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交易市場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1 17:18: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電力交易市場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電力交易市場化

篇(1)

1.試課時的單一問答,把對話帶入“尷尬”

試課時的“話題引入”環節,筆者這樣設計:老師心中也有許多委屈、傷心、遺憾的事情,大家想聽聽嗎?同學們能給老師一些安慰和鼓勵嗎?由于這是成人世界里的事,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參與交流時,就像是在“回答問題”,場面比較尷尬。

2.展示中的場景對話,把交際引向“熱聊”

展示課中,筆者將此環節改為:同學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委屈、傷心的事情,如果能敞開心扉,向別人訴說,并能得到別人的鼓勵,我們的心情就不會那么沮喪了。今天,老師想請四位嘉賓,來到臺前與大家聊一聊成長中遇到的傷心事(臺上備好五把椅子),臺下同學可以給嘉賓一些鼓勵。舞臺場景經過了布置,課堂便有了現場感。臺上嘉賓在老師的調控之下,表達出了真情實感。有個孩子提到父母離異的事,傷心地哭了。小嘉賓與“觀眾”見此情景,積極地為她送上了溫情的安慰和鼓勵。

多維互動的現實場景,取代了一對一的師生對話,讓交流有了現場感,形成了一定的對話場域,把點式交流的尷尬轉變成了場域交際的熱聊,話題引入環節得以華麗轉身。

二、情景鼓勵:從單組展示到多維交織

1.試課中的單組表演,把情景變成了“復現”

本節課,教材提供了三個話題情境。試課的時候,筆者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表演”這三個情境,然后請三組分別進行展示。教后反思,這樣的組織策略,只能讓參與“展示”的三組同學得到鍛煉,其他的學生只是“看客”,交際的密度、廣度不夠。同時,情景的表演,只是單純地“復現”書中提供的三個話題,沒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顯得單薄而拘斂。

2.展示中的多維交織,把情景延展為“創演”

展示課中,筆者在這個環節融入了比賽、評價、話題延伸等教學元素,臺上的表演與臺下的互動參與彌補了試課中的不足。“情景匯報”中,同樣請三組同學分別表演三個情景,但引入了競賽模式,看看哪組同學演得最好。在每組“展示”完畢后,同學之間要互相進行評價。再選出“冠軍”組,讓冠軍組的同學現場鼓勵亞軍、季軍組的同學。在每組展示、評價完畢后,還要適當地拓展話題范圍。如,剛才這組表演的是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別人鼓勵的時候的情景,你在學習上曾遇到過哪些困難?如此一來,就把一個問題引申為一類問題,學生參與度大幅提升,形成了多維、網狀的交際場面。

表演競賽、多維評價與話題拓展的介入,使試課中的單組表演提升為多維交織的現場“創演”,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三、表達提升:從同伴應對到團隊合作

1.試課中的小組交流,小范圍的同伴應對

試課中,筆者在表達提升環節僅僅安排了小組內的交際活動。由組長安排組員輪流說出自己遇到過的不開心的事,其他組員認真聽,表面上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但小組的范圍過小,學生之間比較熟悉,很難有新鮮的話題,學生現場的應對能力、綜合的交際素養都得不到提升。

2.展示中的團隊合作,大范圍的現場互動

篇(2)

但此通知下發后近一個月,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仍在運行。

內蒙古電力嚴重過剩,由于缺乏外送通道,每年有700億-900億度電因無處可銷而放棄生產,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均有降價促銷之意,地方政府和用電企業也樂助其成,加上電監會的鼎力支持,故而在國家發改委態度不明的情況下于2009年7月模擬運行、2010年5月正式啟動了多邊電力交易市場。

以2002年國務院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思路觀之,內蒙古的多邊電力交易市場引入了市場化定價機制,突破了政府審批電價、發電企業和用電企業互不見面,電網公司獨家購售電的傳統電力交易模式,是符合國務院電力改革思路的、建立電力市場的重要一步。

按多邊市場的交易規則,發電企業和大用戶直接交易,交易價格由雙方直接協商,通過交易電價與產品價格聯動實現雙方利益互動,電網公司收取的輸配電價仍然按照自治區政府規定的價格執行。同時,自治區政府負責對進入市場交易的發電機組和大用戶進行資質審批,并保留對市場進行臨時干預的權力。

但是,國家發改委認為,內蒙古多邊電力交易市場是地方政府為高耗能企業提供優惠電價的工具,不利于節能減排,也不符合審批程序,必須盡快停止運行。

2010年8月,在正式運行三個月后,內蒙古多邊電力交易市場第一次被叫停。今年3月1日,在經歷多次交涉后,該市場得以重啟,但始終籠罩著再次被叫停的陰影,其間之迂回曲折,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近年來中國電力體制的改革步履維艱。

醞釀試點

自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大幕開啟之后,以廠網分離、競價上網、大用戶直購電等為內容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陸續展開。

2004年4月,國家電監會、國家發改委聯合出臺《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暫行辦法》。以此為發端,東北、廣東等地率先開展了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也就是在2004年,內蒙古電力公司開始派人到廣東考察,希望能借鑒當地搞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的經驗。然而,考察歸來,內蒙古方面頗感失望。

原來,廣東模式的特點是“點對點”,即一家電廠面對幾家用電企業,按照國家發改委事先批定的價格進行供電。不僅參與的企業過少,而且本質上仍然是行政主導。

內蒙古的省情完全不同。此時,這個以煤電為核心產業的能源大省剛剛邁上發展快車道。2002年至2009年間,內蒙古電力裝機容量從1034萬千瓦猛增到5542萬千瓦。

電力充裕,價格低廉,本是內蒙古吸引投資發展經濟的獨特優勢。如果借鑒“臺山模式”搞“點對點”的交易,這將意味著內蒙古的優勢完全得不到發揮。一方面將造成電力資源閑置,另一方面眾多用電大戶仍將高價買電。

“從2005年開始,我們有了搞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的想法。因為除了資源優勢,我們還有體制優勢。”內蒙古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

該負責人所說的體制優勢,是指由于歷史原因,在2002年的廠網分離改革中,內蒙古電力公司成為全國唯一一家獨立于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公司的省級電網公司,受政府獨立管轄,負責除蒙東四個盟市(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之外自治區其余八個盟市的電網運營。這使內蒙古有了更大的自主行動空間。

煤電充裕和獨立電網,成為內蒙古電力市場建設先行一步的先決條件。

2006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團正式提出了“在內蒙古開展大用戶直接交易試點”的提案。隨即,政府又向國家電監會上報了《關于商請開展直接購電試點工作的函》,并得到電監會的積極回應。

2007年4月,隨著國務院《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建設步入快車道。內蒙古電力公司委托華北電力大學研究制定了內蒙古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并在電監會華北電監局、經委等多部門的介入下形成了最終方案。該方案初步確立了發電、用戶和電網三方企業參與,在發電側和用戶側兩端引入競爭的市場模式,這種三方模式將打破電價由政府制定、再由電網公司獨家購售電的傳統,構建購售電雙向競爭的市場框架。

方案提出了計劃電量與市場電量并行、市場電量逐步取代計劃電量的發展目標。通過引入大用戶直接交易、區外電能交易、發電權交易等多項交易品種,引入中間商、經紀商等中介機構,形成雙向選擇、多買多賣、價差聯動、浮動電價的長期交易平臺。

同時,大用戶通過直購電獲得相對優惠的電價,降低生產成本,發電企業也相應地可以通過薄利多銷增加發電量和利用小時數。這種市場機制中的直購電電價將更好地反映電力供需關系,形成一種全新的電價機制。

這并不意味著多邊市場只能在電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運轉。“在正常的市場機制下,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是必然的,也符合市場規律。我們不會因為供應緊張就對市場運行的核心規則做出修改。而多邊市場也有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已經進入市場的大用戶不得隨意退出。”內蒙古電力市場多邊交易中心副主任王敏杰對《財經》記者說。

在他看來,雖然起步階段進入多邊市場交易的電量在整個電量盤子中的比例只占15%左右,但未來會逐漸升高。這樣一來,一旦電力供不應求,大用戶由于政府計劃電量不能滿足其用電需求量,仍然不得不從市場中買高價電。盡管在這種情況下電價上漲不利于電力下游用戶,但對整個行業來說仍然是健康的。因為市場交易電價的上升會給電源和電網建設提供加速動力,從而改變市場環境,實現下一輪的供需平衡。

2008年8月,歷經多次修改完善后的《內蒙古電力市場建設方案項目》,以政府的名義同時上報至國家電監會和國家發改委。同年10月,在國家發改委遲遲未有明確表態的情況下,電監會單方面下發了《關于推進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建設意見的復函》,不僅原則同意了內蒙古方面提交的方案設想,時任電監會主席的王旭東還親自作出了“積極、探索、推進”的批示,國內首個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終于在內蒙古獲得準生證。

兩度啟動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突然來襲,使得剛獲準生證不久的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被意外提速。

2008年10月,蒙西電網負荷低谷從1000萬千瓦驟降到680萬千瓦,冬季采暖來臨在即,內蒙古已推廣熱電聯產,如果這樣的負荷水平持續下去,那么自治區將有一半的供熱機組不能啟動。

而拉動電力需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用電大戶恢復正常生產。2008年11月11日,副主席趙雙連主持專題會議,決定立即啟動電力多邊交易市場,以爭取恢復和啟動用電負荷200萬千瓦,保證自治區平穩過冬。

隨即,政府下發了《關于部分行業實行電力多邊交易電價的緊急通知》,決定自2008年11月17日起實施多邊交易電價,在全區范圍內對符合產業政策的鐵合金、多晶硅、單晶硅、工業硅、電石、氯堿化工、氟化工企業,每度電下浮0.08元,對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企業生產,每度電下浮0.04元,實施期限為三個月。

降價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多邊市場啟動僅40多天,蒙西電網用電負荷就增加了300多萬千瓦,供熱機組得以順利啟動。

而發電和用電企業則獲得了雙贏。以同包頭鋁業公司簽訂了大用戶直購電協議的國華準格爾發電公司(下稱“國華公司”)為例,2009年“國華公司”的計劃發電小時數是3300小時,通過和包頭鋁業合作,獲得了約10億千瓦時的計劃外電量,扣除稅金、讓利金額和燃煤成本,“國華公司”增加收益5000萬元。

而包頭鋁業公司則更是依靠優惠電價渡過了危機。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鋁價從每噸近1.9萬元跌到了最低時的1.04萬元,國內多數鋁廠被迫停產,包頭鋁業公司也岌岌可危,降低占電解鋁成本40%的電價成本,成為公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最后,通過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包頭鋁業公司電價成本節省了2億多元,沒有停產一天,沒有一個工人下崗,而且還投產了一條新的生產線。

2009年7月1日,在總結前期各項經驗的基礎上,電力多邊交易市場開始模擬運行,包括神華、華電、大唐等18家電廠和14家用電企業被批準進入多邊市場。2010年5月6日,在時任國家電監會主席王旭東和主席巴特爾的共同見證下,醞釀六年之久的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中心正式鳴鑼運行。

因何叫停

好景不長,發端于2010年下半年的全國性節能減排風暴,改變了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的命運。

就在該市場鳴鑼運行后的幾天,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節能減排工作會議。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查組赴內蒙古檢查,2010年7月初,由國家發改委、電監會、監察部、工信部等六部委組成的更高規格的全國節能減排督察組再次赴內蒙古督察。

據一位參加向督察組匯報的內蒙古人士對《財經》記者回憶,在督察組起主導作用的是國家發改委。

在聽取匯報后,督察組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其他省的優惠電價都停了,內蒙古要是不停,其他省就會仿效,節能減排就沒法搞。二是參與多邊交易的用電企業多數都是高耗能企業,不能搞優惠用電。

而令上述內蒙古人士深感委屈的是:“發改委自己批準的大用戶直購電試點一直在搞,如果說包頭鋁業公司是高耗能企業,可是發改委早前自己批準的大用戶直購電準入企業名單中就有包頭鋁業公司。同時電監會作為國務院授權的電力市場主管部門,知曉內蒙古多邊電力市場籌建和運行的全部過程,并下發了一系列的許可文件。”

根據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的設計方案,初期進入市場交易的電量占全自治區發電量的10%-15%,以后逐年擴大比例。而且將來只有30萬千瓦以上高效節能的發電機組才能有資格進入大用戶名單,這意味著市場交易電量越大,大機組的發電量占整個發電量的比重也越大。由于大機組煤耗低,所以大機組發電比重越大,對節能減排就越有利。

國家電監會華北電監局的預測數據顯示,2010年,內蒙古電力公司統一調度的2473萬千瓦機組,煤耗比啟動多邊市場前的2009年減少了21.99萬噸,這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400噸(見附表)。

但這些解釋并未奏效。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仍然以口頭通知的形式正式要求內蒙古暫停電力多邊交易市場。2010年7月26日,副主席趙雙連親自帶領自治區經委、發改委和電力公司成員,到北京拜會電監會副主席王禹民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這次會面,王禹民再次肯定了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對深化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示范意義,并重申電監會此前各項審批文件真實有效。

而彭森則重申,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雖然符合電力改革的方向,但在節能減排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包括新疆、四川在內的全國22個省份出臺的優惠電價政策已經全部停止,內蒙古不能搞例外。以后可視節能減排工作的進展情況,走規定審批程序再行啟動。

趙雙連一行返回內蒙古后,向自治區主要領導提出建議:如果自治區能確保完成國家節能減排目標,可頂住壓力繼續電力多邊市場的運行,并可考慮向國務院進行專題匯報。否則,可考慮先行停止大用戶直購電交易,保留現存的電力多邊市場交易機制,根據節能減排目標完成進展情況逐步恢復,但必須明確自治區政府有權根據節能減排進展情況適時重啟電力多邊交易,而不再重新履行審批程序。

經過綜合權衡,2010年8月19日,以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名義向內蒙古電力公司、各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下發了《關于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暫停安排大用戶直接交易的通知》。

今年3月1日,在經歷多次交涉后,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得以重啟。然而很快電荒來襲,國家發改委于4月21日和6月20日分別下發《有序用電管理辦法》和《整頓規范電價秩序》兩份通知。

后一個明確規定,“未經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批準,擅自開展大用戶直供電試點,或者以其他名義變相降低企業用電價格的,要立即停止執行。” 重啟剛四個月的內蒙古電力多邊交易市場再次命懸一線。

《財經》記者獲悉,在此次關于整頓規范電價秩序的通知下發后,內蒙古方面緊急派出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潘逸陽赴北京同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磋商。

篇(3)

繼920項目轉讓后,647項目的收官是否意味著電力改革和國電的戰略定位和布局至此進入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境界?顯然,廠網分離的收官只是一個休止符,國電真正的清晰的戰略布局和內涵式改革將取決于輸配分離和配售分離改革的有效推進。

廠網分離收官

2007年5月31日,國家電網通過協議向國電集團等轉讓了920萬千瓦發電資產,轉讓價格為187億元。該發電資產涉及到包括7家上市公司在內的38家企業,相對于119.7億元的賬面凈資產,此次交易的溢價為56%。

2002年啟動電力體制改革,當時允許國電保留920項目,主要是希望能用這部分資產支付國電公司主輔分離的改革成本,為下一步從電網中剝離電力修造、送變電施工和勘探設計等輔業單位做準備。據悉,國電解決主輔分離的員工問題耗費約187億元,而920項目的出售正好填平了主輔分離的改革成本。

2007年12月14日,國電647項目資產的出售也達成了初步協議。根據電監會公告,國電647萬千瓦發電資產的主要受讓方為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神華集團和湘投控股等七家電力公司。此次雙方簽署的協議是安全生產責任、管理權和領導班子三項權限的移交,正式轉讓協議簽署、資產交割、工商變更等實質性工作將在今年1月后進行。

據報道,647項目以資產評估價格為基礎,同時參照可比市場交易價格,以溢價20%出售(資產溢價17%,另加因控股所產生的3%的溢價),也就是說溢價水平不到920項目的一半。相對于920項目的資產質量,647項目資產主要為老廠,人員負擔較重,成本優勢較差。根據2002年的改革,647萬千瓦發電資產保留在國電公司的用途是補充國電的資本金。

顯然,國電647項目資產的最終協議轉讓,意味著尾大不掉的廠網分離改革基本破題。這雖然比2002年提出的要求兩年內變賣轉讓遲到了三年左右,但其意義則相當深遠。

從某種程度上講,647項目資產的最終轉讓表明,發電側的市場化改革框架基本構造完畢,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即將進入第二個環節――輸配分離、配售分離階段。下一步在發電側的改革重點主要是清理國電公司旗下各省級和區域電網公司近年來新建的以各種形式存在的“三產”發電項目。

貌似左右為難

如果說廠網分離是發生在發電企業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間的外部改革,那么以輸配分離和配售分離為主的售電側改革則是電網公司的一場脫胎換骨的革命。顯然,在電網公司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在售電側推進改革的阻力將會大得多。

2006年9月1日,國家電網電力交易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并初步形成了國家、區域和省級三個層次的電力交易中心,滿足省內、省間和跨區域、跨流域電量交易的需求。三級電力交易中心的搭建為國電公司總部、區域電網公司和省電力公司實施市場交易與電網調度職能的分離創造了條件。

接著,2007年10月26日國電宣布國家電網電力市場交易運營系統正式投入運營。國家電網電力市場交易平臺具備電力市場運營完整業務流程所需的各項技術功能,不斷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好的服務。平臺的搭建客觀上為售電市場改革打下了基礎。

目前輸配分離改革爭議的焦點是在國電內部實行配電業務的獨立,并維系輸配調度的全國性統一,還是從國電中完全獨立出配電業務,使得國電成為一個相對單一的電網資源建設和提供商。

如果把配電業務獨立出來,那么國電的售電業務也將受到影響。這一方案意味著國電公司將變為電網資源供應商,主要從事輸電業務,而這一方案的不利之處是影響電網和電力調度的有機統一,可能會影響電力調度效率。

如果配電業務只是在國電內部實現獨立,雖然解決了電網與電力調度的有機統一性,但不利于售電環節市場化改革的有效推進。即不論是發電側市場競爭,還是售電側電力市場競爭,國電這只看得見的手始終影響著市場運作效率,甚至可能制約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

因此,輸配分離改革決定著電力配置和調度的有效性。如果輸配業務難以科學厘定,下一階段的配售分離改革就難以有效推進。

誰為誰服務?

根據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整體戰略規劃,廠網分離、輸配分離和配售分離三個遞進層次的改革充分體現了權力分配的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是電力市場根據不同職能分工協作的改革方略。即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引入充分的市場分離,在電力輸配(主要指電網資源和電力、電量等調配)領域通過引入不同的市場主體進行輸配功能分離,從而防止電力市場中由于過度的資源和功能壟斷而導致市場效率下降。而具體到電網資源,通過設置國家電網、區域電網和省級電網三個層次的電網資源和電力交易系統細分出多層次的電力交易市場。

目前,對于要不要進行輸配分離和配售分離改革基本沒有爭議,爭議的焦點是如何市場化的問題。對于電網公司來講,更樂意接受的方案是在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現有框架下引導售電側的市場化改革,目的是不過度破壞當前電網公司的利益格局。如在電網公司內部獨立出一個獨立核算的配電實體,從而實現輸配分離,然后在最終售電側實現多賣家的市場競爭格局。

這一方案實際上是基于電網現有地位和功能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實行售電側的市場化改革,它的好處是保證了輸配環節的有機統一。

然而,這實際上會使得電網公司在電力市場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不論是發電側的多賣家競爭主體,還是售電側的多賣家競爭主體,在電力市場中必然處于與電網公司的不對等的劣勢地位。

如電廠向實際買家或電力交易市場服務商銷售電力資源,必須通過電網公司輸電并進行電力調度,否則很難賣出去;而將來形成的多賣方電力銷售服務商和電力交易市場,如果要向用戶銷售電力,需要通過電網公司的輸配協調,否則將面臨無米出售的局面。

筆者不禁要質疑,以這種方案為基礎的電力市場改革,究竟是電力市場化在為電網公司服務?還是電網公司為市場化服務?

一場利益的博弈

按照現有政策,一旦區域電網成熟,國網將與區網“分家”,而國家電網公司能夠調配的輸配電資產、電能交易將受到擠壓。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著力推進的“一特三大”戰略(即特高壓輸電、大核電、大水電和大煤電),在系統內推出電力交易中心和電力市場交易系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國家電網公司在電改中的博弈籌碼。如特高壓輸電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區域電網的現有功能。顯然,這種局面是電力體制改革小組和發電企業、售電服務商和最終用戶都不愿意看到的。

輸配分離如何擺脫明顯的利益糾葛,如何真正實現獨立,將成為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有效推進的關鍵。輸配是否只有統一到電網公司旗下才能體現其有機統一性和更富有效率。筆者認為,未然。

首先實現徹底的輸配分離。一方面,可以通過把電網公司定位為專業的電網資源運營和租賃商,并在條件成熟的條件下,將國網、區域電網打造成相互獨立核算的經營實體。為打破省級行政區域對電力市場的干預,應將省級電力公司作為區域電網公司的子公司。區域電網間的輸電通暢問題讓獨立于區域電網公司的利益第三方國家電網公司承擔。

篇(4)

煤炭市場是煤炭交易的有形或無形場所及其涉及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可以細分為現貨與遠期煤炭市場、即期現貨與中長期合同煤炭市場、實物與虛擬煤炭市場、傳統與現代煤炭市場、電煤與冶煉用煤市場、國際與國內煤炭市場等。

我國煤炭市場主要是傳統的煤炭市場,包括全國煤炭訂貨交易會、區域訂貨交易會、煤礦用戶座談會、一對一談判交易、招標、、煤炭大會或論壇等交易方式和場所,其中最重要的是電煤全國及區域訂貨交易會。現代的煤炭柜臺和期貨市場尚處于研究探索階段。

全國煤炭訂貨會對煤炭產銷、需求、運輸和價格四個要素進行年度計劃、銜接和確定。其發展經歷了高度計劃(1953--1982年),計劃訂貨為主、輔以部分市場交易(1983--1992年);計劃與調控相結合,重點訂貨為主、市場交易為輔(1993--2004年);產運需自主銜接、輔之宏觀調控(2005年至今)四個階段。全國煤炭消費量三成以上,重點電煤一半以上訂貨交易是在該會上確定,對保障國民經濟經濟平穩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資源與需求不相匹配、運力限制因素較多,區域性、結構性矛盾突出,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不配套,配置資源效率不高等問題。

我國主要產煤省市一般每年都要舉行省內煤炭訂貨會,解決國有煤礦和省市地方煤礦供給本省大型用煤企業煤炭訂貨交易問題,每年訂貨總量在3億噸以上,與全國煤炭訂貨會相互補充,是我國煤炭交易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行政干預色彩濃厚、分配性質占主導、用戶選擇性差等問題。

是一種重要的煤炭交易模式,可以分為傭金、價差、賣方、買方、運輸指定、官方等。煤炭制可以有效緩解企業的資金矛盾,避免或減少產需雙方在購銷中的直接利益沖突、降低購銷費用。我國制煤炭交易量占全國銷售總量的比例估計在40%以上。煤炭制也有一些缺點,例如增加了中間環節費用,容易形成新的三角債、滋生腐敗等。

煤炭招投標交易方式為煤炭供需各方提供了一個相互溝通和了解的平臺,充分體現公正、公開和透明的原則,使資源、價格供求關系等信息傳遞更快,為活躍煤炭市場提供了重要條件。但煤炭是大宗產品,合同能否兌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輸部門是否能保障運輸,在運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大力開展招投標采購和銷售煤炭比較困難。另外,投標方還要支付一定數量的保證金,給煤炭產需雙方加重了負擔。所以,我國煤炭招投標交易方式不多。

我國還有一些自發產生的煤炭交易場所,如河北土木煤炭交易市場;以及政府組建的交易所,例如太原、東北煤炭交易市場等。

我國煤炭出口實現特許經營和配額許可證管理模式,年出口量維持在8500萬噸左右。煤炭進口管理比較寬松,進口量逐年增加,2006年將達到2600萬噸。

大型煤礦企業的用戶座談會、一對一談判、煤炭大會或論壇等交易方式和場所,使煤炭交易方式更加靈活、煤炭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國外煤炭市場發展現狀和模式

中國煤炭市場是世界煤炭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國外先進煤炭市場相比,在市場化程度,商業公正性、公平性,交易規范化、法制化和多樣化等方面都還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煤炭市場經驗,對建設中國現代煤炭市場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世界煤炭生產量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和美國;在國際貿易總量中,兩者占有一定份額。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非產量雖遠低于中國和美國,但其煤炭以出口為主,對世界煤炭市場影響較大;其中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出口量占世界煤炭貿易量的34%左右,占亞洲的46%以上。日本和韓國自身幾乎不生產煤炭,但年消費量卻達到3億噸以上,是世界煤炭主要進口國。

世界煤炭市場按地理區域可劃分為澳大利亞一亞太地區市場、美洲一歐洲市場和南非一歐洲市場等三個區域市場。通過南非一歐洲市場,三個市場有機地聯系起來,實現資源相互調劑、價格聯動的統一煤炭市場局面。美洲一歐洲市場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煤炭市場,煤炭運輸和生產能力高,煤炭價格已經完全市場化,全部由供求關系決定,同時,煤炭市場體系發達,現貨市場、場外柜臺交易市場、期貨市場并存,相互促進。澳大利亞一亞太地區市場發展最快,一般以長期合約為主,年度價格合同占有較大比重。隨著大型貨輪及遠洋貿易的迅速發展,世界煤炭貿易量迅速增長,并打破了以往區域性貿易的模式,開始了全球性的貿易競爭。

世界煤炭市場按產品用途分動力煤市場和煉焦煤市場。動力煤是煤炭市場中應用范圍最廣、使用量最大的煤炭品種。2003年,世界煤炭總產量約51億噸,動力煤占到80%以上。近年來,國際動力煤市場呈現貿易量穩步增長、亞太市場表現活躍、價格快速上升等特點。

近年來,世界煤炭市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現貨比例增加,長期合同減少;價格波動頻繁,基準價體系作用減弱,合同指數化增加;紙化合同貿易增加,柜臺交易和期貨交易規避風險功能顯現;電力、天然氣、煤炭價格互動并呈現收斂性。

1、傳統煤炭市場占主導地位

在國際煤炭貿易中,通過供需雙方之間的雙邊談判達成交易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樣就產生了定期和現貨合同。

定期合同,包括長期合同,廣為煤炭生產商和消費者所采用。一般只規定一定時期的發貨量,并同時確定價格及其調整辦法。對于新建的煤礦來說,定期合同尤為重要。由于國際煤炭價格的調整越來越頻繁,因而在亞洲一太平洋的煤炭市場,長期合同的價格基本上海年都要進行調整。估計澳大利亞定期合同量比例在65%―90%之間,剩余部分是現貨交易量。

美國國內的電煤交易原來主要采用雙方洽談協商,形成供煤協議的方式。隨著市場化改革和國際煤炭市場因素的影響,價格糾紛不斷產生。美國煤炭貿易委員會設計和制定了煤炭的購買銷售協議,消除了供需雙方交易障礙。買賣雙方只有在簽訂了標準合同以后才可以進行清算,增加了電煤價格的透明性,也有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和規避風險。

現貨合同是針對一批發運的煤炭或一批發運的一

部分煤炭或者幾批發運的煤炭而言,一般不涉及長期合同關系。對單一或多次煤炭發運的特別合同,包括價格等條款,都要經過談判確定。在現貨市場,煤炭現貨價格并不全都是反映價格趨勢的風向標,因為現貨市場的煤炭質量和合同條件都未標準化,對不同買家,質量和合同條件兩個方面的重要性并不一致。

近年來現貨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大。一是因為歐洲例如丹麥、意大利、德國和荷蘭等國家的買家寧愿接受較低的煤炭安全供應保證,采用合同靈活性較大的現貨交易。二是因為南亞和東南亞的買家在現貨市場采購量日益增加,他們也正在把現貨市場看作一種與定期合同市場一樣可以接受的市場。三是現貨市場上存在許多可以相互替代的供貨商,而貨源質量又有保證,不會影響煤炭的供應。

招標市場是一種現貨市場。通常大型買家采用招標形式,邀請許多供貨商投標,在合同最終確定前,一般都要進行雙邊談判。土耳其和印度的企業是煤炭市場主要的招標人。但是煤炭生產商對招標煤炭市場并不熱心,因為未中標的一力?交易成本太高,投標方一般通過中間貿易商進行投標,也不可能與用戶建立直接的業務聯系。

長期合同價格通常以年為周期確定。動力煤價格主要有ENEL價格和日澳動力煤價格。前者主要由美國和南非的市場提供,要比后者早一個季度確定,同時ENEL也從澳大利亞和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的其他供應商那里采購煤炭,因此它的價格在世界煤炭市場動力煤合同談判中是一種重要的價格參考;日澳動力煤價格在亞太地區煤炭市場也具有風向標作用。煉焦煤市場,主要煤炭供應商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與日本鋼廠的年度定價非常重要,具有指導意義。在亞太煤炭市場,動力煤價格與半軟煉焦煤價格一直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動力煤價格與煉焦煤價格存在互動聯系。

價格指數指導意義彰顯。澳大利亞、美國、南非、歐洲煤炭市場都定期現貨和定期合同煤炭價格指數,對于現貨實物交易和長期合同煤炭價格都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2、柜臺市場

柜臺市場指的是交易者在正規的商品或期貨交易所之外,就煤炭實物商品、即期/現金/實物交割/遠期煤炭合約、煤炭價格指數等金融衍生類產品進行買賣的場所,主要通過電話、傳真或電子網絡競價系統等形式實現,已有近十年歷史。它既包括場外現貨市場,又包括遠期市場,是介于傳統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之間的一種正在快速發展的市場。與傳統交易市場相比,它具有合約和商品質量標準化,有標準交割地、由系列交割期合約構成,交易商廣泛,現貨交割、現金交割和對沖交割均可等特點;與期貨市場相比,它又具有場外交易、合約標準化不嚴格、一對一交易、政府不強制監管、受保證金制度和商業信用雙重約束等特點。

柜臺市場除了具有實現實物交易、規避價格風險和發現價格三大基本功能外,還能為將來建立期貨市場,積累運作經驗、培育交易人才、發現代表性煤炭品種等方面提供強大支持,是發展期貨市場的必由之路。

美國是煤炭柜臺市場的發源地,據估計,2004年柜臺交易量達到4--5億噸,主要是進行風險管理。歐洲柜臺交易開展比美國晚,但交易進行得如火如荼,2004年的交易量估計在3億噸左右;部分交易用于風險管理,部分用于實物交割。在亞洲,日本在2003年召開了能源風險管理研討會,正處于柜臺交易的引進階段。

3、期貨市場

期貨市場是圍繞期貨交易所的商品及其衍生品種進行交易的市場,既可以對商品期貨,也可以對其衍生品如煤炭價差、套購、期貨期權進行交易,具有對沖價格風險和發現價格兩大功能。2001年6月,紐約商業交易所經交易所執行委員會批準,于2001年7月12日上市中部阿巴拉契亞(CAPP)煤炭期貨,成為現在世界上唯一的煤炭期貨品種,但是煤炭期貨交易并不十分活躍。

三、我國煤炭市場發展戰略目標、措施和對策

1、煤炭交易所取代不了全國煤炭訂貨會

近期,一些專家和煤炭業內人士,每每談到對全國煤炭訂貨會改革,必言稱建立一個全國煤炭交易中心取而代之。這可能是他們對煤炭市場總體結構情況和煤炭交易所的性質不了解使然。筆者認為,全國性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設,要和全國煤炭訂貨會的改革統籌考慮進行,絕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的簡單化問題。這是因為:

第一,絕大部分的煤炭供求關系并不是由某次交易偶爾確立的,而是在長期的經濟合作中逐步形成并相對穩定的。第二,無論是煤炭供應商還是用戶,煤種的適應性和運輸的經濟合理性決定其供求關系只能在數量非常有限的用戶或供應商之間形成。第三,煤炭交易所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為參與者提供煤炭實物,而是提供多體系的煤炭價格信息,最終為參與者達到投機盈利和規避風險的目的。第四,從實踐來看,迄今為止,我國由政府出面成立的國家級煤炭交易所在運作上是不成功的,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交易中心能擔負著大部分煤炭訂貨交易的重任。由此可見,以一個煤炭交易中心取代全國煤炭訂貨會將會使已經邁入市場經濟的煤炭訂貨交易回到高度計劃分配的老模式上去,這條路無疑是走不通的。

2、我國煤炭市場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

根據以上國際國內煤炭交易活動的分析,結合我國特有的煤炭產供銷現狀,筆者認為我國煤炭市場發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尊重市場,政府調控;統籌規劃,循序漸進;企業主導,自主交易;政策支持,配套發展。

我國煤炭市場建設的戰略目標應當是在開放、競爭、統一與有效監管的體制環境下,以形成充分競爭的煤炭市場為出發點,通過對市場主體的再造、市場體系的建立及統一與完善、市場價格機制的改革、市場秩序的規范與監管、市場行為的規制與引導等措施,建立以主要煤炭生產企業和電力企業集團直接談判定價、中長期合同為主導,建立分品種、分區域、有層次、相互競爭的、有形市場和虛擬市場并存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為市場配置資源和定價、安全經濟供應煤炭提供保障,為構筑未來中國統一能源市場打下基礎。實現這個目標要分兩步走。

第一階段(預計2000--2008年),即運能短缺和煤炭資源品種不能充分滿足需求階段。突出以下幾點:一是調整煤炭生產和銷售結構,擴大生產,為市場和用戶提供低價、優質和充足的煤炭供應,改善煤炭供需關系,滿足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對煤炭的需求。二是通過實施有效的市場監管和宏觀調控,防止煤炭市場壟斷勢力的強化,同時確保煤炭價格和煤炭市場不會發生大的波動,以避免引發一連串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三是在政府宏觀調控指導下,繼續舉行每年的全國煤炭訂貨交易會和區域訂貨會,發揮行業牽頭單位的協調引導作用,突出骨干電力企業集團和煤炭生產企業的主體地位。四是以市場導向為主,政府協助為輔,有序建立區域性和集散地、港口的煤炭交易所,為不同層次的煤炭生產企業和用戶提供交易平臺。五是適度開展柜臺交易的推進工作。六是在有限的運力基礎上,盡量引入

競爭機制使煤炭產、運、需按市場化方式銜接。

第二階段(預計2009午后,10年左右),即運能相對能滿足市場要求,煤炭生產、需求和運輸部門向市場化方向改革基本完成階段。這一時期,全國主要骨干煤炭生產企業和各大電力集團企業主導煤炭市場經濟活動和經濟利益的格局基本形成,煤炭資源和運力按供需雙方選擇完全進行市場化優化配置,煤炭供應能保障我國煤炭需求,我國煤炭市場在國際煤炭市場上擁有相應地位,煤炭柜臺市場和期貨市場投入運營。電煤供應中,直接和中長期合同供應量占60%--70%;貿易量38%--28%;柜臺市場和期貨市場實物交割量占1%--2%。我國建立綜合煤炭市場體系的目標初步實現。

3、實現我國煤炭市場戰略目標的主要措施

為實現目標,建議重點開展如下工作。

(1)加強電煤市場主導作用,重點完善傳統煤炭市場建設。煤炭訂貨改革要在政府指導和監管下進行,要以尊重市場規律、促進規范交易、保障供應穩定、體現公平自主、提高訂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原則為指導。

①優化重點訂貨。可由國家指定的重點煤炭生產企業和電力企業先行舉行全國煤炭訂貨會,類似于日澳定期談判所采取的方式,主要簽訂大額、定期(年度或中長期)、跨路局調出調入和水陸聯運合同。它們的其他合同由區域(結合大行政區和鐵路局建制考慮)交易會、不定期一對一談判、、煤炭交易所、電子商務和招標等方式解決。鼓勵大型國有煤炭企業繼續組織煤礦用戶座談會。

②加強區域訂貨。其他規模以上的煤炭和電力企業參加區域訂貨,主要在年產量,1億噸以上的省區舉行。凈調入量在5000萬噸以上的用煤大省可以由需方召開區域訂貨交易會。各層次會議時間定在每年11月舉行。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總的宏觀計劃,以行業引導、企業為主體進行資源配置。

③引導和推進交易市場的建設,為廣大煤炭生產消費企業提供交易平臺。全國性的煤炭交易市場必須在政府監管、產運需各方積極參與下實施,政府主導制定政策方案,并與有關行業牽頭單位聯合制定交易規則,積極扶持、構建跨行業的協調服務機構和配套服務機制,形成完善的交易體系。針對電煤具體情況,電煤交易應當考慮運輸的保證、電網的安全穩定、電價機制、社會對電價承受能力等約束條件。初期對電煤交易實行市場準入制,提高交易門檻,保證資源、運力,以直供直銷為主,禁止投機行為和人為操縱。隨著電價、運輸條件改善,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電煤交易合同實行監管下的轉讓。在條件成熟后,逐步實行完全市場化交易。建議先在重要產地如山西、內蒙古西部,重要中轉地如秦皇島港口和天津港口,重要消費地如上海長江三角區和廣州,建立數個區域性的煤炭交易所。在此基礎上籌建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

④完善其他傳統煤炭市場機制。規范行為,主辦多形式、多煤種煤炭市場論壇,根據煤炭市場情況適當開展國際招標采購煤炭、嘗試煤炭電子商務等形式建立產銷聯系等。傳統交易市場最后要形成一種以直銷、中長期合同為主,貿易為輔,多種交易方式并存、相互補充、相互競爭的局面。

⑤加強運力協調,訂立運輸合同。在運能基本能夠滿足運輸需求或稍有富余的地區,煤炭產需量完全由供需雙方根據市場情況確定。在鐵路運能短缺的地區,根據量、價、簽約時間擇優配置運力。煤炭產需企業之間、產需企業與運輸企業須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運輸合同。運力配置要市場化和資本化,鼓勵煤炭企業參與鐵路和港口建設,形成一批由大型煤炭生產企業、大型煤炭消費企業控股的鐵路運輸和港口企業,嘗試通過股權比例,分配運力和港口能力,并讓股東的富裕“能力”到煤炭市場進行交易買賣。

(2)改革價格形成機制,多體系發現煤炭價格。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商大型煤炭、電力企業建立中國電煤“基準價談判機制和形成機制”,引導煤炭價格。二是建立現貨市場、中長期合同市場、柜臺市場和期貨市場價格指數體系,形成有效競爭的煤炭產品市場定價的價格形成機制,真實、靈敏反映煤炭市場的供求關系。三是形成規范的煤電聯動機制,對電價實行有效的價格監管和適時調整。四是形成有利于煤炭、電力結構調整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能源價格結構及比價關系。五是區分煤炭和電力價格的兩重性,建立科學的保護低收入群體和保證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價格機制。

篇(5)

一、引言

(一)概念介紹

碳排放權,是具有價值的資產,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對于發電行業而言,有學者認為碳排放權是發電企業之間、國家與發電企業之間、國家之間等碳排放主體為了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任務所形成的一種碳排放配額。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指由相關經濟主體根據法律規定依法買賣碳排放權指標的標準化市場。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碳排放主體從其自身利益出發自主決定其減排程度以及買入和賣出排放權的決策。它包括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苑⒖剎生額外排放權的項目交易市場及排放權相關的各種衍生碳產品交易市場。

(二)碳交易市場的分類

按市場交易主體的意愿,碳交易市場可分為配額交易市場和自愿交易市場兩類。其中,配額交易市場是指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臺以滿足減排目標的市場;自愿交易市場則是從其他目標出發如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社會效益等自愿進行碳交易以實現其目標的市場。具體而言,配額碳交易又可分為基于配額的交易和基于項目交易兩類;自愿市場分為炭灰標準與無碳標準交易兩種。

(三)問題的提出

據統計,201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和CO2排放分別下降29.9%和33.8%,如期完成“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指標,成為世界上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國。2015年,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總量43.0噸,占消費總量的64.0%,其中發電消費增加0.5%,發電消費總量居上。建立發電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僅有利于發電市場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降低發電市場減排成本,促進轉變發電市場的經濟增長方式。但在全球市場上,中國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就是在CDM項目上中國沒有自己的定價權,整體處于被動地位,極大地降低了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并且由于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未形成完善的碳交易排放市場體系,嚴重制約了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因此,如何規劃我國碳交易市場,建立符合國情和電力行業協調發展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推動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關鍵。

二、國內外碳交易碳交易體系

(一)國內體系

在2009年的第1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40%~50%。此后,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快速興起。為推動實現減排目標,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效應,加快了碳交易市場機制和中介組織的建設,解決我國作為賣方由于信息不對稱、缺乏中介服務嚴重制約碳交易業務的問題。通過發展碳金融業務的發展,落實綠色信貸政策,引進專業人才等具體舉措的落實,不斷強化我國市場對碳交易的認識,推動我國從“高碳”向“低碳”的能源消費結構轉型。2012年之前,依據《京都議定書》,我國碳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于項目市場進行的交易,即發達國家向我國提供資金和技術,對我國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獲取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但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我國碳排放量的不斷增加,人們的環保意識也明顯的到了提高。2014年,中美簽署《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元首首次正式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CO2排放峰值,并且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了 《關于改善發電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促進發電行業減排,讓發電企業更積極地參與碳交易。

自2013年,我國已相繼啟動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湖北等“兩省五市”的碳排放交易試點,參與交易的企業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化工等高耗能產業。按照發改委的規劃,我國碳市場建設分為前期準備階段(2014―2016年),運行完善階段(2017―2020年),全面實施階段(2020年以后)。所以,目前是從前期準備到運行完善階段重要的轉型過渡期。

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深圳和湖北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均了地方碳交易管理辦法,共納入控排企業和單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額約12億噸。

2016年,國家發改委召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部署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總結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的工作基礎,并結合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提出了抓好落實的具體要求;中挪合作“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與自愿減排交易登記注冊系統建立;國務院《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國家能源局下發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業放緩燃煤火電建設步伐,暫緩13 省份、緩建15 省份的一大批煤電項目。

(二)國外主要體系

1、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是世界上第一個多國參與的排放交易體系,也是歐盟為了實現《京都議定書》確立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而于2005年建立的氣候政策體系。它是歐盟氣候政策的核心部分,以限額交易為基礎,提供了一種以最低經濟成本實現減排的方式。這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歐盟氣候政策的中心組成部分,以限額交易為基礎,提供了一種以最低經濟成本實現減排的方式,是世界上首個多國參與的排放交易體系;覆蓋了11000個主要能源消費和排放行業的企業。經過多年的內部磋商談判和苦心經營,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碳排放配額交易總額也位居全球首位,并且適時的結算方式提出無需與美元掛鉤,交易直接以歐元標價結算。目前,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場主要由歐洲主導。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已進入了實施的第三階段――全面實施階段。

2、美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區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RGGI)是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為減少溫室氣體而設立的區域強制性的減排計劃,通過競拍方式出售碳排放限額,以達到區域內碳總量減少10%的目標。美國的這種配額方式在市場主體間自由交易,截至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果。雖然目前RGGI仍處于發展期,但美國所提出的這種市場化的機制很適合中國學習和借鑒。

三、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碳排放問題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在能源結構轉型期,國內一部分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理論分析方面上。為了建立“共同而有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正義準則,丁仲禮等人強調通過對歷史數據的計算,以“人均累計排放指標”度量各國排放權,并針對應得配額、實際排放量、排放水平、排放增速四個客觀指標具體對各國提出了公平合理的排放權方案。在全球碳排放權激烈的爭奪戰中,碳排放責任的認定和碳減排義務分配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博弈主體間爭論的焦點。張為付在《調整》一書,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國碳交易市場的博弈現狀,分析中國競爭優勢的理論基礎,并提出低碳經濟下我國國際分工在貿易戰略、引資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方面的調整方案以及政府的職責。基于碳排放和政府初始分配的交易背景,宋瑤等人建立了優化制造商產品組合的三維模型,討論政府分配、碳排放價格敏感因子和技術效率對最優產量的影響。另一部分的學者們將發電行業與碳排放權交易相結合進行研究。通過借鑒國外碳排放交易機制,結合我國發展現狀,駱躍軍等人對碳排放總量管理下發電排放所屬問題和不同配額分配方案對發電生產企業的影響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使用“加權平均法”碳排放配額方式模擬并分析發電企業的碳排放交易,來實現各機組所得配額均相對公平合理,保證企業順利履約,實現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控制目標。何崇愷等人以發電行業為例研究影響碳成本傳遞率的主要因素,認為影響發電行業碳成本傳遞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的配額分配方式以及發電市場結構。陳逸等人從碳排放交易價格和成交量變化趨勢的角度進行理論研究,分析碳排放交易的發展趨勢,認為人力資源培養和發展對我國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將企業的硬件實力和軟性人才培養相結合,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發展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需要借鑒歐盟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并且需要結合中國實際國情。

四、數據分析

從宏觀角度而言,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發電量、當期發電量呈穩步遞增趨勢。截止2015年12月,累計發電量大56183.7億千瓦時,當期發電量最高時為2015年8月5155.3億千瓦時。火力發電的同比增長幅度呈負增長的趨勢較為明顯,降幅最大時為-11.8%;而水力發電、核能發電、風力發電等低耗能的新能源發電同比增長整體呈現正增長的趨勢。其中風力發電的當期發電量占比最多,當期同比增幅平均值為25.9%。如下圖所示。

從微觀角度而言,中國一共有5家大型發電企業: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隨著碳市場的建立,各家陸續建立自己的碳資產公司,搭建碳資產運營管理框架,管理制定碳資產交易。制度。以中國華能集團為例,如下圖所示。2011年―2015年,華電的裝機總容量、供電總量的平均增幅分別為8.90%、6.25%,碳排放總量平均增幅3.09%。在保證電力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實現了碳排放量的增長率大幅低于裝機電量、供電量的增長率。“十二五”期間,華電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通過電源結構調整和節能降耗等措施累計減排二氧化碳2 億噸。其中,結構調整的碳減排貢獻度最為顯著,共計減 排二氧化碳1.5 億噸,貢獻度為 73%;節能降耗減排二氧化碳 5482 萬噸,貢獻度為 27%。預計在“十三五”期間,華電繼續發展清潔能源和調整電力結構,持續節能低耗,以降低CO2的排放。

五.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受傳統工業結構的影響,中國能源結構目前仍然主要依賴于火力發電,并且火力量在總發電量中占比最多。但由于近幾年工業的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國家對氣候的逐步關注,總體而言,中國已積極投入到全球的節能減排行動中,參與碳交易并自愿在交易市場交易的企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一種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環境政策,碳排放權交易被證明在促進電力行業節能減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提高,不但會大大減少CO2的排放量,減少溫室氣體的外部負效應,也會拉動經濟的增長。

(二)政策建議

十三五期間,中國的新目標是進一步加強碳排放強度約束控制,實現大氣資源的可持續、公平、有效的利用。但是,當前中國面臨日益嚴峻的經濟下行、能源結構改革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壓力,發展低碳經濟對中國發電行業的未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是從短期而言,目前中國的低碳市場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于規劃時間短,工作量大,無法制定出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達到保障低碳經濟的發展有法可依的目的;許多發電企業正面臨著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問題,如何有效的建設和管理好碳交易市場,無疑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大量缺乏專業人才、企業減排意識不足等個問題導致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很遲緩。從長期而言,隨著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短期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發電企業會更加注重對新能源發電的投資,減少火力發電,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為了保障建設和維持更安全、經濟、清潔、可持續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發電企業應采取集約化的管理方式,提前做好發電規劃,避免出現過度投資、重復建設的問題。同時,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推進市場化建設,鼓勵企業創新,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低碳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其他經濟政策相協調,建立完善的日常監管和獎懲激勵機制,促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爽 碳市場的經濟分析[J]- 中國能源 2007(9)

[2] 李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特征、績效與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3):1-5.

[3] 李布.借鑒歐盟碳排放交易經驗構建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J].中國發展觀察,2010,(1):55-58.

[4] 丁仲禮,段曉男,葛全勝,張志強.2050年大氣CO2濃度控制:各國排放權計算[J]中國科學,2009,39(8)

[5] 楊辰晨,何倫志.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影響與政策[J].2015,09(002)

[6] 劉志彪.低碳:我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新約束[J]南京社會科學.2016,03(022)

篇(6)

0.引言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電力市場體系仍然是處在大力發展的建設狀態,從世界當前的發展趨勢和經驗觀察來看,無論是采用任何形式的市場體系,其中涉及到電力實時平衡調度方面的內容都必須要由國家、省級專業電力調度機構來進行全權負責,也就是說,電力的調度必須要保證與其他區域、省級之間的協調同步性。利用該系統,能夠對不同層級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權賦予,這種形式的電力調度方式是目前確保電網能夠穩定運行的一個有效措施。下文主要針對電力實時平衡調度交易市場運作的機制以及模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1.電力實時平衡調度機制

實時平衡交易主要是通過電網調度員來依據下一個時段的調度時刻的起始時間點中所存在的系統不平衡量多寡,來確定是否啟用上調機組還是啟用下調機組。同時,還要根據實時接收到的增減負荷報價,按照一定的規律對其進行排序,并且使得機組的負荷水平進行調整,直到其負荷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完全滿足不平衡量,即可以開始對下一個時段之內的電網供需不平衡量進行調度。

實時平衡輔助服務一般由調度員通過市場成員競價或與市場成員進行雙邊洽談簽訂合約,主要是平衡每個調度時段內的ACE(一般通過AGC機組實現),并使每個調度時段的電網頻率及電壓(一般通過調頻、調壓實現)維持在規定的范圍內,保證電力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性和電能質量。調度員首先啟用在日前市場(或合約市場)購買的輔助服務(包括調峰、調頻、調壓、各種備用等),如果日前購買的輔助服務不能滿足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能質量,調度員就必須在時前/實時平衡交易市場購買與備用、頻率和電壓控制相關的輔助服務。

2.電力實時平衡交易市場設計及運作流程

有關術語定義:該時段調度計劃出力(或調度計劃電量)定義為:年度合約市場交易合同分解到該時段的出力(電量)+月度合約市場交易合同分解到該時段的出力(或電量)+周合約市場交易合同分解到該時段的出力(或電量)十雙邊交易合同分解到該時段的出力(或電量)+日前市場交易計劃在該時段的出力(或電量)十時前市場交易計劃在該時段的出力(或電量)。該時段調度計劃出力也稱為:對應時段調度計劃出力、該時段(或對應時段)的基準調度計劃出力、機組在該時段(或對應時段、上調(或下調)出力的基準點。該時段調度計劃奄.量也稱為對應時段調度計劃電量。

2.1電力實時平衡交易市場的設計

電力實時平衡交易市場進行建立的一個初衷就是能夠能夠讓電力調度員按照接收的負荷增減要求報價來對電力出力、負荷等進行調節,從而使得整個電力系統網絡中的能量能夠維持在一個較好的平衡范圍之內,達到安全運行的目的。

而發電商自身在進行發電的過程中,可以依據自身的發電出力狀況、發電合同、報價策略等多個方面的因素來確定自身的電力發電機組是否需要加入到電力實時平衡調度交易市場中;如果說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要加入到實時平衡調度交易市場中去,就可以依據當前的市場規則不同,提前數個小時或者時間段向相應的實時平衡調度交易市場提出申報,其申報內容可以是出力范圍的價格上調或者出力范圍價格的下調。總之,實施調度交易中的計劃制定和當前市場的單時段計劃制定有著極大的相似性,而市場在運作的過程中,究竟采用怎樣的報價方式和數據,這主要依據當前市場的變化和規則來進行制定;除此之外,在用戶用電減少負荷報價之后,其性質就等于發電商自身必須要對出力報價進行提高,而用電方的負荷報價提高,那么就代表著發電生可以對出力報價進行降低。

2.2實時平衡交易市場運作流程

(1)發電廠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利用當前的電力市場運營系統,對實施平衡交易市場上所規定出來的機組報價數據進行實施的申報。

(2)電力調度交易機構接收數據申報、校核報價數據是否有效。

(3)在實時平衡調度時,進行未來一個(或幾個)調度時段的超短期負荷預測。

(4)制定實時調度交易計劃并對交易計劃進行安全校正。對于每個實時平衡調度時段,實時調度交易計劃的調整都基于原有的調度計劃,如北歐電力實時平衡交易市場是以市場成員日前的調度計劃作為機組實時調整的基準出力點;英國是以實時平衡交易市場關閉前市場成員申報的出力計劃作為機組實時調整的基準出力點。經過調整后的實時調度交易計劃必須進行安全校正。

3.實時平衡交易市場中的結算機制

實時平衡交易中所涉及到的電量結算必須要和當前的合約市場、日前市場中所存在的電量結算是完全分開的。并且實時平衡交易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的交易量與合約市場、日前市場的交易量相比較而言,其實時店家在運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波動可能會遠遠其他市場波動。并且由于參與到下調出力的調度交易工作中,就會直接導致機組自身的收入減少,這促使絕大多數發電商都不愿意參與到下調出力的調度交易工作中。所以,為了能夠讓發電商積極的參與到下調出力中去,就應當在實時交易的結算規則中讓下調交易對于機組來說具有更大的誘惑力。

3.1對被調度員接受的Bids和Offers的結算

在每一個實時的調度結算時間段之內,當上調機組在進行出力的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機組自身的上調出力報價由低到高的選擇順序來對電力負荷進行調度,而在選擇的過程中,要以上調機組所具有的最高報價來作為交易時段之內的一個統一價格,同時,對機組內部的電量進行實時的調整結算;當下調機組在進行出力的過程中,就應當依據機組的下調處理來按照報價由高到低的方式來選擇性調度,并且選擇的機組要使用最低報價來作為該機組的統一價格,同時對機組當前的實時電量進行調整結算。

總的來說,按機組在每個交易周期內被調度員接受的Bids/Offers進行結算,向提供Offers的機組付費,向提供Bids的機組收費。

3.2對不平衡,的結算

不平衡結算模塊的主要功能是決定不平衡電價及不平衡電量的結算。機組在某調度時段內的不平衡電量等于其在該時段合同電量減去其實際上網電量。不平衡電量按分鐘進行累加,其計算方法不平衡量結算采用2種電價:一是系統買電價格(SBP),即以成交電量為權重的加權Offer價格;二是系統賣電價格,即以成交電量為權重的加權Bid價格。

4.結語

總而言之,實時平衡調度交易主要就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對電網內部所呈現出來的供需不平衡現象進行調節,以此來使得電網調度不僅能夠充分的滿足電力需求,還能夠嚴格按照市場的發展規律來進行調度。而實時平衡調度交易市場還是當前用電市場中一個有效的補充,它不僅僅為市場的各個用電成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調度交易機會。還利用其自身對于電價實時平衡的能力,靈敏的反應出了當前市場經濟的信號,這能夠便于電力平衡調度進行市場價(下轉第141頁)(上接第98頁)格平衡,良好的對整個經濟市場進行把控。 [科]

【參考文獻】

篇(7)

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世界掀起了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以前電力工業采取的是政府壟斷式的管理模式,電改后開始引入競爭機制。這使得發電商、配電公司、電力用戶等都變為了市場主體,他們擁有了更多的自利,同時也面臨著更嚴峻的風險問題。其中最難管控的就是電價的波動風險。一個完善的電力市場應該擁有許多不同的合同來吸引市場參與者,能夠讓市場參與者有機會去控制成本和風險,并獲得恰當的收益。

一、電力合同市場概述

電力是人們當代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需求彈性非常小,而電力商品又具有不可儲存的特殊性,使得電價經常因為現貨交易的供需不確定性產生劇烈的波動。為了規避或減少電價波動帶來的風險,學者們發現可以引入一些合同交易來實現,讓無限的風險有限化。電力市場中的合同交易是市場交易主體通過簽訂書面或電子合同,再按照合同執行電能買賣交易。合同可以是一種固定的協議,要求必須按照約定內容執行;也可以是一種可選擇的合同,給予合同一方或雙方選擇的權利,可選擇執行或不執行。電力合同的內容包括雙方基本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供電時間、供電量、供電價格、違約懲罰金額等等。

電力市場參與者一般采用三種形式簽訂合同:雙邊協商、競價拍賣、指令性計劃。第一種雙邊協商形式是由交易雙方進行溝通和談判達成共識,并將談判結果制定成具體的合同;第二種競價拍賣形式由購電方、售電方、電力市場運營者三方參與,購(售)電方在指定的時間內上報在未來指定的期限內購買(出售)的電量及電價,由電力市場運營者按照總購電成本最小和系統無阻塞為原則,確定最終匹配出合同交易的雙方和具體交易的電量和電價;指令性計劃形式主要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由電力管理部門在緊急調度或者有特殊情況的電力需求時,按政府下達的計劃數量實施。

合同交易主要有遠期合同和期貨合同兩種,指交易雙方之間達成的明確規定在未來某個期限內或具體的日期按照雙方協商好的價格交換某一數量的某種物品的協議。遠期合同和期貨合同的區別主要有:

(一)標準化程度不同

遠期合同中的具體內容都是按照交易雙方的意愿來確定的,所以每一份遠期合同的內容都可能不同;期貨合同則不同,它的合同內容包括數量、質量、交割時間和地點等都是確定的,只有價格是在成交時根據市場行情確定的。

(二)交易場所不同

遠期合同的交易場所不固定,只要交易雙方約定好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交易場所;期貨合同的交易場所是固定的,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

(三)履約方式不同

因為遠期合同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它不太容易進行轉讓,所以絕大數遠期合同只能進行實物交易;期貨合同因為其標準化的合同形式,和固定的交易場所,非常容易進行轉賣,所以大多并不涉及實物所有權的轉移。

二、力市場中的合同交易

(一)電力市場中的合同類型

第一,靈活的電力遠期合同,指合同雙方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同的交割計劃。其中一種是買方靈活的電力遠期合同,指買方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情況確定要交割的電量,并且可以在交割時進行合同轉賣。另外一種是賣方靈活的電力遠期合同,與第一種相反,是賣方決定交割電量,買方按賣方確定的電量接受用電。

第二,電力差價合同主要適合電力聯營體交易模式的電力市場。類似于期權合同,單向差價合同就相當于購電方(售電方)買入看漲期權(看跌期權);而雙向差價合同相當于一個合同價格確定的遠期合同。

第三,可選擇的遠期合同中規定了合同電價、中斷電價。當合同約定的時間達到時,現貨市場電價比中斷電價小,售電方賣電給購買方;當現貨市場電價比中斷電價大,售電方按照約定的中斷電價支付給購電方,不再售電。

(二)合同交易對電力市場的意義

在電力市場改革初期,許多國家都采用大量的合同交易的方式進行風險管理。例如最典型的英國,在開啟電力市場化進程后,前期超過80%的電能交易都是通過遠期差價合同來進行的,而在政府推廣NETA模式后,該比例提升到了95%。

電力遠期合同交易將不能夠大量存儲的電能進行了“虛擬”的儲存,事實上等同于提供了其他可儲存商品的某種事前保護作用,而且讓市場參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以鎖定未來不確定時期的電量和電價,規避電力市場風險。同時簽訂合同的談判過程也意味交易雙方透露了各自的一些情況,利于信息的交流。合同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擁有較大市場份額發電商操縱電力價格的能力,因為它減少了一些未來發電商可以操縱的現貨電量。總體來說有利于給用戶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也可以為發電商帶來穩定的需求,維持電力市場的穩定性

三、結論及展望

電力市場中的合同交易具有平穩電價、規避風險的作用。因此對于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結合目前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情況來看,我們進一步工作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考慮我國還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初級階段,目前電量和電價并未完全市場化,可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合適的合同交易模式。

第二,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不斷推進,必然會面臨同樣的電價波動風險,各市場主體需要防范于未然,提前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汪朝忠.我國實施電力雙邊交易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5,02:194-200.

[2]韓錦瑞,曾鳴,段金輝,李娜.國外電力雙邊交易市場模式對比分析及啟示[J].華東電力,2013,01:17-23.

[3]劉軍虎,陳皓勇,張顯.電力市場遠期合同交易的實驗分析[J].經濟經緯,2006,06:26-29.

篇(8)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電力市場改革的逐步推進,培養既懂電力市場理論,又能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的實踐型人才,已成為“電力市場概穢課程教學的主要功能。本文就“電力市場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化改革進行探討,為進一步提升課程功能提供借鑒。

一、電力市場改革概述

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對本國的電力工業實施市場化改革。主要內容是對電力工業中的發電、輸電、供電業務進行分割,改革后的發電企業被重組為國家電力公司、國家發電公司和核電公司,除核電公司以外,其他電力公司都改組為私營股份制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成立國家電網公司,專門經營275kV和400kV的高壓輸電系統,并且負責與法國電網和蘇格蘭地區電網的互聯工程。

為了展開市場交易,英國建立了電力聯合運營中心(即電力庫,Power Pool或P001),由國家電網公司負責運行。另外,12個地區供電公司也實行私有化,在售電環節展開競爭。改革后,電力市場對大用戶(IMW及以上)開放,大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供電方,即可從地區電力公司、電力聯合運營中心和發電廠中任意選擇供電方。

英國的電力市場改革迅速波及到世界許多國家,從而引起了一場全球性的電力市場改革。我國政府于2002年正式下發了5號文件,開始了我國電力工業“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市場化改革。隨后便在我國的東北地區開展了“競價上網”的試行工作。

同世界各國一樣,由于電力工業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垂直一體化的壟斷經營,因此,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展開,電力企業普遍面臨改革所提出的許多挑戰。例如,電力企業需要學習掌握電力市場的相關理論,要自覺、盡快適應電力市場的環境,從而實現在電力市場的條件下形成企業新的管理模式;此外,電力企業如何在市場上展開價格競爭,如何吸引用電大戶,如何按市場規律進行投資、融資,如何規避市場風險,如何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競爭策略等等,這些問題成為市場環境下電力企業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內容之一,并引起電力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面對電力市場建設所帶來的大量全新課題,為促使電力企業盡快擺脫計劃經濟的影響,學習掌握市場經營、市場競爭的技能,培養和引進掌握了相關知識的人才是電力企業必然的選擇。華北電力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為了順應我國電力市場改革的需要,以滿足電力企業的需要為目的,按照完善本科課程建設和實現按照社會需求辦學的宗旨,于2000年開始設立“電力市場概論”課程。

二、不斷深化課程教學內容

設立“電力市場概論”課程,其主要功能是為了適應電力市場改革和電力企業的實際需要,培養出基礎知識扎實,具有熟練實際操作能力,并能面臨難題勇于創新的人Zo然而,電--力市場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探索過程,無論是理論研究、實踐摸索等,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適應電力市場改革的發展變化,強化受教者的實踐能力,更好地達成“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功能,我們從三個方面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持續的深化改革。

1.跟蹤電力市場改革的步伐,不斷調整和充實課程內容

一方面,我國的電力市場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漫長的過程。其中的許多改革內容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完善,因此電力市場改革決不是一蹴而就、能夠快速完成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條件、資源分布、社會發展水平等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性,因此,各個地區在實施電力市場改革時所選取的改革方案也存在差別。為了讓“電力市場概論”課程具有更強的實時性、針對性,使課程功能得到增強,主講教師利用與電力部門的聯系,先后收集了國內各個地區電力市場改革的方案,并且將這些第一手資料整理后融入課堂教學知識引入教學。主要有“東北區域電力市場試點工作理論與實踐探索”,“華東電力市場運營規則”,“華東電力市場試點工作文件選編”,“南方電力市場建設文件選編”,“我國電力市場監管和立法”,“臺灣電業自由化方案”等,從而使“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內容更加貼近實際,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電力市場改革的內容和動向。

2.參與電力市場研究,實行科研促教學

如前所述,我國電力市場的改革將十分復雜,如何構建起完善的電力市場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因此,課程主講教師采取了積極參與“電力市場改革”的研究工作,做到實時收集信息,跟蹤改革進程,并將有關研究成果和電力市場改革信息帶到課程中,以啟發學生研究電力市場改革問題的熱情,加深對電力市場改革的理解,并且能夠啟發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多位主講教師先后參加了由中電聯組織的大型課題:“電力市場改革研究”,申請了國家、省部級研究課程,通過課題研究,先后參與撰寫了《電力負荷預測技術及其應用》、《電力工業管制與電力市場監管》、《發電市場》、《多種經營管理》、《電力企業戰略管理》、《電力目標市場》等著作和大量論文。這些著作和論文不僅保障了“電力市場概論”課程所需要的教材和輔助材料,同時也使“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內容更加生動和貼近實際,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許多可以研究、思考的問題,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功能。

3.完善課程教學平臺

電力工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由于受現代科學技術的限制,目前電能還不能大規模的存儲,因此,電能具有生產、傳輸、消費同時性,加上電力供應與消費需要保持協調,從而使電力工業的生產、調度、輸送和消費等方面,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而電力市場改革不但不會降低這些技術的復雜性,而且還會引起某些技術的復雜化。因此,在“電力市場概論”的講解中,必然要涉及這些電力技術。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掌握這些技術內容,我們加大了對“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平臺建設。一是為了讓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實際,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我們在河北邯鄲馬頭發電總廠天津市楊柳青發電廠河北省邢臺電廠建立了實習基地,在學生任職實習、畢業實習等階段。采取學校教師組織,現場技術人員講解,讓學生直接感受、了解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的基本技術情況。二是通過軟件開發、實驗建設,實現電力市場、電力生產的一些關鍵技術的直觀化、模擬化,以便于學生掌握。目前已經重點圍繞電力負荷預測軟件開發和實驗建設、電力市場競價模擬和實驗進行了開發,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這些軟件和實驗同時與相關電教手段相結合,從而使課程教學的內容更加直觀,并具有可實操性,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實操能力。

總之,“電力市場概論”作為一門發展中的課程,既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要求,同時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只要我們緊緊跟蹤電力市場改革的步伐,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就能夠使“電力市場概論”課程的功能不斷得到強化。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19-30058-02

Generate-Electricity-Plan Module in Power Market Operation System Based on J2EE

DING Jie

(Software Engineering Colleg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recommend Power Market in China, the import of Power Market Operation System and its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key technique of Generate-Electricity-Plan Module are analyzed. A high applicability module which can support all kinds of requirements is designed.

Key words: Power Market Operation System; J2EE; SWING; C/S

隨著我國電力供需矛盾的逐步緩和,按照“完善省級市場、發展區域市場、培育國家市場”的方針,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規范市場秩序,提高運營效率,加快建設結構合理、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三級電力市場體系,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電力自身的發展,已成為當前我國電力市場改革的必然選擇。

2006年,國家電網電力交易中心和各網省電力交易中心相繼成立,三級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已正式啟動。由于三級電力市場體系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與以往的電力市場相比,對電力市場理論水平、技術實現及工程實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為配合適合國情的統一開放的電力市場體系建設,開發適應于三級電力市場體系要求的交易應用平臺,支持各級電力市場的協調運作,具有非常迫切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綜觀各國電力市場的改革之路,對于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由于國家較小,且電力網架結構較強,都采用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而并未建立分層分區的多級電力市場體系。雖然美國有多個電力市場存在,但從本質上看,美國電力市場體系與我國三級電力市場體系并不相同。我國電力市場改革經歷了省級電力市場試點和區域電力市場改革階段,但都是單層電力市場。因此,國內外的研究與實踐對我國三級電力市場體系下的電力市場交易應用平臺研究與系統開發,沒有直接照搬的理論,也沒有直接可引入的系統,而必須由國內自主開發。

目前國內的電力市場交易運營系統主要有電科院和國電南瑞兩家單位研發。電科院開發的系統是基于B/S結構(Browser/Server結構)即瀏覽器和服務器結構,在這種結構下,用戶工作界面是通過WWW瀏覽器來實現。因為瀏覽器已成為windows等操作系統標準配置,B/S結構最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安裝專門的桌面應用客戶端軟件,所以客戶端維護方便。其缺點是軟件功能上受瀏覽器的制約,一些超越了瀏覽器可以支持的功能要求,瀏覽器無法直接實現,如電力系統常見的負荷曲線、電氣接線圖顯示等功能。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安裝插件的方式來彌補瀏覽器的不足,在J2EE的運行環境里,通常需要安裝jre插件,然后用applet的方式來實現這些功能需求。

國電南瑞開發的系統采用B/S 和C/S相結合的體系結構。C/S結構即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在客戶機上運行的是基于客戶機客戶端桌面應用程序。與B/S結構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客戶端桌面應用程序在功能實現不受瀏覽器的制約,相比之下,有更強的界面展現能力。另外一個特點是客戶端程序,它不僅僅是系統的輸入輸出界面,同時可以方便地實現如數據的本地備份、本地備份數據的導入等數據管理功能,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方便用戶的操作、減輕用戶的勞動程度。對于人機交互有較高要求情況下適合于采用這種方式,在電力系統的專業應用領域內的自動化系統的人機界面通常都是采用這種模式,典型的有實時監控、負荷預測、計劃編制等。C/S結構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客戶機在安裝上專門的客戶端程序,這個缺點可以通過Web下載、人工安裝、自動升級等辦法來改善。

系統采用B/S 和C/S相結合的體系結構,主要的出發點是結合二者的優點,B/S結構可以用來實現數據申報和信息等功能,C/S可以很好地滿足電力市場運營系統中與電力系統的專業應用有著密切關系的應用程序對于人機界面的需求。

2 研究基礎

電力市場運營系統總體結構由交易中心主站系統、市場成員終端(系統)、以及電力市場運營系統與“SG186”一體化平臺接口組成。

2.1 硬件組成

采用企業級以上數據庫服務器,支持集群、RAID等技術特性,關鍵設備采用冗余配置。備份軟件與設備安全可靠,使用方便,能夠自動執行備份策略。

采用企業級應用服務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靈活的可擴展性,CPU、內存等可因系統性能的需要而進行擴充。

客戶工作站采用高性能PC工作站。

遵循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方案,根據需要選擇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等網絡設備。達到保證網絡安全通暢,符合系統運行的總體目標要求。對內符合安全可靠高速局域網的要求,對外滿足Web網站響應速度指標的要求和具備抵御網絡攻擊的能力。

2.2 網絡結構

系統運行環境主要包括服務器和網絡環境。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Web服務器、接口服務器和客戶端。在物理上,系統可部署在多臺服務器上,相同作用的服務器可以根據需要采用雙機備份的模式提高可靠性。

電力市場運營系統的服務器部署在省公司信息網的核心服務器區,省公司內部客戶端通過信息網以http的方式訪問部署在應用服務器和Web服務器上的相關服務。對暫時不能接入電力交易數據網的市場成員,應采用虛擬專用網(VPN)接入,滿足業務需要。電話撥號作為一種備用手段。同時進行訪問限制,電廠的用戶終端只能訪問用于數據申報和信息下載的Web服務器。

2.3 軟件結構

電力市場交易運營系統采用三層架構體系。用于支撐交易中心業務的應用軟件層構筑在專用技術支撐平臺和通用技術支撐平臺之上,通過標準接口系統與調度自動化系統、計量系統和門戶系統接口。(系統總架構見圖1)

圖1 電力市場交易運營系統總體架構

1)通用技術平臺提供硬件級和操作系統級的支撐。硬件平臺以高可靠和高可維護性的企業級服務器構建。此方案能夠在保證系統高性能和高可靠的前提下,提供高度靈活的配置方案,并顯著降低使用和維護費用。

2)應用軟件部分提供電力市場運營業務所需的全部功能。包括:數據申報、合同管理、交易管理、信息、市場預測、市場分析、市場監視、綜合管理和系統管理服務等。

3)架構圖中黃色標出部分即為發電計劃編制開發模塊。各類交易計劃的編制,在滿足電力市場交易規則的同時,還應滿足電網的安全要求。除去專用技術及通用技術支撐,也需要來自同級其他功能模塊技術數據的支持。

3 主要內容及關鍵技術

3.1 主要內容

圖2 計劃編制流程圖

首先通過負荷預測取得本省統調用電量,然后扣除固定受電計劃、資源可再生類競價單元電量計劃以及預留的調試電量,得到火電發電空間;然后根據火電競價單元實際完成基數電量、火電發點空間和年度總基數電量計劃計算出等進度系數;火電競價單元的根據自己的年度基數電量計劃和等進度系數,計算出基數電量的發電計劃。根據各競價單元的檢修計劃、平均負荷率、平均故障率計算出發電量限額,發電量限額扣除發電權和外送電交易電量后,對前面算出的基數電量計劃進行調整,新增出來的發點空間由其余未超出限額的競價單元迭代分配;最終發電量計劃為考慮限額的基數電量與交易電量的疊加。

3.2 關鍵技術

3.2.1 Web Services技術以及xml文件的解析(下轉第62頁)

(上接第59頁)

計劃及其相關功能模塊的基本數據有相當部分是由所處網絡不一的省網公司下屬單位提供,這就需要有數據的橫向交換。本課題使用Web Services技術以xml字符流的形式傳送。Web Services 就是一個應用程序,它向外界暴露出一個能夠通過Web進行調用的API。在本地利用配置xml,wsdl文件建立客戶端程序通過Web來調用這個應用程序,得到所需數據的xml后運用DOM(Document Object Model)以及java特有的反射機制動態解析xml文件,并將數據動態存儲至數據庫相應表中。

3.2.2 實現可以靈活配置的算法設計

通過平臺化工具定制計劃編制依據、過程和目標模板,實現不同市場、不同類型的計劃編制。根據理論研究和現場運行經驗,首次提出將計劃編制劃分計劃模板定制和計劃編制兩部分。計劃模板定義部分能夠自定義計劃編制的所有數據源、計劃編制業務邏輯,將計劃編制規則公式化。能夠考慮系統負荷需求、設備檢修、電網受阻、節能減排、進度適當等多種優化目標。計劃編制能夠從整體最優出發,考慮多個計劃周期。此外,計劃編制支持發電、購電等多種計劃口徑,計劃編制和合同、交易有機協調。通過計劃模板定義,能夠在無編碼的情況下同時支持多種計劃編制原則,適應不同市場的個性需求。計劃編制時則只需選擇計劃編制模板和計劃編制時間,自動形成發電計劃。

3.2.3 以用戶要求的報表形式展現結果

由于系統框架自帶的報表制作工具操作比較復雜,不利于格式多變的計劃編制展示。所以利用第三方jar包Formula One提供的報表制作插件,直接將計劃編制的結果以excel表格的形式展現,以替代原有的以Swing中JTable組件的展現形式。并提供excel文件下載。以最直觀,用戶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來完成計劃的編制。

4 高適用實現

正如所有的軟件開發所遇到的問題一樣,計劃編制模塊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這不僅僅是隨時間的推移出現新的要求,還有因為各個地區不同的計劃編制習慣差異造成的不同。這必將導致系統計劃編制模塊版本模式差別越來越大,既要花費大量人力開發滿足不同需求,又使得將來系統維護變得更加繁瑣。于是本系統在次功能模塊上力求在總結提煉各個地區通用計劃編制方法流程,充分體現出參數,算式的靈活性的基礎上,解決上述實際問題。

實際模塊將所有參數分為函數(Function),變量(Variant),參數(Parameter)三個類型,提供相應的class支持其實現功能。在用戶界面上提供工具方法供用戶自由選擇參數自定義算法算式。對算式字符串進行解析并最終生成計算模塊,由此計算得計劃編制所需數據并展現出來。根據業務不同動態呈現不同的人機界面,選擇不同算法。運用java的反射技術,在同一個數據模型里實現多態,靈活的對界面中的數據進行顯示,實現呈現界面的可配置。

5 結束語

根據國家電力體制改革目標和國家電網公司的電力發展規劃要求,適合國情的統一開放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已經到來。三級電力市場交易應用平臺研究成果將對我國三級電力市場的交易運營、仿真培訓、分析評估與輔助決策等電力市場應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作用。開發的原型系統將可直接應用到包括國家、區域和省等各級電力交易中心,用于電力市場交易運營,并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電計劃編制模塊作為整個電力市場交易運營系統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實現結果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的運作。本文以C/S架構為基礎設計實現的計劃編制模塊能夠很好地滿足多種開發需求,其中對于高適應性模塊的設計思想同樣也可用于其他類似軟件系統的功能模塊。

參考文獻:

[1] William Crawford , Jonathan Kaplan. J2EE設計模式[M].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5.

[2] 宋燕敏, 閔濤, 曹榮章. 電力市場運營系統的自適應設計構想[J]. 電力系統自動化, 2005(25).

篇(10)

美國電力高層的特有結構和發展過程與美國電力產業的歷史狀況以及美國政府的產業政策有關。由于美國電力產業中的75%為私人所有,因此盡管美國政府意識到對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實行垂直一體化的市場結構會阻礙競爭,但也不能象英國對待國有電力產業那樣實行市場結構重組政策,而只能主要通過放松進入管制,以更大程序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1978年,美國頒布了新的《能源政策法》,進一步促進了發電市場自由化。1995年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了Mega-NOPR提案以促進輸電服務的開放。1996年,美國又頒布了兩項法律,詳細規定了電網開放式輸送電力及其收費標準。輸電線路由電網經營企業運營,向發電企業提供輸電服務,電力躉售用戶可以通過電網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這樣,繼發電領域市場化后,又形成了輸電線路公用化,電力躉售市場全面和公平競爭。

加州是美國電力市場化的先鋒,加州模式可以稱為美國電力市場化的現代版本,具有相當的典型性。1998年3月31日,加州電力市場正式運行,成為美國第一個允許電力用戶選擇發電商的州。在加州電力市場化模式中,電力用戶可以直接與發電商簽定購電合同,電網向發電商開放并為用戶提供輸電服務。電力市場的運營通過新成立的兩個機構:加利福尼亞電力交易所(PX)和加利福尼亞獨立系統運營者(ISO)來進行。ISO管理著三個關鍵市場:競爭性的輔助服務采購市場、實時能源市場和擁護管理市場。PX經營著三個能源市場:對次日每小時進行的每日拍賣、當天市場和批量期貨市場。ISO控制輸電網絡和電力調度,PX制定并向ISO提交交易計劃,該交易計劃成為ISO協調電網運行的基礎。

與英國相比,美國的電力市場化比較超前和徹底,走的是另外一條路徑。但由于美國地域廣闊,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電力系統,電力監管通常以州為界,因而美國的電力市場化也比較復雜,形式各異。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特點。

1、產業組織結構與運營管理。美國的電力產業組織結構和生產運營是隨著電力市場化的溶化百不斷發生變化的。在一個較大的聯合電網中,通常存在若干獨立的發電企業和幾個或十幾、幾十個獨立的電網經營企業,這些企業有著大體相同的聯合運行規則。在市場化的模式下,電網的運營由獨立系統運營者(ISO)進行控制和調度,電力交易所(PX)則負責制定交易計劃。

2、市場結構、競爭與交易模式。從總的方向來看,美國的電力市場化模式是發電領域和售電領域市場化,輸電領域公用化。即發電企業通過電力市場自由競爭,輸電網由眾多的電網經營企業壟斷經營,電網經營企業通常不擁有發電容量,只向發電商和電力躉售商提供無歧視性輸送服務,輸電價格由政府法律確定。電力躉售用戶可以通過電網向發電企業直接購電。因而電務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發電商、輸電商、系統運營者和消費者。

美國電力市場化模式的競爭顯得比較充分,交易模式也較為復雜。競爭不僅體現在實時能源市場的采購領域,即發電商通過競爭向大用戶和電力躉售商提供電能上,而且體現在輔的服務市場采購方面,甚至體現在輸電通道使用權的出售和拍賣上。電力交易中心PX是市場運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經營著對次日每小時進行的每日拍賣、當天市場和批量期貨市場,根據上述三個市場確定的全約制定關向系統操作者ISO提交交易計劃,作為ISO協調電網運行的基礎。系統運營者ISO則在PX提供的交易計劃的基礎上,制定系統的運行計劃,并在輔助服務市場提前一天和提前一小時的拍賣中購買平衡服務,以確保運行計劃的實現;同時,系統運營者ISO還利用市場參與者提交的“調節”招投標,進行提前一天和提前一小時的區域之間的擁擠管理,并進行實時的區域內擁護管理,如果預測會出現區域間的輸電能力制約,ISO就將可用的輸電容量按照“調節”招投標的排序進行分配,如果區域內發生擁擠,ISO將通過經濟補償手段,即向已進入排序的發電商支付補償費用使其退出運行,并值錢給別處其他價格較高、未進入排序的發電商,令其啟動而改變運行計劃,從而解決輸電擁擠的問題。此外,ISO還管理著實時能源市場,并通過價格信號來平衡供求。

與這種比較充分的競爭相適應,美國電力產品不同環節的價格大部分通過競爭確定。在發電領域,發電商的售電價格通常取決于實時能源市場和輔助市場上的電力采購價格、與躉售商及大用戶簽定的合約價格、輸電費用以及輸電擁擠價格等;輸電價格由政府嚴格管制,并有有關法律確定相應的收費標準;售給終端用戶的電力價格隨著發電商售電價格、輸電擁擠程度和供電成本的變化而上下波動。

3、監管機構與監管方式。美國的電力市場化過程是與政府放松管制的過程聯系在一起的。美國對電力產業的監管,大多是以州為單位進行的。由于美國地域廣闊,在聯邦政府層面,只有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代表美國政府對電力產業進行監管,其監管的形式主要是通過制定有關政策法律和規則,以確保競爭的實施。具體對電力產業的管制,各州因具體情況不同,在管制的范圍、管制的程序、管制的方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大體說來,在發電領域,除了環保管制的因素以外,幾乎不存在電力產業進入的任何障礙;在輸電領域,依然存在著嚴格的政府管制,政府的法律嚴格規定了輸電費用收取標準及無歧視性地向發電商和躉售商提供輸電服務的義務;在配電業務方面政府通過發放經營許可證的方式特許某些電力公司在某一區域內壟斷經營。同時這種管制還體現在銷售價格上,在美國,禁止公用企業隨意提高電價,通常各州都有對零售電價進行限制的管制措施。

4、電力市場化的成效與問題。美國的電力市場化實踐對于美國電力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電力市場化,使電力產業特別是發電行業獲得了充分而有效的競爭,市場機制在配置電力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美國電力產業的運營效率,使得電力終端銷售價格多年來都保持在某些方面較低的水平上,電力企業的服務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應當說,美國電力市場化模式是與英國模式一樣具有典型意義的模式,它帶給人們許多大膽而雙富有創意的啟示。

美國電力市場化模式的突出問題是對市場的過分領帶和放松管制超出了電力產業特殊性所容許的程序,因此造成了其在電力供應和安全方面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上一篇: 醫學影像技術的重要性 下一篇: 經濟學的第一性原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精品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 |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