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7:52: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質量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喉罩通氣 纖支鏡 老年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18
纖支鏡是一項應用于檢測和診斷支氣管疾病的檢查技術,其具有官腔小、柔軟度高、導光力強、亮度大以及視野清晰的特點[1]。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醫療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無痛纖支鏡技術逐漸成為臨床檢查的主要手段,而操作過程中纖支鏡與麻醉共用患者呼吸道成為麻醉中最大的難題,患者大多會出現麻醉供氧困難、麻醉耐受力差等表現,尤其在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以及術前并發癥較多的患者中顯得尤為突出,嚴重者可能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呼吸暫停、嚴重缺氧等呼吸抑制情況,嚴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2-3]。因此如何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成為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之一。我院通過對普通第一代喉罩進行改良并應用于老年患者全麻無痛纖支鏡檢查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即將相關研究內容和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無痛纖支鏡檢查的108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手術前詳細詢問其既往史、心肺疾病史、癲癇病史以及藥物過敏史,并對其ASA分級進行評定,排除重度肥胖、張口困難、具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既往有癲癇病史、相關藥物過敏史以及ASA分級≥3級的患者。將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局麻組和改良喉罩組,每組各54例。其中局麻組患者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25±5.36)歲,男性29例,女性25例,改良喉罩組患者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70.37±6.28)歲,男性31例,女性2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ASA分級上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傳統局麻無痛纖支鏡檢查和改良喉罩無痛纖支鏡檢查,對兩種方法操作過程中插入喉罩的完成時間、一次置入成功率進行觀察和記錄,同時監測患者在麻醉誘導前(T0)、插入喉罩即刻(T1)、插入喉罩3 min(T2)、手術中(T3)、手術后(T4)患者的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以及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同時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是否出現嗆咳、喉痙攣、誤吸及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癥、咽喉疼痛等不良反應發生進行觀察和記錄。另外于檢查結束后由患者對其檢查的滿意度進行評價,以0~10作為非常不滿意~非常滿意的評價標準。
1.2.2檢查方法①傳統局麻無痛纖支鏡檢查(局麻組):患者于檢查前給予2%利多卡因做鼻腔、咽部黏膜及聲帶表面局麻。纖支鏡經鼻腔進入檢查,鼻導管吸氧3 L/min,檢查中患者嗆咳強烈可經纖支鏡鉗道追加2%利多卡因2 ml。②改良喉罩全麻無痛纖支鏡檢查(改良喉罩組):首先對第一代喉罩進行改良,通過擴大喉罩底部的隔柵槽出口,在喉罩的直管上增加一個帶密封圈的單向轉角接,接頭頂端作為纖支鏡檢查的進出通道,接頭與呼吸囊或麻醉機連接進行吸氧,使之在纖支鏡操作的同時能行輔助通氣。患者術前禁食禁飲8 h,檢查前30 min靜脈注射鹽酸戊乙奎醚,劑量為0.01 mg/kg。依次靜脈注射芬太尼(1 μg/kg)和丙泊酚(1~1.5 mg/kg)作為麻醉誘導,患者睫毛反應消失后給予琥珀膽堿(1~1.5 mg/kg),患者肌肉松弛后開始插入改良喉罩。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上述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比較則采用x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檢查過程各項指標監測結果比較
對兩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T0)、插入喉罩即刻(T1)、插入喉罩3 min(T2)、手術中(T3)、手術后(T4)的SBP、DBP、HR以及SpO2的變化進行監測和分析,其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的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均無明顯差異(p>0.05),局麻組患者手術中和手術后的血壓和心率均較術前明顯增高,而血氧飽和度在術中明顯降低,改良喉罩組患者其血壓和心率則均較術前明顯降低,在血氧飽和度方面均未表現出明顯變化。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在手術中和手術后均有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及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
將兩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情況以及滿意度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結果見表2。結果顯示,改良喉罩組患者無一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發生率較局麻組顯著降低,且在患者滿意度得分上也明顯優于局麻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改良喉罩全麻無痛纖支鏡操作情況觀察結果
通過對改良喉罩全麻無痛纖支鏡的操作情況進行觀察,其結果顯示插入喉罩的完成時間均≤3 min,平均時間(2.21±0.23)min,一次性置入成功53例,成功率為98.15%。
3討論
隨著近年來纖支鏡檢查的不斷完善以及臨床的逐步推廣,其應用已逐漸從病灶的檢查擴展到對病灶的治療。而長期的臨床應用多采用局部麻醉下對患者進行檢查或治療,使患者保持清醒的狀態,由于纖支鏡對氣道具有較為強烈的刺激,因此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對其存在恐懼和抵觸的心理,有研究對纖支鏡檢查患者的術后進行問卷調查,其結果顯示: 95%的患者認為檢查非常痛苦,36%的患者認為難以忍受,75%的患者認為應在無知覺狀態下完成檢查[2]。而由此所產生的后果則是使患者在操作過程中的配合度降低,并且出現體動、嗆咳等不良反應以及不耐受現象,導致檢查多次中斷。這樣不僅對醫護人員的操作造成困難,同時也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因此如何安全有效的實施全麻手術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
目前我國采用無痛法進行纖支鏡檢查的技術尚不成熟,僅在少數大醫院開展,期主要原因則是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生命安全的考慮。由于人類位于氣道黏膜的神經較為豐富,反射強烈,若麻醉過淺不僅起不到麻醉作用還可能使患者發生喉痙攣,麻醉過深則會導致呼吸抑制,引發低血氧癥。對于老年患者以及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在操作過程中出現呼吸暫停、嚴重缺氧等危急情況的機率則會明顯增加,檢查過程一旦出現相關不良反應,則只能中斷檢查進行輔助或控制呼吸改善供氧,這樣不但給內鏡醫師操作帶來困擾,稍有不慎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老年患者無痛纖支鏡檢查的麻醉一直是所有內鏡檢查麻醉中最難以攻克的難題。對此許多學者從麻醉方法、麻醉藥物選擇方面進行了各種有益的探索,提出了應用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或利用硬質支氣管鏡的通氣口實施高頻通氣等解決辦法,但這些方法或需要相應的麻醉機設備、或費用較高,或麻醉管理復雜,不適應門診檢查的要求,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并為對無痛纖支鏡檢查在臨床上的開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喉罩在臨床麻醉的廣泛應用,相比氣管插管具有操作簡單、刺激性小、血流動力學穩定、不損傷聲門、易于保持自主呼吸的優點,在纖支鏡應用中有著積極的影響[4]。但常用第一代喉罩只有一條管腔通路,檢查中因被纖支鏡占用而無法行輔助呼吸,且喉罩底部的隔柵槽出口較小,纖支鏡不能通過,因此常用規格的喉罩并不能用于纖支鏡檢查[5-7]。因此,本研究結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1-7],通過對第一代喉罩進行改良,即剪去喉罩通氣口底部的柵欄,擴大出口,便于纖支鏡順利通過,同時取37號一次性Roberts雙腔管的Y型接頭,取下一側連接管,將此連接管與ID 8.0 mm氣管導管的接頭相接,就制成了一個自制導管連接管, 連接管一端連接喉罩,一端與呼吸囊或麻醉機連接進行吸氧,連接管接頭頂端作為纖支鏡檢查的進出通道,由于其開孔具有一定的彈性,纖支鏡既能順利通過,而又不致漏氣,這樣在纖支鏡檢查時可形成一個封閉的氣體回路, 保證了通氣管在必要時可行手動輔助通氣或控制呼吸,又完全不影響術者操作。
而在麻醉藥物的選擇上,丙泊酚是較為安全且臨床鎮靜鎮痛效果較好的藥物之一,其具有起效快、代謝消除率快的特點,同時對抑制咽喉反射、松弛下頜有明顯的效果,由此使用后可有效減少患者嗆咳的發生率。同時芬太尼作為臨床常用的麻醉誘導藥物,可降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對傷害性刺激所產生的應激反應,因此對于提高患者對支氣管插管以及其他呼吸道操作的耐受程度有著積極的作用[8]。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上述兩種藥物作為全麻的主要藥物。
通過對改良喉罩全麻無痛纖支鏡檢查患者與傳統局麻纖支鏡檢查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基本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進行觀察發現,應用改良喉罩進行檢查的患者其術中的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均較局麻檢查患者穩定性增高,并且術中也無一例不良反應發生,顯著優于局麻檢查的患者。通過術后對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也表明,經改良喉罩檢查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局麻檢查患者。另外,改良喉罩全麻無痛纖支鏡檢查在操作時間上較短,本研究中其操作時間均≤3 min,并且表現出98.15%較高的一次性成功率。
由此,我們認為改良喉罩后行全麻無痛纖支鏡檢查可有效穩定老年患者的血壓、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同時也能避免出現嗆咳、喉痙攣及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癥等不良反應,縮短喉罩插入的操作時間,提高一次性成功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SCHMIDBAUER W,BEREKER S,YOLK T,et al.Oesophageal seal of the novel supralaryngeal airway device I-Gel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aryngeal mask airways Classic and ProSeal using a cadaver model[J].Br J Anaesth,2009,102(1):135-139.
[2]黃祥,柴小青,謝言虎,等.i-gel喉罩通氣在無痛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4):368-370.
[3]雷勇靜,杜筱玲,宋進,等.改良喉罩全麻用于老年患者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2):164-165.
[4]邢祖民,劉永峰,呂文慧,等.喉罩吸入七氟醚用于支氣管鏡檢查[J].現代醫院,2011,11(5):49-50.
[5]曹加明,徐秋萍.自主研發多功能內鏡給氧面罩在老年無痛纖支鏡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5):685-686.
茶水煮飯可防治心血管病
米飯是中國人的主食,人們一般喜食新米,因為它帶著清醇的米香。其實,想吃到清香撲鼻的米飯,并不一定要用新米,用茶水煮飯就可以獲得色、香、味俱佳的飯食。最令人稱奇的是,茶水煮飯還有去膩、潔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處。
據營養學家介紹,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飯,可軟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茶水煮飯還可以有效地防止亞硝胺的形成,從而達到防治消化道腫瘤的目的。
老年人回憶夢境可健腦
每個人都會做夢,但有些人夢醒后,什么也不想,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有些人則喜歡慢慢回憶。其實,睡醒后回想一下自己所做的夢,想想夢中的情節,可以幫助鍛煉大腦活力。
老年人最不好的習慣就是不愛動腦、不愛活動,讓自己經常處于發呆狀態,這樣很容易加速大腦功能的退化,使大腦提前萎縮,嚴重者甚至會患上老年癡呆癥。專家建議,老人多試試回顧夢境,可以起到鍛煉大腦活力的作用。
健身應該按照性格選擇方式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投入到體育運動中的人越來越多,選擇什么樣的健身方式才最適合呢?體育專家認為,除了考慮年齡、職業、生活環境等因素外,將個人的性格因素考慮進去,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的項目,對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或是表現明顯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過有針對性的適當運動,可以糾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狀態。
“七歲看老”有道理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并非毫無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的早期就能形成,從六七歲孩子身上可以預測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為。
研究者首先找來上世紀60年代對夏威夷州約2 400名不同種族的一至六年級小學生的一份調查。調查中,這些孩子的老師依照學生日常表現,以打分方式作出性格方面的評價。40年后,研究人員找到其中144人進行深入調查,并給研究對象接受調查時的情況錄像,并與當年的評價進行對比。
通過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當年被認為健談的孩子,中年時善于動腦,講話流利,總是試圖控制局面并表現出高度智慧;而當年被老師認為不健談的孩子,中年時多表現為缺少主見,遇挫折容易放棄,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當年被認為適應性強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現出樂觀開朗,善于動腦,講話流利;適應性打分低的孩子,成年后態度消極,缺少主見,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當年被認為易沖動的孩子,成年后傾向于大聲說話,興趣廣泛,健談;不易沖動的孩子,成年后多表現得膽小害羞,與人保持一定距離,缺乏安全感。當年被認為自我貶低度高的孩子,成年后易內疚,喜歡尋求安慰,愛講自己的消極面,愛表達不安全感;自我貶低程度低的孩子,成年后傾向于愛大聲說話,善于動腦,表現出優越感。
不良走路姿勢影響兒童智力
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孩子的走路姿勢,低頭、彎腰、外八字……這些走路的姿勢不僅難看,還會影響大腦的健康。
專家說,走路抬頭挺胸有利于周身與大腦的血液回流,可以讓大腦得到休息,這個姿勢使低頭工作的狀態變為“陽氣升發”的抬頭狀態,正好補償了人因為低頭學習、工作,給大腦造成的緊張以及氣血流通不暢。
專家建議,糾正不良的走路姿勢,先從糾正站姿做起。可以在家里對著鏡子自我檢查。人在照鏡子時會不自禁地挺胸抬頭。然后在走路時注意保持端正的姿勢,做到不偏不斜,不前傾。
悲傷情緒并非天生
嬰兒呱呱墜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哇哇大哭。因此,很多人認為悲傷的情緒天生就有,但事實恰恰相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刊登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笑可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應對沖突、對抗的手段,如同呼吸一樣,是一種天生的本領。嬰兒啼哭只是肺泡張開,開始呼吸的表現。研究人員通過多項實驗和調查發現,人不需要學習,就能發出笑聲,在他們感到高興、滿意時,笑容會自然流露出來。但悲傷、煩惱等負面情緒,以及表達負面情緒的哭泣,則是通過親身體驗,在成長中慢慢學習來的。
老年人不宜多吃油炸花生米
花生,又稱“長生果”,具有潤肺、和胃、止血、催乳等功效。油炸花生米是中國人十分喜愛的一道菜,無論是當日常零食還是下酒,都非常適合。但缺點是經高溫后營養價值低,特別是經高溫后的油脂不容易被脾胃消化吸收,如與其他食物同食,還會妨礙其他食物的吸收。老年人脾胃原本比較虛弱,食用油炸花生更易影響脾胃功能,所以,應少食油炸花生。
充足睡眠使人外表迷人
瑞典研究人員證實,除了精心打扮能增加人的外在吸引力外,充足的睡眠更能使人較為健康,且是為美麗加分的關鍵因素。
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斯卡研究所針對23名18~31歲的男女自愿受試者,請他們在第一天晚間11時前入睡,次日7時準時起床,在睡滿8小時后拍攝第一張素顏照。
第二天則只讓受試者睡5個小時,并在他們維持清醒后的31小時后拍攝第二張素顏照。此外,除了要求受試者的兩組照片必須保持表情放松外,相機與人物也須維持相同距離。之后,研究人員邀請到65位民眾針對受試者前后兩張照片的吸引力做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民眾普遍認為第二組照片中的受試者看起來較不健康,吸引力也相對降低。
中圖分類號:X-651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環境問題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學界的廣泛關注。吳良鏞先生受道薩迪亞斯的人類聚居學理論的啟發,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2001年,吳良鏞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環境科學導論》,確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學術框架。此后,關于人居環境的研究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對于城市人居環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為研究尺度,選取西安市三環范圍內作為研究區域,通過對人居環境系統構成的分析選取指標,建立評價體系,對研究區域的人居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為西安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一定的建議。
一.人居環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環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環境是在人類居住和環境科學兩大概念范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人類活動改造自然的勞動成果。
人居環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人居環境是指人類聚居活動的空間,居民賴以生存的空間場所,它是在自然環境基礎上構建的人工環境;廣義的人居環境是指圍繞人類這個主體生存和發展條件的各種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因素的總和,是與人類發展相關的各種要素的綜合。
1.2 城市人居環境的構成
城市人居環境一般由3部分組成:(1)居住條件,它通過住宅本身的價值來體現,包含住宅面積、住宅質量和住宅設備等;(2)生態環境質量,它通過城市的大氣、水、噪聲以及綠化水平等指標來反映城市生態環境的水平;(3)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它可通過各文教設施、商業服務業設施、各類活動場所、道路廣場、交通狀況等指標反映。
二.研究區域概況
西安,古稱長安,是人類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經濟帶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現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萬人,戶籍人口764.25萬人。本文研究的區域是三環道路內的建成區范圍。其三環范圍內空間的功能分區明顯,不同功能區聚集不同產業;聚集不同年齡結構、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差異性較大。
三.評價指標的建立與數據采集
人居環境的優化過程,實質上是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的耦合過程。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實際上也就是對人居硬環境和人居軟環境的綜合評價具體而言。本文選取了居住條件、生態環境質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水平3個大類評價指標,15個單項指標,構成城市人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體系收集了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年《西安統計年鑒(2002―2007)》)(見表1)。
表1西安市區人居環境指標數據資料
四.研究方法與分析結果
4.1評價方法與步驟
在對西安市人居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時,以定量計算為主,通過對已知的指標數據的綜合計算得出結論。首先,應確定評價模型。為使模型盡可能準確和簡化,可采用在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以加權求和的方法求得綜合評價結果。評價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評價綜合指數;
Nj―第j個指標的指數;
Xj―第j個指標的實測值;
Yj―第j個指標的評價值;
Wj―第j個指標的權重(0≤Wj≤1且ΣWj=1);
m―評價指標的個數。
其次,應確定各因子的評價值和權重。在此基礎上,計算城市人居環境評價的綜合指數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綜合水平,若Q≥1則表明優于或等同于評價標準;若Q
4.2評價結果
依據以上評價步驟,通過計算得出西安城區的人居環境指標,具體結果見表2。
表2西安市城區人居環境指標評價結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標為基準(即以2002年的指標為“1”),處理后的指標數據不具備量綱。
根據表2的計算結果,再計算出2002―2007年間歷年城市人居環境各大類指標得分與綜合指標得分的增長率和同時期GDP的增長率(主要來源于《西安統計年鑒(2002―2007》),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區人居環境指標得分增長率與GDP增長率比較(2002―2007)
4.3結果分析
從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區的人居環境得分平均增長率是4.69%,而相應的GDP平均增長率是13.18%,明顯高于人居環境得分增長率,這說明這期間西安市區的人居環境質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長仍稍稍滯后經濟的發展速度。整體來看西安市區人居環境改善的情況與經濟的發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態環境質量增長率都為負,相應的經濟發展增長率較高,是由于城市的發展模式比較滯后,城市經濟的增長是以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破壞為代價,所以導致這種結果。
五.建議與討論
1)優化城市發展模式,處理好城市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滿足城市經濟增長指標的同時應該加快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
2)以人為本,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城市人居環境優化要落實在居住區這一尺度上。強化城市居住區的主導功能,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創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發展的、適應社會在發展需求的人居場所。
3)優化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采取各種措施,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加強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提高人均綠地面積與城市綠化覆蓋率。
結束語:
城市人居環境發展是一個動態、復雜的巨大系統,本文僅考慮到影響西安城區人居環境的部分指標,即只是對人居硬環境進行評價,并沒有對人居軟環境經行評價,所以文中得出的結論具有局限性,只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建議性依據。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金融生態是一個仿生的概念,是指借助生態學的概念來描述的金融內部與外部環境的一種動態平衡的關系。對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鑒定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各種金融機構根據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差異進行合理、科學、有效的配置金融資源和加強風險管理,而且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把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定的結果作為制定和采取相應監管措施的依據。但是,區域生態金融環境質量的評價涉及多個方面,而且具有不同層次的指標體系,本文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提出的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九項指標,通過AHP方法對這九項指標分別加以權重,為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提供參考。
一、AHP簡介
AHP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的簡稱,又稱層次分析法。這是一種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系統化的、層次化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教授于本世紀7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他在為美國國防部研究“根據各個工業部門對國家福利的貢獻大小而進行電力分配”課題時,應用網絡系統理論和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問世以后,就逐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自從該方法被介紹到我國以來,就被我國學者和研究人員等廣泛地應用在經濟管理規劃、能源開發利用與資源分析、城市產業規劃、人才預測、交通運輸、水資源分析利用等方面。
層次分析法基本的思想是決策者通過將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層次和若干個因素,在各因素之間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得出不同方案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決策依據。本文對層次分析法的應用分為如下三個步驟:
(一)明確目標,建立多層次結構
一般情況下,分為三層:最高層、中間層、最底層。最高層是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目的;中間層往往是解決問題必須考慮的準則,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準則層;最低層往往包含的是解決問題的各種措施和方案等。
(二)建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
“兩兩比較”是指比較所在的同一層次的各個因素對上一個層次的某個特定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進而構造出判斷矩陣。本文中采用美國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教授的1-9標度法對需要比較的因素做重要性比較。詳細見下表1所示:
數值2,4,6,8表示i元素相對于j元素的影響介于上述兩個等級之間。
(三)各層因素權重的確定和一致性檢驗
權重的計算一般有兩種方法:方根法、和積法。本文采取和積法來計算權重向量,計算方法如下:
1、將上述第二個步驟得到的判斷矩陣的每一列元素做歸一化處理,其元素的一般項為:
2、將經過歸一化處理之后的判斷矩陣的按行相加,即為:
3、對第2步驟得到的由wi組成的向量(w1,w2,……wn)t進行歸一化處理:
這樣處理后便得到歸一化后的向量:
W′=(w1′,w2′,……wn′)t即為所求的特征向量近似解。
4、計算最大特征根,令最大特征根為λmax,判斷矩陣為A。則
計算出權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以后,需要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如果通過檢驗,則歸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為權重向量,也就是說w1′,w2′….wn′即為對應因素的權重。如果不能通過檢驗,則需要重新構造判斷矩陣。本文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的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計算一致性指標CI,
一致性指標CI的值越大,表明判斷矩陣偏離完全一致性的程度越大,反則反之。當n<3時,判斷矩陣永遠具有完全一致性。對于多階判斷矩陣(即n≥3),需要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利用一致性指標比率CR進行檢驗。當CR<0.10時,便認為判斷矩陣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當CR≥0.10時,就需要調整和修正判斷矩陣,使其滿足CR<0.10為止,從而具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一)建立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多層次結構
本文中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選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提出的九項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指標。將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設為最高層(A),從金融發展因素、社會因素、經濟信用因素這三個方面來評定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將這三個因素放在同一層次作為準則層(B)。每個準則層下面有設不同的因素,作為因素層(C)。如下表3所示:
注:表中最后一列的數據是根據最后的計算結果填入的
(二)建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向量和一致性檢驗
根據表3的層次結構結合問卷調查,應用1-9標度法,獲得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如表4~表7所示:
三、總結
由表4~表7計算結果可以得到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三個準則指標和因素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并將計算結果填入表3最后一列,得到評價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各個指標的權重。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金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的九個指標中,影響力較大的順次為地方經濟基礎、地區金融發展、法制環境、誠信文化。這樣的結果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報告》中的結果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時,文中利用AHP法確定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指標的權重時,因問卷調查范圍小,客觀現實很可能得不到真實反映,再加上AHP法的使用帶有一定主觀因素,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不過,通過建立層次分析模型對金融生態壞境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僅能夠反映金融生態環境的真實情況,這在理論邏輯上是嚴密的,同時評價結果也可以作為信息反饋作為有關決策的參考。
參考文獻:
[1]董肇君.系統工程與運籌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1 區域環境管理的概念
區域的概念是一個包含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概念,在環境學上將具有同等自然、人文、社會條件的鏈接地域或者資源體系稱之為環境區域。而區域環境管理則是需要政府、當地居民、非官方社會組織等能動性高的個人與組織在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基本科學理念對于一定區域內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進行統一管理的手段。這種管理手段以達到提高自然環境質量以及居民生活質量為基本核心,并保護自然環境的可再生循環。在持續增長的同時以不破壞環境為底線展開相應的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
在區域環境管理過程中主要包含了廣義與狹義的環境管理概念。廣義的區域環境管理是指在環境管理過程中包含了對當下區域之內的環境管理制度以及區域之間的合作管理體系。并包括了區域內的一系列外援效應。狹義的區域環境管理是指在一種特定的環境區域安排的前提下對區域內的管理制度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實現。管理的范圍包含了當下區域內的特定自然資源(如:流域環境管理)或者是一切的自然資源(如:保護區環境管理)。并同時包括了當下區域內的人文文化、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居民生活與活動等一系列人文干擾的活動。這兩個區域環境管理概念往往同時作用于一個或者多個環境區域中,進而形成了一種立體式的區域環境管理體系。
2 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
我國的環境問題往往表現為面積廣、污染嚴重、流動性強、持續性強等特點。如2011年7月3日發生在福建省紫金山的紫金礦業發生了嚴重的水污染事件。大量含有重金屬離子的污水被排入汀江。由于水污染未能及時控制,并具有明顯的流動性。此次污染不僅對紫金山流域的河道造成了污染,還對下游的包括:上杭縣、金橋等20多個縣級地區,并且對汀江生態系統造成了短時間無法修復的破壞。又如,2011年7月發生在四川省阿壩州的錳污染事件,導致涪江流域水質異常,由于四川省與下游的重慶市環保部門采取了有效的環境管理區域聯防聯控措施,使污染水團控制在四川境內,從而確保了三峽庫區的水質安全。
從上述污染事件可以看出環境污染往往是跨行政區位的,而在面臨跨行政區位的環境污染的過程中對環境的管理以及緊急事件的處理方面均無法做到有效的協調與快速的反映。因此,對于建立以環境區域為基本范圍的管理體系具有明顯的必要性。
此外,環境區域內環境具有一定的聯系性,以及相似性,處于同一環境區位的環境從植物組成、土壤構成、水源情況、氣象條件等諸多方面具有類似的外部條件。針對區域環境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對外部環境進行統一的利用與管理。更好的達到治理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目的。
3 區域環境管理的優勢
3.1以環境條件為區域劃分
在區域環境管理過程中的區域劃分是以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劃分的。根據環境學中的區域環境管理的定義,需要管理區域中的環境屬于一個體系,并且在環境問題方面具有一定的相輔相成的作用。針對此種區域中的環境問題的管理能夠在政策的制定、管理體系的制定、管理辦法的執行等多個方面達到高度的協同。在降低了工作量的同時增加了監管的可能性以及管理方案執行的針對性。能夠又有效的提高區域內的環境質量。
3.2解決跨行政區域管理的矛盾
由于環境污染具有高度遷移以及影響面廣等特點,導致了在環境區域外的環境以及行政區位的劃分無法滿足對環境管理的需求。在現有的環境管理制度下面以行政單位為基本的劃分規范,對下屬環境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往往表現為跨行政區域的監管不利,或者發現問題無法解決問題。此外,由于排污企業的不規范經營有意的選取具有爭議的監管空白進而為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創造了可能性。通過區域環境管理能夠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現,利用環境區域之間的包圍作用。有效的對環境區域內部的全部環境要素進行監管與管理。達到環境區域之間的無縫連接為壓縮不遵從企業的生存空間,進而降低了環境風險。
3.3更有利于環境資源的分配
以行政區規劃的環境管理往往以地區的發展為本位進行規劃與管理,而對于周邊地區造成的影響考慮不足。比如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往往由于行政區域內的規劃容易照顧當地的經濟發展而過多的對水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而造成了下游的河流生態系統的干旱化破壞。而采用區域環境管理由于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并不具有直屬關系因此能夠很好的站在全區域的發展視角去對資源的利用進行預算和規劃。從而很好的避免了厚此薄彼以及資源的過度開發等問題。
4 區域環境管理的實施對策
4.1 建立區域環境管理職能部門
構建新的環境管理體系,將區域環境管理脫離政府的行政區管理范圍內,而是采用中央直接負責的機制。在針對區域內環境問題的治理與管理中有權利問責地方政府。并制定相應的區域內環境資源的開發規劃,各級政府不得以任何原因進行干預。此外,在新的區域環境管理體系中需要對區域共同體的概念進行強化。做到以內部區域為一個共同核心結構與外部環境“行政區域”進行平等的、互助的管理與監管環境。進而為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
4.2 構建區域環境、政府、企業的互助關系
現行的環境管理是被當地政府壟斷的,區域環境管理需要對國家的資源進行統一,合理的規劃。在區域內形成以區域環境管理委員會為主導、當地政府以及區域內企業為核心成員的共同管理方式。在區域內的政府、企業、居民均受利于并受限于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因此只有建立多方面的合作互助的關系才能夠在根本上解決環境質量問題。進而為區域內行政政府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4.3 建立區域領導制度
在區域環境管理的制度改革方面需要主導環保領導制度以及領導責任制制度。具體的實施方案分為如下兩個方面:
在環保領導制度方面需要遵循在環境區域內區域環境管理委員會對環境管理具有絕對的領導責任。各個部門積極配合。并在有限的范圍內實現領導的權利集中。
在領導責任制制度方面,在對區域內環境的監管與管理的過程中對于出現重大責任、環境惡化以及環關責任人與責任代為以領導責任制的原則對其進行相關責任的追究。
5 結論
本文從區域環境管理的概念、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區域環境管理的優勢、區域環境管理的實施對策四個方面闡述了在提高環境質量的過程中實行與加強區域環境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關鍵性。通過論證得到了加強區域環境管理是提高環境質量的根本途徑。希望為今后的環境管理工作以及相關和諧發展工作提供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易容嬌.區域環境管理模式主流化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103-01
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取環境監測數據,客觀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源變化情況,準確預警各類潛在的環境問題,及時響應突發環境事件。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為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制定環境法規、標準、規劃等服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
1 環境監測的概念和意義
環境監測是由環境監測機構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有關法規的要求,對代表環境質量及發展趨勢的各種環境要素進行技術性監視、測試和解釋,對環境行為符合法規情況進行執法性監督、控制和評價的全過程操作。因此,環境監測必須科學、規范、及時、全面,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環境管理的需要。環境監測能夠為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指明方向,為環境污染的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據,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 新時期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工作的內容
環境保護日益受到政府和公眾的關注,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關系到環保工作依法行政和執法監管的能力水平。環境監測水平的提升必須依靠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2.1 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認識
環境監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公益性事業,“技術執法”和“政府行為”是各級監測站的唯一定位。要始終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則,要深入思考,理直氣壯,把監測的牌子“立對、立住、立穩”。把握監測工作的方向和重點,把監測工作的重心放在“碧水藍天”工程服務上。環境監測數據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的基礎,是環境管理、執法、統計、信息和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的依據
2.2 深化環境質量監測,說清環境質量狀況
科學制定環境監測方案,確定環境質量監測范圍、項目、頻次,組織實施環境質量監測,組織開展環境質量監督性監測,根據環境監測數據評估和預測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規范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說清污染源狀況,做好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促進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使用自動監測數據計算。
2.3 做好預警與應急監測,說清潛在環境風險
各級環境監測機構要加強對環境質量例行監測數據和自動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發現數據出現明顯異常或者顯著變化的,應分析原因并及時向同級環保部門提交異常報告或者預警信息報告。應急監測要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理順應急監測管理機制。由專業隊伍負責對事故現場進行偵查監測,對事故性質、參數與后果進行評估,為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2.4 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提高監測數據科學性和規范性
各級環境監測機構要加強采樣、樣品運輸和貯存、樣品前處理、實驗室分析、數據處理和報告編寫等全過程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工作,加強自動監測系統運行管理和日常維護,嚴格執行三級審核制度,保證監測數據的科學性、規范性。完善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質量管理考核工作,形成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各級環保部門要進一步落實“環境管理必須依靠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必須滿足環境管理”的基本方針。切實加強環境監測管理,有針對性地開展環境監測工作。
2.5 加強環境監測技術研究和監測信息公開,提升監測技術水平,滿足公眾知情權
要建立和實行環境質量公告、環境監測信息制度,統一綜合性環境狀況報告和重大環境監測信息。按照國家有關法規和技術規范要求,定期組織編制各類環境質量報告、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報告等,并按要求報送。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規范環境信息內容、方式,進一步擴大范圍,滿足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
2.6 加強對環境監測工作的領導,關心監測隊伍的發展
在國家不斷加大環境保護投入的基礎上,加大環境監測能力投入,強化環境監測基礎能力,調整結構,加大技術人員培訓,解決監測用房,更新監測儀器,增加監測運行經費,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支持。加快監測能力建設,保障運行經費,各級環保部門要足額撥付環境監測運行經費,保障監測工作正常開展。
3 結語
新的形勢、新的挑戰為新時期的環境監測工作跨運勢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通過環境監測工作者的努力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將有力地推進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以便于更加有效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主動、積極、優質、高效“的服務。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能力水平,開創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D922.68 文獻標識碼:A
一、環境監測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
檢測對人類與環境產生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以及排放量就是環境監測。它主要是對環境的質量的變化進行跟蹤,對環境質量的水平進行確定,為了環境的管理以及治理污染等工作而提供的基礎與保證。環境監測一般包括背景的調查、方案的確定、布點的優化、現場的采樣、實驗的分析、數據的收集以及分析等過程。整體來講,就是從計劃到獲取信息的過程。五十年代,環境監測采用的是分析化學的方法來分析污染物,但是,因為環境污染物的含量太低,并且變化也較快,就變成了分析化學的發展過程,也稱之為污染源的監測時期。到了六十年代,人們對于環境有了重新的認識,它不但包括化學物質的污染,也有噪聲的污染,環境監測具有非常大的范圍,也有很多的方法,此時的階段叫做環境監測階段。進入七十年代以后,環境監測技術變成了自動化,計算機化,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建立起了全國性的自動化監測網絡,這時又叫做自動監測階段。環境監測的手段有很多種,如物理手段、化學手段以及生物手段等。按照監測對象來劃分的話,環境監測分為兩種,環境質量監測與污染源監測。要想科學的管理環境,并進行相應的監督,其基礎就是環境監測,它也是在環境保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把污染物的種類及分布情況搞清楚,就要通過環境監測來實現,對污染途徑進行明確,對污染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可能會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預警。環境監測對環境質量有了正確的認識,把存在的環境問題有效的解決掉,對生活及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起到了協調作用,在人類的持續發展中起到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環境監測概念性分析
第一,環境監測按監測介質或對象分類可分為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土壤監測、固體廢物監測、生物監測、噪聲和振動監測、電磁輻射監測、放射性監測、熱監測、光監測、衛生監測(病原體、病毒、寄生蟲等)等 。第二,按專業部門分類可分為:氣象監測、衛生監測、資源監測等。 此外,又可分為: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生物監測等。第三,按監測區域分類可分為:廠區監測和區域監測。第四,按監測目的或監測任務劃分,其一,監視性監測(例行監測、常規監測) 包括對污染源的監測和環境質量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及污染源狀況,評價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準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這是監測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廣的工作。 其二,特定目的監測(特例監測、應急監測) 、污染事故監測,在發生污染事故時及時深入事故地點進 行應急監測,確定污染物的種類、擴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圍,查找污染發生的原因,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學依據。這類監測常采用流動監測(車、船等)、簡易監測、低空航測、遙感等手段。另外,還有糾紛仲裁監測 ,主要針對污染事故糾紛、環境執法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進行監測,提供公證數據。其三,就是監測考核驗證,這個有人員的考核與方法的驗證,新建設的項目的環境進行考核評價及相關的監測,對于項目竣工后的污染治理的相關監測。 其四,監測咨詢服務,此種監測主要服務于政府部門、生產單位以及科研機構,為國家的政府部門制訂出關于保護環境的法規與標準。
三、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分析
第一,在制訂環境標準中環境監測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基礎就是生態基準以及人體健康的基準,制訂此標準主要是依據環境目標的需求及各種環境的不同功能與技術的可靠性。第二,在總量控制與排污許可證的發放中環境監測所起到的作用,通過相關的監測,國家有關部門就能對一個地區的功能區的污染物的排放量進行核定,并發放排污許可證,實行的原則是超量減排,削減交易。第三,在排污統計與征收排污費的工作中環境監測所起的作用,通過相關的統計,對一個單位或一個地區的排污量進行估算,根據單位具體的排污情況來征收排污費。第四,在環境監督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監視與監督企業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以便對環保 的法律法規進行落實。除此之外,環境監測還把一個地區的環境狀況充分的反映了出來。第五,在糾紛仲裁中環境監測所起的作用,在生產的過程中,也是有可能發生環境污染的事故,這需要相關的仲裁監測來處理,進行實地的取樣并加以分析,才能對污染來源作出準確的判斷,才能有效的避免生活或經濟上的損失。第六,在科學的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一生產力就是科學技術,包括節能科研以及工藝改革的環境監測等。如果把這方面的環境監測做好的話,對于科學研究以及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工業與科學都在快速的發展,環境監測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對工業污染原的監測,而是走向了一個更大的環境監測。監測的對象不只是對環境質量帶來影響的污染分子,還有對生態以及生物變化的監測。監測環境污染物一般不僅僅是對它的成分與含量的測定,還要對它的結構、形態以及分布的規律進行監測。對于生物污染以及物理污染的因素也要進行相應的監測,唯有如此,才能對環境污染進行全面的確定,確定對生物及人群的生存帶來的影響,才能作出準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的意義就在于對環境質量的現狀及發展做出及時的、準確的、全面的反映,對環境的管理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同時,為控制污染源及環境的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小藝.環境監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1月
【2】 孫子健.環境保護實用知識手冊.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2012
年1月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11
0 前言
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下,環境保護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不僅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有為日后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本文通過對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之間的關系,以此來為我國環保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先進的理論支持,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1 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概述
1.1 環境監測基本概念
環境監測主要是指對地區范圍內,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進行監測,以此來實現對地區內環境的質量以及整體趨勢的掌握和預測。其作為一種國家監測部門,主要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以及設備進行主要數據的測定,其中包括環境的污染程度、變化趨勢等。通過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對當地的環境綜合質量進行評價以及預測,以此來對日后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防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1]。
從其內容上看,環境監測的主要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雙重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具有兩種基本特征,首先是以統計學為基本原理,對環境污染進行實時的檢測并進行統計,其中也包括許多多元化的學科知識。其次,是以為社會服務為主要目標,根據其監測的結果來開展我國的環境管理和保護,是其主要的數據保障。
1.2 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是指對在地區范圍內所開發的活動以及項目,對周圍的環境質量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評價,即在一定區域內的項目規劃工程實施過后,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對影響的評價,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個基本層次,首先是對環境的影響,即通過實地調查、采樣等,對地區內的實際情況進行監測,確保其環境是否存在質量問題等[2]。其次是預測,即在調查采樣后,結合項目開展前的環境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以分析項目工程是否會對日后的環境帶來不良的影響,包括可能發生的環境質量問題,都要進行合理的預測。最后進行跟蹤評價,通過日常對周圍環境的監測,對地區內的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并定期跟蹤,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2 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
環境保護工作,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首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下的必然趨勢,環境監測作為其工作中的重點內容,通過對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關系的研究,也成為了確保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開展的主要途徑之一[3]。
2.1 環境監測是環境影響評價的核心基礎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核心基礎,對其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對周圍的環境質量進行長期的監測,才能有效開展接下來的一系列工作,由此可見,環境監測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2 環境監測是監督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手段
環境影響評價,通常是由項目建設單位通過對環境質量監測部門的委托,從而開展的一項環境評估工作,而環境監測作為對環境質量數據調查的主要方式,也成為了監督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手段。在項目建設單位開展工程的過程中,勢必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影響的大小、好壞等,均需要對其進行監測和預測分析,得出相應的評價,才能實現環境保護工作的合理開展。因此,通過環境監測工作的有效實施,可以進一步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進行檢驗和監督,逐漸成為確保環境影響評價質量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3 環境監測對環境影響評價有引導作用
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環境監測,它是貫穿于整個評價體系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確保評價質量的基礎保證。在評價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項目工程開展的區域范圍進行環境監測,并通過監測的結果進行分析和預測,判斷項目開展的可行性。
3 提高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途徑
3.1 環境監測的規范化管理
環境監測作為確保環境影響評價質量的基礎保障,必須實現對其的規范化管理,才能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健康開展。在環境監測站內部,應對制定出嚴格的管理制度,通過對員工的職責分配,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確保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符合實際。同時,對監測設備、材料等,也要進行規范化的管理,確保其符合國家的標準,可以有效的監測出精密的數據。
3.2 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監督
在環境監測的過程中,應當進行嚴格的監督。環境監測站的管理者可以成立工作監督小組,通過對環境監測過程的全面監督,包括監測的方法、監測設備的使用、實驗室內的分析調查等,都需要進行合理的監督,這不僅可以有效減少監測數據的誤差,同時也為日后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加準確的數據,有利于應對措施的研究和日后環境質量的預測,為我國環保事業的開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4 結束語
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但同時也使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內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環境監測作為我國目前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觀念下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現代化社會發展中的必然趨勢。本文在對環境監測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從其與環境影響評價之間的關系入手,從而進一步提出提高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途徑,以此來促進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我國的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同時也為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研究擬采用遙感影像像元的空間分辨率,貨幣化城市地域居住空間鄰近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9?20]及環境污染損失的綜合效果,從而整合不同指向的生態資源的環境效應評估生態質量。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原理,分析城市內部生態質量以及生態質量指數的空間分布。研究結果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依據,也可以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水資源和城市噪音質量數據來自《深圳市環境質量報告書2005》,區發病率數據來自《深圳市衛生局統計資料匯編2005》,深圳市2005年土地利用圖(空間分辨率30m)及數字高程圖(DEM)來自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相關統計資料來自《深圳市統計年鑒》。
1.2生態質量評價方法
Ehrlich等[21]在1974年提出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形成及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本文基于此,考察生態系統價值和人類建設活動對生態質量的影響,即將兩者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價值增減統一為生態質量指數的度量。由于生態系統具有服務功能,城市生態系統對生態質量產生增加值,其評價方法借鑒Costanza等[22]的研究成果,認為同類型生態用地產生的功能值相同,生態用地面積與其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增加值成正比。提取研究區域內各生態用地面積即可得生態系統增加值:,ijiY=∑Y×Q(1),iY=∑Y(2)Yi表示某類型的生態用地產生的增加值,Yij表示某類型某生態用地斑塊產生的增加值,Qi表示該斑塊的面積,Y表示全部生態用地類型產生的增加值。人類建設污染環境,對生態質量產生減損值。采用環境經濟學方法,對廢氣、廢水和噪音3種具有較強空間影響的減損項使用不同方法計量。根據人力資本法[23]將研究區內大氣污染導致的健康損失成本作為廢氣相關的生態質量減損值,包括住院損失的勞動時間價值、醫療費用以及患者死亡損失:0[()]()iiiiiiL=p×∑T+D×d+Y×M×R?R,(3)L表示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失值(萬元);p表示人力資本(取人均凈產值,單位:元/(年•人));Ti表示i種疾病患者人均喪失勞動時間(年),即住院時間;Di表示i種疾病患者死亡的平均誤工(年);di表示i種疾病的患病死亡率;Yi表示i種疾病患者平均醫療護理費用(元/人);M表示污染覆蓋區域內的人口數,單位(萬人);Ri,R0i表示分別為污染和清潔區i種疾病的發病率(人/10萬)。參考污染損失?濃度曲線法[24],對不同污染物計算曲線參數a和b以及復合污染損失率R,由式(7)得到水污染的經濟損失。即:a=[(1?RB)/RB]^((1+CM/CB)/(CM/CB?1)),(4)b=21×G^(99/(CM/CB?1)),(5)×r=1/(1+a+e?bc),(6)S=K×R,(7)CB表示污染物的本底濃度,CM表示引起水體嚴重污染時的臨界濃度,RB表示本底濃度時對應的污染損失率,RM表示最高濃度時對應的污染損失率,r為單類污染物損失率。對不同的污染物類型使用概率理論計算復合污染損失率R。S為污染物價值損失,K為水資源價值。根據防護費用法,計算將現實噪音降低到無害的程度所付出的防護工程成本:Y=Q×C,(8)C表示單位長度防護成本,Q表示噪音路段長度。根據城市生態特性,考慮3個基本效應。其一是距離衰減規律,受體距離主體距離越近,受其價值增減的影響就越大;其二是面積效應,作用距離相等時,面積越大的主體對受體的作用越大;其三是綜合效應,受體的生態質量指數是所有鄰近主體產生的增減量算術之和。通過上述三種效應綜合,分析城市生態質量空間分布,計算過程均在ArcGIS9.3平臺上實現。
1.3影響因素空間評價方法
數據經上述計算后匯總到矢量圖上,在ArcGIS9.3平臺上對不同用地類型數據進行緩沖分析,與土地利用數據保持相同的空間尺度。通過距離分析和柵格運算取得衰減效果,最后將各類型結果進行疊加分析。
2結果分析
2.1居住環境質量的空間分布
根據以上方法得到生態質量空間分布圖(圖1),可以發現:生態質量指數最低的柵格大部分位于寶安區;生態質量指數最高的柵格大部分沿東海岸分布。在30m為分辨率的柵格圖層中按照Percentile劃分法將生態質量狀況歸為5個等級(表1)。30m分辨率的研究結果有助于理解整個深圳市的居住空間生態狀況,對此結果進行分區統計則有助于分析影響生態質量的宏觀因素,為改善生態質量措施的制定和執行、提高其目的性和針對性提供依據。由于深圳市的特區占地面積較廣,從大小上與市區大致相同。在特區內按照市區、特區外按照街道為單位提取范圍內的數據柵格點統計區域均值,得到生態質量等級圖(圖2)。從表2可以發現:全市生態質量指數均值為49208.0,屬于中等水平。大鵬和南澳街道,即龍崗區南部的生態質量指數在深圳市最高,其北部生態質量指數為最低。以福田為中心向兩側居住空間生態質量指數逐漸降低,東部地區的生態質量多優于西部地區,北部地區的生態質量稍劣于南部地區。特區內的生態質量平均來說優于特區外,特區內由東向西生態質量變差,特區外則呈斑塊狀交錯分布。#p#分頁標題#e#
2.2生態質量空間結構形成的驅動因素
2.2.1城市規劃的影響
深圳區內包含丘陵、盆地、谷地和沿海平原等多種地貌類型,生態環境破碎而復雜,為保護區內環境,明確城市發展方向,政府在早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相關規劃,其中基于地形條件對用地建設的相應準則對生態質量空間格局具有重要影響。根據《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全市可建設用地的標準包括:特區內海拔不超過50m;特區外不超過80m,坡度<25°等。在此規定下,海拔較低、坡度較緩的土地先被城市建設利用。可以通過地形與生態質量的關系證實城市規劃的影響,坡度(30m分辨率)與生態質量指數(中位數)的相關系數達到0.71(圖3),即地勢越陡處生態質量越好。以羅湖為分界,羅湖西部、福田以及南山地區地勢平坦,使其成為20世紀80年代城市發展規劃中的主要空間,而羅湖以東的區域則受地勢限制發展甚緩,即便與香港接界也由非城市景觀主導,從而在生態質量上有較大潛力。此外,特區外條帶狀的生態質量分區和山脈分布也說明了這一點。可見,政府基于地形條件的用地規劃是生態質量空間分布狀況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
2.2.2城市功能演進的影響
中圖分類號:X196;X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環境保護觀念的深入人心和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倡導,人們力圖尋求經濟與環境的平衡點,因此對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日趨重要。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說是一種體現環境與經濟關系的假說,它認為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即在經濟發展初期,環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惡化,而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環境會隨經濟發展而有所改善。本文通過整理現有大量文獻,分析和歸納EKC假說的基本概念、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及其局限性,并結合我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情況,針對環境質量改善提出相關建議。
1 EKC概念及起源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首次提出“倒U假說”,即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這種倒U形關系曲線稱為庫茲涅茨曲線。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對全球環境監測系統的城市大氣質量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SO2和煙塵隨人均收入的增加呈倒U形關系,與庫茲涅茨曲線相似[1]。隨后他們首次將反映污染水平和收入水平關系的倒U形曲線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2],即:隨著經濟增長,污染水平逐漸增加,當經濟增長超過一個轉折點后污染水平開始隨之下降(如圖1[3])。從經濟發展總體趨勢上看,這一過程也是從清潔的農業經濟到污染的工業經濟,最終變為清潔的服務經濟的過程[45]。
2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影響因素
2.1 環境質量需求的收入彈性
環境質量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在價格和其他因素不變
圖1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的條件下,由消費者收入變化引起的對環境質量的需求發生變化的程度。有學者認為這是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67]。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人們對清潔環境的需求也隨之增強。較高收入者不但更愿意消費綠色產品,也會促進環境保護活動的開展和相關規章制度的完善。
2.2 經濟的發展
影響環境質量的經濟發展因素有:經濟發展規模、技術水平和結構[1,810]。隨著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經濟過程中會消耗更多自然資源,并排放更多廢棄物,導致環境水平下降。但經濟發展會促進技術水平的提高,從而將過時的污染型技術更新為清潔型技術,又可以改善環境質量。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會隨之從能源密集型工業發展為清潔型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從而促使EKC轉折點的到來[3,11]。EKC假說表明,在初期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占上風,但技術水平提高和結構變化帶來的積極影響會逐漸抵消負面影響,趨向于降低污染水平。
2.3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對EKC的影響有幾種形式:污染轉移、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傳播、國際援助和全球化等[10]。污染轉移指的是污染密集型工業有從環境法規較嚴格的國家向法規較不完善國家轉移,一般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12],這是增加環境不平等和拖后EKC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技術傳播加強了清潔型技術在全球范圍的普及和應用,可能允許發展中國家“潛水通過”EKC。國際援助則是為相關培訓、政策改革、信息收集或公眾環境教育等活動籌措資金,在降低和壓扁EKC中起到重要作用。全球化則一方面增加了投資和職位的競爭,使污染轉移的趨勢加劇;另一方面又為較落后的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和收入,從而提高環境質量。同時國際貿易發展必將激勵清潔型新技術的發展和環境法規的完善,這方面對環境改善有積極影響。
2.4 市場機制
市場中買賣的自然資源內在的“自調節市場機制”可能使環境質量避免隨收入而繼續惡化[13]。伴隨經濟發展和市場機制完善,資源的稀缺性通過價格反映出來。這種價格機制激勵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等技術創新,以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降低開采量和成本,這會推動非資源集約型技術的發展。同時市場主體(包括公民、企業、決策者、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環保觀念的增強和對企業施加的壓力對維持或改善環境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消費者選擇購買綠色產品、銀行把環境指標作為企業貸款的主要依據等[3]。資本市場在鼓勵清潔型產品方面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10,1415]。
2.5 法規
一些研究者認為,環境法規的不完善會導致污染持續加劇[16]。而強大的政策和法律體系能促使EKC“變平”[17]。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展中國家一改往日環境管理體系匱乏、保護不力的局面,正從管制政策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法律監管形式轉變[1819]。
3 EKC假說的實證研究
目前已有EKC實證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有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ARDL)法[2021]、廣義矩方法(GMM)[2223]、匯集平均組評價方法(PMG)[24]等。采用的環境指標主要分為3類:空氣質量、水質及其他環境質量指標。水和空氣污染數據多為以下途徑獲得:全球環境檢測系統、聯合國統計年鑒、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生產年鑒、世界健康組織健康數據庫、國際能源署、國家實驗室、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綱要等。經濟數據(人均GDP、貿易等)多來自于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表、世界銀行等[10]。
早期EKC實證研究、研究方法和主要發現見表1[25]。
表1 環境和經濟關系以往研究概括
注:EC為能源消耗,VAR為向量自回歸模型,VECM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ARDL為自回歸分布滯后過程。
3.1 空氣質量指示劑
空氣質量指示劑的一些實證研究證實空氣質量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符合EKC假說,但多是在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未證實EKC假說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經濟尚在飛速發展,第二產業份額仍在增長,環境友好型技術尚未廣泛采納。因此發達國家應更積極地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援助,以此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全球環境。
3.2 水質指示劑
水質指示劑的EKC實證證據更加錯雜。研究水質影響時采用3大主要指示劑:(1)水中病原體(排泄物和大腸桿菌總數)的濃度;(2)重金屬(鉛、鎘、汞、砷、鎳)的量和人類活動排放到水中的有毒化學物質;(3)水中溶解氧、生物和化學需氧量。目前許多水質指示劑EKC實證研究得到的曲線形狀和峰值相矛盾[26]。也有一些指示劑如河水中的排泄物大腸桿菌群顯示N形曲線[27]。
Lee選擇了1980年-2001年97個國家的樣本,采用GMM方法研究了水污染的環境庫茲涅茨假說[23],發現不同地區水污染有不同的EKC關系。在美洲和歐洲存在實際收入和環境惡化的倒U形EKC關系[2,28]。但生物需氧量(BOD)排放的EKC假說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并不存在。其原因可能與不同區域的收入水平有關。所選的20個非洲國家中有17個屬于低收入組,說明非洲國家的實際收入水平還未達到轉折點,因此未發現EKC關系。至于亞洲和大洋洲,28個所選國家中有16個屬于低收入組,12個屬于高收入組,因此EKC效應可能被稀釋。而美洲和歐洲大多數所選國家屬于高收入組,其收入水平達到了轉折點,因此其實際收入和BOD排放之間存在EKC關系。綜合分析97個國家,實際收入的改變不會影響BOD排放,說明目前在全球范圍并不存在倒U形EKC關系。
3.3 其他環境質量指標
其他一些環境質量指標也用來檢驗EKC假說,如市政固體垃圾、城市環境衛生、安全飲用水入口、能源使用和交通量等,其中大多數并不支持EKC假說。研究發現對人類健康有直接影響的環境問題(如城市環境衛生和凈水入口)有隨經濟發展而穩定好轉的趨勢。相反地,當環境問題可以具體化(比如市政固體垃圾),在高收入水平時曲線可能也不會下降。
綜上所述,EKC假說可能對某些影響局部且較短期的污染物(如空氣質量指標)更實用,而對那些更全球化、非直接的和長期影響的污染物不一定適用[10]。只有本地空氣污染物與經濟收入之間存在典型的EKC關系,如城市空氣中SO2、SPM、NOx和CO的濃度。相反,全球環境指標(非直接影響)如CO2、城市垃圾、能源消耗和交通量等,則會隨收入單調上升,或者存在很大標準誤差的高轉折點[29]。倒U形關系的轉折點根據污染物和環境指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數污染指示劑的預計轉折點在3 000~10 000美元收入范圍內。
4 對EKC假說的質疑
對EKC假說的研究文獻眾多,也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但EKC假說也存在以下缺陷。(1)環境指標的選取問題。單一環境指標難以代表整體環境質量,而使同一指標的污染物總量、人均排放量、排放密度及污染物濃度也反映指標的不同方面。指標形式不同會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2)數據來源問題。由于很多環境質量數據難以獲得或者時間序列短,其代表性值得商榷。(3)EKC假說忽視了生態系統閥值[30]。圖2中ABCD曲線即傳統EKC曲線的前提是認為生態系統可以自我凈化,污染容量無限大。而實際當污染超過環境承載力,生態系統將無法自我恢復乃至崩潰,此時曲線為ABE軌跡。只有當環境拐點小于生態系統閥值時,EKC假說才適用。(4)EKC研究往往根據單一國家的單一環境指標進行的,而不同國家的經濟背景、經濟結構、自然資源等都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同時,由于本文前述的污染遷移等因素,污染型工業往往從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轉移,導致不發達國家難以遵循發達國家的EKC曲線。迄今為止,現有很多國家的環境-經濟關系研究并沒能給出EKC證據[21,22,24,2627]。
圖2 環境庫茲涅茲曲線[30]
5 結論與建議
首先,EKC假說一般適用于空氣質量等影響局部且較短期的指標(即本地空氣污染物如SO2、SPM、NOx和CO等),且有一些實證證據;而對長期的、影響范圍較廣的全球環境指標(如CO2,城市垃圾,能源消耗和交通量等)則不一定適用。另外,與人類健康有直接關系的環境因素(如城市環境衛生和飲用水)有隨經濟發展而好轉的趨勢。
其次,EKC假說本身具有其局限性,它忽視了生態系統閥值,并且難以選取可以表征整體環境質量水平的代表性指標。另外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背景、自然資源都有所不同,尤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差異巨大,不能一概而論。甚至我國東西部地區,由于發展模式不同,經濟和環境關系也不同,對其研究還應更細致一些。
EKC假說的基本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發展中國家應借助國際貿易的大環境,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清潔型技術、政策改革、公眾教育和法律體系,力圖降低環境拐點,壓扁EKC曲線,尋求經濟、環境兩不誤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在EKC曲線研究過程中,建議嘗試對各項環境指標進行耦合,以反映整體環境水平的變化,收集、記錄長序列環境數據,結合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對EKC假說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P2]Grossman G M,Krueger A B.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JP]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1:3914.
[2] 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J.Econ,1995,110 (2):352377.
[3] 李正升.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質疑與思考[J].生態經濟,2010,(11):5558.(LI Zhengsheng.Consider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y,2010,(11):5558.(in Chinese))
[4] Agras J,Chapman D.Analysis a Dynamic Approach to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267277.
[5] Arrow K,Bolin B,Costanza R,et al.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J].Science,1995,15:9195
[6] Carson R T,Jeon Y,McCubbin D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and Income:US data[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33450.
[7] McConnell K E.Income and the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383399.
[8] Vukina T,Beghin J C,Solakoglu E G.Transition to Markets and the Environment: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Manufacturing Output[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4):582598.
[9] [JP2]Xiaoli H,Chatterjee L.Impact of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on CO2 [JP]Emiss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1997,25(3):395407.
[10] [JP2]Dinda S.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A Survey[J].[JP]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31455.
[11] 甯江冰,張川,蘇仕軍,等.成都市水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實證研究[J].環境保護科學,2009,35(5):2931,65.(NING Jiangbing,ZHANG Chuan,SU Shiwu,et al.Case Study of Water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engdu City[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2009,35(5):2931,65.(in Chinese))
[12] Copeland B R,Taylor M S.Trade and Environment:a Partial Synthesi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765771.
[13] Unruh G C,Moomaw W R.An Alternative Analysis of Apparent EKCtype Transit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21229.
[14] [JP2]Dasgupta S,Laplante B,Mamingi N.Pollution and Capital Market in [JP]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1,42:310335.
[15] Dasgupta S,Mody A,et al.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Analysis[J].Oxy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1,29(2):173187.
[16] Hettige H,Dasgupta S,Wheeler D.What Improves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Evidence from Mexican Industr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0,39(1):3966.
[17] [JP2]Panayotou T.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JP]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65484.
[18] Dasgupta S,Laplante B,et al.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1):147168.
[19] Panayotou T.The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s in Transition[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4):401412.
[20] Abdul J,Mahmud S F.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hina[J].Energy Policy,2009,37:51675172.
[21] Acaravci A,Ozturk 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urope[J].Energy,2010,35:54125420.
[22] Jaunky V C.The CO2 Emissionsincome Nexus:Evidence from Rich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11,39:12281240.
[23] Lee C C,Chiu Y B,et al.The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for Water Pollution:Do Regions Matter[J].Energy Policy,2010,38:1223.
[24] [JP2]Iwata H,Okada K,et al.A Note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P]for CO2:A Pooled Mean Group Approach[J].Applied Energy,2011,88:19861996.
[25] Wang S S,Zhou D Q,et al.CO2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 Panel Data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1,39:48704875
[26] Hettige H,Mani M,et al.Industrial Pollu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visited[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2:445476.
[27] Shafik N,Bandyopadhyay S.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Time Series 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R].Background Paper for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World Bank,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