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的實踐性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7 17:52: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政課的實踐性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思政課的實踐性

篇(1)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思政課教師為配合課堂理論教學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的活動,是一個通過實踐鍛煉和社會教育來健全學生成長機制的過程。它對促進高職學生內化老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有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認同、接受、內化理論,牢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在掌握理論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知行統一。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等不同的形式,是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教師素質在實踐性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

案例教學指的是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考、研究、分析案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校園內的事例;二是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熱點、焦點問題;三是來源于歷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學是一種感染與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學允許學生開展激烈的辯論,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培養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一要具備知識素質,處理好案例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這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水平和選擇能力。二是要具備政治素質。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清醒的政治頭腦,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較強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時政新聞觀,堅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奮斗道路。三是要具備能力素質,處理好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案例教學要充分依靠教師對教學影響的調節、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練駕馭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生動活潑地發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為學生開辟自主思維的空間。

2、專題研討,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

專題研討是指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的一種實踐方法,它表現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定命題下,經歷搜集資料、分析歸納、提煉觀點、撰寫小論文并在課堂上進行研討的一種實踐過程。

專題研討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學有所用,針對性強。它將理論知識直接和實踐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學習,興趣性強。研討題目涉及領域廣泛,具有開放性。在研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性強,便于學生獨立思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三是知行合一,實效性強。專題研討的觀點和結論是學生建立在“知”的基礎上實現“行”,實現理論真正“進學生頭腦”,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單純的課堂理論灌輸所無法比擬的。專題研討作為一種思辯與創新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教師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首先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選擇好專題研討主題。教師要精通教材,有針對性地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擬定一些研討題目。如國內時事焦點問題、國際熱點問題,學生關心的戀愛交友、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問題。其次,要具備活動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討,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團結合作品質、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社會調查實踐、查閱資料、組織協調和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備課堂駕馭能力,引導課堂研討。教師引導學生在專題研討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口頭表達通順、流暢,臨場表現大方。

二、校園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校園文化,教師應該具備六種素質

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并為師生所廣泛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文化環境的總和。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關的內容,表現為學生的社團活動、讀書小組、征文比賽、辦報辦刊、演講辯論、知識競賽、書法攝影、文明(班級、宿舍)工程、愛心工程、溫暖工程、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形成關心他人、關心學校、關心社會的良好風氣,營造環境管理與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與自律有機結合的氛圍,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有道德、守紀律的品格和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習慣,訓練學生的技能,教會學生做人。

要組織建設好校園文化,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有:一是組織協調各部門,開展好各項活動的能力。二是具備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還要掌握一點琴棋書畫的技能。三是審美素質,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一種能力。四是道德素質,具有愛心,犧牲精神。五是語言表達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師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號召力。

2、網絡引導,教師應會扮演兩個角色,具備六種素質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網絡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改變著大學生行為和群體的存在方式,也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網絡對學生的消極作用越來越明顯,有害信息和錯誤觀點的傳播、各種思想觀點和意識形態的共存,可能影響學生的判斷力、改變他們的思想。長期沉迷于虛擬群體交往還可能導致人格障礙和信任危機,影響學生與他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網絡虛擬形象也會導致大學生角色錯位,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化,不利于健康成長。

政治課教師要利用好網絡這個陣地,就要扮演網絡信息員、網絡評論員的雙重角色:一是及時了解、掌握網絡輿論動態,發現社會熱點問題,有助于做好宣傳工作。二是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三是通過與學生網上溝通,交流,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四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網絡輿論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

網絡輿論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是一項政策性、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勝任這種工作需要較高的素質要求:一是要勤奮、敬業。二是要求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三是要求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四是要有較寬的知識面、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組織行為學、大眾傳播學等學科知識。五要具備一定文字表達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熟悉網絡語言特點與規律。

三、社會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開展社會實踐,教師應該樹立一個新觀念、具備三個意識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勤工儉學、公益活動與專業相結合的實習和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

實踐證明,通過實踐活動,第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接觸、體驗、融入社會,在實踐中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直觀、更親切、更深刻的體會,進一步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第二,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親自考察,了解和體驗社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

社會實踐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落實開放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新的教學觀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模式,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手段,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賦予政治課新的生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第一,教師要落實開放意識,認識到政治課的非封閉性,把政治課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讓理論與實際結合,用鮮活的社會現實,詮釋政治理論的可信度;第二,教師要落實參與意識,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不讓學生被社會假象迷惑,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得到本質的認識。第三,教師要落實創新意識。要利用好社會這個舞臺,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思維、發揮創造性潛能,創造性地工作,積極探索社會實踐途徑、方法、規律,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力求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產生創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師必須具備兩個素質

利用本地方教育資源優勢,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現場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是一種基于認知與感受的實踐教學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課實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和依托,是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內容真實可信,形式直觀生動。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教育教學視角、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達到寓教于樂,得到“知行統一”。其教學效果是校內“第一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課教師具備較強的選擇判斷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遺址、舊居、陵園、風景名勝,法院監獄都是德育基地的選項,教師必須找到基地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參觀時間、經費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選擇與判斷。一旦確立了基地目標,教師還要憑借交往能力,調動社會關系、發揮口才,與基地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與支持。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素質,只有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①王梅平、姜彥飛,《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6)

②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篇(2)

一是思想認識仍需提高。要正確處理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關系,課堂教學在整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實踐教學處于輔助地位,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二者的地位不能顛倒;課堂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實踐教學又能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但是,多年以來,人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主要是靠課堂教學完成,注重理論灌輸,對實踐教學雖然有所重視但仍未達到一定的高度,重形式,輕實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不緊密,二者各行其是。

二是教學組織乏力,缺乏應有的規范措施。在時間安排、內容、質量等方面得不到保證。

三是經費、基地需要保障。目前,一些高職院校雖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但是在經費保障上卻顯得“吝嗇”。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正常進行,一定的經費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四是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整合創新能力。

五是評估體系亟待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要持續健康地開展下去,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的科學指標評估體系。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路徑與實效性對策

(一)現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模式特征

1.現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包括:

(1)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目的性

目的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服務,它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和網絡教學之間的關系,實現各教學協調統一,共同為思想政治教育總目標服務,任何不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立體化教學模式都是毫無意義,甚至會導致負面影響。

(2)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主體性

主體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出學生主體性的原則。在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能動性和創造性。實踐教學評價上,要采用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方法。

(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實驗性

實驗性是指在實踐教學中運用科學實驗的原理和具體方法來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活動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驗是“人與人的對話”,其復雜性遠遠超過了探索自然的活動。

(4)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獨特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方式,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環節, 不只是表現為實踐性, 而是實踐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并重的課程,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 它由思想政治理論課單項性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性實踐教學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潛在實踐教學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具有自身獨特價值和功能。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路徑與實效性對策

1.積極探索社會實踐教學的運行工作機制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但遭遇到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足、實踐教學經費短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不足等“瓶頸”制約,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教學需要。學院黨委要制定一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意見》,解決實踐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撥付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建設經費,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實施。開展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職業性”,將德育與學生的專業實踐結合。

本文作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工作機制作如下設計:

第一步:組建社團,即由思政教研室和學院團委共同指導下組建“城鄉一體化研究會”社團,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團委老師共同指導。通過社團,讓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建設,學生與教師一起討論實踐教學的項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逐步構建了自主學習的機制。

第二步:建立基地,即在思政課教師和團委教師的指導下,由社團深入社區,選擇、開發實踐教學服務基地,聘請基地社區的領導或工作人員作實踐指導教師。

第三步:實踐項目,即由社團成員與實踐教學服務基地聯系,落實實踐教學服務項目,開展五大主題實踐教學活動。

第四步:項目招標,即根據項目的內容,實行項目招標,由城研會的各系分會會員在各系團總支干部的指導下進行投標,由思政教研室審核決標(主要考慮項目活動內容與學生的專業實際結合),從思政專項經費中安排項目資金,開展活動。

第五步:方案策劃,即由中標單位制作活動策劃方案,報城研會總會交思政教研室審批。

第六步:開展活動,即由城研會指導老師、系團總支老師及實踐教學基地校外指導老師共同指導,由學生自主開展活動。

第七步:總結考核,即在活動中學生要寫出活動感悟和活動總結,學院和基地指導老師從學生參加活動的態度、紀律、活動質量、活動中與人溝通的技巧、普通話的運用水平及活動總結進行考核,記入學生實踐教學檔案。

第八步:學分申報,即每學年結束時,由各系組織學生填寫實踐學分申報表,并附上實踐活動考核表,大一交思政教研室初審,大二交團委初審,最后由思政教研室匯總后,報教務處審核,記入學籍檔案。

2.研究設計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工作流程

(1)準備階段。它包括教師制定“服務學習”實訓實踐活動方案和實施計劃,給學生提供參與活動所需要的知識等?;顒佑媱澋膬热莅ㄟx定活動的主題、確定計劃目標、實施時間、地點和經費。制定的計劃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要旨和參與者的需求。

(2)行動階段。強調團隊精神,明確行動目標和職責確,工作任務落實到人;注意服務學習和主題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控制與偏差調整以及事后控制。在實踐教學中,校內和社區指導教師要經常聯系,掌握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實際表現,是否達到教學的目的。

(3)反思階段。反思就是要促進學生批判地思考自己的服務體驗和參加實踐教學的心得。不僅要從“做”中學,而更要從對“做”的思考中學。

(4)慶祝階段。對學生在服務項目上的貢獻進行慶祝是開展服務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慶祝活動,學生可以享受工作完成后的喜悅。

三、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施的保障與長效機制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施保障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目的與形態的深刻變化要求建構相應的條件保障機制,具體包括完善的管理體制、豐富的教學資源、合理的評價機制以及規范的實施過程與方法。

建立完善開展實踐教學的考核機制??荚?、考核是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沒有考核、考試的教育,其教學質量無法監控和保證。

篇(3)

作者簡介:葉莉英(1976-),女,廣東汕尾人,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2012年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研究項目“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編號:2012JK281),主持人:葉莉英。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02-0065-04

行動導向教學是在德國“雙元制”教學改革中孕育發展的,為培養具有必要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人才而建立的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模式。其基本涵義在于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組織者與協調人,師生共同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行動過程序列,通過小組完成相關任務,從而使學生掌握職業技能、習得職業素養、提升職業精神,從而構建學生的知識、情感、能力和價值體系”[1]。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為主線,以職業活動項目為載體開展教學。將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結合在一起,遵循“行動中學習”的原則,即行動構成學習的起點,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

一、行動導向教學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融“學、做、導”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結合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注重行動導向,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行動導向教學遵循“為行動而學習”的原則,它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動”,即參與性、實踐性和互動性。一方面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營造趨于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動手、動腦的參與體驗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這時教師不單純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多扮演學生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是疑難問題的咨詢者。另一方面鼓勵小組學生合作,讓學生“動”起來,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合作,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強調學生間互相合作。這種行動導向學習模式使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積極的心理因素得以發揮,激活其解決問題的興奮點,調動其善思樂學熱情,主動快樂地學習,使其充分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和創造性。

(二)強調過程互動,培養學生學習合作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中介這三個動態因素以信息為載體的互動過程。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互動,更多采用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互動方式,而學生同輩之間的交流互動則往往沒得到應有的關注。同輩的合作交流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相似的生活經驗、思維方式、話語表達,使其能順利地溝通交流,這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一個亟待擴展的領域。行動導向在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同時,也應開拓學生之間互動領域,積極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把將教育的視點更多地轉向學生合作關系的拓展,讓參與實踐合作的學習主體表達觀點,傾聽觀點,互教互學,將師生和學生之間教學互動引向深入,實現“交流、對話、民主、探討”教學互動的和諧融合,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和與人協作共事的能力。

(三)強調全面學習,注重職業能力拓展性

行動導向教學將“行動”作為主題,強調了學習(教學)上的“三化”即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學和用一體化。行動導向教學不僅通過創設真實或仿真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教師在學生做的過程中教,根據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的需要和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同時它也打破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界線,實現將理論教學貫穿于或融化于實踐教學之中,使得學生學習活動經歷一個知識的建構―重構―解構的循環過程,通過持續不斷的互動協商與探討提高,優化認知結構,提高認識水平??梢哉f,行動導向理念下的學習是全面的學習,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更為重要是掌握學習方法,培養獲取知識的熱情,學會信息的截取、評價和利用,學會問題的辨識,提高合作能力、交流與協商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能力。

(四)強調過程開放,注重教學評價多樣性

行動導向教學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參加全部教學過程,從任務的確定,方案的制定,信息的采集,成果的反饋評價,都是一個循序漸進、持續開放的過程。行動導向教學強調對學習過程的思考、反饋和分析,行動產品(項目)評價主體有多方參與。允許學生自己制定,同時建立過程結果并重的評價觀,由學生個體自評、小組成員互評、教師評價共同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多元評價主體交流互動促進被評價者(組)把他人合理性的意見與自己原有的認識進行綜合形成新的認識。這種多樣性的評價促使學生在多方評價中審視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檢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的不足,使自己保持開放性的自我系統,能主動性地客觀理性地完善知識和經驗和提高理論素養。

二、行動導向教學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意義

基于對行動導向教學的內涵和特點的認識,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自身規律和特點,在教學實踐引入行動導向教學,對于激活課堂,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體驗

高職生對學習一門新課程,總是要先問“這門課對我有什么用”。與其它專業課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強調思想性、價值性及政治性,尤其在價值性上不像專業課那樣顯性。相當部分高職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抱著學不學無所謂態度,關鍵是感受不到這門課對自己的有用性。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凸顯思想政理論課的價值性,以激發高職生內在的學習動力。首先,行動導向能夠針對學生的現實困境與問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在現實生活中,高職生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現實困惑,從思想理論上幫助認清社會問題、自身發展問題,提高認知水平、思維能力水平,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積極回應的現實要求。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借鑒行動導向教學,緊扣課程內容設計教學項目,結合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和學生自身發展相關的現實問題,創設情境,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在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滿足感,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其次,行動導向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以學生的興趣作為組織教學的起始點,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圍繞職場實際為主導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相互了解,形成輕松愉快的研討氛圍,引導高職生思考未來的發展,達到提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讓學生在情境的學習中感受到理論的魅力與價值,必然激發高職學生的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和評價結果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有利于培養高職生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的概念是由梅騰斯提出的。它是指“那些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做出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勝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各種變化的能力”[2]。關鍵能力強調的并不是在某個科或領域的基本職業能力,而是跨專業、多功能和不受時間限制的能力,是學生終身持續學習更新知識所需要的能力,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的“關鍵能力”怎樣獲取呢?雷茨(Reetz)認為,培養關鍵能力的核心在于人的行動能力。關鍵能力應該是“行動導向”的獲得,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個性能力培養和認知能力培養應該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也就是說在“做”中習得[3]。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有利于培養高職生的關鍵能力,提高高職生的綜合素質。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的僵硬灌輸法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不是教師講授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主動參與圍繞某一活動項目進行探討學習,自主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引導學生發展學習能力,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以適應終生學習的發展要求。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關鍵能力,社會關鍵能力包括社會責任感、參與能力、小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與協商能力。引入行動導向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項目教學法、頭腦風暴法、等教學方法,創設同輩合作的學習情境。師生間、生生間由于有相似知識經驗背景能更好相互協作地交流,使自己保持開放性的學習狀態,同時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交流協作能力,培養了樂于溝通、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鍛煉了高職生組織溝通能力[4]。再次,有利于挖掘自身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創新品質。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給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來選擇參與形式,并鼓勵他們敢于提出新見解,激發學生在展示思維成果過程,鼓勵學生在伴隨聯想與創造的“做中學”過程中產生取得新經驗和新知識,展現自我的風采。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邏輯與抽象思維、獲取信息、目標與定位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在行動導向教學中,學生圍繞某一教學項目、如調研、案例分析等,利用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如找參考資料、上網查詢資料和研討等,在對知識信息的選擇、解釋、接受、吸收的過程,既培養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選擇信息的能力。

(三)有利于促進高職生認知與實踐的知行統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課程,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使“三觀”教育在學生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踐是促進學生實現由“知”到“行”轉變的中介,行動導向教學始終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這樣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實踐教學活動一方面使理論感性化,學生能在實踐中深刻地不斷驗證和修正自己原有知識和經驗,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另一方面逐漸學會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效用。而高職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傾向,如果只追求講授理論體系完整性,忽視高職生教學課程的實踐性,會加劇學生對政治理論的心理抵觸,難于提起興趣,極大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高職學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學生的特點,即專業動手能力強,注重實踐性學習,凸顯出做中學的學習特點。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教師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職場實際為主導的教學設計,選擇一個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創設情境,讓高職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獲得個人的經驗和感受,并進一步將這種經驗和感受提升為理論,內化為素養與能力、外化為自身的行動,幫助高職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積極面對人生和社會,敢于負責和擔當,增強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行動導向理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思路借鑒

(一)轉變兩個觀念

首先,教師需要轉變觀念,轉化角色。思政課引入行動導向教學,要改變傳統上過度強調照本宣科地闡釋理論的合理性,以講解一般性的基本原理的“教”為主轉變為對現實問題從理論層面上進行深入研究,提高學生“學”的參與性、實踐性和互動性。教師并非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更是引導教學活動過程的組織調控者,成為學習項目與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師生關系更側重為師生之間持續不斷的協商與探討,轉變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狀態。其次,高職生需要轉變觀念,主動學習。行動導向教學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行動和經歷過程,使原來經驗與新的學習內容相整合,獲得新的知識經驗,獨立思考與探索解決所面臨的問題,高職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走向主動,學習方式由個體走向合作,學習策略由掌握知識走向學會學習,教學中要引導高職學生從傳統接受式學習轉變為建構式的學習。

(二)建立兩個機制

首先,建立行動導向教學的激勵與保障機制。有效開展行動導向教學要取決于能否激發教師的開發與設計基于行動導向的內在動力,這就離不開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主要圍繞教師對行動導向教學的認可心理、在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體驗到的價值感以及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等。鼓勵勇于探索行動導向教學的教師,通過同行交流、觀摩,凝練取得良好實踐效果的經驗,形成具有可推廣價值的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流程,并納入到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當中并與評聘、考核、收入掛鉤,積極回應樂于嘗試行動導向教學教師在精神和物質的心理需求和期望。同時院校有關部門要支持行動導向教學的開展,出臺相關的教學發展政策,提供相關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在教學場地、教學課時等方面為行動導向教學創造寬松的教學條件,使教師不為條件所限,心情舒暢地積極實施行動導向教學。

其次,建立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評價考核機制。融入行動導向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考核由以學習結果靜態考核為導向轉向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態化評價考核,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建立注重過程性、形成性評價考核機制。一是評價考核內容的多元化。要從單一的知識性考核轉變為綜合素質的考核,建立一套對高職生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進行評價考核的體系,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注意表現性、發展性評價。二是評價考核方法的多樣化。采取自我自評、同輩互評和教師評價綜合評價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方式,開放動態地綜合評價學生的課堂發言、討論、辯論、課外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以及作品(項目)、知識理解完成情況等,將自評、互評、師評結合起來,把教師評價、同輩評價、自我評價多方結合起來進行,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考核對于教學活動的導向、反饋、診斷、激勵等功能,使考核起到不斷激勵學生的作用[5]。

(三)遵循三個原則

1.行動優先原則。高職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學借鑒行動導向教學,需遵循“為行動而學習”的原則, 即行動成為學習的起點,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從外延來看,“行動”是指圍繞某一目標的系列化的活動,有物質的、實踐性的行動,也有精神性的活動。從限定屬性來看,學習中的“行動”重在突出活動的具有的政治和教育意義,關注教學中產生的意義生成、知識經驗的獲取。強調學習過程必須有行動的投入,學生在親自參與行動過程中通過行動分析-設計-實施-檢查-評價完整的行動方式進行探究、合作、互動,讓高職生通過自身經驗的反思和批判性檢查,提高自身的學習效能感,思維、行動、經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學會在檢驗中自覺運用所思維方法和理論經驗客觀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優化知識結構,提升理論分析能力,并以此而構建自身的知識、情感、能力和價值體系。

2.教學情境原則。行動導向教學以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一系列具體的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為主線,以職業活動項目為載體開展教學。行動導向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背景相關的,學生吸納的教師的陳述性知識離不開具體的教學情境相關聯而構建的學習過程,需將已有的知識置于一定社會文化背景(情境)中,通過協作、對話和意義構建,獲取新的知識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借鑒行動導向教學過程中,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細化、整合為不同各有側重的單元系列教學專題,以貼近學生實際為主導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生成,在行動中學習,從而促進高職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關鍵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以提高高職生的綜合素質。

3.適度運用原則。行動導向教學法強調“做中學”,是一種從“行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重構―解構的循壞過程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再按照傳統的教材以傳授間接經驗為主,而是突出以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并舉,確定不同的學習情境(單元)。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性、理論性、原則性較強的特點,如果生搬硬套運用行動導向教學,容易出現碎片化的為行動而行動的傾向,必須要靈活根據課程的特點有選擇地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政課借鑒行動導向教學,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講求適合適度。思政課教師應該首先研究分析教材和教學內容哪些章節適合是否適合運用行動導向教學,一般情況對理論性、原則性、政治性較強的理論內容以傳統講授更為合適,不能因為行動導向教學在職業院校專業課大面積鋪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進行選擇與組織、整合與重構,以貼近職場實際為主導的教學設計,營造不同的學習情境(單元)。

參考文獻:

[1]管小青,陳曉靜.基于行動導向模式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3):65-67.

[2]徐朔.“關鍵能力”培養理念在德國的起源和發展[J].外國教育研究,2006(6):66-69.

篇(4)

一、引言

職高思想政治課是集智育和德育為一體的學科,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政治課都不感興趣,并認為此課程非主要課程,不學也無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政治課堂的氛圍就是十分沉悶的,沒有活力和激情,很難達到教學的完美效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學科都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不斷地予以完善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職高政治課如何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了我們政治老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職高生在思想上出現的問題

首先,學生的心理狀況比較復雜多變;其次,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最后,學生的價值觀還不明確,視野比較狹窄,社會和家庭責任感不強,在如何回報社會和家庭方面還沒有明確的定位。

三、做好職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有效措施

1.理論結合實際

目前,職高政治教學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原因在于職高生畢業的時候,不考政治,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政治的怠慢,導致他們不愿意學習政治,也使得教師很難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厭學是思想政治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障礙。為了解決此問題,教師應理論聯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人生觀”這一節的時候,在如何處理金錢和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在商品經濟中,金錢有著重要的作用,金錢多一些,物質生活水平就會高一點,吃的和穿的方面也會比較優越。但同時也要告訴學生,金錢固然好,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它無法買到事業、家庭、婚姻以及生命等很多東西,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社會,而非對金錢的追求。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反面教材來教育學生,比如一些高層領導因平時過于放松對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而做了金錢的奴隸,最終成為了罪人。用這些現實例子可以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效果,還能在相當程度上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令他們理解并掌握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說理論結合實際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關鍵之所在。

2.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守教學的規律,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和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置,以掌握知識為主線,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通過啟發式、自學式和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做到學以致用。首先,政治教師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深刻研究教學大綱,認真研究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教學的主體方向,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要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為最終目的,以此制定簡單的教學計劃,進而有效地用其來指導教學,把握好教學的主要內容。按照教程的基本要求,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應該在學生的可接受范圍之內,難度過大或者太小,都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尤其要避免出現單調的、低水平的教學內容,要時刻注意創新教學內容,以引發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其次,教師可通過“讀讀、講講、練練”等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思維,并保持其思維的活躍性。

3.為人師表,躬親示范

教師是育人的園丁,其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堅實的專業知識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嚴格要求和規范自己,不斷充實和深造自己的知識,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要盡最大的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用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樹立民主和公平的職業作風,并注重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實,職高的學生不僅有很多優點,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他們也很樂意和教師打交道,很希望和教師建立朋友關系。只要教師為人友好,有足夠的親和力和人格魅力,就完全可以實現“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想境界。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只要教師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那么大部分學生也會通情達理、明辨是非,不會輕易刁難教師的。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爭取做到呵護學生的內心情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讓教師的微笑伴隨學生的微笑,并內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4.調整學生的心理,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

快樂的心理和壓抑的心理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政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實施良性刺激,及時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的質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就是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學生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學習。此外,教師也應該多鼓勵和表揚學生,提供給學生以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學好政治課。第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動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創造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人不可能在被迫中學好知識,最好的學習狀態就是在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學習。

5.突破傳統的教育方法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政治教育中,應該引入新的教學手段,這樣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如利用廣播錄像、電視錄音、多媒體投影儀等進行教學,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深得學生的歡迎,并且廣播電視中出現的材料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可信度也比較高,針對性也和說服力也較強??傊?,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政治課教學的質量,也有助于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總結

綜上所述,政治課推進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礙,但是面對困難,我們應該緊跟形勢,把握好方向,認真研究并設計教學方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此才能激發廣大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有效提高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篇(5)

1.確立專題,提出問題

(1)確立專題。政治課開展研究性教學,其前提是教學的內容要有研究性,問題要有研究的價值,要形成一個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焦點,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實現研究性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處理和再創造,把教材內容轉化成有實際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專題。

(2)提出問題。在明確研究方向的基礎上,教師要簡要指導學生研究的方法和獲取有效信息的途徑,并為學生提供與研究專題相關的背景材料。學生則通過自習教材、調查實踐、圖書閱覽、網上查詢等手段來獲取材料。在學生對研究對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后,教師要激勵學生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

2.呈現問題,合作探究

在課前對學生提問進行歸類的基礎上,教師對各類問題還要作進一步的修飾和處理,有些提問要給它配置合適的情境材料,有些問題要進一步豐富它的層次性,圍繞概念教學的問題在設計時還要注意能從中引出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基本結論。

二、政治課研究性教學的特點

1.真實、有意義的問題是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的載體

問題是學生研究和思維的發端,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是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在政治課教學中,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與當下的社會現實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以形成真實、有意義的問題。

2.學生自主實踐和體驗是政治課研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

政治課研究性教學有豐富的實踐性特征,它要求學生“從做中學”,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究問題的實踐中體驗知識,領悟道理,學會方法,發展能力。因此,在政治課研究性教學中,教師主要扮演著“促進者”和“顧問”的角色,與學生一起占有材料、共同探討問題。

篇(6)

1.輿情匯集與分析機制

輿情就是處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社會成員對一定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看法、意見或觀點等。一定的輿情往往具有反映現實及群眾心理動向的重要作用,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參照。然而,目前的社會輿情和分析機制仍然不夠完善。輿情是社會動向的晴雨表和顯示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的形象和社會的精神面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應重視的內容,是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提高人們思想素質的參照,也是其功能可以有所發揮的有效陣地。

輿情匯集機制就是要為群眾提供合適的申訴和宣泄情緒的途徑,加強與群眾的交流和溝通,敢于讓群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不滿,要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從而把握人民群眾的思想動向及帶傾向性的社會動態。而輿情分析機制指的是,對匯集而來的社會輿情進行系統、科學的分析、整理,從而為進一步采取相應的措施做鋪墊。一方面,一定的輿情是人們的心理情緒、愿望心聲、矛盾聚焦的綜合表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從社會輿情中及時發現問題、預測社會問題,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另一方面,對于匯集、分析出來的人們比較關注的社會問題或突發事件,要有效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手段給予正確的引導,掌握主動權。首先,要始終堅持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科學、有效的分析,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宣傳方式,幫助人們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同時也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震懾力和影響力,引領多元社會思潮、凈化社會風氣;其次,要在緊要關頭和重大問題上,堅定立場,牢牢把握輿論話語權,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健康理性的發展,從而給廣大人民群眾以積極和正面的引導,預防社會問題,為社會創設良好的輿論環境,避免社會震蕩,促進社會和諧。

2.監測機制與對話機制

首先,監測機制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利用網絡等信息手段,把握社會各群體、個人的現實處境、情緒動態和政治信仰等,為其功能的發揮提供制定相應對策的依據。一個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政治認同感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的監測機制,必須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指導下運行,如實地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緊要關頭安撫群眾、解決矛盾、傳播社會正氣。監測機制一方面能夠為社會管理提供相關的信息數據,有利于它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還能夠降低社會矛盾及突發事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和消極影響。先進的信息技術、各種傳媒、各學科的綜合知識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充分使用,對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行為趨勢進行分析并得出相對準確的數據,然后根據得出的數據提前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和方法,從而提高對社會矛盾、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此外,還要加強調查和研究,緊密跟蹤受到極大關注的社會熱點和重點問題,盡量使各種矛盾能夠被消解在搖籃里,節約社會管理的成本。

其次,建立對話機制,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了解社會成員的心理動向和內在訴求,積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中的溝通和導向功能,增強化解社會矛盾的意識和能力。其一,與人民群眾交流的渠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拓展,引領他們合理、合法地表達自己的欲望及需求,不僅如此還要及時、公正、公平地回應他們的要求;其二,對于人民群眾的內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盡量以春風化雨的方式給予解決。

在進行監測機制和對話機制的過程中,要堅持靈活性和原則性、藝術性和規范性相結合的原則,立足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理性和智慧引導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促進社會問題的源頭治理,推進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的有序發展。

3.教育與激勵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激勵機制就是指,依據一定的目標,以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件為情境,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同時,激發和鼓勵受教育者,使他們沉睡的自我意識得以蘇醒,從而推動他們積極主動地改造自身、改造社會[2]。思想政治教育的溝通和對話的方法可以為其所用,真實地了解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實際能力,在此基礎上激發他們的能動性和自覺性,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引導他們自覺地把社會整體的發展方向作為自我發展的方向。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絕不能無視社會成員參差不齊的階段性特征和層次性。這是因為每個個體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家庭背景、外在社會環境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自身的能動性和實踐性,就必須在教育和激勵目標上突出各自的獨特性,使先進性和廣泛性因社會成員的實際情況而有所區別,積極地致力于實現預先設定的教育和激勵目標。只有通過教育和激勵機制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修養、政治品質、實踐能力,才能夠使社會成員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管理是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自身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從而促使他們能動地參與社會管理,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同時積極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改造自我,努力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保持一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篇(7)

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表現在對思想政治課的態度上也是各不相同。一般可劃分為三個不同檔次:A檔,占學生總數的15%左右,他們智力因素好,思維能力較強,學習全力以赴,在追求中等待表揚,以享受成功的快樂;B檔,約占學生總數的65%,他們智力因素一般,或非智力因素沒能很好培養,對學習有使命感,往往勤奮刻苦,渴望得到表揚,但又擔心貶斥,時而熱情,時而冷漠,忽上忽下;C檔,浮動在20%上下,他們既不能發展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是學習的被動者。為此,教師只有善于了解學生的個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印象階段。有時過低估計學生,有時則過高估計學生,缺乏科學的方法。體察、發現學生個性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幾種:

1.周密談心法。即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個別談話來分析、研究學生的方法。談心前,教師要考慮好談心的目的、內容和方式方法;談話時,要正確掌握談心技巧,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再引到所要談的問題上來。成功的談心并不會自然產生,它要求教師進行細致而周密的考慮,明確表達談心主題,及時捕捉談心時機,合理選擇談心地點,準確表達談心意圖,靈活運用談心方式,自覺控制談心情感,合理把握談心進程,扼要記錄談心內容。通過談心,比較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如理想、抱負、愛好和志趣,并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談心要經常、及時、廣泛進行,不能在學生中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找哪個學生談心,就是哪個學生有問題。

2.細心觀察法。即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等外在表現來分析、研究學生的方法。在課堂學習、課外活動或公益勞動時,學生獲得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學生就會自然地反映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思想傾向、組織紀律、工作能力以及個人的行為習慣。觀察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不僅要觀察學生在教師面前的表現,也要觀察學生在同學中以及在社會上的表現。要善于研究學生的內心世界,捕捉他們個性中最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品質。不要只憑一兩次觀察就主觀地對學生下結論。要善于深入到學生中去,掌握他們豐富的真實的材料,認真分析,多方印證,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獲。

3.問卷調查法。即指在沒有施行控制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書面調查研究的方法。在每接一個新班時,可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家庭影響、思想品德、學習能力等進行全面的了解。調查的內容盡可能多一些,具體一些,以求結論的可靠性。

總之,觀察、發現學生個性的方法還很多,且各種方法互有優勢。要全面系統,準確深刻地研究學生,必須把各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會運用某一方法是不夠的,還應運用一定的方式把調查獲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綜合,建立起學生的學習檔案。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發現和掌握學生個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教育。

二、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凸現學生個性

任何一種類型的個性都不會孤立地存在和發展,健全的個性,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它要靠豐富的活動來表現和鞏固。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個性培養,有著廣闊的天地。

1.通過各種形式的競賽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政治教師可有計劃地舉行講故事競賽、時事知識競賽、演講競賽、讀書報告會、小論文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受到感染激發,個性才智勃然而生,往往會取得連他們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績和榮譽。這樣他們便會由自發到自覺地升華自己的個性,同時,這些活動都具有競爭性質,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競爭觀念、自強意識,在競爭中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個性。

2.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注入時代的活水,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園,開闊眼界,到多姿多彩的社會中展現和豐富個性。從而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們的時代,了解我們的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正確的看法。

常聽到一些人抱怨物價漲得太快,并擔心“這樣下去怎么得了”。學習高一《思想政治》以后,我組織了班上10多位學生骨干,走訪了嵊州城關的多家商店和集貿市場,同時又了解自己家庭在改革前后的經濟生活狀況。學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便進行分析研究,生動的事實證明: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深有體會地說:“如果不了解這些,只聽人講漲價如何如何,自己不調查、不分析,那就會對改革產生誤解,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這些同學通過社會調查,將政治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既可鍛煉自己的能力,思想認識也在實踐中更加成熟。

3.構建課外活動框架,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合適的氛圍。學生除了課堂學習之外,還應有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組織。政治教師應從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出發,幫助他們組建各類活動小組。如法律興趣小組、演講小組、書報小組、時事小組、哲學興趣小組等。在定期組織的活動中,既要照顧學生個性差異的相近性,進行分組活動,又要留有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組織活動構成了思想政治課學習的整體,保障了學生的潛能、特長都有施展的時間和空間。

三、在良好氛圍中,展現學生個性

所謂展現個性,一般是指發展每個人的合理興趣、多種才能和健全的性格。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幫助每個學生去克服弱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實個性,培養具有獨特的人格特征和個性特點的和諧社會新人才?,F在有些教師口頭上承認個性的全面和諧地發展,但實質上卻以其教師中心主義的思想去剝奪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個性被壓抑,等于創造性被扼殺了,為了培養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就應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適時引導,從現代意識、自我認知、自我調節與完善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內在潛能,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

1.提供優裕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探索。簡言之,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種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心理環境。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實行單向傳授,實行“我講你聽”,其結果必然是“師勞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也”(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幼學》)。不少學生由苦學而厭學,由厭學而棄道,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又從何談起?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之所以會出現低谷現象,一定程度上與呆板的課堂教學有直接關系。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樂,從而以高度嫻熟的教育技巧和機智,靈活自如地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個性影響學生的個性,用自己的心靈感召學生的心靈,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這樣課堂就步入了一個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學成為一種賞心悅目,激動人心的“主客體相互”之運動。在這樣一種教學環境里所進行的學習是一種發展性、探索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全身心的投入,身體的、心理的、認識的、情意的、邏輯的、直覺的都和諧地統一起來,它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高峰體驗”,即人處于最歡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時刻。這時,學生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情緒從事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從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從而最終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本身發生興趣,并且喜歡愛獨立探索?;蚴歉拍畋容^,或是知識串連,或是觀點辨析,或是材料綜合,或是疑難解答,或是熱點追蹤……總之,遵循思想政治課學習的規律特點,把興趣發展作為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在教學中使學生逐步達到敢想敢說、多想多說、會想會說的境地。

篇(8)

一、應用型本科學生的主要特點

(一)學習困難以及非本意入學的學生較多

高校的擴招帶來學生素質的下降問題,學習困難的學生較多。特別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從小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非本意入學的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壓力和包袱,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厭學情緒較嚴重。他們上了大學以后發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一些重復性內容沒有新意,所以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秩序較差,教學效果不好。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二)學生思想活躍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較大

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們往往表現標新立異的行為舉止。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金錢至上、權錢交易、不勞而獲、損人利己等。他們往往漠視正面的東西而夸大負面事件,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和指導?!?〕

(三)學生的耐挫力弱心理調適能力差

目前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他們不習慣集體的生活,沒有團隊意識;另一方面簡單順利的成長經歷,缺乏挫折和失敗的磨煉,缺少獨立生活經驗,使得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下降。同時,特定的生長發展階段,使他們更加需要心理方面的引導。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又得不到引導,他們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甚至誘發心理疾病?!?〕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理論教學內容應注重應用性和時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空洞性是教學改革應該重視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應該本著貼近學生、學校和社會熱點問題增減教學內容,使理論從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規層面走下來,真正抓住學生、吸引學生。

首先教學內容要體現應用性,比如說愛國主義教育,首先教導學生從懂得“愛”入手,一個人只有懂得了愛才會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愛他人,才能愛國,才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過去許多愛國故事學生從小就在聽,用這些故事再去教導學生不會產生太大的反響,相反,從愛入手,學生覺得愛國主義教育不是刻板的,是生動的,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和共鳴。

另外,教學內容還要講求時效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它的影響涉及經濟領域之外的政治、文化、科技和社會等各個領域,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一些思想理念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比如效率觀念、生態環保觀念、民主法制觀念等等,還包括一些社會歷史現象。 〔4〕這些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討論與思考的案例。

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時可以進行討論,首先精心挑選討論題目,比如時事熱點、社會心理、社會現象等學生關心的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其次討論過程要有引導和提升。例如,一名老大爺摔倒以后我們要不要扶的問題,網絡上有評論、同學自己也有思考,雖然是一個現象,但是體現的是對傳統道德的繼承,是對自身的法律良心的扣問,還有對社會風氣的思考。這些討論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如果不引導,會導向反面。

(二)實踐課活動設置注重啟發性和感染性

在實踐課的設置上應該有全新的思考和突破,可以開設實踐課程。實踐課設置的目的就是通過體驗式教學創造實際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以下是幾方面體驗式教學內容的設計: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基本素質培養平臺,應該突破傳統觀念,培養學生走上社會所需要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提高生存的能力。通過多樣的體驗式教學形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添了學生的見識,提升了學生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知,達到了顯性課程達不到的教學目的?!?〕

(三)考核方案注重過程性和終結性

教學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和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考核評價體系是否完備合理,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導向作用。〔6〕因而,老師要用好手中考的法寶,把教學改革導向正確的方向。

篇(9)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內容確定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活動根本目的是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知識,更好的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內容應盡量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保持一致,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理論性知識同具體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課的宗旨就是要學生帶著理論問題走向社會,去尋求問題的答案,有帶著實踐產生的新問題回到課堂,豐富理論并達到理論的創新。實踐課的這一宗旨符合“實踐——認識——實踐——認識”認識螺旋上升的過程,其教學內容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富有針對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和大學生思想實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專業,甚至不同性格的大學生具體思想狀況不同。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工作中應該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根據學校特點、學生專業特點、學生性格特征設計具體的實踐活動方案。(2)體現時代性。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是指理論教育與實際現實聯系起來。理論強大的生命力就是與時俱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的時代性首先體現在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高中和大學兩個層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在銜接過渡上存在一定的重復現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應向深度與廣度擴展,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思考“為什么”,思考傳統的道德理念在當今社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的時代性其次體現在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霸趯W術水平和教學方法這兩個因素中,通常認為,教學效果=學術水平+教學方法。這是把教學方法與學術水平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痹诋斀袼枷胝谓虒W實踐中,“憶苦思甜”的教育方法因為當代大學生沒有艱苦生活的經歷,對當代大學生不完全適用;“榜樣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種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但在當代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境下,榜樣教育法在開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使得教育效果弱化?!眲撔陆虒W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效果的關鍵。(3)彰顯特色性。在實踐內容的選擇上,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的地理人文環境、產業發展布局等相關方面體現實踐內容的特色。利用了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文,既彰顯了實踐方案的特色,又給所在地做了宣傳,吸引更多大學生投入當地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中。符合地方高校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方式選擇

(1)服從內容需要。關于內容和形式的理論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同一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同一形式也可運用于不同的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形式要取決于教學內容。如進行“先進性”教育,可采用報告、講座、座談等教學形式,將先進事跡宣傳出去。還可以將“請進來”和“走出去”結合在一起,利用多種方式使學生近距離的接觸杰出人物,增加了學生參與面,擴大教學的影響力。(2)利用科技技術。在科技高達、網絡普及的今天,除了上述在現實空間開展的實踐活動之外,可以借用騰訊、博客、微博等網絡的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在虛擬空間開展,并獲得現實意義。張瑜、馮務中在《虛擬與現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疇》一文中提出,“虛擬與現實,成為網絡時代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規律和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的有效工具”,應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新范疇。(3)發揮學生主體性。實踐形式的選擇方面也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色,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創新活動形式。筆者曾安排學生設計實踐活動。其中一名學生在3·12植樹節前提出組織學生植樹的活動方案。該學生為了實施此活動,積極尋求有關部門幫助,主動聯系相關等單位,并得到了支持。在活動的具體實施階段,該學生從確定參加活動的學生名單到聯系車輛、勞動工具等具體事宜都作了安排。這次活動激發了學生組織者的熱情,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鍛煉學生組織安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應激處理能力等。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4-0035-03

從當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情況看,普遍存在注重課堂理論教學,而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由此導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缺乏實際競爭力。而目前社會層面需要的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既應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同時更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注重專業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積極探索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在培養應用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方面,我們應突破傳統單一的課堂傳授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由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20世紀20年代運用于哈佛商學院。目前案例教學法已經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應用和推廣。美國芝加哥大學公共行政學院資深教授小勞倫斯?E?列恩指出:“教學案例是一個描述或基于真實事件和情景而創作的故事,它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學習者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分析后會從中有所收獲。案例教學的方法就是教師們以教學案例為基礎,在課堂中幫助學習者達到特定學習目的一整套教學方法及技巧?!币虼耍咐虒W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典型問題為起點,以探尋問題解決的對策為主線,以相關專業知識的思考和應用為載體,以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為目標共同構成了案例教學的核心理念。與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課堂主體,案例則成為教學的客體。在案例教學的課堂上,學生通常成為關注的中心,在論題選擇和討論方式上教師和學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權,甚至學生的控制權更大一些,教師經常作為輔助人員處于次要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對自己的課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師可以扮演“導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講授理論的傳統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客觀、公正地對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觀點和看法作出評價,并且采用適當的方式對課堂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學法的推廣和實踐中,美國始終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國高校案例教學和模擬案例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治學院有1400多個案例,每一個案例都是教師精心選擇、精心制作的,這已成為肯尼迪政治學院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由此可見,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精心選擇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據實際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選擇應緊扣教學內容,通過設計圍繞具體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導入具體的問題,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思考和分析具體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和他人的溝通和合作,進而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專題討論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學法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專題討論法。教師可以在理論講授過程中,列出一些與理論相關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學生們可以自行組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外時間廣泛查閱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各個小組形成討論稿。在教師專門安排的課堂討論中,由各小組中心發言人代表小組闡述觀點,并接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這樣的課程討論一般每門課可進行2~3次。在培養公共管理創新人才中,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確立一種新的探索式學習方式,從傳統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轉變。在這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斯坦福導讀”小班課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見下表。

根據上表的數據,我們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學年,斯坦福大學總共開設了5735門本科課程,其中21%為只有1名學生開設的課程,52%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學生開設的課程,75%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學生開設的課程。這種以小班教學為特色的課程創新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所喜歡學科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教學課程。而在我國的許多高校,小班課程常常因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教育部門反思。

3.“換位”教學法。“換位”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學主體和教學客體之間、客體與客體之間的換位思考。具體表現為:教學中的主客體即師生間的換位;教學客體之間即學生與行政管理者之間的換位。作為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著去扮演老師的角色,從實踐中去體驗接受知識的樂趣。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應積極創造機會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法等實驗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積極打造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平臺

行政管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它產生于行政管理的實踐,又服務于行政管理的實踐。因此,目前國內外各高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為了更好地實現行政管理專業提升學生實際能力的目標,國內許多高校從培養計劃的制定、課程體系的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設施的籌備、實驗室的建設等各環節入手,為開展實踐教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目前,許多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要求學生畢業時實踐環節的學分須達到總學分的30%。學生的實踐教學集中在社會調查、電子政務實務、人才招聘模擬訓練、大學生心理和性格測評、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擬、辦公自動化管理信息系統、專業實習等方面。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借助實驗平臺來進行電子政務等模擬實驗。由于電子政務實驗教學具有實際操作、互動體驗、學以致用等特點,對提高學生借助電子政務平臺處理政府事務能力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購買電子政務教學實踐平臺的相關軟件來實施操作。通過模擬體驗,讓學生能切實感受到政府電子政務的具體運作流程,同時也能體驗現代信息技術給政府管理流程帶來的便利和高效。

2.倡導雙循環教學模式。由于行政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非常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際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雙循環教學方式。“走出去”是指專業教師可以到政府部門、企業、公共部門開展專題調研,形成與教材相匹配的生動教案,更好地豐富課堂教學。對學生而言,可以通過見習、教育實習等方式參與行政管理崗位的工作,然后在實踐中帶著具體問題來學習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論,這樣會使理論和實踐得到有效的結合。在這一點上,廈門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做法值得借鑒。為了鼓勵教師結合所講授課程,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比較政府》課程的主講教師帶學生到廈門市監察局開展調研,實地了解現實政府運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實踐效果。同時,有一些高校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定期邀請一些政府官員或者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到學校來授課,通過講座、座談等形式,和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和溝通,以此來向學生傳授政府組織和企業管理方面的經驗。同時,學校也可以就目前專業培養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和政府、企業部門的管理者進行溝通,使學校未來培養的專業人才能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3.組織開展適合專業需要的社會調查活動。專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把課本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真正用到實處。如廈門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教師先后組織學生圍繞“轉型時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變”、“鄉鎮行政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其解決”、“老年人社會保障問題”等課題先后在廈門市、福建省、廣東省及其他相鄰省份進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并寫出了一系列高質量的論文。學生們普遍反映這樣的實地調研收獲很大,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在國外,無論是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法國國家行政學院自稱是“三無”學校――無文憑、無教材、無專職教師。該校強調為用而學,學生在2年零2個月的學習過程中,一半時間是在校外學習。加拿大行政官員培訓學院,更強調實踐教學,其中30%在課堂內,70%在課堂外,其教學原則就是培養會做事的人。英國伯明翰大學在長期的公共行政教育過程中,形成了更強調實踐導向,更注重政策實施的管理和評估,由重視知識到強化技能的特點。由此可見,高校應積極尋求與當地政府、企業的積極合作,積極搭建產學研相結合的平臺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理論,又能迅速把學到的理論付諸實踐,大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三、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沒有良好的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就無從開始。對專職教師也可根據需要選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去進行掛職鍛煉。同時,高校還應鼓勵和選派有潛力的教師去國外的大學訪學,也可以去國外的企業和政府機構進行實地的調研,使教師既通曉理論又能增加實踐經驗,這樣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照本宣科的現象。眾所周知,目前國內高校的教師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漸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評價體系使得許多教師忙于科研項目的申報、忙于科研論文的撰寫,因為如果這些科研硬指標完不成,就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崗位聘任,最直接的結果是教師的專業技術職稱不能得到晉升。而被我們認為教書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現錯位。如果長期以往勢必會對學生的專業培養造成影響。以下表格數據或許能讓我們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過對上表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高校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的時間和精力分配與他們的學歷水平、職稱高低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真正應該扮演的教書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過渡到邊緣地帶。這種角色錯位最終可能會導致高校人才培養流于形式。因此,當前我們應積極促進高校高學歷的優秀杰出教師、知名學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歸,使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角色與科學研究的角色實現融合,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當我們把目光投入國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時,確實國外的一流大學都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美國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教師,由在研究、教學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人擔任。據有關資料介紹,在美國著名大學中,教師中有的當過白宮顧問,有的曾擔任過政府部門長官或州政府行政長官,有的至今還是聯邦政府某個改革委員會的委員等。這些教師既對公共管理理論有著很深的造詣,同時又有非常豐富的公共管理實踐經驗,這一切都為培養出高質量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養中,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滲透實踐教育的理念和邏輯,將實踐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切實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實踐教育納入培養方案中,并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課程教學、師資配備、資金支持、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應用型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美]小勞倫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學指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張緒剛.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葛秋萍.公共管理類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發展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08,(12).

[4]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0).

[5]趙宏斌.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問題、思路與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6]許吉.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對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再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上一篇: 畜牧業經濟管理 下一篇: 女性生育權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熟女中文字幕DVD | 亚洲第一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 听筒婷婷色色激情五月 |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 | 曰韩欧美中文字幕精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