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18: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儒家的政治思想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1-0363-01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我國帶來了整個社會秩序的深刻轉變。在這一背景下,人們的精神生活出現了許多困惑,如何幫助職工在轉型期解除各種思想困惑、疏導情緒,緩解壓力、促進心理平衡,使思想政治工作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的步伐,這是新時期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政治課題。實際上,思想政治工作自古有之,早在兩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就已經提出心理疏導理論,本文通過探討儒家思想的心理疏導思想,來揭示儒家學說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借鑒及啟示。
一、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心理疏導思想
(一)防范于未然。一是加強自我教育,防止心理問題的發生。在教育中儒家認識到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是源于自私,所以他們強調要克制私欲通過“忠恕”來達到心態平和。忠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推己及人的修養方法都有利于防止心理問題的產生。二是要加強教育引導。儒家學說提出要通過教育,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引導,使之防范于未然。
(二)問題發生后的積極疏導法。一是要自我反思,自我調適。在道德修養上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內省和反思的重要性。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還提出:“君主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在孔子的教導下,他的弟子大多數都能作到反思內省。二是主張通過說教,以理服人。遇到職工有心理問題,則通常采用辯論和說教的方式進行教育,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達到較好的效果。
二、儒家學說對中國當今的影響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儒學重視人的獨立人格價值,強調發揮人的道德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認為任何人只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努力從事道德踐履,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這與今人強調改造并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一致的。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要素最終是要靠人的因素。儒家的人格修養精神,提倡做人要有大的理想抱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孟把“仁、義、禮、智”作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的。
(二)五倫之常強調群體和諧,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五倫之常,是儒家先哲以血緣宗法的社會存在為基礎,表達了適應這個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也是他們作為一代大哲和社會良知的代表,在體悟生活世界的價值意義,對中華民族共同的基本生活原則的提煉和表達。作為今人,不僅應做到“父子有親”,按法律規定盡到自己的責任,并且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促進社會尊老愛幼風氣的形成。“君臣有義”,當然不再是封建宗法制度軀殼下的主仆關系及義務,而應集中表現為各級干部自覺承擔共同的社會義務,并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努力營造一種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良好局面;在個人與他人關系上講究與人為善、寬容、謙讓、和諧相處;在個人與群體關系上堅持群體為重、為先的原則。從而使人變得高尚,使社會人際關系、人與事的關系得到凈化。
(三)重義輕利、誠實守信、“和為貴”,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有序的良好的經濟、生活秩序,有利于群眾關系的調整。孔孟在義利觀上重“義”輕“利”,主張以“義”制“利”,“義”實際上具有對人們行為準則的規范性,也就是用公心約束私心,讓私心服從公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強調以己度人,不把不利于自己的情況轉嫁于他人。如果發生了利益沖突,各本誠信,以“和為貴”,通過協商,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適時讓步。儒家學說的義利觀、 誠與信、“和為貴”等,仍是今天人與人之間,自覺求和、求序、求存的精神實在。
(四)家國本位、以天下為己任,有利于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增強國人凝聚力。愛國,是每個公民和法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質。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儒家學說及諸子百家的優秀文化品質,進一步培育和弘揚了這一傳統。培育了中華民族重氣節、尚情操的風尚,今天,不僅在國內,即使在國外,凡是華人所在的地方,都會有中華民族愛國愛家傳統的良好表現。
(五)“民胞物與”、“天人合一”,有利于美化人類家園。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現代社會面臨的日益嚴重的課題,工業化與追求急功近利的無知和故意, 造成某些時期濫用資源、破壞生態平衡,使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這一切都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憂慮。儒家“民胞物與”的法自然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可以啟發我們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帶著友好的感情,在利用自然造福人類的同時,珍視和維護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保護人類的家園。
三、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為本,強調自我調節能力。儒家思想提示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理念。首先要關注受教育者的需要。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特有的個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中要承認差別,因材施教,充分注重受教育者的個性,教育和引導他們個性中的積極方面得以充分發展,消極方面得以抑制和克服。其次應加強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儒家學說非常注重個人的自我教育功能。鼓勵受教育者自我調節和自我教育是心理疏導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以理服人,防患于未然。儒家學說在進行心理疏導過程中十分注重以理服人,注重心靈的感化。思想政治工作最有力的武器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把道理解釋清楚了,把真理闡述明白了,人們的心結也就解開了。儒家思想比較重視心理問題的預防,這也提示我們要加強心理問題的教育,使心理問題在萌芽得到遏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避免單一化,要多樣化。儒家思想的心理疏導的方法是多樣化的,這就給后人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提供了多種選擇方法。如儒家提倡入世,即主張參與俗世的活動,是一種剛健、有為、進取和積極精神,而道家提倡出世,提倡要超然世外,無拘無束,逍遙濟世,是一種偏重于柔順、無為、退守、潛隱的消極精神。這兩種心理調適途徑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是不可或缺和賴以互補的兩個方面。所以許多中國古代文人才能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或者熔儒道具于一爐,張弛相濟,進退自如成為中國幾千年來一個普遍現象。這也提示我們從事政治思想工作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法,做到因材施教。
儒家學說,歷經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今人因社會的發展必然要對傳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行改造,以創造當代新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傳統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合理的內核由之繼承,儒家學說以其優秀的品性一面,對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規范性,以及因這一規范性而默化形成的意識、心理,將作為今人的優秀品性。在當今的新形勢下,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借鑒儒家思想的同時,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入當代的思想政治實踐,從而在實踐中閃爍出時代的光輝。
參考文獻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則和道德評價標準,是儒家思想道德規范的最高準則,在《論語》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見。所謂“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尊重人,愛護人,禮待人,重視人的價值和主觀能動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其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出發點。
孔子仁的思想內容包括了十個方面:
(1)禮,禮是實行“仁”的目的。(2)孝悌,孝悌是實行“仁”的基礎。(3)義,義是實行“仁”的標準。“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見利思義”《憲問》。(4)忠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5)知勇,知勇是實行“仁”的首要條件。孔子把知、仁、勇聯系,作為必就行的三要素。(6)恭寬信敏惠,這是實行“仁”的必要條件。(7)儉、好學,這是實行“仁”的要求。(8)中庸(道),這是實行“仁”的標準和境界。(9)溫(溫和)、良(善良)、恭(敬)、儉(節儉)、讓(謙讓),這指的是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的德行。(10)剛(剛強、果斷)、毅(堅毅)、木(質樸)、納(言語不輕易出口)、直(質直,直道而行),子曰:“剛、毅、木、納近仁。”
二、仁的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鑒意義
(一)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性
儒家文化的教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包括六藝、四教、四書五經等。其中,四教指文、行、忠、信,這是有關政治道德的;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是為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技能技巧而設;《詩》、《書》、《禮》、《易》、《春秋》)是為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而開設,并長期沿用,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至此“四書五經”一直是儒家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升學、就業壓力增大,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嚴重的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心理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樂觀點的心態和頑強的意志,以適應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孔子尤為欣賞顏回“身居陋巷,樂在其中”的豁達樂觀,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向上心態;孟子認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一個人擔當重任、成就事業的必經歷程。儒家文化中這種重視苦難經歷的思想及其倡導的自強不息、剛毅不屈的積極進取精神,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直面挫折的自信心,培養他們拼搏進取的積極向上心態;有利于克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實現心理教育的目標。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高校的道德教育也有著豐富的內涵,如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儒家道德教育以“孝”為根本,“百善孝為先”是傳承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內容都是家庭美德教育的正面素材。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應該繼承并發展儒家文化推崇的誠實守信、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人而無恒,不可以為巫醫”(《論語?子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強調有恒心,立長志;“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強調省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言必行,行必果”(《論語?學而》),強調學思并重、誠實守信。此外,教學相長、身體力行等思想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197-01
一、儒家思想應用于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轉型和時代的進步以及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現代教育的功利性、競爭性、排他性喪失了儒家思想以和為貴的價值核心,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產生的癥結根源所在。許多大學生處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只要求別人應該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忘記或者忽略了自己應該首先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是人際交往功利化傾向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性,有用即真理的實用價值觀受推崇。再次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空余時間選擇上網,生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在網絡里追尋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通過吸取儒家思想的精華來重塑民族價值觀,化解大學生讀者在價值觀上的矛盾沖突與混亂,構建和諧的大學生讀者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解決大學生讀者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根源。研究大學生讀者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時代背景,加強及確立儒家思想教育,使大學生讀者逐步樹立“修身、明理、致世”的意識,使儒家思想思想成為大學生讀者精神指南和行為規范,提升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勢在必行。
經過千年的歷史洗禮的儒家思想逐漸成為集百家之長的正統,塑造了中國人整體的社會性格、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儒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作為維系傳統社會秩序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心的倫理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儒家思想精髓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善于挖掘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儒家思想的契合點,對增強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有利于正確認識和解決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現實問題。充分發揮中國儒家思想在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將儒家思想運用于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提升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形成有競爭力的人才群,對于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二、儒家思想應用于大學生讀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以儒家思想經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用儒家思想經典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以儒家思想思想的精華滋潤大學生讀者的靈魂,運用儒家思想經典解決對應的大學生讀者思想政治教育修養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基于大學生讀者普遍存在的“嫉賢妒能”、“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亞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狀態,儒家思想倡導“達者兼善天下,復合擔道,利濟蒼生,不達嚴于律己,獨善其身,修身養性”;用儒家思想“嚴以待己、寬以待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化解不愉快;利用儒家思想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學生讀者寬容、溝通和雙贏是和諧人際交往的最佳鑰匙。儒家思想重視內省,見賢思齊,自我磨煉。儒家思想提出了“學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獨”等觀點。儒家思想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吾日三省吾身”,通過不斷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境界,在實踐中糾錯改過,才能不斷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以儒家思想價值觀塑造大學生人格魅力
儒家思想價值觀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人格至善至美;用“困而彌堅、挫而愈奮”的精神增強耐挫能力;用“經世致用”教育大學生讀者“樂群貴和、重義輕利”,完善理想人格,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義然后取”,這些思想傳遞著的提升人格魅力的正能量,是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桿。
(三)以儒家思想升華大學生生命的境界
用“安身立命、樂天知命”的人生觀,教育大學生讀者善待生命、重視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著人活著生命要有著落,精神要有寄托。樂天知命是說要正視自己的生存條件,悅納自己。儒家思想這種“安身立命、樂天知命”的人生觀,事關生命的重大課題,這種生存態度,有助于人的心靈的和諧,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對于善待人類和動物的生命,不自殺和濫殺,提升生命境界的認識是大有裨益的。
(四)以儒家思想之智慧點化大學生人生的困惑
儒家思想的仁愛思想,提倡“仁”、“義”之信念。所謂“仁”即“愛人”,人要有“克己”和“愛人”的廣闊胸懷。儒家思想強調“忠恕之道”,通過外在的社會規范展現仁愛精神,勸誡人們奉行以尊重、友愛、寬容、恭敬的人道原則和平共處,營造出互相關心、互相寬恕、忍讓、諒解的和諧氣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到“善”的境界,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處,實現人際關系和諧、身心和諧。
三、結語
原因是思想政治課沒有真正的實現本身的真正價值。如何有效地實現初中思想政治課的真正價值?
1.教師要應有綜合素質
學生說語文課好表示語文老師好,學生說我不喜歡思想政治課,表示思想政治課老師不合格。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主體。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素質。政治教師對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課的性質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思想品質高,人格魅力,綜合知識豐富。思想品質素質表現在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體現在保證學校的社會主義方向,用理論武裝學生,把學生培養成思想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質特別強的科目,所以政治課老師的知識必須豐富。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知識素質有:學科知識,馬列主義知識,相關科目知識,心理學知識,法律知識,國家各種政策知識,哲學知識,經濟知識,國內外的重要信息知識……政治教師的知識越豐富,教學效果越好。
2.教師要應有有效地教學能力
教師的教學能力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環節之一課堂教學能力指的是你上課期間教的東西能讓學生接受吸收多少的能力。教師有天大的本事如沒有有效的教學能力那就沒辦法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能力具體的指:備課能力,設計能力,測試能力,講課能力,布置作業能力,批改作業能力,組織討論能力,引導能力,忍耐能力,交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力...。
3.教師要應有優秀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許多人都知道要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學很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心理健康的好公民。學校培養的學生有天大的本事,如沒有健康的心里素質,這樣的人才可能對祖國,對人們帶來災難。教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學生的心理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教師健康的心態可能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高尚,學習態度端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反而教師不健康的心態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人際關系不正常,觀念偏差,學習態度不端正等消極現象。教師的健康心態指:正確認識教師職業,正確的認識自我,正確的認識學生和家長,正確認識社會具體地說:有奉獻精神、有良好道德品質、誠實守信、有愛心,開朗樂觀、重視良好人際關系,有責任心、待人處事公平,有良好的適應性、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有自信心、自我評價客觀正確、冷靜理智、堅毅有恒心、情緒穩定有耐心,富有想象力、敢于創新、風趣幽默、興趣愛好廣泛,積極進取、敬業愛崗、工作認真踏實、文化素質良好。
4.教師要應有形勢教育能力
世界在變,祖國在變,城村在變,時代在變。思想政治課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國內外的重要信息傳達學生,讓他們知道形勢。所以思想政治課老師必須有與時同進的精神。教師看電視,看報,上網等各種手段收集各種敏感的,學生關心的形勢信息要收集,要認真學習,要做分析,要有正確的總結。教師有責任傳達形勢知識,學生有權利知道形勢知識。
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形勢教育包括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兩個方面。通過進行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教育,使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并以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科學的分析,看清主流與支流,保持正確的態度和清醒的頭腦,認識和了解我們國家實際情況,明確自身的任務和責任,增強責任感和事業心。
5.教師應有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6-0046-06
一、儒家“忠恕”思想概述
忠恕是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重要范疇之一。《論語》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睢。’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忠恕”被孔子奉為“一貫之道”,并為后世儒家所極力推崇。《禮記》載孔子之言曰“忠恕違道不遠”(《禮記·中庸》),也可見忠恕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孔子及其儒家的倫理思想中其核心和基本原則是“仁”,而忠恕正是“仁”的道德原則的進一步發揮和體現。忠恕既是“仁”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推行仁德的基本方法和踐行仁德的行為規范。
在儒家思想中,“忠恕”既可以作為一個概念使用,也可以分而言之。有學者將“忠”理解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將“恕”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忠恕的思想內涵。“忠”所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意識,是一種恭謹誠信的態度和精神,它要求積極成就自我,以“兼濟天下”為責;“恕”所體現的是一種同情心,是一種寬容善良的態度和精神,它要求積極成就他人,以“獨善其身”為任。因此可以說,“忠恕”反映和體現著儒家的道德追求和治世理想。“‘忠恕’思想體現了孔子‘一以貫之’之道,是孔子文化理想、治世精神的表達,也是儒學文化一貫提倡的勇于承擔社會歷史責任,積極入世,關注現實,匡救時弊等精神的體現。”
就“忠”而言,在儒家看來,“忠”是“盡己”“為人”的由內向外的道德情操和高尚行為,也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正常交往所必須遵從的行為準則。孔子多次講到忠,他強調要“與人忠”(《論語·子路》);對人要“忠告”(《論語·顏淵》)、“忠誨”(《論語·憲問》);對工作要“行之以忠”(《論語·顏淵》);等等。孟子說“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滕文公上》)。《忠經》中說:“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忠經·證應章》)這里所說的忠,都包含著一心一意、誠懇老實、敦厚善良、真心實意的意思。作為一項道德規范,“忠”主要是要求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忠誠信實,敦厚老實,而不能弄虛作假,虛情假意。
儒家所說的“忠”,其內容也包括對國家、社會的忠心。《論語》載:“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論語·公冶長》)這里所說的“忠”,主要即是指文子對國家的忠心。《左傳》中說:“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君薨不忘增其名,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左傳·襄公十四年》)《忠經》中說:“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忠經·天地神明章》)在儒家倫理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國家和民族的忠心是“忠”的主要含義之一。
在傳統社會中,“忠”反映在處理君臣關系上,則具體化為“忠君”。孔子倡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但是孔子及其早期儒家并不贊成臣對君的盲從。孔子認為,忠君要敢于表明自己的政見,糾正、阻止君的錯誤。《論語》載;“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日:‘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在孔子看來,忠并不意味著無原則的遷就和盲從,而是要加以勉勵和勸導;臣下對于君主,不能陽奉陰違,隱瞞欺騙,而是要盡勸諫的義務,如果君主不接受,就要當面犯顏直諫,也就是要做到“忠諫”。“忠諫”的原則是“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也就是要以國家社稷利益為重,而不盲從于君。進諫要出于公心,以實相告,據理力爭,不避重誅,不能有絲毫的虛假隱諱和私心雜念。進諫的意見即使和君主的意見不同,甚至違逆君主的意志,但是如果有利于國家社稷和民族的利益,也應當挺身而出,直言不諱,這也是作為臣子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君臣關系是相互的、對等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他甚至認為,如果君主有大的過錯,破壞仁愛和道義,這樣的人也就是“獨夫”(《孟子·梁惠王下》),而對于這樣的人即使誅殺之,也不算是以臣弒君,而不過是除掉了一個像紂一樣的暴君。顯然,后世儒家強調的“君為臣綱”,“君權神圣不可侵犯”,君有對臣民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等,與孔孟及其早期儒家所倡導的“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正如譚嗣同所說:“古之所謂忠,以實之謂忠也。下之事上當以實,上之待下乃不當以實乎?則忠者共辭也,交盡之道也,豈有專責之臣下乎?……古之所謂忠,中心之謂忠也。撫我則后,虐我則讎,應物平施,心無偏袒,可謂中矣,亦可謂忠矣。”(《仁學·卷下》)在孔子、孟子那里,“忠”并不像后世所理解的那樣,專指臣民對君主的絕對忠誠和服從,不是“愚忠”,而是有著極為豐富廣泛的含義的。
關于“恕”,孔子曾明確地解釋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在孔子看來,人們可以終身奉行的信條大概就是“恕”道了,即自己不愿意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去。孑L子的弟子子貢也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論語》載:“子貢日:‘君子亦有惡乎?’子日:‘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繳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論語·陽貨》)他們的所“惡”貫穿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也正是恕的道德要求的體現。可以看出,儒家的恕道實際上蘊含著一種情感互動和心理換位的思維模式。對于為政者來說,要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和考慮。
按照“恕”的要求,人們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不能只關注自己,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應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人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也應想到和顧及他人的利益;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也應考慮和照顧到他人需要。可以說“恕”的要求本身內含著一種尊重與關心他人的人道精神以及人格平等的價值理念。
“恕”不僅有推己及人的含義,也包含著寬恕、容人的意思。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他還提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要嚴格地要求、督責自己,而對他人則不能求全責備,要善于理解、體諒和寬容他人的不妥或不周之處。“責己嚴。責人寬,這是孔子求諸己而不求諸人的基本態度的具體表現,也是孔子為求得人際關系和諧而提出的一項原則。”“‘恕’要求我們……承認他者存在的合理性,承認事物的豐富多樣性,而不是強求一致、整齊劃一,它內含的是一種包容意識和寬恕的情懷。世界上有許多既定的事物,我們不可能完全去改變它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以包容的態度去認可它們,接納它們。當然這并不是委曲求全之舉,而是寬廣胸懷的體現,是一種風格,是一種境界。”“恕”不僅體現著情感上對他人的包容、體諒和關懷,也包含著物質上的幫助和扶持,也即從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去關愛和幫助他人,這樣既可以融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消除彼此的誤解或隔閡,化解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沖突和矛盾,有助于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和感化他人,達到共同向善的目的。就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來說,“忠恕”反映著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的愿望和要求,也體現著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寬容大度、友好相處的精神和品格。
在儒家的道德理論中,“忠”與“恕”既各有其含義,其具體內容各有側重,同時又相互貫通、緊密聯系,因此,二者有時會單獨使用,有時會合稱“忠恕”,作為一個概念使用。在“忠恕”一詞中,“忠”側重于所蘊含的“中”之意蘊,強調“中心”、“敬”、“誠”之意。至此可以推斷,“忠”是用來說明、界定“恕”的,意為“忠(盡、誠)心地推己及人”或“恭敬地推己及人”,即不論對什么人,都要滿懷敬意,不偏不倚,始終將心放于正中的地位,以一顆中庸之心,推己及人。“‘忠’是從積極的方面來說,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從消極的方而來說,自己不愿他人如何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去對待他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忠’與‘恕’,儒家希望道德主體能夠從‘親親’的狹隘之愛中推擴出去,打通‘己’與‘人’的不平等的隔閡,從而建立人與己、主體與他人一體的和諧倫理秩序。”因此,“忠”與“恕”既各有其內涵,又相百聯系、相互貫通。朱熹說:“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獨言恕,則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則其無忠可知。”(《朱子語類》卷四十五)他還說:“‘恕字須兼忠字說。’此說方是盡。忠是盡己也,盡己而后為恕。……今人只為不理會忠,而徒為恕,其弊只是姑息。”(《朱子語類》卷四十二)二程認為,就忠、恕二者的關系來說,“忠為體,恕為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一下)。“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恕?看忠恕二字,自見相為用處。”(《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陳淳也說:“忠是就心說,是盡己之心無不真實者;恕是就待人接物處說,只是推己之心之所真實者以及人物而已”;“蓋存諸中者即忠,發出外來便是恕。應事接物處不恕,則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實。故發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北溪字義·忠恕》)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忠恕是作為同一個概念使用的,其基本精神就是誠懇信實,敦厚善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具有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內心自覺和道德情懷。
二、儒家忠恕思想的政治倫理啟示
儒家的忠恕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對于人們誠實不欺、忠厚善良的道德傳統的形成,對于人們的愛國心理和獻身精神的培養,都有重要影響;對于中華民族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就其具體內容和要求來說,“忠恕”所包含的豐富的倫理精神對于個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完善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對于為政者來說更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忠恕是為政者應當具備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經·天地神明章》)“功及子孫,光輝百世,圣人之德,莫美于恕。”(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在儒家看來,忠恕是最高的社會道德原則,不論對社會而言,還是就個人來說,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就社會來說,“忠者天下大公之道,恕所以行之也。忠言其體,天道也;恕言其用,人道也”(《二程集·程氏外書》卷二)。王夫之說:“盡己之理而忠,則以貫天下之理;推己之情而恕,則以貫天下之情。推其所盡之己而忠恕,則天下之情理無不貫也。斯‘一以貫之’矣。”(《讀四書大全說-論語·衛靈公篇》)《忠經》別談到了“忠”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天下盡忠,淳化行也”(《忠經·盡忠章》);“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于人乎?夫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忠經·天地神明章》);“忠之為道也,施之于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于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智,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日忠而成也。”(《忠經-辨忠章》)在儒家看來,只有人人踐行“忠恕”,“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才會實現,或者說,忠恕不僅是一項治世原則和道德要求,也是君子圣賢甚至普通人都應該追求和具備的道德修養和精神素質,尤其對于為政者來說,忠恕首先是一種人格理想和思想境界。
就個人來說,忠恕是“修身之要”。康有為說:“推至天地位,萬物育,其本亦不過盡己心而為忠,推己心而為恕耳。若不忠,則為忍人之心;若不恕,則不推不忍人之政,可以天地閉,萬物滅。故忠恕雖約,而大道已盡,更無余法……自入德言之,則視忠恕為違道不遠之方;自至人視之,則忠恕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理。故忠恕之道,實一本萬殊,兼下學上達者也。”(《論語注·里仁第四》)尤其對于為政者來說,能否奉行忠恕之道,對于社會及其大眾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天下之務,奠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綱紀。蓋天下之綱紀,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朱熹:《論去邪疏》)“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于遠。”(《忠經·盡忠章》)“就有位者而言,則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廣。”(陳淳:《北溪字義-忠恕》)可見,相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忠恕作為一種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是為政者首先應當達到和具備的。
(二)忠恕是為政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
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為政者要盡可能地幫助他人,成全他人。后世儒家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孟子說:“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對于為政者來說,忠恕不僅是儒家倫理學說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和思想范疇,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項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正如錢遜先生所說:“忠恕是直接的行為要求,是為仁之方。由踐行忠恕之道,可體認培養愛敬之心;由愛敬之心,進而識仁禮之義和一本萬殊之道。這樣,從忠恕之道開始,深化開展,即可逐步把握孔子之道。所以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作為一項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對于為政者來說,首先要做到忠誠老實、誠懇信實。孔子主張“與人忠”,孔子的學生曾子也經常用“為人謀而不忠乎”來反省自己。這就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中,要真誠、忠實,要心胸坦蕩,襟懷坦白,做到言行一致,實事求是,而不弄虛作假,口是心非。一個人,只要無自私自利之心,就能夠做到忠誠老實、光明磊落;反之,如果事事從一己的私利出發,以個人利益的滿足為目的,就必然會弄虛作假,甚至不擇手段,也就不可能做到心胸坦蕩。其次要做到忠于職守、勤懇努力。孔子提出“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就是說,身居崗位不要懶散懈怠,執行任務要有忠心。對于為政者來說,忠于職守、敬崗愛業,工作中勤懇努力、盡職盡責,也是其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果沒有一定的敬業精神,甚至,就不可能干好工作,甚至會給社會和百姓帶來極大的損失和危害。
按照忠恕的要求。作為為政者還要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具有包容精神,不能對人求全責備。“儒家凡言忠恕,都強調對‘己’的限制和要求,以‘己’的自覺道德義務為觀念、行為的起點。”、荀子用“度己以繩,接人用抴”作比喻說:“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而用抴。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求以成天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這里所論述的就是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和豁達大度的包容精神,他強調作為君子或者為政者要以寬容和平等的姿態對待他人,要尊重和包容他人,做到自己有賢能而又能夠寬容能力差的人;自己有才智而又能夠寬容愚鈍笨拙的人;自己有廣博的學識而又能夠寬容見識淺薄的人;自己為人純粹而又能夠寬容駁雜的人。朱熹也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也就是說,只有自己做到善,然后才能要求他人向善;只有自己無惡,然后才可以糾正他人的惡。這便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么即使為政者的政策和法令投其所好,百姓也不會遵從。所以,為政者應當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儒家還主張“以直報怨”(《論語·憲問》),“不念舊惡”(《論語·公冶長》),要求即使對待怨恨也要從原則出發,而不因他人對自己的怨恨而轉移,不因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公平正直的立場。甚至在受到他人誤解時也應當采取寬容、克制和理解的態度。這樣,為政者才會具有感召力和號召力。
(三)忠恕是為政者“修齊治平”的基礎和保證
重視道德修養的工夫,是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而道德修養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獨善其身,單純追求心性的完美,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的修養進而能夠“兼濟天下”,由“內圣”而“外王”,即親身參與“外王”的事功致用,由個人的道德修養拓展到治國平天下的社會領域。“從宏觀上看,儒家的忠恕思想就表現為‘修齊治平’這樣一個‘內圣外王’之道。‘忠’可視作‘修身’的工夫,而‘恕’可落實為‘齊治平’的實踐。同樣,‘內圣外王’之道也著力于將‘修身’之所得向外推展,使之落實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活動中。這與忠恕思想的根本宗旨相通。”《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又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看來,上白天子,下至平民,無一例外都要以修身作為做人處事的根本。而修身是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來實現的。“格物”和“致知”所要求的,也就是人們在修身時應當積極努力地去了解、研究事物,力求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豐富自身的知識,這也是進一步做到“誠意”和“正心”的基礎和前提。朱熹說:“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在儒家看來,誠意是修身的關鍵。而一旦做到誠意,自然即會正心。正心即糾正偏邪之心,以誠實之心對待事物。在這個意義上,誠意和正心與忠恕的要求是一致的。
修身的基礎和前提是格物、致知,進而做到誠意、正心,這基本上屬于“忠”的范疇;而由修身進一步推展及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恕”道的表現。“自身而家,自家而國,自國而天下,推之者近,施之者廣,必與人同其欲而不拂乎人之性,茲其所以為恕。”(《朱子大全·答周舜弼第十》)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只有每個家庭都和睦安寧,才有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對于為政者來說,不能治家,何以治國。所以,齊家是治國的基礎,治國是齊家的進一步延伸,以此作為基礎和前提,才能進而做到平天下。而所有這些都是以修身為基礎和前提的。儒家重視和強調人的道德修養,關注人的道德水準的提高,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治理,為了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倡德政,孟子提倡仁政,均認為君主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國家治理效果的好壞。這與儒家的‘內圣外王’理論是一致的。”因此,對于為政者來說,只有努力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步驟,達到修身的目的,使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地遵循忠恕之道,才可能進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一、為了活動而活動,將活動目標置于次要位置,造成本末倒置
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活動目標是教學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活動從設計到實施的過程中,都是在目標的調控下完成的。沒有目標的活動是盲目的,偏離目標的活動是低效的。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活動而活動,只片面地強調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卻忽略了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否實現。
例如,在某些課堂上,有學生小品表演,進行小品表演活動時,學生們的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課堂上也熱熱鬧鬧,但表演結束了,學生們談論最多的是誰的表演逼真、誰最搞笑、誰不會表演等,很少去引導學生反思活動的目的、活動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實現教學目標,政治課變成了文藝課。
二、參與活動的學生少,覆蓋面不廣
新教材強調學生的參與,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當然這需要學生廣泛地參與,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加入進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在很多課堂上,由于少數同學比較活躍,這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代替了大多數人的發言權,回答問題是他們,表演小品是他們,辯論賽還是他們。這樣實際上沒有達到讓學生充分參與的目的,造成每次課堂活動成了少數人的個人表演。而大多數同學成了配角,活動的效果大大削弱。
三、活動的內容不結合學生的智力水平
1 抓好職工政治教育,統一思想,提高員工思想政治
工作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企業最重要、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員工,且員工是最活躍的因素。企業員工的政治思想、業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黨的方針政策在企業里的具體貫徹落實,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抓好員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快企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1.1 完善制度,加強政治學習
建立健全制度是推動工作開展、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證。多年來,為保障這項工作的開展,公司黨委嚴格按照《黨委工作規則》的要求,制定了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制度等一系列學習教育制度,并根據中央、省、市有關會議精神,認真制定年度、月份職工政治學習內容,在每月的政會上會進行部置,年終黨建檢查時做為一項考核內容進行驗收,從而確保了公司政治教育工作長期以來都能規范有序地開展。
1.2 形式多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和實效性
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公司黨委在理論學習中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員工堅持分類教育,各有側重。如對班子成員的中心組學習,注重在提高政治理論素質上下功夫;在武裝頭腦、聯系實際,指導實踐上下功夫;在解決實際問題、工作難題、推動工作上下功夫。對機關員工則注重時事教育、國情、司情教育、業務教育及協作精神教育。而對一線員工則著重技能培訓、職業道德、規章制度教育,努力使一線員工成為崗位能手,真正發揮好各自的作用。
2 加強政工隊伍建設,提高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
在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公司政工隊伍致力于樹立和增強四種意識。第一是責任意識。對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績效如何,決定著職工思想穩定質量的高低,所以我們用自己的行為主動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宣傳企業的發展規劃、改革舉措等。第二是親情意識。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條件就是要與工作對象建立一種近似親情的感情紐帶,與職工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職工的利益要求,從細微處著手,選準情感切入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以促進工作對象自覺主動地產生迎合認可。第三是競爭意識。作為競爭主體的企業,面對各種競爭,我們積極引導職工參與競爭,化競爭壓力為動力,從而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同時把競爭機制引入企業,形成一種人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氛圍。第四是超前意識。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姓“政”。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前瞻”與“預見”為手段,善于觀察和捕捉工作對像思想情緒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疏導排解工作。特別是對職工提出的熱點難點問題,能解決的決不拖延,一時難以解決的,及時做好解釋工作,保證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時性、延展性和準確性。
3 著力解放思想的宣傳教育,促進職工思想觀念的
更新和轉變
企業職工的思想轉化僅憑理論的說教是很難收到預期效果的,這就要求我們運用有效的手段,促進職工思想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在企業轉型初期,部分職工在思想中存在著兩種思想:一是消極思想。一些職工認為企業改制了,所有決定都由股東、董事會說了算,因而在思想上存在失落。還有部份職工對市政的發展前景產生懷疑、持悲觀的心理狀態。二是逆反思想。在企業改制后一些職工進入企業中心待崗,崗位沒了,收入低了,這些人員極易產生過激的言論和行為,并在同一群體中產生漣漪效應。這種思想和心態的失衡處理不當,極容易造成企業局部的動蕩和不穩定,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阻礙效應。針對這些問題,企業領導和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對策,公司黨委和各支部做了大量的政策解釋工作,為企業的安定穩定創造了良好的內部環境。同時,利用生產會議、政工例會、職代會、宣傳欄、企業市政報、專題講座等,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地進行宣傳,用正確宣傳與輿論導向,從不同角度去撞擊職工的心靈,幫助他們審時度勢、轉變觀念,消除不良的思想狀況,在思想上重塑自我,使職工認清形勢、樹立信心、知難而進,轉到與企業同存共榮,為企業所想,助企業解困。同時樹立先進典型,弘揚正氣,挖掘身邊好人好事,用正面影響職工的行為態度,把職工的世界觀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價值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4 推進企業文化建設,著力打造企業軟實力
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面對國內建設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國有企業必須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在競爭中不斷發展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近年來,公司黨委通過各種載體致力于培養具有市政特色、愛崗、敬業、敢拼、能拼的企業文化。一是通過企業文化理念、視覺識別和組織生活的宣貫工作,進一步推廣企業形象視覺系統在企業各項工作特別是工程施工中的規范應用,樹立企業形象,培養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二是充分發揮項目部臨時黨支部的作用,通過臨時黨支部抓創建文明工地的工作,把企業文化理念融入項目管理中,提升項目部管理檔次。三是牢牢把握宣傳工作服務中心工作的職能,不斷創新宣傳工作模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公司廣大職工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到抓好生產經營,促進公司穩中有進,持續發展上來,用文化力量凝聚員工,愛崗敬業自覺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5 以人為本,注重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營造良好和
諧的工作環境,致力于職工隊伍和企業的安定穩定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主義現在化的建設者,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關系國家的順利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個重點,時刻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注。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這對于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問題的重點,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理想對人們具有重要意義,有了理想人們才有行動的動力,也只有理想才能促使人們為了實現理想而艱苦奮斗,即使前途曲折,為了實現理想代價再大也會在所不惜。沒有理想的人就像行尸走肉天天不知為何而活,生活單調沒有繽紛和色彩。大學是對大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場所,所以大學對大學生的理想教育至關重要,大學應該采取各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使所有大學生都明白,黨和人民對當代大學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大學生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大學生去奮斗,青春只有在為祖國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才能更加絢麗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才能閃閃發光。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
二、高校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應該進一步加強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須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高校教育應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又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既搞好課堂教育,又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要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要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的長效工作機制。要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堅持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應該有所創新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工作正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必須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上下功夫。”這一重要指示,對于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凝聚力、說服力、號召力、吸引力,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的重點是解決的指導地位問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問題。要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課內容的創新,上課內容應跟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既要有的理論成果,又要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理論的特色,積極推出與大學生心理需求、生理特點和成長規律相適應的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內容。網絡的普及使大學生能夠很容易的獲取各種知識,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加大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確、健康、科學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領網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培養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載體和重要手段作用。網絡教育所具備的教育個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決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網絡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網絡技術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別化教育。在網絡中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極強的滲透性,這些都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為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機。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059-01
1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由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環境要素所構成的。這些環境因素一方面存在各種差異,另一方面又具有多種相同或相似之處,而正是這些環境因素的共性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殊性。
1.1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結構的整體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系統的有機性與統一性。有機性是指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系統的諸要素、各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協調。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結構的統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諸要素在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影響時在作用方向、方式上的一致性。
1.2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社會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社會活動的產物,社會性要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發生與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個人來看,人們是通過社會化來使自身符合社會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生活。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來源來看,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產物,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故不可避免地具有社會屬性。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構成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系統中社會性要素占據主導地位,在人的社會化(包括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發揮關鍵性作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就具有社會屬性;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作用范圍來看,它也是指向社會,服務于社會的。
2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容及影響
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每個高中生都有其特定的實踐范圍,在不同的實踐范圍中受到不同的教育環境的不同影響。根據高中生一般的實踐范圍和個人的成長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區環境以及傳媒環境四個部分。
2.1 家庭環境及其影響: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環境,主要指家長在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等方面對高中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發展的影響。雖然現在的高中生相對比較獨立,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強,但是其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往往會在學生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教育學的角度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所以家庭的長期影響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性格、品行和對社會、對事物的基本態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成為家里重點關注的教育對象;另一方面,現代家庭早已走出孤立生產單位的時代,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密切相關,社會要求家庭撫養教育子女,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預期不斷加強。也就是說,家庭的教育職能大大加強,家庭環境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相應加強。
2.2 學校環境及其影響:在我國,高中是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領地。因此,高中辦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要創建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學校環境有硬環境與軟環境之分。硬環境主要指辦學指標、建筑、道路、實驗儀器與設備、公共服務設施等;軟環境主要指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學術氛圍、管理藝術、師德建設等等。硬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有影響,但相對而言,高中的軟環境對高中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更大。首先是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影響。教學是高中培養學生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影響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學科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堅持什么樣的觀點、立場去講解,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很大。從這個意義而言,學科教學內容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能起極大的輿論導向作用。教師在教學環節的組織和教學藝術的運用過程中,能不斷地使學生激思、勵志、娛目和動情,對學生思想品德產生積極的影響。其次是校園活動的影響。高中不僅具有教書功能,而且具有育人功能。高中生個人能力及社會實踐的鍛煉,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各種校園活動。校園活動所涉及的面很廣,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響因素也較復雜,其中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影響。如果對相關校園活動給予積極的引導,就完全可以用積極教育因素占領大學校園里的各項活動陣地,使高中生們的綜合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再次是教師榜樣的影響。高中生尊重科學,渴求知識,必然尊重傳授科學知識的教師。在高中生心目中,教師既是他們業務成長過程和社會生活中的導師,也是指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進步的長者。所以,教師自身人格對高中生心靈的影響,是再好的教科書、道德格言和獎懲條例都替代不了的。最后是校園風氣的影響。學生置身于校園環境三至四年,必然要受到校園風氣的影響,這種影響或是直接的或是潛移默化的。校園風氣是一種具有全局性的穩定的精神力量,它普遍存在于學校的各個部門,體現在全體師生員工之中。一個學校的校風一旦形成,就會對生活在這個環境里的師生產生感染與熏陶作用。
3 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途徑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研究,要明確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以及內涵,在明確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思想政治工作主體和對象都是人,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提高企業員工的思想素質,包括普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殊之處是將企業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依據這兩個因素,才能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揮一定的作用。
2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體現的特點
2.1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
在現代企業中建設中,企業的管理者和普通員工僅僅注重經濟的收益,對企業的思想政治漠不關心。員工在具體的工作忽略思想政治的因素,使工作的進程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員工沒有正確的工作信念,出現嚴重的信念危機。現代企業的員工對自己的地位評價存在著嚴重的偏差,認為自己只是為老板打工的,受制于他人,企業的未來發展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系,自己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拿到自己的工錢而已,自己沒有融入到企業中。企業員工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地位的底下,雖然大部分企業設有員工代表,但是在權益的行駛上沒有代表員工的利益與需求。最終導致員工的利益沒有得到滿足而不能使員工全身心的進行工作。
2.2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樣性
經濟的發展促使了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形成了自立、自強的競爭意識。競爭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突顯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和企業集體利益與員工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企業員工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利益主體,企業內部矛盾的多樣化導致了現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在逐漸加大。
2.3新形勢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艱巨性
國家一直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兩個主要方面,但是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完全忽略或者拋棄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許多私營企業完全放棄思想政治工作活動的開展,使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的發展沒有任何聯系,部分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種形式,由部門經理或者人事部經理兼任。企業的發展以獲得最大化利潤為目的,對思想政治工作不夠重視,再加上企業中可以從事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最終導致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艱巨性驟增。
3加強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
3.1用十精神指導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十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體現,是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科學結合的結果。思想政治工作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否順利的進行。所以,只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領導作用,才能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認真落實十精神,并將其視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指導思想,才能便于企業更好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3.2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和更新觀念
員工的價值取向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更新。所以,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的創新,才能適應員工不斷變化的需求。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與時俱進,必須摒棄以前的傳統思想和辦事墨守成規,不斷創新,根據市場經濟的特點靈活的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時,實事求是的意識才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落實的關鍵。實事求是要求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杜絕專制和單方面的灌輸,一切工作要具體體現出效果。
3.3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要想獲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擁有一批出色的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可以熟練和熱心的去做員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是新形勢下企業得以不斷發展壯大的前提。政工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決定了企業在面對全新的思想政治問題時能否輕松解決。因此,企業的政工人員培訓體系必須形式多樣,可以多渠道進行靈活培訓,這樣才能讓政工人員不斷提高自己。只有政工人員的觀念更新和改進,才能真正轉變企業中其他員工的工作作風,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的同時提高了員工的政治意識。
3.4以理服人 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