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18: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經濟與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6)05―0027―04
當代全球化的經濟,同時被分解為“金融經濟”(Ю.М.奧西波夫認為,在沒有貨幣金本位制和任何介質標準的情況下金融資本在經濟中的統治地位附屬于總債務,即實體經濟的信貸能力取決于自我的財力狀況。)和“技術經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電子計算機革命和技術突破是所有產業和整個人類生活技術化的特殊現象)以及二者的結合,經濟全球化正變得越來越依存于貨幣的高科技。電子經濟學是現代生活的產物,包括網絡、互聯網和數字經濟,它們通過數字通信、信息與通信技術(ИКТ)來運行并且形成了數字空間、區域空間和全球空間。黑龍江省自然也被包括在其中。
在新經濟和歐亞經濟聯盟(ЕАЭС)與絲綢之路經濟帶(ЭПШП)對接框架下,不僅是俄羅斯與中國,還有更廣泛的跨國合作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一體化合作的最新合作模式,都要求俄羅斯和其他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家(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在社會、文化、經濟、貨幣金融、創新基礎設施和政治體制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中國也該如此。在當展新范式和獨創模式――“新常態”基礎上,為實現國際合作和完成相關任務,全世界都在進行充分的準備,中國也制定了超長期發展規劃。國際合作的實施不僅是中國到歐洲的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和實踐活動的復興,而且也是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完成對巨大經濟空間和數字空間的控制任務,以及借助于基礎設施、物流、貨幣金融及其他項目的落實來完成區域生產管理、基礎設施、軟硬環境、貨幣金融機構的改革,其中包括在區域經濟范圍內的數字化、創新化和制度化改革。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框架下統一數字空間的形成與發展,以及今后俄中、整體上中國與歐亞經濟聯盟的經濟安全合作歷程已經開始了。
一、作為新經濟的數字經濟的發展階段及其范圍
在當代經濟最高形式新經濟背景下,什么是數字經濟?它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它代表著什么?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經濟哲學學院院長Ю.М.奧西波夫寫道:“計算機與信息非常發達并普及,不僅改變了信息本身的性質(信息被編號賣到網上),更無限地擴大了它的工作范圍,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征服的不是時間而是空間,確保了高速運算的兼容性,它們還改變了所有的經濟生活:從生產、交易、消費到工藝、研發、通訊,囊括了所有的經濟。”更確切地說,改變了所有的成本和價值。
信息化和技術化導致經濟結構發生變化。這引起新產業和生產、經濟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新模式的出現。它實現了“對空間和時間的真正征服”,使“經濟變得輕盈、靈活、飛速發展”。云計算技術出現了。Ю.М.奧西波夫指出,經濟及其背后所有價值的獲得都歸功于覆蓋全球的電子信息網絡的出現(是獨特的集體的電腦)……經濟突然從自由中間商集團變為強制性“情報網”,還從競爭一協調大中心區分出結構和可操縱的層次。網絡突然成為網絡“蒼蠅”,或者網絡“蜘蛛”,包括在更大甚至巨大的“蜘蛛網群”中。這個社會階層的出現是網絡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所致。
新經濟經過自身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技術革命世界上成立了數字重新調整中心,數字自動化中心,虛擬環境設計中心,創建了快速還原系統。數字經濟最鮮明的例子是歐洲阿姆斯特丹橋梁的施工借助于3D技術和機器人的幫助。技術革命被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別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在2016年達沃斯論壇上,施瓦布教授已經論證了區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要依據:一是世界經濟發生變化的速度;二是其影響的范圍;三是后果的系統性。數字革命創造了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這一術語是其創造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提出的。其實質在于技術融合,以及消除物理、數字、生物系統之間的界限。這個概念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相關,是基于納米電子學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后來還出現基于量子技術的第七代技術規范。И.М.圖什卡諾夫認為,數字技術不是終點,量子技術將出現來解決主要的“源泉”問題。數學儀器已經為采用疊加原理和產生真正隨機性的量子計算機的制造做好實際準備。
數字經濟已成為電子信息革命和數字化的產物。經濟的數字化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存在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根據И.М.圖什卡諾夫的建設性意見,數字化只是一個工具,它有助于解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國家任務(科學發展、教育、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政府調控和經濟規劃等等),并實現一系列過渡性目標。數字化的宗旨是成為國家工業、農業等行業發展、預算支出透明、經濟商反饋等的平臺。對于個人而言,數字化應用的便捷性在于,在經濟活動中規避中介機構直接獲取資源,項目實現集約化(采購、施工)。
在經濟生活中,電子信息革命對經濟轉型的顯著影響已有四十余年,導致在生產關系和制度層面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發生了變革。在數字經濟中,當增加一些算法時,經濟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變得復雜化。生產或經濟關系變革的特點反映出,在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使用)過程中,信息相較于其他商業和經濟活動顯得更重要,并會對其產生影響。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電子信息革命導致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化,全球機構間的因特網(網絡互聯)正式聯網,嚴格規定了電信網絡的布局和信息的傳播。一般來說,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化和計算機化的進程是衛星通信。技術經濟使從世界上任何沒有有線通訊設施的地方傳輸信息成為可能,形成了云計算基礎架構。事實是信息通信技術的開放和發展使人類生活的許多領域都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目前,已經有近4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聯網,而中國這一數據為60%。每天互聯網上都會出現新用戶。甚至在占全世界20%的貧困家庭中每十個人中就有七個人有手機。
伴隨著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的出現,當代經濟日益虛擬化。事實上,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理財學以及技術經濟不是極限,電子信息革命及其產物――電子和數字經濟改變了全球市場經濟領域組織和機構之間的經濟關系(最終試圖在機器與機器的關系中改變人與機器的關系)。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全球的經濟部門,如金融、貿易以及工程、農業、建筑、交通、通訊、醫療、教育等都被卷入電子數字經濟之中。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查,2010年互聯網經濟達到2.3萬億美元。牛津經濟報告顯示,2013年數字經濟的規模走低,為204億美元。
在現代技術的第六代技術規范形式上,信息作為生產的主要因素,借助于以下方法和因素給出了經濟量化增長的極大可能性:
第一,網上商務平臺、電子商務發展、網上商品交易、金融(股票和外匯)市場的無限無界性;
第二,為了獲得市場競爭的成功,企業規模縮小,橫向管理系統得到開發并出現了虛擬企業(公司)和機構,也被稱為“智能企業”;
第三,重復使用同一物質、勞動等資源,在數字經濟和數字生態系統的專業區域集群和企業云基礎框架下提供各種服務;
第四,互聯網覆蓋范圍限制經營活動的規模;
第五,對于數字經濟來說,客戶端轉變為某種“神”,即數字化拜物教信徒;
第六,數字化產品的經濟效益全面提高,包括通過降低生產成本;
第七,最重要的是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數字谷”(在垂直整合系統內大學的基礎上)。
但應同時考慮到數字經濟的范圍。這首先是在亞里士多德理財學和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它的基礎和應用方面被開發,也就是В.Ю.卡塔索諾夫所說的“貨幣文明”。Т.Н.尤吉娜認為依據亞里士多德經濟學原理其并非是對社會有用的和諧(處于靈魂與自然的和諧之中)的道德經濟。
第一,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忽視了倫理和精神道德原則。從這個角度無法評估機器人制造項目。
第二,眾所周知,由于無法控制流通和涉嫌洗錢的極大可能性,俄羅斯禁止虛擬貨幣(比特幣)。
第三,產生和加寬數字鴻溝問題。信息壟斷權是獲取知識租金和高額利潤的要素。
第四,經濟關系變得越來越失去個性,增加了經濟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數字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科學研究,只能運用跨學科研究法,特別是經濟哲學、經濟理論和政治經濟學以及應用數學的相互交叉。經濟數字化――是區域和全球數字空間形成的客觀過程。
二、歐亞經濟聯盟和俄數字空間的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經濟數字化的新問題
2016年3月17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將提案籌備工作制度化,在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委員(部長)К.米納相領導下建立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
2016年3月25日,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成員工作會議在莫斯科舉行。К.米納相和俄羅斯通信與大眾傳媒部部長Н.尼基福羅夫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EAOC)數字空間的建立問題。
上述兩位部長評價了一體化進程中的數字現代化進程,數字化市場、數字化平臺和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的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制度法規。此外,他們還討論了歐亞經濟聯盟一體化信息系統的持續運行問題、建立可靠的跨國空間問題,以及一些經濟部門的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標準化問題。
K.米納相強調:“我們必須在選定的公共自動化進程中加快發起協同動作,在試點項目框架內解決技術和監管問題。這將創造出新的一體化效應,歐亞經濟聯盟的數字空間將迎來新的發展前景。”
俄方強調本國的企業界和科研中心參與對歐亞經濟聯盟數字空間建立提案的進一步審查研究的必要性。
在俄聯邦經濟中,新技術旨在推進生產多樣化、重新重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世界銀行的專家指出新經濟獲得成功。所以,А.霍瓦特給俄聯邦的新經濟如下評價:“俄羅斯第一大搜索引擎(Яндекс)、卡斯佩爾斯基在線出租車服務(Т.Н.尤吉娜補充:如優步打車軟件等)只是國內信息技術發展的幾個例子。此外,俄羅斯是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重要的是政府層面的工作:‘創新技術被運用到公共服務中,公開的數據系統得到發展,創建了電子政務系統。”’A.霍瓦特指出:“利用信息技術,產權登記期限縮短為10天”,這個成功的例子使俄羅斯在“做生意”(Do-ing Business)指標排名中被評定為第八位。
三、在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背景下以及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統一的數字空間建立與發展的制度進程
2015年5月18日在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上,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框架下討論了“上海合作組織與歐亞經濟聯盟的新現實、新機遇、意向性合作和財務機制”,歐亞經濟委員會內部市場、信息化及信息通訊技術理事會部長K.米納相定位了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方式,以及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數字化和對接問題。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俄羅斯遠東發展部、俄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政府、俄羅斯工商會和巴基斯坦工商會以及俄羅斯商會派代表參加了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
K.米納相強調,上海合作組織不僅地理上相連,更是在歐亞經濟聯盟框架下周邊國家建立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組織。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同時都是兩個一體化組織的成員國,而白俄羅斯和亞美尼亞則在尋求加強與上海合作組織的聯系。K.米納相指出:“歐亞經濟聯盟和上海合作組織合作前景廣闊。更何況成為兩個組織的成員國將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伙伴討論商業經營規程,聯盟平臺還會考慮到歐亞經濟聯盟條約框架內的責任義務。因此,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將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談判的參與者。而且這與聯盟的許多目標是相吻合的:修建更有效的基礎設施、發展交通運輸業、投資合作、貿易和服務便利化、簡化海關程序、協調技術監管規程等。”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技術加快了學校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推進了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外語教學作為受益最大的一門學科更是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①外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也直接推動外語教育出版由傳統的紙質和音像制品出版轉變為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出版模式。自2003年開始施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反映了國家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決心,基于外語教育模式改革的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研發已成為外語出版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外語教學中的學習環境建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以英語教育為主體的外語教學受到了教育部門和學習者的充分重視,為推進我國社會經濟全球化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近十年來,外語教學界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了“投入大效果差”的現實問題,其主要體現為大學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與其從小學到大學長達十年的外語學習投入不成正比,并指出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語言學習環境。
傳統的外語學習環境包括課堂環境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往往缺失語言運用機會,其改變又受到社會與政府力量的制約;同時,傳統課堂環境有時間和空間局限性,而網絡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其強大的交互性、開放性和集成性彌補社會環境與傳統課堂環境的局限。因此,網絡學習環境建設成為外語教學一個新的突破口。
1.網絡外語學習環境的特點
網絡外語學習環境是指在外語教學理論指導下,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設計出來的以增強學習者學習體驗和提供語言應用機會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包括課程規劃、學習資源、在線測試、在線互動、學習者監控等資源提供功能和管理功能。與傳統課堂學習環境相比,網絡外語學習環境具有如下特點:
交互性。外語學習過程具有極強的交互性,缺乏或缺失交互功能的語言學習環境肯定是失敗的。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習者離開課堂就失去了學習體驗的機會。而網絡外語學習環境則可以通過網絡聊天、電子郵件、博客、微博等形式實現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交互式學習。
虛擬性。虛擬現實技術把物理存在的環境轉化為虛擬環境,但其環境的功能并不發生改變,如虛擬教師、虛擬研討會、虛擬圖書館等。
豐富性和實時性。海量的語言學習語料庫對于語言學習環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篩選整合學習素材。在海量的語言信息基礎上,網絡的存在則淡化了知識傳遞的空間要求和時間限制。
多媒體化、超文本化和超媒體化。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尤其對語言學習中跨文化內容的傳遞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同時語言教學所要求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教學在強大的多媒體、超文本技術的支持下變得更加得心應手。②
實際上,這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上的外語教學環境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如仍然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離開計算機就無法學習。盡管如此,建立在外語學習環境構建理論之上的外語教學新模式已成為當下最為時新的教學手段。
2.網絡外語學習環境建設的實踐
從20世紀末開始,諸多教育機構進行了網絡外語學習環境構建的許多實踐,應該說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形式為:
互聯網外語學習環境。獨立開發的外語學習網站為外語學習提供了網絡外語學習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海量資源和互動實時的優點,實現了網絡外語學習環境的功能并體現了網絡外語學習環境的優勢,如滬江英語()、普特網( )等。
局域網外語學習環境。該環境集中體現在校園網的教師和使用上。和互聯網的海量資源不同,校園網外語學習環境的資源設置和管理模式更有針對性,對學習資源進行了整合,并利用軟件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學籍管理、教學評估、師生互動等)。如高校的多媒體實驗室、外語自主學習中心等。
移動互聯網外語學習環境。隨著手機和移動閱讀器的普及,移動互聯外語學習環境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強大優勢。如蘋果公司的APP工具開發、手機英語學習資料訂閱推送等。
外語學習網絡環境的建設包含學習平臺開發和學習資源開放,這兩個內容都離不開作為內容提供商的出版社。
二、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的主要形態
傳統出版機構介入外語教學網絡環境或數字平臺是被動的。最開始,獨立的互聯網外語學習平臺不遵照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而盜用出版社的內容版權,未經作者和出版社允許大量使用出版社紙質圖書內容,多媒體實驗室硬件設備制造商在設備中擅自刻錄外語出版社音頻資源等。但由于整個出版結構的原因,出版社并沒有過多重視自身數字出版的發展。直至互聯網技術大發展之后,數字出版才成為出版機構關注的內容。
外語教育數字出版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等技術手段對外語學習者需要的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外語學習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我國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的主要形態包括:
局域網上的外語學習自主平臺。從2000年開始,教育部大力推進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建設,旨在通過計算機技術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率。各高校投入巨資購買硬件設備,建立自主學習中心,教育部通過專家審核,確定了四家外語教材出版社開發大學英語學習系統。建立在自主學習中心的大學英語學習系統包含了與紙質教材相配套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習資源、學習評價系統和學習管理系統。目前全國有近300所院校利用自主學習系統開展教學和校園語言環境建設。
外語專項技能應用平臺。這些平臺一般建立在校園網或者局域網上,培訓外語專項技能,如寫作、翻譯等。平臺開發包含了供學習的語料庫、自動批閱功能、分析評估功能等,學校可以根據外語教學需求購買不同的內容,售價一般在10萬元到20萬元,當然還包括后期的一些服務。
互聯網學習平臺。近幾年來,互聯網外語學習平臺已由原來的知識集合功能轉化為目標更為明確的應用提高功能,并日趨專業化,如測試網站、聽力訓練和評估網站等。這些平臺通過銷售學習卡等形式實現在線練習測試、在線錄音口語表達、在線口語評價和指導。另外,各教材出版社開發了教材配套的教學網站,提供教材的課外學習網站,并以開放的姿態吸引教師上傳自己的教學素材。
外語教學資源包。一些出版社聯合外語專業院校或者具有國家級精品課的高校開發教學資源包,教學資源包包括教學課程設計、授課視頻、課后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等。這類資源包一般用于教師的培訓和課堂教學改進。
電子書和手機出版物。隨著移動閱讀器和手機閱讀功能的提高和普及,移動終端在外語教育中的優勢發揮得更加突出,外語學習環境的真實性變得全面和有效。
外語教育數字出版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隨著教育部門對信息化教學的越來越重視,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的規模也在逐年擴大。
三、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的發展趨勢
與我國數字出版的整體情況一樣,外語教育數字出版仍處于探索期,閱讀習慣的廣泛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為紙質圖書出版起到輔助作用,數字出版應用終端的建設和技術開發還需要進一步低成本化。紙質外語圖書出版更加傾向學習性,其數字出版模式也區別于大眾出版,更是教育和專業出版的結合體。從目前紙質出版物的消費領域來看,外語教材出版占了外語圖書出版的三分之二強。由此,外語教育數字出版應關注以下方面的研發。
“自主學習平臺+移動外語學習系統”開發。目前的外語教學模式是以課堂(包括自主學習中心)教學環境為主、校園英語實踐環境為輔的整合應用平臺。針對這個情況,數字出版應考慮兩個學習環境的有效互動,開發基于互聯網和局域網的英語自主學習系統,將學習資源、學習管理、學業測試和評價等功能集于一體,而移動學習平臺則利用手持移動閱讀設備下載與自主學習系統相配套的資源進行移動式和即時式學習。這個學習環境系統開發的關鍵點不是技術,而是自主學習平臺和移動平臺兩者在內容和教學管理上實現有效的銜接和互補。
“外語學習技能訓練和評估系統”開發。隨著外語教學個性化和選修課制度的呼聲不斷增多,外語教學日益注重學生在語言技能上薄弱環節的訓練,同時建立在數據分析基礎上的學生學習評估分析則是尋找和解決薄弱環節的途徑,因此,開發基于計算機技術(如數據挖掘技術、語言辨識技術等)的外語技能訓練和評估系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目前,已有出版社開發了“英語寫作平臺”、“英語翻譯平臺”、“英語口語訓練和測試系統”等,但并沒有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需要強調的是,除了在校園局域網上可以建設此類系統,隨著國家寬帶戰略的實施,互聯網技術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學校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對社會公眾學習者開放平臺,也可解決社會學習者的學習問題。
“外語學習和學術資源平臺”開發。外語教學資源面對學習者和教學研究者兩類用戶,前者更受關注,但后者市場也需關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事外語教學研究工作的人數在10萬左右,加上外語專業研究生,這一人群數量應在15萬左右,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用戶會主導外語學習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首先,出版機構應將內容資源按照外語學習者的需要進行整合,按照語言技能和知識文化兩大板塊進行分類,用戶可以通過搜索獲取學習和教學所需的資源,如背景知識、語法知識等。其次,對于學術資源的集合可以嘗試按照知網結構進行設計,但需要解決圖書內容的搜索便捷化。
在確定這三種開發方向后,其商業模式則比較容易解決。三者的共同點是,用戶對象環境可以是校園環境也可以是公眾環境,雖然設計入口時需要考慮兩個用戶的不同使用特性,但內容資源和結構可以基本一致。第一種產品的商業模式應更多地與學校進行合作,由出版機構提供資源和服務,學校購買。第二、第三種產品的商業模式則可以是學校單獨購買系統,建立在學校的局域網上,也可以依托互聯網,學校或者學習者以購買資源和服務獲取賬號進入系統學習和測試。
隨著我國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化、國家教育信息化戰略和國家寬帶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外語教育數字出版的前景非常光明。同時,一定要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從學習者和教學者的體驗出發,考慮到集團用戶和個體學習者的不同訴求,開發相應的數字產品,并由此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一、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中數字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現狀
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先進教學手段,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有效的應用。中職學校《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的授課,也越來越多地采用數字多媒體手段,就目前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現狀來看,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數字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大于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主要分為兩大類來具體探討目前的問題:
(一)數字多媒體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存在教學效果差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數字多媒體這樣一種輔助手段,占據了主要的位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逐漸淡化,師生之間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動,而且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弱化了。有師生共同參與的一堂課,其中就不單單只有知識信息的交流,還潛在的有著更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經濟與政治常識》課,運用多媒體數字教學的手段,可以使許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在多媒體演示中化難為易,使枯燥的東西變得形象生動,更便于理解。但在實際的數字多媒體教學中,部分教師因為害怕漏掉課件上列出的要點,變成了照著課件宣讀,而無暇顧及學生的感受和整個課堂的氣氛,從而導致授課形式十分呆板,學生很難與教師心靈互動,這無疑削弱了教學的效果,難以達到德育課程既定的教學目的。
同時,因為多數德育課教師年齡偏大,數字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純熟,很多老教師甚至是邊學邊用,由此導致在《經濟與政治常識》課教學實踐中,如課件制作,影視、音像素材的處理等環節,不少老教師還存在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另有一些教師因為平時積累的素材不夠,課件制作的過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內容,把多媒體等同于傳統的教案和板書。當然也有教師,制作課件時脫離了教學實際,片面追求課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導致課件設計忽略了教學最根本的東西,實際教學效果事與愿違。
此外,實際教學中也有因為信息太豐富,也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數字多媒體課程的生動直觀優勢,使得一節課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學實踐中因為為了趕時間,教師操作課件畫面時切換太快,學生根本分不清重點和難點。對理解與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中職生來說,更不容易接納和理解教學內容,長此以往,會削弱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產生的效果也值得我們深思。
(二)數字多媒體未能得到廣泛應用,趨向應用多媒體但難題較多
相當一部分中職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配置仍不足。先進的教學設施,是開展德育課多媒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現實中,目前部分中職學校教學設備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教師的辦公設施若不能及時投入,將會影響多媒體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德育課在許多中職學校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且對德育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指導,許多教師很難有機會提高自己的多媒體教學能力。所以加強教師培訓十分必要,進一步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和運用水平,熟練掌握現代科技手段,通過網絡獲取最新信息,將其加工、整理、創新,根據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學思想和各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制作適合學生實際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再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二、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的課程特色及應用數字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中職學校德育課程中《經濟與政治常識》部分,與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息息相關,是學生融入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識基礎和重要橋梁。不論是講理財竅門和消費觀念,了解貨幣、銀行和投資,還是講市場經濟、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稅收制度和企業,又或者是講公民權利和義務,講選舉、建議和申訴,都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其課程內容本身的實用性強,既可以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和事業服務,也利于促進青年為國家建設做貢獻。但也因為課程貼近生活,學生對許多內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導致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促使《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刻不容緩。在突出教學內容實用和貼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學形式,促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通過改善師與生、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課程本身的重要意義,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學用結合。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學也隨之出現新手段,越來越多的教師利用數字多媒體教學。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數字多媒體教學本身所擁有的一些特點,比如豐富的內容信息、多樣化的展現形式、便捷化的傳播途徑、互動的交流溝通、無限制的時空傳播等特點,使得其具有的優勢十分明顯。實踐中我們發現,應用數字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數字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學科教學創造了滲透德育思想的條件。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字多媒體教學中聲、光、圖、錄像和動畫的綜合運用,可以促使學生對《經濟與政治常識》的授課內容更感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在視覺、聽覺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都能形象、生動而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有效增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內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生學習《經濟與政治常識》課內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實踐中我們還發現,數字多媒體教學,在解決學時矛盾方面體現出很大的優勢。由于多媒體課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點,可以在短時間播放大量的信息,既節約了老師的板書時間,也可以有效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擴充德育理論前沿信息,緩解了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間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師在授課過程中的靈活性和實時性,增大了老師臨場發揮的空間,也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與熱情。
因數字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高度靈活性,借助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同時在課堂討論中,學生能及時反饋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有利于老師通過了解到的學生學習進度和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式教學,制定鞏固知識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學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寬了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元素來制作教學信息的載體,傳播教學信息,能夠有效解除時間和空間對教學產生的限制,這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師則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風格、人生觀等方面上,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數字多媒體教學在中職《經濟與政治常識》課程中的開發實踐
(一)數字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
我們發現,把數字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對于那些內容相對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體;而對于重點和難點問題,適當進行板書,并輔之以提問討論、舉實例等各種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起到了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傳統教學相比于數字多媒體教學,還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比如,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互動交流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這對于管理課堂紀律、組織教學過程較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書,便能有效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解決多媒體課件圖文轉換過快造成的學生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二)注意選擇好數字多媒體使用的最佳時機
多媒體優勢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會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夠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堂。如在講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時,用具體的國有企業中國石化的廣告視頻導入,再通過提問引導學生。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認識到,德育課堂的教學不僅是基礎知識傳授的過程,更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德育教學,要提高對學生的關注,注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課件制作到課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業練習,都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過程,不應忽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四)注重積累和開發個性化教學素材
素材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課件的優劣,優秀的課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對癥下藥、全方位的實現教學目的,實現預定的教學效果。數字多媒體素材的收集,必須立足教學實際,帶有目的性地積累課件中常用的各種視覺和聽覺材料,積累用以表達教學思想的各種元素,積累用于說明的圖形和圖像,積累用于喧染氣氛的音響和特效等教學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對教材圖文進行再利用,將現有教輔影音光盤中的知識點素材重新分類、組合、歸納、整理,從各類公共的音像節目和影視資料中選取并重新編輯,從網上下載可以用于教學過程的圖片、文本、音頻、視頻等素材,加以開發制作出個性化的多媒體教學素材。
綜上所述,在《經濟與政治常識》課教學中,恰當的運用數字多媒體教學手段,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好的實現教師的教學意圖,也為教師減輕一定程度的備課壓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操作技能,更新教學理念,適應時展的需求,則顯得極為重要。必須不斷探索數字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藝術,使新的技術手段更好地為日常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教材:德育?經濟與政治常識,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雙娥:多媒體教學在德育課中的現實意義,零陵學院學報,2004.6
[3]熊劍峰:德育課中的多媒體教學,史地政論壇,2011.12
[4]高敏捷:德育課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嘗試,職業技術教材教法,2008.4
[5]黃華芬: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職專德育教學中的優越性,考試周刊,2013.5
[6]趙國敏:論職業院校德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幾個辯證關系,教育與職業,2009.4
[7]孔敏:淺談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2009
[8]申偉:淺談多媒體形式下的專業課教學,科技咨詢導報,2007.11
[9]陳雄偉:談談多媒體教學的幾點隱憂,中國科教博覽,2004.8
本文所說的網絡是指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基礎,以實現便捷通訊和資源共享為目的,發展人的本質的虛擬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聯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認清網絡本質和影響為前提,利用網絡促使網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虛擬實踐活動。in原則是指人們在既定目標和特定條件下,觀察和處理問題時必須遵循的準則和標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則,是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實踐中形成的、體現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觀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動必須遵循的準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堅持數字化技術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的原則。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網上和諧發展的可能性
由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構成的互聯網誘發的數字化及其運用已滲透到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等領域,涌現出數字經濟、數字農業、數字軍事、數字教育等。數字化是網絡的一個主要特征。網絡可以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是地地道道的多媒體。雖然目前仍存在如電視、廣播等遠距離教學的模擬教學手段,但這些都將迅速被數字化電視、廣播等所取代。
數字化技術是支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是由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檢索瀏覽前端平臺組成的用于人們教學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技術。數字化將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核心。離開了數字化,現代與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將成為無本之木。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外網絡教學或其他教學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當然,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純粹是數字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簡單應用,它是建立在數字化技術基礎之上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傳輸快速的通訊網絡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臺是數字化教育技術發展的核心,而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確立,則是數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可靠保證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運用網絡技術使得其外延有了無限擴展的可能,如果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角度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高科技飛速發展與人文科學被冷落,正是我們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我們沒有處理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精神的關系。
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帶來人文精神的散亂化。客觀事物形態多樣化帶來人們主觀思維模式的多樣化,這是現實世界網絡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結果。網絡世界是一個廣裹的虛擬世界,是一個無視國界、無視種族、無視地域、無視權威、無視等級的世界。網絡文化新觀念誘導著人們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多側面地審視社會,審視周圍一切環境,而行為方式也表現為千變萬化。網絡新觀念的特點是:非線性的網絡思維、信息傳遞的多感覺通道、時空無限放大或縮小、中心消解的邊緣化、信息無終極的流動、將抽象變為現實的虛擬手段等。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亂,少了一些凝聚,行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識資本、數字化技術產業化顯得紅紅火火,人文精神卻變得異常冷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培養特定網民的品格和精神,喚醒他們的心靈良知來支撐自己的一切行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功能加大加強,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會不良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數字化技術競爭式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壓抑了或是扼殺了。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充分發揮和利用數字化技術為人類造福的優勢的前提下,必須注意抑制數字化技術發展給人們帶來的負面效應,認真處理好信息技術發展與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內容的劣勢,積極培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創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調發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堅持數字化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1.網絡的雙刃劍作用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堅持數字化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數字化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是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網絡信息污染等危害人類的不利因素。網絡信息中的黃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對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至于那些利用網絡從事數字破壞、盜竊、詐騙和洗錢的行為,則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觀之,數字化技術必須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在提高產品的數字化技術含量的同時必須與高度的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即現代社會所追求的人才,不僅僅具有高度的科學素質,而且還必須具備高度的人文素質,是一種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整合類型。
2.網絡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獨特時代意蘊要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數字化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時代一個民族認識人、對待人的思想觀念、文化藝術、倫理道德,以及關于人的學說,這使人文精神帶有時代的印記、民族的特色。但在網絡時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時代的意蘊、普遍的價值。網絡技術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傳播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廣泛的基礎。網絡的即時性和共享性,為人文科學的研究,為共享人類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現實的條件。但是,我們站在網絡時代,發掘網絡人文精神的時代意蘊,并不否認網絡給人文精神帶來的消極影響。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在看到網絡給人文精神弘揚造成消極影響的同時,要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弘揚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網絡為人的主體性的發展、科學人文精神的弘揚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廣闊舞臺。我們要在“網絡世界”的新舞臺上,清掃各種思想垃圾,清除各種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因素,以技術與知識的創新促進網絡人文精神,以網絡道德與網絡法的建設保障網絡人文精神,從一個境界走向一個更高的境界。IZl網絡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虛擬空間,沒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網絡虛擬空間恐怕要變成虛無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這些問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協調發展科學技術精神與人文精神方面邁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顯示出不可估量的價值。[3]
我們要立足于數字化技術時代,倡導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網絡上生活,人就會被工具化、數字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引導上網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但如果只講人文精神,就會忽視隱含在網絡里的科學精神,忽視教育手段的進步。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網絡里面去。f41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數字化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是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把發展信息技術及其集中表現的數字化,作為加快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大抉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與其他國家相區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是實現數字化,其中的關鍵是要把數字化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是一個經濟目標,也是一個政治、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導下的各項制度。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以及生活更加殷實,無不包含著人文精神,即使是經濟更加發展,科技更加進步等,也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所以關鍵是要把人文精神與數字化結合起來。!習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人文精神在數字化中的作用,在現代化中實現人文精神與數字化的結合,也就是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時間上要把時代性和傳統性結合起來;在空間上要把引進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先進的東西與本土化結合起來;在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上要把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起來。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統一的主要途徑
第一,對學生網民實現人文關懷。在現實物理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觀的,它的有效性幾乎全依賴于熱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關懷情結。到了陌生的網絡虛擬空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關鍵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網絡空間感受到彼端傳來的溫暖和人文的關懷。在許多網絡交流比較發達的高校中,流傳一種網友現象,其重要程度超過了10年以前人們津津樂道的筆友。在網友圈中形成的相互關懷要比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關系還要凝重得多。許多網絡愛好者認為純粹的網友之間交流并沒有特殊之處,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幾乎雷同物理空間的知己好友。不少網友認為在網絡空間得到的關懷和幫助并不亞于在現實空間得到的一切,兩者之間沒有什么差異。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他們認為在網友圈中更容易得到關懷和幫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銳地抓住這些細枝末節,構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I61
網絡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網絡時代到來的時候,遨游在“虛擬化”的網絡空間中又生活在真實的物理空間的上網學生,既需要網絡技術給他們帶來物的福扯,同時也需要獲得一種人文的關懷,讓他們尋找到一個精神上的家園。在網絡時代,對上網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內容主要著眼于提高上網學生的網絡素質,使上網學生在思想、技術、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網絡的能力,能適應虛擬社會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實社會中來。要教育他們用一種非常健康的心態來進行網絡活動,教育他們既能上網也能下網。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認識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網絡領域人類太多的空白和無知,要教育網民學會謙虛,學會自律。
商務英語專業作為一個新興且日益發展的應用型專業,日益受到關注。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國際及國內貿易領域越來越受到企事業單位的歡迎,在當今國內外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商務英語能力成為了高校畢業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就業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作為一個新興師資群體,商務英語專業教師具有令人矚目的社會身份。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快速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商務英語教育教學模式的現代化,使商務英語各門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另一方面,一些由于科技進步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隨之產生了。最近幾年,商務英語教師專業認同危機的問題日漸顯露,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商務英語專業教師應該正確處理并解決身份危機,以有效應對教育信息化時代所帶來的教育技術的革新和教學模式的轉變,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的新特點
多媒體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我們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的同時,也使教育教學模式呈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目前,在高校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中,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專業教學實驗室的建立、教學輔助軟件的使用、實踐實訓式課程與理論課程的融合度進一步等方面,以往傳統單模態教學方式逐漸為多模態教學模式所取代,多種符號資源(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聯合使用共同創造一個立體環繞式、體驗性的學習環境,這種學習環境有助于模擬商務環境下真實的商務交際活動,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商務交流能力和溝通能力。
正是在這樣教育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教師的身份建構呈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與其他模態形式一起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立體環繞式、體驗性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性的教學信息。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和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媒介、渠道,特別是互聯網,獲得不同信息,進而對信息進行整理、篩選、重組、去偽存真,從而獲取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增強,但同時,教師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商務英語專業教師面臨著更大的教學壓力。
商務英語專業屬于復合應用型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是商務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媒介獲取當今國際、國內社會中的各種商務活動信息、經濟新聞和與之相關的評論。在商務英語專業各門課程的教學中,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將書本上相關商務理論與經濟現象、商務活動等通過英語這一語言媒介清晰地向學生進行講授和解讀,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在課外遇到的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和解釋的現象進行答疑解惑。可以看出,新的時代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與以往傳統意義的教師身份相比表現出了顯著的不同。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和唯一的知識傳授者,教師的身份是權威的,學生多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對教師傳授的知識較少有質疑。但是,在數字信息化環境下革新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權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各種渠道媒體信息的沖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均已大幅度提高,對課堂上教師傳授的信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比對、判斷,甚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一切知識和信息。因此,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較之過去更加復雜、多維和具有挑戰性。
二、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認同危機的影響因素及表現
“身份認同具備兩個方面的內涵:其一,自我追尋的部分;其二,社會規范的部分。”[1] 身份認同的動力源自自我追求,同時受社會規范的制約。商務英語教師出現身份認同危機的根源在于其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個體性和群體性身份特征,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失去了身份認同自我追求的源動力。
從影響因素來看,教師身份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宏觀社會環境、中觀學校改革環境和微觀個人因素的交互影響和制約。首先,商務英語專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對既懂商務知識又具備英語語言能力的應用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因此,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是在特定的宏觀社會環境下產生并變化發展的,受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制約。其次,商務英語專業是中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對專業調整的必然需求。近年來,特別是中國高等學校擴招之后,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校專業趨同化現象,英語專業便是其中之一,隨著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飽和狀態的出現,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英語專業在危機中求發展、求變革,逐漸朝著多元細化的方向調整。因此,自2007年對外經貿大學首次開辦商務英語專業之后,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商務英語專業作為一門高招專業,更加突出開辦專業的應用性和復合度。商務英語專業教師的身份也正是順應這一學校改革環境而發展變化的,歷經舊身份的解構和新身份重構的轉變過程。再次,在宏觀社會環境和中觀學校改革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自身身份發展的訴求和愿望也逐漸產生并愈發強烈。作為一種內在動力,這種積極的自我追求和發展參與并加速了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建構的過程。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開辦了商務英語專業,但據筆者考察,并非所有院校都具備開辦商務英語專業的充足條件和深厚實力。很多院校在商務英語專業辦學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最常見的有師資不足,教學設備、設施不全,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匱乏等。出現這些問題的本源之一在于這些院校中的絕大部分院校是在傳統師范英語專業畢業生出現飽和狀態后專業朝著應用型轉型發展這樣的教育教學改革環境下而出現的。因此,這些院校在被批準開辦商務英語專業之后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逐漸顯現,其中之一便是商務英語教師的身份認同危機問題。從英語語言文學教師過渡到商務英語教師,不僅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知識結構和身份屬性的改變。面對這種教育數字信息化背景下的身份轉型,很多商務英語教師無法正確面對,難以接受,出現了心理迷茫和不知所措,不能樹立科學的身份意識,無法用正確的身份觀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教學熱情的減弱,教學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降低,教學目的不明確,課堂教學組織缺少條理性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和教學目標的難以實現。
三、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身份認同的實現路徑
商務英語教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真正實現舊身份的徹底解構和新身份的成功建構,身份認同危機的克服和身份認同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筆者認為,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專業教師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從科研和教學兩個維度逐步解構舊身份,建構新身份,最終實現身份認同。
第一,商務英語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身份時間觀,認識到身份認同的建構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耐心對待這一身份轉型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第二,商務英語教師要培養科學的身份意識。身份不是一層不變的,具有動態屬性,可以建構和發展。商務英語教師應該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成功實現新身份的建構。第三,商務英語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構建身份。身份不僅是個人特性,也是群體屬性,與教學環境和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因此,在數字信息化環境下商務英語教師應該在商務英語教學實踐中設定目標身份,明確身份定位,高度重視自己的決策行為,并且不斷地通過教學評估、自我反思、經驗總結、論文或專著撰寫等方式在教學實踐和科學研究中成功實現新身份的建構和舊身份的解構,以靈活應對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數字信息化環境下的商務英語教師身份認同危機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做到教師的個人發展與學校和社會的發展同步,教師的自身定位與社會期待的和諧統一,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2]
四、結語
數字信息化環境賦予了商務英語教師身份研究以新的時代內涵,商務英語教師成功的身份建構不僅可以促進自身專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提升,同時可以為高素質商務英語人才的培養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可能,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提升跨文化商務交流能力和商務實踐能力等職場競爭力提供有力保障,具有舉足輕重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1交通運輸資源和交通運輸兩者的關系
交通運輸必須要有交通運輸資源,交通資源包括固定交通資源和可移動交通資源如公路、鐵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車、火車、飛機和輪船等,還包括從事交通運輸管理工作的人力資源、信息系統以及交通運輸管理系統等軟資源。因此,交通運輸經濟實現的前提條件就是有交通運輸資源的存在。交通運輸經濟作為一項經濟活動要想能夠正常運行必須依賴于交通運輸網絡、實施交通運輸的基本設施、參與交通運輸的基本對象如旅客和貨物等以及交通運輸的管理體系等要素。交通運輸的功能必須依賴交通運輸資源才能實現,交通運輸資源是交通運輸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交通運輸資源和交通區位兩者之間的關系
交通區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資源所具有的成本優勢從而將交通運輸行為和交通運輸資源互相結合的區位,主要包括交通區位線以及交通區位點兩方面。交通區位線主要是指交通運輸線路或者通道,交通區位點主要是指車站、停車場以及公路、鐵路交通樞紐等。將交通運輸資源與交通區位相聯系的是交通運輸行為,也就是將旅客或者貨物進行空間轉移的活動,這種活動有的是運輸公司從事的營利性的服務活動,也有旅客自身通過自己的交通工具實施的運輸活動。交通區位根據性質和特點可以分為以下五種區位:一是受社會經濟發展和其他交通區位的影響而設立的交通行為和交通資源交錯的區位,主要是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而設立,雖然社會對這種區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沒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區位。二是沒有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建設,或者所需要的投資建設資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區位,這種交通區位投資成本低,交通行為一般是自發形成的。三是通過人們科學合理的分析和規劃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區域,是交通資源的聚集區,這種聚集區分布合理,布局恰當,是理想的交通區位。四是根據交通運輸發展制訂的規劃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區位。五是現實中存在的一種有人工建設的交通區位,這種區位的缺陷是如果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發展實際不符的話很難改善。
交通運輸資源和交通區位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存在交通運輸行為和交通運輸資源的地方就一定會有交通區位,而如果交通運輸行為和交通運輸資源是潛在發生而沒有實際發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區位。因為交通區位的存在必須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設資金,比如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和轉運能力較好的港口等,如果沒有基礎設施建設,就不可能形成交通運輸區位。交通區位的形成需要真實的交通運輸行為的發生,如果僅僅具有交通運輸資源也無法形成交通區位。建設交通區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資金,因此建設交通區位一定會考慮投入產出的關系,如果某一地區交通運輸資源有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一般也就不會建設交通區位,否則會導致投資虧損。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較頻繁的交通行為和豐富的交通資源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相應的交通區位。
3交通運輸資源和交通規劃兩者之間的關系
交通運輸行為會耗費大量的交通運輸資源,由于交通運輸資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資金投資建設,因此為了節約交通運輸資源,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交通規劃來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規劃需要整合運輸經濟學中的先進經濟理念,通過合理布局、科學設計來保證交通規劃的合理性,科學合理的交通規劃能夠發現比較理想的交通區位并進行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交通運輸資源,降低交通運輸資源在交通運輸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提高運輸行為的經濟性。判斷一項交通規劃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規劃考慮的是否全面、能否將交通運輸行為與交通資源和交通區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資源是否適應交通區位以及在具體的交通運輸實踐中是否能夠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促進運輸經濟的發展。
4交通運輸資源和其他運輸經濟兩者之間的關系
以往關于交通運輸經濟的研究很少聯系到交通運輸資源,因此研究結構并不完整,隨著人們對交通運輸經濟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交通運輸經濟與交通運輸資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對于交通運輸資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來越看重。運輸經濟中的資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運輸資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國很多交通資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點,是因為很多自然交通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設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關注運輸經濟學就需要關注如何將外部資源轉化為交通運輸資源以及現有的交通運輸資源的優化配置等問題,以免在交通運輸活動中資源的浪費。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種資源以某種用途利用以后就無法在其他地方繼續使用,因此在交通運輸資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慮機會成本的問題,因為無論是交通運輸內部資源還是外部資源都是稀缺的,交通運輸的經濟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運輸資源消耗來得到最大的利益,在節約交通運輸投資成本的同時,能夠加強對交通運輸資源的補充,提升交通運輸技術水平,改善運輸行業的管理制度,最終能夠加大我國交通運輸的負荷和能力,滿足我國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對運輸行業的需要。
對于交通運輸部門和地方政府來說,首先要關心本部門和本地區如何能夠獲得更多的交通運輸資源來滿足本部門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國家而言需要考慮的是交通運輸資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觀系統上能夠平穩運行。而交通規劃和基本建設能夠把外部資源轉變成交通運輸內部資源并保持內外部資源的平衡。而運輸企業自身應該關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運輸資源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快速發展,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交通運輸參與者更關系如何運用交通運輸資源滿足自己以及貨物的運輸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資源分享問題。而對于社會公眾來說,他們更關心國家交通資源的分配制度體現出來的公平和公正問題以及通過交通運輸資源的運用到底能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多大的便利等問題。
總之,對交通運輸資源進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進交通運輸經濟學的發展,提高交通運輸經濟學科的完整性。同時,交通運輸經濟學的發展反過來也推動了對交通運輸資源的有效利用,兩者互為前提、互相促進,共同促進了我國交通運輸行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代雪霞物流業與交通運輸經濟聯動發展的機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5(19)
[2]郭平交通運輸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5(9)
[3]趙淑芝運輸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后,內蒙古能源消費和能源供給急速增加,內蒙古不僅承擔自身著高耗能產業規模擴張對能源的巨大消耗如: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化工、建材等產業,還肩負著為東部地區輸送能源的使命,因此,2008年內蒙古能源生產總量遠遠大于其消費總量,能源供給總量是消費總量的兩倍。
2000年到2008年內蒙古能源消耗的平均增長速度高達18.3%,高出全國同期平均增速6.1%,10個百分點。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和能源消費速度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內蒙古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彈性是1,0951,即內蒙古能源消費每變動1個百分點,帶動經濟增長變動1.0951個百分點,1990-2008年間能源供給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1.56%,說明內蒙古能源供給對經濟增長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加之內蒙古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直接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這不僅對寶貴的自然資源造成嚴重的浪費,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和破壞,這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相悖。
內蒙古經濟增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升級緩慢。近幾年,內蒙古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產值已經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總和。二次產業中,金屬冶煉、煤炭開采、電力熱力、食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等支柱產業在全部行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超過60%上,而且其整體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是這些產業都存在產業層次低,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支柱產業大多屬于上游產業、初級加工業、重化工業,這些產業的發展是以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為背景,人力資本水平低,產業自主增長能力不強。雖然,內蒙古的支柱產業經過幾年的大力發展已具規模。但是還存在技術裝備水平低、產品工藝水平低,產品檔次低的問題,這與發達地區的先進生產力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這必然影響產業結構調整。
(2)科技創新能力不足。2008年2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了《中國創新指數研究報告》,[3]在該報告中創新指數共包含8個方面創新要素,分別是創新資源、攻關能力、技術實現、價值實現、人才實現、輻射能力、持續創新和網絡能力。其中制造業產業創新指數包含自主研發創造能力、創新價值實現能力、市場創新實現能力、管理創新能力、工藝設備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效率和創新績效等7個子要素的50個指標,能夠非常直接地反映生產領域的創新能力。在該報告中,利用這些指標測算了全國各省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并對各省制造業創新指數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內蒙古制造業創新指數是37,居全國倒數第三。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北京、廣東和天津其指數分別為67、66、65。這充分說明,內蒙古經濟生產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差,與全國各地區相比處于低水平。
(3)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緩慢。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從2002年到2010年內蒙古GDP和人均GDP增長速度遠高于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人均GDP的平均增長速度是24.73%,人均收入平均增長速度是14.05%,人均GDP平均增長速度比人均收入平均增長速度高出10個百分點。
2010年,在全國各省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排行榜中內蒙古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698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109元,在全國排第10名,遠低于上海31838元、北京29073元、浙江27359元、天津24293元以及廣東、江蘇、福建、山東、遼寧等省。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530元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919元,排全國16名,遠低于上海13746元、北京13262元、天津11801元、浙江11303元等。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對2010年全國各省市GDP的含金量進行測算,測算方法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人均GDP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GDP中所占的比重。該指標可以體現每單位人均GDP的增長能夠提高多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幸福指數”的增加程度。測算結果顯示內蒙古GDP的含金量是20.04%在全國排名中倒數第一,這一排名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安徽。而世界其他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75%。由此可以得出內蒙古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緩慢的。
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資本的概念應包括人和物兩個方面,即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物資資本是相對而言的,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他曾估算,物力投資每增加4.5倍,利潤相應增加3.5倍,而人力投資每增加3.5倍,利潤將增加17.5倍。
1.內蒙古人力資本現狀
但是,目前內蒙古人力資本緊缺,經濟發展對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迫切,如表2所示:與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北京的從業人員占37%,其中從業占3.38%,上海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員的比值分別是31.3%、2.02%。而內蒙古的這兩個比值分別是8.2%和0.05%。如此大的懸殊與內蒙古目前高速發展的經濟形勢嚴重不符,制約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1990-2008年相關數據的測算,內蒙古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波浪式下降趨勢,平均年貢獻率僅為8.34%。這說明內蒙古經濟增長是以物質資本投入為主,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小。
2.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人力資本是指存在于人體之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等質量因素之和。一是人力資本含量的提高,及勞動者知識、技能、能力的提高將直接促使勞動者本身勞動效率的提高。二是人作為整個生產過程中唯一能動的要素,其人力資本含量的提高會促使物質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改進與提高。三是人力資本含量的提高將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管理水平,進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四是由于人力資本存在外部性和擴張性(隨著知識存量的增長其所蘊含的生產能力將呈現倍增的擴張趨勢或質的飛躍),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呈現出收益率遞增的特性。
(1)促進生產領域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而科學技術的進步最終都要通過人的素質提高來實現,也即靠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來完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企業要想在經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永葆活力,就必須具備不斷創新的能力。創新由很多因素決定,但是真正起主導作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力資本水平,即企業的從業人員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技術水平才能夠真正為產業的創新發展尋得出路。
(2)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直觀上表現為生產要素在三次產業、部門、區域等層面的重新配置過程,是生產要素在部門間配置不合理趨向合理的過程,實現形式是產業間要素的轉移。通俗的說它包括物質資本轉移和人力資本轉移兩方面。一般來說,物質資本的轉移是較為容易的,只要資金充足,新設備、新技術等物質資本都很容易轉移。但操作這些新設備、運用這些新技術的勞動者,卻不能馬上培養出來,他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即產業結構的升級首先是人力資本的升級,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人力資本升級的過程,也是對人力資本長期投資的過程。因此,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3)增加人民收入。人力資本水平的整體提高可以促進人民收入的增加。從個體人力資本水平來看,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越高,所從事工種的技術含量就越高,因此獲得的工資收益就越高。從整體人力資本水平來說,如果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其整體人力資本水平很高,其生產效率就高,整個行業或整個地區的的產量或生產總值就高,自然的這個行業或地區人員的收入水平就高。根據測算:內蒙古城鎮人均教育支出每增加l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會增加10.07元;農牧民人均教育支出每增加1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1元。而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l年,居民人均收入就會增加478.03元。
因此,受教育程度是影響內蒙古區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充分說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原來低水平的人力資本積累已難以滿足內蒙古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迫切需要,尤其是近幾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迅速擴張,對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使收入對人力資本的依賴性增強。3.加大高等教育投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完成的,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正規教育、在職培訓、健康保健以及遷移等。其中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最基本的方式。教育投資是指以一定的成本支出為代價來獲得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個階段。從表3中看到,具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勞動者80%以上分布在第三產業,具有小學學歷的勞動者85%以上分布在第一產業,初中學歷者60%以上集中在第一產業,高中學歷50%以上集中在第三產業。由此我們得出,產業層次越高對勞動者的學歷要求就越高,技術含量越高對勞動者的專業素質要求就越高。因此,內蒙古經濟要改變目前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要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就必須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內蒙古高等教育要發展,教育經費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加之內蒙古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緊缺一直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根據教育經濟學理論,合理的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結構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高等教育經費危機。下面我們從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結構的角度,對內蒙古高等教育經費問題展開研究。
擴大內蒙古高等教育投資的對策建議
1.加強政府投資
根據《教育法》(1995年)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第三章的分析中,內蒙古教育經費的絕對數額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長,無論是教育總經費還是生均教育經費,或是生均事業費中的個人經費和公用經費都在增長。現在對相對數值進行比較:
(1)教育財政性撥款與政府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情況如圖3:從2002年到2006年內蒙古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遠遠低于政府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2007年和201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高于政府經常性收入增長,但2008年和2009年又有所下降,這說明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支出存在波動性。而GDP的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20%-30%之間。
(2)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如表4)。厲以寧曾利用38個市場經濟國家的歷史數據建立國際比較模型,計算出人均GDP達到不同數值其教育經費應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及增長系數。當國民收入增加到14000億元時,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比值應該達到6.27%,國民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教育經費相應增加1.14個百分點。2011年內蒙古生產總值剛好達到14246.11億元,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卻只有2.8%(如表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內蒙古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支出較低,而這一比例與世界其他國家5%-6%的比值相比也相差很遠。
2.擴大社會捐贈范圍
社會捐贈作為目前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潛力,所以我們應該積極鼓勵社會捐贈,使得社會捐贈能夠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1)培養社會捐贈文化形成。我們要培養社會捐贈文化的形成。首先,我們要在全社會培養廣大群眾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讓群眾意識到公益性捐贈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從而轉變群眾的捐贈理念。相比美國,每年數千億美元的捐款中,有80%是個人捐款,其中70%來自普通人,2003年美國人均私人捐款為828.7美元。其次,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強社會捐贈的宣傳工作,向公眾介紹國外先進的捐贈理念,深化群眾對教育捐贈重要性的了解和認同,逐漸提高全民捐贈意識。最后,要向社會大力宣傳捐贈的相關優惠政策,讓大眾了解到社會捐贈不是無償是可以互利的,從而提高廣大群眾捐贈的積極性,促進捐贈事業的發展。
(2)在高校建立專門的募捐機構。捐贈收入作為教育經費來源的重要補充渠道,應該受到高等學校的充分重視。首先,高校應該改變以往觀念,從只會向政府部門跑項目跑撥款轉變為向全社會尋求捐贈,意識到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是政府的責任,而且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社會的力量更加巨大。其次,高校要建立專門的募捐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專門負責募捐籌集工作,并將募捐工作當成一項重要事業來做。在具體工作中,高校應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募捐的先進經驗,制定嚴謹的募捐策劃,對每個捐贈項目編寫詳細的計劃書,以提高捐贈率。最后,建立規范化的捐贈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的捐贈管理制度,完善監督機制,確保捐贈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讓捐贈者了解捐贈資金運作的整個過程,充分取得公眾信任,從而促使高校社會捐贈的有效進行。
3.大力發揮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功能
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自身優勢,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增強高校自身創收能力。
(1)政府方面。內蒙古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加強引導,為高校與企業的廣泛合作提供有力的外部環境和優惠政策,對不同形式的合作提供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政策,盡快扶持這種合作行為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盡快出臺有關法律、法規,使雙方合作規范化制度化,為雙方順利、有效的發展掃清道路;
中圖分類號: TU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一個合理的樓蓋體系是建筑總的經濟指標中的重要因素。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形式的不同,不僅直接影響到結構的受力與變形,而且還對工程造價、施工難易、工期長短及室內建筑效果等造成影響。一個建筑物中,樓蓋約占土建總造價的20%~30%甚至更多,在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筑中,樓蓋的自重又約占總自重的50%~60%,因此,在不同場合下,針對不同的建筑工程,如何合理經濟地選擇樓蓋的類型,對于設計、建設以及施工單位都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文章結合工程中的應用,對兩種樓蓋體系作了技術經濟上的比較。
兩種樓蓋體系的設計技術
井字梁樓蓋的設計
井字梁樓蓋是肋形梁板的一種,它可以分為正交與斜交井字梁兩種形式,是由雙向板與交叉梁系共同組成的空間受力結構體系。雙向板是受彎構件,當其跨度增加時,相應的板的厚度也會隨之加大,當雙向板的跨度太大時,只利用增加板的厚度來增加板的承載能力,顯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經濟的做法,這時,為了減輕板的自重,把板的下部受拉區域混凝土挖掉一部分,讓受拉的鋼筋適當的集中在幾條線上,這樣雙向板就變為兩個方向形成了井字形的區格梁,這種受力體系能滿足建筑物有較大空間的使用要求,其截面高度明顯低于單跨梁,受力合理,故可降低層高、節約鋼材,技術經濟效益比較的顯著。
井字梁結構的平面布置形式有正交井字梁、斜交井字梁、三向井字梁、設內柱井字梁以及有外伸懸挑的井字梁5種,井字梁的間距一般控制在1.2到3m之間比較經濟,但是不宜超過3.5m。兩個方向井字梁的間距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當不相等時,則要求兩個方向的梁間距之比在1.0到2.0之間,在實際的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建筑及結構的受力情況,盡量使梁間距之比在1.0到1.5之間為宜,采用井字梁樓蓋時的平面結構跨度宜在8m24m之間,兩向的跨度應當相等或者比較相近,對于正交的井字梁樓蓋,井字梁長向的跨度與井字梁短向的跨度比不應該大于1.5,否則應采用斜交式網格的井字梁體系,或在井字梁的長向上加設大梁而形成兩個井字梁體系。
2.鋼筋混凝土密肋樓蓋的設計
密肋樓蓋是以可重復利用的塑料模殼、玻璃鋼模殼或一次性填充的輕質塊為模板,其原理類似一塊大厚板,由薄板和小間距肋梁形成的大跨度單向或雙向板。密肋樓蓋的設計一般按雙向受力有限元計算,框架主梁是變截面的,剛度的計算則比較麻煩,肋梁按縱橫向等剛度計算,一般采用SPA程序計算,但柱子與梁的交界點的配筋較為的復雜,由于所采用的材料所限,一次性的投資比較大,網柱可以做到8×8m左右,適合做商場、會議室、圖書閱覽室等大開間。密肋井字梁樓蓋體系雙向受力,梁肋的間距小,所以高度比一般的肋梁樓蓋小,適用于跨度比較大、對建筑要求比較嚴的場所,可以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在施工時,頂托粗調標高后,安裝10cm×10cm主木楞,其間距大約為60~120cm。之后在主木楞上安裝7.5cm×10cm次木楞,其間距為40~60cm。次木楞的間距要根據密肋的間距確定。次木楞的兩側安裝∠50×5的角鐵(可預裝)。安裝次木楞前要在主木楞上放出模殼的邊線,即準確地放出密肋的位置線,以使次木楞(即密肋)軸線位置準確。
兩種樓蓋體系比較
1.井字梁樓蓋
(1)井字梁樓蓋的施工工藝流程為:梁底模板支設梁鋼筋綁扎梁側模板模支設綁扎板鋼筋混凝土的澆筑與養護。
(2)井字梁樓蓋的施工特點,①井字梁梁側易開裂,在施工中應嚴格按混凝土配合比要求進行配比,選用合格的原材料,并采取可靠的養護措施,減小混凝土收縮應力;②當井字梁周邊有柱位時,可調整井字梁間距以避開柱位,靠近柱位的區格板需作加強處理,若無法避開,則可設計成大小井字梁相嵌的結構形式;③根據樓蓋面積,確定井字梁板鋼筋綁扎方法及混凝土澆筑順序。該例采用梁板模板全部支設完畢,再對梁、板鋼筋按先后順序綁扎就位,最后整體澆筑混凝土;④井字梁最大扭矩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四角處梁端扭矩較大,其范圍約為跨度的1/4~1/5。建議在此范圍內適當加強抗扭措施;⑤從質量要求和經濟效益上比較,該例采用普通組合鋼模板為基本模板體系;⑥梁格間距的確定一般是根據建筑上的要求和具體的結構平面尺寸確定,通常取跨度的1/12~1/6,且一般不宜超過4m,同時還應綜合考慮剛度和經濟指標要求。
2.密肋樓蓋
(1)密肋樓蓋的施工工藝流程為:抄平放線安裝支架安裝主次木楞調整密肋梁底標高及起拱安放模殼堵氣孔刷脫模劑用膠帶堵縫綁鋼筋(先綁梁后綁板鋼筋)安裝電氣管線及預埋件隱蔽工程驗收澆筑混凝土養護。
(2)密肋樓蓋的施工特點,①在支承肋梁的鋼梁或方木兩側,設置可拆的小角鋼或小方木來支承塑料模殼,施工的時候可簡便的安塑料模殼,拆模時,只需將小角鋼或小方木拆下即可脫下模殼。②由于減少了樓板的混凝土量,樓板自重大為降低;節省了吊頂、降低了層高,建筑自重也減少較多。又由于支承樓板建筑物的梁、柱、墻和基礎荷載也相應減少,這樣又可減少構件截面、減少配筋,節約混凝土和鋼材,降低造價。③采用組合式塑料模殼技術,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關鍵是對整個塑料模安裝技術的熟練掌握。現澆鋼筋混凝土密肋樓蓋須結合密肋樓蓋的特點,采用可多次重復利用的模殼新型施工方法。④與一般的平板、無梁樓板等相比,密肋樓板的剛度大、變形小、抗震性能好。與一般樓板體系相比,可節約鋼材和混凝土30%~40%。可降低樓板造價1/3左右。⑤)鋼支撐系統的支模拆模比較靈活,在澆灌混凝土后,一般氣溫下約3h后即可拆除模殼,而肋梁的支承梁與支撐則是按照一般的混凝土施工。可利用一般施工的鋼管柱在頂部加可定位支撐鋼梁或木梁的節點。
3.樓蓋經濟指標的對比
通過對兩種類型的樓蓋施工技術材料進行的統計分析,樓蓋的經濟指標見下表。
注:以上的數據為樓蓋結構體系平均每平方米的經濟指標
表 工程主要的經濟性指標的對比
4.綜合的對比分析
在選擇樓蓋的類型時要依據使用的功能、建筑空間的要求及經濟承受的能力等,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綜合考慮后在選擇樓蓋的類型。
(1)從工程的造價上看,井字梁樓蓋比肋梁樓蓋造價要多,相對于小面積的工程來說,它只占了小部分,因此相對于造價,這兩種樓蓋形式都可以采用。只有在大面積樓面情況下,采用肋梁樓蓋要經濟得多。
(2)從施工的管理上看,井字梁樓蓋支模比較復雜,但對技術人員要求不高,運用普遍。密肋樓蓋主要是組合塑模施工,即關鍵在于做好塑模排列組合與肋底成骨及支撐設置的質量控制。
從結構受力上看,樓蓋是處于主體結構的連接處,此處的豎向荷載很大。井字梁樓蓋,受力比較均勻,樓蓋剛度好,在地震區和強風區的應用不受限制。密肋樓蓋的整體性比較好,豎向的剛度和水平剛度都較好。
結語
通過對井字梁樓蓋與密肋樓蓋技術經濟上的比較,可以對技術人員在選擇樓蓋形式時作以參考,樓蓋的優化選擇是一門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經濟效益的綜合學科,必須權衡利弊,綜合評估,才能優選出最好的結構形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7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2(a)-0061-03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的高發病、常見病,臨床文獻研究普遍認為30~50歲為該病高發時間段,腫瘤主要位于漿膜下、肌壁間或闊韌帶等位置[1]。當前,尚無治療根治子宮肌瘤的藥物,因而手術切除是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法。近年來,腹腔鏡輔助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臨床應用逐漸增多,為進一步對比其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療效,該次研究方便選擇2014年3月―2016年6月期間在該院接受外科治療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了腹腔鏡和經腹兩種術式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在該院接受外科治療的6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符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指征,術前宮頸細胞學檢查顯示無子宮內膜惡性病變,術中切除組織病理診斷為良性,已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術前嚴重營養不良者、肝腎功能異常者、凝血功能障礙者等[2]。觀察組,年齡36~52歲,平均年齡(44.26±8.26)歲,其中單發17例,多發13例。對照組,年齡36~52歲,平均年齡(44.26±8.26)歲,其中單發17例,多發1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腫瘤情況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適當抬高患者臀部,便于置入舉宮器,采用四孔法,臍孔上/下緣處作1 cm切口、麥氏點水平左、右旁側7 cm處作0.5 cm縱形小切口,臍孔左旁5 cm、下2 cm處作1 cm小切口,置入腹腔鏡和3個套管放置,穿刺氣腹針完成后建立人工氣腹,探查腹腔內器官情況,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及時數量,按腫瘤情況作分離、電凝及切割。腫瘤全部剔除后,檢查切面止血是否徹底,再縫合關閉腫瘤腔,注意避免留下死腔。生理鹽水作腹腔沖洗后,關閉縫合腹壁切口。對照組行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常規作腹部縱形切口,探查腹腔情況,分離瘤體并剔除,縫合關閉瘤腔,逐層縫合關閉腹腔[3]。兩組患者術后均常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術中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中轉時間。術后,觀察兩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等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術中出血、手術時間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無中轉為開腹手術者。觀察組手術時間(75.65±14.52)min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術后并發癥監測
兩組均未出現臟器損傷、電灼傷等術中損傷。觀察組,術后出現泌尿系統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67%(2/30);對照組,切口脂肪液化2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皮下積液1例,術后并發癥率為16.67%(5/30)。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16.6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婦科腫瘤治療中應用逐漸增多,在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應用也較為廣泛,與傳統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相比,該術式對患者子宮正常生理功能及結構影響較小,可基本保持盆底解剖結構,對于患者保留子宮或術后妊娠較為有利[4]。當前,較多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文獻報道,該術式安全性更好,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醫源性損傷大大降低,出血量可控制在150 mL內,患者術后可快速恢復,術后排氣時間可縮短至15~25 h,多可以實現術后24 h內排氣,住院時間可縮短至3~4 d[5-6]。該次研究也發現,觀察組無中轉為開腹手術者,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13.02±19.58)mL,術后下床活動時間(8.26±2.36)h,術后排氣時間(19.26±4.69)h、住院時間(4.68±1.62)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知腹腔鏡下術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段、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較為理想,與上述文獻研究一致。同時,觀察患者術后發現,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16.67%),可知患者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并發癥風險較低,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7]。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應注意針對腫瘤位置,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漿膜下肌瘤,直接采用電凝切斷瘤體,并電凝止血;肌壁間肌瘤/寬蒂漿膜下肌瘤者,先肌注縮宮素 20 U+ 生理鹽水20 mL,便于后續止血,然后同時電凝及作鈍性分離,分離出腫瘤后電凝切斷,小腫瘤直接從切口處取出,較大腫瘤,需使用粉碎器旋切后再取出。當前,部分研究報道認為宮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時間多在70 min以上,部分腫瘤較多、病情嚴重者,可達到100~120 min,手術時間的延長可能增加感染等風險,需注意患者術后并發癥等情況[8]。但是,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手術時間為(75.65±14.52)min,而對照組為(62.32±16.25)min,觀察組手術時長顯著高于對照組,但手術時間增加在可接受范圍內,但觀察組術后并發Y率(6.67%)顯著低于對照組(16.67%),并發癥風險并未增加,可知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并未增加感染等并發癥風險,安全性相對可靠,綜合其他優勢,評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優勢性相對明顯。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較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術中出血控制、術后恢復及并發癥風險方面優勢明顯,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胡惠英.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前米非司酮預處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3):381-383.
[2] 陸宏,劉佳,王曉彬,等.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2):102-106,111.
[3] 簡江琰.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分析[J]. 吉林醫學,2014(19):4257-4258.
[4] 王瑞敏,侯懿.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比較[J]. 重慶醫學,2014,4(7):852-853.
[5] 韋奇秀.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比較[J]. 河北醫學,2014(9):1418-1421.
[6] 吳海峰.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對比分析[J]. 中外醫療,2014,33(24):11-12.
1.報考、繳費時間:
2009年4月15日至25日,節假日不休息,逾期不予辦理。
2.網上查詢《考試通知單》時間:
2009年6月18日至考試結束,查詢期間可自行下載或打印《考試通知單》。
二、收費標準
1. 筆試課程:30元/科次
2.非筆試課程: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課程代碼 課程名稱 收費標準
(元/科次)
03A0004 文秘專業 30410 英語聽說 80
03A0010 飯店管理專業 31013 飯店口語 40
03A0011 裝飾藝術專業 31102 素描 70
31103 色彩
31117 表現技法
31113 電腦平面設計 80
31107 建筑裝飾設計
31108 家具與陳設
03A0007 網絡技術應用與服務專業 30717 JAVA程序設計 75
30723 程序設計基礎(一)
三、報考相關問題說明
1. 報考成功的標志是所報考課程的繳費狀態為“已繳費”。 報考期間考生可隨時查詢、修改和補報課程,但不能退報課程(即付費成功后不能退費),4月25日以后,可以查詢但不能修改、補報和退報課程。
2. 網上報考繳費系統支持的是北京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考生或助學單位在報考前需先開立北京銀行或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帳戶,存款金額要足夠支付本期報考費用。繳費方式只能在北京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分行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
3. 根據《教育部關于在國家教育考試前要求考生填寫及有關要求的通知》精神,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應用技術教育考試的考生在進行報考的同時須確認《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未對此項程序予以確認的不能辦理報考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