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39: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媒體時代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媒體,亦可稱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傳統紙質媒體而以新型數字媒體為主的形態。新興媒體的大環境中,由于碎片化閱讀和數字化閱讀的盛行,導致各種信息資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對新媒體環境中各類信息檔案的保護保存。本文今著重以醫學科技類檔案為例,來展開對新媒體環境中數字化保護的論述和議評,企圖能對新媒體學科和醫學科技類學科的發展和創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體概念新解
自始至終,在學術領域內,專家學者們對新媒體概念都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新媒體(New-Media)一詞最早見于1967年美國P.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開發計劃。隨后,由于商品營銷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開來。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簡單地定義為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包括計算機網絡在內的諸多通用通訊工具。埃梅里在《新媒體》一書中提到,新媒體的“新”在于它能讓人們或人與機器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與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著重體現在快速。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媒體形態,發展創新了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功能,且更多運用在手機、電腦、客戶終端、微信公眾號之中。既然至今對“新媒體”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筆者提出對“新媒體”概念展開新解,希望能對學術新聞有所幫助。同時,在此解出“新媒體”概念有“三新”,也企圖對新媒體環境中醫學科技類檔案的保護保存能有借鑒作用。1.新在時代。20世紀90年代,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新媒體也因此應勢而生,可說新媒體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代,然而這卻也是機遇跟挑戰并存的時代。具體體現在,新時代下各種新媒體、新觀念過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觀念的大量滲入,更會導致我國傳統觀念和社會主義正統思想受到沖擊,思想觀念的不統一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和不穩定,這是新媒體時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體時代下各種思潮的碰撞和激蕩,這才有了如今中國較為開放、較為先進的局面,也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新媒體對各種先進思政理論的大量引入和大量報道,才推進了如今中國改革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2.新在設備。新媒體不同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更多則是指以數字報紙、客戶終端、手機網絡等新技術設備為主的媒體形態。新興的媒體設備具有以下幾大優勢:其一,方便快捷。運用手機和電腦發送和傳遞信息比運用傳統的報刊、廣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傳統媒體時代里,從印刷報紙、搭建廣播并有專人傳遞再到信息收入,這期間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甚至幾經周轉會有信息斷層和信息連接不通暢的情況出現。而如果運用手機、電腦這些先進設備和移動網絡,任何信息都能及時迅速地傳遞到對方手中,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溝通很是方便。其二,廉價高效。傳統時代下,人們閱讀報紙、觀看電視,都是需要花費一定的代價的,尤其購買一份報紙更是如此,且收獲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經滯時和落后,而新媒體環境中,由于移動網絡和數字報紙的出現,人們閱讀刊物廉價了許多甚至全部免費,無須再去花費財力購買昂貴的雜志,且數字化閱讀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閱讀更是極其方便了人們及時高效獲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體網絡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種視頻、圖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動網絡上以后,便能長久存在和長久查看,且移動網絡上所能承載的信息也可能是無限量大,網絡上各種信息的豐富多樣和種類繁多是無法比擬的。新媒體環境中最重要還是新在各種技術設備上,數字網絡、電腦手機、客戶終端、微信公眾號的普及運用是社會大趨勢。3.新在公眾。不像傳統媒體中的客戶公眾必須具有一定的階級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體環境中的客戶公眾只要擁有能上網的電腦,會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識,就可以在網絡上信息。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大多屬90后或00后的社會青年,他們大多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故意發表各種奇奇怪怪的言詞言論和網絡流行語,他們個性張揚、喜歡創新。但是這些網絡青年也大多具有懶惰、敏感、過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主要定位在年輕的青年群體中,著重關注并研究這類社會人群,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前瞻性。
二、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的措施
醫學科技檔案是指醫院在科研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歸檔保存價值的文字資料、影像、圖表以及各類電子文件等原始記錄。概括起來講主要包括五大類: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論文和著作;醫院開展科研活動的相關原始實驗資料;基金課題相關資料;技術轉讓資料、專利證明等;其他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資料等。新媒體環境中,提出對醫學科技類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既是順應社會時代的大趨勢,也有利于增強人們對醫學科技類檔案的保護意識,進而將有利于醫學界理論技術的創新和傳承。新解新媒體之概念,得出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有以下措施:1.適應新時代要求,健全醫學科技類檔案的管理機制。任何舉措的推行都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體制,只有健全機制的約束才能規范相關人員的行為,才能確保舉措的順利實施,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檔案同樣需要有完善管理機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關管理機制的過程中,必須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化要求,即管理機制必須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之內展開運行,不能走其他偏頗或者西方狹隘思想的道路。同時,健全的管理機制中也應當要有明確相關的責任人,把具體的分工詳細劃分到每個工作人員。責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視,明確的責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機制透明高效的關鍵。2.運用新設備技術,推進醫學科技檔案的數字化保護。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類檔案,自然離不開各項新媒體設備技術。具體來說,就是醫院要健全電子政務網絡系統,將現有的網絡進行完善,有目標、有計劃地完善醫院綜合辦公系統,建設綜合查詢和網絡辦公系統,提高醫院科技檔案數字化保護和管理體系。醫學科技檔案數字化保護及管理應該成為醫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網絡建設的規劃的同時,要將檔案數字化保護工程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好。3.摒棄新公眾缺陷,提高醫學科技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新媒體環境中的公眾,雖說個性張揚,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擔負起數字化保護醫學科技檔案的責任和使命。作為新媒體環境中新興的醫學科技檔案管理人員,必須要有極高的綜合素質。具體體現在:其一,不張揚過勝;其二,醫學科技檔案人員要調整心態,更新觀念。
三、結束語
新媒體環境中,不僅需要對醫學科技檔案進行數字化保護,對于其他類檔案信息,例如:學生學籍檔案、黨員干部檔案、國家歷史檔案等,都需要進行數字化保護,這是社會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對檔案進行數字化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數字化管理和保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醫院應該從技術以及信息資源建設、社會環境等方面不斷完善科技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更好地實現科技檔案資源的共享,使之為醫院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參考文獻:
人類信息的傳播總是通過一定的載體形式(如聲音、文字等)和技術手段(廣播、通信等)來實現,這種載體和技術手段都稱之為媒體。在數字化的今天,信息載體的形式沒有發生改變,只是信息載體的存儲、記錄方式發生了改變,這種最本質的變化就是數字化。傳統媒體主要是以模擬信號來存儲、記錄信息的,而數字媒體則是以數字化(二進制數)的形式來存儲、記錄信息。從這一點上來理解數字媒體就很容易:“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的形式來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边@些信息載體包括數字化了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而媒體數字化也導致了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變化,傳統的技術手段主要是書本、郵政、模擬電視等,而數字媒體的傳播技術方式主要是指光盤、網絡通信、計算機、投影儀等,其技術核心體現為數字技術。在通常意義上,數字媒體常常指前者,即信息的載體。和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媒體最本質的特點是開放、兼容、共享,其表現形式更復雜,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具有互動特性;其次,從傳統媒體和數字媒體的傳播來看,傳統媒體是大眾化傳播,而數字媒體改變了這種大眾化傳播的特點,它能在大眾傳播的基礎上進行更分眾化、精確化的傳播,即能使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形式個性化,同時傳播者還可推出個性化服務;再者,數字媒體時代完成了以往某些傳媒單一媒體形態傳輸的特點到如今各類傳媒多種媒體形態傳輸的轉變,所以數字媒體也常常被稱作“多媒體”。
2.藝術設計的相關概述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而通過各種形式(如舞蹈、繪畫、雕塑等)創造出來的。從《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藝術所下的定義:“藝術是用技巧和想象創造可與他人分享的審美對象、環境和經驗”中,可看出不論何種形式的藝術都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藝術家們用藝術作品將現實生活加上自己的情感體現和表現出來,滿足人類對藝術審美的需求。設計是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簡單地講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行為”。從設計的概念來看,首先,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過程,這種活動過程是設計者想法的體現;其次,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從藝術與設計的概念中可看出,二者具有共同點,都強調了“創造”;二者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設計是要遵循于一定的規則,如平面設計,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如對稱、對比、平衡、和諧、重心等)來進行設計,而藝術的創造則沒有規則約束,它可以是“天馬行空”式的自由創作。通過對藝術與設計的概念闡析,就不太難理解藝術設計了。雖然不能把藝術設計簡單地理解為藝術與設計的相加,但可結合二者的概念及異同點來認識藝術設計。另外,無論是藝術還是設計,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通過技術創造出來的作品。透過藝術作品或設計作品,藝術家或設計者才能使人們分享他們的成果。藝術作品在于給人美的愉悅,主要與精神需求有關;而設計作品強調的是實用性,主要與物質需求有關。因此,對于藝術設計的認識,我們首先要清楚,藝術設計應融合“藝術”與“設計”各自最重要的特征,應強調作品的藝術性及審美性,也要強調設計的技術性、實用性。因此,就可以這樣理解藝術設計: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從上述對藝術設計的認識與理解來看,藝術設計的“創作必須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必須創造出一種適應人們普遍心理、視覺經驗和審美趣味的形式和內容”,藝術設計的作品不僅要有技術性、實用性,而且也要有藝術性。所以可以確切地講,藝術設計是在一定條件限制下的所進行的一種綜合性創造。
二、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藝術設計
藝術與設計離不開媒體的表現與技術的支撐,藝術設計亦然。在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字媒體與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是數字媒體的核心技術,它使媒體數字化且更易編輯、存儲和傳輸。在傳統藝術設計領域,藝術設計主要包括建設學、工藝美學和圖案設計;而在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藝術設計領域,藝術設計涉及諸多方面,如多媒體、視覺藝術、動畫設計、影視制作、廣告、游戲、人機界面、包裝設計、虛擬產品設計等。數字媒體時代不僅極大地擴寬了藝術設計領域的范疇,同時也給藝術設計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1.數字媒體時代下,“互動性”成為藝術設計最突顯的一個特征
從字義上理解,“互動”是指一種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在傳統藝術設計領域中,互動主要局限于“藝術設計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媒體主要作為二者互動的中介,只負責信息的傳達,在這種情況下,制造者或使用者往往成為藝術設計作品創作中的被動接受者,可以說這種互動能夠使雙方發生作用或變化的程度很小。而在數字化的今天,數字技術及數字媒體本身具有的交互性突破了人-人之間互動的界限,發展成為人-機-人、人-物-人、物-物等不同形式之間的互動。這種多元化的互動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發展成為“藝術設計者-作品-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多元互動,制造者或使用者從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成了主動參與的角色,在參與的過程中對作品的反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制造者或使用者在無意中也成為了參與藝術設計的一分子。這種互動不僅讓制造者或使用者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轉變,同時他們的參與也會帶給藝術設計者更多的靈感,使設計作品逐漸趨于完美,呈現更高的藝術性與實用性。
2.數字媒體延伸了視覺傳達的設計形式和內容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體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它在藝術設計中尤為重要。由于視覺傳達是以信息傳達為目的,所以“媒體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媒體既體現了設計,又給設計帶來了局限性;設計既受制于媒體,又是新媒體產生的動力之一”。數字媒體作為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使得傳統的視覺傳達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視覺傳達設計的外延得到擴展,視覺傳達開始從單一媒體跨越到多媒體,從靜態化向動態化轉變,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三維、甚至四維立體空間,從印刷設計產品向虛擬平臺設計的產品轉化。數字媒體大大突破了傳統視覺傳達形式與內容的限制,將藝術設計帶向超越時空的新創作思考領域,利用媒體的數字化特點可以容易地改寫或決定新的媒體表達方式;同時,數字媒體的多樣性使創作者的觀念、想法、感情能夠得到更完整的傳達呈現。
3.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手段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新的藝術設計思維
雖然藝術設計始終是以藝術作為出發點,但它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技術問題。在傳統藝術設計中,通常以手工書寫或繪制的方式完成藝術設計方案,這是一項巨大且耗時的工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名目繁多的設計工具、細瑣繁雜的創作程序、加上手工書寫或繪制產生的速度問題等等,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阻礙設計者新的創作思維的迸發。而在數字媒體時代,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如電腦技術、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等,這些技術運用于藝術設計領域,使得藝術設計成為一種跨領域的創作,它打破了以往創作的習慣與邏輯思考,“所見即所得”的方式使得藝術設計者在各種與創作主題有關的虛擬情景中任思維游歷,尋找最佳的創作點,進而迸發出豐沛的創作能量,完成各種極具創新意識的藝術設計作品。在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手段方式在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也為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藝術創作思維。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的克拉克·卡爾伍德、唐·舒爾茨等率先為整合營銷傳播做了界定:“整合營銷傳播是一個營銷傳播計劃概念,它要求充分認識用來指定綜合計劃是所使用的各種帶來附加價值的傳播手段——如普通廣告、直接反應廣告、銷售促進和公共關系——并將之結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連貫性的信息,使傳播影響最大化?!盵1]根據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核心內涵包括以下內容:關注消費者、運用一切傳播形式、整合內外傳播、注重媒體策略的一致性、重視協同性和高效率,也就是廣告主所需要秉持的整合營銷傳播原則。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自進入中國以來,受到了學界及業界的諸多運用、探索和研究,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整合營銷傳播的手段、理念和形式都在隨著媒體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但伴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迅速崛起,整合營銷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數字媒體主要是指在電腦及網絡等新科技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是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目前數字媒體以網絡新媒體、移動新媒體、數字新媒體等為主。隨著數字媒體在企業營銷傳播活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數字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整合營銷傳播也隨之發生變革,機遇與挑戰并存。
二、數字媒體時代整合營銷傳播面臨的機遇
1、擴展整合營銷傳播的信息載體
在數字媒體時代,傳播門檻降低,傳播主體無限增多,載體的擴展帶來內容的劇增。數字媒體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傳播方式,造就了受眾新的信息接觸行為和信息接觸習慣。在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媒體中,廣告主可以直接向消費者投放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多種信息內容,營銷傳播內容被更加便捷而且形式多樣地傳遞到消費者,不斷豐富的信息載體為廣告主整合營銷傳播的創新和深化提供可能。
2、豐富廣告主的整合營銷傳播手段
數字媒體使整合營銷傳播的手段多樣化,豐富了廣告主的整合營銷傳播活動。數據庫營銷、公眾傳播、精準營銷、形象營銷和口碑營銷等新興的營銷手段伴隨數字媒體時代到來,并逐漸被企業所運用和發展。在數字媒體的平臺上,整合營銷傳播更加復雜化,多種營銷傳播手段的聯動整合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營銷傳播效果。
3、增強廣告主與消費者的互動溝通
近年來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和升級,為消費者越來越強的參與需求和表達需求提供平臺,極大地滿足了廣告主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溝通。在這個崇尚體驗、參與和個性化的時代,數字媒體迎合了現代營銷觀念的宗旨,與消費者的溝通更加便捷,更容易構建關系營銷,使得精確營銷和數據庫營銷成為可能,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容易得到滿足,有利于營銷傳播活動的開展和企業品牌形象的建設。
4、精準廣告主的整合營銷傳播效果
數字媒體使品牌傳播和品牌建構更加精準有效。除了互動性之外,數字媒體所具有的另一大特性——精準性,使按效果收取廣告費用成為可能。低成本、高效率的數字媒體成為廣告主重視的廣告投放平臺,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開始選擇數字媒體,不僅因為其在線上、線下結合進行品牌傳播上的優勢,同時也是因為傳統媒體的廣告效果實在難以評估。
三、數字媒體時代的整合營銷傳播趨勢
整合營銷傳播在現代企業運行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當前數字媒體突飛猛進的發展,廣告主的整合營銷傳播也呈現出全新的發展趨勢。
1、及時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在數字媒體時代,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之前主動搜集信息,在購買行為之后主動向廣告主反饋,并樂于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購買感受。廣告主對關注消費者的態度和方式在參與化時代中開始發生演變,營銷傳播逐漸成為引發消費者信息溝通并邀請消費者參與產品開發的過程。消費者需求復雜化,消費者選擇主導性增強,營銷傳播過程風險增大,為廣告主的營銷傳播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創造并傳播消費者所需求的信息,為消費者的參與需求提供實現的平臺;另一方面,廣告主需要時刻保持高度的整合觀念,協調統籌自身的營銷傳播活動,以兼顧傳播形式的豐富和傳播聲音的統一。
2、加強媒體整合策略升級
整合營銷傳播自提出之初,始終強調利用平面、戶外、電視等多種傳播渠道傳播統一的信息。但進入數字媒體時代之后,單一注重傳播形式的整合策略已經不能滿足營銷傳播的要求,媒體組合策略亟待升級。
數字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傳播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傳統媒體就要退出歷史舞臺。相反,數字媒體可以通過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做到優勢互補,整合現有傳播資源,拓展現有傳播渠道。媒介組合策略在數字媒體時代對廣告主的整合營銷傳播有著深遠意義,需要廣告主在正確掌握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自特性的基礎上,有效的將二者整合互補,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媒介組合策略。
3、著力數字媒體環境下的品牌形象建設
新媒體語境可以分解成“新媒體”和“語境”兩個關鍵詞,“語境”這個詞屬于語言學的范疇,是使用語言的環境的簡稱。馬林洛夫斯基曾提出,語言和它所存在的環境關系密切,要了解語言就要了解它所產生的環境。這個語言環境簡單地說就是言語產生的時間、地點、話題等,再深入則涉及文化、社會、語言等等綜合因素。最先提出“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是美國CBS技術研究所所長、NTSC電視制式的發明者彼得卡爾?戈德?馬克。他在1967年第一次使用了“新媒體”(new media)―詞。[1]從出現到現在,“新媒體”概念的界定一直難以明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這樣定義“新媒體”:新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基礎之上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相對于廣播,電視是新媒體;相對于電視,今天的網絡又是新媒體。[2]中央電視臺臺長楊偉光說:“新媒體能對大眾提供個性化內容服務,傳播者和接受者對等交流的媒體。”[3]從這些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動態的,不固定的,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從技術的角度看,“新媒體”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包括電子信息技術、移動數據通信技術,還有互聯網絡技術。從傳播的角度看,“新媒體”的出現將人的交際行為由現實世界延伸到了網絡世界,構造了交互性、即時性、大眾化的新興媒介環境,打破了原來交流的時空限制,使人們交流的方式由原來的被動轉變為主動。由這些定義我們可以得出,新媒體語境是相對以往媒體語境而言的,是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而慢慢形成的新的語境形態。
新媒體又叫做數字化新媒體,數字化就是把圖像、文字、聲音、虛擬現實等復雜的信息分解成最基本最簡單的數字、數據,再建立數字化模型,然后把這些數字化模型轉化成一系列二進制代碼,最后用計算機統一處理這些二進制代碼,這樣數字化的基本過程就完成了。數字技術也被稱為數碼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計算機的一切運作都是建立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沒有數字化技術就沒有計算機技術。在淘寶搜索“數字”,共出來82.91萬個數字產品,有玩具、服飾、家用電器、辦公器材等等各個領域。在搜索引擎搜索“數字”二字,出來很多名詞,有數字電影、數字圖書館、數字出版、數字城市、數字奧運等等。今天,我們的社交、工作、生活、娛樂都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數字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遍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地方。
在新媒體語境下,數字化涉及各個領域,傳統的繪畫藝術也受到巨大影響,“藝術的數字化將構成21世紀美術變革的主流發展趨勢,數字繪畫即是藝術數字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新的繪畫創作形式”。[3]傳統視覺表現形態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一種新的繪畫創作形式由此產生,那就是數字繪畫。新興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不那么簡單,要經歷和舊事物的磨合期、接受適應期等階段,數字繪畫也經歷了由開始的被懷疑、試探到最后慢慢被接受的過程。數字繪畫的出現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極大地豐富并拓展了傳統繪畫的形式。
雖然“電腦美術無需向哪一個藝術門類靠攏和模仿,而應以其鮮明的文化和時代特征、獨特的表現手法形成一個相當有活力的不可替代的美術種類”,[4]但是把數字繪畫當作一種全新的現代繪畫畫種,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大合適。
把現實的繪畫作品轉化成數字、數據存儲,使它可以被再現和展示,如我國的“數字敦煌”項目,還有網上的那些世界各大美術展覽館。雖然把這些正在衰變的藝術瑰寶用數字攝影技術或者立體掃描技術完好地保存了下來,但是這些數字圖像并不涉及繪畫創作的任何因素,只是把藝術作品數字化了,是一種技術性的存儲活動。數字繪畫創作的相關應用軟件目前已經有400多種,其中包括靜態效果的應用軟件和動態效果的應用軟件,這些軟件都擁有圖形圖像的基本編輯功能,可以繪制出與傳統繪畫相似的藝術效果。例如,painter中的水彩筆、油畫棒、粉筆等等自然媒介效果,計算機技術作為數字繪畫的創作媒介,還是需要借助著這些“繪畫”模擬功能,再搭配一些專業的外設,如壓感筆、手繪板等來實現。這種對傳統繪畫藝術效果的模仿功能,從本質來說,是一種復制,雖然不是具體復制某一個作品,而是模擬了其中的視覺形象特征,這種模擬可以說是把現實中的繪畫形式語言數字化了,等于是一種數字化的繪畫。
計算機技術雖然能逼真地模仿傳統繪畫的視覺形式特征,而且擁有傳統繪畫很難達到的方便快捷,但是這些都很難使創作者進入一種忘我的、愉快的、揮灑自如的創作狀態。作為數字繪畫的媒介材料,計算機技術鮮少有自己的獨特語言特征,因而也難以劃分畫種門類。有人說數字繪畫要細分為數碼油畫、數碼水墨等等,但是這些油畫、水墨畫除了讓人驚嘆它的逼真外,難以有更深的體驗和共鳴。數字繪畫作品會隨著電光的消失而消失,即使用印刷技術輸出也沒有傳統繪畫的那種生氣和韻味。
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數字繪畫也許能夠打破自身的局限成為一種全新的畫種,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為藝術創作提供更好的方式。數字繪畫的出現是時代的需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新媒體是繪畫藝術創作不可缺少的一個平臺,它極大地豐富并拓展了繪畫藝術。目前,我國的數字繪畫藝術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數字繪畫的發展還需要大批新型專業人才:既要有傳統繪畫的傳承、較高的藝術修養,又要了解新媒體技術、熟悉電腦技術,同時還要抱有對新興事物的好奇心。如何將數字技術手段合理而又更好地和傳統繪畫創作相結合,這已經是當代繪畫藝術領域中最受人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藝術工作者有責任對這些改變做進一步的探索實驗,這要求繪畫藝術創作者有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背景。
綜上所述,數字繪畫現在雖然無法被稱為一種全新的畫種,但是和傳統繪畫不同,它具有多維化、動態化、大眾化和互動化的特點,它早已經是藝術創作的便捷手段。數字繪畫不應該局限于作為模仿傳統繪畫的視覺語言,而應該在更廣闊的應用領域發揮數字技術賦予它的超強的表現力和技術美。
參考文獻:
[1] 朱強.新媒體技術概論[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275.
[2] 熊澄宇.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的發言[DB/OL] . .2004.
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都可以說是新媒體?!?/p>
以上內容雖然只是淺嘗輒止地點破了新媒體的時代的基本狀態,但綜上所述可以發現,即便是在地市一級的傳統傳媒行業中,新媒體也正以無所不在的方式,滲透于人們的視線之中。
那么,作為相對發展滯后的傳統地市級媒體,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新媒體時代搶灘登陸呢?這其中的數字鴻溝又體現在什么方面呢?地市級傳統媒體必須以各種方式搶灘新媒體領域
新媒體(New media)的具體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縱觀國內地市級媒體,不乏敢于弄潮,在新媒體時代搶灘登陸,取得優異成績的同行;同樣,也不乏品牌級別媒體,在新媒體面前,無法跟上時代,而失去市場、失去讀者,淡出媒體行業的案例。
實際上,即使是從未考慮過于新媒體結合的傳統媒體領導者,也會發現,實際上所謂傳統媒體早已與信息化、數字化實現了深度融合,只是這些融合相對集中在制作層面。而面對市場,以地市級報紙為例,因為存在著管理體制、改革能力、市場駕馭能力等實際問題,從業者相對還處于故步自封、自我安慰,認為新媒體不會對傳統媒體形成根本改變的自我催眠狀態。
實際上,“紙媒已死,新媒體當立”已成為一種預言式的警示,如果傳統媒體不能在新媒體的發展期進行搶灘登式的努力,那么在以數量級發展的新媒體面前,傳統媒體的消亡幾乎是一種可以倒計時來計算的必然。
實際上,以地市級媒體為例,各種官方的政務網以及民間的地方網站,早已在一定范圍內確立了其自身的地位。而地市級媒體也以各種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平臺或融入其他高級別媒體網站。但這種融合,大多是傳統媒體文章復制、粘貼于展示,這種呆板、滯后的表現方式,只是將傳統報紙翻頁報紙,換成鼠標操作的網頁閱讀,這種網絡平臺的多媒體互動性完全得不到發揮。
一些傳統媒體的領導者,因為缺乏對新媒體的了解,在主管上認為新媒體需要著巨大投入,以至于在嘗試進入新媒體領域時,各種考察、報告、審批、人士建設、組織建設等傳統問題,成為一種基本運作規律。
實際上,從國內已有的成功經驗來看,新媒體的進入門檻并沒有想象中的這樣高額,在地市級傳統媒體本身具有的市場、公信力、本土報道優勢等前提下,完全可以通過與新媒體行業企業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與雙贏。而微博等一些幾乎可以不計成本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更可以被傳統媒體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中的數字鴻溝
在有著明顯優勢,操作有章可循,融合又勢在必行的情況下,為什么許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卻寸步難行呢?從地市級報紙普遍存在的基本問題上我們可以發現,管理體制、改革能力、市場駕馭能力等實際問題是阻礙這種融合的基本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數字鴻溝的實際存在。
根據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為《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定義: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個在那些擁有信息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體現了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
這種差距,既存在于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于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絡技術產生的差距。套用以上定義我們可以發現,能夠深入研究、了解,并對新媒體有著具體概念以及應對方式的從業者,大多是媒體行業中的“70后”、“80后”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絕大多數單位的骨干力量,已經從“60后”轉移到了“70后”。
在傳統媒體行業中“70后”的從業者,幾乎親歷了中國數字時代從誕生到發展的全過程,絕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人,具備信息時代的操作模式與思維方式。但作為大部分單位的領導者,大多則是“60后”,這些領導者在傳統媒體行業,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并在政治性和組織紀律性方面,具有后來者所不具備的巨大優勢。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科學和科學技術產業得到迅猛發展,以新媒體(數字媒體)為內容的產業在現代信息化需求中得到快速發展,以驚人的速度前進為當代知識型經濟的主導產業,其優勢逐漸占據傳統媒體的位置。正如我們所知,新媒體(數字媒體)是以現代藝術為指導,以數字化的文本、聲音、圖像、圖形、動畫和視頻圖像等作為信息載體,從而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于人文、教育、管理等相關領域使其功能融合交錯。如立體模型、互動裝置、網絡游戲和在線視頻交叉使用的網絡媒體,其中還包括電腦動畫的制作、視頻的拍攝、數字音樂制作以及播放。在本文中,對新媒體(數字媒體)藝術的現狀、特點,在科普教育基地網站中的應用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概述,并對我國科普教育事業如何在新媒體技術時代更好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著新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成為討論的熱點話題。新媒體在行業的繁榮,也使研究其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對于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新媒體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是在今天的網絡的基礎上的另一種延伸,但也不斷產生其他新的媒體形式,與計算機相關的,這可以說是新媒體技術。
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與傳統媒體之間有區別,可被視為新媒體。否則,這是原來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的基礎上。目前應該定義新媒體出現在電信網絡中基于媒體的形式――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的信道模式。
新媒體的學者被定義為“一個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自然有其自身的特點。相對于舊媒體和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化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的國家之間,社區消化之間的邊界之間,產業,消化發送者和接收者的邊界之間的信息,等等。真正與觀眾建立聯系才能稱為新媒體,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傳媒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概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更強市場轉變。
目前藝術的新媒體研究,經歷了從現象的關注和跟蹤、領域的提出和討論、理論的探索和結構建設這樣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媒體對于藝術而言,是跟隨時代要求而發展的。藝術對于媒體來說,又是和媒體不斷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的一種新藝術形態。
首先,我國新媒體藝術研究是從對新媒體藝術現象的關注與跟蹤開始的;人們首先注意到了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明顯不同的現象功能:新的載體、素材、技術手法、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以及新的感覺和新的體驗。在這些新功能內,人們最先注意到的是創新的載體和技術,電視和視頻設備作為傳統媒體傳播工具而被直接用來形成新的媒體藝術品;如,在傳統媒體藝術中,傳統音樂以使用樂音創作,而這些傳統聲音材料(樂音創作)是由人聲或器樂演奏構成;而在數字音樂中,大量使用非天然音樂聲音合成非音樂的聲音素材作品。
隨著素材和技術的進步,新媒體藝術在接受的行為方式和展現相較傳統藝術,也產生了日益鮮明的獨立特色。
新媒體藝術中的象征性藝術語言的邏輯有兩大突破突破:首先,時空和空間之間的關系呈現突破三維空間的限制;其次,圖像成像技術的傳播和有效的模式與以往的視覺形式截然不同。
在此基礎上,不只是新媒體技術,概念藝術作品都表現出了形式上、觀念上的多種表達意義,對作品解釋的隱喻表達和改變作品模糊解構概念取代了直觀的、感性的表達形式,甚至審美方式亦將相對粗糙、直觀的形式所覆蓋,轉而代之的是更為完整、精致、有美感的創作方式。
在以視覺藝術為領先的新媒體藝術中,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社會現象和問題為主要表現對象,形式上以無剪輯風格的紀錄片;第二類是以純粹的概念形象為表現對象,通過設置場景或看似毫無意義的動作鏡頭來進行表現的形式。在數字新媒體技術的作品特點中,前后兩者的變化程度是不同。在牽涉的情況下,主流仍然是敘述故事,但那樣的作品是被文化關注的,大多是由特定的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作為切入點的文化符號抽象的概念轉向特性和功能。利用虛擬的文化情景拍攝或者準備采取的信息來完成虛擬性質的電影敘事結構的方法已被越來越多運用到類似的創作過程中,當代新媒體藝術家引入敘事結構到創建電子技術的空間,如動畫片、閃客、網絡陣地等,一些藝術家結合傳統水墨畫的造型元素,創造出一個供水墨動態語言的動畫作品空間;一些藝術家繼承日本成熟的漫畫語言,熱衷于用符號的虛擬虛構敘事;讓數字技術的新媒體藝術呈現出更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形式和更多的娛樂、優雅的趨勢。對于后者,計算機技術利用三維空間穿插介入重疊空間的轉換成為可能,將類似的光學技術和技術語言插入其中,更豐富了純概念性作品的語言形式,但數字概念型作品也產生炫耀淺表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先前拍攝的影像是純粹意義上的概念。類似于數字技術的新媒體技術參與作品制作,使新媒體藝術本身似乎超越時代,而另一邊向著電子藝術前進的新媒體藝術,正日益成為一個容納架,雕塑,裝置以外的其他形式,或者說包含不止一種形式,但在使用新技術為主要特征的藝術作品的集合。
新媒體技術為科普教育帶來重要機遇,使用互聯網網絡提供各種服務創新的形式隨著因特網的發展,面向公眾的網絡環境,科普創新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著眼于如何利用網絡媒介傳播的優勢,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普及創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更好的開展科普教育和新媒體技術運用院也是非常有益的和必要的。科普創作是普及科學技術和創造性的活動。這是科學服務的本質特征之一。
其次是創意??破談撟魇且环N創造性的工作,它著重于運用邏輯思維,寫作,設計,繪制或采取某種形式的科普作品,作者應該使用自選正確的主題和形式,提煉主題,內容和材料選擇。明確結構安排,生動的敘述,深入淺出的分析講解通俗易懂,呈現出一些他對于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的獨到見解。表現方法有創新的思路,又有其獨特的創作能力。科普創作應該是科學的]有思想的和藝術的。
科普創作的中心是其嚴謹的科學性,其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準確的、成熟的、全面的??破兆髌吩谒枷肷弦w現其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包括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道主義,科學的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破談撟鞯乃囆g性可以被分解為兩個方面:通俗性和趣味性。通俗性是使用可理解的方式來介紹科學,使其生動,易懂,這也是科普創作的普遍需求。
0 前言
在當今的藝術領域中,文字圖形設計作為其中的一項構成內容,在世界開展設計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如何將其運用于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以抓住這一全新發展機遇,實現設計方式的變革,是當前文字圖形設計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將數字媒體技術完善運用于文字圖形設計中,是當前進一步提升文字圖形設計水平的重要保障,同時也能夠為提升設計的效率奠定基礎,所以針對如何實現數字媒體在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運用進行研究,現實意義凸顯。
1 文字圖形設計與數字媒體概述
1.1 文字圖形設計
所謂的文字圖形設計指的是一種以文字為基本元素并融入設計者的想象力來形成各種不同圖形的藝術設計,對于受眾而言,看到的是具體化的圖形,但是,圖形本質上依舊是文字。因此,對于設計者而言,在實際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保留文字元素與促使相應的文字圖形設計能夠具備自身的完整性,并傳達出相應的內涵。
1.2 數字媒體概述
基于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誕生為數字媒體的出現提供了基礎,所謂數字媒體可謂是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融合性產物,其是以數字為存在形式的,并借助數字化的形式,將相應的信息進行傳遞。在此過程中,屏幕則就成為了這一信息傳遞的載體,進而營造出相應的視覺效果,同時,借助傳媒技術的支撐,實現了現代化媒體藝術理論的締造。從目前來看,主要存在的數字媒體形式為網絡媒體、數字影視以及電子報刊讀物等。
在數字媒體中,其是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網絡、計算機、電視以及手機等屏幕為媒介,將相應的信息內容傳遞給受眾。而在所傳遞的信息中,包括了多種信息形式如文字、圖像以及視頻等,在傳遞的過程中,信息內容豐富多樣且還具備了動態化、實時化的更新,進而滿足當前受眾對信息所提出的需求與要求。
基于數字媒體下,呈現出的突出特點為數字化、信息化以及雙向傳播性等,而當今社會中,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融合,促使數字媒體逐漸成為媒體中的主流發展趨勢。而也正是因數字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文字圖形設計這一藝術領域隨之向數字化時代過渡,并展現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2 在文字圖形設計中實現數字媒體運用的途徑
2.1 借助相應數字媒體軟件的運用來實現設計
當前,在數字化媒體時代下,數字媒體技術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則是以相應軟硬件來構成數字化系統,如當前較為常見的分布式系統、Windows系統等,借助這些系統的處理方式,對數字媒體運行的方法途徑進行分析后,可得出:在數字圖形設計領域中,需要借助相應軟件的運用為支撐,而Appocation software作為一款專門用于文字圖形設計中的軟件,其原理和日常所用的Photoshop CS等軟件相同,都是用于處理圖形圖像的軟件。
而從現階段用于處理圖形圖像的軟件上看,較為常見的為Painter/CoreIDraw/Illustrator/Photo-shop等軟件,而這幾款用于文字圖形設計的軟件都呈現出了自身的特點,其中,Painter最為突出的優勢在于能夠針對透明分層構建設計給予支撐,在相應筆刷的設計上,不僅豐富多樣且靈活多變,在使用這一軟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有著極高的仿真度,因此,所設計出的文字圖形作品的質量也相對較高;而借助Photo-shop軟件的運用,在進行圖形設計的過程中,其所提供的圖形處理工具種類豐富,且相應的色彩搭配樣式較多,且還具備著羽化的功能。
而在實際借助這些軟件來完成文字圖形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則可以以多種軟件結合運用的方式,充分汲取不同軟件的優勢,以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比如,在針對所設計的文字圖形進行后期修飾與渲染的過程中,則可借助Photoshop軟件的運用來實現;而在文字圖形的矢量設計上,則可借助Illustrator軟件的運用來實現;在進行綜合設計中,使用CoreIDraw軟件的效果更好。因此,在進行文字圖形設計的過程中,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需要以相應軟件的選擇與使用為支撐,進而才能夠為實現數字媒體技術在文字圖形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提供基礎性保障。
2.2 實現設計方法與數字媒體的融合
在實際開展文字圖形設計工作的過程中,主要借助仿生設計、概念設計等方法來實現設計工作的開展,而相應實現數字媒體技術在這一設計工作中的運用,則就需要將現有的文字圖形設計方法與數字媒體技術進行融合與運用,進而實現文字圖形設計方法的創新,并為提升相應設計作品的效果、提高設計效率與質量奠定基礎。
在文字圖形的設計中,采用仿生設計這一設計方法,則是以科學與藝術思想相結合的方式,將設計者所持有的生態觀融入設計理念思想中,通過生態原理的融入來展現出設計作品中蘊含的人性化、人文化價值理念。而究其本質,仿生設計則是通過對生物肌理以及質量等的模擬性創造,強化文字圖形的視覺效果,促使人們在看到這一設計作品的過程中,能夠產生一種真實親切之感。
而在文字圖形設計中,還經常使用到的一種設計方法是概念設計,在運用這一設計方法的過程中,則需要從用戶需求角度出發,促使相應的設計理念與成品能夠滿足用戶的實際之需。在實際設計中,需要借助的融入與支撐來實現作品由粗到細的設計,最終呈現出完整與全面的設計作品。
借助創新設計方法,是當前文字圖形設計中的一種主流思想與手段,實施上,對于設計工作者而言,創新就是設計的靈魂所在,如果取法創新,那么相應的設計作品也就沒有了所謂的藝術感,無法滿足受眾的實際審美需求。因此,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創新設計方法的融入,促使文字圖形設計不斷實現突破創新與發展,在展現出設計者設計理念的同時,賦予設計作品以靈魂。
而在如上三種常用的文字圖形設計方法中,在實際設計中,可借助多種設計方法相融合的方式,并積極將數字媒體技術運用于其中,作為文字圖形設計實現創新的突破口,同時也為提升設計作品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3 結語
在文字圖形設計領域中,將數字媒體進行運用,能夠以數字技術的融入為支撐,促使設計者借助相應數字化軟件的運用,并積極與設計方法相融合,為實現設計思想與方法的創新并提高設計作品的藝術效果提供了出路,對于當前的文字圖形設計工作者而言,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入與廣泛運用開啟了該設計領域的新章程。
參考文獻:
[1] 王小宏.文字圖形設計的數字媒體化實現[J].西部廣播電視,2015(20):209.
隨著社會信息步伐的不斷加快,今天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圖像傳播時代,插畫作為視覺傳達的重要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設計的各個領域,各種插畫風格的裝飾手段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選項,其中計算機是一種視覺信息數字化處理的新型媒體,是傳統畫布、畫紙的一種延伸,其藝術表現形式是多元的,可以是靜態的、動態的、甚至是相交式的。利用計算機這種數字技術進行插畫創作有更多的表現選擇性和更大的執行效率。數字插畫已經成為當今一種新的設計時尚,以一種新的流行文化形態在大眾面前呈現。
一、 插畫的概念及延伸
插畫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事物,它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插畫的產生是為了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信息,同時又起到一種裝飾信息媒體的作用。插畫的歷史由來已久,考古學家在古老的巖洞、石壁和墓穴中發現的很多繪畫圖案,在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人們就用各種圖案裝飾著生活用品,例如拉斯科洞窟、敦煌莫高窟壁畫、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半坡氏的人臉魚紋盆上的圖案等,這些圖畫雖然在當時并沒有給它定義為“插畫”這一概念,但它們既具有信息傳遞的功利性,又具有不可否認的裝飾性,因此它們已經完全具備了插畫的內涵。
首先,插畫是現代傳媒中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視覺藝術形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視覺化造型表現,大多配合文字與圖片,通過非語言的直觀形象完成心與心的交流傳達的目的,作為文字的輔助要素對文字具體的內容作說明。發展到現在,插畫已從過去狹義的概念變為廣義的概念,凡藝術性的圖畫和含有說明文字的插圖都可稱為插畫。插畫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從生活用品、廣告傳媒、出版影視、游戲網絡、移動通訊等領域以及其他各種傳媒形式中都能找到它的蹤影。小到一張卡片,大到巨幅的廣告,從小說插圖到獨立的繪本、從我們兒時愛看的連環畫到現在盛行的漫畫讀本、從餐巾紙上的圖案到公園草坪花圃組成的拼畫、從禮盒包裝到建筑壁畫、從互聯網的網頁插圖到手機畫面、從字里行間的圖畫到空間陳列的環境裝置,無不體現著插畫的應用。
其次,現代插畫已成為2l世紀的一門多載體實用藝術,在市場經濟的強力推動下形成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龐大體系,其影響力滲透到當今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層面。插畫、設計和攝影三者之間是設計領域的鐵三角關系,它們雖分屬三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形成不一樣的學科范疇,但卻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在廣義的視覺藝術概念下,有著相似的語言母體;在現代文化語境下,借鑒、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化資源、圖像資源,更是各門類藝術生存、發展的重要方式。插畫、設計和攝影相互借鑒語言元素、相互啟發,極大地拓展了其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插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商業價值是現代大設計領域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二、信息化時代的插畫藝術的特征與優勢
信息化時代的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為插畫藝術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創造性思維和藝術觀念得到新的發展,表現語言和展示空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展。但是現代插畫和傳統插畫還是有共通的一面,其共同點就是必須遵照視覺藝術的審美原則。藝術手段與藝術內容的統一,并符合人們視覺習慣的審美要求。
[中圖分類號] G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0037(2015)09-88-3
Innovative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Song Hailong1,2 Zhang Fan2
(1.Library of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2. School of Management;Xinxiang Medical College,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mediaappear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especially affec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igital library's resource construction,service platform,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ervice modeand so on have experienced huge changes.This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media convergence on digital library,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words:Media Convergence, Digital Library, Innovation Service
近年來,不論是媒體形式、應用平臺,還是接收終端,都出現了新的形態,不斷改變著傳媒產業市場和格局。在新傳播格局下,媒體形式迅速增多,并且其多樣性在導致媒體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不是呈現簡單的對立和競爭,而是變成更高層面的相互融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在加速融合,新媒體生態圈雛形已經形成,媒體融合時代到來了。
1 媒體融合概述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契爾?索勒?浦爾(IthielDeSola Pool)提出。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書中,首次使用了“形態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這一概念[1]。他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包含報紙、廣播電視以及電信業在內的傳統媒體的邊界逐漸消融,多種媒體表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無論是人際傳播媒體還是大眾傳播媒體,都承載著比過去更多的服務和功能,并且過去只能由一種媒體提供的服務,現在可以由多種媒體提供,或者過去由多種媒體提供的服務,學者可以由一種媒體提供。
普爾教授將“媒體融合”概念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定義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進行相互融合而產生新的媒介形態,比如博客新聞,微端新聞等。廣義定義不僅僅是指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含傳播手段、內容、媒介功能、所有權以及組織結構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就是人們所說的“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2]。它將報紙、出版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傳播渠道結合起來,進行集中處理和資源共享,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向用戶傳播[3]。
簡單來講,媒體融合是指在數字化、網絡化等科學技術、政治、文化、商業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間出現的多層次、多方面的相互交融的狀態,它包含媒體規制、行業、渠道融合、技術、終端、所有權、組織結構、內容生產等方面的融合,增加了媒體載體之間的相同點。媒體融合作為一種發展理念,它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多種媒體的有效整合,也是技術和經營方式的融合[4]。
2 媒體融合對數字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影響
數字圖書館是利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存儲技術,把圖書館的各種文獻資源進行整理和加工,并利用數據庫技術、互聯網技術以數據庫形式讓用戶進行檢索,并經過互聯網把數據傳遞給用戶,使他們能夠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獲取需要的信息資源[5]。作為圖書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產物,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深受媒體融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媒體融合環境下用戶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數據資源服務提出新要求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多樣化,新媒體的產生對于信息傳播有巨大的影響,新媒體逐漸應用在市場營銷領域,產生了新媒體營銷。通過研究新媒體營銷,尋找新媒體營銷對市場營銷產生的實際影響,為企業市場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個可靠的切入點,提高傳播能力,更好的完成營銷工作。
二、研究的意義
(一)新媒體的出現
傳統的營銷追求的是所謂的“覆蓋量”,在報刊雜志上就是發行量,在電視廣播上就是收視(聽)率,在網站上,便是訪問量。將廣告或者公關文章加載到覆蓋量高的媒體上,便可以達到較多的注意。這個模式稱之為:登高一呼式的傳播模型。這種傳播方式本質上屬于宣傳模式,基本上傳播路徑是單向的。缺點很明顯:很難探測受眾看到廣告后有何反應。但平心而論,一場營銷行為和短期銷量之間究竟有何關系,至今并沒有答案。
在傳播媒體發生巨大革新的年代,營銷思維也帶來巨大改變,體驗性(experience)、溝通性(communicate)、差異性(variation)、創造性(creativity)、關聯性(relation),互聯網已經進入新媒體傳播時代。
關于“新媒體”這個詞,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身邊,人們總是產生什么是新媒體的疑問,新媒體這一概念是相對于以往的傳播媒介而言的,它相對與日常最常見的報刊、廣播、電視等以往的相對成熟的傳統媒體是一種新的媒介形式。
(二)新媒體營銷的概念
新媒體是一個新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同時又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綜觀有關研究文獻,關于新媒體,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定義。美國《連線》雜志的定義是: 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2007 年“中國新媒體發展研究報告”一文中曾經這樣寫道:“新媒體是依賴于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字廣播等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以 PC、電視、手機、PDA、MP4 等為終端設備的媒體。能夠實現個性化、互動化、細分化的傳播方式,部分新媒體在傳播屬性上能夠實現精準投放、點對點傳播,如新媒體博客、微博、電子雜志等”。該報告將新媒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新媒體概念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基于技術進步引起的媒體型態的變革,尤其是基于無線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革命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型態,如數字電視、IPTV(IPTV即交互式網絡電視;二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一些一直存在但長期未被社會發現傳播價值的渠道、載體、因為營銷理念的變革和廣泛的商業化的運用,成為信息傳播的新載體,從而被賦予了媒體的意義;如大量新興的戶外媒體,包括樓宇電視、車載移動電視等等。
第二類:新媒體是利用數字電視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方式。目前有七類媒體形態通常被歸入新媒體之列:移動數字電視,包括無線的、車載的、公共交通上的;有線數字電視;IPTV,狹義上指基于TV終端的;網絡廣播;網絡電視,這是新媒體中發展最快的一塊;手機電視;樓宇電視;它們有些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形態,比如樓宇電視,在傳播方式與服務方式上并沒有本質變化,也是以廣播+廣告的贏利模式來支撐運營;有些則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數字電視不同形態,如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
第三類: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從媒體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今天我們所指的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這里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出現,是指以前沒有出現的;一個是影響,所謂影響就是受計算機信息技術影響而產生變化的,這兩種媒體形態是我們現在說的新媒體。當然新媒體并不是終結在數字媒體和網絡媒體這樣一個平臺上。
三、結論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在營銷理念、個性化產品提供、營銷渠道、消費者需求、傳播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明顯的不同,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日益顯現出強大的優勢。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眾范圍廣:傳統媒體會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而新媒體相對而言提供給了人們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2)跨時空: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脫離時空概念成為可能,只要人們需要并且愿意,可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隨時隨地的登陸internet得到信息和發出信息,并且手機也具備上網和接受電子郵件等信息的功能,使得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沒有時空間隔的溝通。
(3)直觀性強:新媒體媒介可以被設計成可以傳輸多種媒體的信息,如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使得信息能以多種形式存在和交換,可以充分發揮營銷人員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4)交互性強:新媒體里面互聯網體現了交互性的特點,它使得人們不再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參入進來討論或批評或接受某個信息。
(5)成長性:現在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成長,使用新媒體的成員也有了快速的成長,開始遍布中老年及青少年。
(6)高效性:計算機可儲存大量的信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查詢服務,可傳送的信息數量與精確度,遠超過其他媒體,能及時有效了解并滿足顧客的需求。
(7)經濟性:利用互聯網做銷售,可以不用店面,免交租金,節約水電與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換帶來的損耗,相對于傳統的媒體,營銷的費用也是極其低廉的。
信息時代的各項特征迅速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使新媒體發揮出它前所未有的作用。近幾年,新媒體產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迅速發展。新媒體今天已經成為很多產業關注和投資的熱點,這為新媒體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同時也為營銷提供了日漸廣闊的平臺,并且使得營銷形勢日益多樣化。
新媒體營銷是基于特定產品的概念訴求與問題分析,對消費者進行針對性心理引導的一種營銷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企業軟性滲透的商業策略在新媒體形式上的實現,通常借助媒體表達與輿論傳播使消費者認同某種概念、觀點和分析思路,從而達到企業品牌宣傳、產品銷售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