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5 17:20: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

篇(1)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41-00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健康情感、正確態度、良好價值觀的形成是地理課程追求的目標。而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地理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陣地,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地理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和應用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輔導于課堂教學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實施有著重要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課堂中的滲透

1.在課堂準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課堂的準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有什么地理學習“需要”值得關注;學生具有怎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有哪些興趣愛好亟待激發。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健全的個性品質,體現“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學內容的選擇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征,既要考慮到知識的傳授,又要考慮到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針對地理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的安排切忌偏深、偏難,或唱高調,一味強調道德理論忽視道德行為和習慣的培養。

教學方法設計要采用多種方式,既要利用地理學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增強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防止疲勞和厭倦情緒的發生。

在教學結課評估設計上,“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不要將考試作為衡量學生成績優劣的唯一標準,防止考試焦慮心理的發生。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師要創設新型課堂教學情境,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使學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無心理壓力的課堂氣氛中去學習,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地理學習興趣。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和實驗證實,有效的學習,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下才能發生,教師的作用在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師生互動。

其次,課堂教學管理要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不應以教育者自居,不要以強制手段迫使學生服從課堂管理。要以信任、尊重和熱愛去調動學生自身潛能,在和諧、互動、合作的民主管理中去獲得自主發展。

例如在太陽能教學中,有位同學提出: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建設太陽能接收站呢?這個問題看似荒唐,但教師就應贊揚這位同學敢于超于常人思維、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的基本要求

1.樹立現代教學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被動容器,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健康的情感,科學的態度和現代地理價值觀的形成,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極大,傳統教學觀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現象。正如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教師以知識的灌輸為中心,把自己的信念強加給學生,是擁有許多手段的成年人的理智對無能為力的、孤立無援的頭腦的壓制”,因此產生中小學生的諸多適應不良問題,如厭學、逃學、考試焦慮。所以教師要有現代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尊重、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2.掌握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了解心理輔導的一般過程,發展輔導的技能,與家長等其他教育資源的溝通合作技能等。其次,教師還要了解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規律,學會觀察他們,評估它們的發展水平并及時加以輔導,這對新時代教師來講是更加重要的必備能力。有了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就能通過課堂教學,在第一時間更廣泛、更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采取預防和補救措施,這也是學校專職心理輔導教師所不能做到的。

3.遵循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一般包括全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活動性原則等。

3.1全體性原則。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全體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地理課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計劃,組織活動,都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篇(2)

中職學生大部分都在青春期,活波好動,不愿被限制和拘束,喜歡自由。而傳統的地理學科教學都是在教室內完成的,中職學生的室外科目除了上機實踐課和體育課外,幾乎鮮有機會在教室外進行科目教學。我大膽提出中職地理學科應當適當的以教室外為課堂。學以致用,才是地理學科教學的精髓所在。如果只知道理論知識,只會考試而不知道如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那也是教學的一種失敗。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非常喜歡室外教學的,讓他們體會到一種放松和自由,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學習,至少會比死氣沉沉的課堂有效率。比如,我在進行月相教學時,選擇了一個白天有月亮的時間(大概是上午9點左右),組織學生到室外來上地理課,學生們積極響應,反應熱烈。在室外的時間不長,僅用15分鐘(畢竟是在室外,時間過長學生的注意力早就被室外的事物所分散),通過天上月亮和地理方位的講解,學生對于亮面朝東、亮面朝西、上弦月、下弦月有了明確認識,基本上能獨立且準確的判定農歷的日期,大部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并能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遠比我在課堂上拿著教材講、黑板上畫圖來的真實且輕松,效率也高得多。

篇(3)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40

地理學科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顯著特點之一,地理學科綜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地理學科綜合了空間分布,時間的變化。同時綜合了數學學科的計算和分析,物理學科的邏輯思維,語文學科的閱讀與審美,歷史學科的演變與變遷,化學學科的實驗。因此,對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我們要立足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要只局限于地理課程的教學手段,全面的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科的基本理念: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新教材的改置也是有利于地理教育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展;有利于引導學生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

地理學科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立足于幫助引導學生構建和掌握學科思維基本模式,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理解地理事物,發展過程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技能培養充分用圖,訓練空間思維與定位,變式處理訓練,信息提取和擬定,適度運量訓練地理計算與分析,這都是地理學科的能力要求。

任何一學科能力,不僅體現在學生有某學科一定的特殊能力,而且有著學科能力結構不同學科能力的建構存在著明顯的思維或認知的特殊性。理科的學科能力更多地要與抽象邏輯思維與認知聯系;文科的學科能力更多地反映形象邏輯思維與社會認知聯系。而地理學科是一門交叉學科,更具有其特殊性,更多地體現了抽象與形象邏輯思維相聯系。

例:09年高考:甲市2008年出生戶籍人口9.67萬人,出生率為0.699%,死亡10.7萬人,死亡率為0.733%,甲市戶籍人口這種增長態勢已持續14年。

問甲市可能是:

A.西寧 B.延安 C.上海 D.廣州

解法一:通過出生人9.67萬人,死亡人10.7萬人,可知:出生人不少于死亡人數,而這種增長態勢已14年。可知該市人口處于負增長,而選項只有上海人口的增長率是負增工。故選:上海

解法二:出生口9.67萬人,出生率為0.699%,利用數學做法:

9.67÷0.699%=1383萬人

可知甲戶籍人口有1383萬人,而選項中只有上海的戶籍人口超過了一千萬人,故選上海。

這就是,我們平時培訓學生的學科能力,同時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通過這個例題,啟發我們改變單一的思維模式,而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改變以往陳舊的學習方式就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例題也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也體現了學科之間的滲透功能。

再如,我們在講地理公轉意義時,知道地球在近日點公轉速度快,而位于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而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我們許多教師在處理時,只是要求同學掌握記憶結論,而沒有進一步解釋,其實在這個現象的解釋我們用開普勒定律:

行星與恒星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同。

這樣,我想同學們一下子就豁然明白了這個問題。

篇(4)

一、學科視角,追求有指導的選課走班

學生選什么科目,直接影響大學的專業錄取和今后的職業方向,因此指導學生選課十分關鍵。作為學科教師,既不能為擴大學科地位盲目“圈人”,也不能無所作為讓學生對學科對應專業、職業方向一頭霧水。

1.編寫《生涯規劃學科指導手冊》

學生選擇學考和選考科目的時間,一般是在高一下學期。這一階段,自然地理部分的學習已經結束,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部分才剛開始涉及。若沒有給學生完整地介紹學科體系,他們很可能以為地理僅僅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此外,學科與大學專業聯系緊密,地理學科能對應讀哪些專業,在未來可以從事哪些相關職業等問題,也需要教師做相應的指導。

除了學校層面開設的生涯規劃課程外,我們也編寫了《生涯規劃學科指導手冊》,幫助學生具體了解“學科―專業―職業”的聯系,讓學生認識自己,認識大學的專業架構和社會職業范疇,找準自己努力的方向。

2.開展“學科―專業―職業”體驗活動

要想讓學生在高一階段進行“七選三”的選擇,“七選三”的學科必須全面展示自身特色和內涵,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學科。

學校會在每年5月舉辦“學科展示月”專場,我們抓住這一機遇,開展了“地理活動月”系列活動。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活動月”的安排,力求加大與新高考的結合。在校內活動上,注重展現學科特色,舉辦地理板圖板畫比賽、環保海報設計比賽等活動,同時邀請大學地理相關專業教師走進中學,進行專業解讀和生涯規劃指導;在校外活動上,充分利用社區、家長及其他社會資源,聯系家庭、社區和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各類“職業體驗”社會實踐活動,如走進大學課堂、參觀海寧垃圾焚燒廠和杭嘉湖南排工程等。

二、學科視角,追求有秩序的

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中,教師抱怨最多的是教學秩序太過凌亂,認為走班教學和教學質量是一個矛盾的選擇。那如何讓走班教學更有秩序?

1.實行“教師―課代表―小組長”

管理制

一個走班班級有來自多個行政班級的學生,于是收發作業成為走班教學教師最頭疼的一個事情。常見的解決方法,一是課堂當堂講練,會浪費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二是課代表在行政班挨個收發作業,也容易造成作業拖拉和丟失。為此,我們采用“教師―課代表―小組長”三級管理體系,每個走班班級設有一名課代表,再從不同行政班的學生中,每班選出一名小組長。小組長收發行政班作業,對課代表負責。

2.編制《走班記錄本》

教學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核心,但現實的情況是,走班教學管理中的許多情況難以納入學校管理體系。走班班級沒有資格以集體名義參加運動會、文藝演出而獲得表揚,不會因班風、學風不端而受到批評,似乎呈現在師生面前的只有成績,許多班級管理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從行政班教學向走班教學的轉型,需要轉變的遠不只是課堂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撐走班教學的管理機制和責任體制。

因此,我們印制了《走班記錄本》,進行走班班級情況的記錄,記錄內容包括班級成績、走班班規、學習目標、獎懲情況等。《走班記錄本》不僅有利于走班教學管理,還能保留學科走班的點滴記憶,是學科情感的集中表達。

三、學科視角,追求有溫度的走班教學

與傳統的行政班相比,走班班級往往缺乏班級凝聚力。如何提升走班班級的凝聚力?一個行政班級具備哪些要素,走班班級也應具備,因為有凝聚力的班級才有溫度。

1.推行“導師制”

行政班中,班主任是學生生活、情感和其他心理問題的導師。走班班級中,任課教師是教學班的核心,是教學班中教學、紀律、財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是一崗雙責,既要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又要承擔對所任走班班級學生管理、方法指導、情感引領的責任。

因此,學校在走班教學中實行學科教師“導師制”。我們地理組在學校要求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規則。課堂上,提倡“四多原則”:多點名、多表揚、多點幽默、多分享點“隱私”;每周課堂教學中抽出10分鐘進行師生情感對話;每周跟至少一名學生進行深入訪問交談……用細節拉近師生、生生的距離,營造寬松、融洽的班級氛圍,將德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

2.開展班級文化建設

為了增強班級凝聚力,地理組組織每個班取班名、制班規、定目標、拍合影;在學校櫥窗開設了“地理之窗”,展示地理走班班級風采。班名的選擇體現學科特色,表達對學科的理解;教學目標的設置主要是成績目標,因為走班班級比較的主要還是在成績層面。

在走班課堂上,我們采取學生座位定期固定制度,編制座位表,方便熟悉學生和進行點名。課堂形式上,開展小組合作,鼓勵不同行政班學生組合交流;定期開展課堂游戲,讓學生彼此認識和熟悉。而且,每個走班班級會建立QQ群,分享教學資源,開展師生互動活動。

四、學科視角,追求有特色的

走班教學

如何讓選考學科在校內有地位,關鍵是學科教學有質量,核心是學科教學有特色。當學生普遍把就讀學校的學科教學實力作為一個選擇標準時,特定的某個學科或幾個學科就會成為學校的主導學科,慢慢地演變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1.探索學科教學特色

在近年來的教學中,我們開展了“五環雙本”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實踐,開通網絡課堂,開發選修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傳播地理知識,構成多元開放的教學形態,確定了“面向生活、面向實踐、面向未來”的地理組教學特色。尤其是微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踐,通過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將走班學生與地理學科聯系起來。

2.培養有特色的學科教師

培育有特色的學科,需要有特色的教師給予支撐;培養個性化的學生,需要個性化的教師來引領。倘若一所學校沒有一批富有教學特色的教師,學校辦出特色就會失去動力。

我們通過集中培訓、在職進修、專題研究、專家講學、異地取經、觀摩示范、評比競賽、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等形式和渠道來提高教師的素質,造就一種良好的競爭氛圍,讓一批具有教學特色的教師脫穎而出。徐水清老師的板圖板畫繪制、黎新龍老師的學案編制、潘仁吉老師的微課制作、孫月飛老師的新媒體傳播等,都各具特色。

五、學科視角,追求有評價的

走班教學

走班教學的效果如何、方向怎樣,需要依靠教學評價。走班教學中,師生共處時間少,共同進行的又是單一學科教學,因此教學評價往往存在單薄、單一的困境。

1.開通網絡評價平臺

新課程倡導學生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我們不但制作了《走班記錄本》,還建立了專門的網絡評價平臺,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修習情況、個性特長發展情況記入學生成長記錄,形成一個對學生相對客觀、全面的評價,實現教學與評價的一體化。

2.制作學科學習報告單

篇(5)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180-02

中學地理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培養地理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生存和生活能力,適應時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因此,掌握地理學習策略是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中學地理學習策略的含義及意義

地理學習策略是一種思維模式,強調學生在地理學習活動時并不是一味的機械和被動的獲得知識,而是采用一定的學習技術、方法、技巧等學習策略掌握和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

地理學習策略幫助學習者實現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學會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在知識體系不斷更新的今天,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無法滿足人生一輩子的需求,為了適應時展,人的知識結構必須不斷發展和更新,學生也必須學會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實現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形成自身獨立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用終身受用的方法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學習策略能夠形成和完善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習質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技能的形成和學習態度的養成主要靠學生自己的理解和內化過程,當內化過程能夠積極主動時,學生的學習效率就高;反之,如果學生的內化過程受到阻礙,學習效率則會相對下降。因此,學生若要有效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必須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地理學習策略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因材施教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因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個性不同,對知識的需求也就有多樣性,單靠教師并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因此,學生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難,用積極高漲的情緒主動獲取知識,學會運用學習策略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滿足自身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二、中學地理學習策略的形成途徑

1.運用“生活經驗”引起學習需要,喚起學習興趣

地理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經驗則是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從日常生活中調動主體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發現地理問題,并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使學生形成豐富的地理表象,引起學生主動學習需要,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正確的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例如:利用太陽能的集熱板和太陽能路燈的采光板來解釋太陽高度角的原理、利用蔬菜大棚來解釋溫室效應的原理等,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主動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

2.加強“科際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

地理是中學課程體系中一門文理性質兼具的學科,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課程標準對中學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樹立整體觀念,不僅要加強地理學科內知識內容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更要加強地理學與其他學科間的科際聯系,形成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才能有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果。例如:“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的“東風”可以和詩句中的“二月”相結合理解地理知識季風的形成原理,不僅可以將語文知識跟地理知識相融合,同時還能將詩詞運用于地理現象的解釋中;通過方法移植,即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直觀地分析或表現地理現象和規律,還可以應用地理知識創設問題情境解決相關學科問題等。

3.關注“地域文化”激發學習動機,拓展地理視野

地域文化是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環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是人文地理的“營養”,是鄉土地理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課程豐富的資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豐富地理學習內容,激發學習動機,拓展地理視野,從而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例如:對于我們陜西地區的學生學習地理來說,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鄉土地理“陜西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碗盆不分家、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睡覺枕石塊、兔子幫吼起來、不坐椅子蹲起來)等知識讓學生通過對陜西當地獨特形式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扮演好主人翁的角色。

4.強調“全球視角”形成地理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全球視角使地球任一方的文化、經濟、生活、生態、環境擺脫了傳統地域的制約,一方面向其他地方延伸,一方面受到來自其他地方的影響,強調各要素地區間的互動性,是當今地理視野的特征,全球視角打破了人類實踐活動 “相對獨立而缺少聯系”的傳統空間模式,這就要求學生要具備開放的地理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思維力,及時正確地掌握對地理學習有用的時事信息,并且會用地理眼和地理思維去觀察和分析所看到的、聽到的地理問題。例如:近年來一向溫暖濕潤的南方降雪凍雨的范圍逐漸擴大,而且全球其他地區近年也出現歷史降雪量最大值,請用全球視角的思維認識并分析這一地理現象。通過對生活中地理現象的觀察、分析和解釋,有利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地理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增強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不論哪種學習策略,最終都是要讓學生學會主動的學習、有主見地學習,明確學習目的,以喚起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習積極性;學會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習的獨立性;養成學習習慣,以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掌握研究問題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進而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篇(6)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把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各種技術手段較完美、較理想地融合到課程之中,,是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在實際教學中,為了達到某種教學目的或取得某種教學效果,往往將多種教學方法、策略結合在一起,加以綜合運用,如果這種運用方式趨于相對穩定,這就變成一種模式。換句話說,兩種以上教學方法與策略的穩定結合,我們就稱之為教學模式。對于地理學科而言,我們就應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去建構既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又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所以模式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以下是本人結合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和環境下的地理教學模式的初步摸索,以供大家參考。

一、講授演示型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利用傳統教學模式外,還可以借助計算機多媒體進行講授和演示課程內容,是目前我們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它的基本要求為:備課時,教師研究教學內容,利用現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者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結合教學內容制作出來的演示文稿和多媒體課件;也可直接從網上或者地理課程資源庫中下載合適的課件。課堂上,教師利用備課制作的課件創造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演示課件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

例如,學習《地球的運動》一課時,為學生創設這樣一種情境:伴隨著動聽的音樂,一顆藍色的星球由遠及近向我們“走”’來,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目光。隨著一幅幅動畫的展開,地軸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使長短的變化,這些教學中的難點內容,無需教師費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諸如地震火山的發生、褶皺斷層的形成、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等等教學難點。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突破。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記憶、思維等能力。這種模式的教學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適合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性的地理知識,如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天氣系統﹑氣候的類型﹑地殼運動等;通過課件演示,再與講授相結合,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規律,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發現型教學模式

探究發現型教學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支撐的校園局域網和國際互聯網,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生們相互協作,收集信息、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為:備課時,首先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課件或網頁;然后教師向學生呈現教學資源并提出任務,讓學生在多媒體網絡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團結協作;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源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而教師從主機上觀察(或課堂巡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如通過觀察學生單機上的電腦屏幕畫面及聲音,也可以對指定組或全班學生的微機上進行輪流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輔導;再利用計算機進行及時反饋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進行觀察和輔導;,對完成任務的情況應及時糾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總結教學任務。

這種形式的教學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感態度,適合于主題性的地理知識教學,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氣環境保護、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城市化特點、商業網點的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討論研究型教學模式

討論研究型模式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從中獲取知識的過程。傳統的討論型模式往往受課時的限制,有時正討論到,就下課了,一些話題的討論常難以深入進行。但應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登陸校園網,將在課堂上討論余興未了的問題,在學校的 BBS上盡情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有目的地引導討論向深層次發展,使校園BBS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在校園BBS上,不同觀點、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就某個問題發表意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樣的學習氣氛,能極大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效。

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一般由教師組織引導,提出問題,在一段時間內,師生利用網絡上的交流工具,如電子布告牌(BBS)、在線聊天系統(CHAT)等,利用節假日或者特定時間,實現在線討論或離線討論。這種模式適合于觀念性的地理知識教學,如引人注意的地球溫室效應的利弊、沙塵暴的利弊、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環境人口等問題,學生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并針對別人的意見進行評論,每個人的發言或評論都及時地被所有參與討論的學習者所看到。

四、小組協作型教學模式

小組協作型模式是指利用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由學生針對某一學習內容彼此合作,以達到學習、掌握該教學內容的過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5人以上)利用網絡資源收集相關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課上分小組匯報、討論。它適用于探究任務比較大,信息容量較大的內容。學生可以在課下上網查找資料,也可以在網絡教室中進行教學,匯報時用一臺計算機和大屏幕。在教學中,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不要過大,應以圍繞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教師要提醒學生網絡操作的注意事項,要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師生共同擬出學習提綱,分小組選擇專題。小組內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專題的信息查找、資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燈片,派代表上臺交流本組的研究成果。此舉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在網上查找收集圖片、文字資料、音樂,極大的豐富了教材內容。通過個體讀、看、聽、說、做,通過群體討論、交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大大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認知水平、不同的觀點、視野在此碰撞,會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模式的選擇,應視教學內容、學生水平而定。一般來說,對教材有一定難度、而學生的認知水平又難以達到其它模式學習要求的情況時,一般多采用講授演示型模式。對學生能夠通過自學和協作學習獲得知識的,多采用探索發現型模式和小組協作型模式。為深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價值觀,多采用討論型模式。探索型模式和討論型模式在實際運作中,已超出了課堂的范圍。

隨著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和的深入開展,地理教學模式必定會超越課堂的局限,未來遠程式教育、開放式教育都會成為地理教學的新模式。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創新型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與實踐。

篇(7)

(一)測試對象

根據我省地區(城市、縣鎮、農村)、地域(蘇中、蘇南和蘇北)、學校類型(公辦、民辦)三類分層特征,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2008年從全省抽取了769所中學的92002名九年級學生參加科學學科測試,2010年從全省抽取了754所中學的101524名九年級學生參加科學學科測試,測試的內容為八年級科學學科(主要涉及物理、生物、地理等學科)內容,因此本報告分析的是江蘇省八年級科學學科的學業質量情況。所有參加測試的學生、相關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都參加了相應的問卷調查。

(二)測試內容

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質量的內涵不僅包括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所達到的水平,而且包括時展所要求的初中生所必備的搜集處理信息、自主獲取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科學學科測試的內容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科學探究”,測試的能力主要有“回憶”、“理解與簡單應用”、“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

(三)問卷調查內容

本項目使用了學生、教師和校長問卷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學生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校環境、學習壓力、師生關系、學習動機、自信心和學習方法等;教師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教師基本情況,如學歷、任職經歷、職稱,教師教學方法,教師對學校教學管理的評價,教學觀念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校長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校長及學校基本情況、校長教學領導力、辦學自、國家課程開設情況和對教師的專業支持等。

二、八年級科學學科學業質量所取得的成績

(一)學生學業質量整體水平較高

從總體上分析,江蘇省2010年八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科達到A水平、B水平、C水平和D水平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8%、44%、19%和9%,這表明91%的學生達到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而2008年總體達標率為90%,這表明兩次測試達標率穩定在較好水平上,2010年達標率比2008年達標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具體情況見表1。

江蘇省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和文化傳統。早在1993年,江蘇省教委就組織蘇錫常57個鄉鎮率先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1996年向全省全面推進。在“教育現代化”大旗的引領下,我省基礎教育從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發展水平的現代化、教學條件裝備的現代化、師資隊伍建設的現代化、教學體系和教育管理的現代化等方面入手,使素質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蘇中、蘇北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農村教育布局不斷得到優化,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斷得到充實,尤其是生物學科和地理學科師資得到加強,所以農村學校辦學能力不斷攀升。

(二)各學科領域達標率都有提高

科學學科測試在內容上分為“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以及“科學探究”四個領域。就分科課程而言,生物屬于“生命科學”內容,物理和化學屬于“物質科學”內容,自然地理屬于“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內容。在內容領域方面,與2008年測試結果相比,“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的達標率分別提升了2%、3%和1%(見表2)。

為了具體分析地理、物理和生物學科達標率提升的直接原因,下面從不同類型、不同地域學校達標率進行進一步對比分析。①地球、宇宙和空間科學: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2%、90%、89%,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3%、92%、88%;而2008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89%、88%,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91%、86%。對比結果顯示,與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都提高了1%,2010年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2%、1%、2%。②生命科學: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4%、91%、90%,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4%、93%、90%;而2008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為89%、87%、86%,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0%、90%、84%。對比結果顯示,與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5%、4%、4%,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4%、3%、6%。③物質科學: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88%、86%,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90%、85%;而2008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0%、88%、87%,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91%、85%。對比結果顯示,與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1%、0%、-1%,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0%、-1%、0%。

近年來,生物、地理學科師資力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強,素質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理念深入人心,基層學校課程管理逐漸規范,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意識逐漸加強,教師培訓和校本教研得到進一步重視,基層學校構建高效課堂活動逐漸推進,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使科學學科課堂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三)回憶與理解能力狀況較好

在認知能力上,科學學科測試分為“回憶”、“理解與簡單應用”、“問題解決”三個層次。“回憶”層次上,著重測試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識別、再認等。“理解與簡單應用”層次上,通過說明、解釋、估計等考查形式,著重測試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簡單應用。“問題解決”層次上,則著重測試在日常生活與社會實踐等更復雜的情境中,學生能否應用有關的基本科學概念和原理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2010年科學學科測試中“回憶”、“理解與簡單應用”和“問題解決”三個能力維度的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7%、89%、86%,2008年測試的這一比例分別為96%、90%、87%。由此可說明,在兩次科學學科測試中能力維度上“回憶”和“理解與簡單應用”能力狀況較好。

下面從不同類型、不同地域學校等角度,對各能力維度達標率進行具體分析。①回憶: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8%、97%、97%,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8%、98%、97%;而2008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7%、96%、96%,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7%、97%、95%。對比結果顯示,與2008年相比,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都提高了1%,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提高了1%、1%、2%。②理解與簡單應用: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1%、88%、87%,蘇南、蘇中和蘇北學校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2%、91%、86%;而2008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2%、90%、89%,蘇南、蘇中和蘇北學生達標率分別為92%、92%、87%。兩次測試結果顯示,城市和縣鎮、蘇南和蘇中學生在這一能力維度上達標率較高。

從課堂教學方面分析,教師在教學目標確立上更加重視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理解,在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實施上,教師們不斷改進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學生的學習過程強化了概念的學習和知識的理解。

三、八年級科學學科學業質量測試所反映的問題

(一)追求優質均衡,薄弱學校科學學科質量需要提高

我省科學學科教學質量整體上表現良好,但是從不同類型學校學生測試結果分析可知,蘇中和蘇南地區學校學生不達標率持平,但蘇北地區學生該比例仍高出4%。各地市學生在不達標率上的人數比例最高為13%,最低為4%,地區之間差異較大。公辦學校學生在不達標率上比例比民辦學校學生高出7%,這可能與民辦學校具有擇校機制、良好師資等優勢密切相關。因此,教育均衡化仍是我們今后較長時間內的一項艱巨任務。

(二)強化能力培養,“科學探究”領域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學需要加強

在科學學科四個內容領域中,“地球、宇宙

和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科學

探究”上,學生不達標率分別為9%、8%、11%、

15%,其中“科學探究”不達標率最高,說明科學探究教學需要進一步加強。在科學學科三個能力維度中,“回憶”、“理解與簡單應用”、“問題解決”上,學生不達標率分別為3%、11%、14%,其中“問題解決”能力維度不達標率最高,說明科學學科教學仍以知識識記為主,在教學中知識遷移與應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仍存在明顯的不足,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在教學中需要加強落實。

(三)注重親身實踐,實驗教學需要進一步規范

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習地球知識時,地球儀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情況相近,說明基礎性儀器設備在各類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中已經配備到位,這與省政府和省教育廳強力實施“四配套”工程直接有關。但是關于平面鏡成像、種子萌發、凸透鏡、光合作用的實驗教學,以教師演示為主,學生自己設計和動手操作的比例在20%~40%,說明學生實驗開設率偏低,而且生物學科學生實驗開設率更低。

在對不同學科學習興趣問卷調查中,學生反映的情況懸殊較大。“在哪門課堂上,你們常常爭論對一個問題的不同看法?”、“你認為哪門課程有趣?”、“如果學校搞各種課外興趣小組,你肯定會參加哪個組?”、“在課余時間里,你最喜歡看與哪門課有關的課外書?”等問題的回答,物理、生物和地理的比例依次遞減。這與校長、教師、家長、學生對不同學科課程的認識,以及目前的教學評價方式密切相關。

根據不同學科教學情況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地理、生物學科教學中,學生反映從不或很少組織進行野外科學考察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9%、55%,總是或常常讓學生背誦課本內容、概念的人數比例分別為54%、53%,科學學科教學中學生實驗和教學具使用情況都確實堪憂。由此可說明科學學科教學遠離了自然世界和學生生活,實驗技能、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需要加強,直觀教學手段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中強調知識記憶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上述初步結論,從教師問卷相應部分的調查結果也能得到進一步印證。

從教師問卷結果分析,教師們認為交流和討論很花時間、實施起來不現實的人數比例為25%,將探究式學習等同于學生實驗的人數比例為19%,認為教學方式改革的前提是評價方式改革的人數比例為71%,認為學生實驗最重要的結果是獲得正確答案的人數比例為25%。由此可說明,教師們對于學生討論、探究式學習、學生實驗的意義和策略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操作上的失誤。教師們認為自己在教學中能鼓勵學生推測現象背后的原因,能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聯系,能鼓勵學生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討論不同的看法,很在乎學生是否對課程產生興趣。這說明教師們在認識上能夠重視對現象的探究、教學回歸生活世界以及重視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具備教學民主的初步意識,能夠尊重學生的個人觀點。但是該項目的調查結果與學生的相關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一致,這又說明師生之間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存在不一致性,或者說教師們的想法和做法并沒有被學生完全理解和真切感受到。

四、關于科學學科教學與管理的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要切實加強教學管理工作,使我省在落實課程計劃、規范課堂教學方面再上新臺階。加強教學評價的研究和改革,為全面、高質量地落實國家課程計劃,創設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評價機制,盡可能減少應試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負面影響。確保配齊配足必備的實驗儀器和藥品、圖書館和書刊資料、教具和學具,為實驗教學和野外考察提供基本的經費保障,為教師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硬件條件。尤其要加強對辦學條件較差學校的教育投入,促進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同時,要進一步規范學校的辦學行為和課程計劃,配備合格師資,確保生物、地理等學科課程開齊開足,確保學生實驗和社會實踐活動規范開設,提高實驗的開設率和儀器的使用率。

(二)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學質量的提升應立足于課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需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加強探究式學習、實驗教學、有效教學等方面的研究,加強學生活動的設計,高度重視探究式學習和科學實驗教學,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培養興趣、激發動機入手,不斷改進教學方式。自然世界中充滿盎然生機和無窮奧秘,這是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心理基礎。真正落實好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高度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課堂教學目標從單一的知識識記走向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科學學科教學要警惕死記硬背地記住科學概念和事實,而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和自我建構,并在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中內化知識、提升能力。教學中應重視學習困難生的幫扶引導,高度重視對學生錯誤和疑難的觀察和研究,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使“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得以真正落實。

(三)進一步變革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深刻影響著教學行為,因此教學評價方式的變革在教學改革中處于重中之重。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回答“總是”或“常常在講完新課后讓學生多做練習”的教師占到了近一半。由此可見,教師目前最為常見的評價方式仍然是通過練習和考試來進行,應試仍然是實現教學評價方式轉變的“桎梏”。一方面,教師要致力于教學評價的研究,秉持發展性評價觀,從傳統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轉變為過程性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要由單一評價主體轉變為多元評價主體。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組織和運用教學評價,及時調控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社會輿論的引導上、評價機制的重大決策上做文章,要為教學評價轉變提供必要的社會氛圍和政策支持。在評價方式的轉變中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體驗反思、感受快樂、獲得發展。

(四)進一步重視教師培訓工作

教師的教學素養是直接影響學生學業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應將教師培訓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在經費上予以足夠的支持,同時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在培訓時間上提供保證,為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培訓提供經濟和時間上的保障。教師培訓機構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傾聽教師的心聲,全面了解教師對培訓工作的需求,改進教師培訓方式,使培訓工作真正貼近課堂、走近教師,切實提高教師培訓的實效性。

(五)進一步改進校本教研工作

篇(8)

為了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就必須想方設法地讓廣大學生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方法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那么,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精心設計引言很重要。

一、運用典故增加共鳴

一些真實的典故生動形象,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授“寒潮”一節時,我講給學生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諸裸衣斗馬超的故事:子伯曰:“丞相用兵如神,豈不知天時乎?連日陰云布合,朔風一起,必大凍矣。風起之后,驅兵士運土潑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操大悟,厚賞子伯。子伯不受而去。是夜北風大作。操盡驅兵士擔土潑水;為無盛水之具,作縑囊盛水澆之,隨筑隨凍。比及天明,沙水凍緊,土城已筑完。

這樣就自然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們便會帶著迫不急待的心情,投入到教學之中。

二、加強直觀情境,圖表問題導入

1.創設情境是引起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創設情境的基本要求是應該有啟發性。設計問題也要注意創設情境,例如,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但北半球一月氣溫最低的地方為什么在西伯利亞,不在北極?俄羅斯大部分領土在亞洲,但為什么說它是歐洲國家?教師提出與學生常規思路相矛盾的地理現象,具有一定難度,引起學生潛在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自己想去揭開謎底。

2.教師運用圖像投影引入新課,可以使用圖形、動畫、聲音、影視片段等多種信息來呈現教學內容、提供輔助信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獲得較大的知識容量,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五帶的劃分”一節教學時,展示景觀投影片“熱帶、溫帶和寒帶景觀”,然后引導學習觀察對比,思考兩幅景觀圖中兒童的衣著及房屋有什么不同?引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問:熱帶與寒帶的陽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熱帶的兒童為什么將籮筐頂在頭上?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三、聯系生活,設問導入

在地理教學中,設問導入新課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引入新課。

比如,在學習“新疆”一節時,教師可這樣設問:“當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賣烤羊肉串或賣葡萄干時,你會想到什么地方?”絕大部分學生都會回答“新疆”,教師可接著問:“說到新疆,你會聯想到什么”?學生可能會各抒己見,如“新疆的哈密瓜、歌舞、沙漠、綠洲……”,在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導入到新課。

四、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直接導入

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綜合處理圖文聲像的綜合能力,可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學習難點的突破、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提示新舊知識間聯系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

實踐導入法是指教師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強,并對自己充滿信心,是最愛動手行動的年齡,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學習,將生活實際和學習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地理教學中,很多東西都是和生活有聯系的,一些自然現象,一些原理等等。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一節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然后分別讓兩位學生扮演地球和太陽,表演自轉和公轉。接著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中心、周期、產生的現象。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

六、故事引入,喚起興趣

故事以其趣味性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與新課內容相關聯的小故事,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利用故事導入新課。故事的選用一定要結合所授新課內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要兼具啟發性,使學生能在故事的引導下,進入新課的學習。

篇(9)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以風雨雷霆之勢席卷中國學校教育,各個學科教學在此感召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祛腐除弊,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課堂中廣泛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一片死水的湖面,逐步映射出汩汩奔流的生動情境。在新課程背景下,筆者經過長期的地理教改實踐,在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初有建樹,愿與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很多的地理現象較容易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對事物的觀察中得到鍛煉。地理形象思維不是轉瞬即逝的靈感閃現,而是可以切實存在于日常教學中。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強化,對于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很有幫助,對啟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認識事物、解決問題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通過具體實物和圖片影視資料立體直觀地呈現地理形象;(2)借助教師高超的語言優勢,描繪具體的地理情境;(3)整合地理中簡潔豐富的線條符號和示意圖形,再附上一些說明文字,將特定的地理知識內容形象化圖示。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形象內容資料,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資料。

二、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發育完全,其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附著形象思維的諸多資料,把有關地理事物直觀地表達出來。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主題作業”對學生施以點撥、提示,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意識。如,在講授“黃河水系”章節時,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幻燈片,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黃河在流淌過程中,流域面積的變化,讓學生在直觀視覺中進行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

三、在生活中尋找素材,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對水產及野生動物保護等相關章節進行講解時,由于涉及知識眾多瑣碎,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難免會出現內容交叉混亂的情況,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缺乏生動的感官刺激,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更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如果在地理教學中,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幅提高,效果也會出現質的飛躍。如,在向學生“推銷”野生動物時,本來學生就對野生動物缺乏一定興趣,更談不上去主動了解。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將生活中的點滴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學生對知識理解和記憶就變得輕松多了,學生在此過程中,思維活躍度也會得到一定提升。

四、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般都會從與地理相關的旅游、動物群體等多個角度作為切入點,迅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主要形式就是在看似互不相關的地理事物之間建立挖掘某種邏輯關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用諸多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思維能力培養的觸角延伸到課堂的各個角落。

篇(10)

對教科書的分析與研究首先要看其表現形式和編排方式。教科書的表現形式歸結為邏輯式組織、心理式組織及折中式組織三種。邏輯式組織是按照有關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組織教科書,這種表現形式是將事實材料、概念、原理、觀念所構成的內在的相互聯系作為教科書建構的基礎;心理式組織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以學生的經驗作為教科書組織的出發點,逐步擴大教科書的內容范圍,注重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折中式組織則采擇兩者之長,兼顧學科與學生兩方面的需要。

教科書的編排是決定一個學科一個年級的教學內容將按照怎樣的次序組成,或這門學科內容在幾個年級中的排列次序。教科書的編排呈現一般分直線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兩種方式。直線式排列是對學科教學內容采取環環相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方式,也就是說,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后面不重復前面已講過的內容。螺旋式排列針對學習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簡、深淺、難易的程度,使學科知識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復出現,逐步擴展,螺旋上升。

“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實驗教科書就是因采用折中式的表現形式,對教科書做了科學恰當的處理而受到師生的歡迎。下面根據我們對這兩種版本教科書的研讀,做一膚淺的比對。

1.對“人教版”地理實驗教科書的分析與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要求理解深刻,把握準確,充分發揮了長期從事基礎教育教科書研究與編寫經驗豐富的優勢,在繼承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形成了“扎實(重基礎)”、“平實(重銜接)”、“樸實(重實用)”的風格。人教版地理教科書注重強調地理思想,使教科書有“魂”;注重問題探究,使教科書有“理”;聯系現實生活,使教科書有“用”;嘗試多種表達,使教科書有“趣”,以此形成了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教科書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其框架,使教科書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教科書編制恰當體現了三個重心,即社會需求、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教科書的始終,尤其深化了“因地制宜地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以區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科書能夠完成課標基本要求,體現先進的學科基礎,反映地理的實用價值,設計精當清晰的邏輯結構。整套教科書站位高、落點實,可讀性和可操作性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1)教科書重視地理觀念和地理視角,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把綜合的、動態的觀察世界的地理思維方式,作為分析地理問題的立足點。在內容組織上符合地理學科的基本結構和發展方向,突出人地關系,精簡內容,降低難度,在深度、廣度和基本技能上把握適度。

(2)抓住時代主題和社會發展問題,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以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和體驗,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使所學內容變得生動、鮮活,突出了地理學的實用價值。注重基本原理,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典型案例和開放型活動的設計,培養學生運用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教科書中創設的“問題探究”欄目,讓學生嘗試從地理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體會地理學對決策的貢獻,構成本教科書的一大亮點。緊密配合各章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問題研究。側重過程與方法,結果具有開放性,突出地理學的實用價值。注重探究學習的思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教版教科書將探究活動都顯性化了:在“章―節―標題”系列中嵌入了“案例”和“問題研究”。“問題研究”設在每章內容的最后。這樣的設計繼承了傳統教科書結構的優點,既便利教學,又將探究活動安排在新內容的學習之后,突出“遷移”的要求,使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探究相互銜接、有機聯系。

(3)教科書本著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與方法,努力使學習內容具有階梯性、邏輯性和開放性,把教學過程變為探究過程(課后的“問題研究”就是很好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從而使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成為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和能力提高的過程。教科書編寫抓住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對自己的終身發展有用。譬如教科書中的有些內容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即教科書不直接敘述所學內容,而是通過對某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從中感悟和體會出其中的道理。再如教科書中設計了許多與課文緊密結合且分工合理、能引導學生廣泛且主動參與的活動題,這些活動題的設計盡量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教科書呈現的案例類型多、容量大,案例的組合較好。教科書對案例的分析“見事見理”,即在具體分析案例時,將其置于一般原理之中,夾敘夾議。對案例的分析“進得去,跳得出”,即詳細展開案例分析,但著眼點不在案例本身,而是能遷移、擴展運用到其他區域。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主干部分案例的學習,把握相關案例提示出的思想方法;進而運用學到的思想方法對課文拓展部分案例進行分析,以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4)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和批判意識,讓學生嘗試用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維,獨立地思考一些世界、國家及社會性問題,并能夠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比如雨林的開發、濕地的保護、河流大壩的修建等,都有著進一步反思和批判的空間。

(5)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再現和靈活應用的能力,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最終使其形成公民必備的素質。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加強了基本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突出學習內容的要點和內在聯系,注重內容的層次性和可選擇性,以利于不同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而靈活采取教學方法,為教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6)教科書文字表述嚴謹、準確、流暢,可讀性強,且呈現方式多樣,鼓勵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教科書編寫過程中注意按照學生地理學習的心理特點設計課文,眾多科學、規范而貼切的地圖、景觀圖、統計圖以及各種類型的變化圖,更凸現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圖片多,直觀性強,體現了地理學中“圖”的優勢。活動和思考問題的設計多,有利于教學互動。閱讀材料和案例多,信息量大,有利于課程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每章節后都設有一個“問題研究”,側重于對所學知識的應

用,可以聯系學生現實生活世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7)注重“過程與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科書重視對學生進行觀念教育,其把握知識內容的落腳點,就是盡可能將知識內容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聯系起來,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學習相關知識。教科書突出對人文精神的培養,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貫穿始終。

(8)實施立體化教科書和教學資源戰略,教科書的系列化建設好,配套資源豐富。出版社影響力大,作者隊伍實力雄厚,且教科書編寫經驗豐富。

建議對教科書中個別知識內容予以充實或調整,如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和區域文化的中外比較;教科書依據課標的陳述位置,把“地球的圈層結構”放在“行星地球”一章中總感覺有生拉硬拽之嫌,建議將這一部分內容放到《地理必修1》第四章“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部分;《地理必修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中關于“交通運輸網中的線和點的區位因素”部分需進一步完善。

2.對“湘教版”地理實驗教科書的分析與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體現了課改理念,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精神。

(1)在教科書選材和內容組織上,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內容組織上符合地理學科的基本內容結構和發展方向,在深度、廣度和基本技能上把握適度;能夠用新的教學理念組織有關內容,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分析闡釋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對比分析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及其對策,綜合研究地理環境的區域聯系及其相互影響,體現了地理學科內容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教科書中安排大量的活動和閱讀材料,便于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教科書和鉆研地理問題的興趣,活動和閱讀材料選材角度新、時代性強、內容豐富、創新意識明顯,給學生提供了綜合看待問題、動態觀察世界、多樣空間描述等觀察和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使教科書具有綜合性、基礎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特點。

(2)教科書以著力培養學生基本地理素養為己任,明顯強調地理基礎知識、地理基本原理、地理規律和地理過程等主干內容的落實。主干核心知識語言簡練,穿插于正文和閱讀材料中,并在教科書正文之后提供大量與其相關的多種類型活動方式,有利于學生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知識,進行地理問題探究。在內容安排與呈現方式上有一定彈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結合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活動”板塊,充分發揮其理解、應用、拓展等功能。

(3)教科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大膽整合傳統教學內容。如在《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的學習內容中增加了大量人文地理內容;教科書編排強調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核心理念,更加適合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提高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和專題研究。

(4)教科書文字表述嚴謹、準確、流暢,可讀性強;語言精練,突出地理主干、核心知識,地理圖表繪制科學、規范,注重圖文優化設計。

(5)教科書適合教師與學生實情,系列化建設較好,配套資源豐富,提供了教學參考書、教學地圖冊及掛圖、地理課外讀物、多媒體資源庫等教學資源。

(6)出版社影響力較大,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被廣泛使用,編寫隊伍實力雄厚。

建議提高教科書中個別圖片的清晰度,并進一步加強個別圖片選材的典型性;對一些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安排典型案例加以充實解釋,如工、農業區位條件分析方面的案例知識;教科書編排有些知識重復出現,如《地理必修2》《區域產業活動》一章中的有關內容有重復現象;應加強對教科書中大量的閱讀材料和活動內容的典型性選擇,便于教師教學中操作與應用。

二、教科書二度開發“三大步”――認識、理解與活用

課改中,廣大一線教師在教科書使用上大多已樹立起“用教科書,而不是教教科書”的理念,認為教科書不是學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教科書;教科書應是一扇窗戶,把學生的視野打開;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為依托,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教科書不是法典,也不是圣經,不能再用這張“舊船票”登上新課程的“渡船”。實踐證明,正確的教科書觀應是“認識”、“理解”、“活用”。從教學層面講,教科書的二度開發須經過“認識教科書”一“理解教科書”“活用教科書”三大步的跨越。

1.認識教科書是教科書二度開發的前提。認識教科書,有利于地理教師讀懂教科書、借鑒教科書。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課標必修教科書,由《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地理必修3》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較好地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整合。在突出反映地理獨特視角、注重地理問題探究、強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聯系現實生活等方面構建了新的教科書體例結構和體系結構。如“案例”的大量呈現就需教師認識到位,只有理解“案例”,才能進一步領會教科書編寫者的良苦用心。

2.理解教科書是教科書二度開發的關鍵。“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理解教科書并不只限于增加知識、提高文化素質,還要運用獲得的知識發表泌論、提出見解、解決問題。對于地理新教科書,我們既要勤讀、善讀,又要力求真解。所謂力求真解,就是要研究所使用教科書的特點,領悟編者的意圖,理清教科書的結構,帶著教學中亟須研究的問題深入閱讀,從而指導地理教育教學實踐。如人教版《地理必修3》中《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一章,案例分別選取了我國西氣東輸和東亞產業轉移,教科書先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的原因,再分析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同時,教科書還以“思考”、“活動”、“閱讀”、“問題研究”的形式呈現相關知識,突出重點內容。若不能理解和把握地理新教科書的特點和內涵,產生了誤解、錯解,就會誤人子弟、影響課改,給地理教學帶來損害。

3.活用教科書是教科書二度開發的目的。目前使用的地理教科書本身并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學生群體,然而具體到我們所教授的學生,他們都是具有個性特點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特定的群體,其認知發展水平具有特殊性。因此,課堂教學的第一個過程,是教師需要針對所教授的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作認真分析,同時結合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先“解構”教科書、“建構”教科書,再活用教科書。活用地理教科書的形式一般包括:靈活調整教科書順序;重組教學內容與呈現方式(亦指教學內容的增補、取舍和拓展);選擇內容,控制難度;用好教科書所留空間和時間;站在審視教科書的高度,敢于質疑教科書、完善教科書。還以上述例子為證,教學時就可以靈活處理,如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可以選取正在實施的南水北調中線案例,指導學生讀圖,自主學習輸水線路經過的省區、地形區等

相關知識,歸納水資源跨流域調配的原因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根本轉變

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素材。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科書的重點,挖掘教科書的難點,感受教科書的亮點,不斷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根本轉變。

1.把教育理念轉變為教育實踐。地理教師在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踐中,要堅持把教育理念轉變為教育實踐,將課程觀轉變為教科書觀,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即不能僅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創設民主平等、共同發展的師生關系。

2.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地理教師在備課時,應分析課程標準對所教內容的具體要求,要充分參考課程標準解讀書籍、教科書和教師用書,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課堂教學目標具體化,使之既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的制訂應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要充分體現對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對地理基本技能的獲得,發展地理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要側重于對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的掌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強化愛國主義情感和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等觀念的培養。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促進地理課程多樣化目標的達成。

上一篇: 農村發展致富的路子 下一篇: 礦山安全生產應急預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七七 | 精品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AV电影 | 亚洲成年轻人天堂久久 | 一区二区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