692%。但值得推敲的是,東部GDP-用水量的地區間差異要明顯高于地區內差異,但中部、西部和東北部都是地區內差異要高于地區間差異,這也表明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其經濟用水生產的產出更加明顯。另外,從區域差異的貢獻率看,東部地區的貢獻率占主要地位,達到6292%,大約為西部地區的10倍,東北部地區的15倍。這也表明,我國經濟用水效率的差異程度主要是由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造成的,經濟越發達,越重視水資源要素的利用價值,其水資源利用效率就越高。

3 全國用水量與經濟、生態的匹配情況

通過資源稟賦、生活用水和經濟用水等多個視角分別對我國各省份用水公平性進行了具體分析,但仍需要從總體上對省際用水狀況進行比較分析。同時考慮到我國水污染的嚴重態勢及水資源消耗主要用于經濟生產活動的現狀,因此,根據資源利用的經濟和生態效益原則,選取經濟和生態兩個角度,對各省份用水匹配狀況存在的差異進一步探究。選取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并選取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之和作為衡量生態狀況的指標。其中,用水量即年用水總量,單位為億m3,四種主要污染物分別為: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單位均 為萬t。借鑒王麗瓊[16]和何慧爽[17]對綠色貢獻系數的測算方法,本文將計算經濟-用水量匹配指數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數,并據此分析中國31個省份的用水與經濟、生態的匹配情況,考察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梢缘贸觯?/p>

(1)經濟發展與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況: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的匹配指數大于1,如:天津、北京、山東、遼寧、浙江等。表明這16個省份水資源的經濟效益比較好,或者說水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共同投入,能夠產生相對較多的社會合意產品。另外,少數的省份匹配指數較低,接近于0,經濟發展與用水的匹配性較差,如:新疆、寧夏、、黑龍江。這些地區或為主要產棉區,或為主要的農牧大省,其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差。需說明的是,并不能絕對地強調水資源的經濟效益,農業用水雖然經濟效益低下,但在保障我國“國泰民安”過程中起著基礎的重要地位。

(2)生態狀況與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況:31個省份中有14個省的匹配指數大于1,如:山東、河北、陜西、山西、遼寧、內蒙古等。全國近一半的省份水污染比例大于自身的用水比例,這些省份的用水生態效益較差,生態狀況與用水的匹配性較差。另外,17個省份污染比例小于本身用水的比例,生態狀況與用水的匹配性較好。

為了進一步明確各省份用水分配的公平性,根據計算得出的經濟-用水量匹配指數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數作為劃分依據,對中國31個省份進行分類,結果如表3。

從評價矩陣的結果分析中國各省份用水的差異性和公平性,將31個省份分為4類,具體如下:

(1)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強型: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和上海較為發達的省份經濟-用水量匹配指數大于1,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于用水量的貢獻率,經濟發展迅速,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高;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數小于1,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這些省份重視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綠色生態效益,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了“兩型社會”的建設。從經濟發展角度,對全國經濟發展有貢獻,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較為協調。從生態環境角度,廢水中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對其他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示范作用。

(2)經濟效益優于生態效益型:山東、天津、遼寧、河北、山西、四川、北京、重慶等省份的經濟-用水量匹配指數大于1,這些省份的經濟發展的成果超過用水的消耗量,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于用水量的貢獻率;但這些地區的污染-用水匹配指數大于1,說明這些省份的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遠遠超過本身用水量的比例,損害其他地區用水的生態效益,公平性較差。因此,要調整產業結構和水資源消耗結構,提高綠色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使水資源與地區消耗協調,提高用水的相對公平性。

(3)生態效益優于經濟效益型:湖南、云南、貴州、安徽、寧夏、新疆和等省份經濟-用水量的匹配指數小于1,經濟發展的貢獻小于對用水量的貢獻,經濟發展是以水資源的過度消耗為代價,損害其他地區用水的相對收益;當然這些省份的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數小于1,這些省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在水資源利用的生態效益方面值得借鑒。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這些地區用水的公平性相對較差。從水污染治理角度看,這些地區對全國其他地區有一定貢獻。據此,這些地區需要提高用水效率,兼顧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努力使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的消耗協調。

(4)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弱型:內蒙古、海南和黑龍江省份經濟-用水量匹配指數小于1,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數大于1。這些省份值得重點關注,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生態狀況角度,這些地區用水的公平性均較差,嚴重損害其他地區的相對收益。如,內蒙古處于干旱、半干旱內陸地區,荒漠化土地集中,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且第二產業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學工業和農畜產品加工等為主,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居多,產業結構有待升級。由于受到自然環境和產業結構等影響,該地區在經濟和生態領域方面的用水量較大,用水的經濟和生態效率相對較低,進而處于“雙弱”類型。因此,未來有必要對這些地區水資源經濟和生態效益雙弱的原因進一步調研,針對不同成因,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引導這些地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同時關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要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貫徹落實。

4 結論和政策建議

水資源的省際公平性是我國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問題,必須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消耗的關系,優化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借助加權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分析中國各省份用水的差異性,并從經濟和生態視角分別構建用水匹配指數,通過指數矩陣對各省水資源消耗的公平性進行評價。研究表明,上海、江蘇、寧夏等省份水資源稟賦與用水量嚴重不協調;各省經濟用水差異性較明顯,東部地區用水泰爾指數的地區間差異貢獻率占主要地位,達到62.92%,大約為西部地區的10倍;經濟與生態效益雙強型省份僅只有5個,而23個省份都是經濟效益或生態效益單強型。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1)針對不同類別的省份,國家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改變目前各省份用水的差異性,不斷促進用水分配趨于公平。一方面,國家加大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強型省份的政策和財政支持,鼓勵對用水公平性貢獻突出的省份,使其起到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另一方面,要重點關注用水公平性較差的省份,督促其他三種類型的省份加快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做到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用水量三者協調一致。另外,要著重關注經濟效益優于生態效益型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弱型地區,對這些地區的水資源做到保護性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消耗量協調,努力降低水資源消耗強度。

(2)各省份應積極響應國家宏觀政策,根據自身經濟發展和資源稟賦的差異,大力發展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優化地區間用水的公平性。各省份應根據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狀況,充分發展地區優勢產業,削減劣勢產業。如:、青海等省份應當抑制高耗水、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減少碳化硅、水泥、煤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規模。新疆、寧夏等省份應加快引進并發展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各省份應著重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李如忠. 水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分配方法研究[J]. 水利學報,2003,(5):112-115,121. [Li Ruzhong.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Total Amount of Drainage Water Pollutant in a Region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5):112-115,121.]

[2]吳悅穎,李云生,劉偉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總量分配評估方法研究[J]. 環境科學研究,2006,19(2):66-70. [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2):66-70.]

[3]秦迪嵐,韋安磊,盧少勇,等. 基于環境基尼系數的洞庭湖區水污染總量分配[J].環境科學研究,2013,26(1):8-15. [Qin Dilan, Wei Anlei, Lu Shaoyong,et al. Total Water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8-15.]

[4]尹真真,劉玉潔. 三峽庫區污染物總量分配的公平性評估[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6):191-195. [Yin Zhenzhen, Liu Yujie. Assessment of Equity in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37(6):191-195.]

[5]董璐,孫才志,鄒瑋,等. 水足跡視角下中國用水公平性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J]. 資源科學,2014,36(9):1799-1809. [Dong Lu, Sun Caizhi, Zou Wei,et al. Assess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Fairness from a Water Footprint Perspective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9):1799-1809.]

[6]劉德地,陳曉宏. 一種區域用水量公平性的評估方法[J]. 水科學進展,2008,19(2):268-272. [Liu Dedi, Chen Xiaoho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Water U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8, 19(2):268-272.]

[7]王小軍,張建云,劉九夫,等. 我國生活用水公平問題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11,26(2):328-334. [Wang Xiaojun, Zhang Jianyun, Liu Jiufu,et al. Discussion on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Domestic Water Use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2):329-334.]

[8]羅曰鎂. 從基尼系數看居民收入差距[J]. 統計與決策,2005,(11):89-90. [Luo Yuemei. Survey Resident Income Gap by Gini Coefficient[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5, (11):89-90.]

[9]熊俊. 基尼系數四種估算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 商業研究,2003,(23):123-125. [Xiong Jun.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Four Estimations of Gini Coefficient [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3,(23):123-125.]

[10]范新英,馮江茹. 基于離散分布狀態下基尼系數算法的總結[J]. 統計與決策,2009,(22):154-155. [Fan Xinying, Feng Jiangru. The Summary of Gini Co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Discrete Distribution Condition[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9,(22):154-155.]

[11]葉兆木,王飛,葉堤. 基于基尼系數的化學需氧量排放公平性評估[J]. 環境科學與技術,2011,34(10):200-204. [Ye Zhaomu, Wang Fei, Ye Di. Fair Evaluation of COD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4(10):200-204.]

[12]Jacobson A, Milman A D, Kammen D M. Letting Energy Gini out of the Bottle:Lorenz Curves of Cumulat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s as Metr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Equity[J]. Energy Policy, 2005, 33(14):1825-1832.

[13]李銳,謝長青. 小城鎮公共產品配置公平性研究:基于地理視角[J]. 農業技術經濟,2012,(6):22-29. [Li Rui, Xie Changqin. The Fairness Research of Small Towns Public Produc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6):22-29.]

[14]張力小,梁競. 區域資源稟賦對資源利用效率影響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10, 25(8):1237-1247. [Zhang Lixiao, Liang Jing. Effect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ecienc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37-1247.]

[15]馬海良,黃德春,張繼國,等. 中國近年來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省際差異:技術進步還是技術效率[J]. 資源科學,2012,34(5):794-801. [Ma Hailiang, Huang Dechun, Zhang Jiguo, et al.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Technical Efficiency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794-801.]

[16]王麗瓊. 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區域差異基尼系數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2009,18(3):974-978. [Wang Liqiong. Analysis on Regional Disparit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3):974-978.]

篇(2)

二、綜合效益量化分析

本文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節水農業進行量化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是是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本次調查分別對92個農民從年齡、受教育程度、就業情況、家庭人均收入、風險偏好等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傾向于“勇于挑戰”占總受訪者的47.83%,說明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他們還是更傾向于保守、穩定,挑戰風險的意識不強烈。同時,根據調查獲取的數據對各選項重要程度進行賦值,歸一化后確定準則層權重分別為:

即是對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

從評價結果看,農戶認為使用節水農業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過去的耕作方式帶來的經濟上的收益沒多大差別,總體在一般水平上。同時,農戶也更看重使用節水技術后的收益與投入對比。因此,政府在推行節水農業技術和加大政策力度時,宜更多推行低投入的節水技術,同時保證給參與節水農民帶來更多收入,從而調動農戶參與節水農業的積極性。

在社會效益分析中,農民節水意識、節水技術發展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的權重集矩陣為A2=[0.2935 0.2935 0.4130]。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評價集R2

即是對社會效益的綜合評價。

從評價結果看,農戶對節水農業的社會效益總體還是滿意的,但還是更關注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農戶依舊希望政府通過推行節水農業來提高經濟收入。而對于社會效益評價的總體滿意也反映出,農戶正逐漸正確認識和了解節水農業,初步達到節水農業宣傳和推廣的預期效果。

在生態效益分析中,防止土壤鹽堿化、水質的變化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權重集矩陣未A3=[0.3152 0.3261 0.3587]。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評價集矩陣R3

即對生態效益的綜合評價。

從評價結果看,農戶認為開展節水農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一般。

利用綜合效益評價得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權重集矩陣為A4=[0.5218 0.2391 0.2391],進而得出綜合評價集矩陣R4

即是對綜合效益的綜合評價。

篇(3)

2011年10月13日,三水灣小學全體六年級的“小豆豆環保志愿者”參加了“走進石臼漾濕地園,保護水資源”的活動。

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還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各類濕地在提供水資源,調節氣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陸,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濕地是處于水陸過渡地帶的特殊自然綜合體,是水陸交界的一種生態系統,“濕地”的概念引人中國并為公眾所接受是近幾年的事,在此之前,人們并沒有意識戴沼澤、湖泊、河流、灘涂乃至人工水庫、稻田等皆為濕地。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被專家們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稱其為“地球之腎”、“天然蓄水庫”。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越來越深切感受到地球生態惡化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后果,濕地的重要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濕地蘊藏的巨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將被人們進一步了解,那時候,濕地就能逐步恢復為正常健康的地球之腎。

這次走進濕地園的活動,讓“小豆豆環保志愿者”對濕地園水資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環保意識也有了穩步提升。

篇(4)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園林綠化建設攀比斗富之風愈演愈烈,在追新求異、急功近利的建設思想指導下,各種奇花異草飄洋過海,大樹移栽、反季節栽種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視覺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園等屢見不鮮。不科學的園林綠地建設,不僅造成寶貴的水土、植物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造成當地景觀特色的嚴重喪失。因此,建設節約型園林是十分必要的。

節約型園林綠化不是減少園林綠化投入,也不是簡單的降低綠化檔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從資源集約利用、技術進步、規劃設計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綠地的綜合生態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1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倡導生態節約型綠化體系

按照生態優先的理念,以喬木為主,科學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營造節約型園林。

(1)以喬木為主,科學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綠化以喬木為主的原則,按喬、灌、藤、草多層結構和科學搭配的方法開展城市綠地建設,不僅提高了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應用,減少綠地養護費用。在園林綠化建設和維護過程中,要進一步轉變機制,通過引入作業社會化和市場競爭,采取招標投標、工程質量監督、信用體系監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養護質量,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

2科學制定園林綠化設計,構建節約型綠化體系

(1)在綠化設計中,樹立節約型綠化設計理念,大力倡導“以植物為主體,水土為要素”的園林設計思想。倡導綠地建設向自然生態轉型,堅持“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物種多樣性”原則。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營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

(2)在種植設計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結構進行合理配置,增加喬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擴大綠地復層結構比例,充分發揮綠地的最大生態效益。試驗表明,喬灌木的耗水量遠低于草坪,而生態效益卻比草坪高得多,10m2樹木產生的生態效益與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相當。大量應用耐旱植物,不僅能節約大量水分,還能營造獨特的景觀。

(3)采用地面透氣透水性鋪裝,減少水資源浪費。

3努力降低成本,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綠化體系

當今社會,水資源緊缺,能源供應緊張,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資源和能源,是推進節約型綠化的必然選擇。通過在園林綠化中開發、應用和推廣節水、節地、節能和節材技術,以技術進步促進園林綠化的節約。

(1)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在達到澆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澆灌方式也是決定綠化工程能否節水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園林事業對城市水資源的消耗,就必須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刹捎脟姽?、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進行植物灌溉,這樣既可節約用水,還能節省勞力,工效較高。據統計噴灌比地面灌溉可節省水約30%~50%,滴灌比噴灌可省水約40%,可節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復雜、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發損失小,不影響地面景觀,同時,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是園林綠化中極具發展潛力的灌溉技術。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廢水利用率。利用處理過的生活污水進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還可根據生活污水中有機質含量高,在冬、春2季選定取水時間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對土壤瘠薄的綠地實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長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廣環保項目的建設,對植物的死干、枯枝、落葉、樹皮等再回收處理,可作為園林綠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潛力,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體綠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攀援和爬墻植物,將能夠綠化的各類墻體、天橋、屋頂和橋墩綠化起來,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綠量和綠視率。

(5)在綠化樹種選擇上,加大地方樹種的運用,綠化植物主要來自苗圃的生產苗木,推廣耐干旱植物種類。

(6)提倡在城市綠化用地中推廣使用節能照明設施。

4參考文獻

篇(5)

2.商都縣林業局,內蒙古烏蘭察布013450)

[摘要]京津風沙源工程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本研究在界定京津風沙源工程生態效益概念及其內容的基礎上,運用專家咨詢和文獻搜集法,建立了京津風沙源生態效益價值評價體系,利用市場價值法、影子工程法、機會成本法等方法,對內蒙古商都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進行了價值評價和分析。研究表明,商都縣2000—2013年度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總效益約12.72億元/a,不同工程措施生態效益結構差異明顯,可為京津風沙源工程二期的規劃和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效益;評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47

1引言

隨著林業生態工程不斷開展和生態影響的日益體現,生態效益評價成為了研究熱點,并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林(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核心的生態效益評價體系。然而像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這樣的綜合性生態工程,不僅包含林草恢復措施,而且實施了水源工程、節水灌溉、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非林草措施,其投資額在資總額中占有相當比重。以往的工程生態效益評價研究中往往只針對林業和草地治理中某一方面進行討論,欠缺覆蓋全面措施的生態效益評價,將非林草措施恰當地納入到工程生態效益評價中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研究區域概況

2.1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

內蒙古商都縣位于烏蘭察布市北部,全縣面積4353平方公里,以低山丘陵為主,屬中溫帶半干旱季風性氣候,水利部門提供的近年平均降水量355.2mm/a,降水多集中于6~9月,年均日照時數達2981h,平均氣溫3.1℃,無霜期120天左右,山洪易發多發,年平均大風67d,土地風蝕沙化嚴重。植被為退化灌木草原和干草原類型,主要由虎榛子、錦雞兒、針茅、鐵桿蒿、胡枝子等植被群落組成。主要農作物為小麥、莜麥、馬鈴薯等。屬京津風沙源工程農牧交錯地帶沙化土地治理區。

2.2工程項目實施情況

2000—2013年,商都縣京津風沙源工程該區采取了林業、草地治理和水利水保等綜合治理措施:包括人工造林及人工造林試點補貼4.00×104hm2,飛播造林0.61×104hm2、退耕地造林及配套荒山荒地造林4.02×104hm2、封山育林及以封代造3.54×104hm2、農田防護林0.17×104hm2,種苗基地23.33hm2。林業措施主要造林樹種為灌木小葉錦雞兒(檸條),占到總造林面積的89.67%,其次為沙棘、枸杞、山杏、怪柳等約占2.00%,喬木以楊樹、山桃、榆樹、針葉松為主,楊樹、山桃、榆樹、針葉松分別占喬木林40%、30%、15.58%、10%。草地治理措施主要是人工種草及圍欄封育,分別為0.74×104hm2、1.02×104hm2,其次是基本草場(青貯玉米)3.33×102hm2和草種基地0.93×102hm2,此外有非林草措施暖棚建設14.30×104m2、飼草機械3190臺套等。水利水保措施有水源工程744處,可灌溉農田0.25×104hm2,節水灌溉措施1084處,可服務農田0.36×104hm2,小流域綜合治理控制1.75×104hm2的水土流失面積。截至2013年商都縣京津風沙源工程累積完成國家投資2.09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

3材料與方法

3.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商都縣2000—2013年京津風沙源工程項目建設情況為依據,通過實地調查和專家咨詢搜集反映生態服務價值的數據,并搜集區域內植被、氣象、水文、經濟等相關文獻資料,對京津風沙源工程區的總體生態效益進行評估。

3.2生態效益評價方法

3.2.1指標體系

根據全面反映生態系統所產生經濟生態價值的要求,本文在搜集京津風沙源工程相關生態效益研究資料基礎上,參照《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LY/T 1721-2008)、《森林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方法》(LY/T 1952-2011)等已有標準和規范,并根據當地具體環境進行了適當調整,選擇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凈化空氣、生物質生產、生物多樣性五大類因子,13項具體指標進行評價(見圖1)。

3.2.2價值計量方法

當前在生態效益評價中,基于工程生態影響效果的公共物品屬性、正外部性、非市場化及地域局限性,具體評價項目的不同,其評價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包括市場價值法、等效替代、恢復費用法、影子工程法和造林成本法等生態經濟評價方法。本文根據地區特點,以全面、科學和生態價值的可實現性為原則,選取相應的價值評價方法。

4結果分析

4.1涵養水源

(1)蓄水效益林草地一方面通過林冠、枯枝落葉層和林地截留、吸收并儲存降水,在削弱徑流的同時凈化地表水質,并將地表水轉化為枯水期徑流或地下水,起到正向的蓄水效益;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正常生長也需要蒸發水分,形成對水分的消耗。本研究根據蒸散率法計算林草植被蓄水效益:

。Gs為年調節水量,Ai為i類林草地面積(hm2),Ei相應林草地內蒸散強度(mm/a),Li為商都縣多年平均徑流深15.7mm/a。據羅詩峰測算,烏蘭察布市內人工喬木林地、人工草場、基本草場(青貯玉米)耗水量強度分別達615.0mm/a、480.0mm/a、607.2mm/a[1,2],遠高于當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其凈蓄水量分別為-1894.2×104m3、-1050.99×104m3、-178.52×104m3。而人工喬灌混交林、灌木林地及疏林地蒸散強度的分別320.0mm/a,天然草地為284.0mm/a,分別可蓄水2290.13×104m3、563.12×104m3。

非林草措施中水源工程及節水灌溉可影響水資源存量。水源工程以建設機電井為主,通過開采地下水服務于營林造林、農田灌溉和人畜生活用水等方面,形成水資源凈消耗,節水灌溉工程則顯著地降低了單位農田灌溉用水量。根據工程設計,每處水源工程負責3.33hm2農地,灌溉定額為300.0m3/mu·a-1,年消耗水資源-1116.02×104m3,每處節水灌溉工程所覆蓋的3.33hm2農田可節約灌溉用水70.0%[3],相當于每年增加水資源1138.15×104m3。工程各項措施每年蓄水262.53×104m3,所蓄水資源價格采用當地農業灌溉用水價格1.35元/m3,蓄水價值為354.49萬元。

(2)調節徑流根據相關研究,林地可以調節70%的地表徑流,草地為30.0%~50.0%[4]。以商都縣多年地表徑流量計算,林業措施、草地治理措施年可調節徑流1366.12×104m3、115.47×104m3。商都縣小流域治理將人工水土保持林、圍欄封禁與坡面治理相結合,調節徑流能力可分別提高至240.0m3/hm2·a-1和200.0m3/ hm2·a-1,年調節徑流為214.13×104m3、122.06×104m3。小流域綜合治理中的淤地壩、谷坊、溝頭防護等水利工程建設,則直接發揮防洪、調節徑流作用。其庫容建設標準以防止流域范圍內十年一遇6小時最大地表徑流量37.5mm,杜絕了山洪災害的發生。按其設計標準,年可調節徑流量592.2×104m3。本文的對林草措施的調節徑流價值采用影子工程法,以相同容積的谷坊工程替代,商都縣平均單位谷坊庫容建設費用1.0元/m3,京津風沙源工程年調節徑流價值為2409.85萬元。

(3)凈化水質林草地的凈化水質作用的與調節徑流相同步,以工程所造林草地的調節徑流量作為其凈化水質量,采用影子工程法,以內蒙古污水處理最低費用0.8元/t計算,京津風沙源工程年凈化水質價值1454.12萬元。

4.2保育土壤效益

(1)固定土壤京津風沙源所造林草植被憑借樹冠、枯枝落葉層削弱大氣降水沖刷作用,大大降低土壤流失量。根據商都縣水利部門監測,境內平均風蝕模數為2500.0t/km2,年水蝕模數為2000.0t/ t/km2[4],小流域范圍內僅水蝕模數就高達3650.0t/km2。高文然研究表明,林地可減少98.0%的土壤侵蝕,草地減少土壤沖刷80.0%,則林業措施和草地治理措施所造林地、草地可分別減少土壤侵蝕2.9t、2.4t。小流域治理所造水土保持林及圍欄封禁,年可以攔蓄泥沙45.0t/hm2和40.0t/hm2,此外還建設有大量的以削減侵蝕,固定土壤為目的的淤地壩、谷坊、溝頭防護,能夠將剩余侵蝕土壤固定在流域范圍內。根據通行的恢復費用法計算固定土壤價值如下:

Vt為年固土效益,Gt為年固土量,Ct為水利建設所挖取和運輸單位土石方所需費用8.2元/m3,Xi單位面積減少的土壤侵蝕模數,ρ為當地淤積土壤容重1.5t/m3。則每年林業措施和草地治理所建設林地、草地固土量為547.95×104t、66.15×104t,效益分別為2991.48萬元、359.65萬元。而小流域人工水土保持林和圍欄封禁年固土量分別為62.41×104t、39.77×104t,效益為341.21萬元、217.44萬元。由于小流域治理后土壤侵蝕減少,溝谷塘壩可控制小流域內剩余土壤侵蝕量,約0.20t/mu·a-1,則小流域治理區內溝谷塘壩年固土量為5.33×104t,年固土價值為29.15萬元。

(2)保肥效益森林和草地的保肥效益一般以年固土量中氮磷鉀的物質量折算為化肥價值作為保肥價值:

Vf為工程年保肥價值,Cf為單位淤積土地所含肥料價值,根據《烏蘭察布盟土壤普查》數據,商都縣非農耕土地所含全氮(N)、速效磷(P)、速效鉀(K)、有機質(M)比率為0.1107%、0.00032%、0.01821%、1.7455%。以磷酸二銨補充土地損失的氮磷元素,其氮(R1)磷(R2)含量分別為18.0%,46.0%,施肥量以需求量更大氮元素量決定,則工程每年節約磷酸二銨4.43×104t,以內蒙古的磷酸二銨平均價格(C2)2700.0元/t計算,可產生經濟效益11982.75萬元。以氯化鉀化肥補償土壤損失鉀元素,其含鉀量(R3)為60.0%,工程所避免鉀肥損失0.22×104t,以內蒙古氯化鉀化肥平均價格(C2)為2076.0元/t,效益為454.68萬元。當地補償土壤有機質主要以薪材補充,薪材轉化有機質比率(R4)為50.0%[5],工程年節約薪材25.19×104t,以薪材價格400.0元/t計算,效益10076.94萬元。

4.3凈化環境效益

林地可通過葉面的呼吸作用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并吸附粉塵污染,而草地吸納空氣污染物能力有限,所以凈化環境效益主要來自于林業措施,本文以趙同謙在《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6]采用的林地空氣污染物吸收量計算凈化環境價值:

Vk為總空氣凈化價值,Gj為工程造林對j(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塵)類污染物年吸收量。雖然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新加入了PM2.5、PM10、負氧離子濃度等指標,但由于數據搜集困難,未納入指標體系中。根據王兵等人研究成果,每公頃森林年吸收或沉降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塵能力(Qij)為126.56kg、、4.60 kg、6.44 kg、2.13×104kg,灌木林為92.9 kg、3.40 kg、5.82 kg、1.14×104kg[7]。Ai為各林種相應造林面積,其中喬灌混交林按照喬木灌木比例1∶2比例分配,灌草以1∶1分配,則商都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年吸收或沉降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粉塵分別為1263.57×104kg、46.57×104kg、78.17×104kg、162.50×104t。各類污染物單位治理費用(Kj)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排污費征收標準及計算方法》確定的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一般性粉塵污染治理費用為1.2元/kg、0.63元/kg、0.69元/kg、0.15元/kg,計算工程年環境凈化價值為25972.77元。

4.4生物質生產效益

林業措施所建設的喬木林如楊樹、榆樹、針葉松等主要為生態林,一般禁止砍伐出售,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活動所積累的植被碳庫效益。此外如山桃、山杏、怪柳、文冠果等樹種雖因當地缺乏降水、地力貧瘠等原因退化為灌木,但其果實種子有一定經濟效益。以檸條為代表的灌木可產生植食性枝葉,可補充當地飼草消耗。工程所造農田牧場防護林在自身進行固碳釋氧活動的同時,還可降低林帶內風速,提高溫度、濕度,攔蓄雨雪,平均可提高約10%的農作物產出。草地治理措施中,人工種草及圍欄封育可提高牧草產出量,基本草場所產出的青貯玉米則為牲畜過冬提供必要食物供給。暖棚及飼草機械推廣雖然可以降低牲畜對飼草需求,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但并不直接作用于生物質產出,屬生態壓力和經濟生產范疇,本文不做討論。水利水保措施中,除小流域治理中人工水土保持林、圍欄封禁草地可產出植食性枝葉和飼草外,水源工程及配套的節水灌溉可提高單位農田產出4~6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1)固碳釋氧閆德仁(2010)對內蒙古各類喬木林地研究顯示,楊樹、榆樹、云杉、樟子松的平均碳密度達21.3994t/hm2、7.3251 t/hm2、45.1607 t/hm2、67.4358 t/hm2[8]。以各自的成熟年限推算,則每年凈固碳量達1.43t/hm2、0.24t/hm2、0.90t/hm2、2.25 t/hm2[9]。根據植物光合作用方程,每生產1g干物質吸收1.62g二氧化碳,并釋放1.19g氧氣計算,工程所造喬木林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104t/a,釋放氧氣2.3×104t/a。由中國平均造林固碳成本260.17元/t(C),制氧成本352.93元/t(O)[10],可得年均造林固碳、釋氧收益分別為804.74萬元、798.06萬元。

(2)經濟產品產出根據商都縣京津風沙源工程設計,部分喬木如山桃、山杏、文冠果的果實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年平均生產林果種子0.22 t/hm2,銷售價格可達700元/t,年均增加經濟效益581.30萬元。檸條等灌木林地可產植食性枝葉1.13t/hm2,可用作優質飼草,而封山育林所恢復的灌木林地,年可提高植食性枝葉產出0.45t/hm2。以飼草400元/t計算,林業措施每年生產植食性枝葉11.30×104t,年產值達4557.01萬元。草地治理措施中人工草場年可生產優質紫花苜蓿0.4t/hm2,年產4.4×104t,產值1772.31萬元。圍欄封育年增產牧草0.9t/hm2,年增產量0.9×104t,增產效益368.40萬元,基本草場建設年可生產青貯玉米53.90t/hm2,共3.59×104t,以單價0.15元/kg,年效益539.1萬元。

(3)支持防護產出當地主要農作物馬鈴薯為例,其平均年產3.23t/hm2,以每畝農田防護林可防護60畝農地,提高10%的農作物產量計算,農田防護林年提高生物質產出價值為6450萬元[11]。水源工程通過改造旱作農田,可提高農作物產量4~6倍,扣除人工后每畝農田年可增收2000元[11,12],年產生效益7440萬元。

4.5生物多樣性效益

京津風沙源工程所采取的措施,通過林草植被建設保護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達到長期維持生態系統穩定性,滿足現實很和潛在需求的目的。但基因、物種層次上的物質量和價值量都難以確定,生物多樣性價值計量仍然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當前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主要根據不同生境的(Shannon-Wiener)指數等級來確定其單位面積的生物多樣性價值。根據張金旺對烏蘭察布市的研究成果,本地區所有非農立地類型的(Shannon-Wiener)指數均在0~1之間,參照《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評估技術標準與管理規范》所提供的標準,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價值為3000元/hm2,排除人工單一生境類型如草種基地、苗木基地,農田后,工程所增加的各類林草地共14.24×104hm2,可產生生物多樣性價值為47227.87萬元每年[13]。

4.6計量結果分析

(1)生態效益計量結果綜合考慮工程的涵養水源的價值、保育土壤的價值、凈化環境效益的價值、生物質生產效益的價值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綜合評價出商都縣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生態效益。計量結果見表1。

(2)生態效益計量結果分析

首先,商都縣2000—2013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年均生態效益為12.72億元,超過國家累計投資5.08倍,約為工程總投資的3倍。對比各類生態效益,生物多樣性價值>保育土壤價值>空氣凈化效益>生物質生產>涵養水源效益,分別占比37.12%、20.80%、20.41%、18.35%、3.32%。反映了工程措施對當地生態問題的針對性。

其次,不同工程措施的生態效益有各自的特點。商都縣位于農牧交錯地帶,人口經濟壓力導致的濫墾濫牧現象相對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過程明顯。林業措施、草地治理措施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擴大生物種群規模和基因庫,極大地提升了當地生態系統復雜度和穩定性。當地林業專家表示,自工程實施起,原有的植被病害及蝗災得到大幅度抑制。人工造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所造林種多為防風固沙林,遏制了區域內土壤風蝕沙化、水流侵蝕,并減少了區域內大氣中的沙塵等污染物含量,其中降塵價值占到凈化環境價值的93%,發揮了顯著的保育土壤和凈化空氣作用(見圖2)。但上述措施的經濟效益相對并不顯著,除封山育林措施外涵養水源能力有限。農田防護林、人工種草及水源工程有明顯的生物質產出效益,也因此消耗了一定的水分,與此同時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圍欄封育等天然植被恢復措施,配合小流域綜合治理措,累積大量的水資源,節水灌溉也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支持了生產用水需求,保證了工程的其他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揮。

最后根據商都生態建設一線人員提供資料,人工所造林草地一般需要運營費用15元/mu·a,封山育林、圍欄封育等自然恢復措施需要2元/mu·a的運營費用,水源工程及配套的節水灌溉服務農田需要50元/mu·a的費用,從工程措施單位面積效益角度分析,可以明顯發現(見圖2)農田防護林及水澆地建設運行效益最高,說明將生態系統服務與生物質生產相結合應是下一階段工程的著力點。

5討論

本文深入分析京津風沙源工程措施具體生態影響,探索了一套全面涵蓋京津風沙源工程各項工程措施的生態效益評價的理論和計量模型。在此基礎上對商都縣的京津風沙源工程的生態效益進行了實證研究,進而分析了各工程措施特別是非林草措施的生態效益的特點,從中也發現,京津風沙源工程總體效益大,產出效率高,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但各類工程措施的生態效益成分不盡相同,既有正面作用,某些情況下也會犧牲一類效益來提高其他方面的效益。林非林草措施雖然總體效益占比小,但投資效率較高。本文僅為探索性的計量,并非精確的結論,相信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和研究的深入,對工程措施的效益評價將會為工程的進一步調整和實施起到有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詩峰,楊改河,李奔,等.水約束下烏蘭察布盟林草植被的需水量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8).

[2]范曉慧.不同水分脅迫下青貯玉米需水量及優化灌溉制度的分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3.

[3]楊紅艷,史小燕,鄭雪峰,等.烏蘭察布市節水灌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內蒙古水利,2013(5).

[4]高文然,宋利云,崔亞非,等.商都縣生態環境開發建設思路[J].現代農業,2003(12).

[5]閆培君.烏蘭察布市森林水土保持價值初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3(4).

[6]趙同謙,歐陽志云,鄭華,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04(4).

[7]王兵,魏江,胡文生,等.中國灌木林—經濟林—竹林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J].生態學報,2011(7).

[8]閆德仁,閆婷.內蒙古森林碳儲量估算及其變化特征[J].林業資源管理,2010(3).

[9]國家林業局.2013年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10]王昌海,溫亞利,李強,等.秦嶺自然保護區群生態效益計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6).

[11]于憶東.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林業項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9(6).

篇(6)

烏魯木齊市經濟高速發展,屬于人口密集的西部大型城市,同時也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典型城市。國家對西北地區水資源調查的一項課題中提出,西北地區水資源利用量不得超過水資源總量的70%,而烏市水資源利用率為70%左右,從此角度來說,烏市的水資源利用已到達一個極限,水資源的匱乏成為制約烏魯木齊市發展的重要因素。

1 綠地系統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搞好節水灌溉

1.1 園林用水體系不完善,水資源利用率低

目前在一些城市園林綠地中,絕大多數仍為灑水車灌溉、人工管灌、漫灌、水車澆灌,不能保證灌溉均勻、灌溉水量適量,經常出現灌溉過度致使地表積水或地下滲漏,澆灌時水分流失多達20%~30%,影響植物生長,且水源浪費嚴重。

1.2 灌溉設施與種植模式不配套

綠地灌溉系統設計、施工不夠專業和規范。一些設計和施工單位技術不過硬,經常出現噴點布置不正確、噴頭間隔不恰當等問題。在城市園林綠地的灌溉方式上,要大力采取節水型灌溉措施,認真全面地設計灌溉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園林綠地的建設過程中,考慮利用天然降水,還要注重鋪裝材料的滲水性;達到澆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澆灌方式也是決定綠化工程能否節水的重要因素。

1.2.1 噴灌。特別適合于密植低矮植物,如草坪、灌木、花卉等。但會出現跑水現象,使水流到人行道、街道,或車行道上,影響周邊環境,不易產生地表徑流和深層滲漏。

1.2.2 滴灌。除了具有噴灌的主要優點外,滴灌比噴灌更節水(約40%)、節能(50%~70%)。然而,也因管道系統分布范圍大而增大了投資成本和運行管理的工作量?,F階段,滴灌主要應用于花卉、灌木、行道樹及大面積片林的灌溉上,而在草坪及其他密植植物上則應用較少。

1.2.3 地下滴灌。這是微灌技術的典型應用形式,是目前最新、最復雜、效率最高的灌溉方式。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發損失小,不影響地面景觀,同時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是園林綠地中極具發展潛力的灌溉技術,存在不便于管理和維修的缺點。

1.3 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節水意識

當前從事園林綠化事業的工作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不甚了解我國水資源匱乏狀況,尚未意識到節水的重要性。表現為設計人員在設計中或傾向于大面積草坪、大型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觀,或缺乏了解植物生態習性,不能合理地配置植物,基于此,當務之急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節水意識,使發展節水型園林的觀念廣泛深入人心。

近幾年來烏魯木齊市的園林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已得到全面推廣,同大水漫灌相比可節水50%~70%左右,節水效果明顯。但是對各類節水灌溉設施的管理比較粗放,有潛力可挖。制定不同土壤質地、不同物種類、不同的生長季節的園林灌溉標準并由微機控制,是今后園林節水灌溉的發展方向。

2 因地制宜地選擇鄉土樹種

城市園林綠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植物是城市園林綠化的基礎,合理的植物種類選擇和配置方式是發展節水型園林的關鍵所在。

(1)因地制宜,注重鄉土樹種的開發和應用,大量應用耐旱植物,優化園林植物配置,城市園林綠地應該以喬、灌木為主體,以復層植物群落結構為主導,強調綠量和生態效益,即便是選擇草坪,也要選擇抗旱性強的草種,會大大節約水源。

篇(7)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廣義及狹義之說,廣義指土地整理分為農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狹義指的是農地整理[1]。而目前對農地進行土地整理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茖W進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響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響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體系,增大對土地整理資金的利用空間,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實施土地整理規劃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項目管理風險,進而促進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國家規定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對土地整理落實及制定決策具有重大意義與實踐價值[2]。

2.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項目過程,屬于經濟行為活動。而在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則指投資的主體以及各種經濟活動的主體在經過進行土地整理時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按照各國進行實際土地整理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可以把開展土地整理實踐活動的資金資源主要來自三個領域:首先就是由國家,包括國家中央政府與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當屬于社會企業,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實踐中參與其中的企業;最后,就是個人資金的投入,在進行土地整理時,其土地所有者對整理區域的投資。在這三個投資來源中國家投資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經濟投資者主要是整理區內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資的方式參與土地整理實踐活動,以獲得土地整理帶來的經濟效益。再進行對土地整理經濟效益的分析時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在開展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分析時,要注意由于指標的不同,會影響到土地整理項目過程中經濟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實際分析中要充分重視各種指標對土地整理經濟效益的影響。②土地整理資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內容、方向、規劃、對策都有直接有關系,不一樣土地資源有不同的利用價值,因此對其投放的資金也會又所不同,故在策劃土地整理活動時要加以充分考慮,使得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③土地整理規模指的是在開展土地整理區中所有土地的總面積。土地整理工程量則指開展土地整理實踐活動過程中,投放得工作量與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資資金的預算為在明確開展土地整理的規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場平均價格及定額標準對直接投資和投資折資進行的預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過程中主要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才能更準確的進行資金投放,進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3.土地整理社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會效益指的是在在開展土地整理后對社會環境體系產生的影響以及宏觀社會效應的出現,換句話說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縮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經濟差距為主要目標的活動。在進行土地整理時把其對社會產生的效益分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對農村環境有一定的影響;第三,土地整理影響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土地整理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有效進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堅持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價值。②光溫資源的有效利用,在開展土地整理過程中,根據地形盡量把農田按照南北方向進行設計,使得農作物在當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進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獲得等大的社會效益。③水資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要考慮到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區修建蓄水池、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區,可以修建各種提水設備,蓄水設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對農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緩解人地問題,提高糧食產量,我國現在土地整理主要是為了緩解非農建設占用農田問題,增加耕地的面積,解決人地的問題,進而提高糧食的產量。②改善農用設施體系,開展農地整理項目時,同時也對農村、田、地之間的道路以及其他農用設施進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③增加農村家庭經濟收入,土地整理后糧食產量得以提高,提高了農民的收入。④現代化技術的推廣,在土地整理完成后,農村水利設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應用以及機械化設備的完善為農民發展經營提供寬闊的平臺,實現現代化技術的推廣。⑤增加就業幾率,整體上提高了農村的社會效益。

4.土地整理生態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態效益指的是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對土地整理區內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種有好的或壞的影響,因此,進行土地整理時必須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免產生新的生態破壞。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分析主要內容為:土地整理項目落實后,進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疏通河道、興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蓋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優化自然環境結構、改善生態環境而獲取的效益。進行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效益分析應注意的問題①根據我國有關環境法律法規以及按照環境規劃進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條件,不可以違反其規定。②開展土地整理項目時應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角度進行實施,使得土地整理項目方案有效可行,獲取更大的綜合效益。③進行生態效益分析時應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這是現在我國各地開展土地整理生態效益分析首選的分析法。

5.結束語

開展土地整理不僅可以提高社會的經濟效益,同時對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也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農地整理,在農地整理項目完成后,該整理區土地就會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環發展,從而貫徹落實國家協調可持續發展策略,同時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開展土地整理,實行對農田、水資源、道路、樹林植被等的綜合治理,可以減少農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農村田地之間的氣候,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健全農田排水設備系統,完善了農村小生態系統,使農作物產量不斷增多,農業增產增收,農民經濟收入有所提高,國家政府對農地整理的重視并給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堅定我國農村發展農業經濟再以農業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信心,促進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它也被稱為“地球之腎”。

中國生態型節約園林有很多案例,如在杭州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西溪濕地國家公園,它正是在這樣一片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樸的濕地上建成的,它是目前我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不僅能夠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環境特征,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類社會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由于自然因素及社會因素的不同,導致當地具有獨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傳統特點,使當地的風景園林出現風格迥異的面貌。風景園林設計總是敏感的反映著這種當地文化思潮、思想體系、社會生活需求以及經濟技術條件,這樣風景園林設計就會具有某種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往往就引導著當地風景園林出現其獨特風格而又包含其內在的邏輯發展軌跡,也就形成了當今世界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風景園林。

1、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倡導生態節約型綠化體系

按照生態優先的理念,以喬木為主,科學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營造節約型園林。

(1)以喬木為主,科學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綠化以喬木為主的原則,按喬、灌、藤、草多層結構和科學搭配的方法開展城市綠地建設,不僅提高了植物群落結構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應用,減少綠地養護費用。在園林綠化建設和維護過程中,要進一步轉變機制,通過引入作業社會化和市場競爭,采取招標投標、工程質量監督、信用體系監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養護質量,降低建設和維護成本。

2、科學制定園林綠化設計,構建節約型綠化體系

(1)在綠化設計中,樹立節約型綠化設計理念,大力倡導“以植物為主體,水土為要素”的園林設計思想。倡導綠地建設向自然生態轉型,堅持“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物種多樣性”原則。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特點,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營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

(2)在種植設計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結構進行合理配置,增加喬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擴大綠地復層結構比例,充分發揮綠地的最大生態效益。試驗表明,喬灌木的耗水量遠低于草坪,而生態效益卻比草坪高得多,10m2樹木產生的生態效益與50m2生長良好的草坪相當。大量應用耐旱植物,不僅能節約大量水分,還能營造獨特的景觀。

(3)采用地面透氣透水性鋪裝,減少水資源浪費。

3、努力降低成本,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綠化體系

當今社會,水資源緊缺,能源供應緊張,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水資源和能源,是推進節約型綠化的必然選擇。通過在園林綠化中開發、應用和推廣節水、節地、節能和節材技術,以技術進步促進園林綠化的節約。

(1)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在達到澆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澆灌方式也是決定綠化工程能否節水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園林事業對城市水資源的消耗,就必須大力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刹捎脟姽?、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進行植物灌溉,這樣既可節約用水,還能節省勞力,工效較高。據統計噴灌比地面灌溉可節省水約30%~50%,滴灌比噴灌可省水約40%,可節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復雜、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發損失小,不影響地面景觀,同時,還可以抑制雜草的生長,是園林綠化中極具發展潛力的灌溉技術。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廢水利用率。利用處理過的生活污水進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還可根據生活污水中有機質含量高,在冬、春2季選定取水時間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對土壤瘠薄的綠地實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長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廣環保項目的建設,對植物的死干、枯枝、落葉、樹皮等再回收處理,可作為園林綠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潛力,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體綠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種攀援和爬墻植物,將能夠綠化的各類墻體、天橋、屋頂和橋墩綠化起來,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綠量和綠視率。

4、結合西溪濕地公園案例分析生態節約型園林

綜合以上幾點以后,結合西溪濕地公園來一一分析:首先是堅持生態原則,這點上西溪濕地公園完全可以做到,這里本身就是一片濕地,有著它自己的生態系統,只要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一個生態公園。其次科學制定園林綠化設計,內部建立生態凈化系統,農居拆遷后,留下的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礎上,采用鄉土樹種進行植被恢復,既不破壞形象有保護了那里的環境。在護堤設計上采用了柳樹樁代替松木樁,因為松木樁沒有生命力,永遠是死樁,不能生根、發芽,但柳樹樁是活樁,柳樹樁經過一段時間后會生根、發芽,這樣不但護堤效果好,而且對整個生態環境的改善大有益處。在滿足工程強度要求的情況下,均采用活柳樹樁護堤護岸。這種原生態的駁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鰍、黃鱔類生物的生存,設計人員還設置水禽棲息地,讓更多的鳥類禽類能夠來這里嬉戲,也不失為一個具有特色的景點,這就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啊。最后在推進資源節約型綠化體系的過程中,西溪濕地里補種了約1000畝的蘆葦,它不僅是景致的一種恢復,更是達到水體的凈化―――據介紹在英國的許多加油站四周,常常會種植蘆葦,因為污水流經蘆葦地后水質能夠得到明顯改善,這樣使用后的污水一旦流入西溪水系中也可以經過凈化被植物所利用;在地面鋪裝上盡可能采用透水性材料,這樣可以將水再次收集并加以利用;綠化時以鄉土植被為主,沒有像有些城市以為引進國外的名貴樹種,而是以保持當地原貌為主,凸顯當地景觀的特色。其實,西溪濕地公園還有其他一些措施來保護當地的生態,比如控制旅游人數,濕地內全部實行管網配置,還有營造大水面、淺灘和水草地以供更多的植物、昆蟲和鳥類能在西溪生存、繁殖等。總之,西溪濕地公園就是這么一個原生態的、具有獨特設計的生態節約型園林。

5、結語

隨著全球追求生態發展的主題下,景觀園林建設應該滿足當展理念的需求,應科學應用建造生態型節約園林發展策略,才能真正創設環保、節能、低碳、高效的優質園林工程,調節城市生活生態平衡,為人們建造舒適、綠色園林景觀環境。

篇(9)

1.2水源地保護區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

1.2.1面向上游的水源地保護區生態建設補償將水庫上游水源涵養區各項生態建設的投入作為水源地生態補償,上游水源地地區既是生態貢獻區又是生態受益區,下游地區是單純生態受益區,應共同分擔上游地區的生態建設成本。

1.2.2面向下游的基于上游發展權限損失的補償水源地保護區為了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而放棄一部分產業的發展,從而失去了獲得相應效益的機會,下游受益地區必須對上游水源地保護區人民的發展權損失予以一定補償,可選擇不同補償方式進行補償。生態補償核定方法采用機會成本法,

2汾河水庫生態補償實例分析

2.1汾河水庫概況汾河水庫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境內,距省城太原市83km。壩址以上控制流域范圍包括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靜樂縣,呂梁市嵐縣和太原市婁煩縣四縣,流域面積為5268km2,占四縣總面積92.5%。汾河水庫庫區水域面積32km2,總庫容7.2×108m3。此外,自2003年山西省引黃工程南干線開通以來,平均每年引黃河水約9000×104m3,并向省城太原市供水,汾河水庫作為引黃入并工程的調蓄水庫,已成為山西省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

2.2汾河水庫生態補償的主體和對象汾河水庫生態補償的主體應當是太原市主城區的300×104多個市民、企業事業單位等用水主體及市政府。而補償對象包括因保護水質、涵養水源付出成本及影響經濟發展的水源地農民、水源管理部門和當地政府。

2.3汾河水庫生態補償額度和核定方式生態補償核定方法確立可從兩方面衡量。水源地相應主體為保護生態環境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即環境整治、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等工程項目所需資金)和機會成本(即由于保護生態而導致的發展機會喪失)兩部分。投入成本可準確測算,而且機會成本可用水源地居民收入與全市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測定;通過保護水源所產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部分。其中,經濟效益可根據輸送水資源量按不同價格(包括政府補貼部分)扣除輸水成本及加工成本而帶來的效益;生態效益一般依據水資源的娛樂、旅游、休憩和調節水量、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廢物凈化等生態服務功能等方面測定其生態效益。確定補償核定方法要綜合考慮水資源保護成本和效益兩方面因素,實現補償效果與補償意愿相協調。

2.4汾河水庫生態補償計算方法

2.4.1汾河水庫水源地保護的直接成本核算按照婁煩縣“十二五”期間省城水源地汾河水庫環境治理保護規劃,“十二五”期間全縣規劃實施水保造林、污染治理、基礎設施改善、發展及民生保障、循環經濟五大工程。水保造林工程。新增林地200km2;配套建設林地節水灌溉工程31處;占地補償15.3km2;汾河水庫庫周塌岸治理21.4km;汾河濕地公園建設32×104m2;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1座,實行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建設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22座;河道治理新筑堤壩122.6km,清淤疏浚98km;澗河源頭治理4km;基礎設施改善工程??h城舊城改造安置4033戶17844人,庫周小城鎮建設安置4992戶19444人;建設公路58km;產業發展及民生保障工程。興建養殖小區100個;發展日光節能溫室3000棟、溫室大棚6000棟;開發生態公益性就業10116人。以上項目每年需生態保護資金10.84×108元。

2.4.2汾河水庫周邊地區保護水源經濟發展損失補償根據太原市、婁煩縣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測算。機會成本=(參照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源地城鎮居民人口+(參照地農民人均純收入-水源地農民人均純收入)×水源地農業人口=(17258-10667)×27589+(7611-3109)×97538=620955175≈6.21×108元。綜上所述,依據水源地生態涵養成本-效益測算生態補償核定方法模式,對汾河水庫生態保護區總體補償額應確定為每年17.05×108元。

篇(10)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27-04

農村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是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農村土地整治的活動是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改變土地資源的原位狀態,對其涉及區域的水資源、土地資源、植被和生物等環境要素及其生態過程產生直接或間接、有利或有害的影響。該影響可能使自然生態系統正向演替,即產生正的生態效益;也可能使自然生態系統逆向演替,產生負的生態效益。國內外土地資源開發實踐表明:如果不遵循自然規律,對土地進行盲目的開發和整理,在若干年以后,可能為了今天的這種忽視土地生態保護的農村土地整治行為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通過農村土地整治,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積并且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那么將可以全面地提高農地的質量、增加產出率并保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過程中對工程可能造成的對于生態環境方面影響的分析這一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般地,在農村土地整治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對零星未利用地、廢棄地歸并集中,配套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達到改善經營生產條件,促進大規模的農業發展的效果,提高土地生產效率,但對農業生態環境卻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最終使土地利用不可持續,導致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失敗。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農村土地整治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農村土地整治發展到高級階段,賦予了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效益進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1~7],然而其側重點仍在定性化分析。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采用綜合指標評價法對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效益進行定量評價,以期促進傳統的農村土地整治向現代意義的農村土地整治轉變,即在農村土地整治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保護,這樣才能通過農村土地整治追求經濟、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和統一,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標。

一、綜合指標評價法評價概述

農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態效益評價作為生態評價的一種類型,它與其他生態評價有相似性;但是這種評價與政策相關,所以它又具有特殊性。如何實現農村土地整治中生態評價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這就涉及農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態效益評價的核心問題:(1)評價內容應包括哪些;(2)如何進行生態評價;(3)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農村土地整治評價內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與農村土地整治的對象無關,如水資源供需平衡等;一部分與農村土地整治的對象有關,如荒山荒坡開發的主要環境問題是防止水土流失,灘涂、圩區開發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系統的蓄水能力是否減弱,野生動植物生境是否破壞等。

農村土地整治的生態系統評估與其他生態評價的方法一樣,要與實際的工程項目結合,選擇合理的評估方式、選擇適當的指標與標準等。對于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評價而言,主要是圍繞水土利用及其影響展開的,所以一般選用土地退化程度、水資源影響程度、氣候調節作用等指標。作為生態環境效益的評價方法,它有收集資料、編寫綱要等各項步驟。但是,農村土地整治又具有特殊性,在評價過程中要考慮國家政策因素。結合農村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評價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可以確定其評價的技術路線(見下頁圖1)。

綜合指標評價法能夠表征農村土地整治生態環境的狀態和趨勢,但指標選擇易受評價者的主觀影響。

二、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效益綜合指標評價模型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遵循下述四項原則:(1)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是指確立的指標含義明確,計算口徑一致,核算方法統一,從而達到靜態和動態具有可比性,不同地區之間具有可比性,不同時期具有可比性,以保證比較結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指標進行選取時,定性與定量要相互結合,并且盡可能采用定量指標。社會效益分析方面多采用定性指標,經濟和生態效益分析多采用定量指標,從而保證指標的量化。(3)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因此要盡可能選用現有的統計數據和易于收集的資料,對難以統計和收集的數據暫時不列入指標體系,從而減少數據收集的困難性。(4)可參考性原則。通過效益分析,對擬建項目的經濟效果做出預測,綜合評價項目在生產上是否可行,技術上是否先進,經濟上是否有利,社會和生態上是否有益及市場風險大小等,為項目的開發建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所以,效益分析必須遵循可參考性原則,為農地整理項目投資決策提供服務。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成及其分析

由于農村土地整治項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對水、田、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項目區及其背景區域的水資源、水環境、土壤、植被、大氣、生物等環境要素及其生態過程產生諸多直接或間接(累積效應)、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因此,科學的農村土地整治應該有一個全局的觀念,既要考慮到如何更多地增加土地數量和提高質量,又要考慮到土地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搞清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一些生態要素的改變對土地系統本身及周邊生態景觀的影響是好是壞。充分認識這些可能產生的影響將有助于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整治生態評價指標與標準體系。本研究結合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實際,確定農村土地整治生態評價指標如下四類。(1)生態用地變化程度。生態用地主要是指地表綠色覆被,附著于多種用地類型,包括林地、牧草地、園地及耕地(水田和旱地)等。生態用地變化率具體包括綠色植被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增加(減少)率、林地覆蓋率、草地覆蓋率、防護林密度、水域面積增加(減少)率等。具體項目評價時可根據項目實際選擇全部或者部分指標作為評價指標。(2)景觀結構功能變化程度。具體可包括景觀多樣性、土地墾殖率、水田面積增加率等指標。對于土地復墾項目還可以包括建設用地(廢棄磚窯、廢礦等)轉為農用地面積等。(3)生產能力提高程度。包括中低產田改造率、田塊規整率。(4)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高程度。包括水土保持改良率、灌排保證率等。對于丘陵地區還包括坡地改梯田改造率;而對于圩區農村土地整治項目而言,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限制因子,水土保持改良率可不選擇。

根據農村土地整治生態環境評價的目的、內容以及評價指標選取原則,其指標體系主要從生態結構指標、生態功能指標與環境質量指標三個方面反映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前后對項目區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見下頁表1)。

農村土地整治的生態環境評價應針對特定的土地利用類型進行,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村土地整治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于不同的區域、不同的項目,可以采取調整指標權重(不需要的指標賦予0值),或進行指標的增減調整,以突出不同項目的特性。按照選定的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評價指標,調查或估算項目實施前后的實際指標值,指標值可以是數字化的定量值,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定性值。

(三)權重確定(AHP法)

由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能對復雜系統的評價思維過程數字化,且具較強的邏輯性、實用性和系統性的層次分析(AHP)法,通過土地管理部門、研究領域的15位相關專家來具體確定各層次指標的權重。具體過程如下:

1.建立多級遞階結構。將問題分為若干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屬性的不同把這些要素分成若干組,每一組構成一類,不同類別之間互不相交,即建立完全獨立性結構,其特點是上一級要素都有各自獨立的、完全不同的下級要素。同一級的要素作為準則,對下一級的全部或部分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它又受上一級要素的支配,因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逐級支配關系的多級遞階結構(見下頁表1)。

2.構成判斷矩陣。在建立多級遞階結構之后,假定以上一級的要素作為準則,且對下一級的要素有支配關系,聘請土地管理部門、研究領域的15位相關專家,針對該級中兩個要素,i元素與j元素哪一個重要和重要程度以數量形式表示出來。即aij設表示i元素與j元素相對重要度之比,且有下列關系(即為反對稱陣)aij=,aij>0,aii=1 i,j=1,2,…,n 。顯然比值越大,則i的重要度越高。為了方便,一般取1、3、5、7、9分別表示i元素與j元素同樣重要、比較重要、重要、很重要、極重要。本文根據研究實際需要,取1,1.5,2,3分別表示同樣重要、略微重要、稍重要、比較重要。由這些數值aij作為矩陣中的元素,構成兩兩要素比較的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進行相對重要度計算的重要依據。

3.層次單排序。層次單排序是根據判斷矩陣計算對于上一級別某因素而言,本級別與其有關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權數。層次單排序的權重值可通過解特征值問題即AE=λmaxW,求出正規化特征向量而得到。式中A為判斷矩陣,λmax為A的最大特征根,W為相對于λmax的正規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i=1,2,…n為相應元素層次單排序的權重值。

對于n階判斷矩陣,其最大特征根為單根,且λmax≥n。當λmax=n,其余特征根均為0時,則A具有完全一致性。如果λmax稍大于n,而其余特征根接近于0時,則A具有滿意的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需計算一致性指標:C.I.=。

當C.I.=0時,判斷矩陣A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

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值與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R.I.標值之比稱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即C.R.=。

當C.R.

4.層次總排序。即計算每一級別所有要素對于總目標的相對權值。由上層到下層逐層順序進行:計算結果得出最低層次要素-決策方案優先順序的相對權重。如果上一層次所有要素A1,A2,…,Am的層次總排序已定,其對應的權值為a1,a2,…,am,與Ai對應的本層次要素B1,B2,…,Bn單排序結果為bi1,bi2,…,bi.3,且Bj與Ai (i=1,2,…,m;j=1,2,…,n)無關系,則bij=0,層次總排序即指標權重。

5.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后,需要檢查整個遞階層次模型的判斷一致性。方法是計算C.R.,其值小于或等于0.10,則認為層次總排序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調整判斷矩陣,直到滿意。這里,C.I.=aiC.I.i,R.I.=aiR.I.i,其中,C.I.i,R.I.i,分別為與ai對應的B層次中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和隨機一致性指標。

可見,層次分析法能統一處理評價中的定性定量因素,具有系統性、適用性、實用性和簡潔性的特征。

(四)確定閾值,計算綜合指數

根據評價的原則和要求,結合??市的實際情況,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所有指標上限值的分值之和為100,表示在正常情況下農村土地整治實施到極限時該項指標應該達到的最佳程度。

設立下限值就是為了排除或剔除其他影響對測算農村土地整治實施效果的干擾。所有指標下限值均為0,表示農村土地整治實施對此時的指標值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是其他影響因素的結果。

根據??市的實際情況,按以下公式計算各項評價指標實際得分值Pij:(下轉103頁)

(上接29頁)

(1)若指標實際值小于(或等于)上限值即qij≤mij,則指標實際分值:

pij=100× (i=1,2,3,4,5;j=1,2,…)

(2)若指標實際值大于上限值即qij>mij,則pij=fij×100。

(3)若指標實際值小于限值即qij

其中,pjj表示??市各項指標得分值,qij表示各項指標實際值,mij、nij分別表示各項指標上限和下限值。

根據各指標分值采用逐層加權求和計算得到。把各項指標實際得分值pij相加得到評價的總分值p,即p=∑fijpij。

三、結語

本文在綜合前人對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效益進行的定量評價的基礎上,總結了綜合指標法的應用原則、指標體系和具體測算過程,以期為定量化刻畫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效益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曉鎖,王語.對土地整理生態效益評價的思考[J].天津農業科學,2009,(2):30-32.

[2] 梁磊磊,鄒子建.陜西省農村土地整理生態效益評價研究——以延安市為例[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5):1-3.

[3] 黃燕,翟有龍.閬中市土地整理生態效益評價初探[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4] 孫奇奇,宋戈,李軒修,王偉娜.土地整理生態效益評價研究——以河南省臨潁縣大郭等4個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國土資源情報,2012,(6):51-56.

上一篇: 社會保險業務管理程序 下一篇: 德育原則的內涵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国v在线 | 在线免費看的H人成动漫 | 台湾国产1区2区 | 日韩国产精品天天更新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 | 亚洲三级视频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