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徑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1 17:18: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徑

篇(1)

一、抓住課堂教學,設計切實有效的德育教學目標,用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陶冶學生的心靈。

任何一個健康的學校教育都應是德育、智育、美育并行不悖的教育,而語文教學更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鮮明的形象性,使德育同智育、美育高度地融為一體,智育通過對知識的傳授達到“真”,德育通過“理”的闡述達到“善”,而美育通過“情”的感染達到“美”。具體地說,就是學生先從書面語言感知認識,也就是說通過對課文的揣摩、感悟獲得對作品所描繪的客觀世界的感性認識,再由對其中意義的闡釋理解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獲得善惡是非的道德評價,最后升華為棄惡揚善的道德情感,從而達到道德感化的極致,同時也是文字審美過程的極致,這就構成了學生學習語文教材特別是文學作品的全過程。不難看出,在這一過程中,對語言材料深層次的闡釋理解是關鍵的中間環節。如果在教學中只傳授給學生字、詞、句、段,只是適應高考應試所需的知識點,不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情理的感染,學生很難理解語文教材中關于德育教育的內涵,得不到美感和深化教育的目的,也因此會對課文內容失去信心,進而導致對語文課的厭倦。所以,若語文教學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語文的人文價值,勢必就會削弱語文教學的德育、美育功能,使語文教學步入誤區,與現行的語文教學大綱相背離。

高中語文課本近年來改動較大,進行了大面積改革:刪去以往陳舊、乏味的老課文,擴大了許多具有生命力的新課文,范圍非常廣,有馬列主義經典作品、美文、小品文、散文、戲劇、小說,內容均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愛國主義、剛正廉潔的高尚情操或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其思想意義是較為明顯的,因而在教學中注意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對于文化遺產中一些既含進步性又打上封建烙印的典籍,如儒家的民本、博愛、成仁等思想,在大德育教育中,既要讓學生了解它們的進步性,又要讓他們掌握其局限性,吸收精華,剔除糟粕。我們應讓學生看到《莊暴見孟子》中的“與民同樂”的王道主張,讓學生了解古代思想家“愛民”、“民為本”的治國主張與我們現在所主張的“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區別。同時也有古代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相結合的完美性作品,可讓學生體驗課文中的精髓。

教師不僅要正確評價文學作品思想內容的優劣高下,還要經常運用比較的方法。比較就是鑒別,比較就是評價,可讓學生學習眾多的優秀文化名人,像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安得大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宗旨要領,這些都能起到活躍學生思想,提高認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作用。

二、抓住作文教學,輸灌德育教育素材,抵制各種各種不良思想的侵擾。

學生升入高中以后,由于閱讀面的擴大,各種社會思潮像流水一樣向單純而缺乏準備的他們襲來,讓經受不住考驗的學生摸不著頭腦,進而誤入歧途,理想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學習懈怠。而作文正是學生思想的窗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作文中捕捉學生思想信息,引導學生積極地、不失時機地抵制各種不良的思想傾向。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作文“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需要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因此,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德育(即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與之割裂,片面地追求學生較高的寫作技巧,而應樹立大語文觀、大德育教育,以人的發展為培養的目的,注重對學生進行高尚情操的培養,使之成為有作為的人。

三、開辟第二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及高尚情操教育。

語文第二課堂不僅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廣闊天地,而且是學生運用語言工具,實現自我教育的廣闊天地,而學生由接受教育進而“自我教育”,無疑是教育過程的一大飛躍,其效果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語文第二課堂的形式主要有:

篇(2)

道德教育是倫理知識的教育,它與科學知識不同,學生向教師學習的不是客體化的知識體系,是充滿主觀內在性的、主體選擇性的觀念體系。道德知識是附著于情感化的教師身上,吸引學生自覺地趨近和認同。所以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是德育工作的關鍵環節。那么,為了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取得實效,教師在教育和引導中就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徑。

一、重在實踐,注重積累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注重積累”。首先,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時刻以學生為根本,使思想道德理論教育學習與課外道德實踐活動相結合;其次,以學校內的教育為輔,讓學生從一點一滴來理解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使個人認識與社會道德評價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班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正確而深入的理解,而這一切都需要在平常的學習中不斷積累。但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注入新的血液,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的辨別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班干部的作用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外,還需要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班干部起到引領的作用。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開展“一幫一”活動,發揮優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班干部各盡其職,組織同學們進行有效的合作,找出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與科任老師保持聯系,從而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選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隊伍,對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級管理中,比較忌諱的是班主任一人說了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班主任與學生的關系變成對手的關系。那么如何將對手關系改為助手關系呢?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所在。我認為首先班主任要有多設助手的想法,要使每一名班干部成為助手,要把每一名學生當作助手。每名學生在班級中都負責一定的事情,大家都為班級負責,人人參與管理,人人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鼓勵學生珍惜機會,努力工作,努力表現自己,展現自己才華,為班級爭榮譽,重新塑造自己。同時使學生明確自己是班級的主人,這樣他們從嚴要求,不斷克服缺點,積極向上,他們的才華顯露了,人格美了,形象改變了,信心也回來了,從而達到了思想轉化的效果。

三、讓誠信教育發揮作用,從而優化環境

在開展誠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不同角度營造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學生理解誠信,踐行誠信。

1.通過現實生活中生動的事例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爭論,引發學生內心的震動。

2.充分利用黑板報、教室標語作為宣傳陣地,著力營造誠信教育的氛圍,感染學生,使學生關注誠信教育。

3.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學為人師,身體力行

教師從事的教育實踐是一種道德實踐。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教育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對人性善惡的認同為邏輯前提的。盡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對人性善惡的緣起說法不同,但都堅持認為人在合理的教育環境中是可以棄惡從善的,教育是教人棄惡揚善的活動。教師的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品質,會全面地展現在他的專業活動中,全部顯示在學生的面前,成為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的現實力量。教師可以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就自然、率真地表現自己的風范,不是靠說教和強制,而是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就產生了教育的效應。而且那些價值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礪、自我示范,統統都融入“無言之教”中,這種人格魅力可以說是最珍貴的資源和最有用的手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使學生感到自己沒有任何特權,遵守校規校紀是必需的,以強化管理工作。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模范言行、嚴于律己、作風正派、注意身教,才能為人師表。

總之,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用生動、貼切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完善它,同時更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會時刻發光。

參考文獻:

1.廖詠梅.淺談教育之德育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09(04).

篇(3)

學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內容內化成青少年的自覺行動,從而來指導青少年的日常行為,完成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達到培養社會主義合格人才的目的。目前學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現狀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的矛盾。這種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學校德育的實際收效與投入相比十分不協調,結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說現實中的德育工作遠遠達不到人們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有時甚至出現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結果。面對德育工作中的問題,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無策,無能為力”,甚至“一籌莫展”。那么,如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呢?現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 學校德育的現實問題

1、德育現狀與社會變革出現不相適應矛盾

首先,商品經濟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在努力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正當競爭的同時,要防止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侵入思想道德領域的負面影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前提下,要幫助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致淪為見利望義的金錢拜物教徒。其次,當今社會政治生活日趨完善和透明,人們充分享有民利和言論自由。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上,一切用“三個有利于”來做為判斷標準。這需要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政治判斷能力。否則會出現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亂和前途的渺茫。

2、“上位人”的 權威管理對學生強制行為過多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教師、家長與學生的關系可以分為“上位人”和“下位人”的關系。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有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他們在經濟上、學習上、生活上的不完全獨立,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上位人”。同時,由于中國人傳統的望子成龍意識,我國現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和當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家長在培養子女的目標上有較強的功利意識。這種功利意識表現為相當多數家長過于重視智育,特別是重視學習成績,認為學習成績好就能上好的大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掙更多的錢,就有好的物質享受。家長在子女的管理上往往采用限制性管理或強制性管理,家長屬于“上位人”的權威地位。當前,各類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較多地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不得不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成績。在大班教學的環境下,要想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教師在學生的管理上也較多的采用“上位人”的管理方式。學生在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師“全威”的強制,長期順從的結果使他們的心理逐漸被扭曲,眼中只有“上位人”。

3、學生在校與社會表現不一致,形成了雙重人格

家庭、社會和學校對青少年學生存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脫節,顯示出學生的雙重人格。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連洗襪子、洗衣服等小事也是父母長輩包辦代替,當然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長不放心讓孩子干。在校,按老師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生),而在家你讓我也不干,因為不需要,我“不會”干。于是心靈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雙重人格。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勞動觀念淡薄,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勞動當成是一種懲罰而不認為是光榮,甚至發展到有的家長到校幫孩子干活,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再談“勞動光榮”,德育教育顯得是如此蒼白無力。

4、青少年學生選擇能力差,犯罪率上升

改革開放后,國門打開了,國外先進的高科技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同時涌入國門,成人與青少年 同時接受新信息,一時之間好的、壞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亞健康的、甚至黃色的等信息一起來到我們面前。作為成人,有一定的辨別意識和能力,可以有選擇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處于發育階段,是非、美丑、好壞面前的判斷能力較差,且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對所有信息來者不拒,統統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無所事事,追求享受,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誤區。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德育脫離實際,停留在空洞的口頭說教下

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其自然規律的,孩子認識事物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表面到實質、從微觀到宏觀。因此,他們往往先看到的是現象,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發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現實。學校德育工作實效不強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下,脫離了實際。目標訂的大而遠,虛而高,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2、德育目的和收到的效果與預期存在差距

中學生德育是要通過內化來把社會意識和良好規范轉化為個體的意識和行為的。這就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標準并使之變為自己的觀點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識、情感,然后外化為個體的行為再作用于社會。這樣,只有社會要求,學校要求與學生個體自我設計之間的矛盾統一時,才能使德育目標得以實現。即;使說教的大道理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社會化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去指導行動。在當今社會,這種價值觀、道德觀是要經過學生自覺自愿的選擇的,任何外力都無濟于事。國門開放了,社會多元化了,因而選擇也出現了多元化。德育工作者把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有利于社會和人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講給我們的學生,而學生在選擇上還沒有達到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相統一。

三、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途徑和方法

1、凈化德育環境,確定實際有效的德育目標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確定實際有效的德育目標,要歌頌人間的真、善、美,讓學生學會熱愛,使德育內容分層合理,從小到大,便于內化;要從一點一滴的小處做起,低起點,嚴要求;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

2、樹立大德育觀,加速學生的社會化

德育要從我們所處的時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觀察各種德育現狀,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學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面進行德育教育,使說教的大道理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把社會化道德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去指導行動。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與德育有關”的德育工作大環境。使學生能在選擇上達到個人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相統一。

3、實踐同伴與品德的認同

同伴的認同是學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認同是學生的第一需要。學生在意同伴的認同,同伴之間互相鼓勵,競爭,監督,能有效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同伴的認同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交往、文體活動、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尋找到自己的被欣賞點,學生能更多地被同伴關注,能夠享受到更多的欣賞,感受到幸福,從而獲得成功;品德認同有利于學生從多方面實現自身價值,能發揮自己的德育主體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實踐與德育建設活動中,形成學生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從根本上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4、重視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學校德育工作的群體是學校每個教職工,他們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自身素質和德育工作意識程度以及德育管理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指揮協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直接影響學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師德教育,注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5、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江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不僅要加強學生文化知識教育,而且要切實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當前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優勢和不足,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在這三種教育導向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德育大目標,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網絡是提高德育整體實效性的基礎,也是從全局上根本轉變德育薄弱現狀的重要環節。學校也可與社會聯系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德育優勢,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合力網絡的德育大環境,使學生在校與在家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為國家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具有相當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勞動后背力量。這一任務,便決定了職業學校的工作,除抓好教學工作外,還必須認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那么,根據德育的任務和職業學校的特點,采取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來開展這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

德育工作的途徑,是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徑有以下幾種:

1、通過教學工作,寓德育于智育之中

教學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為職業學校的全部工作是堅持以教學為主,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教學所占的時間也最多。同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各類學校中,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是統一的,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專業課的教材內容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通過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明白道理,提高認識,從而使世界觀和道德品質形成,建立在政治和道德知識的科學基礎之上。所以,職業學校要通過各種教學對學生進行教育。

2、通過班主任,寓德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實訓以及集體活動的組織,主要是通過班主任在班級中進行的。班主任的主要任務是使其所領導的班級成為一個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向上、勤奮好學、艱苦奮斗、團結友愛的堅強集體。同時,班主任要全面關懷每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和體質的增強,從而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人才。

3、通過學生組織,寓德育于各種組織活動的工作之中

學生自己的組織主要是共青團和學生會。學生的許多集體生活和活動,是通過共青團和學生會的組織進行的。所以,這些組織的活動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職業學校的各項教育工作,只有通過學生中的各項組織的工作,并且得到他們的擁護、支持和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4、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德育于各種活動之中

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是十七、十八歲左右的青年人,正處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他們精力充沛、活潑好動、思想敏銳、熱情洋溢、勤于思考、不盲從,喜歡參加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學校應該針對他們的特點,組織他們參加富有教育意義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他們在參加活動中,陶冶情操、鍛煉意志、熱愛專業、受到教育,把他們旺盛的經歷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從而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培養他們的良好道德品質。

5、通過實訓,寓德育于實訓之中

人們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觀的形成,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學校的學生主要是通過參加實訓,把實訓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在實訓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體驗工廠的勞動生活和環境,懂得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

6、通過良好的校風、班風和作風,寓德育于良好的風氣之中

培養良好的校風、班風和作風,是依靠集體力量教育學生的重要途徑。校風問題是職業學校極為重要的問題。一所學校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校風,從校容、校貌整潔幽靜,到學生刻苦讀書、尊師愛生、團結互助、助人為樂等等。一個班級也要有一個良好的班風,從領導、教師、職工,到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個好的作風,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須狠抓校風、班風的建設,把德育寓于良好的風氣之中,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二、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指完成任務的手段。德育的任務和途徑確定之后,就要根據德育的原則,選擇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據德育任務的要求和當前學生的思想實際,職業學校在德育工作應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說服教育,以理服人

說服教育是一種擺事實、講道理、循序善誘、啟發自覺、以理服人、進行全面教育,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基本方法。說服教育,以理服人,它不是照本宣科那些干癟無味,雜亂無章的訊條,而是采用講述、講解、談話、討論、閱讀、參觀、訪問、調查等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說服的內容,從中受到教育。

2、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現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往往有一種隔膜,有的甚至有對立情緒。情通理順方能奏效,溫暖、信任、關心、尊重,往往能給學生以向上的巨大力量。即使對后進生,也不要采取排斥的態度,在思想上不排斥他們,在情感上不厭棄他們,在態度上不粗暴,而要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耐心細致的教育他們。

3、榜樣熏陶,形象感染

榜樣就是以運用模范和典型的思想行為,對受教育者進行影響的一種方法。以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完美鮮明的形象,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深刻而強烈地影響,促進學生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

4、掌握脈搏,因勢利導

社會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思想變化。對學生進行教育,不能老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不能一成不變。必須掌握他們在各個不同時期的思想脈搏,從實際出發進行疏導。

5、區別對象,注意差異

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除具有其相同的特點外,由于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其興趣、性格、氣質和能力也不相同,存在著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對他們進行德育時,需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特點,進行教育,做到有的放失,區別對待,因人而教。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關心利益,解決困難

學生的思想狀況如何,往往同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在德育中,要把思想工作同學生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實實在在地為他們做些事,關心他們的痛癢,使他們具體感受到黨團組織和老師的溫暖。

7、表揚為主,批評為輔

表揚,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給予肯定、好評和獎賞。它是肯定、發揚和鞏固學生的優點,明確努力方向,鼓勵學生上進的一種方法。批評,是對學生不良的思想品質和行為所作的指責,用以克服和改正他們的錯誤思想行為的方法,二者相輔相成。

8、言傳身教,以身示范

當代青年學生他們對教育者不僅聽其言,更要觀其行。職業學校的領導、老師如果能夠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對學生的感染力就會更強。反之,語言上的夸大但不行動,道理講得再好,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育者必須自己先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

9、實際鍛煉,知行統一

實際鍛煉是在老師的組織下,讓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方法。在德育過程中,為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組織學生進行實際鍛煉是不可缺少的。沒有實際鍛煉,學生雖然懂得許多道理,但卻會出現理論脫離實際的情況。所以,在德育過程中,即應重視說服,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也要重視實際鍛煉,在實踐中對學生觀其言,察其行,做到知行統一,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10、操行評定,公正合理

評定學生的操行,也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通過操行評定,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有利于學生鞏固和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操行評定中,有的只寫評語,不寫等級;有的既寫評語,也按優、良、中、差四個等級給以評定;也有的寫分數。無論采用哪種,但必須實事求是,公正合理,評語要具體、明確,科學地反映每個學生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全面地了解自己。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把德育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來抓,德育是一項復雜細致的工作,因為工作對象是活著的人,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由于地點不同、時間不同、任務不同、對象不同、專業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應不同。中職生正處在“半成人”的時期,品德發展可塑性大,出現獨立性和依賴性、成熟和幼稚、知與不知錯綜復雜而又矛盾的動蕩性。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結合起來,加強管理。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辯證思維,要有聯系的觀點、變化發展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去看待學生。學生德育教育是長期的、反復的、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不斷的做下去,持之以恒。

【參考文獻】

[1]譚睿.中等職業教育德育目標的新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5(10).

[2]何名林.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J].當代教育教學雜志,2010(2).

[3]于欽波.中國德育思想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4]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篇(5)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1

小學的語文教育,隸屬于基本的教育范疇,在語文這門學科的相關特點來分析,語文把“文”作為它的主要形式,在內容上審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載道”這二者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關原則。語文這門學科它不僅需要智育上的培養,還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進行鍛造,無論是其文學性、思想性還是知識性,都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相關條件。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一)小學這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在社會公德方面的塑造與培養,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導和規范作用,小學階段又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教學之中所存在的脫離實際、滿堂說、枯燥無味的一些空間說教,不僅不能夠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樣會讓小學生們產生一些厭煩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與只是有機結合,才可以使得孩子們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進一步受到相關啟發,達到一個較好的效果。

(二)加強語文方面的朗讀,用讀書的形式來傳情悟道。朗讀這項活動對于小學的兒童們來說是他們最初的一種閱讀活動。人類的語言學曾有過具體的研究,研究結果表示朗讀并不是機械的把書本中的知識不假思索的讀出來,是通過學生內部的語言,結合自己的話對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讓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為讀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師在進行朗讀的時候,要巧妙的去滲透德育教。學校可以適當的開設一些“悟情明理,以讀為本”的新型研究課題,讓學生們學好語文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德育素質,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文章精度、細讀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讀,能夠進一步幫助教師實現預期德育的目標。

(三)通過觀察思考的形式,培養學生們用筆聯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質思想。作文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對于思維來說是創作的一種高級表現方式,它可以綜合的反映出這個人內心最深處的世界,更是小學語文教學框架中的一個重點知識。作文所涉及和涵蓋的面非常廣泛,無論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學生要講真話,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真實的情感,不能說空話假話。在進行學習的時候,老師不僅應該注意學生對于生活的感受深層次的激發,還應該注意在學生或者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動的語言與文字,通過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閃光點,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它的光輝,并且可以領悟到其中可貴的精神,讓這種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學生的心田之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課外實踐活動之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教學不僅僅是一方小天地的話說古今與中外,語文教學更不是鎖定在課本上的“圈子式”知識傳播,應該注重課堂與實踐活動互相結合的手段進行語文教育,通過實踐活動加強語文修養的塑造,同時,利用實踐進行德育的滲透,強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小學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實踐,通過實踐,進一步反映學生的真實行動。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與傳授的時候,在拓展、啟發學生們的智能之時,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蓋的德育元素,恰當適時地進行德育思想的有機滲透,讓學生可以從小就樹立一個遠大的報復與理想,并且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進一步形成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觀以及世界觀、人生觀。更能夠以此提升學生語文修養的良好養成。

三、利用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加強德育教育優質滲透

(一)課堂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同時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進一步建立起綜合素質框架。學生對于教學來說是主體,更是教育內容的主體,對于德育教育而言,學生在主體方面的表現應該是自我養成與自我教育兩個方面。對于學生在德育上的具體要求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規范學生們的行為,規范其行為就要進行小學生守則的全面落實,而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階段性的特征,更涵蓋了兩個層面的內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應該注重整體階段,也就是要根據學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傾向性的那些問題,有目的、針對性的去突出其中一個重點,進一步解決其中之一的難題。另一個側重點的教育中心應該分段進行,尊重總體共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個體的差異性,畢竟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高、中、低年紀在教育的具體內容上是不一樣的,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其語文教材之中相對突出的德育內容進行各階段的滲透,每個階段要有每個階段的具體策略,不能一種方式貫徹三個階段。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要求“懂的”變可以,比如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或者是首都、國徽、國歌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應該適當進行民族知識以及國家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讓學生懂的今天的學習與安寧生活,有著怎樣的過去和歷史。高年級可以貫徹黨的方針與政策進行教育,讓學生了解國家額性質和國情,掌握社會動向,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塑造德育綜合品質。

四、總結

小學的語文教學一定要注意教學時候德育知識的滲透,語文這門學科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無論與各門知識的學習還是現實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應該優化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學,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的同時更塑造學生語文修養與德育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以后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日益拉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特別是青壯年都進城務工,將孩子留給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帶來了不少負面的影響――隔代親的教育造成了長輩對孩子的溺愛、寵愛,從而致使孩子們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現。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心理、身心發展不成熟,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或他人唆使,而產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為。往往好的不易學,壞的模仿學。如果家長和老師不能進行正確的引導,那么來自外界環境里的不良習氣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針對農村小學生德育教育的現狀,各農村小學應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學生美好心靈勢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強農村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禮、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學生的心坎上呢?這是當前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首先,加強師德建設,發揮教師示范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最直觀、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德育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給學生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優良的思想品德,進而為教育事業貢獻微薄力量。

學校領導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認真學習《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并對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學生眼里教師是完美的,也是學生的榜樣。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動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你要教育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不斷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師德為人師表,即使在最細微處也要彰顯“為人師表”的風范。教師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個學生。

其次,在加強教師德育建設的同時要兼顧對家長和監護人的教育。加強家庭教育,家庭、學校攜手共同關注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心理支持,為他們創造健康的心理環境,減少因學習壓力而導致的消極情緒反應,遠離學習倦怠現象的困擾。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員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頗高,但自己卻不讀書、不學習,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約束,父母對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縱型”的就是“專制型”。家長要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表率。真實的德育應該是“靜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家庭勞動、學習和家人共同活動之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就體現在這樣一種不聲不響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長們的心理素質、思想意識、思維方式.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在提高家長和監護人的素質的同時,無疑也是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因此學校可以專門成立家長委員會,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邀請一些資深的教育專家,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傾聽,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使家長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長還應主動與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必須從點滴小事做起。

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在校園內輕聲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幫助小同學拎水,幫助同學學習,拾金不昧,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等都要記在本子上。學校每月都對各班的記錄進行評比,在校會上進行表揚。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臺起于壘土”的最好體現。

針對農村兒童的特點和需要,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學校日常管理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和方案等。

舉行各種活動。舉辦紅歌賽“黨在我心中”,進一步加強學生愛國教育;利用節假日,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發揚尊敬、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組織學生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進一步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等。

篇(7)

一、高中德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從教師自身的職業特征出發,其在人文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而且要在教育活動中把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前者主要體現教師平時自我涵養中的人文精神,是借助文化積累在生活中自覺內化為人文精神,進而長久自我內持的一種修養人性、構建人格的精神。后者主要是指教師通過教學的實施過程來體現,教師以其自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去感化、熏陶學生,使學生把教師的人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高中德育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學生基本素養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在教學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使他們不僅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技能,更能夠關注情感價值觀的建立。

三、高中德育教師要具有博愛之心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全國特級教師于漪說:“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可見,教育的成功離不開愛。教師只有以愛心為前提去關懷、理解、寬容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歡迎,使其“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學生,不會以任何原因高看或歧視某些學生。因此,每一個教師都必須實實在在、全心全意地關愛、理解、寬容自己的每一位學生,不僅要做良師,更要做慈愛的長者,學生的知心朋友。

四、積極利用教學實踐,設計滲透人文教育的德育課堂教學

教師的職業更具有實踐性,更傾向于應用性。從開展教學活動過程的角度,高中德育教師應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與重建三個方面入手強化人文教育。

首先,德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素材。課程內容的確定應超越知識的框架,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內心體驗。高中德育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德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為其他學科所無法相比較的濃厚的人文內涵,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大有裨益。

其次,德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主體化和個性化學習成為課堂的主旋律,用教師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貫穿于政治課程的始終,以達到學生人文精神升華的目的。

篇(8)

德育在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其行為不僅要受到法律規范的約束,更多還要受道德規范的引導和制約。德育主要是通過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引導、榜樣的示范及人們的信念來維持。道德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同時也與法制密切相關,許多道德規范在法律條文中就有體現。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具有高尚的情操,可以有效促進自身法律意識的形成和增強。因此,學校應當注意采取多種途徑和措施,組織舉辦如主題班隊會、辯論會、講座、征文、展覽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預防和減少中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學校應當強化平日的思想政治工作,著重抓好學生在日常行為方面遵守規則的養成教育,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填補法制教育空白,掃除學生法律意識的盲點,使學生的法律意識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營造氛圍,強化學生法律意識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教育和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所學校和每位教師的神圣職責。針對部分中學生法律意識不夠強和對法制教育課不夠重視的情況,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現有條件,積極籌備,多做宣傳,切實將法制教育開展起來。

第一是加強陣地建設,加大法制教育宣傳力度。要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利用法制教育宣傳欄、櫥窗、黑板報、校園廣播、學校網站等陣地,大力宣傳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法制教育的目的、意義人人皆知。第二是營造法制教育氛圍,不斷優化校園育人環境,通過開展教育宣傳月活動,拉橫幅、貼標語,并適當借助多媒體,使法制教育工作有聲有色,生動活潑。學生每天置身于校園之中,時時處處都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加強法制教育陣地建設,努力營造法制教育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法興趣。只有學生重視法制教育課,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才能不斷增強法律意識。

三、豐富內容,改進方法,提高法制教育的質量

學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陣地。要注意防止法制教育內容單一化和方法簡單化。老師如果照本宣科、機械灌輸,就會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為了提高法制教育的質量,我們要在豐富法制教育內容、改進法制教育方法這兩方面下功夫。

1.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豐富法制教育的內容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認識水平,精心組織法制教育的課堂內容,用好法制教育教材。從學校整體看,法制教育的內容可以細化到不同的年級和時間段,要做到年年有主題、期期有重點、月月有目標。如七年級的學生主要以規范行為、安全教育為主,學習《憲法》《國旗法》《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范》等。八年級學生以青春期教育、自我保護能力培養為主,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民法》《食品衛生法》等。九年級的學生以培養社會適應能力為主,學習《刑法》《國防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兵役法》《消防法》等。

講課時,教師要注意針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選擇典型案例或事例,引導學生用身邊的事例學法、說法。這樣,學生不僅僅是在用頭腦記憶法律,更是在用眼睛看法律,用耳朵聽法律,用心去思考法律,逐步學會明辨是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講述一些社會常識,教學生學會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我們也可以充分挖掘各學科內容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多進行學科滲透。如在語文課、政治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水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環境保護法》等,對學生進行愛護水資源、森林資源,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2.針對學生特點不斷改進法制教育的方法

堅持面授為主、自學輔導為輔,采用集中學習輔導與分散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課堂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思想政治課、心理活動課、班會課、校本課程等渠道,傳授學生法律知識。在學習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基本需要,看到學生個性及生活環境的差異性,以研討式、探究式、辯論式等活動為途徑,進行鮮活的法制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認可法制教育,并主動參與法制教育活動。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所謂“請進來”就是加強學校與司法機關的聯系,邀請相關的專業司法人員上臺講課,做法制報告。所謂“走出去”就是將學生帶出課堂,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如少年模擬法庭、法制夏令營、假期普法班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法制教育活動。“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可使法制教育內容豐富生動、形式新穎,利于增強學生學法的興趣,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積極開辟第二課堂,開展學法用法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法制教育電視片和電影、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組織學法用法有獎征文活動、開辦法制宣傳園地、印發普法小冊子、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

四、立足學校,優化法制教育的效果

法制教育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層面的配合參與。我們要把法制教育當作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立體化育人網絡,努力營造一個學法、守法、護法、用法的社會環境,促進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我們要依靠法制教育骨干教師,積極帶領廣大班主任老師參與法制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多研究、多交流法制教育內容。

篇(9)

2中專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2.1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形象

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將思想品德教育滲入到體育教學過程中是體育教師個人水平的體現。教師自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和體現者,體育教師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生活、工作的態度,以及體育教師個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過他們的言行表現出來,進而對全體學生產生影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為人師表,要嚴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師德,精湛的教藝去教育、啟迪學生,只有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從而形成教師的威信,這樣的學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師缺乏師德和專業修養,不僅不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還會造成反面引導,甚至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決杜絕此類行為。

2.2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專生的心理特點是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善于表現,處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過度階段,有著很強的可塑性。但同時教師應注意到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問題,及時糾正學生的行為軌跡,避免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緒失控將影響學生心理結構的形成。中專教師應以學生的心理基礎為出發點,根據實際的教學實況制定體育教學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學方法,將思想教育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體育教育內容進行德育教育

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由學校素質教育和社會實踐經驗雙向結合、個體自覺地將自主學習能力與內在修養動力聯合而形成的。中專體育多樣化、生動而形象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理想、責任相聯系,上升為愛國主義思想。強烈的愛國主義責任感能夠推動學生鍛煉身體的實踐,通過運動的成就感進一步擴展對理想實現過程的認識。理想的實現源自不竭的動力和健康的體質,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礎。責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夠賦予學生使命感和榮譽感,自助地將個人的發展投射在愛國理想的實現上。體育運動能夠通過循序漸進的鍛煉不斷增加學生突破障礙的成就感。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中加上正確的心理輔導,鼓勵學生克服障礙、不畏困難,能夠打消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懈怠和畏懼,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運動環節。既是體育教學有意義的嘗試,也幫助了學生重新建立對體育精神全新認識。在素質教育的提倡下,體育教學應該趨向具體和形象,并側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行為和體育精神,道德品質的教學內容應該結合體育寓教于樂的特點,應該是潛移默化式的教學。

篇(10)

[作者簡介]王小紅(1966- ),女,陜西咸陽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 510665)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構建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GJA104003)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8-0051-02

職業學校是實施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其教學理論來源于行業、企業的實踐活動,而行業、企業的合格人才來自于學校教育,二者同生共存。校企合作的同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既可以深化教學理論內容,切實增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又能擴大企業的影響力和塑造企業形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形成學校、企業和社會三方的共贏局面。近年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已在全國各地的職業院校展開,但因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國中職學校的校企合作機制還不健全,合作資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騰飛期,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全方位配合,探索一條科學的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中職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推動職業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中職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互促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已成為我國中職學校的普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也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總結來看,校企合作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能有效提升中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能力。首先,通過校企合作能重樹學生的自信心和立業意識。其次,校企合作的職業道德教育模式有利于教師隊伍的提高,有利于教學方式的改進,提升教學層次。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中職學校的師資隊伍在合作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與此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使學校和學生得到企業和社會的普遍認可,學校因而獲得高就業率、高入學率的回報,最終使學校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之中。

第二,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潛力。通過校企合作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企業不僅為自己做了免費的廣告,與此同時還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另外,學校的畢業生、科研成果、技術合作可以轉化為企業現實的生產力,使企業獲得實際的經濟效益。校企合作的長期職業道德教育合作機制的建立,使企業在無形中獲得了不竭的勞動力資源和品牌效應,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

第三,有利于我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學有所用,滿足了企業的人才需求,達到了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近年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職教育中普通推廣,但更多集中在技術和專業層面的合作上,對職業道德方面的合作教育有所欠缺。為了給企業培養合格人才,探索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是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機制

1.政府通過法律、法規、政策,約束、鼓勵和引導校企合作法律化、制度化和常規化。目前,校企合作因缺乏完整有效的法規體系支持,缺乏足夠的政府財政和政策支持,以及出自校企各自利益的考慮,沒有形成有效機制。在政策法規上缺乏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有效制約,也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對企業的獎勵機制和實施規則。政府、學校、企業對培養人才的權利和義務不明確,以致校企雙方對諸如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的安全事故、企業知識產權保護、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等方面出現疑惑。①

為了使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落到實處,需要政府出臺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規和政策,明確雙方合作的性質、任務、職責、培養目標,包括知識產權、專利的保護,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獎懲制度,學校在企業建立實踐基地,學校的科研成果和畢業生企業優先選用等。最終以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形式使校企合作關系法律化、制度化、常規化。

2.校企雙方制定相應的合作規章和管理制度。在政府制定、完善雙方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規基礎上,校企雙方應該制定出具體的合作規章和管理制度。其中既要包含專業技術培訓,也要包含職業道德教育的單項計劃,如學習紀律、勞動紀律、工作要求、崗位職責、社會實踐要求、頂崗實習要求、課程標準等,使專業學習和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更加明確。

3.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提升職業素養。職業學校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使學生要獲得畢業證書,另一方面要通過培訓鑒定獲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學生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除了職業技能鑒定外,還要通過職業道德考試。開展校企合作,在職業資格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德育工作,讓學生在實際參與、實踐體驗中理解和認同道德規范,在學習、工作、生活實際中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職業品質和職業理想,不斷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做到高技能和高素質共同促進,努力把中職畢業生培養成為先進生產力的直接推動者、先進科學技術的直接轉化者、國家財富的直接創造者、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推動者。②

4.在相關企業建立不同層次的德育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是中職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合作的重要保障和直接載體。學校可以通過合作交流,讓師生以小組、班級或年級為單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開展相關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如加強廠紀、廠規教育,加強事業心、責任感、誠信和道德等教育,讓學生直接感受到企業、社會對他們的責任和要求。

5.建立對學生的綜合德育評估機制,全面考核教育效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開展好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就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學校、學生、企業在內的綜合評估機制,使德育評價更具有真實性和多元性,以服務中職學校的學生成長、服務于就業。

對于學生在中職學習期間的德育成績評定,應由學校、企業、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共同決定。把學生在校和在企業學習、實習、工作、生活等活動過程中呈現出的全方位表現都納入評價范圍,而不僅局限在紀律、行為表現等片面的評價。確立學生在評價中的自主性,讓學生參與德育評價工作,培養學生能學會自覺按職業道德評價標準進行活動,使學生具有明確的目的和規范的行為,努力實現學生在德育工作中自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學校主動與企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對接

1.積極推行職業道德課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把相關企業的職業道德規范、企業精神引入教學內容中。在擬定招生和培養計劃前,中職學校和企業進行廣泛接觸,深入了解企業在道德培養方面的具體要求,將企業合理的需求融入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中。學校定期輪派德育教師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調研,以獲得企業發展的即時的感性知識,把企業的最新職業道德理念和要求貫穿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編排教材,從企業生產、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能及時掌握企業對員工的基本素質、職業素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能按企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實現企業元素與中職德育教育的有機融合。

2.充分利用學校的實訓場所、學習環境挖掘德育資源。中職院校的實訓場所的機器設備更新慢,但通過對其進行規范化的操作和嚴格遵守工作時間,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紀律觀念;在教室、走廊、實訓場所,張貼企業文化的管理理念、操作規范、安全守則、生活紀律、規章制度,營造企業氛圍,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環境上實現校企對接。

3.企業文化進校園。通過校企合作,可在校園舉辦合作企業推介會、優秀企業家報告會、優秀企業捐資助學、勞動模范報告會、優秀校友報告會等,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教育學生立志成才;也可通過校企聯合開展文體活動、技能競賽、科技講座、產品設計或建模比賽活動等,增進彼此交流,拉進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道德培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為盡早融入企業和社會打下良好的專業和人文素質。

4.中職學校的各項成果優先滿足合作企業的需要,以促進雙方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中職學校的成果主要包括人才、技術和科研三個方面。優秀的畢業生、先進的技術和發明專利等都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在合作中享受到學校給予的畢業生優先、科研成果優惠,就會促使和鼓勵企業繼續加強和學校合作的深入進行。

(三)企業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學校職業道德教育

企業也是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之一,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學生離開學校開始在企業半工半讀或者實習時,企業便負有了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義務。企業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接受和培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發展過程中。

1.欣然接受學生到企業鍛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員工一樣放手信任,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全方位工作,在工作中對學校和學生包容、耐心,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循循善誘地解決,避免責備和訓斥,以免學生產生挫折感和恐懼心理。善意的鼓勵和引導一方面使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使學生對企業寄予過高的期望值,熱愛企業,愿意為企業奉獻,為企業的長期發展預備了不竭的后備力量。

2.企業充分利用實踐基地做好育人工作。在實習實踐基地,協調帶學生實習的德育老師的相關工作,營造校企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氛圍;及時反饋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尤其對一些消極現象及早發現并結合學校、家長予以解決;定期邀請企業管理層、先進員工、對口部門等為企業實習的學生作報告,進行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教育;聘請企業高級技工、關鍵工序的師傅等人員指導學生實訓。在校企合作中,校企雙方根據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崗位適應能力、工作態度、職業道德、勞動紀律、工作能力、創新精神等對實習實訓學生的品德和技能進行全面考察,并在工作現場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生產育人、技能育人的目標。

3.企業為學校積極主動提供職業道德教育資源。企業為學校提供有關企業的文化建設、德育建設、規章制度建設、用人標準等各方面內容的案例、視頻、圖書等德育資料素材,并安排相關人員定期在校園中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如以講座的形式講授企業文化、經營戰略等,也可以深入學生中開展談心活動,面對面解答學生就業方面的各種疑惑,促使學生在與現實社會職業環境融合過程中真正領悟、調整、樹立自己做人做事的準則。

4.在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中,企業要發揮主動作用。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等教育,它是為了給企業輸送有用人才而專門設立的一種教育形式。因此,教育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勞動力素質,特別是道德素質。企業不能單純依賴學校,而是應該協助和承擔部分教育任務。校企合作的結果不但可以節約企業自行培養人才的成本,還可以保障企業用人需要。所以,企業還應該走出工廠,在一定行業和地域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對口學校建立起聯合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的建立,需要依靠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支持下,在社會上營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圍,使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成為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校企合作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

校企合作進行德育教育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許多措施和方法仍然在不斷的探索之中。在職業道德教育的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職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但企業由于領導者和管理體制的不同,很可能形成不同標準的企業文化,有的積極健康向上,胸懷天下;有的則可能消極應對,僅滿足于眼前或一己私利。因此,教育者應當善于鑒別,而不能一味迎合企業。職業道德教育要維護和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本身,學生成才與否才是最值得關注的。馬克思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③無論多么崇高的職業教育目標都不能離開人的生存這一基點,因此,職業道德教育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負責,努力用良好的教育內容和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職業觀和道德觀。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人才的求職擇業,才能更有利于鞏固職業道德教育成果,才能更有利于促進人才的全面和長遠發展。

第二,職業道德教育應延續到后學校教育。在學生畢業后,并不意味著職業道德教育的終止,從學生到職工的角色轉換需要有一個過渡期,這期間仍需要學校、企業的共同努力。企業的責任是接納、引導學生,使學生盡快融入企業文化中來;學校的責任則是回訪、排解學生剛剛走上社會的不適及各種問題。只有在雙方的進一步合作下,才能使職業道德教育的成果更加鞏固。

[注釋]

①樊穎.從校企合作現狀看我國職業教育中企業的主體地位――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法規體系構建[J].中國證券期貨,2012(2):175.

②楊國富.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優勢,拓寬德育工作途徑[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6):90.

③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參考文獻]

[1]孔玉英.校企合作模式下沈陽市中職學校德育工作方法初探[J].現代閱讀,2011(12).

[2]黃繼鋒.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德育機制創新[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

上一篇: 國防教育的方針 下一篇: 空氣污染存在的問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五月天婷亚洲天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精品精品aⅴ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韩国床震无遮挡高潮hd | 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