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28: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媒體時代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自媒體的概念
自媒體又被稱為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主要是指私人化、平民化和自主化的傳播者,通常是以現代化或者電子化為主要的傳播手段,能夠對特定的人或者單個人運用規范性或者非規范性的信息來實現媒體信息的傳播。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實現對四面八方信息的獲取,弱化了主流媒體的作用,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是被告知的方式,而是可以對信息進行識別和判斷,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形式是以普通大眾為主導,促進信息向著點到點的形式進行傳播,其傳播內部具有私密性和公開性的特點[1]。
2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媒體相比較的傳播
特點
2.1 與傳統媒體相比
平面媒體又稱為傳統媒體,是由報紙上的平面廣告和平面圖片構成的,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機械裝置來實現信息的傳播,主要的傳播平臺有電視、報刊和廣播等。自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最主要的變化就是促進了傳播主體的變化,傳統媒體時代最主要的傳播主體是新聞機構,受眾通常是指接受信息的個體。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的個體主要是指具有獨立傳播主體的個人。傳播方式也實現了點到點和一對一等傳播網狀的傳播
方式。
2.2 與新媒體相比
新媒體的傳播主要是以技術支撐為主導,傳播的主體主要有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手機短信和網絡等,又被稱為第五媒體,繼承了傳統媒體的特點。自媒體在發展中依賴于網絡的支持,能夠完成新媒體的所有任務。在使用過程中,相較于傳統媒體更加注重用戶的交互作用,用戶不僅可以成為網站用戶的瀏覽者,也可以成為網站用戶的制造者,能夠實現信息的個性化發展。同時,自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獨特的特點,在發展過程中,結合話語權和自主權,使用者可以自行進行網絡構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交網絡平臺[2]。
3 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優勢分析
3.1 主體意識增強,自主選擇受眾
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呈現出主體意識增強的特點,個性化相對比較突出。由于微博的使用門檻相對較低,在傳播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非理性行為,但是可以對網絡上的內容和管理系統進行控制。同時,在使用過程中,控制者主要是指傳播者,能夠促進傳者和受者的有效融合,能實現信息的穩定性。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大眾傳媒的控制者不能決定受眾者,在傳播過程中,主要是依賴于人際傳播進行信息的傳播,可以對其聽眾進行控制。
3.2 傳播內容簡短,去中心化特質
微博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微博的內容相對簡短,便于傳播。在進行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用戶可以加上自己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導致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了重要的轉變。
其次,微博傳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質的特點,導致傳播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個體的功能向著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方向進行轉變,每個用戶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接受者,能夠將接收到的信息傳播給其他人,能夠充分展現出微博的共享性,為微博的信息傳播提供強大的力量。能夠降低新聞傳播的成本,將新聞通過微博的形式散發出去,大眾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了解。
3.3 瞬間產生強大的輿論
微博由于使用的人數相對較多,出去的新聞會引發大眾效應,能夠引起民心的波動,人們可以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新聞大事件的發生,能夠在一瞬間就被大眾捕捉到,并以快速的發展趨勢,向四面八方進行傳播,進而形成了強大的輿論環境,在傳播過程中,會呈現波浪曲線的形式,對一定范圍內的人產生影響。隨著微博在社會上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大多數的名人都會使用微博來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發展成為介入公共事務的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網絡輿論格局,促進了信息源的不斷擴大[3]。
4 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微博在傳播新聞信息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網民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涉及到的領域相對較多,深入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事件的發展和影響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我國媒體技術的進步,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成本,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途徑,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強了人們對外面世界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晏詩潔.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互補性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4.
融媒體是指在互聯網思維下整合不同資源、具有融合性體制機制,以開放共享的技術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為技術支持,重構與用戶關系的融媒體生態系統,可以成為媒介融合的依托平臺[1]。融媒體不是一個具體的媒體,而是一種媒體運作的形式,是一種趨勢,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宣傳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新聞宣傳策劃是指在新聞事實報到前對重大新聞事實從報道主題、采編、制作、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構思,經過反復思量之后,做出整體的設計,已達到所報道的新聞事實更具有深度和廣度,更能吸引受眾的關注,從而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目的[2]。新聞宣傳策劃是新聞報道的前期準備工作,奠定了新聞報道的基礎。
2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宣傳策劃的要點
融媒體并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實體媒體存在的,它是一種媒體運作模式。融媒體是將傳統媒體與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媒體的優勢整合而成的一種方法和手段。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宣傳策劃需要注意明確宣傳目的、確定報道內容和多渠道傳播方式。宣傳目的是新聞宣傳的開始,首先要明確宣傳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展開分析;確定報道內容是宣傳策劃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整個宣傳的主干部分;傳播方式決定了宣傳的效果,不同的渠道宣傳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2.1 明確宣傳目的
2.1.1 堅持黨性原則
主流媒體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新聞宣傳策劃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人民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媒體人要牢記新聞觀,要遵守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要求,要宣傳正能量的能夠鼓舞士氣的內容。
2.1.2 熟悉新聞業務
新聞宣傳策劃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著采訪效果和傳播效果。熟練掌握新聞采編業務是做好新聞策劃的基礎[3]。新聞宣傳策劃工作者要具備基本的新聞敏感,要有能夠挖掘新聞的能力,同時還要有進行新聞采訪提綱設計和策劃的能力。融媒體時代還要求新聞工作者熟練掌握不同的報道形式和采訪方式,能夠在傳播中融入新媒體的特點,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傳播報道。
2.1.3 遵循傳播規律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渠道是完全不同的。傳統媒體的受眾較窄,傳播范圍也比較窄,但是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較廣、傳播范圍較大、受眾反饋及時等特點,所以在策劃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報道傳播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報道所針對的受眾群進行調整,以達到預期的報道效果。
2.2 確定報道內容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自媒體越來越多,網絡上的假新聞和反轉新聞也越來越多。所以傳統媒體要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要堅持“內容為王”報道真正的優質新聞。
2.2.1 確定報道體裁
融媒體時代,各個平臺報道的體裁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在策劃的時候,考慮到受眾以及平臺的問題,確定一個合適的報道體裁,把握各個體裁的不同特點,做好報道前的充分準備。
2.2.2 確定報道標題
新聞標題是新聞的初印象,很多讀者都是根據標題來判斷自己是否對這篇新聞有興趣。但是因為惡性競爭,自媒體拉低了媒體人的整體素質,現在新聞報道的“標題黨”橫行,甚至有新聞標題與新聞內容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出現,所以在確定報道標題的時候既要能夠吸引讀者、概況新聞的主要內容,又要警惕“標題黨”。
2.2.3 確定報道內容
新聞內容是新聞報道的核心。在報道策劃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人民關注新聞角度,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做黨和人民的喉舌。科技的不斷發展,自媒體越來越多,新聞人的入學門檻也越來越低,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這也是一個信息繁雜的時代。這是一個新聞很多事實很少的時代。作為主流媒體更應該堅定立場,堅持做內容,堅持報道優質新聞,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權威性。
2.3 多渠道傳播方式
新聞需要內容和傳播渠道兩方面的支持,新聞是面向大眾的事實,最終是要傳播出去的,所以新聞的傳播渠道是新聞的一個重點。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新聞有了更多的傳播渠道,廣播、電視、互聯網、客戶端、微博、微信等。
2.3.1 多媒體報道影響面廣
宣傳離不開平臺,不同的媒體有著不同的受眾,不同受眾有著不同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徑[4]。現在互聯網成為我們日常接收新聞的重要渠道之一,紙媒也開始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比如中國江西網選擇與《信息日報》融合發展。每個媒體都有他們的受眾,但是因為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的沖擊更大,很多紙媒宣布停刊,所以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還能夠圍繞報道展開討論,打造宣傳點。
2.3.2 新媒體渠道受眾面更廣
選擇的渠道決定了傳播的效果。新媒體具有傳播面廣、受眾范圍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以通過媒體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同時在后臺評論區去受眾實時互動,了解受眾的接收情況以及反饋,方便后續報道;可以通過微博開通相關報道的話題,通過網民討論得到受眾關注的重點所在,考量報道效果;也可以通過制作小視頻進行相關報道,吸引受眾的關注,增加宣傳的主動性和趣味性。
3 策劃效果和意義
新聞宣傳策劃是新聞報道前期的準備工作,奠定了新聞報道的基調[5]。新聞策劃是新聞報道的開始,對新聞宣傳策劃是對新聞宣傳整體的一個把握,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融媒體形勢下的宣傳報道策劃,是對主流媒體的一個多重性考驗,更是宣傳報道成功與否的關鍵。
3.1 鍛煉新聞宣傳隊伍
新聞宣傳策劃,從新聞選題、確定報道目的、確定報道體裁、確定報道標題、確定報道內容等方面都對新聞策劃人員的新聞素質有很高的要求,它需要新聞策劃人員具有新聞敏感以及專業的新聞素養。新聞宣傳策劃有利于鍛煉新聞宣傳隊伍,幫助他們培養新聞敏感,熟悉策劃流程,學會選擇傳播渠道以及堅定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人民性原則,堅持新聞觀,有利于為新聞界培養一批專業、有能力、有素養的媒體從業人員。
3.2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第一,大學生是社會新生力量群體,具有學歷高、理論知識完備、思維活躍、信息理解和運用能力強的特點,他們是網絡輿論中的主力軍。第二,大學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定型的時候,在校大學生理性判斷能力還不成熟,容易被事情的假象所蒙蔽,考慮問題比較片面。往往容易受到網絡上的一些失真言論的蒙蔽,被一些惡意言論欺騙,盲目跟風,造成負面信息的傳播和擴散。“有意識人格的消失是無意識人格的得勢。”年輕氣盛的大學生,容易被具有蠱惑性的片面言論鼓動,從而發表不經理性思考的過激言論,或者根據聽聞的只言片語就捕風捉影、斷章取義,以至于成為激起網絡輿論的石子,不考慮任何的消極后果,隨意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2.我國“管理—被管理”的傳統式學生管理天然地讓學生產生了抵觸心理
第一、傳統的學生管理方式都是規則、制度的約束式管理,這種方式束縛了90后大學生的個性,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叛逆在當代大學生身上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反權威、反管理”已成為大學生埋在心底的種子,大學生已對“管理”產生了抵觸情緒。第二、現代社會節奏快,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各種壓力,在來自學習、生活、就業、情感等等各種重壓之下,加之社會對大學生的不認可,讓大學生從心底產生了失望感,容易產生抱怨心理,甚至不計成本、不負責任的惡意報復。
3.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自媒體時代自己的特點
由于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便捷度、高人群參與度、匿名性”等特點,更加方便了個人觀點的抒發,個人訴求的表達,但也讓投機分子、邪惡勢力、甚至極端主義者利用,借此手段惡意攻擊、詆毀、誹謗、混淆視聽。而大學生是擁有自由的網絡休閑條件的自媒體人群的主要力量,所以高校往往成為網絡輿論負面能量的重災區。
二、新媒體輿論管理的對策建議
1.面對自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應做好相應準備
第一,學生管理者應有提高大學生網絡法制和道德水平的意識。組織講座普及網絡法制教育和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宣傳教育力度,組織學習信息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培養好大學生的網絡法制意識,也要提高大學生網上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第二,網絡輿論事件和網絡犯罪頻發,究其原因就在于網絡發展速度很快的現狀下網民的素質并沒有足夠的提高,所以,作為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必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使倫理道德成為網絡文明最堅實的深層依托。
2.革新管理方式,提倡以人為本
第一、高校管理者應調整好心態,革,新對于學生的管理方式。面對90后的大學生學生管理工作應當改變過時的“管理——被管理”模式,嘗試建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平等關系,將“契約、信譽、友誼、信任等等”融入學生管理中,建立和諧的學生管理工作氛圍。第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具備基本的網絡意識和網絡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積極健康的心態,調整心態端正態度,做一個文明的網民。
3.針對自媒體時代特點建立日常網絡輿論管理機制
第一、學生管理工作者應基于學生群體建立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以專門性機構的方式創建相關網絡輿情管理處(辦)(組),發展合、格的學生參與日常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推動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步入有組織、有規模、有紀律的正軌。第二、對網絡言論匯集的目標和對象進行搜索排查,并對網絡信息進行記錄、統計和分析,預測輿論風向,判斷網絡上網民普遍關注的事件發展動向,依據監督成果制定假設輿論結果出現的應對方案。第三、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簡歷適合本學校的輿論預警機制,更好的服務于大學網絡輿論管理工作,讓輿論監控工作產生實際價值,幫助高校更加自如的應對網絡輿論突發事件,保證高校的平穩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第四、網絡輿論事件的突發,新聞媒體往往起著助力作用。高校應設置專門的新聞發言人,有利于應對網絡輿論事件,不至于讓高校面對突發事件手足無措處于被動地位。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4]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可以讓高校已從容的姿態應對突發事件,正面面對媒體和網民,給予事件當事人正當的訴求方向,正確的引導輿論發展方向,有利于維護高校聲譽,樹立高校自身形象,保證高校的繁榮穩定。第五、當代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增強,高等教育消費心理凸顯,當受到不公正待遇、個人利益受到擠壓、民意表達不暢時,會產生強烈的心理失衡感、被壓迫感,這是誘發散布負面信息、網絡言論攻擊甚至群體突發事件的主要原因。所以說消除高校管理層與學生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利益訴求的表達,保障大學生的民主和權利是保障高校網絡輿論安全的有效途徑。
據了解,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對營銷領域進行深度調研,首次了《2011年IBM全球首席營銷官調研之中國洞察》,為CMO在面對數字化時代轉型時提供參考。報告顯示,全球的企業營銷負責人已經認識到,他們與客戶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評估營銷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
除了輿論壓力,不斷增加的財務壓力也使得CMO不得不通過量化分析營銷活動,來增強營銷職能部門的可信度和效率。
報告顯示,63%的CMO認為投資回收率(ROI)在未來3~5年內將成為衡量營銷部門效能的重要指標,但他們中有一半人認為沒有準備好可供評估的數字。
IBM大中華區銷售與市場部副總裁羅振邦表示:“如何通過聯合市場和技術提高ROI,是CMO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為此,IBM 業務戰略與轉型咨詢合伙人、業務創新與增長咨詢業務大中華區負責人陳力指出:“當今CMO涉及到的領域比以往更加復雜,要提供差異化的、高價值的客戶體驗。”陳力指出,除了傳統的4P理念營銷理論,CMO應注入更多的符合時代特點的新元素。全新4P理念將成為中國企業的CMO們今后給予重視的工作方向。所謂全新4P理念,指的是定位客戶價值(value PROPOSITION)、深入客戶內心(mindshare PENETRATION)、業績驅動營銷(PERFORMANCE driven)和提升員工技能轉變營銷職能(PEOPLE capabilities)。
積極應對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的影響是CMO不能不關注的問題。在社交媒體影響不斷加大的今天,企業需要及時了解新式購買行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線消費者群體,并通過多種渠道和設備獲得涵蓋客戶整個消費周期的完備信息,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形成指導營銷戰略與戰術的深刻洞察,并通過新型產品和服務把握新興市場機遇。
IBM在調查中發現,利用社交媒體是企業的當務之急,企業只有真正通過社交媒體去捕獲、分析客戶數據,更好地了解客戶行為,才能為客戶提供所需的價值。
調查顯示,為了應對數據的增量、增速和多樣化,絕大多數CMO認為他們需要投資新工具和新技術。全球80%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3~5年內更多地使用CRM、客戶分析、社交媒體和移動應用。
“思想修養”是課改以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門課程,對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思想政治修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網絡作為信息傳播新的媒體,對大學生的“三觀”形成以及心理和行為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以微博、微信、移動通信技術為基礎的自媒體、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的同時,更給學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科學分析和正確對待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區別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思想受大眾傳媒影響非常密切。在自媒體產生之前,大眾傳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對大學生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單向的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傳播。自媒體時代到來之后,大眾傳播就隨即實現了雙向的和散布型的傳播,大學生既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各種信息,又可以自由發帖、寫微博闡述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和觀點,還可以與他人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受自媒體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和迅捷。在自媒體的影響下,傳統灌輸式思想教育模式必然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大學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從教學方式、教學平臺、教學內容等多個方面著手,科學分析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和網絡傳播對“思想修養”教學的影響,積極探索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路徑,以增強“思想修養”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宗旨,推陳出新,創新教育理念。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開展思想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先進手段,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思想教育的空間和渠道。這就迫使我們必須主動加強校園論壇、校園網的建設,構建可管可控的互動平臺,為大學生創建充分交流和平等討論的空間,通過網絡進一步掌控大學生日常關注的熱點以及思想動態,從而自主地凈化和利用網絡陣地,并通過網絡陣地逐步擴大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還可通過新媒體上的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加強與大學生的良性互動,對大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導,促使大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和自己的使命與責任進一步思考。
自媒體時代,正是熱點增多、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若仍堅守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進行填鴨式思想灌輸,勢必會引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思想修養”課需要認真研究自媒體所帶來的新問題,主動以思想引導代替信息控制,既對教材基本原理進行闡述,又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入解剖,既講清楚取得的成績,也不回避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要深入分析發展過程和歷史背景,讓大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觀點和立場,正確認識和對待各類熱點話題,學會理性地、辯證地思考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引導其正確認識各類政治制度并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很重要,但“思想修養”課程不能等同于政治理論教育,特別是針對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動輒將“思想修養”課程理解為單純的愛黨愛國教育,必須認識到,在將理想和信念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點的同時,教育工作者還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領域。
當前,以信息網絡為核心技術的新技術革命正在深入持久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網絡化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當今時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全社會對就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紀律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要成為各類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不但要有專業理論和實際動手能力,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必須將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一起抓,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和從業意識,力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畢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受自媒體的影響,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缺乏公德意識,因此,在高職高專院校通過“思想修養”課程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尤顯重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要求包括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積極樹立起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意識,樹立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單位、對社會的義務觀念和責任觀念,樹立起個人作為公民應有的良好修養。
自媒體時代,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正確婚戀觀教育。愛情本是美好的,但充斥各類媒體的交友、征婚、速配和充滿自媒體時代特點的QQ、微信等等都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婚戀觀念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甚至沉溺于此不能自拔,影響了學業,個別嚴重的甚至被網絡所欺騙和傷害,給美好人生留下陰影。“思想修養”課就是要指導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掌握科學的擇偶標準和原則,正確認識愛情的本質,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重點指導大學生們正確處理愛情與人生、愛情與事業的辯證關系,著力培養他們科學的婚戀道德觀,明確婚姻的本質中所包含的倫理關系,明確婚姻必然以愛情與義務的統一為根本點。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性觀念呈現多元化和開放態勢,但我們必須明確,網絡時代不是性開放時代,要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性倫理教育、觀教育和性衛生教育,要讓大學生理解和認識到不能把作為追求愛情的手段,正確認識和理解和性關系,自覺樹立正確的婚戀和性價值觀。
自媒體時代,網絡道德教育凸顯重要和急迫。“思想修養”課一定要把正面引導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啟發道德思維和自主構建網絡道德理念,形成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的網絡道德行為。在“思想修養”課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覺遵循網絡溝通、游戲規則,有效規避網絡犯罪,使大學生對網絡虛擬世界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延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形成網絡自律,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不道德行為,杜絕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
2.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
績效考核是對醫院職工勞動情況的直接反饋。根據醫藥衛生行業的特點,把不同崗位的責任、技術勞動的特點一并納入考核體系。在實施考核中以業務考核,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專業技能、繼續教育、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等;評價考核,包括上級及有關部門的考核評價,社會評價包括患者、媒體以及社會其他部門的評價;特殊考核等依照崗位特點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同時在實施考核中做到公正操作,對事不對人,并能將考核結果面向所有的被考核者公開,并及時做好反饋溝通工作。通過績效考核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3.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
在實際的薪酬分配中,要按照績效優先、兼顧公平,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原則,結合醫院專業技術人才自身因素、風險性高等特點,向優秀人才和臨床一線崗位傾斜,自主靈活、形式多樣的分配激勵機制。在穩定基礎性績效工資的同時,加大獎勵性績效的發放比例,充分體現向高風險、高技術崗位傾斜,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向臨床一線傾斜。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
4.培育系統的醫院文化。
(一)新新媒介促進媒體融合
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將當下媒介分為舊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等三種。舊媒介指互聯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它們是空間和時間定位不變的媒介,比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的第一代媒介,濫觴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使用者在方便的時間去使用,想用就用,新媒介的例子有電子郵件、報刊的網絡版。新新媒介指互聯網上第二代媒介,濫觴于20世紀末,興盛于21世紀,例子有博客網、維基網、臉譜網等。[3]今天正處在舊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融合的時代。
媒介是一種傳播介質,是媒體的一部分。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媒體作為一個單位,它不僅擁有多種媒介,還有多種客戶端傳播信息。從報刊紙媒、廣播、電視到互聯網平臺再到手機移動客戶端的傳播,電影新聞形成多個平臺全媒體全網矩陣推送,讓用戶在第一時間接受到最新的電影資訊、電影評論等等。媒體融合讓電影新聞的傳播實現實時傳遞,多中心圈層擴散。[4]新新媒介的技術開發促進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改變人們接收電影新聞的時間和空間,改變人們的接收信息的方式。
(二)中國新媒體的發展
近幾年,隨著中國新媒體快速的發展,通過技術的更新,媒體不斷融合,建立信息者和用戶之間的橋梁。
“自媒體”(WeMedia)[5]的定義,由美國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提出,認為“We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BBS(BulletinBoardSystem電子布告欄系統),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會性網絡服務),groupmessage(手機群發)等普通大眾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的“自媒體”平臺大量涌現,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們通過這些平臺,隨時隨地用文字、聲音或圖像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傳播者隨意地傳播,影響力迅速攀升。在中國自媒體發展過程中,微博和微信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發展最快的自媒體。如被稱為“2016年中國第一網紅”的Papi醬,便是通過在各大自媒體平臺發表原創短視頻而備受關注,僅用4個月就累積千萬粉絲的Papi醬,已完成由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的聯合注資,總投資額1200萬元人民幣,據說此前papi醬在見投資人時估值高達3億人民幣。[6]同年獲得超級紅人節“微博十大視頻紅人”獎并被授予“中國互聯網推廣大使”等榮譽,2017年,以主角身份參演由吳君如首次執導的喜劇電影《妖鈴鈴》也定檔于12月上映。Papi醬的走紅離不開多平臺的化學反應。可以說,多平臺化的特定內容推廣,為Papi醬的IP化奠定了基礎。[7]
微博[8],微型博客的簡稱,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以140字(包括標點符號)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微博的關注機制分為單向和雙向兩種。微博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擁有6億注冊用戶,1.98億月活躍用戶,8900萬日活躍用戶,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之一。多維度、多屬性地精準定位目標人群,支持年齡、性別、地域、興趣等多種方式組合,以及高級數據功能,精準識別目標用戶。利用微博強大的社交屬性,讓受眾通過轉發擴大傳播范圍及影響力,形成二次原生推廣。將精彩創意推送到目標用戶顯著位置,大幅提升博文的互動量。目前,眾多電影新聞信息是從微博客戶端上發表出來,不僅有電影人的微博,也有普通大眾的微博在傳遞實時電影資訊。微博也可進行電影或者電影拍攝進行實時直播。微博已經成為電影新聞轉發的一個重要傳播陣地。
微信[9]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目前擁有超過9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適合大部分智能手機。微信開發訂閱號和服務號,通過訂閱號、服務號推送信息,朋友圈可以進行轉發相關信息和評論。用戶通過觀影在朋友圈感受,可以通過服務號訂閱號瀏覽到好的電影資訊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在朋友圈中獲得電影新聞信息。隨著微信用戶群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電影新聞的一個重要平臺。
近幾年,中國媒體的發展到了一個最佳的時期,不僅有紙媒、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播,還形成互聯網、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傳播矩陣。中國新媒體的傳播正在影響世界人對信息的接收和掌控,同時影響著電影新聞的傳播。
二、電影新聞傳播的時代特點
由于新新媒介的出現,智能手機的使用,讓受眾在屏幕之間就可以觸摸到電影新聞的信息。電影新聞在媒體融合時代呈現出便捷性、互動性和自發性等特點。
(一)便捷性
媒體融合時代的電影新聞的傳播在互聯網和手機上同步進行,改變了原先的單向傳播。在互聯網和手機還沒興起的時代,電影新聞的傳播主要依靠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需要特定的時間和載體才能夠看到相關的電影新聞信息。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興起后,電影新聞的傳播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紙媒等媒介進行升級換代,建立“中央廚房”,推進媒體融合,讓電影新聞信息迅速方便地傳遞到每一位用戶手中,隨時隨地進行瀏覽和選擇相關信息。
互聯網上重要的新聞網站,在其平臺上,電影新聞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通此可以瀏覽到相關的電影資訊,如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鳳凰網等。在互聯網上也建立了相關的專業電影網站,傳遞專業電影新聞信息,如時光網、電影網、豆瓣電影、中國電影報等。
通過微信訂閱相關的電影新聞,如豆瓣電影、青年電影手冊、中國電影報道、電影評價等電影資訊的公眾號。通過訂閱相關的影星、影評家、專門的電影微博,關注喜歡的電影推介。技術的發展,也可以通過下載相關的電影APP查看電影新聞、電影評論,如《電影評介》雜志的公眾微信和APP等。[10]通過指尖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相關的電影報道和業界動態。
(二)互動性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種電影新聞傳播的新媒體都有互動的功能。讀者可以通過互動進行留言評論,有的電影新聞的互動性可以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并推動改革。這是電影新聞傳播的第二大特點。
觀眾可以通過留言區、互動區和電影新聞者進行對話,這就讓原有的靜態新聞“動”起來。無論是電影新聞記者的采訪還是導演、演員等的相關電影信息,會得到觀眾的及時反饋,這就可以讓電影人在第一時間知道什么是觀眾最關注的,最需要的。互動性讓電影新聞的傳播越來有力量,這也是新媒體快速發展的魅力所在。
(三)自發性
電影新聞傳播新時代的第三個特點是具有自發性。這與傳播媒介的技術息息相關。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每一位受眾都是電影新聞的原創者,可以自己的觀影影評,可以電影臺前幕后的故事等等。每一位受眾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在互聯網上電影信息。如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在上映前,打著“赴你十二年之約”的口號宣布,將12年前脫胎于一部flash短片的二維動畫制作成電影,引來網友的廣泛關注,集結了一批“自來水”粉絲,為影片宣傳打下良好基礎。
在未來的電影新聞中,具有原創性,能夠講好電影新聞故事的信息將會得到快速傳播。這是媒體融合時代電影新聞傳播的特點,作為電影人在如何做好電影故事的同時,也要掌握電影新聞傳播的規律。
三、電影新聞傳播的影響
隨著電影排片量的逐年增加,世界各地舉辦多樣性電影節,世界電影交流越來越多,電影宣傳不僅迅速而且具有文化性。電影特殊的形式,互聯網的便捷,新媒體的刊發,電影新聞的傳播影響了世界人心靈的交流。
電影新聞的傳播為觀眾提供主要的觀影參考,好的電影新聞報道將會引起觀眾對電影的極大觀看興趣。電影新聞傳播呈現一種圈層結構,第一層是在電影尚未公映之前進行采寫,相關電影新聞訊息。第二層是通過觀影記者、影評人、觀影群眾相關電影評論、電影記錄等新聞訊息,通過人際進行傳播。觀眾通過觀影來寫影評,這是觀影后的一種親身體驗,在互聯網及新媒體平臺上進行互動,傳播觀影感受,形成第二波電影新聞傳播。通過觀眾的互動,讓電影新聞傳播的速度更快,形成圈層傳播,口碑好壞將直接影響電影票房的業績。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93—01
一、知人論世,知人論詩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這就說明了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注釋及相關的資料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背景,知人論世,進而知人論詩,準確地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寓意。如教學陸游和辛棄疾的詩詞,就應該讓學生明確南宋時期的時代特點——外族侵擾,國土淪陷,國人一心想著北伐中原,收復失土,因而愛國主義思想是當時時代的最強音,他們的詩詞流露更多的就是強烈的愛國情懷。2013年新課標卷Ⅰ中陸游的《鵲橋仙》上闋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它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考生參照注釋了解了詞人閑居山陰的寫作背景后,再知人論詩,組織答案就不難了。
二、創設情境,激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古詩文審美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在備課時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影視圖片和畫面,展現詩詞營造的情境,激發學生鑒賞詩詞的興趣和靈感。例如,教學李清照的《一剪梅》時,除了名家誦讀之外,也可以播放鄧麗君、馬蘭的演唱,學生會隨著音樂的流動情不自禁地進入詩歌營造的情境之中。一節課下來,學生情趣盎然,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反復誦讀,品味揣摩
反復誦讀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古人云:“詩讀百遍,其意自見。”好的朗讀,可以幫助學生解詩意、悟詩情,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在指導學生朗誦時,教師要注意三點:首先,在學生朗誦前要介紹一些有關吟誦的基本常識,如一句停頓、重讀、語速和語調等;其次,在朗誦前要指導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例如,喜悅之情表現為明快輕松的節奏,悲涼之情表現為低沉緩慢的節奏;同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心聽教師范讀及名家誦讀,把握朗讀技巧,進一步體會詩歌蘊涵的感人力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師首先提醒學生要注意停頓的地方“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品所要表現出的凄涼落寞的情緒色彩,指導學生以低沉緩慢的語調,品讀出作品中所蘊涵的孤獨蒼涼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析意象,領略意境
在初中語文課本教材內容中,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料,例如常規的文言文、詩詞歌賦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文學造詣的高峰,經典古文故事,傳達了古老時代的文化印跡。這些傳統文化的文字作品,經過了悠久歷史的沉淀,深刻的打上了時代的烙印,讓人們可以間接的對中國古文明做有效的了解,了解中國傳統特色。無論是遣詞造句的技能,還是古文明的了解程度上,通過相關文章的學習,學生都可以充分體會到其中的特點,甚至可以發揮自身能力進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再創造。
大部分學生對于課本內容都較為排斥,主要是由于應試教育模式下導致的學生課業壓力所致,因此學生無法調整到更為放松的狀態去欣賞傳統文化作品。這并不是傳統文化作品的問題,是整個學習氛圍所形成的阻礙。因此,在課本材料資源的利用上,教師要發揮創造能力,讓學生盡可能的排除學業壓力的干擾,靜心地去欣賞傳統文學作品所潛藏的魅力。
在具體教學方式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播放相關文章所代表內容的影視作品,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文章所描述人物、景色的特點,同時通過演繹作品的感染性,讓學生更容易將情感融入作品的體驗中,提升領悟能力。在詩詞歌賦的欣賞中,可以配合傳統民樂做背景音,或者通過網絡優秀的朗誦選段進行文章內容的聲情并茂展現,讓文學作品更具有感染力。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由于資源的局限性,往往沒有相關作品的多媒體材料,因此更多地采用個人朗誦的方式,而這種朗誦方式由于個人口音偏差或者理解偏差,會導致無法發揮作品應有的魅力。而當下網絡資源豐富,可以將公認最優質的朗誦材料進行播放,一方面減少了課堂教學朗誦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作品朗誦出來的效果。甚至可以尋找具有個性化的朗誦表現方式,給予學生不同的感受。讓學生充分的感受課本教材并不是呆板老舊的東西,通過新的形式演繹,可以散發出更多光彩。
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傳承需要立足課本,同時也可以配合多元化資源進行課本資源的升級轉化。
二、信息化發展下的多元化傳統文化資料利用
初中語文教學中,除了課本有限的傳統文化作品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帶來的豐富信息,挑選更適合各班級、各學校、各地域情況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料。這種資料的選擇可以出自熱門話題,也可以是高等學府的推薦作品,更可以是本地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元素。而利用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可以進行話題討論、演講、作品賞析寫作、情景演練等。傳統文化并不代表呆板沉悶或者老舊,在新時代的利用中也可以發揮其巨大的作用。例如在2016年春晚上,就運用了大量的對聯。對聯就是傳統文化有效傳承至今的典型代表,可以通過對聯的特點與創作來提升學生在傳統文化運用上的能力。不要讓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是老舊不可用的,其實它離我們生活很近。甚至學生可以對經典對聯的學習,再創作后運用到自家的對聯制作。還有傳統影視作品賞析,可以通過影視作品對傳統風俗或者典故的講述來讓學生做進一步的認識。例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經典文學作品,在當下都有非常經典的影視作品,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經典選段讓學生對于經典文學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甚至從中激發學生興趣,進行有效的、深入的閱讀。無論學生是通過文學作品原始文字作品,還是現代流行的影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只要學生閱覽過就可以達到傳統文化的知曉,進而達到傳承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7-0037-2
傳播媒介的不斷演變,為人類傳播信息帶來便捷,也體現出媒介與技術飛快的更新速度。“第四媒體”網絡與 “第五媒體”手機,通過計算機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聯合,誕生了3G技術,這一技術的產生為農業網絡傳播也迎來3G時代。
1 3G技術在我國的發展與應用以及時代特點
“3G”(英語 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是將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等多媒體通信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我國3G牌照的發放的時間是在2008年末。至此,我國3G技術正式被廣泛的推廣與應用。2009年,我國三大運營商都推出了3G網絡服務,我國步入了3G時代。可以說,具有以下特點:
1.1 傳播速度快
3G技術通過手機來實現,手機與電腦相比,具有方便攜帶、體積小的特點。而無線通信與互聯網等多媒體的結合,都更方便傳播信息。不需要再回到家里,面對著電腦,只需要拿出手機動一動手指,隨時都能將信息傳播出去。
1.2 互動性強
3G移動通訊技術使“網絡媒介”的“交互性”,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現在只要隨意的打開一些網頁,都可見手機版本的加入。無論是類似于淘寶的服務類網站或是游戲下載類,都看得到手機版本。你可以將自己的微薄與手機綁定,隨時個人信息、照片,更能及時的受到朋友的反饋,3G技術傳播的互動性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1.2.1 傳者身份模糊 在傳統媒介的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新聞傳播者傳播給他們的信息內容,受眾處于被動的傳播位置。在3G技術加入的網絡傳播中,互動性增強,就產生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傳者與受者身份模糊。2010年3月29日,在莫斯科盧比揚卡地鐵站,許多乘客都用手機在第一時間拍攝下了大爆炸現場的恐怖畫面:彌漫的濃煙,血跡斑斑的展臺,列車因爆炸撕裂開一個大洞,手機成為獲得第一手視頻的重要工具。
3G技術是手機媒介與網絡媒介融合的產物,它便捷度高、攜帶方便、數據高速傳輸等特性,使承載3G技術的媒介――手機融合相機、攝像機,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手機被稱為“第五媒體”,比網絡媒介擁有更廣泛的受眾,也就意味著,它擁有更廣泛的信息者,從而使傳者身份模糊。
2 我國農業網絡傳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信息網絡自1993年開始投入建設,1994年建立了“中國農業信息網”。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的“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在1997年10月開始運行,在2006年就已經能夠與全球的農業科技信息網聯網,并且能夠實現國內各地農業網絡聯網。可以說,經過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在農業信息傳播還是在農業信息傳播人才培養方面,都已經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伴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農業信息網絡傳播系統的日趨成熟。解決了長久以來,我國農業信息時效性差、覆蓋面窄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網絡傳播緩解了我國農民知識匱乏的局面,卻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我國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網絡傳播需要對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又有一定的要求。矛盾就此產生:有了網絡傳播還需要有人才輔助才能使農業信息順利傳播。其次,網絡傳播多數要依靠計算機,計算機在農民朋友的家庭中,并有廣泛普及。所以,我國農業網絡傳播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還需要一段時間。
3G技術的出現,帶給傳媒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為農業網絡傳播開拓了新思路。
3 試想3G技術將對農業網絡傳播產生的影響
隨著農業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媒介的變化帶給農業傳播更多驚喜。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手機和電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媒介工具,然而,在3G時代,手機和電腦完全融合,“手機”不僅僅是單一的通訊工具,實際上是一個移動通信終端,3G技術正在催生傳播領域一場新變革。
3G技術作為一種新技術,它的出現吸引眾多領域的融合。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網絡媒介的融合。過去人們經常暢想著“3網融合”,在3G技術出現后,真正的實現了這一目標。人們或許曾經猜測什么將成為它的終端,也許誰都沒有想到被稱為“第五媒體”的手機,成為實現這一技術的終端。3G技術的本質特點就是隨時隨地在線。具體來說,不論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都可以通過3G的基站進行處理,并通過不同的傳輸平臺傳播出去,而受眾亦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不同的終端來進行接收。這樣的傳播方式極大的方便了受眾。在上文中,提到了3G時代的三個典型特點: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傳者身份模糊。這三個特點恰巧可以解決我國目前農業網絡傳播所面臨的問題。
在農業網絡傳播的過程中,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就是農民,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響下,實現普及農業網絡傳播有難度。3G技術得以推廣后,可以極大程度的改善這種情況。手機是實現3G技術的媒介之一,作為可以成為實現3G技術的手機,目前價格并不昂貴,可以說能夠達到人手一只。另外,它方便攜帶,體積小巧,能夠隨時隨地的查看信息、視頻等相關信息。眾多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快、涉及的范圍廣,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靈活。因此,3G技術的廣泛普及,將帶給農業網絡傳播一個嶄新的開始。針對在農業生產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說:病蟲害的防治、氣候驟變時農業生產的緊急應對措施、農耕技巧等都可以透過這一技術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盡管在目前來說,要真正做到農業網絡宣傳與3G技術的完全結合還需要時間,但3G技術在農業網絡傳播中的廣泛應用勢在必行。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如何統一的、有組織的透過3G手機傳播有價值的農業信息;如何收取費用;如何讓專家與農民在3G網絡下實現互動,都將是未來共同思考的課題,相信不久的將來,3G技術必將為農業網絡傳播注入新的血液。
參考文獻
[1] [美]斯蒂芬•李特約翰.史安斌,譯.人類傳播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 秦榮.業務應用3G成功的決定因素,世界電信.200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