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18: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二、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其次,兒童心理具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認知逐漸發展為日趨成熟的思維體系,無盡的好奇心與極強的探索精神。兒童具有十分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極強,推動著其智力的發展與進步。當兒童的感知與情緒有所成長,才能促進其心理的成長,進而實現認知力的提升,逐漸實現身心的整體成長。因此,要尊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需求,尊重兒童的好奇心,同時要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認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都有所長進。
再次,兒童心理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其發展過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個階段間的銜接性與漸進性。每個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個階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顛倒或超越。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掌握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個性特征,適當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
最后,兒童心理具有差異性。每個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心理發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兒童在各個年齡段普遍表現出相似的成長特征,但究其身心發展水平,依然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同時,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兒童都面臨著不同的心理發展條件,這意味著既存在心理健康發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問題出現的契機。因此,要尊重兒童心理的差異性,根據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既保證其心理發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證其成長環境的積極性。
三、校園生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兒童進入校園后,校園便成為其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校園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化影響的理想場所,在這一環境中,兒童在接受系統教育的同時,也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有計劃、有步驟的成長教育。因此,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相對于其他環境因素而言,起著主導作用。
首先,學校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等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水準。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其長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引入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與熱情,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校園風氣與氛圍等影響兒童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學校是兒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環境,兒童在校園獲得最初的生活經驗,養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良好的校園風氣與氛圍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激勵全體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校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視。學校環境結構的特征會影響到兒童人格的發展,如學校規則、校園氣氛、規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墻壁顏色以及通風條件等,都會影響到兒童心理發展。
再次,教師這一角色對兒童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就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學生具有模仿教師的天性,仿效教師是學生學習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以師生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基礎,因此,教師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學生。事實證明,對學生的全面認知是教師與學生發展良好關系的基點。而學生對教師的認知則是其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質,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兒童,能夠通過語言與動作適當對兒童進行情感的表達,真正關愛并包容兒童,才能夠獲得兒童的充分信任,以積極的態度融入校園生活;同時,在兒童所處的班級、年級以至校園環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圍,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兒童的內在需求。
最后,與師長及同學的互動影響兒童的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進入校園后,兒童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接觸對象增加、生活范圍擴大,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動下,其心理發展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開始適應新的生活,調節自己因陌生帶來的不安,自覺維持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在這一時期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的心理狀態開始相對穩定,情緒波動變少,部分性格發生改變,產生了自內向外的心理變化。盡管兒童的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但對其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巨大。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園生活中,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涉及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夠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積極發展,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共處,培養合作心理,為今后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四、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這一環節常與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課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學的貫通,使其缺乏科學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更應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本身出發,對兒童心理的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而細化的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第一,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書本、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應該承認的教育權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成“人”,即體現人的本性的自由個性養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長為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學、活動以及各項校園事務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形成由校長、教導處、輔導員、班主任及所有教師共同組織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既要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問題咨詢,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有所掌握、有所準備,也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引入專業的心理教育專家作為隊伍的理論支撐。既可以將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與青春期教育等相關課程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動課及各項校園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兒學習的特點
1.1 學習態度開始形成
很多家長常說自己的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也成為和學業有關的心理問題中的棘手問題,而學習態度的形成,實際上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所謂學習態度就是對“學習”本身的認知以及所產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兒期,兒童與學習之間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機制,那么學習態度就很難改變了。
1.2 學習能力以模仿為主
班杜拉的幼兒侵犯行為實驗充分證明了幼兒的學習實際上是以“模仿成年人”為主的,這也是他們在各種思維能力還不發達,甚至不具備的時候僅有的學習能力。因此,在這個時期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重視“榜樣”的樹立,使幼兒通過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1.3 學習行為以游戲為主
幼兒的活動是具有游戲性的,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接觸新鮮事物,游戲總是圍繞著他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為模式,而對知識的掌握和對外界的認知,也是在游戲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學習和幼兒發展產生有效的互相促進作用,就必須重視“游戲”的使用。
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學習的影響
2.1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態度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況下是由幼兒教師進行的,雖然有些幼兒園也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但幼兒的問題通常都不“嚴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引導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而不是解決問題。因此,在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動的目的都在于幼兒的態度、認知發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兒幫助小班的幼兒、教育兒童為他人服務、帶領學前兒童參與“城市清潔”的環?;顒拥?,這些活動實際上都是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感知到“做了對的事情就獲得好的評價,會快樂”,這種情感機制會被泛化到學習過程中,是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的基礎。
2.2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能力
幼兒的學習能力主要以“模仿為主”,其他高級的學習能力也是從“模仿”發展而來的,這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過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輔導員的日常行為為幼兒樹立一個健康心靈的榜樣,并且在與幼兒交往的過程中向他們傳輸各種“正能量”,這就要求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心靈,例如,教師在音樂課上假設一個“難題”,設計一個“向學生求助”的環節,不僅能夠使課堂更加活躍,促進兒童的發散思維的形成,還能夠使他們對“在學習中應不怕挫折,遇到問題可以求助”產生深刻的印象,幼兒在感受到這些正能量之后,通過模仿建立健康的心靈成長之路,同時也是學習能力發展的過程。
2.3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幼兒學習行為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始終,多以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而幼兒的學習行為又具有游戲(下轉第237頁)(上接第213頁)性的特點,那么,將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戲”的形式帶入到課堂之中是可行的,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還能夠對幼兒學習行為的模式進行拓展。例如,在活動課上,教師給學生們發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內容是成對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課堂上設置“我不說謊”的游戲,請同學們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內容互相配對,不僅能夠使兒童在游戲中對“合作”有所理解,還能夠使他們學習到“事物的特征”,兒童們在游戲過程中獲得了快樂,我們也不難發現,這種“配對”小游戲很快就在幼兒的群體中“流行”起來,成為他們學習行為的一種。
3 幼兒教師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認真傾聽幼兒關于學習的訴求
很多幼兒教師和家長認為幼兒“話多”,在不能兼顧全班小朋友和事務特別繁忙的時候,往往對幼兒學習方面的訴求有所忽視,如孩子說“爸爸陪我玩積木”,或者“老師我想再唱一遍剛才學的歌”,被大多數家長和教師以“等一會兒”、“我們已經下課了”搪塞過去,這不僅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成長,也阻礙他們學習的發展。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傾聽并不是簡單的聽,而是全身心投入,專注的聽,也不是幼兒有問題的時候才聽,而是時時都要注意傾聽。例如,當兒童向教師訴說他“認為活動課不夠有趣”的問題時,教師應該與兒童面對面,認真的聽兒童訴說,并不時進行“原來你有這樣的想法”、“老師了解了”、“你覺得怎樣才夠有趣”這樣的反饋,讓兒童知道教師在專心聽自己訴說,這樣能夠使教師與兒童之間的溝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使心理輔導的成功率提升。
當兒童與教師訴說一個他所遇到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必須積極傾聽,并不時給予反饋,讓兒童知道你在專心傾聽,以促進良好的溝通。積極傾聽必須持續于整個交流過程,因為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兒童弄清楚自己的問題。當兒童能夠根據教師的反應了解并確定自己的問題所在時,輔導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3.2 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
心理輔導員和幼兒教師以及家長都應該站在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對幼兒學習意愿的表達表示尊重,例如,兒童不喜歡練習鋼琴,用發脾氣、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家長和教師應該對他們這種“反抗”行為予以理解,先想辦法平復兒童情緒,再對他們進行開導,繼續采用傾聽的方式并使用客觀解釋等方法使幼兒對學習目的和學習行為的意義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幼兒表達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無原則的遷就,而是要以真誠為基礎,即要誘導幼兒在理智的角度上訴說自己的學習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對方,即要判定幼兒表達的學習意愿是不是基于對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實的;再次,尊重意味著完整接納一個人,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幼兒教師和輔導老師應該接納兒童的表達意愿的行為,并理解他們的行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視同仁,以禮相待,在這個標準上,就要求幼兒教師和心理輔導老師所使用的言語和肢體動作,符合與幼兒交往的特點,能夠使幼兒接受教師并合理的表達出自己對學習的意愿。
4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學習和其他行為一樣具有幼兒活動的基本特點,在幼兒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能力培養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進和規范幼兒學習發展的角色。幼兒園的心理健康輔導員和幼兒教師應該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仔細傾聽幼兒與學習有關的需要訴求、尊重幼兒對學習意愿的表達和對學習行為的反饋,以此引導幼兒的學習能力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林坤鳳.淺析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J].啟迪與智慧,2012(10):89-91.
[2] 蔣武英.淺談學前教育階段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新課程(小學),2013(3):134-136.
一、現代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刻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其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存在的問題,但是教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幼兒園和家長將重點都放在了兒童的生理健康上,往往只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不知道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兒童雖然年齡小,但其心理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幼兒園和家長需要充分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若發現異常,須引起重視。例如,如果兒童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出現不愛說話、不樂于與人交往等現象,幼兒園和家長就應該格外留意。但是,有些幼兒教師和家長卻將之視為兒童的正常表現,不對這種現象采取任何措施,或是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措施,那么最后可能導致問題的嚴重化,兒童出現性格孤僻、憂郁等心理問題。因此,幼兒園和家長一旦發現兒童表現出此類現象,那么就應該及時采取一定的應對策略,對兒童進行恰當的心理疏導,時常和兒童進行溝通,避免心理問題的嚴重化、惡劣化。
2.理論與實踐不協調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也逐漸發生著改變,對兒童的教育模式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漸重視了起來,這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利的?,F在,我國的眾多教育機構開始對兒童心理健康方面進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果,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在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研究時,只注重理論研究,并沒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導致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究其具體原因,主要是相關研究人員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只是將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理論利用起來,所得理論缺乏實例支撐;又或是即使通過研究得到一定的成果,也是根據以往的一些實際經驗進行總結的。
二、提高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對策
1.幼兒園和家長進行合作,共同促進兒童進步
對兒童的教育工作,要想使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發展,光靠幼兒園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所以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家長的參與和配合。只有幼兒和家長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兒童健康發展,快樂成長。首先,就需要家長增強對兒童的關心,不僅要讓兒童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還要時刻關注著兒童的心理健康,為幼兒創設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幼兒有足夠的耐心,要抽取一定的時間和兒童進行溝通,讓兒童感受到成人的關懷與愛。另外,家長還要適當對孩子進行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幼?涸耙慘?及時與家長溝通兒童在幼兒園中的表現,只有實現家園共育,才能使兒童
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2.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加強對兒童的教育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改善生活,但是處于種種考慮,但多數家庭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一般都留給爺爺奶奶等老人照看,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居兩地,得不到父母的和教育,個人成長受到極大的限制,許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近年來,留守兒童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也十分敏感的問題。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兒童對于事物有著特殊敏銳感知力,而且十分感性,運用音樂教育來感染留守兒童,讓他們在音樂中接受愛的熏陶,能夠很好地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性的審美體驗活動,更容易打動人心,使人放下心里防備,將音樂教育運用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于音樂心理學、精神醫學的發展,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運用不同的音樂教育方式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可以在音樂藝術特有的世界里給予他們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調節他們的情緒、緩解他們的壓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保持心理健康。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主
要心理狀況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留守兒童群體存在許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心理健康問題。當前,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與反思,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對留守兒童的家庭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筆者通過調查走訪和總結,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可以歸結如下:(1)主要親屬親情和教育的缺失。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作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迫于現實壓力,在經濟與入學等城市社會環境條件上父母無法滿足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需求,只能將孩子留在農村,交給親屬照料,形成與孩子長期分居兩地的局面。長期與父母的分別造成了父母與孩子情感交流上的障礙,長此以往使得孩子長期處于孤獨寂寞的心理環境下,負面的心理情緒得不到宣泄,十分容易引發各種心理疾病。另外,兒童還沒有形成獨立完善的人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念模糊且沒有分明的明辨能力,缺乏父母的教育會對孩子的人格培養極大形成負面影響。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疾病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缺乏親情和教育是造成青少年健康問題,進而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2)監護人監護不力,對于孩子過多的溺愛或放縱。留守兒童中單親撫養和隔代撫養是最重要的兩種形式,其中單親撫養占留守兒童總數的72.9%,隔代撫養占留守兒童總數的16.9%。對于單親撫養的家庭來說,大多數都是母親留下照顧家庭,母親單獨承擔著照顧孩子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對于孩子的關注和管教便會相應的減少,作為一種心理補償通常會通過對孩子過多溺愛和放縱的補償。對于隔代撫養的家庭來說,一方面,老人受身體條件的限制,沒有過多的精力來關注和照顧孩子,另一方面,老人對于通常都是十分溺愛和放縱的,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老人對于孩子的監護不力。(3)學校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的心理孤單的寂寞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用集體和同齡朋友的溫暖來彌補,但是由于農村辦學條件、教育資源、教學理念等的影響很難做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4)社會管理的缺失。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的投入不足,而且關注角度也有一定偏差,大多數的社會機構只關注辦學的硬件設施的提高,做表面上的工程,而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關注和投入,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社會管理上的支持。
(二)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
(1)孤獨寂寞,性格膽怯。長時間的單親生活和缺乏親情的關懷,使得留守兒童心里常常寂寞孤單,并養成了膽怯的性格。(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兒童的沒有正確的行為準則,個人行為缺乏約束。(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與父母交流的不便,使得留守兒童心理孤單,影響了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并常常以怪異的行為來掩飾和宣泄心中的負面情緒。
二、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教育的結合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音樂能夠改善人的心理狀況。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音樂作為媒介,引導學生合理的抒發自身的情緒,并利用音樂特殊的育人功能來影響留守兒童的內在情感,加強其內在情感的流露的交流,從而實現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學校應加強音樂教育培養的力度。學校首先應該重視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努力配合音樂教育,培養出適合音樂教育的教學環境、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使得音樂教育和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2.針對留守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不同的音樂教育培養方案。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運用音樂教育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時,應該具有針對性。(1)孤獨寂寞,性格膽小怯懦。針對這些留守兒童,應該給他們欣賞一些情緒激昂,催人奮起上進的音樂作品,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英雄》、《田園》等,并通過音樂作品來教育學生,鼓勵學生戰勝自我。(2)行為缺乏約束,常有對立破壞的心理。針對這一部分留守兒童,應該引導學生抒發負面的情緒,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舒緩具有安撫性質的音樂,如《月光曲》、《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3)心理極端,常常有怪異的行為。長時間的心理抑郁會造成性格的扭曲,對于這類留守兒童可以給他們欣賞一些自然、曠遠、安靜祥和的音樂作品,如《藍色多瑙河》、《星空》等。
3.社會應加大對于音樂教育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給予財政支持,加大對于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支持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相關理論研究,為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結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三、結語
音樂教育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工作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學校、教師、社會、家庭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上述的相關建議切實的運用于實際的工作中,才能取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功。
參考文獻:
一、 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核心家庭已成為社會家庭的主要形式,城市社區中兒童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突出表現在心理復雜、厭學、脾氣暴躁、情緒障礙、自閉癥、多動癥、性早熟等方面,這些問題也越來越成為阻礙和制約孩子發展的一個瓶頸,成為影響個人成長、家庭幸福、學校和諧、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心理健康理論研究水平發展迅速,但無論從學校、家庭還是社會來看,傳統的心理輔導及治療模式似乎已經難以適應和解決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二、研究的依據及必要性
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標準定義為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情緒、身體、智力等方面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兒童時期是個性發展和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時期。個體早期的經歷對個體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兒童個性初步形成期(7~10歲),利用此時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針對兒童成長時期遇到的心理障礙采取及時的綜合干預及個別輔導,能夠有效消除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降低心理障礙的程度。
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引導、宣傳,學校以學生團輔、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但作為兒童主要的生活環境之一的社區的機構資源較為匱乏,也影響了其社會化程度。受傳統文化認知因素的影響,很多國人對于兒童早期心理亞健康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科學合理有效的專業性干預和治療,包括學校和家庭都存在這種認知偏差,其集中表現為部分學校心理健康咨詢師人員配備存在較大問題,加上師資力量、水平有限,導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虛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低下,執行情況嚴重縮水,難以應對和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需求,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兒童健康發展,也影響對心理亞健康群體的進一步觀察和治療。
生長環境對兒童青少年在認知、情感、行為等社會化方面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兒童社會工作創新理念將家庭、學校、社區和社工機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為主并結合社區工作、家庭治療等相關專業方法,針對性的對兒童開展綜合干預工作,對兒童所處的環境進行綜合干預、再造和調試并提供各項支持性、保護性、補償性和替代性等功能調節服務,將潛在性的問題加以遏制,逐步糾正認知及心理偏差,解決和恢復兒童功能性失調所帶來的問題,幫助兒童擺脫心理困擾。
三、干預對象概況與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對成都市錦江區東升社區內出現心理偏差的部分兒童。
(二)研究的方法
1.問卷分析法:通過問卷,歸納分析出存在的共性的及成因,整合環境資源及時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與策略;
2.學習觀察法:在問卷分析法的基礎上,配合社區工作人員對出現心理偏差傾向的兒童進行重點觀察,對家長進行專業知識的講授;
3.小組工作法:與社區社工站合作,根據年齡分層及心理問題的類型進行分組,通過“心理障礙自診”“人際交往指導”“溝通與情緒管理”“理解與包容”“行為習慣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等一系列小組活動,客觀地引導并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個案分析法:對于特殊兒童個案,全方位多視角診斷其產生心理障礙傾向的成因,對癥下藥,制定干預與矯正方案。
(三) 綜合干預與輔導措施
通過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社工機構四位一體聯動機制,多管齊下,相互配合,優勢互補,運用各自的資源和方法多方位,全視角對兒童開展綜合干預。
1.學校。學校提高教師及家長心理障礙的診斷與干預水平與技能,提高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質量,強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宣傳引導和團輔工作,建立學生成長記錄檔案,如開展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講座、成立學生心理健康社等措施;
(1)通過觀察學生課堂課下的行為、情緒等表現,班主任及時進行跟蹤觀察、干預并談話;
(2)以課堂問卷、家訪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發現并掌握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順勢利導,通過課堂上給予學生心理品質、行為進行正面鼓勵;
(3) 心理教研室專職教師利用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團輔工作,通過情景互換、角色互換、策略訓練等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深切體驗,通過活動了解、選擇、判斷和整合客觀的社會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內外刺激源選擇性地內化為自身素質;
(4) 充分利用家長會和家訪的機會,通過舉辦講座、座談、經驗交流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家長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5) 成立兒童心理健康防治組,主要由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熱心家長及兒童問題專家組成,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社區
(1)社區加強兒童心理健康宣傳,邀請華西附二院心理專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義診,兒童心理健康周等活動;
(2) 成立社區兒童互助組織、小組,通過小組協作,群體式參與增強互助能力,如小小業主委員會,圍繞兒童心理健康定期開展相關活動。
3.家庭
(1)家長以身作則,以積極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圍,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平等相處,增加溝通,增進親子關系;
(2)家長通過學習兒童心理保健知識和接受相關培訓,以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調治孩子的逆反心理,深入的挖掘問題并與學校、社工一道解決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障礙,擺脫心理困擾;
(3)家庭中互換角色,體驗角色扮演,以便更加理解對方。
4.社會工作機構
(1)社工工作機構定期開展相關活動,如成長關愛小組、親子活動等心理保健活動;
(2)以積極妥善的方式取得孩子信任后通過開展小組工作對兒童進行團輔治療,對于特殊兒童則建立案主檔案,進行個案輔導;
(3)承認兒童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價值,重視來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尊嚴等基本價值觀念的前提下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厭學、孤僻、自卑、膽怯、逆反等“問題心理行為”,我們通過多種情景互動模擬、小組工作方法等形式進行積極引導和教育。
四、效果評估
通過問卷及訪談調查,選取了成都市錦江區東升社區兒童(5-15歲)24名“問題兒童”,針對其心理偏差及行為特點進行重點觀察對比以及進行的一系列綜合干預與輔導后,79.1%的兒童心理健康值達到了健康水平,逐步擺脫了心理困擾,都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21.9%的兒童部分存在行為異常、人際關系缺失、心理承受障礙、情感異常等心理障礙,將長期跟蹤觀察,逐步解決控制。經過我們項目的開展和對項目的實施效果的認真的總結,總結出綜合干預對于社區兒童有以下積極的影響:
(一) 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了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通過一系列綜合干預與輔導,在學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處理自身與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自信活潑的學習生活態度,對于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收到了很明顯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及親子關系。對于家長來說通過一系列培訓和系統知識的講解,在家庭教育中在培養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體驗,幫助青少年兒童形成特殊品質,幫助兒童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家長們轉變了教育觀念,提高了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改進了教育方法,增進了親子能力,營造寬松的家庭環境,逐步探索平等與孩子“交往”,以更加靈活、變通且具有彈性的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走出權威式、保姆式的教育觀念誤區,同時身教重于言教。
(三)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教育促進。將現代兒童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付諸于實際、結合社區和家庭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小組工作、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服務于社區家庭,有效推動現代兒童社會工作和社區工作專業的發展。社會工作者隊伍將專業特長帶進社區,將所擁有的理論運用到了實踐并獲得實踐的經驗,其價值得到了體現;從實踐中提升兒童社會工作服務水平,用理論指導實踐不斷推動我國現代兒童社會工作及家庭教育科研教學的不斷發展。
(四)促進社區相關組織、管理機構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工作方法的創新模式可以促進社區相關組織、管理機構的形成和發展,拓寬和加深服務領域;為其他社區相關機構組織提供現實可操作性經驗和借鑒;為現階段我國社會工作者和相關機構、組織,創新發展現代社會工作方法提供了一個平臺,有效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推動現有組織和機構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建設要求,促進現代兒童社會工作和社區工作創新型建設。
五、兒童心理問題干預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當前,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我國對于兒童心理問題干預與輔導的整體水平較低,需要進一步得到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建設一支專業知識扎實,水平較高的專業化隊伍是當務之急。
(一)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需求和能力不相適應。我國心理學近些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實際上需求和能力不相適應,離老百姓很遠,不夠平民化,尤其與學校、社區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需要開發出更多系統的具有連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雖然很多地區已經建立了比較成熟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是,對于兒童以及社區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亟待發展和支持。
(二)專業機構資源及人才緊缺。目前我國針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預與輔導的專業性機構較少,主要由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老師來完成,但由于總體研究水平有限,個別機構技術力量仍無法滿足求助者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及老師的專業水平也有待提高,這就導致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學校及家庭重視不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壓力增大,父母有時迫于生計從而忽視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愈發凸顯。學校雖然都有開設心理咨詢室,但由于師資力量、水平有限,導致利用率十分低下,形同虛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低下,執行情況嚴重縮水,難以應對和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需求。家庭和學校的忽視將不利于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現,也影響對心理亞健康群體的進一步觀察和治療。
針對兒童發展時期的需求,我們對兒童心理健康綜合干預提出一些建議。
(一)社區積極開展各種親子活動,以改善親子關系,拉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寬容理解,加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創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氣氛,促進和諧家庭與社區的建設。
(二)加強和提高學校及家庭關于兒童心理健康的素質教育水平,切實發揮心理咨詢室和輔導室的作用,不流于形式,建立長期心理素質檔案,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周活動而不流于形式。
(三)培養多元化的教育和生活體驗有益于青少年兒童形成特殊品質,提高兒童處理新鮮事物的能力以及接納外界環境的能力,培養兒童獨立意識。
總之,我國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綜合干預與輔導及相關的教育模式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相關組織機構及整個社會的給予關注和支持,同時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對與兒童心理健康有關的因素進行整合,強化社區、學校及家庭的心理健康干預、教育模式、輔導模式,針對性的對兒童開展一系列工作,將是兒童社會工作發展的重中之重。(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人文學院)
本項目由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資助 項目編號:201213672005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李虹等編著:《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進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四版
中圖分類號:B82-05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他們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撫養、教育和關愛,由此產生了留守兒童的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盡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在過去幾年就已經存在,但一直未引起家長、學校、社會的重視。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1、生活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常常會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到生活缺少依靠,沒有安全感。他們喜歡把心事悶在心里,不愿與其他人說。他們時常會感到孤獨、苦悶、焦慮、茫然,性格變得內向、抑郁、多愁善感。
2、敏感、早熟
在監護人監護下的留守兒童常常會被忽視而得不到悉心的照料,他們幼小的心靈就產生一種寄人籬下之感,想的事情增多,心理負擔加重,變得比同齡人敏感、早熟。一些留守兒童甚至會產生嫉妒甚至仇視別人、社會的畸形心理,導致近幾年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率不斷的上升。
3、逆反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很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甚至感覺自己遭到社會和他人的遺棄,對社會產生逆反心理仇視態度。他們對家人和老師的管教都置若罔聞,甚至在公開場合與老師和家長頂撞,以顯示他們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兒童在校表現較差、人品較低、經常違紀、目中無人、不太合群、沒有集體主義觀念,有的還養成了抽煙、喝酒、沉迷網絡游戲等不良習慣,往往許多留守兒童表面上來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獨立、更堅強,然而他們的心靈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擊。他們心態極不平衡,情緒波動很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很容易受傷,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導致染上不良的習氣,有的甚至誤人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學習信心不足
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往往表現出缺乏自信心、上進心、自暴自棄、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愛糊思亂想,課后不認真完成作業,怕學、厭學情緒嚴重,甚至經常逃學,對老師的批評教育置之不理。第五,人際交往障礙。農村留守兒童一般性格比較孤僻,內心有自卑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不合群,交流溝通能力弱,難以融入集體,在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中態度不積極,缺乏集體榮譽感。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突出教育重點,做到教育全覆蓋
要根據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和動態變化,有針對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兒童教育全覆蓋。一是建檔案。建立動態的電子管理檔案,并分別為每個留守兒童設立專門檔案和聯系卡并及時予以更新,確保不漏登、不錯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進一步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項目建設和托管中心建設,從根本上使農村留守兒童得到有效托管、統一管理和精心服務;另一方面各級學校要繼續配置相關教學設施、活動設施和生活設施,盡力滿足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所需,盡可能為留守兒童與遠方父母的“視頻親情會”創造條件。三是抓協作。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突出部門聯動,積極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加大兒童合法權益的維護力度,為留守兒童開展心理教育、衛生防疫知識講座和免費體檢、法制教育等,并對留守兒童中的問題少年進行重點幫教。通過聯動,拓寬教育領域,豐富教育內容,為實現教育的全覆蓋夯實基礎。
2、突出學習中心,做到學習全程跟蹤
要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做好分析引導工作,做到留守兒童學習全程跟蹤。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兒童學習檔案,根據他們學習情況變化,做好鼓勵和引導工作。對于學習成績有進步的,要多給予他們鼓勵,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信;對于學習成績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結對幫扶工作。對于留守兒童中部分“雙差生”、“問題兒”,要為他們找好學習的伙伴,通過結隊伙伴的輔導和相互學習,消除這些兒童學習上的焦慮和不安,使他們能正確對待學習上的問題和不足,提高學習能力。
3、充分利用各宣傳教育載體,實現全員關注、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
(1)要通過訂閱相關的專業期刊,全面提高相關人員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知識;其次要通過完善校園教育網絡,制作兒童心理教育光盤,制作多媒體動畫實現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動化。
(2)要多渠道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向適齡兒童學校、班級及家長發放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料并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如通過黑板報、宣傳欄、自編刊物、召開家長座談會、專題講座、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使學校和家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有更深入的認識。
4、加強學校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建設
首先要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技能的培訓,制訂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達標的量化標準,如心理健康課教師和班主任必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培訓和心理測查。其次學校要積極開展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同輩團體的心理咨詢活動,通過開展同輩心理咨詢,讓留守兒童了解他們在社交方面的長處和不足,進而加以發揚和矯正,達到熟練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第三學校應開展適當的人身安全教育,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認識自己,從小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性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類美德。
5、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親子之間的感情、父母對子女的直接教育,對孩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日本學者詫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論,在從嬰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別是社會化) 過程中,父母子女的關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背嗣鎸γ?家長還可通過電話、書信等通訊方式實施有效的親情教育,并在交流過程中滲透教育因素。此外,由于監護人與“留守兒童”接觸的時間長、影響大,他們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長要妥善安排留守兒童的生活,選擇好合適的監護人。同時要時常與學校、老師保持聯系和交流,以及時了解子女的發展和變化。總之,要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總之,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的落后地區。當前要重點關注這些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大力推行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地區和學校,尤其要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道德法紀、前途理想和心理健康教育,讓他們在老師關愛、同學關心、同伴互助的溫馨環境中健康成長,讓他們在社會支持、學校重視、家長放心的和諧環境中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丁同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與對策[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1(03)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是生理和心理成長、成熟的過程,成長中的兒童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關系到他們的現在,更影響到他們的未來。因此,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
我擔任二(3)班班主任一年了,他們天真、可愛、機靈、聰慧、善良、真誠……,我愿意用更多美好的詞語去形容這些孩子們。但是,我很遺憾,他們中間有些孩子驕橫成性,散漫不羈,張揚跋扈,有些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自卑消極。他們只有7歲啊,健康的心理比優異的成績更重要!
我們班有個潘華蘭同學,二年級的老師不會陌生,我幾乎天天在辦公室里念叨著這個名字,“好管閑事的潘華蘭,無理取鬧的潘華蘭,惹是生非的潘華蘭,……總之,是令我討厭的潘華蘭!”我固執的認為,一個女孩子就應該溫文爾雅,就應該知書達理,而她的學習,品性沒有一樣符合我的要求。當時分班時,潘華蘭是以一名好學生的名額分到我班,她一年級的鐘老師向我反映,她積極向上,熱情開朗,成績優異,可是為何升入二年級,年齡長了,作風性格卻判若兩人!到了下半學期更加令人反感!有幾次,潘華蘭上課開小差,我毫不留情地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數落一通,她兩眼直瞪,滿臉通紅。我的偏心使潘華蘭的成績一落千丈。我也曾多次與她的家人溝通,可是就連她的父母也直搖頭。沒有父母的體貼溫暖,沒有老師的關心,她感到生活枯燥無味,心情跌入谷底,一蹶不振。她們的內心遠不如我們成年人堅強,他們很脆弱!
于是,我開始關注。上網查資料“對于兒童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兒童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怎樣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和家長應對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將學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因教師的影響而在心理上烙上深深的痕跡,因而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教師良好的心態、豐富的情感,充分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主動學習、友好交往、自主發展。
二、主要工作
(一)繼續實施好農村留守兒童民生工程。各縣(市)要在完成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年度任務的基礎上,全面總結工程實施三年的整體情況,提出后續工作的建議和辦法。突出強化內部管理、活動開展和內涵建設,加強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軟硬件建設并重,切實發揮留守兒童之家的使用效益。
(二)繼續開展以寄宿制學校建設為重點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項目建設。結合中央農村薄弱學校標準化建設項目、校舍安全工程項目和初中工程等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在寄宿制學校就讀、生活的比重,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更好的學習和成長條件。
(三)進一步實施好留守兒童之家親情電話項目。關注留守兒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加強與有關部門和單位之間的協調溝通,進一步落實親情電話后續項目建設,加快親情電話建設進度,盡快實現親情電話全覆蓋,切實落實對留守兒童的心靈關愛。
(四)進一步健全與完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關制度。重點健全以下制度:健全家校聯系制度、親情溝通制度、師生結對幫助制度、學生互助協作制度、健全學校心理援助制度。以制度保障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落實。
(五)進一步做好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師培訓。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重點,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和志愿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重視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幫助樹立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技巧,提升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質量,引導農村留守兒童積極向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六)培養留守兒童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和優良的心理品質,對于有困難或有情緒困擾的留守兒童及時給予心理輔導,幫助留守兒童走出情緒困境,消除心理疾病隱患。
(七)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宣傳。日常宣傳和集中宣傳相結合,引導社會進一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引導家長外出務工不忘履行對留守兒童的監護義務。在主流媒體開辟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專欄,宣傳各地、各部門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做法和經驗,在全社會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輿論氛圍。
(八)繼續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和開展評比活動。2012年我市繼續將留守兒童工作列為對縣級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和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內容。開展示范留守兒童之家、先進工作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評比活動,以評促建、以評促管、以評促用,通過評比活動,營造關愛氛圍,進一步提升留守兒童之家的工作水平。
一、幼兒心理學的發展
(一)幼兒心理學的概念。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幼兒(3~6、7歲入學前兒童)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幼兒心理學和嬰兒心理學、學齡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都是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和幼兒衛生保育教程、幼兒教育學、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等教育理論課都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幼兒心理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幼師學生掌握幼兒心理特點等基礎知識,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兒教育實踐工作中,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兒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興趣和能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弄清幾個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兒身體健康”及“幼兒健康教育”?!敖】怠睉敯▊€體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方面,生理的健康發育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有機結合的,而“心理健康”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因此,“幼兒健康教育”是以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為目標,為提高幼兒對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的態度、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所實施的教育。
(二)幼兒心理學的發展概況。幼兒心理發展研究起源于遙遠的過去。由于近代西方社會、近代西方自然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使得人們在兒童觀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幼兒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閃光到擴展成為一門正規的學科,由早期靜態的發展觀到今天動態的發展觀,記載著人們很多個世紀以來在認識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我國古代就有了一些樸素的幼兒心理學思想,如《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但我國科學幼兒心理學如同心理學一樣是舶來品,是從西方引進的。陳鶴琴是我國最早的兒童心理學家,其后對我國幼兒心理學發展做出貢獻的還有黃翼、陸志韋、朱智賢等兒童心理學家,其中,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研究的是朱智賢。目前,有很多活躍在幼兒心理與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家們正在開墾著這片希望的土地。
三、幼兒心理的教育
(一)幼兒心理健康現狀及主要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大方面:從家庭方面看,現在家庭的家庭結構單一,大多以獨生子女為主,家庭生活空間狹小。父母一般都是雙職工,白天忙碌工作,到了晚上隨著精力的消耗,很少有時間陪著子女玩耍,又缺乏和子女的溝通與交流,再加上大多數家庭住的是樓房,給孩子們的活動空間狹小,孩子們沒有空間玩耍導致心理負擔加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其心理健康。從環境方面看,在當今知識信息時代,信息的來源眾多,孩子們在多角度的學習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就過早接觸到了成人世界,例如一些言情小說、電視劇或者是那些渲染暴力的影片,在沒有判別力的孩子們眼里成為了最愛,這點讓人們很擔心。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幼兒心理教育主要可從這幾點來培養健康的心理:1、培養幼兒的謙讓精神。謙讓精神無論是幼兒或是成人都是一種美德,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技能。所以要從小培養幼兒謙讓的品質,使他們成為適應社會環境、與人和睦相處。2、克服幼兒的恐懼心理??謶质怯變浩谳^突出的負面情緒。幼兒的恐懼心理是與成人思想交流、對外部世界認識思考過程中出現的。而引起幼兒恐懼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如環境、事件、壓力等等。3、養幼兒的分享精神。有些幼兒會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如:幼兒自己要挑好的玩具,把好的東起來,留給自己不讓別人分享。父母和教師應首先讓幼兒體會分享的快樂,當幼兒與小朋友們一起分享時,他們能體會到同伴親切的微笑和大人的夸獎。
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都希望改進自己所處的地位,教育學生采取某種行為來消除自己的自卑狀態也是重新獲得自信的一種方法。有了自信心,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是從各個方面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也會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對待成功與失敗,克服自卑,重拾自信。
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結果,同時它也是教育的依據,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智力潛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中有聰明的、有較遲鈍的、有性情開朗的、有心胸狹窄的、有比較堅強的、有比較脆弱的,在進行轉化工作時,老師應注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個性及興趣入手,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利用他們的好勝心,調動他們的才能和積極性。老師將一如既往加強對留守生的關愛,為他們營造“充滿愛心”的發展氛圍,讓他們一個個不再孤單,不再迷惘。
二、做好家訪工作是幫扶留守兒童消除心理陰影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
聯系家庭與學校家訪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途徑。家訪,說到底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橋梁。在學校,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加上面對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能關注全體,有時很大程度上會忽視個體,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只有通過家訪才能達到目的。尤其是留守兒童,需要更加細心的交談,因為針對他們,教師此時是雙重身份,既是家訪的老師,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同孩子的監管人交流,同時更要同留守兒童交流,了解兒童內心的想法,及時讓留守兒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這樣按時矯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有通過家校力量的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鼓勵留守孩子多與同學交往。
許多留守孩子因為長期父母不在身邊,缺少依靠,缺乏與父母的交流,內心是孤獨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歡與人交往。作為教師要多鼓勵留守孩子和同學交往,讓他們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學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學有心理障礙或困難時是怎么面對和解決的,還可以讓他們在交流中學到很多本來不知道的東西。對于交往能力不太強的留守孩子,千萬不能指責他們“沒出息”、“上不了臺面”等,因為指責和埋怨對留守孩子的社會交往不會有絲毫幫助,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增加孩子與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們的社交行為更加退縮,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個體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師要對癥下藥,鼓勵他們多與同齡人交往,在交往中讓他們健康成長。
四、鼓勵留守孩子正確看待孤獨。
有的孩子喜歡嘈雜的環境,總希望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即使是很短暫的孤獨也不能忍受。其實,作為正常的心理現象,適當的孤獨也沒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也可以使模糊的思想變得清晰起來。但許多的留守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孤獨,進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產生了抱怨和仇恨。作為教師要善于通過正面引導,使留守孩子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教育他們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他們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孤獨。
五、培養留守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對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同時這也是監護人、老師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培養感情的有利機會,并能彌補留守兒童的空虛心理,起到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樹立遠大志向的效果。現在,學校切實轉變了教育觀念,注重素質教育,努力發展特長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特長,更要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展,使他們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時增長才干。
六、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在學校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如“體諒父母教育”活動、“感恩教育”、體育比賽等活動,要讓“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尤其是集體活動,要通過活動的參加讓留守兒童感受大家庭的溫暖、集體的力量,親身體驗,受到教育。在課余時間,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以此來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此外作為教師,若經常在節假日把留守兒童帶回家和他們一起過節、對他們進行輔導、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無疑對留守孩子走出心理陰影是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