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7:12: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歐姆定律知識梳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9-0227-01
測量電阻是初中物理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考察學生能力的熱點命題之一。伏安法測電阻就是用一個電壓表和一個電流表來測量待測電阻,因為電壓表也叫伏特表,電流表也叫安培表,因此,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的方法就叫伏安法測電阻。它的具體方法是:用電流表測量出通過待測電阻Rx的電流I,用電壓表測出待測電阻Rx兩端的電壓U,則可以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R=U/I求出待測電阻的阻值RX 。通過對各省市中考試題的分析可以發現,測量電阻除了用伏安法來考查外更多的是利用伏安法衍生出來的其他測量電阻的原理和方法,常見為單表(只用電流表或電壓表)測電阻,它們可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歐姆定律,串聯、并聯電路知識的能力。以下是筆者對初中物理人教版中常用到的幾種單表測電阻的方法進行梳理。
1.安阻法測電阻
安阻法測電阻是指用電流表和已知電阻R0測未知電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歐姆定律和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知識。如圖1所示是安阻法測電阻的基本電路圖,圖中,我們先閉合S1,斷開S2記下電流表的示數為I1;然后我們再閉合S2,斷開S1記下電流表的示數為I2,然后根據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以及歐姆定律有: U0=UX即: I1RX = I2R0所以RX= I2R0/ I1根據這種方法可以延伸以下的情況:1.1 電路圖:圖2
測量方法:
①S1合,S2開測出電流表的示數為I1;②S1 、S2閉合,測出電流表的示數為I2;③Rx=(I2-I1)Ro / I1
圖1圖2圖3
1.2 電路圖:圖3
測量方法:
①S1合,S2打開測出電流表的示數為I1;
②S1、S2閉合,測出電流表的示數為I2;
③Rx=I1Ro/(I2-I1)
圖4圖5
1.3 電路圖:圖4
測量方法:
①S接a時電流表示數為Ia;②S接b時電流表示數為Ib
③Rx=IaRo /Ib
4、電路圖:圖5
測量方法:
①S1、S2閉合電流表示數為I1
②S1閉合,S2斷開電流表的示數為I2
③則Rx=I2Ro /(I1-I2)
對于以上安阻法測電阻,可以歸納為利用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或利用電源電壓不變作為恒量,然后利用歐姆定律知識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測電阻的。
2.伏阻法測電阻
伏阻法測電阻是指用電壓表和已知電阻R0測未知電阻Rx的方法。利用的是歐姆定律和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的知識。
如圖6所示就是伏歐法測電阻的原理圖,在圖中, 我們讓S先接時a處,記下電壓表的示數為Ua,接著讓S接時b,記下電壓表的示數為Ub ,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以及歐姆定律有: Ub/ Ro=( Ua-Ub)/ Rx ,所以Rx=(Ua-Ub)R0/Ub
圖7圖8圖9
根據這種方法可以延伸到以下的情況:
2.1 電路圖:圖7
測量方法:
①S1、S2閉合,電壓表的示數為U1
②S1閉合,S2斷開電壓表的示數為U2
③則Rx=(U1- U2)R0/U2
2.2 電路圖:圖8
測量方法:
①S1、S2閉合,電壓表的示數為U1
②S1閉合,S2斷開電壓表的示數為U2
③則Rx= U2R0/( U1-U2)
對以上伏阻法測電阻,可以歸納為利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都相等作恒量,然后利用電源電壓不變特點及歐姆定律知識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待測電阻的。
3.利用單表(電壓表或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測量待測電阻阻值
九年級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進行到比熱容、歐姆定律、電功率的計算等這幾個教學難點時,就需要多加注意這些重點難點,并且對其進行恰當的處理,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1.比熱容在熱學課程教學
比熱容是涵蓋四個物理量的綜合概念,新課程實施后,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和認識比熱容,并且引導學生用比熱容說明生活中簡單的自然現象。
1.1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比熱容的概念
利用比熱容的有關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而難點則在于掌握熱量的計算相關公式。教師首先應當從生活引入,通過實驗建立概念,學生生活經驗相對較少,教師可以根據人教版物理教科書做演示實驗:用相同的電加熱器質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發現加熱水需要的時間較長,然后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看看這兩種物質的吸熱情況是否存在差異,最后實驗表明說明水所吸收的熱量較多。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更換其他的液體或固體來做此實驗,最后更多的實驗都表明不同的物質在質量相等、并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吸收的熱量不同,使學生深刻理解比熱容的概念;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設定質量和升高溫度的乘積被除以吸收的熱量是何原因,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1.2學生掌握比熱容概念后
教師可以通過定量實驗的方法使學生自主計算熱量的相關計算公式。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加熱質量不同物質A和物質B,一定時間后在自制的表格中記錄它們升高的溫度和吸收的熱量,教師需要根據加熱器功率和加熱時間提供熱量數據,并且認為這是A、B吸收的熱量,學生在教師帶領之下探究表格,可以自主計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它的質量和升高溫度乘積的比值”,計算公式有具體數據的支撐,因此更加易于理解。
2.直流電流教學中歐姆定律的學習
在電學中,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系是被歐姆定律這一條實驗定律所揭示的,而歐姆定律一直就是電學實驗定律的中心。
2.1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歸納出歐姆定律
在歐姆定律的教學課時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看到電流跟電壓還有電阻之間的關聯,總結出歐姆定律。而在教學過程中,本課時的難點就在于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分析實驗中所取得的實驗數據并進行歸整總結,如何評估實驗后得到的結果。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猜想和假設,自主進行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帶領學生制定計劃與實驗方案,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讓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得到提升。
教師在學生匯報實驗方法時做適當的提示與補充,完善學生提出的需要準備的實驗器材,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在電路上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電源電壓的取值。
根據學生的分析和匯報,教師將學生的實驗思路和方法進行總結,實驗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控制電阻不變,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并使其成倍數變化,再觀察通過電阻的電流的變化情況,找出電流與電壓的關系;第二步需要分別接入電路的,應當是阻值顯示為倍數關系的不同類型電阻,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為了保持電阻兩端的電壓維持某一個固定值不變,就應當適當得調節滑動變阻器,同時觀察電流的變化,從而能夠準確地找出電阻與電流之間的聯系。
在學生分組實驗記錄數據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輪漲得出結論,給出評價,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實驗和觀察的能力,但本課教學容量大,教學時間緊,教師不可一味放手,在適當的時候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使本課圓滿完成。
3.電功率是電學的重點內容
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得過程也可以說是電流做功的過程。電流做功的多少跟電流的大小、電壓的高低、通電時間的長短都有關系。作為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電功率等于電流與時間之比。
3.1體會電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概念
教師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應當著重引導學生理解電功率的概念,通過實驗或者舉例讓學生認識到電功率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而難點則在于如何理解實際功率和額定功率的區別與聯系。教師應當根據課程標準,引導學生根據實例,認識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通過做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從實驗中得知電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知識以及電功率的意義從而得出定義公式以及單位和換算關系。
教師可以通過比較800W的電吹風機與40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讓學生理解功和功率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電功率進行分析,便于學生加深理解。通過設置課堂練習和演示實驗,例如將兩燈泡先后并聯和串聯接入家庭電路中,觀察燈泡的發光情況,探究燈泡的功率是否改變了,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利用燈泡銘牌上得電功率判斷燈泡的亮暗,要一并考慮電壓的影響,最后得知用電器的正常工作狀態和非正常工作狀態,指導用電器的功率不是固定不變的。
教師最后結合電功率和電功率的計算以及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板書,梳理本課所學知識,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記憶,最后讓學生掌握運用于解題。
4.總結
由簡單到繁雜,由淺顯到深刻的認識規律是物理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足夠的鋪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物理教學的探究性,但同時,也要顧及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串聯作用,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才能夠保持。
教師要使學生能夠全方面的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認識到應用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并且在探究過程中,科學思想得到熏陶,能力得以提升,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得知識。
參考文獻:
[1]陸長海.中學物理重難點教學的幾點建議[J].考試(教研).2010年12期
歐姆定律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歐姆定律內容、公式歐姆定律的應用伏安法測電阻串聯、并聯電路電阻的特點
二、知識梳理
(一)歐姆定律的探究(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1.探究方法:控制變量.
2.實驗電路圖:如圖1所示.
3.實驗結論:在電阻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二)歐姆定律
1.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表達式:I=■
3.適用范圍:歐姆定律所研究的電路是電源外部的一部分或全部電路;在非純電阻電路中(如含有電動機的電路),公式中的U、I、R的關系不成立.
4.適用條件:歐姆定律公式中的各個物理量具有同一性,即I、U、R是對同一段電路(或導體)、同一時刻(或狀態)而言的.
5.公式變形:由歐姆定律數學表達式可得到公式R=■、U=IR,用于計算導體的電阻和導體兩端的電壓.
(三)歐姆定律的應用
1.伏安法測電阻
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原理是R=■.用伏安法測量導體電阻的大小,即用電壓表測量導體兩端的電壓大小,用電流表測量導體中電流大小,根據公式R=■,即可得到導體電阻的大小.在用伏安法測電阻時,要正確選擇電壓表與電流表的量程,同時,要利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以減小實驗誤差.
2.推導串聯電路的總電阻
如圖2,根據串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可知:
I=I1=I2,U串=U1+U2
再根據歐姆定律變形公式可得:
IR串=I1R1+I2R2
所以,R串=R1+R2
結論: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各串聯導體電阻之和.(若有n個導體串聯,其總電阻為R串=R1+R2……+Rn)
3.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
如圖3,根據并聯電路中電流、電壓的特點可知:
I=I1+I2,U=U1=U2
再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可得:
■=■+■
所以,■=■+■
結論: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導體電阻倒數之和.(若有n個導體并聯,其總電阻為■=■+■+……+■)
三、典型例題
例1 由歐姆定律數學表達式可以得出公式R=■.關于此表達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導體兩端的電壓是原來的2倍時,導體的電阻也是原來的2倍
B.當導體中電流是原來的2倍時,導體的電阻是原來的0.5倍
C.當導體兩端的電壓增加幾倍,導體中的電流也增加幾倍,導體的電阻不變
D.當導體兩端的電壓為零時,導體的電阻也為零
解析 公式R=■是由歐姆定律數學表達式變形得到的,它表示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導體電流的比值是不變的,它反映了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跟導體兩端電壓、電流均無關.
答案 C.
例2 小明同學想探究“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跟電阻的關系”,設計了如圖4所示的電路圖(電源電壓恒為6V).
(1)根據小明設計的圖4,用鉛筆將圖5的實物連接完整.
(2)小明將第一次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入了下面表格中,然后將E、F兩點間的電阻由10Ω更換為20Ω,讓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 移動(選填“A”或“B”),直到電壓表的示數為 V.此時電流表的指針位置如圖6所示,請把測得的電流數值填入表格.
(3)小明根據實驗數據得到如下結論: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請你對以上的探究過程和得出的結論做出評價,并寫出兩點評價意見: ; .
解析 (1)連接實物圖時,電壓表要并聯在定值電阻兩端,并注意選擇合適的量程;連接滑動變阻器要注意連接“一上一下”兩個連接柱.
(2)因為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電阻和導體兩端的電壓均有關,所以探究“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跟電阻關系”時應控制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相同.當E、F兩點間的電阻由10Ω更換為20Ω時,如果滑動變阻器滑片P不移動,則電壓表示數會變大,為了保持電壓表示數不變,滑片P應向B端移動,直到電壓表示數與第一次實驗時一樣,即4V.
(3)通過數據分析找出物理規律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常用方法,但僅通過一兩次實驗數據就得到結論并不科學,常常會使結果帶有偶然性,因此需要進行多次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有條件限制的,結論缺少前提條件.
答案 (1)如圖7所示.
(2)B 電壓表的示數為4V 0.2
(3)實驗次數太少(沒有進行多次實驗);結論缺少“電壓一定”的前提條件
例3 小華想測出一個電阻Rx的電阻值,將選用的器材連接成如圖8所示的電路,R0為已知阻值的定值電阻.由于電源電壓未知,所以,沒能測出電阻Rx的阻值.請你選添合適的器材,幫他完成這個實驗.要求:(1)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畫出電路圖,簡要說明實驗方法,并寫出電阻Rx的表達式.(2)每一種方法在不拆除原有電路接線的條件下,只允許選添一種器材和導線接入電路.
解析 方法1:如圖9,用電流表測出通過Rx的電流I,用電壓表測出Rx兩端的電壓U,則電阻Rx=■.
方法2:如圖10,用電流表測出通過Rx的電流為I,用電壓表測出Rx和R0兩端的總電壓為U,則電阻Rx=■-R0.
方法3:如圖11,先用電流表測出電路中的電流為I1,再將導線并聯在電阻Rx兩端,測出電流表為I2,則電阻Rx=■R0 .
點評 本題采用特殊方法測量電阻.因為已有電流表,這樣就可以測出電阻Rx和已知電阻R0的電流值.但由于缺少電壓表,因此解決本題的關鍵是如何測量出電阻Rx兩端的電壓.解決本題的方法是開放性的,只要能測出電阻Rx兩端的電壓(或Rx和R0兩端的總電壓),即可利用R=■求出電阻Rx的阻值(或電阻器Rx與R0的總電阻,從而可求Rx的阻值).另外,將導線并聯在電阻Rx或已知電阻R0兩端,可使得電路中電流發生變化.根據電流表的數值,并利用歐姆定律即可求出電阻Rx的阻值.
例4 在學校舉行的物理創新大賽上,小明和小紅所在的科技小組分別設計了一種測量托盤所受壓力的壓力測量儀,如圖12、圖13所示.兩裝置中所用的器材與規格完全相同,壓力表是由電壓表改裝而成,R1為定值電阻,阻值為10Ω,R2為滑動變阻器,規格為“10Ω 1A”.金屬指針OP可在金屬桿AB上滑動,且與它接觸良好,金屬指針和金屬桿電阻忽略不計.M為彈簧,在彈性限度內它縮短的長度與其所受的壓力大小成正比.當托盤所受壓力為零時,P恰好位于R2的最上端;當托盤所受壓力為50N時,P恰好位于R2的最下端,此時彈簧的形變仍在彈性限度內.
(1)圖12裝置中,當P位于R2的最下端時,電壓表的示數為3V,則電源電壓是多少?
(2)圖12裝置中,壓力25N的刻度位置標在電壓表表盤多少伏的刻度線上?
(3)在圖12、圖13兩種裝置中,兩個壓力表的刻度特點有何不同?試說明理由.
解析 (1)圖12裝置中,當P位于R2的最下端時,
電路中的電流I=■=■=0.3A.
電源電壓U=I(R1+R2)=0.3A×(10Ω
+10Ω)=6V.
(2)圖12裝置中,當托盤所受壓力為25N時,P恰好位于R2的中點,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R2為5Ω.電壓表測R2兩端電壓.
電路中的電流I=■=■=0.4A.
電壓表的示數為U2=IR2=0.4A×5Ω=2V.
壓力25N的刻度位置標在電壓表表盤2V的刻度線上.
(3)圖12裝置中壓力表的刻度是不均勻的,圖13裝置中壓力表的刻度是均勻的.
2.教學目標
2.1知識目標
(1)通過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這個實驗,探究導體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的關系,體會控制變量法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邏輯推理,探究導體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定量關系。
(3)通過運算,知道電阻率的的物理意義及電阻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
(4)通過“加熱日光燈絲,觀察歐姆表示數變化”這個實驗,了解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2.2能力目標
(1)經歷實驗探究或邏輯推理探究導體電阻與其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3情感目標
(1)通過對各種材料電阻率的介紹,加強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
(2)培養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求知欲望,增強學習興趣.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阻定律;
難點:電阻率。
4.器材準備
電壓表,電流表,直流電源,滑動變阻器,電阻絲示教板,酒精燈,電阻絲(一根),多用電表。
5.教學流程
環節一 舊知鏈接,多媒體展示問題。
(1)電阻的定義式:,電阻是反映的物理量。
(2)n個阻值同為R的電阻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為,n個阻值同為R的電阻并聯,總電阻為。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熱身。
環節二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問題1、為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應該如何操作?
根據歐姆定律可知,只要增加導體兩端的電壓或降低倒導體的電阻即可。
(師)問題2、給定一個導體,如何測量它的電阻?(學生自己設計電路)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導體的電阻與兩端的電壓以及通過導體的電流無關,那么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哪些因素有關呢?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究竟跟什么因素有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環節三 新課教學,分組實驗、探索定律。
(1)影響電阻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溫度……)
(2)解決辦法——控制變量法 引導學生設計表格。
(3)實驗探究:
A、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電路圖(教師投影打出)。
B、出示電阻定律示教板、說明板上的幾種金屬材料。
C、引導學生連接電路,并說明注意事項。
D、依次對四種金屬材料的電阻進行測量。
E、對數據進行分析:
定性觀察——R與長度、橫接面積有關。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設計實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測量數據,通過比較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初步得出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4)邏輯推理探究:
分組活動:A、理論探討電阻R與長度L的關系 n個電阻串聯。
B、理論探討電阻與橫截面積的關系n個電阻并聯。
投影展示電路圖
設計意圖:通過理論探討得出分析導體的電阻與和它的長度的關系、與它的橫截面積的關系
(5)實驗:探究導體電阻與材料的關系(投影展示):
A、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等式的形式寫出用導體長度l、導體橫截面積S表示電阻R的關系式,比例系數用一常量表示,此等式為_____________。
B、已知上述試驗中,導體長度l=50cm,直徑d=0.50mm,橫截面積S=1/4πd2=1.96×10-7m2,根據上述實驗數據,分別計算上面四個導體的比例系數,并填入填入表格。
C、分析上述比例系數的物理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得出比例系數即是電阻率,并使學生清楚的知道不同物體的電阻率不同,從而得出電阻定律的表達式。
環節四 總結規律,深化理解。
由學生總結電阻定律:
(1)內容:同種材料的導體的電阻R跟它的長度L成正比,跟它的橫截面積S成反比;導體電組與構成它的材料有關。這就是電阻定律。
(2)公式:R=ρ
教師指出:式中ρ是比例常數,它與導體的材料有關,是一個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稱為材料的電阻率。
電阻率ρ:
(1)電阻率是反映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
(2)單位:歐·米(Ω·m)
[投影]幾種導體材料在20℃時的電阻率
學生思考:
(1)金屬與合金哪種材料的電阻率大?
(2)制造輸電電纜和線繞電阻時,怎樣選擇材料的電阻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電阻率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電阻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環節五、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演示實驗:將日光燈燈絲(額定功率為8W)與演示用歐姆表調零后連接成下圖電路,觀察用酒精燈加熱燈絲前后,歐姆表示數的變化情況。
學生總結:當溫度升高時,歐姆表的示數變大,表明金屬燈絲的電阻增大,從而可以得出:金屬的電阻率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師:介紹電阻溫度計的主要構造、工作原理。如圖2.6-5所示。
圖2.6-5 金屬電阻溫度計
學生思考:錳銅合金和鎳銅合金的電阻率隨溫度變化極小,怎樣利用它們的這種性質?
設計意圖:鞏固知識,強化訓練。
環節六:自主完善,意義構建。
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而物理概念又是從實際生活中概括而來的,有著嚴格的界定."亞里士多德錯覺"告訴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和經歷往往會讓我們產生一些膚淺的、感性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有時會與科學的物理概念相違背,這就不可避免的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如果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前概念而展示新概念給學生看,這樣從表面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了新概念,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又會按照自己頭腦中的前概念去處理.這時,若是引入思維導圖,則可以很好的解決此類問題.
整個中學物理大致上可以分為熱學、電磁學、力學、光學、聲學等幾個大的部分,每一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以聲學為例,聲學一塊在初中物理蘇科版中涉及很多,但筆者經過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后總是覺得聲學是初中物理的難點之一,而令人費解的是聲學領域中初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并感興趣的例子尤其多.如回音、超音速飛機、趴在地上聽敵人數量的例子等等.這些例子一旦講出來學生的興趣都會非常濃厚,但是在實際教學到對應的知識的時候,如聲音的介質種類以及對聲音傳播的影響、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等問題的時候,學生在前后聯系上存在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聲音的特征一節中涉及到聲音的音調和響度兩者的區別的時候,以及在人耳聽不到的聲音再引入頻率的問題的時候,有很多學生在接受上明顯存在問題.于是筆者立刻聯想到了思維導圖,并手繪了一個思維導圖,在聲音的新課導入的時候用于創設情景.學生在看了思維導圖之后既喚醒了自己的潛在知識,而且又能更好的接受新概念. 從實際效果來看,使用思維導圖引入的課,效果明顯好于不使用思維導圖的情況.
二、課堂分析環節巧妙運用,以思維導圖促進概念系統形成
物理知識是人類認識物質運動的基礎條件,也是學習物理的直接對象,在物理學中,物理現象、物理概念以及定律等共同構成了物理知識.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現象的一些共同點和本質屬性,是對于人們頭腦中意識的抽象概括.物理現象只有經過物理概念的概括才能被學生吸收,這也是學習物理規律的基礎所在.就這點來說,物理概念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進行有效聯系,在整個學生思維中物理學體系構建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學好力學可以促進學生物理思維的初步搭建以及為高中物理的力學部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通過對力學部分的學習,使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一個檔次.另外力學問題跟同學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又異常緊密,通過對力學知識點一個個的學習中,對力學問題一個個的解答中逐步培養起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產生對物理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而初中物理力學的知識架構中紛繁復雜,合力、分力、平衡力、非平衡力、速度、方向等等因素同時拋出,讓一些思維能力尚未完全發展的學生一下難以接受.筆者就針對上述部分設計出了如圖2的思維導圖.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拋出,促進學生練習思維導圖,逐步的讓知識在大腦中結構化、系統化.
三、難點突破環節巧妙運用,以思維導圖提升分析理解能力
在初中的物理學中,已經開始重視對學生的概念教學了.但是仍有很多學生覺得物理概念理解困難,難以背誦和應用;物理規律雖然容易背誦,但是卻很難有效的運用;部分學生也反映在課堂上能夠聽懂,但在課后的習題中卻很難融會所學的知識.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困難使得學生對整個物理學的學習都產生了恐懼.我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主要在這樣幾個方面.
1.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松散而零星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而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就會出現困難.
2.學生沒有經歷過認知的沖突過程,認知性知識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因此,思維導圖的使用能夠增加學生的結構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例如,初中物理的歐姆定律內容,不僅僅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重點內容是:歐姆定律表達式及其所揭示的物理意義、歐姆定律表達式的變形和應用 、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技能,與這些重點內容相關的考點很多,如電阻的關系、歐姆定律實驗的電路圖的設計、實物圖的連接、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實驗所得數據的分析等等都是常見卻困難的考點.很多學生由于基礎知識掌握本不牢靠,加之知識的運用能力稍弱,于是常常會出現卡殼的現象,也知道如何做,就是找不到那把鑰匙.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只要把已知知識點進行簡單梳理,根據知識脈絡梳理出問題的解決思路并可最終解決.例如這樣的一道題目:有一定值電阻,如果在它兩端加12 V的電壓,通過它的電流是0.4 A,那么它的電阻是Ω;如果在這個電阻器兩端加15 V的電壓,那么通過它的電流是A,它的 電阻是Ω.象這種歐姆定律的綜合運用題目考察的比較活.筆者在一些同學解題卡殼的時候請這部分同學繪制歐姆定律的思維導圖如圖3.結果很多同學在按照思維導圖操作之后能迎刃而解.
綜上所述,我們從學生課后學習的角度出發,思維導圖的引進是對傳統學習的一種創新和革命.這種方式給學生提出了新的學習要求,也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學習方式,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下得以提高.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我們發現要更加重視對物理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實踐,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法,積極推廣思維導圖在初中物理學中的作用.
四、教學反饋環節巧妙運用,以思維導圖檢驗教學實際效果
此教材對物理量的引入是高度重視的,基本上所有物理量的導入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景之下,真可謂是水到渠成. 但有些物理量的引入本人覺得很不自然,非常僵硬,學生是被接受的;有些為了引入新課而引入新課;有些引入新課后再通過學習而不能解釋其情景. 如九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三節“功”. 教材的流程是:先舉例滑輪、掃帚等機械再提出問題(有沒有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呢?)探究活動(探究斜面)分析數據(Fs與Gh近似相等)得出結論(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是沒有的)引入“功”(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物理意義的量) .從知識建構的角度和學生認知的規律來看,編者的意圖是想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引入“功”的意義和必要性.編者在編寫這個內容的時候用心良苦.問題是:斜面這個機械出現在學生面前太唐突,憑學生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不知道斜面是派什么用場的.教材中,斜面沒有象杠桿和滑輪那樣,探究其使用所帶來的好處;況且斜面這一機械只在前一節內容的“讀一讀”欄目中提到過.學生很難根據Fs與Gh近似相等,就認為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物理意義的量. 只能機械的、被動的接受“功”這個物理量.第十一章第四節功率,功率的引入本人覺得沒有體現功率的意義(價值).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是有主觀情感在里面的,概念的引入沒有意思,學習動力就不足,影響學習效率.課本中功率的引入簡單(這點挺好,知識引入的越簡單越好,難度大,理解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但感覺只是讓學生體會到有做功時有這么個快慢的區別,對于為什么要有這個物理量的作用沒有體會.第十二章第二節“內能 熱傳遞”為了引入內能而設置了一個汽油燃燒釋放能量的情景,此情景給學生的感覺就是多余的并且抽象.不如直接回顧初二學習的分子動理論引入新課自然,也能做到溫故而知新;同時還為下面學習內能與溫度的關系埋下伏筆.第十四章第三節歐姆定律,這一章是以設計一盞調光燈為探究背景,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將探究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但編者在這一節又設置了一個問題是:小燈泡上標有“3.8 V 0.3 A”的字樣的含義是什么?本想調動學生探究的激情,這本是件好事.但學生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沒有能夠解決這問題而挫傷了積極性,真是適得其反.對于第十一章第二節滑輪的引入,課本是用一個活動:“如何把木料運上樓”“想一想、做一做”引入新課,有點麻煩不簡單.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不學習下面的內容是根本想不到的,學生生活中也很少看到裝修時用滑輪把木材運上樓,大部分是用繩子吊上樓或肩扛上去.完全可以用吊車來代替,效果會更好.
2 例題設置不合理
第十四章第三節歐姆定律這一節,通過完整的探究性學習搞清了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從而得出歐姆定律.為了加深歐姆定律的的理解和運用,編者舉例通過計算讓學生體會用歐姆定律解決電路問題的有效性.但筆者認為在此舉的兩個例題太難且沒有考慮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觸電事故是在九年級下冊第十五章第四節才學,更不知道雙線觸電,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范圍.例二是計算出三次電阻再求平均值作為電阻R的阻值,學生剛拿到這題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們不會想到要求平均值減小誤差;而此內容正好是下節(歐姆定律的運用)中的測定值電阻實驗,況且沒有相應的例題鞏固,顯然此例題放在這里有點超前,應該放到下節課作為例題較合理.本節課后的“WWW”第2、3、5作為例題是很好的,既簡單又能解決實際問題,還能鞏固本節課重點實驗以及改進實驗.真可謂一舉多得.
3 “WWW”中有些習題設置不合理
課本后的“WWW”中習題的設置,編者本想讓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既激發學習興趣又體現教材的實用性,反映最新科技發展動態的宗旨;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部分題目不易操作,比方說,要求上網查資料的,社會調查的等題目,在農村學校,受條件限制,這類題不好做;最好換一些可操作的題目;結合考試實際(部分章節)再增加點習題就更好了,這樣可少用或不用其他資料.有些習題與本節課內容不符,如第十四章第二節 “WWW”中第三題查閱超導研究、應用的歷史和最近進展,超導這一內容是在第一節“讀一讀”中介紹的而本節課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與其放在此處不如放到第一節內容后更合理.有些習題難度太大,學生根本不能理解,只能死記硬背,違背了新課標的理念.如:還是變阻器這一節,第一題“活動:替代法測電阻”,編者的意圖是讓變組箱的使用與連接放在“WWW”中加以訓練,通過親身體驗認識“等效替代法”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其實[HJ2.1mm]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要求太高,難度太大,剛學完滑動變阻器就做這個實驗,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Rx等于R,只是強加給學生的一個實驗.筆者認為放在最后一節“歐姆定律的應用”的“WWW”中較好,能體現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認知規律.同時也能在最后一節對特殊法測電阻加以歸納.但這一節的第二題“測量一個阻值約為數百歐的電阻”,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從來沒有一個學生能獨立設計出測量方案,都是補充了測電阻的特殊法后才能做出來.筆者認為這樣的習題加深學生學習的難度,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 “伏安法測電阻”這一重要實驗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鞏固,偏離了側重點.建議《歐姆定律》這一章的WWW練習重新編寫,重點要降低難度,讓習題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鞏固性強.
教學是有規律的,教學也是有模式可尋的.所謂“模式”,是為達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具有規定性的教學策略.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明確的主題、特定的目標,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同時包含了以某種教學策略為主導的多種教學策略.為此,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構建復習教學模式策略.
1.1 科學定位復習教學功能
構建復習教學模式,首先需要對復習教學功能進行科學定位.筆者認為,科學定位復習教學功能,應基于物理課程目標、符合復習教學特點、遵循認知發展規律.在多年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對復習教學功能做了如下定位:復習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還應引導學生串聯、整合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對認知結構重新組合;復習教學還要保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更應為學生訓練思維、發展能力和形成科學方法積極創造條件,更好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
1.2 探索實踐情境復習模式
在情境復習模式的探索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反思與否定、探索與實踐、應用與推廣”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傳統模式”的反思與否定.在“傳統模式”中,教師按教材順序把復習內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進行梳理,每完成一步通常就以例題形式進行強化;最后,輔以鞏固練習和作業布置.“傳統模式”被教師一直沿用至今,究其原因是教師操作簡單、輕松應對.反思“傳統模式”,我們認為很難全面實現新課程所要求的三維目標,知識梳理基本是新授課的簡單重復,學生很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強調知識本身多,聯系實際少.同時,由于知識梳理耗時較多,學生在自主分析、交流協作等方面明顯不足,犧牲了學生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為此,在反思基礎上,我們對“傳統模式”予以否定.第二階段,是“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于復習教學功能定位,結合《教學模式》的理論學習,在多年復習教學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構建了如下“情境復習模式”:
物理情境再現 歸納聯系 運用知識與方法應用 遷移豐富 重建解決新問題
“情境復習模式”的主要環節:(1)根據復習教學目標,創設能激化學生思維活動的物理情境;(2)學生聯系、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與實驗、分析與探究、討論與交流等活動,完成對物理情境的探究;(3)引導學生再現知識要點,并歸納滲透其中的科學方法;(4)將知識要點和科學方法融入新問題中,引導學生以“應用、變通、遷移”等方式來探究新問題,豐富、重建學生的原認知.
第三階段,是“情境復習模式”的應用與推廣.在本區域內,我們組織教師舉行多輪次的“情境復習模式”的教學觀摩、專題講座,倡導教師感悟、實踐“情境復習模式”,并深入課堂進行了大量的教師個案指導.目前,“情境復習模式”已得到本區域廣大教師的普遍認同和廣泛實踐,區域物理教學質量連年攀升、優勢彰顯、成效顯著.
2 明晰復習教學目標策略
目標是行動的指南,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任何類型的課堂教學,都必須明晰與其相應的、合理的教學目標.為此,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明晰復習教學目標策略.
2.1 強調教學目標的“三維性”
任何認知目標的達成,必須有它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在認知活動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情感.為此,明晰復習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目標的“三維性”,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復習目標設計時,應以“知識與技能”目標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并將其充分體現在學習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之中.只有這樣,確立的教學目標才可能做到明晰具體,才可能突出學生主體.
2.2 關注教學目標的“合理性”
教學目標是否合理,也會對教學效果產生較大影響.衡量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主要考察教學目標能否發揮其應有作用.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指向作用、激勵作用和標準作用.教學目標的指向作用,是通過影響學生的注意力而實現的.有了明晰的目標,學生在活動中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標有關的事件上.教學目標的激勵作用,指的是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特定對象的積極性.一個難度適中的目標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持久的學習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該目標而不懈努力.教學目標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標準,教學目標確立之后,用可靠的數據檢測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而體現教學目標的標準作用.
3 探索復習教學方法策略
不同課型,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不同教學階段,也應體現教學目標的階段性.然而,教學目標的不同,就決定了所要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為此,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還必須探索復習教學方法策略.
3.1 提出有效問題策略
提出問題是重要的教學方法策略之一,是促進學生學習和滿足好奇心的當然方式.筆者認為,衡量問題有效性的關鍵是,要體現指向性、新穎性、系統性和啟發性.一要體現指向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清晰地指向教學目標,能幫助教師最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二要體現新穎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構思新穎,既要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更要增強學生對“新問題”的探究欲望.三要體現系統性,提出的問題必須從宏觀角度將所要復習的知識有機整合、串聯,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四要體現啟發性,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指導學生歸納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歐姆定律》單元復習教學中,我們設計了如下四個問題:(1)利用實驗室提供的器材:電源、開關、小燈泡、滑動變阻器和導線(實物圖略),請你自制一個調光燈,并滿足滑片向右移動時燈變亮.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等知識.(2)運用你學過的知識,設計測量該小燈泡電阻的實驗方案.在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小燈泡的電阻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求燈絲電阻平均值是毫無意義的.(3)能否用該電路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規律?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與歐姆定律探究過程相關的兩個問題(問題略).(4)你能用歐姆定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嗎?引導學生分析歐姆定律與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結合的兩個問題(問題略).
首先,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新知識的梳理和歸納,對所學概念、性質、規律等進行系統的梳理歸納,形成相應的知識網絡。例如:前幾天聽的九年級物理《測量電壓》一節,有的老師在課的結尾列知識網絡作為小結(如圖1)。
以上小結簡明扼要,知識脈絡清晰,體現了前后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這個知識框架,學生很容易理解電阻和變阻器的相關知識。
其次,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所滲透的物理思想及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梳理總結。這是深化學生思維的重要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升華所在。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無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關鍵在于他對整節課知識的產生、發展、延伸過程中所體現的物理思想及方法的認識程度。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而言,一堂課的收獲不僅僅是記住了幾個物理概念,解決了幾個物理問題,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解決問題是可以用不同策略的。這些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滲透著物理思想及方法。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問題的理解,對常用物理思想和方法有一定認識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了升華。例如:在學習光學、磁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有建模思想,在速度、密度、壓強、浮力、功率、電阻、歐姆定律、電功、電功率等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用到控制變量法。以《電阻和變阻器》一節的教學為例,很多執教老師在小結過程中很自然地滲透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的應用。這樣,通過精彩實用的課堂小結,學生對本節課中滲透的物理思想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便有了深刻理解,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便會靈活運用。
另外,在物理習題課、講評課及某些新授課中,對于典型習題的小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題多解,變式訓練,經典的生活背景題目等。在小結歸納時,讓學生在經歷同一問題有不同解法的過程中,體會殊途同歸的感覺;讓學生體驗生活現象物理化的過程中,感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對這些問題的小結,就是學習過程的反思和升華。對于多題一解問題,電學中的動態電路分析就是典型的一例,老師在這類課上就要通過對題目進行歸類處理,歸納出方法:分析簡化電路→電阻變化→電流變化→局部電路兩端電壓變化→電流表、電壓表示數的變化。通過小結,讓學生能夠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再次,課堂小結是對本節課進行縱橫的綜合聯系,抒發學習感受。現在的初中物理課堂,學生都要經過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免費論文下載經常聽到學生在談收獲的過程中說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會了和其他同學互相幫助、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了與他人交換意見的重要性等等。前幾天的優質課評比過程中,聽到一位老師在進行“科學探究 歐姆定律”一課的小結時,有的學生說:“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動力,電阻是電流的阻力,要想增大電流,就要增大電壓動力,減小電阻阻力。同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想提高學習成績,就要增大學習的動力,同時要減小學習的阻力。”通過聯系、類比學生能抒發自己的學習感受,老師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也體現著課堂小結的重要性。課堂小結是課堂結束前的又一個,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品質。按照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學習知識的思路,抒發學習過程的感受。
最后,課堂小結還能巧設懸念,啟發探究興趣。在課堂小結時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造成懸念,讓學生有一種“且聽下回分解”的期盼,通過懸念把學生引入“別有洞天”的洞門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自覺興趣。從而使這堂課的小結成為下一節課的開端,使前后知識相互銜接。例如:在對《阿基米德原理》一節進行小結時,可以向學生質疑“怎樣才能讓密度比水大的金屬鐵漂浮在水面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這無疑對活躍學生的思維,訓練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有價值。下課后學生一定去探究討論,甚至有的會自發地去做一些探究小實驗,這樣就為下一節《物體的浮與沉》中浮沉條件的應用作了鋪墊,埋下了伏筆。通過這樣的小結,學生將在開動思維機器、深入分析探究直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啟發了求知欲望,從精神上和知識上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課堂小結更是一門藝術,小結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精心的設計,才能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才能使初中物理課堂實現精彩“落幕”。
參考文獻:
[1]趙冬梅.幾種常見的語文課堂小結方法[J].黑河教育,2012(6):23.
事實驗證,在物理復習課中,一當老師提出一些創設性的問題,則學生精神振奮,可以精力集中地思考問題,這就是明顯反映了學生需要通過問題來復習“基礎知識”的迫切要求。問題是物理的心臟,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理所應當地順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此,選題時,各題組要緊緊圍繞課時復習目標,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題規律,重復出現,螺旋式遞進,這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助于學生掌握問題的來龍去脈,加速從模仿到靈活運用的過程,能深深印入到學生的腦海中。在《電》的課程設計上,我精選了如下例題:
“精典例題”1: 如圖甲所示,兩根足夠長的直金屬導軌MN、PQ平行放置在傾角為θ的絕緣斜面上,兩導軌間距為L。M、P兩點間接有阻值R的電阻.一根質量為m的均勻直金屬桿ab放在兩導軌上,并與導軌垂直,整套裝置處于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的垂直斜面向下.導軌和金屬桿的電阻可忽略.讓ab桿沿導軌由靜止開始下滑,導軌和金屬桿接觸良好,不計它們之間的摩擦。
(1)由b向a方向看到的裝置如圖乙所示,請在此圖中畫出ab桿下滑過程中某時刻的受力示意圖;
(2)在加速下滑過程中,當ab桿的速度大小為v時,求此時ab桿中的電流及其加速度的大小;
(3)求在下滑過程中,ab桿可以達到的速度最大值.
題中的三個問題指向性非常明確,從(1)問中直接將對空間例題圖的受力分析直接引向平面圖進行受力分析,(2)問中直接將學生引導到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電磁感應定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求加速度及電流問題上,,在第二問的基礎上,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分析,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
這道題涉及的基本知識較多,包括: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單棒導體切割磁感線類問題)、楞次定律―右手定則(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安培力、牛頓運動定律;涉及的物理分析方法有: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熟練應用左右手定則、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對物體進行運動的動態分析等。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處在高二階段的學生,只有極少部分的學生能完成全部問題。
“精典例題”2:MN為中間接有電阻R=5Ω的U型足夠長金屬框架,框架寬度d=0.2m,豎直放置在如圖所示的水平勻強磁場中,磁感應強度B=5T,電阻為r=1Ω的導體棒AB可沿MN無摩擦滑動且接觸良好。現無初速釋放導體棒AB,發現AB下滑h=6m時恰達穩定下滑狀態。已知導體棒AB的質量m=0.1kg,其它電阻不計。(重力加速度取10N/Kg)
求:(1)AB棒穩定下滑的速度;
(2)此過程中電阻R上消耗的電能;
第一個問題是“精典例題”1的應用,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解決一問后,教師以問題的形式過渡:“電磁感應過程中產生的電能是憑空產生的嗎?”“電能是由什么能轉化而來,又是通過何種形式進行轉化的?”進而帶領學生開始對能量問題進行研究。
反思之一:此節復習課優點之一在于所選題目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基礎性:復習題的選擇避免開始就是偏題、怪題和難題,這對鞏固基礎知識是非常不有利的;其次,復習題應該具有針對性,不要讓一些無用的“野雞”題目沖淡了重點;再次習題應該具有量力性,難度適中,太容易則不易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深度,太難則成為學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讓學生望而生畏,抹殺學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夠的著”,題量也要適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還有,習題應該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題”涉及到“一類問題”的效果,而不是就題論題,所以課后還要有選擇性地布置作業加以鞏固。
反思之二:如何提高物理復習課的質量,使師生辛勤勞作,換得豐富的碩果?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聽懂學會,就必須為學生創造和安排練習的機會。
物理復習是物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系統總結學生前期所學內容的必要方法之一。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知識調理,建立知識網絡或框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復習的宗旨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復習工作,做到針對性強,復習效率高呢?現談談我的一些做法與感悟。
一、吃透新課改初中物理課程特點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試圖改變以往物理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傾向,力求能充分體現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的物理課程體系。新課改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特別是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創新能力,要求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突出學生主體作用。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要學習新課程理念,并將它用于教學實踐中,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周密的復習計劃,做到有條不紊
制定計劃注意三個方面:第一是學生,它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興趣、態度、情感等。第二是教材和大綱。如初中物理的十個重點知識內容:①光的反射規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②凸透鏡成像規律;③串、并聯電路的特點;④歐姆定律;⑤電功率;⑥力的概念;⑦二力平衡和浮力;⑧密度;⑨壓強;⑩功、功率和機械效率。教師在復習時要擬出每部分所用課時節數,按知識模塊進行歸類、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讓知識由點擴展成面,弄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這樣才能在考試時做到思維敏捷,得心應手。第三是物理教師本人,它包括自身的專業素養以及所掌握的復習材料及復習設想。在初步做到“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再制定復習計劃。整個計劃我把它分為三部分:一是總計劃;二是階段性計劃(即各階段的復習內容);三是每周、每節課的計劃。
三、落實計劃、學用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不少初三學生對物理課很感興趣,覺得好玩,但要求他們用所學物理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時。他們會不知所措。這是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教師要指導學生學以致用,用書上的原理方法、科學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冬天窗玻璃上會有一層冰花、夏天扯開冰棍外的紙后會冒“氣”這些從物理學角度發覺某些自然現象給予的信息。我在復習“杠桿”那節內容時,以杠桿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壓千斤”的道理,并進一步提出這樣一些常見的問題。如有的不法商販“扣秤”、“缺斤少兩”,通常采用的哪些手段?分別利用什么原理?讓學生自己回憶“杠桿平衡條件”,列出來表達式,畫出示意圖。通過以上例子的學習,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又如我在復習“慣性”那節內容時,讓學生回憶上體育課時,他們的立定跳遠成績和三級跳遠成績哪種跳的更遠?學生結合實際很快得出正確結論。又如在復習“浮力”時,我讓學生周末去碼頭觀察船舶上標著的“吃水線”搞清輪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將所學物理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
四、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復習物理概念、公式、定理的同時,要領會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精神和良好學習習慣。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應是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科書的相互交流、合作、啟發和補充的過程。教師角色應該從以往的那種“授業者”轉變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務者”。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發散思維能力是物理教學的最高境界和物理新課標的歸宿。我一般要求學生一題多解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處理問題。例如我在復習“物體質量”那節內容時給學生出了一道開發智力的例題。某物理實驗室有一個不等臂天平,你能用它正確稱出物體的質量嗎?說出你的辦法來。我讓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探究、交流,并鼓勵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我發現經過我的引導和同學們的合作,他們得到以下三種方法:①稱量法:先將物體放在左盤,在右盤加砝碼m1至天平平衡,再將物體放入右盤,在左盤加砝碼m2至天平平衡。由杠桿平衡條件得;
②代換法:先將物體放入左盤,在右盤加砝碼至天平平衡,砝碼總質量為m1;再取出物體在左盤中加砝碼至天平平衡,砝碼總質量為m2,故m物=m2
③杠桿法:找一刻度尺分別量出左右兩力臂長度L左和L右,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m物=,可求出物體質量。這時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思維非常活躍,他們身上的潛能被充分調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這種綜合性很強的例題,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知識轉變力能力,將枯燥的說教,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將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五、抓中考題型、專題訓練,提高應試能力
1、復習最后階段的訓練,既要有導向性還要有針對性,并且要回歸到物理課本內容加以有針對性的訓練,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新題型和新考點、熱點試題。做一些相關訓練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3、積極關注學生的“得分點”,積極發現學生的“失分點”。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找出學生失分率較高的類型題、針對學生薄弱環節,重點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