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9 16:07: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機械電子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發展歷程
在機械電子工程發展初期,主要體現為手工制作,生產力水平較低,資源技術等對其發展產生制約。為了提升生產效率,逐漸朝著機械工業方向發展。在生產線階段,機械工程己逐漸發展到流水線生產,實現標準化大批量生產,.這一生產模式使勞動力得到解放,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同時生產效率也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生產仍就以進口為主,生產成本較大,在市場方面缺少適應力舀靈活性較差,難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在機械電子產業發展階段中,產品生產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對于不斷變化的產品需求產業化發展能夠滿足。
(二)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特征
機械電子工程是復雜綜合性學科,同各類學科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機械電子工程發展要以計算機、電子以及機械為基礎,結合其他學科做出合理、科學的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求每一個模塊都能夠實現有機結合,進而使得各個模塊都能將其最大優勢發揮出來。機械電子產品內部結構簡單明了,并不復雜,無需復雜原件的投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產品性能得到提升,進而擴大消費市場,
二、人工智能簡述
人工智能是一門復雜,并且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所涉及到的學科比較多。也可以說,21世紀人工智能是最偉大學科之一。人工智能實現了對人的智能模擬,并且能通過計算機使認得智能化得到進一步的延伸,人工智能這門學科有著較好的發展潛力。人工智能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經歷下列幾個階段。
初步階段。人工智能在17世紀開始發生萌芽,法國在這一階段成功誕生世界上的第一部計算機,這一計算器只是單純的能進行加法簡單運算,但是仍就轟動世界,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對這項技術開始進一步研究。在最初階段,人工智能并沒有明顯的進展,主要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與總結知識,這為今后人工智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展初始階段。美國人在二十世紀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專業用語。在這個發展階段,人工智能主要以證明與闡釋為主要體現,在這一時期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就是首要任務。
發展起伏階段。隨著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也處于持續的發展階段,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要想使人工智能模仿和人類思維同步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對于人工智能的科學研究僅僅是停留于簡單映射層面,.對于邏輯思維的研究仍就沒有突破性進展。不論怎么說,在發展的起伏階段,人功能智能也在發展中得到了技術創新,特別是在系統方面、計算機機器人以及語言掌握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起伏階段發展以后。在這一階段,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得到了發展,尤其是第五屆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的召開,人工智能逐漸朝著知識層面的方向發展,大部分的人工智能研都會結合相應的知識工程,在這個階段中,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工智能應用于實際工程中。
穩步發展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由原本的單一主體朝著集中統一主體的方向發展。關于人工智能在實際中的運用以及研究,受到了互聯網技術的影響。網絡的普及與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在傳送方面發生率重大性變革。在人們逐漸進入信息化社會后,在信息有效處理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模擬設計方面,機械電子工程的發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大力支持。
三、機械電子工程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對于信息人們越來越重視。在21世紀,互聯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信息的傳遞也逐漸注入新鮮血液。互聯網應用的普及說明人們正朝著信息時代的方向邁進,在社會逐步信息化以后,更加需要有人工智能這一技術的支持,特別是機械電子工程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機械電子系統本身缺少一定的穩定性,這樣在機械電子工程設計方面就有著較大阻礙存在。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的處理量持續增大,并且較為復雜,有些時候需要同時對不同類型的信息進行處理,所以需要采取人工智能的支持才能完成信息處理。人工智能主要包含模糊推理系統、神經網絡系統這種兩種方法。神經網絡系統傾向于對人腦結構的綜合分析,模糊推理系統更加重視對于語言信號的分析與理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僅僅采取單一的人工智能方法,明顯己經無法適應目前社會中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所以,對于人工智能相關問題的研究正逐漸朝著多方位、全面的人工智能方向轉變。多方位全面人工智能系統通過模糊推理系統和神經網絡系統相互統一的方式,揚長補短,將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得二者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工程機械的電子商務,其實喊了很多年。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電子商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價格的透明化、產品的在線交易、產品運輸及售后服務支持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能盡快化解的難題,這都需要整個行業人士做進一步的溝通和嘗試。在新機市場,目前想推行電子商務確實較為困難。但是,在二手機和配件市場,電子商務已經非常活躍。
目前,專業的二手機從業人員(車商、中介)都是以QQ、微信為主要營銷工具,對于價值不高、又相互信任的買賣雙方,買家可以在不看車的情況下直接付款讓賣家發車。據筆者了解的情況,由于微信相對更私密,用戶使用頻次更高,目前的成交效果相比QQ更好。在微信沒有出來之前,QQ是這些二手機從業者的主要營銷工具。配件交易方面,二手配件以直接發貨為主,收款有直接打款、也有物流公司代收的,目前交易也非常活躍,雖然每筆業務的收入大都沒有做整機多,但量大了收入也十分可觀。新配件的銷售,主要通過QQ、微信、淘寶等渠道,筆者的一位朋友,在沒投入太多精力的情況下,每個月的淘寶銷售額達幾十萬元,而且他做的是價值相對較低的常用保養件。可見,從二手機和配件來看,電子商務也是越來越受歡迎的。
但是,目前這個行業沒有監管,都是靠誠信去實現交易,“被騙”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通過上面對二手機、配件市場的描述,你會發現如果一個從業者既有客源、有信譽,還有實力,那這個從業者的業務肯定不錯。但上述條件不是所有中介都可以滿足,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個平臺可以幫他們滿足所有條件,并且提供相應的交易安全保障,二手機、配件從業者會依賴這個平臺嗎?答案是毋容置疑的,到那時,這個平臺就可以創造出新的交易規則,整合市場,誰定的標準誰就是市場領導者。
最后,工程機械新機的銷售,未來能否在網上直接銷售?筆者認為這事肯定是可行的。筆者舉個例子拋磚引玉一下:例如新機廠商可以推出電子商務渠道的“定制化產品”,這種配置的產品只通過網上銷售。但這種產品最好是廠家直銷的產品,如果是通過商銷售的產品,需要與商協商好,給商一定的服務費用,讓商提供后續服務。
作者:蘇宇單位:易極環中(北京)拍賣有限公司
從知識結構上來看,機械電子工程是機械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門復合技術.由于是多學科的綜合,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所學課程都來自于以上幾個學科,希望利用幾個學科的知識交叉、滲透培養出知識面較全面、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技術人才.
1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辦學現狀
從人才培養層次上劃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在本科層次上分為二種情況,一種是學校獨立設置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由于機械電子工程本科專業屬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外專業,申請較難.目前在全國本科高等院校中設置機械電子工程本科專業的只有三十多所,如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同濟大學、上海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江蘇大學等高校.另一種是學校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和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兩個專業下開設的機械電子或機電一體化專業方向,這種學校數量眾多[M.
2舊版培養方案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通過與我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相關基礎課、專業課教師、各年級學生(含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座談交流后發現了如下一些問題:
2.1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反饋,專業學習內容齊全,寬口徑實現較好,但寬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夠;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體現不深入,在某種程度上理論性教學占據更主導的位置.
2.2與各年級同學座談時,學生普遍反映課程科目較多,同類同性質科目存在,有重復之嫌疑,跟專業聯系不是特別緊密的課程較多,應當做適當精簡.
2.3在與任課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04版培養方案的某些課程的設置純粹照顧了教學,與教師的科研關系不夠緊密,兼顧不到科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的教學激情得不到最徹底、最完全的釋放和發揮;學生的鉆研能力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通過暴露出的問題我們發現如何能夠做到在寬口徑的同時能夠有所精,確實是一個難題.綜合其他院校同類專業的調研情況,我們認為,應該盡快明確一條貫穿專業學習的主線,主干課程的設置應該服從和服務于該主線,同時,該主線與任課教師的科研工作還能夠緊密相連,不出現脫節和不相關現象.這樣可以保證在提高了教師科研能力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參與研究的能力.
3新版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修改的幾個思路
3.1面向市場,培養合格人才.為了培養具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較強的工程創新能力,能在機電工程領域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和產品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工程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機械電子工程培養方案必須進行改革,使學生掌握以下知識和能力:(1)掌握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2)系統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具有某個專業方向所必需的專業知識;(3)具有機電一體化系統和產品的設計與制造、檢測與診斷、控制與仿真的基本能力;(4)具有新型機、電、液、氣等一體化產品和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能力;(5)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和測試的基本理論和技能;(6)具有機電產品的技術經濟分析與生產組織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56.
3.2厚基礎,重實驗,強能力.工程實際要求我們的學生既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又要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動手能力.加強基礎課的教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數理基礎、工程基礎十分必要和迫切.機械電子工程這個學科是一個工程應用型學科,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形成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因此,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是本次修改培養方案的一個主要出發點和前提,加強設計型實驗的比重,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我們的課程設置為兩大模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分為:數學與自然科學(1學分,516學時),外國語言文化(3學分,256學時),藝術與人文學科(2學分,36學時),哲學與社會科學(5學分,232學時),科學技術與社會(2學分,32學時),基本技能訓練(學分,72學時).在總學分和總學時都有較大幅度壓縮的情況下,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課模塊得到加強.
專業教育分為:相關學科基礎(2學分,240學時),機械工程基礎(25學分,460學時),計算機與控制基礎(7學分,312學時),專業課(9學分,160學時),集中實踐環節(4學分,58周).
專業教育部分總學分由04版的81學分調整為88學分(不包括畢業設計環節).其中理論課學分由04版的54學分調整為62學分,増加8學分;集中實踐學分由04版的27學分調整為26學分,減少1學分.專業教育部分總學時由04版的1072學時調整為882學時.其中必修課學時由04版的700學時調整為680學時,減少20學時;選修課學時由04版的372學時調整為202學時,減少170學時;集中實踐環節由04版的27周調整為26周,減少1周.
3.3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課程在人才培養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實踐教學環節的技能訓練應由淺入深,理論課與實踐課交互安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分層次進行,形成立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在集中實踐環節安排上主要考慮了以下因素:
1)基礎專業知識的認識.對于初學者而言,認識自己所學專業十分必要,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在第2—4學期安排了工程訓練A、計算機繪圖實習、工程訓練B、認識實習、電工電子實習,讓學生能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有一個初步認識,并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實踐技能.
2)資料查閱和提煉能力的培養.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大學期間各種專業論文寫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以文字等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第5學期安排科學研究訓練,重點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實地調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資料,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方法.
3)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專門知識的掌握.企業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6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實習,能讓學生在實習企業的工作崗位上體會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作用,并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機械電子工程知識的綜合運用.當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達到一定的程度,在第7學期安排基于工程棚專、麟合訓練—數控技術專業綜合訓練和機器人技術專業綜合訓練.通過專業綜合訓練,使學生全面、深入、綜合地將所學各科理論和技能融會貫通,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基于以上認識,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集中實踐環節主要有:工程訓練A、計算機繪圖實習、工程訓練B、認識實習、電工電子實習、科學研究訓練、創新設計、專業實習、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論文等環節.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集中實踐環節主要采取如下方式進行:
1)建立校內專業實驗室和實習基地進行實訓.在校內實習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全面、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培養運用知識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好專業技能,我們重點在校內專業實驗室、工程實踐部、計算機實驗中心開展實踐,為學生實訓提供的實習環境,并指定教師進行實踐課程的計劃制定、實踐動員、過程指導、總結、成績評定等工作.
2)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認識實習和專業實習.校內實訓,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業務感性認識,有著一定的優勢,但仍不能取代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只有到企業實習,才能身臨其境,才能真正接觸相關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因此,我們將逐步建立機械電子工程的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
3)進行定期講座、輔導等方式完成研究性實習.如科學研究訓練,主要采取講座、調研、撰寫文獻綜述等形式進行,主要采取導師指導的形式.
綜上所述,實踐性教學在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各環節、各方面應是相互聯系、相互銜接、相互補充、有機結合的,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才能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實踐育人的目標,滿足社會對機械電子工程人才的需要[783.
4新版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解決的主要問題
培養方案修訂總體思路是完善教學內容與體系,體現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在機械與電子跨學科之間的結合的特色,加強在機械制造、控制工程基礎和工業控制技術的研究、學習.
課程體系設置時加大了基礎課程和工程技術基礎課程以及專業方向主修課程量.以機械制造基礎和控制工程的內容設置為主線,通過設置專門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寬廣的專業技術知識(如機械制造基礎、控制工程基礎、PLC等),使學生既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又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面及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通過工程制圖、機械設計基礎、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和外語等課程,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制圖、計算機和外語等基本技能.
新版機械電子工程培養方案解決的主要問題:
4.1專業方向進一步明確,并與教師科研方向結合
為了加強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加強了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公共基礎課控制工程基礎與其他課程的聯系,明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方向為機電一體化專業,并將其具有代表性的數控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在培養方案得到落實和強化;同時,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部分教師的研究方向為機器人技術方向和數控技術方向,將相關課教師科研工作與專業方向主線緊密相連,不出現脫節和不相關現象.結合教師相關科學研究方向的成果開設實踐課程,這樣可以保證在提高了教師科研能力同時也在專業相關實踐教學活動中鍛煉了學生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和進一步學習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礎.
4.2突出體現專業方向的基礎課和方向課核心地位
專業基礎課中核心課程為:控制工程基礎A、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機電系統設計;專業方向課中的核心課程為:數控技術、機器人技術A.
4.3必要課程整合
根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方向的設置,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主要包括04版培養方案中的機電傳動與控制(2/40)和機電系統設計(2/50)整合為機電系統設計(3/56)等.
4.4強化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為増強本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訓練,在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機電系統仿真技術、專業綜合訓練等教學課程,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機電工程中的運動學仿真、動力學仿真、機電系統控制等問題的能力.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要求
所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的總稱。按照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養目標要求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2專業設置要求
按照“厚基礎、寬專業”的要求,厚實公共基礎、專業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設置大學科、寬口徑的專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專業面過窄的局面。
1.3課程體系要求
按照“拓寬基礎、淡化專業、增強實踐”的要求,辯證地處理好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的關系,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要增開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1.4教學方法要求
著力體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學生的個性。
2.機械電子工程創新教育的現狀分析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看,參加創新活動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剛開始參與時一哄而上,人數眾多,且熱情高漲,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終者寡,五分鐘熱血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有很多機電類學生從事課外科技活動粗枝大葉的多,小打小鬧的多,起點較低。大多數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僅是靠短時間的突擊來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態度,達不到知識的積累和實踐 經驗總結的目的。這顯示了我國創新教育的差距。創新理念遠未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缺乏學習的目標和動力,說明高校在創新理念的貫徹與培養上還是欠缺力度,做得還是不夠。
其次,從參與創新活動的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上看,當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素養有下降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設計與繪圖能力不足。學生基礎理論學習盲目,導致基本功底不扎實,同時對傳統機械方面的知識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電子、控制、軟件等所謂的流行專業;二是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應用不夠。學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書或老師講授過經典的設計方法與案例,相關領域新的思想與理念很淡薄;三是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實驗能力較差。
還有,教師和學生是創新教育的兩個主體,而教育體制是創新教育的基礎。近些年老師壓力陡增,大都面臨著科研、教學雙重任務,面對教學評估、項目經費任務等已經焦頭爛額,而指導學生的工作量評價較低,這導致指導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老師的負擔;對學生而言,舊有的教學模式,重書本重理論,輕實踐輕動手,導致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浮躁,基本功和實踐能力差;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也顯得無所適從。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是創新教育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的土壤。
3.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近年來,通過廣泛調研就業崗位群工作范圍和技術領域,分析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社會人才市場現實與未來發展對人才的有效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為依據,從而確定畢業生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結構和應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形成了“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體系,構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創建了“核心技術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1)“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機械電子學科是基于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所以加強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課程結構體系分為基礎教學、專業教學、專長教學、畢業設計與專業實習四個層面;基礎學習和主體學習兩個階段。在整個三年教學時問內,專業技能實踐培訓模塊貫穿始終。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的基礎學習階段為第一、二兩個學期,學生除進行公共課學習之外,主要學習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長學習是專業能力培養的深化,學生將學習到該專業中最新、最具特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專業學習和專長學習中,學生將利用相關的實訓設備進行專門化技能實訓模塊的培訓,這些模塊包含了機電一體化領域內的最新應用技術,大量采用“實例”和“真實環境”方式培訓。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專業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相結合,獨立思考、獨立探索能力培養同集體協作、共同交流能力培養相結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開展課外制作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佳實踐活動之一,特別是對機電專業學生來說,是開展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的最佳平臺。"。將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上下貫通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個教學體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交叉點和教學重點。相互平行,是指兩套體系的教學計劃相互平行,課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課程知識內容與技術、技能培養相互融合,理論和實踐教學場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兩套體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識、技術和技能培養的落腳點相互交叉。
(3)“核心技術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核心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將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以課堂與實驗(實訓)室、實習車間、工廠車間四點為交叉網絡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嘗試構建“可編程控制技術”、“驅動技術”、“傳感技術”等核心技術。為了突出對學生在這些反映工業自動化技術最具代表性和先進性的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我們構建了針對這些核心技術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學生上機編程、調試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編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診斷技術。該課程設置使學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識和程序操作,同時在相關專業課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場合的應用,而在相關實訓模塊課中學生將PLC技術綜合應用到各種不同的生產環境中去。在每個實訓室都有一種主要技術單元,同時,還有其它技術單元出現,賓主相擁,多次重復,但角度不同,強調的應用領域和水平不同。
4.結語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國民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優勢學科方向。要緊緊抓住人才需求變化的大趨勢,準確定位,嚴謹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使教學緊跟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變化的趨勢,為培養出符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崗位實際需要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周剛毅,李國平.加強校企合作探索機電模具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要求
所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的總稱。按照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養目標要求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級專門人才,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2專業設置要求
按照“厚基礎、寬專業”的要求,厚實公共基礎、專業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設置大學科、寬口徑的專業,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專業面過窄的局面。
1.3課程體系要求
按照“拓寬基礎、淡化專業、增強實踐”的要求,辯證地處理好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的關系,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要增開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1.4教學方法要求
著力體現教學方法的創新,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學生的個性。
2.機械電子工程創新教育的現狀分析
首先,從學生的角度看,參加創新活動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剛開始參與時一哄而上,人數眾多,且熱情高漲,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終者寡,五分鐘熱血的情況屢見不鮮。也有很多機電類學生從事課外科技活動粗枝大葉的多,小打小鬧的多,起點較低。大多數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僅是靠短時間的突擊來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態度,達不到知識的積累和實踐 經驗總結的目的。這顯示了我國創新教育的差距。創新理念遠未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缺乏學習的目標和動力,說明高校在創新理念的貫徹與培養上還是欠缺力度,做得還是不夠。
其次,從參與創新活動的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與實踐能力上看,當前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素養有下降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設計與繪圖能力不足。學生基礎理論學習盲目,導致基本功底不扎實,同時對傳統機械方面的知識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電子、控制、軟件等所謂的流行專業;二是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應用不夠。學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書或老師講授過經典的設計方法與案例,相關領域新的思想與理念很淡薄;三是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實驗能力較差。
還有,教師和學生是創新教育的兩個主體,而教育體制是創新教育的基礎。近些年老師壓力陡增,大都面臨著科研、教學雙重任務,面對教學評估、項目經費任務等已經焦頭爛額,而指導學生的工作量評價較低,這導致指導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老師的負擔;對學生而言,舊有的教學模式,重書本重理論,輕實踐輕動手,導致學生在專業學習上浮躁,基本功和實踐能力差;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也顯得無所適從。一個良好的體制環境是創新教育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的土壤。
3.機械電子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近年來,通過廣泛調研就業崗位群工作范圍和技術領域,分析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社會人才市場現實與未來發展對人才的有效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能力需求為依據,從而確定畢業生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結構和應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形成了“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體系,構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創建了“核心技術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1)“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機械電子學科是基于機械、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所以加強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課程結構體系分為基礎教學、專業教學、專長教學、畢業設計與專業實習四個層面;基礎學習和主體學習兩個階段。在整個三年教學時問內,專業技能實踐培訓模塊貫穿始終。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的基礎學習階段為第一、二兩個學期,學生除進行公共課學習之外,主要學習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專長學習是專業能力培養的深化,學生將學習到該專業中最新、最具特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專業學習和專長學習中,學生將利用相關的實訓設備進行專門化技能實訓模塊的培訓,這些模塊包含了機電一體化領域內的最新應用技術,大量采用“實例”和“真實環境”方式培訓。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專業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相結合,獨立思考、獨立探索能力培養同集體協作、共同交流能力培養相結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開展課外制作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佳實踐活動之一,特別是對機電專業學生來說,是開展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訓練的最佳平臺。"。將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了上下貫通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個教學體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交叉點和教學重點。相互平行,是指兩套體系的教學計劃相互平行,課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課程知識內容與技術、技能培養相互融合,理論和實踐教學場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兩套體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識、技術和技能培養的落腳點相互交叉。
(3)“核心技術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以核心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將理論與實驗、實訓相結合,以課堂與實驗(實訓)室、實習車間、工廠車間四點為交叉網絡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嘗試構建“可編程控制技術”、“驅動技術”、“傳感技術”等核心技術。為了突出對學生在這些反映工業自動化技術最具代表性和先進性的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我們構建了針對這些核心技術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學生上機編程、調試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編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診斷技術。該課程設置使學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識和程序操作,同時在相關專業課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場合的應用,而在相關實訓模塊課中學生將PLC技術綜合應用到各種不同的生產環境中去。在每個實訓室都有一種主要技術單元,同時,還有其它技術單元出現,賓主相擁,多次重復,但角度不同,強調的應用領域和水平不同。
4.結語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國民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優勢學科方向。要緊緊抓住人才需求變化的大趨勢,準確定位,嚴謹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使教學緊跟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變化的趨勢,為培養出符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崗位實際需要的、高素質、強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周剛毅,李國平.加強校企合作探索機電模具人才的創新培養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中圖分類號] C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6-0135-04
機械電子工程是科技高速發展以及學科相互鏈接的產物,它打破了傳統的學科分類,集機械、電子、光學、控制、計算機、信息等多學科于一體,又不斷通過學科交叉、技術融合和創新,使其本身得到持續地發展,是多技術融合與集成而面向應用的綜合性學科。機械電子工程的本質是機械自動化和智能化,是諸多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裝備產業的基礎,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各行業應用廣泛。因此,機械電子工程的學科特點是該學科隨科技的發展而發展,并且學科知識面廣,交叉性強。
應用技術型高校是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院校的一種辦學類型,是一種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應用技術類人才為辦學定位的,具有其獨特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以及辦學規律的本科大學,其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應該強于研究型大學,理論基礎和專業能力又強于高職院校。所以,應用技術型高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將機械電子工程的學科特點、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三者有機結合,培養能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的,具有良好理論基礎和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尤其是應用創新能力),兼具良好職業道德和學習發展能力的本科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本文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建設為例,就該專業人才模式的培養進行探討。
一、突出專業特色,服務地方經濟
目前,廣東不少高校開設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其教學計劃的制訂大多依據傳統的機電工程教學,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大同小異,課程設置過于追求大而全,一些課程相對陳舊,沒能很好的跟上科學技術的更新發展和結合地方最新產業布局及未來發展趨勢。
近年,光電信息產業(涵蓋太陽能電池、半導體LED照明、激光3D打印、手機、數碼照相機、激光掃描儀、激光打印機,各類光盤驅動器、液晶顯示器,高清晰度電視等等)迅猛發展,并成為廣東省的新興支柱產業。純光學專業和傳統的機電工程專業都不能很好的滿足該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企業需要的是同時熟悉機械結構設計、光學系統設計、激光技術應用、傳感技術、光電信息處理、自動控制、計算機硬件接口和軟件設計等方面綜合知識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我們基于原有專業,進行教學計劃優化設置,通過加強光電技術方面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在原有專業基礎上建設“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應用”培養方向,以凸顯專業特色和提高學生競爭力。
其次,現代裝備制造業是廣東的傳統支柱產業,工業機器人技術則是裝備制造產業技術發展的最新方向和最終目標。隨著人口紅利的持續消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截至2014年11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呈現高低充分發展中間斷層的不合理局面:大專層次和研究生層次工業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已初具規模,本科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則還很少見。廣東省必將實現由傳統裝備制造業(數控技術)向智能裝備制造業(工業機器人技術)的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在機械電子工程專業下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培養方向,有利于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迅速占領人才培養的制高點。
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熱愛教育工作、教學和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專職教師隊伍,是進行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結合專業特色與學科建設需要,需進一步優化和充實師資隊伍,加大引進高層次中青年人才的工作力度。同時對現有師資不斷培養,通過到國內外進修、聯合培養、定向培養來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積極聘請校外相關單位與高新技術企業的專家來校兼職授課。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和教學督導制,加強對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教育技能培訓,定期開展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交流等活動,促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鼓勵青年教師以項目合作、技術開發和科技特派員等多種形式到相關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鍛煉,以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
(二)構建“雙師結構”的教學隊伍
以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實現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所謂“雙師結構”是指以課程建設為載體,由校內專任教師和合作企業兼職導師共同組成結構合理、相互協作、能力互補的教學隊伍,團隊成員中既有學術理論水平高、教學能力突出的專任教師實施理論教學,又有實踐經驗豐富、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和開發能力的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導師提供強有力的實驗技能實訓,形成良好的學緣、年齡、知識結構和以中青年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為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師資保障。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優化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演變,對機電專業的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用人機制等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圍繞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強化專業理論基礎、增強實踐創新能力、拓寬專業知識面為出發點,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在保障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的前提下,增大選修課比例,壓縮選修課的課時數,增設具有先進性、綜合應用性強的課程。實現 “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應用”和“工業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兩個培養方向之間大部分選修課可以互通,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突出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工程能力的培養。
(二)構建學生創新能力體系
為致力于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課堂教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制訂系統的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案。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學校的開放性實驗、科研能力較強教師的縱橫向科研項目研究(以定期舉辦助研崗位招聘的形式選拔)和機電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的智能車開發、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等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活動等第二課堂活動,以及對優秀生、特長生實行導師制等,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整合優勢資源,積極申報廣東省和廣州市的科普基地,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開創新的實體平臺。通過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大學生學術沙龍等學術交流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推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1.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主要是與國家、省級科研院所和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共建基地”、“科技聯合攻關”、“雙向兼職”、“專業綜合實習”等多種方式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聯合培養,強化實踐教學。進行基地的合作共建,硬件上的建設可以改善學生實習基地條件,提升實習培養質量,軟件上的建設是通過協議的簽訂明確合作雙方的責權利關系,使實習基地固定化、實習指導制度化、實習流程規范化。采用“全程雙師制”,即機械電子工程系和實習單位分別指派老師共同指導學生的實習過程以及畢業設計的研究工作。實現指導老師雙向互動式交流,即外面的導師能進來里面的教師能出去的靈活模式。
2.依托對口(重點)企業的定向人才培養模式
學生在校期間就和對口(重點)企業簽訂雙向選擇的協議,實施定向定位的訂單培養模式。對口(重點)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和完善,在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教學環節方面適當考慮企業的實際需要。企業選派科研技術人員參與相關的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學生擇優在合作企業中就業,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提升企業工程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和保證。積極鼓勵企業在學校設立專項獎學金獎勵有志獻身現代制造業、學習優異、表現優良的學生。
四、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
(一)優化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堅持拓寬基礎、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辦出專業特色的基本原則,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根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特點,緊緊圍繞“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這條主線,構建起重基礎理論、強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的一重兩強的培養體系。課程體系的切入點首先應調整教學培養計劃,反映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在精選內容、提高起點、避免重復的基礎上,將課程體系分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三個層次。
(二)加強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
在現有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基礎上,加強現有校級精品課程的建設力度,爭取將其建設成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同時開展相關主要課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爭取有1-2門盡快建設成為校級資源共享課程。
教材建設也是專業建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程教材的選用上,鼓勵選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面向21 世紀教材,省部級以上獲獎教材以及原版外文教材等優秀教材。同時,組織教師立項編寫或參編高質量教材,如普通高等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或精品教材,將行業領域中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提高教材的新穎性、實用性、針對性;積極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CAI課件。
五、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一)以科研促教學
科學研究既是獨立于教學和社會服務之外的大學基本功能,同時又是大學教學和社會服務職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基礎。科學研究對大學的學科結構、師資水平、生源質量、培養質量、畢業生去向和層次等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本專業的專任教師科研基礎扎實,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以“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和“工業機器人”特色研究領域為核心,整合本專業、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及合作單位的科研力量,發揮本專業在經濟發展主潮流的優勢與潛力,在現代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研究、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研究等方向爭取更多的科研項目,并且在項目級別和研究成果方面穩步發展,積極將科研成果和教學內容、人才培養聯系起來。
(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1.培養學習能力,鼓勵創新思維
在教學中,明確教師最主要的職責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按部就班地講授教材,尤其是對于實踐性極強的專業課程教學來說,可采取更為靈活的教學形式。如有些內容教師給出思路,學生自行學習,或者采取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給予點評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師布置相關的一些思考題,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激發其求知欲,使他們自主地去深入探討一些問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營造一種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允許并鼓勵學生在教學環節實施過程中,提出并實踐一些創新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
2.推廣理論實踐教學相結合模式
理論授課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實驗室教學不局限教材,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多指導學生學習掌握一些實用的、應用現場的專業技術和技能,讓學生熟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應用,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產生濃厚的求知渴望,再經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例如一個學時的理論學習,緊跟著一個學時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拿做來教”,學生“用做來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就業能力。
3.建設立體化的教學環境
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手段運用到教學中來,建設網絡學習平臺,以更好地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既減少教師的板書量,又增加了教學的信息量,并且多媒體圖文并茂的生動形式也更容易調動學生聽課學習的積極性。采用模擬現場的動畫課件,由此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后,建設課程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實習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在學習之余鼓勵師生靈活運用微信、QQ等互聯網技術,讓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更加便捷,從而更有利于師生雙方的溝通、協調,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一)加強實踐教學內涵建設
制訂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和實踐教學大綱改革方案;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發展與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整合專業實踐(實驗)教學資源,構建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研究性實驗等多種實驗構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建立健全實驗實訓室(基地)各項規章制度。同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聯系,注重實踐教材和實驗講義的建設。利用綜合實習、科創設計競賽、社會實踐、科研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種形式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實踐能力、職業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建設完備的實踐教學條件
充分挖掘和利用包括實驗室、校內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等在內的各種現有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及創新研究性實驗項目,逐步完善實驗項目庫建設,提高現有實驗設備的利用率。申請學校經費購置新設備和組建新的實驗平臺,不斷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和環境,提高實驗室整體建設水平。構建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
(三)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廣東省光電信息行業和裝備制造行業的企業資源,加強產學研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并積極申報省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利用校外實踐基地這個平臺,與企業合作開展聯合教學與培訓,開展產學研活動。通過加強教師與企業合作,聯合培養學生,讓學生了解企業的文化,掌握企業對相關技術技能的要求,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四)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監控力度
積極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評體系,對實驗實習的各個環節實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證實驗實習達到預期效果。對每一主要實踐教學環節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辦法、操作流程,如各類實習均有相應的實綱、實習任務書和實習計劃,和相關企業簽訂了長期的合作協議,定點進行實習等。
七、教學管理改革
(一)建立教師考評機制
在專業建設中,大力改革教師培養和使用機制,以教學效果評價方式改革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主要評價依據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評價、同行互評和學校督導專家評價的內容,使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學。制訂團隊建設規劃、評價體系,通過搭建交流平臺使團隊成員的交流制度化;制訂互動交流制度,實現校內的教師走出去、校外的導師請進來;發揮團隊的輻射作用,服務區域性地方經濟。
(二)學生實習評價體系
繼續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促進學科、專業發展,實現學校與合作教育單位的雙贏。改革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建立學校、實習基地、用人單位及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能力考核評價機制。除教師對在校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外,本專業將更加注重合作培養單位和社會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并以此作為調整教學改革方向和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對畢業學生進行跟蹤調查,采用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和走訪座談的方式,收集社會各界對畢業生的反映,通過分析研究后作為教學改革的依據。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殿君,焦向東,王偉,陳亞,申愛明.新版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39-42.
[2] 胡天翔.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教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3(30):102-105.
[3] 范紅剛,杜林娟.應用型本科工科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科技教育創新,2010(24):198-203.
[4] 倪娟.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裝備制造技術,2013(5):224-226.
[5] 阮謝永,蔣勝永,朱敏杰.地方高校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2):135-137.
[6] 洪華杰,柯冠巖.關于高校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創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4):64-66.
[7] 蕭澤新,黃美發,陳寧,莫秋云,劉惠娟.光機電一體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作實踐[J].光學技術,2008(S):317-320.
[8] 朱永江.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9] 王福元,倪驍驊.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本科辦學現狀與分析[J].內江科技,2007(11):26-27.
引言
應用技術型大學,是以應用技術類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本科和專科院校,與研究型大學相對稱。應用技術型大學是保證我國高等教育今后持續健康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亮點。
由于應用技術型大學辦學機制的特點,構建一套適合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應用技術型大學教育實現其目標和任務的關鍵所在。
1.應用技術型大學機械類專業轉型實踐教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應用技術型大學大多借鑒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并得到社會的認可;但另一方面,由于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特殊教學性質,使其在實踐教學上還存在一定欠缺,不能滿足培養目標。
1.1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過度借鑒本科高等院校科技型人才的培養方針,人才培養模式、學科體系陳舊,不能很好的體現應用技術型大學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教學目的。
1.2師資隊伍方面,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現有師資隊伍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教學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師應成為學校師資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從出校門到進校門的中青年教師既缺乏教學過程的磨練,也缺乏從事專業工作的經歷,他們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需要不斷提高。
1.3實踐教學方面,教學資金投入量雖然有所增加,但很多應用技術型大學依舊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踐教學需求,沒有完全針對應用技術型大學對實踐教學要求的特色。大多數同學,不能得到充分的動手能力,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有些課程實驗課時偏少,實踐教學環節的規模和水平不能與應用技術性大學的主旨目標相一致。
2.應用技術型大學機械類專業轉型實踐教學的措施
應用技術型大學機械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在于,培養適應現代機械科學技術,系統掌握機械類基礎知識,獲得工程師的基礎理論與實踐的培養與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機械類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從事機械類設計與制造、技術服務等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2.1建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的思路建立新型學科體系
從單純傳播知識向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轉變,從狹窄的專業技術教育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轉變。通過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調整、教材建設和精品課程的完善等方面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引進人才,請有關專家講課、做學術報告和參加學術交流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及各類機械創新大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堅持“強化平臺、環形布局、協調發展”的建設思路。“強化平臺”是指以機械電子學科核心內涵為主干,給予重點建設;“環形布局”是指依托平臺適時派生新的專業方向或新的專業,以外延發展的方式爭取生存空間。“協調發展”是形成學科各專業相互交叉,優勢互補的局面。
2.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根據專業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遵循“引進、培養、聘請”并舉的工作思路,加強師資隊伍梯隊建設。
引進教學經驗豐富的,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特別是具有多年機電設計、制造及技術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雙師型的老教師充實專業技術教育的第一課堂,保證教學質量,起引領作用;培養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由老教師進行指導,充分發揮老教授的傳幫帶作用,培養年輕教師,鼓勵青年教師參加講課比賽、教案展評比賽,使青年教師盡快提高教學水平;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合理、學歷職稱高、教學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師資隊伍。
專、兼并舉,穩妥地擴充專業教師隊伍。形成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體,兼職作補充的教學團隊。以老帶新,滾動發展,培養青年教師逐步成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選拔優秀青年教師進入精品課程組,培養優秀教學專業教師。
鼓勵青年教師參加科學研究和教材建設,由老教師領頭,組織中青年教師參加編寫具有特色的教材;開展校企合作,派送有一定專業教學經驗的中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或科研院所進行培訓實習、聘請企業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到學校掛職,采取雙向交流的模式,與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一道編寫實訓教材。配合學校的有關政策措施,從已有教研項目入手,滾動發展,提高教研水平和級別,多發表教研論文;引導鼓勵教師和企業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發表科研論文。通過教研和科研,提高教學水平。
2.3豐富教學內容,建設優質教學資源
加強“課賽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即學生在任課教師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選擇平臺和開發工具,帶著設計任務進行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習,在學習中完成任務,在競賽中展示成果。
加大教學基礎條件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辦學條件。除滿足公共教學設施需要外,加大實驗室建設規劃,建設綜合性強、規模較大的專業實驗室。
2.4逐步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學校應結合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突出重點,鼓勵專業實驗室的特色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專業課程的實驗室建設力度,用于實驗室和教學儀器設備建設。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著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職能的水平。抓緊建設綜合實驗室;充實已初步建成的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實驗室。
在保證專業教學的同時,逐步開展面向企業的科研服務,加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校內外實習基地的作用,在可能情況下,爭取把部分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放到基地去做;抓緊做好對青年教師實行的專業技術技能崗位培訓,有計劃的使他們獲得教師資格證書,以此擴大對學生專業技術職能培訓的范圍和水平。
3.我學院機械類專業轉型實踐教學的成效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機械類專業全體教師默默工作,盡職盡責,付出了許多艱辛努力,經過幾年的努力,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發展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在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專業轉型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人才培養方案明確
我校機械類專業通過近幾年對社會行業及各大高校的調研,不斷調整專業建設培養方案。結合專業中長期發展的需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西南及重慶地區為重點,服務區域經濟的原則,以新的人才培養觀確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體現“實踐、實際、實用”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
以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例,現設置理論必修課程28門,總計1888學時,其中公共必修課14門計920學時,專業基礎課10門計712學時,專業課4門計256學時;實驗課程13門計272學時,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共40教學周,保證了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
3.2師資隊伍結構合理
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一支專兼并舉、思想素質過硬、知識結構、學歷職稱高、教學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師資隊伍。我校機械類專業各教師均為講師及以上職務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近4年已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教材、科研成果數項,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教學成果及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多項。
為促進學術交流,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的目的,學院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授課競賽,教案比賽和課件比賽;定期在教研室內部舉辦教學研討主題報告會;定期組織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講公開課或示范課,通過多種形式,促使青年教師盡快成長。
3.3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顯著加強
圍繞具有個性化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注重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和內容。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開放性的實驗實習項目,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到目前為止,已建成機械基礎及工程技術檢測實驗室、EDA/PLC實驗室、單片機微機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電力拖動及自動控制實驗室、模擬電子技術實驗室、數字電子技術實驗室、電子綜合實訓基地、嵌入式系統實驗室、力學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
除重慶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外,現已與重慶西源凸輪軸有限公司、重慶鵬程機械廠、重慶威斯特電梯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關系,為學生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學生的素質教育、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多組學生參加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獲得“S”項目一等獎、重慶賽區特等獎、重慶賽區二等獎兩項等獎項,參加重慶市大學生“盛群杯”單片機應用設計競賽二等獎、三等獎多項獎項,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重慶市二等獎、成功參賽獎等獎項。
4.總結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順應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這既是全國新升本科院校的共同使命與挑戰,也是學校再上臺階的必然選擇,應用技術大學是國家競爭力的助推器,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我國大多數高校已經向著應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方向轉變。
總之,應用技術型大學應該立足于應用技術類大學的發展,在實踐教學中,借鑒其他高校的先行事例、不斷探索新的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及動手能力,以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加強實踐教學,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薛小強,袁建寧,王煥,孫志強,潘華彬.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2):55-59.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7-0064-03
一、“卓越計劃”與卓越人才培養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為國家培養各類工程技術人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的轉變,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系列戰略部署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開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重大計劃,旨在培養和造就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的工程技術人才,通過工程教育改革和創新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卓越計劃”啟動后,全國高校紛紛響應,目前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分批次加入到“卓越計劃”中。許多高校根據自身定位與特色,以實施“卓越計劃”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卓越人才培養工作。清華大學確立了建設“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養體系。同濟大學開展了“卓越生源行動計劃”、“卓越課程行動計劃”和“卓越實踐行動計劃”等卓越系列計劃。天津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計劃”高校,包裝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三個專業為卓越計劃實施專業。2010年,學校提出實施“行業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遵循“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形式多樣”的原則,將卓越工程師培養納入卓越人才培養體系之中。“行業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便是組建“行業卓越人才實驗班”。
二、卓越人才實驗班
在教育部“卓越計劃”和天津科技大學“行業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背景下,我校于2011年9月實施了《天津科技大學行業卓越人才實驗班計劃》,組建了“機械電子工程實驗班”、“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實驗班”、“食品與生物工程實驗班”、“工商管理實驗班”四個卓越人才實驗班。
學校成立“卓越人才培養管理中心”專門負責實驗班學生的統籌管理工作,各相關學院成立卓越人才培養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實驗班實行導師制,各相關學院制定導師制方案,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專業選擇、學習進程規劃,并對學生研究內容和方法等進行指導。
實驗班采取2+2的培養模式,學生在一、二年級不分專業,按照大類培養,進入三年級由學生自主確定專業。學生選撥由最初的新生報道后申請報名、經初試和面試合格后錄取拓展為在部分省份采用高考直招方式按大類錄取一定比例選拔與新生入校后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為激勵學生,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實驗班實行滾動機制,根據平均學分績點對學生進行預警、分流與增補。
為加強建設卓越人才實驗班,學校給予了政策上的多方面支持。學校集中優秀師資,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實行資源優化配置,為卓越人才實驗班提供優越條件,通過因材施教地制定培養方案、組建優秀的基礎教學團隊和專業導師團隊、建設專業核心課與雙語課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卓越人才實驗班的教學改革實踐
(一)因材施教制定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培養學生的一套計劃,學生依據培養方案中所要求的內容逐步完成學業從而達到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依據“寬口徑、厚基礎、強實踐”的要求,確定“卓越”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建構合理課程體系,因材施教地制定培養方案是卓越人才培養的前提,也是卓越人才實驗班追求卓越的基礎。下面就以天津科技大學2013級機械電子工程卓越人才實驗班培養方案為例進行分析。
機械電子工程卓越人才實驗班依托機械工程學院和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按照大類招生,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主要學習校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大三開始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分為“機械電子工程”方向和“自動化”方向,分別在機械工程學院和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學習專業領域課程。機械電子工程卓越人才實驗班的培養方案由機械工程學院和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聯合制定,培養方案不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與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的簡單疊加,而是根據對卓越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地制定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和課程體系。
1.培養目標
實驗班以培養卓越人才為目標,其培養方案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需要具備的能力都做出了詳細的說明。通過表一的對比可以發現,非實驗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實驗班無論是在知識學習的范圍上還是在能力培養的廣度和深度上,其目標都區別于非實驗班的學生,更強調扎實的基礎,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2.培養要求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實驗班的培養方案對學生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要求學生在畢業時能獲得9個方面的知識能力:①具有較扎實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和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科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獨立試驗并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②系統地掌握專業領域的理論知識,具有設計機電系統、部件的能力。③具有對機械及電氣工程問題進行系統表達、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論證的能力。④具有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研發的初步能力。⑤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⑥較好地掌握生產過程控制、自動化儀表、信息處理及計算機控制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運動控制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及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⑦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⑧具備一定的科研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⑨知識面寬廣,具有終身教育的意識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3.課程體系
根據卓越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實驗班的課程體系強調厚基礎、強實踐。 ①基礎課程圍繞機械電子工程和自動化兩個方向開設,無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旨在夯實學生基礎,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部分課程是專門為實驗班學生開設的,其他專業不開設,例如大一第一學期開設的《機械導論》是實驗班兩個方向學生的必修課,這在2013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是沒有的。②實驗班培養方案中選修課數量較多,是為了給學生多一些選擇,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課程,為他們提供了更加優良的條件。《工程倫理學》是實驗班培養方案中的一門選修課,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③理論環節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每學期都有實踐環節,各種實習、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與理論課相得益彰,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二)組建優秀的教學團隊
1.基礎教學團隊
優秀的師資是培養卓越人才的重要條件。為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學校為卓越人才實驗班優先選派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學名師授課,并組建了《高等數學》 和《大學英語》兩門課的教學團隊,以團隊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團隊進行教學改革,教學方法研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水平。
兩個教學團隊為實驗班專門開設了《數學分析》、《數學建模與實驗》和《英語口語》等通識選修課,并引導實驗班學生優先選擇專設的這些課程。在日常授課時,教學團隊的老師們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還十分注重能力的培養,實驗班學生在優秀教學團隊的帶領下,還積極參加全國或天津市的數學、英語競賽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專業導師團隊
為了加強實驗班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在基礎教學團隊的基礎上要求各相關學院組建導師團隊。導師團隊由1名負責人和6-8名成員組成,幫助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性活動,開拓學生視野。其主要職責有:指導專業核心課任課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優化;指導學生進行學業規劃和職業規劃;幫助學生提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指導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申報各類創新性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對有研究潛質并準備攻讀研究生的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提早開展科學研究活動。
(三)專業核心課與雙語課建設
為推動實驗班課程教學改革,學校在《天津科技大學關于加強行業卓越人才實驗班工作的若干措施》中提出了建設專業核心課與雙語課。各相關學院已經開始有計劃、有重點、逐步地展開對專業核心課和雙語課的建設。
目前已有理論力學、機械設計、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自動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一)、自動控制原理、電路(一)、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工熱力學、化學反應工程、生物反應工程、食品工藝學、食品技術原理、管理學等幾十門核心課程,其中自動控制原理、化學反應工程、食品工藝學等多門課程既是專業核心課程又是雙語課程。
核心課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的精髓與重點,核心課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相關學院發動優秀教師對核心課程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的改革,選用權威教材,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在雙語課建設方面,鼓勵教師選用國外高質量原版教材開展教學。這對實驗班學生外語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在潛移默化地推動實驗班學生努力學習外語。利于讓學生養成翻閱外文文獻資料的習慣,及時掌握學術前沿動態,也為以后深入地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卓越人才實驗班的教學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僅結合天津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對目前主要實施的改革實踐進行了梳理,如何進一步加強卓越人才實驗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等諸多方面還有待研究。總之,根據學校的定位與專業的特色,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探索,逐步地完善政策制度,將有利于卓越人才實驗班的建設,提升工程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林鍵.“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2]陳益飛.高校培養卓越人才探討[J].教育評論,2013.
[3]張安富,劉興鳳.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4]林華東,張惠典.創新培養模式 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師范學院“卓越人才培養工程”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計算機仿真;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學有其突出的特點,他們中多數人理論基礎扎實,獲取書本知識能力強。但同時也存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足、工程應用背景不夠的缺點。本人通過十多年研究生教學的實踐,結合本學院研究生專業方向、課程內容針對性強等特點,對如何在研究生教學改革中突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工程應用能力等問題進行了一些改革創新。
二、課程定位及課程特點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科學研究的深入與計算機軟、硬件的發展,計算機仿真技術已成為分析、綜合各類系統,特別是大系統的一種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計算機仿真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各技術領域、各學科內容和各工程部門。仿真技術已經在國防軍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內外眾多學者認為,仿真技術“正在成為與理論、實驗并列的第三種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以及科學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術
被認為是“使能”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是仿真科學與技術涉及到的有關具體仿真技術中最為基礎的部分,具有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等特點。
為了拓寬機械工程專業基礎,提高培養對象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專業的研究生應掌握一定的計算機仿真知識與技能。計算機仿真技術課程是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專業方向的研究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考慮專業應用需求并結合教學實踐情況,課程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仿真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分析、綜合各類工程系統或非工程系統提供一種有力的工具,以便能靈活應用所學的計算機仿真技術為本專業工作服務。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術課程的內容方法較多,實踐性強的特點;另一方面,授課對象專業方向較多、授課學時有限等特點,如何解決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講授內容繁多的仿真內容、對計算機仿真技術課程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實踐,以達到計算機仿真技術教學目標。
三、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課程開設初期,由于只是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方向的同學選修,所以所講內容基本針對該專業方向進行設置。隨著選修人數的不斷增加,以及選修學生所屬專業方向的擴大,專業方向包括: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等,基本涵蓋了機械工程學院的所有專業方向。
計算機仿真技術課程涉及多個交叉學科,緊密相關的課程包括數值計算方法、計算機編程、計算機圖形學、高等數學、自動控制原理、現代控制理論、優化設計等課程。如何講出本課程的特點,并充分結合相關課程內容,必須在教學內容的選排上下功夫。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任務驅動、以項目為基本教學單元,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此,為了滿足各個專業方向學生的要求,使他們能夠掌握一門工程分析技術,為后續的學術論文和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提供計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講授該門課程的過程中,逐年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考核方法等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
1.采取項目專題方式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調整授課內容,采用專題教學方法使課程主題內容分明,有利于將仿真方法講深、講透。
2.擴展所授課程內容涵蓋的范圍,包括數值計算、優化設計、圖形可視化、控制系統特性仿真、控制系統設計以及與外部軟件的接口等內容,以滿足各專業方向學生的需求。
3.增加與課程相結合的實驗教學內容。計算機仿真技術本來是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技術,仿真技術本身是在對控制系統分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并結合各個專業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靈活設計若干個專題實驗,使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將該門課程應用于實際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個工程應用實例進行教學,從系統應用、數學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學生從生產實際認知的研究對象,提升到理論高度的學習,應用所學的各科理論知識和技術手段,進行數學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對模型求解以及特性進行分析,獲得直觀結果,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終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例問題的能力。
5.結合學科前沿,進行課堂討論。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對系統的模型、仿真算法設計、仿真及結果分析這一流程后,為強化計算機仿真在實際工程的應用概念,在此基礎上,以項目形式,開展課程學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緯逃胂執技術融合等專題討論。
6.增加實驗環節,培養研究生工程實際應用能力。利用各種平臺,擴充計算機仿真技術資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結合教學團隊的科研課題,設計實驗項目,培養研究生工程實際應用能力。
四、項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基于項目教學法計算機仿真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滿足機械工程學院各個專業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等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計算機仿真技術作為工科研究生的必備研究手段和技術,使學生掌握一門工程分析技術,為后續的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的撰寫提供計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主管單位:吉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編輯部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長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2939
國內刊號:22-1238/T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