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0 14:59: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信息化的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F4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電力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最基本的模式過度到了物流中心管理階段。而在物流中心管理時代,如何設計科學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提高電力企業物流管理水平與規范性,逐漸成為電力企業關注的焦點。
1 電力物流信息化建設內涵
電力物流是指為了滿足終端用戶的需求, 從發電起始端到終端用戶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電力流動與各流程環節的服務和相關信息。其中包括在傳輸過程中的正、反向流動所進行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電力企業物流信息系統不僅是行業供應鏈的循環系統,也是行業運作的中樞神經。應切實貼合實際物流平臺, 結合公司自身的發展與外部需求,以“效益為導向”,有計劃、有控制的進行電力企業物流信息系統的建設。
2 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發展現狀分析
縱觀我國電力企業的物流發展現狀,雖說整體發展是建立在生產信息化的基礎上,但總體發展沒有實現與生產自動化的有機融合,在其信息化管理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創新能力不足
從目前眾多企業的發展來看,許多電力企業的物流管理都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缺少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創新能力。即使有部分電力企業采取了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方式,但仍是建立傳統業務基礎上,沒有實現規范化、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有的企業缺少快捷、規范化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模式,制約了電力企業物流管理的發展質量,而且不能形成完善的體系,致使企業物流之間供應鏈頻繁出現問題,不能實現信息共享,投資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應用,增加了物流管理的成本,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降低。
2.2 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機構有待完善
長期以來,電力企業物流管理中缺少專業的部門設置,許多電力企業沒有專門的物流管理部門,缺少專業化、規范化的崗位和建制,而缺少專業化機構對物流管理工作的推進,容易致使電力企業物流管理系統信息化推進的減緩。物流企業管理的信息化轉變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相關部門之間的緊密配合共同完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目標和任務。此外,電力企業缺少技術革新,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相對落后,有些企業的管理系統雖然進行了革新,但是管理模式未能實現相應改進,從而也會使得信息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2.3 電力企業的組織結構不利于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發展
受傳統模式的影響,電力企業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過于分散或者權利過于集中,這種管理模式對現代化電力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信息化發展的形勢下,電力企業應該采用自上而下控制的組織形式,實現組織結構的網絡化、扁平化,從而實現物流管理和信息化發展的同步進行。在業務過程高度集成的網絡組織中,能夠實現各個職能部門的有機融合,使電力企業原有的組織機構更加適合信息化系統的發展要求,加速電力企業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進程。
3 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構建目標
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了傳輸過程中的正反向流動所進行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全過程。總而言之,電力企業的物流信息系統是指行業供應鏈的循環系統,也可以稱之為行業運作的中樞神經。因此,電力企業要貼合企業的發展實際,綜合考慮企業自身實際,在統一規范的前提下,建立覆蓋全電力公司物資信息采集、統計、分析、查詢和監督的應用。
電力企業的物流管理現代化建設,是作用于物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當中,并實現無縫銜接的,這就會從根本上降低整個物資周轉流程的成本。從電力企業的發展變更來看,原國家電力公司作為一個自然性質壟斷國有大型企業,集發、輸、配、售于一體,極其缺乏自身降低成本的內在動力。為扭轉電力發展的變化降低電力企業的成本,提高電力企業的服務水平,需要從自身環節上入手,即引入一個新的物流概念,轉變新的思維方式,大力實施物流信息化管理建設工程。
4 電力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問題
目前,我國電力企業在管理層面大多構建了日常管理需要的MIS、OA 等管理系統,基本實現自動化。但存在的問題我們也不能忽視, 一是生產過程中控制自動化與生產管理信息化存在嚴重的滯后性, 由于電力企業根據生產、調度的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對控制自動化的水平比較重視,而對物流業務管理信息化的構建認識重視,使得兩者發展不平衡,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滯后于生產控制自動化的發展進程。二是,在電力企業發展過程中, 信息管理部門一直都沒有一個專門的配置機構,更沒有規范的崗位建制。三是,電力行業信息化尚未制定統一標準的信息化標準體系, 各電力企業內部信息系統的信息編碼、技術標準不統一,實現不了企業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大大阻礙了電力行業物流信息化的建設。四是,企業管理革新滯后于信息化系統的發展進程。相對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電力企業的物流管理革新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況,有的企業雖然引入了先進的業務管理系統, 但未實施有效地革新,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統未能發揮預期的作用。
5 構建電力企業物流信息一體化平臺
物流管理信息一體化平臺的建設是“物流中心”管理模式的信息與技術支撐,主要包括政策支持系統、信息與管理系統、安全支持系統三部分。所以,面對當前的嚴峻形勢,電力企業應清醒認識到,唯有大力實施物流信息一體化平臺建設,才能實現公司的整體協調發展, 努力實現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電力企業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集團效益的最大化, 這也是新時期物流中心模式下,電力企業面臨的重大抉擇。具體措施如下:
(1)以全局的角度看待和規劃電力企業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統的建設首先必須得到企業本身的重視,尤其是電力企業領導層的重視,這是推動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動力。第二,從全局用戰略的角度,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設置專門部門負責執行。規劃時應增強信息化意識,認真對待,明確各系統的功能以及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聯系,提出針對性強、利于自身工作的需求,與開發商保持通信聯系,明確各系統間接口,避免產生信息孤島。
(2)加強人才培訓、健全管理制度,對物流信息化建設進行有效的控制當前電力企業對物流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立還處于初級階段,有些企業甚至還沒有專門的信息化制度。信息化的培訓要增強員工信息化意識和能力,針對不同崗位、不同部門的人員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增加其專業知識。所以電力企業應經常組織各種應用培訓,從最基礎的日常軟件應用、網絡安全到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再到行業性、專業性很強的應用軟件培訓。
(3)有效分析、合理投入,重視物流信息化平臺的價值產出電力企業應該針對自身發展階段與客戶需求,有計劃、有步驟、有控制的對物流信息化平臺進行構建,將自身信息平臺融入整個行業信息化建設進程中,針對核心業務、瓶頸業務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整合資源,預留升級嵌入模塊接口,將電力行業物流平臺整合到地區物流業信息平臺中,利用多種宣傳、溝通渠道,提升物流信息化平臺的價值產出,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先進的技術設施。
6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物流中心管理的模式下,電力企業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加強信息一體化平臺的建設,避免企業處于信息孤島,將企業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生產要素統一配置,集中核心力量,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大多電力企業所追求和認可的。所以,加強電力物流信息管理,實現企業資源信息共享,提高企業物流管理的整體水平和規范性,對于建立一個資產優良、服務優質、業績優秀的現代化電力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薇、張潔. 電力企業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創新[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8,(09):80-81.
生產實時控制級(PCS)位于信息化系統的底層,負責生產過程數據采集及控制,是實施信息化管理及控制的基礎;生產執行系統(MES)位于上層的計劃管理系統與底層的工業控制之間的面向車間層的管理信息系統,為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計劃的執行、跟蹤以及所有資源(人、設備、物料、客戶需求等)的當前狀態;企業資源計劃(ERP)實現企業的供銷、財務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針對前兩層,即生產實時控制級(PCS)、制造執行系統(MES)。
2 生產過程控制系統(PCS)
電解鋁的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系統一般采用PLC+IPC設計。各車間PLC控制系統設以太網通訊接口,通過控制工業以太網與全廠生產監控調度中心連成一體,形成全廠性的完整統一的控制系統網絡。
全廠生產監控調度中心設在綜合樓,實現全廠生產過程的集中監視、管理,全廠公用及輔助車間的集中控制、操作和管理。
2.1 控制系統構成
電解鋁廠依據工藝生產流程特點和自然區域位置特點一般劃分為4個片區進行控制。在片區控制室內設置服務器、工程師站和操作員站及上下級控制系統通訊用的接口設備等,實現對片區整個生產過程實現信息采集和控制。
片區劃分如下:
(1)整流供電片區:位于整流所內。控制車間包括:230kV開關站,整流所,6.6kV中心及分配電所。
(2)電解車間片區:位于電解車間辦公室及計算站內。控制車間包括:電解車間,電解煙氣凈化中心,氧化鋁貯運,空壓站和空壓站循環水,鑄造車間和鑄造循環水,袋裝原料庫,氟化鹽倉庫,槽大修車間,陽極組裝車間。
(3)陽極生產片區:位于生陽極車間配料層內。控制車間包括:殘極處理車間,瀝青貯存及瀝青熔化,煅后石油焦卸料及烘干,生陽極車間,炭素區循環水,熱媒鍋爐房及換熱站。
(4)陽極焙燒片區:位于電解車間辦公室及計算站內。控制車間包括:陽極焙燒、焙燒煙氣凈化。
2.2 視頻監控系統
為對全廠生產、安全進行全方位的綜合管理,為改善惡劣條件下工作人員環境并對主要大型工藝設備運行狀態及重要崗位進行實時視頻監控,在集中控制中心設置全廠工業電視監控系統。通過攝像裝置,視頻信號處理服務器,通訊網絡傳輸至全廠生產監控調度中心進行現場的監控及數據存儲,利用調度大屏顯示系統,實現對全廠的實時視頻監控。
2.3 計量數據采集系統
計量數據采集包括以下4個系統,對企業能源進行管控。
(1)電能計量系統;(2)用水量計量系統;(3)壓縮空氣計量系統;(4)物料管理系統。
3 制造執行系統(MES)規劃
制造執行系統通過對生產數據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分析、優化、存儲、、應用,使工藝過程控制、生產管理數據信息融為一體,實現對流程、生產資源計劃和控制的優化,加強生產調度管理,優化企業的生產操作,增加產品產量,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消耗和生產經營成本,為企業領導的生產決策、生產組織管理和生產崗位操作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依據,實現企業管理信息化、自動化、科學化的目標,提高整個企業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能力。
3.1 生產調度管理系統
以各車間PLC控制系統為基礎,在全廠生產監控調度中心進行數據采集和發送,根據流程關系、系統的物料平衡關系和能量消耗規范,優化調整系統控制參數,實現以調度為核心的輔助調度決策,為生產的調度、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提供一個交互平臺。
實現生產過程和設備的動態管理,文字材料、視頻信號、實時數據的集成管理。調度中心通過調度指揮模塊直接下達調度指令;各車間操作人員通過該系統向調度管理人員匯報生產情況、請示處理方案。
3.2 設備管理系統
存儲和管理主要設備的原始技術資料與設備參數、重要設備和生產環境的定點、定周期、定路線地人工電子巡視檢查數據、設備的狀態和實時運行數據。實現大型設備的綜合監管,和小型設備的無人值守,及時發現設備隱患或故障,科學調度保障設備安全運行,提高設備運轉率,提供科學的設備維護檢修計劃。
3.3 能源管理系統
對生產過程能源生產、供應、消耗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實時采集水、電、壓縮空氣等能源的消耗數據和單耗,對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量和單耗量進行統計和分析;根據能耗數據實時動態分析生產能耗情況,尋找生產能耗癥結,實現節能輔助決策。
3.4 生產計劃統計系統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12-0144-03
作者簡介 周裕全,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
蘇小玲,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貿易經濟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江西 南昌 330038)
經過“十五”時期的發展,江西開放型經濟體系和制度建設日益健全和完善,投資環境逐步優化,基礎設施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日漸提高。2000-2005年,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78.0億美元,是1984-1999年累計之和的3.2倍。外商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由3.4%上升到8.6%。外商投資領域已覆蓋輕工業、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行業和光纖、光學、計算機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產業,外源動力已成為江西經濟新的增長點。“十一五”時期,是江西實現中部崛起的關鍵時期。基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外資吸收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本文就新時期江西利用外資優化產業結構的問題進行思考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外資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
當今世界,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與外國資本與技術的聯系,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與國際投資和引進技術息息相關。可以說,利用外資是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進步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高技術化、產業結構高附加值化、產業結構高開放度化的重要手段。從總體上看,外資主要通過投資形成和技術外溢來發揮對東道國產業結構優化的促進作用。
1、從投資形成的角度來講,外商直接投資可以提高資產存量的質量。一方面,外資通過對東道國企業的兼并與收購,可以將低質量的資產存量變成高質量的資產存量,從而達到加速企業技術改造、產品更新和產業升級的積極效果;另一方面,外資通過設立新企業,可以形成高質量的新增資產,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結構形成的物質基礎,進而提高整個產業的資本和技術的密集度。
2、從技術外溢的角度來講,外商直接投資可以推動東道國產業的技術進步。首先,外商直接投資帶來了國外先進技術。一方面,通過引入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擴散,可以實現技術的跳躍發展,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結構的優化。而技術結構優化,又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可以通過技術知識的擴散、勞動力的訓練、新生產技術的示范、組織和監督技能的加強等生產方法或結構方面的級差,對發展中的東道國產生一種外部經濟效應。另外,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先進管理技能和HR(人力資源)開發能力,也能通過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技術觀念等方式間接促進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高度化。所有這些都會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東道國原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升級換代。
二、新時期江西利用外資情況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西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在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舉措,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利用外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在國際、國內外部環境的推動下,江西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迅速擴大。2006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數982個,合同金額40.3億美元,增長4.0%。實際利用外資28.1億美元,增長15.9%。利用外資總量繼續保持中部六省領先地位。自2007年以來,國際間的直接投資繼續擴大,沿海發達省份把傳統的制造業和加工業加快向中西部轉移,為江西對外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
從總體上看,新時期江西利用外資的主要特點有:
1、利用外資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從2001年提出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戰略定位,到2003年“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江西大力實施大開放主戰略,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利用外資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2004年新簽合同引進1000萬美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3個。從省外引進單項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實際投資額383.5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19個。2005年新批外資項目平均投資規模比2000年高286.65萬美元,新批合同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耳79個,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實際利用省外資金472.4億元,增長23.2%。2006年新批合同外資金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81個,比2005年又增加2個。更為重要的是,新時期江西在吸引外資的招大引強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繼2006年馬士基有限公司南昌辦事處、南昌ABB泰豪發電機有限公司、贛州江鎢友泰新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亞洲貨運有限公司(香港)及中糧可口可樂順利落戶南昌后,世界500強企業又陸續人駐江西,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背景的外資項目現達到26個。
2、規模擴大的同時,質量爭水平也得到不斷的提升。近幾年,隨著江西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外資也開始跨越單純追求經濟總量、彌補建設資金缺口的初級階段,進入注重改善結構、提高經濟素質和綜合效益的新階段。在利用外資過程中,江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了符合經濟長遠發展規律的科學引資理念,堅持量質并重,注重招商選資,正確把握擴大規模和提高水平的關系,把握總體推進與突出重點的關系,把握招商引資和優化環境的關系,實現了在利用外資結構上產業從單一向產業多元化的轉變,質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重大基礎設施、工業、農業、旅游、科教文衛事業等領域對外開放也有了新的進展,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設在利用外資上取得重大性突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科技密集型等項目的外資不斷增長。
3、制造業最受外商投資的青睞,居主導地位。2005年江西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40個,其中制造業占560個,實際利用外資15.18億美元,投資額約占江西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成。2006年外商投資的行業仍然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制造業仍然充當引資龍頭,全省制造業項目引進外資17億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資比重的60.59%。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是投資的重點領域。
4、工業園區利用外資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新時期,工業園區已成為江西引進外資的主要載體。2006年全省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915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0多家落戶園區,國內500強企業達到49家。工業園區招商引資
規模和質量提升,極大地推動了全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步伐。2007年上半年,園區內招商引資實際到位項目2316個,資金562.66億元,同比增長28.5%,其中:省外資金400.06億元,增長27.5%。境外資金11.17億美元,增長47.8%,“兩外”資金占到全部到位資金的86%。
應當說,從規模和總量上,江西利用外資正處于歷史最好的水平,但也存在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結構不盡合理的狀況。以2006年分行業外商直接投資為例。
江西經濟結構優先急需發展的農產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及電信業、教育、科研及技術服務業外商投資份額偏低,外商投資產業分布存在不均衡,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結合江西產業結構的實際情況,以及江西在利用外商投資中存在的產業分布不均衡等情況,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問題,根據外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機理,筆者試從以下幾方面提出幾點解決思路。
三、新時期江西進一步利用外資優化產業結構的幾點思路
1、加強政府對外資的引導作用
外資對一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存在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兩面性。因此,利用外資調整優化江西的產業結構,也需要在外商投資政策中加強外資的引導和管理,放大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首先應符合我國“十一五”期間利用外資的總體戰略目標,即:進一步推動利用外資從“量”到“質”的根本轉變,使利用外資的重點從彌補資金、外匯不足切實轉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上來,更加注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切實把利用外資同提升國內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結合起來。
其次要加強對外資的結構引導。應制定行業準入標準,調整當前的一些外商投資優惠政策,注意外資在三次產業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合理搭配。應根據江西省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的趨勢,制定科學的產業政策,明確規定鼓勵和禁止投資的項目,通過利用稅收優惠、信貸優惠等鼓勵性經濟手段,引導外資投向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產業部門,如相應的第一、三產業,制止外資投向生產能力已經過剩的行業,如第二產業的相關行業。
2、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引資力度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江西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在利用外資方面,應當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先進技術,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先進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以改進產品性能,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企業技術經濟效益。在措施上,首先要繼續對外資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給予優惠政策,同時大力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提供外資企業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做好商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創新工作,加快高科技工業園的建設步伐。其次是要重視利用高新技術去改造傳統產業,以增強對資源性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推動產業升級與進步。
3、增加外商對農業的投資力度
必須高度重視農業利用外資特別是外商直接投資的工作,鼓勵外商投資于農業新技術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引進好的優良品種和新的種植經營管理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鼓勵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等。在具體措施上,一是要擴大地方政府引進農業投資項目的審批權限。二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土地使用費標準。三是允許自產農產品出口。四是對一些好的項目和國家鼓勵的項目繼續給子優惠政策。五是優先保證外商投資農業項目的配套資金。六是改善農業利用外資環境,加大投入,完善有關政策法規。
4、進一步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力度
一、系統開發的背景及意義
目前,全國電力行業企業均已實現了財務信息化。以廣東遠光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遠光財務管理新紀元系統為代表的核算軟件專門針對電力行業企業而開發,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安全性及普遍性。該軟件已在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及所屬的二十多個區域、省級電網公司以及多個電力集團公司內大面積的推廣和使用。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遠光財務管理新紀元系統中的賬務處理系統在提供憑證處理、對賬處理、期末處理、賬簿管理和數據查詢等功能的同時,尚不支持下列功能(針對遠光財務管理新紀元2.1版本):
(一)不能提供實際庫存現金余額和實際銀行存款余額的查詢功能(由于憑證從制證到收付款項過程中存在傳遞和實際收付的時間差,由此產生了實際的現金、銀行存款余額與賬務處理系統中的余額不符);
(二)不提供票據打印功能;
(三)不能提供多賬套數據匯總查詢功能;
(四)不能提供備查簿(例如支票登記簿)的查詢、打印功能;
(五)在自動生成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后不支持打印。
針對此狀況,筆者結合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以下簡稱太一)的實際情況及遠光賬務處理系統開發了企業資金結算系統。本系統與遠光系統配合使用,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同時有效完善企業資金管理網絡的建設,加快企業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統一。通過實時監控、檢查監督,對企業銀行賬戶、現金流量、現金存量進行統一管理和有效配置,為企業經營發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資金管理體系支持。
二、系統方案設計及功能應用
(一)系統開發平臺
開發工具:VISUAL FOXPRO6.0、EXCEL2003;
運行環境:window2000、winxp操作系統。
(二)方案設計
企業資金結算管理系統方案是在調查企業在資金結算過程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全面規劃、制定整體規劃模塊,如圖1。
(三)系統功能設計及應用
本系統共包含8個功能模塊,分別是系統設置模塊、數據導入模塊、打印模塊、數據查詢和修改模塊、資金狀況一覽模塊、賬務處理模塊、余額調節表自動生成模塊和基礎數據生成模塊。
1.系統設置模塊
此模塊下有賬套設置、賬戶設置、數據備份、設置報警期限等功能。
(1)賬套設置。初次使用本系統的用戶可以在此模塊下設置核算單位,如果存在一個使用單位下設多個核算單位時,用戶可以設置多個賬套,并可為每個賬套設置簡稱。如:太一存在兩個核算單位,分別是國電太原第一熱電廠和國電太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須設置兩個賬套,簡稱分別是五期和六期。
(2)賬戶設置。在每個賬套下用戶可以按照在遠光財務管理系統中設置的賬戶來設置賬戶,賬戶代碼要與遠光中科目代碼相同,并為每個賬戶設置簡碼。例如:太一五期銀行存款收入戶賬號為0502126129022142105,在遠光中的科目代碼為100208,簡碼為5701,則在資金結算系統中賬戶代碼應設為100208,簡碼為5701。
(3)數據備份。利用此模塊用戶可將系統數據庫進行備份,以確保在出現系統故障時對數據庫進行恢復,保證系統安全可靠的運行。
(4)報警設置。企業會經常發生借用支票、借款等經濟業務,但由于借款人或借支票人不能及時歸還或報銷,給企業造成過多未達賬項或較長時間的其他應收款項,且此類業務人工管理效率較低,通過本模塊可以設置借支票和借款的超期報警期限,例如存在超期未報銷等業務時,系統在登錄后會自動報警并可以查看超期業務明細。如圖2所示。
2.數據導入模塊(如圖3所示)
(1)數據導出。此模塊結合遠光賬務管理系統而編制,為了便于用戶從遠光系統中導出數據,特別添加了進入遠光賬務系統的快捷圖標,如圖三右下角所示。
(2)數據導入流程。導入流程先利用遠光賬務管理系統把指定期限內的現金和銀行存款的記錄導出到EXCEL表中,再通過本模塊把已導出的EXCEL表中的數據導入至本系統,在導入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判斷導入的數據是否是現金和銀行存款記錄,如存在多個單位的情況下,能自動判斷是否是某個單位的數據。如:太一設置兩個賬套,在導入數據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判斷所導入的數據是否符合用戶所選擇的導入賬套。
(3)對已修改數據的處理。在實際賬務處理過程中,會發生對已經制作的憑證進行修改的情況,有些已經導入的數據有可能已經被刪除或覆蓋,此時系統會自動提示,并把被刪除或覆蓋的憑證自動記錄,用戶可根據提示進行操作。
3.打印模塊
此模塊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現金支票打印模塊、銀行轉賬支票打印模塊、支票登記簿打印模塊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打印模塊。
(1)現金支票打印。利用本模塊可進行現金支票打印,系統中自動生成所選擇的單位、開戶行和賬號,只需輸入金額及用途即可進行打印。
(2)銀行支票打印。快捷打印:系統將自動生成開票日期(打印日期)、開戶行、賬號,并會顯示所有未打印的記錄,使用時選擇需要打印的憑證,其金額的大小寫會自動生成并顯示出來,再輸入收款人單位、收款人開戶行、收款人賬號、支票號、用途即可打印支票,在輸入對方單位時用戶可以利用單位拼音簡碼方式輸入。自動記賬:在打印支票后,系統將對所選憑證自動記賬,并記入支票登記簿,同時界面下方窗口中的記錄將被更新,剛打印過的憑證將不存在。多功能打印:本模塊還支持用戶合并打印和分拆打印,如多張憑證同時給付同一企業可利用合并打印,合并后的金額將自動生成;如一張憑證給付多個企業可利用分拆打印,分拆打印具有自動判斷金額正確性的功能。其他功能:系統還具有重復打印和打印不記賬功能,選擇重復打印將把已打印過的憑證顯示出來,打印不記賬是僅對所選憑證進行記賬,不對記錄進行打印。如圖4所示。
(3)支票登記簿和余額調節表打印模塊。選擇起止時間、賬套和賬戶可實現對所需內容的打印。
(4)打印參數設置。可通過此模塊自行選擇打印方式及各種打印參數,包括先預覽后打印和直接打印方式。設置打印頁面上邊距和右邊距的功能,以及選擇EXCEL文件路徑和設置打印內容與EXCEL文件對應位置的功能,幫助用戶實現多種支票的打印功能。
4.數據查詢和修改模塊
此模塊可查詢和修改各個數據庫中的相關記錄。
5.資金狀況一覽模塊
本模塊提供查看現金和銀行存款的收支狀況。
(1)現金狀況一覽。反映各賬套的當月及其它月份現金情況以及匯總情況。具體內容包括,月初余額、遠光本月累計支出、企業實際累計支出、支出差額,遠光本月累計收入、企業實際累計收入、收入差額、庫存現金余額、遠光賬余額等。實際庫存余額與遠光系統余額如不同,此時的遠光系統余額也可以理解為目前的現金余缺額。另可選擇賬套查詢企業實際累計支出、企業實際累計收入、支出差額、收入差額明細等。見圖5。
(2)銀行存款狀況一覽。其反映各賬套每個賬號的當月及其它月份銀行存款狀況以及匯總狀況,具體內容分別為月初余額、本月累計收入、本月累計支出(其中包括已開支票金額和未開支票金額)、銀行存款賬面實際余額、遠光賬余額。另可選擇賬套查詢已開支票、未開支票和收入款項明細等。見圖6。
6.賬務處理模塊
本模塊分為記賬、報銷和支票作廢子模塊。
(1)記賬模塊。此模塊實現對現金憑證或銀行存款憑證進行記賬。其中現金記賬主要是用戶在收付每筆款項時進行記賬,憑證被記賬后將從支出差額、收入差額項目中轉到企業支付累計與企業收入累計項目中。銀行存款記賬針對各種不須開具銀行轉賬支票的憑證如劃款、取現等憑證進行記賬處理,使其從未開票項目轉到已開票項目中。
(2)報銷模塊。當已借用的支票報銷時,可根據此模塊進行支票報銷,此模塊支持一張支票對應多張憑證的報銷功能。憑證報銷后將自動記賬,記入支票登記簿并記錄報銷時間。
(3)支票作廢模塊。如支票發生填寫錯誤、退回等現象,導致支票作廢,利用此模塊可把已開具支票標記為作廢,并可重新填制支票。
7.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自動生成模塊(見圖7)
選擇要生成的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賬套、賬戶和起止時間,輸入對應銀行數據庫(此數據庫為銀行對賬單的數據庫,太一銀行對賬單數據庫是結算中心提供的foxpro數據庫),系統將進行自動對賬,并提示是否對賬成功。無論是否對賬成功,均可得出對賬結果,并可查看未達賬項的明細。
8.基礎數據生成模塊
此模塊包括人工或自動生成各賬戶期初余額、余額調節表期初數據等。
9.其他功能
如財務部門在內部聯網的情況下,此系統可以在企業財務負責人使用的計算機上進行安裝,使其能隨時掌握企業的資金狀況,便于進行資金的有效配置。
三、系統運行情況分析
(一)運行情況
太一應用資金結算系統兩個多月以來,獲得了顯著成效:第一,資金結算系統易于操作,工作效率明顯提高;第二,加強了對企業資金結算活動的管理,企業內控制度得到了良好的貫徹;第三,財務從“核算型”向“管理型”的發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動。
資金結算系統結合遠光軟件開發,易于操作、實用性強。筆者認為,隨著系統的進一步實踐,其功能將更加完善,可在電力行業企業內推廣使用。由于其可同時了解企業各核算單位的資金狀況和匯總狀況,對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核算主體的同一單位更加實用。
(二)目前系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隨著新憑證的不斷制作,用戶需及時進行數據導出和數據導入,雖操作較簡便,但還是比較繁瑣;另外結算系統中的賬簿情況所反映的是某個時刻的資金狀況,與遠光的資金狀況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及時更新數據來解決。如果此系統能直接連接到遠光數據庫,那么即可完成數據的實時更新。
一、知識型企業和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
(一)知識型企業的概念
知識型企業最早由瑞典裔管理大師卡爾-愛瑞克-斯威比博士在1986年提出的,知識型企業是指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進行企業知識管理、重視創新研發和學習的企業;以知識產權戰略和知識發展戰略以及知識運營作為主要發展戰略的企業;以知識服務為導向,充分利用和組合國際國內現有成熟技術和管理工具,通過知識服務、創新和各種經營模式達到高附加值的知識產業,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品牌及重視無形資產的企業;以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咨詢業等知識產業為重點發展的企業。
(二)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及世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源管理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越來越成為企業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管理方面,看到這里很多讀者都會有個疑問就是 “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是什么?在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之前,我們來看看什么是“跨文化”,這對我們更好的理解 “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概念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跨文化”是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而“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則是指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差異的人力資源進行獲取、融合、保持、培訓開發以及調整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
二、跨文化情境引發的沖突
在知識型企業中由于組織人員來源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組織人員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企業內部很容易產生碰撞,產生新的沖突和危機,給知識型企業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挑戰。
(一)個人層面
1、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與文化密切相關,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由于跨文化的知識型企業的組織人員來源于世界各個地方,由于每個地方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每一個企業員工在思維方式方面存在著重大的分歧這種分歧和沖突會體現在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對待企業管理規則規定上面,不同的國家的員工就有很大的差異,日本員工由于屬于東方文化,在工作中嚴謹謹慎,嚴格遵守每一項企業規則制度,而法國員工由于屬于西方文化,生性自由,可能就不會像日本員工那樣嚴格遵守公司各項規則制度了,由此可見,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給知識型企業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
2、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國家地區的企業員工的價值觀是不盡相同的,如在一個企業中,中國的企業員工由于生活在集體主義價值觀占主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從而奉行集體主義價值觀,在處理與企業關系時,會更多的優先考慮企業的利益,而美國員工生活在一個人主義價值觀占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奉行個人主義,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在處理個人與企業的關系中更多的會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非集體利益,因此,不同的價值觀會給知識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團隊合作、信息共享以及人員梯隊建設等方面帶來極大的阻力。
(二)組織層面上
1、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組織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契約不能由正式契約簽訂的條款所全面覆蓋,因而心理契約成為了最有效的彌補方式。契約形式是隱含的,是多項主體或機構之間的信念的獨特組合。在跨文化的知識型企業中由于員工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因為其心理契約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2、信任
信任能吸引協調行為,能讓企業員工主動的追求共同的目標,但在跨文化的知識型企業中,由于各個員工都來自于世界各地,沒有共同的言語,加上文化的差異,使的各個員工之間的感情信任和認知信任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就可以建立起來。沒有情感信任和認知信任,員工之間很難做到協調,從而影響了企業的協作、領導、交流以及創新。
三、知識型企業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應對策略
上面我們探討和分析了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由于跨文化原因而產生的種種沖突和問題,面對問題,我們不能有視無睹,必須采取相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和沖突,以提升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水平與質量。
(一)充分認識文化差異的客觀性
由于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個國家、地區以及民族的文化存在著差異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在知識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者更應該認識到文化差異是一種普遍的問題,如常見的西方追求卓越,而東方追求和諧,沒有那樣更好,都對企業發展有利,因此應該用包容的態度去對待文化差異,而不是去消滅文化差異,只有充分認識文化差異的客觀性,才能真正的做好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二)加強對企業員工的跨文化培訓,提高員工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在知識型企業中,由于企業需要,員工來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各個員工在工作中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沖突,不僅影響了員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在很多企業中,往往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培訓的內容也多是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訓,而忽視對企業員工溝通能力的培訓,在知識型的企業中,不同文化背景員工之間往往由于溝通不暢而導致產生各種沖突,這就需要企業加強對員工的跨文化培訓,如要員工了解熟知世界主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沖突處理能力培訓等,這些培訓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員工的溝通能力,使員工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減少彼此之間的文化沖突。
(三)重視跨文化溝通
企業的管理離不開有效的溝通,跨文化溝通是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知識型企業要想做好跨文化溝通就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保證企業管理層之間溝通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由于管理層對企業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做好企業管理層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其次,做好企業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溝通。企業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是企業跨文化溝通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在知識型企業中,企業管理者要積極培育開放式溝通,加強建設各種跨文化溝通組織與渠道的建設,保證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暢通有效;最后,員工之間的溝通。員工是一個企業的基礎,眾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為了做好跨文化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者就必須做好企業員工之間的交流溝通,積極創造機會和條件,如可以多舉辦公司內部聚會,給不同文化背景員工之間一個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機會,從而在企業內部形成平等、理解以及親切的氛圍。
(四)靈動自由的“第三種”文化
在知識型企業中,由于員工來源于世界各地,在企業中存在著眾多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員工在工作中會產生各種沖突,從而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在眾多的文化中,企業也不可能以哪種文化為主,這就需要知識型企業在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中最終形成“第三種”文化,不以哪種文化為主,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形成超越原有文化而服務于雙方文化的狀態。在形成“第三種”文化中,企業要承認文化差異存在的客觀性,用的方法來對待各種文化,凡是對企業發展有利,有利于企業知識創新的文化,就應該得到尊崇,并慢慢的固化下來,作為企業形成“第三種”文化的基礎;對不利于企業發展的文化,也不能用抵觸甚至消滅的態度來看待,而是要用包容的態度對待,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員工之間的隔閡,建立相互欣賞和信任的關系,從而就會形成靈動自由的“第三種”文化。
四、總結
員工的多樣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在企業發展中要用正確、合理的態度來看待企業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員工的多元化會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極大的挑戰,但知識型企業只要選擇了適合自身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就可以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最大限度的挖掘企業自身有限的人力資源,從而就可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8月26日,在剛剛結束的“2010中國IT服務年會”中,國內知名信息化運營專家――中企動力,榮獲“電子商務領域2010年IT服務業務績效典范獎”。憑借為成長型企業服務十余年的豐富經驗和不斷創新,中企動力正在為“IT服務”作出更深的詮釋。
中企動力總經理陳丹認為,中企動力從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實踐商業模式的創新,并希望開辟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信息化運營模式的創新之路。而對于創新,中企動力又一直遵循著一個基點、兩個核心的原則:以滿足目標客戶群體的需求,提供適用、靈活、定制化的服務為基點,以完成本地化的面對面服務和信息化運營為核心。也就是說,服務是中企動力產生、存在乃至發展的根本所在。
中企動力主推的基于“云平臺”的信息化服務模式,不僅是來源于中企動力十余年經驗累積的創新,也是最適合中企動力及其用戶發展的服務模式。中企動力的服務對象是中國的成長型企業,他們的特點是數量龐大、分布廣泛,但個體規模較小又普遍缺乏人才、資金,由于資源有限,綜合實力普遍偏弱。同時,這類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往往相當惡劣,他們總需要不斷調整自身業務和發展方向,才能求得更多的生存空間。而在信息化方面,他們認知有限,更缺乏專業的IT技術人員,投資預算很少,卻又非常渴望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競爭能力。成長型企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既需要持續、有力的保障,又要能負擔得起。所以,基于“云平臺”的應用服務可能是最適合這種需求的信息化實現模式。
所謂“云平臺”,是基于行業領先技術搭建的,集硬件、軟件、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為一體的應用導向型服務平臺,它將企業的各類信息化需求按功能拆分成不同的模塊,以標準化組件的形式集成在這一平臺之上。“云平臺”所提供的應用服務均通過互聯網提供給使用者,“云”中的資源對使用者來說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隨時擴展,并按使用付費,而用戶則無需掌握IT技術,即可輕松應用。中企動力還在本地化服務和商務網絡的基礎上,在全國主要城市和二、三級城市建立了龐大的專業服務網絡,面向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專業顧問服務。隨時了解企業客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個性化需求,并為其提供相應解決方案。
信息化給中小企業創造了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21世紀的中國必然要在世界的經濟舞臺上進行一番角逐,從某種程度上說,開拓國際市場的競爭,就是對信息的占有與競爭。網絡技術可以使企業同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消費者消除地域上的阻隔,從而減少國際或地區間的市場壁壘,它為每個企業在虛擬的自由市場體系中營造了一個無法比擬的平等機會,為中小企業搭建了一座綠色通道,中小企業務必抓住這一良機,趕上信息化這一經濟快車。
一、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財務管理信息化并非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一個公司的最根本目的是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所以就要考慮到成本效率原則,不能盲目追求信息化,而以公司支付不計經濟成本為代價。另外規范的定制使執行人員處理問題比較機械,過于依賴制度,缺乏創新與活力,即使公司已經實現恰當的財務管理信息化,也并不代表信息化就一定有效,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反饋通道,并將使財務管理信息化走向一條失敗之路。我認為中小企業在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出現的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財務信息的傳達時效性不足
目前,有的公司雖然已經實現了財務信息化,但進度有快有慢,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不高,單純的資產、資金監管和指標考核已無法完全滿足管理決策的需要,加之財務部人力有限,難以及時掌握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資金變動情況,給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和風險。
(二)部門間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中小企業往往只會在財務部采用一些財務管理軟件,這種雖然做到了財務信息化,但是難以達到財務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財務管理信息化要求企業各部門的信息化都能建設起來,缺乏了企業層面的統一的規劃,難以統一部門間數據交互需求、數據傳輸標準,而財務部門對內對外的信息呈現一個相對滯后的情況,財務信息的不及時傳輸,形成了一個個部門信息孤島,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果與效率。
(三)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成本代價昂貴
因系統較新,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業難以維持。特別當沒有看到什么效益的時候,很多企業選擇放棄,或者放置在那里,選擇不采用的方式,這樣更是造成了一種浪費,也是對自己企業自身失去信息。
(四)缺乏財務管理信息化人才
在一般的財務人員基礎上,還必需熟練操作計算機設備,并且中小企業行業類型十分廣泛,還得了解行業內部情況,以便分析時上升到管理的角度。這樣的人才實在少之又少,導致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規劃在可行性、適用性、科學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在標準化、規范化上存在瑕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業務與財務管理信息化一體化建設進程。
二、導致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中小企業信息化實施的難點在上述已經提出,究其原因,為何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過程中出現了如此多的問題?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決策者認識不到位
一部分企業的決策者認為,他們管理企業很多年,從來沒有用過信息化的手段,但是他們的企業卻是很不錯的。另外,他們看到部分企業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之后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他們擔心,實施財務管理信息化將有可能打破企業目前的平衡狀態,卻沒有看到信息化將給企業帶來的機遇。
(二)企業財務管理基礎薄弱而盲目的實施信息化
一些企業家認識到了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公司經濟實力也比較好,他們就開始采購軟硬件轟轟烈烈地進行信息化建設,但是他們沒有認識到,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需要這個企業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流程,特別是財務部流程要規范,員工職權明確。這樣盲目進行信息化建設的企業,使企業失去了以往的平衡,最終很多都是失敗了。
(三)中小企業實力不足
更多的企業家、管理者認識到了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但是他們的企業實力卻不強。有這樣一家企業,九江xx軸承廠是一家有幾十年汽車軸承生產歷史的老企業,他們開始有一個信息化建設的計劃,但是近幾年來這家企業效益不佳,使他們在采購電話軟硬件的時候,只能使用最初級的配置,最后用幾臺家用電腦,組建了一個小型的局域網,只能算是他們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開始。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中國許多中小企業都面臨著這個問題,資金都難以周轉更別說投入到受益少見效慢的財務管理信息化上。
(四)部分IT服務提供商不能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
IT服務提供商是指一部分軟件設計者,他們雖然個個稱得上是計算機界的精英,但是他們不了解企業財務的具體情況,尤其是一個新型行業,單憑一些不太確切的文字描述的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就為一個企業開發一套管理軟件,這樣是不切實際和不負責任的,還有一部分管理軟件生產商為了節省軟件研發成本,并不針對某個企業來開發軟件,而是針對一個行業的所有企業來開發,因為每個企業都有差異性,這些軟件,在后來的實施中,效果并不好。
(五)軟件使用效率低下,導致運行與安全難以保障
財務管理實現信息化是財務管理學科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它要求財會人員既要熟悉財會知識,又要熟悉網絡知識。目前,我國財會人員所掌握的網絡知識還比較少,不少財會人員雖然掌握了一些基礎的計算機操作知識,但僅限于單機操作或文字編輯等簡單功能的使用,網絡運用仍然處于較低層次。這種狀況使網絡的安全運行難以保障。有的企業遇到問題時都依賴或求助專業技術人員,財會人員防御災害及人為破壞的能力低,難免會給不懷好意者進入系統篡改、刪除、竊取重要數據文件留下操作空間。一旦系統被非法侵入和破壞,輕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癱瘓,重者會造成機密泄露,給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工作建議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信息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必須經過一個階段的發展,首先是財務管理。很多中小企業的銷量不錯,但卻沒有盈利。錢花到何處呢?也許是庫存積壓了,也許是銷售后來回款困難。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財務管理特別是資金管理往往是信息化的基礎,首先必須把這一步做好,才會降低庫存,加強采購,才能做好采購和倉存管理。隨著中小企業的逐步壯大,步入中型企業的行列或者中小型企業行列,然后才能考慮升級到ERP軟件。
我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很具體和實用的,它不一定是最新技術,最先進的管理、最好的手段,它就像是為某人定做的西服和鞋子,只有適合了他們的尺寸、費用和風格才是最好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不是單純的一個管理軟件問題。針對它們的解決方案只能是一個應變的、可持續改進的策略性方案。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有如下幾點解決辦法可供參考:
(一)徹底更新財務管理觀念,采用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
財務管理信息化體現著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它不是-個單一的IT系統,而是-個極其復雜的多系統組合,要求改變領導方式、內部政策、組織結構、考核程序和標準,同時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協同集中管理。在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子系統與中心數據庫相聯。各系統數據傳遞給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進行動態核算,然后把處理過的會計信息傳回中心數據庫,決策系統和監控系統隨時調用中心數據庫的信息進行決策分析和預算控制。在企業外部,通過外聯網或互聯網,及時了解資本市場、采購市場、銷售市場的動態,做出及時的反映。它帶來了管理觀念的更新和變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思維方式。中小企業管理者往往認為達不到如此一個大的規模,或者情愿選擇停滯不前,這個就需要管理者有著前瞻意識,對財務管理觀念徹底改變。
(二)合理規劃,分步穩定推進財務模塊建設
建立統一的財務核算基礎信息化平臺,實現各部門之間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能夠滿足單一法人的獨立核算體系需求。使用電子貨幣是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環節,在結算時不需要支票、匯票、現金紙質票據而直接由網絡上的電子貨幣自動劃轉,加快了資金周轉,降低了資金成本。而且通過網上銀行系統的建立,使財務人員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款項劃撥的全部操作,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同時避免了往返銀行途中可能發生的銀行票據遺失、失竊等事故。由于資金劃撥指令必須由出納先提交、會計或財務主管人員后批準,且在網上長期留有操作人、操作時間、操作內容的詳細記錄,具有不可替代性與不可抵賴性,促進了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
(三)設立專職崗位,培養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高端人才
企業管理以財務管理為核心,財務管理以資金管理為中心。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加以改進完善,也必將經歷一個漫長的周期。在財務部門設立專門的信息化管理崗位,及時解決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做好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運行維護與持續完善工作。總之,只有通過設置專職崗位,才能培養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保障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并且在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變化后能夠快速應變。評估與控制企業各項管理及業務進行風險,還可以對各層面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進行全方位監控。
(四)選擇一款合適的財務軟件
挑選的IT軟件價格適中,報價體系不要太復雜。隨著企業的成長,將來可以很容易平滑升級到中大型EPR系統。能支持企業集團的多層細、多維度復雜組織結構體系核算要求,具有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通暢的報表匯總和合并體系、適用于集團管理的預決算體系、高效有序的資金管理體系、實用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資產管理體系和決策分析體系。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標準來選擇一款合適的財務軟件:
1、財務軟件的處理流程是否適應企業現行的財務流程。當企業的財務流程發生變化后,財務軟件的處理流程也要相應發生變化,否則企業將花費相當大的成本進行流程改造。在選用財務軟件時,企業應根據現行的財務流程,初步規劃會計電算化后的財務流程,并以此為依據,選擇相應的財務軟件。
2、財務軟件所用操作平臺是否與企業操作平臺一致。必須考慮到操作平臺的兼容性,否則在不同版本下開發的財務軟件應用起來可能存在不同的問題,即使廠商打出許多補丁,也往往不能令人滿意。
3、財務軟件所用的數據庫是否與企業選用的數據庫一致。如果財務軟件所用的數據庫與其不一致,不但增加了企業成本,也為財務信息的收集、分配帶來困難。如果財務信息不能直接為企業的其他系統所用,則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島,或者要大費周折地進行數據轉換。
4、財務軟件是否預留相關接口。目前,國家及有關地方都規定了一些會計標準數據格式,采用標準數據格式的財務軟件可以很容易地將會計數據進行導入和導出。這個就需要預留相關接口以便數據的傳輸。
5、財務軟件的性能是否安全可靠。財務軟件能否有效防止財務信息被泄漏和被破壞,以及軟件自身防錯和糾錯的能力,都在選擇軟件時必須考慮在內。
6、財務軟件的操作設計是否適應企業的特點。中小企業覆蓋面廣,個性化的定制已成為趨勢,選擇一款適合企業特點的財務軟件,能提高利用效率,幫助企業迅速成長。
7、財務軟件的打印模塊是否完整。在財務軟件的開發過程中,打印模塊通常較難設計,所以,企業在購買前應該進行相關賬簿的模擬打印,在確認符合企業憑證、賬簿、報表的打印要求之后再進行購買。
論文關鍵詞:企業信息化信息化創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訓
企業信息化創新主要針對企業自身信息化建設規模,以硬件、軟件為兩條突破口,分別從基礎設備層面以及應用軟件層面上進行企業信息化管理創新,深入挖掘企業信息化辦公各項環節,從中發現阻礙企業發展的瓶頸,以及有利于企業提升業績的革新策略。據此對企業信息建設進行創新化,使得企業能夠在信息產業鏈集中以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加劇的條件下獲取更多經濟收益。在市場競爭程度逐漸加劇的條件下,企業為謀取更多經濟收益而對企業進行發展規劃和創新,從企業創新的角度出發,諸多企業不斷倡導企業信息化創新,從而現階段普遍存在企業的發展方向逐漸向信息化創新靠攏。
1企業信息化創新的必要性
在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不斷加劇、外部經濟環境變革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信息化創新成為企業的首選創新突破口,企業信息化創新也成為當今企業技術創新的主導方向。企業信息化建設主要是指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的智能化工具,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應用等層面上的功能應用,從而對企業的各項生產活動、企業管理理念以及企業內部組織體系起到一定的指導與決策作用。
信息化應用的無用功現象普遍存在于企業當中,在具備硬件基礎設備、軟件運行條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條件下,信息化建設卻沒有與企業的整體運營相關聯。這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創新的速度。企業信息化建設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智能工具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省略了企業原先多重紙質辦公的繁瑣流程,以計算機、網絡為主體形成的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應用的效率將遠遠超越企業原先的運行手段,然而,較多企業未能真正地實現信息化辦公,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員工對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這就需要企業在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合理地進行信息化理念的創新,使之成為一種員工普遍理解的企業信息化,這樣企業才能進入信息化運營時代,并在市場經營中逐步提升地位,從而形成一條有利于企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道路。
2企業信息化創新分析
企業信息化創新主要以硬件、軟件為兩道突破口,從中選擇適于企業發展的創新方法,以硬件緊隨時代創新為輔,軟件層面上不斷加強應用軟件強度以及員工對于信息化的理解與應用,這將是企業信息化創新的革新方向,從而使企業在信息化建設、創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費用投入的同時,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企業信息化創新流程分析圖如圖1所示。
(一)基礎設施創新
在硬件層面上,企業需要緊隨時代脈搏,隨著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斷為企業提供適于企業發展的硬件條件,當然這不是需要企業緊隨科技潮流,不斷進行硬件設備革新等,而是針對企業自身的發展,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硬件條件,依據市場硬件科技設備變革為參考點,從中不斷吸取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硬件設備進行革新,這將在硬件革新費用層面上形成逐漸下滑趨勢,為企業在硬件基礎設備層面上購置適于發展,并符合企業費用標準的硬件基礎設施條件。
(二)信息理念創新
在軟件層面上,主要涵蓋兩個創新點:第一,主要是指企業所選擇的應用軟件,在企業實際經營活動過程中,會發現企業軟件環境與現實不符等問題,從而針對企業軟件環境進行改進、創新,使其適合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第二,指的是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創新,現階段在諸多企業當中已經形成硬件設備以及軟件環境的普及化,然而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設,因為信息化的主導因素——員工沒有真正地參與到其中,也可以說只有企業員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運營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層面上進行改革、創新,發揮企業的潛在競爭力,從而在市場競爭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通過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業在信息化創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業在管理層面上進行創新,對于企業員工展開信息化培訓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軟件的使用等。
3企業信息化創新的建議
在計算機、網絡等智能工具已經普及的今天,企業信息化創新道路卻并非一帆風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業在硬件基礎設施及單純的軟件環境上投入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點卻往往被大多數企業所忽視—“軟件”管理。企業信息化創新路線更多的是需要企業以軟件創新為主,創新過程中應包含企業員工對于企業信息化建設及創新的理解,以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活動為主要參考,從中深度挖掘、剖析適于企業發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設、創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條件的改革,如果企業在信息化創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設備的革新,這必將給企業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然而,從企業的實際應用角度考慮,其應用度不會為企業在信息化創新道路上帶來較大突破,就硬件基礎設施創新角度而言,需以企業自身的信息化建設程度作為主要依據,將基礎設施革新與企業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關聯,在硬件基礎設施的選購中以適合時代科技背景,以及企業自身信息化建設程度相關聯的標準作為企業的采購標準。
在軟件管理層面上進行信息化創新,更多需要的是企業信息化文化的滲透以及企業管理理念的傳播,這便需要企業管理者以身作則,從企業管理理念及企業信息化文化為信息傳播的途徑,運用企業文化對員工、企業的各級管理層不斷進行熏陶,并將企業的管理理念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滲透到企業的各級管理者當中,使得企業員工對于信息化建設從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納逐漸衍變為接受和認可。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高層的企業管理及經營理念,以及對于企業信息化建設、創新的重視程度。企業信息化創新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將是關鍵的主體因素,所以這更加需要企業在現階段不斷需求適合企業自身的信息化創新路線,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謀求更大的經濟收益。
在企業信息化創新的道路上,軟件的革新并非企業發展的重點,對于軟件環境的創新更多的是企業自身發現問題,尋求軟件運營公司對于企業的軟件環境進行調試、更新等工作,企業從軟件層面上更多的應該是關注企業的管理理念、企業的信息化文化、企業員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業員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練程度,這在很大程度是企業信息化成敗與否的關鍵要素。企業員工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及創新的道路過程中,其參與度是信息化建設、創新的參考點。因此,企業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設及創新的浪潮中,更應以時刻滲透企業信息化文化為首先信息化執行條件,這將對于企業自身以及企業員工形成信息化優勢化的觀念,將會為信息化建設及創新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8-0124-06
一、企業信息化沖突相關文獻回顧
組織沖突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Pondy于1967年發表了“組織沖突:概念與模型”一文,初步奠定了組織沖突理論基礎。Thomas發展了沖突的過程模型和結構模型,兩位學者的研究使組織沖突管理理論的基本框架初具雛形,并引導后來的學者在這一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Barker等認為,當不相容的行動出現時,沖突就存在了。在沖突中,一方的行動傷害、干擾、阻礙、反對或以某些方式使他方的行動和地位變得無效。沖突既可以出現在合作的情況下,也可以出現在競爭的情況下。Morrill認為,沖突可以是對抗性的或非對抗性的抱怨的溝通,對抗是當事方之間通過語言或行動直接表達的抱怨,而非對抗則是指抱怨不通過直接的語言行動表達。這樣寬泛的定義允許人們對以抱怨為基礎的現象進行廣泛地分析,而當事方回避是典型的非對抗性沖突的解決方式,談判則是對抗性沖突的解決方法。Darling和Walker研究認為,沖突源于各種因素,在目標、期望、價值、行動方式以及關于怎樣把握環境的理解上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人們將難以預計的未來因素加入到這些差異中去的時候,沖突就更加激烈和無所不在了。沖突代表了面向未來的一種激動人心的可能性,沖突是組織活力的象征。Wall和Callister將沖突的成因歸為三方面:第一是個人特質方面,如個性、價值觀、目標、壓力感、對自由的要求等。第二是人際因素,包括知覺因素,如誤解、不信任等;交流因素,如敵對、不喜歡、侮辱等;行為因素,如權力斗爭、阻礙別人的目標等;結構因素,如權力不平衡、地位的差異等;以往的互動因素,如過去合作的失敗經歷、以往的沖突經歷等。第三是沖突的問題特性,如復雜的、多面的、模糊的問題往往引起沖突。
相對于管理學領域的其他研究相比,對管理沖突的研究比較少,拉巴隆巴拉對《哈佛商業評論》所做的文章統計分析,從1975-1999年中期發表的6500多篇文章中只有3篇的標題有“沖突”這個詞匯。以往的沖突研究關注的是組織內部的人際沖突、團隊沖突或部門沖突,采用的是微觀視角。托馬斯?謝林指出,沖突的第一種理解是將沖突看成是一種組織的不正常狀態,要尋找沖突產生的根源和解決方法予以根除。這種觀點被稱為“沖突的傳統觀點”,盛行于20世紀30-40年代(羅賓斯,1997)。謝林的沖突第二種理解認為沖突的產生具有合理性,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并研究分析與沖突相關的各種行為。羅賓斯認為,抑制沖突的文化過去行得通,但是,在激烈競爭全球化經濟中卻是絕對不行的。那些不支持、不鼓勵、不同意見的組織將無法生存下去。員工來源的多樣化及適度的沖突,即可以保持組織的活力,又可以提高組織、生產率水平。這種結論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
沖突管理研究領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主要有三個,即基于資源稀缺的沖突分析框架、基于利益矛盾的沖突分析框架和基于特質差異的沖突分析框架。這三個框架下的沖突也分別稱為資源沖突、利益沖突和特質沖突。資源沖突分析框架認為,沖突主要來自于資源的稀缺性,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個人、團隊或組織之間的沖突就產生了;利益沖突分析框架認為,沖突的根源在于利益的矛盾,不同的個人、團隊或組織擁有不同的偏好和目標,也就有了不同的利益追求,正是因為利益的矛盾,沖突就產生了;特質沖突分析框架則認為,沖突是由個人、團隊或組織的特質的認同和相互對抗引起的,也就是說,沖突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的深層次需要,如尊嚴、承認、安全、控制、目的和功效等遭到了威脅和挫折。基于對沖突的不同理解,這三種框架分別為我們提供了三類不同的分析沖突的視角和管理沖突的技術。典型的沖突管理的“硬策略”如威脅、競爭, “軟策略”如妥協、回避、遷就,“折中策略”如談判、合作,“沖突激發策略”如溝通、引進新人、組織重構、任命吹毛求疵者等(Barker et al,1988,Thomas 1992,羅賓斯1997)。
國外企業信息化沖突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Halsey,John J.研究認為管理科學和信息系統領域之間的沖突已經被發展了,他建議人們認識兩個領域的相似和區別并理解他們,信息系統與管理科學對公司的各種管理具有許多相似性,無論是長期的戰略計劃和短期的成本降低,兩者都是有幫助的。兩者的不同在于領域的界定和數據的處理,管理科學和信息服務都應投資,以利于提升兩方面的技能。信息服務提供數據,管理科學提供各種數據如何應用的建議,幫助評估或建立合適的模塊。Daniel Robey,Dana LFarrow,Charles R.Franz發表的論文《系統開發的組成過程和沖突》認為信息系統開發項目促成了組織的成員進入到一個具有潛在沖突的過程中,項目組的沖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系統開發忽略了。建立了參與,影響,沖突,沖突結果的沖突模型。Smith,Mckeen研究認為,信息系統和用戶部門之間關系通常被描繪為缺乏信任。四個沖突的根源被識別為:(1)關于計算機化控制的意見分歧;(2)區別在目標和經理時間表不一致;(3)缺乏可測量的益處;(4)在系統開發期間的角色和責任的分歧。信息化對企業的影響認為:(1)這些表現出的趨勢影響是信息系統和企業管理的關系;(2)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標準化;(3)對工作內容和技能要求的改變;(4)管理控制和決策制定的侵蝕。美國南明尼蘇達大學的Trimmer,Kenneth James在他的博士論文中討論了跨職能團隊的信息化沖突,他認為沖突是跨職能團隊一個固有組成部分,并且包括兩個類型,感性和實質。沖突的兩個類型可能導致團隊滿意度水平降低,也可能導致團隊生存能力和團隊整體效率水平的降低。沖突,特別是實質或面向任務的沖突的決議,是功能良好和有發展團隊的特征。Kumar,kuldeep;van Dissel,Han G研究了跨組織的系統引起的沖突問題,他們把跨組織的系統(10s)類型分為三種:合并資源的IOS,價值或
者供應鏈IOS和網絡的IOS,將系統中潛在的沖突的性質分為經濟的、技術的和社會一政治原因。
國內企業信息化沖突的研究起步較晚,丁祥海,唐任伸將信息化沖突分為技術沖突和利益沖突,技術沖突可以通過專家協商的和利用知識庫解決,高誠毅從組織管理角度對信息化沖突產生的根源及對策進行了初步探討,唐東平從ERP實施角度分析了信息化沖突特點,提出沖突管理模型及對策,屈麗萍,王雨晴從項目管理視角對企業信息化沖突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解決沖突的辦法。
二、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沖突機理
要研究分析企業信息化沖突的機理,探索其對企業管理活動的種類影響效應,并確立有效的企業信息化沖突管理原則,必須首先明確信息化沖突的類型、不同類型信息化沖突的性質和表現形式,同時還要識別信息化沖突發展的內在過程和階段特征。
1、企業信息化沖突類型
2、企業信息化沖突模式
信息化沖突會給組織帶來不利情緒,如緊張、不安、煩燥、惱怒、怨恨、疑心,對組織來說,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和效應都會是信息化沖突的結果。我們把給企業組織帶來正面效應的信息化沖突稱為良性信息化沖突,把給企業組織帶來負面效應的信息化沖突稱為惡性信息化沖突。要有效地激發和誘導良性的信息化沖突,規避或轉化惡性信息化沖突,必須探究信息化沖突的發展過程。
Pondy把沖突的一般過程分成五個步驟,即潛在沖突、知覺沖突、感覺沖突、顯現沖突和沖突結果。由于信息化沖突的主體異質性的特點,其過程包括產生、發展、轉換、結果四個環節,如圖l所示。在初始階段,良性信息化沖突和惡性信息化沖突表現為信息化行為的碰撞。隨著沖突的發展,沖突各方調整了自己的行為,產生多種沖突的結果,使沖突得以化解。
3、企業信息化沖突的層次結構
企業信息化沖突從時間和過程層次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企業信息化實施前準備階段的不足引起的沖突,如決策失誤、系統分析不完善、技術不成熟等引起的,在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來。第二層次是企業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引起的沖突,如流程變革、組織結構調整,等等,這些沖突是伴隨著企業信息化項目的實施突顯出來,企業的大部分人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領導者對其準備也不充分,沖突隨著信息化的實施逐步化解。第三層次是企業信息化實施成功后,進入日常管理階段產生的沖突,沖突的特點是局部的,小范圍的。
從范圍層次劃分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企業間沖突、部門間沖突和個體間沖突。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沖突將貫穿于整個項目的始終。企業間沖突主要表現為客戶企業、咨詢公司和系統提供商之間的沖突。部門間沖突主要表現為業務部門和IT部門之間的沖突。個體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對企業信息化的抵觸,其中有工作和利益原因,也有個人的性格、背景原因。
從產生的原因層次劃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技術方面原因產生的沖突,如系統沖突、設計沖突、時間沖突、數據沖突等引起的技術沖突,另一類是實施中各個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如權限分配的沖突、組織角色的沖突等的利益沖突,也可稱為管理沖突。
4、企業信息化沖突的表現形式
(1)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理念與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的沖突
企業信息化倡導的是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體化、作業流的網絡化和所有數據的透明實時的管理。這和傳統企業原有的“背靠背”式的、各個部門間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是格格不入的。要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就牽涉到企業的內部流程管理費用和管理者思想上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躍進的過程,沖突自然就產生了。
(2)企業信息化高起點管理方式和傳統企業滯后的手工管理方式所產生的碰撞
企業信息化實施能帶來利益回報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依靠系統的使用者能夠準確詳盡地采集基礎數據錄入系統,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的對數據做維護和回饋。由于企業原有的手工操作不能及時準確地做好這項工作,因而在系統的實施和上線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要求企業的員工改變自己的日常工作習慣來配合系統的更好運行。這種改變自然會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痛苦期。
(3)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信息系統過高的期望值之間矛盾心情
信息化項目實施失敗的報道時時出現,這使得企業的領導和項目的參與人員出現了這樣一種心態:信息化是個好東西,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我們到底能不能做成呢?其實,這就是一種缺乏信心的表現,這種沖突在決策階段就表現出來,屬于第一層次的沖突。
(4)企業信息化與企業文化的沖突
企業信息化將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作業流的網絡化、信息化,管理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企業信息化從文化角度看主要是通過整合企業內部的采購、生產、物流的供應鏈,在企業外部則通過靈敏高效的反應機制最大化利用企業的外部資源,它所倡導的是建立學習型組織,強調的是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意識。企業信息化要求學習在企業文化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同時還要有改革舊文化的需求和欲望,實施信息化成功的關鍵就是激情加堅持不懈的毅力。企業文化本身更多地強調企業的使命和文化理念,體現的是企業的宗旨、目標和企業價值觀,這些文化理念經過長久的培育,已經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式,而且企業的全體成員都共同遵守。實施企業信息化不僅要變革企業的流程和模式,而且也是必然帶來企業文化的變革,保持企業運行模式和文化的協調統一。這種變化無疑引起企業新舊文化的沖突。
(5)企業信息化中的速度沖突
對信息化企業來說,依托網絡進行的信息化應用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實時上網企業信息,如企業介紹、產品介紹等;實時跟蹤行業性的專業網站提供行業信息、行業動態等;不間斷在網上了解有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活動提供依據;實時在網上跟蹤行業技術信息,為企業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全天不間斷與用戶進行網上信息的交流,及時反饋用戶意見,組織網上用戶的培訓與產品使用問題的解決等;快速與協作生產企業進行網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開展網上的商務活動,如產品銷售、產品的虛擬展示等。這種管理方式完全突破了傳統的企業工作時間的概念,通過網絡技術企業實現了經營速度的加快和時間的延長。這將引起企業管理層和操作層以及決策層相應的響應速度的加快,這種加快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往往是滯后性問題出現才研究解決的辦法,只有經過長時間的調整,才能實現組織與系統的協調一致。
(6)企業信息化中的人事管理沖突
企業信息化要求企業的人員具有較高的并且是專門的計算機技能,但是計算機軟件系統包括操作系統每隔幾年都在更新,要求人員原有的計
算機技能也要更新。也許這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員和組織學習能力的要求,一些員工的能力會不適應這種更新的變化,從而產生對信息化的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另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知識工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傳統工人的比例縮小,對企業的人員裁剪會引起一定程度的沖突。
(7)企業信息化要求的扁平化組織結構和傳統管理層次的沖突
企業信息化是企業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思想來改造公司的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過程,相應地要求減少管理的層級,大幅度的減少管理人員,導致權力重新分配。在傳統的組織中,權力是按照等級分配,權力越大,掌握的信息就越多,信息與權力相匹配,成為等級的標志。由于等級性的傳遞,使信息產生遲滯和變形,因此,企業信息化要求信息傳遞同步性、同時性,這必然引來權力和利益的沖突,失去傳統的信息控制能力。
(8)企業信息化與企業規模的沖突
企業在規模上有較大的差距,導致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在管理、業務發展上與大企業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企業信息化的實施上也是一樣,中小企業的信息化也很難像大公司那樣通過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來推動。同時,由于企業規模的不同,企業的人才儲備也不一樣,大企業人才濟濟,實施信息化與中小企業相比具有突出的優勢,無論從規劃、實施、運營、維護、更新換代都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從財力上來說,大企業財力雄厚,中小企業資金有限,所以大企業會上更好的系統。但是企業信息化的動因都是一致的,這種規模上的不同必然導致企業信息化的理想與實際的沖突,以及決策中的利益權衡沖突。
三、化解企業信息化沖突方法
我們研究沖突的目的不應該是消彌沖突,而應該是有效地管理沖突。認為沖突都是好的和都是壞的看法顯然并不恰當也不夠成熟。沖突是好是壞取決于沖突的類型。管理者維持一種沖突的最低水平,這能夠使群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評和不斷創新。羅賓斯認為,沖突可以分成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調兩種類型。功能正常的沖突是具有建設性的、利于組織發展的沖突,功能失調的沖突是具有破壞性的、不利于組織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企業信息化中的沖突重新進行審視,應該對沖突的類型、沖突的原因、沖突的作用、沖突的演變、沖突的管理等進行更加科學、更加系統的研究。
針對管理中沖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際沖突方面,其中以托馬斯(Thomas K.W.)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影響最為廣泛。托馬斯從滿足自身利益和滿足他人利益兩個維度上來確定個體應采取的沖突處理策略。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解決沖突的五種策略:回避,即置身事外、不作處理;強迫,只考慮自身的利益,為達到目標而不考慮他人的利益;遷就,只考慮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身利益,或者屈從于對方的意愿;合作,即通常所說的雙贏方式;折衷,即雙方各讓一步。這五種人際沖突處理策略分別代表了武斷性和合作性的不同的組合。
對企業信息化沖突管理過程包括診斷、處理和效果反饋三個主要過程。破解沖突首先要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正確的診斷,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對沖突的水平和影響做出正確的評價。這是企業信息化沖突管理的前提。
首先,明確企業信息化必須立足于企業的內在需要。信息技術是手段,不是目的,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必須是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是為了“作秀”。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宜適時、適度、適用,不要盲目追求技術的“新”、“奇”、“高”。
其次,企業信息化要整體規劃,逐步實現。由于實施信息化初期,一些企業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夠充分,導致現有的信息化項目很多不成功。其中大部分是因為規劃失度,盲目求大求全,從而導致虎頭蛇尾,最后草草了事。以上兩項診斷是要解決決策階段的信息化沖突問題。
破解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產生沖突的方案:
1、維持現狀
如果采用這個辦法,企業繼續在自己當前的信息系統架構內處理信息。維持現狀可以讓沖突自行解決,隨著時間的延長有些沖突會逐漸緩解,直至消除。
2、采用優選信息系統
優選最佳信息系統加以整合實施企業信息化,可以解決存在的許多信息化沖突問題,并在所涉及的業務項目產生規模經濟。
3、轉用全新系統
新系統不僅容許兼并企業現有信息系統運作,而且為將來升級的運作留有余地。這種辦法要求所有當前的信息系統運行必須轉而適應新系統,所有人員必須同時接受培訓以便使用新系統,推動了團隊氣氛,因為企業的所有員工都必須經歷相同的學習過程。這是一個大刀闊斧消除沖突的辦法。
4、實行全面信息化管理
從開始階段就要求全員參與企業的信息化工程,保持大家對企業信息化的激情,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不能把信息化僅僅看成是企業信息化部門的事。信息化是管理上的一場管理革命,從以往的失敗案例看,往往是錯誤的認為企業信息化只是上一個計算機系統,忽視了可能給企業管理帶來的問題。所以,搞企業信息化一定要企業全員、全過程的動員起來。
5、實施在后培訓先行
傳統的企業管理總是強調“人財物、銷”的管理。信息是現代企業的主要資源和無形財富,是現代企業科學決策的基礎,面對激烈的競爭,信息化管理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采納。民營企業由于起點較低,許多企業因財力物力與管理理念所致,不太在意企業本身的信息和與企業相關的信息管理,更談不上信息化管理。關注和研究民營企業的信息管理,是推動民營企業形成競爭優勢,保持持續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
一、民營企業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1 實施信息管理是民營企業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檢視國內民營企業的成長歷程,會發現: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的成功主要是靠市場機遇,創業者往往憑借膽識和勇氣,先人一步抓住了機會,使企業在短短幾年內得以迅速地發展。靠市場機會起家的中小企業往往會出現“重業務,輕管理”的現象,企業經營者每天更多考慮的是不斷擴展業務,至于企業日常的經營過程和即時經營狀況并不清楚。過去,大多數企業都是憑感覺、憑經驗來進行企業管理和決策。然而,隨著企業規模和涉及領域的不斷擴大,企業發現管理越來越難以跟上業務發展的步伐,內部各個環節嚴重脫節。各個流程也無法銜接。不少企業面臨庫存不清、停工待料、交貨不及時等突出問題。一旦市場形勢轉變,市場需求下降,同行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企業會突然發現賺錢變得困難了,以往的很多招數不靈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民營企業要想在這場危機中順利過冬,就必須從管理抓起,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率,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據美國生產與庫存控制學會(APICS)統計,使用一個企業管理系統,平均可以使企業庫存下降30%-50%、延期交貨減少80%、采購提前期縮短50%、停工待料減少60%、制造成本減低12%、管理人員減少10%、生產能力提高10%-15%。目前,發達國家企業的MRPII應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達到70%-80%,世界500強中,已有80%以上的企業實施了ERP系統。無數的事實證明,實施信息化管理是民營企業提升管理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2 實施信息管理是民營企業化解危機、降低風險的要求。我國民營企業作為中國企業中的“弱勢群體”,面臨的風險更大,更需要加強危機管理。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競爭十分激烈,沒有什么事情不可能發生,企業處于經營風險之中,為了減除不確定性,降低風險,我們需要有效地進行信息的處理和分析。所以企業在充分利用、挖掘、搜集、整理信息的同時,還要注重企業危機信息的管理。危機信息是企業的瞬時信息,其管理難度比企業的一般信息要難得多。
3 實施信息管理是民營企業家身份定位的需要。在民營企業的管理模式下,企業老板為把控企業風險可能做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他的時間被下屬所支配,常常忙業務而無暇顧及信息化項目。但信息化能夠幫助民營企業老板從日常事務中解放出來,只處理例外事件,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戰略和規劃,做好企業,實現從企業老板向企業家的轉變。
4 實施信息管理是民營企業轉變競爭方式的必然選擇。大多企業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信息化建設和保護的意識不強。面臨同行的“諜戰”,這些企業常常束手無策。民營企業要解決這一問題,簡單通過“子承父業”、“獨門秘方”等家族式管理,很難真正起到杜絕被“潛伏”的命運。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流程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才可以擺脫被抄襲和模仿的命運,促進企業快速成長。
二,民營企業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緩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響著我國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徑與進程。我國99.8%的企業為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95%是民營企業,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率還不到10%,還有90%的中小企業信息化等待開發,整體信息化水平尚處初級階段。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現狀很不理想,4000多萬中小企業中,近68%還沒有計算機,真正建立獨立網站的企業只有37%,大部分沒有獨立網站,有的掛在別的網站上。獨立網站中的85%僅僅是宣傳、查詢信息,還沒有真正開展交易,真正網上實現交易的只有11%。妨礙民營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化意識淡薄。目前,導致民營企業信息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識,對用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作用認識不足。很多企業的決策層仍然沒有充分理解信息化管理的實質意義,缺少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出現管理不科學、流程隨意性大。許多民營中小企業領導信息意識淡薄,眼光不夠長遠,認為信息化資金投入大,而收益卻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得到的,不愿拿出資金搞信息化建設。
2 資金不足。資金不足是我國民營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一套信息化系統需要大量資金,即使一些民營中小企業在前期能夠購置基本硬件設備與必要的軟件系統,但實際上,它的應用會隨著企業的發展以及暴露出來的新問題而需要調整,后續資金會要求越來越多,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資金投入是民營中小企業的又一大難題。我國民營企業信息化投入的資金絕對額平均不到企業總資產的1%,其中超過90%實施信息化的中小型企業的投資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從總體上看,現在大多數民營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入普遍較少,不少企業甚至還不知道什么叫企業信息化,更沒有設置專項經費去建設,這就必然嚴重影響了民營企業信息化進程。
3 人才力量單薄。我國很多民營企業的技術力量非常薄弱,據統計,我國企業每百人中,信息技術人員還不到一人,尤其是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緊缺,目前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往往是懂技術的不懂治理,而熟悉治理的又對技術不感興趣。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在信息化選型上出現致命錯誤,從而延緩了民營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腳步。
4 企業員工不理解,不支持。一般來講,企業的一般員工不會理解信息化工程會給他們帶來什么,尤其那些實踐經驗豐富的員工,他越了解企業的業務或生產的復雜性和流動性,就越不敢輕易對實施信息化系統的效果下結論。實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傳遞速度,改變了手工操作。從習慣了的操作方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種本能的抵觸。一些民營企業在實施信息化后,必須根據信息化的規范要求企業流程,甚至要進行較大的部門重組、人更。流程再造的過程,必然會涉及不同人員的不同利益,而且隨著企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某些員工還會由于擔心自身的利益被損害而抵觸信息化的推進,這就需要企業做大量的工作。
5 信息基礎設施差。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還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設施相對落后,信息網絡覆蓋面還較窄,特別是內地和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號不暢的現象還客觀存在,民營企業獲取信息既不系統又不全面。
6 信息化利用率低。部分企業的確建立了自己的網站,但是絕大多數網站起到的作用僅僅是停留在媒體的簡單擴充上,沒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層的挖掘。在新加坡,即使不是很大的企業,每天也可能編制出兩、三萬張報表。而且這些報表是在這種情況下作出的:企業的工作在晚上12點結束,第二天早上6點又開始,在這6個小時內,3萬張報表的編制工作要完成,因為第二天的工作人員需要通過這些報表來了解并掌握業務進程。
三、解決民營企業信息管理存在問題的對策
1 強化信息化意識。信息化強調的不僅是計算機軟硬件,更強調人、管理、技術之間的有機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別是企業的領導層,一定要讓企業領導層對信息化有正確理解和足夠重視。企業主要領導親自參與信息工作,以提高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辨、利用能力,把信息工作列為企業決策的重要組成部門。
2 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企業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不斷連續改進的過程,有必要建立一個企業信息化決策管理機構來全面統籌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工作,為企業的發展、決策、運行提供全面準確的市場信息,從而使信息集中統一處理和共享,以避免有價值的信息流失和浪費或重復開發。
3 提高全員信息化素質與技能。對企業來說,員工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不足、信息化素質和技能低下是阻礙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要采取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培訓等方式提高全體員工的信息化素質與技能,培養一大批熱心于企業信息化建設,既善于經營管理,又懂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先進管理理念的復合型人才。
4 營造出理想的企業信息化發展環境。企業的領導和管理人員一定要以身作則,成為企業信息化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受益者,影響和帶領企業員工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企業信息化建設,使企業信息化成為企業的一項“全員”工程,營造出理想的企業信息化發展環境。
5 加大企業信息化投資力度。企業本身必須本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大企業信息化投資比例和力度。同時,政府主管部門也要積極幫助企業拓寬籌資渠道。
6 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配套支持體系,完善企業信息網絡。建議有關主管部門聯合各方面力量,加快研究,盡快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配套支持體系,完善企業信息網絡,不僅有利于企業信息查詢,而且能有效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