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農業發展前景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6 17:28: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品牌農業發展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品牌農業發展前景

篇(1)

**縣作為典型的平原農業大縣,是國家農業部命名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之一。如何加快我縣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傳統農業升級上檔,使農產品上質量、提品位,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縣委、縣政府著力思考、力求解決的嚴峻課題。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生態農業建設離不開無公害農用藥肥的生產和使用。**縣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包屯鎮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之一,由河北邯鄲農藥廠和包屯鎮投資方共同投資500萬元興建,立足我縣農業發展形勢及周邊地區實際,緊緊抓住這一市場商機,計劃新上3條生產線,主要生產0.5%黎蘆堿、葉面微肥和殺蟲劑等無公害農用藥肥。企業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500余萬元,創利稅450萬元,可安排70余人就業。植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建設發展,不但順應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潮流,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而且對于壯大我縣企業群體、推進項目建設進程、增加財政收入、吸納剩余勞動力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篇(2)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創新與進步,“互聯網+”時代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互?網+”這個詞,對大多數人來講已不陌生。結合當前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等現實問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近年來,農村用戶手機上網的比例已達8成,越來越多的農民成功轉型成為“新農民”。電腦和手機的普及不僅提高了農民對于新興技術的認知,也提升了部分農民的素質。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網絡,學習更先進的技術手段,購買更加方便的農業載具。在提升自我認識的同時,學到了新知識,掌握了新技術,使農民的工作方式不再繁重化和單一化,從而利用互聯網真正的可以實現技術共享、成果共享、經驗共享。“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跟不上時展的農民,也只能被動的望洋興嘆,這樣的農民會被時代所逐漸淘汰。因此,只有讓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展現真正對農民有價值的作用,他們才肯買賬。在互聯網科技信息技術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打造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農業發展走向機械化、現代化、智慧化的重要任務。職業農民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增強自己的本領,反哺到現代化農業發展與經營中。空巢化和老齡化是農村的真實寫照。如何在日益老齡化的農村地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一個難題。例如:農業電商助力經濟騰飛。近年來,電商企業進軍農業科技領域的例子十分常見:從產品O2O延伸發展;通過互聯網進行全面服務,找到創新盈利模式;與政府和大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開展農村綜合服務,其服務不僅包括產品供銷,還包括金融產品、農資交易、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追溯等平臺的搭建。這樣一來,“互聯網+”才算真正的走進農村,幫助農民。而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新興模式的產業鏈帶動農業發展,提升自身的經濟,從而用簡單、快速、有效的線上模式,創造更高的價值。此外,供應渠道、農村電商、土地電商等領域在近幾年也均有巨頭出手和創業者入圍。互聯網改變的其實不僅僅是農產品流通,隨著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逐漸向產中、產前等領域擴展。因此,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特別是在豬肉、糧食、大豆類經濟作物、農機裝備、倉儲物流、農機金融等領域會產生更加優秀的農業互聯網企業。

二、"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發展前景

“互聯網+”模式下的農村創新創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現出創業主體多元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明顯特征。但創業項目同質化、科技創新不足、高層次人才缺乏、融資難、政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成為當前制約農村創新創業的主要問題。因此,未來農業領域發展機會,可抓住以下三個方面:

1.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的作業方式勢必成為主流。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機智能化發展息息相關,我國農業現代化經過落后到追趕的演進,如今正向創新邁進。在農業發展的新時代下,將呈現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支撐和手段的一種全新現代化農業形態。農機行業發展要突破“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雙重擠壓,必須加快發展智能農機裝備技術,農機農藝深度融合,提升農機裝備的供給能力,縮小與國外產品差距。支撐現代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和產業安全,既是農機人的歷史機遇,也是農機人的歷史挑戰。在呈現科研領域農機化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才能談互聯網+、智能化、電商平臺、農機新能源、農業新技術、金融助力等新型而廣義的農機化概念,為推進現代化農業出謀劃策。農業硬件裝備的需求增加,也將帶動著農業機械的智能升級及衍生服務的創新,例如無人駕駛農機、自動化設備、植保無人機、農機貸款等。

2.“互聯網+”大背景下,農業化生產有量可依,產品有路可銷。隨之農業創新保險、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等應運而生,它囊括了農業資源、技術、市場、氣象等各方面的數據,使農業生產有量可依,產品有路可銷。市場需求加大,農業保險的創新,又將進一步拉動農業氣象、農業大數據的發展。但是從實質來講,我國“智能化”的農業市場并不樂觀,不少人都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從而只顧眼前利益,不顧以后的發展前景。國家方面對農民的補貼有限,而且只對部分機型補貼,這就形成了新產品在研究和推廣上的成本很高,產品的成本增高,相應的售價也會增高,這樣一來,不少農民也只是對“互聯網+”抱著觀望的態度而已,從而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不少農民就又會決定重新“吃老本”。其實只要國家適當改變策略,農民還是很樂意接受“互聯網+農業”這種新興模式的。例如:適當放寬政策,加大優惠力度,讓農民從慢慢接觸互聯網電商開始做起,一點一點的派遣專人指導與講解“互聯網+”模式的良好運營與發展。而且還應改變農民對“互聯網+”的偏執看法。利用互聯網將原本各自為政的每戶農民團結起來,建立完善的農業企業生態鏈,讓每個人可以在這個圈里分享經驗和優秀的技術,使農民更快速地掌握新技術的要點,從而帶動農民謀求“互聯網+”大時代背景下的新發展,全面走向致富的道路。

3.電商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環節,將主導未來的農產品市場。銷售渠道對于促進農業發展升級、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電子商務就是在互聯網線上做營銷和銷售,與傳統零售一樣,有各式各樣的銷售渠道,從近幾年大的發展方向平臺店鋪模式到微商再到社群電商,品牌都在逐步親近消費者,用內容和信任獲取更高的轉化和復購,社群電商將是大品牌如何實現規模化銷售的挑戰。電商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另一道大門,如今模式雖已成熟,但缺乏創新動力,如何打通供應鏈通道,或能更快的撬動農村市場成為一個困擾農民的大難題。

篇(3)

“互聯網+”的理念開始出現,并運用在各個領域。在農業發展中也有了應用推廣,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及時的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并提供農事信息指導,提高農業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加快建設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1“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1“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傳統行業的改造,提高行業效率。而“互聯網+農業”就是眾多企業、個人圍繞農資電商、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互聯網金融進行嘗試,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將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結合起來[1]。這是國家發展中對農業的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升級的要求。

1.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保證農產品安全。我國食品安全事故近來頻發,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消費者的信心產生嚴重影響,制約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農產品的正常銷售,使得部分農業產業發展艱難。推廣應用農業互聯網技術可以加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督和控制,為我國農產品的安全提供保障。2)促進農民增收。雖然農民的收入越來越多元化,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保障。運用互聯網推廣農業技術,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可以得到保證,并培育出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3)推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中,可以全程控制農業生產,合理使用農業資源,并提高科技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而且互聯網的應用使得農業經營網絡化,顛覆了農產品買賣的傳統格局,推動了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同時也使得農業管理更加精細化,服務也更加便捷,通過有效的結合互聯網和農業技術推廣,實現了農業資源管理的現代化[2]。新農民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掌握農產品地理分布和價格走勢,并結合實際情況自主決策農業生產。互聯網的運用使得農業組織實現規模化,實現現代農業組織的整合,將農民、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消費者都聯系起來。

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發展前景

2.1推動農產品電商趨勢

未來幾年我國農業技術中互聯網的應用會越來越頻繁,隨之而來的是產品電商、農資電商和農村再生資源電商的發展,農產品電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新媒體互聯網會在消費者圈子中流傳推廣,突破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電話溝通、自媒體運用會越來越多,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商機。

2.2農業眾籌和預售

電商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售賣,在產品形成前就有了眾籌產品的創意,會提供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推進農業的生產革新。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還提供了農產品預售,開拓銷售渠道,保證食品的健康安全。

2.3農業復合型業態

農業傳統的營銷模式銷售面窄且成本高,影響品牌的知名度。目前互聯網對農業生產、銷售、服務和資金等產業環境產生一定的沖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發展帶來機遇,推動了農業電子商務、高品質綠色食品產地直供和體驗式旅游農業等的發展,農村休閑旅游、體驗、民宿和產品銷售等復合型新業態開始出現[3]。

2.4區域性的協會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區域性的協會開始成立。通過平臺建設,實行專業化的分工,基地對產品的生產環節進行監督管理,電商發展并提供服務,專業生鮮物流企業管理其物流環節,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和冷鏈物流三大難題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業務發展也有了區域化的趨勢。第三方農產品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發展起來,有了巨頭競爭的發展趨勢。同時社區電商也發展起來,統一農產品的性價比和購買渠道,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開始占據主體,實現了農產品的一體化銷售。

2.5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

目前我國整體的農產品品牌缺位,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未來電商會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廣闊市場的農產品品牌。農產品電商快速增長,但物流成本比較高,目前中高端產品上電商產品比較多,其具有品牌依賴性,如果不能完成品牌打造,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就很困難。

3結束語

現在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并推動了各個領域產業模式和經營手段的改革創新。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就可以實現推廣手段的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和智能化,影響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銷售等所有的產業鏈環節,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是一種驅動,可以有效的推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變。

參考文獻:

[1]許永麗.淺談“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青海農技推廣,2015(3):6-7.

篇(4)

其實是先有岳陽縣后有岳陽市。曾幾何時,岳陽縣城就是今天岳陽市區的所在地。后來設岳陽地區,再后來地改市,岳陽縣城從市區搬出,在榮家灣鎮另起爐灶。岳陽縣不但失去了原來縣城所在的風水寶地,而且工業企業全歸了市里,當初還算工業強縣,轉眼間就成了純農業縣。

失血的岳陽縣重建也無外援,等來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雖然還是個農業大縣,但真正靠傳統農業來發展、改造一個縣,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品牌農業創建工作是被‘逼’出來的,希望通過品牌農業實現農業突破。”副縣長易新岳說。

據易新岳介紹,這幾年,縣委、縣政府著力農業品牌創建,以品牌農業帶動整個農業發展,目前有幾個農業品牌典型已經可圈可點:

(1)中洲蔬菜:以明星蔬菜為主體,特別是福盛蔬菜專業合作社。兩個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在廣東打工賺了點錢,回家鄉之后自主創業。大學生種田、種蔬菜的不多。代表了一定的理念、方法和規模。這個是該縣樹立的第一個典型。

(2)楊林鴿業:湖南省最大的肉鴿、蛋鴿生產基地,是湖南省蛋鴿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前景較好,與湖南農業大學合作,大學提供技術、楊林鴿業提供試驗場地,互動合作。研究3個課題,研發最優良的品種;提高產蛋率(原來的鴿子一年產蛋40-46枚之間,引進農大的技術可以達到100-200枚鴿蛋);提前分辨雌雄(原來的鴿子要用1-2個月才能分辨,現在通過農大的技術,孵出半個月就可以分辨雌雄)。

(3)黃顙魚(又名黃古魚、黃鴨叫):黃顙魚養殖合作社,今年才成立,以3家公司為主體。產品供不應求,銷售價格11元/斤,在魚池里面養,已經銷售到了韓國。

(4)羅內土雞:合作社統一雛雞品種,喂養到1斤以后,讓農戶分散養殖,自己銷售,但價格不得低于28元/斤,農戶賣不出去的,按照18元/斤回收。長沙、廣州等周邊都有羅內土雞養殖戶。

篇(5)

2本地區特有農業資源

2.1南國梨資源

因為鞍山地區特有的地勢和季風性氣候,南國梨的主要產區就在本市,以千山區大孤山鎮對樁石村種植的南國梨最為正宗和著名。2005年被正式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鞍山南國梨栽培系統”更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南國梨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以這樣的客觀環境為契機,宣傳南國梨文化,打造南國梨品牌,發展相關休閑農業項目。每年的四五月份,都是南國梨的盛花期,這時,從好多外地來鞍山的游客都會享受到“賞梨花”、“嘗南果”、“住農家”等多條農事休閑旅游線路,賦予休閑農業新內涵,實現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2.2岫玉資源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因盛產岫玉,有“中國玉都”之稱,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購買玉石產品。2.3溫泉資源湯崗子溫泉位于鞍山市區南部,是中國四大溫泉康復中心之一,歷史悠久,其水中富含20多種礦物元素,對各種病癥都有很好的理療價值,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理療。溫泉院內也建造了許多動植物觀賞園供游客觀賞,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資源優勢。除此之外,鞍山市這幾年還陸續發展了漁掌門、佳寧等一大批以休閑農業為主的農業生態觀光園,集吃、住、玩為一體,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同時,開展各式農業觀光項目,積極發展本地區的休閑農業進程。

3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客觀的發展前景

篇(6)

休閑農業旅游是指將農村田園風景、自然生態資源等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利用,并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當地特色文化和鄉間生生活,提供給人們一個體驗休閑生活狀態的農業發展形式。由于我國的休閑農業旅游起步晚,相關的旅游業經營模式不夠成熟完善,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但休閑農業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規劃設計生態化的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提高當地人們的經濟水平,還能帶動了農業的新一輪改革,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面臨的問題

1.1休閑農業旅游經營模式比較分散

我國許多大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經營模式為小農經濟。目前鄉村的休閑農業旅游以自發、分散的小農、個體、私營等經營為主,這種原生態的經營模式對客戶有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個體經營模式,缺乏科學管理和整體營銷的理念,很難形成品牌性的產業。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1.2休閑農業旅游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是一個很嚴重的現象。由于國內農業旅游產品個性化不明顯,經營模式單一,缺乏整體規劃和全局發展觀念。這導致農業旅游產業現有的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但不能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的穩健發展,還會使當地的經濟水平倒退。應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加大對農業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導農業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3休閑農業旅游行業經營管理水平低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經營過程中,傳統的經營理念顯得十分的陳舊和落后,無法給城市旅游者帶來更好的鄉村生活體驗;且從事休閑農業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當地的百姓,不會通過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進行產業規劃。許多農戶對當地旅游行業的宣傳力度也十分有限,沒有形成系統規模化的營銷手段,限制了休閑農業旅游更好更快的發展。

2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發展策略

2.1發展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

將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能根據當地特色的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進行規劃設計,開展一系列的創意性旅游活動,提高當地農業旅游的文化內涵;其次,當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開展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當地的文化積累對旅游產業進行創新,將文化底蘊和旅游產業業進行完美的融合;為了確保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應加大對當地產業人力、物力相關的投入力度,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翻新,改善旅游區的生活環境。

2.2推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生態化

休閑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產業,生態環境是農業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是個引人思考的問題。應將休閑農業旅游領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保護好當地豐富的原生態資源為前提下去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要規范休閑旅游行業的服務質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費體驗,將農業旅游進行品牌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系統,推動當地農業更迅速的發展。

2.3改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體驗感

對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來說,當地旅游業不僅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個給旅游者行進消費的平臺。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對特色文化的喜好去進行消費購物,這需要我們將旅游產業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進行結合設計,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休閑農業旅游體驗。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設計應該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科學的完美融合,實行生態化旅游產業,具體的設計方向應使旅游者在城市和農村兩種文化差異中獲取美好的鄉村風情體驗。讓旅游者全面享受鄉間生活帶來的愜意體驗,獲得難以忘懷的經歷和回憶內容。同時當地老百姓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的良性發展。

3總結

在當代,人們渴求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休閑農業旅游迎合了人類親近綠色環保生活的高品質心理特征。綠色旅游是一種時尚的消費模式,這是現代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的產物,它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潮流模式。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可以在擴展旅游者休閑度假空間選擇的同時,將鄉村特有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發展農業旅游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使農業的總體經濟效益達到最大,走向多元化發展模式;同時現代的農業科技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科普,實現了互贏互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青,單福彬.鄉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價值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23).

篇(7)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109-02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個集老、少、山、窮、庫五位一體的縣份。全縣總面積3 430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54個行政村,總人口41萬人,其中土家族占總人口的50.3%[1]。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農村勞動力近20萬人,實有耕地只有47.7萬余畝,農村剩余勞動力近9萬人,約占勞動力總數的45%[2]。到2005年末,全縣農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2萬多人,實現勞務收入4.5億多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5%,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長陽經濟的發展實踐中,旅游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成為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長陽新農村建設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農業的直接補給政策和逐步取消農業稅是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調節城鄉社會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對緩解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在于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3]。

作為 “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縣”,長陽在勞動力大量外輸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較難解決的問題,如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一致性、城鄉房價懸殊大、城鄉教育體制的差異、用工歧視現象等。

調查研究表明,長陽外出打工的農民占到總人口的1/6左右,占勞動力總人口的1/3,很多景區景點的農民在旅游旺季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飲、經營旅游紀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時則外出打工。對外出打工者來說,上述問題都不可避免。對于長陽這樣一個有著優良旅游資源和廣闊旅游發展前景的縣城來說,發展旅游業是一條更好實現勞動力轉移的道路。

二、長陽旅游業發展優勢分析

(一)長有發展旅游的有利資源條件

長備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資源、風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資源。流經長陽縣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之美譽。在長陽旅游業的發展探索中,其旅游產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風光相融合,已經開發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區和景點,如武落鐘離山(“土家族的發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當”)、巴王洞(“天下罕見奇洞”)、倒影峽(“魚躍枝頭鳥宿水”)等。

(二)旅游業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

隨著長陽旅游的發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頭資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建立了盆景村。這兩個產業給農民帶來極大的實惠。由旅游業發展帶來的這些地方特色產業,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發展,為長陽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帶來一定的貢獻,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業的發展無疑也會帶動農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服務業及文化娛樂等其他產業的發展。

(三)長陽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長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飾、生產生活方式、婚喪嫁娶習俗等民風民俗。長陽是全國民族文化先進縣,土家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譽為長陽文化的三件寶,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撒葉爾荷已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而長陽巴山舞的廣泛傳播,更是增加了長陽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將為長陽的旅游帶來更多的客源,促進長陽旅游業和長陽經濟的發展。

(四)政府對旅游業發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長陽“十一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綱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農業的生態、旅游、休閑、文化等多種功能,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板塊,實現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圍繞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積極支持農民從事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大力發展以家庭手工業、運輸業、家庭旅館、農家樂休閑以及奇石、盆景、根藝等為重點的特色旅游項目,培育一批生態旅游村鎮,實現旅游增收[4]。

長陽的旅游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針對長陽剩余勞動力轉移出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可以試圖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實現其對接和互動。

三、長陽農村勞動力向旅游產業轉移的互動關系

(一)長陽旅游業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

長陽縣政府比較重視長陽旅游業的發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給予了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從業人員結構卻一直存在令人困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旅游從業人員普遍素質較低,缺乏專業人才;平均年齡高,缺乏后備力量;另外,有的人員旅游旺季從事旅游,旅游淡季從事農業或外出打工。這樣的人員狀況顯然不利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長陽旅游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長陽外出打工的農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齡大約在20—35歲,基本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受教育程度明顯高于在長陽從事旅游業的人員。這些勞動力如果能向旅游業轉移,一則可以提高長陽旅游的人員素質,二則可以為長陽旅游發展準備充足的力量,三則可以更好的傳承長陽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業的關聯帶動效應可以解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長陽縣旅游業的發展具有較好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產業本身又是一個關聯帶動效應很強的產業,將會帶來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無疑會為長陽的當地居民和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更好的解決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轉移,更好的實現農民在非農產業中的增收。

四、長陽旅游發展與農民增收相得益彰

長陽縣政府一直以來將農業發展和旅游發展放在并駕齊驅的位置,現實情況也證明旅游發展和當地的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場帶動農產品市場的擴大

長陽地處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內山巒起伏,氣候溫暖濕潤,呈亞熱帶氣候特征,且受地勢地形的影響,呈立體分布狀況。獨特的地理狀況和地形分布,使得長陽的農業發展有別于湖北其他的縣市,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紅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葉、銀魚、刁子魚等經濟作物。旅游業的發展為這些經濟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很好的銷路。“三峽苕酥”、“蔬菜果酒”、“長陽茶葉”、“高粱酒”、“干銀魚”、“干刁子魚”等特色農產品成為了長陽有名的旅游產品,游客不僅可以在長陽嘗到這些原滋原味的綠色食品,還可以帶回家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品嘗。長陽旅游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農產品的銷路會隨著旅游的發展呈現出更好、更寬的發展趨勢。農產品市場的擴大無疑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農產品市場帶動旅游市場的擴大

一直以來,長陽都是以農業作為自己的主要產業支柱,在政府實行旅游與農業并駕齊驅的情況下,也是把農業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也符合長陽的現實情況。目前,長陽農業發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現已銷往香港、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國,擴大了長陽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魚在湖北市場上銷售狀況良好,每斤可賣到40多元,省內的很多客人從認識清江魚開始知道長陽;長陽的奇石、盆栽產品銷往全國各個地方,讓省外的客人開始認識和了解長陽。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同時帶來了旅游市場的開拓,推動了長陽旅游業的發展。

(三)旅游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由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特色產業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發展,為長陽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帶來一定的貢獻,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帶動農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服務業及文化娛樂等其他產業的發展。隨著旅游業的繼續發展,將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也將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結語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農民增收是長陽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歷史任務,而作為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旅游業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農村,長陽依托旅游業的發展來實現農民增收確實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譚徽在.一葉輕舟-漂-富一鎮──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旅游業的調查[J].山區開發,2000,(2).

[2]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為農民增收獻計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勞動保障局.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R].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篇(8)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物質資源的不斷充裕,人民對生活質量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食品作為人們生存的物質基礎,安全性關系到食品行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提高,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產生重要影響。而食品行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順應人民需要,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改良食品風味,才能保證食品的銷量和商業價值。格瓦斯主要生產原料為谷物,可以與有機農業結合,生產出具有高營養價值,無公害,具有原生態口味的有機格瓦斯。

一、有機農業介紹及現狀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完全不允許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物質(包括化肥、化學農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和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有機農業絕不是簡單的無化肥、無農藥的農業,它以有機物質自我補充為土壤培肥的基礎,利用抗病蟲品種、天然植物性農藥、生物殺蟲劑以及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作為病蟲害防治的手段,強調一切農業措施都應遵循自然規律,循環利用物質和能量,保護農業系統遺傳多樣性,強調注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和諧、高效、持續的發展,強調能生產出自然的、高營養的有機食品。

有機農業起源于20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石油農業的高速發展,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日趨明顯,故當時一些先驅者開始進行有機農業實踐。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有機農業的益處。發達國家紛紛于二十世紀六十和七十年代自發建立有機農場。并且建立了國際有機農業運動盟(IFOAM),有機農業進入迅猛發展時期。進入21世紀,有機農業已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國家的有機土地面積和有機農場數的比例均持續增高。有機農業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目前,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預計2011年將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我國的有機農業也在不斷發展。據預測,“十二五”期間,中國有機農業發展速度將保持在10%以上。

二、有機食品介紹及現狀

有機食品(Organic Food)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等。有機食品是指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是國際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有機食品通常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有機食品的主要特點來自于生態良好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加工,不使用化學農藥、化肥、化學防腐劑等合成物質,也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因此,有機食品是一類真正來自于自然、富營養、高品質和安全環保的生態食品。

有機食品是隨著有機農業出現的,有機食品的供應同時又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有機食品在國際市場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國內也有很大的潛力。而且有機食品具有比普通食品更好的口感,同時有著比普通食品更好的風味。在市場上更受歡迎,有巨大的銷售利潤。隨著中國有機食品生產標準、認證標準和管理措施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政府和社會的監管、監督力度不斷增強。中國的有機食品也將會進入飛速發展時期。

三、有機格瓦斯

1.傳統格瓦斯劣勢。格瓦斯是一種含低度酒精的飲料,用面包干發酵釀制而成,顏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紅色。格瓦斯是以山花蜜、啤酒花、谷物、漿火、白糖、黑糖等天然物質為原料,經多種乳酸菌,酵母菌復合發酵釀制而成的微醇性生物飲品。傳統格瓦斯的原料來源于傳統農業,盡管在制作過程中傳統格瓦斯嚴格執行著食品安全標準。但隨著人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傳統農業作物為原料的格瓦斯有可能不能適合市消費者的要求,從而失去其市場競爭力。

2.有機格瓦斯的可行性。以有機農業作物為原料的有機食品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用有機農業產物生產格瓦斯作為一種有機食品既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又可為生產廠商提供良好的經濟效益。有機格瓦斯相比傳統格瓦斯以有機農作物為原料,生產工藝嚴格參照有機食品生產標準。在其發酵過程中以純天然酵母為發酵菌種,保證生產出的有機格瓦斯為純天然原料食品。同時,我國是有機農業大國,有機農場面積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格瓦斯生產過程中所需原料在我國有著較大的種植面積,原料來源比較豐富。而且有機農業發展已近一個世紀,技術已日漸成熟,成本不斷降低。以河南省延津縣為代表,我國的有機小麥已實現了品牌化,規范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而廣西玉林的甘蔗和新疆地區的甜菜則提供了足夠的有機白糖。有機格瓦斯所需的原料在我國均有大量的生產,可以獲得足夠的原料。東北地區也正處在各種原料產地的中心部位,可以有效地組織起生產。有這些充足的有機原料,有機格瓦斯完全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

3.有機格瓦斯發展前景。有機格瓦斯相比傳統格瓦斯,不僅會保持其口味將會更加純正,而且無農藥殘留、原生態的物質將會更加吸引人們的目光。不僅如此,格瓦斯盛行于烏克蘭,俄羅斯,東歐,中國東北等地區。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格瓦斯以其傳統飲料的優勢在中國也開始流行,娃哈哈格瓦斯的橫空出世更是讓格瓦斯為更多的人熟知。傳統格瓦斯已經有如此大的固定消費人群。在傳統格瓦斯原有的消費地區推廣有機格瓦斯將會很容易獲得人們認可,同時,帶有有機食品標志的有機格瓦斯通過適當的宣傳會很容易吸引人們的目光。而且,我國的有機食品市場剛剛起步發展不久,新的產品總是能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從而獲得關注。在未來的時間里,有機食品將隨著我國有機市場的規范化飛速發展,有機食品將會進入更多的家庭。有機格瓦斯也會因此獲得良好的銷量,以此帶來巨大的利潤。

參考文獻:

[1]蘇利民,王粉蓮等.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

概況[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7).

[2]董光. 漫談俄羅斯傳統飲料格瓦斯[J].

篇(9)

    天水市生態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篇(10)

引言:隨著近年來觀光農業的興起,我國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傳統的旅游形式,面對海南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對很多的游客,已經不再具有那么強烈的吸引力。由于現代的人們長期居住在城市,面對城市越來越多的喧囂的環境,已經開始產生了厭倦。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們,對大自然產生了很深的向往,這種憧憬田園生活的心情,可以通過觀光農業而得到滿足。①而海南島在我國旅游島建設中,發展的多種模式的旅游方式,正適合了人們心里的需求,成為了我國觀光農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而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還需要一定的發展和完善,在這里進一步地進行探討和解析。

一、海南農業熱帶觀光旅游的發展前景。

1、農業熱帶觀光旅游潛力很大

海南觀光旅游經過多年的努力,發展已經開始初具規模,并以品牌的方式在全國打響,但是海南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旅游發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基本上停留在“藍色旅游”的發展上,仍然停留在以“大海、沙灘、陽光”作為旅游產業的基礎,而對于豐富而獨特的“綠色旅游”資源,在大幅度上還非常有待系統地開發和利用。

僅就目前海南建設的的情況來看,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大幕已經開始拉開,將海南的旅游業建設成為一座在政治上深化改革、在經濟上擴大開放、在自然生態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成為海南旅游建設中的切入點和制高點。②

2、熱帶觀光旅游,為農業發展提供機遇。

在建設國際旅游島背景下,加快對海南農業現代化發展,發展熱帶旅游觀光農業是一個理想選擇,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破解海南旅游產業,在長期建設中出現的不均衡現象,更有利于海南農業在分享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進程中,為海南農業的增收,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機遇。③要為加快發展熱帶特色的觀光農業,建設起設施農業和旅游休閑農業,開辟出一條農民新的增收渠道,這是充分切合海南省的具體情況,為旅游觀光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這種農業與旅游結全的發展模式,使海南的旅游產業更增加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3、熱帶觀光旅游,為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調節作用。

海南發展熱帶旅游觀光農業的資源豐富,可以不受海濱以及地域的諸多限制,以特色發展的農業,可以在因地制宜基礎上發展壯大,發展不同的旅游觀光農業,對旅游業本身而言,將會拉長海南現有的旅游產業的價值鏈,為游客提供更多的熱帶旅游觀光農業新項目,延長游客在海南旅游的時間,從而能夠更大幅度地增加旅游消費金額,能夠適當地改變海南的不同的旅游地區發展不均衡現象,把海南島旅游業發展向新的臺階推進,避免海南地區的旅游項目過度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對彌補旅游資源的有限性,減少重復性建設和惡性競爭,都能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二、海南農業觀光旅游發展的模式

1、 農村休閑型的觀光旅游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依托海南農村,良好的自然田園風光,這里有著十分淳樸的鄉土人情,誘人的風味特餐,面向著城市或者城鎮的居民,從吃、游等方面,都能夠滿足人們對于周末休閑的需求,這種觀光旅游,以提供特色餐飲和簡單娛樂服務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適合具有良好交通條件的城市,以及一些城鎮周邊的農村,能夠以小型的“農家樂”為代表,形成一家一戶的經營主體,這種觀光旅游模式的客源回頭率較高,但是旅客停留時間不長,市場比較穩定。④

2、農村度假型觀光旅游模式

這種模式依托自然的優美的山水風光,建造起一系列的鄉間別墅,或者提供檔次較高的度假設施,能夠面向城市收入較高人群,進行一些綜合性質的服務。這種觀光旅游的模式,主要分布在三亞、海口等大城市,旅游的市場穩定。⑤

3、農業觀光型旅游模式

農業觀光型旅游模式,一般主要適用于海南農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依托這些農業產業化所規劃的項目,形成自己的經營體系,依托農業發展的景觀,為游客提供以觀光旅游為主要服務,兼帶一些吃、購、住等方面的服務項目,主要是面向本地,以及各個層面的游客群體,這些游客一般回頭率比較高,所以這種觀光旅游的市場相對于比較穩定。

4、農業民俗型觀光旅游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一些民俗氣息比較濃郁的鄉村,在這里以海南的黎村苗寨為代表,在這里可以依靠獨具特色的山水風光、以及人文風情,還有民俗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觀光的依托,為游客提供具有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飲,這種農業觀光旅游的模式主要以娛樂服務為主,招待的大都是外來的一次性游客,停留的時間沒有固定性, 游客的范圍比較廣,有著一定的市場回頭率,但是市場不是很大。

5、農業景區配套的觀光旅游模式

這種觀光旅游的模式,主要適用于一些圍繞在大型景區周邊的農村地區,以固有的景觀資源為依托,為景區的游客的需要,提供著吃、住、娛等配套功能服務,為游客提供具有當地更多的特色的服務,主要招待的是景區的一次性游客,范圍比較廣范,游客的回頭率高,一般停留的時間比較短,觀光旅游的市場隨景區的季節和游客的多少而定。

總之,海南農村觀光旅游的發展,仍然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無論觀光旅游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都需要兼顧合理,能夠很好地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突出可以提供的產品特色,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原則,在農村觀光旅游的過程中,實現政府、企業、居民、游客四者利益的最大化,為建設海南省國際旅游島,為實現熱帶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的特色發展、為實現海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條新的建設思路。⑥

參考文獻:

[1] 杜明娥. 關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生態經濟, 2010, (09) .

[2] 龍翊嵐. 海南熱帶觀光農業發展現狀與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 2008, (01).

[3] 任文文,張友棠. 淺談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方式[J]. 特區經濟, 2010, (07) .

上一篇: 食品經濟與管理 下一篇: 醫療醫藥行業研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阿v免费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丝袜制服欧洲亚洲中文 | 亚洲成在人网站天堂日本 | 日本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国内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dvd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