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18: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山區農村如何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20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我縣全面鋪開,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3萬多小學生分布在幾百所小學里,校點分散,交通不便,給課程改革的實施帶來許多困難。因此,課程改革在我縣廣大農村小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亟待教育工作者認真探究,尋找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本文就本縣實施課程改革以來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看法作簡要分析和說明,供大家參考。
一、當前農村學校課程改革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課程改革在我縣實施幾年來雖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1、 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在山區農村小學,大部分教師都在忙于完成常規的教學任務,管理好學生和班級。
他們普遍認為,新課程只是換了一本新教材而已,至于課怎樣上,課堂教學如何設計,如何發展學生思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這一切是依然如故,導致新課程的實施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山區農村大部分家長都認為,不管課程怎樣改革,教材怎樣更換,他們評價教師和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還是分數,評價自己孩子也只是一張試卷的分數。
2、教師素質相對較差,學習力度不夠。
教師素質較差是山區縣的一種普遍現象。有一批教師長期在邊遠村校或教學點任教,信息閉塞,聽到的、見到的和現代教育要求甚遠。他們對老一套教學觀念抱住不放。這批教師年齡偏大,而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知識結構老化,教學基本功也不夠扎實,對實施課程改革也就無所適從。當然,相當多教師是積極上進的,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努力掌握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但山區教師參加高水平的教學觀摩機會很少,無法獲取較為系統的教育教學信息。即使是參加優質課觀摩活動,也是看熱鬧的多,適用的東西少。另一方面,我縣190多個村級小學中,有110個左右的學校(約60%)教師是一個人包一個班(年級),教師除了應付繁重的教學任務外,根本無法業務培訓,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研究、探討和反思。有的教師即使學到了一些新東西,但缺乏實踐的勇氣,不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能學以致用。
3、學生素質較差,課改研究與小班教學和復式教學不相適應。
在邊遠山區,信息閉塞,學生見識少,他們的知識幾乎都只能是從教科書中獲取,非常有限,加上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障礙,學生入學時幾乎聽不懂普通話。與城市同齡孩子相比,農村學生素質差得較遠。
由于地理條件的原因,邊遠山區農村學校校點分散,班級人數少。如本縣2009年一年級新生3000多人,被分散在200多個班級中,平均每班不到15人,10人以下的班級就有100多個,并且有近100多個班的師生是在復式教學中實施課程改革的。然而,我們的培訓內容,我們專家的講學內容,教師們所看到的優質課和觀摩課,所看到教學錄像,適用的都是城市學校,從來沒有人針對邊遠山區農村學校的教學問題進行過研究和輔導,我們的老師學習了課改的理論,培訓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觀看了優秀的課例,又有多大實用意義呢?
4、學校管理相對落后,教研力量相對薄弱。
農村小學除了教師素質相對偏低外,高素質的領導也相對缺乏。在學校其它中心工作繁多的情況下,如何調動學校、社會、家長多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教育合力,對學校工作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如何組織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校本教研活動,進行以課改為中心的各種教學實驗等,幾乎很少被關注。很多學校領導除以應付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布置的中心工作以及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外,也只能維持本校基本正常的教學秩序了,對教研教改通常只是被動參與、簡單摹仿。學校教師為了應付教學質量(考試分數),一天忙于灌輸知識,更談不上搞什么課題研究。
5、辦學條件和教學設施滯后。
在邊遠山區農村小學,由于地理環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人數減少,許多村級完小的學生數都不到100人,如按1:21編制,只能安排4-6名教師,學生數雖不多,但六個年級的教學工作量已經是很難以完成,按課程設置要求,每個年級8本教材左右,6個年級近50本教材,平均每位教師至少要拿8本教材,備8個學科的課,基本都是包班式,每節都有課,還要批改作業和寫教案。想想看,如何搞教研,如何進行課改。因此,很多學校不得不為教師減負,于是減少了一些學科如自然科學,社會,品德、美術等,加上教學設施不全,活動場地缺乏,無科技活動器材,無實驗室、電腦室及設備。這些無疑給廣大農村學校推行課程改革造成了許多障礙。
6、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還未找到一個合理的評價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必須有新的理念為指導,有全社會觀念的轉變為依托。但是在農村,由于高考、中考這根升學指揮棒的作用,人們衡量一個教師、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地方的教育教學水平仍然看高考、中考成績,長此以往,小學也實行或變相實行統考,也排名站隊,而且把成績與職稱評定、評選先進、工資晉升掛鉤,形成一票否決制,致使新課程的實施舉步維艱。
二、如何有效地實施和推進農村小學課程改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頒布,使人們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傾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新的課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那么,邊遠山區農村小學又如何有效地實施新課程改革呢?
1、 教師的素質在短期內要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要轉變教師觀念,讓他們盡快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教學模式,樹立一種嶄新的現代教育觀念,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在小學教育階段構建起一種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終身的學習方式,讓教師成為民主型、合作型和研究型教師。其次,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研究者,如何幫助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完成各種教學活動。這對于山區農村小學教師而言,更是一項嚴峻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省和檢討,搜尋自己的不足,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充電"。第三,教育行政部門要為教師素質的提高創設平臺。如制定相應的學習培訓制度,切實啟動農村教師培訓工程,讓邊遠山區農村教師多一些機會去學習,去觀摩,提高自己的素質。
2、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轉變學校領導觀念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后,很多農村小學校的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落后,學校辦學條件和課程資源也嚴重不足。能否逐步改變這些現狀,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政府要保證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滿足課改的物質需求;學校要挖掘內部潛力,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推進人事制度的改革,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辦學效益。我們的學校領導應抓住課程改革這一契機,順應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需求,大膽探索,重構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讓教師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校園成為樂園,讓學生的各個方面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3、注重邊遠山區小班和復式班的課改實驗研究。
以往的課改實驗研究,大都針對城鎮學校和條件較好的農村學校,而對于邊遠山區班級人數較少,學生素質較差的農村小學,尤其是復式班如何實施課程改革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工作者,應該在學習外地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把重心放在研究適合本地實際的課題研究上,使我們的廣大教師能多學習觀摩一些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實實在在地為我們的課改服務。
4、盡快出臺與新課程和農村小學實際相適應的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辦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對原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觀念的徹底變革,是對原有課程哲學觀和課程價值觀的重大調整,徹底撼動了傳統的課程觀與教學觀。這樣,原有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就要及時地做出回應和相應的調整,以觸動和激勵教師轉變育人觀念,改進教學策略,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的挑戰,這就需要一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如果沒有具體的、合理的教育質量評估辦法,我們的許多教師會采取等待、觀望甚至抵觸等消極態度,使課程改革游離于淺層次的口頭之上,使新的課程體系難以順利推進。因此,當前亟須建立一個適合廣大山區農村小學的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機制,正確指導新課程的山區農村小學的實施。
5、加強教研隊伍的力量,建立課程改革實施教研網絡。
在山區農村小學,教師大都拘泥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缺少參與、民主、開放、合作、探究的意識。因此,在學校內部,要以新教材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為切入口,借助教研網絡、教研理論報刊,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在教師之間進行密切合作。縣教研室要努力構建一個碩大的教研合作和教研網絡平臺,有校內教師間的合作,有中小學之間、鄉鎮之間的協作,從而形成課程改革合作研究的共同體和教研網絡,以此來縮小我們山區農村小學課程改革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動的加劇,許多農村兒童未來也許會走向城市,但農村始終是他們的根,他們更是未來新農村的建設者。因此,山區農村品德課程實應當以促進農村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引領學生認識農村,參與農村建設,適應新農村生活,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質的新農村人。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山區生活實際,適當調整教學。
例如,在教學《遠方的朋友,請你留下來》一課時,教師預設了如下教學目標:了解家鄉的風景、美食,感受家鄉的變化,從中體會家鄉之美,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師讓學生選擇一個方面考察家鄉,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有學生指出,家鄉的風景并不美,也沒有什么美食。當前,我國城鄉差異較大,許多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田地荒蕪、農村發展凋敝確是事實。于是,教師調整了預設活動,以“家鄉這幾年都有哪些變化”為主題,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變化。如外出打工回來的村民,用學到的技術,開辦養殖場,種植高產經濟林木等,不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生動的事例讓學生們開拓了視野,發現了不一樣的農村生活,深切感受到家鄉的變化。此時,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我們的家鄉確實不算美,但我們真切感受到它的變化,那么,怎樣才能使家鄉變得更美呢?”學生踴躍發言,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由此,“正確認識家鄉,立志為家鄉發展作貢獻”的目標順利達成。
立足農村現實,用批判的眼光引領兒童發現農村之美,重新認識農村,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農村,生發愛鄉之情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意識。
二、引領山區校園生活,創生教學素材
山區農村兒童的社會交往活動比較少,生活視野有限,校園生活也比較單調。同時,由于受到以往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條件的影響,教師往往采用講授法或看圖法,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品德課教學空間局限于課堂。基于這一現狀,我們應當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生適合山區兒童的教學素材,激活兒童的校園生活,引領農村孩子走出封閉、單調的生活,形成開朗、健康的個性品質。
例如,《一次運動會》一課,教材創設了如下場景:學校要召開運動會了,我們應該如何準備?讓學生圍繞這一話題進行討論。運動會對城市兒童而言,司空見慣且素材豐富。但在山區農村學校,由于場地的限制、師資的缺乏等,學生幾乎沒有參加過運動會。這一場景和話題討論顯然成為農村兒童難以完成的任務。于是,基于農村學校的體育課實際,教師和班主任合作策劃了一次班級跳繩比賽活動。比賽設有8人集體跳繩、S形跳繩和雙人跳、單人跳四個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由此,組織學生討論:“跳繩比賽即將舉行,我們應該如何做準備?”這樣的活動素材來自農村兒童的校園生活實際,滿足了兒童的活動需求,自然激活了兒童的思維,孩子們自然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
品德課程具有開放性、活動性等特征,只有營建靈動的課堂,引領兒童創造生動、鮮活的校園氛圍,才能幫助他們學會積極、愉快地生活。
三、激活村莊生活資源,靈活處理教材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只有讓兒童真正走進農村生活,體驗生動、樸實的村莊生活,品德課堂才能由此走向廣闊的生活世界,引領農村兒童真正成長為未來農村的建設者。
例如,《我們的社區》一課,要求學生認識自己的社區,了解社區的設施為人們帶來了哪些方便,知道愛護公用設施人人有責,初步形成公德意識。教材展示了老年活動中心、社區醫院、傳達室、早教中心等機構。對農村孩子來說,這些設施都非常陌生。但著眼學生的未來,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機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基于農村的現實生活,讓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社區就是自己所生活的村莊,并重點讓學生認識村委會、村衛生所、村里的商店等機構及其作用;并結合農忙季節,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農用灌溉渠、犁和耙、防洪大堤等農村公用設施及其作用。這些設施對農村兒童來說并不陌生,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教師特別使用了一則因大堤遭到破壞而導致農業損失的案例,讓學生體會農村公用設施缺乏或受損給人們帶來的困難。農村人往往“靠天吃飯”,學生對此深有體會,自然能深刻理解公共設施的重要性,更容易形成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的意識。
樸實的村莊生活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品德課教師要善于挖掘農村生活的價值,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如此才能激活農村生活資源,服務于兒童的成長。
四、著眼兒童未來,合理使用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對于提高教學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但許多農村學校受當地經濟發展的限制,仍然缺乏現代化的教學媒體設備,傳統媒體仍然是主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因此,山區農村品德課教師要正視現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運用錄音機等傳統教學媒體,為品德課堂服務。
例如,《上學路上》一課中,設計有游戲“玩交通安全棋”,其中涉及許多交通標志。山區農村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交通標志,如果借助多媒體手段,用動感的畫面自然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幫助他們認識和記住這些標志。但學校設備有限,于是,老師們動手制作了交通標志圖,利用投影設備,讓學生了解各種交通標志的名稱和作用。這樣的教學直觀形象,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又為后續活動――“玩交通安全棋”游戲作好了鋪墊。
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實力雄厚,連續多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首位。但是,省內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部分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較快,較發達外,位于粵東,粵北的大部分山區經濟發展仍相當緩慢,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廣東要在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山區經濟的發展,不容忽視,我們應把這項工作作為重點來抓,而山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成為加快山區經濟發展的根本,是重中之重,那么我們應如何加快山區經濟的發展呢?我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首先,應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我省的山區縣中,從事農業,種植業的人占了大多數,他們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和生產經驗,農產品不僅是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的主源,也是城鎮居民生活和農產品加工生產的基本物質來源。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我們要加強農業在山區經濟經濟發展的根本作用,鞏固其地位。
其次,要認清山區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馬克思辯證主義認為影響事物發展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主因,外因是影響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影響我省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如此。總的來說,影響這些地區發展的內因有:當地人們思想觀念守舊,缺乏創新意識,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外因有: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健全,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等也影響了當地的發展環境,尤其是投資環境。只有認清這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才能使山區經濟工作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進行,只有排除掉這些因素,山區農村經濟才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因此,認清影響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對山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今年三月,我在省十六個貧困縣之一的揭西縣作社會調查后認為,該縣有很多經驗值得其它山區縣借鑒。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縣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該縣為了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定期召開農村經濟會議,探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領導還親臨農村指導農業生產,并實行領導扶貧掛鉤責任制。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它使農民的生產勞動不但有了指南,也加深了他們依靠農業脫貧致富的信心。二是因地制宜,合理生產。該縣針對各個鎮的不同實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如有些鎮主要產茶葉,有些鎮主要產水果,有些鎮主要產養殖業,有些是產農產品加工業等,這些發展路子使該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了合理分工,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三是創辦農業生產示范基地。該縣先后建了十幾個農業生產示范基地,有水果基地,有茶葉基地,有蔬菜基地等,為了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他們還聘用了華農,中大等高校專家作為指導,這些基地的創辦,給該縣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輻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四是加強對農村干部隊伍的培養。該縣針對農村干部隊伍素質整體不高的問題,加強了對干部隊伍的培養,如舉行黨員培訓班,對黨員理論知識的學習,舉辦經濟知識培訓班,增強黨員的經濟意識和經濟發展觀念。這些措施,使黨員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五是大力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自省兩大會戰以來,該縣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指示,通知精神,較為圓滿的完成任務,目前,該縣各鎮都有公路,大部地區可通汽車。六是,該縣為了提高農民的科技生產知識,舉辦了培訓班,還發送大量科技書籍到農村,這些都增強了農民的生產知識。七是該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事實證明,農產品加工,使該縣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后是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地處山區,農民思想守舊,封建在所難免,該縣為了做好此項工作,經常利用廣播電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僅如此,還經常派宣傳隊到農村進行宣傳,給農民解答問題,這些舉措,使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一定的解放。該縣的以上成功經驗,我覺得值得其它山區縣學習。
廣東山區經濟的發展,必將有力的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和廣東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應一如既往的支持山區經濟,尤其是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十分愿意能與各位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涇源縣山區農產品生產、流通與銷售現狀
1.涇源縣山區農產品生產現狀。涇源縣山區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農產品生產的自然條件優越。實施分地到戶以后,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在優越的農業區條件下,山區農產品生產迅速發展。由于最初農戶是為了獲得農產品實物而不是以生產商品化的農產品為目的,所以,盡管缺乏現代化商品農業所需要的交通、信息技術、資金等關鍵條件,且農業生產都是以單個農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明顯。但農產品產量仍不斷增加,種類也不斷多樣化。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山區農業生產開始注重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并將其作為追求目標。當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難以實現時,農戶開始重新考慮如何組織生產,如擴大或縮小規模,放棄已有品種或引進新品種,繼續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外出務工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山區農產品生產的現狀:外出人員增加,務農人員減少;農戶從多種作物同時種植轉變到以單一作物為主,多種作物為輔;單一作物產量增加,產品種類減少;產業化生產只在少數山區的少數農戶中進行,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不了解市場行情,農產品生產缺乏技術指導,導致農戶不知選擇種植何種作物,不知如何從事生產;雖有豐富的特色產品,受交通不便的影響,產品出不去,客商不愿來,農民又無法自行拓展市場,造成農產品滯銷積壓,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
2.山區農產品流通現狀。(1)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缺乏。一些鄉鎮尚未建立農產品集散地、經濟合作組織、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經銷企業等流通中介組織,有些地方雖已建立,但機制不健全,功能尚未發揮。主要表現在,總體力量較弱,成立時間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的競爭意識及其自身的素質與見識面的局限性,導致農民對農業中介組織的參與意識不強,降低了組織效率;管理水平不高,農業中介組織的經營管理者多數來自于頭腦靈活、富有創業精神的農民,他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必要的專業教育和職業訓練;企業和組織運行機制不靈活、技術落后,人員素質偏低。(2)物流缺乏系統的流通體系,農戶個體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以單個農戶面向市場力量薄弱。
3.山區農產品銷售現狀。近年來經常出現農產品“滯銷”現象,其實農產品“賣難”對于山區農村來說已不是特殊現象。一方面,流通渠道閉塞是邊遠山區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的致命障礙,流通不暢致使農產品輸出困難,造成成本增加,規模縮小,對農產品保質保鮮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市場匱乏。邊遠山區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與郊區和川區相比,存在著先天不足。從內銷方面分析:第一,邊遠山區農村人口分散造成消費能力分散;第二,通過購買來消費的人群較少,家庭多能自給自足。所以,邊遠山區農產品內銷市場極其狹隘,無法承擔起幫助農民致富的重任。從外銷的角度看,受遠離市場和農民開拓能力的局限,山區農產品運往大中城市的運費負擔沉重,國家大型農產品基地多在平原地區,邊遠山區缺乏生產銷售的典范,山區農民一直徘徊在外部市場之外。
二、涇源縣山區農產品走向市場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穩定的主銷市場:城市“綁定”農村,拓展廣大支線市場與銷售終端
為山區農產品建立一個穩定的主市場,是立足于先從銷售環節著手而采取的措施。一旦為農產品建立了穩定的主市場,就消除了農民對農產品“賣難”的擔憂,只需一心一意地忙生產。城市“綁定”農村應作為一項惠農政策,依靠行政力量來保證實施,也是先富地區幫助后富地區致富的一項舉措。
通過城市“綁定”農村,建立穩定的主銷市場,為農戶解決了后顧之憂。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僅僅依靠類似于計劃經濟式的城市“綁定”農村的政策是不行的。山區農產品在立足于主銷市場的基礎上,應向其他市場延伸,建立一個以主銷市場為主,同時擁有廣大支線市場的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農產品銷售網絡。這些支線市場是沒有行政作保證的,憑借市場競爭去開拓。
(二)完善自我,建立新型流通機制
1.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道路、運輸工具、農產品集散地是農產品流通的載體,是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整個鏈接的關鍵環節。如何采取具體措施解決山區農產品流通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農產品集散地問題并保持農產品流通順暢,值得我們探討。基于山區農產品流通現狀,筆者建議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拓展鄉村公路,縮短村級公路與干道之間的距離。因山區地形條件的限制以及村落分散的現狀,使道路曲折局面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加寬路面提高運輸速率,從而拉近鄉村公路到干線的時間距離。
(2)政府連同其他組織出面或牽頭,組織運輸人員和運輸工具建立農產品運輸隊伍。克服和扭轉單個農戶無力解決的農產品運輸能力分散和運輸能力不夠的局面。運輸隊伍應由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中介組織統一調度,運輸成本由農戶承擔,但國家應給予補貼。
(3)建立統一的農產品集散地,統一收購,集中運輸,為山區農戶、加工者、批發商建立一個交易平臺。
2.強化專業合作組織等中介機構的流通主體地位。(1)以經濟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等為中介,取代農戶作為流通主體并承擔流通任務,活躍在農戶與市場之間。同時搜集市場信息并及時反饋,配合政府為農產品開拓市場、尋找賣點、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為農民進入大市場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撐和服務。
(2)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雖是農戶自發形成的自主組織,但政府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比如幫助建立辦公場所,配置農產品流通設施。解決專業合作組織的主體資格等問題,賦予其獨立法人地位,增強其社會公信力。
通過以上措施改變原來單個農戶面向大市場的局面,建立“農戶——農產品集散地——市場”為主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機制。
近年來,我國一發展和直十分重視農村、農民、農業的“三農”問題,持續加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對東部廣大平原地區來說,種植業和糧食生產得到了有力支持和可靠保障。然而,對廣大山區的農民來說,由于缺乏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許多農民在國內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新形勢下,許多地區農業的發展還處在不斷探索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探索山區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過去的許多的荒山變成了綠川,許多零星的糧田已自然退化為草地和林地,曾經農民賴以生存之本已被閑置并荒蕪,作為擁有集體林權使用者的農民未能從其擁有的林業資源中獲得應有的利益。許多農民靠外出務工維持生計,但在短期內要想實現小康,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縮小與城市的差距仍然顯得尤為困難。
我國的山區面積廣大,占總國土面積的69%,山區人口也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56%。許多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貧困,是新農村建設的難點。森林資源是山區的優勢資源,也是實現山區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探索農村林業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把農村林業發展的問題解決好,可以有效解決我國山區農村的發展,尤其是許多貧困地區的致富問題。
山區林業資源豐富,俗話說,靠山吃山,然而,如何合理利用這些林業資源,實現農民增收并可持續發展,是許多農民面臨的問題。個人認為,必須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充分利用好林地,挖掘林地的生產力,發揮林地的作用,在保證林地集體所有權的前提下,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障農民對林地的經營權和收益權,促進林業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解放林業生產力。
要發展生態良好、產業發達、林農增收、林區穩定的林業產業,突破傳統以木材生產為主的產業模式,建立以符合生態為前提的林業發展模式。只有用現代林業的理念發展林業,充分挖掘林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大功能,才能不斷滿足人們和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產業共進、保護與開發并舉的林業可持續發展路子。
縱觀世界很多林業發達國家,從歐洲到北美,從日本到澳大利亞、新西蘭,森林都在由單一功能經營向森林三大效益全面利用過渡,發達國家指導林業發展傾向于多功能林業,是因為對林業經濟功能有兩大方面的認識。一個是森林提供木材與樹木生長過程中的生態服務是相互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另一個是從材料可獲得性和環境友好性的比較角度分析,木材更能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同時,林業經濟發展也為農村、地方經濟發展與就業提供了巨大貢獻,這更是社會穩定的內在需要。因此,多功能林業強調林業三大效益一體化經營,是社會發展對林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主方向。
森林具有多種功能,多種效益,山區林業經濟發展優勢突出,大有可為,但是依然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 林業具有投資規模大,生產周期長,收益見效慢等特點,還收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環境威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林業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山區,首先就是交通、信息的閉塞,致使多數農民思想觀念保守陳舊,市場經濟意識缺乏,難以理解林業經濟發展的潛力,要么局限于發展傳統的種植業,粗放的砍伐木材獲得短期直接的經濟效益,要么放棄農業,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此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滯后,也是導致林業活力不強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種原因,很多地區集體林權改革難以推進,許多集體林產權歸屬不清晰,經營主體得不到落實,使得林權流轉不暢,林業要素市場無法建立,制約了林業發展,大批林業資源無法得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
要搞好山區林業的綜合開發,就必須加速林業產業化進程,振興林業,促進山區經濟發展,改變山區面貌,實現富民、富區的重大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山區林業,使資源合理配置,生產優化組合,充分挖掘潛力,讓綜合開發成為林農走上致富之路的良好途徑。
在發展山區林業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處理好森林資源培育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和永續利用。
(2)堅持不斷調整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粗放的林業發展方式。
(3)堅持集約經營和產業化發展的原則。資源培育、利用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抓好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加大綜合開發力度,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
(4)堅持科技興林原則。以科技促資源增長,推進林業產業發展。
(5)堅持依法治林的原則。完善林業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保障林業建設健康有序地進行。
具體來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調整結構,不斷延伸和拓展林業產業鏈。堅持林農結合,充分利用山區林地豐富的有利條件,合理調整林種結構,林木比例,使得闊葉林與針葉林比例合理,用材林、經濟林、生態林比例合理。堅持林旅結合,積極開發森林觀光、森林體驗、森林休閑等森林旅游業,啟動各地方的旅游綜合開發項目,讓森林旅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發展的原則,高起點、高質量完成區域山區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我號林業經濟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提出
幼兒期的發展任務之一是為未來人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發展任務之二是為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做準備,后者亦稱入學準備。入學準備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EGP)提出的兒童入學準備生態模型。包括:兒童個體對學校的準備(具備參與學校學習的能力);學校為接受兒童進入學校所做的準備;兒童入學準備的社區服務和家庭支持。其中,兒童的準備狀態包括五個重要發展領域:身體和運動發展、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學習方式、言語發展,以及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入學準備水平是預測兒童未來學校適應狀況的重要指標,兒童入學準備狀態對他們未來學業的成功有極強的預測作用。呂正欣2008年進行的“兒童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對其學校適應狀況的預測”的研究發現:兒童入學準備總分對兒童學校適應的所有指標均有顯著地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高的兒童在學業適應和社會適應上的表現更好。除了整體準備水平具有很高的預測作用外,國外的學者還發現入學準備各個維度與兒童入學后的適應狀況和學業成績有顯著的相關關系。Hair 2006年對四類不同入學準備水平兒童入學后的學業與社會適應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入學準備全面發展的兒童在學校表現最佳,情緒與社會性、健康發展維度存在風險的兒童在學校表現最差。但是并不是每個孩子在入小學前都為未來的學校學習和生活做好了準備,有關研究發現,大約16%―35%的適齡兒童尚未達到必要的準備狀態。由于起點上的差距,這部分兒童相對而言更可能存在學校適應問題。
近些年來,人們充分認識到了入學準備對學前兒童降低學業和學校適應不良、改變社會經濟不利的風險和維持社會穩定的意義,有關處境不利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及如何促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積極關注,但現有的研究很少關注到我國山區農村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山區農村幼兒大部分住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偏遠地區,幼兒園教育質量不高,其父母受教育水平也普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的發展狀況如何?他們在正式入小學之前的學習和生活是怎樣的?在開始正規學習生活前做好了入學準備嗎?他們的入學準備又有哪些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他們的家庭和幼兒園在他們的入學準備工作上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本研究對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的入學準備狀況進行考察,旨在豐富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研究,同時為提高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水平提供實證依據。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西省山區農村216名兒童為被試,這些兒童均在幼兒園讀大班,平均年齡為5.62歲,其中男生117名,女生99名,測評工具使用東北師范大學教授蓋笑松的開發編制的《兒童入學準備綜合測評工具》(SRTB―CV)。該測評工具包括入學準備五大領域的指標:運動技能、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學習方式、言語發展以及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是一套本土化的適用于評定4-7歲漢語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和結構效度。
測驗在幼兒們所在幼兒園一個不受干擾的房間內進行,每個幼兒測試時間大概為30分鐘,測試完畢后每人發一支自動鉛筆或涂改筆,測試人員由研究者本人或者經研究者培訓過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承擔。研究者對幼兒的測查數據進行校對核查后輸入SPSS16.0進行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整體情況
數據處理使用SPSS16.0導出測查的216名幼兒入學準備發展的原始總分,參照東北地農村兒童入學準備的檢出分數與標準,先將原始分轉化成Z分數,得出每個等級的分數的頻數,將每個等級的分數的數目轉化成百分數,以此來直接看入學準備各個水平的人數所占的比重。結果發現,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非常低下,大約57.4%的幼兒入學準備水平嚴重不足,26.8%的幼兒處于中等水平,僅有15.8%的幼兒入學準備良好,在具體各領域上,身體與運動技能方面準備較好,83.3%的幼兒通過測試,其余四領域準備水平嚴重不足。
3.2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五領域基本情況
3.2.1“學習方式”領域
學習方式是指個人在解決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及學習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具有較好的學習方式的兒童“有動力、堅持、自信,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解釋,對新任務保持好奇心,有自己的認知風格”對此方面進行測驗能夠考查兒童是否為今后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做好了準備。SRTB―CV中學習方式領域共15道題,包含了對缺失、上位范疇、空間方位、聯合、基本范疇、任務相同不同姿勢、漢字這七個維度的考察。每個維度下設兩道題目,每道題目中有三張圖片,要求被試選出與其他兩張不一樣的圖片并說明理由。另附主試評定項目六個,主要考察兒童在完成此領域測驗時出現的與學習方式相關的行為特征情況,此部分試題分數15分,主試評定分數6分,總分21分。
測試結果顯示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該領域的平均得分為8.958分,其中試題平均得分為6.232分,主試評定平均得分為2.726分,216名兒童中全部試題都通過的為32個,占總數的14.8%,對照常模可以發現,與農村常模相比8.958分這一分數處于6.0-13.0分這一中等水平,與城市常模相比則處于≤90分這一范圍內,也就是說江西省農村山區幼兒在“學習方式”領域的準備狀態與農村兒童相比處于中等水平,與城市兒童相比則處于落后水平。在主試評定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完成測驗時表現出更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例如:“坐在椅子上晃動,東張西望注意力不夠集中,不能夠認真傾聽”;“沒有耐心,不按順序翻閱測量工具”;“不能很好的理解主試講的話”;“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信心,反復改口等。只有大概16%的幼兒能夠能“安靜地聽施測者對問題的解說,并按照施測者的指令進行答題”。而學習方式對未來兒童的學校適應有很強的預測作用,兒童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對其將來的成績有很大的影響,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學習方式領域存在的種種問題很有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的學校生活中面臨更多的發展風險。
3.2.2“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
學齡前兒童應當掌握三種類型的知識:自然知識(指關于外部事物的認識)、邏輯―運算知識(包含人們對時間、物體和任務之間關系的建構)、社會―規則性知識(是在社會中已經取得人們一致認定的規則,以及在學校中學習得到的、具有傳承性的知識)。SRTB―CV中“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包含了對數概念、記憶、邏輯關系認知、觀察、類別、符號表征、類比推理、知覺觀點采擇這八個維度的考察。主要考查內容分別為:為20以內的加減法、倒背三位數字、認識速度和距離的關系、找相同的圖案、找不同的答案、根據示例進行類別推理以及對給出的案例決策其觀點,主要考察兒童的認知能力一般基礎知識水平。此部分共14道試題,總分為14分。
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此領域平均得分為7.38分,無論與城市常模還是農村常模相比都處于中等水平,只有12%的幼兒在此領域處于優秀水平,另外還有近25%的幼兒處于準備落后狀態。在考察各維度的平均通過率可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認知與一般知識”領域七個維度中類別維度的通過率最高,其次是數概念,通過率最低的依次是觀察、符號表征、和類別推理三個維度。通過我們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可知,造成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都更多地關注幼兒讀寫和算的能力,幼兒園開設的課程“小學化”傾向非常明顯。以數學知識為例,小學低年級數學教育的內容幾乎完全被幼教階段所完成,這一方面是應家長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是這些幼兒園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在主試測評中也可以發現,幼兒對于加減法運算以及日常接觸到的事物十分了解,對于找出事物的規律、推理與問題解決就相對困難,句子理解方面往往要主試重復幾遍才能聽懂。
3.2.3“語言發展”領域
兒童入學時的言語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其入學后的學習和學校生活的適應。其中語言表達和應用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言語發展”領域共8道題,主要測試兒童的言語理解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發展水平,具體內容上的要求為:能夠理解句子中的時間名詞、趨向名詞、心理形容詞、指示代詞、集合量詞以及復句,并且能夠用準確、清晰、流利的語言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另評附主試評定項目兩個,主要考察兒童在測試過程中陳述是否清楚完整。此部分試題分數8分,主試評定分數2分,總分10分。
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此領域試題的平均得分為4.78分,其中試題的平均得分為4.13分,主試評定得分為0.65分,與農村常模相比處于中等水平,與城市常模相比則處于落后狀態。在主試測試過程中也可以發現,面對主試的問題很多兒童不開口說話,或簡單地說“嗯”或者撓頭以笑回應,搖頭示意,要么直接說“不知道”,有些兒童在主試的提示下會描述一些相關內容,但都是最簡單的句子,不能夠講清楚要表達的意思,表達也不夠流利和順暢。有些兒童不能很好地運用普通話,說的都是當地的方言,對普通話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較弱。在人類社會中,語言處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其獨特的作用性,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語言領域準備不足很有可能未來造成他們將來的學習、認知以及交往方面產生問題。
3.2.4情緒與社會性發展方面
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對兒童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早期情緒及社會性滿足的體驗與兒童將來是否能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及學習能力的良好發展關系密切相關。是幼兒入學準備體系中最關鍵的內容。SRTB―CV中的情緒與社會性測試是以圖片故事法對幼兒進行測試的,主試向兒童呈現圖片,同時以講故事的方法向被試描述圖片情境,然后向兒童提問,共設置啟動友誼和沖突解決兩類情境,其中啟動友誼情境是“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沖突解決情境包括“爭搶玩具”、“幫助受欺負的朋友”和“電視選臺矛盾”。被試在各種情境下作出的反應被編碼為積極處理策略、中性處理策略和消極處理策略,另附主試評定項目兩個,此項目主要考察幼兒在測試過程中的表現狀態。
從測試結果來看約有58.8%的兒童在此方面有準備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不能很好地解決與同伴問的沖突,例如針對“如何解決爭搶玩具”這一問題時,近40%的幼兒會使用消極策略,很多幼兒回答“別人搶我的東西時,我會哭”,“我會躲起來,讓他找不到我”,“我會說你如果不給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或者“我會打他,下次他再也不敢搶我的了”尤其是男孩子表現出的攻擊更多。只有32%的幼兒會采用“我會和他商量輪流著玩”或者是“我會讓他玩一會,等他不想玩了就會給我了”等積極策略,有28%的幼兒會采用“我會告訴老師或爸爸媽媽”等中性策略。在回答“如何幫助受欺負的好友”這一問題時,25%的幼兒會采用回避策略,不回答主試的問題或說“我不知道”。在解決“啟動友誼"“如何加入別人的游戲”這一問題時,40%的幼兒會表現出獨處、旁觀、找別人玩耍等中性或消極的解決方式,例如:“如果他們不和我玩,我也不和他們玩”。具體分析幼兒在沖突情境中的消極行為發現,他們主要用回避主試問題、采用傷心哭泣等消極情緒或者是言語威脅、搶、奪等攻擊等方式。
3.2.5“運動技能”領域
運動技能部分主要通過立定跳遠來考察幼兒的大運動技能;拋接沙包來考察幼兒的感覺運動技能;90秒筷子夾球來考察兒童精細運動技能,每個項目一分,總分3分。該項目主要通過統計流動兒童在該部分測試中的平均分數來描述他們在運動技能發展領域的入學準備水平。測驗結果顯示,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在此領域的平均得分為2.356分,無論與農村常模還是城市常模相比都處于良好水平。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83.3%的兒童運動方面處于中等、良好或優秀狀態,只有少數兒童在運動發面處于準備不足或落后,據此可以理解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運動技能發展較好。在測試過程中也可以發現,這些幼兒尤其在大運動技能方面表現很好,在立定跳遠還有投擲活動中都可看出他們無論是跑、跳還是動作的協調性都很不錯,這可能跟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每天的活動有關,在農村,他們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也有更多的時間和伙伴們一起玩耍,再加上他們所住的地方普遍離學校較遠,大部分的孩子需要走路去幼兒園,這也讓他們的身體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4討論分析
4.1對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的分析
本研究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留守兒童入學準備除運動技能領域外其它四個方面都普遍不足。分析原因,落后的經濟狀況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訪談中我們發現,江西省農村山區兒童的學習條件非常簡陋,大部分兒童在家中沒有單獨的房間和學習空間,很少有圖書和玩具。經濟落后也直接影響了家長的教育觀念,他們很少有人意識到學前教育對自己的孩子未來發展的意義。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兒童的父母常年外出,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代為照看,他們不知道也沒有精力和心力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這就造成了江西省山區農村兒童在學校生涯起點上就表現出準備方面的嚴重不足。
另外,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在社會性和情緒性發展以及學習方式兩方面的準備不足狀況表現得更為突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于家長和幼兒園教育中缺乏科學全面的教育觀念和意識,在實地調查和訪談中發現,很多山區農村幼兒園主要就是附設在小學里的學前班,這些學前班經費來源有限,辦學條件嚴重受限,設施都非常簡陋,班級中所配備的教師專業化程度不夠,往往缺乏音樂、體育、舞蹈等素養,且年齡偏大,他們每天帶領這些孩子在教室里進行漢語拼音拼讀和識字、書寫等內容,在數學方面,小學低年級數學教育的內容幾乎完全被幼兒園階段所完成,相當多的兒童在入小學前已經掌握了百以內的加減法。兒童在學習方式、情緒和社會性等領域的發展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4.2關于提高江西省山區農村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的建議
本研究的測試結果顯示,江西省山區農村兒童的入學準備嚴重不足,這些孩子在開始正規學校生活前就處于不利地位。其家庭資本、不利的教育環境、低質量的學前教育服務等多方面造成此結果。為幫助孩子在入學后有更好的學業成就和適應狀態,首先政府應著眼于改善農村兒童早期教育的條件,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機構的保教質量。除必要的財政投入來改善山區農村幼兒園的條件設施外,購買圖書材料和益智玩具等,政府還應加強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培訓,為他們提供到外面走走、看看接受先進的幼兒教育理念的機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政府還應通過補助等優惠政策,吸引優秀教師到山區農村幼兒園任教,以保證這些山區農村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其次,在家庭方面,家長應改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為子女提供充裕的教育資源,家長還應積極的參與至兒童的教育活動中去,為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指導,例如,盡可能多地為兒童買書,父母與孩子盡可能多地進行親子共讀,這些對兒童的情緒、認知、言語等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孫蕾,邰宇,于濤.優質家庭環境的特點:對高入學準備水平幼兒家長的訪談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9(5).
[2] Gredh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于濤,邰宇,蓋笑松.兒童入學準備的評估與促進[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
[4] Kagan,Sharon L:Moore,Evelyn&Bredekamp,Sue(Eds.).(1995).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epo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Goal l Technical Planning:Group.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ED 391-576.
[5] 魏彩.學齡前流動兒童入學準備水平的調查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J].開封:河南大學,2010.
[6] 呂正欣.兒童入學準備發展水平對其學校適應狀況的預測[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谷來現場會后,我們看到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已取得較大成績。具體來看:1、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已經啟動。2、山區鄉鎮發展特色經濟的崗位責任制細化工作已陸續開始制定。3、各鄉鎮的農業結構調整廣泛開展。今天在*鎮召開的現場會,不但是谷來現場會成效的體現,也是平原鄉鎮成功典型的介紹。剛才看了現場,聽了介紹,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至少有三條: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如何轉換。*鎮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特點和本鎮實際,4次帶隊外出針對性參觀考察,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探索了一條政府如何引導、服務的新路子。二是在土地二輪承包后,如何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鎮的“五個一千畝”和“二場”建設是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一個很好示范。三是糧食購銷市場化后,如何抓住機遇,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鎮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但是,有的鄉鎮對農業結構調整還存在不少問題,具體來說:1、對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扶持效益農業和山區經濟發展有關政策,還沒有理解透徹。對農民想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沒有真正摸準。2、對谷來現場會明確的鄉鎮崗位考核細化工作沒有真正落實,對重點特色產業的規劃還沒有形成思路。因此,我強調以下三點:
山區農村的初等教育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薄弱環節,基礎教育硬件條件差,教育環境較為惡劣,基礎教育的軟件條件嚴重滯后于現代基礎教育整體步伐。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山區兒童教育的現狀,讓社會更加關愛農村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筆者對軒轅小學三至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關于兒童思想、自身素質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涉及到三個年級的學生,較為完整地反映了山區農村思想教育品質的現狀,調查結果具有真實性,并為山區基礎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一、資料和方法
1.資料
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華胥鎮的軒轅小學,此校學生來自附近六個村子,年齡集中在7-11歲。學生來源于三、四、五年級,其中五年級人數占51.14%,四年級人數占23.86%,三年級占25%。
2.方法
問卷中分別設置了關于人生理想目標、學習態度、心理健康、幸福來源、人際交往、家庭情況等問題。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計來分析目前農村兒童所表現出的教育品質,總結目前教育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采取積極的對策。
二、結果分析
1.思想和學習狀況
生活環境對山區農村學生的思想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調查中發現,有61.37%的學生能夠認識到上學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自身的發展和生存,但仍有36.36%的學生把上學讀書視為賺錢的必經之路,不正確的人生觀的確立直接影響到學生性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會使其人格的發展出現扭曲。
對于在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學生是否能積極回答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有61.63%的同學能夠立即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非常積極地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有34.09%的學生能夠在思考后對老師的提問進行回答,數據顯示這部分學生主要來源于高年級的學生。這說明隨著年齡和知識的不斷累積,學生的思維逐漸成熟,他們能夠在一定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作出反應。
在對待學習的態度上,問卷中還調查了學生對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63.63%的學生能夠按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能夠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但是,有33.47%的學生對待家庭作業存在著不認真的態度,普遍的情況是做作業的時候不能集中精力,邊玩邊做。因此,家長要切實做好學生學習的督導工作,不但要對他們的成長投入物質的支持,還要對他們進行精神層面的幫助,做好學生課外的指導工作。經濟學中關于學生成績決定因素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已形成三個視角:學校教育生產函數、家庭決策模型以及學校與家庭相互作用模型。學生的學習成績只有在家庭和學校的密切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得到進步。
2.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
在人際交往心理方面,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當學生和家境比自己好的同學在一起時,只有27.27%的學生表現出較為快樂的感受;有59.28%的學生對此種情況有著僅是一般的感覺,在同學之間的交流中不存在特殊的感受;有13.64%的學生和家庭背景較好的同學在一起時自身會有自卑、孤獨的感受,這些學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延長會變得不合群、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產生心理交往障礙。根據對如何對待初次見面的新朋友這一問題調查顯示:有87.50%的學生會主動和新朋友打招呼;有5.68%不好意思;有6.82%的表示會只顧自己玩不和新朋友打招呼。調查發現有85.23%的學生在與其他同學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會有快樂的感覺;有8.07%的表現出在交往過程中感覺僅是一般;6.70%的學生表示在彼此的交往過程中沒有找到快樂的感覺。調查表明學生交朋友最看重學習成績的有30.45%;看重彼此談得來的有7.95%;根據彼此的品行道德結交朋友的有59.32%;看重家庭背景的有2.28%。在如何對待與認識的長輩見面時的問卷中,有86.36%的學生會主動上前打招呼;有13.64%的學生會表現出不好意思。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經濟的逐漸發展為山區的孩子們的成長和心理健康的發展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陽光,讓他們能夠健康成長,但還有少數的孩子的心理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更多關心和呵護。父母的關注和呵護能夠幫助他們在人生認識、人生價值和個性發展上保持健康的發展;老師要把學生當成朋友,主動地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交流,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他們談話溝通,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
3.品質方面的調查
有95.48%的學生會盡自己的能力奉獻自己的愛心,還有4.52%的學生是別人捐了我不捐面子上過不去。對于假如你的家庭突遭不測,老師號召同學為你捐款幫助你時,你的感受如何的問題上,有93.18%的學生會非常感謝老師和同學們,表示今后會更加努力學習,并且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有1.14%的會覺得自己很沒面子,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有5.68%的覺得自己有苦難時,別人幫助自己是理所當然的。結果顯示了山區農村的孩子們整體上都具有良好的品行和愛心,在接受外界的幫助后能夠充滿感激并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愛心繼續傳遞,為構建和諧的集體和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個人成就感方面的調查
調查分析,在競選班長時有85.23%的學生選擇“我能行,我會努力爭取”選項;有6.03%的選擇“當與不當班長無所謂”;有8.74%的選擇“我不行,我不當”選項。結果表明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不敢于挑戰自我。在做事不能成功時,自己該如何做的問題調查中,有19.32%的學生選擇不服氣,重新再來;有49.09%的學生表示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為以后做事做積累;有26.59%的學生選擇尋求外界幫助;有5.11%的選擇放棄努力,不再繼續做此事。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自己成績較差的原因分析時,有12.12%的將原因歸咎于自己的努力不夠;11.36%的學生認為是老師教的不好導致自己的成績較差;5.68%的是自己的家庭背景的干擾致使自己的成績較差;10.83%的學生認為由于自己天資較差成績差的最大的原因。這說明了正確的自我評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客觀的自我評價意識。
5.家庭環境的調查
在對學生們的家庭居住環境調查時發現,有63.60%的學生與自己的父母一起居住;有2.25%的孩子與自己母親或父親其中的一個共同居住;有34.15%的孩子屬于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就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不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少年兒童。山區的農村青年勞力為了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選擇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將自己的子女交給父母看管,造成目前在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教師,對于留守兒童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呵護,及時地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6.結論
山區農村基礎教育一直是我國初等教育的薄弱環節,農村兒童教育的發展制約和決定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整體步伐。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的逐漸增多提示我們兒童教育質量的進一步的提高需投入更多的物質和更大的精神支持。在艱苦的條件下,孩子們能頑強地、健康地成長是家長的希望,更是社會的需要,山區農村兒童的教育品質需要社會和政府的共同關注。
參考文獻:
1.孫志軍,劉澤云,孫百才.家庭、學校與兒童的學習成績―基于甘肅省農村地區的研究[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
一、引言
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黨和政府長期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2001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校。據資料統計:“到2006年,我國農村小學減少14.5萬所;農村初中減少近4000所;農村教學點減少近7萬個。但由于地域環境、經濟等因素的差異,在看到布局調整帶來的顯著成果時同時也應看到布局調整所帶來的一些新問題”。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學生生活、安全、心理、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首先,生活方面。寄宿學生的年齡相對偏小,自己解決衣食住行對他們來說有相當的難度,如果花在這些日常生活上的時間增長,那么學習時間相應減少。其次,心理方面。在家中他們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都是依賴著父母,住校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這巨大的反差,使學生心理上一時半會接受不了,嚴重的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另外,學生的安全問題,是布局調整帶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自我控制約束能力差,與同學發生矛盾時,很多學生會選擇暴力方式去解決,這樣學生的人生安全就很難得到保證,而且他們寄宿年齡相對偏小,在生活方面不懂得照顧自己,很容易引發感冒或其他疾病,這對他們的身體健康也構成了威脅。
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的推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農村山區寄宿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水平,使他們同城鎮學生一樣享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其次,是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廣大農村山區的孩子來說,上學承載了全家人的汗水和期待,是他們走出貧困和落后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只有上學他們才能改變命運,也才能走出大山。所以他們對于學校有著更高的期望。但是,背負著這種期望的農村山區寄宿學校卻受到來自城鎮學校的嚴重影響,農村教育中的城市趨向問題十分嚴重。原因是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一部分農村家長不惜成本的把孩子送到城市讀書,而且自己什么工作也不干只為為孩子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這也就是俗稱的“陪讀媽媽”,這樣一來致使農村寄宿學校的生源急劇減少,而且教學質量也不斷下降。長此一來,形成的惡性循環,對于農村寄宿學校的發展十分不利的。因此,從學生學習、安全、心理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做好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對寄宿學校來說必要的,而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樹立學校新形象才是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改變現狀走向光明的生存之道。
二、研究設計
對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管理的研究,本文不是基于邏輯分析,而是依循實踐,即通過實踐觀察、個案訪談等形式呈現出一些情景化、脈絡化的問題。本項目研究目的是基于鄉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背景下,對山區寄宿小學管理現狀實地調研,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力求為有利于山區年幼寄宿學生健康成長的作一些探索,關注的焦點在于廣大農村小學生以及他們寄宿生活遇到的問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①文獻法:搜索、閱讀與中小學教育管理有關的文獻。②社會調查法:實地走訪、考察,與教師、家長、學生談話,并設計問卷調查。③案例分析法:調查分析實施較好的學校的管理模式,吸收其成功經驗。 選擇湖南省綏寧縣為研究對象,主要考慮到地域因素,另外,本團隊有兩人就生長在此地,對周邊環境頗為熟悉,特別是對該地區的教育發展狀況比較了解。選擇在此地做調查,訪談容易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也比較豐富。綏寧縣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南嶺山脈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脈南支的交匯地帶。境內以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崗地、溪谷平原多種地貌。南、北、東三面高山環抱,中部縱向隆起,地勢高低起伏,變化多姿。森林資源蓄積量居全省之首,因境內森林茂盛,山奇水秀,被譽為“神奇的綠洲”。由于這一地域原因,在對偏遠山區撤除教學點后,寄宿制成為偏遠山區學生的選擇。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湖南省綏寧縣的100名農村寄宿小學生為研究個案,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對相關學校進行走訪與觀察,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男生42人,女生58人,其中一年級學生32名,二年級學生15名,三年級學生23名,四年級學生30名。 通過對綏寧縣農村寄宿小學的100名學生進行生活與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從學生的角度展現了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山區寄宿學校凸現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方面 :山區寄宿制學校一般設在條件較好的鄉鎮地區,無論是從環境方面還是硬件設施方面來說都是以前農村地區教學點無法比擬的,但是同時學生所面對的環境也相對變得復雜起來,而且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誘導。而且缺少父母的督促,他們很容易放松對自己學習上的要求,迷失方向。根據我們的訪談大多數寄宿學生的成績不如以前,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又缺少父母的督促,學習成績有很大的退步,從以前的尖子生變成了“差生”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關注。
2、生活方面 :剛剛遠離父母的寄宿學生,對生活環境的轉變一下子不能適應過來,如果缺少學校的正確引導,他們很容易受不良的因素影響,而誤入歧途。而且由于是山區,學校的生源地區跨度較大,環境語言也有一定的差異,地區幫派,以大欺小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做好對寄宿學生生活方面的管理是寄宿制學校的一個重要職責,這些寄宿學生大部分還沒有完全的自理能力,這就需學校特別的關注,教師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他們,從吃穿住行各個方面來嚴格要求,使學生感覺就像在家里面,時時刻刻感受到溫暖。另一方面,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學校,如何安排他們的課余生活也是學校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調查顯示,42%的學生表示,晚上上廁所會很害怕;17%的認為有時害怕,有時不太害怕;只有41%的學生表示不害怕。 另外在學生的住宿環境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從我們調查的一百名學生來看,33%的學生住在6~10人一間的宿舍里,28%的學生住在10~15人一間的宿舍里,39%的學生住在15人以上的宿舍里,這樣的住宿環境如何保證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下面的圖示2更清楚直觀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住宿條件。 如此多人間的宿舍過擠,易引發矛盾,78%的學生表示有時鬧矛盾,5%的學生會經常鬧矛盾,只有17%的學生從不鬧矛盾。 在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比較少,可能因為是農村孩子, 68%的學生換下來的衣服都是自己洗,只有32%的學生帶回家洗。
3、心理方面 :寄宿學校一般實行的是封閉式的管理,而這些學生又年齡尚小,他們剛剛離開父母,會因為經常性的想家而孤獨、寂寞,把自己封閉起來,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很多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甚至好幾年都不回家,這類學生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誤入歧途等等,這些問題也都值得寄宿制學校關注。根據調查有45%的學生很想家,53%的學生有時候想家,只有2%的學生表示不想家。而且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關注程度也不夠,我們的調查顯示只有10%的家長每周至少一次去看望孩子;68%的家長有事才去學校,13%的家長去過幾次,9%的家長從來沒去過學校。這些學生大概6~11歲,他們這么小的年齡遠離父母,住在十幾人的宿舍里,這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呼吁學校和家長都能重視起來,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4、在安全方面 :首先,許多的山區寄宿小學住宿條件差,住宿所需資源配備不足、住房擁擠;其次,山區寄宿小學餐飲不衛生、食物嚴重缺乏營養這易導致學生生病。最后,學生節假日返家路途遙遠,年幼的小學生在路途中沒有安全保障存在安全隱患。這些安全問題處理不好,很容易造成悲劇的發生。根據調查學生來回學校只有6%的學生是家里人開車接送,而且這些車大多為農用車,或者是貨車;74%的學生是走路,他們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遙遠在一兩個小時以上;20%的學生時遇到車就坐,沒有就走路;學校或村里專門有車接送的是0%。這樣的環境給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在學校食堂伙食方面 ,學校也做得不盡如人意,這些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時候,給他們提供衛生可口的飯菜是每個學校必須要做到的,但是根據調查2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飯菜還行夠吃;18%的學生認為不好吃,5%的學生認為飯菜不夠吃;45%的學生認為飯菜有時候好吃,大多時候不好吃;22%的學生認為飯菜有時候夠吃,有時候不夠吃。而且飯菜的質量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在環境衛生方面也做得不太好,學生食堂大多是由當地的村民承包的,他們沒有相關的衛生許可證明,也沒有按照物價局的統一規定來收取費用,這些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威脅。
人身安全方面,學生的人身安全是住宿學校始終如一的管理重點。他們才剛剛走出父母的“襁褓”,對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都是陌生的,而且由于外界環境的誘導,他們很容易誤入歧途。打群架、頂撞老師、欺負同學的事時有發生,如何讓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環境,尊敬師長,尊重同學、健康快樂的融入到學校的生活環境中去,對學校,家長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當然學校校舍、體育設施等也對學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脅。
交通安全方面,根據調查學生來回學校只有6%的學生是家里人開車接送,而且這些車大多為農用車,或者是貨車;74%的學生是走路,他們走的基本上都是山路,且路途遙遠在一兩個小時以上;20%的學生時遇到車就坐,沒有就走路;學校或村里專門有車接送的是0%。這樣的環境給學生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四、建議及對策
通過對當地政府、寄宿學校、學生家長、學生本人的實際走訪調查,我們對改變農村寄宿小學現狀提出了以下建議及對策,希望我們的建議及對策能給處于困境中的農村小學以幫助,使這批小學生能像其他小學生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遠離父母的寄宿學校感受到家的溫暖。
1、安全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國家為實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制定的具有特殊保護作用的法律。其中很多措施都是由學校來實施的。安全工作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創造良好育人環境,確保青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人們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學校是寄宿學生的港灣。學生寄宿學習,安全第一,學校就必須給他營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生活、學習環境。
(1)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一方面對學校的校舍,設施和設備,體育、實驗器材應特別注意其安全性能,安全標準應比一般的場所要高,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其組織管理規范應更為嚴格,且適合未成年人的特點,易于操作和遵守。對于校外團體和機構為方便師生學習和生活,提供和安裝的設施設備更要注意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對用于學生的食品,其安全標準和準入條件應更為嚴格,監督機制應更健全。學校小賣部需有衛生許可證,采購和出售食品必須符合衛生要求,采購食品時應檢查供應單位有無衛生許可和安檢證明。學校自己加工食品、飯菜提供給學生,必須保證所用器具、加工、出售環節符合有關操作規程和衛生要求,否則,造成學生傷害,學校就要承擔全部責任。
(2)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住宿的管理,特別是要根據山區寄宿小學的特點、山區的經濟狀況、學生的家庭條件、山區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來改善和加強管理。要制定良好的宿舍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使學生從小形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有良好作息時間過有規律的生活。同時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活動,例如評文明宿舍,讓學生積極參與并獎勵先進,鼓勵后進。形成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把宿舍創建成充滿活力、充滿愛意的溫馨式家庭。讓山區小學生能在這“家庭”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要充分發揮各團隊的積極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可以在山區小學組成少先隊這一學生團體,讓學生中的少先隊員起帶頭作用,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與同學相處、學會如何生活得有條理。
(3)在學生上學放學回家路上的交通安全,學校也應給于高度的重視,要么學校自己購買符合有關標準的校車接送學生,要么學校與當地政府部門聯系,請當地政府派專門的車在一定的時間內接送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安全到家,安全到校。總之,我們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安全,使他們高高興興上學去,安安全全回到家。
2、身心健康方面 ,山區寄宿小學的許多學生是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年幼的他們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寄宿制學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離開家庭,入住學生,過上集體生活,難免不習慣,他人,有想家的思想情緒。
(1)寄宿學校學生所處的環境是封閉式的,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更需要和關懷。基于這種情況,學校要更加關注學生。對他們情緒上的微小變化,也不容忽視。一旦發現情況便及時找學生談心,必要時可作一定的心理疏導。讓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另外,山區寄宿小學還有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他們比其它學生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學校及老師傾注更多的關懷和愛。經常找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問題和困惑讓他們及時走出困境。在平時的工作中,處處以愛心去關心他們、體貼他們。在生活上,要經常給他們以關懷,要為他們營造健康、和諧、充滿愛意的生活環境。在學習上,要對優秀生和后進生一視同仁。鼓勵優秀生幫助后進生,這不僅有利于增進學生間的友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思想上,老師要致力于幫助他們消除自卑、孤僻等不良的心理狀態,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熱愛同學。同時要注意到年幼的學生很多都對老師有畏懼心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關心。絕對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他們談話,要讓他們感覺到教師和他們是平等的,讓他們愿意和教師談心,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2)山區寄宿小學大多實行封閉式管理,這使得學生的活動空間變小,生活易變得單調乏味。因此,學校要關注學生的課外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一方面,課外活動能讓學生熱愛學校生活,另一方面,豐富的課外活動有利于發現學生的特長和潛能,讓他們能正確認識自我。
寄宿制中小學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倍受重視。而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對寄宿制中小學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握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3、學習方面 在學習上,多表揚、多鼓勵,以欣賞的心理關注他們的點滴進步。在集體活動中可開展一系列“我相信,我自信,我可以”的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要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自立能力。學校可以開展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生活能力的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以高他們的適應能力,讓他們能夠在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的情況下能健康快樂地生活。與此同時還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情緒波動,并輔助以相應的心理輔導,保證他們能健康地成長。為了確保讓山區寄宿小學的學生能安心學習,政府一定要改善山區小學的教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對貧困學生,留守兒童政府要給予相應的補助以使他們的生活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山區寄宿小學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使每位適齡兒童和少年能夠健康成長并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綜上,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背景下,我們應該關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秉持科學發展觀,從學校的制度建設、文化建設以及安全管理等各個方面,為農村兒童創造盡可能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農村的適齡兒童不僅有學上,而且可以上好學。在本次調研中,雖然本團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本團隊將繼續關注相關信息。
參考文獻:
(1)同芳娥.西部農村寄宿學校的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朱霞桃.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
(3)農洪江.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管理不容忽視[J].貴州教育,2006.
(4)葉敬忠,潘璐.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7 .
(5)鄧悅.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07 .
(6)楮衍香 王勇。寄宿制中小學學生心理問題探因 湖南教育2006年12月號 .
(7)郝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河北教育2008.7-8 .
(8)段燕.觀點教育縱橫 江西教育 .
(9)周楠楠.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管理問題及對策 現代教育科學,2010年02期.
溝域經濟發展背景
山區問題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研究課題,山區特殊的地理或者自然障礙,使之在經濟上要與其他地區完全融為一體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如何在保證山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利用山區的資源優勢,加快山區的經濟發展,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面臨的一個難題。近年來,隨著山區生態建設質量的不斷提高,山清水秀的優美環境與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催生了北京以及許多城市山區遍地開花的民俗旅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區逐漸找到了一條保護生態與增收相統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點線面成片的區域形經濟發展的路子。發展溝域經濟已經成為北京都市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所謂溝域是指從區域的視角審視山區發展。溝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理論的實踐,區域經濟的所有理論成果將成為指導溝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依托特殊溝域,建設一批內容多樣、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帶,進而形成溝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理論。
溝域經濟是指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充分發掘溝域范圍內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跡和產業資源基礎,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對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發展進行整體科學規劃,統一打造,集成生態涵養、旅游觀光、民俗欣賞、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科普教育等產業內容,建成綠色生態、產業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鮮明的溝域產業經濟帶,最終達到服務首都和致富農民的目標。
二、溝域經濟的發展特征
2.1北京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
北京溝域依托其自身資源條件、產業基礎、歷史文化,形成了三種十類的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2.1.1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旅游為龍頭,帶動溝域內的農業、工業和物流等產業發展。
這類山區溝域內資源富集且品位高,依托這一資源優勢,推進溝域內自然景觀建設,按照國家標準提升景區檔次。以現有的自然風光和相應景點為核心,對溝域內的產業進行合理配置,建成以旅游為龍頭,其他產業和生態協調發展的溝域經濟帶。
2.1.2都市型現代農業驅動型模式
都市型現代農業驅動型模式是以建設都市現代型農業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為動力,驅動高度關聯的三次產業不斷融合,建設農游結合的溝域經濟。
這類山區溝域是以開發溝域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為目標,應用標準化,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產生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滿足首都市場多樣化消費需求。同時,通過對農業產業和農產品深度進行開發,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和農業產品加工業,并通過產業聚集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形態壯大溝域經濟。
2.1.3生態修復與重建型模式
生態修復與重建型模式是基于北京山區生態涵養和水源保護區功能定位,針對區域內大面積的廢棄礦場,運用生物技術和工程手段,積極開展生態治理修復,建設生態修復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態產業基地,由此促進溝域經濟轉型和發展。
對于這類山區的廢棄礦場,可以通過生物措施(植物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挖魚鱗坑、修筑攔淤壩合谷坊等)和農藝措施(橫坡等高耕作、立體種植等)進行治理,是溝域開發生態型替代產業的前提和基礎。
2.2北京溝域經濟的發展特點:
溝域:從特色的視角審視山區發展。
2.2.1成功特點:
(1)極化效應
由若干知名度高、新引力強的龍頭產業點,形成超強客流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溝域經濟實現增長的關鍵就是通過擴散效應將整個溝域內經濟連為一體的基本依托,積極培育溝域的支柱產業。
(2)點軸發展
生態道路或河流將每個產業點及周邊區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產業內涵更加豐富、功能更加齊全、相對獨立而又完整的區域經濟。
(3)三產協調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互動、互促、融合。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可以促進和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同時,旅游業不僅對于第三產業中的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銷、旅工農、科工貿的產業結構,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融合,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提升。
2.2.2現狀問題
(1)差異化較低
資源無明顯差異,缺乏資源唯一性和壟斷性。尋找產業發展的突破點是溝域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問題。
(2)設施層次較低
項目設施、旅游接待設施較為簡單、層次較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溝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溝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由于目前的山區旅游業形態自由,層次低,因此,很難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3)市場對接不力
物質、非物質產品推廣不足,與目標市場對接不暢。由于農民的生活生產和城市居民的差異較大,雙方在思想上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目前溝域經濟的發展與市場對接不順暢。
(4)文化發展不足
文化營造停留在山區農村層次,缺少區域特質文化或新興文化植入與培養。文化創意需要結合城市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挖掘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然而,目前的開發模式,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農村層次,甚至對于文化開發的關注非常的少。
2.3溝域經濟模式的發展和改進(從傳統山區到第二代溝域經濟的蛻變)
2.3.1傳統山區農村
傳統山區農村的經濟發展模式:由于山區農村人多地少,基礎設施薄弱,人民素質較低。大部分生產只能滿足當地的基本的需求,因此,大部分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只留下的少量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
2.3.2第一代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以國家認定的景區為龍頭,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提升休閑旅游業發展水平和產生培育層次,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形成輻射面較大的經濟區。同時,通過對已有的鄉村旅游資源的提升和整合利用,發揮其周邊優質景點的聯動作用,打造一個品牌化的鄉村旅游(以農家樂為主)示范區。
2.3.3第二代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通過對于第一代溝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分析,對于溝域經濟的資源、背景、模式的重新審視,挖掘其具有獨特創意的物質文化特色,推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溝域經濟發展體系,通過農業發展協會等組織打造溝域經濟品牌的實體平臺,促進雙方市場的對接。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區域特色文化的宣傳發展。形成兼具山居良好環境文化特質和城市生活便捷特征的空間環境,并通過與城市的聯系形成具有城市功能區特質,具有城鎮化的發展水平的溝域經濟區域。
第二代溝域的主要內容為:滿足城市生活需求的設施條件,如,衛生條件、信息條件、交通條件、餐飲條件、醫療條件等;體現山區或鄉村特色的風貌環境,如、清新空氣、山水景觀、自然環境、健康食品、淳樸民風等。
2.3.4小結
從第一代溝域的“龍頭景點+農家樂”到第二代溝域“城市功能區+城鎮化”如何突破差異化較低、設施層次較低、文化發展不足,如何突破第一代溝域的瓶頸問題,如何讓將第二代溝域經濟的發展模式怎么樣與第一代的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怎么樣將更新的發展模式更好的融入到農村城鎮規劃中去,這些都是在新的溝域發展規劃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北京靜之湖溝域經濟發展規劃探索
3.1靜之湖項目概況及現狀
靜之湖距離北京五環25km,距離昌平中心城區18km,距離小湯山鎮8km,距離興壽鎮城關鎮3km。興壽鎮鎮域面積157平方公里,山場面積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200畝,下轄30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功能定位:“昌平新城產業拓展區――東北部重要的生態和水源保護區,民俗旅游基地,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靜之湖度假村的市場以及客戶群體相對狹窄,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相對閉塞、度假村周邊配套不足等問題對度假村的推廣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度假村現狀由村莊、桃峪口水庫、桃峪口村莊以及桃峪口林地組成的。
村莊:對外依賴度高,村莊內部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社會就業形勢變化或者自然條件變化,將會給桃峪口村帶來極大的影響。
桃峪口水庫:水庫周邊200米范圍劃定為二級水源保護區。
桃峪口林地:桃峪口村果林以蘋果種植為主,但是果品產量及品質不高。為桃峪口村帶來的附加價值較低。
3.2項目區溝域經濟發展模式探索
3.2.1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
由于靜之湖的現有資源――溫泉度假酒店,以及現有的旅游度假資源,根據上述溝域經濟發展模式看,此區域發展溝域經濟考慮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為主要發展模式,通過探討北京市政府、昌平區政府、興壽鎮鎮政府、地產開發商以及庫區農民各方的利益,產生10種措施注入規劃設計以及區域管理:
(1)用水安全問題(規模控制、生態技術)
(2)區域形象問題(提升區域形象、拉動區域經濟)
(3)鎮產業發展問題(農民安置、鎮經濟發展)
(4)投資回報問題(激活靜之湖度假村、項目營銷回報 )
(5)農民生計問題(鄉土情結、就業崗位)。
3.2.2靜之湖旅游品牌核心競爭力元素分析
既然以旅游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應打造旅游品牌的競爭力,以實體品牌承載溝域發展、打造具有城市特質的山區空間和具有山區特質的城市空間,實現溝域山區的就地城鎮化,通過三個維度來體現――產品、資源和活動。
產品――溫泉,在北京,以溫泉為主題的度假村、酒店超過150家。
資源――文化,在靜之湖周圍有世界級歷史文化遺產,明十三陵以及銀山塔林。
自然,十三陵水庫、大楊山森林公園以及蟒山國家森林公園。
活動――?空缺――這也是靜之湖旅游規劃得以延續的內在核心動力,也是第二代溝域(――打造實體品牌效應)經濟發展模式的突破口。
綜上所述,靜之湖面臨的優劣勢分析――優勢:當地開發意愿、自然條件基礎;劣勢:核心競爭力缺失、區域開發的限制;機遇:周邊產業發展、溝域發展背景;挑戰:未知的市場、同質化競爭。
3.3靜之湖溝域經濟發展規劃
3.3.1靜之湖區域周邊特征
靜之湖周邊的產業集群:靜之湖周邊有昌平高新技術開發旅游服務等產業、順義現代制造業空港物流業和懷柔國際交往休閑娛樂生態旅游。
周圍產業的特征,高新科技人才集聚,高新科技公司集聚。
面對這樣的高端人群,應該用怎樣的一種方式引導他們來靜之湖度假村,用什么樣的方式吸引他們流連忘返?并且從中釋放壓力,放松心情?成為靜之湖度假村的潛在客戶。
3.3.2昌平區旅游市場分析
2009年昌平區旅游業收入385865.9萬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住宿業、旅游商業、旅游區(點),住宿業和旅行社應該成為發展旅游業投資重點。
面對這樣一個比例,怎么樣發揮這比重最大的行業,并且讓他們的存在別具一格?既能使所有人都有能力享受,又不失最重要的特色呢?
靜之湖――一個周邊產業集群,景點林立的新興溝域,怎么樣才能利用好它周邊的環境,將這些資源為己所用,而又能脫穎而出?
3.3.3溝域經濟發展的商機與規劃相結合
――經營項目:拓展培訓項目
由于靜之湖周邊產業集群,聚集的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新科技公司,在那里面的都是高端人才以及精英群體,而這些群體往往有著同樣的特征,工作壓力大、休息時間少、生活工作依賴網絡,缺乏歸屬感以及渴望打造核心團隊,所以他們更需要釋放情緒、全身心的放松以及團隊培訓項目,包括戶外拓展項目以及會議培訓項目。
尋求戰略合作――中國定向運動協會拓展與露營委員會(該協會是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的我國拓展業唯一合法行業組織)共同建立中國拓展培訓標準訓練基地。借助地處北京的得天獨厚的區位,承辦行業會議和比賽與中國頂級戶外培訓機構、管理培訓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綜合培訓實體。
――旅游項目:旅游中樞項目
由于現狀靜之湖現狀周邊除十三陵地區集中大量景點外,其余景點空間分布廣泛;大部分景點內容單調,周邊旅游配套設施水品較低;昌平旅游以景點游為主,游客入住率較低。打造核心旅游項目:
1、符合市場需求的多元化住宿選擇――符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將住宿選擇分為高端(靜之湖溫泉度假酒店)、中端(知名連鎖(快捷)酒店)、低端(標準化農家院)以及體驗住宿(DIY 野營區)。
2、與旅行社合作,增設區域旅游線路――通過新游線的設計,將原本單調的個體景點進行重新組合。從而豐富近郊旅游內容和提高酒店住宿率。
3、提供區域便捷交通服務――便捷的汽車租賃服務以及開辟景區免費班車。
4、提供區域旅游信息與服務
四、總結
溝域經濟對于山區的發展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發展歷經的三大階段使得山區建設發展日漸成熟,而對于以旅游帶動型溝域經濟發展模式來說,增強山區本身的競爭力,加強山區的可達性以及吸引力是極其迫切的,通過對溝域本身和周圍資源的分析,利用周邊可以利用的資源,把競爭力化為發展動力,結合現有的資源以及有待挖掘的特色,打造全新的溝域山區名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