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學敘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2 09:15: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三年級語文教學敘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三年級語文教學敘事

篇(1)

一、對于課標的解讀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號稱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作文,應該更加注重“獨立”、“表達”、“文體”的需要。所謂作文梯度訓練 ,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結構水平,采取與之相應的訓練方法,區別對待、因材施教,使之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種寫作教學方法。

二、訓練目標梯度訓練設計

為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好這門言語交際工具,充分發揮其基礎性作用,為促使學生學好其它學科奠定基礎,為使學生全面綜合發展,中學生作文教學應從初一至初三年級實行作文系列化的梯度訓練,體現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簡單到復雜,由單純向深刻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訓練層次。以下為具體的梯度訓練目標分解:

(一)整體目標

(二)能力目標

(三)各年級話題梯度目標

(四)各年級寫作技法梯度目標

篇(2)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標之一。如何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教材編者主要通過提出精短古詩、典型語段背誦的要求來體現和實現。筆者以為,積累語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實施,這就是“詩文朗誦活動”。比如:《老師,您好》《但愿人長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這一組課文(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文字上通俗淺顯,即使是兩首古詩,對照注釋也能弄懂基本意義,只需布置學生自己花點時間掃清文字障礙,教師再適度對這些詩文點撥一下朗讀要點,突破一下朗讀難點,然后便可以與學生共同設計一場“走進秋天”的古詩美文朗誦會。朗誦的詩文內容,主要選用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部分,在確保課本內容能夠熟練有感情朗誦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從課外選取有關秋天的詩文,讓學生把課堂時間和課余時間合理使用起來。這樣的任務,以這樣的方式去實施,學生在準備過程中,背誦便沒有了被迫的無奈,沒有了被抽查的擔憂,相反地,為了爭取朗誦機會,學生會充滿熱情,充滿期待,搜索課外詩文也會積極主動,力爭發現他人所未發現的好材料,在“走進秋天”的古詩美文朗誦會上充分表現自我,達到豐富語言積累語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講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與內容部分對小學低年級段口語交際提出了“聽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的要求,對小學中年級段閱讀提出了“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的要求,對小學高年級段閱讀提出了“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典范的言語作品,尤其是充分發揮語文課本中編者精心遴選的敘事性范文,在培養和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方面下功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口語訓練。筆者認為,課文復述是很好的口語訓練途徑,而借助課文組織故事演講又是口語訓練的極好方式。如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包含《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和《想別人沒想到的》等課文,前兩課是寓言和成語故事,情節有趣,富有吸引力;后兩篇是常規性敘事文,具有故事性,動作和語言描寫很有特色,整組課文都很適合用來作為故事演講材料。基于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盡量壓縮所謂的“精講深究”時間,留出時間交給學生,以“引誘”和“鼓動”的方式,向學生“下達”講故事的“任務”,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評出組內和班級的“兩級”“故事大王”。學生領到這樣的特殊“任務”,比起教師在課堂上讓他們復述的三言兩語,或者象征性地叫他們講給同桌聽父母聽,一定更有挑戰性,同時更能激起學生的參與欲和好勝心。而當故事會上獲得不同“獎賞”時,他們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悅,能達到兼收語言提升和情感體驗雙重成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三、文學創作活動

篇(3)

首先,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在小學很少進行語言訓練,很多顯得拘謹,不善于與人交流,一說話臉就紅。基于此,我在教學中采用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方式,也就是,初中一年級上臺讀自己摘抄的好句好段,更多是朗讀上的要求,比如聲音洪亮、語速適度、普通話標準等。初中二年級就要求讀自己所寫的文章,用演講的形式,更多強調與其他同學的的交流。初中三年級則要求即興演講,可由同學或老師臨時指定話題,臨場發揮。話說訓練的內容根據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初一階段推薦偏重于記敘性文體,更多積累寫人敘事的語段。初二年級偏向議論型、鑒賞型。初三年級則會配合中考復習,讓學生關注時事,加強對世界的了解,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

其次、做好時間安排。想培養學生一種能力,沒有一種天天堅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納入整個語文教學的大系統中,使之與閱讀、寫作等教學相聯系、相結合。在每個年級每個學期里,“課前說話”都有明確的計劃,并制定相應的階段目標、開展形式。

話話訓練要求每位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因此在教學計劃中我會將每節課的說話的學生提前安排好,提前張貼在教室內,讓每位同學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如果因為有事未上課,第二天一定抽時間補上。

其三、注重教師指導

教師在學生“課前三分鐘說話”之前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內容確定,話題提供,情景創設,組織安排,說話方法上進行具體的指導,在學生上臺說話過程中,還要從演講內容、語言表達、思維能力和姿態氣質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言傳身教,自始自終應把握正確的指引方向,既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放任自流,任由學生隨意的“演講”,讓演講流于形式,從而鍛煉學生的膽量、口才,發現和點燃學生進步思想的火花,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意識。

其四、積極評價,調動學生積極性。

學生說話能力有了提高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把課前演講向高層次拓展,以展示課前三分鐘說話的成果,形成一種動力,不斷激發學生演講熱情,開發說話潛能。為了調動全班演講的積極性,每過一個階段,我就會請全體學生投票,評選出周冠軍、月冠軍,通過十進五、五進三最終評出學期總冠軍。并贈上好書一本以資鼓勵!適時地開展全年級或全校的演講比賽,讓“課前說話”中的姣姣者在更大的舞臺中得以鍛煉。

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課前進行三分鐘的說話訓練,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首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我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剛開始時操作還不夠熟練,學生走上講臺后往往無話可說,有的同學非常膽小,不敢上臺來,或者一上來就緊張的手腳無措。有摸鼻子的、有摳手指的,有哆嗦著的,有滿臉緋紅講不出話來的。有時候好不容易開口了,可是說得語無倫次、結結巴巴。但等到第二學期,學生在臺上的表現就要從容得多了。

其次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說到底需要學生自己來體驗和實踐,只有當學生以主人的姿態出現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才會取得好的效果。實際上,學生都有很強的參與意識,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觀點、看法表達出來,希望贏得同學們的贊賞和老師的肯定。課前三分鐘的說話,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雖然每次練習只有一個同學,但所有同學都在聽,甚至比聽老師的講課認真。為了獲得說話成功,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準備。有學生在周記里說:“在臺上說不出來時真尷尬,真想找一個地縫鉆進去”,為了臺上那幾分鐘,課后學生會精心地去搜集材料,及早就準備了。三分鐘的說話訓練,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篇(4)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已經走過了華麗花哨的時代,浮華落盡,回歸平實。如今,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通過語文教學將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是核心素養指導下語文課堂回歸本位的首要任務。

一、尋找訓練點,培養學生能力

如何將扎實的語文知識根植于學生的頭腦?如何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覺得,基于學情,尋找具有坐標意義的訓練點,非常重要。每一堂語文課,教師都應該抓一兩個訓練點,讓訓練點成為本堂課的亮點,也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支點。例如,《釘子的故事》這篇課文,重在敘述,敘事性強,文本通過一個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所以,讀懂課文內容非常重要。如何讀懂課文?關鍵是要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內容。這篇課文安排在西師版三年級上冊,課程標準對中段教學有學會歸納段意和主要內容的要求。因此,學習歸納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是本堂課中具有坐標意義的訓練點。在教學時,我教給學生用“誰干什么”或“誰怎么樣”這樣的方法來歸納段落大意。第一段段意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由此拋出方法,后面的段落放手交給學生完成,或小組討論,或獨立思考,將這一訓練點貫穿課堂始終,最后再將各段段意合并,連成主要內容。學生通過這一訓練點的練習,在以后的閱讀中,凡是遇到像這樣敘事性強的文本,都可以用“誰干什么”,“誰怎么樣”的方法來歸納段意,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理解、歸納總結的能力就練成了。又如,在西師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十課《面對夜鶯感到羞愧》的課后練習題中,出現了“默讀課文”的要求。默讀是讀的能力的一種。課程標準對低中高段學生的默讀能力都有明確的要求,對低段的要求是學會默讀。所以,學習默讀,就是本課具有坐標意義的訓練點。我在設計課件的時候,就有意識地教學生默讀。比如出示課題時,要求學生靜靜地看,先出示“羞愧”,講解意思,再出示“感到羞愧”,最后出示“面對夜鶯感到羞愧”,文字越來越多,學生在心里讀,對默讀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完成課后題時,課件設計也是這樣,依次出示“面對夜鶯感到羞愧”、“面對夜鶯感到難為情”、“面對夜鶯感到不好意思”這三個句子,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明白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而且無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默讀能力。

找訓練點,要基于學情。課程標準低中高段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師要抓的訓練點也不同。同一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個體差異不同,教師抓的訓練點也不同。總之,我們找的訓練點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合學生練習。

找訓練點,要基于文體特色。不同文體的文本,語言特點不同,訓練點也不同。詩歌類文本語言優美,朗朗上口,適合朗讀訓練;童話、敘事類文本,敘述性較強,適合歸納段落大意、復述課文內容的訓練;寫景類文本,詞匯豐富,語言優美,適合讓學生積累詞句或仿寫片段。

找訓練點,要從最基礎的語文知識抓起。文本中的語言現象,標點符號的用法,句子轉換,修改病句,都可以成為課堂的訓練點。這些都是語文學科中最基礎最實在的知識和技能,只有掌握了它們,才能談及對語言文字的運用。

找訓練點,還要服務于生活實際。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服務于生活的。在“綜合性學習”這個版塊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比如看景區游覽圖,看樓層分布圖等等,這些訓練點,指向生活,實用價值高。

二、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放手讓學生去學

當然,找到訓練點,不代表這堂課就成功了,還要下功夫落實訓練點。教師在課堂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收則收,該放則放,做課堂的設計者,做學生的引路人。

首先,課堂上突出訓練點,簡化教學程序。在教學中,依據訓練點的需要安排教學程序。不一定課課都依照學字詞、初讀課文、理解精讀、感悟寫法的程序進行。學習的內容不同,教學程序也自然有別。找準文本語言訓練的“點”。初步分析文本、確立目標后,教師還應在努力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語文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充分發揮語文這門學科的工具性。從文本自身的語言規律入手尋找語言訓練的點。在教學“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此類“對子”時,教師就可以引а生自己運用生活中的知識創造“對子”。學習《猴王出世》這類語言精練的文言文時,也可以嘗試著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大膽寫作。從知識體系或文章的體裁入手尋找語言訓練的點。在學習葉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時,欣賞過葉老描寫荷花姿態的細膩筆法后,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形態各異的荷花,運用排比句的形式描寫自己看到的景色。從導學系統(單元導語、泡泡語、語文園地、課后練習題)入手尋找語言訓練的點。教材每個單元前面都有一段“單元導語”,既是對本單元內容的總述,也是對教學方向的指引。泡泡語、課后練習題、語文園地等都是我們找準語言訓練點的引路人。這一環節也充分顯示了單元備課及全冊備課的重要性,給語文老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更多的要求。如果教師能做到將單元、全冊的語文知識融會貫通,那么課堂上的語言訓練也會事半功倍。

篇(5)

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寫作的時候文章空洞、蒼白,學生所寫出的文章只是在敘事,而沒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靈魂,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一、利用真實情感對學生進行啟發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思想情感能夠對學生產生很深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實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熏陶。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要充分地調動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啟發學生,開啟學生情感世界的大門。

例如,在學校舉辦拔河比賽之后,可以讓學生寫下比賽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寫作任務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動員:“同學們,我們班在拔河比賽上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每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動,老師也是一樣,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讓我們一起鼓掌,為你們所獲得的成績慶賀。下面讓我們拿起筆記錄下這榮譽的時刻吧!”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調動起來,所寫的文章更加真實、情感也更加豐富。

二、創設情境對情感素質進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產生,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例如,在進行小學三年級《我愛秋天》這一內容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秋天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看到秋天的紅楓葉以及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等等。通過直觀地展現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對于秋天的喜愛之情,在多媒體情境中學生獲得了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所寫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實,情感也十分真摯,同時,又富有生活情趣。

篇(6)

1.前言

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性和趣味性的兒童文學體裁,是小孩子接觸閱讀的最初文體,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當今的小學生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或多或少的有過度成熟的傾向,孩子需要回歸童真,而小學語文中的童話教學是孩子回歸童真的重要途徑。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童話課文,但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童話時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童話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小學語文的童話教學需要創新。

2.小學語文開展童話創新教學的方法

富于幻想、天真活潑和樂于追求快樂是小學生的特點,童話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小學語文的童話教學要求語文教師抓住“童話”的特點,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立足教學和孩子的實際進行創新。

2.1在課前導入中合理運用童話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小學生想象力豐富和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運用童話進行課文導入,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的調動起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童話導入通常有兩種方法:其一,教師在對課文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小學生熟悉的或教師自己編寫的童話進行導入;其二是教師充分利用課堂內容進行導入,即教師利用童話來轉化課文中的相關內容。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時,教師可以把第四小節中“春燕”部分編寫成小童話,用柳樹和春燕的對話來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展開對春天的聯想,更好的學習課文。

2.2組織學生進行童話創作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的組織小學生自己創作童話。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還可以增強小學生用童話來轉化語文文本的能力。根據童話的情節結構和敘事方式的區分,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童話創作時一般有兩種方式:第一,用對比敘述的形式來對課文進行童話創作,也就是小學生把正在學習的課文與童話進行對比;用與課文相反或者截然不同的思路來創作童話,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學習;第二,用重復敘事的方法來創作童話,即把那些不是童話體裁的課文改編成童話,讓童話的體裁穿插在課文內容中。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小熊住山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課文與小學生的喜好結合起來,當前流行的動畫片《熊出沒》是小學生普遍喜歡的動畫片,教師要把課文和動畫片結合起來,引導小學生在對比二者的基礎上展開想象;同時,創作具有環保精神、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童話作品,以此來強化小學生對動物特征、習性等知識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小學生以自己身邊的小動物為主人公來創作童話,從而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

2.3合理開展童話實踐活動

實踐教學是當前較為提倡的一種新興教學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合理的開展童話實踐活動,一是對童話體裁的課文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在角色中體驗課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經歷和知識通過角色表現出來;二是,讓小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把不是童話的課文改編成童話,再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想象和創作的積極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獅子和鹿》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兩種表演,一種是對獅子和鹿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表演小鹿運用自己腿長的優勢去逃避獅子捕食的過程,從而讓小學生深刻理解揚長避短去化解危機的道理。二是讓學生扮演小鹿選擇優缺點對付獅子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白正確取舍的重要性,以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身心的健康成長。

2.4有效培養學生的童話思維

童話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童話對小學生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小學生的童話思維。首先,讓學生養成童話聯想的習慣,引導小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來思考課文,探尋隱藏的知識點,力所能及的利用童話來對課文進行整合,讓童話充滿整個課文。其次,培養小學生創設童話情景的能力,讓小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自己置身于美好的童話情景中。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稱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小學生展開童話的情景創設,讓小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和思路去對小獾和小刺猬相互稱贊的過程進行新的情景創設。在學生創設之前,教師可以進行恰當的引導,比如引導小學生改變小獾和小刺猬對話的環境、為小獾和小刺猬設計更多的對話內容等,并鼓勵學生相互分享、借鑒,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創作力,鍛煉和拓展小學生的童話思維。

3.結束語

每個小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童話世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保持童心,用童心去解讀課文。童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童話有想象力豐富、爛漫色彩濃厚、生動活潑等特點,是兒童喜歡的文學形式。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童話教學時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在尊重課文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童話教學進行有效的創新。當前,童話教學的創新是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創新的童話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保持其本該擁有的童真、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積極性,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篇(7)

短,能萌生精要。葉圣陶在談到精短是曾不無感慨地說:“傾筐倒容易,畫龍點睛難。”可見,語文教學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對語文教師執教水平的一次檢驗。

長話短說。長話短說中,長時積累,是準備;短時凝練,是濃縮。沒有長,即無所謂短;同樣,缺少了精短,長又顯得多余。語言學家呂叔湘說:“語言和文字本來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的,可是我們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樹立起“說”的威望,得到“說”的實惠,引導學生跨越“說”關,就須靠教師樹起表率,做出榜樣,課堂語言力避啰嗦隨意、口若懸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說透、說盡。教師自己應努力將語言轉化成‘壓縮餅干’使學生受之輕松,咀嚼有味;少給學生端去“泡湯饅頭”,使學生聞道膩味,滋生學語文的逆反心理。教師率先垂范,學生在課堂上耳濡目染。再說起話來就有條有理,有依有據,作起文來文從字順,語句連貫。

長文短教。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文學作品篇幅較長,上課時不少教師感到難以把握。我以為,對此類課文最好采用“刪節剪輯式”教學,大膽實施“長文短教”。如教學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可避開開端、發展、、結局的老俗套,圍繞一個“笑”字,對課文情節重新剪輯組合,從眾人“取笑,成為笑料”到“悲從中來”,教師從世態炎涼和主人公命運兩個方面去交叉串聯,題旨隨欣賞自然顯露,目標也隨欣賞逐一達成。

逐句分析,逐段總結,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長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張志公所云,對文學類長文,“只要老師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導一導,足夠了。”又說:“文學最足已喚起人們的聯想、想象,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可見,文學類常溫不宜教得反雜瑣碎,更不可置之不教,應“以短取勝”。

長設計短訓練。語文課的聽說讀寫訓練要從長計議,整體規劃,全盤設計。在付諸實施時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并“一個蘿卜一個坑”,使它們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形成系統性、序列化。按這樣的思路設計與訓練,既能突出各個學習階段的重點,又能體現整體性的原則,避免教給學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學六年我們可以這樣規劃設計“說”的訓練:一年級“說自己”、二年級“說周圍”、三年級“說環境”、四年級“說事件”、五年級就“說科技”、六年級“說事理”。這樣由說近到說遠,從說淺到說深;說到領地漸寬,說得技藝漸漸高,學生的思維得到應有的訓練,敘事、說明、議理也就不在話下。

二、平

平,體現執教者對教學因素的一種把握,是大面積提高語文成績的基礎;平,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并發揮作用;平,當是語文教師時刻裝在心里的“一桿秤”。

承受與心理平衡。學生的心理素質決定承受能力。反過來,承受能力,又會促進學生心里的發育。記得教育專家魏書生老師說過,不要把學生當作“零件”,老師作機械加工,而要把學生當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長、發展。這里“幼苗”與“零件”的根本區別,在于一個有生命力,一個沒有。面對充滿生機的學生,我們的教學應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們的教學要求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會產生障礙,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受到損傷,最終導致逆反心理。教師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學習要求等及時調整學習計劃,落實教學措施,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始終保持承受能力與心理狀態的平衡。

課內與課外平衡。課內是課外的引導,課外是課內的延伸。課內與課外互補,注入語文學習無限生機。可是,受時間、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師只重課內不重課外,這也會使語文教學“不良于行”。自然,重課外也要首先解決好“看什么,怎么看”的問題,無論在材料準備、難易程度,還是與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設計、周密安排。還要寫好指導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鷹”;那樣,不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語文學習的畸形發展。

三、快

篇(8)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251

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俗地說,通過不斷的閱讀,不需要教師的解說,學生讀到一定的程度,自讓而然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培養學生多讀多思的學習品質,就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初讀課文,感受大意

認識生字,理解詞語,了解句意應該是學生初讀課文時要解決的第一步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把那些學生容易讀錯的字找出來,通過查字典標上正確讀音及意思,把那些難理解的句子畫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對于句子較長,學生讀起來有困難的,就把正確的斷句方式指導學生畫下來。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遇到幾個較長句時,我通常將他們寫在黑板上,引導學校正確閱讀。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快就把句子連貫、正確地讀懂了。

為了使學生理解有關句子,還要抓住句子中一些關鍵詞語。比如,表示時間、地點、形狀、動作、顏色等變化的詞語,通過對這些詞的反復讀多思考,才能正確理解句子意思,體會當時的場景。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初讀課文時,要不斷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在讀中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總結了閱讀的經驗。這樣,就達到了初讀課文,了解了課文大意的目的。

二、精讀課文,體會語言的美感

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要“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體驗”。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非常富有彈性,想象創造的空間很大,特別具有靈動性,認識了它的這種特點,就要汲取我國傳統的語言文字精華,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朗讀,在讀中感知、在感知中領悟、在領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同時要注重語言的不斷積累和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教會學生在“讀”中悟意,力求再現文章的情境、感情,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與當前“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的教學思想一致。很多語文教師在介紹語文閱讀教學經驗時,主張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在精讀中領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閱讀,同時“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我縣已在全縣中小學中全面推廣經典誦讀、古詩文背誦、師生讀書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無疑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順應了新課標的要求。根據新課程標準各學段目標與內容要求,通過閱讀童話、寓言、故事、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等,擴展學生閱讀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誦讀優秀詩文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根據語文教材編排的特點,幾乎在每篇課文后都安排了說的內容,通過讀說結合,實現語言表達的遷移,反過來驗證和鞏固閱讀的效果。

三、采用形式多樣的讀法,進行科學閱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讀的次數多并不能代表學生閱讀的效果好,要想實現在讀中感知、在感知中領悟、在領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的閱讀效果,必須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法,方法使用得當,才能讀出新意,讀出美感,才能使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讀的方法科學了,讀的形式多樣了,讀的方式能夠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閱讀教學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

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使我深深體會到:針對不同群體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價值。針對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特點,我們可以采用教師范讀、指名讀、教師領讀、集體認讀等方法;針對中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可以采用默讀、輕聲誦讀、大聲朗讀、互聽互讀等方法;針對高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較強的特點,可采用瀏覽、默讀、速讀等方法。

在不同的閱讀方法中,又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形式:低年級學生可以采用分組讀、接力讀、師生賽讀等閱讀形式;中年級學生可以采用分組賽讀、小組接力讀等閱讀形式;高年級學生可采用配樂讀、表演讀等形式。不同的讀法與形式可以根據閱讀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穿插使用,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嘗試參與不同的讀法與形式,即使采用個別讀,也要盡量做到人人有閱讀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四、閱讀要有針對性,要有目的地進行閱讀

不同學段有不同的閱讀要求,同一學段的不同課文的閱讀要求也應該有所不同,但無論怎樣的閱讀要求,也不能放任學生隨心所欲、毫無目的地進行閱讀。在多年的閱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課文的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初讀課文,還是熟讀課文、精讀課文,在每一個環節的閱讀中,如果對閱讀的要求不明確,學生讀的次數再多,閱讀的效果也不明顯。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每一環節的閱讀中,學生明確了閱讀要求,有目的地進行閱讀,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及思考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語文《松鼠》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閱讀教學環節。

(一)初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默讀課文,解決課文中不認識的生字詞,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用橫線標出不理解的地方。檢查閱讀效果,采用指名分段朗讀,認讀生字詞,粗知文章大意,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二)熟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輕聲誦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說說從哪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松鼠是一種可愛的小動物。檢查閱讀效果,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交流、反饋。

(三)精讀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自己喜歡的精彩句段與你的同桌及全班同學分享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復述你喜歡的段落。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增強了,加強了閱讀方法,對每一環節的閱讀理解、感悟、思考有了清晰的認識,進一步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

總之,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通過不斷的朗讀,在讀中感知、在感知中領悟、在領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充分體會漢語的語言美、音韻美、節奏美、意境美。

篇(9)

目前,在學業水平測試不斷推進深入的大背景下,各中職院校積極研究對策應對學業水平測試。各學科在命題方向、考試內容、考試形式、成績評價等方面相較于以往考試均有變革。其中語文學科更是由傳統的考查聽、說、讀、寫能力變化為重點側重于閱讀能力的考核。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方法上做出轉變,以應對新的考試形式和考查標準。

根據《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教學內容既要貼近學生,又要關注和引導學生步入“最近發展區”;教學方法既要把控教學過程,又要防止禁錮學生思維探究;教學策略不僅要重視“學得”,更要強調“習得”。

與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相比,學業水平測試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有主要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在教學內容方面,由傳統地通過掌握生字詞、語法來進行語文的學習到愈發注重閱讀能力和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由傳統地語文教學不涉及單純的文化因素到注重語言點和文化點的結合;由傳統地教材覆蓋到考慮學生需求擴大閱讀面,反向選取教學內容。第二,在教學思路和方法上,由測試學生“不會什么”到評估學生“還能做什么”思維的轉變;由傳統地教師傳授到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由傳統地注重聽說讀寫單項訓練到注重語言學習三種模式的培養;把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關聯起來教學,注重教學形式的普適性。第三,在教學策略上,由傳統地課程按教材編排進行到課程以專項單元形式進行;由教師講解式,注重結果到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創造中學”,注重過程;由傳統地學生的反饋者只有教師到學生互動性反饋、創造性反饋;教學注重個性化和分層,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重點,學生參與設計制定教學內容。第四,在教學場景和手段方面,由傳統地語境多為教科書中的模擬場景,教學環境受限于課堂到創設真實語境,創造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機會;由傳統地使用傳統教學媒體和工具到更多的利用新型教學媒體和工具融入教學。

根據學業水平測試背景下中職語文與傳統語文教學的比較,我們可以探討出一些對策。

一.日常教學注重結合教材話題擴大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課本話題為背景,實施拓展閱讀。語文學習要提高閱讀能力,僅僅依靠教材中提供的文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根據教材文本拓展話題,通過各種途徑選擇相關話題的文章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泛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覆蓋率。材料選取要貼近學習、生活,注重趣味性和啟發性,呈現過程可適當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展開教學。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應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學習水平為依據來設定,針對語文教學可分為兩個組成部分:第一,話題的選擇;第二,語言點和文化點的選取。其中選擇與確定話題一要根據學生已有知識以及生活經驗,聯系學生興趣。除此之外,教學設定要參考《標準》和教學大綱,合理進行調整與補充。選取語言點一定要與文化點緊密相關。一個好的話題需要教師協同學生共同設計完成,同時需滿足以下兩個準則:第一,話題必須符合課程標準。第二,話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體裁要多樣化――敘事類、科普類、議論或說明類、廣告類等。要注重文章的實用性。還要注意知識性、趣味性和目的性相結合。內容的來源至少有以下幾種:興趣、書籍或讀物、社會熱點、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等,也可結合教師的興趣或專長進行教學設計。很多新教師在選擇話題內容上會面臨如何取舍的問題,關于這部分筆者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要設定一個話題情景,關系最緊密的作為教學重點,凡是可以融在這一情景中的可作為教學補充。設計中可將話題分為不同等級,等級越高包含范圍越大,內容越多,復習中可據此將話題不斷縮小,結合學業水平測試要求逐步確定學生重點學習內容。同時話題內容設定要注意話題的系統性與關聯性,在一定的組織與邏輯關系中檢驗內容的設定是否合理。

二.日常教學中注重滲透傳統文化,敢于打破學科界限。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將語言文字、民族文學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語文教學。“通識教育”打破關聯學科界限,融會貫通,藝術,歷史,地理,國情民情,社會熱點等。分析近幾年的測試真題可知社會熱點、傳統文化、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傳統歷法等方面考題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對學生了解課外知識的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敢于打破學科界限,有意識的去聯系、去滲透。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260-01

小學三四年級屬于中段,中段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我執教三年級語文,到濟南聽兩節歷下區中年級月展示課:法蓓蓓老師執教的《18 開天地》和孔明珠老師執教的《18 頤和園》,對中段閱讀教學有了自己的思考。

一、字詞教學精而有效,體現音形義三位一體

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識字教學。“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識字方法主要包括:1.加一加,如“口”加“十”就是“葉”。2.減一減,如“熊”去“四點底”就是“能”。3.分析結構,如“蛙蛙:左右結構蟲字旁蛙”。4.組詞,如再(再見)。5.猜謎語,如“兩人坐在廣場的土堆上”,謎底是“座”。6.象形字,如明,就是“太陽”和“月亮”合起來。7.形近字比較法,如“已”與“己”。8.生活中識字,如“銀座商城”中的“座”。

通過一二年級的識字學習,學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形成了自主識字能力。三年級的閱讀教學更重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知,所以字詞教學必須精而有效,抓住重點和難點進行突破,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識字能力。如:《18 開天地》強調讓學生自讀詞語,自己觀察說發現:形聲字“肌膚、肢”、多音字“血xuè液”、近義詞“逐漸、緩緩、慢慢、漸漸”、反義詞“輕―重、濁―清、上升―下降”。《18 頤和園》注重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橫檻”,降低識字難度。 同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我們在預習中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理解字詞意思。

二、重視整體感知,學會概括全文

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18 開天地》法老師抓住中心句,理出各部分意思,學生知道了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18 頤和園》孔老師讓學生劃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既讓學生了解了作者游覽的景點,又知道了作者的寫作順序――游覽順序,還知道了文章的結構――總分總,一舉三得,值得借鑒學習。

三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整體感知,學會概括全文。方式有兩種:一是復述課文,讓學生用簡練的話把課文講了什么說出來,重在組織語言;二是概述課文,三年級可以出示詞語,給學生以提示,借助詞語概述課文。

三、突出中年級的訓練重點

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的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18 開天地》法老師讓學生通過“掄”與“拿”的對比,體會“掄”的力氣之大。通過“逐漸、緩緩、慢慢、漸漸”四個近義詞體會時間的漫長與艱辛,同時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而不重復。《18 頤和園》孔老師讓學生通過“直立”與“聳立”的對比,體會佛香閣是高高地直立;通過比喻句“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讓學生體會昆明湖的綠和靜。

三年級的課文篇幅比二年級長,難度增加,老師不能面面俱到地講解,讓學生去體會,可以有三種方式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一是讓學生在預習時,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如《7奇怪的大石頭》學生預習完課文,提出疑問“大石頭為什么奇怪?奇怪在哪里?”二是能抓住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5灰雀》,第一自然段體現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從“每次…都要…還經常…”三個詞語中可以體會到。三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11 秋天的雨》學生讀了第二自然段,聯系上文知道了“五彩繽紛”的意思,同時知道第一句話“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

四、注重領會表達,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中年級要求學生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8 開天地》法老師通過句式的練習,“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讓學生體會排比句的作用。《18 頤和園》孔老師通過長廊的數字體會長廊的長;通過“滑”字讓學生體會昆明湖的靜,以動襯靜,并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學到的修辭方法有比喻和擬人,結構方式有總分總、總分、分總,句式有排比句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遇到的,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并體會作者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也可以在自己的寫作中學以致用。

五、重視課外閱讀,積累好詞好句。

上一篇: 智慧水利水電工程 下一篇: 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關系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 特级做a爱片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 |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年网站青青草原 | 午夜少妇高潮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