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18 11:03: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水產養殖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目前,我國高校水產養殖課程大多數還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師口頭講授,課件展示,講授內容大多偏重于書本知識,冗長生硬,對學生來說空洞乏味。雖然多借用多媒體技術,但不可避免還有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也難以激起學習積極性。這種情況下,學生在課堂上很少認真聽講,一般在睡眠或在手機玩耍中度過,甚至出現逃課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信心和動力,理論基礎不扎實,專業知識不鞏固,已成為很多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生學非所用、學無所用的主要原因。

(二)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全面展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知識

水產養殖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應用型很強的專業學科,其課程設置不乏多門與室外實踐應用相關的專業課程。課堂授課大多以理論為主,對于與實踐應用相關的知識點難以深入介紹,即使結合具體的圖片,學生也只能略懂皮毛,對于具體的操作印象不深。由于受教學環境與實踐條件的影響,絕大多數高校對于與實踐相關的基礎內容無法一一安排室外現場實習。缺乏形象的實物演繹與理解,學生對該部分的知識只能死記硬背,進而影響了其學習效果,限制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與開發,最后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具體的實踐操作經驗。

二、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教學開展視頻教學的必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在當代大學教學中也日益得到廣泛應用,教學方式也逐漸出現了多元化,多媒體教學素材,高清圖片、動畫模擬、視頻教程等多種教學元素已逐漸融入當代教學環境中。其中,視頻教學圖文并茂、動感鮮明、生動形象地展現課堂上無法操作的內容,已逐漸成為傳統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輔助工具。

(一)視頻教學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帶動課堂積極性

目前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教學方式大多以板書和文字講解為主,大學生每天接受不同課程的學習,頭腦中充斥著大量的文字概念與符號,久而久之難免會產生疲勞與枯燥之感。視頻材料蘊含著豐富生動的畫面、文字、聲音等直觀的視聽信息,圖文并茂,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單調沉悶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輕松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更深入了解水產養殖具體操作的過程和細節。此外,傳統的講授方式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而將視頻技術應用到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教學中,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觀看視頻,從視頻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

(二)視頻教學更能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普通教學手段難以清楚地講解知識,如一些較為抽象難懂的知識點,或者是普通教學條件下難以實現,觀察的技術過程利用視頻技術會讓該部分知識難點變得直觀形象,顯著提高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鞏固記憶,加深理解和思考。如在講述水產動物遺傳育種中最基本的人工催產操作技術,如果用傳統教學方式,借助教材的文字描述以及相關圖片的剖析講解,盡管教師講得鮮明生動,大部分學生仍難以明白整個過程的原理操作,或是難以把各部分的技術操作相互銜接,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三)部分水產養殖學課程需要通過視頻展示才能有效突出課程亮點

由于專業本身的特殊性,水產養殖學專業設置了許多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倘若僅僅依靠教材的講解,學生大多數只能掌握基本的理論概念,對于與生產實踐相關的技術內容無法全面了解。此外,文字是單調的,許多簡單的原理現象以及技術流程若轉化為文字性描述會占用較多的內容篇幅,需要花費較長的講解時間才得以把問題闡述清楚,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更會讓教學陷入沉悶的境地。雖然室外實地觀察可有效解決這方面問題,但每次上課專門進行室外教學也不現實。且多數實踐內容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無法一一開展。如水產動物遺傳育種學,大多數實踐內容跟繁殖有關,而魚類的繁殖習性受季節和溫度影響較大,繁殖時期一般在3~6月份,倘若授課時間未逢其時,或課程安排于下半年,這方面的實驗以及實地觀察就無法開展;又如水產動物疾病學,病害的爆發都具有不確定性,受養殖品種、溫度、水體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較大,也限制了室外實踐教學的開展。

三、在水產養殖專業課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視頻進行教學

視頻教學在實踐應用型專業課程教學具有其不可忽視的優勢,但也并非萬能。在水產養殖專業教學中也不能一味依賴視頻教學的模式,畢竟視頻技術只是作為教學工作中的輔助手段,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合理應用視頻材料,與傳統文字教學方式相結合,取長補短,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一)視頻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不能過多依賴視頻教學方式

視頻教學在水產養殖專業課程中可以帶來顯著的教學效果,但也不能說明今后的教學方式一律采用視頻教學代替傳統教學,而是應該重視視頻技術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過多依賴視頻材料會助長學生的惰性,讓學生習慣了上課觀看視頻,而忽視了理論知識學習的主題。同時,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認真做筆記,也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此外,水產養殖專業雖然許多課程內容與室外實踐相關,但也有絕大部分內容是基礎理論知識點,例如專業性的概念,原理,發生機制等等,必須以文字講授為主,以鞏固學生頭腦中最基本的理論框架與概念,對于那些較為抽象難懂的知識點,實踐型的技術操作流程和實驗等需要通過視頻材料才能直觀形象講解的內容,合理性的引入視頻材料,結合文字講解,才能有效提高整個教學效果。

(二)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安排,提前準備視頻材料

在進行每門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授課之前,我們需要認真制定教學大綱,整理具體的教學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安排確定授課方式,確定需要應用視頻材料的章節和內容,提前準備與此相對應的視頻材料。此外,對于每個視頻,任課老師在課前必須認真觀看一遍,理清講解思路,保證課堂中能夠有條理講解視頻的內容,進而引出該章節的重點與難點。

(三)在眾多視頻材料中應擇優而取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視頻種類越來越豐富,來源也越來越廣泛,琳瑯滿目的視頻資料在互聯網上都能獲得。對于眾多的視頻材料,任課教師要根據自身的課程需要對視頻素材進行適當的分類和篩選,選取合適的視頻資料作為授課素材。如有關魚類受精卵發育過程的視頻網絡上就有十多個,但是選用的魚類材料,視頻時間長短,拍攝手段等各有差異,而有關魚類增養殖技術方面的視頻更是多不勝數,任課老師要根據具體的課程要求,針對性選擇合適的教用視頻。

(四)原創性實拍視頻材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動力

互聯網上的視頻五花八門,許多視頻學生只要上網也能輕易獲得。可能教師上課中播放的視頻部分學生之前甚至很久以前就在網上看過,視頻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故倘若條件允許,教師最好多收集第一手的原創實拍視頻應用于教學上。譬如任課教師與校外的試驗基地,實習企業,研究單位合作交流,獲得相關教學內容中的技術操作實拍視頻,或者自身參與相關室外實踐和技術交流的同時,在現場進行拍攝獲得第一手實拍視頻。

篇(2)

水產養殖工程學是農業院校水產養殖學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課,是把土木工程原理和生物學原理相結合并應用于水產動植物養殖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水產養殖設施、設備的研制開發、科學設計、建造及其有關生產工藝、營漁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實施和應用。該課程一般開設于高等農業院校本科教學的第七學期,通常在魚類增養殖學、甲殼類增養殖學、藻類增養殖學、貝類增養殖學、棘皮動物增養殖學等專業課程教學結束之后再開設。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重點使學生掌握水產養殖育苗場和養成場的設計、施工和應用的基本知識,為從事水產養殖工作及相關研究打下基礎。隨著水產養殖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水產養殖工程技術和水產養殖模式不斷涌現,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要進行相應改變,以適應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需要,滿足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根據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工程對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水產養殖工程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探索,為培養應用型水產養殖人才提供參考。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工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求增加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專業課數量,相應減少每門課的課時數。水產養殖工程學的學分由2.5減為2.0,課時數從原來的40學時縮減為32學時。在課時數減少的情況下,要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合理安排授課內容就變得更重要。

修訂后的水產養殖工程學教學大綱確定新的教學目標,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知識目標是學習水產養殖工程的基礎知識,如工程材料、堤壩設計、渠道設計、管道計算、水泵選型和養殖場場址的勘察和規劃等。能力目標是學會育苗場和養殖場內各種設施、設備的使用方法,理解并應用現有的養殖模式。素質目標是學會育苗場和養殖場內各種設施、設備的設計和建造,學會開發新型的養殖模式。

2.重新編排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大綱確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要求,打破課程原來的內容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課程體系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共四章,重點講授在水產養殖工程中應用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一章為緒論[1],主要講授水產養殖工程學概念及國內外水產養殖工程學的發展概況。第二章為工程材料[2],使學生掌握土壤、磚、石、砂、石灰、水泥、混凝土、鋼材、木材和工程塑料的特性及其在水產養殖工程中的基本用途。第三章為土壩工程,使學生掌握土壩的特點、類型、構造和剖面尺寸的設計。第四章為供排水工程,重點講授水泵的選型、明渠斷面的設計[2]、暗渠管道的計算與施工、潮差蓄水池和揚水站的設計[3],此章是水產養殖工程學的重要基礎理論。

下篇共十章,注重實踐應用,主要講授各種水產養殖設施、設備的設計、建造和應用管理。第五章為育苗場和養成場的選址與規劃設計[4],講授如何為淡水、海水育苗場和養成場選擇場址,選址后如何進行標準化水產養殖場的規劃設計,使學生掌握設計現代化水產養殖場的能力。第六章為人工繁殖設施的設計,講授魚蝦貝親本培育池、催產池和孵化池的設計與應用。第七章為工廠化育苗場的設計,重點講授工廠化育苗場內育苗室、餌料室、給排水系統、充氣增氧系統和供熱系統的設計、建造和使用技術。第八章為精養池塘養殖工程,主要講授精養池塘的布局及池塘的設計、施工和應用技術。第九章為普通流水工廠化養殖場的設計[5],以名貴海淡水養殖品種――大菱鲆、鱘魚、虹鱒和南美白對蝦為例,講授普通流水工廠化養殖場內養殖池的設計、建造和高效養殖模式。第十章為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設計[5],依據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基本流程,重點介紹魚池系統、沉淀系統、過濾系統、消毒系統、增氧系統、熱交換系統和自動投餌系統的設計、建造和應用技術。第十一章為大水域筏式和平臺養殖工程的設計,講授海藻、貝類和海參的大水域筏式養殖系統的設計和應用,以及以養殖工船為主體的平臺養殖系統的設計、建造和應用技術。第十二章為網箱養殖系統的設計,主要講授網箱的現狀、類型、規格、結構、設置水域、抗風浪技術和增氧技術。第十三章為水族養殖工程的設計,主要講授水族箱的造型、材料、水處理系統、調溫系統、充氣系統和裝飾系統的設計和應用。第十四章為人工魚礁[2],介紹資源保護型人工魚礁的集魚機理、造型設計、投放方法和效果評價。下篇的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是該課程在應用方面重點講授的內容。

3.引入新成果和新模式

引進和介紹學科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動態和成果等。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和科技創新,出現了一些新的水產養殖工程技術,形成了一些新的養殖模式,為使學生掌握最新、最實用的技術,需要將這些新成果和新模式引入到教學內容中。新成果包括在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系統中引入的重力無閥過濾器、泡沫分離器、壓力過濾器、微濾機、生物過濾、自動投餌機及網箱自動升降系統等新設備。講授這些新設備時,不僅要教會學生使用這些設備,還要使學生掌握各種設備的設計和操作原理,進而創新改進這些設備。新模式包括當前正在快速發展的工廠化對蝦養殖、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南北方接力式鮑魚和海參養殖、工船平臺養殖、家庭水族箱養殖和海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模式等。這些養殖模式是當前最先進的生產方式,通過學習這些新型的養殖模式,有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養殖技術,從而提高學生從事水產養殖業的競爭力。

4.采用案例教學法,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水產養殖工程學既講授工程學原理,又講授水產養殖模式。對于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學生來講,工程學原理是難點,筆者認為該課程應多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鮮活的案例講解這些難懂的工程學原理。水產養殖工程學講授的內容正是目前水產養殖生產中正在采用的養殖技術,因此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比如講授普通流水工廠化養殖場的設計時,以當前正在使用的工廠化養殖場為例講解,跟學生一起分別設計大菱鲆、鱘魚、虹鱒和對蝦的工廠化養殖場,并與學生探討這些工廠化養殖場的盈利模式。講授大水域筏式養殖工程的設計時,以海帶和扇貝養殖為例來講解筏式養殖模式,以鮑魚和海參的養殖為例來講解南北方接力式養殖模式,并分析其采取這種模式的原因和優缺點。另外,還可以通過到養殖場參觀實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水產養殖工程學講授內容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黃朝禧,趙鳳歧.水產養殖工程學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25(1):93-96.

[2]黃朝禧.水產養殖工程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108-123,345-355.

[3]杜守恩.水產養殖工程技術[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3:18-33.

篇(3)

1.1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并未開設專業外語課程

桂國平教授在《我國高校的專業外語教育與國家競爭力》一文中指出,我國的外語教育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公共英語”教育和他們的“專業英語”教育。“外語專業的外語教育”和“公共英語”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表一列出的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設置情況為例,各高校均意識到公共英語學習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生入學后的前兩個學年開設英語課,要求學生完成至少12個學分的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且課程性質均屬于公共必修課。相比公共英語的學習,專業外語的重視程度就十分有限了。高校對專業外語課程的開設更偏重于帶“國際”和“世界”的人文和社科專業,如國際金融、國際貿易、世界經濟、國際法等,而許多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通常與專業外語無緣。以水產養殖專業為例,許多水產類高校并未開設專業外語課程,開設該課程的學校一般的開課學期為第6或第7學期,課程性質為專業選修課程。對基礎英語教育的重視能否彌補專業外語學習的不足呢?答案是否定的。專業外語的學習與基礎英語既相互聯系又是英語教育中獨立的一個部分,不能互相取代,且專業英語其難度比基礎英語更大,因為它既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寫作、聽說能力。

1.2對教師要求較高,師資匱乏

講授專業外語對授課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老師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也要求老師具有良好的專業背景。而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老師一般需具有國外留學經驗。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聯系的加強,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力度的加大,留學回國人數越來越多,但由于這部分人均具有很好的專業背景,其回國后大多作為科研骨干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而高校對專業外語重視程度不夠、激勵政策不明顯,很少有教師花費足夠的精力去鉆研專業外語教學。專業外語教學內容相對較為復雜且一般無可參考的教材,以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為例,學院具有8個本科專業,相近專業的專業外語教育顯然應有所區別。學院開設了專業外語A、B、C三個方向,其中專業外語A主要針對水產養殖、水族科學和動物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專業外語B主要針對生物科學、海洋生物、生物技術等專業的本科生;專業外語C主要針對園林、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對師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教學方式單一

專業外語課時一般較少,通常為32學時,2個學分,而且目前許多專業的專業外語沒有可供參考的教材。教師一般以自身較擅長的專業技術概論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抽象而枯燥,教學方式也非常單一。許多學校的專業外語課成了翻譯課,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另外,由于師資缺乏,專業外語課程的開設多采用大班教學,有的甚至50~60人一起上課。由于學生人數多,教師與學生不能很好地溝通和交流,學生更沒有機會說英語。這又反過來決定了教師只能采取讀生詞、講句子、評點翻譯的教學方式,形成了惡性循環,專業外語課被上成翻譯課也就不足為奇。

篇(4)

基金項目:2008年度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項目,編號:BKJGYB2008063。

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它的基本特點是寓教于研,通過開展研究工作來培養人才。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擴大,招生規模的擴大給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導致了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下降。一方面,高校的導師人數、科研經費和設備條件等早已無法充分滿足研究生培養的需要,教育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研究條件(包括研究場所、設備和項目)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研究生與社會的需要脫節,畢業研究生就業困難,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的專業知識常常被荒廢掉,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英、美、德、日等西方國家的研究生教育發展歷史悠久,已經形成了許多切實可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比如美國和日本的大學都十分重視通過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緊密合作來開展研究生教育,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促進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不斷推動科研成果和發明創造的大量產生和迅速轉化,這是我國在發展研究生教育時最應學習的。

一、建立水產養殖學科研究生“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世界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和難得的機遇,與農業相關的政府部門和企業迫切需要專業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經營理念的支持,對“精理論、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業”的農科類研究生表現出強烈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國的農業相關高校單靠自己的力量還無法培養出這樣的研究生。通過“產—學—研”聯合的形式培養研究生,可以為各級政府的農業主管部門和大型農業相關企業培養專業對口,實踐經驗豐富的高層次人才,也加強了高校、研究機構與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有助于我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水產養殖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研究生為完成課題需要有專門的養殖實踐場所,并開展實際養殖生產工作,而我國的各大水產相關高校通常并不具備足夠的場地和設施,也很少開展生產性的養殖活動,無法為研究生提供所需的工作條件。廣東海洋大學作為廣東省重點建設的多科性海洋大學,以海洋水產學科為特色,以應用學科見長,近年來研究生教育規模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于研究生教育開展的時間較短,研究生數量增長較快,廣東海洋大學的水產養殖學科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同樣面臨上述這些問題,研究生培養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廣東海洋大學的前身湛江水產學院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水產高等學校,七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水產專業人才,校友遍布南方各省的水產相關政府部門、研究院所和生產企業,具有雄厚的社會資源。學校和企業合作,針對企業生產發展中的關鍵技術或管理問題設計其畢業論文選題,一方面研究生和導師可以獲得開展研究所需的平臺,研究生培養質量也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獲得高校的科技支持,從而解決生產發展中面臨的難題,促進企業發展。學校和研究所合作,一方面研究生可以獲得開展研究所需的平臺并接觸學科發展前沿,研究生培養質量可以得到明顯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所可以借助高校的教育力量支持,獲得完成科研所需的人力資源,順利完成研究項目。

綜上所述,廣東海洋大學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培養水產養殖學科的研究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實現雙贏的效果,對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是學校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我國研究生“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的發展和存在問題

目前國內外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以課程學習為主的教學式,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專業式,以及“產—學—研”聯合培養的協作式等。其中教學式適用于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和研究生課程教育;專業式適用于培養教學科研型及其他高層次人才;協作式適用于應用型、開發型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協作式研究生培養模式是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入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在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為其國家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存在的問題包括:

1.責、權、利不清。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形成規范的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模式,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各單位通常是臨時性的合作,簽署協議時沒有完整的規章制度可以遵循,合作協議中對各自的責任規定不清楚,比如協議對培養過程中學校需要負責哪些內容,企業和科研院所需要提供什么設備等沒有明確規定,結果可能導致在合作過程中學校、科研院所或企業都沒有盡到研究生培養的義務,研究生培養質量得不到保證。另外,由于“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現在主要由高校推動,比較注重學生的培養,高校在合作中通常獲得較多的利益,而研究所和企業在合作中獲得的利益相對較少,可能導致研究所和企業在聯合培養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導致聯合培養流于形式,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2.培養體系不規范。由于我國沒有建立規范的研究生“產—學—研”培養體系和考核辦法,培養過程缺乏規范,研究生的權益無法得到合理保障,有可能變成研究生給導師或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廉價勞動力。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得不到高校、研究所或企業導師的及時指導,而繁忙的日常工作也會使研究生沒有了真正從事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導致他們的才智無法充分發揮,這嚴重傷害了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使他們失去了發展希望。培養體系不規范是我國“產—學—研”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在就業競爭力上并沒有顯著優勢的重要原因。

篇(5)

漁業產業包括以養殖、捕撈、種苗等為主的漁業第一產業;以加工、漁機制造、漁船改造、飼料、藥物為主的漁業第二產業;和以流通、存儲、休閑漁業等為主的漁業第三產業。《2018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1]數據顯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24761.22億元,其中漁業產值占49.73%,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46.37千克(人口139,008萬人)。水產養殖業不僅在世界食品供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還能夠帶動全社會漁業經濟中很多環節的發展。與2012年相比,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長39.7%[2],以上數字充分體現了水產養殖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和其在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

一、對標戰略需求

廣東是水產養殖大省,也是水產養殖強省。2016年,廣東省漁業經濟總額為2863億元,僅次于山東和江蘇,位列全國第三。廣東省水產養殖面積55.5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但養殖產量卻全國第一,說明廣東省水產養殖技術領先,同時也表明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在水產養殖生產各環節提供的優質服務,體現的重要作用。我校地處廣東省西部,毗鄰南海,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水產一級學科被列為“攀峰重點學科”,擁有水產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廣東省珍珠養殖與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學校正全面貫徹落實“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舉措強化辦學特色,以更加先進的理念培育社會英才[3]。

二、加強專業教育

有調查結果表明,部分高校學生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產生厭學情緒的比例高達40%[4]。歷來農業院校或者農學類專業的招生相對困難。水產養殖專業屬農學,我院招到的大部分新生多為調劑生,他們對于水產養殖簡單地理解為“養魚”,有的學生直接表示對專業不感興趣。針對于此,在強化專業優勢的同時,我院制定了專門的招生和就業宣傳畫冊,安排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和學科專業推介,對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內涵以及大家最關注的就業逐一進行介紹。作為班主任,接收到對專業的不理解更多的來源于學生家長。在新生入學時,除了接待新生,還會接待很多送學生的家長。有的家長提出轉專業的要求,有的家長質疑“我家里就是養魚的,培養個大學生還是養魚?”“這專業畢業了除了養魚還能做什么?”“養魚還需要上大學?”等。因此,除了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外,有必要以學院或教學系為單位,對家長的誤解進行專業疏導,就專業性質、特點、人才培養模式、就業途徑和前景做詳細地介紹,強化學科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和就業渠道優勢。

三、改善培養模式

我校“水產學”為“第九輪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和“珠江學者”設崗學科;“水產養殖”為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水產養殖專業下設兩個專業方向,即水產養殖和飼料安全。在大學四年間,學院設立導師制,大一至大二階段導師在學生選課、生活和參與社團活動等方面給予專業指導;大三至大四期間的導師主要負責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對就業給出專業性建議。這期間的兩個導師可以為同一人也可以換人,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指導意義。在黨的十會議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10年7月29日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5],綱要明確了高等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深化教學改革,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學院設立優秀本科生進實驗室項目,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以項目的形式進入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和科研實踐。學院和導師分別給予一定資金的支持,并鼓勵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科研文章。同時,學生可以結合此過程的學習和科研的經驗撰寫科研申報書,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攀峰計劃等,以此更加深入地進行專業學習。

四、重視班主任工作

如今的班級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很難集中在一起,同學之間很難體現集體的概念。因為現在教學體系實行學分制,學生自主在網上選課,最終導致同樣的一門課,學生所選的教師不同、時間點不同而導致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散在不同的課室上課。課余時,每個人又有不同的社團活動需要參加。因此,一個班級能夠聚在一起的時間微乎其微,最多是以宿舍為單位的小聚,班集體的概念渙散。學生在大二下學期時,將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進而將產生新的班級,原來的班集體將不復存在。因此,對班級集體意識的培養必須及早介入,否則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和班風。班主任是班級的核心成員之一,也是學生進入大學開始新的學習和生活的關鍵引導者。作為班主任,要及時發現班級的問題,要有技巧、負責任地協同班委同學積極解決問題。例如,學生宿舍的矛盾、班委之間工作的協調以及同學們的上課狀態不佳等問題。同時,農業院校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這些學生不僅存在課業壓力,還有家庭經濟壓力。因此,在班級建設方面也需要特別關注。大一初始的軍訓,是同學在一起較為集中的時間,由陌生到熟悉,是建立班級概念的黃金時期。如果錯過了,后期大家上課又都較為分散,不利于建設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第二個建設時期就是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過了這個階段,學生對于大學慢慢失去了新鮮感,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的圈子都已逐漸成形,再改變就很難了。能讓大家集中在一起的方式之一是團日活動。盡管班主任能夠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大家上課時間不同,參與的社團活動多樣,況且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團員,團日活動也很難聚集所有同學。主題班會是另一個聚集方式。在大一第二學期初始,針對大一上學期班級出現的各種問題,班主任適時提出召開主題班會。首先,在班會召開前,先由同學們提出問題,并由宿舍長和班長集中收集。其次,班主任針對各問題進行梳理,最終召開主題班會“唯有努力不負光陰”,并通過PPT的形式,在班會上集中解答。該方式首先讓同學們自我反省,去尋找自身的問題,學會提出問題;然后針對不同的問題在班會上集中解答,可以解決一些共性的問題,節約時間,同時還可以將某些同學已經意識到而其他同學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進行解答,該次主題班會很高效地解決了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加深了對專業的了解,學會了處理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矛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表中給出了該次主題班會中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反映了同學們初入大學、初識水產養殖以及在集體生活中遇到的疑問。

五、專業建設與就業指導

篇(6)

我校的水產養殖專業是山東省應用型特色名校建設的重點建設專業,該專業學生既要掌握水產養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可在水產養殖、飼料企業、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門從事健康養殖、科學研究、水質監測及管理工作。分析化學是與其專業技能聯系比較緊密的一門課程[1-5],是水產養殖專業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但根據現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有關要求,該課程理論授課學時壓縮較大,目前只有24個學時,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見表1。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習效果,使得《分析化學》能夠為水產養殖專業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是值得任課教師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對該課程的教授,結合水產養殖專業的特點,分析了分析化學課程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1.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1)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驟占有1個學時,旨在讓學生了解試樣的采集、制備、分解、分離和富集的一般過程,但在實際分析工作過程中,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代表性、準確性,同時也是分析過程中最困難和復雜的步驟。1個學時的講解過于簡短,學生只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了定量分析的幾個步驟,然而對每個步驟的操作過程還是不夠了解。建議將此部分學時增加,課前提前安排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針對水產養殖專業中通常用到的固體(如魚飼料)、液體(水產養殖水樣)和氣體試樣的采集、制備和分離工作進行講解,這些實例可以給學生生動展示分析測定前的各步操作內容,把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和真實。(2)誤差與數據統計處理中牽扯到較多的數學公式,課前需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課堂上直接給出相關公式,結合計算題講解。對于分析數據的取舍,講授四倍法和Q(舍棄商)法,而以Q法為準。分析數據的取舍旨在通過分析上報分析結果,而并不是公式本身的記憶,所以應讓學生意識到上報分析報告的重要性。建議將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做“老板”,提供測試數據,另一組學生做“測試員”,對測試數據進行取舍并向“老板”上報分析結果,提高課堂的活躍程度。(3)由表1中可知,四大化學滴定法占用12個學時,而該專業學生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普通化學》中已經學習了四大平衡的基本理論,所以只要把分析化學中應用的內容在以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重點講授滴定分析的共同點、滴定突躍、滴定曲線、指示劑的變色原理即可,可將此部分內容學時減少。(4)氧化還原滴定法和電勢分析法均涉及電極電勢和能斯特方程,建議將兩章合并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電極電勢和電池電動勢的關系。(5)21世紀分析化學的發展由儀器分析引領,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微流控芯片化、在線化、實時化、原位化、仿生化、高靈敏化、高選擇性化、高通量化、無損化等,以及生物分子序列快速測定技術,醫學上的個性基因序列測定和疾病預防技術等。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雖然不是專業的分析化學工作者,但應對最先進的儀器分析技術有所了解,建議增加本部分內容的概述性教學,讓學生與時俱進,站在科學的最前沿。

2.教學方法改革

(1)教學模式改革。在我校水產養殖專業中,對分析化學這門課程的講授,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學生聽課效果好,對所講授的知識內容理解透徹、牢固扎實,但是這種方法,課堂教學信息量有限,很難在課堂上利用更多時間引用實際生產、生活中鮮明、生動的例子說明、解釋某些分析化學問題,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不能最大限度地被調動起來。因此,如何采用板書教學調動本專業學生的積極性是本門課教學過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我們采取新型的教學模式解決這一問題。教學模式的步驟如下:預習、啟迪性講授、自學、探究、總結性講授。啟迪性講授和總結性講授突出的是教師的教;預習、自學和探究強調學生的學。其中,探究是抓住重點和難點問題展開討論,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探索研究式教學的組織者,處于主導地位,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在學生預習的前提下,教師進行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的啟迪性講授;然后,學生通過自學和探究消化和吸收,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講授。(2)教學理論改革。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自主完成的,教師應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充分討論、協作、交流,自主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因課而宜、因人而異、互相結合、取長補短。加強學生自學能力和接受知識能力的培養,啟發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實現分析化學教學的“雙向交流”。例如:講授四大化學的滴定突躍影響因素時,在介紹了酸堿滴定突躍的影響因素之后,針對其余三種滴定方式,讓學生主動思考找出影響滴定突躍的因素,幫助學生理解四種滴定突躍的影響因素。這樣促進了學生主動思考,而且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還為后面的學生實驗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堂與學生的普遍問題結合并進行課堂討論。課前由教師擬出討論提綱布置給學生,學生在課下自學后進行課堂討論,老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討論的內容與進度,在討論中使學生個性充分發揮,綜合水平得到提升。

3.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也是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目前,我校分析化學課程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考勤、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等部分。該考核方式面對不同專業學生時略顯單一,針對不同專業的特色考核方式才具有實效性。建議如下:首先將考核形式變為平時成績占30%,課程論文占10%,期末考試成績占60%。課程論文的主題內容為分析化學在水產養殖專業中的應用,啟發學生將分析化學的知識聯系水產養殖專業的研究前沿問題或者是水產養殖專業的社會熱點問題,例如碘量法測定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魚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水產養殖病害的檢測等,都需要分析化學中的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技術,讓學生真實體會到分析化學這門學科與自己專業聯系的緊密度。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還減輕了學生期末考試壓力。此外,期末考試內容除考查分析化學基本理論、概念和運算外,還可增加一些與生產生活實際相關的題目,檢驗學生對知識是否靈活掌握并學以致用。

4.結語

水產養殖專業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必須精選教學內容,并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同時優化考核方式,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水產養殖專業后續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今后,我們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光憲.對分析化學教學的兩點粗淺看法[J].大學化學,2008:1-10.

[2]邱海燕,張世紅,羅米娜,等.分析化學教學改革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68-71.

[3]張曉娟,黎永秀,王勝碧.分析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安順學院學報,2011:88-90.

篇(7)

1.2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目前國內水產養殖領域的GIS課程大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專業教師較少。在現有的教師中,大多數是GIS專業的科班出身,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缺乏,參與和本專業相關的項目研究也比較少。

2實驗教學方式的探索

2.1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除了使用PPT進行演示講解之外,視頻文件的使用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看與模仿,上機操作。例如數據的采集、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專題地圖的編制等可以進一步結合實際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此外,通過網絡各種GIS論壇輔助教學,針對各種疑難問題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尋找答案,展開分組討論,爭取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2.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GIS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基本的理論進行了解外,重點放在了GIS軟件的使用以及在水產養殖領域的應用。首先通過上機操作掌握軟件的使用,做到大多數學生了解GIS在其所學專業有什么具體的應用,學生所學專業有哪些具體問題需要借助于GIS工具進行解決,需要用到GIS中的哪些分析工具等等。然后針對真正對GIS技術有興趣的學生,鼓勵他們參與到GIS相關課題的實際研究中。這樣就做到了知識普及和重點培養的人才培養目標。

2.3課程內容與專業特色相結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盡量根據自身情況,結合一些實例進行教授。例如數據的采集,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數據采集,了解數據的采集過程。我們也會模擬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案例,例如漁場的選址、流行性疾病的分布、漁業資源的分布以及水資源污染等案例進行講解,這些案例都是水產養殖領域實際問題,更便于學生理解學習。

3實驗教學內容的探索

3.1開課時間作為一門新開設不久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課時間的選擇必須要兼顧到GIS與水產養殖專業課之間的關聯性。既不能開設的時間過早,因為學生還沒有全面的專業知識從而體會不到GIS的實際應用價值;也不能開設過晚,由于水產養殖專業的特點,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需要在經過較長的生產實習過程后才能完成。如果開設太晚,勢必會與生產實習的時間發生沖突,影響教學質量。所以作者認為較適宜的開課時間應該在三年級的下學期。學生通過兩年半的學習已經對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有了較深的掌握,同時又不會占用每年五月份開始的生產實習。

3.2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授課方式是上機操作。通過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重可以讓學生對理論知識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除了一些基本操作例如空間數據的編輯、轉換、分析等實驗通過先演示后驗證的方式進行講授之外,我們還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查閱專業論壇、參與小型的研究項目等方式力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3.3考核方式實驗課程考核的重點在于考察學生的動手操作的能力,所以目前主要采用實驗報告和綜合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在成績比例分配上,實驗報告占40%,綜合考試占60%。實驗報告的書寫確保學生掌握GIS軟件的使用;綜合考試可以有效地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串聯,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8)

普通動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學、水產養殖、生物技術、動物科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1]。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動物的演化和發展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由低等的原生動物、刺胞動物、扁形動物、環節動物到高等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目前上海海洋大學普通動物學課程開設在大一第一學期,理論課時45學時,實驗課時27學時。而該課程內容信息量大,需要記憶和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學習本課程容易產生厭煩和浮躁的心理。因此,本文結合自己多年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從課前、課上、課后三個時間點進行教學探討,以期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課前合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學生

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通動物學課程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是安排在大一學習。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剛從高中繁忙的課程結束,進入到課下時間充足的大學學習環境中。而普通動物學這門課程的內容量大、知識體系龐雜、涉及的知識面廣,僅僅利用課堂上的幾十個課時是難以全面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全面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主動性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慕課、學堂在線、愛課程和各高校的網絡平臺等網絡課程的興起,學生在課外可利用的自主學習的資源增多[2]。老師可以在課前將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羅列出來,并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觀看相應的教學視頻學習,讓學生在課前就掌握一定的知識。這個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但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的自主性差異較大,為防止學習能力和自主性差的學生掉隊,老師可以將班級的成員根據人數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五個人。組長可以根據組員的時間安排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學習,組員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探討,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二、課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傳統課堂上,教師一般是口若懸河地講解各個知識點,學生在下面匆忙地做著各種筆記,學生基本跟著老師的思維走,甚至存在有些章節知識點內容過多,學生都跟不上老師節奏的現象。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很少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和余地,發表自己意見和觀點的機會也不多,這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可以采用“課前網絡平臺自主學習+課堂學生主講,教師輔助”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同樣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本節課內容的講解,有不足的地方老師在學生講完后加以補充和評價,并把重點、要點內容簡單重復,如果某些學生對某些內容仍存在疑惑,教師再著重講解。這種新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不再忙于埋頭做筆記,讓教師不再忙于講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互動,學生也有更多獨立自主思考的空間。同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鍛煉學生的組織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習得對學生來說是受益終生的。將課堂交給學生,有些老師可能心有疑慮。但普通動物學課程存在一個極大的好處是從“原生動物門”到“哺乳綱”的章節內容和知識構架大體相同,每章的內容集中在該類群動物的基本特征、典型代表、與環境的適應性及與其他類群動物的比較區別[3]。每章結構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學生在剛開始聽老師講了兩次課后,自己會模仿老師講解,且學生講解一次比一次更有進步,綜合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

三、課后增強實踐,完善考核方式

篇(9)

1.水產養殖抗菌藥物種類

1.1氯霉素類

包括氯霉素和甲砜霉素。氯霉素對革蘭陽性、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對后者的作用較強。在漁業中主要用于治氣單胞菌引起的疾病,由于氯霉素具有殺菌強,效果好等特點,所以在水產養殖中應用非常廣泛。甲砜霉素主要用于弧菌病和獅魚的類結節癥的防治。但是由于氯霉素類抗生素有嚴重副作用,已被禁止使用。

1.2 磺胺類

磺胺類藥物是應用最早的一類人工合成抗菌藥物,主要包括磺胺嘧啶、磺胺甲惡唑、磺胺甲氧嘧啶、磺胺間甲氧嘧啶、磺胺間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氧嗪等。磺胺類藥物屬于廣譜抗菌藥,血液中最低有效濃度為0.05mg/ml。具有抗菌譜廣、療效強、方便安全等優點,對水產養殖中的細菌性豎魚鱗病、弧菌病、腸炎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3 四環素類

主要包括四環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我國已經不生產)等。四環素類藥物是一種堿性的廣譜抗生素,是快速抑菌劑,在高濃度具有殺菌作用,抗菌譜廣,價格便宜,用于治療魚類弧菌病、對蝦瞎眼病、對蝦菌血癥以及氣單胞菌引起的疾病等。

1.4 硝基呋喃類

主要包括呋喃西林,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等。由于呋喃唑酮除了防治疾病,還有促進魚類生 長發育的作用,在水產品體內代謝很快,所以呋喃唑酮在育苗和養殖中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呋喃唑酮對人體有嚴重的危害,已被禁止使用。

1.5 喹諾酮類

喹諾酮類藥物已經在我國人醫和獸醫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對水產品的細菌病具有巨大的潛在的應用價值。被認為是理想的抗菌藥物。喹諾酮類藥物按發明的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分為三代。第一代:系指60年代開發的,抗菌譜較窄、抗菌作用弱,主要包括萘啶酸、吡咯酸、惡喹酸等;第二:系70年代開發,抗菌譜有所擴大,抗菌作用有所增強,主要對革蘭氏陰性菌有效的抗菌藥物。主要包括新惡酸、噻喹酸、吡哌酸等;第三代:即氟喹諾酮類藥物,效果要遠遠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喹諾酮類藥物。

2.選擇抗菌魚藥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2.1 有效性的問題

水生動物服用抗菌素藥物后,機體會出現相應的改變,如病情好轉,說明藥物有效;病情無變化,說明藥物療效欠佳或者無效;病情惡化,說明用藥不當或者失誤;若出現新的病變,則有可能是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因此,使用抗菌藥物一定要考慮藥物的治療效果。判斷魚藥有無效果,一般以藥餌投喂后一周內停止死亡或只有少數魚死亡的為療效顯著;超過一周停止死亡或死亡數明顯減少作為療效緩慢或好轉;施藥后死魚數不減少甚至病情加重的作為無效。同時還要考慮攝食率、增重率、飼料效率等方面。在選擇抗菌素類藥物防治魚類細菌性疾病時,應該采用在現場分離到的致病菌株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病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一般采用藥敏紙片法和兩倍稀釋法。測定從患病水生動物中分離病原菌對各種藥物的敏感性,是保證藥物治療效果的關鍵。

2.2 安全性問題

養殖戶為了追求水產品的產量,防止魚病發生,往往采用高密度養殖并大量使用各種漁藥、飼料添加劑、激素等。特別是大部分養殖戶為非規模化小型養殖戶,不按國家、省級標準要求和規定使用漁藥,不遵守漁藥休藥期規定,主要表現在盲目加大藥量或長期低劑量使用抗菌素,造成藥物殘留,甚至是使用禁用藥物,從而造成水產品藥殘超標問題,影響水產品的食用安全。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各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養殖者在選擇抗菌藥物防治魚病時既要考慮防治效果,也要考慮藥物的安全性。一些魚藥雖然對治療疾病非常有效,但因其毒副作用或具有潛在的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毒性而被禁止使用,如孔雀石綠、硝基呋喃、氯毒素、五氯酚鈉、喹乙醇等藥物長期以來在水產養殖魚病防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這些藥物對魚類和人類的危害和毒害作用,農業部2002年《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農牧發[2002]1號),禁止以上藥物等19類獸藥及其化合物在食品動物養殖過程中使用。對于允許使用的藥物,應該嚴格遵守藥物休藥期,對不同的水生動物各種藥物都有不同的休藥期。休藥期內,漁藥通過代謝和排泄,在水生動物體內的殘留可降低至最高殘留限量以下,因而在食用前可基本保證其安全。但目前水產養殖的“休藥期”意識還比較薄弱,養殖者和經營者為了掩飾水產品患病時的癥狀,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上市前使用藥物;或將休藥期尚未結束的水產動物起捕上市。

3.科學合理使用抗菌素

3.1 抗菌素藥物使用的基本要求

(1)對經臨床和實驗室確診患病的魚類,應在技術人員指導下,按照藥物使用說明書針對適用疾病進行對癥治療。

(2)所用的藥物應具有產品批準文號;所用進口藥物應具有《進口獸藥許可證》;所用獸藥的標簽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04號規定。

(3)藥物使用應遵循《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以及ny5071相關規定執行。

(4)原料藥不得直接加入飼料中使用,應制成預混劑后添加到飼料中。

(5)使用藥物時應填寫《水產養殖用藥記錄表》,并保存至該批水產品全部售出后二年以上。

3.2 適宜的藥物劑量

藥物的劑量可以同時決定藥物對宿主和病原體作用的強度,換句話說,藥物的劑量是要保障宿主安全、健康,并抑制和消滅病原體。在一定范圍內劑量愈大,藥物的濃度愈高,作用愈強;反之,作用愈小。通常,藥物的劑量分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極量、中毒量。劑量的選擇范圍一般是在最小有效量以上、極量以下的藥量稱之為安全范圍。最小有效量不能發揮充分療效,容易延誤病情,而極量則往往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危及宿主的安全。抗菌素類藥物一般以口服形式給藥,給藥劑量應根據養殖水體中吃食魚的體重而確定,藥物通常是混在飼料中給患病魚類,所以要根據攝食魚類的攝食率來計算飼料中應添加的藥量。

3.3 科學的用藥時間和次數

抗菌素藥物用藥的療程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給藥的間隔時間,即一種養殖生物經確診疾病后,每日用藥一次或每日用藥兩次或更多,或隔日用藥一次;二是總共應當用藥多少次和多少天。用藥的間隔時間和療程是根據具體藥物的半衰期(t1/2)、藥物在機體內吸收、分布和排出的過程即藥代動力學以及藥物在機體內對病原體的作用力確定的。養殖者和技術人員必須按照藥物使用的說明,嚴格掌握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切勿隨意增減。用藥時間則應根據具體的藥物、養殖的種類、疾病的類型等綜合考慮。如日本對蝦患細菌性弧菌病,則應在傍晚或夜間投喂抗菌素藥餌,因為日本對蝦白天潛伏泥沙而晚上有外出并攝食的習性,因此在夜間投喂藥餌對該病的防治更為有效。口服抗菌素藥一般5—7d為一個療程,每d1-2次。

3.4 嚴格遵守休藥期

篇(1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教改項目“中職水產養殖專業《魚類學》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227-02

學生成績考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學的杠桿,在課程中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對學生而言,是對其所學習課程掌握程度和學習過程的評價。具體的考核制度、模式、內容和方法應該充分反映相應課程的培養目標,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而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其他專業一樣,水產養殖專業課程成績評價主要采用平時成績(主要包括作業、實驗等)及期考成績綜合評定的模式,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40%,期考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60%,考試的形式有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評價的主體是教師。這種評價方式明顯地忽略了能力培養和學習的過程,與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不相協調,因此,有必要改革學生成績評價模式,以適應中職教育發展的需要。

《魚類學》是水產養殖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魚類養殖學、魚病學、魚類飼料學和魚類捕撈學的重要基礎,對魚類養殖生產具有指導作用,是學生走上生產崗位前最重要的一門理論實踐課程。但目前尚沒有系統地對本門課程學生成績評價模式的研究。因此,為了有利于學生的培養,本文結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探索適合中職水產養殖專業的、可操作的成績評價模式。

一、現行學生成績評價模式的利弊

目前《魚類學》課程學生成績評價的模式和大多數中職課程一樣,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理論考試、技能操作考試兩種。理論考試的期末綜合成績=平時成績(40%)+期考成績(60%),平時成績主要根據出勤和作業等確定。技能考試的形式多數為同一題目,同一評分標準。全由教師來評定。這種評價模式的有利點有:

(1)在分數裁定上可制定標準,評判起來容易,這樣的考題容易操作。

(2)評分標準規范、公正。

(3)學生容易復習和準備。只要肯于吃苦,基本功扎實,會使用常用設備及工具,掌握基本技能,也能過關。

但這種評價有以下幾個弊端:

(1)評價內容單一。以教材內容為中心命題,側重評價教材規定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忽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產技能的評價,助長了不少學生的惰性,認為平時可以不聽課,考試前突擊復習一下,就可以應付過關。

(2)評價的主體單一。評價的主體為老師,主要是老師根據試卷和作業的情況進行評價,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很難做到充分了解,評價的結果不一定能正確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學習沒有機會參與對自己的評價和相互評價,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關心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反思,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督促和相互合作。

(3)只評價結果,不考慮過程。這種評價模式只能根據作業和試卷的完成結果進行評價,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評價,沒有體現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和合作精神。

二、中職學生成績評價的設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因此中職學生成績的評價應是多元的,且能體現能力的培育、紀律的遵守和良好學習態度的養成,還應該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和促進整體素質提高的作用。考核評價模式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原則。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對學生成績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應該包含學習過程,即是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團隊合作精神、紀律情況等方面,這樣既可以對學生進行中肯的評價,也可以約束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可以使學習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過程中,培養認真學習和努力工作的態度,以及團結協作的習慣,而不是到期末再突擊應付,甚至作弊的不良習性。

(二)評價主體多元化原則。成績的評價不僅由教師來完成,同時還應該包括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自評使學生由被動的等待評價轉向積極參與評價,時刻關注自己學習,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清醒的認識,對自己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互評是以小組為評價主體,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并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有利于同學之間相互溝通交流,團結協作,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又可以相互促進。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

(三)評價方式多樣化原則。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因此評價方式應該是多樣的,包括(1)課堂評價。主要是考核學生的出勤情況、參與學習的積極程度、遵守紀律情況、團結協作情況和完成學習任務情況。(2)作業成績。評價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完成作業的情況和聯系生產實踐的情況。(3)期考評價。主要是根據課程標準,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的特點,設計期末測試。主要是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應用能力,包括筆試和實驗操作兩種方式。

三、學生成績評價模式改革的實踐

(一)評價模式的設計

在中職水產養殖專業《魚類學》課程教學中,我們參照職業技能鑒定要求學生的要求,把成績評價分為兩大部分:理論成績和實操成績。

1.理論成績的評價模式

原來一直沿用的評價模式有利有弊,筆者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理論成績評價模式為:理論成績=作業成績(30%)+課堂評價(40%)+期考成績(30%)。

(1)作業成績 按課程標準應掌握的要點布置作業,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評定成績。結合一體化教學,應用“學習任務單”代替作業,把應知應會及生產應用結合起來,由學生邊聽課邊完成,或在課外查找資料完成。如在“魚類與生物因子的關系”教學中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單”:

任務名稱: 魚類與生物環境的關系

一、學習目的:了解魚類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掌握生產中應采取的措施。

二、學習內容:

1.魚類種內關系包括(1) (2)

(3) (4) (5)

生產中應注意(1) (2) (3)

2.魚類種間關系包括(1)

(2) (3) (4)

生產中應注意。

3.魚類與其他生物間的關系有。

生產中應注意。

三、教師評價:

(2)課堂評價 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分6個學習小組,各組分工合作,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參與學習和工作過程。評價項目包括①參與程度:積極發言,認真做筆記,動手做實驗等;②紀律情況: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有沒有玩手機、打瞌睡、聊天等現象;③考勤;④團結合作精神;⑤完成任務情況,包括完成討論內容和實驗內容。

(3)期末考試成績根據課程標準和崗位工作要求,以及學生的特點,設計考試試卷,主要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由教師改卷和評分。

2.實際操作成績評價模式

主要考核評價學生是動手能力和對生產中應該具備的技能的掌握程度。在《魚類學》教學中,分三個內容:魚類的形態結構、種類識別和魚類生態學,這三部分都有應該掌握的技能,所以在實操考試中分別以這三部分的技能出題,讓學生進行操作,得出實操成績。

(二)評價模式應用效果及分析

1.評價模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通過問卷調查,96%的學生喜歡這種評價模式。學生參與自己和同學的學習成績評價,成為自己成績評價的主體,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也減輕了學習的壓力,因此,學生是樂于接受的。

2.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評價模式從學生的紀律、學習過程、學習能力、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等方面評價學習的學習成績,避免了只看作業和考試結束的局限。經一學期的應用實踐,學生的及格率達100%。

3.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評價項目里包含自主和創新的內容,也有參與學習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學習的收獲和思考問題的鼓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教學中,學生積極發言,小組做實驗和討論中積極參與,積極查閱資料完成作業,常常超越課本思考問題。

4.提高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學生紀律和考勤在成績評價模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可以約束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在遵守紀律中獲得實在的評價。

5.有利于開展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通過“學習任務單”把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融合在一起,并在評價在考核學生的參與程度、團結合作情況、完成任務情況,促進了理論與實訓的結合。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大學安全教育總結 下一篇: 辦公室考勤制度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一级风流片A级国产 | 亚洲最大的AV在线影院 |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 日本亚洲欧美综合在线无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