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素質教育的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7 17:52: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簡述素質教育的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簡述素質教育的特征

篇(1)

我國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很多年了,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各個學校也在做不同程度的調整,但是,由于我國考試制度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要進行深入的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導致很多學校并不能真正的實現素質教育。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更是一個難度較大的問題,因此,也引起了多方面的關注。那么,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老師的教學方式,是一個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一、素質教育簡述

要想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做好初中數學改革,就必須明確素質教育的深刻含義以及其目標。

當前,由于各個方面對素質教育的研究,導致出現了很多中版本的素質教育概念,這主要是由于他們所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就不盡相同。那么,我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對素質教育給出了明確的定義:“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素質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獲得成功的能力、具備成功的人格的一種教育。也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正是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既要提高教學效果,又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所以,各個學校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掀起了一場課程改革的浪潮,也催生了新課程標準,這些都是我們進行初中數學改革的標準。

二、初中數學改革策略

要進行有效的初中數學改革,我們應該從教師的教學方式著手,從老師的教學方式中,把科學的學習方式滲透給學生,讓學生輕松快樂學習。

1.緊密聯系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情境教學

素質教育提出之前,整個課堂的中心都是教師,學生只在被動的聽。這種乏味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表面上看他們在認真聽課,其實,思想上已經溜號了,這也導致了學生對很多數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出現了空白的狀態。這種教學方式也會給學生一種誤解,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就是記住基本的概念、公式、解題方法,然后再題海里對這些知識進行反復的鞏固。這就導致了學生探索問題能力的喪失。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將教材上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的聯系,利用有趣的生活常識、故事、圖表等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學平行線一課內容的時候,學生在理解平行線定義時可能會有一定的障礙,這樣我們就可以讓他們看看窗外的電線,電線是分火線和地線的,如果這兩條線相交叉的話,就會發生短路的現象,導致停電,因此,這了兩條線必須是平行的,永遠都沒有交點的,那么這就導出了平行線的定義“永遠不會相交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這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什么事平行線,還通過實際的觀察和分析,加深了對平行線的印象。同時,在此還應該給學生留下探索的題目,“生活中還有什么樣的兩條線是平行線?”。這樣就進一步引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通過這種方式的改革,能夠讓學生能力得以提升,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學會主動去探究問題,同時還減輕了學生的復習難度。

2.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設計教學方案

在設計教學方案之前,教師首先要進行角色轉換,要放輕自己在課堂當中的地位,不要再把自己作為課堂的核心,要明確課堂的核心應該是學生,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提高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這樣才能做到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而不是像以前的教案,突出的是教師的教學過程。

在設計教學方案之前,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其思想特征、學習情況等,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在實施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進行,要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無處不在,他們要用他們的探究精神去發現,要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問題探究。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情境進行相應的控制,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來設計情境,把數學知識分層次,分難度的分布在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去發現、去探索、去分析、去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思維不夠發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保證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3.重塑師生關系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都處在領導者的位置上,不容學生有所質疑,而學生只是一味的服從。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要想進行改革,首先就要轉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要讓教師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知識的主體,我們進行教學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也要讓教師認識到,學生的能力對他們以后發展是異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在培養有知識沒能力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之于社會是一種負擔。要實現教師觀念的轉變,教育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對教師進行專門的素質教育宣傳可課程改革宣傳,讓教師認識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

其次,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只有自己主動的去學習,獲得的知識印象才深,學習的效果才好。不要像以前一樣圍著教師轉,而要配合教師自我探索問題,總結經驗,獲得知識。

總結:

素質教育下的課程改革有很多種方式,其探索的路程還很長,這里,只提出了幾點簡單的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必須從教師入手,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設計教學方案;緊密聯系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情境教學;重塑師生關系等,才能夠有效的進行數學改革。

參考文獻:

篇(2)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發展。

1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喜好和審美能力。幼兒審美素質教育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意義。

1.1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心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即人的“個性”。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術活動為例,幼兒以其內心的需要出發,通過色彩、形態等造型語言來進行表現,并將這種表現傳達給觀眾(家長、教師、同伴)。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體驗到幼兒創作時的感受,對其造型和表現流露出贊許之情。觀眾的同感和贊許反饋回幼兒,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幼兒對自我表現的自信、喜悅等良好的情緒體驗。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自由創造的快樂體驗,其創造力和自我表現的愿望被不斷激發,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養。

1.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

人的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有著明顯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獨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博士探究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夠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靠于大腦兩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和協調才能進行。

上述探究表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審美活動主要是由大腦右半球支配的,對幼兒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將有助于他們大腦的健康、協調發展及大腦右半球潛能的開發。

1.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一般聰明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幼兒所接觸到的美的事物及創美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他們從事審美活動時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互補功能,有助于幼兒一般聰明的發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兒期就有濃厚的審美活動喜好并經常參加審美活動的幼兒,他們上學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識結構的學習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強、思維靈敏、想象力豐富、動作靈敏協調、感情充溢等特征。

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2.1審美素質的內涵

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喜好和能力。還包括審美情趣和喜好、識別美丑的能力、藝術才能和特長等。

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審美喜好在幼兒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關鍵的功能。有了喜好,幼兒能對對象形成主動開放、積極接納的心態。而審美能力是指幼兒在審美的過程中對具體審美對象進行感受和表現的能力,它是在審美活動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是后天有意識的藝術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審美能力制約著學前兒童藝術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審美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審美能力的兒童,在感受美和創造美方面體現出來的效應是有顯著差異的。同時幼兒審美喜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其審美能力的發展,只在當他能真正欣賞和創造美時,他的審美喜好才能得到進一步的保持和發展。

2.2審美素質教育的內涵

審美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幼兒對審美活動的喜好,提高幼兒在審美活動過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對兒童進行審美喜好、審美能力的教育。不僅僅指借助音樂、美術、文學等形式進行的審美素質教育,還包括以大自然環境、人的言行等為審美對象的素質教育。

審美素質教育既不是要培養兒童成為藝術家,也不是要讓藝術完全成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發幼兒最初對美的喜好,給人生一個好的開端。美的事物能激發人們的情緒情感,和學前兒童的熟悉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兒普遍喜歡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樂曲、富于變化的形體,即使在嬰兒階段也會注重和喜愛這類刺激。而且,幼兒心理的可塑性大,布滿好奇心,輕易培養審美喜好。

美的事物圍繞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假如對它們的存在熟視無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賞它們,但卻沒有相應的審美能力得到應有的享受,那么這個人的生活空間和精神空間都將是狹隘的。假如說喜好構成了學前兒童審美活動的原動力,那么審美能力則是幼兒成功地從事藝術活動所必須的心理特征。正如費爾巴哈所說:“假如你對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情感,那么你聽到最美的音樂,也只是像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在審美活動中,只有具備了審美感受力和創造力的幼兒,才可能真正投入審美活動,并從審美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審美教育。

3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征

3.1幼兒期審美的特征幼兒期是個體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交際”的范圍也日漸廣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狹小天地,而且有了眾多的同齡伙伴,并在不同游戲中形成了一個“兒童社會”。“兒童社會”不僅滿足孩子渴望參加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非凡形式的審美實踐活動,但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審美標準,在活動中不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現出以下一些特征。

3.1.1大多注重審美對象的外形美,對那些鮮艷、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生美感幼兒喜歡漂亮的色彩,喜歡有趣的,非凡是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和節奏感強烈的兒歌。在文學欣賞中,他們喜歡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的藝術形象。幼兒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著,而是咩咩地叫著: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過來的,小花貓是喵喵地叫著跑過來的……??梢娪變簩ψ鳛閷徝烂浇榈奈乃囎髌返纳鷦有?、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著非凡的要求。

3.1.2情感強烈、外露、不穩定是幼兒審美的又一特征

審美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是構成審美心理的要素。幼兒在審美過程中,情感活動十分強烈。孩子來到野外,看見花呀、草呀、小動物呀,會興奮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滾,表現出極大的審美愉悅。孩子在聽故事時聽到傷心處會掉眼淚。同時,幼兒的美感體驗并不深刻,且缺少穩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積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會扔下積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紙上畫小房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雞,他又覺得捏小雞有趣,跑去捏小雞了。孩子越小,這種表現越突出。

3.1.3審美想象日漸豐富,且帶有幻想色彩

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的想象是大膽而又奇異的。孩子編的故事怪誕離奇,會令人目瞪口呆。游戲中的想象更為豐富,樹葉、瓦片、小草,在他們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兒童的畫往往是造型夸張、構圖出格、想象奇異,魚可以游到天上,太陽、小鳥、云朵卻畫在地上。同時,幼兒的審美想象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們把自己強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審美對象,審美想象則隨著自己的感情而變化。如媽媽讓孩子畫一只小鴨子,可孩子畫了四只。媽媽問他為何不按要求畫,孩子卻說,“一只小鴨子多孤單呀!許多小鴨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說明他在畫畫時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1.4審美評價愿望強烈,標準簡單,且有兩極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在審美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急于對各種事物做出審美評價的強烈愿望。如孩子在看電視、聽故事時,總是急于分辨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故事是好聽還是不好聽,充分顯示情感的兩極性(愛和憎、樂和悲、好和壞)特征。古爾維奇說:“兒童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范圍內轉來轉去,好和壞、對和錯、喜歡和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

3.2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征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通常簡稱為“幼兒審美教育”或“幼兒美育”。根據幼兒期審美的特征,在對幼兒進行審美喜好、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3.2.1情感表現性

幼兒對美的喜好、情緒、情感和態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和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情節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往往不因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體現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忽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碑嬓茇垥r,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這時教師決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實的審美情趣。

3.2.3手段表現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一定的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砂堆里插上樹葉,表示“綠在沙漠”。又如,教師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表現冬天的嚴寒,有的幼兒畫出了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襖,有的則用白色手工紙剪出漂亮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紙屑拋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主體自主性

審美活動不是由教師強迫幼兒進行的,它是作為活動主體——幼兒的自主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是對美的自我體驗。對幼兒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師在玩色活動中害怕幼兒將顏料弄臟了衣服桌椅,常會代替幼兒完成點色的過程,不讓幼兒自己動手。這樣的活動,幼兒完全是旁觀者,根本談不上對美的自我體驗。

3.2.5目的非功利性

幼兒審美教育不以把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養情感和態度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師和家長為了讓幼兒把握“一技之長”,而強迫孩子上各種“喜好班”、“特長班”這樣做,只會使幼兒失去真正的樂趣,是一種“揠苗助長”的過激行為,是不可取的。

4如何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

多年幼教工作的實踐,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的經驗和感受,簡述如下,和同行共勉:

4.1引導孩子去發現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要經常借助它們引導幼兒去發現美,讓幼兒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是培養幼兒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自然界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我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孩子觀察各種物體的外形、色彩,講解某些自然畫面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鮮艷的花朵和暗綠的葉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鮮明的感覺。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在初次欣賞油畫《天鵝湖》時,幼兒只說好看,卻說不出為什么好看。再次觀察時,我讓他們觀察這幅畫的內容、色彩,說畫家是如何表現恬靜的氣氛的。通過啟發,孩子們發現灰蘭色的天空、深綠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優雅的天鵝在形態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征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美,給人一種舒適、閑適的情緒體驗。漸漸地,孩子們能夠發現四周事物及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了。

4.2讓美育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美,對于幼兒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其具體、豐富化。

4.2.1幼兒的生活環境美

教師要創設出和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讓孩子們置身于美好的環境中。請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布置教室,讓他們走到那兒都有玩的、有學的,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們擁有一個愉快、滿足情趣的天地。并從心底里產生要顧惜、保持美好環境的強烈愿望,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4.2.2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語言美、行為美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環節活動中有意識地要求幼兒禮貌用語美、談吐語言美、交往禮儀美。當發生矛盾時用禮貌語言解決新問題。和人交流時有要態度親切。在描述事物時要盡量運用動詞和形容詞。如教師問:“你們都看見過什么樣的天?”有的說蘭蘭的天,有的說晴朗的天,還有的說烏云密布的天、晴間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沒有一絲白云的天等等。

4.2.3注重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

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征,在審美素質教育中要充分注重審美對象的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因為孩子作為受教育者,其審美體驗的產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說教,更在他所選擇和運用審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審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圖片、實物、電影、電視等生動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并使孩子的多種感官參和審美活動。

4.2.4注重滲透于各個教育領域的審美因素

幼兒美育作為和體、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滲透于健康、科學、藝術、數學等各個領域的活動中。因為美是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在一日活動中,教師應以美育人。例如:語言活動中有語言美,數學活動中有數字美、外形美,體育活動中有動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動本身應是美的,幼兒美育也只有在各領域中交織、滲透、強化,才能最終提高幼兒的審美素質。

4.3要為幼兒提供更多審美實踐的機會

美育不僅要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力,還要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多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如讓孩子進行繪畫、泥工、折紙、剪貼、制作小玩具、學習表演歌舞和童話劇等。

4.4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

4.4.1重視課堂外的教育因素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計劃的、比較規范的活動。對教師來說,比較輕易在計劃中滲透審美活動的有關內容。但對于沒有事先計劃的幼兒自由活動,教師往往不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其實這是一個美育潛課程的新問題。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環境、教玩具、活動材料、教育設施的完美外觀、教師的端莊衣著、文明禮貌言行、師幼之間親切友愛的交往等,都能給幼兒以美感,使幼兒在美的教育中不斷發展其審美素質。

其功能是一些專門的教育活動所不能替代的。

4.4.2重視家庭、社會對幼兒美育的影響

篇(3)

素質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為目標,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精神為切入點,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其最大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得以全面提高。如何把宏觀的素質教育思想轉化為微觀的具體教學過程,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教學中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1 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教育。通過生物教材中物種的起源、進化的證據和學說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唯物主義的進化論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批判唯心主義的神創論,事物是孤立、靜止的觀點;通過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生物具有多樣性、適應性,以及生物與環境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對立、統一的觀點。

2 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通過學習我國擁有大量動植物的特有種,以及我國在防治人類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通過動物行為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互愛、愛護自己的群體、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是低等動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為最高等的生物――人類,熱愛自己的家鄉、民族、國家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3 法制教育。通過動物行為的學習,教育學生應自尊、自重、自愛,履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通過《森林法》、《環境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學習,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樹立法制觀念。

二、加強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生物實驗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實驗課,盡量多開實驗課或演示實驗。在實驗課中,除必要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外,盡量減少束縛性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并對自己的實驗結果作出推測和解釋。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及分離”實驗,毛細吸管劃濾液細線不是太粗就是不齊,要不就是把紙劃破,直接影響實驗效果。后來學生自己想辦法,不用毛細吸管,而是把濾紙在鉛筆線處折疊,直接在濾液上劃。這樣的濾液細線不僅細齊,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濾紙上析出的色素帶明顯,學生利用色素的提取分離實驗,了解了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及含量,鞏固強化了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了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提高了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三、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不妨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例如,在介紹1 880年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用水綿做實驗材料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時,筆者簡要介紹了水綿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后提出問題:此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何在?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實驗操作過程上找答案,惟獨忽略了“選擇實驗材料的重要性”這個問題。筆者就引導學生結合水綿的結構特點――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葉綠體在細胞中又呈螺旋狀分布。想到這樣的葉綠體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于觀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強調科學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如在學習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進化發展內容時,可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資料、參觀動植物園,了解自然界生物間的有趣聯系,之后簡要介紹達爾文的環球旅行及其通過旅途的所見所聞產生生物進化思想的過程。這樣通過“活動一體驗一評價”的教學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方法。

四、組建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培養勞動技能,發展特長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未來社會里將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生物技術人才和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因此,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教育更具有現實的和深遠的意義。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科學施肥、澆水、保溫、增光、補氧的原理;認識到良種的重要性,藥物防治的不良后果和生物防治的優點;掌握一些花卉、水果、蔬菜的栽培方法,魚類、鳥類、兔等動物的養殖技術。

積極的思維活動始于對問題的探究,并在問題的解決中得以發展和提高,而問題的提出又離不開社會實踐。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校園和家庭,開辟實驗基地,讓學生動手設計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獲得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可發現和培養特長生,拓寬他們的基礎知識,培養其自學能力,為未來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排頭兵。只有在教學中認真思考、研究,大膽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五、利用生物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篇(4)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148-03

漢語言文學教學是目前高校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和培養的重要學科。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內涵的精華,在新的發展時期,承擔著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學任務。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既是新時期高校學科素質教育改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對學生的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精神文化素質進行培養的重要手段,面對著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通過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是新時期漢語言文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1 審美教育相關內容簡述

1.1 審美教育的內涵

審美教育主要是指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而審美能力則是對審美感受能力、鑒賞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相關能力的總稱。其中審美感受能力是開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整個審美過程的出發點,作為審美教育的最基本內容,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對審美主體的感官美感獲得方式和方法進行培養的教育。鑒賞能力則是在感受基礎上產生的對“美”進行辨別、理解和評價的能力,辨別能力則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和關鍵環節。想象能力是指通過對將外部感知的“美”與自身的知識、能力、經驗等要素結合起來產生的精神美感受。審美創造能力則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創造和創新的“美”,審美創造能力是審美能力的最高層次,同時也是審美教育最終要達到的目的。

1.2 審美教育活動

從上述審美教育的內涵可以看出,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審美能力的培養活動。而審美能力的培養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對學生的審美欲望、審美理想進行培養,審美欲望是刺激學生開展審美活動的重要推動力,而審美理想則是激發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主要動力,這兩者是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其次,要對學生的審美心理進行培養,優秀的審美心理素質能夠指導學生對“美”進行科學的感性認知、理性認識,并且能夠在審美想象和審美情感教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最后,審美教育作榻逃教學的一個重要模式和內容,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特點,要發揮學生在審美教育中的個體差異性,創造出新意美,在審美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

1.3 審美教育開展的重要意義

審美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審美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個體競爭力,審美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情感教育的一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展審美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情商進行培養的教育活動,而情商則是指導學生獲得更好發展的關鍵要素,通過審美教育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充實和完善,在學生良好心態培養和個體綜合競爭力提升方面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審美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審美教育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功能產生積極影響,通過審美能力培養、道德意志力培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構建等活動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系統的審美心理結構,促使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審美教育還能夠幫助學生擺正心態,正確面對困境,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學生群體中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功利主義和投機主義,社會發展氛圍比較浮躁,在這種發展背環境背景下,審美教育能夠還原教育教學活動的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擺脫物質、功利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摒棄功利之心,更加純粹、自然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和自我發展過程中,通過對真、善、美的鑒賞、想象和創造,實現理性思維的構建和倫理認知結構的完善,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面對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審美教育活動的開展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自身的獨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養方面也能夠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

篇(5)

一、制定優化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

目標教學是構建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可以說,目標教學就是將所有教學的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而后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達到完成總目標。教師在上新課前,首先弄清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用書上提示的教學步驟,再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是什么,

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每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把教學目標及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心里有數,從而達到了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要有目標,教師要在課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才能順利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

二、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李如密在《素質教育與教學改革》一文中提出的幾個結合: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相結合,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這對我們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是很有啟發意義的。課堂教學應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為“會學”。要做到這點必須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腦、動口、動手上下工夫,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以學生思維為核心,以能力為目標,以育人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教學模式。

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時,可采用“啟發式”、“學導式”教學法。首先教師要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做到深人淺出,畫龍點睛,一語道破,起到指導作用,以達到“導”的目的;其次在課前預習,劃出難點,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或學生在自學中遇到了困難,迫切需要教師解難答疑時,教師應及時進行指導,這時學生的思想集中,能全神貫注,認真聽講,可收到最好的效果。教師除備好課外,還應精心設計,分析哪些材料讓學生自學,哪些材料由教師精講,哪些材料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進行,考慮精講火候,研究怎樣才能講清講透,講得條理分明,深人淺出,使講解富于啟發性。同時要避免教師“抱著走”、包辦代替、唱獨角戲,而應把教學的重點從“教”轉移到“學”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對所學學科本身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學習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尤其要培養學生自己找規律,自己做總結,通過獨立思考開發智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篇(6)

首先是以教學大綱為準則,深入領會大綱的精神。其次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我們要求參與課堂練習設計的教師要把握大綱的尺度,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研究、設計練習內容。規定練習設計的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的明確,要有針對性。練習的數量適當,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設計要有層次有坡度、難易結合,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練習和稍有變化的練習,也要有一些綜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練習題,但不能過于繁難。盡量設計出符合素質教育、具有實用價值的練習,使學生德、智、體全面得到發展。

新授課的練習月的在于掌握知識,我們按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及學習的反饋幾方面進行了練習設計。

一、按學習過程設計練習

根據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也需要有學習新知識前的準備性練習、獲取新知識的形成練習和鞏固新知識的練習。

l.準備性練習。

為了縮短新舊知識之間的距離,促進知識的遷移,在學習新知識前,應根據新學知識所必要的基礎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新課前的準備性練習。

在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為了排除學生根據個位上的特征來判斷一個數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擾,在學習前設計如下練習。

下列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

13、36、16、93、42、29、24、39

使學生看到,個位上是3、6、9的數不一定能被3整除,個位上不是3、6、9的數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從而為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做好準備。學習前的良好準備,把學生引入最佳的認知狀態,再稍加點撥、誘發,便會水到渠成了。

2.形成性練習。

為了促使新知識與學生認識結構中已有前觀念,建立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在學習新知識時,應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學習新知識的形成練習。

如: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根據知識的邏輯結構,應幫助學生認識面積、面積單位和長方形的面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應用具體感知,經概括表象,到規則抽象。下面的練習設計可看到學生的知識是怎樣在有意義的學習材料的操作和練習過程形成的。

(1)具體感知(學生動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測量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面積。

②用12個(或8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擺成一個長方形,說出它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個長方形長里正好擺5個1平方厘米,寬里正好擺3個1平方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各是多少?

②再現在現平面圖形要求學生說出下圖的面積各是多少?(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規則抽象。

在上述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測量,說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并說出測量的方法,從而抽象概括出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3.鞏固性練習。

為了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新知識,應根據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設計有針對性的單項練習。

例如,學習小數乘法時,可以針對其重難點設計下面題目。

(1)說出下列各算式來有幾位小數?

4×0.3()6.5×0.03()

43.3×4.l()

(2)在下面算式的積里點上小數點。

12.6×2.3=28981.26×2.3=2898

1.26×0.23=2898

(3)l.21×26=()

0.121×2.6=()

12.1×2.6=()

在局部的專項練習或獨立的模仿練習基礎上,再根據新知識的特點適當進行一些變式練習和對比練習。

二、按學習內容設計練習

學習內容的類型不同,練習設計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學習的練習應著眼于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法則學習的練習應著眼于理解法則、掌握操作的過程;應用題的練習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由于篇幅關系,現在只講應用題的練習。

一方面要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正確性。

例如:在學習“玩具廠計劃生產1000件玩具,已經生產了4天,每天生產210件,還要生產多少件才能完成計劃?”這道應用題時,除了模仿練習外,還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

自行車廠要裝配6OO輛自行車,已經裝配了9天,平均每天裝配72輛,自行車廠完成裝配情況如何?

使學生懂得要判斷裝配情況如何,就要用實際的裝配產量與計劃裝配的產量進行比較。

實際產量-計劃產量=超過產量

計劃產量-實際產量=還要生產的數量

從而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正確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題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維定勢。

如為糾正學生在解答應用題中“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傾向。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

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多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

小華有9張郵票,比小強少3張,小強有多少張郵票?

從而使學生懂得審題的重要性,改變學生育目機械模仿的不良習慣。

三、按學習的反使設計練習

新授課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有效地調控,以提高學習的效率。

l.對比練習

對表面相似的內容,學生學習時,容易彼此混淆,如帶分數的加減法和帶分數的乘法;求一倍數與求幾倍數的應用題等,要通過題目對比練習,培養分化的能力。

2.判斷練習

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心理因素所產生的錯誤,可以通過辯錯、改錯的練習,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例如:學習平均數問題后,設計這樣的選擇題:某工人一、二月份生產零件350個,三月份生產210個零件,四月份生產220個零件。平均每月生產多少個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篇(7)

當前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往往將“升學率”“考本率”作為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而這一訴求往往導致學校教育偏向基礎課程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尤其是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缺少會導致學生人格的缺失。21世紀以來,素質教育理念提升議程,中小學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表現越來越重視,一些中學將音樂成績作為升學成績參考內容之一,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這充分說明了素質教育在當前我國教育行業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映了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素質形成的關鍵性作用。

一我國音樂教育發展

我國音樂教育體系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雛形,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音樂教育體系的具體實施方法也在逐漸完善,推動了全國各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活動的發展,教育管理、音樂教學設備、音樂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總的來說,音樂教育正逐漸走上正軌化的道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落在了中學教育的肩上,[1]學校應將一部分“智育”中心放到“德育、美育”上,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在對中學生音樂教育上,并不能要求一蹴而就,而是立足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鑄造學生高尚的靈魂和健康的體魄,并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

二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

當前我國中小學對音樂課程的設置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沒有結合中學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行課程設計;另一方面缺乏師資力量也是許多中學面臨的問題,并且音樂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和思想的匱乏也影響著音樂教育的發展,對中學生素質培養起著消極作用。總的來說,主要癥結所在是:學校方面對音樂教育的認識程度不夠,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將“素質教育”放置其次,沒有認清中學生才是音樂教育課程的主體,音樂教學教材內容急需擴展、教育教學方法的更新以及師資力量的加強等。

三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素質形成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都知道,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的重要表現部分,其對素質教育的功能和滲透是全方位的[2]?!懊馈庇磳χ袑W生審美觀的培養和健全,通過音樂教育,使得學生靈魂得到升華;“德”育即是道德修養的提升,通過音樂教育培養21世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音樂對中學生道德修養和審美觀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近代音樂理論家王光祈認為,音樂可以喚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完成文化復興運動,音樂是一種“靈魂”的語言,是心靈的窗戶,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橋梁。

(二)音樂教育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有關“音樂智能理論”的內容提到,人在感受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形象思維能力,對其它智力的發展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于正處于由形象思維方式向抽象思維方式轉變的中學生來說,音樂教育能夠最大化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能力,起到開發智力的作用。

(三)音樂教育能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

音樂能使人擁有美好的心靈,也能使人保持身心健康。通過聆聽旋律優美的音樂,能使學生中緊張的學習氣氛中脫離出來,得到一份安寧,從而充滿斗志地投入到下一階段更緊張的學習中。有的高校還設立了“音樂治療”專業,以“樂療”法幫助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走出心理陰影,從而達到恢復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通過音樂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發現和發揮學生的潛力,實現其個人的全面發展,并對社會有所貢獻。而音樂教育作為教育工作中的一環,旨在通過對學生的德育、智力開發,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學生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從眼前的書本中抽離出來,放眼于更遠的地方,感受和認知世界。

(五)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交際能力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表達對某段音樂的感受,這就強制性要求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使得一些平時內向、不善言談的學生進行了比較多的交流,提高了學生交際能力。學校舉辦的一些音樂活動,也可以讓學生多參加,增強自己的價值感認同,提升自信心。

四通過音樂教育提升中學生素質措施

下文將主要從三方面論述提升中學生素質的措施,即學生層面、教師層面、和教學層面。

(一)激發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動力

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即是重視學生的感受,因為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音樂作品的理解可能會由于成長經歷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許多學生都有比較高的音樂見解,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生的音樂訴求,引導學生將自身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同音樂要素相結合,讓學生表達出來,盡情去感受和表現音樂。

(二)師生關系向和諧的發現發展是新課程改革以來的重要目標,教師應主要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創新兩方面改善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首先,教師應從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做起,適應時代的發展及要求,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從趨同教育向個性教育轉變,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其次,以往的音樂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脫離現實,脫離學生的實際需要,導致學生興趣下降。[3]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要多注意開展互動式教學,主動激發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多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和觀察,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音樂教學活動。

(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活動

1.課堂是教師的舞臺,是學生的戰場,要想通過音樂教育塑造學生素質就要從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活動入手。首先要規范音樂課堂的制度建設,教師從班級以及學生的個性情況入手,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獎懲措施,將中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在內,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能力,保證讓學生能夠專心地學習音樂、積極地參與課堂音樂教學活動并勇于表現自己,讓學生獲得各種成功的感覺體驗。

2.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人格塑造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通過課堂活動以及利用課余時間,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是提高自己的音樂教學能力的關鍵性舉措。

3.豐富教學活動。中學生要面臨繁重的學習任務,因此在音樂教學上,他們都希望能用豐富的教學活動來緩解學習上的壓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應對這一點有所體現。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一個班的學生劃分為音樂興趣小組,進行諸如音樂黑板報編寫、樂器欣賞等活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

五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對中學生素質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其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完善人格及培養綜合型人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經形成了相對健全和完善的教育體系。在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進行扎實培訓的基礎上,也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體育教育作為一門專業課之外的學科,對于挖掘學生自身發展潛力,開發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當中,高等職業教育中體育教育的開展現狀與其應有之義的實現還存在一定距離,轉變教育理念,推進教育改革,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育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過于傳統,未能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適應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的傳授和實踐,對于體育這種綜合性開發課程的創新能力不足,內容上僅僅是配合教育大環境之下的課程安排。因此,重技術、輕理論、內容競技化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一個通病[1]。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現有的體育教學僅僅延續了一種課堂教與學的傳統模式,并未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開展一系列的專門性的教學內容,使得體育教學內容上過于粗糙。

(二)教學方法陳舊,忽視高等職業教育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體育教學很大程度上延續了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時期的特點,互動性不強,有應付之嫌。參加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與之前教育階段的學生有著較大的變化,對于體育在其學習和生活當中的需求也相對出現變化,陳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在學習接受方面有著消極的影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造成沉悶的課堂氣氛,無法起到有效的過度銜接作用。

(三)體育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計劃安排不合理

部分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過于追求對專業技術的教授而忽視體育教育等其他綜合素質的養成,使得體育教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很低,部分體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在對體育教育的認識上停留在為教學而教學的誤區內,對終身體育觀、素質教育觀等先進理念理解不夠深刻[2],一方面造成體育教師的懈怠情緒,另一方面也在學生的觀念上形成體育課堂可有可無的消極觀念。

(四)體育教育物質支持不足,欠缺創新因素

對于體育教學科研的物質支持欠缺是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中體育教學開展困難的一大重要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因在資金來源等方面與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加之對體育教學科研潛在價值創造的預計不足,使得大部分院校都難以在體育教學科研上投入大筆資金,這無疑對引進優秀的師資,改善運動條件,創造良好體育環境產生羈絆。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體育教育的應有之義

(一)發揮體育的強身健體功能,為高等職業學習打下基礎

體育對于學生來講的基礎便在于強身健體,一方面緩解繁重的學業壓力,另一方也可以以體育的趣味性來促進學生的能動性,使其能夠保持充沛的精力來維持學習的耗費,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習提供條件。另一方面,體育教學的內容與專業課程較為不同,因此,應讓學生在枯燥無味的專業學習之外,使得體育課堂成為一個讓學生放松心情,轉換思維的平臺。

(二)發揮體育的精神啟迪功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體育課堂關注的不能僅僅限于教學計劃的安排,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體育所擔負的功能不僅在于健體和娛樂功能,還應當體現體育背后的價值,以體育精神促進開發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學生以更高更快更強等精神品質的自我轉化,堅定人生信仰,輔之以思想教育,讓學生能夠在體育課堂中不斷突破,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通過有針對性的體育學習,為專業技術建立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體育教學應當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之上,注重區分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科研實驗,能夠通過調動和發揮學生的體力、智力及心理等方面的潛在能力,為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礎性保障。同時,也應當區分不同學生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體育教學模式,使體育課堂真正的為同學服務,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服務。

(四)完善體育教育體系,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目標

體育教學的完成必須在教育計劃和大綱內完成,而其實際的教學應當有教師和學生來共同參與和完成,體育教育的這種互動性與實踐性特征,要求要對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外部環境和內在機理都進行分析和總結,克服教育體系當中所存在的困難,彌補教育體系當中的漏洞,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實現體育教育的多元化,重學生發展,重學習過程,向著差異性教育轉變[3],從而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綜合素質教育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篇(9)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確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發展。

1 審美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幼兒審美素質教育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意義。

1.1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心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即人的“個性” 。倫理學范疇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嚴,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術活動為例,幼兒以其內心的需要出發,通過色彩、形態等造型語言來進行表現,并將這種表現傳達給觀眾(家長、教師、同伴)。 觀眾在欣賞作品時體驗到幼兒創作時的感受,對其造型和表現流露出贊許之情。觀眾的同感和贊許反饋回幼兒,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幼兒對自我表現的自信、喜悅等良好的情緒體驗。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可以 獲得自由創造的快樂體驗,其創造力和自我表現的愿望被不斷激發, 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養。

1.2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大腦潛能的開發

人的大腦兩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有著明顯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獨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博士研究發現 ,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夠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賴于大腦兩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與協調才能進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審美活動主要是由大腦右半球 支配的,對幼兒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將有助于他們大腦的健康、協調發 展及大腦右半球潛能的開發。

1.3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于幼兒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幼兒所接觸到的美的事物及創美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 他們從事審美活動時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 象、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有助于幼兒一般智慧的發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兒期就有濃厚的審美活動興趣并經常參加審美活動的幼 兒,他們上學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識結構的學習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強、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動作靈敏協調、感情充溢等特點。

2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點

2.1 幼兒期審美的特點 幼兒期是個體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交際”的范圍也日漸廣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狹小天地,而且有了眾多的同齡伙伴,并在不同游戲中形成了一個“兒童社會”?!皟和鐣辈粌H滿足孩子渴望參加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審美實踐活動,但由于受知識、經驗、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審美標準,在活動中不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2.1.1 大多注意審美對象的外形美,對那些鮮艷、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生美感幼兒喜歡美麗的色彩,喜歡有趣的,特別是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和節奏感強烈的兒歌。在文學欣賞中,他們喜歡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的藝術形象。幼兒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著,而是咩咩地叫著: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過來的,小花貓是喵喵地叫著跑過來的……??梢娪變簩ψ鳛閷徝烂浇榈奈乃囎髌返纳鷦有?、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要求。

2.1.2 情感強烈、外露、不穩定是幼兒審美的又一特點

審美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是構成審美心理的要素。幼兒在審美過程中,情感活動十分強烈。孩子來到野外,看見花呀、草呀、小動物呀,會高興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滾,表現出極大的審美愉悅。孩子在聽故事時聽到傷心處會掉眼淚。同時,幼兒的美感體驗并不深刻,且缺少穩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積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會扔下積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紙上畫小房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雞,他又覺得捏小雞有趣,跑去捏小雞了。孩子越小,這種表現越突出。

2.1.3 審美想象日漸豐富,且帶有幻想色彩

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的想象是大膽而又奇特的。孩子編的故事怪誕離奇,會令人目瞪口呆。游戲中的想象更為豐富,樹葉、瓦片、小草,在他們眼中簡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兒童的畫往往是造型夸張、構圖出格、想象奇特,魚可以游到天上,太陽、小鳥、云朵卻畫在地上。同時,幼兒的審美想象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們把自己強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審美對象,審美想象則隨著自己的感情而變化。如媽媽讓孩子畫一只小鴨子,可孩子畫了四只。媽媽問他為何不按要求畫,孩子卻說,“一只小鴨子多孤單呀!許多小鴨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焙⒆拥幕卮鹫f明他在畫畫時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2.2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的特點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通常簡稱為“幼兒審美教育”或“幼兒美育”。根據幼兒期審美的特點,在對幼兒進行審美興趣、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點:

2.2.1 情感表現性

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與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2.2.2 情節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往往不因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體現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突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畫熊貓時,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边@時教師決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 幼兒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實的審美情趣。

3 如何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

多年幼教工作的實踐,我總結出幾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的經驗與感受,簡述如下,與同行共勉:

3.1 引導孩子去發現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要經常借助它們引導幼兒去發現美,讓幼兒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是培養幼兒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類藝術之源,自然界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我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孩子觀察各種物體的外形、色彩,講解某些自然畫面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鮮艷的花朵與暗綠的葉子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鮮明的感覺。藝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體現出來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強烈。在初次欣賞油畫《天鵝湖》時,幼兒只說好看,卻說不出為什么好看。再次觀察時,我讓他們觀察這幅畫的內容、色彩,說畫家是如何表現安靜的氣氛的。通過啟發,孩子們發現灰蘭色的天空、深綠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鵝在視覺上給人以寧靜的感覺,而平靜的湖水、姿態優雅的天鵝在形態上形成一種靜謐的氣氛。這些特點構成了整幅畫面的靜態美,給人一種恬靜、閑適的情緒體驗。漸漸地,孩子們能夠發現周圍事物及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了。

3.2 讓美育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美,對于幼兒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其具體、豐富化。

3.2.1 幼兒的生活環境美

教師要創設出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讓孩子們置身于美好的環境中。請孩子們與老師一起布置教室,讓他們走到那兒都有玩的、有學的,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們擁有一個愉快、滿足情趣的天地。并從心底里產生要愛惜、保持美好環境的強烈愿望,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3.2.2 幼兒一日生活中的語言美、行為美

篇(10)

正如上文所述一樣,北京大學作為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端地,早在建校初時期就設立了中文學專業,這個專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其教學方法已經固定下來。我國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與2003年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之中,對中文學專業規定開設的課程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數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門基礎課程,教育界內幾句全部認同,中文學專業在傳統專業中是最具底蘊的一個專業學科,在現代大學專業體系中也是最為穩定的專業之一,其學科自身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2.漢語言文學將以培養專業性文學人才為主要目標

多年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及其前身中文學專業已經成為作家、文學知識分子的培養基地,但是從社會學角度意義上來說,這些職業都不能成為社會職業類型,而其應用性也就沒有多大的發揮特征。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在許多高等教育學校中開設了關于中文專業中的文秘學、新聞傳播學、國際漢語等相關專業,這些課程的開設都是為了提高漢語言文學這門專業的社會應用性,為社會發展的需要輸送相關專業的應用性人才。但就近幾年干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來看并不容樂觀,就業率持續下滑,從這點就可以看出該專業的社會應用性不強,社會對其的認可程度也不高。3.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關于實踐性的內容比較少漢語言文學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對漢語語言的分析運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而相對而言,實踐性的教學內容比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學寫作這一方面,從教學內容上來看,該學科的實際應用性較差是有據可循的。

二、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及其現實意義

1.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

就筆者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的提高順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F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質中無疑是重要的環節,因此來說,漢語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提高符合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其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應用性滿足素質教育的本質需求。我國的素質教育推行已經遍及全國各院校,而現在正是高校實行素質教教育的關鍵時期,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所在在于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而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就是要將學科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發展中成為具有推動性作用的理論體系,這正符合素質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再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也是學科本質發展規律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以漢語言文字研究為主要對象,基于語言本身具有較強的工具性,也就決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點。

2.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筆者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提高不僅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具備很強的可行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漢語言文學學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理論指出,科學的理論是指導實踐的科學武器。漢語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論基礎,理論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以及語言學理論都可以成為其理論依據;再一方面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提高具有優厚的現實條件,如前文所述,我過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教育基礎,這些對于提高學科的應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條件。除此之外,在漢語言文學學科發展的過程中也做過這樣的嘗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幾點思考

1.加強改革學科教學體制的建設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應該加強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制的建設,及時的更新教學內容,擴充教學科目,注重語言實踐能力以及和社會發展相關能力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的設置,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以此來提高該學科專業的應用性提高。

2.提高語言教學的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式方法

上一篇: 創業投資概念股 下一篇: 綠色低碳合理化建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三区二区 | 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原创巨作AV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青草衣衣一二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不卡视频 | 亚洲中文字永久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