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39: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語文經典閱讀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高中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一般不具備很靈活的語言理解能力,往往表現出死板的學習狀態,完全忽略語文學科學習的真正內涵和重要作用。
高中語文相比于其他學科,更加注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語言功底和語文修養方面。活動元教學的方式更加注重于學生思維靈活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學生語文修養與語言功底的培養。
一、舉辦讀書日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由于高中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學生的閱讀資料只來源于課本和練習冊,往往接觸的課外文章很少,這種情況對于學生語文素養和語言功底的培養非常不利,這樣會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低下,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隨之降低。
在高考中,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目占的分值很高,也往往是學生的弱項。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太差,理解程度不夠深厚。然而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作為鋪墊,學生的閱讀范圍越廣,閱讀的材料越多,他們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就越強,越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和精髓。學生能夠在閱讀的海洋中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這樣學生做起閱讀理解類題目就會得心應手。
閱讀數量的擴充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為學生的作文增色不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下意識地記住一些典故或者人物事跡,而這些典故和人物事跡的積累往往可以運用到學生的文章中。大部分學生的作文的內容都略顯空洞,尤其是議論文的內容,往往缺少有力的論點支撐,導致作文的論點站不住腳,整篇文章的內容就顯得空洞乏味,缺乏內涵。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可以積累典故和人物事跡之外,還可以從文章中學習優秀的語言表達句式,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優秀閱讀作品的影響,優美的語句可以自然而然地從學生的筆下流出,為文章增色許多,提高學生作文的分數和檔次。
因此,老師可以多組織讀書日的活動,每個月讓學生拿出一天的時間,閱讀課外的優秀讀物。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從家中帶經典的讀物,然后與班級里的同學進行交換,組織學生進行換讀活動。這種做法可以保證學生閱讀到優秀作品,同時,可以加深班里學生之間的聯系和感情。
二、舉辦詩歌朗誦形式的比賽,強化學生對詩歌的記憶
高中語文往往會接觸很多唐詩宋詞,甚至會有很多需要背誦的優美現代詩。這些詩詞讓大部分學生頭疼不已,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進行詩詞歌賦的背誦,他們往往會覺得這些詩詞歌賦讀起來異常拗口,不好記憶。
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組織類似于詩歌朗誦的活動,以比賽的形式來幫助學生建立對于詩詞歌賦的記憶興趣和動力。詩歌朗誦比賽的形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求勝的渴望,因而會努力參與詩歌的準備,進而提高他們對詩歌的記憶能力。
老師可以在講完某一個單元或者某一個作者的詩集之后,專門選出幾首難記憶的詩詞供學生挑選,并且要讓學生做到脫稿參賽,即有感情地進行詩詞的背誦。老師要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詩詞朗誦的比賽中,要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從詩歌中體會到中華文化的語言之美,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文學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
每首詩詞作者不同,主旨不同,因而朗誦時需要注意的情感也不同。學生在參與朗誦比賽的過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揣摩出作者當時寫這首詩詞的心情與背景,做到與作者心意相通。體會到作者寫詩詞時候的心情,產生靈魂的共鳴之后,往往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和記憶。
學生在參與詩詞朗誦比賽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參賽詩詞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詩詞的把握能力,而這種對詩詞的把握能力往往是學生在詩歌鑒賞類題目中所缺少的。學生在體會作者的寫作心情和詩詞的主旨時,會產生一種對于詩詞的欣賞與共鳴,這種狀態會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詩詞的魅力,養成從詩詞的言語間體會到其主旨情感的習慣。
因此,詩詞朗誦類活動的舉行具有深刻的意義,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詩詞的記憶興趣和學習動力,加深學生對詩詞的印象和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習慣,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學生的語文修養。
三、舉辦舞臺劇展演活動,加深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和主旨的理解
高中語文課本中也會涉及一些名家的小說或者話劇,這些小說和話劇往往只是整篇作品中的優秀選段,學生很難從部分的選段中理解人物關系和性格,很難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因此,高中語文老師可以多組織些舞臺劇的展演活動,將課本上的課文三維化,將文章搬到舞臺上,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進行演繹和抒感。
網絡的便利對于整個社會的沖擊是巨大的,尤其是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現全面改變了大家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同時網絡新名詞的出現也對語文教學造成巨大沖擊,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一、當前語文教學的困境及其成因
1.重分數輕技能,語文教學需要回歸基礎
多年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套路教育,閱讀理解有通用的解題思路:說明文怎樣作答,議論文怎樣總結和分析,記敘文怎樣延伸等一系列套路性問答把學生對于文學的理解局限于問答的層面,忽視了對于作品本身的欣賞和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回答問題時可以寫得華麗流暢,可是進行文章閱讀時卻結結巴巴,很多字詞甚至都不認識、不理解,更談不上與作者進行對話,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需要回歸本源,重視對字、詞、句、段、篇章的閱讀和理解。
2.對于名著及經典文學作品缺乏必要的欣賞
近年來,我國人民的閱讀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的圖書館把經典文學作品放在特價促銷的窗口,依然無人問津,更有很多圖書館因此倒閉關門。相反的是習題集,課本配套練習冊以及青春書一直遙遙領先排行榜,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家長的選擇影響孩子的購買趨勢,很多家長本身不熱愛閱讀,對于文學作品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孩子對于他們也就相應的缺乏認知;其次,教師的影響,很多教師為了教學任務大多推薦給學生很多習題冊,把學生的閱讀時間壓縮成練習時間;最后,網絡的沖擊影響了讀物的銷售,相對于時下流行的速食型文學作品,經典文學作品更多的時候辭藻沒有那么華麗,劇情也沒有那么容易進入,這就加劇了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疏離。
二、新課標下呼喚更加全面的語文素養教育
1.穩抓基礎,重視能力提升
語文教育說到底還是字詞句的推敲和整合,我們日常也可以意識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詞句置于不同的環境就會產生不同的意思。記得看過一個笑話,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時問“方便”是什么意思,老師說方便就是便捷的意思,例如,方便袋,方便面。一次他和朋友一起出去,席間朋友說去方便一下,他很疑惑地跟過去,結果是去廁所,他知道了方便是這個意思;還有一次一個美女說“你方便的時候去請你吃個飯”,這個外國人當時嚇得不得了,方便的時候怎么吃得下飯。其實一詞多義在漢語中十分常見,細細研究就會發現漢語的無窮魅力,尤其是很多古今異義的詞匯和短語,用現代意義去解釋非常枯燥,可是放置于古代又是另一番境地,別有洞天,這也是很多文學家熱衷于研究古文的妙趣所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發音和拼讀之外,多給學生解釋一些字詞的意思和引申義,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查閱字典、詞典的良好習慣,對于夯實語文基礎作用巨大。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除了通過閱讀測驗可以完成考試之外,閱讀還是我們從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閱讀又分為精讀和略讀,通過略讀我們可以粗略地掌握文章的大意,確定需要精讀的段落。如學生非常喜愛的網絡小說,既然我們限制不管用,就可以推薦他們這樣去閱讀,粗略快速地閱讀以節省時間,此外,很多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或者心理描寫都非常的細膩生動,學生如果能夠借鑒會大有裨益。而對于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橋段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采用精讀的閱讀方式,通過反復閱讀體味文章字里行間作者的真情實感。此外,閱讀還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如很多科技類文章用詞嚴謹,結構考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學習佳作,通過對這類文章的閱讀,學生可以及時獲取最新的科技知識,掌握先進的科研方式,對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都很有幫助。此外,學生以后參加工作或者后續學習也需要通過閱讀不斷獲得新知識,因此,閱讀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原動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價值觀念
對于人文價值觀,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很高的話題,離中學生非常遙遠,其實這個范圍非常廣泛,小到珍惜身邊的一草一木,大到對于家國的深深眷戀,這些都是人文觀念的重要體現。現在的獨生子女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私念太重,不懂得尊重和關愛他人,以至于走向社會之后一旦碰到問題就產生輕生、危害他人等社會影響惡劣的事件,因此通過語文教學喚起學生心底對于愛和尊重的認知也是當前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對于愛的闡釋非常具體而深刻,學生學習之后可以體味得更加具體而深刻。如中學教材中的經典之作《背影》,里面對于父愛的闡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感動在心中涌現。
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對于教師的要求更加廣泛而具體,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言,教師也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與學生一起溝通和交流,從而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參考文獻:
引言
閱讀教學占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比重非常大,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學生都離不開閱讀,然而現在的高中生對閱讀不重視,既沒有閱讀興趣,也沒有閱讀品位和能力,導致學生語文閱讀題做不好,理解不上去,考試成績也無法提高。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日常的閱讀教育有問題,閱讀教學不光要教會學生讀書,體會文章的人文內涵, 還應當讓學生從讀學寫。因此,閱讀教學還兼具指導寫作的任務。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閱讀技能是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從狹義上來講,想要高質量地完成一份考試試卷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能力的基礎。從廣義上來講,無論是與教師、同學、家長進行溝通,還是了解更多的課外信息與知識,每個人做這些事情的第一步都是閱讀。然而培養學生閱讀技能的重要時間就是高中語文時期,這便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之后,理解了書本知識的內涵與精華,并且經過組織討論之后,相互交換自己的意見,各自取長補短,豐富自己的理解與見解。這樣一來,學生們汲取的知識都是自己得到的,而不是老師憑空塞給他們的,所以對知識點的記憶會更加長久,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得書本上的知識成為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并且,不僅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閱讀理解的基礎,那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一定也會輕松許多。理解便是懂得,再加以學生自己的思想,教學的終極目標也就完成了,這就是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閱讀教學現存的問題
教師由于教學時間太緊而占用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時間。這個問題看似不成問題,但又是實際教學中最現實、最普遍的問題。新的高中語文課程要求在兩個半學期內完成五個必修模塊的教學任務,每個模塊有四個單元的閱讀內容,共八十篇課文,與以前的教學內容相比,閱讀教學的量增加了,而教學時間卻由原來的每周五節課減少到每周四節課,如果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是很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少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不得不壓縮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本的時間,或是干脆取消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教學環節,直接進入對文本的分析,學生缺少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就沒有個性化理解。教師要留給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的時間,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有層次的閱讀文本,而不是以自己的講解取代學生的閱讀。有的教師仍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一堂課從頭到尾唱獨角戲,學生無須讀課文,只要用耳聽、用腦記就可以了。這樣的課堂上,只要老師知識淵博,功底過硬,能把文本講深講透,講得深入淺出,講得生動傳神,學生不讀課文也能聽得明白。但是,學生所得的卻僅僅是老師所講的,自己的感受、見解、質疑就談不上了。如今,諸如此類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文內容以代替學生獨立閱讀文本的現象有很多。尤其是學習文學作品時,教師動輒就播放電影電視劇片段,那些動感十足、色彩艷麗的畫面的確能夠吸引學生,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是,這樣卻會影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親近文本,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去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閱讀教學的途徑
第一,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力求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課文為例子和憑借,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舉一反三,遷移和延伸到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第二,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松自由的閱讀中發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試拿到好成績的。多寫讀書筆記,持之以恒,一直堅持到高考前夕,因為,語文不同于數理化,其結構不是邏輯性、階梯性的遞增,而是潛移默化、循環滾動的,有如水中養魚,積以時日,方見成效。若能長期保持學生對閱讀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有了良好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素養,加上得當的做題訓練,高考拿到好成績不是難事。而語文尖子生的高考成績的突破也在此舉。高一學年進行個好探究性閱讀。也就是說,從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對學生的閱讀范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著學生“性子”選擇閱讀對象。這種個性興趣探究性閱讀,目的是錘煉學生的自主探究性閱讀習慣和方法,為其日后深入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錘煉基本功。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教師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開。當然,說是由著學生“性子”閱讀,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閱讀進度,閱讀數量等等都要由教師精心策劃,最終要求學生形成讀書筆記。只要廣大語文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下進一步地遵循語文的學與教的基本規律,在語文教學中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閱讀教學就能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呈現美好的前景。
四、結語
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高中語文教師在不斷思考創新性閱讀教學方法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明白,即使有了閱讀的方法,沒有閱讀量的儲備,還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方法的來源是閱讀,方法的掌握還是閱讀,方法不能替代閱讀。因此,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足量的閱讀也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鮑慧莉.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閱讀教學.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91-02
高中語文是一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的學科。這就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學既要考慮語文基礎知識點、線、面互相結合,又要傳播與弘揚中華優秀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潛存著許多容易忽視的陷阱,如“光環陷阱”“限量陷阱”“人氣陷阱”,創新高中語文教育、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應避免陷入這些陷阱。
一、跳出“光環陷阱”,解決教師自身突出的素質問題
所謂“光環陷阱”,是指高中語文教師憑借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形成的“光環”,應對新課改帶來的新問題、新情況,沒有從實際出發,對新課改發展模式估計和認識不足,喜好沉迷和滿足以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識恐慌,缺乏創新和生機。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憑經驗、憑記憶、憑傳統、憑興趣已經無法適應學生學習需求,語文教師要突破老觀念、老經驗、老辦法、老眼光,要有時代眼光、發展眼光,要有創新思維、獨特思維,要具備很強的會說能力、會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領風尚、樹立標桿的理念。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中語文教師不主動跟上時代節拍,不善于分析面臨環境,不屑于“充電”“補學”,就會讓課堂教學失去生機活力,失去創新創造氛圍,就會掉入過去光鮮成績的“光環陷阱”。解決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開陷阱,需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要有“補腦”意識。高中語文教師要做到“事事關心”,必須具備敢于批判、敢于糾正的創新勇氣。“補腦”要態度堅決,從最新教學理論入手,做到勤學、勤思,通過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堅持讀書、閱報、上網,形成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良好行為習慣。善于從新媒體吸取新鮮知識,把握教學領域新形勢,積極參加繼續教育,提升學歷層次,改善知識結構,豐富學識常識,切實補上理想信念和專業知識的“鈣”,增強“授漁”能力和水平,不僅要多“授魚”,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漁”。
(二)尋找學生思考興趣點。是否瞄準學生“興趣點”,體現語文教師學科能力的強弱,更是避開“光環陷阱”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對語文教材基本內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還要通過分析學生學習成績、學生特長專長、課外閱讀等指標,找出規律、找出著力點,主動探索歸納學生“興趣眼”,從“興趣眼”著手,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同時,語文教師每年確定至少 1-2 個教研專題,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形成探討式實驗課改模式,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和課堂教學把控能力。
(三)爭當隊伍“行家里手”。跳離“光環陷阱”,需要語文教師主動學習和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做到“先學一步”;獲取知識方法和渠道要多開辟一些,目光多看遠一些,做到“先著一棋”;強化教師語言訓練,要學會多說“行話”“新話”,符合新課改之后的行業和專業表述,使得教學語言更加貼近學生,做到“先入為主”;積極參與教學研究,親自調研和執筆,形成符合各自特點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試”,真正把自己培養成為高中語文教師隊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開“限量陷阱”,解決教師教材講授片面化問題
所謂“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識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體內涵量,認為語文教學就是把平面知識講授傳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較側重平面知識,忽視立體內涵,學生從教材中攝取的精神食糧供應不上,出現教材“鈣質流失”現象,不利于高中學生精神引導和人生價值確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層,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實,高中語文教材潛在信息量非常豐富,不管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傳達的不止于語文基礎知識,更多的是和、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優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語文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基礎知識掌握和運用上,把教材的表層涵義作為傳播知識的唯一途徑,缺乏知識攝取的深度和廣度,導致出現三種傾向:一是閱讀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題作文分值低;三是學生思想素質提升速度慢,書生氣重,缺乏活力。出現這三種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體現。俗話說,“教書先教人”,人的素質提升必須從語文教材中吸取涵養,語文教師作為引路人,應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視教材信息“庫存”,自覺避開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對此,破除不良傾向,避開陷阱,應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重視觸類旁通引導學。“限量陷阱”的突出特點,就是把教材信息作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學生掌握了教材基礎知識,卻掉入了另一個知識“黑洞”,無法應對全新語境帶來的新問題。對此,高中語文教師應以教材為基本載體,將教材信息向課外其他領域延伸,俯瞰和傳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識,擴大語文課堂教學空間,打開“教材情結”,打破教材知識點“枷鎖”,引導學生培養“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和拓展本領,向無限量語文宇宙空間吸取基礎知識和精神食糧。
(二)重視經典著作深入學。經典著作是高中學生逐步培養思想品格的重要載體,隱含著前進的歷史影子,流露出憂國憂民的價值取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重新審視高中語文教材,認真識別經典要義,把經典名作的學習和引導作為幫助高中生打開閱讀理解庫存、獲取材料作文和命題作文資料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抓手。堅持深入學,組織高中學生不定期開展語文“讀書會”“主題書評”“名段名句”閱讀班會等活動,通過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讀詩詞《沁園春?雪》、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文章,幫助學生了解時代背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引導、提醒、把控作用,讓學生融入經典名作學習,幫助學生吸取名作思想精華、創作精髓。
(三)重視網絡資源補充學。運用新媒體網絡手段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以高中語文教育資源為主經營的網站不計其數,特別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語文教材信息量,教學觀點各種各樣,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語文教師可以訂閱“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學語文”等微信公眾號,從網絡中選取一些網絡名篇和學生分享,教育引導和增強高中生資源信息辨別能力,進一步拓寬高中生知識面。
三、遠離“人氣陷阱”,解決教師角色定位問題
所謂“人氣陷阱”,是指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維護和樹立個人形象出發,將個人角色定位為“人氣王”,以“人氣”聚“學氣”,形成學生對教師的崇拜心理,出現了思維錯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氣場,虛設氛圍,缺乏成熟的師資風格。
語文課堂教育不是文化藝術表演舞臺,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克服講臺“作秀”“走秀”,塑造個人獨特形象引起學生關注的錯誤傾向。畢竟,語文教學是影響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個重要窗口和風向標。有的語文教師認為,只要學生產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躍課堂,就會聽得了課、入得了腦。因此,課堂教學方法各式各樣,“各領”,把“嘴功”當“腦功”,把學生當觀眾,把自己當演員,教師雖有掌聲,學生卻無長進。在這種環境下,教師的引導能力、寫作能力、研究能力不專、不尖、不深,出現課堂教學“人氣陷阱”。克服“人氣陷阱”,形成成熟而獨特的教學風格,要結合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課堂教育要嚴肅活潑。營造一個適合學生探討交流、思考問題、促進記憶、強化吸收的氛圍,是課堂教學范圍的主要方向。高中語文教師在這方面要堅持成熟的基本教學方法,秉持課堂教學嚴肅且活潑的原則,預留足夠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對于一些比較容易出現偏差的話題,在充分把控課堂秩序基礎上,推動學生自由探討。教師在其中擔當“控制手”“魔術棒”作用,但不能無原t地引起課堂“喧鬧”“轟鳴”,課堂同樣需要一份安靜空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75-02
在新課改下,高中生閱讀能力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工作、生活與發展的重要能力,也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從高考全全國卷來看,不僅有文言文閱讀、研讀詞閱讀及現代文閱讀的考查,而且包括在寫作在內,以閱讀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綜合能力占比相當大。而在民族地區,由于歷史及民族傳統教育的需要,漢語言閱讀往往又是弱項,筆者從民族地區雙語學生的角度,就高中閱讀課開展從教學設計、教學手段、閱讀能力培養等三方面進行論述。
一、立足學情,重視高中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對于民族地區學生而言,其漢語言及基礎相對較差,而且一般閱讀課都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針對這種現實條件,高中教師要重視閱讀課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表達、民族習慣、等特點,把教學重點、難點及閱讀要求、目標滲透到教學設計中,使學生一方面從自己熟悉的角度來閱讀理解課文,另一方面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到閱讀課的教學中。盡管相對于漢族地區,民族地區如、新疆等地高中生的閱讀課要求較低,但不能因此把學生當做小學生來教。因為從智力發展角度來看,語言能力與閱讀理解盡管關系密切,但也不能完全等同,不能因民族地區學生漢語能力較差而不重視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高中閱讀課的教學設計,要結合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轉變,通過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以積累文字為基礎,以閱讀理解為核心開展教學。筆者要閱讀課的教學設計中,漢語言教學按學生學情來講授,而閱讀理解卻按學生心理、智力發展來引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閱讀課來學習漢語及其發展,把母語習慣與漢語習慣進行一定的轉化;另一方面閱讀理解又具有較強的思維思考難度,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閱讀。因此,合理的閱讀課教學設計有助于高中生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豐富閱讀課教學手段。
俗語有言: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合理的教學設計,就意味著高中閱讀課取得了開門紅,但要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就要教學手段加以保障。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視頻錄像、網絡信息等成為了閱讀課開展的重要手段。如經典故事《花木蘭》,通過將其改編為英語動畫,就成了英語教學的好幫手,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高中閱讀課也要借助這些信息技術手段,在民族地區對雙語學生開展閱讀課教學,使學生更好從民族角度來理解閱讀課文內容。
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開展閱讀課教學,這本身就是對閱讀課文進行民族化改造的過程。通過將課文與民族地區類似或相近的內容進行對比,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引導學生更好的閱讀理解課文,從而達到閱讀課教學的目標。不僅如此,高中閱讀課還可以通過央視科教頻道的文化節目,將閱讀課放在更符合民族文化的節目中,從而有效溝通民族性與普遍性。用學生熟悉的故事與高中閱讀課內容結合,并以多媒體信息手段加以處理,既能加深學生對閱讀課文的理解,又能以此來引導學生走出民族局限,更快地融入到社會飛速發展進程中。
三、學以致用,重視高中生閱讀能力的開發與培養。
高中閱讀課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為學生學習、發展服務,換言之是提高民族地區高中生語文交際、溝通能力,而這又要依賴性高中生閱讀能力的開發與培養,才能體現語文閱讀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通過閱讀課所形成的能力應用,來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是快速提高民族地區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語言學習有共同的規律,最根本就在于學以致用。在民族地區,只有把語文交際溝通能力與閱讀課教學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
筆者在閱讀課教學中,重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每節課結束之后,都會讓學生用漢語來進行復述。這一方面鍛煉了民族地區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有助于其更好地用漢語流利表達;另一方面通過復述來檢測學生閱讀課學習的情況,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開發與培養情況。而每周又會抽出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把本周的閱讀課內容進行串聯復述,查看閱讀能力的提高情況,從而摸清學生學習情況,為后面閱讀課開展奠定基礎。在反復的應用與練習中,學生的進步是明顯的,其閱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為語文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綜上所述,對待民族地區的雙語學生,高中閱讀課教學有結合新課改理念與新課標要求,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設計合理的教學進程與難度,通過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聯接雙語學生的民族性,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而最終要通過學以致用的方式,把閱讀內容與交際溝通能力有機結合起來,開發并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這一課程目標,目的是引導學生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提高文化素養。而福建省的考綱更是從2006年起就已經把文化經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試范圍;這些舉措使我倍感欣慰,我仿佛看到了“流浪”已久的文化經典終于有?家”可回了。然而,時隔多年,新課程標準的這一良好的理念倡導,在教學過程的實踐中仍顯得困難重重,舉步維艱。許多師生只是表面接受經典,其實則是背離經典。文化經典“流浪”在語文課堂的邊緣,成了語文教學中不爭的事實。那么,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該如何領文化經典“回家”呢?
一、“流浪”根源——文化經典閱讀教學的問題
1、文化經典課程體系的缺失,使文化經典無“家”可歸。新課程關于文化經典閱讀的理解,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理念而不是課程,文化經典閱讀缺少獨立的課程形態。部分教師長期讓文化經典的閱讀教學處于放羊狀態,他們只是簡單地把一些高考仿真試題搬進了課堂,文化經典閱讀成了教師的自留地。文化經典的教學缺少課程體系,成了該閱讀教學一直難以擺脫的困擾。
2、文化經典閱讀教學內容的淺化,使文化經典始終“流浪”在課堂邊緣。由于文化經典閱讀訓練多囿于高考題型的訓練,知識表述零散雜亂,能力目標要求含糊籠統,再加上師生功利化的思想意識,教學內容膚淺,學生學習淺嘗輒止則是必然的結果。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努力構建經典文化閱讀教學體系,讓文化經典閱讀有“家”可回,使該閱讀教學能循序漸進展開并漸入佳境。
二、“回家”路徑——文化經典閱讀教學體系的建構
(一)第一階段:寬度的鋪展——整體文本閱讀,感受豐富思想。那么,整體文本閱讀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獲取思想精華呢?
1、閱讀對象。①閱讀原著文本,才是與經典對話。很多人誤把一家之言的心得閱讀當作經典閱讀。唯讀原著,方能了解作者真意。②還要充分利用前人高質量的注釋、評點及相關工具書。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等不失為較為可靠的入門讀物。如欲進一步,可閱讀古注,如宋朱熹的《四書集注》、晉郭象的《莊子注》,等等。
2、閱讀方式。經典需要精讀、細讀、誦讀。高聲誦讀,可領略其神理音節之妙,涵養性情;咬文嚼字,才能正確領會深意;追根究底,方能登堂入室。
3、閱讀引導。教師作思想導讀,并制定出閱讀的計劃,是閱讀得以落實的保證。我一般安排學生高一(上)讀《論語》、高一(下)及高二(上)讀《孟子》,而且每天都布置具體的閱讀內容并適時檢查。導讀在前,學生的閱讀理解就有了方向;有了規定的閱讀內容,閱讀就不流于形式;有了扎實穩固的閱讀,才能真正觸及經典的內核,而且思想的構建因為有完整的文本做依托而顯得清晰恒久。
(二)第二階段:深度的挖掘——思想分類解讀,體味思想精華。思想的分類解讀是深入挖掘的必經途徑。那么,思想分類解讀要注意些什么呢?
1、體系分類。教師需要取精華,棄糟粕,對文本做全新的系統構建。綜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經典文本的整體把握,我把《論語》、《孟子》的思想,分成四個專題政治思想、倫理思想、教育觀念、修養觀念。分類解讀便于化繁為簡,直取精髓,直擊要害。
2、訓練方式。①專題思想導讀。即便是專題思想仍需要細化,研究才能真正深入。比如《孟子》的“政治思想”專題我把它分成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兩大部分。仁政思想又細化成:仁者無敵、先義后利、制民之產、保民而王、與民同樂。②相關文本解讀。在龐大的整體文本中篩選出體現該思想的論述文段并對此進行解讀,從而強化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因為理性的專題導讀在前,感性的文段解讀就顯得輕而易舉。③練習鞏固。通過專題練習,把文化經典真正內化成學生的認知,使學生的認知水平真正得以提升。這樣本末兼顧,完全克服了只重視題型訓練的細節末枝,而忽視思想累積的本末倒置的行為。
3、訓練時間。我把這一階段的訓練時間放在高二下學期。這是對經典深度挖掘的最佳時機,因為有了前三個學期的充分積累,這個時候思想分類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
(三)第三階段:高度的升華——比較異同,看思想發展。孔孟的思想是發展變化的,只有比較異同,我們才能真正認清他思想的實質及發展根系。
1、研究方法。孫紹振先生在《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中提到了價值還原、歷史還原和比較分析等幾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我們不妨借助它們來探究孔孟思想的異同和發展。比如研究孔孟“仁”的思想發展:“中庸”思想發展以及從君子人格到“浩然之氣”的發展,等等。
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廣泛閱讀經典。大部分外國文學名著的篇幅較長,而課堂教學時間又十分有限,選取外國文學名著中的經典片段進行選講,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對《大衛·科波菲爾》進行導讀時,教師可以選取年輕主人公所經歷的一起事件作為經典片段,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對于大衛在看到漁夫面對海上風暴時的心理狀態和所做出的應對措施的描寫。短短幾段文字就將主人公經歷的海上災難生動地刻畫出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與主人公一同置身于驚險的海上風暴當中。由此學生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其豐富的寫作經驗,描繪出了驚心動魄的故事——在故事中大衛用盡自己的全力想要挽回災難中漁民的生命——將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師通過選取經典的片段,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得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仔細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從而提高學生對外國名著的學習和理解能力。
二、組織學生分析外國文學名著的作品主題
通過選取外國文學名著中的經典片段進行導讀,可以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初步掌握所學文學名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主人公之間的關系和主人公所經歷的事件,從而為學生的課后自主閱讀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巴黎圣母院》時,在最基本的閱讀環節之后,可以讓學生對于文章的創作目的以及創作主題進行思考,并針對此種具有引導性的話題進行辯論,幫助學生加深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結合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對作品主題進行分析,使學生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抒發自身對作品的所思所感。作為浪漫主義的創始人和代表,雨果善于在其作品當中采取夸張的修辭手法,構建違反現實生活邏輯的場景,荒誕不經卻又不會使人感到突兀。通過組織學生對作品主題展開探討辯論,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蘊含的個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深刻內涵。
三、借助外國文學名著拓展思維空間
與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相比,外國文學作品在文化起源、文化體系以及民族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代表作品《堂吉訶德》時,應指出主人公堂吉訶德的愛情觀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發展和演化,是對當時基督教控制人權的控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當時婦女的社會地位。莎士比亞的作品當中也充分體現了西方宗教思想對文學的滲透,特別是莎士比亞的悲劇,都揭發了社會的陰暗面,對人性進行了深度剖析。例如,《麥克白》的主人公在殺死鄧肯后,內心的罪惡感與恐懼使他第一時間向上帝禱告,祈禱上帝保佑他。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需要重視對作品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加以講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四、結語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批注式教學 閱讀教學 教學模式 教學策略
所謂批注式閱讀就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自主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加以標注的閱讀方法。將批注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
一、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意義
批注式閱讀可以看作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重要性如下。
(一)促進學生的互動學習
我國傳統的閱讀教學受標準答案影響頗深,學生為求高分,爭取向標準答案靠攏,從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獨特理解,教師為提高學生閱讀得分率,壓縮學生的自我發揮空間,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標注式閱讀注重的是一種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它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強了學生與學習間的互動,學生與老師間的互動,學生與書本建立的互動,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高中批注式語文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在閱讀時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課外知識,正如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寫的結合,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對語文和寫作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寫作技巧,升華學生的思想感情。
(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形式機構向人的心理結構遷移的應用型學科,閱讀和表達在語文教學中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通過在閱讀過程中作批注,可以促進學生對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文本閱讀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二、高中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應用方法
(一)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初期,教師要讓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例如收集材料,文本預習等,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獨立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從簡單的優美語句摘抄做起,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例如,在閱讀《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時,學生通過誦讀全文就會被文章中濃郁的悲憤所感動,教師應該布置學生查找文章背景的任務,以任務和作業的方式督促學生自主學習。這篇文章中出現了很多經典語句,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會憤然而起”等,這些句子都頗具深意,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充滿著語句和情感上的矛盾,例如“為什么說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文章最后作者為什么要說‘嗚呼,我說不出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這種矛盾,并思考起原因,進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那個時代的理解。
(二)加強學生的互動交流
教師在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還給學生,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全班同學中,合理設置小組,利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組間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鼓勵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
為解決小組合作學習時出現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情況,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要及時把握學習進度和學生學習狀態,在課后更是要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和溝通,確保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學生在閱讀訓練中遇到的難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制定學習計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為學生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在不同時段,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循序漸進,鼓勵學生在持續的學習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隨著學習深度的加深,學生的見識得到擴展,以原有的知識為基點,學生可以進行聯想式思維,充分考慮到文章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以全面而深刻的眼光來看待文章,理解文章,從而深化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閱讀詩歌類文章時,學生可以先閱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樣一類較為淺顯簡單的詩歌,培養自身對于詩歌的熱愛和興趣,之后學生可以再閱讀《雨巷》、《等你,在雨中》《斷章》等意境深遠,含蓄婉約,意味無窮的朦朧詩歌。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夯實學生閱讀基礎,配以科學規劃的學習計劃,可以將批注式閱讀的優越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結 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批注式閱讀法,使得文章內涵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加深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多種能力,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應用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262-01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較強的學科門類,自古有之。近些年來,隨著孔子學院在境內外的廣泛辦學試驗,中華文化已經有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的語文教材書,在文化傳承中占據重要位置,為了幫助學生學好語文,進而更進一步的方便中華文化向外傳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在對學生盡職盡責培養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幫助學生全面地提升語文素養,使其具備更強的戰斗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存在很多瓶頸,有的教師對學生把握不足,能向學生傳送的知識點少之又少。還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滿堂灌式的方法,這對于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提升語文素養來說是一件不太符合時宜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避免這些不應當存在的問題。
我們所講的“深度閱讀”,主要是指圍繞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為中心而展開的深層次的閱讀體驗。這種閱讀的方式目的在于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多重開發、多元設計研讀問題的指導下,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語文閱讀的素養,進而為學生語文總體感受力和語文成績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閱讀貫穿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
語文閱讀能力提升,對于學生語文總體水平的提升是非常關鍵的,可以說,在語文學習中,得閱讀者得天下,因為不管我們是做基本的文言文賞析,還是現代文閱讀,甚至是作文等的解題,只有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了解了這些基本的理論內涵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要根據一些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和介紹。
然而對于深度閱讀的方法,我們主要還是通過課堂教學來進一步體現。閱讀的教學也是一個主客體雙方進行互動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既包括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也包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想要提升學生的深度閱讀水平,當然離不開這幾個方面的互相配合。
首先,作為教師而言,想要使得學生深度閱讀水平有所提升,教師自身一味地宣講,而忽略與學生的互動,是一件非常不可取的事情。在新課改實施之前,教師一般都代代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堂的過程中,往往是以自己講解為主,有的教師做得還算合格,會在自己講完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一個大致的檢查和了解。但大部分教師講完課后,直接就是安排學生自己復習,也不會選擇與學生開展互動。因此,很多學生就是因為與教師缺乏必要的互動,或者更貼切一點講,是因為缺乏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及時督促,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缺失自覺的學習意識。最終導致學生在各類考試中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這或許不能說教師沒能盡職盡責的講課,但卻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助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惰性,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漸漸養成了被動學習的意識。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注重與學生的及時互動,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為基點,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高中語文教學需要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迎合社會對語文學科的新要求,從學生角度去設計教學。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是圍繞語文知識教育和語文素養教育來開展的,倡導師生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可以說,語文學科作為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經典學科,其中涉及的語言、情感、審美、傳統文化等內容對新時代學生的責任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有著顯著的影響。這些內容都是隱含在新課程改革背后的內容,需要語文教師深入發掘,發揚光大。
二、開發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實語文知識教學
在高中語文新課標中,突出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和減負工作,因此,課堂教學時間、課后作業時間、學生自習時間一再減少。很多基礎薄弱的學生忽視自身語文知識的完善,片面追求語文學習的實踐化、自由化。很多語文教師也是如此,為了突出語文課堂的新課改氛圍,往往會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越是新課改,越要突出語文傳統知識的重要性。語文知識是學生理解我國傳統、學習我國經典的首要途徑。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講授一系列的文言現象:實詞、虛詞、常用詞、一詞多義等,這些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
2.強調語文課堂效率
新教材刪繁就簡,將語文教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傳統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興趣愛好,順應時展潮流,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分為選修模塊和必修模塊,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提高了語文學習的可選性和自由性。對于必修學科,按照閱讀鑒賞、梳理探究、名著導讀三部分實施教學。閱讀鑒賞強調語文知識教學;梳理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思維邏輯性;名著導讀提高語文教材的趣味性。與傳統語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僅在教材編寫體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結構安排、教學要求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新課改下的語文教材還在口語表達、寫作訓練、人際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機,實現語文專項教學。每周的作文課、口語訓練課、社會實踐課等,都為語文高效課堂的創建提供了可能。
3.拓寬語文教學廣度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僅僅局限于成語、拼音、改錯、文言文、閱讀理解、寫作等方面,大多難以脫離語文的范疇。學生學來學去始終是不變的幾樣,自然會感到枯燥。在新教材中,除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外,還開設了語文專項教學,如口語表達、寫作訓練、課外閱讀等專項。一些社會熱點現象、娛樂熱點問題、政治焦點等內容,都得以在新教材中體現。在新教材的名著導讀環節中,每冊兩部中外名著閱讀,共有十部名著收錄在新教材之中。名著導讀環節又分為背景介紹、作品導讀、思考與探究三方面,從社會、人性、時代三方面充分還原名著形成的過程。通過中外名著的閱讀,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審美能力得到鍛煉,在人情冷暖、社會變遷中感受人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