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心得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5 18:16: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性學習心得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時,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他們就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地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現代信息技術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備了趣味性的特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極高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的視頻、動畫、解說、文字等多種功能,能使學生借助于電腦技術,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例如:學習九年級(下)數學教材《圓》第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學生回答時憑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教師再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一組馬拉車的動態畫面,車輪分別采用正方形、正多邊形、圓形……學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轉動最不穩定,正方形轉穩定程度有所改善,圓形車輪平穩而圓滑,畫面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了為什么車輪必須是圓形的。由此所設置的情景,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自然而然地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本堂課的教學情境中,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它包括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探索規律等能力。

例如:在圖1中,設點C為線段BD上的一點,在線段BD的同側作正ABC和正ECD,連結BE,交AC于M,連結AD,分別交BE、CE于點P、點N。

(1)問圖中有幾對全等三角形;

(2)線段AD與BE相等嗎?線段ND與ME呢?線段NC與MC呢?說明理由。

這是一個極平常的題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解決此問題的。我們借助信息技術,從運動的觀點進一步研究問題,利用幾何畫板,作兩個公共頂點為C的正ABC和正ECD,如圖2,連結AD,BE。教師用鼠標拖動點D使正ECD繞點C旋轉,就能連續產生如下的圖形:

不難發現ACD≌BCE及AD=BE的關系在運動中保持不變。由于圖形是連續變化的,學生看的清楚,理解更明白,掌握的不是孤立的一個題目,而是這樣一類問題。相反,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分別要畫出許多圖形,然后分析、判斷、證明,花時多,難度大,學生又不易掌握。信息技術強大的動畫功能,解決了很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問題,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的簡潔明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的共識。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還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一個好的環境,引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學習內容的資料。例如了解數學史、查閱最新的數學發展情況,查閱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一題多解得能力。通過E-mail、空間、論壇等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將學到的知識與同學們共享,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要求。在教學中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使課堂教學能充分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得多數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互相關心,可增進同學間的友愛,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教師也變成了學生合作的伙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朋友。

四、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知識間的融合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按不同層次將學生必須學的數學知識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以及實踐與綜合運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學段整合成學生的學習領域。而課程標準沒有對教材編寫體系、教學先后順序等問題作出硬性統一的規定,使學生所學和教師所教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數學知識間的條塊分割局面,使傳統代數、幾何、三角分家的體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數學知識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框架。

五、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數學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學習者與教學者產生了深遠而又持久的影響。由于有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平臺,就可以滿足學生多樣性、個性化、區別化的學習需求,學習方式(地點、時間、環境、資源)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學生可以利用的資源更加豐富,更加便捷,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對教師而言,將不再單一的依賴教材、教參、黑板、粉筆等載體,而是以計算機為主要載體所營造的教學環境所代替,如多媒體教學系統、資料庫等,教師不僅有靈活選擇教學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膽創設新穎的、有趣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設更加開放互動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得以改變,成為真正的合作者。信息技術教學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方式,將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朱慕菊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2002年出版.

篇(2)

在課堂教學中

通過“自學”引導法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知識才能內化成自身的經驗體系。對小學生如何實施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呢?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采用了“自學”引導法。所謂“自學”引導法,就是以學生自學為主,但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依據教學目標,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自學。

舉例如下,這是一個通過“自學”引導法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案例。

課題:繽紛的落葉

自學引導:(1)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己去探究的興趣(情境:出示一張精美的落葉飄落的幻燈片)。(2)通過給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圍繞著重點去自學。(學習目標:讓落葉圖片飄落的方法;調整動畫的順序。)(3)通過搭建自學平臺,引導學生高效地去自學。自學平臺不僅可以輔助學生更好地去探究,而且可以激發學生自我探究的興趣。本課的自學平臺由四個模塊(思考題、自學內容、練習題、小幫手)組成,以網頁的形式呈現,圖文并茂,對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還以動畫的形式演示,此自學平臺的主界面如下。

自學形式:先自學,然后分組合作探究。

自學指導:聘任已經完成自學任務的學生當“小老師”,和教師一起巡視行間,對有疑問的學生進行指導。

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每位學生都在這種形式的學習中有很大的收獲,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價值取向:“讓每個學生有進步”。

通過“設問”研究法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的信息技術課上,“設問”研究法是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手段之一,這里所說的“設問”研究法,就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繽紛的落葉”這一課,在讓學生自學的時候,除了要求學生自己學會學習目標所規定的任務,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目標中所沒有的問題,并進行解決。發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讓學生記錄在表1中。

從表1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當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時愉悅的心情。利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遷移”研究法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信息技術課有這樣的特點,如果屬同一單元,每一課的內容聯系得非常緊密,因此,上節課使用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完全可以適用下一節課。“遷移”研究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利用已經掌握的研究性學習方法,去自己學習后繼的課程。教師可通過出示測試題來檢驗學生自學的效果。采用這樣的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布置“大作業”引導學生進行專題性研究

每冊的信息技術課都有一個大的單元,主要講一些常用軟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FrontPage等。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例如,陜教版第六冊教材主要講了PowerPoint的使用,在進行這一冊的教學時,我在開學初布置了名為“用PowerPoint制作精美相冊”的專題,建議:可以是個人相冊、家庭相冊、班級相冊等;最好把所教的技術和自己發現的技術都用上;可以兩個人或三個人合作;時間兩個月。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這一專題研究,設計了用于專題研究記錄的表2。

采用這樣的方式,極大地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合作的精神及創新的意識。每學期都有很多學生創作出了優秀的作品。

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

我認為在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在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中,我是這樣實施研究性學習的:(1)確定研究性專題。興趣小組活動中的研究專題都從當前信息技術應用的熱點選定,一般不和課本上的內容重復,如“利用Flash制作動畫”、“用Photoshop進行繪畫及圖像處理”等。(2)搭建“網絡研究性學習”平臺,讓學生學會利用此平臺自己去學習、鉆研、探索、創作。我設計的“利用Flash制作動畫”的網絡研究性平臺由六個模塊(Flash基礎教程、Flash互動練習、Flash作品欣賞、Flash學習討論、Flash資源庫、Flash作品)組成。這個平臺放在了Internet上,學生不僅可以用課外興趣小組的時間利用它學習Flash,在家里也可以利用它學習Flash。這個平臺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3)要求參加興趣小組的學生每學期創作一件作品,并寫出作品說明或創作心得。(4)教師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時間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把優秀的作品放在校園網的主頁上。我在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始終貫徹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原則,即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

篇(3)

一、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研究性學習既是一門獨立開設的課程,又是一種能夠滲透于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

二、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課題選擇

(1)課題及其類別

中學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大致有以下四類:

知識探究類: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層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搜集資料,體驗探究的具體行動,最終形成報告總結。

學術研究類:學生在課題教學的過程中,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小節感興趣,便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研究題目,最后寫出研究論文。

社會調查類: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外,還可以將研究性學習融入社會,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總結,然后撰寫調查報告。

創造發明類: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最深層次的目標便是創造發明,這也正是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學生應該具有的創新能力。

(2)問題的由來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多數選取于生活實踐、報紙雜志論文、熱門話題、教參提供的課題。

(3)如何選題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擁有獨立自,選題時也不例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

2.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基本上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完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在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或者組織一些團體活動,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2)完成體驗階段

本階段中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如何有效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資料的價值,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3)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材料。通過各種方式展示成果,從中反饋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案例設計

在中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中,課題研究屬于一般的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了拓展學習范圍,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識,獲得學習體驗后將其內容轉化為研究課題的形式進行主動的探究,最后形成學習報告。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鑒別與評價》一節為例。

(1)創設問題情境

李某上網時無意間進入一個國外網站,該網站介紹說,如果接受它發過來帶有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上網就能免費,于是就在網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郵箱等資料。兩天后他收到一封來自國外的航空信件,說他中了26萬元現金大獎,但需電匯250元手續費,且兩天就能將現金送到。李某將信將疑,到銀行咨詢。銀行職員告知他,最近到銀行辦理這種匯款的人特別多,懷疑這有可能是國際詐騙,目的就是騙取一定數量的手續費。于是,李某報了警,公安局通過跟蹤調查,發現所有把錢匯出去的網民,均沒有獲得相應大獎。

(2)任務活動

在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目不暇接,撲朔迷離。今天,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幫助自己和老師鑒別評價信息。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鑒別和評價信息,并且最終形成一份報告向老師和同學介紹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3)活動過程

分組:5人為一組,自由組合,選出組長并確定相應任務。

階段一:收集并閱讀關于信息的鑒別與評價的相關知識。收集資料是第一步,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解相關知識,完成最終的報告需要大量查詢相關資料。

研究指南:①課題背景中出現哪些問題?②為什么會出現大量信息的泛濫?有沒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濫的窘境?③“信息污染”與“環境污染”有何不同?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們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構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過他人利用竊取信息犯罪的情況?如果有,你是如何處理的?

階段二:實施課題研究。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付諸行動,按照之前準備的案例進行分析,以文字、圖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將這些分析結果串聯起來,最后小組選出一個比較擅長做PPT或Word的同學將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報告,用事實來證明自己能夠將了解到的鑒別與評價方法展示給同學和老師。

階段三:展示、評價。參照評價標準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督促。

篇(4)

一、研究性學習與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

1.研究性學的特點。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選擇不同研究課題,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從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與以往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獲得健康、全面的個性發展。

2.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和“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最突出的教學方式是“任務驅動”和“課程整合”。《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指出,現在學習信息技術不僅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運用計算機如何從Internet上更多地獲取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通過“課程整合”讓學生在上計算機課的同時,從根本上了解其他學科內容;通過以其他學科的知識為“任務”來“驅動”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究“任務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學生從計算機網絡通訊工具中檢索信息。

2.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敏感的主動的信息意識,能夠根據學習目的發現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3.培養學生善于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檢索、篩選、使用、表達和輸出信息的能力,能夠從大千世界中選擇和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夠明白易懂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傳遞給別人的能力。

4.利用信息進行學習的能力,善于利用信息進行學科知識的學習與研究,善于將信息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5.培養信息的創新能力,通過對眾多信息的歸納、綜合、抽象、評價等思維活動,找出傾向性、相關性等規律,得出創新的結論。

6.具有21世紀的協作意識和新時代價值觀念,能夠通過校園網和INTERNET網擴展合作與學習范圍,面向世界和未來,在社會發展和信息海洋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研究性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與信息技術“任務驅動”基本一致,即:提出問題、研究和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的方案、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制作、合作探究的完成。

1.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情境促使學生提出問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感興趣的研究專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對校外各處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操作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在教學中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促使學生發現問題。

2.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研究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是研究性學生的核心環節。這能使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發揮小組團隊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對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使學生明確研究方向,并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3.信息技術教學中,收集和制作資料。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已經明確目標,在資料的收集和制作環節中,學生運用已經學習知識在Internet網中進行資料的收集,并運用相應的軟件制作。

4.信息技術教學中,完成合作探究。

各小組成員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研究,做成一件電子作品后,最后一步就是進行作品的組合。自研究性學習開展以來,學生的積極性起伏較大。剛開始時,大多數學生出于好奇和新鮮,聽老師動員介紹,查圖書資料,外訪調研,興趣盎然。由于學習壓力太大,因此以為這樣的研究可以舒展筋骨,趁機放松。顯然,這種外在的低層次的需求對搞好研究性學習是不利的,研究性學習是善于發現、敢于質疑的創新能力;善于合作、與人共處的交際能力;善于分析、獨立思考的科研能力;善于自我認識,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正確審視自己的評價能力,等等。

總之,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教育部《關于加快中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各階段都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教學中讓學生多做一些研究性學習的嘗試,確實在強化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技能方面,在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不僅要掌握社會生活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對于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1)信息獲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創新的能力;(5)信息利用的能力;(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信息素養教育非常好的載體。它以學生做課題為主線,將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表達等各種信息手段融為一體,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首先,豐富了信息的來源,從課堂內擴展到課堂外、校外的整個社會中,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將學生置于廣闊的信息海洋,讓他們逐步學會自由馳騁。其次,讓學生接觸到各種信息渠道。通過課堂的調查、實驗和研究,學生的信息渠道從教科書、課堂的單一渠道變為多途徑多樣化的信息渠道。最后,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學生逐步學會了信息的選擇、甄別、處理和表達,從而提升了其信息素養。

1.研究性課題選題的科學性

選題立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要通過課題的選擇與研究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學生的選題立題必須與研究性學習目標的指向性相一致。實際上,在研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往往僅從興趣出發去選擇課題,導致選題立題大而空、缺乏層次性,嚴重脫離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這樣就淡化甚至失去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選題立題的指導,使學生所選課題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課題選擇的渠道有很多,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社會實踐、學科學習、專家報告等活動中發現和選擇研究課題。課題選擇要經過一個從產生研究動機到選定研究方向,從問題朦朧到逐漸清晰集中,從有初步的研究構想到明確研究思路的過程。

2.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傳統的教師職能是“傳道授業解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鼓勵學生思考,逐漸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這就是說教師的作用更接近于導師的作用。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具備了學術型、研究型、創新型的素質,才能適應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實施。由此看來,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并沒有減弱而是增強了,對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使學生始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體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過程。從選課題開始,就以學生“自由選題、自主探究”為宗旨,教師只作為學生知識建構的引導者、合作者、幫助者,同時,引導學生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圍內選擇課題。在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等過程,只是給學生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導。信息加工再創造、研究結題展示、成果評價,都是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給予適當的輔助、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地真實地得到了發揮,他們的信息素養綜合素質,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充分、真實地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研究性學習與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完全有機地結合起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性學習對學生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養的提高又促進了研究性學習的發展。

4.在研究性學習中發揮信息技術課程的優勢

研究型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綜合性,它的內容和對象不屬于某個單獨的學科,是綜合性的,研究的問題也是綜合性的問題,必須結合各科知識才能解決。但是在這里,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又發揮了其他課程無法取代的作用。

4.1讓計算機成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

在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常用的計算機軟件,比如:文字處理軟件,電子表格處理軟件等。熟練地使用這些軟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4.2利用計算機網絡促進個性化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個學生重在參與,都能得到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在學習的起始狀態、學習的速度、學習的方式及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等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適應這些差異,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則能較好地解決此問題,使個性化學習得以實現。如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雙向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在網上質疑問難。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或解答。我們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允許和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如讓學生上互聯網,在專業網站的BBS上進行問題征解,或在網上尋名師求解難點解法,或查找CAI軟件,解決難點,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不再把學習視為一種負擔,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4.3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因為:其一,網絡資源的豐富性有利于學生主動廣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樣性更需要學生主動地判斷、選擇和組合。我們先要求學生對研究課題進行剖析,再讓學生帶著各自的疑問,在網絡上獨立搜索、閱讀,合理選擇、融合有關信息。通過這樣的實踐,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發:一是學生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為學生提供更為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和更為豐富多樣的背景資料(如數據、文字、圖片、視頻等),學生就完全能夠獨立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面對大量的信息,雖然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們在信息面前所表現出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式和充滿靈氣、體現創新的獨特見地是值得欽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進行這種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層次就會得到新的提升,“素質教育進課堂”定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5.充分運用評價功能

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課題選擇、方案制定、實施步驟和成果形式都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而且,學生選擇課題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的成果必然也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即使有學生選擇同一課題,由于學生知識背景、個性潛質的差異,其研究成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傳統定性定量評價的方式,探索創新一種真正既適應研究性學習又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新的評價方式。

一是個性評價。即以學生的個性發展評價每一個學生。以學生學習前的個性特征為參照,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學生的某一個方面的個性發生了變化,就表明學生在這個方面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如某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克服了在眾人面前不敢講話或不敢與陌生人交往的弱點,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就要給予其充分的鼓勵、肯定和表彰。

二是綜合評價。即以研究性學習課程考核標準評價課題小組,指導教師根據課題小組的開題報告、課題實施、課題成果等進行全面評價,最后寫出研究簡評。這樣的評價形式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創新思維,提高信息素養,大大激發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選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教師的組織、指導是完成探究任務的保障,學生的廣泛深入參與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多角度豐富的評價是促進學習過程順利進行的動力。我們在研究性學習道路上應該繼續探索,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提高每一位參與者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吳友華.網絡環境下有效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與對策.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篇(6)

研究性學習決不否定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由此看來,學科教學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學習”關注的是知識的聯系和運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它要求我們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教學中采用研究性合作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以充公開啟學生思維為主的研究性課堂。成功的研究性課堂,應如優美的散文,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做到“形散神聚”。“形散神聚”的關系就是“放”和“收”的關系,教師在組織和指導中首先要把以下權力放給學生,即:學生提問題的權利。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學生合作交流的權利,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權利,學生發表自已意見的權利。那么,如何才能上好研究性課堂呢?我想,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是需要教師指導學生提煉出有價值的研究性問題。為此,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后,要引導學生審視和反思問題,那些經過同學間的合作或自已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已完成;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大,但是它能有利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很好地開啟學生的心智的問題同,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且很的問題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使之系統化、醒目化,并將其“導”入研究軌道,其它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同,可以作為課后探究作業布置下去。其次,在探究性學習和接受學習的交接處,需要教師的“導”。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探究出結果,便是,有些探究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接受人類的成果,單靠學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此時,教師就要“巧導妙引”,相機“布道”。有一位姓曾的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就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的導,真正起到了開啟學生思維的作用。曾老師首先掃、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類型的小組,有2人組、有3人組、有4人組、有6人組、有8組。上課時,曾老師分給每組一個大蘋果作為禮物,并要求各組把蘋果平均分給每個組員,學生們拿到蘋果后興高采烈,很快就把蘋果平均分開了。這時,老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手里拿到的蘋果是多少?用數字怎樣表示?”孩子們一時傻了眼,都不知該如何表示。曾老師抓住時機稍加點撥;“用圖畫或符號也行呀。”教室里又熱鬧起來,幾分鐘后,學生們的辦法出來了;有的用文字寫了“一半”;有的畫了個圓平均分成四份,涂了一份;有的畫了個大蘋果平均分成6份,挖掉了一份…….曾老師把這些閃耀著陔子們創造火花的表示法展示法展示給大家,并真誠地說,老師很佩服你們,這些由同學們創造出來的方法的確很令人贊嘆。但為了全世界的人都能有一個最簡便的統一表示方法,今天老師告訴大家一個新的名詞――“分數”,像第一小組,把一個蘋果分成兩份,每人一份,其中一份就用“1/2”來表示;像第六小組,把一個蘋果分成八份,每人一份,其中一份就用“1/8”來表示。在這時,教師把“分數”呈現給學生,教學效果的達成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篇(7)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被灌輸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認知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求 學生要學會學習,善于設想,勤于思考,學會通過同伴之間的積極的相互影響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要具備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愛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 心理品質。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題研究中對正確引導設題、提示研究 方法、設計研究計劃、實施研究課題、支持交流評判、引導歸納總結起到了積極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法指導。

2. 研究性學習的幾種類型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探索實踐,我在化學課堂中積極地挖掘知識研究點,盡量做到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旨在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多種思維品 質,拓展課堂教學的時空,讓化學課變得更加生動有效。 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點的類型可歸納為以下五種:

(1)化工工藝類。如:學習高中化學中H2S04的工業制備、HNO3的工業制備、氯堿工業等三酸二堿工業生產時,讓學生研究歸納此類化工產品生產的原理、工藝流程、生產計算等,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多種渠道去研究這些學生感興趣又有深度的課題。

(2)知識歸納類。在高三進行催化劑、漂白劑等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縱觀高中化學并聯系生活,使學生對它們有更深入的認識。如復習催化劑時,可以通過 學生資料查找、小組討論,研究催化劑對人類的益處、催化劑與加快反應速率的關系、催化劑的選擇、科學發現催化劑的例子等,使學生了解到書本外更多更有益的 知識。

(3)實驗改進類。如鋅粉與碘的反應,按課本實驗要求,一般課堂實驗會失敗。教師可以創設實驗失敗的課堂情景,讓學生用學過的知 識,研究和提出改進方案。通過學生自己探索找到:把鋅粉與碘粉充分研磨和將混合粉末用熱水浴加熱等多種成功的改進方案。又如在研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 響時,有學生認為書上實驗步驟不夠明了,通過研究實驗,許多學生用化學估量法找到用膠頭滴管替代量筒進行簡易對比操作的方法,結果使實驗變得清晰明了,減 少了許多干擾因素。高中化學教材中的確還存在不少實驗改進的研究點,學生對此相當感興趣。

(4)學科交叉類。化學是解釋自然現象的學科之一,而自然界的許多問題則是與多種學科有關的綜合性問題。高中化學中的許多應用型問題,就屬于這類問題,需要應用多學科的知識來進行分析研究。

如:電解類題型中經常與物理、數學相聯系,用V=S?h求電解池的體積,用Q=It來求電解產生的電量;有機物結構推斷中又經常會碰到立體幾何共面共線等的相關知識。

又如在高一開展濃硫酸使蔗糖變黑,學習濃硫酸脫水性時(即C12 H 22O1112C+11H2O),我便讓學生從生物學角度類比研究糖類,學生經過研究得出:

蔗糖的形成是2C6H12O6C12H22+H2O。

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為6CO2+6H2OC6H12O6+6O2。

有氧呼吸是C6H12O6+6O26CO2+6H2O。

(5)生活環保類。化學之所以讓學生感興趣,是因為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化學教學中,經常找到與生活相關的研究點,讓學生聯系生活展開研究。化學與化妝品生 產、化學與新藥研究、化學與能源開發、化學與環境保護等,把它們作為一個個的研究點,以課堂為主,以課余為輔,指導學生開展有滋有味的研究學習。如高二學 到甲烷時,學生從解放初農村使用沼氣情況,談到最近海底發現固態甲烷以及這種新能源的開發技術等,課堂顯得很活躍,信息量也大。

又如,高三進行醛類研究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大型建材超市進行調查,發現現代裝潢中,有些家具與涂料能揮發出對人體有害的醛類物質,對此,也研制出了新型的綠色環保涂料和除醛噴霧劑等新產品。

3. 研究性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為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完成教學進度的基礎上,適當地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為學生提供研究的空間,鼓勵學生多提問題,為學生提供研究的空間,盡一切為學生提供研究的便利的條件,促使學生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學習成績。

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提出的研究性課題也不一樣。對此,我們要一視同仁,都要滿腔熱忱地幫助,不要以學習成績的好壞為理由剝奪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權利。要讓學生都增強自信、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是跨學科進行的,有很多知識是教師不能解決的,即使是本學科知識教師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問題。韓愈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因此,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學相長。

篇(8)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前進,人們已經進入信息知識時代,計算機的不斷普及,教育越來越依靠網絡,使信息技術課成為初中的重要課程。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投入精力開展信息技術課程,加強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本文從教師教學理念、課程設計、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研究了信息技術課程實踐研究性學習的策略,以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 打破傳統觀念,以學生為課程主導

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相對突出。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其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跟隨教師的思維來學習,這樣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另外,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師的思維會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起到抑制的作用,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提高。畢竟教師的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處理一些計算機操作時,考慮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在現代的教育中應該打破傳統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課堂,動手實踐,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輔導和幫助,讓學生自主完成信息技術實踐操作。學生只有在親自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操作,比教師直接呈現給學生的效果要好很多。例如,學習表格制作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演示一次表格制作的步驟,然后給學生一個類似的表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給學生的任務可以適當增加一點難度,使其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不給任何提示,讓學生獨立完成,遇到問題,教師再給予一定的支持。信息技術教學注重實踐,教師要不斷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只有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才能熟悉計算機操作,提高信息技術技能。信息技術是一門新的課程,教師要以一種新的觀念來教學,教師只是引路人,不是鋪路人,教學中要時刻以學生為主體。

二、 用問題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很多教師習慣性地將所有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依葫蘆畫瓢。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可以給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信心。但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會限制他們潛力的挖掘與開發,不利于學生大膽創新思維的養成,甚至會讓學生形成一種依賴教師的不良習慣,認為所有問題都不用去思考,教師會給出答案。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會降低,也會慢慢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將課程設置得有彈性,適用于不同階層的學生,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挑戰,并在合適的時候給學生一點提示或輔助,讓學生享受到挑戰的勝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文字輸入時,開始學生只學會了將文字逐一用拼音輸入,而沒有想到可以進行詞組輸入,教師此時可以問學生一個問題,“有沒有更快的文字輸入方法呢?”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有需要可以小組討論,如果學生沒有想出答案,教師可以引入詞組輸入,讓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比賽,一組用拼音單個輸入,另一組用詞組輸入。這樣的比賽,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在對比中自己發現問題,認識到詞組輸入比單個輸入更快。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入詞組輸入法,比教師直接講解效果要好很多,學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進行小組比賽也是給學生一次文字輸入的機會,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較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興趣。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會大大改善。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課程是初中課程中一門重要的新興課程。隨著教學體制的不斷改革,以及計算機網絡的蓬勃發展,教育也要實現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學會利用網絡資源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便捷。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實踐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轉化角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設問,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陳雅蓉,朱彩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驗課教學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01).

篇(9)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5-0010-01

將研究性學習的觀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便是一種新的探研式教學。在探研式教學中,教師通過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形式豐富的研究活動,親自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研究性學習符合科學教育的理論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過“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所謂“做中學”即指學生在“做”――親身實驗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積累經驗、鍛煉能力。這是一種重視學習過程和方法從而達到成功教學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還符合布魯納所提出的“發現學習”,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按照自己觀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現學科知識的結構,或借助教師或教師提供的其他材料去發現事物。研究性學習,是近十年來在活動課實踐逐步深入的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是一種在教師的輔助下,由學生策劃、執行及自我評估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它作為重要內容被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綜合課程,不同于活動課程,它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與地理學科具有良好的結合點

高中地理包含了三個板塊: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與生活關系密切的章節內容,地理以其地域性、綜合性、實踐性和開放性,與實際貼近。實踐與理論知識容易結合的特點,極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接觸周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生活,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區域性和大跨度的知識面,要想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讓學生學好地理,教師應先做好先期的準備工作。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應把握好教材的特點,探索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通過布置研究性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地理素質。除了教材,教師還可以從生活中收集素材,構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研究。學生不僅在“書中學”,又在“做中學”,從接受者轉變為發現者。在研究中,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理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開發了自身的思維,這樣的學習方式就具備了和地理學科良好的結合點。

三、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文科學情相吻合

高中生在初中地理學習的基礎上,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也掌握了一些相應的地理學習方法。比如對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征、分布規律、成因等的了解。同時,高中生心理漸漸成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知識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地理知識融會貫通并培養其地理思維能力,這與高中文科生的學情相吻合。例如,在學習“影響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這一課,因為學生在地理的必修課程和區域模塊內容的學習中,對影響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已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講解新內容前,先引導學生對區域地理、全球氣壓帶和氣溫的分布、風帶及洋流的分布等內容進行復習,再設計一個實驗教學情境。讓學生分成小組,通過探究和觀察,結合已學知識,歸納推導影響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也可以更進一步地討論類似的自然現象。教師還可以在課后布置實驗性作業,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這樣的模式,能夠使知識緊密連接,對學生地理能力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四、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教師在對教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所擁有的思維邏輯能力,確定下一步的學習“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設計探研式教學。這樣有的放矢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清晰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過程,才具備切實的意義。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讓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需要不斷嘗試,這些嘗試都是有意義的。首先,這些嘗試促使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其表現在教師的角色從學生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歸納舊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理論與實際的融合、對新知識的探索驗證和使用,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承前啟后,在探索新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其次,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追求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把知識生活化、具體化,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提升了綜合素質。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不僅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法寶,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探索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實用性,能推動高中地理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培養創新人才。

篇(10)

現今,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新型的教學模式取代了傳統的講授模式,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所謂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如今的教育領域當中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發展,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它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而自由的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資源,拓展教學時空的緯度,從而使學生能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

一、正確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實效

信息化教學將教材做成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和教學視頻等形式,使傳統的說教模式變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變為具體形象,為學生盡可能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的認知活動變得生動、有趣。這運用到了教育心理學當中知識直觀的模像直觀方式,即事物的模擬性形象。這類教學模式在我們現今的教學當中是有許多優勢的。影像直觀的對象是人為制作的,就可以克服掉許多實物直觀中的局限,從而突出一些事物的本質屬性,擴大直觀范圍,提高直觀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它能根據觀察的需要,通過大小變化、動靜結合、虛實交換、色彩對比等方式來擴大直觀范圍。當然,任何事情都具有雙面性,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擬形象,不真實、不全面也不親切,與具體事物之間仍舊是有一定距離的。這就給教師帶來了挑戰,使我們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修養,一方面注意將模像與學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較,另一方面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模像與具體事物相結合進行教學。

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也一定要弄清楚“如何教”和“怎么教”的問題,如果此刻的教學任務在于使學生獲得精準的感性知識,那么詞與形象的結合就應以形象的直觀為主,詞起輔助作用;如果教學任務在于使學生獲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準的感性知識,則詞與形象的結合方式可以采取以詞的描述為主,形象直觀起輔助作用。在此過程中,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進而改變“教師演示,學生觀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二、充分利用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資源,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化教學的課堂一般分為多媒體課堂、網絡課堂和遠程教育課堂幾種形式。

1.多媒體課堂。多媒體設備可以有三種形式:電腦加電視、電腦加白板和電腦加投影儀。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在多媒體環境中學習,課堂充滿了和諧互動的氣氛。

2.網絡課堂。在網絡教室上課,基于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學生運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探究、協作和自主學習。

3.遠程教育。在互聯網環境下,基于學校的教育平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形成校內和校外網絡化互動,營造出遠程探究、協作和自主學習的環境。

如今,學校在探索信息技術教育和應用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在網絡環境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能開闊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利用信息化平臺提供在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資源,執行新課程計劃,制定研究性學習方案,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一個切實的、可操作性的平臺。建立研究性學習知識網,師生互相交流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認識,使學生利用信息化平臺上網查閱資料,收集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資源,體會研究性學習過程,這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出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大的效能。

上一篇: 新產品推廣方案 下一篇: 醫院干部保健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熟女 | 丝袜足午夜福利视频丝袜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小h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最新99国产小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