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護理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4 17:09: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血栓病人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血栓病人護理措施

篇(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71-01

血栓指血液內的各類栓子,伴隨血液流進人體腦動脈,進而造成血管堵塞,發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出現局灶性的神經功能缺損。而當腦血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同時發生時,其將會對病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更大的影響[1]。現為了分析腦血栓伴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的有效護理措施,我們選取了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腦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1年3月到2013年6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腦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共60例。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有30例。其中,觀察組有17例為男性,13例為女性,其年齡在50到76歲之間,平均為64.1歲;對照組中,有16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其年齡在52到74歲之間,平均為65.3歲。本次所選病人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措施 予以常規性的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調整病人;②若其已經臥床1到2周時間,則將其患肢太高,使肢體的位置在心臟水平的20到30cm左右;③膝關節應微屈,約15度,這能夠預防受壓以及促進靜脈回流;④若下肢DVT為急性者,經多普勒造影發現,選擇臥床休息,其靜脈血栓會顯著增大,因此應讓病人下床進行適當活動。

1.2.2 觀察組護理措施 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加以以下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由于患上此病,病人通常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現象以及患肢腫脹,所以,其極易出現一系列不良情緒[2]。所以,在護理過程中,需密切關注病人的情緒變化,消除其焦慮以及悲觀情緒;與病人建立起友好關系,并爭取其家庭以及社會的支持。護理人員在予以關懷和同情的同時,還將有關此疾病的知識向其講解,再及時地解答其疑問,并介紹該病治療方法,進而使其可以積極地配合相應治療及護理。②溶栓治療時的護理:在溶栓藥物之中,尿激酶是最為常用之一,其不可之前就配好,而應該現配現用;在進行穿刺時,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以及血管損傷,可選擇靜脈留置針,并力求一次完成穿刺,還應避免對同一位置以及同一靜脈進行反復穿刺。進行溶栓期間,應對其凝血酶的原時間、活化部分的凝血酶原時間以及血漿凝血酶的原時間等進行嚴密觀測。此外,還需對有無出血及血尿等進行監測。如果發現,有異常狀況發生,就應馬上告知醫生,避免并發癥發生。③介入治療時的護理:在介入治療之后,應預防血胸或是氣胸形成。若病人為股靜脈穿刺,則包扎時應選擇繃帶加壓,在平臥休息4h,次日就可下床,進行適當活動,這能夠避免血栓繁衍。④健康教育:向病人講解有關疾病知識,以及相應預防措施。鼓勵病人適當活動,這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例如:早期活動及床上進行腿部鍛煉。因為尼古丁會使得人體血管出現強烈收縮情況,進而加重病人病情,所以應戒煙。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χ±s)表示,采用t檢驗或X2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以P

2 結 果

2.1 護理過程并發癥情況 對照組中,有7例病人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23.7%;觀察組中,有2例病人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6.7%。兩組間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經護理后兩組病人療效比較 觀察組中病人下肢的消腫時間與住院時間,都顯著少于對照組,其組間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在臨床中,腦血栓屬于比較嚴重的病癥之一,其嚴重威脅著病人的生命健康。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也是一直常見病,其會出現下肢水腫、郁滯性潰瘍以及繼發性的靜脈曲張等,也對人們健康造成極大影響[3]。當兩者同時共存時,其必將極大增加治療難度,進而影響治療療效以及預后效果。有研究表明,術中予以積極合理的護理,可以極大地提升臨床治療療效,縮短病人治療和住院[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中,有7例病人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23.7%;而觀察組中,僅有2例病人出現并發癥,其并發癥發生率為6.7%。兩組間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對于腦血栓并伴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予以其綜合護理措施,不僅可以減少治療時間,還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莉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并發癥的治療進展[J].哈爾濱醫藥,2008,28(3):50-51.

篇(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人體矯形外科中較大的重建手術,它有效地解除病變關節造成的疼痛,糾正關節畸形,改善肢體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術后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特別是靜脈血栓的形成,有關報導達47.1%,直接影響病人術后康復護理計劃的實施,亦是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醫院的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術前后對患者施于有效的預防措施,做好病人護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髖關節68例,術后無1例深靜脈血栓形成,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66.5歲,跌倒傷37例,車禍28例,無菌性壞死3例,住院天數14~29天,平均21天,手術前后進行健康教育,術后按計劃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無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

2 術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靜脈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任何引起靜脈血流停滯及血液高凝狀態的原因都是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導病人正確的深呼吸及咳嗽動作,適度的床上翻身活動方法等,以減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術后預防措施及護理

3.1手術后72小時內是發生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為手術中制動術后被動、仰臥位和麻醉可使周圍靜脈舒張,加之術中止血帶的使用,術后臥位,肢體處于被動,都能使患者靜脈血流緩慢,此時應及早進行功能訓練。

3.1.1功能訓練 手術后當天至術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應鼓勵并督促患者進行患肢足趾、踝關節主被動屈伸活動,指導病人進行肌肉等長練習,即膝關節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頭肌的收縮松弛運動,收縮10秒,休息10秒為1次。10次為1組,每天至少做10組,同時可以進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腓腸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鐘,以促進靜脈血回流,同時注意健側肢體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縮等運動,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淤滯。

3.1.2手術當天常規進行預防靜脈血栓知識的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在床上側翻身,以側30度為宜,避免髖關節脫位,術后多飲水,24小時飲水量2500~3000ml為宜,避免脫水發生,鼓勵病人進行深呼吸及咳嗽動作,術后第3天開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環進行引體向上運動,方法是雙手抓住吊環,抬起頭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復進行3次,每次15~30分鐘,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環。

3.2手術當天開始到術后5~7天,穿有壓力階差的防血栓的長腿彈力襪,對足背、足跟有不同彈性,可產生由下到上的壓力適度壓迫淺靜脈,增加靜脈回流量以及維持最低限度靜脈壓,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藥涂擦 術后第1天至第10天,我們選用痛腫靈進行外涂患肢,因為痛腫靈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彈力襪,將痛腫靈藥水倒在棉花塊上,濕度適中,以擠壓不滴水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處,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輕柔以皮膚表面發紅為宜,時間為每次15分鐘,每天2次,擦完穿上彈力襪。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適,肌肉酸痛減輕,促進血液回流。

4 結果

本組68例患者中,無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出院后進行3個月追蹤、隨訪,督促病人進行適度活動,髖關節活動良好,伸髖肌和股四頭肌無萎縮現象。

5 討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嚴重關節損害,重建關節功能的重要治療方法,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只要在術前術后進行靜脈血栓知識教育,術后及早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及早采取相應的預防血栓形成的護理措施,使病人樂觀地配合治療,可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達到促進病人關節功能恢復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邱貴興.中國骨科大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指南.中華骨科雜志,2009,6.29.6.

篇(3)

[中圖分類號] R54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96-02

風險管理是對患者、工作人員、探視者可能產生傷害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并采取正確行動的過程[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嚴重而具有潛在潛在危險因素的疾病,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是深靜脈血栓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而在抗凝、溶栓期間可能導致病人皮下、粘膜、消化道、泌尿系、顱內等出血;病情變化快,病人及家屬疾病知識缺乏,醫務人員的疏忽,不合理的護理和陪護易發生血栓脫落,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故在綜合治療護理的同時,還應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能力,以減少護理風險或并發癥的發生,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護理,同時減少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

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非手術治療方案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92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37例,女55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38.6歲,發現下肢腫痛為1-12天,平均時間3.4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學本科不等,按血管外科護理常規進行管理;將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非手術治療方案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108例設為實驗組,其中男47例,女61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40.3歲,發現下肢腫痛為1-15天,平均時間3.7天,文化程度文盲至大學本科不等,積極評估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護理風險實施預見性護理,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兩組治療方案均為抗凝溶栓等非手術治療。

2 方法

2.1 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進行護理風險識別 深靜脈血栓特殊的疾病特點決定了最常見的護理風險有:1)從疾病特點看,可能出現的風險有:肺動脈栓塞、血栓再形成;2)藥物治療后,可能出現得并發癥有:顱內出血、皮下出血、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或過敏等;3)從護理角度,可能出現的風險有:給藥錯誤、護理方法不當、護患溝通障礙、專科知識缺乏;4)病人及家屬:不恰當的護理,如冷熱敷和按摩患肢,未嚴格臥床休息等;恐懼和焦慮;合并癥的惡化。護理人員對每位深靜脈血栓病人進行詳細的評估,根據每位病人不同的疾病階段、病人年齡、文化程度、對疾病的認知以及管床護士的學歷、工作經驗、責任心、家庭背景等具體情況進行護理風險評估。

2.2 建立護理風險管理體制,優化管理流程

2.2.1 健全臨床護理風險管理機制 成立血管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制定本專業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建立護理風險管理流程,對深靜脈血栓常見護理風險進行討論,分析發生原因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和防范措施;護士長定期進行檢查、督導和指導管床護士、病人或家屬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采取抽查與重點跟班檢查方式,對制度落實不到位情況及時整改,每周護士例會進行點評,鼓勵護士如實匯報和記錄,月質控進行講評,討論分析本月發生的護理風險事件和安全隱患,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2.2.2 強化護理安全,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 加強風險管理知識的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做到首診接診時,護士填寫護理記錄首頁認真查體,如實記錄,向病人及家屬詳細交代在治療過程中存在風險和注意事項;建立風險病人的嚴格交接班制度;要求護士在班時對病人存在的風險心中有數,掌握發生風險的預防措施。

2.2.3 加強專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完善新近護士的培訓制度 系統組織學習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熟悉治療方法和抗凝溶栓藥物的藥理作用、適應癥、禁忌癥、使用方法、劑量、注意事項和不良反應,掌握藥物過敏和出血的應急預案。對新近護士專人代教,制定個人計劃,加強專科理論和技能的學習,合理應用資源,新老搭配,加強對夜班、中班和節假日的督導。

2.2.4 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組織護士認真學習《護士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相關文件。

2.2.5 建立巡視制度 按護理分級制度嚴格巡視,危重病員30分鐘巡視一次,病情穩定30-60分鐘巡視一次,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對病人病情做到了如指掌,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2.6 加強護理記錄的管理 經常進行護理文書書寫格式、內容、要求的培訓;護理記錄質控實行護理部、大科部、科室三級管理,對共性和重要個性問題進行匯總和分析,并作為培訓素材。

2.3 常見護理風險的管理

2.3.1 肺動脈栓塞 肺動脈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40%,約11%在出現癥狀的1小時內死亡[3]。為了預防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患肢避免擠壓,并予以抬高和嚴格制動[4],這有利于靜脈血液回流,減輕患肢的腫脹,防止血栓脫落栓塞重要器官。告知病人和家屬疼痛時嚴格禁止按摩、熱敷患肢,并囑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必要時留置尿管,不得下床走動、上廁所等。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宣教,急性期病人,尤其是股青腫和股白腫,在發病3天內可股靜脈切開行Fogarty導管取栓術,為防止肺動脈栓塞,也可在取栓前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嚴密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和動脈搏動情況,測量肢體周徑并做好記錄。

2.3.2 出血 深靜脈血栓病人的非手術治療,包括抗感染、溶栓、抗凝和祛聚療法及一般處理,抗凝和溶栓是治療深靜脈血栓有效和重要的方法。抗凝和溶栓藥物的主要副反應就是出血,如低分子肝素鈉、低分子肝素鈣、華法令、纖溶酶、尿激酶等。在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皮下、粘膜、傷口有無出血點,有無頭痛、嘔吐、神志意識的變化,有無血尿、血便等。定時監測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時間、部分激活凝血酶時間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等,一般將INR控制在2-3之間。女性還要觀察有無月經量增多等。

2.3.3 給藥錯誤 給藥錯誤,包括了忘記發藥、用藥時間錯誤、用藥劑量或給藥途徑錯誤、藥物發錯患者等。部分護士責任心不強、工作粗疏、不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或違反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抗凝溶栓藥物如華法令、低分子肝素鈉等,因個體差異、有無出血和凝血功能報告值差異等,每日劑量可能不同。管床護士需和主管醫生一起查房,嚴格查對,準確執行醫囑。華法令等口服藥由管床護士統一保管,每日定時發給病人并指導服下。告訴病人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以便及早處理。對出院帶藥病人,出口頭指導外,還需發放出院指導單,詳細寫明藥物名稱、劑量、途徑、服藥時間以及藥物作用和副反應,定時來院復查凝血功能時間等。

2.3.4 護理方法不當 靜脈血栓病人需絕對臥床,直至血塊機化及發生肺動脈栓塞的危險過去,約需要15天時間,手術后的患者要督促其在床上做下肢伸曲運動、內收外展動作、足趾主動運動,病情許可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改善血流緩慢狀態,避免血栓再形成。避免患肢反復血管穿刺;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以低鹽、低脂、富含維生素飲食為主。管床須護士熟悉患者的病情,對每位病人的疾病的不同階段實施不同的正確護理。

2.3.5 護患溝通障礙 有效的護患溝通,可以避免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可以得到病人及家屬積極的配合。學習交流溝通相關知識,積極引導護士正確、真誠與每位不同個性病人進行溝通。熱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耐心聽取病人對病史的陳訴,指導患者正確治療配合,嚴格執行告知義務。

2.3.6 恐懼和焦慮 深靜脈血栓患者病程長,費用高,可能血栓脫落引發肺栓塞,且大多有合并癥,病人心理較復雜。良好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告訴患者只要配合治療,堅持用藥,是可以消除患肢腫脹的,并多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消除心理障礙,同時留家屬陪護,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

2.4 效果評價 對下肢靜脈血栓病人實施風險管理前后并發癥的發生,護理風險發生率進行整理比較。

2.5 統計方法 實驗數據用SPSS13.0 for windows系統軟件進行相關統計學處理,應用X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差異顯著水平P<0.05。

3 結果 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前的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92例,發生肺栓塞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顱內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給藥錯誤、發生護理糾紛9例;在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108例,2例發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現顱內、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給藥錯誤、發生護理糾紛2例。兩組護理風險發生率比較(如表1)。

表1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護理糾紛發生率的比較例(%)

4 討論

4.1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醫療技術的提高,提高了疾病的治療效果 改善了人們的保健水平,使人們對醫學功效和治療診斷不疑。但同時,醫療護理風險無處不在,如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深靜脈血栓病人92例中,共出現2例護理糾紛,給藥錯誤出現了7例,腦出血2例,肺出血5例,皮下、粘膜出血9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2例,給病人、醫務人員、家屬的身體上、心理上、經濟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護理風險管理的理念是把發生不安全事件的消極處理變為護理不安全事件發生前的積極預防[5];護理風險管理是對現有和潛在護理風險的識別、評估、評價和處理,有組織、有系統的消除或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對患者和醫院的危害和經濟損失,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6],我科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對深靜脈血栓病人實行護理風險管理后未出現護理糾紛,2例發生肺栓塞,皮下粘膜出血4例,未出現顱內、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給藥錯誤2例,護理風險事件大大減少,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病人實行護理風險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2 在實施過程中應健全管理機制,優化管理流程,同時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 隨著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高新技術的進步,護理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寬,所涉及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復雜,處理不好會增加護理的不安全因素。在實施中健全管理和監督機制,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防范于未然;從法律角度處理護患關系,保障醫療護理活動有序進行;在實施中注重環節管理、優化護理流程。如護理護理記錄是發生護理糾紛的重要法律文件,為了降低護理糾紛的發生率和經濟賠償額度,加強護理記錄的管理非常重要。

4.3 護理風險識別是對潛在的和客觀存在的各種護理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 并分析產生風險事件的過程[7]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為靜脈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的高凝狀態,如長期臥床的偏癱、骨折病人,外科手術或創傷后病人,妊娠或產后等病人,表現為患肢的腫脹、疼痛,嚴重的出現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溫減低,疼痛劇烈。病人精神緊張、焦慮。病情變化快,容易出現肺動脈栓塞等并發癥,及時準確對每位不同個體進行護理風險識別十分重要。而護理人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護理風險意識是風險識別能力的關鍵。

4.4 評估和識別現存和潛在的護理風險 提出并實施有針對性的具體管理措施,對每一項管理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對實施效果有評價和考核;對已經發生的護理風險事件填寫護理不良事件報表,對事件的發生進行討論,并提出整改措施,來有效規避護理風險,避免護理糾紛發生。

5 結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一種嚴重而具有潛在潛在危險因素的疾病,在治療過程中對病人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十分必要,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和藥物副反應的發生,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杜絕護理糾紛的發生;在實施過程中健全管理機制,優化管理流程是基礎;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及對風險的評估能力是關鍵。

參考文獻

[1] 林菊英.護理管理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67.

[2] 汪鐘,鄭植荃.現代血栓病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340-354.

[3] 胡德英,田蒔.血管外科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297-302.

[4] 張佩琦主編.婦產科護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224-225.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224

臨床資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骨科臥床患者286例,其中石膏固定術66例,骨牽引41例,手術179例。男168例,女118例,年齡15~83歲,平均56歲;隨訪3個月~2年。其中有28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癥狀,經過積極治療與護理,7~10天后患肢腫脹明顯消退,未出現肺栓塞等全身并發癥。

骨科臥床病人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分析:①靜脈回流緩慢:久病臥床,術中、術后以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及久坐不動等,可促成血栓形成。②靜脈壁損傷:可激活血小板釋放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同時靜脈壁電荷改變,導致血小板凝集,粘附,形成血栓。③血栓高凝狀態:手術及創傷刺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強;手術造成的失血、脫水等致血液濃縮;另外病人本身常并發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使機體處于一種高凝狀態。

預防、護理體會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DVT在臥床早期即可出現,但多數進展緩慢。70%的病人主訴下肢脹痛,少數病人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一旦發現病人有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墜重感,局部疼痛,皮溫升高等癥狀,應及時報告醫生,以利于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應注意觀察病人雙下肢疼痛部位,腫脹程度,有無色澤改變及淺靜脈怒張;足背及脛后動脈搏動情況,肌肉有無壓痛等。必要時測量雙下肢相對應不同平面的周徑,相差0.5cm以上時,及時通知主治醫師。

常見護理:①基本預防:骨科臥床病人自臥床之日起即開始有計劃進行下肢按摩,由遠端向近端,促進靜脈回流;抬高患肢,鼓勵病人盡早開始足趾的主動及被動活動和股四頭肌的舒縮運動;多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動作;盡可能早期離床活動,逐漸增加肢體個關節的活動范圍及肌力鍛煉;鼓勵病人戒煙,避免尼古丁等刺激引起血管收縮和增加血液黏稠度。②飲食護理:給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每日>2000ml,以利于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改變血液黏稠度。③機械預防:主要是彈力襪的應用,可有效促進下肢靜脈回流;要注意不能在襪的近心端有彈力圈,以免近端壓力太大,反而影響靜脈回流,同時注意觀察彈力襪的松緊度。

術前護理有以下幾方面:①心理護理:護士要耐心予以解釋和心理疏導,以消除其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手術治療與護理。②術前宣教:向病人詳細講解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反復講解并示范各種功能鍛練的方法及重點,直至病人掌握;并向病人家屬講解各種護理措施的重要性,取得家屬的支持與配合,并通過其鼓勵病人,減輕焦慮與恐懼不安。③術前準備:除常規檢查外,著重查凝血四項,血交錯,做好輸血準備,術區清潔備皮,保持備皮區域皮膚完整。

術后護理:①術后臥位: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避免窩處受壓,不要在窩和小腿下單獨墊枕,以免影響深靜脈回流,保證足背處于下肢最高點。②疼痛的護理:術后疼痛是應激反應的一個重要表現,減輕病人的疼痛,有助于各項護理措施的落實,從而可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可采用聊天、看報、聽音樂等方法分散病人注意力,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鎮痛劑或使用鎮痛泵。③藥物預防:我科術后常規應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單位腹壁皮下注射,每日1次,持續7~14天,注射部位在腹壁外側,左右交替。注射時病人取仰臥位,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腹壁皮膚,用1ml注射器。注射過程中,注射部位皮膚始終捏起,維持皮膚皺褶存在,直至注射完畢。同時在使用抗凝藥物期間,要注意觀察有無出現傾向。

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的護理:①臥床休息:早期臥床休息非常重要,抬高患肢高于心臟20~30cm的同時,膝關節微屈15°[1],嚴禁按摩患側肢體,避免血栓脫落,對休克者應取休克臥位,并保持環境安靜,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勵病人逐漸下床活動,但避免劇烈運動。②警惕發生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臨床護理時若發現患者有咳嗽、胸悶、胸痛、口唇紫紺、咳痰帶血等應引起高度重視。除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外,還應及時通知醫生。③用藥觀察與護理:使用尿激酶溶栓期間應準確及時地執行醫囑,嚴格無菌操作,用藥計量必須準確,使用過程中現配現用,以免效價降低;應用輸液泵使藥液準確而勻速地進入體內,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藥濃度[2];并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局部有無出血、滲血和全身出血傾向。④飲食及生活指導:給予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護士應協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脫落。⑤出院指導:出院后仍需穿彈力襪3~6個月,做好彈力襪保養,臥床時抬高患肢,堅持適量活動,不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如久站久坐,以防復發;禁煙;告知病人持續應用抗凝藥物對預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義,但過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腦出血等危險。囑其嚴格按醫囑劑量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凝血酶原時間。

討 論

DVT是骨科病人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因靜脈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及血液高凝狀態所致。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效果較好,如延誤治療時機可造成肢體殘廢,甚至可以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在預防和治療中,護理工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提高預防護理效果,應不斷加強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篇(5)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術后需長時間臥床而較常見的并發癥。由于交通事故、運動損傷、老年病人、血脂異常的人群在不斷增多,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預防[1],為此我們通過對骨科術后病人正確的評估,預見性地從病人飲食、、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護理干預,有效降低了骨科術后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總體發病率,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8月的骨折病例 117例,其中男78例,女39例,年齡31歲~89歲。人工股骨頭置換23例,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2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1例,踝部骨折術后7例,髖關節置換術后18例。脛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膚軟組織重度挫傷1例,脊柱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點強調預防,通過綜合評估骨科術后病人,確定高危人群,預見性地從飲食、、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

1.3 結果 本組117例患者,術后僅4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僅為3.4%,低于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效果顯著。

2 護理干預

2.1 相關知識宣教 DVT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認識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導致的,因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DVT相關知識的宣教顯得尤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解為何骨科術后病人易并發DVT,讓病人及家屬對本病有足夠的重視,灌輸預防為主的理念,為后續開展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礎。

2.2 確定高危人群 對骨科術后病人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將高齡、肥胖、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吸煙、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靜脈血栓史、手術為骨科大手術、創傷嚴重、脊髓損傷的患者作為極高危的重點預防對象。對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靜脈輸液,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以預防血栓。

2.3 干預 術后2h可改變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傾斜,以改善受壓側肢體血液循環,既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是預防DVT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術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確,患肢應高于心臟平面約20~30cm,膝關節屈曲15°,使髂骨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下肢靜脈血栓的好發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因此,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長時間受壓,可在足關節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以利小腿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2.4 飲食干預 飲食對DVT的預防起著重要作用,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積極主動配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時保證每日水分的攝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預防大便干燥的雙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靜脈血管收縮痙攣,因此干預戒煙落實情況,可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轉貼于

2.5 功能鍛煉干預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DVT最積極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鍛煉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進下肢靜脈竇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時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針對不同個體制定不同的活動計劃,加強患者肢體主動與被動活動,是預防DVT的關鍵。方法包括主動肌肉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使用彈力繃帶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使小腿肌群及股四頭肌有節律的等長收縮運動,促使靜脈回流;老人、小孩或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可指導其家屬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貼緊皮膚從肢體遠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進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約30min,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以病人可以耐受的個性化原則。

3 小結

篇(6)

全或部分喪失而致殘,并可發生致命的肺栓塞[2]。

隨著臨床護士對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認識的提高,骨科病人大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尤其重要。近年來,我科對骨科大手術后病人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DVT的發生率,臨床效果顯著。觀察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大手術病人106例,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骨折病人手術,對其護理措施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6例骨科大手術患者,其中男58例,女48例。患者年齡24-92歲,平均年齡為56.2歲。106例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骨盆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56例,股骨骨折17例。

1.2 方法 該組患者經過護士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①基本預防措施。②物理預防措施。③藥物預防措施。由專人負責,主要包括仔細檢查患者情況,觀察下肢色澤、疼痛、腫脹程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表現為下肢腫脹,局部顏色瘀紫,表淺靜脈怒張,Homans征,皮膚溫度升高,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分別觀察記錄術后7天患者雙下肢情況。

1.3 結果 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細致的護理和觀察,本組10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

1.4 護理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術后一種較嚴重的并發癥,根據創傷和手術的不同,發生率也不相同,其高危因素主要為年齡、肥胖、骨折、手術、及人工材料的植入等。深靜脈血栓形成容易造成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下肢活動,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嚴重者血栓脫落形成肺動脈栓塞,可引起猝死[3]。目前認為,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有三個病理因素:①血管壁受損;②靜脈回流緩慢;③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因此,護理人員采取有效預防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對骨科大手術病人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至關重要。

2 基本預防措施

2.1 健康宣教 術前術后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充分講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危險因素及其造成的危害,加強患者認知,提高患者警惕性,使患者主動配合進行肢體活動,術后患者對疼痛耐受差時,可由其家屬為其被動活動肢體,以達到鍛煉的目的,最大程度降低發生DVT的風險。要讓患者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包括:指導、床上排便訓練、下肢肌肉鍛煉及關節活動方法,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訓練,為術后康復做準備。

2.2 嚴密觀察病情、臨床癥狀 術后對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進行嚴密監測,觀察雙下肢皮膚的溫度、顏色、腫脹程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將腓腸肌的有無壓痛及柔軟度與術前比較,注意觀察左右腿

的周徑大小。

2.3 飲食護理 指導患者進食低熱量、低脂、低膽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纖維素飲食,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及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以改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抵抗力。能進食者鼓勵多飲水,禁食者靜脈補液,防止血容量不足。患者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 物理預防措施

足底靜脈泵(VFP)、間隙充氣加壓裝置(1PC)及梯度壓力彈力襪(GCS)均利用機械性原理模擬下肢肌肉泵的功能,促使靜脈回流加速,降低術后DVT的發病率。

3.1 麻醉后按摩 全麻可致下肢血流減少50%,從而促進血栓的形成,而且全麻可使紅細胞變形性減弱,血液粘滯性增高,增加了下肢DVT發生的風險。因此,麻醉后自足部向大腿根部進行循環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4]或應用下肢靜脈泵治療以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2 功能鍛煉 有研究[5]證明,約50%的深靜脈血栓發生在術后第一天,30%發生在術后第二天,因此,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能最大限度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在麻醉消失后,主動進行下肢肌肉及遠端關節功能鍛煉,如:下肢抬高訓練,下肢肌肉收縮舒張運動,足背伸、跖屈運動。鼓勵患者在病情允許及能耐受的情況下在床上做主動屈曲下肢及背伸運動,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減少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3.3 抬高患肢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意義,注意患肢保暖,減輕肢體腫脹,增加靜脈回心血量,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

4 藥物預防

應用低分子肝素鈉2500U,皮下注射1次/天,可有效降低DVT的發生率。使用期間需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及時向醫生匯報患者情況。有高出血傾向者應慎用藥物預防。

綜上所述,由于骨科患者大手術后臥床時間長,術后活動受疼痛影響而被限制,隨著目前人口老齡化,老年病人也越來越多,老年人活動耐力降低,大手術后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術前術后健康宣教,對病人進行正確的評估,術后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嚴密觀察患者術后病情變化。才能大大降低DVT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預防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118-119.

[2] 賀愛蘭,張明學.實用專科護士叢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篇(7)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又稱Buerger病。是一種以中、小動脈節段性,非化膿性炎癥和動脈腔內血栓形成為特征的慢性閉塞性疾病,主要侵襲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小動脈和靜脈,引起患肢遠側段缺血性病變。病人大多為男性,好發于青壯年,絕大多數有吸煙史,常伴有患肢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和雷諾綜合征。臨床表現視血管受累、病變程度、局部缺血情況以及側支循環是否建立而定。常見癥狀為疼痛、肢體發涼、感覺異常、皮膚色澤改變、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端潰瘍和壞疽。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呈周期性發作,經過較長時間病情才逐步加重。臨床表現主要有疼痛(這是最突出的癥狀)、發涼和感覺異常(是常見的早期癥狀)、皮膚色澤改變、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營養障礙性病變、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壞疽或潰瘍。

        【手術治療 】

        目的是增加肢體血供和重建動脈血流通道,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

        1.動脈重建術  有兩種方法:旁路轉流術,適用于主干動脈閉塞,但在閉塞動脈的近側和遠側仍有通暢的動脈通道者;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于短段動脈阻塞者。

        2.靜脈動脈化手術  在下肢建立人為的動-靜脈瘺,通過靜脈逆向灌注,向遠端肢體提供動脈血。適用于動脈廣泛閉塞并且無流出道者,因療效欠佳,應用漸少。

        3.骨髓干細胞移植術  對于下肢遠端動脈流出道差無法進行搭橋,或者由于年老體弱和伴發其他疾病不能耐受手術搭橋的病人。

        4.截肢術  肢體遠端已壞死、界限明確者,需作截肢(指、趾)術。

        5.其他  如腰交感神經切除術,近期效果尚滿意,但遠期療效不理想;游離血管蒂大網膜移植術,近10年來很少見文獻報道。

        【護理措施】

        (一)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由于肢端疼痛和組織缺血壞死,使病人產生痛苦和抑郁心理,醫護人員鼓勵安慰病人,調動其戰勝疾病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戒煙  在該病的治療中,戒煙是所有治療方法的基礎,因此,應向病人詳細講述吸煙的危害性,告知病人絕對禁煙。

篇(8)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44-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輕者可引起患肢腫脹、疼痛等,重者可并發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導致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患者長期臥床、術中、術后及肢體固定等制動狀態使靜脈血流滯緩,以及燒傷創傷及手術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狀態均容易引起DVT的發生。本文主要介紹了DVT護理方面的一些進展及預防措施。

1 DVT的護理

1.1 一般護理: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肢置高于心臟水平20-30CM同時膝關節微屈15°,患肢避免大幅度活動,嚴禁冷熱敷及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造成其他部位的栓塞[1]。非急性期可室內輕體力活動。對于急性下肢DVT者,過去認為需要絕對臥床10-14d,禁止按摩,以防止血栓脫落而并發PE[2]。而近期相關研究認為早期下床活動并未增高PE發生率,相反使下肢的腫脹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多普勒造影顯示臥床休息者靜脈血栓明顯增大。對于急性下肢DVT是否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的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脈搏、皮膚溫度及色澤的變化,注意有無股青腫及股白腫的發生,以及有無胸痛、咯血、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或一過性升高等異常情況,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每日測量并記錄雙腿膝上(10cm)及膝一欣10 cm)周徑,并相比較,了解溶栓治療的效果。若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應高度警惕肺動脈栓塞的發生。出現上述癥狀,立即使患者平臥、囑患者放松并避免活動,即予吸氧及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1.2 藥物治療的觀察護理:在抗凝溶栓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穿刺點、鼻腔、牙跟、皮膚等

有無出血,有無黑便、咖啡樣或血性嘔吐物,有無意識模糊、偏癱失語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機制,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醫師匯報及處理。

1.3 出血的護理: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平均為8.3%,其中顱內血腫和硬膜下血腫是最嚴重的出血并發癥,發生率不超過1 %,平均為0. 9%[3]。護理上應加強病房巡視,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調整藥物劑量和滴速。各項護理操作動作輕柔,防止機械性損傷。齒釀出血,可用冷水漱口。鼻出血,可用拇、食指壓迫鼻根止血或局部冷敷或用0. 1%鹽酸腎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對于穿刺點出血,于穿刺點上方約1 cm處壓迫止血,滲血量較大時,于壓迫止血后再在穿刺點處加1-2塊2cm X 2cm的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并加用沙袋壓迫[4]。

1.4 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仍處于恢復期,患肢可穿具有壓力治療作用專用彈力襪,進行輔助治療,以改善靜脈內淤血癥狀,并減輕患肢下垂后引起的水腫。有抽煙嗜好的患者應當戒煙,以防尼古丁刺激引起靜脈收縮,影響血液循環。出院后仍應當低脂飲食,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鼓勵患者加強日常鍛煉,避免長時間站立,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防止已經再通的下肢深靜脈再次發生阻塞。

1.5 DVT的預防:對高危病人采取的預防措施及護理可以減少DVT的發生,降低死亡率.(1)臥床期間要定時更換,每1-2h/次,定時進行下肢的主動活動或被動活動,如膝、踩及趾關節的伸屈活動,護士要進行指導、監督并檢查病人的活動情況[5]。(2)盡早下床活動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3)需長期輸液或經靜脈給藥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靜水腫、淺靜脈怒張和肌肉有無深壓痛,如有及時通知醫生。CS)合理的飲食、戒煙及保持大便通暢.(4)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狀態)可適當服用活血化癖中藥或抗凝藥物。(5)勿使用過緊衣物,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2 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較常見的并發癥,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將嚴重影響到病人的健康及預后,有時甚至威脅病人的生命,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我們通過加強對高危病人的觀察、護理及傳達相關知識可預防 DVT的發生。因此護理上我們要積極預防,杜絕發生,如果發生則要予認真、細致的護理,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 黃紅建.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fJ].護理學雜志,2002, 17(5): 399-401.

[2] 廖桂紅,劉麗森,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2.18(8):3.

篇(9)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折術后需長時間臥床而較常見的并發癥,是患者圍手術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臨床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交通事故、運動損傷、老年病人、血脂異常的人群在不斷增多,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為7%~45%。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預防[1],為此我們通過對骨科術后病人正確的評估,預見性地從病人飲食、、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護理干預,有效降低了骨科術后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總體發病率,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12月的骨折病例 231例,其中男154例,女77例,年齡31歲~89歲。人工股骨頭置換65例,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32例,股骨轉子間骨折閉合復位內固定38例,股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8例,踝部骨折術后27例,髖關節置換術后18例。脛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膚軟組織重度挫傷4例,脊柱骨折19例,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10例。

1.2 方法

重點強調預防,通過綜合評估骨科術后病人,確定高危人群,預見性地從飲食、、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

1.3 結果

本組231例患者,術后僅7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僅為3%,低于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效果顯著。

2 護理干預

2.1 相關知識宣教

DVT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認識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導致的,因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DVT相關知識的宣教顯得尤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解為何骨科術后病人易并發DVT,讓病人及家屬對本病有足夠的重視,灌輸預防為主的理念,為后續開展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礎。

2.2 確定高危人群

對骨科術后病人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將高齡、肥胖、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吸煙、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靜脈血栓史、手術為骨科大手術、創傷嚴重、脊髓損傷的患者作為極高危的重點預防對象。對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靜脈輸液,以避免靜脈炎的發生。若一定要用下肢靜脈,針頭宜細,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針后按壓力度,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局部血栓形成。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長期用藥者,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以預防血栓。

2.3 干預

術后2h可改變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傾斜,以改善受壓側肢體血液循環,既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是預防DVT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術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確,患肢應高于心臟平面約20~30cm,膝關節屈曲15°,使髂骨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下肢靜脈血栓的好發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因此,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長時間受壓,可在足關節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以利小腿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2.4 飲食干預

飲食對DVT的預防起著重要作用,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時保證每日水分的攝入,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大便干燥的雙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靜脈血管收縮痙攣,因此干預戒煙落實情況,可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2.5 功能鍛煉干預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DVT最積極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鍛煉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進下肢靜脈竇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時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針對不同個體制定不同的活動計劃,加強患者肢體主動與被動活動,是預防DVT的關鍵。方法包括主動肌肉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使用彈力繃帶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使小腿肌群及股四頭肌有節律的等長收縮運動,促使靜脈回流;老人、小孩或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可指導其家屬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貼緊皮膚從肢體遠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進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約30min,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以病人可以耐受的個性化原則。

3 討論

據報道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三大因素有:血流滯緩,高凝狀態,靜脈瓣損傷。[3]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凝血機制活化后所導致的血液高凝狀態。骨科術后病人要臥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動,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膜的損傷,易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其認識到預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的預防方法,如飲食、等配合,加強術前評估,確定高危人群并重點預防,術后功能鍛煉越早,越能有效預防DVT的發生。臨床護理實踐表明,積極、系統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參考文獻

篇(10)

1.2方法重點強調預防,通過綜合評估骨科術后病人,確定高危人群,預見性地從飲食、、功能鍛煉等多方面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措施。

1.3結果本組117例患者,術后僅4例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僅為3.4%,低于國內外報道骨折術后DVT的發生率,效果顯著。

2護理干預

2.1相關知識宣教DVT的發生往往是由于認識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而導致的,因此對患者及家屬進行DVT相關知識的宣教顯得尤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解為何骨科術后病人易并發DVT,讓病人及家屬對本病有足夠的重視,灌輸預防為主的理念,為后續開展的護理干預措施取得病人的配合打好基礎。

2.2確定高危人群對骨科術后病人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將高齡、肥胖、激素替代治療、惡性腫瘤、吸煙、糖尿病、心功能不全,既往有靜脈血栓史、手術為骨科大手術、創傷嚴重、脊髓損傷的患者作為極高危的重點預防對象。對高危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靜脈輸液,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避免在同一靜脈進行多次穿刺,減少對血管內膜的損傷以預防血栓。

2.3干預術后2h可改變一次病人的,使之重力有所傾斜,以改善受壓側肢體血液循環,既可預防肺部感染,又可減輕下肢靜脈壓力,有利于靜脈回流,是預防DVT的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術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確,患肢應高于心臟平面約20~30cm,膝關節屈曲15°,使髂骨靜脈呈松弛不受壓狀態;下肢靜脈血栓的好發部位在比目魚肌的靜脈竇內,因此,為了防止小腿肌肉的長時間受壓,可在足關節下方置4cm厚的小沙袋,使小腿腹部離開床面,以利小腿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

2.4飲食干預飲食對DVT的預防起著重要作用,誘發DVT的重要原因是血液粘度增高,因此積極主動配合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時保證每日水分的攝入,能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預防大便干燥的雙重效果,避免因便秘而腹內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骨科病人以男性比例大,由于香煙中的尼古丁刺激靜脈血管收縮痙攣,因此干預戒煙落實情況,可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2.5功能鍛煉干預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DVT最積極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鍛煉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進下肢靜脈竇的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因此24小時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針對不同個體制定不同的活動計劃,加強患者肢體主動與被動活動,是預防DVT的關鍵。方法包括主動肌肉關節活動、被動肌肉按摩、使用彈力繃帶等等。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使小腿肌群及股四頭肌有節律的等長收縮運動,促使靜脈回流;老人、小孩或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差,可指導其家屬使用向心性按摩手法,即用手掌面、掌根部貼緊皮膚從肢體遠端自下往上、向心方向進行按摩,每日3~4次,每次按摩約30min,功能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以病人可以耐受的個性化原則。

3小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發生的主要原因為凝血機制活化后所導致的血液高凝狀態。骨科術后病人要臥床并限制患肢的活動,靜脈血流淤滯和靜脈膜的損傷,易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使其認識到預防DVT的重要性并掌握相關的預防方法,如飲食、等配合,加強術前評估,確定高危人群并重點預防,術后功能鍛煉越早,越能有效預防DVT的發生。臨床護理實踐表明,積極、系統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骨科術后病人DVT的總體發病率。

參考文獻

上一篇: 特色農業發展趨勢 下一篇: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日韩专区日本一区 | 一级中文字幕片 | 亚洲精品A区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道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