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1 17:18: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化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篇(1)

秀山花燈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旅游業角度考慮,可以拓寬秀山旅游的開發與利用;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很好地體現出本民族的精氣神;在學術上,也有挖掘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在20世紀50年代,就不斷有研究者深入秀山少數民族居住區,調查花燈的文化傳承與發展生態。1964年,秀山成立花燈劇團。2006年秀山花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秀山花燈博物館竣工,這對地方文化的發展與開發、傳承與傳播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秀山的花燈戲主要分布在全縣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龍池、清溪、蘭橋、平凱、梅江、涌洞、海洋、溶溪、洪安、峨溶、玉屏等為其主要繁榮地區。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同國別、不同族別的文化也日益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消解,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進行著干擾與吞噬,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和反思。    

如果一旦某個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消亡,那么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意味著這種文化在這個民族身上徹底改變了。作為地方獨特的民族文化,花燈戲的表演藝術和審美內涵既要隨著外來有助于社會文明進步的共性因素發展,又要隨著本民族自身的發展、更替產生新的文化基質。但是,也正因為隨著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原本生存于民間的文化藝術,卻并沒有因為緊跟經濟的發展而有所創新,反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漸式微。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秀山花燈的整體生態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對藝術品的思考與欣賞被商品交換所取代,其價值首先根據的是它的交換價值,而不是它內在的美學性質”。基于此,我們有必要以強烈的地方文化責任感和敏銳的觀察力,以實際行動去對花燈的文化生態進行探索與研究。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行動的踐行,花燈戲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視,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得到了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梳理與研究。但是,即便如此,對這一領域的探索與研究仍然不盡人意,還須進一步深化與發展。   

二、診斷式分析:花燈傳承與研究的突出問題    

當前花燈的存在生態主要體現在花燈自身發展與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誤區。通過較為全面的調研與考察,學術界對花燈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沒有進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討和梳理。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花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后繼乏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受到外界傳播媒介文化的影響,沉不下心來從事花燈這一行業。2.當前民族地區的民間文藝普及不廣。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不愿自覺接受地方文化藝術,感受文化帶來的審美愉悅。這歸因于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和社會,民眾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致富夢的想象與實踐中,這種自主性使得花燈藝術與現實生活形成了一定距離。盡管當下仍有掀起花燈戲演藝的熱鬧場面,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旅游業的興起,花燈隱形地被置于商品交換的邏輯之中,其藝術性被商品化而喪失了自主性。3.花燈作為民間文化自身損失比較嚴重,原始的藝術風貌有所缺失。同時,人們普遍關注的是現代文明帶來的新鮮感和認同感,對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保護。4.花燈演藝人本身缺乏文藝修養和理論素質。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也沒有感受到古典文化知識給予的藝術熏陶,使得花燈戲的技藝止步不前。5.當前推出的花燈演藝存在嚴重的現代氣息,無論從實質內涵,還是外在表演形式,都帶有“虛偽”的性質,喪失了來自民間自發的天然的帶有原生態的審美韻味。    

另外,最為根本的因素是當前受到經濟利益的誘惑,大家對花燈這門民間藝術不感興趣。大多數年輕人為了生存背井離鄉,遠離花燈生存的藝術氛圍,徹底地失去了滋潤年輕人藝術才華的土壤?;粑幕囆g的根被現代經濟利益這堵無形的墻阻隔,造成花燈傳承的斷裂。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個體主義及隨之而來的人與自然的分離拆散了善、真、美,在存在與應該存在之間挖了一道鴻溝”。一旦下一代人脫離了花燈的社會語境,本應該存在的東西完全可能被現代文明的鴻溝阻隔,使花燈戲喪失原有的藝術風貌,甚至失傳。

三、重構研究體系

擬定行之有效的對策與措施當前,地方政府開始逐漸關注本地花燈傳承與保護問題。于2005年11月上旬成功舉辦的“2005中國花燈·秀山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重點探討了秀山花燈的傳承與保護問題。尤其是趙心憲的《重慶秀山花燈傳承保護十年學術研究的回顧—兼及中國花燈本體反思個案》一文,從文化經濟視域全面回顧了近年來學術界對秀山花燈整體的研究態勢,對傳承與保護秀山花燈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盡管如此,研究者對花燈存在形態所產生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深入的思考,對研究諸多問題的盲區所采取的措施和對策缺乏針對性,這就使得對秀山花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進行建構和采取對策進行傳承與保護變得十分必要。只有對研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判斷和厘定,才能從總體上對秀山花燈的搶救與保護對策作出較為科學的診斷?!霸趽尵?、保護、傳承秀山花燈藝術的工作中,除了政策上的全力呵護外,還應在發掘、整理的過程中創新思路,將時代氣息與內涵有效融入花燈藝術之中,否則,僅有技法而缺乏生存空間的‘振興’舉措難收成效。

篇(2)

[11]賈銀忠.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張世均.論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災后保護與傳承[J].中華文化論壇,2009,(2).

[13]吳定初,張傳燧,朱晟利.羌族教育發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4]張木元,方林.傳承羌族文化彰顯學校特色―北川中學校本課程的規劃、開發與教學[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2).

[15]馮增俊.教育人類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6]寶樂日.地方課程―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載體[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篇(3)

[2]馮鳳友,楊桂菊.淺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職教論壇,2009(35).

[3]金榮蓉.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307-1012491208.htm,2013-01-01.

[4]孫艷玲.中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研究[D/OL].http://.cn/Article/CDMD-10183-1012359125.htm,2013-01-01.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7.06.230

1 文獻綜述

王國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睉蚯俏覈赜械拿褡逅囆g,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是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瑰寶。它表現的大多是民間生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閆飛瑜[1]認為傳統戲曲借助網絡平臺可以有更充足的發展;余浩[2]提出利用微傳播“微”贏天下;房曉[3]指出戲曲文化要有品牌,要返老童走時尚路線,形式內容要創新,還要落地還俗走群眾路線,目標群體大眾化?;ヂ摼W的發展為中西文化的融合與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群眾的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導致戲曲受眾群體邊緣化。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我們義不容辭。王廷信[4] 和楊燕等[5] 對戲曲藝術網絡傳播進行了研究,將當下定位為戲曲傳播新時代,并對目前存在的戲曲網站的種類、數量等進行了分析統計,從戲曲網站傳播的意義、網絡戲曲傳播的特點幾方面來對戲曲網站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孫昭[6]在文章中提到2013 年,陜西省委提出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為實現“陜西夢”,助推“中國夢”創造良好氛圍,凝聚正能量的號召。其中和諧陜西是實現“陜西夢”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藝術工作的核心內容,而網絡與戲曲的聯姻無疑能夠為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建設和諧陜西提供一種契機。郭宇芝[7]提到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戲曲文化市場要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文化之間的關系,需要面對現實,了解市場并且依靠市場來實現可循環發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市場需要認清形勢、勇于創新,以互聯網思維為工具重新思考市場發展的契機,借鑒互聯網經濟的成功模式,開拓戲曲市場發展的新路。

2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發展的現狀

2.1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傳播途徑多樣化

“就戲曲而言,其傳播形式亦可劃分為舞臺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和廣播影視傳播時代,最后還有一個就是網絡傳播時代”,互聯網作為新的傳播媒介,它跨越了時間限制和空間范圍,以其獨有的時效性、廣泛性、快捷性,為戲曲藝術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周華斌[8]教授認為,戲曲從最初的通過“勾欄”、廣場、戲園、劇場的傳播到如今通過電影、電視、網絡傳播,不僅改變了戲曲單一的舞臺表演形式,創作了新的戲曲類型,又使戲曲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當下網絡報刊、網絡廣播、網絡直播、微電影等傳播途徑,極大地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播和發展。

2.2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平臺多元化

戲曲藝術的發展平臺在移動端的集中趨勢下主要體現在專門的戲曲傳播門戶網站、微博、論壇、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在一些圖片網站、視頻網站、網絡交易平臺上也有與戲曲有關的內容,強大的網絡空間給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虛擬舞臺”。

2.3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數據信息共享化

建立戲曲藝術“非遺”傳承數據庫,整合網絡戲曲藝術資源,是實現戲曲藝術資源交流共享的必要條件。有學者說“戲曲互聯網傳播的主要功能有兩種――展示和交流”[9]。戲曲藝術的發展在于人們對戲曲資源的交流、理解、接納與吸收?;ヂ摼W所包含的戲曲藝術內容豐富多彩,在戲曲藝術的傳承創新下用戶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下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分享自己所推崇的戲曲藝術文化,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文化需求,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了戲曲藝術的長遠發展。

2.4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表現形式多樣化

基于人們對戲曲藝術審美觀念的不斷更新和戲曲藝術自身網絡傳承的客觀要求,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逐步多樣化。歌手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藝人們在2016年春晚上將流行音樂與戲曲藝術大膽融合,《華陰老腔一聲喊》展示了新式搖滾的巨大魅力,顛覆了人們對戲曲藝術的傳統觀念;陶吹摹端杖說》、李玟的《刀馬旦》等,均將戲曲藝術與流行音樂完美融合;少年版《白蛇傳》將黃梅戲與影視作品巧妙結合,深受大眾喜愛與追捧;蔡國慶在綜藝節目中一首《霍元甲》嗨爆全場,流行街舞與戲曲藝術的相互融合,讓人嘆為觀止。流行元素為網絡傳承下的戲曲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蓬勃發展。

3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存在的問題

3.1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非遺傳承人才缺失

戲曲藝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厚重的積淀,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戲曲藝術傳承人逐漸趨于高齡化。例如,2016年春晚中張喜民帶領的華陰老腔團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藝術家。網絡傳承下戲曲藝術非遺傳承中,年青一代的愛好者少之又少。甚至,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劇種之一錫劇也曾出現“人才斷層”現象。

3.2 戲曲藝術不同劇種網絡傳承的受眾群體差異大

我國戲曲藝術劇種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吸引的受眾群體也不盡相同。筆者通過對不同劇種網絡數據調查分析發現:秦腔播放量與點擊量始終高于昆曲,整體起伏并不大;而京劇與華陰老腔的比較中,京劇播放量與點擊量遠遠高于華陰老腔,且華陰老腔的瀏覽數量始終較低且區域平緩。這種現狀最直接地表明,戲曲藝術的發展重心不僅是網絡傳承,而且在于受眾群體的受眾需求和自身知名度的高低。

3.3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創新力不足

創新是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核心內驅力。互聯網為戲曲藝術傳承提供了客觀的外部條件,但同時,更應該注重戲曲藝術文化的本質創新。中華傳統戲曲藝術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夠與時俱進,以強大的包容性融合各種優秀文化,形成獨特的戲曲藝術魅力。

現在,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包括傳統形式、戲曲與流行音樂、舞蹈、影視作品融合等。如歌手譚維維與華陰老腔藝人們搖滾作品《給你一點顏色》、周杰倫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錯》、陶吹摹端杖說》、李玟的《刀馬旦》等都深受人們喜愛。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需要更多的戲曲愛好者與藝術創作者支持與創新。

3.4 網絡傳承下有知名度的網站占比較低,且影響力較為薄弱

據不完全統計,2011 年我國互聯網上存在的戲曲網站林林總總,專業的戲曲網站至少在 1100家以上[10],戲曲網站的建設不斷增加。但是,知名度較高的網站所占比例太低。盡管戲曲藝術網站處于上升階段,但從全球范圍橫向對比,我國戲曲藝術網站還是缺乏一定的實力與能力。長此以往,不利于我國戲曲藝術文化的網絡傳承與發展。

3.5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戲曲藝術的網絡傳承,不僅在于企業、個人的努力和創新,同時更在于政府的領導與支持。目前很多戲曲網站的發展停滯不前,主要是由于資金不足和技術匱乏的問題,導致網站各方面都受到了相應的影響。企業缺乏政府政策支持,造成其融資難,網站運營成本高,很多小的戲曲藝術網站紛紛關閉,同時,政府對戲曲藝術宣傳力度小,了解的人少,導致戲曲藝術的受眾群體小。

4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戲曲藝術文化網絡傳承發展應遵循四步走原則:①培育人才;②勇于創新;③擴大影響;④政府支持。

4.1 加大戲曲藝術文化的教育力度,大力培養戲曲藝術人才

大力培養戲曲藝術人才是對其網絡傳承的基本要求。應該加強傳統的戲曲藝術文化教育,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戲曲藝術是我國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淀與積累,戲曲藝術的網絡傳承,依靠的并不僅是老一輩戲曲藝術家的研究發展,更是當下年輕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任務與責任。

4.2 提高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的創新能力

縱觀我國戲曲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廣場廳堂,到后來的廣播電臺、電影電視,每種媒介的誕生都在拓展蚯藝術的外延[11],戲曲廣播、戲曲電影、戲曲電視劇和專題片等戲曲“變異生態”[12]或“延伸生態”[13]的出現,既忠實了舞臺戲曲文化,又賦予戲曲以新時代生命。戲曲藝術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

(1)革新戲曲藝術的內容與思想。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人們社會觀念的不斷更新,戲曲藝術的內容創新要符合社會主流思想要求和大眾的文化價值取向。

(2)加強戲曲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傳統戲曲藝術單一的表現形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對時尚戲曲藝術的消費需求。應該認識到戲曲藝術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將其與時尚的音樂、影視、動漫、游戲、舞蹈、小說、話劇等融合起來,賦予其強大的生命力。

4.3 增強戲曲藝術網站的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

戲曲藝術網站建設是戲曲藝術網絡傳承戲曲藝術文化的重要途徑,主要包含三層內容:

(1)資金充足是戲曲藝術網站建設的必要條件。很多戲曲藝術網站知名度低、影響力小,甚至有的網站建設半途而廢,根本原因在于網站建設過程中盈利模式的固化,從而導致網站建設成本高,利潤低,資金不足,難以為繼。

(2)戲曲藝術網站建設技術不成熟。有學者認為“目前的運轉都是完全憑著自己對戲曲的熱情和鐘愛,再加上自己有限的資金來源和有效的網站贏利模式直接引導著戲曲網站的正常運營,如何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是關系戲曲網站生存的關鍵問題”。應該努力提高戲曲藝術網站建設的維護技術和資源更新技術。

(3)企業戲曲藝術網站建設應遵循強強聯手的發展理念,實現資金與技術的有效整合,實現雙方合作共贏,促進網絡傳承下戲曲藝術快速發展。

4.4 加強政府對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的政策支持和保護力度

(1)加大對戲曲藝術文化網絡傳承的政策支持,必要時可以給予適當政策偏移。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網絡設施建設,提高網絡傳承下戲曲藝術知名度。

(3)鼓勵企業大力發展戲曲藝術文化的網站建設,降低企業融資難度,促進企業轉型和戲曲藝術文化的發展。

(4)加強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是網絡傳承戲曲藝術文化的根本保障。

(5)弘揚優秀戲曲藝術文化,加強對戲曲藝術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

5 結 論

戲曲藝術網絡傳承既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其自身創新的本質要求。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的發展代表的不僅是文化本身,更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深刻體現。戲曲藝術發展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戲曲藝術網絡傳承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需要我們個人、企業、政府等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閆飛瑜.戲曲藝術的網絡普及與發展[J],戲劇文學,2013(9):116-118.

[2] 余浩.自媒體時代的戲曲微傳播[J].西部廣播電視,2016(5):38.

[3] 房曉.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產業化發展[J].投資北京,2013(8):38-40.

[4]王廷信.互聯網與戲曲傳播[J].戲曲研究,2004(3):101.

[5] 楊燕,韓|,周斌.中國戲曲網站的現狀與分析(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68-72.

[6] 孫昭.傳統戲曲藝術的浴火重生――陜西省戲曲藝術數字化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當代戲劇,2016(6):42.

[7]郭宇芝.互聯網時代的戲曲文化市場發展契機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8):82-85.

[8] 周華斌.戲曲與載體[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0(2):44.

[9]云海輝,楊燕.中國戲曲互聯網傳播的受眾及其需求[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8):82-85.

[10]云海輝,楊燕.中國戲曲互聯網傳播的受眾及其需求[J].現代傳播,2011(8).

篇(5)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030(2012)04-0038-08

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創始人已開始進入退位期,在5~10年后,中國將迎來民間財富從第一代向第二代轉移的高峰期。以家族企業為代表的財富世代傳承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同樣困擾著中國的民營企業創始人。民營企業目前已經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擺脫,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接班人問題又提出了挑戰,交接班可能產生的危機是比金融危機還要嚴峻的一場危機。接受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代人,能否順利地接過父輩的班,完成企業傳承和產業升級兩大歷史使命,對90%都是家族企業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將是企業面臨的又一次嚴峻考驗。

為深入了解江蘇民營企業的傳承與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2010年3月起,在江蘇省工商聯、省民營經濟研究會的領導和組織下,我們在全省民營企業中進行抽樣調查,共調查了省內1008家民營企業。7月中下旬,我們在蘇南、蘇中、蘇北9個省轄市與112名民營企業主進行了深入訪談,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調查結果顯示,江蘇民營企業主在傳承和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在此,我們主要剖析民營企業傳承和發展中企業主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傳承和發展中第一代企業主的誤區

1.忽視企業文化建設,使企業傳承缺乏內涵。企業創立和發展的邏輯是先有文化,后有企業。所謂今天的文化,明天的企業。企業傳承與發展,傳承的是文化,發展的是企業。企業文化是在應付內部或外部的挑戰時,其成員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然而,組織中掌握決策權的領導者對企業文化的形成卻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是企業的創辦人,其價值和信念可能決定組織的目標、功能和經營理念。

許多第一代企業主當年的社會地位較低,受教育水平不高,沒有從商的經歷,甚至沒有啟動資金,憑著一股艱苦奮斗的精神、冒險意識、對市場的敏感,抓住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發展了起來,財富的積累是創業的主要動機和企業發展的目標。所以,企業主認為企業發展關鍵靠自己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應變能力,至于企業文化,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在這種意識指導下的企業行為,表現出極大的逐利性、投機性和隨意性。企業更多地重視直接產生利潤的過程,對企業文化的作用認識不足,企業文化培育的意識淡薄。調查中發現,在許多第一代企業主身上,小農意識很濃,存在著種種觀念誤區,比如,一些企業主認為“企業傳承的是資產,沒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不可能形成文化”?!靶∑髽I就是分錢,沒有什么傳承”。除了少數企業自覺建設企業文化之外,大部分企業對企業文化認識不夠深刻。因此,發展至今,很多民營企業的態勢是不規范、也是不健康的,留給第二代的是一個先天發育不足的企業。這使得一些企業的傳承成了財富的交接,企業的發展缺乏底蘊。

篇(6)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影響,幫助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道德標準,對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傳達有著決定性意義。針對大學生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研究是針對高校新課程改革出現的不同思路,是基于民族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關系衍生出的內容,研究內容更加具體,擁有更強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從論域、論域問題及對策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與現代教學實踐結合,確保學生通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了解傳統茶文化,使我國傳統茶文化煥發全新活力。在思想政治課中不斷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在優化課程結構的同時增加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掌握量,有助于學生形成符合核心四項要求的“三觀”。

1大學生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

我國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史、傳統茶文化傳承與兩者內在聯系三大論域。

1.1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史

我國飲茶歷史悠久,品茶作為文人雅士娛樂、社交的重要內容被賦予了豐富文化內涵,其中茶道提倡的君子之道(例如:禮儀、謙讓)等優秀品質,是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著大量交叉的。傳統茶文化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古代名人的哲理小故事可以被引申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生活化場景闡釋理論內涵,使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血有肉。我國作為古老的禮儀之邦,傳統文化對個體的道德修養有著很高要求,全面學習掌握優秀傳統文化對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發掘我國傳統文化精華有著重要實踐意義。

1.2傳統茶文化的傳承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挑戰,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過分教條和完全排斥都是片面的。在充分了解傳統茶文化基礎上,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是發展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傳統茶文化中強調的和諧有禮,茶藝文化中對生活的熱愛和美的追求是與時代精神相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針對地從中汲取養分。

1.3兩者內在聯系

我國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關系,是以傳統茶文化思想內涵為基礎,將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交叉。茶葉的沖泡、飲用過程有的禮儀環節和操作技藝,蘊含著我國傳統君子對生活的態度和與人相處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就是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指引與教育,這和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的君子之道是相通的,先賢故事的引導側面激勵學生自發嚴格要求自己,知行合一、謙謙君子等傳統觀念對當代道德觀念的塑造有著重要導向作用。因此,傳統茶文化的傳承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都是教人向上。

2大學生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域存在的問題

2.1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沒有明確認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網絡信息,生活節奏的加快使獨立包裝的快銷飲品受到校園歡迎,品種多樣的飲料選擇使學生忽視茶葉,由于缺乏充分了解特色傳統文化的環境,大學生對傳統茶文化認識普遍不足。青少年是發揚傳承傳統茶文化的重要預備力量,但目前大部分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還停留在影視作品,即使少數喜歡茶飲品學生也更愿意選擇簡便快捷的茶包。對傳統飲茶風俗不夠了解,是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工作開展的最大障礙,一些人認為兩者結合就是單純地把茶文化學習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課本。這種錯誤的理解使一線教師不相信茶文化理論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作用,面對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問題大多老師持懷疑態度。

2.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視傳統茶文化積極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提高群眾思想道德水準的重要手段,也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公共課程。長期以來采取相對刻板的理論教學和單一的應試考核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固化,學生大多通過背誦方式記憶知識點獲得好成績,對測試之外的知識缺乏學習動力。授課教師對常規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工作主要依靠課本“照本宣科”,沒有了解過學生的掌握情況和接受能力,片面采取“老師劃重點,學生背重點”學生對教學新元素的引入比較排斥。授課教師需要認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茶文化的積極作用,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使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如何應付考試,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2.3研究方法存在誤區

由于研究時間較短,我國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過程存在著一些方法誤區。首先,傳統茶文化涉及范圍廣闊,單純以學科建設角度分析會存在偏差,一些學者將傳統茶文化割裂對應到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斷章取義的理解無法觸及傳統茶文化的真正內涵。其次,文化的創新和融合應當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充分了解上,單純強調理論的邏輯性忽視傳統茶文化所處時代背景,無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傳統茶文化傳達出的時代精神。受錯誤研究方法的影響,我國傳統茶文化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口徑不一的研究結果無法很好融入常規教學中,為研究理論的實踐造成很大難度。

3解決論域研究存在問題的對策

3.1明確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方法

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通過文化的碰撞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兩者結合需要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通過對傳統茶文化的不斷內化,使兩者達到有機統一?,F階段,針對高校對傳統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關注度不夠,應當在具有可操作性基礎上,通過教研活動、主流媒體宣傳等方式確保工作的順利展開??紤]到我國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高校教學實踐穩步展開,使教師和學生有機會充分參與到學科改革中。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傳統意義上比較“枯燥”的思想政治課發揮出最大效果,教學相長,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3.2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傳統茶文化

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增加傳統茶文化元素,以課后課題活動、著名典故分享等形式使學生具備基本茶文化常識,逐漸對茶文化產生興趣,避免生硬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傳統茶文化理論知識。教師應當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培養,通過不斷再學習,定期組織茶藝工作者在校展開講座及實踐教學,幫助在校師生對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和蘊含的思想政治內容有所了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需要校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確保實施開展教學實踐必須的經費和活動場所,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對傳統茶文化的理解。

3.3針對研究方法誤區不斷修正

意識到研究方法存在問題,就要帶著問題不斷糾正調整方法,開拓學術事業全面看待傳統茶文化。傳統茶文化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對已有理論的支持和解釋,其本身依然具有學習價值,需要我們不斷通過研究發掘出有價值的部分。在研究中引入實證,避免單一邏輯推斷可能帶來的謬誤,從實證入手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在傳統茶文化中更廣泛的應用科學研究方法。

4結束語

大學生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問題及對策,可以在幫助高校進行特色學科建設的同時對大學生傳統茶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豐富。這種結合利用傳統茶文化涉及的多種知識,寓教于樂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學生對傳統茶文化了解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為弘揚傳統茶文化和現代教育結合提供全面的幫助和可行性平臺。

參考文獻

[1]康韻,劉毅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策研究[J].現代婦女(下旬),2014(1):80-82.

[2]白瑩,李永勤,喜超等.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研究———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7-81.

[3]劉曉乾,任淑紅.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對策[J].科技信息,2009(1):683.

[4]董盈盈,都曉琴.價值認同視閾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3):9-12.

[5]王紅.現狀、不足與未來展望———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1):1-4+8.

[6]王紅.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3):88-91+97.

[7]胡萬年,伍小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歸與融合[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1):46-51.

篇(7)

中圖分類號:J8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38-03

文化藝術人才隊伍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戰略是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的根本戰略,加強人才資源建設勢在必行。本課題通過研究當前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資源建設和發展方向,深刻分析山西省人才隊伍及機構的真實現睿挖掘并剖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力求提出建設性對策和措施。

一、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現狀

(一)總體情況

1.性別構成情況

從表1可以看到,目前,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總數為5487人,總體上看男女人數分別為2905人和2582人,分別占總人數的52.94%和47.06%,從總體上看,單女性別比例基本平衡。

2.年齡結構

從表2可以看出,目前,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年齡結構呈正態分布,即30 歲以下和 50 歲以上年齡段比例較少,分別占總人數的19.68%和18.43%,而大部分從業人員年齡集中在 31 歲到 50 歲之間,占比達到了61.89%,占全省文化藝術從業人員總數的近三分之二,這一年齡段人群年富力強,具有創造性和開拓進取精神,是業界的中堅力量。

3.學歷結構

從表3可以看出,山西省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僅占總數的 12.23%;中專學歷人數最多,占比達到了51.80%;中專以下學歷占比為11.34%。調查數據顯示,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中絕大多數為中專及以下學歷,占到了從業人員總數的63.14%。

4.從業年限情況

圖1 從業年限情況數量統計圖

從圖1可知,目前,山西省文藝人才從業年限在11年至30年之間的人數占54.56%; 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下及31年以上的人數不到一半; 21年至30年的中堅力量達到三分之一,這說明大部分人員從業年限較長,工作經驗豐富,隊伍穩定。

5.從事專業情況

據圖2顯示,目前,山西省從事戲曲專業的人數達到3191人,占到文藝人才總數的58.16%,這是山西省的特點。其中,舞蹈、圖書專業隊伍人數偏少,分別都只占到總人數的2.0%。

6.職稱構成變化情況

從圖3可以看出,職稱人數基本上呈兩頭少、中間多的山字形分布。其中正高級人數為70-91人,占文藝人才總數的 1.28%-1.66%;初級人數最多,為2291-2313人,占總人數的41.75%-42.15%;員級職稱人員為490-811人,占總人數的8.93%-14.78 %。

(二)山西省文化藝術機構設置情況

山西省共有各級各類文化機構 848 個,其中鄉級文化館站有348 個,占全省文化機構總數的41.04%;縣級院團館站共有357個,占機構總數的42.46%;地市級院團館站有 105個,占機構總數的12.38%;省直院團館校有18 個,占機構總數的 2.12%。據不完全統計,文化館(宮)的設置較為普遍,加上圖書館、群藝館等,其數量達到513個,占機構總數的60.49%;各種劇團,如京劇團、晉劇團、蒲劇團等廣泛分布于各地市縣,占比為25.94%;戲劇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地市級以上城市,只占到機構總數的13.55%。

1.館院設置情況

山西省的文化館、圖書館、劇團成立較早,群眾基礎好,基本都有自己的辦公場所,固定編制少,兼職人員和臨時工較多,人員的專業水平及學歷較低,設施較為落后,辦公條件東部好于西部地區。

2.戲劇研究所設置情況

山西省“非遺”申報項目多,但保護和傳承問題也較多。山西省戲劇研究所主要設在地市級以上城市,分布集中,關鍵是體制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缺乏機制保障。

(三)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建設民意調查情況

1000份問卷調查顯示,在福利待遇、發展環境及機制等方面不及沿海及發達省份。面對目前的文化體制改革,有61%的人心態穩定;有58%的人認為待遇和經費問題制約著文化隊伍建設;有71%的人認為提高業務能力應該成為文化隊伍建設的重點。

二、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數量、機構呈逐級遞減,專業數量分布不均勻。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地文化機構建設不夠完善,呈現逐級遞減趨勢,基層的文化建設總體上滯后于經濟發展,設施落后,投入不夠,人才短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還很不平衡,基層文化生活建設,特別是縣鄉文化生活仍然比較貧乏。人才種類不夠齊全,專業分布不均勻,個別專業人才匱乏現象凸顯。各地市,尤其是偏遠地區,人才嚴重短缺。

(二)從業人員年限、年齡結構失衡,后備力量準備不足,文化藝術的傳承出現了斷層。從全省來看,從業者在20―30歲的年輕人占比只有19.68 %,不到五分之一,說明山西省的隊伍建設后備力量不足。文化藝術的發展出現了“瓶頸”,亟待解決。表演藝術人才隊伍年齡結構偏大,中青年人才資源不足,現在行當不齊全,梯隊不健全,老、中、青三代出現斷層現象,不利于人才隊伍的持續建設與發展。

(三)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從近幾年人才流動情況來看,新增和減少人才總體比較基本相當,個別專業人才增加數量略大于減少數量,新增人員以應屆畢業生為主,減少人員除自然減員外,大部分為調出文化隊伍或調出山西省,人才流失現象明顯。另外,由于在發展環境、福利待遇等方面相對于發達地區缺乏優勢,難以滿足高層次藝術人才學習、進修和學術交流等需求,無法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的落地生根。

(四)文化場館的基礎建設嚴重滯后。從全省來看,省城、地市級的各種場館建設比較齊全,設施完善,條件較好。但縣鄉級的文化機構存量少,且條件較差,文化活動很難開展。

(五)文化藝術建設方面的投資不足。從調查的數據來看,目前,山西省在資金投入上稍顯不足。因此,加大對人才培養和開發的資金投入已迫在眉睫。

(六)文化w制亟待完善。必須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認真做好摸底和預測工作,制訂科學和適宜的發展規劃。

“非遺”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保護資金匱乏;二是對傳承人的保護亟待加強;三是保護政策有待完善;四是傳承人認定問題。

三、山西省文化藝術人才隊伍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

鑒于目前山西省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進行科學管理,加強中青年人才培養,深化體制改革,促進基層建設,為繁榮和發展山西省文化藝術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撐。

(一)科學規劃和常態化管理。山西是文化大省,但非文化強省,要把山西省的文化建設搞好,就必須實施科學開發和常態化管理,強化監督考核和監控評估,堅持市場導向,完善人才交流制度。在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上,既要有歷史的積淀,也要與時俱進。

(二)加強人才培育。必須制定科學規劃,建立人才梯度培養機制。一方面重視發展“傳幫帶”的傳統培養模式,提倡拜師學藝的傳承機制;另一方面要將進修和自學相結合,形成學中干、干中學的良好習慣。結合實際需求,培養社會所需的優秀藝術人才。

(三)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人才高地。優化人才配置,建立動態化用人管理機制,開辟人才發展“快車道”,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引進機制。

(四)加大基層文化建設。我們應該重視基層的文化建設,籌措資金,積極整合基層的文化資源。建立一支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依托地方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學校等,建立基層文化人才培訓基地,夯實基層文化場館院團的基礎。

(五)加強資金投入。加大資金投入,從而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步促進山西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胡箏.文化事業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馮佳.重慶藝術人才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2.

篇(8)

[3] 我們的自由天空(OFS).中國中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生師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M].楊東平.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 陳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學(第三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篇(9)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通過自身的包容力與適應力融合了包含漢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A教育課程改革是推動民族地區教育不斷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成為了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比如在語言學習上,受到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導致少數民族地區學習語文學科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地方語言因素干擾等,這些影響因素皆將會嚴重干擾到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語文學習。對此,應不斷提高對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特殊性影響因素的重視,通過有效地創新性改革促進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效性的提升。

一、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及現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擁有著不同的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了解亦可以借文化之窗口入手,同時對于一個民族的尊重亦應當以對文化的尊重為體現。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實為寶貴的資產,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更是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素養得以提升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借此途徑強化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自信,最終作用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從我國少數民族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來看以西部居多,但遍布各地,為了保證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承,我國各民族教育機構也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宗教機構等等。在現代化發展的新時期,民族教育事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民族教育體系的改革進程不斷深入,所取得的成績良好。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成果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的深入,一些問題也開始逐漸凸顯,通過分析本文認為,主要問題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全國各地區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體制束縛。隨著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育領域的競爭便越來越激烈,加之當前發展形勢的緊張,“高學歷”成為了當前人才競爭的重要籌碼。為了提高“競爭力”,各階段學校都開始將所關注的重點放在“升學率”方面,導致作用于教學實踐中便致使教學模式定格在“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模式框架中。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亦是如此,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方語言限制的作用下,民族地區小學語文基礎課程教育現狀并不樂觀;另一方面,我國民族地區所沉淀下來的民族文化異常豐富,民族文化同民族教育兩者之間又具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關聯,因此有必要通過民族教育的發展傳承民族文化。然而當前我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體系完善程度雖然越來越高,但卻難以充分發揮教育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民族語文學科的開展也并沒有將民族文化嵌入到教學內容當中,課程的設置也是直接采用著引進或翻譯的模式,同民族文化之間架起了難以對接的鴻溝。而語文學科又憑借著人文屬性承擔著推動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這樣的狀況也就致使我國民族教育的問題越發明顯。

三、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向探索

一方面,應當迎合國家新課程改革標準將多元文化寄予教育內容當中。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計劃一直統一,民族地區語文基礎課程的教材所承載的內容有限,并不利于充分發揮出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的積極作用。而從我國民族文化來看,具有著多樣性特點,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有必要對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性予以高度重視,將宏觀領域的教育政策問題向學校內部進行轉移,致力于豐富小學語文課程文化內涵的多元化屬性,對此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擴充我國民族文化體系,同時更能夠借此強化小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信。

另一方面,加大對民族地區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力度。少數民族教育同普通教育之間的重要差異即在于其所具有的民族性上,而民族文化作為民族性的重要標志,決定了民族地區的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程除了具有傳播知識的責任之外更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因此,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當將民族的本土文化作為重要的教育素材,比如在小學語文學科課文的選擇中適當引入當地民族的英雄人物或歷史事件等,并根據當地民族的語言特點和風俗習慣對具體文化進行融入,使民族語文基礎課程切實成為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以此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并促進教學價值的全面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教育形勢下,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成為了教育朝向現代化方向發展難的必然趨勢,然而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并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對知識理論的普及上,更應當全面涵蓋到民族地區的特有文化切實發揮出民族教育的文化傳承作用,將基礎教育課程內容打造成展示民族地區優秀文化成果的載體,確保課程在民族地區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楊建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5,(03).

篇(10)

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研究——以秦皇島市為例

提升遼西地區新農村建設整體水平的對策研究

葫蘆島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思考

公文筐測驗探析

論現代科學思維方法及其主要特點

試論馬克思人與自然物質變換思想對中國低碳城市建設的幾點啟示

中英文字歷史文化隱義探尋

重構語言學理論的象牙之塔——評《語符學語言模型研究》

論英語語言中的性別差異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旅游文本英譯研究誤區初探

狀語省略與漢語文學作品日譯中的誤譯

工人底層敘事——工業題材小說的另一條道路

激情年代的愛情之殤──王蒙小說創作初期的愛情敘寫探析

解析赫胥黎《美麗的新世界》中的反烏托邦主題

論錦州民間美術造型理念的傳承與進新向度

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評述

構建基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機制

高校網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預

科學發展觀——實踐哲學的當代實現形式

論中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股份制債權人權益弱化問題的解決途徑

論我國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遼寧省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研究

遼寧外貿企業應對知識產權壁壘的對策研究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完善路徑——基于浙江寧波的調查與分析

“后改革時代”農民工問題的深化

循環經濟中外部性控制的保障制度研究

國有企業高管薪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客戶關系管理的潛在客戶開發研究

遼西化石旅游開發探析

我國轉基因水稻爭議述論及主體責任分析

解讀“李約瑟難題”應有的理論視野

李昂小說在大陸的研究綜述

試論廣播黃金時期的新聞評論類節目

淺議流行歌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從《壞男孩》看后現代主義繪畫

論色彩在VI設計中的作用

水景設計地域性研究——北方水體景觀設計

科學發展觀對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

踐行正義——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新視域

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

試論推進我國基層民主建設的意義和有效途徑

科技風險與科學技術的公眾認知

黃靜案與鑒定沖突

自主創新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高校財務管理的影響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淺談導師的遴選和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工科院校學歷留學生工作

論新形勢下高校教師培訓工作創新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外語教師培訓

禁忌語的語用理據分析

列維翻譯理論的詞匯、句法、美學審視——以英漢詩歌互譯文本分析為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淺析中詩英譯現狀

上一篇: 老年醫學核心技術 下一篇: 四年級語文教學敘事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人成中字幕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 在线观看91免费精品国产拍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