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2 09:15: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國是禮儀之邦,國家歷來對學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視。為加強中小學德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學校開展“文明禮儀伴我成長”等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如“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主題教育活動,文明校園,文明班集體,文明寢室評選活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大手牽小手,共育文明化”等文明養成教育活動,文明禮儀知識推廣普及活動。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大膽探索,精心開展,總結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工作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小學德育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內容抽象、要求過高、教材空乏、方法單一,以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忽視最基本的文明禮儀素質培養等弊端。這種事倍功半的教育,不僅令學生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會不滿意,而且不少教師對此也產生了深深的困惑。因此,全社會尤其是廣大教師開展德育工作必須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抓起。
一、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需要
學校德育,長期以來存在著要求過高、內容單一等問題。學校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活動中證明,從小抓好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引導學生具備基本的文明禮儀素養和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且也受到了廣大家長和社會的一致好評。因此,抓好文明禮儀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特別是中小學德育首先要加強的工作。
二、中小學生成長發展的特點決定必須浸透文明禮儀教育
中小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是這一時期學生的顯著特點。在這一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抓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重點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講秩序、講公德的良好文明習慣,讓他們學會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培養熱心參與、友好交往的能力,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完善個人的素養。只有這樣,到了高中階段,他們才會形成做人做事的原則和方法,提高合作、參與、交往的能力,培養出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性格,形成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樹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這樣培養孩子,就為他們的人生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如果錯過這一關鍵時期,等孩子長大成人后再回過頭來“補課”,只能是亡羊補牢了?,F如今,社會上反映強烈的一些大學生高分低能、缺乏文明素質、言行粗俗、不講公德、損人利己的現象,正是他們從小沒有有效地受到文明禮貌教育的佐證。因此,抓好中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不僅對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利,而且對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幼兒德育有些什么主要特征呢?根據這些特征,我們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又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幼兒德育具有基礎性特征
幼兒德育具有基礎性的特征,是我們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起點。例如,培養幼兒愛勞動、守紀律等優良品質的時候,應通過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得到生活的體驗并從中使幼兒受到熏陶與感染。另外,要把良好的道德培養滲透到幼兒的生活中去??梢哉f,幼兒如果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必須具有一些較基本的能力,假如幼兒沒有這些基礎能力,就無法呈現幼兒自己想要表現的思想行為。
二、幼兒德育具有感知性特征
幼兒德育具有感知性特征,所以,要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就要盡早地采用形象直觀的方法,引導幼兒加入角色之中。例如,培養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及愛憎分明的情感,就可以由演童話劇《小白兔與大灰狼》來表現,以劇中的角色讓幼兒進行分辨和體會。另外,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的感知往往會直接影響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例如,家中老爸常常說粗話、說臟話,幼兒久而久之便能效仿;老媽天天愛打扮、濃妝艷抹,久而久之,幼兒也會酷愛打扮。為此,應給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并隨時針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及時對幼兒進行說服、進行教育,絕不要錯失良機。
三、幼兒德育具有情感性特征
幼兒對身邊的一切,不像成年人那樣以道德認識開始。而是憑借印象斷定是是非非,去憑自己的主觀情趣辨別他的好與壞。例如,一個人不管他的心地如何善良,假如他的容貌丑陋、穿著破爛,幼兒就不會與之接觸,更有甚者會認為他是“壞人”;相反,一個人的內心不管如何陰險狡詐,假如他能呈現溫柔、和善,幼兒就會很快與之接近,把他當作“好人”。正是由于幼兒具有這種以情感體驗為主的心理,就形成了幼兒德育的情感性特征。在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不能空洞地說教,更不能強制壓迫,令其服從。而要正面進行引導,用美好的情感去滋潤幼兒純真無邪的美好心靈,促使幼兒茁壯成長。
在教育領域,對于數學教育的目的,普遍存在認識誤區:數學教育就是為了獲取一定的數學知識,培養一定的數學能力,而沒有涉及數學教育的情感價值觀目標。數學教育是一項內容豐富的教育,它不僅僅是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灌輸與數學技能的培養,還應該將德育教育融入數學教育。雖然在現實的數學教育領域,這一教育理念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德育教育在數學教育中的功能與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在數學教育中,只有找到正確的德育教育方法,才能將這一教育理念變成一種現實的教育實踐。
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將德育教育融入數學學科教學,提出一點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希望可以與其他高中數學教師商榷。
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數學教育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具體的表現。同樣,數學教育也是與時俱進的,是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的。當然,在當今時代,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是密切聯系的。愛國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也不是一個虛幻的夢想,而是要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之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愛國主義的最佳體現。在數學教育中,常常涉及一些數據統計,這些數據統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最基本的數量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通過數據統計與計算,對當前我國的各種社會問題有更加清晰與深刻的認知,從根本上樹立起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在現實中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從而為實踐愛國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比如,在對我國各種資源數量以及人均消耗量的統計中,可以讓學生在明確具體的數理統計方法以及最基本的數據計算之外,更加直觀地認識到我國面臨著嚴峻的資源問題,從而意識到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要戰勝這些困難,需要每一個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努力。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根據數學知識的教學內容進行橫向與縱向的聯系,讓數學教育完全浸潤在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中,讓數學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二、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融入數學教育
數學從來都是與哲學聯系在一起的。哲學是以數學這一自然科學學科為基礎的,同時,又為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從數學的來源上來說,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會遇到各種難題,為數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動力。同時,數學在其不斷研究與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證明了真理的具體性與條件性,為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現實例證。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數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而哲學最基本的教育目標就是對教育對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由此可見,在數學中,時刻滲透著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教育。比如,通過計算,學生可以對時間以及在這一時間段內所完成的工作量有一個非常明晰的認識,而在這一數學計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去完成很多的事情,就需要去選擇。而對多種事情先后順序的選擇過程,實際上也就價值選擇的問題。顯然,對自己更有意義的,是需要首先去完成的事情。而當這件事情對自己與對他人、對社會的意義發生沖突與矛盾的時候,就必然會面臨一個人生選擇的問題,正確衡量自己所面臨問題的價值。當然,這一教育效果的實現,需要教師靈活引導,而不是單純地將教育局限于數學題目的本義上。因此,數學教師的個體素養與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數學教育德育滲透的實現程度。
三、將美育融入數學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由德育和美育組成,他們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既是高等教育的內容,又是實現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徑。
一、德育和美育的內涵
德育的內涵是國內德育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范疇進行具體的理解以及從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西方的教育理論中對德育的理解是“moral education”,即狹義的理解,把德育的概念理解為道德教育。在我國許多人認為德育必須包含更多的內容,即廣義的德育概念,包括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甚至更大范圍的內容包含在內。我們對德育外延的界定可以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則,“守一”即是強調道德教育作為德育概念范疇的最基本的內涵。[1]強調德育應從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培養做起;“望多”是指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的教育內容。即我們把德育理解為“以道德教育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為輔”。從情感方面講德育我們還可以把它理解為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教育者通過美育培養出具有敏銳的感受力,豐富的個性,高尚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的人。美育以形象為手段,以情感為核心,這種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感情、開闊人的視野,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養以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德育與美育的關系
1、德育與美育的相通之處
德育和美育是兩種不同方式的教育,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兩個不同方面,一個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一個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兩者有不同的出發點,卻有著一致的教育目的。德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育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四有”新人,使他們擁有健全的思想和道德。德育的實施過程其實就是對人心靈的洗禮,通過教育對人的心靈的凈化,從而使人們擁有完美的人格。美育則是對人進行思想上的影響,促使他們提高思想覺悟,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由此可見,德育和美育在教育目的上都有著相同點,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培養真善美的人格。
(1)在內容上,德育和美育具有融合互補的內容。德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善,美育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善,他們都屬于人的精神活動的范疇,判斷真真假假、善惡是非,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行為準則和教育目的。從教育內容上講,美和善是一致的,雖然美的事物不一定就善的,但是善的事物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定是美的。以往的美學理論也談到,美和善在本質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屬性,由此也就造就了德育和美育有著一種相互融合的關系。
(2)在心理上,德育和美育有著相通之處。他們都是通過使學生的心理狀態的改變來得以實現的。德育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以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系統,它包括了道德認知、情感、意志以及行為習慣。然而美育的心理狀態是一個感悟系統,它包括了審美感知、情感、理解和評價等。在教育過程中,以上兩種心理狀態在感知和體驗上具有顯然的交融。
2、德育與美育的區別之處
德育和美育作為我國全面教育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存在著相通之處,很明顯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區別,這樣兩者才會融合互補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1)從概念上區分,德育主要以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為主,是為了使學生遵守以社會思想為準的行為規范,并且使他們養成相對應的品德的一種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稱。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美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又稱審美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以美引善。
(2)從教育性質上區分,德育是一種規范性的教育,它側重于人們對社會行為的判斷,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人格。而美育則注重于創新,注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美育和德育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兩者在教學性質上的不同恰恰可以相互補充。美育可以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鑒賞美的知識和能力,把他們通過德育獲得的道德品質內化為心靈美。兩者的相互融合促進學生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3)從教育方法上區分,德育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過思想道德理論對學生進行教育。而美育則是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得到感知和教化。他們在實施方法上的不同使得美育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生動形象、愉悅情感、潛移默化、主動自由。美育在實施過程中的特點恰恰可以彌補德育在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德育中所樹立的道德形象相對之下就比較抽象。美育是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來感染人、教育人,寓教育于美的形象當中。美育是以情感活動為中介具有一定的深邃的教育,它常常使學生身心處于愉悅的狀態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遠的,愉悅情感、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塑造高尚的人格,這是美育的主要任務,高尚人格的塑造自然也就是德育所要表達的主要目的。德育由于學科本身的嚴肅性、邏輯性,決定了學生必須克服自己的情感,接受與適應理性思維的訓練。美育則是不帶任何的強制性,它是靠美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打動人。
通過上述對德育和美育內涵的闡述以及兩者的聯系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德育和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之間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辨證關系。“德”是“美”的靈魂,“美”能促進“德”的養成。因此,加強兩者的相互融合,對于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使學生獲得幸福感,成為真善美的人有著重要的作用。
【注 釋】
[1] 王仕民.德育功能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2-3.
【參考文獻】
[1] 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
[2] 朱紅.美育.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 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
二、概括段落大意、分層次
在高校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忽視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嚴重缺乏社會實踐等問題,進而阻礙了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進行,其效果比較小。因此,怎樣有效開展德育工作,這是當前高校應當盡快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德育工作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在高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高校德育教育能夠指導學校整體工作、學生健康發展,并為其提供保證與動力;同時還能夠加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推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高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傳播、發展先進思想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高綜合素質水平人才的重任[1]。
二.影響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途徑較單一
主要體現在高校德育教育通常僅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輔導員的方式進行,不能滲透到其它各學科的教學中去,仍然采用傳統的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的手段,很少采用德育實踐活動、情感上熏陶等方式。
(二)德育經費與師資力量投入不足
德育資金是開展德育教育的物質保障,師資力量是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兩者的缺乏一定會對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產生負面影響。資金投入不足,會導致很多的德育教育活動不能開展,阻礙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步伐。德育師資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其一是德育師資隊伍的素質不高,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實施因材施教,甚至出現打罵、體罰的現象,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二是德育師資隊伍的數量不足,通常是一人身兼很多班的教學,甚至連專業也不同。
(三)德育工作機制不健全
當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激勵、評估、合力機制并不健全,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認識不足、熱情不高,不能對學生的德育進行合理評估,學校與家庭間缺乏溝通,德育步伐不一致,甚至與社會出現脫節的現象,不能協調統一,使德育教育的成效較低。
(四)德育教學忽視差異和形象
大多數學校仍然進行共性教育,忽略了學生生活背景、思維方式、性格等個體的差異。應該大力鼓勵教師依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采用社會實踐、實物圖標等多種手段進行有差別的道德教學。
(五)不健康媒體內容產生的負面作用
電視、網絡媒體對學生影很大,比如現在流行的各種真人秀類節目,雖然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快樂的平臺,但是也在無形之中給學生灌輸了拜金主義、追求刺激等不良的道德觀和人生觀,可能會使學生誤入歧途。而網絡環境也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學生們還不能很好地分辨,從而影響他們的道德觀念[2]。
三.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加強實踐,讓德育工作“活”起來
高校德育工作應當將品德評價、實踐鍛煉、情感陶冶等方法綜合起來,促進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在德育教育中,應當將教育者和學生的單向關系轉化成以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充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例如對于社會焦點或者較為敏感的話題,應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從各個角度讓學生展開辯論,以便旁觀者、參與者均能夠從辯論中得到某些啟示;促進學生對道德問題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道德思維能力,師生在對話時應當處于平等的狀態,以便進行思想的交流;此外,還應當開展實踐活動,建立各種的德育教育基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的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并利用社會調查、社區訪問等形式來加深學生對社會與道德的了解。
(二)通過校園活動,讓德育“效”起來
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發奮成才”,教師“愛崗愛生”,科研人員“實事求是”,行政干部“一身正氣”,在校園中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同時,根據大學生心理、年齡等的基本特點,開展各種的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起來,在文化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藝術性、科學性,并充分體現德育教育的滲透性,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
(三)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與我國的重視顯性教育不同,很多國家重視的是“隱性教育”。美、法等國家非常注重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比如在發育教學中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外,還培養學生對民族語言的熱愛;生物課程教學中,融入了尊重生命、幫助弱者等等。而我國將德育教育和專業教學分裂開來,嚴重影響了德育教育的效率。所以,應當充分借鑒國外高校德育工作中“滲透作用”等的教學方法。
(四)學校、社會、家庭應當共同努力優化德育環境
周圍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人在無意識中接受了教育。所以,高校德育工作應當將依托大學生生活環境,對德育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環境)進行優化,讓三者建立起統一的教學合力與合作機制。社會德育主要是建設德育的大環境,為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認知提供良好的氛圍;家庭德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修養與行為習慣。家庭、社會、學校這三方德育力量齊抓共管,促進大學生德育的健康發展[3]。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德育工作離不開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活動、離不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離不開符合時展的德育教育方法與內容,它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當對德育工作的條件、環境以及影響因素進行良好的組織、管理,并將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形成合力,一起努力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水平的人才。
作者:宋靜 單位:南陽醫專
參考文獻:
1.“五育并舉,智育為首”仍是教育主流。雖然各校高舉“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旗幟,但實際上仍然是“智育為首”;雖然在新課改背景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仍然占主導地位,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為目的,德育工作被大多數人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
2.德育工作重形式,輕過程,無結果?!罢f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是現在農村學校德育工作的真實寫照。學校只重視方案、制度等形式上的內容,輕視德育過程,結果根本就無從談起,一系列德育方案、計劃都是紙上談兵,德育工作被邊緣化。
3.德育目標定位過高,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方法陳舊簡單。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定位“高、大、空、遠”,遠離學校與學生實際,忽視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為地被拔高,造成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德育內容政治色彩過濃,總是跟著社會政治形勢在轉,學校經常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發文突擊開展熱點政治教育,違背了德育工作的長期性、系統性規律;德育方法陳舊簡單,有些教師仍然采用防范、壓制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疏導與溝通。
4.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有名無實。由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與社會教育內容的不相符,一些家庭“封建家長制”的意識仍然十分嚴重,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明顯不足;社會對學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也明顯不夠。
5.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學校最棘手的問題。在農村學校,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是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他們平時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個性、心理發展異常,有的甚至會違法犯罪。學校對這些學生的管理力不從心,老師就是使出渾身解數,有時也感覺無可奈何。
6.德育評價機制不完善?,F階段德育工作實效難以評估,德育工作考核難度大,至今還沒有真正建立科學化的德育工作評估制度。在教師崗位責任制考核方案中雖有德育工作的考核項目,但在具體評估操作過程中,隨意性較大,操作可行性小,致使德育工作再次被邊緣化。
二、解決策略
1.以人為本,確立學校德育工作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德育的內涵在不斷豐富與充實,但對人的發展將始終成為德育工作的永恒追求。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學生內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道德規范和是非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心態融入飛速發展的新社會。
2.因人而異,確定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要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來開展教育,尤其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制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創新德育工作載體,豐富德育活動內容。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既要加強課堂內的政治、文化、專業課的教學活動和課堂外的文體活動,還要加強勤工儉學、志愿者服務、社會考察、團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4-0335-02
為了適應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要求,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切實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實行素質教育,首先應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學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課堂教學能起到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載體”作用。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這是廣大政治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探討的一個重大課題。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談談自己粗淺的幾點體會:
1思想品德教師首先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理論、新觀點不斷涌現,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充實知識,才能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本領,才能勝任教學。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教師,他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養和道德覺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作為政治教師不能滿足于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要勇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要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2要認真專研教材大綱、學習《課標》要求,探索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1認真開展教學活動,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把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政治素質和行為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注意尋找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點,寓思想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努力使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和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覺悟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2.2努力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前提條件。沒有吸引力,就沒有生命力。在教學中,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熱點”、“難點”問題,聯系實際展開教學。如當前存在“經商熱”、“出國熱”和“超前消費”等現象。在教學中,要講清講透原理,也要敢于觸及現象,善于用疏導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認識問題,使理論知識更具體、更深刻、更生動,從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說服力,就是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用舉例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弄通理論知識,增強思想品德課的信度。如學習十六大報告、國內國際的最新建設成就和時事等,材料要“精”,對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盡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確。材料要“實”,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實際的東西,要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經驗、實際感受的內容來舉例,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內容的起真實感和親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說服力。
2.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意識。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而且還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兩種,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會實踐活動。
2.3.1學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我們不妨圍繞學生的思路轉,當“導演”,而不當“演員”??梢越Y合國內重大時事和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如主題班會、課堂辯論、小品表演、演講比賽等形式,幫助學生走向講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形式?!罢堖M來”主要是根據教學內容或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人士來校做專題講座?!白叱鋈ァ笔歉鶕虒W內容或學生疑惑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
1.問題的提出
聾校是對聽力語言殘疾兒童實施教育的學校。《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要“以人為本,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宗旨”。根據《方案》精神,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統攝并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中。聾校的各門課程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同時,還應依據課程特點,結合學科內容,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主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等方面的德育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的研究也就成為聾校各學科教師都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2.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2.1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揮德育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作用,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人數逐年上升,其中聾啞兒童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成為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聾生思想道德建設是聾校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能夠將豐富的德育內容滲透在各科教學中,是對聾生進行道德養成教育的最佳途徑,具有其他教育途徑無法替代的優勢。
2.2推動聾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聾校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實施教育,為其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繼續接受教育,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為保證聾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育和引導聾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3聾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聾生雖然存在聽力障礙,但渴望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價值。聽力障礙往往會使聾生出現自卑、自私、多疑、分辨是非能力差等性格特征,這無疑會加重他們在日常活動中遭遇困難和挫折的程度,影響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階段是聾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提高聾生的道德認知能力,為其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
3.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障礙性因素
3.1重智力重技能輕德育的思想。
聽力缺陷影響了聾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水平的正常發展,聾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同齡正常兒童少年。聾生家庭希望通過學校教育提升聾生的智力水平,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種導向使聾校課程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傳授和缺陷補償,出現重智力重技能輕德育的傾向。
3.2任課教師對自身的德育角色認識不足,缺乏德育理論知識的指導。
忽視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就是忽視基本的育人功能。[1]很多教師認為德育是品德課教師的任務,缺乏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對自身德育角色認識不足。另外,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時,沒有關于德育方法和規律的系統學習,缺乏德育理論知識的指導,不具備德育工作的敏感性和技巧性,不能將課程中的德育資源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
3.3課程教學中忽略聾生的主體地位。
聾校課程教學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忽略聾生的主體地位和內在需求,沒有把握聾生的思想脈搏,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教學方式以灌輸為主,形式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德育失去生命的活力,不利于聾生道德情感的培養。
3.4教師自身道德水平滑坡。
教師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在課堂教學中將直接影響到聾生道德標準的確立和世界觀的形成。當前開放的社會狀態下,多元的價值觀念對聾校教師產生了很大沖擊,在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下,部分聾校教師的道德狀況出現滑坡現象,其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標準對聾生產生不良影響。
4.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基本原則
4.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聾生身心發展規律。
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新時期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以人為本。聾校課程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首要原則是立足于學生的特殊生理特征,以聾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聾生的聽力障礙往往會造成其思維發展遲緩,智力水平大多低于同齡的兒童少年,思維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導致分辨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斷水平較低。要使道德規范內化為聾生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就要在課程教學中,從聾生的年齡和特殊生理特征出發,立足于聾生的實際生活,挖掘適合聾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易于聾生理解和接受德育內容。
4.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教育聾生樹立遠大理想。
愛國主義是和諧社會下公民的道德基礎和思想基礎,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各門課程都蘊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資源。通過語文、歷史、地理等科目滲透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富饒的物產,激發聾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滲透科技發展史上著名科學家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聾生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同時通過了解我國與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差距,激發聾生克服生理缺陷,樹立遠大理想。通過藝術類科目展示中國優秀的藝術傳統,增強民族自豪感。
4.3以本學科內容為載體,實現教書與育人的良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3-0062-02
課程的考核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考核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職業學校,雖然沒有升學壓力,但考什么、怎么考依然影響著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因此,考試不僅是手段,還是一個把學生引向何處的方向性問題。如何做到以考促學,以考促能?筆者結合《哲學與人生》考核的探索和嘗試,談談德育課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考核評價方式應由單一方式變為多種方式
(一)傳統測試方法仍有存在的必要
試卷試題類考核方式主要有閉卷和開卷兩類。職業學校德育課要不要閉卷測試?筆者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本知識和原理,這些基本知識和原理是培養學生情感和能力的載體,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必須了解和掌握??紤]到職校生的實際,閉卷測試的廣度和深度都要嚴格遵照課標,題目不宜大,題量不宜多,難度要小。
開卷考試是職業學校德育課常用的考核形式,其慣常的做法是把一些題目比較靈活、需要理解的解答的試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這樣的考法,既解決不了平時學習態度和興趣的問題,也實現不了掌握知識、鍛煉能力、培養情感的教學目標。如果說,閉卷考試重在讓學生記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開卷考試則要檢查學生獨立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所以試題宜以選擇、判斷、分析為主。
(二)靈活運用多種形式
除試卷試題類考核外,寫小論文或調查報告、策劃專題小報、演講、辯論、知識競賽、表演、面談等都可以成為德育課的考核形式。如對以知識檢測為主的考核,除閉卷筆試外,還可以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在緊張、熱烈、充滿挑戰的氛圍中完成測試;對思想覺悟、情感體驗要求較高又難以量化的"人生觀"部分,則可以采用教師與學生面談的方式進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綜合采用多種考核形式。
二、考核內容應由注重知識的掌握轉向注重能力培養
德育課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須圍繞考查能力及促進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這個根本來展開。
(一)結合生活實際,考查學生運用課本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充滿了哲理,生活是開放的哲學教學資源。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考核,教師都要有意識地把現實生活引入書本當中,使五彩紛呈的生活成為考查學生知識、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師既可以選取案例讓學生分析、也可以例舉是非讓學生判斷,還可以結合事例讓學生選擇。類似的由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和實際的具體事例構成的情境題不僅考查了知識,而且考查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德育課考核由"知識立意"向"能力培養"的轉變。
(二)結合專業實際,促進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的提高
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以往,教師對學生的考核往往只考慮年級、層次的不同,而很少考慮專業類別。事實上,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力各有側重,不同專業對學生知識、能力要求也有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不僅要求教師"因材施教",還要"因材施考"。實踐證明,凸顯專業特色的考試融通了專業課和德育課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哲學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能力,而且強化并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基礎能力。
三、評價主體應由單一走向多元
(一)學生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理應可以成為考核評價的主體。如筆者所在的教研組在每次非試卷類測試前,都要圍繞測試的主題,根據學生專長,成立由5--7位學生組成的考核小組,教師給出指導性意見,小組成員商量打分,分數以一定的權重計入總分。學生作為考核主體,對他人的作品、表演進行評價的過程,本身就是向他人學習的過程。因此,學生參與考核,增強了主體意識,激發了學習熱情,促進了相互提高。
(二)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不僅指德育課教師直接給任教班級學生成績,而且邀請其他科任教師給學生的表演或作品打分。更多教師參與集思、寫、說、演等于一體的開放性考核,既體現評價的公開性,增強評價的客觀性,從而使評價結果更科學、準確、公正;而且有利于整合各科教學資源,為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服務。
考核是整個德育課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導向作用,所以對當前正在進行的職業教育德育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沒有考核方法的改革,課程改革就不完整、不徹底,如果這一環節的改革滯后,也很有可能使整個改革流于形式。當前,德育課教師不僅需要知道考核形式要多樣化,考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考核內容要淡化機械識記,突出能力培養;更要創新實踐載體,使改革由理念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