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18: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端農業發展的思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各路資本為何在經營主業的同時熱衷跨界農業?雖然這背后不排除有“一公斤鋼材價格抵不上四兩豬肉”的無奈,但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看,更多的應當是受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鼓勵,對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持續看好,讓他們不愿錯過這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投資機會。而且,從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歷史看,當農業發展到較高水平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的進入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蒙陰縣大力實施新農村繁榮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經濟合作社為依托,以農業提質增效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基地化、產業化發展,努力建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2],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有力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蒙陰縣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6384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50個,種養大戶4684個。全縣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和示范小區328個,面積30800hm2,注冊農產品品牌51個;創建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148個。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有的村歷史欠賬多,資金短缺的矛盾比較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存在著建設改造緩慢、維護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問題。對一些水毀工程,因為資金短缺修復進度緩慢。另外,由于上級支農資金多頭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鹽的現象,資金使用效益沒有充分發揮。
2.2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偏低
據了解,當前蒙陰縣農民主要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協會、村兩委等提高組織化水平,處于“低、小、散、弱”的狀態,農民群眾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給統一種養品種,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經營造成很大困難。前幾年,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一哄而上,雖然在水利、養殖、種植、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組建了1650多個合作社,但有數量無質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換換牌子,真正發揮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不高
近年來,蒙陰縣雖然大力推行果品標準化生產,但是統一技術、統一農藥、統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鄉鎮與鄉鎮、村與村、戶與戶之間不平衡,果品質量差距很大,高檔果、精品果少,中低檔果品多。在銷售環節上,有些果農存在比較嚴重的投機思想,果品分級不嚴,把低檔果品摻到高檔果品中賣錢,更沒有統一包裝和品牌,直接影響了蒙陰果品的的質量和檔次。
3幾點思考與建議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密結合蒙陰縣農業、農村工作實際,按照“一園一社三對接”的工作思路,發揮蒙陰自然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優勢,做好結合文章,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3.1大力發展農業精品示范園
牢固樹立精品意識,以生產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高端產品為目標,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高起點規劃建設,高標準管理培育,千方百計向上級爭取農業項目扶持資金,做到科技、項目、效益向園區聚集,發展精品農業,創建精品園區。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園。二是畜牧養殖示范園。調整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以雞、鴨、豬、牛等畜禽養殖為重點,培植像玉皇山養雞、魯南種豬、德勝兔業等一批典型示范養殖場,建立集科學化、集約化、規模化于一體的科技養殖示范園。三是黃煙精品示范園。積極探索農場化的生態黃煙種植模式,發展標準化黃煙生產基地2000hm2,抓出1個667hm2、3個333hm2以上的黃煙精品示范園區。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園。以蒙陰街道、垛莊、高都、聯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為重點,發展6個533hm2以上無公害花生示范園、3個67hm2以上的無公害蔬菜示范園、4個333hm2以上的標準化板栗示范園。
3.2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載體帶動作用
要進一步“規范、發展、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潛力大的合作社,進行重點幫扶,擇優培育,發揮其帶動載體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轉包、互換、租賃、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發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園和黃煙農場,推進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二是搭建農資供應平臺。對入社社員實行統一農資采購,降低價格成本,保證農資標準質量和使用效果,杜絕“假種子、假化肥”等坑農害農事件發生。三是搭建技術指導平臺。在果品、養殖、蔬菜等不同類型的合作社中,專門培養出一批農業技術專家,對社內各個成員進行定期上門技術指導和幫扶,提高科學技術的傳播速度。
北京農業嘉年華是將嘉年華的娛樂方式融入農業節慶活動中,打造出一個突出農業主題,體現農業生產、生態、休閑、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歡樂農業” 饕餮盛宴。農業嘉年華呈現出的諸多融合功能,已經不僅是農業層面的問題,而是關于一個國際大都市如何發展農業的大課題。
農業功能再思考
“舉辦農業嘉年華到底意味著什么?”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在參觀完第二屆農業嘉年華場館后,面對媒體自問自答,“農業嘉年華不僅要讓市民看到琳瑯滿目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品種,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看到農業能給人們帶來什么。”這已經是牛有成不止一次強調大都市越來越離不開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了。
利用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開幕機會,牛有成特意留下參會媒體,通俗地描述了他對農業“三生”功能的理解,“農業用生態方式傳遞著文化,用生活方式詮釋著鄉愁,用生產方式滿足著消費。”牛有成一邊承認農業在北京經濟結構中比重越來越小的事實,一邊強調著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北京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雖不能控制GDP的速度,但卻能控制GDP的長度,正確地認識北京農業,科學地發展北京農業,事關著首都的可持續發展。”
中華文明數千年傳承下來的農耕文化,重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界萬物遵循四季生長的規律,帶給今天人們的啟示是,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可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更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權衡速度與品質,若要建設一個持續發展、和諧宜居的現代大都市,具有生態功能的農業則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而伴隨著大都市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鄉村的記憶被不斷蠶食,能夠記錄童年鄉愁記憶的,千百年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的農業,雖不是惟一但卻是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
作為北京分管“三農”的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都市型現代農業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僅不應該被人遺忘,而且要以各種方式不斷努力喚起人們的重視。“嘉年華就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用生動的互動體驗告訴人們農業的存在,喚起人們對現代生產生活方式可持續的思考。”
在互動中走向市場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穿行于鋼筋水泥之間的城市一族們,無時不在向往著農業田園的休閑景觀,周末的農業休閑已經成為大都市人群重要的消費方式,如何把北京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經驗復制到更多區域。
牛有成指出,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種植方式不能簡單地復制,可復制的是發展的理念,而這種理念的傳播不能靠一味地說教或者靜態的展示,要以互動體驗的方式讓更多的城市和人群所接受。
這也正是第二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的特色之一。“通過互動體驗,真正感受到了農業諸多有待開發的附加功能,大開眼界!”從四川樂山趕來參加第二屆農業嘉年華的王先生,指著場館內的“蜂彩世界”告訴記者,從養蜂知識的介紹,到與蜜蜂親密接觸,再到蜂產品的展示,讓他印象很深,感受也頗多。“養蜂是一種文化,能把它打造成集觀光、體驗、欣賞于一體的農業,確實很有創意。”王先生想著,以后有機會,也要把自家的農莊打造成這樣的體驗樂園,再擴大規模,引進更好玩、更有趣的農業新玩法,讓樂山也成為玩農業的好去處。
王先生說,自己是一名內科醫生,家里也承包了一個生態農莊,雞、魚、蔬菜,樣樣都有。他坦言,農業嘉年華給他帶來了很多新點子,回去以后,打算將農業與醫學相結合,搞生態農業,生產高端可追溯食品,讓國內的食品更加安全。
事實上,第二屆農業嘉年華設計的農事體驗活動,充分體現了趣味性、知識性、科技性、互動性、參與性的設計原則,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各個年齡階層居民的不同需求。除了采摘各種水果、蔬菜,農事體驗樂園內還為市民們準備了集懷舊、創新于一體的趣味農事體驗活動,農業莊園的經營者和市民們可以親身體驗生物防治、種瓜點豆、草莓授粉的過程,也可以享受農作物播種、成長、收獲等階段的不同樂趣。
以“蜂彩世界”為例,此次打破了首屆農業嘉年華靜態植物展示的傳統,將動態農業融入其中,通過對蜜蜂秘密世界的探索,展示自然界“活”生物中的蜜蜂景觀,讓參觀者可以進行場景體驗和蜂產品制作互動體驗,既可以讓從業者們看到都市型農業的廣闊市場,又讓能消費者了解蜂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
而走出農事體驗樂園,同樣體現互動性、娛樂性的拓展休閑樂園,藤蔓秋千、蹺蹺板、耕犁滑梯、踩太陽、踏水車等6項娛樂設施,以及由“豬兒跑”、“牛兒唱”、“鴨兒游”等動物雕塑布置而成的農事場景,更是讓小朋友、大人們置身于都市田園,在娛樂的同時感受著多樣農趣。
牛有成指出,當今城市人群對兒童的農業科普教育,往往重視教,卻忽視了育,大多數兒童不清楚農產品如何生長、發育,通過農業嘉年華的農事體驗和拓展休閑活動,可以有效補償農業科普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牛有成看來,農業嘉年華的互動體驗是把農業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結合起來,讓兩者直接見面,是農業在大城市走向市場的一種重要方式。
向技術要效益
在參與性、互動性盡顯的同時,第二屆農業嘉年華的知識性、科技性氛圍同樣濃郁。
熱儲能式立體草莓栽培技術、新型H型支架式草莓栽培、精準水培甜瓜技術、電解功能水、蔬菜嫁接機器人、黃瓜采摘機器人、二氧化碳發生器、迷霧技術……每個日光溫室內,市民不僅可以通過展示牌了解科技的基本知識與運用過程,還可以直觀地看到科技在實際種植中的應用,知識性與科技性緊密結合。
據了解,僅在主辦方昌平最具特色的草莓科技博覽區,就展示了10余種國際領先的草莓種植新技術,以及電動卷膜器、植物生長補光增溫燈、土壤電滅蟲機、負壓吸蟲機、植物聲頻發生器等現代化農業機械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前段時間視察北京時,特意提到北京發展農業一定要節水,而要做到節水,科技支撐就是必要的手段。”牛有成坦言,北京的都市型農業盡管在全國領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不僅體現在節水、節能等技術的應用上,而且在產量、品質上也有提升的空間。
在牛有成看來,盡管北京的都市型農業已在全國領先,但農業效益不高仍然是北京農業發展的短板,同樣也是農業增長的空間。牛有成對媒體表示,通過農業嘉年華的平臺,政府就是要告訴人們,只有通過科技支撐,利用現代化的裝備,運用新品種新技術,北京的農業才能更加節水、節能、高效,產出的經濟效益才會更高。
實際上,數百年來,衡量農業的產出率主要以畝產價值來計算,大田農業時期,北京農業的畝產以百元計算,之后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畝產達到了數千元,如今,隨著都市型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北京農業的畝產已經達到了萬元。
而之所以農業效益連年突飛猛進,除了有科技支撐的重要作用之外,牛有成認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強調的市場導向亦是關鍵,“傳統農業是以市場需求和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具體到都市型現代農業,兩者是分開的,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農民增收為落腳點,要求從業者必須先研究市場。”
在牛有成看來,大城市發展農業,面對的消費層次很多,特別是高消費群體大量存在,像北京這樣的區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種植能力滿足所有人群,大量的中低端消費應該以外埠供應為主,而北京的農業發展主要以滿足高端消費為主。
(一)旅游根基穩固
旅游業不僅是云南的支柱產業更是優勢產業。云南景觀資源豐富,自然風光旖旎,一些高端的旅游產品線路早已享譽海內外。旅游業的發展已經在云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云南對外的一張名片。發展休閑農業不但可以彌補現有旅游業中景區分散、旅游產品需多元化、旅游資源的替代性不強等不足之處,還可以豐富旅游產品,促進旅游業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會展、教育、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業發展,同時打造各地的土特農產品,開拓更多的服務和產品市場。
(二)生物資源多樣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北回歸線橫貫云南省南部,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764m,是一個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間分布,各類地貌之間條件差異很大,類型多樣復雜,造就了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成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繁衍棲息地。云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藥物寶庫”的美稱,多樣化的生物資源和豐富的農業資源為發展云南休閑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立體氣候明顯
云南地形為高原呈波濤狀,縱橫起伏,高山峽谷相間,斷陷盆地(我國西南俗稱“壩子”)星羅棋布,山川湖泊縱橫。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和金沙江峽谷三大峽谷氣勢磅礴,其中怒江峽谷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峽谷之一。云南不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構成了山嶺縱橫,水系交織,河谷淵深,湖泊棋布的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云南特有的氣候條件,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氣候可以一省兼有,從西雙版納州的熱帶雨林,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的墨江,到滇藏交界的山岳冰川地貌,孕育了多樣化的農業生態環境。農(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生產均能因地制宜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歷史文化富有
“古滇文明”的發現不僅是滇文化起源的記錄,古滇青銅器的存在更為現代人呈現了古代傳統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和諧景象。除此之外云南歷史文化中的爨文化(滇東高原既有盤江便利的水利,又有烏蒙豐盛的牧草,使其在文明發展史上,形成了獨特的農、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詔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豐富多彩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無不伴隨著人們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和各個歷史時期國家農業經濟演變和發展的內容。201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云南元陽哈尼族梯田生態系統是農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是少數民族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旅游開發相得益彰的體現。除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特有的農耕文化、適宜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庫和自然景觀資源、生態和農業資源以外,云南自古以來的茶文化、煙草文化、咖啡文化和中草藥文化等形成了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色產業和文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消費層次的大幅提升和追求,促使休閑消費需求市場日漸增長,休閑農業亟待發展。
二、云南休閑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挑戰
休閑農業在我國發展歷史較短,尚處于觀光農業向休閑農業轉換的時期,存在許多問題。各地涌現出的休閑農業企業類型眾多,其經營模式差別較大且未進行全面的總結和研究。目前云南休閑農業的發展仍處于不夠成熟的起步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從發展的模式看
以“小農經濟”旅游經營模式為基本發展模式,只是簡單地觸及到休閑農業發展模式的邊緣范疇。如近年來涌現了大量以家族式經營為主的農家樂模式,由于分散經營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二)從管理的程度看
云南休閑農業項目還存在著擴張盲目、規劃滯后、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低等問題。現有的一些鄉村旅游景區管理模式依然比較落后,由于盲目擴張等問題使景區內的規劃不夠合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服務水平不到位,然而休閑消費與旅游的差別就在于對休閑功能和服務的較高需求,一旦管理和服務跟不上,將導致游客驟減甚至經營困難的局面。
(三)從投入的力度看
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人才隊伍短缺、特色不突出等。一些處于偏遠山區的農區保存著較好的“農”味,但這些地區的道路交通比較差,基礎設施條件嚴重影響了這些農區資源優勢的發揮;同時,財力、人力、物力的匱乏制約著休閑農業規模的發展。
(四)從品牌的培育看
農業旅游營銷方式單一,宣傳促銷力度不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不高。云南具有較多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和資源,但是由于品牌塑造和培育的力度不夠,沒有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媒體等大數據時代下的傳播渠道和手段進行宣傳,在打響云南休閑農業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上還需做足大量的宣傳和營銷功課。
三、發展云南休閑農業的建議
(一)加強和重視政府的扶持作用
一方面通過政府的專項資金扶持、在休閑農業項目上給予貸款等優惠政策,以解決休閑農業建設和發展所需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嚴格管理農業旅游項目申請、規劃設計以及可行性評估,以促進云南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
(二)制定標準限制和規范管理
一個行業是否可以健全發展關鍵在于是否有其行業標準和完善的法律法規。國外休閑農業的發展十分注重休閑農業用地、服務設施、文化條件、公共基礎設施、從業人員資格考核。通過訂立標準和法規,休閑農業才會得以有序地發展。
四、對發展云南休閑農業的思考
(一)重視農業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倡導生態文明建設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我國農業旅游發展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技術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跡明顯,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等現象,以及舍本逐末、過分放大農業休閑旅游功能而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生態功能等現象。因此,云南休閑農業的發展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農業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一方面,進行農業旅游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另一方面,綜合考慮生態農業和林業建設問題,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對野生動植物的干擾破壞,同時降低農業旅游對農村地區的污染。
(二)發揮農業、旅游產業協同效應
農業、旅游業都是云南的支柱產業,農業旅游發展必須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做到“以農為本,以旅促農”,以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為核心,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學化,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和特色作物生產,既滿足人們對無公害食品的需求,又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綠化、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從而提高現代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獲得農業、旅游的雙重效益。
(三)培育農業旅游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內涵
云南不僅擁有多樣化的自然生物資源,還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民族文化,為休閑農業的發展注入厚重的文化內涵。個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成為云南休閑農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97
1 現階段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受各種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現階段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采集氣象信息遲緩。由于氣象變化無規律可循,變化無常,因此氣象信息服務具有十分突出的時效性,但是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氣象信息無法及時傳達至農戶處,大大降低了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導致農戶在嚴重的自然災害到來之前無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農業氣象服務對象單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大大豐富的農業的生產結構,農業生產不再集中于糧食產品,還逐漸向著農林牧漁等農副業方向發展,但是現階段農業氣象服務對象還十分單一,服務對象仍然以糧食作物為重點,無法適應現代農業多元化、全方位的要求;農業氣象信息針對性不強。我國的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在氣象預測方法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比如無法提供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種類等,氣象信息針對性不強直接影響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實用性。
2 新形菹綠嶸農業氣象信息服務有效性的策略
針對我國現階段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的有效性:
細化服務內容。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到了一個特殊的轉型期,農業氣象服務也迫切需要進行改革,才能更好的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部門、氣象部門要以現有的氣象觀測站網為基礎,對氣象信息服務內容進一步細化,增加新的服務站網及觀測項目,兼顧農業及農副業等項目的觀測,包括林果業、水產養殖業、畜牧養殖業等,以滿足越來越多元化的農業發展需求。農業氣象部門也要針對農業生產前、生產中及生產后各個階段進一步細化氣象服務,特別是在新增的農業經營環節,建立一個科學的、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科技含量。氣象部門要時刻關注社會科技發展動態,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引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成果,比如GIS技術可大大提高氣象服務的準確性、有效性;而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氣象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以對農業生產、發展起到指導作用。農業氣象部門要進一步拓展氣象信息服務的信息傳播渠道,針對本省、本市、本縣建立專門的農業氣象服務網站,及時、更新農業氣象預報信息;還可以與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相結合,迅速傳達農業氣象信息,特別是突發災害性天氣信息的傳達,以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此外,還可以用短信的形式直接向農戶傳遞氣候信息,開通免費的氣象信息服務,在關鍵路口、人流集中地安裝電子顯示屏,徹底解決氣象信息傳遞“最后1公里”的問題等。
完善農業氣象監測預報技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建設現代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以更好的適應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的布局與發展,從各個方面健全農業氣象觀測網絡體系,結合GPRS定位技術、衛生遙感技術,完善農業氣象服務指標體系,促進農業穩定、健康的發展。積極開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建立氣象站、氣象哨,提高氣象信息傳送的時效性;在農村地區建立一定數量的遙測氣象雨量監測點,加強氣象預報服務的針對性。還要加強對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及控制,做好災前預警、災中跟蹤及災后評估等,以減自然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提高農業氣象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要積極引進高端的氣象人才。現階段我國農業氣象服務隊伍無論是綜合素質還是專業素質均相對較低,引進人才是提升氣象服務隊伍整體素質最迅速的途徑,氣象部門要與政府部門合作,引進技術性強、專業能力高的人才;采取科學的培訓制度。除了引進人才外,正規的培訓也是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重要途徑。政府、氣象單位可以聯合聘請專家學者到單位部門進行講課,使得農業氣象服務人才有機會接觸更先進的理論知識;采用科學的考核制度,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人才培訓的有效性;提高業內的待遇水平。農業氣象服務人才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業待遇低所致,因此政府部門、氣象單位要采取措施改善人才的薪資福利,以保證人才隊伍的穩定性與專業性。
3 結語
農業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氣象部門不僅要加強農業氣象服務工作的認識,還要正視現階段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細化服務內容、完善農業氣象監測技術、提高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的科技含量,加強人才培養,農業發展更高質量、更準確的氣象信息,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各地農業發展迅速,體量大,種類多,但是也存在經營者不注重品牌培育,出現品牌多,名牌少;不注重標準打造,出現質量參差,優劣難辨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有必要加強特色效益農業的品牌化建設,打造自身質量體系標準,促進特色效益農業做大做強,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一、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特色效益農業品牌是指農業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識別其農產品或農業服務項目,并使之與其它同類和類似農產品或農業服務項目區別開來所使用的具有顯著特征的標記。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的過程,就是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過程。農業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
(二)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必要性
1. 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推進農業品牌化工作,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2. 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是實現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名牌農產品,有利于拓展農產品市場,促進農產品消費,促進優質優價機制的形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 推進農業品牌化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重點培育和打造農業名牌,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市場吸引力、社會影響力,有利于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品牌農產品。
二、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困境
(一)品牌建設資金投入不夠
特色效益農業的品牌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基地建設、配套設施改善、品牌打造和宣傳上對資金的需求加大,且效益顯現還有一個過程,投入產出效果短期不明顯。所以政府專項資金投入有限,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主體也難以有較大投入的積極性,對科技研發推廣、成果轉化、品牌發展推動作用有限。
(二)對科研技術重視不夠
目前很多市場農產品優質不優價,無論認證與否產品都可以進入市場,導致企業參與三品認證的積極性不高,不愿在科技研發、標準打造等方面進行投入,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品牌產品包裝設計檔次不高。
(三)政府政策支持落實不夠
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需要流轉大量土地,由于政府在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尚不全面、不夠完善,部分流轉土地的農民覺得自己的收益不明顯,跟企業發展不對等,導致土地流轉變動大、矛盾多。企業處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也不愿加大資金投入,不愿完善基地建設和配套設施的改善,更難以投入資金對品牌進行打造和宣傳。
(四)品牌打造專業人才不夠
目前農產品數量逐年增多,但大多集中在生產鏈條的初級階段,缺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條上的中高端品牌的打造和建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專業的品牌建設和管理團隊,缺乏相關主業人才,難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自己的產品標準體系和耳目一新的品牌價值。
三、推進特色效益農業品牌化建設的對策
(一)增強生產經營者的品牌意識,加大技術培訓力度
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廣播、科技下鄉等形式,積極宣傳發展較好地農業品牌,宣傳農業品牌化建設對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引導廣大農業經營者轉變生產經營觀念,形成示范效應。多角度開展培訓和交流,邀請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經營者、專業協會在區內、區外參觀,學習農業品牌建設先進經驗,并邀請專家、同行進行業務培訓,對實用技術、技能知識、市場經濟等進行交流探討,形成互相帶動的良好發展局面。
(二)創新效益農業發展模式,打造精品化產業
完善品牌企業+基地+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牽動農戶型等發展組織模式;創新利用外援、招商開發、包裝農產品模式;創新定制、包銷、直供等市場營銷模式,以各種創新模式保障效益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突出龍頭效應,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依靠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深入挖掘一批特色農產品,逐漸形成品牌并延續產業鏈。
(三)推廣現代技術進企業,發展高效農業品牌
加大人才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推廣的力度,加快現代裝備對農業發展的武裝,依靠科學技術提升農產品價值,使農業技術成為實施農業品牌化戰略的新亮點。嘗試引進新品種,豐富產品種類,廣泛應用現代技術裝備,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注冊商標、培育品牌。發散思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帶動傳統農業升級,依托淘寶、中國農產品交易網、農寶網等網絡手段拓寬銷售渠道。
(四)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品牌價值
組建專業的品牌建設管理團隊,有效分析市場需求,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設方案。同時,加大品牌包裝、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博覽會、展銷會、招商會、網絡營銷、專題報道等形式,開展農業品牌整合宣傳,提升公眾對品牌形象的認知度和美譽度。廣泛運用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等現代物流,增強信息溝通,搞好產銷對接,不斷提升品牌價值。
(五)加強品牌農業與旅游景點合作,打造互利共贏局面
在建設好效益農業品牌化開發、建設的同時,根據區域分布,結合各地旅游路線,形成“農業觀光+旅游產業”為一體的合作機制,建立滲透融合體系。特別要聚合旅游業發展的“吃住行、游玩購”六大要素,在旅游產業中滲透品牌農業的“吃特色、住農家、購農產品”三大要素,逐步形成“以游興農,以農促游”格局,打造吃住行娛購一體化的鄉村休閑旅游模式,推動產業鏈相關企業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石昌佳;品牌建設 從不嫌早[J];廣告人;2010年02期
[2]許指霞;關于推進天臺農業品牌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 2011年13期
[3]李中良.吹響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號角[N].長春日報.2011-09-19.
梅州站雖是廣東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全省片區的第一站,但推薦會的火熱程度儼然進入,梅州的金柚、平遠慈橙、蕉嶺蜂蜜,潮州的佛手果、鹽雞翅,汕頭的橄欖菜、獅頭鵝,揭陽的普寧青梅,河源的白花油茶、板栗等,各品牌農產品有著群雄逐鹿的勢頭。粵東地區的山貨、海貨和各地特產等在品牌推介會上賺足了眼球。
粵東山貨很給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說粵東的“山貨”好,歸根結底是這里青山綠水的功勞。當驅車由廣州出發進入河源、梅州地段時,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連綿的青山綠水恍若一幅巧手天公繪制的大型山水畫,新鮮的空氣、適宜的溫度、良好的光照、清新的水源、覆蓋率極高的森林和極少的工業,給了粵東山區一片凈土。原想著山區地帶的農業經濟一定會稍有遜色,應帶著些許鄉土氣息,不曾想,在梅州市大鑫豪客都特產超市(金葉店)的推薦會現場品牌農產品展示中,這些粵東山貨非但不土氣,一些優質“山貨”還有點高、大、上的范兒。就連見多識廣的媒體團,也是不停地品嘗和詢問。“廣東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活動”對粵東“山貨”的知名度無疑有著進一步拔高的重大作用。
科學養出“金”雞蛋。“我們的雞蛋中富含亞麻酸和DHA”,來自河源某企業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女推介員,向前來觀看的媒體記者進行介紹。聽說過亞麻籽食用油中含有亞麻酸,但雞蛋中含有亞麻酸營養成分還是首次聽說。推介員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在喂養雞的過程中在飼料里加入了亞麻籽成分。同時這位推薦員一再強調,“希望你們媒體多宣傳,像河源、梅州這些以農業發展為主的山區地帶,更應該提倡以養殖業反哺種植業,這樣才能真正減少農民對化肥的過度依賴,綠色養殖產生的有機肥料可以對土壤進行更好的改良,這樣做我們的山區農業才能綠色循環可持續。”這位推薦員的一席話,讓媒體同行都大跌眼鏡,如此先進的養殖理念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名牌農產品所具有的內涵。
百年培育大個獅頭鵝。推介會的展示現場,有兩只肥肥大大的鵝突兀地站在一角,廣東人最愛吃肥脆油嫩的燒鵝,可這模型有何來歷?原來這是汕頭農業局專程從汕頭拉來的兩只獅頭鵝模型。獅頭鵝是國內最大的肉用型鵝種之一。汕頭市農業局市場與經濟信息科科長陳森勝介紹到,汕頭地區的“獅頭鵝”牌獅頭鵝于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名牌(農業類),該品種鵝具有體型大、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及抗病力強等優點,尤其是有卓越的產肝性能。可以作為生產高檔食品肥鵝肝的品種。據悉,當地“澄海系獅頭鵝的培育”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先后獲得全國、廣東省科技大獎,這次汕頭市再次派出“獅頭”牌獅頭鵝來爭霸廣東省十大名牌農產品。現場,兩只趾高氣揚的獅頭鵝模型為推薦會增添了不少生氣,同時讓往來賓客再一次認識這種源自廣東民間的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優良鵝種的機會。
傳統小食有乾坤。推薦會現場還有潮汕醬菜的代表“玉蕾”牌橄欖菜,橄欖菜雖產自潮汕地區,但深受全國各地民眾的喜愛,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更受歡迎。據介紹,汕頭地區橄欖菜帶動著當地每年幾萬畝大地菜的生產,以及當地橄欖的種植。現場,記者還看到,深受消費者喜愛的休閑食品――無窮雞翅,“鹽”做法本是客家人的最愛,如今客家人的飲食習慣已經通過一個個小小的雞翅傳給了全國各地萬千消費者。此外,來自河源市東源縣扶貧企業種植生產的天然板栗,包裝精美,個大脆甜;來自揭陽山區的白花油茶,來自“中國長壽之鄉”蕉嶺縣的桂嶺蜂蜜等“山貨”,令人垂涎。
慢城快農有真經
本次推介會所在地梅州,是粵東農業發展的典范。珠三角的繁華,讓廣州周邊城市都跟著快起來,但當走進梅州后,會發現這里的生活有點像某個幽靜的江南小城,清爽、怡人、噪音小、污染少,是一個可以停下來進行思考的地方。無獨有偶,今年6月,在荷蘭舉行的國際慢城聯盟年會上,國際慢城聯盟正式授予梅州雁洋鎮“國際慢城”稱號,梅州成為中國第二個國際慢城雁洋鎮的所在地。此外,梅州市的蕉嶺縣是全世界第7個“世界長壽之鄉”。近期,廣東省地質部門在梅州發現了逾千平方公里的富硒帶,更是引起廣泛青睞。優良的生態環境將慢城梅州推向生態農業之都。
山貨也高端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州的自然資源稟賦,農業在三產中的比例達1/3,農業人口超過75%,是中國南方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是粵東北區重要的飲用水源涵養地、中國第5個文化生態保護區,每年可穩產120萬噸糧食、100萬噸園藝產品、280萬頭豬、6200萬只禽類等。梅州地區農業生產的光、溫、水、氣、土壤等先決條件極佳,成為廣東省高端農副產品生產的最佳基地之一,同時為梅州市農業品牌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梅州農業的特色是什么?”梅州市農業局局長劉玉濤博士向記者表示:“一是‘山貨’多,如柚子、橙子、茶葉、南藥、蜂蜜、鴿子等等都是山地產的;二是梅州優良的自然稟賦,梅州地區常年平均氣溫在21℃,光照好,水源好,土壤又富含硒元素等,使生產出的農產品比較高端;三是梅州市農業企業規模都比較大,近幾年梅州市發展成為珠三角地區的農產品原材料市場,如廣東各地的林芝、蜂蜜等尚好的原材料基本都是從梅州出去的。”
12協會齊抱團
梅州市金柚協會、慈橙協會、南藥協會、蔬菜協會、茶葉協會、農資協會、農技協會、客都稻米協會、客都特產協會、蔬菜協會、水產協會……一個地級市擁有12個農業類協會,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可這是事實,并且每個協會的成員仍在不斷擴大中。梅州市農業局局長劉玉濤在推薦會現場喊話:“歡迎更多人加入這個客家人的大家族。”據悉,起初梅州市只計劃成立8個協會,并且只是針對梅州市內的,沒想到,隨著各協會影響力的擴大,梅州周邊地區如江門、潮州、東莞等地的涉農企業也申請加入,實質上,梅州市農業12協會已經輻射到整個粵東地區,成為客家農民企業家的大集結。同時,梅州市政府針對每個協會派出一位政府人員進行日常溝通,及時為協會會員答疑解問,與政府銜接好,解決了企業問路無門,農民問技無門等實質性問題。
企業插上“E”翅膀
劉玉濤在推薦會中表示,隨著12家協會的成立,他們組建了多個微信、微博等移動互動平臺。微信圈里有涉農企業、農業干部、專家學者等。“我們每在微信平臺一條信息,可以直接和間接影響到1-10萬人次,這些微信平臺等同于是一個移動的‘三農’媒體。”劉玉濤如是說。此外,這些平臺還可以為企業免費提供客家地區獨有的農業信息,以及專家信息,如果有農業合作社遇到農技問題,通過平臺還可以免費獲助找專家。有當地企業家表示,梅州市政府為農業企業搭建了一個超級接地氣的‘三農’信息服務平臺。
劉玉濤表示,梅州農業品牌建設分三個方面推進:一是企業品牌建設。企業品牌建設與經營主體培育協同共進,目前,全市共41家農業企業的56個農產品獲廣東省名牌產品,涉茶葉、大米、水果、畜禽產品及加工、菌類等六大類。二是區域品牌。梅州重點打造梅州金柚、平遠慈橙、嘉應茗茶“梅州三寶”區域品牌。三是長壽品牌。當前,梅州正在籌建“全國首個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此擦亮“長壽品牌”,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高端、安全、優質農副產品(食品)。
從散兵游勇到精兵強將
除了優良的自然稟賦和企業的抱團發展等因素,梅州農業得以快速發展,最關鍵的要屬當地政府科學引導和規范。以梅州市農業支柱產業金柚產業為例,雖然當地金柚的種植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國四年,具有上百年的種植史,但真正得以成規模化發展,品牌能在全國打響是近十年的事情。當地人反映,過去梅州地區的金柚是千家千樣,各行其道,出售時,金柚不分好壞一起賣,品質上不去,包裝不規范,難以形成品牌。近幾年,經政府的引導和規范,柚農們將柚子分品種、分等級,統一包裝,該賣鮮果的賣鮮果,該深加工的深加工,如此一來,梅縣金柚品牌開始在全國響當當,柚農的整體利潤也比過去增加了30%―40%。在整個農業品牌建設道路中,政府歷來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我國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種植的人員多數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或婦女,且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這部分勞動群體從事傳統農業根深蒂固,種植觀念相對守舊,思維不夠開闊,不能適應新的生產技術需求,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理解能力較差,相對于有機農業這種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而言,他們在知識儲備、技術支撐等方面表現較差,特別在更新農業生產理念的轉變方面表現得較為滯后,從而給有機農業的生產管理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也比較缺乏,國內各大農業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機農業單獨設為一門學科,只有個別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為有機農業,使得有機農業方面的人才培養受到了局限。目前,國內僅個別縣(市)農業局設置了“有機農業管理辦公室”,大部分縣(市)沒有專門的有機生產技術科研機構,有機農業工作的技術人員多數為高校專家兼職做顧問,有機農業技術推廣力量明顯薄弱,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有機農業生產需要很強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導致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不能有效推廣與普及,特別是在如今“互聯網+”的信息時代,需要更多的優秀大學生才能把農業信息技術帶到基層的田間地頭,推動有機農業技術的生產應用。
1.2生產規模較小,缺乏優質品牌
當前國內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還是以為主,土地非規模化分散經營狀況尚未改變,每個農戶手中的耕地面積小而不連片,農民的生產管理易受到周邊環境和生產的影響,靠普通農戶個體推廣有機農業幾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國人均耕地較少,同時有機農業多數在山區開發,許多地方的土地難以集中成大面積,不便進行規模化生產,這就給有機農業的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實施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增加了有機農業生產的成本,從而導致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縮小了市場消費群體,也遏制了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中央雖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轉,但當前土地經營權流轉尚未形成規模,單靠農戶流轉土地發展有機農業,依舊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有機農業對大部分人來講是一個新鮮模式,多數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缺乏本質的了解。調研中發現,農民以及部分農業合作社雖然可以種植出優質的產品,但缺乏品牌意識,市場運作能力較差,從而導致產品優質但并不優價。近年來,隨著科技網絡信息的宣傳,農民的市場觀念有所提升,但整體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對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入,追求小農經濟,對有機農業生產標準的執行不夠嚴格,產品質量水分較大,以次充好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部分農業生產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覺得品牌建設是多此一舉,不愿意承擔產品質量檢測認證的高額費用。
1.3消費者有機意識不強,市場培育難度大
當前,很多農民和消費者,甚至一些農業政府職能部門人員,對有機農業缺乏深入的了解,思想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很多人在解釋有機農業時,都會簡單地概括為不用化肥、不打農藥的農業,認為有機農業就是原始農業,是傳統農業的簡單復古,而沒有認識到有機農業是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模式,是現代生物學、生態學和現代管理理念在農業上的全新應用,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什么是有機食品?對這個很多香港的小學生都可以回答的問題,而我們周圍很多成人卻難以回答,甚至韶關電視臺科技正能量欄目在韶關學院做隨機調查時,很多在校大學生都回答不上來。而且有不少市民又常常把有機食品與綠色食品混為一談,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有機食品的概念,因此也暴露出我們的宣傳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消費者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有機農產品與普通產品的本質區別,其高營養價值的健康理念還不能完全被消費者認可。如何讓消費者直觀地辨別有機農產品與非有機產品,目前仍然是一個難以解開的命題,國內學者大都還是從營養學的觀點解析有機產品,試驗表明,有機農產品所含的微量元素要比常規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短時間的使用與體驗,也很難發現所謂的有機農產品的諸多優點。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的行為與其個人對有機的認知、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齡層次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性,消費觀念的引導、消費市場的準確定位則是推廣有機農產品的一個重要條件。
1.4有機農產品宣傳不到位,市場信息不對稱
在農村大街小巷的墻壁上以及電視等新聞媒體廣告,我們會發現有關各類農藥化肥的宣傳,經銷商和企業更是通過各種手段進行著深入人心的大規模的宣傳,但是對比一下關于有機農業方面的宣傳卻很少。據了解,目前國內很多有機農業生產者從事有機農業的初衷大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圈子里的健康農產品需求,尚未站在國家的層面考慮發展有機農業,整個社會在有機理念的推廣上還沒有形成共識與合力,在這種環境下發展有機農業難度很大。同時,個別有機生產者唯利是圖,不規范操作,甚至弄虛作假造成產品市場混亂,導致消費者對國內有機產品缺乏信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有機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有機農業生產單位多數為農村偏遠地區,農資采購、技術指導、訂單生產、網絡營銷等服務體系不完善,致使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管理易出現產銷脫節的現象。市場信息不對稱,一方面使生產者在生產管理環節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給消費者也帶來誤區,認為有機產品就是高價產品,忽視了有機產品的真實價值。
1.5有機農業生產投入大,價格高,市場營銷薄弱
目前在國內80%做有機農業的企業都處在虧損狀態,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實力的上市企業所投資的有機農業也都虧損,筆者通過與部分農業企業的負責人探討,大家一致認為有機農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有機農業屬于精致農業,不適合機械化作業,因而人工成本成為最大的開支,造成有機農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時,商家對于利潤的過分追求,導致有機農產品價格往往是普通產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比如恒大的有機米約120元/公斤,而我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消費觀念尚未轉變,中高端的有機產品尚未被消費者接受,居高的價位影響其市場推廣,有機農產品成為了高端奢侈餐桌食品,造成我國的有機市場出現“有價無市”的現象,限制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市場上的有機產品主要采用設立廠家專賣店、大型商超供貨、發展經銷商等營銷模式,其中農場直銷的模式約占60%,但直銷主要依靠熟人朋友圈,其市場潛力有限。從事有機生產的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戶作為有機農產品鏈條的最前端,銷售渠道掌握在企業手里,商人為了追逐利益,經常低價從農戶收購原糧加工后高價賣給消費者,從而導致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消費者購買意愿不強烈,有機產品的市場營銷較為被動。
2進一步發展有機農業的策略
2.1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增加財政補貼傾斜
在有機農業市場培育不夠健全的階段,政府應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導,有機農業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全國有機示范縣江西萬載的有機農業開發模式為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該縣通過多年對有機農業的探索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干部示范,企業帶動,農民受益”的發展模式,促進了當地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大批知名有機品牌。歐美等有機農業發展較快的國家,為了有效地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都選擇了不同途徑對有機農戶進行不同程度的財政支持,中國政府可以借鑒這些發達國家的模式,每年從農業專項資金中劃撥一部分專門用于扶持有機農業。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對技術、管理及周圍環境的要求更高,其投入的人工、技術、認證管理、產品營銷等成本也要高很多,從而導致農戶及企業不能自發地投入到有機農業中,政府要多采取一定的政策性補貼措施和稅收優惠政策,在土地改良、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資金方面要向有機農業開發傾斜,從而進一步地鼓勵與支持有機農業發展。
2.2擴大有機農業的宣傳推廣,加快市場體系建設
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是一個較為現代的概念,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需做好有機農業發展的宣傳,通過媒體引導以及農業知識培訓等方式強化人們的有機農業意識,深化有機農產品在人們生活中的概念,改變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觀念。一方面要讓廣大老百姓思考當前農業土壤污染對我們身心健康帶來的危害,要認識到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提高大家的生態環保意識,引導全社會重視有機農業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推介有機農產品,樹立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國“舌尖上的安全”,擴大消費需求,從而拉動有機農業產業快速發展。所有的產品只有走向市場才能體現其價值,市場體系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必要載體和組織基礎,要大力培育市場營銷和市場管理主體,努力培養壯大一批營銷型的高端農產品貿易公司和流通隊伍,盡量把流通、銷售環節讓利給專業的廠商去經營,生產商集中精力保證好質量。建立配套市場服務體系,重點抓好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服務、生產基地、市場需求等信息網絡建設,提高有機產品生產管理及銷售的信息化水平,及時向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的市場信息,從而擴大有機產品的經營銷售市場。
2.3提高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做好深加工技術研究
產業化經營是有機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龍頭企業是產業化的承載主體,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推進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的主導力量,從而加快有機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進程。以南雄市廣東金友集團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前期主要生產有機大米,但經過企業改制后,目前已建立起一個從種子、種植、倉儲、加工到銷售全產業鏈的有機生產體系,公司與廣東省農科院合作建立了有機水稻的育種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有機種植基地,在始興、南雄兩地建有5萬噸的糧食倉儲基地,擁有稻谷烘干產線、大米加工產線各1條,2012年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新建有機米露、有機米粉產線,現正探索有機米酒的開發,有機產品通過公司專賣店的形式直銷,形成了融合第一、二、三產業的“第六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化模式。有機農業在初始環節雖然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多數企業表示效益不明顯,而有機農業注入科技力量后,通過精深加工及高規格的包裝后增值效果相當顯著。發展有機農業精深加工產業,可以有效解決有機農產品成熟期短、不耐儲運、產品滯銷等問題,同時還可以豐富產品種類,滿足更多時尚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4加強有機農業品牌建設,避免優質不優價
21世紀是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時代,企業或者產業必須創建培育自己的品牌,打造專屬自己品牌的產品特色,方可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加強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制定相應產業的品牌質量制度,有利于有機產業做強做大。企業在進行品牌企業的創建過程中,需要對品牌的特點進行精準的定位,可借助當地原有品牌,發展一批“有機+特色”、“有機+優質”等有機名牌產品,使其能夠有效傳導給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市場信息閉塞,部分有機農業生產者不知其產品的市場定位,出現產品優質不優價的局面。建議國家從政府層面每年定期組織有機農產品展銷會,協同民間的各類組織和機構,加強宣傳,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參與該活動,為有機農業的生產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市場信息服務,使生產企業了解到最新的市場動態和產業發展水平,同時也加強了消費群體對有機行業的認識,避免出現供需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矛盾。
2.5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有機農業溯源機制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有機農業需順應數字時代的發展,圍繞其生產管理及銷售環節進行改革探索,融入信息化元素,發展精致農業、數字農業,把有機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有效進行信息化發展,使其整個產業鏈與信息化發展模式等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實現互聯網思維在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上的滲透,與時俱進,發展高效現代大健康農業。建立有機食品質量可溯源機制是有機食品質量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生產者對于有機農業從田間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要建立健全各類檔案資料,將有機產品的種植管理節點、生產資料使用、生產日期、生產及加工記錄、倉庫保管記錄、產品條碼、出貨記錄、消費者信息等各種檔案記錄詳細,實現每一批產品可以倒查問題源頭的追溯機制,從而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及信任度。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018-02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 通過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區位優勢,合理規劃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產業帶動、規模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良性格局,使傳統農業向高效現代農業逐步轉換,為同步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各地政府以“五個培育”為抓手,對農業加大投入和產業扶持力度,推動各地政府特色農業產業建設。特色農業“十二五”規劃的無公害、有機食品、原產地標識等特色優勢農產品注冊認證步伐加快,通過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農產品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很多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和市場集散地的地位越來越凸顯。
二、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各地政府特色農業發展成效明顯,但受歷史和地域條件的制約,產業經營起步晚、生產規模小、產品少,品牌效應不突出等因素影響,農業作為弱質產業的格局仍然沒有得到更好改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經營利用率低,農業用地減少幅度大
各地政府由于農業水利化、機械化水平低,使得農用土地生產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是土地利用不充分。二是墾殖指數偏高。三是土地生產率偏低。四是耕地減少程度加劇。并且,由于對森林資源掠奪性采伐利用,重采輕造,疏于管護,導致各地政府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大,坡地侵蝕損失程度高,土地砂石化迅速擴展,土地肥力嚴重降低,都嚴重影響各地政府特色農業的發展。
2.特色農業產量、品質及產品附加值低
由于生產基礎條件相對落后,缺乏科學規劃和正確引導,農民市場競爭意識淡薄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等因素影響,各地政府農業生產尚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和小農生產方式,導致各地政府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產品商品化、品牌化程度相對較低,規模以上企業不多,名牌產品產量低,知名品牌少,品牌效益差,既不能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又不能準確市場定位,產品附加值低,市場份額及競爭力小,導致人均農戶增收幅度小,增收緩慢,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
3.特色農業發展扶持政策不健全,企業發展資金短缺
盡管積極響應政府提出的“三化同步”發展戰略,但與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扶持政策相比,由于農業作為弱勢產業,投資周期長、效益顯現緩慢,導致政府扶持政策出現偏弱。缺乏強有力的推手促進特色農業的轉型發展,服務農業的質量和水平低,導致管理、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嚴重浪費,對特色農業市場、農民合作主體培育不充分,致使企業和農民對政府的依賴性太強,不能很好地根據市場需求拓展發展空間。
三、特色農業發展路勁探析
特色農業發展是在政府統籌人力物力,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優化當地自身優勢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科學發展是基本定律,保護良好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是基本目標,如何統籌土地資源、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等要素,切實加以有力的政策引導,綜合推進基地建設、產業發展、產品研發、市場培育等各環節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
1.做好規劃布局,加快各地政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科學布局各地政府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合理規劃各地政府農業用地,實現各縣市生產要素合理優化配置,形成產業布局優化、生產企業集聚、土地利用節約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各地政府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種植結構調整,使特色農業產值超過各地政府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2.做好基地建設,重點培育特色農業農民合作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
一是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設。針對各地政府特色農業自身發展基礎差的特點,積極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多成份、多行業、多層次的資源參與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采取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渠道增加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開發投入,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避免利益沖突導致競爭優勢分散。二是積極引導農民興辦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大力支持生產企業、政府農技人員和農村種養殖能人創辦專業特色農產品種養殖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制合作等多種合作經濟組織,圍繞原材料種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做到分工明確,合作有序,鏈條式發展。三是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各地政府特色農業產業鏈建設需求,努力構建龍頭企業良性發展平臺。
3.做好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提高各地政府特色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一是圍繞市場研發產品。通過政府引導,積極組織企業家、種植戶到特色農業發達地區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內外資金、技術、人才資源,提高當地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各地政府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最大化。按照市場需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合理高效規劃項目、組織生產和開發市場前景好、消費需求潛力大的特色優勢農產品,大力培育適宜本地種養殖、加工的農業優勢產業,突出產品特色,實現以特取勝,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二是依托產業培育市場。
現代特色農業正是在傳統的生產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地理條件、環境和特色農產品優勢,按照高效、優質、環保等要求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農業產業。的特色農業產業盡管起步晚,但由于歷史形成的工業產業的落后,才使當地具有地理和環境的優勢條件,無論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勁怎么選擇,環境保護首先是先決條件,優質的土壤、水源和空氣才能保證農產品的環保質量,有質量才有市場競爭力,有市場競爭力才有產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才能使傳統農業與現代生產技術的有機結合,形成高效現代農業。
參考文獻
一、當前烏蘭察布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烏蘭察布市農畜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蔬菜、肉羊、奶牛、生豬、肉雞等綠色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是全國地級市中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建立了冷涼蔬菜和飼料科學院士工作站。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被評為“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全國十大牛奶生產強市”。
近年來,我市農業發展基本呈穩定發展態勢。
筆者于2016年9月初,對烏蘭察布市11個旗縣市區的鄉鎮蘇木領導干部通過問卷的形式,就我市農業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主要問題集中于以下幾點:
1.政府宣傳工作不到位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不斷發展,我市經濟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我市有86%的鄉鎮農業發展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但是農業生產率低,且農產品的供給品種、數量上與市場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偏差。加強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推動農產品結構調整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2.市場矛盾突出
從調查中發現,當前制約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還存在兩個因素,首先是缺乏優質的明星、品牌產品。雖然,我市生產的部分農產品已經獲得國家“三品一標”認證,但是由于種植的規模化程度不高,品類較為單一,因此在市場中仍然缺乏競爭力。
其次,就是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于城鎮化建設,導致物流成本高,價格優勢不明顯,同時農產品季節性強,在不恒定的自然環境中容易變質,尤其是標準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難以做到產品的優質優價。
與低廉的價格相比,農產品的成本卻在不斷地攀升。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市農業生產中土地分散、種植戶分散的現象較為嚴重,這無形中就增加了農產品的成本。再加上農業生產中所必需的化肥、農藥等消耗品的價格也在增長,這樣一來就導致了農產品成本的居高不下。
3.農村短板效應
從當前烏蘭察布市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看,存在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引進,同時也缺少具備較強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農牧業的發展當中。從數據上顯示,當前我市雖然有76%的農牧業生產開始了機械化作業。然而使用率較高的僅占32%,還有半成農牧業的機械化作業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與此同時,先進農業技術的來源僅有28%是來源于社會企業,超過半成的先進技術來源是農業部門。 雖然從調查中發現,有超過60%的被調查者愿意或者正在進行有分散經營向規模化集約經營的轉變,但是從實際的推進過程來看,由于土地流轉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導致我市廣大農村地區進行土地流轉難度大,最大的問題是農牧民不理解、不支持土地流轉工作,這就極大地影響了我市農牧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進程。同時,由于當前從事農牧業生產的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專業技術支持,也為我市農牧業現代化推進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阻礙。
二、關于當前我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
通過我們的調研發現,目前,我市農牧業發展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發展的高成本與低效益的矛盾。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推進土地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