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09: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時至今日,我國關于保險功能的學說主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可稱之為“單一功能說”,也即傳統的保險功能說,認為保險只具有經濟補償(或給付)的功能;第二階段可稱為“二元功能說”,這種學說除了認識到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之外,認為保險還具有資金融通的功能;第三階段可稱之為“三元功能說”,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上任后關于保險功能的闡述為代表,認為現代保險同時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等三項功能。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樣,對保險功能的認識,也取決于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水平。因此,對保險功能的認識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而每一次認識的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逐步推進,對保險功能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到成熟、由單一到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保險功能的內涵、外延不斷地得到擴大。“三元論”的保險功能說就是這一認識過程發展的必然結果。
商業保險最初發軔于14世紀后半葉意大利的海上保險,是從行會合作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會員既是保險人又是被保險人。此時尚沒有引進精算技術,仍處在保險的低級形態,保險的唯一功能就是經濟補償,體現為會員之間的保險分配關系。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數理技術支持,保險的功能發揮受到很大限制。17世紀后半葉,保險精算學產生,使理論意義上的人壽保險轉化為現實意義上的人壽保險,開創了人壽保險發展的新局面。從數理技術上來說,保險作為一種風險轉移手段,主要是運用風險匯聚機制,集合具有風險厭惡偏好的投保人并收取保費建立保險基金,對少數發生保險事故的被保險人進行經濟補償和給付,從而實現風險在投保人之間的分散,這就是保險的經濟補償和給付功能。保險經營技術的解決,大大促進了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發揮。這一階段,社會對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有了充分認識,傳統的“經濟補償說”主要形成于這個階段。
此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市場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金融市場逐漸成為經濟生活的主動脈。現代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對儲蓄資源進行時間和空間的配置,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作為金融產業鏈中的一環,保險業承載和發揮了資金融通的功能。保險業的金融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方面通過承保業務獲取并分流部分社會儲蓄,另一方面又通過投資將積累的保險資金運用出去,滿足未來的支付需要。保險體系吸收的資金(特別是壽險)大部分是長期資金,這是其區別于銀行儲蓄資金的主要特點。隨著保險業的壯大,西方發達國家中許多商業保險公司作為“契約型儲蓄機構”,發揮資金來源穩定、期限長、規模大的優點,通過持股和相互參股方式,成為資本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穩定力量,作為金融中介最活躍的成員之一,其資金融通的功能逐漸深入人心。這一階段一直延續至今并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對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也是伴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保險研究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的。一般來說,不同時代、不同經濟背景的學者,對保險相關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認識難有統一,但對于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則出現顯著的趨同現象。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保險業的發展日益呈現國際化、專業化的顯著趨勢,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保險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在發揮傳統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的同時,也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人現代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發揮著協調社會經濟生活、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經濟學家彼得。F.德魯克說,保險和風險管理對于促進西方世界在18、19和20世紀的經濟進步所起的作用與企業和商業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彼得。L.伯恩斯坦在《抗爭命運:值得注意的風險》一書中也指出,一個社會理解、度量和管理風險的能力是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主要區別之處。因此,此次吳定富主席高度概括和總結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可視作對保險業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內在特征的客觀認識,是對保險業參與社會風險管理并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學總結。
二、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體現及提出意義
(一)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
從本質上講,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對于金融推進經濟增長的方式,理論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一國的金融體系通過提高資本積累率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因此要倚重儲蓄性金融機構和積極引進外資;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通過提高社會資本配置的效率,來幫助經濟發展,因此金融機構對于生產率和經濟效率的促進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資本積累。而保險恰恰具有這兩種觀點所主張的特點,保險業通過集聚風險補償基金提高了社會的資本積累率,同時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特有的交換機制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整個社會的資本配置效率,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器”和“助推器”的雙重作用,為社會經濟健康運行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傳統的保險單一功能說,認為保險人僅僅是一種風險傳遞機制。但事實上,保險這一功能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可能還沒有保險的其他要素重要。因為,保險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平衡表,還為經濟活動和長期增長提供其他有力支持。美國保險學者小哈羅德。斯凱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險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動貿易和商務、鼓勵減損、促進風險的有效管理等七種重要服務。現代企業理論的利益相關者學說也為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持。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職工、管理人員、關聯企業和顧客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共同組織,是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締結的一組契約的集合體。因此,現代企業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考慮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實施有效治理,這種理論強化了企業的社會管理責任。保險企業在構建公司治理結構和日常經營時應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追求經濟效益,還要追求社會效益,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反過來,社會經濟的進步又會推動保險業的發展,二者存在相互促進的客觀聯系。一般來說,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市場經濟的各個子市場之間存在很大差別,保險市場也是如此。如果其他條件相同,一國的保險市場越發達,越有效率,對經濟的繁榮貢獻就越大。
因此,經濟補償是保險的基本功能,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是保險的衍生功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發達國家保險業的發展實踐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2、社會風險管理。風險無處不在,防范、控制風險和減少風險損失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
一、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的內涵
保險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從其屬性和功能看,其觸角滲透到到經濟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深入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是穩定的“晴雨表”,安全的“穩定器”,發展的“助推器”。從國內外的學者研究成果或理論來看,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可能表述不同,但其實質是相同的。根據前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提出的理論,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及社會管理管理等三項功能,其中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又包括社會保障管理,社會風險管理,社會關系管理和社會信用管理四個方面的功能。從本質上講,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主要是通過促進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美國的保險學者小哈羅德斯凱博在1998年就曾指出保險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諸如替代政府安全保障、推動貿易和商務、鼓勵減損、促進風險的有效管理等七種重要服務。現代企業理論的利益相關者學說也為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提供了理論支持。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是由股東,債權人,職工,管理人員,關聯企業等企業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共同組織,是這些利益相關者之前締結的一組契約的集合體。因此,現代企業在公司治理中必須考慮維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實施有效治理,這種理論強化了企業的社會管理責任。保險企業在構建公司治理結構和日常經營時應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不僅追求經濟效益,還要追求社會效益,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促進社會整體進步。反過來,社會經濟的進步又會推動保險業的發展,二者存在相互促進的客觀聯系。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將得到不斷加強,發達國家保險業的發展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
具體來說,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說明:
1.分擔國家的社會保障負擔。保險雖然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是,在客觀上,它能夠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從而減少政府在這方面的費用。
2.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風險管理是金融業最核心的一項任務,更廣義的講,我們整個社會管理的職責就是要發現風險和管理風險。而保險作為這樣一種機構,它們不拿國家的錢,卻非常主動,自覺,仔細地去研究風險的所在,它們對社會管理的貢獻肯定非常大,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們對風險的認識和管理能力。
3.提供處理社會應急事件的能力。我們的社會偶爾會發生一些意外事件,例如地震、火災等,這些事件的發生挑戰著我們對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也要求我們必須掌握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保險,正是這種強有力的應急手段。
4.作為穩定金融體系的真正的機構投資者。從根本上說,作為穩定市場中流砥柱的機構投資者,必須與散戶有不同的資金來源,有不同的投資目標,對資產負債有一套不同的管理理念,這樣看,唯有保險公司及養老金之類的機構,才會與散戶有不同的行為。像保險公司這樣的機構,必須基于很長的時間角度來考慮問題,并且可以不受市場的波動而改變自己的投資行為,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起到穩定經濟、穩定市場的作用。
二、探究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實現方式及路徑
中國的保險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但是,全面研究保險業的各種功能,顯然有助于我們迅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要充分發揮保險的社會管理職能,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做大做強保險業是發揮其社會管理職能的物質基礎
做大,就是不斷加快發展,擴大商業保險的市場規模,把商業保險這塊蛋糕做大;做強,就是提高商業保險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商業保險的核心競爭力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這塊蛋糕做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此只做概括性分析及提出幾點筆者的建議。 第一,我國目前的《保險法》規定保險業實行分業經營,這其實不利于資金的最優化配置,因此筆者認為中國保險業應該向國際混業經營的趨勢靠攏,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資源,提高效率。第二,通過保險創新來培育成熟的保險市場。我國的保險公司可以多借鑒和參考發達國家的經驗,運用科學的技術來進行保險創新。
(二)優化保險市場主體結構,促進競爭是發揮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條件。
第一,為了營造更加具有競爭性的市場環境,可以適當放開條款和費率的自由度,允許創造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例如近來特別熱門的互聯網保險也是保險公司一個不錯的選擇。第二,堅持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并舉的方針。對外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引進外資保險公司先進的經營理念、產品開發技術和管理方式,發揮其“鯰魚效應”;對內開放才是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競爭力,推動保險市場平衡發展的根本途徑。目前,我國保險市場所急需的就是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市場機制,讓現有的保險公司都加入競爭行列,實現保險市場的充分競爭。近日,中國保監會《保險公司收購合并管理辦法》,并將于2014年6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保監會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發揮市場機制對保險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又一重要舉措。
(三)以市場為導向,調整保險產品結構,擴大商業保險的覆蓋范圍是發揮社會管理職能的必由之路。
(一)有利于完善社會管理體系的層次結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綜合運用行政管理、市場機制、社會調解等多種手段,不僅要倚重黨政部門、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等的力量,還要有效整合分散在各行各業的社會管理資源,形成整體合力。保險業積極構建監管機關、行業協會、保險機構參與社會管理的三位一體格局,不斷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發展各類責任保險,經辦社會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推動完善社會綜治、調解、道路暢通等管理模式,進一步豐富了社會管理體系的層次結構。
(二)有利于提升社會保障的整體水平一個公平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包括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等多層次優勢互補,政府、社會、單位和個人多渠道參與的全方位保障體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社會階層和居民消費能力出現了分化。商業保險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可以滿足居民更高層次的差異化保障需求。以“低保障、廣覆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例,容易形成“小病不去看,大病不夠看”的尷尬局面。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的形式提供大病醫療補充保險,提高了農民的保障水平。
(三)有利于減輕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負擔商業保險機構參與社會管理具有專業、服務和成本優勢。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利用保險公司的技術、網點、賬戶等資源進行社會管理,有助于轉變政府職能,節省人員和經費,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同時,還實現了“管、辦、監”分離,維護了社會管理的公平性。從國際經驗來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突出特點是更多地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補充醫療和養老保險以及個人健康和養老保險,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等市場機構提供,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給予支持;而基本醫療、養老保障服務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交給保險公司經辦。
二、商業保險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現狀
當前,保險業進入新起點新階段,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既是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更是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寧波保險業通過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在管理社會風險、應對重大災害損失、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保險公司從產品開發到承保理賠的各個環節,都與災害事故打交道,不僅具有識別、衡量和分析風險的專業知識,而且積累了大量風險損失資料,可以幫助企業和個人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2013年,寧波保險業共為3.71萬家次企業、229.46萬輛次機動車和1210.88萬人次提供各類風險保障6.59萬億元,全年共賠款和給付103.91億元。特別是在抗擊“菲特”臺風中,寧波保險業共投入查勘定損人員9000余人,出動各類施救查勘車輛2142輛,截至年底共處理案件9.45萬起,支付賠款32.27億元,為人民群眾災后重建及恢復生產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參與社會保障管理1.大力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不斷擴大保障范圍和覆蓋區域,提高承保和理賠服務水平。截至2013年底,參保品種從最初的水稻等5個品種增加到22個,共為14.22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6.05億元,賠款支出1.85億元,同比增長76.17%,在抵御臺風、干旱等自然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創新農村保險服務體系建設新路徑。推動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村互助合作社———慈溪市伏龍農村互助社,通過農民自己辦保險、財政支持的模式,探索解決農村保險難問題。2013年,慈溪市龍山鎮互助聯社正式成立,村級互助社試點模式擴大到龍山鎮其他8個村,村民家財、意外險等覆蓋率100%。3.助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穩步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積極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的經辦工作,創造了新農合的“北侖模式”。2013年,新農合經辦業務參保農民94.67萬人次。開展城鎮職工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和新農合附加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大幅提高了參保人員的保障水平。
(三)參與社會信用管理保險產品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的承諾。保險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積極作用主要通過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產品的推廣來實現。2013年,寧波市小貸保證保險為中小企業和農戶累計發放貸款15.16億元。此外,保險業的信用數據庫還為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基礎信息,從而有效降低了社會信用風險。近年來,寧波保監局以“誠信建設年”活動為主題,從監管、協會、公司三個層面齊抓共管,全面推進以誠信監督評價、失信懲戒機制為核心的保險信用體系建設,出臺了《誠信建設活動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建立了高管和重點崗位人員誠信檔案。
(四)參與社會關系管理通過采取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的方式,協助政府部門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理順群體關系、維護社會秩序。
1.大力發展各類責任保險。醫療、環境污染、安全生產等責任保險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力。2013年,有“寧波解法”之稱的醫療責任保險全年共受理醫療糾紛843起,調處終結826起,調處終結率為97.98%,有效保障了醫療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
2.建立健全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體系。寧波保監局牽頭成立寧波市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服務總站和分站,形成了監管部門、保險機構、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四位一體”的工作網絡。創新推出保險服務監督網絡系統,以監督短信與監督卡相結合,加強對保險服務全流程的監督。2013年,全年累計發送短信152萬余條,消費者滿意率為97.45%,幫助消費者解決各類問題9179件,督導保險機構完善1906項制度,追究責任人員1224人次。
3.構建多層次的保險糾紛調處體系。指導行業協會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與法院、司法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和聯合調解機制。積極參與交通事故人調解工作,設立保險快速理賠服務中心,建立輕微物損交通事故快處快撤理賠機制,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調解成功率從原來的85%提高到98.8%。與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推進保險合同糾紛訴調對接機制試點,案件審理期限從原來的35天縮短到8.5天,極大地減輕了基層法院的辦案壓力和案件當事人的訴訟壓力。
三、商業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工作亟待加強,社會管理方式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思維,各級政府幾乎承擔了全部社會管理職能,造成了“越位”、“錯位”和“缺位”現象。同時,就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而言,也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保險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能完全適應保險業的地位和影響還有待加強。2012年,我國保險密度為1266元,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保險深度3.0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保險的覆蓋面不寬,還不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適應,因此制約了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充分發揮。
(二)社會對于運用保險機制進行社會管理的認識有待提高目前,一些政府部門逐漸認識到保險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整體而言,公眾的保險意識還不強,部分政府部門、領導干部仍習慣傳統的思維和方法,對運用保險等市場化手段來進行社會管理還缺乏經驗,造成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的面還比較窄,影響比較小。
(三)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的政策環境需要優化改進一是許多領域仍存在政策空白,與現實有較大脫節。比如,尚未建立政府主導的巨災保險制度。二是稅收優惠政策有待完善,保險公司經營成本較高,缺乏開發參與社會管理的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三是社會管理職能分散在公安、民政等各個部門,沒有統籌機構,協調比較復雜,增加了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的難度。
(四)保險機構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在經營理念上,部分保險公司仍然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認為參與社會管理的險種需要長期培育且投入成本較高,拓展此類業務的積極性不高。在業務覆蓋面上,部分保險公司對市場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相關產品不夠豐富,難以適應實際需要。在服務能力上,部分保險公司對防災防損重視程度不夠,服務質量和水平離消費者期望還有較大差距。
四、商業保險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路徑和對策
(一)進一步提高對保險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認識,明確各主體的角色和定位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為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提供政策支持,通過補貼保險消費者和向保險機構購買的方式實現準公共物品的供給;發揮監管機關的指導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引導保險業不斷拓寬保障領域和范圍;發揮保險機構的主體作用,樹立“需求-功能”的產品開發導向,積極承擔社會管理的事務性工作。
(二)準確把握保險的準公共物品特征,推動保險業參與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工作保險業要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要大力發展政策性農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涉農險種,完善保險機構參與新農合管理模式,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重點推進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事關公眾利益的責任保險,防范和化解矛盾。要全力推動大病補充醫療和健康養老保險發展,穩定人民群眾的生活預期。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2-00-01
當前,我國正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已經成為保險業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保險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險中介行業怎樣參與、給力社會管理呢?本文結合工作實踐就此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保險中介在社會管理中的定位
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險中介是活動于保險經營機構之間,或保險經營機構與投保人之間,專門從事保險業務咨詢與招攬、風險管理與安排、價值衡量與評估、損失鑒定與理算等中介服務活動,并從中收取傭金或手續費的機構或個人。一個完善的保險市場既要有保險公司的適度成長,還必須有保險中介組織的積極參與,保險中介已成為保險市場一支生力軍和重要組成部分。保險中介市場主體包括保險專業中介機構(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公估公司)、保險兼業機構和保險營銷員。
根據中國保監會的保險中介市場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20家。其中,全國性保險專業機構108家,區域性保險專業機構1652家,保險經紀機構433家,保險公估機構322家。全國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注冊資本169.38億元。山東省現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127家。截至2010年底,山東保險市場通過中介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達到717.95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87.64%!
我國保險業近年來的大項目、大活動,比如京滬高鐵、搶險救災、嫦娥奔月、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濟南全運、廣州亞運等,在這一系列大事的背后,幾乎處處可見保險中介工作者的身影。保險中介是保險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的中介市場是保險業走向成熟的標志。
二、保險中介參與社會管理的基本途徑
保險中介是在保險業中擔當、經紀、公估的角色。她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通過誠信規范經營、大力發展各類責任保險、加強重點領域的保險創新和提升服務等方式來實現。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科學預測、嚴格管理、周密防范、及時處置各種各樣風險,是保險中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用的重要職責。
(二)在社會突發事件中的管理作用。社會突發事件,往往引起重大的社會動蕩。管理好社會突發事件,是一個政黨、一個政府社會管理成熟的標志。保險中介通過發揮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和"減震器"作用,可以穩定群眾的生活預期,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從根本上消除各種社會不安定因素。通過各類財產保險、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的發展,可以為各類突發事件,特別是自然災害事故的損失提供經濟補償,避免各種矛盾激化,化解各種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大局。
(三)利用保險機制參與社會風險管理,推進公共服務創新,維護社會穩定。保險中介行業要介入責任保險領域,在加強社會管理、維護公共安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積極發展安全生產責任、建筑工程責任、醫療責任、產品責任、公眾責任、環境污染責任、校園安全、執業責任等保險業務,建立健全社會化的安全生產保障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逐步擴大治安保險覆蓋面,推動保險中介行業參與平安建設。
三、拓展保險中介參與創新社會管理的空間
當前,我國保險中介已成為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其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一)充分發揮中介行業自身的特點
保險中介機構是聯系保險公司與廣大投保人的橋梁和紐帶,在保險產品創新、保險銷售渠道創新和保險服務方式創新等方面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一是保險中介機構市場化程度高,更加貼近市場、貼近投保人,更加了解社會千差萬別的保險需求,創新的目標更加明確;二是保險中介體制機制靈活,創新意識強烈。保險中介機構是保險公司重要的信息渠道,可以提供更加專業和便捷的保險服務。筆者認為,提高綜合服務水平是保險中介機構未來的發展方向,建立“需求導向”的服務體系是保險中介機構提高服務水平的主要途徑。
(二)保險中介要走集團化、專業化的路子
一是鼓勵兼并重組。保險中介要通過資本并購及重組形成規模,甚至組建中介集團,與保險行業發展規模相匹配。
經濟社會發展為保險中介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保險業轉型與結構調整為保險中介加快發展提供了較好條件。我們應鼓勵和支持有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的中介機構,進行機構間的兼并重組,鼓勵建立全國性的銷售和服務網絡,逐步將現有保險中介機構培育成優勢互補的大型保險中介公司。
二是推進專業化。在保險市場發達國家,保險業內部有明確的產業分工。核保核賠、資產負債管理、資金運用等核心業務環節由保險公司承擔;產品銷售、售后服務主要由保險經紀公司或保險公司完成;保險賠案中的查勘、估損及理算則由保險公估公司處理。
(三)鼓勵保險中介機構上市融資,壯大資本實力
對那些業績優秀、管理規范、經營戰略明確的專業中介機構,在市場環境允許的前提下上市融資,突破資本“瓶頸”,加強公眾監督,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力。
(四)保險中介要關注經濟社會發展
一、現代保險的三大功能及其之間的關系
(一)現代保險的三大功能
隨著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保險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保險的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現代保險至少具有保障、資金融通、社會管理等三大功能。
1.保障功能。這是保險的基本功能,是由保險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分散風險。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種種風險,而風險的發生是不確定的,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轉移機制。人們之所以購買保險,并不是因為保險本身具有消除各種風險的特質,而是通過保險這一制度能將人們面臨的各種風險轉嫁出去,交由專門經營風險的保險組織承擔,并且在既定的風險事件發生后,人們能夠從保險組織那里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擺脫因風險事件造成的困境,解除人們在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的后顧之憂。(2)經濟補償或給付。即在風險發生時,保險人在約定的責任范圍內,按照保險財產實際損失數額或者約定金額給予賠付,從而保障社會再生產過程得以連續進行,或者避免被保險人及其家屬在生活上陷于困境。(3)促進社會安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要五個層次理論,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安全的需要包括物質上的勞動安全和職業安全、經濟上的生活安定和未來保障、心理上的免于災難威脅和安全感。保險作為一種經濟保障制度,通過分散人們面臨的各種風險,并對因風險事故造成的意外損失給予經濟上的補償,能夠彌補人們所遭受的不幸損失,消除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憂慮和恐懼心理,從而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
無數事實證明,每次災害與風險的爆發尤其是重大災害與風險的爆發,往往是保險的保障功能發揮最充分的重要契機,因為災害能夠喚醒人們的風險意識,而這正是保險業賴以發展的客觀基礎。我國自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的自然災害,每次大災的爆發均帶來過一個保險業發展的高峰。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推動了保險業的迅速發展,因為“非典”疫情的蔓延,大大激發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和風險保障需求,人們對保險保障功能的認識也就更為深刻。如2003年1-4月份,各壽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就達55.3億元,占人身險總保費的4.78%,較去年同期增長69.67%,增速遠遠超過養老金保險和人壽保險業務。可見,保險作為一種經濟保障制度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2.資金融通功能。這是保險的衍生功能,是在保險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該功能隨著現代保險業、尤其是壽險業的迅速發展和金融環境的不斷完善而越來越突出。所謂資金融通,是指資金的積聚、流通和分配過程,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主要指保險資金的積聚和運用功能。具體來說:(1)資金的積聚。保險公司主要通過銷售保險產品等渠道,吸引、積聚社會閑散資金,促使社會資金從各個行業流向保險公司。保險資金的積聚功能,對社會儲蓄具有一定的分流作用,有利于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2)資金的運用。保險經營的長期性,使得保險公司進行資金運用成為可能。為了確保未來償付能力的充足性和保證經營的穩定性,保險公司必須進行資金運用以提高保險資金的收益率,這主要通過保險資金從保險公司流向資本市場而實現,保險公司則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
資金融通功能與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在“銀行主導型”的傳統金融市場中,金融資源配置方式主要是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來完成的,保險對金融資源配置的功能受到極大的抑制。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保險資金融通功能發揮的空間非常廣闊,保險業已在金融市場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資產管理和股市的重要參與者,持有很大比例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很高。如1998年全球40%的投資資產由保險公司管理,保險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整個股票市值的比重,美國為25%,歐洲為40%,日本為50%。
由于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的特點,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一方面可以積聚大量社會資金,增加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分散居民儲蓄過于集中銀行所形成的金融風險,有利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可以為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長期的、穩定的資金支持,改善資本市場結構;同時,也能夠為保險資金提供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滿足保險資金對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要求,從而實現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發展。正是由于保險具有資金融通功能,進而具備了金融屬性,因此保險業便與銀行業、證券業一起成為金融業的三大支柱。
如何實現產險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當前產險業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以拓展社會管理功能作為突破口,采取產品創新與推廣策略尋求發展目標。社會群體間的經濟關系可以分為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四個環節,和民事侵權關系,產險業可以從調整這五類社會關系人手,通過產品創新與推廣,找到實現發展的策略。
拓展社會交換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
社會生產要有持續性,產險業在維護社會生產的持續性方面具備管理功能:在風險事故發生后,能夠及時提供經濟補償恢復生產,從而維護社會生產關系的穩定。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兩類保險產品值得從業者關注:
(一)農業保險產品創新策略。我國是農業大國,2001年農業生產總值為1.4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2%,農業人口7.%億。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仍然停留在靠天吃飯的階段,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延續,一旦農業生產中斷,相當部分的農村人口將不能獲得溫飽,進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我國農業保險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經營效益較差。2001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16億元,賠款支出3.29億元,賠付率79.08%,且業務集中在中國人保和新疆兵保兩家公司,其他公司農業保險業務量很小,甚至有的公司根本不開辦農業保險。因此,產險公司應創新開發農業保險與農民家庭財產、意外傷害等效益較好的系列產品擴大農村保險的規模和保障范圍,更好的發揮產險行業在維護農業生產穩定方面的管理功能。
(二)巨災保險產品推廣策略,瑞士再保險公司對全球20世紀主要巨災損失的統計,巨災風險的發生頻率逐年上升,每次巨災的損失程度在加大。地震、臺風、洪水是我國面臨的主要巨災風險,對社會生產秩序和人民財產生命安全威脅程度較大。
巨災風險可能沖擊產險公司償付能力,甚至會導致公司破產因此產險公司在開發巨災保險產品時,關鍵要建立良好的風險分散機制。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國內分散機制。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再保險市場,靈活運用多種再保險產品分攤巨災保險產品的承保風險,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資本市場,通過發行巨災債券等保險衍生產品分散風險,從而進一步推廣巨災保險產品。
拓展社會交換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
市場經濟是交換的經濟,但因為市場本身的缺陷交易可能受阻,這一現象被稱為市場失靈。市場失靈導致了經濟效益的損失和社會福利的減少。
產險業具備管理社會交換關系的功能,能夠通過產品創新與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
(一)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推廣策略。產品質量保證保險有利于樹立產品信譽,消除買方關于產品質量信息不對稱而對產品銷售產生的負面影響。為進一步推廣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產險公司還可針對某些生產資料開辦質量保證保險,進一步拓展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的范圍,
(二)保證保險與信用保險推廣簧略。此兩個險種有利于消除資金借貸雙方或產品交易雙方因為交易對手資信狀況的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市場失靈,維護社會交換秩序。目前,我國保證保險和信用保險的規模較小,但發展速度較快。2001年我國保證保險的保費收入規模為4.32億元,同比2000年增長132%。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消費信用,特別是住房、汽車等消費信用和進出口信用將迅速發展,產險業可以針對這兩類信用開發相關產品,推進社會資金借貸交易的順暢進行。
拓展社會分配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涉及社會分配的公平與人道主義的要求,是社會管理的內容之一。《保險法》修訂后,我國財產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人身意外險和短期健康險,具備了調整社會分配關系的管理功能,在風險事故發生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被保險人的收入損失。產險公司應根據市場細分,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推廣不同類型的健康保險產品,實現管理成本與經營效益的適當統一。
一是向有較高醫療保障程度的社會群體,如國家公務員、自然壟斷行業從業人員等,推廣津貼型健康保險產品,保障這部分群體在出現疾病后的收入損失。二是向具有一定醫療保障程度的社會群體,如企業工人等,推廣具有高免賠額(率)的、保險金額較大的費用型健康保險產品。三是向廣大農村居民推廣免賠額(率)較高,保險金額較小的費用型健康保險產品。
(三)拓展社會消費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拓展社會交換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同樣適用于拓展社會消費管理功能。另一方面,產險業可以根據現代社會居民的消費特點來確定產品創新與推廣策略。目前需要關注的是家庭財產保險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家庭財產保險是保障耐用品和房地產消費的有效措施,具有促進消費、推動內需的管理功能。2001年我國家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8.88億元,占整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2.74%。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的熱點是商品住房,產險公司可以抓住這一機遇,推出商品住房保險“套餐”,一是開發住房相關的財產保險產品,特別是要開發設計具有承保房屋內部裝修財產責任的保險產品:二是開發與住房相關的責任保險,如水管破裂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責任等等,三是開發住房購買者特別是貸款購買者的意外、健康等一系列的保險產品。
拓展民事侵權關系管理功能的產品策略
保險功能理論拓展了保險生態理論的研究內容
目前,業界及學術界對世界范圍內保險功能演進的三個階段有較為一致的看法,包括周道許(2006)、魏華林&李金輝(2003)、張金林(2004)、李金輝&宋玲(2004)、彭芳(2011)、薛生強&石健(2006)、黃理恒(2010)等②。發展初期,保險以互助保險、合作保險等低級形態為主,隨著17世紀后半葉保險精算學的產生和數理技術的進步,理論意義上的人壽保險成為現實,保險的一大基本職能———經濟補償功能逐漸得到了發揮,所謂的“單一保險功能說”也就形成于這一階段,人們對保險功能的認識僅限于經濟補償與給付;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保險業和金融市場日益發展壯大,商業保險已成為主流的保險形態,作為“契約型儲蓄機構”,西方發達國家的很多商業保險公司通過建立保險基金籌集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保險基金補償和給付的時差性及其內在的保值增值需求又促使保險公司將積累的大量資金以投資的方式進行運用,成為金融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從而衍生出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保險功能理論相應的發展為“復合功能說”;隨著學術界開創性的將保險作為經濟杠桿應用于社會經濟問題的解決,以及運用其他學科理論和方法(如系統工程理論、動態分析方法等)分析保險在社會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和角色,人們開始較為普遍的認識到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爆發的保險危機、巨災風險等突發事件進一步推動了政府重視利用保險解決社會問題的步伐,由此逐漸形成了涵蓋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三大功能的“現代保險功能說”,并延續至今。由于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起點晚于西方發達國家,其間又經歷了較為波折的歷史反復,因而保險功能在我國社會經濟系統中的表現也相應滯后于上述時期。魏華林&皮曙初(2008)、薛生強&石健(2006)等指出幾個標志性事件作為我國保險功能演變的三階段分割點: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中國農業銀行聯合《關于恢復辦理企業財產保險的聯合通知》,國有企業損失補償自此由財政撥款轉為保險補償,可以看作我國對于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正式認可;199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三大金融監管機構,保險監管職能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確立了保險業作為中國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獨立經營地位,保險在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資金融通功能日漸顯現;進入新世紀之后,保險業迎來了發展高峰,行業規模、結構都取得了歷史突破,而同時期,“非典”、“禽流感”、冰災、地震等一系列特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出現,喚起了人們對于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強烈審視和探討,中國保監會武漢保監辦課題組(2003)、保監會主席吳定富(2003)等均明確提出現代保險具有保障/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三項功能,2006年,《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更是將“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列入了“國10條”。盡管也有學者對保險的上述三大功能在哲學邏輯上提出了疑義(包括林寶清(2004)、吳成良&姜占英(2004)、王竹&陳鵬軍(2010)等,其核心觀點均在于有關保險功能與作用的區分),但保險在社會經濟體系中所發揮的效應和角色定位應該說得到了普遍認可。實際上,從世界范圍來看,保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都是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和滯后的領域,20世紀中期以后,學者對保險功能的關注逐漸由其微觀層面擴展到中觀、宏觀層面,這一理論演變的背后是保險產業發展環境和保險實踐活動特征所帶來的變遷。首先,經濟發展增加了人類的風險總量,并引發多樣化的風險形態,從而對保險經濟補償功能的發揮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化新趨勢帶動金融混業經營浪潮,保險與銀行、證券之間的滲透融合愈演愈烈,保險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資金融通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在金融乃至整個經濟系統中的影響不斷擴充,客觀上對保險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提出了創新要求;第三,世界各國頻繁遭受巨大自然災害和突發風險,單一的政府財政補貼與慈善捐助已力不從心,且社會成本偏高,而保險在應急體系中所能發揮的高效、穩定作用則越發顯現,與此同時,和諧發展的世界經濟新內涵促進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提出與推廣,社會管理功能成為保險新的歷史使命。當下,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普遍意識中對于保險的上述功能已越來越清晰,而這些功能的實現顯然不是一個行業、幾個企業就能承載得了的,必然有一個綜合的社會系統來實現。保險生態理論正是以全新的視角和系統的發展觀來探尋充分發揮現代保險功能的有效路徑,指導保險健康、可持續發展戰略,最終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人們對保險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化為保險生態理論在保險系統與外部環境系統的結構關系上的拓展提供了寬闊思路和實踐依據,奠定了保險生態理論的研究平臺。
保險作為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的社會管理功能,肩負著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服務民生的重要使命。為充分發揮保險的職能作用,履行好“人民保險、造福于民”的服務宗旨,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重點傾斜,增強保險業服務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的力度,實現保險業的新發展、新跨越和經濟快速發展兩者互融共進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施“保險行動計劃”的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行業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求生存、求發展的思想,緊緊圍繞《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規劃綱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功能的保險服務體系為基礎,以持續提升保險業在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和社會事業發展目標中的服務深度和廣度為重點,實現保險業新跨越,促進地方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目標。
三、“保險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
形成保險保障能力充足、保險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一流、保險覆蓋面顯著擴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保險市場服務體系。注重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把民生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把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作為保險發展的出發點、立足點,通過“保險行動計劃”的推動,使全市大多數社會公民充分體會到方便、快捷、優質的保險服務。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全市保費收入增長速度不低于20%,到2015年末,全市年保費收入超過5億元,保險深度提升到5%,保險密度提升到1000元/人,保險產品更加豐富,保險保障能力和保險資金運用能力大幅提升,地方法人保險機構得到較大發展,保險業創新能力更強,行業信譽更加良好,保險市場更加規范,行業監管效能更加顯著,保險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顯提升。
四、實施“保險行動計劃”的具體措施
結合《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發展規劃綱要》及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和保險發展的重點領域,以鞏固完善目前已開辦的保險項目、保險險種為基礎,積極開發參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保險創新試點工作,爭取在有關政策配套、支持推動下,做好以下主要保險工作:
(一)進一步拓寬保險服務“三農”領域。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穩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建立試點險種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的長效機制。對事關全市居民生產生活、有利于服務和改善民生的重點保險領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農房統保、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計劃生育系列保險等政策性涉農保險試點。
在鞏固和擴大現有能繁母豬、甘蔗、油菜、玉米、水稻試點保險險種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好森林火災保險,力爭將烤煙、橡膠、茶葉、香蕉、咖啡、澳洲堅果、核桃等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納入中央或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獲得上級財政安排的保險保費補貼;在鞏固全市農村民房災害統一保險的基礎上,擴大和探索城鎮居民房屋保險、農村家庭少兒教育保險、農民借款人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農民小額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邊民意外傷害保險等險種;探索建立與基本醫療保險配套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農合”“三位一體”的大病補充醫療保險,預防高額的醫療費用導致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加快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健康保險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保險需求。
(二)做好“十二五”重點項目保險。為全市“十二五”重點項目提供優質的保險服務、推進重點項目順利實施。一是做好重點公路建設保險;二是做好鐵路建設保險;三是做好航空建設保險;四是做好水電水利項目保險;五是做好工業新建或技改項目保險,社會服務業重點項目保險;六是做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七是做好計劃生育系列保險;八是做好小額信貸保險。為上述項目重點提供:建筑工程險、安裝工程險、企業財產保險及其附加險種,各種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責任保險。為“一帶、兩區、四通道”空間布局提供全方位的保險服務。
(三)積極提供旅游組合系列保險。結合旅游產業的發展,為旅行社、景區景點、賓館飯店、旅游餐飲行業提供相關配套保險服務,完善旅游保險綜合保障機制,提升旅游保險服務保障能力,增強旅游企業的競爭發展能力,為加快我市旅游業健康發展提供優質的保險服務。
(四)加快發展重點領域責任險。積極推廣高危行業意外險、建筑工人意外險(責任險)、校園方意外險(責任險)等重點領域的各類責任險。在此基礎上深入做好保險下鄉、進村、進寨、進社區,把保險服務送進群眾家門。
(五)全面提升保險理賠質量,提高理賠服務效率。把“做人民滿意的保險公司”作為保險業的不懈追求,把保護消費者利益作為保險業務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服務社會作為保險業發展的方向,以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快保險業改革發展。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為基礎,積極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緊密圍繞國家改善民生目標,積極探索服務民生的新途徑和新形式。維護保險消費者利益,把消費者對保險的認可度、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
加快保險理賠改革,有助于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逐步形成不同組織機構分工合作、多方面共同參與、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努力發揮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在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堅持以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為宗旨的理賠原則,促進我市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最大限度地發揮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參與社會管理的功能,實現保險業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
1.做好機動車輛保險5000元以下不涉及人傷案件的快處、快賠工作,加快案件處理速度,降低被保險人在理賠環節耗費的時間,提高保險行業理賠服務質量,提升客戶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15日
商業保險是由保險公司和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訂立保險合同,以盈利為目的的保險形式。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保險公司根據合同約定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既有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從功能上看,兩者都是社會風險化解機制,社會保險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主體,商業保險是社會保險的補充。區別在于,社會保險是政府主導行為,具有強制性和非盈利性,商業保險采取市場化運作機制,具有自愿性和靈活性。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 “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社會保障體系,即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但是,我國人口眾多,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晚,社保的基本原則是“低水平、廣覆蓋”,因此只能滿足最基本的養老保障需求。這在客觀上為商業保險留下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現階段我國社保體系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
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01年到2020年是人口老齡化的集中階段,每年將增加600萬左右老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按國際通行標準,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具有規模大、速度快、負擔重的特點。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國策,在不久的將來,421結構的家庭比比皆是,將使我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越來越大的養老需求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深刻變化,會導致養老負擔系數大幅增加。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解決,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必將受到沖擊。
二、居民醫療費用支出逐步上升
近年來,醫療費用的上漲普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看病貴對普通百姓來說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由于現代人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的改變,各種慢性疾病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并具有低齡化的傾向。大型醫療機構高科技醫療設備的增加、檢測手段和水平的改進,在提高醫療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了醫療費用支出的上漲,并且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明顯快于藥費的增長。盡管有大額醫保制度,但高額的醫療費仍然令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負,尤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看不起病或因病返貧的現象屢見不鮮。
三、人員就業形勢靈活多樣
隨著近幾年就業格局的變化,大量勞動者以靈活方式就業,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吸納新生和存量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傳統的以單位為對象的社保制度顯然不能適應這種分散化、流動性強的就業格局。勞動關系中的新情況層出不窮,也迫切需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四、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保險覆蓋面較窄
個體工商戶、城鎮居民和農民工尚未完全納入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應該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群體,盡管通過農民養老、新農合和農民工保險的推進,可以解決勞動者醫療和養老金問題,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仍不能完全解決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險覆蓋農村依然是個難點,亟待商業保險發揮補充作用。
商業保險作為經濟的助推器和社會的穩定器,在輔助社會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能、提升社會管理效率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對我國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1、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整體水平。我國已經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商業保險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加大對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社會保障等群眾切身利益攸關領域的業務發展力度,不斷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的需求,提供更高層次和更高保障水平的保險保障,才能既為國家財力所承受,又可動員各方力量提高社會保障整體水平,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