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8 17:39: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知識點歸納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縱觀歷年高考,全國卷II中文言文閱讀占考試內容一大塊,分值一般是19分,無論題型如何變化,從考查的內容上看,總離不開“言”與“文”這兩個方面,所謂“言”,是指文言文的詞匯知識、特殊句式和習慣用法等,所謂“文”,則是指對涉及文段內容的諸要素的理解。

在高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中,在“言”中,須重點掌握實詞和虛詞兩大部分。我們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拓展延伸歸納,并讓學生掌握。

一、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對于文言實詞,很多學生感覺學習時非常吃力,覺得無規律可循,其實不然。

首先,正確理解一詞多義。在高中階段,考綱要求重點掌握120個文言實詞,其本義是重點記憶的。掌握了本義,再由本義延伸出引申義或比喻義,這樣就能比較快捷地掌握詞語的含義,以簡馭繁,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正確理解古今異義。這類古今異義詞并不多,可以歸納記憶,還可以根據詞語本身的含義與上下文的文意來推斷出與現代漢語的異同,如“妻子”,這個詞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兒子,是兩個人,而在現代漢語中指男子的配偶,是一個人。

第三,正確理解通假字。所謂“通假字”,是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字的字代替或假借某個字的現象,比如:“涂有餓菜而不知發”(《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涂”通“途”,意為道路,通假字是約定俗成的,不可隨意通假。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應注意歸納。

二、掌握常見的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常見的虛詞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等等。學生應結合教材熟記這些虛詞的詞性、意義和用法,有助于在高考中正確解答試題。

首先,看該虛詞的詞性。詞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而”表遞進關系,譯為“并且、而且”。在“縵立遠視,而望幸焉”中“而”表目的,可不譯。

其次,可根據虛詞的不同位置。判斷該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處在不同位置上的虛詞,其意義和用法也不相同。如“因賓客至藺相如謝罪”中的介詞“因”,表示方式、手段,譯為“經由、通過”,而在“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中介詞“因”是表原因,譯為“因為”。

第三,可以利用以前所學。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它們的意義和用法,注重課本注釋,系統性積累,熟悉語境,靈活記憶,這樣可以輕松地解答試題了,面對文言虛詞,有7種常見的推斷方法:①句意分析法。②上下文推斷法。③代入篩選法。④結構推斷法。⑤成語聯想法。⑥標志確認法。⑦句例推斷法。

三、掌握文言句式和語法。

在解決了以上實詞和虛詞的基礎上,還要正確理解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古代漢語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是指古代漢語中與現代漢語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語法現象,最常見的有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以及主謂倒裝)和文言固定結構,而這些最好能夠記住一些例句,以便在解讀時對照分析。有助于翻譯文言語義,是翻譯部分必考之一,也是讀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

篇(2)

一些教師認為,開卷就是打開課本、資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學時只需讓學生看看課本,教師講講資料,考試時便可以應付自如了。有些畢業班的歷史教師認為自己教學任務重,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學生溝通,而學生則認為歷史是開卷考試,復習不復習都差不多,到時候翻書找答案就行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不及時糾正,歷史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教學質量也很難保證。歷史開卷試題具有開放性、主觀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許多試題需參閱幾個知識點,在綜合分析、判斷后才能確定出正確答案。只有將教學方面的認識誤區糾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

二、科學分析

以開放性、主觀性、探究性為特點的初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開卷考試,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訓練學生的主觀思維為主,融歷史知識于始終,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教師還要做好初中、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聯系現實的抽象思維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提供給學生;二是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強調該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識消化吸收,并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將知識點系統化地劃分成不同的專題。

三、有效教學

歷史實行開卷考試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 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重視過程教學,讓學生多講、多說、多做,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如總結知識、歸納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熟悉開卷題型,掌握答題技巧。初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開卷試題題型一般有選擇題、列舉題、材料解析題、問答題等,學生應知其解題規律、特點、技巧,在訓練中不斷提高答題水平。

1.選擇題一般由題干與選項兩部分組成,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掌握的準確性,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闡釋能力與辯證思維能力。解答時,應從準確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舉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認知、綜合、歸納能力。

3.材料解析題能全面地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類題,首先要讀懂材料,從時間、出處、人物、事件及相關歷史知識理解考慮,并迅速查閱課本資料,再分析所問問題,找出相關知識點,最后綜合分析,歸納作答。

4.問答題是歷史考試的傳統題型,考查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完整準確的認知掌握程度。做題時,先審題,重點分析關鍵性詞語,找準知識點。

篇(3)

如何學好高一歷史的方法閱讀教材

1、以把握高中歷史知識結構基本要素特征為支點。

原因可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背景與條件;各個側面原因。

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個人、政黨、階級)、方式、重大事件等。

特點、意義一般包括性質、功績、經驗教訓。

性質一般從目的、人物、內容、結果等方面思考。

2、閱讀與辨證思維結合。

也就是說,閱讀與理解和思考結合,流暢地讀,有理解地讀,有思考地讀。

記憶歷史知識

有人不是說“高中歷史不就是靠死記硬背嗎?”,有一點道理,高中歷史知識是需要記憶的,不記憶基礎知識可是大失誤。怎麼記呢?試試下面的方法:

1、機械記憶,就是死記硬背了,但是學死,不是死學,用死知識回答活問題。

2、理解記憶,對內容理解越深,記憶效果越明顯。

記憶的知識越多,理解能力越強。

3、直觀記憶,可以利用圖、表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記憶。

4、反復記憶,可不要忘光了再來。

學會理書。

所謂理書,就是理清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結構層次。理書的方法有多種,具體可以說有以下幾種:

(1)四題法。所謂四題法:就是專題、課題、標題、問題去邊讀邊理書。

(2)事件中心法。所謂事件中心法:就是圍繞歷史事件把背景(原因、條件、)過程(標志、開始、發展、、轉折、)結果(意義、作用、影響)梳理清晰。

(3)時間軸法。所謂時間軸法就是以時間為軸,把高中歷史當中的同一時間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以數軸的形式呈現,并概括階段特征。

學會壓書

所謂壓書,就把高中歷史課本知識歸納成很少一部分內容,甚至歸納為幾句話或幾個關鍵詞或字,這樣有利于記憶。這種歸納必須建立在系統掌握課本知識,領會其精神實質,深知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這樣才能保證壓書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開始指導學生壓書時,可對一段或一節內容進行歸納,用一兩句或一兩個字概括。

高中歷史知識點整理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便是高中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生產力就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際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響自然并使之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高中歷史唯物主義的又一基本規律。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經濟基礎。社會上層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社會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著很大的反作用。適應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會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第三、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個人在社會中是比較渺小的,只有當個人結合成群體,才能真正地發揮出社會主體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們的作用再偉大,也只反映群眾要求,依靠群眾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對社會歷史發揮一定的影響。

第四、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任何歷史人物、政黨、團體、歷史活動、制度、措施等都必須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必將滅亡。

高中歷史的一輪復習方法1、對教材進行整合:一輪復習是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但是高中歷史所學過的課程之間是存在聯系的,換句話說就是高中歷史知識是一專題的形式出現的,所以各位同學在進行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時可以先將教材知識進行整理。

使其形成新的模塊,減少各位高三需要復習的量。變相的降低了各位同學的復習難度。

2、重點在思維培養上:高中歷史的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所以在進行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時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高三學生想要提升這一能力,可以對自主命題的試卷的材料題進行自我總結?;蛘呤菑亩鄠€角度分析自己所遇到的問題。

3、用多元史觀進行復習:高中歷史大概可以分為: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現代史史觀等幾大類,近幾年的高考出題也對這幾項內容進行了重點考察,所以各位高三同學在進行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時要對所學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準確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理解。

4、關注熱點新聞:社會中能體現國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大事和熱點;

篇(4)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8―0061―01

隨著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不足愈發明顯,很難滿足新課程理念以及學生的需求。這就要求高中歷史老師在領會新課程理念和目標的基礎上,認真反思歷史教學的現狀,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老師的日常課堂教學行為,突出歷史教學的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和文化性,讓學生不僅喜歡歷史,更喜歡歷史課程,真正地改善歷史教學的質量。

一、樹立全新的歷史教學理念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大部分歷史教學就是向學生講授歷史知識,因而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學生不喜歡上歷史課,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新課改以來,素質教育、以人為本逐漸成為教學的共識并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樹立全新的歷史教學理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課堂教學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首先,教師應積極轉變自己的歷史教學觀念。教師要在對歷史知識和歷史教材內容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能夠駕輕就熟地運用教材,使歷史教學成為一個體系。在教學中應樹立全新的歷史教學觀,讓課堂成為學生為主角和主體的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起到一定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創設一種和諧、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其次,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學會用新的觀點、新的角度、新的理念來看待、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發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比如,對于如何看待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從現在的角度來做出“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排除市場經濟存在”所導致的經濟滑坡的不合理性的評價,更要讓學生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來進一步看到“放棄”的合理性。

二、創新歷史教學方法

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類別。實現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尤其需要教師從這些目標出發,轉變、創新歷史教學的方法。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十分多元化,可以運用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系統歸納教學法、圖片信息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等等。比如,在講“”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收集的相關圖片、歷史記錄片等進行播放,讓課堂教學情景化,不僅有助于知識的教授,而且還有助于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高中歷史教學知識點十分龐雜,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系統歸納進行教和學。比如,教材中關于“新航路影響體現”的總結十分教條和籠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世界市場的聯系、人類文明的交流、資本思想的傳播、殖民的擴張和掠奪四個方面來歸納概括,這樣的歸納層次性、條理性、邏輯性十分強,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再者,知識的傳授只是培養能力的手段,通過搭建問題教學模式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促進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和探索的習慣。比如,在教授“運動”這一課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你認為如果不發生天津運動會失敗嗎?”讓學生們紛紛各抒己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5)

關鍵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高中歷史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高中課堂教學需要適時作出調整和轉變。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建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給學生帶來良好的課堂學習體驗。高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是以此大膽的嘗試和實踐,并在實踐當中不斷的積累和總結經驗,構建高中歷史教學新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學習視野,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歷史,進而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和效果。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高中歷史教學的積極影響

1.1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直以來,高中歷史教學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大多都是枯燥乏味,歷史的學習主要以記憶為主,而死記硬背成為最主要的方式。這就導致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高中歷史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使高中歷史教學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創新和豐富教學方法,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出發點,利用翻轉課堂將歷史教學賦予和全新的形象。翻轉課堂的有效開展,創新和豐富了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開始以新的角度對歷史進行分析和解讀,深入進行挖掘,在課堂當中予以生動形象的表達和描述,增加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學習興趣自然會得以提升[1]。

1.2增加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鮮元素: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鮮元素是有效的途徑,通過高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即可實現。翻轉課堂打破了課堂教學模式,更具靈活性,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以學生喜歡和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傳統歷史教學當中,由于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單一,所呈現出的教學內容很難吸引學生,甚至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翻轉課堂實現了對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效的重構,結合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全新的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將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更加新穎的予以呈現,為高中歷史教學增加了新鮮元素。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其積極參與到教學當中來。基于高中歷史翻轉課堂,以全新的視角展開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將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來,讓學生對歷史有著全新的認識,改變傳統觀念,翻轉課堂的意義和價值得以體現出來,,對高中歷史教學產生著積極的影響[2]。

2高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2.1教學設計:

在高中歷史翻轉教學當中,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歷史翻轉課堂的課前、課堂以及課后三個環節,并有效予以銜接,進而提升翻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課前環節,利用互聯網等多種信息渠道,結合高中歷史教學的內容,查詢與之相關的信息,其中包括資料文獻、圖片、視頻紀錄片以及相關的歷史影視作品。由學生自主進行查詢,整理相關資料,從中歸納關鍵點和難點,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環節,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自主查詢的信息資料,那到課堂當中來,以PPT、視頻等多種方式更加直觀、形象將歷史知識呈現出來,集中展開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自然會得以提升,改變了傳統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值得注意的是,PPT、視頻的時間要有效的控制和把握,保證時間安排的恰當,并緊緊圍繞歷史教學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環節當中充分發揮價值,讓學生能夠在其中有所收獲,進而有效提升歷史教學質量。在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當中,教學內容的規劃安排更加合理,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恰到好處。在重點和難點問題上,由教師予以有效指導。加強課堂當中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后環節的測評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總結和歸納歷史教學知識點,并在下一階段的課堂當中予以反饋,解決學生在歷史學習當中的難點問題。課后環節主要包括提問、問題處理、測試以及反饋等內容,實現高中歷史知識點的內化延伸。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和方法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并將其作為學習成果予以分享[3]。

2.2翻轉課堂路徑多樣化探索:

建立高中歷史翻轉課堂的信息化平臺,利用網站、博客、微博、微信作為課堂外的交流平臺,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拓展和延伸。翻轉課堂的有效開展,在優化和整合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為高中歷史教學開拓了多樣化的路徑,提升學生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的參與度。利用互聯網獲取豐富的媒體資源,將高中歷史知識與其有機的結合起來。在高中歷史翻轉課堂當中,更加著重于交流和分享。在進行“二戰”相關的教學內容時,可以通過利用紀錄片視頻以及相關影視作品,最為歷史輔助教學,比如《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以及《朗讀者》等影片,與“二戰”時期的歷史緊密的聯系起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識,更加扎實的牢記和掌握。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提升教學效率,為高中歷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4]。

結論: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高中歷史的教學思維和模式發生了相應的轉變?;跉v史課堂教學,結合“翻轉教學”的教育理念,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開展??茖W、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探索歷史翻轉課堂教學多樣化路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將高中歷史教學水平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46-51.

[2]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59-64.

篇(6)

一是技巧性的背誦能力。高中歷史學習中許多知識點需要進行背誦,但死記硬背顯然耗時費力,對此,學生應當學會背誦技巧,將知識點中的關鍵字詞記憶下來,也就能夠掌握主要意思了。學生還可以自己進行知識點的框架安排,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事件類別整理出知識點,尋找規律進行記憶,也可以隨身攜帶,一有時間就學習,也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

二是有針對性的回顧能力。要學好高中歷史就應當多練習,在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學生要重點做好對失誤之處的分析研究。每一次訓練之后都要針對失分之處進行分析,看一看問題出在哪里,哪些類型的知識點需要進行鞏固訓練,將錯誤的題目記錄下來,形成錯題集,在積累中強化對易錯內容的復習鞏固,提高記憶效果。

三是開放性的汲取能力。學習高中歷史除了要抓住課本之外,還要從各種資源和渠道中汲取歷史知識,如互聯網、廣播、影視節目、課外書籍等等,從這些歷史故事之中搜集歷史知識,培養歷史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積累,有了長期的歷史知識積淀,歷史學習的難度就會顯著降低。

四是深入性的研究能力。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既要記憶好歷史人物與事件,還要針對歷史表象進行深入的研究活動,透過事件表象挖掘內在的規律與情感,這樣的學習活動才能更有深度。

二、開展高中歷史有效學習與備考的措施

一是及早積累歷史知識,實現厚積薄發。對于傾向于選擇文科的學生,教師要告訴他們一定要注重提前積累歷史知識,最遲在進入高中以后就要強化這一方面的內容,因為歷史知識的積淀需要一個過程,無法在短時期內就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在自己時間與精力允許的前提下,學生需要系統地了解歷史發展過程,站在整體的角度去縱觀歷史發展的進程與規律,否則就會出現以偏概全的理解錯誤。

二是深入梳理內在聯系,構建框架體系。高中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框架結構,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整體掌握效果,使學生對學習思路更為清楚。例如在商鞅變法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改革史要素框架:背景(主客觀原因)―過程內容(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內容)―特點(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評價(對其結局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全面分析)。建立起這樣的框架思路后,學生在其他改革史內容學習時都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能夠又好又快地記憶歷史知識點。

篇(7)

歷史專題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圍繞一定的教學主題,對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迅速掌握重點知識。學生需要從專題式的教學形式中學習歷史事件的經驗總結,對其歷史含義、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特征形成個人的理解與把握,在對歷史事件的總結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學價值觀。

一、高中歷史教學專題化的必要性分析

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促進歷史人文價值的實現。在新課程改革體系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對歷史知識要點的掌握,而是以知識點為基礎培養學生看待歷史事件的獨特眼光,形成具有個人意識的思維體系建設。

歷史課程教學的特性在于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歷程中,總結、分析該事件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在對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分析、總結的學習能力,能夠全面、深刻地把握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所以歷史課程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不斷思考總結的學習過程,學生需要體會和感悟歷史事件的人文內涵。在思考總結的過程中,采用專題化的歷史教學形式,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以更加宏觀、全面地角度掌握歷史事件的深層內涵,以實現教學效果。

二、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學思想

目前,歷史教材的編寫主要以模塊化、專題化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這種系統性的編寫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材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教學單元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材內容設計與課程講解有效結合,大多沿用傳統的線性講授方式,在知識的堆砌中開展歷史教學,缺乏對歷史知識以及史學價值的深層挖掘,學生難以在知識點的識記中建立史學觀,在長期的歷史學習下,學生很容易將歷史課程的學結為固化的知識點的背記過程,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學習興趣貧乏,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專題化歷史教學的講授策略分析

1.確定教學主題

專題化的講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基于知識進行規律性總結。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廣泛收集教學資料,確定教學主題。在主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對于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系、差別有清楚認識,靈活運用教學采用,將對歷史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轉化為歷史規律總結,史學思維的建設,實現更高階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工作時,需要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對于特定的知識要點提供必要的信息補充說明。

2.在互動間提供教學指導

專題化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建立學生,教師間互動交流的學習氛圍,在自由、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表達個人的想法,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在歷史課程的交流環節,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或者學習能力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依據特定的主題展開討論,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但是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點,才能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小組討論的部分需要進行討論,結果提出相應的要求,否則學生間的討論很容易流于形式,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注重討論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鼓勵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在鼓勵式的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對歷史學科學習的主動性。

最后,教師需要重視評語的多樣性,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需要給予適當的點評,在點評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言語的創新性,不能采用單一的語言模式,對于學生優秀的部分或者還有待加強的部分教師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歷史教學采用專題化德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學思維,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貫徹實施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建立宏觀的思維意識,在對歷史事件的規律性總結中尋找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法,將現實生活與歷史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靈活運用,不斷創新思維,在對知識點的分析歸納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推理能力,以培養學生獨立看待問題的視角為最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曾維麗.“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原則的提出與落實――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一得[J].教師之友,2005(6).

篇(8)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80098

問題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方法”為中介,以“答案”為結果,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層次構建教學結構,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問題教學可以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問題、方法及答案這三個維度,將問題分為與學生學習水平相應的等級層次。高中歷史知識點繁雜,對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偏低,歷史教學目標沒有真正實現。所以,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問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逐層深入的問題不斷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

一、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精心設計問題

現階段高中課堂教學普遍采用學模式,而學生個性明顯,在學習水平上存在個體差異。如何應用有效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水平,成為高中教學的重要任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問題教學模式,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具有可行性的問題,通過學生參與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

現以人民版高中歷史“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從教材內容中找出正確答案。例如“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所謂戰后是一戰還是二戰”等問題,這些問題比較基礎,基本適應各個水平層次的學生,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問題解決中來。在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之后,為了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歸納整理,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再次提出一系列概念類問題,例如“凱恩斯主義”“第三產業”以及“新經濟”等概念,要求學生在教材內容或課外拓展資料中找出相關概念的解析,通過這個過程,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興趣

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另一突出問題是學生參與度不高,這是因為歷史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常常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倦感,無法確保學生對學習歷史充滿濃厚的興趣?,F階段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恰當應用問題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前,先設置充滿吸引力的問題情境,增強學生參與問題探討的欲望。

再以“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小組知識競賽的方式設置情境,先組織學生根據自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出問題,并讓這些問題в幸歡階梯性。然后組織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例如,對于“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具體表現是什么”這一問題,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快速給出答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福利國家的建立、第三產業的興起與繁榮和‘新經濟’的出現”。如果學生被充滿吸引力的問題情境所吸引,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就能有效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效率。

三、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

素質教育下的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將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納入教學目標,所以,問題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有助于教師從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出發,不斷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逐步實現提高學生歷史水平的重要目標。

還是以“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更好地適應教師的節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通過課前預習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有學生提出“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在哪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具體有哪些”,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且符合學生的學情,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行更加深入的課前預習,可以加深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帶著求知的態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學習中,自然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問題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歷史知識水平。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1初、高中歷史課程的異同

1.1從課程設置看

(1)初中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個學習板塊。依照歷史發展的時序,在每個板塊內容設計上,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使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理解歷史發展的線索。(2)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高中歷史選修課分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六個模塊。高中歷史包括9大模塊(必修3個,選修6個)和66個學習專題(必修25個,選修41個)。必修課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共108學時,6學分;選修課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選修課每個模塊為36學時,2學分,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任選若干個模塊進行學習。從中可見,高中歷史則更重視理解和應用。

1.2從教材內容看

(1)初中歷史教材較通俗易懂、難度小,且大都介紹的是基本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現象,特別強調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內容容量增多,設置的練習題目難度增大,注重歷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運用。(2)從課程的編寫體例和課程內容的設置來看,也存在較大差異。①課程體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題+時序的通史體例,教材還是傳統的編年史形式,主要以主題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時序,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歷史的時序性和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這一線索。高中歷史課程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采用了模塊+專題的體例。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知識儲備的要求高,初中基礎不牢靠、就會在高中學習時出現歷史知識鏈的脫節。②在課程內容上:初中課程重中國史,輕世界史。初中的三學年歷史教學中,僅初三學年學習世界史,占初中課程內容的1/3,而高中中外歷史所占比重大致相當。

2 學生學習狀況

(1)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獲取主要憑借識記,往往缺乏獨立思考,缺乏對原始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對史料的分析辨別、歸納等能力。而高中歷史學習強調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學生要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脈絡。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方法,缺乏對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導致歷史成績不好。

(2)學生初中階段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處于感性認識階段,基礎知識相對欠缺的,也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歷史基本理論和概念的了解比較模糊。而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和模塊專題體例,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知識儲備,這會導致高中學生普遍感覺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偏多,偏深、偏難。

(3)初中歷史教材每課內容較少,教學進度較慢,歷史習題難度較低,學生只需記住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即可很好地應付考試。而高中歷史教材每課內容較多,教學進度較快,歷史習題難度較高,考試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檢查,很多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需要學生花時間理解掌握,涉及的基本理論、概念比較枯燥、深奧、抽象,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社會生活及社會活動的體驗和感受,這也增加了歷史學習的難度,造成了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

3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3.1歷史教師要認真研讀課標,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要了解初中歷史課標和教科書的要求和特點,關注學生初中階段歷史知識的學習狀況,根據歷史新課程標準所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開展教學活動,做到心中有數,教學詳略得當,有的放矢,使教學具有針對性和連續性。教師還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廣泛的涉獵與歷史課程相關的其他學科,以全新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要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

(1)適當放慢高一年級的教學進度,給學生講清高中階段與初中階段歷史學習方法上的不同和應注意的事項,讓高一新生盡快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2)通過編寫必要的歷史學習提綱,加強課前預習,適當聯系相關學科的課程知識,有效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對交叉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注意初高中歷史教材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對初中學過的知識點應注意復習,理清相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細節上的差異。

篇(10)

PBL教學模式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問題構建。要是所設置的問題的開放性不高,就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該結合根據歷史教材的特點以及新課改的要求,創設相應的問題。并且教師的問題應該保證開放性和趣味性,這樣才能夠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進行思考和探討,是學生通過類比發現知識之間的不同之處。很顯然,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歷史知識。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第一章“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采取PBL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創設問題。“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相關,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比如“不同的地方,風俗習慣也會不同。大家可以分別說說各地的風俗嗎?”這個問題具有很高的開放度,同時還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說出自己的結論,比如“回族人民不吃豬肉”這個風俗。在學生討論完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入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相互探討“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過程,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教師在創設了相應的問題之后,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不然就使得問題的創設失去了真正的意義。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對教師的問題進行探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負責組織和協調,幫助學生探究所創設的問題。同時,在學生進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主動參與進來。如果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或者對某些方面不太理解,教師就應該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使學生的探討過程變得更加高效。比如在進行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七“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中第二章“追尋生命的起源”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地球上的生命是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進行提問。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生命通過演化而來,教師就可以接著問“此演變過程是怎樣發生的”。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事實上融入了這部分所要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對產生了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根據這一點,進行問題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

上一篇: 社會治理的要素 下一篇: 化學工程及技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中文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首页 |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 亚洲Av一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