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7:2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的利與弊辯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場辯論中,對方辯友自始至終都認為:網絡語言過于粗鄙,對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種侵害,是一種污蔑。一句廣告詞說得好“酒不會犯錯,但人會。車不會犯錯,但人會。”如果一位學富五車的教授去使用網絡語言,那它會是臟話連篇嗎?所以,如何去使用網絡語言取決于人,人的使用不當永遠不是網絡語言的錯誤。對方辯友還認為:如果沒有槍,槍就不會傷人。難道走路會跌倒,人人就要腳不觸地嗎?而且,正因為槍會傷人,我們才要管制它。網絡語言使用不當,會造成傷害別人,語意模糊種種惡果。所以,問題的重中之重是我們要想方設法合理使用網絡語言。
我方辯友提到了網絡語言簡潔明了、生動有趣的特點,為什么你們總是視而不見?另外,網絡語言追求簡潔,標榜個性的特點,不是暗合了當今社會的特點嗎?試想一下,當你面對一款又肥又大不合身的舊款衣物和一款又輕又小很合身的新款衣物,你會像現在這么執著的選擇舊的嗎?如果你的網友們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那些時髦的網絡語言,你還在規規矩矩的使用書面語言,那你就會因不合群而遭到排斥。所以網絡語言的使用已是大勢所趨。而且,對于那些喜歡標新立異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也需要一個能夠令自己的想象力盡情發揮的平臺呀!他們也需要一種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交流方式呀!他們對網絡語言的強烈需求也就證明了網絡語言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對方辯友認為網絡語言會使代溝產生那是對我方觀點的曲解,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就是針對網民應運而生的語言,我們并沒有說要讓所有人使用網絡語言,那些經常上網的年輕人使用它就足矣。難道我們的家長說的地地道道的青島話就不會產生代溝嗎?凡事都不能停滯不前,為數不少的網絡語言賦予了漢字新的含義,這難道不是漢語的發展與進步嗎?也許,網絡語言會帶動書面語言大步前進,碰撞出新的火花,創造出新的文化。
不可否認,網絡語言存在缺點與不足,但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因噎廢食只是下下策。今天我們這番唇槍舌戰,只不過為了發現問題。令辯友們欣喜的是,我們發現了問題。但應令我們思考的是,解決問題的道路還很長很長。我們不會拋棄一個還不會走路的襁褓中的嬰兒,因為他終究會走,終究會跑。我們應該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創造一個支點,想辦法撬起一個地球,讓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讓每一位人獻出自己的力量,等待著它飛奔的那一天。
山東青島市南區第三十九中學初一:許仲健
2.培養學生文明上網的意識,引導學生正確上網。
【活動準備】
1.小品的道具(小頭兒子的頭飾、桌子、鍵盤等)。
2.有關網絡對小學生的積極作用、危害的材料。
【活動背景】
現在互聯網已走進千家萬戶,對小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影響越來越大。就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約有1/4的家庭有電腦。
【活動過程】
一、開場白
主持人甲:現在社會和科技飛速發展,使互聯網越來越多地走進普通家庭,網絡生活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對我們的影響日趨明顯。
主持人乙:現在我們已步入網絡時代,如何對待網絡問題是今天我們班會活動的主題。
二、正反辯論 據理爭
1.欣賞小品
主持人甲:下面請欣賞小品《小頭兒子的苦惱》。
(大意是:小頭兒子因迷戀網絡,精神恍惚而鬧了許多笑話。)
(表演過程略)
2.引入辯論
生齊說:電腦網絡。
主持人甲:由此看來,網絡的危害是大家公認的,對于網絡我們還是“敬而遠之”為好。
主持人乙:是好是壞你說了不算,得問問大伙。今天我們就來辯論一下網絡的利與弊,正方的觀點是網絡的利大于弊,反方的觀點是網絡的弊大于利。
下面我們推選出6位代表,就這一問題展開辯論。
3.辯論過程
(1)隊員入場。
(2)介紹參賽隊員及其所持立場。
正方觀點:小學生上網利大于弊!
反方觀點:小學生上網弊大于利!
(3)介紹評委。
(4)全班按學生所持觀點分為正反兩隊。
(每位學生陳詞不超過2分鐘,臺下學生在本組代表發言后,可隨時舉手發言補充。)
(5)比賽開始。
正方:我認為小學生上網利大于弊,網絡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知識,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反方:我反對,網絡里雖然能學到知識,但是里面有許多網絡游戲,一旦玩幾次就上癮,許多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天津市塘沽區13歲的花季少年張瀟藝,因上網玩游戲成癮,而跳樓自殺。
正方:張瀟藝的死亡是個悲劇,但是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去否認網絡的積極作用。網絡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在上面可以聊天、看視頻、聽歌曲、讀書看報等。
……
反方:網絡危害巨大,它不但能摧毀我們的身體,還會使人性格發生可怕的變化,充滿暴力傾向,漠視親情。2006年3月,甘肅省青年許福斌因有網癮,殘忍將父母殺害。
反方:2009年2月11日,新學期開學前一天,天津一名15歲少年因沉迷網絡游戲,被母親抱怨后,竟用鐵棍猛擊母親頭部,致母親死亡。
正方:我們不能因為網絡有害就談網色變。我認為網絡就像電一樣,我們不因它能電死人,就忘記它的好處,試問一下同學們誰家不用電?請反方回答我的這個問題。
反方:網絡里的視頻有許多的東西,許多學生因抵制不了誘惑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人間悲劇,毀掉了許多家庭的幸福。
……
信息時代需要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人才。為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技術學科不容小覷。
然而,信息技術學科被冷落的現象隨處可見,被教師們誤認為是小學科,可有可無。信息技術課,要么自習,要么被其他學科取代,導致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缺失,導致素質教育出現大的“缺口”。
下面,筆者結合學講通過教學實踐,談談“學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體會。
一、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彌補對信息技術課認識的不足
只要聽到“信息技術課”,人們就會立刻與網絡游戲對等起來,認為網絡游戲容易使學生沉迷,影響學生的學習……
毋庸置疑,這種擔心不是多余的,雖然是對信息技術課的誤解,但學生因網絡游戲耽誤學習,影響身心的案例的確數不勝數。但是,如果說計算機玩游戲還可以“令到即禁”的話,手機上玩游戲比計算機方便了許多,學生躺著玩、走著玩、上街玩、過馬路也玩,吃飯玩、睡覺玩等,對游戲的迷戀程度簡直無以言表。教師們、家長們對學生玩游戲、上網深惡痛疾,部分教師、家長認為在這種大環境下上信息課,是給學生提供更多上網、玩游戲的機會,對學生迷戀游戲推波助瀾。
信息課與網絡游戲不能畫等號,雖然課堂上提到網絡游戲,但絕不是讓學生玩,而是讓學生清楚網絡游戲對身心的有害性,讓學生學會文明上網。再者,信息技術課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旨在掌握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現代人必備的素養,否則學生踏入社會將難以適應社會。
我們應克服思想上的擔心和多慮,認識到信息課的主要目的和意義,為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保駕護航。
二、開展辯論活動,引導學生認清網絡的利與弊
“網絡是雙刃劍”――有利、有弊。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信息素養掌握情況的好與壞,以及對信息技術學科的重視度的高與低。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的章節中,開展“信息技術的利與弊”的辯論會,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人或事,結合對信息技術的看法和體會,而展開激烈的辯論,讓學生“講出來”心之所想。
如堅持“利大于弊”的學生可以這樣辯論:足不出戶,打開計算機,利用搜索引擎,國內外的新聞立刻盡收眼底,國內外大事一覽無余,各種咨詢琳瑯滿目;利用網絡,和遠在其他省市、其他國家的親友可以視頻聊天,拉近距離,使距離因網絡而沒有了距離;利用網絡,聽歌、看電視及其他方面,網上購物非常普及,為物流發展提供背景和支持;在網上也可以尋醫問病、得到法律方面的資助……互聯網的發展,買書的少了,網絡閱讀成為時尚,既方便又省錢,名著、詩歌、散文、雜文、哲理小品文等應有盡有……
堅持“弊大于利”的學習,可以結合以下實例闡述:網絡的確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同時,務必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虛擬性,以及上網對身心的有害甚至毒害。網絡上,一些中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網絡交友不慎;網上購物時,發現實物物品和網上宣傳的大相徑庭……這些都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師不容忽視的,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應用網絡這把雙刃劍,引導他們趨利避害,用其長避其短。
三、開展學講活動,引導學生掌握信息知識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術知識教學,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如對于“頁面的設計”的教學,教師不厭其煩地講在“頁面布局”選項中如何設計紙張大小,包括紙張的寬度、高度,頁邊距的上、下、左、右等如何操作,而“學講”中,教師通過設計任務,讓學生先“學進去”、再“講出來”,與同學交流。
如教師設計任務:在word的“頁面布局”中,將word的“紙張大小”的寬度和高度分別設置為19.6cm和27cm,頁邊距的上、下、左、右都設置為2cm.
然后,讓學生打開word并進行設置,再把如何設置的,怎樣操作的等和同學們交流、分享,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借鑒之效,使學生嘗到探究學習的快樂。
在《走進網絡》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網絡、信息受騙的事情,認識到網絡世界、網絡平臺和現實一樣,充斥著假、惡、丑。讓學生講一講大家容易上當受騙的真人真事,如《爸爸,你在哪兒》的獲獎信息,在瀏覽網頁時,彈出一個小信息廣告:親愛的用戶,您很榮幸成為了《爸爸,你在哪兒》第四季的場外獲獎觀眾,獎品為一臺價值4999的平板計算機,現金2998元,您要確定領獎的話,請登錄官方網站……簽訂領取協議,協議一旦簽好,就必須領取,24小時之內不領取,您就違約,要交違約金……看似合情合理,沒有一點假的跡象,可是點了領取,簽了協議,“客服”將一次次催打款,如果不繼續打款,他們就會恐嚇,你將會接到法院的傳票……這樣的騙局,讓許多人財產受損。
當然,讓學生講一講網絡的優勢,諸如獲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等,充分認識到網絡的優劣、利弊,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加深對網絡的認識。
“學講”是課堂的新改革、新舉措,是主體地位的凸顯,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有效運用,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才會積極主動,對信息技術學科倍感興趣,信息技術課堂才會綻放魅力。
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備好法制教育內容,在教學中適時適度滲透法制教育。
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滲透法制教育,教師必須要自覺學習《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環境保護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法》、《貴州省義務教育條例》、《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民法》、《刑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和法規,樹立法制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做到自覺遵守法律的同時,還要在教育教學中依法執教。
二、課前講“法”
我在班上開展課前三分鐘的法制新聞報道活動,很受學生歡迎。活動方式是由語文科代表按學號排序,每天一人,輪流負責向全班同學講述法制新聞;如遇個別學生未收集到法制新聞,則由教師講述。
三、讀中悟“法”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版)中,很多課文可以滲透法制教育,可以在部分篇目的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內容。
四、作文有“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處理好這個“統一”?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結合作文自身特點,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我的做法是,根據本班實際,結合身邊的小事,不定期的擬出命題日記題目,如《教室、走廊和樓道追逐打鬧的隱患》《小議中學生打架行為》《出口成“臟”》等,從而提高學生文明素養,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當天在課前三分鐘聽到的法制新聞寫成聽后感,也是我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一種做法,這樣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
另外,引導學生觀看《今日說法》《道德觀察》《法治在線》《天網》等法制欄目,要求學生寫出觀后感。這樣,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作文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
五、學會用“法”
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和法制教育內容。
演講賽。在校園安全、環保、禁毒等方面,我組織了“珍惜生命,安全第一”、“我能為環保做些什么”、“珍惜青春,遠離”等為主題的演講賽。
辯論賽。根據班上部分學生迷戀網絡的現象,我組織了“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的辯論賽,通過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網絡的利與弊,知道恰當地利用網絡會給生活帶來便利,沉迷網絡則會害人害己。
課本劇。學生在學習《強項令》《范進中舉》《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課文時,我就讓學生自己編排課本劇,在編排過程中,學生既體驗了演員角色,又熟悉了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法制觀念。
如何選擇辯題不僅關系到辯論賽的精彩與否,還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而且課堂辯論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因此辯題的選擇尤為重要,設計難度也比較大。教師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如何確定辯論題目。
1.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堂歷史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應當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辯題內容,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設計好辯題,讓辯題賽成為一節課的精彩和,應該是最佳選擇。比如以的成敗為正反辯題,不但突出了課文重點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突破難點,使其對的成敗認識更加深刻。
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新課程強調尊重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倡導開放意識,因此,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辯題能引起學生共鳴,激起學生參與的興趣。比如在學到高新技術發展的歷史,特別是涉及網絡發展的內容時,可以設計“電腦網絡的利與弊”的辯論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對學生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可引發學生在課后的思考。辯題如果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生價值觀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也是很好的選擇。
3.總結比較性質的選題
在進行階段性學習以后,對于知識進行復習回顧,從總體上把握了歷史階段性特征,也可以設計辯論題目。比如,在“必修一”政治模塊“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單元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單元的教學復習中,教師可以設計比較辯題——中國君主專制與雅典民主制度孰優孰劣,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展開辯論,在辯論中鞏固知識。
4.辯題難度應適中
高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政治經驗有限,尤其是理論素養較低,所以辯題的難度很重要,既不應過于膚淺又不能學術性太強。從已有的經驗來看,對于有一定理論高度的辯題,鑒于高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有限,學生的反應不太理想。因此,辯題的選擇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其難度應當適中。
二、如何實施好歷史課堂辯論
1.要安排好辯論時間
教師可以根據課時安排適當的時間,一般來說應該在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之后,在學生大體掌握知識線索的基礎上進行。辯論賽的時間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而定,一般應掌握在10—15分鐘,不必過長,其中包含教師總結陳詞的3—5分鐘。
2.選擇好學生評委
一般課可請學生做評委,學生評委應有一定代表性,比較公正客觀。
3.主持人的選擇
教師可以作為主持人,靈活處理辯賽中間出現的情況。比如出現冷場時,教師可及時把問題拋給觀眾學生回答,擴大辯論賽的參與面,調節課堂氣氛。再如辯論賽中出現了人身攻擊或其他狀況,教師可及時制止,以保證辯論賽的順利進行。
4.總結陳詞
辯論賽結束前,除了由正反兩方各自進行總結陳詞外,更重要的是由教師作全局性的總結陳詞,這也是一節課的小結,應該起到畫龍點睛之效。一節課堂辯論課是否精彩,除了正反兩方的辯論出彩外,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總結陳詞是否精辟。
5.引導和評價
要組織好一堂精彩的課堂辯論,教師的主導作用舉足輕重。在學生辯論之前要加強指導,規范學生的辯論方法和手段,防止學生在辯論中進行人身攻擊和純粹的狡辯。辯論賽結束以后,應該首先請正、反雙方的辯手代表分別談談辯論中的得與失。然后,作為主持人的教師要對整場辯論賽進行客觀公正的點評。點評內容一般包括正反兩方的審題立場、論據、推理、辯駁技巧和儀態等方面。教師點評應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對辯論中的精彩之處更要特別加以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于辯論中出現的明顯史實錯誤、邏輯錯誤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也要一一指明,防止學生片面看待問題,教育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只有這樣,辯論賽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培養辯論能力
1.打好辯論的歷史知識基礎
要組織好課堂辯論,工夫就要下在平時。先要做好辯論知識的準備。一場成功的辯論賽,首先基于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沒有基礎就談不到能力。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歷史功底,建立清晰的學科知識體系,并且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到學以致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沒有平時的歷史知識積累,很難想象學生會在辯論賽上旁征博引、口若懸河。只有平時注重了訓練和積累,才可以為精彩的辯論賽打下良好的基礎。
辯題選好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資料的收集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調動學生尋找一切可以查找資料的渠道和資源,如圖書館、教科書、網絡、社會調查甚至生活中的實物等,為了證明一個論點,必須運用古今中外的史實、實例進行論證,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收集辨別信息,也能夠增長見識、強化記憶、拓寬知識面。
2.培養辯論能力
辯論賽需要選手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論賽中辯手的辯論要出彩,往往還需要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搜集、占有新材料,采用新途徑和新方法,發現新問題和新視角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平時的歷史課堂上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的利與弊、雅典民主制度的積極性與局限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優與劣等等,歷史學科中這樣的問題不勝枚舉,教師要突破教材的束縛,讓學生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勇氣。辯論賽還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等等。總之,辯論賽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驗,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參考文獻】
[1]袁兆桐主編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 教育科學出版社
[2]蔣燕紅《淺談歷史情景劇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考試周刊2009
21 世紀是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極大的改變。信息素養的培養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高職師范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了高職師范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對師范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如何提高師范生的信息素養,如何把師范是培養成適應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師范教育必須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意識。
所謂信息意識就是人們以信息角度對自然界和各種社會現象、行為、理論觀點等的理解、感受和評價,是人們對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識強不強主要體現在能否發現處處所蘊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現有的各種信息。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能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工作、學習、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信息意識。
高職學生普遍缺乏對信息的反應,信息意識比較薄弱,學習主動性較差,信息素養水平也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同學的信息處理能力不強,會使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學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學習的學生更少,很多同學找到資料后不知那部分對自己有用,哪些應該舍棄。由于學生對信息素養的教育教學認識不足,信息處理能力較弱,直接導致了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對于這種狀況,可采用具體項目教學法加以解決。
項目任務是集合各學科相關知識對問題進行設計或者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一般指教學內容或教學案例及課題研究的綜合題目。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和教學教法專業等課程中,教師可選擇與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組織相應教學活動和安排適合學生特點教學任務,給學生一個自主選擇采集信息的途徑、獨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創造力的機會,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例如在 10 級小學教育班“信息道德修養”課程時,可采取課堂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討論網路道德修養和網絡安全法規。在完成教學任務前兩節課給學生布置辯論題目: 網絡的利與弊。讓學生就網絡道德修養和網絡安全法規方面內容做好辯論準備。學生們對于這種教學方式興趣較高,都積極地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辯論小組成員能積極主動的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課程結束同學能感到收獲頗豐,即學到了知識了解了互聯網的利與弊,又更深層次地感受到了計算機網絡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訓練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師職業技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二、充分利用師范特點,加強學生信息知識教學。
作為信息技術的理論基礎,信息知識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才能深刻的理解與應用信息技術。信息知識不僅能體現師范生所掌握信息的豐富程度,它還影響學生對其他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新課程改革要求師范教育一定要把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實到學校的教學環節中。認真開設好《教師職業修養》和《現代教育技術》等有關公共課,把高職師范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落到實處。教學中把師范各專業的教法課和教學理論課的課程設置與中小學相對應的具體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學,面向中小學,服務中小學。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設備應大量向學生開放,提高利用效率,給學生更多的實際動手操作機會,努力將學校打造成數字化校園,從而給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打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三、利用師范專業教學,培養學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統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傳輸及應用能力,對信息系統及信息進行正確評價能力統稱為信息能力。這種能力是現代社會重要的生存能力,師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識和信息常識,而缺乏信息處理能力,就無法利用現代化的工具獲取、傳遞、處理那些有應用價值的信息,也無法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更無法滿足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對教師職業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師范生信息素養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師范院校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能力。
師范院校的《信息技術教程》和《現代教育技術》等公共課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課程豐富學生的信息理論知識和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技能。在實踐教學環節應讓學生通過調研,了解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需求方向,從而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在教學中多注意提高學生信息處理能力和媒體使用能力,讓學生熟練地掌握校園網、互聯網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計算機應用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熟練地使用一種或多種軟件制作對媒體教學課件,能夠正確選擇一種或多種媒體完成教學實踐活動。在教法課中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先進教育教學理論,讓學生掌握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練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指導教學實踐。
四、結合教學實際應用,培養學生信息道德。
在教學實際中應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道德修養,培養學生對各種媒體信息進行正確的判斷及正確的選擇。主動地選擇對學習、生活有幫助有意義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內容,不使用及傳播非法信息,不組織和參與非法網絡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絡從事危害他人和社會的活動,不利用網絡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以上四個要素構成了高職師范生信息素養培養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識是學習的先決條件,豐富的信息知識是學習的扎實基礎,過硬的信息能力是學習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則保證了學習的正確方向。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中職和高職教育有效銜接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厲以賢。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素質與教師素質[j]。 澳門教育,1996( 4)。
近年來,互聯網走進校園,走進家庭,走進學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強烈的時代性,把廣大中學生吸引到電腦前,吸引到紛繁蕪雜的網絡世界面前,對青年學生的交往手段、生活習慣乃至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重大影響,網絡已成為廣大學生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由于我校是全縣唯一的一所一類初級中學,先進教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得到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在領導和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多媒體教室、會議室里安裝了電子白板和三個微機室,并在日常教學中開展應用。在網絡時代,如何充分利用網絡陣地,正確引導中學生文明上網,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培養網絡時代“四有”新人,是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課題。我們學校的作法是:
一、舉行辯論會,引導學生明辨是非
中學生都喜歡上網,宜疏不宜堵,而上網干什么,上網有什么利與弊,不少學生是糊涂的。為了引導學生文明上網,我們舉辦“中學生上網利大于弊”和“中學生上網弊大于利”的辯論會,通過激烈的辯論,讓廣大學生清楚地認識如何上網有利,如何上網則有弊,使學生真正懂得“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二、辦好校園網,用正確的輿論、健康的文化占領網絡空間
充分利用校園網資源和信息技術課時間,為學生成長服務,如開展網上團課、網上黨課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結合;發動并組織學生建立新聞時事、校園生活、班級風采、文化藝術等為代表的特色網站,將網絡文化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并通過開展網頁設計大賽、網絡知識競賽、網上講壇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網上學習知識、鍛煉技能,激發上進心和創造性。從而把學生從商業網吧吸引到學校的網絡陣地上來。
三、利用校園公告牌(BBS)、QQ、E-mail等網絡手段加強師生交流,指導學生健康上網
BBS是反映學生和思想動態的一個重要窗口,深受廣大中學生的歡迎。老師充分利用這一窗口,及時了解學生所關心的對于國家、社會、學校乃至班級中一些熱點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掌握學生中許多突發事件的前兆。加強對網絡運行環境的監控和管理,對BBS上的信息進行及時跟蹤、分析綜合、及時引導并施以針對性的教育。政工處、團委和思想政治教師及班主任充分利用QQ,E-mail等網絡工具開放心理咨詢信箱,進行網上思想交流與溝通。學生以真實姓名或匿名形式給老師發郵件,教師通過網絡回答學生問題,突破了時空限制,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而且教師不再居高臨下,學生不必俯首帖耳,彼此能夠平等交流、平等對話,既為學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同時,通過老師課內外有目的、有計劃指導,讓學生明白: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是一個萬花筒,有香花,也有毒草;有人間真情,也有世態炎涼;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關鍵是要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從中建構有用的信息,為己所用。
四、利用網絡素材,充實德育內容
網絡對于思想政治工作來說,是取之不盡的信息資源。近幾年來,我們從大量有關信息資源中精選出貼近時代的、有針對性的網絡素材,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課教育內容。如將“感動中國”杰出人物、“永遠的豐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跡材料等下載制成優美的教育文本,實施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擴大了中學生視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內容,又提高了德育課對中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利用網絡資源還可以更多地滲透一些知識經濟時代所需的道德素質,如誠信、敬業、自信、創新、團隊協作、公平競爭等,讓學生在生動的事實前把握時代脈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逐步使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在解決“知與不知”的同時,解決“做與不做”的問題,提高當代中學生道德素養。
五、利用校園遠程監控,引導良好學生行為發展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認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優點,又存在哪些缺點或有哪些不良行為習慣。那么怎樣讓學生認清自我,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七年級上冊《認識自我》這課里介紹的認識自我的方法自我評價,設計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讓學生對自身存在的不良行為有了一定的認識,但要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認識一個人光靠自我評價是不夠的。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要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還必須結合教材中“認識自我”的另一種方法即他人評價法。在采用這種評價方法時,老師必須做好一定規范,絕對不允許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出現人身攻擊的現象,但又要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總之,要讓學生明白這么做最終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正確認識自我,為日后改掉不良行為習慣、完善自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做準備。
二、聯系學生實際,開展實踐活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信息時代的今天,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知道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容易上網成癮,沉迷網絡。針對學生的這一不良行為,我結合八年級上冊《一念之差———拒絕網絡的不良誘惑》這一章節的內容來引導教育學生綠色上網。首先,讓學生上網搜索因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上網交友不慎而上當受騙,長時間上網而導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當他們看到這些案例時,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驚訝。自從學習該課的內容并開展了這樣的活動后,班上沉迷網絡,逃課上網吧的現象逐漸減少了。早戀的現象在當前的學生當中也不少。如何引導異性學生正常交往,針對這一問題,我沒有一味地去強調早戀如何可怕和不好,學生不能早戀等道理,因為這只能適得其反,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我結合教材八年級上冊《男生女生》這一課在班上進行了一次辯論賽。全班分成正反兩方,每方派出四位辯手就早戀的利與弊展開辯論。正反兩方的所有同學利用一周的時間為本方搜集資料,最后辯論的結論顯而易見,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度高、感觸深、效果好。
三、課內外結合,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一、道理在“辯”中明白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如我在教學“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一框時,在講“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這個問題時,采用辯論的方式,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讓學生通過具體實例闡述網絡的利與弊,在激烈的辯論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更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得到提高,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實處。
二、情感在“玩”中體會
初中生天性好動、貪玩,喜歡各種活動和游戲。我在課堂上適時地組織學生在學習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領悟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這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興趣。如在講“鋼鐵是這樣煉成的”這一框,闡述“我的意志品質”時,我設計了“擂臺比武”的活動。活動中,我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派一個代表參加活動表演“金雞獨立”,一條腿抬起來呈直角,另一條腿站直,全身都不許動,誰堅持的時間長,誰為獲勝者。通過此活動讓學生明白自己意志品質堅強與懦弱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懂得堅持的重要性。
三、行為在“做”中指導
踐行是思想品德課的突出特點。在思品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設實際鍛煉的機會和環境,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在講“鋼鐵是這樣煉成的”這一框中的“如何磨礪堅強的意志”時,我告訴學生從細微之處做起,從小事做起。我讓學生早起鍛煉身體,要求自己每天背誦一些單詞,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勞動,早起清掃分擔區衛生時做到不拖拉,認真積極去做。
我相信通過這些貼近于課堂,貼近于生活的教學,會使學生更喜歡思品,熱愛思品,從而用良好的道德品質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普遍性。小故事里面,蘊含著大道理。如果能夠在小故事里面,讓學生輕松一笑,讓學生有所領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事實證明,學生大多數時候能從寓言里面和有趣的故事里深刻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白道理,而且還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起來。
二、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文化史第五單元中幾位偉人創立的理論,對學生而言,是枯燥和難以理解的,為了讓枯燥的東西變生動,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在講到思想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思想的形成過程、內容、地位,而且還要讓學生把思想和事跡結合在一起。因為前者只能讓學生知道思想,而后者讓學生把思想和事跡聯系起來,使得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明、豐滿,也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思想對中國革命的作用。通過這樣講,“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既容易理解,也增強了學生對個人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學生力量,完成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