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19:18: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研究性學習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引子
2003年,國內各地上半年學校接二連三發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海南省連續發生了12起中毒事件,其中學校食物中毒占7起,學校中毒人數占了中毒總人數的七成;暑假開學前后,江蘇省共有10所學校發生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300余人有消息說,今年衛生部收到的重大食物中毒報告在發生起數、中毒人數、死亡人數方面呈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學校食物中毒時有發生。幾乎每一次學校食物中毒的調查結果,都會出現“食堂衛生存在多種隱患”類似的字眼。校食堂引進社會化管理后,飯菜的品種確實豐富了,這是現實。對食堂飯菜質量的不滿,導致了不少學校的學生外出“覓食”,這使得許多學校周圍的小飯店和小飯攤繁榮昌盛,生意異常紅火。然而,這些飯店和露天小飯攤,大部分的衛生狀況極其糟糕,也許是另一次食物中毒的起源地。
三、收集資料
1、通過寄宿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本校食堂的評價;
2、通過縣里的學生了解各縣食堂作為對比;
3、上網搜索相關資料。
四、研究過程
(略)
五、建議
1、衛生管理待加強;
2、清理校內小賣部,校外飲食小檔應嚴管;
3、投入資金改造硬件,加強衛生檢查。
4、每周制定科學、合理的膳食食譜,既要適合學生的口味,又要保證各種營養素的攝取和吸收。
5增加花色品種,提高學生的食欲。
6、不斷推出新款菜肴。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62-02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興趣。”興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就成為一種動因、內在力量。所以必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我校是一所偏遠山區中學,學生的素質良莠不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差,良好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具體表現在有些學生學習有困難,看書不懂,答題不會,這樣就使毅力欠缺的學生產生了畏難感,怕數學,煩數學。越不想學,成績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學,導致惡性循環。從而產生了自卑和應付心理,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涂改分數,欺騙教師和家長的行為也時有發生。還有的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不穩定的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情緒波動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上起伏不定。其結果是態度消極,敷衍應付,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還有些學生一般只對結論感興趣,但對通過觀察、推導,找出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他們的共同屬性,抽象概括出數學規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維過程不重視,不愿參與探討過程。這種心理防礙了學生知識形成的系統性。同時,沒有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得的結論終究不會形成牢固的知識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識時往往會出現“知識斷層”現象。加之近年來優秀摘要:著名教育家布盧姆認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學習動機等方面無大的差異。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并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教師就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期待所有學生掌握所教的內容,最終使得大多數學生達到他們能夠到達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初中生;學習興趣;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62-02生源不斷的外流,在現有基礎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
經過調查,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有: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當、經濟的大發展和拜金風氣大漲、教師自身素質和落后老套的教學方式、學生不愛學習或者不會學習缺失學習原動力如;學習方法不當;克服困難的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礙;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學習興趣;體質、體能差,影響學習;心理素質方面。以上是影響學生興趣的自身、教師、教材、家庭、社會等五方面因素;培養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因素是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要培養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教師以愛心鋪路,教學生樹立信心,教師也更新了教育觀念;優化課堂教學,實施四步一體教學模式;在知識方面尋根求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改變教與學的方式,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改變評價機制。在目前的山區中學,學生對學習數學興趣有所提高,經過研究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并找出相應的對策,不同程度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組長:楊貴成(校長,負責全面工作)負責人員組織,設備供應,后勤保障,資金支持。
主持人:李芳(教研組長,負責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及課題的具體實施)。
資料員:楊永霞(教育科研處副主任,組織協調各方面工作,負責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歸檔)。
組員:劉冬旭 劉麗華 付榮 侯敏(組織實驗前的問卷設計及調查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數據資料,撰寫實驗報告,并進行階段性總結)。
三、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師生的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絕大多數教師優化了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1.問卷調查報告。結合課題組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擬定了《影響山區初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成因與對策的研究調查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全部問由課題組成員劉麗華主持核查、整理,然后用電腦進行統計,算出各類選項的百分比。數據統計完成后,課題組成員共同對數據進行了匯總,并對匯總結果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結合數據顯示和平時對學生的了解,將問卷反映出的信息歸納為三大方面的問題,由課題組成員撰寫了調查報告。
2.初步形成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模式。初步形成“四步一體”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參與數學教學的興趣。四步為: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激活動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成發展;總結練習,整體提高。一體是以“活動”為主體。(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這是教學活動的初級階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學生的內驅力,促使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進而產生強烈探索的欲望。(2)激活動力,自主探索。教師運用多種策略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實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3)合作交流,促成發展。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修正、補充,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個體與群體共同發展。
3.初步形成個案研究報告。前階段我們的做法是:第一,有意識地收集課堂中有價值的教學案例。第二,定期組織實驗教師對收集的案例信息進行分析、反饋,使案例研究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第三,強化對典型案例的再研究,將案例所得再回到實踐中,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學科目設置有研究性的學習計劃,針對特定的化學問題,制定特定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養成比較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這樣學生在面對化學問題的時候就會更加得心應手,提升自身的化學素養。
1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流程
在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計劃之內,要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并且能夠針對自身水平選擇學習模式。在全新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制定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框架,并且要實現教學方案的新穎,發掘全新的化學解題思維。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就要結合實際的化學案例,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學習中,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
1.1明確目標
初中化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實際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起到的效果,這是課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達不到的,可以說,生活實際極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因此,理論聯系實踐,是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種途徑。研究性學習可以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確立自身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目標,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內容構建
在確定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目標之后,就需要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內容構建。化學在污染問題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將此作為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的一個方向,引導學生對這方面進行內容構建。要對附近的江水、河水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實際的污染狀況,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廠的化學污染情況。1.3設置條件在假期期間學生可以自行完成計劃的研究目標。可以根據研究性學習目標,選擇實效性比較強的規劃進行調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計劃。在相關的實踐工作完成之后,學生還要在書寫報告的時候將自身的感悟寫在其中。
1.4總結感悟
在學生確定設置條件完成相應的實踐報告之后,教師可以找幾份比較好的,作為模板樣本,為別的學生提供參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能夠大概了解流程,從而在化學學習方面有更加優秀的對策。
2研究感悟的累積
在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下開展教學工作,建立初中化學全新的教學模式,這與新課改下對初中化學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學習不能夠脫離教學實踐,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礎上,并且以此為先決條件,激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盡可能實現初中化學的多元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動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就不能單一的選擇某一種研究方式,在對研究性學習實踐方法的時候也不能過于單調,而是要鼓勵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還可以深入生活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趣味性比較高的實際問題。在組織學生到工廠進行參觀之前,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查看相關資料,了解工廠的大致情況,利用了何種化學原理等等,使學生在參觀之前就有大致的認知,方便學生自身可以積累更加豐富的研究性學習經驗。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由點到面地突破,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主觀上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在傳統的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現有條件,很少有機會取參加相應的研究性實踐,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維水平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只能是被動學習。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要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弱化教師、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化學信息認知到總結歸納的思想體系。
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實現化學學習的高效性。教師要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廣度,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的某種問題,進行建立在化學基礎方面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強調這一問題的化學屬性,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索學習。化學研究性學習是對化學課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消除傳統化學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建立開放性得到研究課堂。改變學生僵化的思維,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獲取到的,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學生之間會有更多的機會,針對某一問題進行交流,這是傳統學習環境做不到的。學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組中,再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展開研究性活動,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在研究性學習成功時反饋給自身的成就感。
3結語
初中化學是打開學生化學學習的大門,能夠為學生化學學習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會引導學生后續化學學習也會有很強的創新性。對于初中化學教師來說,掌握化學教學規律、激發學生興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南措卓瑪.初中化學研究型課堂教學構建的思考[J].時代報告(下半月),2012.
[2]姜興珍.探究性實驗在目前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再認識[C].//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中學化學教學發展論壇論文集,2007.
[3]楊利坤.初中化學新課改下說課的基本原則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一、明確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施稿)》指出:“思想政治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思想政治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目標的確定,必須以這一總目標為指導,注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踐,體現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質;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養互相協作精神;5、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途徑
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實施思想政治研究性學習的導向和歸宿,其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政治的學習特點,堅持自主性、過程性原則,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切忌拋開學生實際,好高騖員。具體的途徑是:
1.立足教材,提出探究性問題,往往經歷先由老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最終實現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討論解決的過程。教師、學生共同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在師生互動中研究文本,發揮文本的作用。
2.立足教材,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教材中有很多問題,往往在課堂上解決的不夠徹底或無法解決,必須憑借生活經驗或通過查閱資料才能解決,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查閱資料、收集信息,通過交流,研究解決課堂上留下的問題。
3.從學習和生活中提出問題,思想政治學習資源無處不在,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問題,制定研究計劃,成立研究小組,寫出研究報告。引導學生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的大課堂,使思想政治學科真正成為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愛學的課程。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1.充分發揮老師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作用
有些教師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僅僅是組織者,缺乏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在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從研究中有所收獲,教師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及時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充分相信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為學生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要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與學生一起開發利用可供研究性學習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研究性學習要正確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問題和討論學習兩種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其他調查訪問、專題研究、收集資料等方法可以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進行,而且周期較長。其別要利用好節假日,如在春節規定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
3.要循序漸進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研究性學習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應用,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價值觀及相應的學習方式開始根本性的轉變。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切實應用研究性學習,已成為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僅就自己的教學經驗,來簡要地談一下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初中地理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首先,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它既有自然科學知識,也有社會科學知識,是研究人與生存環境之間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是在地理學科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與地理學科有關系的專題進行研究。它的特點是選題內容廣泛、研究方法多樣、研究過程趣味性強、研究結果實用性高,特別適合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學生們可以在研究過程中廣泛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對事物的分析、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從而提高學生獲取、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初中地理二年級上冊《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中“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民居與氣候的關系”、“我國民族分布特點的歷史原因”等問題就非常適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其他問題如森林對保持水土的作用、旅游線路的選擇、社會環境調查、太陽能熱水器的安裝與原理等,也都適宜以研究性課題的方式進行探究。
其次,新階段地理課程的教學迫切需要研究性學習。當今社會,研究意識與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一項重要標志,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是什么”,還應當是“為什么”,并且讓這種“為什么”的研究意識根深蒂固的根植于大腦中,形成一種研究型的思維方式。新的初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地理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讀圖、識圖等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和認識我們的現實世界,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人口、資源、環境意識的培養等目標。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影響下,我們的初中生在地理課堂上要被灌輸進大量陳舊的、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地理知識,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學生對地理課的厭倦心理。而研究性學習則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與探究性。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研究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能力和興趣熱情。此外,研究性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也對刺激和推動地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有著巨大的作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職責不再僅僅是將生硬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然后以考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記憶效果,而是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搜集資料、指導研究方法,還要時時面對學生在研究中發現的新問題。可以說,研究性學習對初中地理教師也是一個“再充電”的過程。
二、初中地理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雖然目前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但關于研究性學習還沒有統一的教材、統一的內容和統一的模式,這也讓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筆者從事初中地理教學多年,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初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有過不少教訓,也有一些經驗,在此與教育同仁們分享。
1.確定適合的研究性問題
首先,選擇的問題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研究性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教材中的某些概念和規律,對學生來說只是被動地接受,其實可以把這些知識還原成問題,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獲得最直觀的感受,同時還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和合作,綜合已有的知識來了解未知的事物。
其次,選擇的問題要有趣味性,能最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對初中地理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想要改變這種課堂效果,激發學生興趣是關鍵,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計要有趣味性。教學實踐證明,趣味性的問題不僅可以引導并改變學生被動思考的惰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計適應學生心理認知的問題,同時能讓學生產生好奇,有好奇心學生就會產生興趣,積極去思考。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就有希望。
再次,選擇的問題要有延伸性。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有創新社會才有活力。所以我們的問題設計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要注重學生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能夠進行發散性思維,讓思維多元化;要突出問題的發展性,這點如同問題設計的分層,要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聯系其他學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單獨的學科知識顯得勢單力薄,所以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又是很有必要的。
依照上述幾項原則,筆者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曾選擇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問題有:“城北某村水荒的調查”、“家鄉耕地少的原因”、“家鄉環境情況存在的問題調查報告”、“家鄉水污染的憂思及治理方法”、“自來水、純凈水與人體健康”、“白色污染的調查”、“廢電池的危害與利用”、“洗衣粉的利與弊”、“塑料包裝袋的研究與改革”等。這些問題都很好地結合了實用性、趣味性、延伸性的原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筆者指導下很好地完成了研究,不但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還引申出了很多相關問題,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懷疑探索的精神和協作交往的能力。
2.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將課本上的知識簡單的灌輸給學生,而是肩負著更大的責任、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社會地位也不斷的提高,隨著課改的深入推廣,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已經體現的越來越明顯,這與我國社會發展不謀而合。如今,社會更加需要有超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廣闊思維的全面發展的學生,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從教育中完成。初中化學作為一門啟蒙課程,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學生而言,其理論知識可能會有一些難度,光靠死記硬背是不會有什么效果的。為此,通過研究性學習方式,去完成化學試驗被認為是一種好的化學教學方式。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我們也經歷過初中,在剛剛開始接觸化學的時候我們會對化學實驗以及學習充滿興趣,因為化學實驗能夠激起我們學習的興趣,可從實際的初中化學實驗課上看,化學實驗課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
(一)實驗課上學生主體地位模糊
在目前的初中化學實驗課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依舊沒有被明顯體現出來,學生依然扮演這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以及興趣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學生學習方式更是單一,在學習的過程中沒能認真的去思考,也無法轉換思維角度去學習,更加不會應用研究性學習理念去學習,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化學方面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禁錮。
(二)教師對化學實驗課認知存在問題
很多教師在化學實驗課上,對實驗教學所帶來的效果以及表現出來的功能都存在著單一化的認知,換言之,教師在實驗課上只重視對知識的傳授以及訓練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教師在黑板上去完成實驗,學生則在座位上去背實驗,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導致了化學實驗課的功能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三)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如今的化學實驗教學依舊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一味的求升學率,只重視實驗課的結果,而實驗課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等的培養卻完全的忽視,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運用研究性學習理念改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實踐表明,研究性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去學習與發展,這種學習方式以學生自身為主,讓學生通過研究性的自主學習,更好的發展。為此,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將研究性學習理念運用到實際的教學當中來。
(一)為學生創造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環境
初中化學課上研究性學習對學生而言十分重要,通常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為學生設計一套合理的研究方案,然后先讓學生思考,再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最后完成化學實驗報告,由教師做出最后的評論。這時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需按照這樣的過程去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實踐得出問題的答案。那么要實現研究性學習,就要采取以下的措施,即:
1、在教師提出問題后,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而空間彼此之間進行研究與探討,同時也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獲得信息,經過自己的整合思考,最終完成研究。
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發言權,同時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多多肯定學生,讓他們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到化學實驗課當中來。
(二)將研究性學習理念灌輸到實驗教學內容的選擇上
中學化學試驗課上,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各方面學習能力的重要的渠道,那么在使用研究性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化學實驗內容進行精選,在精選的過程中應該教與研究性學習理念相結合,以確保學生所進行實驗的內容對開啟學生的思維以及培養他們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方面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研究性學習教學案例
某中學的化學實驗課,學習《二氧化碳制法以及性質》這節課時,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讓學生完成制取二氧化碳這個實驗。
在前一節理論課中,通過對二氧化碳性質的了解,在當前的這節課中教師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實驗。
首先,教師為學生創造出研究性學習環境,教師提出問題,如:“通過上節理論課學習,怎樣才能制取二氧化呢”?
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思考與探討的時間與空間,讓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實驗,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密切的關注每位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以及做法,一旦學生遇到困難,那么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避免學生的思維產生偏差。
我國研究性學習概念,“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外顯行為,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對提高課程目標的達成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筆者就初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進行一些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要求
初中學段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的對象是全部適齡青少年,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的是為每一位學生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為每一位學生進一步接受高一級學校教育打下基礎。在初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學生在活動中的成績或研究成果,而是通過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初中學段研究性學習所追求的目標不能太高,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應該與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規律相吻合。因此,初中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應充分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的原則。反對將研究性學習開展成為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忽視全體學生的做法;要追求發展性,反對刻意拔高要求,向難、深、偏的方向發展,忽視基礎性的做法。初中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二、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任務
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任務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確初中歷史教學的任務是什么。學生學習歷史絕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歷史知識,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對過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始于問題和驚訝。一切發明、發現和創造都是從好奇心,從疑問開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人。因此,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任務是:讓每一位學生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
三、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
圍繞培養“問題意識”這個核心任務,初中歷史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要通過“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和“表述成果”三個基本步驟來實施。
第一步,問題生成。教師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或情景,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值得進一步去探究的問題。問題生成的主體是師生雙方,既有學生生成的問題,也有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預設的問題,還有師生的思維碰撞而共同生成的問題。
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問題的生成主要來源于三個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從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處生成問題。渠道之二是不同的歷史材料。如從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問題。渠道之三是社會生活。從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政大事中生成問題。
第二步,問題的解決。“生成的問題” 概括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歷史現象”的問題,一類是“歷史結論”的問題。因此,問題的解決,一是指導學生用史料來印證歷史現象或者是豐富歷史現象,一是指導學生用史料印證歷史結論、修正歷史結論,甚至否定歷史結論。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史料的獲取”和“史料的研究”。這一過程帶有很強烈的學科特色,讓歷史材料說話,讓事實說話,學生從中能體驗、認識“論從史出”“證由史來”的歷史學方法。
“史料的獲取”包括從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確研究對象的前提下,通過各類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實地考查訪問等渠道獲取史料。獲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獻、文本資料,可以是圖片、圖畫、圖表資料、可以是影視資料,還可以是實物資料。搜集史料時應該從研究對象所處的歷史環境、主要經歷或事情的主要經過,后人的評說或評價,現代或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學術動態等方面進行搜集,這樣才能比較全面、準確地了解研究對象,從而進行客觀、公正、科學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閱讀簡單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義;對史料進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夠應用史料印證、豐富某一歷史現象,說明、修正某一歷史觀點。根據經驗,初中階段研究性學習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討論分類法”較好。對所搜集的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討論,決定將其歸納在某一類(對歷史資料按其性質、特性、特點等分類)。這一過程需要分辨篩選、論證比較,這樣一個過程非常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這一分辨篩選、論證比較的過程,又是在學生相互討論之中完成的,因為學生之間認識的差異性,就更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達。研究成果的表達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用口語方式表達,如陳述、辯論、問答,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達,如撰寫小論文、編輯手抄報、起草調查報告,可以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文字書寫能力等。用模擬方式表達,可以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現代信息技術表達,如演示電子文稿、制作動畫、上網信息,可以訓練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時,一定要明確指出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以幫助學生形成尊重歷史事實,客觀評價自我的意識。
“問題生成”,使學生“無中生有”,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解決”,使學生“標新立異”,能鼓勵學生獨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達”,使學生“展示自我”,能堅定學生追求成功的信念。這三者合而為一,久而久之,就能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意識”。
四、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形式
“課堂”、“課題”和“課程”是目前公認的三種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從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看,“課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課堂學習能讓學生進一步積累歷史基礎知識,為研究性學習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有載體,平時的課堂教學就是很好的機會,只要不斷地滲透,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能大大加強,還能克服在課外開展研究性學習缺乏時間和難于兼顧安全的困難。第三方面,研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的開放,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課題”則是對“課堂”式研究性學習的補充。它能極大地改善教學資源、教學空間和教學時間不足的狀況,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調動學生所有的知識(包括跨學科的)和經驗(包括生活的)進行研究。對學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戰。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一般包含這樣一些內容:對教材結論性知識的探究與考證,對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地方史的挖掘,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社會問題或現象的探究。初中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宜側重于實踐性的、體驗性的研究活動,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則會脫離學生實際。活動次數也要嚴格控制,每學期開展一到兩次為佳,務必要求人人參加。
基礎教育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改善基礎教育最根本的途徑,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探索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學習。這是課程改革的趨勢,“研究性學習”作為一個獨特的課程領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組成部分。[1]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內涵
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學習方式,或者是一種課程類型,也可以看做是以知識與經驗并重的生成性課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包含多個層次的綜合概念,包括兩方面的意義,既有學習的內容,又有課程的內容,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研究性教育的定義是:“研究是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提出問題、通過瀏覽書籍和其它信息資源發現什么是已經知道的結論,制定調查計劃,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釋數據,提出解答、解釋,預測交流結果。”[2]
二、開展初中學生鄉土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鄉土地理是地理課程標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地理是指家鄉的地理知識,它的內容是學生家鄉的地理環境,鄉土地理的教學不能僅僅限于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家鄉地理環境中的幾個要素,開展研究,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1、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鄉土地理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鄉土地理環境就在學生身邊,是學生身邊可觸可及的熟悉事物,展開實地調查簡單易行,了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和交通狀況,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改善家鄉面貌激情。[4]
2、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鄉土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學生走出課堂,走入大自然,走入社會生活,進行大量的實地考察,分析調查本地自然條件對社會環境、經濟生活、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了解人類活動對家鄉自然環境的改變。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收集了許多生活中的一手材料,了解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面對環境污染,引發深入思考,形成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5]
3、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創造力
鄉土地理的研究性學習選題內容多種多樣,課題研究涉及到多學科知識的應用。例如,對水污染的研究,還要用到化學知識,網絡計算機知識。研究性學習中,各學科知識互相滲透交融,學生多渠道獲
取知識,拓寬了知識面。學生在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鄉土地理學習,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三、研究性學習在鄉土地理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鄉土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的是家鄉自然和人文環境,如,地質地貌、氣候植被、自然資源等,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進行課題研究,具體過程是
1、確定課題和制定方案
確定研究課題是研究性學習第一步,課題的確定,關系到學生積極性的發揮。鄉土地理內容豐富多彩,自然、環境、經濟、旅游各方面。確定研究課題要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考慮研究的創新性的價值性,課題要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課題確定后,要認真制定課題方案。考查課題背景,設計課題研究步驟和方法。確定研究分工,預算研究經費,考慮研究規劃,預設研究結果
2、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料
制定好課題方案以后,收集和整理信息資料,具體實施的課題方案,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并進行篩選取舍,整理歸類,為課題研究提供數據和證據,通過判斷推理、歸納演繹進行研究分析。利用電子表格對數據進行統計,制作成形象直觀的圖表。[6]
3、交流課題研究成果
學生對資料分析,得出結論,教師要鼓勵學生交流展示課題研究成果。[7]寫作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開展辯論會、建立研究型學習網站等。也可以把研究得出的建設性結論提交給政府的相關部門。[8]
總之,開展初中學生鄉土地理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親身感受家鄉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加強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發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9]增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10]
參考文獻:
[1]尹后慶,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上海教育,2011
[2]楊慎德,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10
[3]柯志坤,,淺淡初中地理課中的鄉土地理教學,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2)
[4]王璐,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河南大學,2013-05-01
[5]李琳,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河南大學,2013-05-01,
[6]楊光生,信息技術與農村中學鄉土地理教育有效整合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2-06-01
[7]李宣道,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華中師范大學,2012-05-01,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它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科學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背景
現行科學教材(朱清時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冊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學習課題”,但現實教學中,幾乎沒有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也成了擺設。究其原因,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編寫過于簡單,缺少指導性,因此可行性不強,研究不了。
2.廣大農村初中科學教師缺少指導經驗。
3.教學理念上認識不足,大多數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費時、費力,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幫助不大。
4.學生對教材中的課題興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認為研究性學習對于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或信息,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是初中科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科學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
本人利用省級立項課題《農村寄宿制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開放性探究》(編號SNQ8,其主題為“關于草莓種植的研究”)為平臺,嘗試了在初中科學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具體步驟如下:
1.確定研究課題
(1)了解學生興趣,確定研究主題
針對以上關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課題難以實施的分析,本人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課題感興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決定進行以“草莓種植”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興趣小組成員時,全班50人,共有45人報名參加。對此本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
■
從中不難看出學生的喜好與對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學習的動力。
(2)搭建研究平臺,提供物質基礎
在省教科院的指導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學校行政樓的露臺搭建了草莓種植實驗室,種植了134棵草莓。這就為我們進行以“草莓種植”為主題的課題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
(3)組織活動,發現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發現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本人帶領學生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包括到草莓種植基地參觀。
(4)問題分析,確定研究課題
對于學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價值,又適合學生目前的研究條件,為此要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科學性、實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終確定一個研究課題。本人指導的科技興趣小組經分析后,最終確定的課題是:關于人工授粉對草莓果實發育影響的研究。
2.組建合作團隊
(1)合作伙伴組建,明確分工
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專長以及性格和知識能力組建合作團隊。由寫作、口語表達能力強的4名學生組成采訪組,負責采訪記錄;由善于觀察的6名學生組成觀察組,負責草莓生長的定時觀察和記錄;由仔細認真的4名學生組成資料整理組,負責資料收集、整理、歸類,另外還有草莓種植組、天氣觀測組等。各小組均有明確的分工,并作好計劃,按計劃實施。
(2)邀請指導教師
科技興趣小組邀請草莓種植大戶楊風高作為草莓種植指導,校教科室主任作為科技小論文寫作的指導教師,本人作為負責人除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以外,還作為種植、學科知識指導教師。
3.制訂計劃,進行研究
依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導學生制訂了如下計劃:
■
■
4.收集實驗數據,形成實驗報告
從開展科學研究性學習至今,積累和收集了天氣觀測、草莓果實質量、草莓株高觀測等數據。學生撰寫了《草莓花觀察》《溫度對草莓生長的影響》《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論文和實驗報告共計10余篇。在下一階段中將實行成果展示活動,以展示學生的作品,推廣科學研究性學習步驟和從中獲得的經驗,使更多的學生和教師參與到科學研究性學習中來。
三、科學研究性學習在科學教學中的意義
1.科學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本人帶領學生以草莓種植為主題進行科學研究性學習主要體現了這一點。
2.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批判和反思
如,“組建合作團隊”教學設計。
■
以上教學設計通過組建一個團結、互助、分工明確,并且在性格、知識和能力等方面互補的合作團隊,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應對挫折的能力。又通過邀請指導教師的師生互動,培養和鍛煉學生的交流與傾聽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又如,學生對“蜜蜂對草莓果實發育的影響”的分析。
■
確定課題為:關于人工授粉對草莓果實發育的影響的研究。
從以上學生對“蜜蜂對草莓果實發育的影響”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即我校草莓種植實驗室中沒有蜜蜂,且只有一個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個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對比實驗,這又怎么辦?本人組織學生經過討論后決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傳粉。從中不難看出分析問題、確定課題這一活動中整合了“花的結構和種類”“開花、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發育”以及“對比實驗設置”等科學知識。這些知識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觀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實發育的連續觀察”等活動中又加以應用,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4.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艱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從學生為凍死的幾顆草莓而神傷到收獲第一顆又紅又大的草莓的驚喜;從學生親自挖土、運土到每天堅持記錄觀測結果和關注天氣變化;從學生一次次地為草莓澆水到入冬以來每天的蓋棚、掀棚。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艱辛。
5.促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師生關系
6.有利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學習科學知識
如,學生栽培草莓、觀測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寫科學小論文等。
四、科學研究性學習活動反思
1.缺少理論的指導和實際操作模式的借鑒,可謂是“摸著石子過河”。因此整個過程頗為艱辛,但也快樂著。今后加強理論學習,開展科學研究性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條科學研究性學習之路,但過程略顯粗糙,有待細化。
3.對學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總之,依托課題平臺,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整合所學知識,切實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批判和反思,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或信息,對于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本人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不僅運用于研究性學習課程中,也可以運用于學科課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學科評價體系和考核方法的變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思想品德課中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1.根據教學的內容指導選擇研究的課題
如何根據初中教學的內容來選擇研究的課題呢?一般地說,要把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點作為研究的課題。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要點,突破難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對研究的課題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識,有利于學生探究和拓展知識。例如,根據初三教材內容,可以設計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課題,如“本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狀況及作用”“為自己設計合理的消費方式”“農村家庭消費結構變化的思考”等。又如結合當前中學生盲目攀比消費的現狀,引導學生去探究“培養合理消費觀念”。此外,我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時事》《中學生時事政治報》,或者查閱收集其他相關的材料,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學生也可以根據主課題的內容,聯系自己的愛好、興趣和能力,提出子課題。盡管不少學生研究的“成果”僅僅停留在對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獲得了與這一專題相關的諸多知識,并逐步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逐步學會自主學習,自我發展。
2.深挖教材,將接受式學習與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起來
新課程思想品德學科課程注重向研究性學習方向發展,結論與過程并重,有助于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象,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給教學留下了較大的探究空間。例如初三《關注經濟發展》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及國家的政策態度”作了如下表述:“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沒有指出非公有制經濟不監督和管理、監督和管理不適當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學中筆者沒有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結合本地經濟模式實際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結論,從而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思維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從課本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懂知識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從生活中發現的困難疑問,才是實際的問題。用這種實際的問題來求解決,才是實際的學問。”可見,要學得實際的學問,就必須從生活出發,把書本的知識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因此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根據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政大事設計課題,例如“臺灣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思考”“我校學生的消費觀”等,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開展研究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通過查閱圖書和利用互聯網搜集了史料,或者通過調查訪問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然后,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結論,形成小論文。如“上華鎮中小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上華鎮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調查報告”。盡管學生的論文比較淺薄,但通過研究,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有更深的理解,也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懂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探究,使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不斷提高。
二、思想品德課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1.學生主動參與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成功的關鍵
①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學生親自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探究過程,如自己選題,設計活動計劃、步驟,設計調查問卷,親自上網查找資料等,從而獲得親身參與研究的體驗,培養了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逐步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如《上華鎮中小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充分通過對所在村居調查訪問獲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興趣和快樂,因而使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②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通過小組合作過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來實現的。學生以課題分為小組,一起查找資料,一起進行社會調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互動合作探究;同時又在論文報告會、辯論會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時分享成功的喜悅。可以說,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問題時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創造靈感,在解決問題和交流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啟發和所掌握的科學研究方法。
2.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學生研究性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導地位,是通過自身的角色扮演來體現的。在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中,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①選題的指導。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學生的興趣,指導學生選擇有代表性又在現有的條件下能夠開展的題目為課題。既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又必須考慮其研究是否有價值、是否可行。如在學習初三《學會合理消費》時,有部分學生選擇了“XX學校學生消費狀況的調查”,這個課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且選題的切入點比較好,符合學生自身的實際(包括能力、興趣、需要);又與教材內容相吻合,操作性強。又如在學習《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關于傳統文化問題時,有部分學生選擇“潮汕文化的探究”,這個課題的研究盡管社會價值大,但可行性小,因為這個課題對于中學生來說所涉及的范圍太大,按初中學生的能力、精力、知識一時無法完成。因此建議學生把課題縮小,選準一個切入點去探究,后來學生確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藝術的探究”等,最終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師給予選擇上的指導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