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貿易的特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2 09:15: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一般貿易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般貿易的特點

篇(1)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識碼:A

一、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重要性

資產質量是銀行的生命,貸后管理是資產質量的生命線。對貿易融資來說,貸后管理工作更加重要,因為貿易資金的回籠是貿易融資還款的第一來源,也是貿易融資還款的主要來源,貸后管理造成的風險將直接影響融資安全性。但實際業務中,貿易融資貸后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特點

貿易融資特點:1.期限短,一般為90天,不超過180天;2.貨物的物權,易于監控;3.自償性,有自我清償的能力,銷售貨款即還款來源;4.貿易融資品種只能用于與貿易有關的交易;5.銀行將檢查每筆交易申請,確認客戶是否正當使用融資手段;6.進出口貿易每筆平均金額相對較小,如果其中一筆出現問題,銀行的損失也比較容易控制。

通過貿易融資的特點來看,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特點就是以其業務流程本身進行風險防范,在加強對貿易融資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定期審核的同時,特別強調結合貿易融資的業務特性進行貸后管理。具體如下:

(一)貿易融資貸后管理前置性。貿易融資的貸后管理部分只是對前期貿易環節控制的延續,貿易貸后管理起點貿易的起點是一致的,是貿易開始的時候,所以,貿易融資的貸后管理需要前置。

(二)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環節性。貿易融資貸后管理是從融資發放環節入手,對貿易環節進行有效監控的過程,重點工作在于環節控制上。

(三)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時效性。貿易融資貸后對環節的監控是實時的,這與一般貸后管理的定期檢查有很大的區別。貿易融資的期限較短,一般不超過6個月,在融資款項收回之前,需要時時刻刻關注貿易合作,隨時監控貿易過程。

三、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重點

根據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的特點,控制貿易回籠資金,做好貿易環節監控對貿易融資貸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貿易回籠資金是貿易融資主要還款來源。貿易融資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貿易融資的“自償性”,也就是說,貿易資金的回籠是歸還融資的第一還款來源和主要來源。貿易融資授信和支用時,重點考查客戶貿易自身的真實性、時效性和安全性。客戶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及擔保情況,只是辦理貿易融資的輔助條件。

(二)貿易環節監控是貿易資金回籠的重要保障。貿易一般是在貿易雙方履行各自的義務,通過有效的渠道完成的“資金流”、“單據流”和“物流”的交互過程。規避貿易融資風險的首要環節就是協助貿易雙方履行“物流”和“單據流”,同時要有效控制“資金流”。正常的“物流”和“單據流”是資金回籠的前提,控制“資金流”是保證回籠資金歸還融資的手段。以上措施是對貿易過程中的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落實和控制。

四、貿易融資貸后管理思路

(一)加強貸后管理環節監控。根據貿易融資發放的流程來看,可分為“核準、審批、投放、貸后”等幾個環節,具體環節控制如下:1.核準。貿易融資的核準是對發放貿易融資產品的“期限”、“價格”、“規模”、“擔保”等合規性條件的審查,是對發放貿易融資產品的初步審核和研判。這一環節主要對產品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審查。2.審批。是對經辦行落實產品條件和審批條件的審查。這一環節主要對貿易真實性、產品合理性和審批條件落實情況的審查。這也是對“貸前環節”貿易執行情況的檢查。3.投放。是將貿易融資資金按規定進行發放的過程。這一環節主要控制融資資金按照產品特點或合同規定的路線進行流轉,保障貿易正常進行。這一“貸中環節”是按照貿易合同履行義務的控制手段。4.貸后。是落實貿易融資貸后條件和我行貸后管理規定,監控融資資金回籠,及時歸還融資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既要執行我行貸后管理的有關規定,還要監控貸后貿易的順利進行,并有效控制回籠資金的重要過程。這是環節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我行能否順利收匯融資。貿易融資的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對貿易過程管理。以上“核準”、“審批”和“投放”環節控制,是對發放前貿易流程的檢查和核實,“貸后”環節的重點是對發放后流程的監控。在保證整過貿易過程均正常完成,貿易融資的風險將大大降低。

(二)完善貿易融資貸后管理制度。貿易融資業務應注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和貿易的連續性,信用記錄、交易對手、貸后管理和操作手續等情況的審查,并關注貿易過程所產生的銷售收入,以及期限嚴格與貿易周期匹配等。根據業務本身特點,對貿易融資業務實施全面動態化管理。目前,尚沒有針對貿易融資業務的貸后管理辦法,目前多數客戶經理仍按照傳統的貸后管理模式對貿易融資業務進行貸后管理。這會產生兩種風險:其一,一旦企業發生違約,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貨物可能已經被企業處置掉;其二,即使銀行手中掌握物權,但是缺少物權處置的能力和經驗,最終只能通過追索擔保的方式進行財產保全,處于比較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在貸后管理方面,國際業務人員和信貸管理人員責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現象。

針對以上情況,對貿易融資貸后管理制度建議如下:1.貿易融資支用核準制度。貿易融資產品要求和核準的方面太多,制度管理性強,為了減輕二級分支行合規性壓力,省分行國際可以完善“貿易融資支用制度”,將所有貿易融資支用歸口國際部進行審核,國際對產品的價格、期限、擔保、規模等要求核準的項目一次性核準。2.貿易融資貸后管理指引。貿易融資的貸后管理尚無系統的差別化管理指引,制定一套匹配貿易融資貸后管理特點,適合其要求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貿易融資貸后管理指引有利指導對貿易融資業務實施全面動態化管理。貿易融資的貸后管理指引重點指明貿易過程重要監控點,并留下監控記錄。3.完善貿易融資責任認定制度。貿易融資重要手段是過程管理,責任不清,過程管理將無法落實。所以,加強責任認定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原擒龍.商業銀行國際結算與貿易融資業務.中國金融出版社

篇(2)



對于貿易模式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有的學者從國際貿易理論出發認為國家或地區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的比重決定了不同的貿易模式。有些學者從進出口商品結構、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或一般貿易)、出口企業類型等角度來分析貿易模式的特點。



從國際貿易理論的角度分析,國家或地區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的比重決定了不同的貿易模式。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國同時進口和出口同一產品分類目中的商品。產業間貿易是指一國出口和進口分屬不同產品分類目錄的商品,國際貿易發展早期的“進口初級產品,出口工業制成品”即為典型的產業間貿易模式。



在實踐中,貿易模式的劃分還沒有統一的定論。賴明勇、杜希堯(2000),丁文麗(2001)分別將我國貿易結構分為工業制成品貿易和初級產品貿易,使用相關系數檢驗、協整分析技術和誤差修正模型的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工業制成品出口和對初級產品貿易的影響。張小蒂、李曉鐘(2002)根據近年來的外貿統計數據資料,將我國的貿易商品類型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進行分類,實證分析我國出口變化趨勢。金雪軍,盧佳,張學勇(2008)將貿易模式理解為國家或地區貿易的一系列特征的組合,從出口企業類型、貿易方式以及貿易品結構角度來分析貿易模式的特點。通過對浙江和廣東兩省的進出口數據分析,總結出“外向型”貿易模式和“內源型”貿易模式。其中,“外向型”貿易模式主要特征是:外資企業在出口中占主導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貿易為主,產品結構層次較高;“內源型”的貿易模式主要特點是:民營企業出口占主導,加工貿易比重較低,產品層次結構相對較低。



本文對魯、浙、粵三省的出口貿易模式的比較,是基于對三省的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總額的比重,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和出口商品結構角度來對比分析不同的貿易模式。



二、魯、浙、粵三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較



近年來,在國內外市場進一步開放的推動下,廣東、浙江、山東充分利用東部沿海省份的戰略優勢,抓住國際國內經濟較快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有利條件,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貿易不斷深化擴展。從2000年至2009年,魯、浙、粵三省貨物出口貿易飛速發展,在十年中,山東省的外貿出口額累計達到4718.3億美元,浙江省外貿出口額累計達到7771.2億美元,廣東省外貿出口額累計達到23277.2億美元。2009年,山東省外貿出口額達到826.9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額的6.88%,比2000年增長432.45%。2009年,浙江省外貿出口額達到1476.7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額的12.29%,比2000年增長659.62%。2009年,廣東省外貿出口額達到3623.9億美元,占全國出口貿易額的30.16%,比2000年增長294.25%(見表1,如圖1)。



表1: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貨物出口貿易總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山東省



浙江省



廣東省



2000



155.3



194.4



919.2



2001



181.2



229.8



954.2



2002



211.1



294.2



1184.7



2003



265.6



416



1529.4



2004



358.5



581.6



1915.6



2005



461.3



768



2381.6



2006



586.5



1009



3019.5



2007



740



1258.5



3692.5



2008



931.9



1543



4056.6



2009



826.9



1476.7



3623.9





圖1: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貨物出口貿易總額對比



從表3-2和圖3-2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貨物出口貿易總額上,廣東省遙遙領先,2000-2009年廣東省累計貨物出口總額達到23277.2億美元,約為浙江省外貿出口額累計額7771.2億美元的3倍,約為山東省外貿出口累計額4718.3億美元的4.9倍。浙江省出口貿易累計總量居三省中第二位,約為山東省十年累計出貨物出口貿易總額的1.65倍。



三、魯、浙、粵三省出口貿易模式的對比



(一)魯、浙、粵三省出口商品結構的比較



2000-2009年山東、浙江、廣東三省機電產品出口總額以及機電產品的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如表2,圖2。



表2: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機電產品出口額以及占出口總額的比重



(單位:億美元)



年份



山東省



浙江省



廣東省



機電產品出口額



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



機電產品出口額



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



機電產品出口額



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比重(%)



2000



31.3



20.15



59.6



30.66



499.8



54.37



2001



38



20.97



72.6



31.60



553.8



58.04



2002



50.3



23.83



96.9



32.94



726.5



61.32



2003



64.4



24.25



143.2



34.42



997.1



65.20



2004



97.2



27.11



217.1



37.33



1297.5



67.73



2005



135.7



29.42



302.6



39.40



1644.2



69.04



2006



166.9



28.46



423.7



42.00



2045.3



67.74



2007



174.2



23.54



555.9



44.17



2575.4



69.75



2008



244



26.18



680.7



44.12



2835.6



69.90



2009



228.2



27.59



665.6



45.07



2541.1



70.12





圖2: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機電產品出口額以及占出口總額的比重



通過對表2和圖2的計算和分析可得,2000-2009年,山東省機電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年均值約為25.15%,浙江省機電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的年均值約為38.17%,廣東省機電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的年均值約為65.32%。廣東省出口貿易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浙江省和山東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所占的比例均比較低。由于出口商品結構中,機電產品層次較高,廣東省的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廣東省與浙江省和山東省相比,其出口貨物的結構層次比較高。



(二)魯、浙、粵三省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總額比重的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我國的出口商品中,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表3中分別詳細列出了2000-2009年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外貿出口總額和外資企業貨物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圖3為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外資企業貨物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的對比分析圖。



表3: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外資企業貨物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



年份



山東省



浙江省



廣東省



外資企業出口額



出口總額



外資出口比重



外資企業出口額



出口



總額



外資出口比重



外資企業出口額



出口總額



外資出口比重



2000



79.3



155.3



51.06%



53.5



194.4



27.52%



495.1



919.2



53.86%



2001



92.4



181.2



50.99%



71.0



229.8



30.90%



543.7



954.2



56.98%



2002



109.9



211.1



52.06%



92.1



294.2



31.31%



696.2



1184.7



58.77%



2003



137.7



265.6



51.84%



130.5



416.0



31.37%



953.7



1529.4



62.36%



2004



184.0



358.5



51.32%



196.5



581.6



33.79%



1217.1



1915.6



63.54%



2005



237.7



461.3



51.53%



272.6



768.0



35.49%



1546.7



2381.6



64.94%



2006



307.5



586.5



52.43%



379.5



1009.0



37.61%



1939.2



3019.5



64.22%



2007



402.7



740.0



54.42%



472.1



1258.5



37.51%



2322.2



3692.5



62.89%



2008



505.9



931.9



54.29%



542.2



1543.0



35.14%



2556.7



4056.6



63.03%



2009



447.8



826.9



54.15%



447.8



1476.7



30.32%



2238.0



3623.9



61.76%





圖3: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外資企業貨物出口



占總出口額比重對比分析圖



通過表3魯、浙、粵三省的外資企業貨物出口額和三省出口總額以及外資企業出口額所占的比重這幾項數據,展示了2000-2009年三省的外商投資情況,圖3更加直觀的將三省的數據加以比較。從這些詳細的數據可以看出:在三省中,浙江省外資出口占比重最低,十年的比重年均值約為33.10%;山東省和廣東省都是外資出口比重較高的省份,2000-2009年十年的數據中,山東省和廣東省出口企業中外資企業所占的比重均超過了50%;山東省外資企業出口占比的年平均值約為52.41%,山東省外資企業出口與中資企業出口比重相差不大,外資企業出口占據了山東省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廣東省外資企業出口占比的年均值約為61.23%,可見廣東省的出口貿易中,外資企業占絕對優勢。



(三)魯、浙、粵三省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比重的比較



一般貿易指單邊輸入關境或單邊輸出關境的進出口貿易方式,其交易的貨物是企業單邊售定的正常貿易的進出口貨物,一般貿易是在國內購買原材料,加工后產品出口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是與一般貿易相對而言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加工或者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從而獲得以外匯體現的附加價值的經營活動。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來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由境外企業提供,經營企業不需要付匯進口,按照境外企業的要求進行加工或者裝配,只收取加工費,制成品由境外企業銷售的經營活動。進料加工,是指進口料件由經營企業付匯進口,制成品由經營企業外銷出口的經營活動。



在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所占的比例上,三省的差別很大,表4分別將2000-2009年山東省、浙江省、廣東省加工貿易出口和一般貿易出口所占的比重詳細列出,圖4以更直觀的橫向比較分析了三省貿易方式的差異。



表4: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分別所占比重



年份



山東省



浙江省



廣東省



加工貿易



所占比例



一般貿易



所占比例



加工貿易



所占比例



一般貿易



所占比例



加工貿易



所占比例



一般貿易



所占比例



2000



51.51%



48.10%



20.47%



79.22%



78.09%



18.97%



2001



49.06%



50.39%



20.23%



79.46%



80.17%



17.29%



2002



47.89%



51.59%



17.17%



82.49%



78.66%



18.33%



2003



46.61%



52.75%



17.81%



82.14%



77.25%



19.09%



2004



48.42%



50.21%



19.31%



80.38%



76.02%



19.82%



2005



49.06%



50.08%



21.12%



78.44%



73.51%



22.39%



2006



46.68%



52.98%



22.43%



76.65%



69.01%



26.49%



2007



47.86%



51.96%



21.70%



78.97%



66.69%



28.43%



2008



46.09%



53.80%



20.00%



78.98%



64.40%



28.67%



2009



48.30%



51.49%



22.12%



75.94%



68.94%



27.46%





圖4: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加工貿易出口額



占總出口額比重對比分析圖



從表4和圖4可以直觀地看出:廣東省的加工貿易比重最大,2000-2009年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的比重均值達到73.76%,廣東省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出口貿易方式;山東省2000-2009年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的比重均值約為48.15%,山東省的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比重基本持平;浙江省加工貿易比重較低,2000-2009年加工貿易占出口貿易的比重均值約為20.03%。可見,廣東省加工貿易比重較大;山東省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比例差距較小,出口貿易方式較平均;浙江省以一般貿易為主要出口方式。



四、魯、浙、粵三省貿易模式總結對比



表5:2000-2009年魯、浙、粵三省出口貿易模式對比



省份



山東



浙江



廣東



機電產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25.15%



38.17%



65.32%



外資企業出口所占比重的年平均值



52.41%



33.10%



61.23%



加工貿易在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的年均值



48.15%



20.03%



73.76%



表5是在匯總了表2、表3、表4信息的基礎上,求出2000-2009年三省的出口商品結構、外資企業出口比重、加工貿易出口比重三項指標的年均值,得出魯、浙、粵三省貿易模式為:



(一)廣東省“三高”貿易模式



廣東省地處南方沿海,地理位置優越,海上交通便利,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和政策優勢,最早開放和設立了深圳、珠海經濟特區,較早地發展了外向型經濟,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涌入。從表5中可以看出,廣東省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65.32%,外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額的61.23%,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額的73.76%。由此可見,廣東省是以產品層次較高的機電產品為主要出口商品,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主導,以加工貿易為主要出口方式的出口貿易模式。以廣東省為代表的貿易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機電產品等層次較高的商品出口占比高,外資企業出口占比重高,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高,即“三高”的貿易模式。



(二)山東省出口貿易模式



從表5可以看到,山東省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25.15%,外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額的52.41%,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額的48.15%。由此可見,山東省是出口商品層次不高,外商投資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二分天下的貿易模式。



(三)浙江省“三低”出口貿易模式



從表5可以看到,浙江省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額的38.17%,外資企業出口占總出口額的33.10%,加工貿易出口占總出口額的20.03%。由此可見,浙江省出口商品層次不高,外商投資企業占比不高,加工貿易占比不高。



浙江省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口得到了迅猛發展。浙江省出口大部分是由本土企業創造的,其中以集體私營企業最為典型。1991-2001年間新獲得批準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共有3061家,占到總數的80%以上,該類企業具有產權明晰、機制靈活、成長性好的特點,日益發展壯大。以浙江省為代表的貿易模式的特點是:外資企業’出口比重低,加工貿易比重低(以一般貿易模式為主),產品層次相對較低的“三低”貿易模式。

參考文獻

[1]胡永剛.貿易模式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賴明勇,杜希堯.過剩經濟與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產業結構動態優化.[J]湖南大學學報.2000,12,21-26.

[3]丁文麗.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出口總量及結構的相關關系分析. [J]經濟經緯.2001,02,96-98.

[4]張小蒂,李曉鐘.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實證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08:109-112.

[5]高敬峰.我國對外貿易模式分析.北方經貿,2004,01,105-106.

[6]陶濤.國際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P103-105.

篇(3)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2013)06-0070-0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快速擴張,出口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4.6%上升到2011年的26.06%,出口作為需求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大幅增強。然而,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貿易遭受巨大沖擊,出口貿易額在2009年同比下降16%,出口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也下降了7.91個百分點。

我國各地區由于貿易發展水平和貿易結構的差異,在危機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鑒于此,本文以我國快速發展的貿易大省——江蘇省為研究對象,采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月度數據,從出口總額、貿易方式、貿易主體和商品結構等方面,研究金融危機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的特點,為江蘇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發展出口貿易提供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同時也為其他地區的外貿發展提供一些發展的思路。

一、金融危機影響出口貿易的傳導機制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市場供給和需求相等的狀態稱為市場均衡,對應產生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會使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發生變動。金融危機沖擊了出口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因而導致市場均衡產量即出口貿易量減少。

(一)需求傳導

需求傳導的主要渠道是收入效應和相對價格效應。金融危機首先引起發生危機的國家金融機構倒閉,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開工不足、收入和利潤下降,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等情況,導致國內投資與消費水平大幅下降,從而導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需求減少。

受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國家和地區為了拉動經濟增長,通常會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因而會造成本國貨幣的貶值,而其他貨幣表現為相對升值。根據馬歇爾一勒納條件,匯率變化會引起本國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化,進而引起進出口商品的數量發生變化。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人民幣對美元和歐元等主要貨幣大幅升值,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上升,因而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負面影響。

(二)供給傳導

金融危機打擊了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出口產品供給減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通過各類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外貿出口的主力軍,江蘇省亦是如此。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資產大幅縮水,產能剩余嚴重,投資意愿下降,因而影響了我國的出口貿易。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連續沖擊下,江蘇省很多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出口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融資壓力,銀行借貸困難,資金鏈斷裂,經營步履維艱甚至倒閉,從而大大影響了出口貿易。

二、金融危機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的特點

(一)出口總額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統計,1985年江蘇省出口總額為15.86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8%,2011年出口總額達到3126.2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6.47%,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呈現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然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全國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的同時,江蘇省的出口貿易也受到重創,出口貿易額同比下降16.3個百分點(見表-1)。

圖-1表明,危機對江蘇省出口貿易的沖擊效應從2008年10月開始顯現。2008年10月底,出口總額開始減少,出口總額同比增速開始大幅下降,至2009年2月,出口總額和同比增速均降至最低水平,為103.16億美元和-35.6%。從2009年3月開始,出口總額和同比增速逐漸回升,但是同比增速直至2009年11月才由負轉正,2010年以后,保持平穩的增長勢態。可見,江蘇省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

(二)出口貿易方式

江蘇省對外貿易的方式主要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者占貿易總額的95%以上,其中,加工貿易出口所占比重大于一般貿易。但是,一般貿易出口具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因而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金融危機期間,加工貿易的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貿易。2008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比增速分別下降了2.22和14.29個百分點;2009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同比下降22.95和13.64個百分點(見表-2)。這主要是由于加工貿易會更容易受到國外經濟環境的影響。從月度數據也可以看出,加工貿易對金融危機的反應要更敏感一些,加工貿易比一般貿易提前2個月于2008年11月陷入負增長,比一般貿易提前1個月于2009年11月實現正增長。從同比變化的速度來看,不僅金融危機期間的加工貿易下降幅度要大于一般貿易,而且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加工貿易的恢復速度也明顯快于一般貿易(如圖2所示)。

(三)出口貿易主體

按照企業性質進行劃分,江蘇省的出口企業以外資企業為主,但是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發展較快。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比重逐年下降,民營企業(包括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出口增長速度較快,比重逐年增加。

金融危機對各類企業出口造成了明顯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相對而言,外資企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要更大一些。2008年,國有企業出口增速提高了4.6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增速下降了5.6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增速下降了13.47個百分點(見表-3)。

從月度數據可以看出,金融危機期間,民營企業出口受到的影響要稍微小一些。總體來看,大多數月份的民營企業出口增速要高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見圖一3)。外資企業出口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提前2個月在2008年11月出現負增長,持續12個月,國有企業2009年1月出現負增長,持續11個月,民營企業2009年1月出現負增長,持續10個月。這主要是因為,相對于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其經營范圍寬和經營項目豐富,經營體制靈活,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因而在后危機時期可以迅速地做出調整,盡快擺脫危機的影響。

(四)出口商品結構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提高并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1414,61億美元,增長27.01%,占出口額的69,4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831.15億美元,增長18.8%,占比40.8%(見表-4)。

然而,在金融危機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受影響最小的是紡織服裝出口。2009年,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紡織服裝出口,同比下降14.01%、10.77%和8.54%。究其原因是,這兩類產品多以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為主,而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又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導致外貿出口減少的主要因素。

從圖-4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機期間,紡織服裝的出口變化下降的幅度要小一些。

(五)出口市場結構

近年來,江蘇省加大了對東盟、拉丁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出口貿易市場過于集中的狀況逐漸改善。2006年以來,對歐盟、美國和日本三大市場的出口額,占同期全省出口額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占50%以上。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對上述市場的出口額均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下降比重最多的是歐盟(見表-5)。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東盟的出口額也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但是總體來看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江蘇省發展出口貿易的對策建議

筆者通過全面深入地分析金融危機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的特點,發現江蘇省出口貿易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巨大沖擊,江蘇省出口總額及其同比增長速度均大幅下滑,加工貿易、外資企業出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對歐美的出口貿易受到的影響更大。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依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江蘇省必須順應國際環境的變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策略,推動出口貿易,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

(一)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盡管江蘇省出口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在不斷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技術水平不高的產品類別中,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比重較低,企業生產仍然局限于低層次加工制造領域。因此,江蘇省應該通過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增加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二)加大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篇(4)

[中圖分類號] F7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5-0104-04

[基金項目] 浙江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重點項目“浙江省中小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研究”(批準號:2004C20011),

項目負責人:惠豐廷,成員:阮尹,任志宇,南中信,孫澤生,王楠

[作者簡介] 惠豐廷,浙江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

南中信,浙江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

阮 尹,浙江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商務。(浙江 杭州 310023)

根據中國WTO/TBT-SPS通報咨詢中心數據庫查詢,2000年1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各成員國通報的TBT措施4575條,其中:2000年606條,2001年533條,2002年571條,2003年804條,2004年714條,2005年864條,2006年963條;通報的SPS措施4149條,2000年271條,2001年(缺)①,2002年612條,2003年839條,2004年914條,2005年857條,2006年1135條,兩項通報數量驚人,并呈明顯上升趨勢(圖1)。

商務部研究院學者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給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占關稅等各種壁壘總和的比重,已由原來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目前,我國每年受反傾銷措施影響的出口額僅占全國出口額的1%左右,而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出口額已經超過25%②。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取代反傾銷,成為制約我國產品出口的第一大貿易壁壘。調查表明,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日益顯著,已經涉及我國2/3以上的出口企業、1/3以上的出口商品,每年造成的損失約200億美元[1]。

一、浙江外向型經濟與技術性貿易壁壘

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大省,浙江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一直很高,國民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0年的38.2%上升到2004年的62.7%,出口依存度從26.7%上升到42.8%,對外貿易已成為浙江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推動引擎。浙江省的出口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出口總額和一般貿易出口總額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四,次于廣東、江蘇和上海(見圖2、圖3、圖4)。

與全國其他省份尤其是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相比,浙江的出口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第一,在一般貿易領域,浙江的出口總額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一般貿易出口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01-2006年,浙江省出口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8.4%,9%,9.5%,9.8%,10.08%和10.05%(圖3),而同期一般貿易出口占全國一般貿易出口的比重則分別為16.4%,17.8%,18.5%,19.2%,19.1%和18.6%(圖4),幾乎是總出口比例的兩倍。第二,一般貿易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也一直是全國最高。2001-2005年,浙江省的一般貿易占總出口的比例,分別為79.5%,82.5%,82.2%,80.4%,78.4%,2006年更是高達81.4%;而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分別為42%,42%,37.6%,41.1%,41.4%和44.2%,該項指標,浙江的數據是全國的兩倍,表明浙江省對“浙江制造”產品出口的依賴和出口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也是全國最高的(圖4)。第三,浙江省的出口市場相對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據海關統計,2005年,浙江省出口總額768.04億美元,其中出口到歐盟195.2億美元,占25.39%;出口到美國161.2億美元,占21%;出口到日本75億美元,占9.77%,三個市場合計為56.16%[2]。

浙江出口的這些特點,與國外TBT對產品出口的影響之間,有著較高的相關性。

首先,在各種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項下,產品出口不是國內合作方的主要義務,國內賺取的只是有限的加工費用,該費用基本上不受TBT的影響③;而一般貿易則較容易受到國外各種貿易壁壘的影響。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浙江省主要出口企業在2004年出口貿易中遇到技術壁壘情況的調查,充分地顯示并證明了這一點:在被調查企業中,有47.8%的企業遭遇技術壁壘,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5億美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3.11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3.39億美元。以樣本出口總額147.65億美元計,直接損失率2.1%,間接損失率2.29%。根據2004年浙江省貨物貿易出口額579.8億美元推算,技術壁壘對浙江省產品出口造成經濟損失25.5億美元,其中直接損失12.2億美元,間接損失13.3億美元。調查顯示:生產型企業受技術壁壘影響的比例最高,達49.4%,其次是貿易型占46.8%,加工型企業最低,為29.7%;國有、民營和外資企業受技術壁壘影響的比例分別為47.3%、50.4%、36.4%;出口規模低于100萬美元、100-1000萬美元、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受技術壁壘影響的比例分別為22.6%、45.8%、51.7%[3]。

其次,歐盟、美國、日本是目前浙江省最主要的貿易伙伴,也是實施技術壁壘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在浙江企業所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對浙江出口影響最大的幾項分別是歐盟電子電器兩項指令(指歐盟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及在電氣電子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指令)、歐盟EUP指令、美國154號通報和日本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調查顯示,上述三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給浙江造成的出口損失占調查樣本總損失額的比例高達88.4%。另據寧波標準化研究院的調查,2005年,日本造成寧波市企業直接損失最大,占總額的36.4%,但受影響的企業較少,主要為農產品出口企業;其次是歐盟,造成直接損失占總額的34.9%,但影響企業多,占四成多,主要為機電類出口企業,機電類產品因受歐盟RoHS指令和WEEE指令影響,需要新增不少額外檢測項目④。

二、浙江出口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狀況

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出口的障礙,這是政府、學界和企業公認的,但可資使用的較為全面系統相關統計數據和調查分析報告很少。引用較多的還是前文提到的數據,即每年技術性貿易壁壘所造成出口損失200億美元。2006年3月,浙江省經貿廳也組織了全省范圍內的《浙江省工業企業技術性貿易壁壘情況調查》,調查表的內容涉及了2005年的出口總額、出口國家或地區、出口產品、涉及的主要技術貿易壁壘內容、成本增加率、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困難等指標,沒有調查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遭受退貨損失的情況。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零零星星的論述以及技術監督局等政府部門的調研中,看出端倪。

根據前文提到的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調查推算,2004年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浙江省產品出口造成經濟損失25.5億美元,其中直接損失12.2億美元,間接損失13.3億美元;同時,該調查還顯示出,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國家,主要是浙江出口的目的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影響到浙江省主要的出口產品。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較大的省份,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浙江外貿出口乃至國民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現實及潛在影響絕不容忽視。

2005年以來,商務部杭州特派員辦公室和浙江省經貿廳,聯合了浙江因為遭遇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而產生的出口受阻或者成本增加的案例⑤。

例如,在農產品出口領域,受日本即將實施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影響,2006年1月份寧波口岸遭退運的水產品共計85.15噸,價值19.5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00.88%和993.85%;寧波慈溪某進出口公司的27.5噸凍烤鰻由于被檢測出硝基呋喃類代謝產物(AOZ)超標而遭到日本方面的退貨,損失高達54.6萬美元,成為寧波口岸2006年首批因藥物殘留超標遭退運的出口海產品⑥。

從2006年5月起,日本正式實施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對734種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設定1萬多個最大允許殘留標準。不僅對浙江食用蔬菜、水海產品、禽肉、畜肉等優勢農產品向日本的出口產生重大影響,遭遇直接退貨;還將直接增加對日農產品出口的檢驗成本。根據《肯定列表制度》的規定,出口到日本的農產品涉及的殘留限量標準平均為200項,檢測項目預計增加5倍以上。如果按順序檢測每項標準,每種農產品的檢測成本平均高達40000元。以出口豬肉為例,日本以前的標準只需檢測25項,現在就需要檢測425項,所需費用上漲了7倍多。根據臨安某企業負責人介紹,出口到日本10噸豬肉的檢測成本在85000元左右,僅檢測費用就相當于6噸豬肉的出口價格。再加上正常的飼養成本和出口關稅等,出口到日本的每批豬肉要達到20噸才能保本⑦。

2005年1-11月份,浙江省農副產品出口48.73億美元,增長8.2%,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99%,比2004年度下降了1.61個百分點。其中,農產品出口22.30億美元,增長11.6%,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2%,比上年度下降了0.7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歐盟、日本、美國等農產品出口主要市場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質量要求提高,或實施反傾銷,致使浙江省部分農產品出口受阻。如2005年1-11月份浙江省蜂產品出口1518萬美元,同比下降19.7%⑧,主要原因就是受歐盟提高檢測標準和美國反傾銷的影響。另外,日本、歐盟食品安全衛生新法規將于明年正式實施,大幅抬高進口農產品的門檻,對茶葉、蔬菜等浙江省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影響巨大。

2005年,紡織品是遭遇對外貿易摩擦的第一大宗產品。在這一年度,浙江省產品共遭遇來自美國、歐盟、印度、墨西哥、哥倫比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提起的“兩反一保”調查35起(其中反傾銷調查27起,保障措施(含特保)調查8起),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4起,337調查1起,共計涉案40起,涉案金額9.56億美元。涉案數和涉案金額同比分別下降了9%和16%;紡織品共遭遇來自美國、歐盟、哥倫比亞、印度、土耳其、秘魯、韓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提起的反傾銷調查9起,保障措施調查3起,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4起,共計涉案數16起,涉案金額7.33億美元,分別占總涉案數和總涉案金額的40%和77%。同時,紡織品個案的涉案金額也比較大,在上述16起案件中,涉案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就有9起。

歐盟2004年8月13日實施的《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關于在電氣電子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兩項《指令》規定了10類產品的電壓新標準,并禁止銷售含鉛、汞、鎘等6種有害物質的電器電子產品,同時還要求生產者必須承擔報廢產品的回收處理費用。這必然造成浙江省相關產品向歐盟市場出口的重大阻力。不但加大了企業出口產品的成本,使現有低生產成本優勢受到嚴重沖擊,還將會有連鎖反應,潛在危機大。估計每年影響浙江省出口近10億美元。2006年7月1日起,在歐盟內正式實施的“RoHS指令”,對浙江出口第一的大類產品機電產品也已產生不利的影響。 2005年9月,寧波一家電動工具有限公司出口到比利時的24886臺價值62萬美元的電動工具遭到退運。退貨原因是貨物的部分機殼、電源線等部件含有多環芳烴(PAHS)有害物質,國外客戶要求退回國內返工整改。加上5萬臺同類產品滯留在倉庫內等待返工處理,這家公司的直接損失超過了200萬元。寧波這批電動工具遭歐盟國家退運,預示電動工具“PAHS事件”已開始在歐盟蔓延⑨。

三、構建立體應對體系

技術性貿易壁壘越來越多地成為當今世界各個國家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而且呈上升趨勢。中國加入WTO以后,所遭遇的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越來越普遍和廣泛,出口因此受到的影響逐年上升。由于國外技術型貿易壁壘主要影響一個國家的一般貿易進口項目,而浙江省多年以來的一般貿易出口總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一,同時一般貿易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也是全國最高的,因此,是最容易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省份。尤其重要的是,浙江省一般貿易出口的目的國家,正是當今采用技術性貿易壁壘手段較多的國家,這使浙江本來就嚴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雪上加霜。作為一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的外向型經濟大省,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對浙江省出口影響的問題,必須引起浙江省各級政府、學界、行業協會和企業的高度重視。

浙江經濟有兩個典型的特點,即“經濟外向、民營主導”和“產業集聚、經營自主”[4]。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中發揮著主力的作用,在對外貿易領域,出口的產品范圍寬廣、出口總額和總量都有非常高的比例。但由于中小企業缺乏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同時有效的行業組織還在建立過程中,他們往往成為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災區。幫助中小企業提升技術水平,通過國際認證,建立和主動保護自主知識產權;為他們提供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信息系統、預警系統和應對平臺,通過政策、咨詢、資金和組織應對等方式,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發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國外方興未艾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浙江省提升產業等級,提高產出水平,優化出口結構的必然選擇。

企業作為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體之一,其應對策略,從根本上來說,應從采用國際標準、提升技術水平開始。就具體應對來說,在技術性貿易壁壘發生以前,主要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預警;在發生過程中,主要是積極的組織應對,包括尋求政府、行業協會、同行業其他企業、國外貿易合作伙伴的支持、協助、聯合和理解幫助;在發生以后,吸取教訓,一方面在貿易往來中通過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進和提升技術,采用國外認可的標準,通過國際認證。

總之,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個立體的系統,政府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是這個系統的主體。在這個系統中,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所作的工作,都是非常具體和實在的。對企業來說,采用國際標準,通過國際認證,提升科研、生產、包裝等的技術水平,創立自主知識產權并及時注冊加以保護是根本的應對之道;對行業協會來說,準確定位,依照法律和國際慣例建立組織,進行行業自律管理、構架行業內企業與外界聯系的橋梁、提供信息服務、協調和組織企業,或者代表企業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是行業協會的應對之道;對政府部門來說,提供政策、資金和信息、咨詢服務是應對的根本保證。

注:

①2006年8月8日通過互聯網絡查詢時,該中心的數據庫缺少2001年的資料。見.

②截至2005年.

③國內學者提出規避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開展加工貿易,轉移技術貿易壁壘的風險。

④ 據2007年1月24日寧波日報.

⑤⑦更多的案例見商務部杭州特派員辦公室子網站.

⑧浙江蜂蜜出口,1999年出口11639噸(980萬美元),2000年滑坡至8546噸(688.7萬美元),2001年開始恢復,2003年出口9804噸(1347.1萬美元),僅次于湖北,是全國第二大蜂蜜出口省份。據商務部《出口商品技術指南》(蜂蜜卷).

⑨“PAHS事件”是指2005年7月,我國出口德國的電動工具被檢出含有多環芳烴(PAHS)有害物質,價值超過8000萬美元的電動工具遭受德國海關扣留,正在上柜銷售產品被勒令撤下柜臺。“PAHS事件”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目前,歐盟還沒有出臺關于PAHS含量的相關法律法規條文,一旦歐盟制訂針對PAHS的新標準,將使我國機電行業在面臨歐盟兩項環保指令后經受又一個考驗。

參考文獻:

[1]商務部.出口商品技術指南[Z].北京:商務部.各期前言.

篇(5)

一、外貿流程再造的影響因素

什么因素促使外貿流程再造,從而形成嶄新、高效的貿易模式呢?既有關鍵性的因素,也有其它內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在外貿流程再造中是一種關鍵因素。在人類歷史上信息技術是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對企業的生產方式、貿易方式、組織架構,乃至整個社會結構將產生深遠影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息技術可以實現信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從而實現人類行為及組織運行成本的大幅降低。信息成本的重要性已經被前沿經濟學的機制設計理論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如此,當信息技術應用于國際貿易時就有了B2B、B2C等商務方式,就有了網絡認證、電子銀行、網絡招標、遠程質檢、電子口岸等電子化的現象,這對外貿公司傳統的運作模式和組織架構產生強大的沖擊。

2.國際企業間外包。所謂外包,是指企業將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輔助的業務外包給一些專業服務性機構,利用他們的專長和優勢來提高企業整體的效率和競爭力,而自身專注于那些核心的,主要的功能或業務。基于這樣的理念,國際貿易企業同樣可以將自己的一些非核心和次要的業務外包給中介服務機構,從而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例如外貿企業可以將儲運、訂艙、商檢、報關及制單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相關服務性企業,以節約企業人力和運行成本。目前,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迅速發展就受益于這種外包模式。

3.國際物流。國際貿易是商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統一。因此,快速發展起來的國際物流對國際貿易流程的重要性和影響是顯而易見。所謂國際物流,是指按照客戶的要求,在國際間將貨物從供應地向需求地轉移的過程。它是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的結合。因此,國際物流企業必然是進出口企業將儲運、倉儲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的必然對象。物流企業的不斷擴張的規模及壟斷地位,決定了它在整個外貿流程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對外貿流程中其他服務性的中小企業必然實施整合和“收編”,使得物流企業可以對進出口企業做到“一站式服務”。這給國際貿易企業實施流程再造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二、外貿流程再造的兩種形式及其特點

基于上述因素,如何對傳統外貿流程進行再造呢?目前,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和從事國際采購的企業(或打造全球供應鏈的企業),它們的外貿流程再造頗具代表性。

1.一般貿易型的外貿流程再造及其特點

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傳統外貿流程的再造創造了條件,從事一般貿易的企業可以對圖1-1的流程作如下再造(圖1)。

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過程如下:出口商在國外設立公司,并根據當地市場情況,及時向國內的辦事處下達出口計劃,收到計劃后,國內辦事處迅速聯系國內供貨商并簽訂合同。根據合同的規定,供貨商將訂艙、儲運、商檢、保險、報關等出口環節外包給國際貿易中介組織,供貨商在約定的時間內交貨并接受款項。

相對于傳統外貿流程而言,基于一般貿易的外貿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出口屬于公司內貿易。因為完成產品出口的主體是同一家貿易公司,即企業在國內設立辦事處,在國外設立貿易公司。

其次,企業沒有任何出口風險。因為出口產品一直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因此不可能出現貨、款兩空的現象。

第三,將非核心出口業務外包。由供貨商或出口商國內辦事處將圖2小方框中的訂艙、儲運、商檢、保險、報關等業務外包給中介服務機構。目前,在我國的實踐中通常由供貨商負責外包,主要原因在于相對供貨商而言,貿易商更處于壟斷地位。

第四,出口商國外公司專注于市場營銷與產品開發。由于繁瑣的、非核心的出口環節全部外包出去了,因此為出口商國外公司專注于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創造了條件。另外,由于在這種流程中出口商處于國外市場的最前沿,因此能有效地開拓市場。

目前,臺灣商人和浙江商人較成功地應用這一高效的流程進行產品出口。

2.國際采購和全球供應鏈型的外貿流程再造及其特點

國際采購或全球供應鏈在實質上就是一種外貿流程再造。國際采購或全球供應鏈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外貿流程再造。其具體的形式見圖2。

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如下:進口商在全球各地尋找供貨商,經考察合格后簽訂長期供貨合同并建立合作關系。進口商同時和某一國際物流企業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將進口運輸等相關事宜外包給它。進口商根據生產和銷售情況向供貨商和進口商辦事處下達進口計劃,并由后者對前者進行生產監督與指導。在規定的時間內,供貨商將貨物交給國際物流企業,并由后者將貨交給進口商。

圖3是基于全球采購和供應鏈的外貿流程再造圖,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供應鏈的通用公司,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采購系統的沃爾瑪公司等,都對傳統的國際貿易流程進行再造。從上述流程可知,這一新流程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進口企業與供貨商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進口企業會對供貨商進行長時間的考察,甚至提供技術指導,同時監督生產。考察合格之后才列入供貨名單并簽訂長期的供貨合同,早期的供貨量往往比較小,關系穩定之后再逐漸增加。

其次,進口企業會在全球各地廣泛的派駐專業人員,協助當地供貨商的生產和采購,以形成有效的供應鏈和采購網絡。因此,進口企業通過外派人員可以直接幫助供貨商進行產品生產和質量控制,以符合顧客的需求,雙方之間形成戰略協作關系和利益共同體。

第三,進口企業將儲運等環節外包給國際物流企業。物流企業將根據進口企業的生產和銷售計劃,準時并保質保量的將貨物交給進口企業。

第四,進口企業可以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這也是流程再造帶給企業的一大優勢。

綜合來看,兩種形式的流程再造具有以下的共同點:

(1)主體合并,利潤提高。在傳統的外貿流程當中,出口商和進口商是兩個不同的獨立法人實體,而在兩種改造后的外貿流程中,出口商和進口商是同一家公司。在基于一般貿易流程的改造中是出口商合并進口商,實行前向控制,在后一種流程改造中則相反,由進口商合并出口商,實行后向控制。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因此可以提高企業的利潤。

(2)有效地規避了貿易風險。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于欺詐等風險的存在,貿易雙方都互不信任。再造后的貿易流程,由于實行了貿易主體的一體化,產品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風險大大降低了。

(3)通過外包專注于自己的優勢。這正是外包核心思想在外貿領域的體現。

三、外貿流程再造的進一步創新方向

基于規模效應可以對以上兩種基本的外貿流程再造進行創新。借助信息技術的平臺,通過規模效應可以進一步降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率。

1. 一般貿易型外貿流程再造后的創新

創新的理論基礎是規模經濟,那么如何創新以獲取規模經濟呢?方法是將圖1中的出口商國內辦事處與國際貿易中介組織合并(通常是后者對前者的取代),即外貿公司把國內的辦事處功能進一步外包給國際貿易綜合公司。不僅如此,國際貿易綜合公司可以將同行業許多家出口商國內辦事處合并起來,甚至可以將不同行業的多家出口商國內辦事處統一起來,從而形成更大規模經濟以節約成本。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服務性公司可以在國內重要的港口、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商品集散地等地設立機構及倉庫分撥、配送中心,再通過信息技術將各機構聯絡起來,形成龐大的貿易網絡,規模再次擴大,這將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在圖1中,出口商國內辦事處和國外公司是同一家公司,因此是一對一,而流程再造創新后,一家國際貿易服務性公司對多家出口商國外公司。

2.全球供應鏈型外貿流程再造后的創新

國際采購或全球供應鏈型外貿流程再造后的創新理論基礎也是規模經濟。其創新的方法和一般貿易型相類似,但也存在不同。首先,由一家國際貿易中介組織將圖2中的進口商辦事處合并,以設立國際貿易綜合公司,即圖2中的進口商辦事處的功能由國際貿易中介組織承擔,這樣進口商公司就節省了在海外設立進口辦事處的成本。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綜合公司可以將同行業許多家進口商辦事處合并起來。國際貿易服務性公司還可以在國內重要的港口、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商品集散地等地設立機構及倉庫分撥、配送中心,再通過信息技術將各機構聯絡起來,形成龐大的貿易網絡,規模再次擴大。和一般貿易型外貿流程再造后的創新一樣,從一對一向一對多轉變,原因同上。

目前,由于金融危機的蔓延和肆虐,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正處于大幅下挫階段。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外貿企業流程再造對于穩定、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份額有著重要意義。因為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等都是遠水不解近渴的長遠之計,而外貿流程再造是屬于外貿企業的經營創新方式,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起到促進出口的作用。不僅如此,從長遠來說,外貿流程再造對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優勢同樣有深遠意義。為此,國家的有關職能部門可以協助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網絡,這是流程再造的關鍵因素;加強港口方面的建設,尤其是港口的運輸條件和吞吐能力;加強公路,鐵路,航空,郵政等基礎運輸設施的建設;加強通信,銀行,稅務,信息中心等軟件方面的建設。

參考文獻:

篇(6)

二、自償性貿易融資的風險管理

貿易融資按照自償性可以分為具有明顯自償性和無直接自償性兩類,這里我們僅考慮哪些具有明顯自償性的貿易融資產品,因為正是這類產品與流貸相比降低信用風險的特點。自償性貿易融資是對預付、存貨或應收帳款的等資產進行的短期融資,銀行在辦理自償性貿易融資時首先看中的是該筆業務自我清償以及借款人組織這筆交易的能力,借款實體可以沒有其他實質性資產或業務。針對這類情況,那么銀行對于融資項下資產及其產生收入的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這樣的“控制”大多體現在貿易融資辦理前、辦理時以及辦理后的諸多流程和操作上,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細化貿易融資類型,建立不同的操作流程

在這種自償性貿易融資中,銀行對其進行的業務介入及風向控制,實際上是從融資鏈中的三個環節來操作,第一是應收賬款環節,第二是存貨環節,第三是預付賬款環節。雖然都屬于自償性貿易融資,但在實際中銀行針對這三個環節所辦理的貿易融資所面臨的風險是不同的,風險控制點和控制力度也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可考慮對這三類貿易融資制定不同標準的操作流程,加強對重點環節的監控和把握。

(1)應收賬款類自償性貿易融資。是指以買賣雙方簽訂貿易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為基礎,銀行為賣方提供的以合同項下應收賬款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方式,比較典型的有賣方押匯、發票融資、信保融投資、保理、訂單融資等等。

(2)存貨類自償性貿易融資。是指借款人以其存貨為抵押或質押,并以存貨及其產生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方式,主要有倉單質押、保兌倉等等。

(3)預付賬款類自償性貿易融資。是指以買賣雙方簽訂貿易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為基礎,銀行為買方提供的,應以合同項下商品及其產生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方式,比較普遍的有先票后貨,未來貨權質押開證、未來貨權質押融資等。從銀行需要控制資金流和貨物流長度來看,上述三種類型的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操作環節逐漸增加、操作風險依次遞增。其中應收賬款類貿易融資需要求客戶在對下游的銷售必須指定為融資銀行的賬號。只需對控制好該筆交易所對應的回款即可,操作風險相對較低。但對于存貨貿易融資銀行在要求控制回款的同時,還增加了對質押物的監管倉庫、質押物的價格變化、倉儲條件、出庫入庫等環節的操作和監控。而預付賬款類貿易融資在必須對采購、存儲、銷售環節進行全程監控,需要與企業的上游、下游、監管方都簽署有關協議,環節最多、操作風險最大。

2.建立專業的貿易融資操作部門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自償性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管理強調客戶評級與債項評級融合,在風險管理中更加突出銀行對現金流、質物的有效控制,以及單筆操作、封閉運行的組織控制能力,而這些往往都體現在操作環節上,“細節決定成敗”在貿易融資領域可為有著很好的體現。因而可考慮成立獨立于授信審批條線之外的專業化的職能部門,作為貿易融資業務集中化操作的平臺,對貿易融資的市場份額和操作風險負責。在對客戶進行貿易融資授信額度審查、審批時,該部門負責對貿易融資產品配置及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的專業協審;在貿易融資業務辦理時該部門負責審查單筆業務所要求的放款條件是否達到,如單據是否完備、監管協議是否簽署等;在融資辦理后負責提示客戶經理貿易融資項下來單情況和資金流向,監控及提示質押物價格變化、督促客戶經理向客戶索要相關單據,嚴控操作風險。

篇(7)

[關鍵詞]加工貿易 走私犯罪 特點 手段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受經濟全球化、特別是金融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工貿易成為一種最重要的貿易方式。加工貿易在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發展規模、水平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已今非昔比。特別2008年以來,自次級房貸危機爆發后,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流動性危機。這場危機從金融領域逐步拓展至全部經濟領域,導致世界經濟的萎靡。如今,加工貿易繼續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變化。

一、加工貿易與海關監管

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加工或者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

由于加工貿易進口商品與一般貿易進口商品存在較大的稅負差異,不法分子便通過高報消耗定額,虛報品名、規格、數量,進口以多報少、出口以少報多等手段進行走私漏稅,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國內市場和部分產業受到沖擊。走私犯罪分子采取的虛假手段主要有偽報品名出口(將非備案出口成品偽報為備案出口成品出口)、多報少出、偽報貿易性質出口(將與備案出口成品同種類但非自己所有的貨物申報出口)、偽造出口報關單、假核銷。在加工貿易領域,加工貿易單位在進口貨物時享受免稅待遇,是以該貨物自貨物進口至加工后復出口全過程接受海關監管為條件的。如果加工貿易企業在保稅進口貨物或其制成品加工過程中,使用虛假的單證等方式使海關確信其已履行一定數量的保稅貨物的復出口義務,必然使對應數量的保稅貨物無需再接受海關監管,從而使這些海關監管貨物搖身變成可由行為人自由支配的、無特殊義務的貨物。根據《海關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加工貿易保稅進口料件或者制成品要么在規定的期限內復出口,要么在辦理相關的審批手續及依法補稅后成為“自由貨物”在境內銷售,并無第三條合法方式處置保稅進口料件或其制成品。行為人在虛假復出口的情況下,自然已不可能再將對應數量的保稅貨物合法復出口,而此時保稅貨物成為“自由”貨物的過程又未以依法補繳應納稅款為條件,可見此行為已實際上侵犯了我國的對應稅進口貨物征收關稅及其他進口環節稅的制度。從另一角度而言,海關對保稅貨物的監管是通過手冊和賬冊進行的,如果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虛假申報出口一定數量的貨物并已為海關所接受,則必然意味著海關認可一定量的保稅貨物已經履行復出口義務,不必再接受海關監管,該數量的保稅貨物實際已經脫離海關監管。

二、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特點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走私犯罪案件呈現出多發態勢。根據對已偵破案件的分析,加工貿易走私犯罪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團伙性

加工貿易走私涉及面廣、環節多,不可能由個人單獨完成。往往是由多人或多個單位相互勾結,形成以某一相對固定商品走私為目的的走私團伙。走私團伙中分工明確,形成若干個環節。某人只參與某一環節的走私活動而不參與其它環節。如有專門從事倒賣加工手冊的,有專門從事偽造核銷用出口報關單的。

2.專業性

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隱蔽性還與其智能犯特征密切相關。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主體多是加工貿易企業,其經營者、管理者大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臺、港人士,這些經營者不但深諳管理,精于生產技術,而且對加工貿易方面的知識也相當清楚,有些本身在這方面就具有豐富的經驗。

3.隱蔽性

加工貿易的運作機制決定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復雜性。加工貿易企業從申請合同備案起,到合同核銷至,一般需經過進口申報、運輸、加工、結轉深加工、復運出口等環節,而每一個環節都可能衍生走私犯罪(或走私預備)。走私團伙采用風險分擔、利潤共享、異地報關等手法以逃避海關追查。環節之間為單線聯系,案發后走私過程不易查清,主要當事人難以確認。

4.犯罪主體多為單位

單位作為犯罪主體的立法例最早見于1987年《海關法》,可見立法者對單位犯罪的關注是始于走私犯罪的,這與走私犯罪的犯罪主體主要是單位主體這一特征有密切的聯系。就發生于加工貿易領域的走私犯罪來講,犯罪主體多為單位這一特點就表現得更加突出,因為獲得批準,有資格從事加工貿易的主體本身一般都是單位。一些走私犯罪行為如假核銷、擅自內銷保稅貨物,其主體本身就主要由單位構成。

三、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手段與方法

由于巨大的暴利,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利用加工貿易進行走私犯罪活動。不法分子采用虛報品名、規格、數量進口以多報少出口以少報多高報單耗以次充好甚至采用“假單證、假印章、假簽名”等“三假”手段從事走私勾當將保稅進口的貨物在國內倒賣。

1.擅自內銷保稅貨物走私

擅自內銷保稅貨物走私,是指未經海關許可并未補繳稅款,把本應復運出口的保稅貨物(包括料件和制成品),在境內銷售牟利。

我國的加工貿易政策規定對加工貿易進口料件實行“保稅”監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貿易出口的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與增值稅出口時不退增值稅。以加工貿易名義進口的料件若用于生產內銷產品要補交關稅與增值稅。而部分不法分子將保稅進口的原材料,未經加工,直接予以倒賣,或者將保稅料件制成品,不按規定予以復出口,也不向海關申請補稅,擅自在境內銷售,謀取暴利。

2.假核銷

核銷,是指加工貿易經營企業加工復出口或者辦理內銷等海關手續后,憑規定單證向海關申請解除監管,海關經審查、核查屬實且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的規定,予以辦理解除監管手續的行為。

對于保稅貨物的監管,海關一般實行手冊監管(有紙質手冊和電子手冊之分),經營企業在外經貿部門批準可以經營加工貿易之后,要先向海關申請手冊備案,備案的內容包括要出口的制成品名稱、所需的進口料件名稱、單位耗料量(簡稱單耗,指一個成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量,如生產一只鞋需要的鞋底、鞋帶、鞋幫等分別占整只鞋的比例,)以及損耗(指不能附著在制成品上出口的,即生產中的損耗,我們通常叫邊角料、下腳料)三部分,海關以行政許可的形式予以批準,然后加貿企業進口料件、組織生產,制成品復運出口。保稅貨物制成品復運出口后,經海關核實,對應的原進口保稅料件(按單耗、損耗能把成品折算為原料)的相應數量就解除監管,即核銷。核銷意味著保稅貨物以復運出口,海關不再監管。但有些不法企業使用假的單證騙取海關核銷,如,在出口時多報少出,申報出口40噸,實際只出口20噸,這樣就有20噸沒出口,能夠制成這20噸成品的當初進口的保稅料件就脫離了海關監管,這批保稅料件相應的稅款也就被偷逃了,再如,深加工結轉(A企業產品剛好是B企業的原料,為了節約企業成本,海關把本應復運出口的A企業產品由A直接在境內交給B,A和B之間辦理深加工結轉的轉廠手續,等同于A出口、B進口,A為轉出企業,B為轉入企業)時,轉出企業辦理20噸成品的轉廠手續后不送貨,就有20噸貨物名義上已送至轉入企業,實際還留在企業內,就脫離了海關監管,相應的稅款也就被偷桃。

3.偽報貿易性質

偽報貿易性質,俗稱倒賣指標,其實質是不具有經營保稅貨物資格的人(即應該一般貿易進口的主體),把自己應該一般貿易征稅進口的普通應稅貨物交由加工貿易企業,由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偽報為加工貿易項下的保稅貨物,利用加工貿易項下的免稅進口指標走私進口。這樣就可以把應稅貨物以免稅方式走私進口,偷逃進口環節稅。

例如:榮華箱包廠是香港人李某于2001年6月投資成立的來料加工廠,主要進口膠底滌綸布、PVC膠布等原料,加工各種旅行箱包制品,產品100%復運出口。2002年5月,犯罪嫌疑人陳某與李某聯系,出價每噸500元,要求購買該廠PVC膠布保稅指標,李某見有利可圖,遂答應。同年6月20日,陳某在香港組織貨源,在榮華箱包廠報關員何某的幫助下,用該廠保稅進口指標,以榮華廠的名義,申報進口PVC膠布80.5噸,經關稅部門核定,涉稅37.5萬元,上述貨物進境后,并未進該廠倉庫,悉數直接被陳某從貨場拉走。

隨著我國加工貿易的迅猛發展,加工貿易走私犯罪日益猖獗,海關傳統的加工貿易監管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當今形勢,因此,應該建立和健全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以現代物流體系,電子記賬式、聯網管理、電子備案、傳統手冊監管等五種加工貿易監管模式的多元化加工貿易監管體系,以實現海關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全方位監管,有效防控加工貿易走私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陳偉.走私犯罪案件偵查[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1.

[2]邵祥林:未來國際貿易主流———加工貿易(理論、實務與法規)[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3]張薦華.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篇(8)

一、引言

非關稅壁壘作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種類,對于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加入WTO后,非關稅壁壘成為了其他國家對我國進行貿易制約的重要手段。而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貿易項目,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其他國家對我國實行越來越廣泛和嚴苛的綠色貿易壁壘(非關稅壁壘中技術性壁壘的一種),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占總貿易額比率呈下降趨勢。很多學者對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也取得了很顯著的成果。而綠色貿易壁壘由于其涉及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等和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方面,因而和一般的技術貿易壁壘相比有其特殊性,也有著比其他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強的擴散性,對其擴散性的成因和特點的分析就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二、案例分析

由于數據來源的有限以及關聯規則數據挖掘過程的復雜性。下面以案例為主結合關聯規則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又稱連鎖反應)進行分析。

案例一,歐盟、美國、日本相繼宣布對動物源性產品、水產品進口的一系列新規定(禁令)對我國出口造成嚴重影響。

歐盟禁令,以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多次檢出氯霉素、磺胺類等藥殘為由,認為我國動物藥物殘留監控體系不符合歐盟要求,對我國動物源性產品、水產品出口造成嚴重影響。2002年1月25日,歐盟以產品中含有抗生素為由通過決議,暫時停止從中國進口雞肉、兔肉和凍蝦等產品。隨后,日本也跟著發表申明表示要與歐盟合作,共同檢查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以鰻魚為代表,日本厚生省于2002年7月正式對中國進口的蒲燒鰻追加9類藥物殘留進行檢測,這標志著日本政府對我國鰻魚業正式形成“綠色壁壘”(“技術壁壘”)。1

從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就農產品中動物源性產品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效應是比較強的,主要表現為在較短的時間內,從歐盟轉移到日本,并且有放大趨勢。

案例二,以我國為例,2002年1月歐盟以我國動物源性產品抗生素殘留超標為由,全面禁止中國蜂蜜進入歐盟市場;以歐盟實施禁令為由,2002年2月初沙特宣布禁止進口中國蜂蜜,至今未開關;日本也于同期開始對進口中國蜂蜜10%抽樣檢驗氯霉素等抗生素殘留;2月20日加拿大開始對中國蜂蜜加強抗生素檢驗,并要求對進口蜂蜜中苯酚和19種磺胺等殘留進行檢測;5月,美國FDA宣布中國蜂蜜氯霉素殘留檢測限為0.3ppd,這一舉措使我蜂蜜2002年對美出口比上年下降52.35%,出口額約809萬美元,下降43.56%;墨西哥農業部6月2日下令把扣留的356噸受污染的中國蜂蜜銷毀或退回中國,主要是在抽樣檢查中發現這些蜂蜜中含有鏈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質的殘留物和一些對人體健康和國家養蜂業造成危險的污染物,而實施這一嚴厲措施實質上是為了保護墨西哥的養蜂業。2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農產品貿易在遭受一國綠色貿易壁壘制裁后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擴散到其他國家。一般的發展中國家難以提出一個公允的技術法規、產品標準或環保標準,也難以建立起復雜有效的檢驗方法和檢驗程序來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措施。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綠色貿易壁壘的擴散也有較強的地域集中和連帶現象,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傳播軌跡:歐洲(歐盟)亞洲(沙特、日本)北美洲(加拿大、美國、墨西哥

這次對于我國蜂蜜的綠色貿易限制,從歐洲起源,向東逐漸傳播到亞洲和北美洲。可以看出對于這個擴散過程,地域還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基本遵循逐漸傳播,邊緣影響的規律。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理論闡釋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綠色貿易壁壘作為限制我國農產品貿易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其特點可歸納如下:

(一)地域擴散性特點突出。

(二)擴散對象經濟水平相近,一般較高。

(三)部分實施新條例的國家有明顯保護國內相同產業的目的。

(四)農產品內部商品種類擴散性明顯。

參考文獻:

張諍王惠文:《技術性貿易壁壘擴散效應分析》《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篇(9)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基本上實現了由封閉型模式向開放型模式的轉變,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形成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近104倍。目前,中國的貿易量仍持續增長,已經超越日本,成為繼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

一、中國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一直保持年均兩位數水平的高速增長,尤其是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制造能力的提升,科技水平的進步,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制造業的基地。這不僅帶來了貿易量的擴大,也改變了貿易增長方式,改變了中國出口產品結構。

1、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出口比例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工業制成品出口呈上升趨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出口主導地位;機電產品出口比重不斷增大。總體來講,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并且是呈近似遞增的直線狀態;初級產品的出口整體呈下降趨勢,并且是呈近似遞減的直線狀態。

中國出口貿易中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所占比例變化趨勢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改革開放前到1980年,在1980年以前工業制成品所占份額較小,但也呈現出緩慢上升的趨勢,而初級產品雖然所占份額較大,卻在緩慢下降。總體而言,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額要小于初級產品所占份額。第二個階段為1981年到1985年,在這一階段,工業制成品所占的出口份額趕上并超過了農產品所占份額,但變化幅度并不是很大,并且呈現出反彈的趨勢。第三個階段為1986年到現在,這一階段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額持續上升,而初級產品所占份額則持續下降。截止到2004年,工業制成品已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趨勢和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時間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說,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中國貿易發展方式的一步步轉變。在整體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中,結構上的表現是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速高于初級產品出口;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增速高于機電產品出口;機電產品出口增速高于輕紡產品及其他一般制成品出口,出口商品結構在不斷優化和升級。貿易發展方式上表現為加工貿易出口高于一般貿易出口,但是近年來兩者所占比例的差距逐漸縮小,呈現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因此,中國出口產品在數量擴張的同時,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效益也在逐步改善,可以概括為數量擴張與效益提高的混合增長方式。

2、工業制成品內部出口商品結構比例變化

1986年以來工業制成品成為中國主要出口產品,中國基本完成了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產品到工業制成品的轉變。從而使得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表現為工業制成品中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分別所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變化。總體來看,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份額中所占比例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推動工業制成品所占出口份額不斷上升的動力,分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份額的增長。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在持續下降,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在持續上升。

可以將工業制成品內部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分為三個階段來看。第一個階段為改革開放前到1991年。這一階段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加主要是依靠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并且由過去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出口輕紡類半制成品、中間品轉變,特點是較低技術含量、粗加工、簡單加工。第二個階段為1992年到2003年。1991年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了62.2%的頂峰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強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從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這一時期是以出口輕紡產品為主向出口機電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等重化工產品轉變,其特點是一定程度的附加值,一定程度的技術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第三個階段為2004年之后。2004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份額首次超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份額,達到49.4%,使其成為促進工業制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順利完成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

3、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出口份額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取得了明顯發展,在世界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服務貿易出口卻顯得相對滯后,競爭力偏弱,與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2001年、2005年和2009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及其全球排名分別為4.3%(第六位)、7.3%(第三位)和9.6%(第一位),但與美、英、德三大服務貿易出口大國相比較,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明顯不足,如2009年美、英、德三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4.2%、7.2%和6.5%,遠高于中國。

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發展相對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結構低端、服務產業發展落后。據有關數據顯示,2001年到2011年間,中國服務產業GDP比重年均值僅為40.5%,而同一時期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印度的服務產業GDP比重年均值分別為76.5%、75.1%、76.6%、69.5%、68.1%和52.5%。中國服務產業發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生產率較低。此外,中國制造業和貨物貿易發展較為迅速,產業與貿易政策過于向其傾斜,對服務業與服務貿易重視程度不夠,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二、中國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

貿易方式與貿易結構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出口貿易方式結構的變化趨勢與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趨勢一致,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我們可以把中國出口貿易方式變化趨勢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1年到1992年,這個階段內一般貿易比例高于加工貿易,但一般貿易所占比例持續下降,而加工貿易所占比例持續上升。一般貿易所占的比例從1981年的94.5%下降到1992年的51.42%,并在1982年時達到歷史最高(99.66%);同時,加工貿易所占比例由1981年的5.14%上升到1992年的46.64%,其間在1982年達到歷史最低值(0.24%)。第二階段為1993年到1994年,這一階段中加工貿易所占比例首次超過一般貿易所占比例,但這一現象并不穩定。例如,1993年,一般貿易所占比例為47.08%,加工貿易所占比例為48.23%;而1994年,一般貿易所占比例為50.87%,加工貿易所占比例為47.09%,兩者呈現出交錯發展的不穩定特征。第三階段為1995年至今,這一階段加工貿易比例超過一般貿易,1995年至2003年,兩類貿易方式所占比例變化不大,一般貿易比例保持在41%左右,加工貿易比例保持在50%左右。但是,隨著近些年來政府對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中國在促進加工出口貿易方式轉型升級的同時,加大了對一般貿易出口的扶持力度,一般貿易出口增長較快,其他貿易方式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從2004年開始,加工貿易所占的出口比重不斷下降,由2004年的55.28%下降到2007年的50.71%,同時,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所占出口比重則不斷上升,一般貿易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41.06%上升到2007年的44.22%;其他貿易所占比例由2004年的3.66%上升到2007年的5.07%。

三、出口貿易主體結構進一步市場化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體系是一個典型的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國家對對外貿易實行嚴格的控制,由12家國有外貿公司絕對壟斷經營。改革開放30多年來,出口企業所有權性質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國有企業出口所占比重持續下降,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等“三資企業”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民營企業出口所占比例則后來居上。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到1984年,國有企業出口所占比重一直接近100%,此后持續下降,2000年下降到46.7%,2011僅為16.9%;外資企業出口從無到有,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與國有企業出口占比差距不斷縮小,2000年為47.9%,首次超過國有企業出口占比,此后繼續上升,2005年達到最高點58.3%,之后略有下降,2011年為57.1%;民營企業出口占比則從2002年的4.2%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26%,短短幾年時間內既迅速趕超國有企業出口占比,也不斷縮小與外資企業出口占比差距。

四、中國出口貿易區域結構現狀

中國出口貿易國際市場結構失衡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從地區結構上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亞洲、北美洲和歐洲。2001年到2011年間,這三大洲出口年均份額之和高達91.8%。二是從國別結構上看,中國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香港地區、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臺灣地區、新加坡、法國這十個國家和地區,其所占的份額歷年均超過出口總額70%。據相關統計資料進一步分析發現,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香港和日本這三個國家和地區,但近年來三地合計份額卻呈下降趨勢。總體來說,國內出口貿易主要的市場整體發展比較平穩,同時在調整中趨于優化,市場仍然很集中,但是中國出口市場依舊過度依賴香港市場及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市場的狀況已經發生了很大改善。

同時,從出口的國內地區結構來看,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出口貿易嚴重不平衡的狀況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據統計,近年來,中國中西部出口增速明顯快于沿海,其中增長最快的是重慶。2011年,重慶出口額是上年同期增長1.7倍,河南增長約70%,貴州增長約60%,江西增長近60%。

五、總體結論

有關數據表明,中國每增加1億美元的產品出口,就可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從業人員大約有1億人。高額出口在促進國內就業、參加國際分工、增加國際儲備以及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然而,我們在實現出口高增長過程中,也暴露出出口商品質量不高、附加值低、低價競爭等一系列問題。另外,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各國紛紛表示要通過擴大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一定程度上來講,今后中國都會處于“摩擦壓力”之下,各種貿易風險給出口貿易的發展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中國出口產品結構還亟待優化,出口結構還需要調整升級。

【參考文獻】

篇(10)

為了進一步說明我國貿易順差以及凈出口增長的特點,我們分別從中國貿易區域、貿易方式、貿易主體三個方面,對我國貿易順差的來源地及特點進行分析。

1 貿易區域特點分析

從雙邊貿易的角度,按凈出口來源的區域特點來看,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少數幾個貿易伙伴,凈出口增長對美國、香港和歐盟貿易依賴程度較高,而逆差來源則相對分散。取10個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東盟、澳大利亞、加拿大、香港、歐盟、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和美國在1984~2006年間的雙邊貿易順逆差情況進行分析,國際貿易順差主要來源地是:香港、歐盟和美國,中國對香港地區一直保持著較高的貿易順差,1984年為37.4億美元,到2005年和2006年貿易順差值分別為1122.5和1445.3億美元。從1995年以后,我國對歐盟和美國雙邊貿易實現順差,尤其是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成為我國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國,2005年和2006年中美貿易順差值分別達到了1144和1445億美元,對我國貿易順差貢獻度累計值112%和81%;2006年我國對這三個貿易伙伴的貿易順差累計值3708億美元,對凈出口貢獻度為209%。而我國逆差來源則相對發散,例如最大逆差來源:韓國、日本、東盟和澳大利亞,2006年分別貿易逆差分別為452、254、182和57億美元,累計945億美元。

2 貿易方式特點分析

從貿易方式來看,我國貿易順差主要是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而近年凈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按貿易方式分1985~2006年我國貿易發生了如下變化:1985~1990年,我國三類產品(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都不具有比較優勢,為貿易逆差國:1990~1997年,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產品比較優勢不斷增強,一般貿易成為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1997年以后,我國一般貿易產品比較優勢有所下降,加工貿易凈出口不斷增長成為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的主要源泉。1990年我國加工貿易實現貿易順差,凈出口達到67億美元,以后一直保持穩定增長,2006年達到1889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凈出口變化幅度較大,2001、2003、2004年凈出口均為負值,2005、2006年大幅增長,分別達到了354、851億美元,這也是造成我國凈出口波動性增長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是我國實現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同時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凈出口穩定快速增長的保障。

3 貿易主體變化特點

從我國貿易主體變化情況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三資企業、集體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貿易格局。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對我國1995~2006年內外資企業貿易情況進行分析,1995年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分別占到我國進出口總額的32%和48%,同時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內資企業增長速度,尤其是出口貿易,從1995年的1488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5638億美元,12年間增長了11倍,而內資企業出,增長僅為3倍;外資企業在1998年實現貿易順差,之后凈出口快速增長,并于2005、2006年超過內資企業實現567和912億美元貿易順差,對我國凈出口貢獻度為56%和51%,所以外資企業進出,貿易的快速增長是我國凈出口增長的主要源泉。

4 凈出口產品結構分析

雖然我國總體上在進出口增長、產品結構優化和出口競爭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貿易順差還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我國保持貿易順差的原因主要還是基于勞動力低廉的資源稟賦。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在食品和活動物(SITC0)、飲料和煙酒(SITC1)、雜項制品(S1TC8)三類產品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從不同貿易產品凈出口貢獻度來進行分析,在2003年以前,我國貿易順差產品主要為食品和活動物(SOTC0)和雜項制品(SITC8)兩類產品,1994~2003年間,食品和活動物、雜項制品對凈出口貢獻度均達到了30%和150%以上。而在2003年以后,制成品(SITC6)和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T)兩類產品的凈出口正在逐漸成為我國貿易順差重要來源,而SITC0和SITC8兩類貿易產品凈出口貢獻度有所下降,2006年對我國凈出口貢獻度分別為50.5%、55.9%、8.8%和92.5%,這說明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不論在競爭優勢還是貿易凈出口貢獻度都有所提高。

二、我國凈出口增長的可持續性分析

從1994~2006年我國已經保持了13年的貿易凈出口波動性增長,尤其是2005和2006年凈出口超過1000億美元,因此我國凈出口貿易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如何才能保持這種增長趨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本文認為,雖然目前還存在許多抑制我國貿易和凈出口增長的不利因素,但從總體來說我國還將在今后一段相當長時間內保持貿易順差和凈出口的波動性增長,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勞動力低廉的比較優勢還將長期存在。隨著我國城鎮化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化,還將會有大量勞動力從農村中解放出來,加入到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中來,以制造業為例,國際勞工聯合組織統計數據顯示,雖然我國近年來勞動力平均工資上升幅度較大,但是在2005年中國從事生產部門的生產工人,每小時平均工資是0.8美元,比泰國、馬來西亞工資水平1/2還低,相當于韓國1/13、日本的1/26、美國的1/27水平,所以我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依然存在,因此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比較優勢也還會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存在。

第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競爭優勢的不斷提高。隨著我國人力資本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有助于我國產業升級和加工貿易出口增長,據統計,2006年,我國高校的各類畢業

生超過了400萬人。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943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1%;全年授予專利權26.8萬件,其中國內授權22.4萬件,占83.5%。這說明我國人力資本培育與技術創新成效顯著,有利于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比較優勢的不斷提高。根據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數據,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凈出口貿易占該類產品進出,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該產品實現貿易順差,這標志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正在由比較劣勢向比較優勢的轉變,出口競爭力獲得不斷提升。

第三,貿易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外資企業出口規模的迅速發展,有助于我國凈出口增長和產品競爭力的提升。集體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主體,尤其是外資企業其進出口、凈出口份額在2005年已經超過了50%,從貿易產品結構上來分析,近幾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80%和加工貿易出口的60%來自三資企業。貿易主體多元化有利于我國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加強技術創新擴散、拓展海內外市場,從而進一步促進進出口貿易和凈出口增長;

第四,我國積極對外經貿政策,有利于擴大同世界各國經貿往來,并不斷降低我國對傳統市場的過分依賴程度。一直以來,我國出口和凈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于美國、歐盟、香港市場,在加入WTO之后,我國更加積極調整對外經貿政策,注重開展同世界各地、各種發展水平地區和國家的雙邊貿易往來,自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_--啟動后,中國先后啟動了與南部非洲關稅同盟、海灣合作委員會、智利、新西蘭等一系列國家或地區的自由貿易區談判,并取得的顯著的成效,深入廣泛的國際經貿合作往來,有利于我國逐步弱化對個別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出口依賴性,降低個別國家或地區需求波動對我國出口貿易和凈出口增長的影響。

總之繼續保持和發揮我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不斷增強人力資本積累以及技術創新投入,積極開展更廣泛的貿易往來,充分發揮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積極作用,大力發展多種貿易形式的同時注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的發展,是我國長期保持凈出口波動性增長的保障。

三、我國凈出口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對策

從我國對外貿易和凈出口規模來看,中國已經是貿易大國,然而由于目前外貿快速發展,主要還是建立在低成本低價格,依靠數量增長的基礎之上,我國還不是貿易強國,同時由于外貿貧困化增加、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單純的出口或是凈出口規模增長,并不能給我國帶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我國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來看,目前這種“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加工貿易為主、以外資企業為貿易主體”的粗放型貿易增長模式,并不利于我國企業、尤其是民族企業的長期發展,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出口快速增長和巨額貿易順差,是建立在有數量少質量、有規模低效益基礎之上的虛假繁榮。所以,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模式,增加出口效益,把順差確確實實轉化為財富,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品牌效應,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和凈出口可持續增長的有效途徑。

首先,在對外經貿活動中,不能單純只追求出口、凈出口的規模效應或是增長速度,而應注重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真正加入到貿易實際利益分配行列中,充分獲得國際貿易和分工帶來的收益,這也是保證我國貿易和凈出口長期持續增長的關鍵。

一直以來,我國都實行的是外貿粗放型增長方式,目前我國出口商品擁有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不到10%,絕大部分出口為外方品牌的加工貿易和以貼牌生產為主的訂單貿易,大多出口產品存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現象。有關研究表明,由于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和出口產品價格的明顯下降,我國標志著貿易條件的價格貿易指數從1995年的0.84下降到2005年的0.65,因此僅從社會經濟效益來說,依靠過去這種高消耗、低價格、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貿易增長方式,就不可能保持出口和凈出口可持續長期發展。

上一篇: 資金價值的含義 下一篇: 社會治理思想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国产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日本人妖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不卡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