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4 17:09: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措施

篇(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也不斷被提高,由此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近幾年,因環境污染而引起的霧霾問題也越發嚴重,對人們日常生活工作造成的影響不斷在擴大。霧霾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而這也使得霧霾問題的治理逐漸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如何從立法層面解決霧霾問題、治理霧霾問題必須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一、霧霾天氣的根本成因

在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霧霾天氣的根本成因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由于受到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影響,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而且這種現象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尤為明顯。利用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去發展經濟,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資源利用率也較低,以至于大氣污染排放量日益增加,從而導致嚴重霧霾問題的出現。第二,能源結構不合理。F霾問題屬于大氣污染問題,而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燃煤排放。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煤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總量中占得比重較大,大氣污染物排放也較為嚴重。第三,機動車污染。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機動車使用在生活中也越來越普遍。機動車行駛所排出的污染物,不僅會導致嚴重的城市灰霾,也會造成光化學煙霧污染,同時排出的有害物質,也會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

二、基于霧霾問題的環境法治措施

在我國環境污染下,為解決霧霾污染問題而實施的環境法治措施應包括下述幾方面:環境立法、環境執法與環境守法。

1、加強有關環境立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變得越發嚴重,特別是霧霾問題。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面積霧霾天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這也使得環境污染治理逐漸受到了國家的重視。為了更好地治理環境,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霧霾問題,我國正逐步加強環境法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環境立法仍然有所欠缺,導致環境立法和我國環境發展現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環境立法無法滿足環境治理的要求,而要想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加強環境立法,并逐步完善關于環境的法律法規,健全環境法治體系,以便確保環境治理和污染問題的處理能夠有法可依,進而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霧霾問題。

要想從根源上解決霧霾污染問題,從國家層面應當重視立法工作的開展,健全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并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各個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程度,制定符合地方環境治理和保護的法律法規,將地方立法融入國家立法中去,以便更好地解決霧霾污染問題。事實上,由于地方政府對霧霾問題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國家相關立法,而對地方立法不夠重視,以至于國家立法無法全面解決地方的環境污染,從而影響到環境污染防治的效果。在環境立法中,由于立法溝通較少,導致不同地區環境立法規定、法律等方面存在區別,無法做到全面銜接,以至于影響到環境立法的實施。針對這種現象,環境立法應做到全面統籌,全盤考慮,對不同環境部門審查、監督的范圍進行明確,加強立法間的協調性,以便對環境立法進行完善。此外,對環境立法的宣傳和教育也應予以重視,要加強對人們群眾的普法工作,讓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環境立法的重要性,以便確保環境立法能夠在霧霾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2、強化環境治理執法力度

環境治理尤其是霧霾污染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環境立法來解決,還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法院與其他環境執法機構應依據相應的環保立法對其進行懲處,以便更好地治理環境。環境污染問題的處理效果不佳,不僅僅是因為環境立法存在不足之處,也是受環境執法力度不夠的影響,人們對環境污染問題不夠重視,導致環境執法缺乏一定的公信力與權威,進而影響到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究其原因,環境執法難度大是因為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污染問題缺乏硬性規定,導致環境執法機關的行政執法缺乏公信力和威懾力,以至于環境行政執法力度較弱,無法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環境行政執法機關缺乏強制執行力,無法對違法、污染企業進行強制執法,以至于污染企業對環境執法視若無睹,污染行為有恃無恐。針對這種現象,環境執法機構應加大執法力度,并且相關法律法規也應賦予環境執法機關特定強制執行權力,以便更好地震懾污染企業,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從而更好地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霧霾問題。

3、培養環保意識,營造遵守環境法的氛圍

環境法治的實施不僅要依靠環境執法機構,企業和個人也應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做到環境保護,人人有責,以便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部分地方政府因為過度追求財政收入,對經濟效益高但造成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懲處較弱,只是簡單的以繳納污染罰款作為懲處手段,很難形成震懾作用,也造成了企業環境保護意識較為薄弱。針對這種現象,環境立法應對污染環境的懲處方式進行明確,提高環境污染的執行力度,促使企業或個人對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行培養,以便使其自覺遵守環境立法的相關要求,確保霧霾問題能夠從根源上得到解決。

三、結束語

霧霾污染問題是近年來我國所遇到的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在我國中東部地區。針對霧霾問題,要想從根源上解決該問題,應重視環境立法、環境守法和環境執法,對環境污染和保護予以明確法律規定,提高環境行政執法部門的威懾力,提高企業或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以便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 魏宏彥.霧霾背后環境法治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6(25).

[2] 穆治霖.應對霧霾污染的法律思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1).

[3] 王振.依法治霾的法律理論分析[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14(2).

[4] 張杰.我國霧霾污染防治的法律淺思[J].公民與法(法學版),2014(4).

篇(2)

畜牧業作為我國產業類型的重要組成,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于農村發展而言,畜牧業給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在改善農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畜牧生產在不斷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顯,亟需采取有效的應對辦法加以解決。最大程度解決畜牧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才能為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一、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

從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來看,就2016年的畜牧業發展成果分析,在提質增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并取得了轉型上的巨大成功。隨著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不斷落實,畜牧業生產在產品產量和質量上均有巨大提升,改革政策成效顯現,總體畜牧產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并向著結構性發展的良好趨勢前行。畜牧業發展獲得了生產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優化、質量安全較優等良好成績,整體基礎不斷夯實[1]。但同時可看到的是,畜牧生產在環境污染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國家在相關問題應對方面出臺相應政策法規,以期緩解環境危機。但在具體解決方式上,主要為提高環保門檻和劃定禁養區,導致了養殖場戶退出多、進入難,禁養多、轉移難的局面,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亟需研究出更為穩妥有效而具體的應對辦法[2]。

二、畜牧生產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畜牧生產在取得重大成績和突破的同時面臨著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地污染。

(一)大氣污染

畜牧生產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首先體現在大氣污染上。在畜牧業的生產過程中,隨著市場對畜禽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畜牧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畜牧養殖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隨著畜牧動物數量的快速增加,生產當中產生的有害氣體也就不斷增多。動物呼吸與消化均會產生有害氣體,如動物消化食物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氨氣,排入空氣中便會對大氣環境造成相應影響。同時,動物排出的糞便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產生污染性的浮塵并伴生污濁氣體,造成大氣環境質量的下降[3]。此外,畜牧生產中飼料的生產和使用均會產生含有大量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大氣漂浮物,造成大氣環境純度的下降,飼料同時會因有關酶的作用而產生異味氣體,嚴重影響大氣質量水平。隨著畜牧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氣污染問題不斷惡化,對大氣環境造成更大破壞,對人類生存生活空間質量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水體污染

畜牧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還體現在水體污染。水體污染主要來源于畜牧生產中動物排泄物的不合理排放。畜牧生產中對于動物排泄物未作合理處理,而動物排泄物當中含有諸多氮元素和磷元素,過度排放到環境中容易造成水體出現富營養,水體環境中出現水生植物的瘋狂生長,過度消耗水體氧氣造成水體含氧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缺乏足夠氧氣而大量死亡。同時,動物排泄物如長期堆積會產生諸多有毒有害物質,在滲透作用下進入土地當中,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到地下水,致病菌造成地下水源的嚴重污染,不僅會對周邊動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還可能導致周邊居民的生命健康遭受巨大威脅。地下水體循環周期較長,一旦發生污染造成的后果相對嚴重,很難獲得污染問題的解決。

(三)土地污染

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的另一大類別為土地污染,畜牧垃圾得不到妥善處理造成土地環境的巨大破壞。一方面,由于我國畜牧業生產管理模式大部分沿用傳統,在畜牧垃圾處理上技術水平不高,生產垃圾多隨意堆放和丟棄,造成土地的巨大污染,長期將導致周邊養殖環境的破壞,畜牧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動物排泄物在未經處理的情況下隨意堆放,如排泄物總量超過土地自然凈化能力,則地區土地生態環境必然不斷惡化,原有生態平衡被打破。動物排泄物當中的寄生蟲進入自然環境不斷異化繁衍,將會造成地區內農林生產的巨大破壞,給地區內農林經濟帶來巨大的威脅。

三、造成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

從我國畜牧生產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我國畜牧業發展處速增長階段,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生產管理方式仍相對落后,生產管理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部分畜牧從業者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認識程度不高,未認識到盲目的畜牧生產對于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部分從業者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多無視環境問題,即便想要解決苦于資金和技術上的短板,只能任其惡化;此外,我國畜牧生產大環境仍有巨大進步空間,畜牧生態經濟理念仍較為新穎,尚未推廣普及,需要政府加大推廣宣傳力度,落實相關政策加以支持,實現畜牧生產生態化、長足化、健康化,才能逐步擺脫畜牧生產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走向一條生態環保和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四、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的應對建議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是大問題,需要政府和畜牧業的共同努力。政府除了不斷推動畜牧生態經濟發展,落實相關政策加強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整治,還應通過多方位的宣傳,讓畜牧從業者認識到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積極主動投身到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當中,為畜牧生產的生態化、健康化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科學選擇并規范管理畜牧生產場地

畜牧生產場地選擇的好壞決定了生產效果的好壞,也決定了其對于環境造成污染的輕重。對于畜牧經營者而言,應當首先提高對畜牧生產的科學認識,明確畜牧生產不僅僅關系到自身的眼前利益,還應看到其對于周邊環境和自身長遠利益的巨大影響。具體選擇中,應首先遠離工廠和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區域,以最大程度降低畜牧生產對周邊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防止生產管理不當引發嚴重的后果;其次,應當以林地、魚塘和農田等鄰近區域作為首要選擇,以滿足生態化養殖的需求,為畜牧生產的廢棄物處理提供優勢條件。

(二)研究并應用生態化的畜牧養殖方式

生態化畜牧生產是畜牧生態經濟的根本主張之一,以生態化的養殖方式實現畜牧生產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為打造生態化的畜牧養殖方式,畜牧經營者應當通過多方研究,在政府生態化畜牧生產主張引導下不斷強化養殖方式,強化生態效用,通過建立五大產業全面發展的穩定生態養殖系統,以不斷消除畜牧生產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借由政府的力量,通過各大產業的有益合作,打造完善的生態養殖系統,一步步落實環境污染問題的對應解決方式。如對于動物排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可通過處理加工再應用于淡水養殖,幫助漁業的有效發展,或應用在生態種植當中,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同時,還可建立沼氣池以處理排泄物,沼氣可用于生活生產,沼渣可用于生態農業發展,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促進了其它產業的有益發展。

(三)落實畜牧生產當中的衛生管理問題

畜牧生產環境污染問題很大部分源于生產衛生管理的不到位。為此,應當重點落實畜牧生產的衛生管理工作,做好畜牧生產各個環節的衛生處理。提升畜牧生產的衛生質量。畜牧經營者應當規劃好衛生管理方案,落實好畜牧生產中的重點問題。在飼料生產制作上,應當合理選擇并搭配好飼料,使得飼料能夠在動物腸道內有效發酵,不產生過多氣體,不對大氣環境造成相應破壞。在飼料的使用上,做好飼料的堆放管理,避免長時間堆放,避免出現浪費問題。在圈舍的衛生清潔方面,應當做好動物排泄物的清理工作,將排泄物妥善處理,并對圈舍進行清潔處理,保持內部干燥通風,以消毒劑和除臭劑等最大程度消除寄生蟲,保持動物的衛生健康。

結語:

我國畜牧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經濟的不斷深化得到不斷發展,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創造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越來越大,但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形勢卻越來越嚴峻。對于畜牧生產經營者而言,應當科學選擇并規范管理畜牧生產場地,研究并應用生態化的畜牧養殖方式,并重點落實畜牧生產當中的衛生管理問題,才能多方位消除畜牧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實現我國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米成軍.畜牧業面源污染及防控對策[J].鄉村科技,2016,(18):57.

篇(3)

二、三維目標解讀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學習后能夠說出主要的污染問題。

(2)學生能夠結合材料和現實情景分析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3)學生自覺運用學習材料中的地圖、文字等符號信息培養閱讀、分析、比較、歸納、觀察、辨別地理事物的技巧和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運用157地理自主探究法學習過程進行學習。

(2)學生在157自主探究中學會正確運用觀察發現法、自學探究法、問題解決法和地理動態空間思維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感知、探究與發現“環境污染”的過程中體驗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產生關注環境問題的情感和態度,為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結合多媒體幻燈片展示,以教材為學習材料,運用157地理7步自主探究學習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了解“環境污染問題”,讓學生在7步探究“環境污染問題”中實現三維地理學習目標。

(1)教師暗示學生以中圖版教材第二節“環境污染問題”提供的學習材料通過“觀”發現教材的知識建構體系,包括結構體系與表述體系,進入課堂的自主探究學習狀態。

(2)學生通過“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文字、地圖等說出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簡要分析形成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同時發現學習中遇見的疑難問題。教師注意全體學生,鑒別學生鉆研的學習過程。

(3)學生提出鉆研中遇見的疑難問題,展開“辨”的學習階段。教師設置情景、選擇策略促使疑難問題簡單化,幫助學生分析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學生根據材料分析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進一步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過程和危害。

(4)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圖,明確環境污染問題原因、過程和危害的內在規律。教師視學生歸納狀況予以點撥,并展示自己的結構圖。

(5)學生用“聯”展開“案例研究”,開展鄉土情懷與地理知識就在身邊的鏈接生活動,初步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引導學生遷移思考,展開聯想,回答提出的鏈接問題。

(6)學生通過做中圖版教材課中的思考、課后的復習題和教師用材料設計的客觀題和主觀題展開“練”。師生共同檢查練習的結果實現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問題,完全領會學以致用的道理。

(7)學生通過“變”質疑和反思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原因、過程和危害,回歸環境污染的情景,洞察知識的發現歷程,品味“環境污染問題”學習的內在價值。教師通過激勵學生質疑與反思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

【課堂實錄】

師:平靜地走進教室,掃視全班同學,稍等學生凝神定氣后,放幻燈片1。

生:仔細觀察。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1依次出現地理?必修6教材封面;第四章環境污染與防治;第一節環境污染問題;157地理自主探究學習模式。

生:拿出筆,打開教材,準備用157自主探究學習“環境污染問題”。

師:放幻燈片2。點擊,幻燈片2依次跳出速覽整節內容,感知教材框架。

生:觀教材,迅速瀏覽整節內容,知道教材的結構體系和表述體系。

(學生學習完成)

師:點擊鼠標,幻燈片2依次出現,課題:環境污染問題;結構體系:探索、學習指南、正文(地圖、文字、表格、閱讀等)、案例研究、復習題、課題2;表述體系:(探索)1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學習指南)4個問題、1個提示;(正文)兩大點,一大點:引言1自然段、3小點、15自然段、5幅圖、2個閱讀(7自然段)、1名詞鏈接;二大點:2小點、8自然段、2幅圖、1閱讀(5自然段、2思考5題)、1名詞鏈接;(案例研究)10個自然段、1道思考題2個問題;(復習題)2道題;(課題2)調查社區內廢棄物的來源地、垃圾填埋場和回收中心的位置,并在地圖上標注出來。

師:放幻燈片3,(口述)接下來,鉆研教材,完成本節學習目標,知道知識要點。不會抓要點的同學注意幻燈片上的提示。在教材中標記經過鉆研后不懂的疑難問題。

提示內容為:鉆教材“探索―學習指南―正文”中的圖―文―表,知道知識要點:主要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其危害。

生:鉆研教材,自主探究“探索―學習指南―正文”的內容,達成學習目標。標記出自己的疑難問題。

師:觀察學生的鉆研狀態,鑒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待學生開始提問時,放幻燈片4,點擊鼠標跳出“提問―討論―師導”。(口述)下面同學們提出鉆研中發現的疑難的問題。一個同學提出問題后,有誰能回答的請舉手回答。都不能回答的老師也參與大家的討論,幫助大家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參與其中,為大家出謀劃策。

生:這一節能夠學懂,沒什么困難的。

師:大家沒有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一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生甲:在于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

師:哪位同學對他的回答進行細致的解釋?

生乙:具體講著重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排放;二是工業排放;三是農業排放。

師:你說說汽車尾氣排放屬于哪一類?

生:我認為這種環境污染三個方面都包含有:因為生活、工農業都要用汽車這種交通工具。

師:這個同學的回答怎么樣?

生:有的回應“可以”,有的沉默。

師:老師認為這同學的回答是正確的。希望同學們積極思考、盡力把學習中的問題探究的深一些。這就是我們說的從鉆研到辨析的思考要深一點,學習能力和水平就會升高一點。下面請大家再次通讀教材,看看自己還有問題沒有。

生:沒有了。

師:(放幻燈片5 )(口述)大家沒有問題了,下面完成知識結構圖,同時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完成。

生:做知識結構圖。

師:(口述)大家做的知識結構圖各具特色,很好。根據知識結構圖,大家發現了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嗎?

生:污染的表現、原因探究、過程及其危害。環境污染的認識是一個由現象到探究因果、發現危害的自然思維規律過程。

師:(補充口述)實際也就是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過程。放幻燈片6(口述)看幻燈片,完成學習中“聯”的環節。其內容為:①“案例研究”拓展,回歸生活情景;②鄉土情懷――說說恩施環境污染問題的長與短;③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列舉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環境污染事件,說明過程、原因、危害。

生:口頭回答。(案例內容見教材;鄉土情懷和地理知識就在身邊視個體知道的回答,答案略)

師:放幻燈片7(口述)“練”的環節,完成問題。

(1)復習題見教材,口頭回答。(答案略)

(2)客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1~2題。

材料1:像糧食和蔬菜一樣,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已開始成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為止已有25000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標在我國四省三市(江蘇,山東,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進行了交易,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排污權交易機制(指政府在對污染排放總量限定的情況下,允許污染排放量大的企業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業購買排放指標)已在我國初步形成。

材料2:全國酸雨分布圖。

①我國南方多重酸雨區最主要的原因是(A)

A: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發達

B:地形有利于酸性氣體的擴散

C:雨水豐沛且降水強度大

D:緯度低太陽紫外線輻射強

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產品的推廣,而加入城市垃圾行列的是(A)

A:廢舊家具、包裝材料、家用電器、廢舊汽車、電腦

B:破舊皮革品、碎玻璃、廢金屬制品、廢舊管道

C:化學危險品、放射性廢棄物、樹葉

D:易燃易爆品、廢橡膠、廢舊電池、建筑垃圾

(3)材料主觀題。(授課時見課件超鏈接,先展示材料和題目,后展示答案)

2009年11月30日起,一場大霧襲擊華北、江淮等地區,許多地方能見度不到50米。大霧連續幾天緊鎖京城。據有關部門消息,因大霧天氣影響,北京市空氣污染已達重度,排在被監測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關人士表示,已加大了對首鋼等污染大戶的檢查,但是北京市20萬噸以下的小型鍋爐還有上千臺,而且實施“煤改氣”的步伐緩慢,同時氣象條件出現了同期最差的現象,以致出現連續大霧天氣。不過一場強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①簡要分析京城大霧出現的原因。

②大霧天氣可能會給人們帶來哪些不良影響?

③為何說“一場冷空氣將到來,大霧有望散去”?

④請你就如何減少北京市的大霧天氣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答案:(1)①自然原因:空氣濕度大,氣溫日差較大,且擴散條件差;②人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產排放的吸濕性顆粒多。

(2)影響人體健康狀況;能見度低,影響道路交通;空氣濕度大極易破壞高壓輸電線路,造成大面積停電,進而影響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等。

(3)強冷空氣到來,容易形成冷鋒降水;濃霧中的水汽凝結成雨,降落地表,使大霧消去。

(4)①采取措施減少煤煙、粉塵的排放;②改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③采取冬季集中供暖;④加強城市綠化工作。(答對三點即可)

師:通過練習,同學們進一步明確了認識環境污染在于人類從污染的危害中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內在價值。下面請同學們展開變式反思,回答問題:①聯系整節內容,反思“環境污染問題”何以產生,走向何處?②環境污染問題的產生給你的啟示是什么?你從中認識到如何形成地理規律的認識方法呢?

生丙:環境污染問題是人類對環境的一種不正確的利用與破壞行為。人類要減少或者消除環境污染問題,只有人類自身克服自己的不當行為,積極采取措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環境,才能取得實際的效果。環境污染問題學習依然在于體現地理學習由地理現象、事實到地理規律、原理的認識過程以及運用規律、原理產生規則并按照規則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

師:(鼓掌)這位同學的回答準確、科學。

篇(4)

近年來,云南省水富縣改變以往傳統畜牧養殖發展模式,在“多元化、規模化、專業化”上下功夫,提升畜牧養殖現代化水平,提高畜牧產業市場競爭力,實現該縣畜牧養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水富縣結合國家相關畜牧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在畜牧產業發展上由原來的分散、小規模家庭養殖轉變為集中、大規模專業化養殖。隨著地區畜牧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面對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保證地區畜牧養殖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 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1 相關法規建設不完善

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其中一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相關法規建設不完善,現階段,國家和地區關于環境保護的法規大多數都是針對企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等方面而制定的,而關于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政策和法規建設嚴重滯后,從而導致了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矩;其次,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由于地方財政部門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投入有限,無法真正對畜牧養殖企業和個人進行相應的約束,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缺乏相應的科學評價;最后,在一些個別地區,政府部門遲遲不能將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納入到地區環境保護體系中,即便是有些地區出臺了相應的有關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治理政策,但在具體實施和執行過程中流于形式,政策常常無法高效落實到位。

1.2 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我國畜牧產業發展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嚴重的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政府、畜牧養殖企業和養殖個人對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沒有引起充分重視?,F階段,我國畜牧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不管是地方政府部門還是養豬戶和養殖機構,他們更加重視發展養殖業能夠為自身帶來多少經濟效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畜禽糞便、尿液、污水、未全面利用飼料以及獸藥等科學處理,因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再有,政府機構即便是對畜牧養殖環境污染有一定的認識。但也由于認識不夠全面,對地區的養殖場缺乏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在養殖項目實際推進過程中,難以做到對環境進行科學保護,不能及時對畜禽養殖中所產生的各種糞便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1.3 畜牧養殖模式落后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畜牧產業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雖然最近幾年,我們在積極發展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模式,但是家庭小規模養殖是現階段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畜牧養殖產業的主要現狀?,F階段,不管是養殖規模、產業化進程還是發展水平方面都比較低下,整體的養殖模式還比較落后,有些養殖戶的養殖設備十分簡單,根本沒有專業化污染治理設備。一些小規模的養殖戶隨意排泄糞便,根本不會對糞便進行處理,從而造成很多環境污染問題。

2 治理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對策分析

2.1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法規

如果想要更好的治理畜牧養殖環境污染問題,防治畜禽污染,首要做的就是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立法工作,強化對養殖企業和養殖人員的約束力度,結合地區畜牧養殖環境污染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逐漸對相關法規和制度進行完善,真正做到依法管理,嚴格執法。同時,還要積極推廣先進的養殖技術,強化對畜牧養殖過程中飼料、獸藥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飼料配比科學,藥物規范使用。避免藥物對環境造成污染。

2.2 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環境保護意識

首先,加大執法力度。聯合畜牧、城管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督促已經建成投產的畜禽養殖業戶,必須設置固定的廢渣儲存場所,并要有防止糞液滲漏、溢流的措施,禁止直接將廢渣、糞便傾倒入地表水體或其他環境中;其次,加大處罰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不符合環保要求及污染物不能達標排放或糞便不經處置直接排入環境的畜禽養殖場,實施限期整改或搬遷,并進行嚴厲處罰,嚴防糞便、廢水污染環境。通過執法,逐漸改善養殖戶不注重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根本上解決畜牧養殖污染問題。

2.3 科學規劃,綜合防治

首先,規劃先行,不留后患。根據水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國家標準化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標準和要求,進行畜牧發展區域規劃,科學確定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并向社會公示。堅持“先規劃、后選址,先報批、后建設,確保環保設施建設與養殖場舍建設同步”的原則,實行規模養殖申報備案制度,企業或個人在興辦畜禽規模養殖場前,必須依法履行申請、審查、備案程序,必須先過環評,先上環保設施,確保畜禽養殖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其次,規范管理,源頭防控。嚴格實行新建養殖場審批制度,堅決制止查處未批先建養殖場的行為。嚴格控制生豬養殖總量,實現禁養區生豬零養殖、禁建區和適度養殖區達標排放或零排放的目標;最后,分門別類,綜合防治。在全縣開展養殖業污染情況拉網式調查,徹底摸清家底,分門別類,對癥下藥,對小型養殖場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實施標準化改造,對大中型養殖場采取立體循環模式實行種養結合,對臨近水源地的養殖場早日轉產轉行,對高污染養殖場堅決關停。

參考文獻:

[1]肖瑞杰,蒲敬海,舒拉.畜牧養殖中的環境污染現狀與治理[J]. 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5(12)

篇(5)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8)05-0024-04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環境污染可以看作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在付出的環境成本或代價一定時,取得盡可能大的收益,或者在取得的收益一定時,付出的環境成本或代價盡可能的小,即實現了資源配置的凈收益達到最大值,符合“帕累托最優”標準的要求。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樣的環境污染僅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不是經濟問題。能夠成為經濟問題的環境污染是指在環境遭受污染,付出環境代價以后,社會資源配置并不能做到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凈收益達到最大值,從而偏離“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現象。本文對這樣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分析,從市場和政府雙重失靈的角度揭示問題的成因,以期能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有所助益。

一、環境污染問題的實質是外部不經濟

所謂的外部不經濟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了不利影響,但卻并未給予應有補償的現象。對環境污染問題來說,所謂的外部不經濟就是指有的經濟主體污染了環境,但卻并未付出代價,或者雖然付出了代價,但付出的代價卻小于環境污染治理的代價,而由其他經濟主體承受環境污染治理代價的現象。顯然,此時就出現所謂的成本外溢,從整個社會角度考察的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條件與從該經濟主體自身角度考察的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條件就不一致,從而導致資源配置的效率損失。

假定污染者是一廠商,其作為“經濟人”必然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即利潤最大化;假定污染者所處的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即污染者在商品市場上是價格接受者,商品市場不存在壟斷性扭曲;假定污染者造成的外部成本是EC=EC(Q);并假定不存在信息費用。則社會凈效益(SNB)就等于產生污染的經濟活動的總效益減去私人成本C和外部成本EC,即:SNB=PQ-C(Q)-EC(Q)。其中,P是產品的價格,Q是產生污染的經濟活動的總量,C和EC皆是產生污染的經濟總量的函數。當社會凈效益最大時,有dSNB(Q)/dQ=P-dC(Q)/dQ-dEC(Q)/dQ=0。即:P=dC(Q)/dQ+dEC(Q)/dQ=MSC。該式中,sc為社會成本,SC(Q)=C(Q)+EC(Q),MSC為邊際社會成本。顯然,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條件是價格(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dC(Q)/dQ+dEC(Q)/dQ)。但是污染者并不考慮外溢的成本,其會按照價格(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私人成本(dC(Q)/dQ)進行決策,這就使得資源配置結果表現為資源配置量偏多,邊際社會成本大于邊際社會收益而導致效率損失。

二、市場失靈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完全競爭的市場可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能夠使資源的配置符合帕累托最優狀態,但要實現帕累托最優,隱含著如信息充分、無外部性、不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產權界定清晰、資源自由流動、交易成本為零等一系列嚴格的假設條件。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科斯發表了著名的《社會費用問題》一文,他的主要思想被后人總結為著名的“科斯定理”:外部性可以通過明確界定和保護產權,并通過市場的自愿交易來解決,即當交易談判涉及的當事人較少、市場交易費用小于政府干預的成本時,通過市場機制而不是政府干預來解決外部性問題效率更高??扑拐J為外部負效應是產權界定不夠明確或界定不當引起的,所以只要界定并保護產權,隨后所產生的市場交易就能達到帕累托最優(藍虹,2004)??扑挂浴白呤У呐H簱p壞鄰近土地的谷物”的案例來說明他的論點。他在交易費用為零的假定下,分別討論了養牛人對農場主的損失負責賠償(即養牛人無權讓牛群吃農場主的作物),以及養牛人不向后者提供賠償(即養牛人有吃麥的權利)兩種不同的情形。他得出的結論是兩種情形都能使資源配置的凈收益達到最大值,因為在對權利給出初始的明確界定后,只要市場交易費用為零,無論產權屬于何方,通過協商交易的途徑都可以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在科斯看來,外部性完全可由私人合約得到解決,即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約行為對市場運轉有著自我修正的效能(羅必良等,1994)。

(二)現實中市場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何會失靈

在環境問題上市場失靈的原因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環境資源的公共品屬性。大氣、森林、水等環境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從性質上講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其具備公共物品的一個或多個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這些特征使得人人都想成為“免費搭車者”――只想享用或利用而不想出資提供或承擔成本,于是以等價交換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在此不起作用。由于環境具有的公共產品特征,那么環境資源在使用中必然出現所謂的過度使用,換句話說,對于免費提供的環境資源,使用者會一直使用到自己的邊際效用為零為止。這種對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表現出很強的負外部性,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表現為私人邊際成本小于社會邊際成本。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導致人們無節制地使用有限的環境資源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個體的理性卻要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即個體追逐個人私利的結果最終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及所有人福利水平的降低,這就是哈丁所表述的“公地悲劇”。

2、環境行為主體的有限理性。對環境行為主體來說,首先,不少環境問題有潛伏期和時滯,這使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在人們對環境保護尚未產生清醒認識之前,人類行為只能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這意味著環境污染在特定條件下難以得到有效治理;其次,即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必要性,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人們還是不得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即人的短視性及機會主義傾向驅使人類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或只顧局部利益,不顧全局利益,從而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增長。

3、環境信息的稀缺性和不對稱性。環境信息是稀缺的,因為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人類對環境的認識至今還是微乎其微的,與人類對環境信息的需求相比,環境信息的供給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如果信息公開不利于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人們就傾向于封鎖信息,通過保證自身具有信息

優勢來謀求私人利益。這很容易導致環境信息的不對稱,比如污染者對于他的污染狀況、污染物的危害等往往比受污染者了解得多得多,但受個人利益驅使,污染者往往會隱瞞這些信息,以繼續其污染行為。污染者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產生嚴重的機會主義行為,而受污染者由于所擁有的相關污染信息相對較少,如果想“討回公道”則需要付出很大的信息成本。這也許正是在一定的限度內人們寧愿“忍聲(噪聲)吞氣(廢氣)受污染”的原因(沈滿紅,1997)。

4、環保投資的規模報酬遞增性。所謂規模報酬遞增是指隨著資源配置規模的擴大,資源配置平均成本下降的經濟現象。由于環境具有明顯的整體性特征,所以在環境保護方面,單個企業通過自身的投資防治污染往往是不經濟的。比如,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如果地域分布較為集中,那么各企業單獨建污水處理設備,遠不如在該區域內集中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更為經濟有效。正因如此,中小企業由于在治理污染方面缺少規模收益,所以其治理污染的能力會因無法實現規模收益而弱化,這是中小企業成為重要的環境污染源的原因之一(金三木,2007)。

5、交易成本導致市場在污染治理方面的局限性。如果沒有交易成本,在產權界定清楚的前提下,市場本身就可以把污染所導致的外部效應內部化,但是沒有交易成本只是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遠離經濟現實的假定。現實中,即便環境資源產權界定清楚,要真正維護產權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環境資源的公共產品性質,要維護環境產權,就會出現“免費搭車”現象,每個理性的經濟主體都希望別人出面與污染者交涉,然后自己在不分擔交易成本的前提下獲取交易收益,于是也就沒有人與污染者進行交涉、談判或訴諸法律,環境污染也就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加以治理。

三、政府失靈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理想的政府可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為了解決市場失靈,凱恩斯學派通過對新古典學派的“革命”,提出了通過政府干預來彌補市場失靈的主張,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水平。與市場有效配置資源需要具備完全競爭的條件相類似,政府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要求政府必須是理想的政府,理想的政府也需要具備一系列嚴格的假定條件,如具有充分的信息(事前全面、準確:及時地了解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的所有因素)、參與制訂計劃和執行計劃的所有人都必須一心為公而不能謀取個人私利等。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政府也就可以把外部效應內部化,從而解決環境問題。英國福利經濟學家庇古在1920年所著的《福利經濟學》提出的“庇古稅”就是依靠政府介入來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種手段,按照庇古的傳統,當一個廠商施加一種外部社會成本時,應該對它施加一項稅收,該稅收要等于廠商生產每一連續單位的產出所造成的外部損害,即稅收(T)應恰好等于邊際外部成本,使廠商將環境損失這種外部成本納入其實際成本核算之中,進而可保證產品的價格能反映生產的社會成本。

(二)現實中政府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何會失靈

在環境問題上,“政府失靈”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政府部門的官員及公務人員存在明顯的利己動機。布坎南創立的公共選擇學派把“經濟人”假設運用于政府行為的分析,無論我國還是西方國家的政府實踐活動都證明這一假設是經得起實證檢驗的。在市場有效作用的領域,由于“看不見的手”的調節,經濟主體要“利己”首先必須“利他”,但在政府部門,由于市場手段的失效,政府官員及公務人員的利己行為卻通常以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代價。

首先,這種利己動機促使政府干預的缺位。按照公共經濟學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界定,市場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政府應該去做。雖然市場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情,政府未必就一定做得了或做得好,即市場失靈并不必然意味著政府有效,但是如果在市場失效而政府相對有效的前提下,客觀上就需要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即在政府干預是完全必要的前提下,政府不進行干預,就出現了政府的“缺位”。對于環境污染問題來說,市場機制自身難以進行有效調節,這就需要發揮政府的干預和調節作用,但很多時候政府并沒有對環境污染進行必要的干預,而是對污染“放任自流”。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比如,一些政府官員為了追求GDP增長率而根本不顧及經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成本,對嚴重的環境污染視而不見,不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來加以彌補糾正,或即便制定了相應的環保措施也不認真貫徹實施。

其次,這種利己動機表現為政府的不合理干預,即面對市場在治理污染和保護環境方面的失靈,政府進行了干預,但是這種干預卻未能起到彌補和糾正市場失靈的效果,甚至政府干預所導致的政府失靈較之市場失靈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政府干預的失靈集中體現為政府制定的規章制度、財政、稅收、外匯、金融、價格和環境政策等造成環境資源使用價格的扭曲,無法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并最終導致產品生產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脫節。這一是由于一些作為非環境資源管理部門,在政策制定中沒有給環境和生態以足夠權重,或者仍然采用在環境問題還沒有受到充分重視時期的政策,這明顯是強調部門利益以致部門利益重于公共利益的結果;二是污染者為了維護自己污染環境的既得利益,會加大“院外活動”的力度,利用政府部門從業人員的利己動機通過“賄賂”的辦法促使政府部門保持或放寬環境標準,這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政府政策制定的失靈;三是政府本身目標選擇失誤,過于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缺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這顯然也受利己動機趨使。

2、政府缺乏關于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治理的有關知識、信息、人才及明確的目標或手段。環境保護及污染防治、治理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搞好這一工程需要政府具備充分的知識、信息、人才資源以及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和保證目標順利實現的有力手段。這些條件往往是在環境污染達到一定程度,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構成威脅,需要政府總結經驗教訓時才能達到,這是政府干預失靈及西方國家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重要原因。

3、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壟斷地位使其在污染治理方面不存在競爭壓力。市場有效是因為競爭機制的存在,一旦市場出現壟斷通常就出現效率低下。同樣的道理,政府壟斷的存在也在降低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壓力和積極性,這使得政府對污染的治理難以取得理想效果。

4、社會對政府失靈的認識還很不充分。不少研究者還沒有把政府行為的分析納入與私人行為分析相同的邏輯框架,關于政府法制建設還嚴重滯后,對政府權力的行使還缺乏足夠的監督。脫離了監督的權力會使腐敗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其必然會利用手中的權力攫取私人利益,這是政府在治理污染時因存在嚴重的尋租行為而導致政府失靈的重要原因。

篇(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世人為之矚目的成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開始加速。由于發展的需要,從環境獲取資源的數量越來越多,排放到環境的氣體、液體和固體廢棄物也迅猛增加,既造成環境污染,又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再生能力的下降。我國能源以燃煤為主,由于我國煤炭熱能利用率不高,除塵脫硫率又很低,在這樣的條件下大量燃煤就使我國大氣質量嚴重下降,表現出嚴重的煤煙型大氣污染。通過對城市環境污染現狀以及群眾舉報投訴的深入調研及分析,目前面臨的環境污染難點熱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餐飲娛樂業排放的油煙、煙塵、噪聲等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二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城市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后形成的矛盾,排污管網等不完善,大量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就近排入河流,水環境質量下降;三是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區范圍不斷擴大,區域功能變化導致區域化環境污染問題逾發嚴重;四是個別地區環境意識較差,在治污設施不到位的情況下就開始生產,成為新的污染源。

2、造成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的主要原因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造成城市環境破壞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經濟活動的外部性、環境資源的公共物品性或產權難以界定。另一方面,環境資源多是公共物品或公共資源,如空氣,人人都可享有它,人們在使用水、大氣、土壤、森林等公共物品時隨心所欲,將它們用作各種用途包括用于處理各種廢棄物。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公共基礎設施薄弱

許多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供熱、煤氣、排水、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和公共綠地等,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甚至是一些應用常規技術就能很容易解決的環境問題,如煙塵、污水、垃圾等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滿足需要。

2.2 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造成環境污染加劇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步伐加快,重化工業的特征十分明顯。近年來,建材、冶金、化工、石化和能源等基礎工業增長較快,而它們恰恰是自然資源消費多、“三廢”產生量大的部門。加之工業布局不合理、欠科學,許多重污染企業仍然設在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2.3 缺少周密而有預見性的總體規劃

由于沒有周密的城市總體發展規劃,致使城市功能分區混亂,或沒有很好執行城市總體規劃有關的各種功能區和工業合理布局規劃,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環境污染問題。

2.4 對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

一些嚴重污染環境的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出于地方利益的考慮,這些項目不但沒有被取締,反而在計劃外以各種方式出現,大有與日俱增的趨勢,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3、幾點有效防控污染的建議

3.1 嚴格執行“污染者負擔”的原則

第一,結合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這是解決污染源的重要途徑之一。第二,對工業污染實行限期治理,對布局不合理的工廠堅決拆并,對污染嚴重的工業產品實行淘汰制度。第三,征收排污費。除實行“超標收費”外,還可實行“排污收費”。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項政策的效果將會越來越顯著。

3.2 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通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廠,提高城市環境保護設施的水平。通過園林綠化、整治城市水系及舊城改造等途徑,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的自凈能力,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應改革城市環境管理體制,強化環境管理。城市環境問題由多種因素構成,涉及許多部門,需要這些部門共同采取措施,進行統一的規劃協調。只有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3.3 加強城市化進程的綜合管理政策研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本著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為前題,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土地規劃、建設、環保的發展政策,引入環境管理體系,綜合管理城市發展的理念,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相關部門加強協調與協作,建立有效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充分發揮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作用,推動城市持續發展。

3.4 健全公眾參與機制,促進環境決策民主化

目前的環評審批是政府主導型,要真正發揮環保審批的作用,必須向公眾參與型轉變。發動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到環保審批過程中,使公眾成為影響環保決策的一支力量。環保部門在審批重大項目和環境敏感項目時,要充分聽取公眾的意見,接受公眾的監督,并完善公眾意見的反饋機制,切實將公眾意見落實到環保審批當中。

3.5 全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辦法,要打破目前這種“低附加值沒有效益減少環保投入維持生存”的惡性循環模式,關鍵還是要推行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實現減排增效。不斷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計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施產品活動全過程管理模式,重點培植行業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爭取達到零排放,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營造節能降耗、促進發展的良好氛圍。轉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努力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同時,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提高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4、結語

居住環境可以說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地方,它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更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相關部門應深刻地認清當前的形勢,綜合運用各種治理手段,在“邊發展邊治理邊利用邊保護”方針指導下,處理好經濟、環境和資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

參考文獻

篇(7)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浪濤下,污水排放等污染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可是環境執法部門常常由于執法監管不到位,導致環境問題有增無減(如圖),致使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上升。減少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能夠有效地減少環境污染,這就需要環境監察部門認真、有效地負責執法工作。接下來,我們就根據如何提高新形勢下環境監察執法效率,提出幾點建議:

一 環境監察工作方式的轉變和完善

1.以“提前介入”為原則進行環境監察工作

環境監察工作的執行應秉著“提前介入” 的原則,在環境污染未發生時就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這樣才能徹底解決環境的污染問題,而不是等著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再去解決。所以環境監察部門在平日監察的基礎上,更要加大夜間和非工作日的監察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及早制止污染的發生,也可以盡快發現污染并及時解決。當環境監察部門發現環境污染問題后,不能只對違法企業實施相對應的罰款后就完事,更要及時地提出解決方案并提出杜絕企業再次污染環境的措施。環境監察部門不是一個專業實施處罰的部門,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部門,所以環境監察部門在對企業實施處罰的同時,也應該協助企業解決企業自身的環境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2.以協調方式解決環境問題

由于企業單位向周圍環境排放污水、化學物質等污染物,嚴重影響到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周圍居民常常會以寫信或電話等方式向相關部門投訴,如何解決排污污染單位與周圍群眾間的矛盾,是值得我們好好考慮的一個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關系到周圍居民的健康問題,很容易引起群體性反抗,所以在處理環境污染問題糾紛時我們不僅要幫助企業找出污染問題的源頭,對癥下藥,還要及時安撫周圍居民,給出合理的解釋。還有,當周圍居民通過信件和電話等方式向上級部門投訴時,也需要環境監察部門和相關部門協商溝通,爭取做到互相理解,合力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3.充分利用在線監控系統

在大中型企業、化工企業的排污口,都安放了在線監控系統,環境監察部門可以根據這些監控系統,進行日常的執法工作。環境監察部門在日常執法的同時,要時刻注意,在線監控系統是否正常運作,且在線監控系統的數據是否準確可靠。對于常常非法排污的企業,我們可以在更細微的地方安放在線監控系統,防止不法企業偷偷排放污染物。

4.重視污染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雖然在環境監察部門有很多污染源的基礎數據,但是環境監察部門還是應該與其他環境部門相互溝通,認真收集未記錄的污染源的基礎數據。同時更應該對居民集中的居住區、重要河流和飲用水等環境敏感區加強污染源的基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工作,還應制定緊急應對的方案。

5.倡導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管理

我們倡導每一位居民都來參與環境污染的監管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舉報,環境監察部門也應該給予舉報者一定的物質獎勵,以帶動居民對環境監管工作的積極性。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環境問題的解決做出一份貢獻。

二 不斷提高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

在環境監察執法過程中,執法人員需要掌握能熟練運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能力,并且要求對各個行業的生產流程了如指掌,還能對生產中產生的污染做出敏銳的判斷。這就要求我們的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環保法律法規知識,還有各專業的知識,難度可想而知,所以環境監察執法人員需要在平日的時間里,不間斷地進行培訓。

1.進行定期業務培訓

(1)組織培訓

環境監察機構定期組織執法人員進行專業知識、法律法規等知識的學習,努力將環境監察的執法人員培養成可以獨立處理排污等環境問題的綜合型人才。

(2)不斷總結.

在每一次環境監察工作結束后,監察人員都應該進行總結,從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提高今后處理類似工作的效率。

2.熟練使用儀器

在環境監察執法工作過程中是需要使用到儀器的,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對儀器要有精湛的操作手法,所以工作人員應該認真學習,直至可以熟練操作儀器。

三 結論

在經濟迅速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如圖所示),環境監察部門的執法效率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環境監察執法工作是一個比較基礎的工作,但也需要執法人員認真負責,才可以完成。希望環境監察部門的工作人員可以認真、嚴謹地對待每一次執法工作,提高自身的執法水平,為我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篇(8)

邢臺市環境問題及特點

在我國飛速發展的現階段,環境問題成為時代的新課題。環境的好壞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形成環境污染問題。為了確保行政指導的科學性。了解邢臺市的環境問題以及環境問題的特點非常的重要。

邢臺市環境問題

邢臺市位于河北省的南部地區,占河北省總面積的7%,轄區內既有山川又有平原。但是,在廣闊的土地中,受到邢臺市產業結構和人們環保觀念較弱等多方面的影響,邢臺市的環境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大氣污染:邢臺市的產業結構偏重,并且工業布局并不是很科學、合理。自邢臺市出現了鋼鐵和紡織業之后,工業開始起步,邢臺市也依靠這一原有的模式開展經濟建設。縱觀邢臺經濟建設初期,存在著許多的鋼鐵企業或者化工企業在沒有手續也沒有經過審批的情況下就直接投入生產。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企業忽視環境污染問題,導致邢臺市現階段污染問題非常的嚴重。在近些年以來,環境污染治理中,邢臺市也關閉了一些重污染企業,但是歷史欠債太多,短時間內難以補上。重工業的發展和污染,導致現階段邢臺市的空氣污染問題異常的嚴重。如果盲目關閉工廠,會直接影響著當地的發展,造成產業出現問題,并限制著當地的發展。大氣治理問題肯定不是朝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長期的連鎖性的環境問題出現的過程中,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邢臺市人民的生活。

水污染問題:水是生命之源,如果不能夠管理好邢臺市的水污染問題,會直接影響著邢臺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過度的開發導致邢臺市部分河道斷流。基本功能喪失。在養殖業以及生活工業污水排放之后,邢臺市的水質出現惡化的情況,并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此外,生活垃圾不當的處理以及畜牧業的發展,也對水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邢臺市的水質出現嚴重的問題。

城市綠化問題: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大量的耕地面積被占據,大量的土地被開采,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邢臺市的水土保持。的土地造成非常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雖然,在城市管理和規劃的過程中,已經將城市中的大部分地區進行規劃,減少雜亂無章的建筑出現,但是仍舊存在管理不當或者自然災害導致植被破壞的情況,土壤過多,嚴重的影響著城市的環境發展。

面對邢臺市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環境的惡化情況,深入了解環境問題的特點成為行政指導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環境問題的特點

縱觀全球出現的環境問題并仔細分析不難發現,現階段,環境問題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具有累積性:環境問題并非朝夕就可以形成的問題。在實踐中,環境問題需要長期的演變和積累,并且是不嚳⒄貢浠的。從日本公害事件不難發現,環境問題是長期累計的結果。公害事件中,一個工廠將有毒有害的物質排放到環境中。開始對人體并沒有影響,但是當問題累積到一定的量的時候,就會帶來損害。在環境治理階段,要秉持預防的理念,從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

易變性: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決定著環境問題的多變性。實踐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是在變化的,環境問題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轉變、條件的改變、環境的變換或者出現一些外力介入的問題,都可能會影響環境問題的發展。環境問題的這一特點加大了環境治理的難度。

不可逆轉性:環境問題出現之后就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消除。在不尊重大自然的過程中,大自然會給以人們更多的懲罰。史料記載,樓蘭古國的環境非常的好,但是人們不懂珍惜,濫砍濫伐致使土地出現荒漠化問題。在認識到問題之后已經難以挽回,最終導致樓蘭古國被埋沒在荒漠當中。

整體性以及關聯性:結合生態發展的運行規律不難發現,環境問題都具備整體性的特點。在地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當中,不同的環境當中也存在著關聯性,并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生態系統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連鎖反應,影響到很多方面。因此,在邢臺市環境治理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以整體的視角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結合行政指導理念保護環境的可行性

不得不承認,人類的大多數活動都不能夠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通過將行政指導融入到環境管理中,可以轉變企業或者人們粗魯對待環境的模式。在近幾年,邢臺市出臺了許多的行政指導措施,調整邢臺市的生態環境,調動邢臺市相關單位以及人員的積極性,并為建設美麗邢臺做出貢獻。將行政指導融入到環境管理的過程中是民生與法治的必然需求,也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行政指導屬于具有預防功能的指導性手段,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引導被約束方的活動,完善僵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存在的弊端。結合這種模式進行管理,能夠調動各方的積極性,督促各方積極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進而推進環保方針貫徹與實施。

行政指導理念在不同法律規定中的體現

通^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都包含環境指導理念的內容。在實踐中,可以以法律法規規定的內容為依托,結合邢臺市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針對邢臺市出現的環境問題,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探討,在法律法規的支撐下,推進行政指導措施的推行。

行政指導有助于矛盾的解決。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行政管理人員和行政相對人之間難免會出現利益上的沖突,如果解決不好,會嚴重的損害人們的利益。如果結合行政命令等方式,又會使相對人喪失積極性。因此,在實踐中,結合行政指導推行,使行政活動實施起來變得相對緩和一些,以建議性的規定引導,以勸告、鼓勵等模式調動行政相對人的積極性,從而緩解不同主體之間的矛盾,推進邢臺市環境保護的發展。

環境行政指導在邢臺市發展中有補充與替代的作用。邢臺市在建設發展中,環境問題也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而支撐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又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導致在出現環境問題后,可能會找不到契合的法律支撐。通過引入行政指導,就可以彌補法律的滯后性的缺陷,給法律的出臺留下充分的實踐。通過運用行政指導的補充作用,推進環境治理工作的高效進行。此外,環境問題一旦出現,很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就發生變化。借助行政指導,可以及時處理這類的環境問題,并對邢臺市的環境進行靈活式的掌控,避免出現問題之后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措施。

篇(9)

中圖分類號 H0

文獻標識碼 A

首都經濟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與河北省三個省市。改革開放來,首都經濟圈各省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北京市在2006年人均產值就達到了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但是,經濟社會發展與城鎮化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水資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過高問題,從而導致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目前,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首都經濟圈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辦法。本研究對于首都經濟圈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首都經濟圈水資源短缺問題仍較為嚴重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主要城市北京市與天津市水資源短缺狀況較為嚴重,而河北省部分城市與地區也存在著水資源結構性短缺問題。

1.北京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北京市水資源無論從總量還是從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來看,水資源都是相當匱乏的。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人均水資源量也僅為117.6立方米,遠遠低于聯合國城市人均1000立方米水資源量的缺水下限。近年來,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年用水量超過40億立方米。每年為滿足用水需求,需要抽采地下水多達21.2億m3,造成地下水超采嚴重,已經威脅到北京市的生態安全。

2.天津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天津市的水資源也較為缺乏,多年均水資源總量只有15.7億立方米。而天津市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人民生活方面的年均用水量則達到了23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情況嚴重。目前,天津市主要依靠引灤河水人津的方式,及應急引黃河水入津的方式來解決城市用水問題。此外,天津市每年的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就達到了2.7億立方米,對天津市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

3.河北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河北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05億立方米,其中的可用水資源總量大約為170億立方米左右。近年來,河北省的年均用水量已經超過200億立方米。因此,需要依靠開采地下水來滿足生產與生活方面的用水需要。目前,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量年均超過40億立方米,如果這種超采行為持續下去的話,將嚴重威脅河北省的生態安全。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首都經濟圈主要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來源于工業化、城鎮化及消費現代化等一系列綜合性因素所造成的。如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天津市石油化工與裝備制造業發展、河北省的鋼鐵、建材等工業的發展所帶來的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問題。此外,城鎮化導致大量人口不斷涌入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導致城市人口規模不斷膨脹,生態環境惡化,生態赤字越來越大。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開始大量進入家庭。但是汽車所排放的尾氣已經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根據《2013年北京市環境狀況公報》,北京市在2013年大氣污染仍較為嚴重??諝庵兄饕廴疚锒趸?、臭氧、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仍處于超標狀態。其中PM2.5年平均值達到89.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達156%[1]。北京市的環境污染問題,不但影響到首都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影響到北京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國際形象與國際交流。

2.天津市的環境污染問題

天津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目前,天津市第二產業的產值占GDP比重仍超過50%,是直轄市中工業所占比重最高的城市。而且天津市的工業結構又以重化工業為主,主要的工業部門有:石油化工、金屬冶煉、裝備制造、電力生產等。這些重化工企業每年需要消耗數量巨大的能源,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費量就超過6000萬噸。巨大的能源消費也帶來了污染物排放較高的問題。2012年天津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達22.45萬噸,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河北省的環境污染問題

目前,鋼鐵、石化、建材、電力是河北省四個主要耗能產業。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97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就超過了2.7億噸。巨量的煤炭消費也帶來了較為突出的污染物排放問題。從河北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來看,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76.12萬噸。也導致河北省的邢臺、唐山、石家莊、邯鄲、衡水、保定和廊坊等城市成為我國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2]。

4.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從首都經濟圈來看,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消費污染、燃煤與建筑施工等,其中消費污染中,尤其以汽車的污染物排放最為突出。2013年,北京市的汽車數量超過540萬輛,不但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而且帶來了極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在首都經濟圈,北京市的各類資源過于集中使得北京市的人口規模不斷膨脹,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北京市不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此外,北京市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等。北京市的功能過于集中必然對資源、環境造成較大的壓力,形成生態赤字。

三、首都經濟圈環境污染治理政策與措施

要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需要采取綜合性的手段,采取多種措施,來從根本上解決首都經濟圈的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問題。

摘要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初中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中物理教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教師的提問技巧直接關系到物理課堂的氣氛,積極探索物理課堂提問技巧,成為每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深思的課題。本文主要討論了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目的是通過教師的課堂提問進一步增強初中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 初中;物理;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 G203.12

TTP/1.1 200 OK Date: Sun, 18 May 2014 07:50:46 GMT Server: Microsoft-IIS/6.0 X-Powered-By: X-AspNet-Version: 2.0.50727 Consuming-time: 271 Set-Cookie: __ReadAuth=wfTUoieJrr/7n3ESruVqc5+TgXCTbLHvPR5XWUjqQORNSM/N/NNSPEWJto429pe7; path=/; HttpOnly Set-Cookie: _SessionId=yudwtjba3djaj3ac33kel0mh; path=/; HttpOnly Cache-Control: privat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gb2312 Content-Length: 163255 河北公共圖書館共享 function checkOS() { var ua = navigator.userAgent.split(";"); if (ua[2].indexOf("Windows NT 6.2")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webpdp/zh-CN/app/d2b8bfa0-dc29-4ad6-94a1-c0bc1ab4652c");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document.getElementById("win8app2").setAttribute("href", "javascript:alert('本App僅在Windows 8下運行!')"); }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jQuery("#nav").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jQuery("#navFooter").children().mouseover(function () { jQuery(this).addClass("over"); }).mouseout(function () { jQuery(this).removeClass("over"); }); //checkOS(); }); function doPrint() { var bdhtml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var sprnstr = ""; var eprnstr = ""; var prnhtml = 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 + 17); prnhtml = prnhtml.substring(0, prnhtml.indexOf(eprnstr)); var _first = "解決首都經濟圈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主要策略與重點措施分析

作者:姚騰霄 來源:東方文化周刊?理論(上半月) 2014年3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一、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誤區

初中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態度,而在實際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課堂提問的誤區,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一)只講不問

有的初中物理教師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缺乏“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態度,整堂課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提一個問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滿堂灌”的課堂效率不高。

(二)不顧大局

每個學生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造成學習成績有差異,有的物理教師眼中只有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提問問題時也主要提問這部分學生,冷落了大部分學生;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的提問沒有層次性,讓學生難以回答,甚至對物理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懲罰性提問,使學生難堪。

(三)不理不睬

在上課之前,老師都是有備課的,有的初中物理教師為了趕進度,怕影響到既定的授課內容,對于學生突然的提問不理不睬,或者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這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1]。

二、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

課堂提問是優化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中生剛接觸到物理學科,在課堂提問中更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一)提問要精心準備,有明確的目的性

優秀物理教師的課堂提問看似隨意,實則是經過精心的準備與考量的。初中物理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問題是什么,估計學生的答案會有哪些,對于每一種答案的出發點又是什么,最后怎樣回歸到提問的重點等等。每個問題都需要物理教師的精心準備,通過課堂提問也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回顧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二)提問要有新穎性與趣味性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意識還不夠,“玩”心還比較重,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態,將趣味性的東西與物理知識點相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

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提問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趣味性與新穎性,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打造一個解疑、生疑問題環境,從而在愉快的課堂環境學習知識、掌握能力,親身體會到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感、優越感、滿足感。比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中,如果拿一個金屬片和小羽毛,問學生:“哪個物體下落的快?”這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基于生活經驗,學生往往會認為金屬片下落的快,接著老師可以做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兩個物體的下落情況,在實驗面前,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對生活經驗產生懷疑,老師在趣味性的實驗結束后,就可以引入自由落體運動的相關知識了。

(三)提問要有層次感和梯度感

初中生的知識儲備、思維能力、認知結構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因此,物理教師的提問要有層次感,層層深入,從簡單問題開始,逐漸的引入深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具體說來,物理老師在設計提問問題時,要區分難易程度,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提問學生,簡單的問題留給那些思維反應較慢的學生,考慮到中低層次的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的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比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章節時,老師在講解完了摩擦力的相關物理知識后,可以以自行車為例,層層遞進的提問,加深學生對于摩擦力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走呢?”學生可能會回答:“腳蹬了自行車。”教師可以接著問:“如果把自行車支起來再蹬還能走嗎?”學生會回答:“不能。”教師再問:“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支起來后自行車不再與地面接觸?!边@樣就能得到結論:自行車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給的向前的摩擦力[2]。

因此,物理課堂提問要注意層次感,如果問題設計的過大,大多數學生將會感覺無從下手,而層層遞進的提問方式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使學生容易接受抽象的物理知識點。

(四)對學生的回答要進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對于問題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回答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老師都要給出一個適當的評價,回答的好,好在哪里;回答的不夠準確,缺少了哪幾個方面。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的物理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當學生回答完問題后,也不做過多的評價,直接拿出正確答案,這實際上忽視了問題的意義,特別是對不確定的或錯誤的答案,尤其不能放過,缺了什么,錯了什么,應該落實下來,這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總結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課堂提問藝術直接關系到初中物理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初中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初中物理課堂提問式引導學生學習、優化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物理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提問技巧,讓枯燥的純知識學習變成快樂的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輕松學習。

篇(10)

當前,農村突出的三類環境問題:一是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的各類污染。二是由于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的人居環境污染。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規模迅速擴大,但在“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未能跟上,每年產生約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三是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的工業污染。

農村環境污染為何愈治愈劣,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因素: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加之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的特點,導致目前的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適,導致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是典型的發展不當和發展不足帶來的。解決此問題必須看到一個重要約束一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可能仍將繼續存在,仍然會有相當多的人以小規模的農業經營為生。此約束決定了農村污染治理可采取的措施是有限的。它們首先必須確保農民受益并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任何激進的、外部輸入性的、單純管制性的政策都有可能面臨失敗。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的經驗也說明這種問題必須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速度的情況下統籌解決,即兼顧“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這與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的思路是一致的。

據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應采取以下4方面的對策。

一是要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和基礎體系建設?;局贫劝ㄓ嘘P法規、標準、管理制度及其支撐體系。制訂《全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在管理制度建設中,應抓好3個重點:首先是逐步推行建設前環境影響評價、“環保三同時”和排污收費等環境管理制度。其次是加強環境保護的機構和能力建設,完善農村環境管理基礎體系建設,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一體化。第三是將農村環境保護體現在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中。在地方規劃中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二是推行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籌資機制和“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全面貫徹“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政策,推行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籌資機制,加大財政資金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明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資金渠道和部門責任,使農村的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和聚居點的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有明確的資金來源。同時,應加大排污費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體現對受害者的補償。“開源”之外,必須采取有力的“節流”措施,即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部門分割、重復建設以及“自下而上”決策等問題。對于農村面源污染這樣涉及面廣的污染,應將治理資金集中到一個部門統一調配。對于農村聚居點的公共服務資金使用方式和方法,應逐步建立農民自主決策機制。

上一篇: 高效溝通的定義 下一篇: 園林工程安全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色色导航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A∨中文字幕色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午夜免费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 午夜AV不卡免费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