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7:09: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教學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712;G71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1-0061-01
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要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相關研究。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部分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自娛自樂,教師束手無策、不愿上課。同時,有的中職語文教研已成形式,無安排,無實踐,無探究,無成果,教師在教研會上無所事事,無“教”可“研”,導致語文教學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對于無須參加對口高考的中專語文,更是教無目標、教無秩序。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原因有多方面。從學生角度講,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不濃厚,自控能力差,語文學習基礎差;從教師角度講,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態度不積極,專業功底不扎實;從社會的角度講,多數企業只需要能動手、會聽話的學生,忽視企業員工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語文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職語文教學對策
面對上述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在當今社會強調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的綜合性、實用性的前提下,中職學校應該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革新中職語文教學迫在眉睫。
(1)教學理念的時代性。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跟緊當前人才培養需求,體現時代性。比如,大多數語文教師上課依然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其原因就是沒有轉變教學理念。過去,語文教學是強調以知識為本位的,即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傳授知識,并且以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來評價學生。未來社會需要的是會操作、能實踐的高素質人才,而非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即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是學生將來進入社會、企業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必然要求。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更要使學生獲取獲得知識的方法。
(2)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大多數職校學生認為自己學了十幾年語文,已經“夠用”,無須再學。如果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發現自己的“空白”或缺陷,就會促成他們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在充分當好主導、“導演”角色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也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自然不會理想。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討論式、啟發式,引導學生主動去分析課文,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學習孫犁的《荷花淀》時,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明確該文的學習目標,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剛剛學過的《藥》,與《荷花淀》進行對比并得出結論,鑒賞景物描寫、人物對話及細膩傳神的細節描寫的作用成為《荷花淀》的教學目標。起初學生不明就里,仍然按照以往的思路去劃分情節,尋找主要人物。后來,教師結合課文的“閱讀提示”加以引導,學生才得以明白。實踐證明,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深受學生歡迎,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評價結果的有效性。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習過程,淡化卷面分數。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不能只看分數,而要看實際能力。教學的評價重點應該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的重點也應該放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上,而不是單一的考試和試卷上。每一次考試都要以學生的專業發展為本,重專業知識的運用,反對死記硬背。對中職語文教學要建立綜合評價體系,體現學生的學習現狀、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有利于培養終身學習習慣,同時要兼顧課本知識、實踐應用、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堅持“三結合”(學習成績與平時表現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考查相結合、教師考評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從而實現評價的有效性、實用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職業教育應針對職業崗位的要素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崗位能力,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服務于這個目標的實現。當然,要改變中職校語文教學現狀,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職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增強學生把握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性,就必須切實面對現狀,與時俱進,大膽探索,實施改革,發揮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周麗.“開放式”高職語文教學實踐的探討[J].現代語文,2006(07).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現代化五要素”的要求,才能適應四個現代化的步伐。
一、務實。
空談誤事、誤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學中提倡“大三實”,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究實效。我們要反對種種形式主義及煩瑣哲學的課文內容分析及其提問。我們還主張“小三實”,即扎實、樸實、真實。所謂“扎實”,是要把語文基本訓練落到實處,落到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上,特別是讀寫的基本功。所謂“樸實”,是提倡反樸歸真,在課堂上不搞無益的“花樣”。有人提倡“玩,玩,玩,玩中學”的所謂“樂學”,實不可取;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勤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課本劇搬到語文課堂上來,只能喧賓奪主、嘩眾取龐。短暫的外在興趣產生不了持久的學習動機。所謂“真實”,主要針對某些觀摩課的弄虛作假,事先搞排練而言。這樣的公開課沒有實用價值,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正面道德熏陶。
二、效率。
工農業生產講究生產率,教學工作也要講究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空間相對穩定,而各種教學環節的安排卻因人而異。學生的讀寫能力只有主體在讀寫活動中才能得到提高、發展、表現和檢驗。課堂“三少”(讀得少,思得少,寫得更少)很難高效率地培養學生讀寫能力。造成“三少”的原因之一是受前蘇聯專家“文學分析法”的影響。明白如話、一讀就懂的課文也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分析,占用了學生大量讀寫時間。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師把啟發式混同于提問或談話法。提問可能有啟發,也可能毫無啟發。應該提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節課給學生寫的時間不應該少于20分鐘。包括聽寫,默寫,抄書,寫讀書筆記,寫片斷,等等。“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必須改革。
三、理論。
正確的理論具有導向、增殖和增智的作用。現在大部分教師經驗有余而理論不足,對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經驗,缺乏理論加工,任其自流,或在低層次上重復,徒費精力。比如,對于兒童的錯別字類型之一是部件的左右對移(如知--),而很少上下調位的現象,若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很難說清楚這是空間知覺發展的序列使然。兒童站立時,能正確指出上下,卻不容易說清左右及東南西北,就是這個道理。又如類似漢字的字形比較,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多是先知覺期間的共同點,而忽略兩者的相異點。教師如果有識字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就會預先作相反的心理導向,讓學生先注意兩個字的不同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新。
要求教師有改革開拓、“敢為人先”的精神。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要有自我分析,自我比較、自我調解、自我監控的自我意識,不斷摸索,不斷試驗。教師還要善于鼓勵創造性學習的學生,引導他們敢于質疑問難,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尖子。在對待好生和差生問題上,教師要搞積極平衡,不搞消極平衡。要充分關注學習,加以鼓勵和輔導;也要鼓勵差生迎頭趕上,不甘落后。忽視好生,任其自流,把過多時間花在差生身上,企盼學們齊頭并進,這違反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不利于基礎人才培養。
一、緣起:促進改善
所謂“低段”是指小學一、二年級,這是根據“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劃分,稱為“第一學段”。該學段的語文教學相對于中高年段屬于基礎的“基礎”,是“奠基”之“奠基”。所以,該年段的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筆者關注該年段教學久矣,低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已久矣。現提出一家之言,就教于方家,促進低段語文教學改進改善。
二、低段教學存在的問題
低段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謂之“識字超量”。按照課程標準2011版的規定,低年段“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課程標準2011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在《課程標準2011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發現這個識字任務是這樣劃分的(見表1)。
隨著年段的長高,識字量尤其是寫字量越來越少。這種反向的增長,使得低年段學生在超量的寫字任務重壓下至少出現以下后果:一是因為手骨和手肌肉發育沒有達到長時間握筆需要的力度和持久度,致使學生用手出現“過勞”,有不少孩子出現了拇指、食指嚴重變形甚至失去功能;二是對于寫字產生習慣性恐懼,培育了亂涂亂畫的習慣;三是大量的識字占用了閱讀、體驗、想象的空間和由此帶來的快樂,學生從小就對語文和語文課產生“冷漠”;四是關于識字“書寫”和“認識”之外的非智力性品質即上表中列出的“其它要求【關鍵詞簡錄】”無法得到很好地落實。而這些是比“識字本身”更重要的。沒有這些品質保證,識字寫字教學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
其二,謂之“以讀代悟”。
低年段學生因為年齡稍小,所以教師教學時有意識地把要求放到最低。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要求往往被忽視,比如:低年段閱讀要求中有以下主要要求——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這些其實是對閱讀中的領悟的具體要求:領悟詞的語境意義、從作品創設的情境中受到的啟發、體驗和美感享受。這些應當通過放手閱讀、深度閱讀,細細品味、靜靜揣摩來達到。但是,低年段教學時忽視這一點,總是用“大聲地讀”來代替“學生的領悟”——“到文中找到寫什么的句子讀一讀”、“作者用了哪個(些)詞語,讀一讀記住它”、“還有哪些這樣的詞語,我們說一說(大聲讀一讀這些詞)”把應當“領悟”的變成了讀和說,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會思考了,就是思考了,思維也在淺層徘徊。
其三,謂之“以讀代說”。
口語交際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是語文從學院語文、學校語文、教室語文走向生活語文、交際語文、實用語文的重要轉折。為此,新課程配套的教材還專門設立了“口語交際”活動。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中本年段的口語交際的要求,我們會發現表2內容。
表2
要求 學習地點 使用區域
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課堂 生活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課堂 生活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 課堂 生活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課堂 生活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課堂 生活
6.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課堂 生活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低年段往往把“口語交際”局限在練習中的“口語交際”中,平常卻不訓練“口語交際”。老師通常要求學生用書上的話回答問題,尤其是當學生在發言中表達遇到諸如“詞不達意”、“邏輯不清”、“表達含糊”等問題時,老師總是“善意”地提出“幫助”建議:“用書上的話吧”……“問題就是機遇”。本來極好的訓練口語能力的機會被老師放棄了,變成了“以讀代說”,真是可惜。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口語練習的機會,口語能力被讀書能力所代替,口語表達變成書面表達,這大概就是“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卻往往不是“語言交際好的孩子”的原因吧。
其四,謂之“化整為零”。
課程標準2011版在《實施建議·教學建議·具體建議》中明確指出:關于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照我的理解,這里提出閱讀整本書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的教材是文選型的,雖然好文章層出不窮、目不暇接,但是存在著零散分割、沒有系統、失去大觀的不足,要通過閱讀整本書補足這個缺陷;二是通過閱讀整本書的要求提醒教學者,閱讀教學要有整體意識,每篇文章的教學要關注整體、關注宏觀結構。
這樣的要求在低年段閱讀教學中很少或者就沒有得到落實。細細看看該年段的閱讀教學課,老師總是帶著學生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讀一句講一句,講一句讀一句,最后整個文本成為七零八落的零件:孤立的詞語、離散的骨頭、斬斷的句子、折斷的意思。長期以往,帶來的后果就是學生對于篇章缺乏直觀認識,對于文章框架沒有感覺,對于連續意思無法體會。
三、低段教學的改進
以上的四大問題是低段教學存在的痼疾,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強化課程思想,從四個年段總體來觀察和思考低段語文教學。課程思想就是從課程總體框架來審視本年段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重點和要點。比如要讓低段教師領會整體閱讀的重要性,變“化整為零”為“歸零為整”。
二是進一步明確語文的“課程性質”,在2011版新課標出臺后要組織教師學習、領悟修訂之“精髓”——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綜合、實踐、運用這三個關鍵詞足以讓教師明白“口語交際”該如何教學——不僅在口語交際課上,在每一個語文課上都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放手學生講、說,讀和說做到有機統一,相生相長,相得益彰。比如,把“以讀代悟”轉變為“以讀促悟、讀悟結合、讀后言悟、悟后再讀、讀悟相證”,重視讀更重視悟,把“讀”化作“悟”的手段和過程而不是“結果”。
三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調整低年段識字量,多認少寫,多讀少寫,寫關鍵字、高頻字、簡單字、部件字(在漢字結構中擔任偏旁部首的字。如:“青”這個字就是部件字,用它做部件的字有:情、請、清、晴、箐、氰、蜻、鯖、圊、凊、啨、埥,寫好了“青”,這些字就應當會了一大半,以后遇到有這個字組成的字就可以依靠漢字造字規律會讀、會寫了。)這樣的調整也許會暫時影響所謂的“考試成績”,但是這些和語文、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四是每堂的教學都需要進行整體設計。所為整體設計就是圍繞一個中心任務、核心理念來設計教學活動,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文本的沼澤中不能夠自拔。圍繞一個任務,比如一堂課,只訓練朗讀,就把朗讀做實在;只組織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只練習分段。當然這些往往顯得片面且初級。每堂課都訓練一個重點,完整一個任務,累積起來就多了。我們可以圍繞核心來安排教學,比如《看夕陽》圍繞“看”來設計、《詠華山》圍繞“詠”來設計。
下面是我日常教學中的兩個課例,力求避免上面的四個問題,提供出來共讀者評述:
《看夕陽》(蘇教版一上):
1.板書課題,引導學習“看”(用手勢表演),理解課題(誰看、看什么)
2.聽讀朗讀一遍:不看書,只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怎樣讀的。
3.朗讀課文三遍:一遍讀得正確,二遍讀得響亮,三遍讀得流利。
4.邀請學生展示朗讀,評價后提問:
(1)用自己的話連續說一說:我們先看到夕陽的樣子,接著看到夕陽的樣子,最后看到夕陽的樣子。
(2)哪些文中寫“臉”的詞語有哪些?找到這些詞,聯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意思。
(3)太陽的臉和爺爺奶奶的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為什么呢?
(4)假如文中的“我”不去和爺爺奶奶一起看夕陽,會知道爺爺奶奶的臉和太陽的臉一樣嗎?
《詠華山》(蘇教版二下):
1.板書課題,引導關注“詠”的關鍵筆畫(這個字是書法里頭的代表字,筆畫擺放有示范價值),理解課題(誰詠、詠什么),可以換成“說華山”、“談華山”……嗎?
2.聽讀朗讀一遍:不看書,只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怎樣讀的。
3.朗讀課文三遍:一遍讀得正確,二遍讀得響亮,三遍讀得流利。
4.邀請學生展示朗讀,評價后情境對話:
文中先生說“好詩!好詩!”可是沒有說“好在什么地方”,小寇準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想問先生,又不敢打擾先生欣賞華山美景的興致,你來做“先生”接受小寇準的提問,告訴小寇準這首詩的好處。
(1)對話;交流;評價。
(2)小結:言“高”而沒有直接說“高”,是通過具體的景色和感覺來說的,這就是小寇準的高超本領。
5.提供情境仿寫詩歌:
(1)情境1:廬山云海;情境2:一條伸向遠方的長路,兩邊是高高低低的錯落有致的樹木和房屋。
(2)仿寫、交流、朗誦。
附學生例作:(學生吟誦,教師筆錄。這些詩歌雖然是稚嫩得“可笑”不成詩歌,但這是學生運用語言言說自己心靈的“篇章”,尤其值得珍惜)
其一,《詠廬山云海》:只有云漫漫,不見山的樣。遙望沒有邊,近覺身上涼。
一、傳統教學方法的不適
對于部分群體來講,對現代化知識更新速度的認識性相對不足。從而導致部分教師固守一直沿襲的教學方法,并視為經典,在很長的時間內難于突破習慣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變,知識點在更新,而教師則未表現出應有的知識體系更新能力,進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個體能力的拓展。從根本上來講,學生個體興趣的調動、學生學習源動力的產生大部分源于教師與管理人員的集體智慧。對于語文這一傳統的學科來講,固守傳統的教學思路固然可以滿足一部分學生的所需,但是,長期拘泥于這一教學思路與方法,容易給學生的思路和思維限定在一個具體的范圍內,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教學方法與教學思維的思考才能對語文教學這一傳統教學提供新的視角與觀點,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強學生學習的源動力。
二、語文教學中的反思與研究
從總體上來講,語文教學對于大部分群體來說其地位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常常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為語文教學可以在個體的自然成長中實現。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視而不見,嚴重地影響了語文學科知識的教授與鞏固。因此,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一定的審視觀點,實現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這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來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合理運用外界環境、融合社會相關的知識進行實踐教學這種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較為關鍵。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信息化媒體充斥每個個體的空間,對知識的接觸內容較廣,甚至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家庭環境與社區環境的所見聞知識都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能力。然而,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使學生個體學會學習語文知識更為關鍵,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如何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培養語文學習觀以及培養對語文學習內涵的思考與深化,則成為更加深入的話題。通過對學生進行生活常識與社會事物相關內容的教學與提示,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與理解能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問題。大多情況下,教師應通過網絡學習、外出學習等方式進行自身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語文教師的言語表達,更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通過為人師表的行為,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從很大程度上來說,語文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提高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四、結束語中學語文教學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層,有著承上啟下的中樞功用。中學生處于成長期,活躍的思維通常會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發揮與發展。同時,文字的表達也是對生活美、心靈美的表露。教師要通過語文教學的實踐性作用,給學生以較大的發揮空間。在中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體現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通過教師有效的、有方向的引導,使學生得到諸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作者:顧廣智單位:內蒙古突泉縣第二中學
小學語文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在現實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必須通過語文教學加強與實踐活動和其他學科的聯系。而實際情況則是,許多老師在課堂讀幾次課文,講一些用法以及詞語的意思,最后總結歸納一下內涵,不能把知識拓展到實際生活中,向學生傳授一些課外的知識,使本來充滿樂趣和吸引力的課程變成了枯燥無味的灌輸,學生從此討厭這門課程。
(二)教學方式機械單一
大多數老師照本宣科,為了考試而進行培養,或者是灌輸。模式基本就是,念課文、留作業,在課堂,老師最大,只要有紀律,不管學生是否可以接受,也不考慮怎么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理解,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大部分老師會通過嚴厲的懲罰甚至有時候會體罰讓學生完成作業,很少會有老師利用獎勵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完成任務。這就是教學的一大缺陷,所以我們需要改進,發現問題,從而去解決問題。
二、解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對策
(一)語文教師的觀念要與時俱進
只有把握住孩子們的天性,以及他們的喜好,跟他們認真溝通,擁有共同語言,才能解決問題,知道其所想,在他們喜歡的空間里,靈活變通把知識轉化為玩的規則。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沒有不喜歡玩兒的孩子,把學習與玩融會貫通,那就是教育的一個升華。了解自己的學生,用感情激發他們的動力,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即老師發自內心的表揚。在新時代,小學語文老師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有很大的趣味性,像很多成語都是典故轉變而來,講故事中就可以學習。教師要積極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靈活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教的是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內容。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盡可能讓學生們在聽、說、讀、寫的氣氛下共同學習。使用多鼓勵少批評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滋味。
一、前言
在我國現存的教育體系中,高中教育作為個人教育歷程的關鍵階段受到個人與社會化的高度關注。高中語文教學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水平與內容受到學生與老師的高度重視。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老師往往面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對策的探討又成為高中語文老師的重要職責。本文擬從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兩個方面,初步探討高中語文教學。
二、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其一,教學形式重于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并不等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缺位,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加以引導。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到位,相當比例的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將原來傳統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思想徹底摒棄,最大化地追求學生自主化課堂氛圍的創設,并過于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由原來的所謂“一言堂”變成了“萬言堂”,而教師這種片面強調個性、忽視及時引導的做法,雖然表面上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但是由于沒有正確地引導和評價,對于學生各種層出不窮的見解.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進行總結,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夸贊之詞.而全然不顧其見解與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
其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存在失當問題。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推廣及應用,對課堂教學效果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推進作用,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技術融入了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技術。“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多變化”的主體演示功能,使一些傳統手段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圖文并茂、聲像結合、清晰直觀,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它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其三,學生缺乏討論的熱情.缺乏探究學習的需求,缺乏表達的欲。其實這也不僅僅是本課表現出來的,作為高考重要學科的語文,學生對它學習的熱情反而很低.數理化課堂上經常出現的討論激烈的場面-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部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問就不做: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合作、探究,課堂上產生對話,思想撞擊的火花,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三、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
首先,遵循客觀規律,全面改進教學方法由于單一、一貫的教學模式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厭惡,所以相對來說大的教學變化會讓學生們越來越琢磨不清,也不能夠形成規律,所以作為教學方法來說,很多時候應當進行不斷地思考以及改進,就好像是我們去做飯一樣,需要時時更新,這樣才吃不膩。教學也是一樣,有時候的課堂講解應當去講解那些比較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要讓形式多樣化起來,要進行那些比較富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以及練習。
其次,通過研究型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思維,它是一種無形的語言,而語言則是一種有形的思維。語言作為文章思想內容的物質外科,它是一種思想的直接體現,很多時候,語言的運用其實就是思維的運用,如果想要把握好文章的內涵,明確文章的風格,那么就必須抓住文章的語言。在閱讀中每一個句子的解釋以及所要表達的運用,這些都是思維運用的結果。所以說,作為高中的語文課來說,必須將語言與思維相互運用起來進行訓練。
再次,重新解讀新課程,返還學生主體真實要義。《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要“注重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按照這一新理念.“應用、審美、探究”成為高中語文新課程的主題詞.同時包含著高中語文教學新的方法和策略。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而言.即讓探究的方式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從而從根本上克服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但是對于高中語文教師而言,高中語文教學傳統,尤其是以應試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與要培養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著很大的反差。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具有平衡這一矛盾的能力,進一步地說。新課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學習中得到有效培養,而探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和思考過程。
最后,正確應用多媒體教學,注重多媒體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有機結合。信息時代,師生通過網絡技術、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可以消除因地理產生的藩籬,教師的自我培養環境日臻成熟。此外,對于學校而言,應對多媒體應用能力較弱的語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于具有較強的多媒體應用技術能力的教師,一方面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定新課標下的新的評價機制,通過正確引導,使得這部分教師制作的課件形式為內容服務。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根本.有效整合多媒體教學與其他傳統教學方式,在進行教學設計中,應用多媒體教學要注重內容展示和評價討論,進行有機梳理與合作,以達到增強課堂教學互動性的效果。
四、結束語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質量與水平的提高有賴于高中語文教師的不斷努力。一方面,語文教師應有真正的服務于教育的意識,要有奉獻精神,要學會正確利用資料,鉆研語文問題,積極反思語文教學。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領導要多學學教育理論,要清楚語文教育的復雜性和耗時性,而會創設一個溫馨的有利于教師發展的環境。此外,我們的教育領導還應多一只“法眼”來管理和監督。
參考文獻:
[1]鄭曉芳.探討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常見誤區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0(32)
就初高中語文教學如何銜接的問題,本工作坊自2011年10月成立以來,共舉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研討,探討內容有初高中作文教學如何銜接、初高中語法教學如何銜接、初高中文言文教學如何銜接。每次研討,由初高中各展示一節課例,從中我們看到,在語法教學、文言文教學、作文教學方面,初高中教師在教學規律方面保持了相對的一致性,但在教學目標、教學容量、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要解決的是,通過什么途徑縮小這些差距,使初高中語文教學做到互相彌補,共同構建語文學習的大系統。
首先是作文教學中的記敘文寫作,初中生寫記敘文存在以下問題:①內容簡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②寫作思路不夠清晰,邏輯不夠嚴密。③寫作過程欠科學。④缺乏修改作文的習慣,修改能力較差。高一學生的記敘文寫作也存在不足,表現在:①寫人記敘文與敘事記敘文不分。②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③概括敘述太多,細致描寫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學銜接上要注意幾點:教師要調動學生練習寫作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講故事,關注細節;鼓勵學生接觸現實生活,擴大作文的容量,增強議論能力;弄清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的基本要素與要求;注重學生寫作速度的訓練,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語法教學在初高中差異較大,首要的問題是,現在的初中教材對語法教學的要求提得不夠具體,并且一再強調對語法知識不做考試要求,要“淡化語法”,許多初中老師上語法課較隨意。到了高中,文言文的篇目增多了,要求掌握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特殊句式,現代文語句也變得更長更復雜了,這就對學生的語法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面臨復雜、容易混淆的語法知識無所適從。其次是怎樣教的問題,工作坊成員黃敏老師認為,課標要求“淡化語法”,不是說“不教”,而應“隨文而教”,進行閱讀教學時,應把語法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對語法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而高中老師認為,對語法知識的教學,不管是從考試的角度來講,還是從學生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講,都是必要的。初中在講授語法時可以簡單一點,但是不能缺少相對集中和完整的語法知識的講授及練習,高中應該講得更深更透徹些。
一、高職語文教學的問題
雖然高職語文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豐富學生語文知識、讓學生有效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目前高職語文課程設置和教學處在探索和完善階段,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繼續改進和提高,從而實現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具體來說,高職語文課程設置和教學存在以下不足,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需要采取完善對策。
(一)教學內容有待改進
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實用性,需要改進和完善。問卷調查反饋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項:高職語文教學內容可采用更為豐富多樣的形式;武術、繪畫、京劇、書法等體現文化精髓的藝術形式是相通的,但教學內容未能有效結合在一起,相互割裂,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有待完善,新的教學模式有待開發,以便提升教學質量。
(二)教材有待完善
多數任課教師認為高職語文教材缺乏系統性,教材不固定,應該提高教材內容的實用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高職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選擇固定的教材。也有少部分教師也認為沒有必要固定教材,他們認為教學內容選擇應綜合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和高職語文教學需要。由于存在這種分歧,目前一些學校在高職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時采用的是參考教材,有時是自己編寫的教材,有時根據現有教學資源選擇教學內容。雖然這種方式有利于高職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但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沒有固定和明確的教材及教學內容,高職語文課程教學存在隨意性特點。對提高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高職語文知識帶來不利影響。
(三)學生學習的興趣不穩定
通過對高職語文任課教師的調查和訪談,他們反饋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課堂積極性有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穩定、難以將自己快速有效融入高職語文學習環境中、學生對高職語文知識的興趣難以維持、少部分學生對高職語文不感興趣。這些問題,給任課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挑戰。
二、高職語文教學的對策
為彌補課程教學的不足,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筆者認為今后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強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趣味性
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增加高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開展高職語文教學活動。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趣味性,避免整節課向學生灌輸語文知識,應考慮學生的感悟和知識接受能力,將學生有效引入真實的氛圍中,在具體情境和氛圍中增進學生對高職語文的了解。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包括分組學習法、現場表演法等,提高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高職語文課程內容選擇時,應考慮語言性、交際性等原則,體現高職語文的特點,與學生語文學習和使用密切相關,以更好服務于學生的日常交流和語言應用。觀察學生比較關注的高職語文知識熱點,適當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例如,安排學生演唱歌曲,比較有代表的包括《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現代歌曲如《童話》等。教學實踐表明,除了學習這些歌曲外,大多數學生更喜歡流行歌曲。因此,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適當引入流行歌曲,以增進學生對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并密切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高職語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
(二)規劃高職語文教材建設并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調查得知,任課教師對是否需要規劃統一的教材有不同看法,結合高職語文課程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必要統一規劃教材。為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教材編寫小組,負責高職語文的教材編寫工作。為保證教材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應綜合考慮學校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愛好,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合理編寫實用性強的教材,為學生學習和高職語文課程教學提供參考。為更好指導教學,可以編寫高職語文課程系列教材,如基礎知識、高職語文應用、茶文化、武術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通過完善課程內容設置,更好發揮教材對學生的引導和參考作用。另外,要增強教材的趣味性,內容簡潔明,表意清楚,合理設置圖片,并附上相應的文字介紹和光盤。例如,民族民俗教材設置上,可附上光盤,方便學生欣賞和學習。太極拳、武術容編寫時,文字介紹應包括內涵、流派、歷史沿革及發展、養生功能等。同時采用圖示對動作進行分解,并附上光盤,讓學生觀察和模仿,把握動作要領,學習文化知識,完善教材內容設置,推動高職語文教學活動更為有效地開展。
(三)端正學生的態度并積極主動學習知識
高職學生要提高思想認識,重視高職語文知識的學習,意識到這些內容學習對他們專業知識學習、跨文化交流、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了認真學習課堂的高職語文知識外,還要主動拓展知識面,通過互聯網、圖書館、與教師和同學交流等方式,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任課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時,應注意增進高職語文與學生專業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取得進步和提高。例如,在中醫藥膳作用這節課程學習時,先讓學生認真收集資料,記錄藥膳的做法、藥性、功能、適用人群、飲食禁忌等。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角色扮演醫生和病人,進行問診、把脈、開處方藥等教學流程,并提醒怎么熬藥、服藥禁忌等內容。通過這種現場表演的實踐課程教學方式,既能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還能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高職語文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對中醫文化有更為深切、真實的感受,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指”,是“導”,是指導學生的興趣培養、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科目的處理;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欲望的催生自我信心的樹立和學習激情的激活。下面就教學中常遇到的兩個問題談一點看法。
一、 “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好多人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是必須的,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以學帶考,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檢查能力,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出發點不錯,意圖很好,似乎就無可非議,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關系并不是太大,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一定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習題難度的提高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與理科類學科差別很大,其目標、內容、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重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懂得原理、體悟方法、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其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僅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知識不斷的積累才能形成語感,形成能力。
由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收效不明顯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會使學生感到心力交瘁、悲觀失望。
為什么那么多的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危機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的嘆息及心聲,而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做題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當前高考的形勢,語文學科的特征以及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有成就感,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少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 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制定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干式的延長時間、增加題量、施以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獲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這很明顯是個多贏的選擇。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現在許多學校的高三教師采用的最多并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講述;② 大量訓練;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板塊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本末倒置,消弱了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教師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① “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 曠日持久,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一柄“雙刃劍”;③ 在低效高耗訓練及其帶來的經常的挫折感的心理壓力下,學生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的、疲于應付的狀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127-01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如火如荼地進行,教師們都在認真體會新課改的新理念,不斷地實踐與反思,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時也出現了值得我們思考的若干問題。
一、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
(一)過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筆者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很注意學生情感培養和熏陶,師生互動、情感交流都比較好。但似乎又不約而同地走了另一個極端:忽視了基礎知識傳授。筆者認為,語文知識傳承與情感態度培養同等重要,在教學中不能顧此失彼。如,某教師教學《月光曲》,教師的課堂內容是這樣的:配合錄像講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讓學生欣賞音樂后暢談感受;根據自己的想象畫一幅圖畫。課文中的字、詞、句基本不講,課文內容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結果整整兩節課就在音樂聲、放映錄像、教師的煽情語言和學生的抒感的交談和繪畫中完成的。這課很濃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語文課,倒像是音樂欣賞課。課后筆者對學生進行知識檢查,發現不少學生把“券”“恬”等字讀錯或寫錯,不少學生沒能真正理解“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兄妹倆聽”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的朗讀水平不如意,等等。這些最基礎的語文知識都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需要教師的傳授和訓練。
(二)過于注重“課堂氛圍”,忽視文本閱讀指導
許多老師不管什么語文課學生還沒進行充分自主地學習,還沒有仔仔細細地閱讀,就來演一演,唱一唱,只求外顯的熱鬧的形式。一堂課就這樣片面地追求形式,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學習活動缺乏內涵與深度。看似氣氛熱烈,學生的語文素養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課文《這兒真好》:學生剛讀完一遍,老師就忙著給每個小組的學生發小草、鮮花、樹苗、小島等圖片,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幫助小熊打扮荒島,學生們興奮異常大呼小叫,忙這忙那。這樣的一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好是預料之中的。事實上,教師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讀的指導。
(三)過于注重教學媒體,忽視學生能力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它們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與方法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載體與傳輸梁道,為語文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體,就不能,體現現代化,這種不顧教學內容而濫用多媒體的教學反而弄巧成拙,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比如盛夏時節,南方的學生學習《荷花》,老師完全可以帶學生到荷池邊觀賞、欣賞荷花的千姿百態,近距離感受荷花的美,甚至還能讓學生摸一摸荷葉、聞一聞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師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課件,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值得懷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師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強化視聽影響,弱化文本解讀。
如課文《鳥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6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小島成了鳥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色的鳥蛋……憑借這段文宇,我們很容易地想象到:這里的確是鳥的天堂。湖畔邊、藍天上,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嘰嘰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這是多么熱鬧而壯觀的場景。事實上學生根據課文語言展開的想象可能更加豐富。而有些老師不是讓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感悟課文語言,展開豐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體課件:湖岸邊,歷歷可數的幾只鳥在漫步,隱隱約約的不遠處,可見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鳥蛋。單調的畫面毫無美感,與課文描寫的情景相去甚遠。這樣運用的多媒體不僅束縛學生的思維還影響甚至破壞了學生的閱讀品味。而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離開對文字的感悟,用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這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二、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問題的反思
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
(一)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關系
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流于形式,又放棄教師主導作用的狀況出現。前提是尊重主體、相信主體,落實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助于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軌道。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應削弱應加強。
(二)用好教科書和引進相關資源的關系
要否定“課本為中心”,不應把教科書適為唯一的課程資源,但教科書仍然是教學的重要憑借。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更要用好教科書,憑借教材培養各項語文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警惕出現課文還沒怎么研讀就把教材甩在一邊,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包括濫用多媒體)或花樣翻新地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的做法。
(三)課內和課外語文學習的關系
要否定“課堂為中心”,反對把師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室里,小學語文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但課堂教學仍然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首先,我們要大力研究課改形勢下的語文教學,要在教室里上開放的語文課,要做到實而活,省時高效。我們還要探索在自然、在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新路子。特別是加強課外自主識字的引導,課外閱讀以及課外練筆的指導,逐步實現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綜合性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的結合,形成語文教育的合力,提高母語教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