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0 17:12: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哲學發展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們郵政企業主要是通過管理層、職能部室、生產單位、經辦人員來完成戰略決策的實施。筆者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
首先,領導干部是執行力貫徹落實的主要責任人。當生產運行或者某個環節發生問題時,企業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管理者責怪員工沒有執行好,員工卻感到委屈,責怪管理層沒有設置好制度,沒有改革創新的魄力。于是一個怪一個、一圈怪一圈,最后是一群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地討論如何加大執行力。這種現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管理層沒有明確自身應負的責任。我們不禁要問:憑什么你是管理者,你的執行力就大了;憑什么你是領導,你的執行力就大了?管理者不應過度地強調員工的素質問題,而忽視自身的責任。管理者負起管理責任才是企業加大執行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領導干部是加大執行力的助推者。再說一種常見的現象:集團公司、省級公司每一次重要的會議結束后,都要求與會代表回到單位后迅速傳達。可往往我們看到的是:傳達是傳達了,但只是簡單的文件誦讀,甚至是原文轉發,根本沒有結合實際提出貫徹實施的意見;更有甚者,在集體學習上級重要會議文件時,有些人只談自己的想法,“你上級有你的思路,我下級有我的想法”。試問,作為領導干部,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上級的文件精神,怎么可能把會議精神貫徹下去呢?所以,企業管理者自身一定要加強學習,站在更高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布置工作。
再次,執行力要有滲透性,要落到實處。雖然這一點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做起來很難。領導干部沒有三頭六臂,不可能24小時跟進每一件事,更不可能時時刻刻盯住每一位管理人員、每一位員工。點多面廣、場地分散、外勤作業人員多、管理不確定或不可控因素時刻存在,這是中心局管理的難度所在。中心局的管理在這些方面隨時都存在著真空地帶。這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監督制度,其次是領導干部要加大跟班上線檢查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政令暢通、執行到底。
強大的執行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企業長期保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管理氛圍,在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同時,企業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保障評價體系。因為所有的企業行為實際成效如何,企業自身必須有一個及時、充分的認識,也就是需要一個正確的評價,不能等出了問題,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進行輕重權衡,對錯誤行為及時改正,對運行誤差進行修正。筆者認為,科學合理的保障評價體系應該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是全員績效考核體系。無論是衡量一位管理人員的能力高低,還是評估一線員工生產質量的好壞,都不應僅憑領導個人的喜好來“品頭論足”。要針對企業中每個員工所承擔的工作,應用科學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進行考核和評價。
《領導科學》2004年第6期所載龐元正:《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科學發展觀》一文,則提出科學發展觀主要解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對于“什么是發展”做出了科學的回答;(2)對于“為什么要發展”做出了科學分析;(3)對于“怎樣才能發展”做出了科學的探索;(4)對于“怎樣評價發展”做出了科學判斷。還有《理論學刊》2004年第4期所載吳振坤:《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文章認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發展的本質和目的、發展的中心、基本內容和根本要求等。科學發展觀要回答的問題有:要不要發展,為誰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往哪里發展等問題。具體來說就是:(1)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目的,是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2)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是回答:“要不要發展”的問題;(3)科學發展觀還要回答:“發展什么”的問題,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完成的任務;(4)科學發展觀要回答:“怎樣發展”的問題,這就是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基本內容主要是堅持“五個統籌”;(5)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回答“怎樣發展才能保持永續性”的問題。:
還有些學者從哲學的高度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他們認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三句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內涵,是用反思傳統發展觀的結晶,體現了學說的精髓;這三句話還構成科學發展觀的完整內容:第一句話是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指南,是它的靈魂,第二句話的三項要點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第三句話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由上述三句話組成的科學發展觀正是的哲學、探討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精髓在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波瀾壯闊實踐中的展開,因此而精彩。(注:《當代思潮》編輯部:《時代的哲學行動的指南——就“以人為本”有關問題答讀者問》,載《當代思潮》2004年第6期。)
總結起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221-01
一、科學發展觀要求醫院文化建設,要樹立“以員工為本”和“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觀
醫院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并為全體員工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醫院文化建設與變革的核心是確立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與醫院發展的價值觀。當然,由于醫院特點不同,醫院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各異,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醫院價值取向應該是一致的。
卡耐基管理模式的創始人物安德努·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帶走我的員工,把我的工廠留下,不久后就會長滿雜草;拿走我的工廠,把我的員工留下,不久后我們還會有個更好的工廠。”這句話說明,醫院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員工,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醫院要樹立新的財富觀,在醫院有形無形的財富中,員工是最重要的財富。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概念,也是醫院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它貫穿于醫院文化建設中,醫院要發展,人的因素是關鍵,在醫院文化建設中,秉承“以員工為本”的價值觀,使醫院興旺發達的保證。
二、科學發展觀要求醫院文化建設堅持,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醫院哲學
促進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其內涵是,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運行過程,而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過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過程。促進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其內涵是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內科與外科、臨床與非臨床、基層與機關、醫院與社區、在職與離退休、醫院內發展與對外協調高效等和諧有序,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醫院哲學。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要求,其內涵是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社會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它有兩個層次的要求:一是醫院發展要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觀,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具體包括加強對員工的環保意識教育,普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重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減少物質浪費和消耗;注意保護環境和綠化美化,加大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力度等;促進醫院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二是醫院要堅持效益、質量、規模的協調發展,在這三點中間,效益是目的,質量是前提,規模是手段。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而換取一時的、表面的繁榮,也不能盲目擴張規模,違反醫院發展規律。發展不能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還要正確協調醫院發展過程中的短期與長期、局部與全局、牟利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地為獲取經濟利益社會利益與患者利益。醫院哲學是醫院全體員工所共有的對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是醫院在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醫院哲學處于醫院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它主導和制約著醫院文化其他部分的發展方向。醫院哲學是醫院價格化的基礎,是形成醫院獨特風格的源泉。從一定意義上講,醫院哲學處于醫院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它主導和制約著醫院文化其它部分的發展方向。我們的醫院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醫院哲學,必須自覺運用哲學為指導,經過艱苦努力,創造出具有本醫院特色的醫院哲學。
醫院要始終堅持誠信為本,既重視當前的發展和眼前的利益,又著眼長遠,重視遠期利益,要摒棄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這樣會傷害醫院聲譽,最終影響醫院的長遠發展。醫院文化建設作為醫院各項建設的一部分,無疑應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醫院物質、服務文化建設在內的各項工作之中,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個體、暫時與長遠的關系,即要考慮到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到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取并滿足當代人的利益。
三、科學的發展觀要求醫院文化建設,要強化醫院的社會責任意識并融入職業道德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振興經濟、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職業教育必須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培育合格人才、提高國民素質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因而必須堅持和加強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發展觀教育。在此方面,中學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擔當起這一歷史巨任,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德育課教學的重要內核和靈魂真諦。
一、充分挖掘教材,加強教學研究,整合教學資源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內容,都植根于中國國情,從的基本原理、觀點和方法入手,重點講述我國的有關制度、政策,以及做人的原則、方法和策略。在這些教學內容上,科學發展觀始終是一個最主要內核和主線,隱含和貫穿于其中。經濟常識立足于的勞動價值理論,重點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相關制度、特征、政策的發展演變,闡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者有機統一、協調發展的全面、綜合的一個體系工程,必須樹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統籌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齊重并舉,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哲學常識以的發展的觀點為主線,在辯證的唯物論基礎上,重點闡明了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即全面的觀點),以及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途徑,并從個人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重點闡明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人生價值觀的科學構建。政治常識主要針對當今世界有關國家、政黨、民族、宗教、國際組織等最基本、最普遍的政治現象,重點闡述我國的相關制度、政策,在立足于中國國情,堅持辯證發展的理論基礎上,科學論證了我國的這些制度、政策來之不易,以及其重要意義,說明我們必須堅持貫徹,并加以創新發展。如果說,哲學常識的有關原理、觀點奠定了科學發展觀的哲學理論基礎,政治常識的有關制度、政策演繹著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學現象,那么,經濟常識的理論、政策則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論證,為其奠定了實踐基礎。可見,科學發展觀確實是德育課教材(學)的核心和靈魂,是貫穿于整個教材、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根主線。充分認識并切實把握這個靈魂和主線,使之駕馭課堂,統帥教學,那么,德育課的生機和威力必定無窮,學生的獲益必將遠遠超越學科教學本身,對國家、民族的意義必然深遠。
當然,現實教材思想盡管與科學發展觀脈搏一致,但實際教材內容與科學發展觀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立足教材,加強教學研究,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在教學方法上狠下功夫,切實做到源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并高于教材,根于知識而又不囿于知識,加強學生的反思、探究能力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通過職高三年的德育課教學,我們要讓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生心靈,武裝學生思想,而讓非科學發展觀的現象和后果震撼學生心靈、警示學生、遠離學生。
二、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切實加強時政教育,確保有的放矢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紛繁復雜,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蜿蜒曲折中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既面臨著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必須認真應對的嚴峻挑戰。中國是世界的一員,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深刻影響著我國,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穩定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中國既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又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潛在市場,保持著世界第一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的發展壯大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我們既要欣喜地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又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具體國情,冷靜分析發展中的問題,堅定不移并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時政教育作為德育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我們理論聯系實際、科學論證和實際應用書本知識,使理論知識轉化成學生能力、方法的重要途徑,又對于學生拓寬視野、激化思維、豐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在時政教育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使之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分析形勢、完善人生、美化心靈的指導思想和得力武器。只有牢固樹立和準確運用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才能正確分析形勢,才能切實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72
O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New Era of Marx "Free" Thinking Vision
ZHANG Shuangshu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 All signs of civilization is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and freedom given. In Marx's Vision of the freedom to have a primary value of human development. Freedom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201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pointed to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s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st decade in all countries progress in education, health and income are being accelerated. However, economic growth alone does not automatically translate into huma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201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ur people-oriented concept,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human development. Marx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est form of the three social forms i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for us to study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provides a guiding ideology. We want "freedom" of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embodied operational indicators, while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lso reflects the humane care.
Key words freedom;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armonious society
1 實踐視閾中的馬克思的“自由”觀理論
馬克思的自由思想的發展是體現了西方思想界強調的“正反合”的三一式變化圖景的。即1845年以前形成期的政治哲學自由觀;1845年1851年發展期的政治經濟學自由觀;1857年以后的哲學人類學的自由觀。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義作為馬克思理論體系的“三大組成”,它們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
在早期的政治哲學自由觀中,馬克思不僅受到了德意志觀念論哲學的影響還接受了法國啟蒙主義的政治思潮,它突出了對人類解放的欲求和對異化的批判;在中期政治經濟學的自由觀中,他和恩格斯第一次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客觀地剖析資本主義的運行規律,認為經濟自由特別是對金錢的追逐反而損害了人的其他自由;在晚期哲學人類學的自由觀中,他強調自由就是恢復或回歸人的類本性馬克思從自由的現實性出發認為自由的實現是個艱難的歷史過程,由此他把觀察和批判的視野轉入人的生存狀況,關注實踐中人的自由的真實處境。馬克思的獨特之處在于“將人的自由置于人類實踐發展的歷史中來理解。”①他認為自由是通過對不合理的現實的否定而獲得的,不能通過給予的方式獲得,它有一系列的歷史過程。從生存論的自由觀到實踐論的自由觀到生成論的自由觀,有一點不難發現,在自由問題上,馬克思是歷史進步主義。
整個人類史就是一個從不自由走向自由的進程。馬克思曾提出過人在歷史上的三種不同的存在狀態即物質絕對貧困下的人與人的依賴狀態,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相對獨立狀態,物質極大豐富條件下的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人的自由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充分發展的統一。“自由”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的不自由,人格的依賴性,個性的模式化等現象。“全面”針對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由異化勞動所導致的人的身體部分及能力等片面、畸形的發展狀況以及少數人的發展總是以犧牲多數人的發展為前提和條件的不平等發展狀況。②自由不僅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還是真、善、美的統一,更是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統一。
第一,自由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自由是人的權利且是人最根本的權利。人在行使權利時必然會對自然界、社會和自己產生影響,所以人要對自己行為的結果負責。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有“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即“順天”、“利己”、“利人”和“事天”。按馮先生的說法:處于自由狀態的人就是自然人、經濟人、道德人和宇宙人的統一。③人只有在盡義務的過程中權利才能真正實現。
第二,自由是真、善、美的統一。自由有主體對其把握的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即“從心所欲”和“擺脫束縛”,二者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自由。主體對客體外在尺度的把握就是“求真”,主體對自由內在尺度的理解就是“求善”,“求美”。它們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馬克思說:“動物只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④從物的角度來說,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身規律;從人文的角度來說,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自然并且改造自然,但是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即要善待自然界,美化自然界。自然界成為人化自然,人在自然界中實現和提升自己。“人類的自由,就在于達到真、善、美的統一。”⑤
第三,自由是自然、社會和自我的統一。恩格斯說:“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⑥規律是具有必然性的,但人在必然性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人可以認識規律并且利用規律為人服務。只有當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異化力量,處于人們的控制之下,人們才能夠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自由得以產生,實現和發展的條件是主體同自然,同社會,同自身的現實活動的全面關系的實現。
2 基于自由發展觀的人類發展指數的演進脈絡
人類發展指數自1990年創立以來,是備受關注的,如今已成為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旗艦。人類發展指數是對于發展的內涵不斷探討、研究、反思的結果。二戰之后,世界的經濟發展滿目蒼夷,各國都面臨著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力的現實問題。這時,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盛行全球,成為解決貧困,增加國家實力和國民生活幸福的靈丹妙藥。在這種發展觀下,資本主義發展曾一度進入黃金時期,但也帶來了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社會不公平,人的異化嚴重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在反思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發展觀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后,人們開始把關注的視野引向經濟領域以外的教育、醫療、社會公正、環境等領域,形成了以社會綜合發展為中心的發展觀,在1987年還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
然而,以社會綜合發展為中心的發展觀卻忽視了人在發展中的中心地位。經濟的增長只不過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手段,經濟、政治、社會的各種制度的演變和改進也只是為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而已。我們最終要實現的是馬克思的“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人的自由的擴展,人的自由是基于實質生活的自由,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由。⑦馬克思關懷的不是抽象的自由,如果不能給貧弱者以真實的利益和自由,所謂人的自由就是一句空話。⑧自1990年以來,世界上的許多社會公共政策都是在人類發展指數的原則指導下思考、執行和衡量的,人類發展指數是超越GDP核算標準的發展評價尺度。人類發展指標包括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三個方面,它綜合地反映了衛生和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經濟和生活水平,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⑨每一年的《人類發展報告》都是針對人類發展的某些問題進行研究的。總之,人類發展指數是衡量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的指標并隨著實踐進行不斷的修正的。
3 馬克思的以人為本價值觀與科學發展
人類正在追求社會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觀主旨是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反對異化和片面畸形發展;提倡人的行動自覺自愿自主,反對物統治人和客體支配主體;提倡人與社會和自然和諧統一,反對與之分裂對立以及提倡人的創造性能力的充分發揮。⑩這與人類發展指數的內涵是相一致的。前面我們已經提出了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人的依賴狀態、物的依賴狀態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狀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就是以人為本,物的依賴則是以物為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物本觀念在當代泛濫。一方面它在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調動了人們內心的物欲與貪心:,鉆制度的空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盛行;另一方面,當代物本主義還突出表現為官員對經濟數字和GDP發展速度的熱衷和崇拜:盲目擴張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兩極分化和分配不公對社會道德和社會穩定的影響。這不符合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
因此,我們要拋棄“以物為本”的片面發展觀,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視為判斷政策和服務效果的最終尺度。在努力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生產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市場經濟的負面因素,不讓物來束縛人,讓物為人所用。通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來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實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透過人類發展指數觀測各地區的人類發展水平,幫助各級政府部門制定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策。對個人來說,也要自覺投身到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洪流中,并且對外界巨大的物質誘惑保持心靈的清明和人格的尊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注釋
① 王南.追尋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8.
② 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131-137.
③ 馮友蘭.境界:馮友蘭談人生.中信出版社,2012.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273-274.
⑤ 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2.
⑥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455.
⑦ 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89.
⑧ 楊適.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述評.人民出版社,1982:78-101.
⑨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0.
關鍵詞:和諧;發展;和諧發展;理性
Key words: harmony,develop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作者簡介:張敏(198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思政部教師,哲學碩士。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發展哲學
一、以往發展觀的反思
傳統發展觀,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或以物為中心的一種發展觀。它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等同起來,往往片面強調發展的經濟目標、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總量。不太注重甚至忽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實際效果。傳統發展觀作為發展觀的一種歷史形態,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物質文明的進步,部分地解決了人類的貧困落后問題。但隨著人類實踐的不斷深入,傳統發展觀的弊端及其負效應日漸顯現。正如美國學者威利斯?哈曼博士所說:“我們唯一最嚴重的危機主要是工業社會意義上的危機。我們在解決‘如何’一類的問題方面相當成功”,“但與此同時,我們對‘為什么’這種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越來越變得糊涂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誰也不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我們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我們卻迷失了方向”。[1]
全球性問題的出現,使人們不得不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迫使人們尋找新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觀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可持續發展觀提出以后,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許多國家選擇發展目標和制定規劃的基本理念。然而,人們大都關注可持續發展“如何可能”的問題,而沒有深入探究追問可持續發展“是否可能”的問題。實際上,可持續發展觀本身也面臨理論和實踐上的難題。[2]可持續發展觀并沒有真正擺脫人的自我中心化的羈絆,它不過是一種更隱蔽的自我中心化而已。有人仍把“可持續發展”稱之為“人類中心主義”的,或者至少是一種“溫和的人類中心主義”。[3]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引導下,人們對發展的理解只停留在人類自身的持續性上,所謂的平等只是人類自身的平等,所謂的發展不過是人類自身的發展,所謂發展的多維是也僅僅是人類社會子系統的多維,與人類同生共存的其他物種被排斥在發展大系統之外。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們甚至容忍了對大自然的某些毀滅性破壞,而這種破壞有時是釜底抽薪式的。一部(迄今為止的)可持續發展史,仍然是一部慘烈的天人‘斗爭’史”![4]
二、科學的和諧發展觀
通過總結人類發展的歷史,借鑒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科學分析我國發展歷程中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根據關于社會發展的基本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逐步深化和豐富了對發展的認識,深刻地體會到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的影響。要想把人類從發展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唯一的出路就是徹底地拋棄以人類中心主義為指導的發展觀,回歸和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發展觀――和諧發展觀。與以往發展觀相比較,和諧發展觀對發展的理解更加科學、合理。
1、和諧發展關于“何為發展”更加深入
傳統發展觀對發展內涵的理解極其片面,在其看來,發展就是經濟增長,并把經濟增長視為解決貧富分化、社會公正等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本手段和途徑。因此,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以GDP的增長為優先戰略。可持續發展觀雖把發展理解為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和諧的綜合,在經濟與道德、效率與公平、工具與目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上,力求平衡,但它畢竟帶有過強的經濟導向,并且始終主要著眼于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觀是一個多維的綜合概念、系統工程,內涵非常豐富,它所體現的發展不是單打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和全面進步,它要求矛盾的雙方或矛盾的多方在運動中能達成并保持多贏或雙贏的結局。具體來說,就是既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要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既要達到內部各階層各利益團體之間的和諧,又要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諧發展;既培育微觀的各個社會組織細胞的和諧發展,又要促進宏觀社會結構的和諧;既要經濟政治文化等子系統內部和諧,又要各子系統之間的和諧發展。
2、和諧發展關于“為何發展”更加明確
傳統發展觀囿于經驗事實和感性直觀,在人與物的關系上,見物不見人,表現為對人的需要和發展的漠視,以及對物、對經濟增長的片面追求。可持續發展觀雖然認為,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應考慮后代人的需要。但由于它過強的經濟利益,始終未能掙脫“效率優先”的窠臼,因而,對人的關注顯然欠缺。和諧發展觀明確了“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理念和戰略思想,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和最終訴求。和諧發展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社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位,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提高人的各項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視為最高的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視為最高的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視為最高的道德理想和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并認為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只有這樣,和諧發展才能早日實現。
3、和諧發展關于“怎樣發展”更加科學
傳統發展觀靠“高投資、高能耗、高污染”來支撐,創造單位GDP所用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掉的金融資源,以及帶來的環境污染,在全世界指標較高,但經濟結果卻表現為“低質量、低效益”。可持續發展觀,到目前為止,仍然無法解決發展與可持續性的矛盾,可持續發展本身的可能性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和諧發展要求發展方式堅持“五個統籌”,即: 首先,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差別;其次,統籌區域發展,尋求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第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
系;第五,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協調國內發展與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關系。[5]
三、和諧發展:理性與價值的統一
和諧發展從本質上來看是理性與價值的統一,即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內在統一的過程。理性即合規律性,指適應了客觀規律,是社會主體認識和遵循社會客觀規律的進程。根據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在生產力得到長足發展的基礎上,及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推動政治、文化等社會其它方面的發展,防止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是唯物史觀揭示的基本規律,和諧發展是這一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6]和諧發展是在一定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并且順應了中國現階段的現狀。因而,和諧發展具有合規律性,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價值即合目的性,指和諧發展合乎社會主體的目的,滿足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社會歷史進程是通過社會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選擇活動實現。人類在價值選擇過程中,總是要權衡利益的多寡輕重,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從事最能增加自身利益的活動。社會各類主體為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展開激烈競爭。最終在形成整個社會利益平衡格局的過程中,推動社會歷史的前進。[6]和諧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 真正將廣大人民作為發展的主體、中心和根本目的,把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保障人的平等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部工作的最高宗旨和根本原則。同時,現實中的不和諧因素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為了解決我國發展中各種矛盾和問題以及應對國際復雜局勢,增進人的安康幸福,和諧發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威利斯?哈曼.未來啟示錄[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88,第193頁
[2] 何中華.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幾個難題[J].天津社會科學,2000,(1).
[3] 轉引自《當代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環保哲學》,載《哲學與文化》,1998,(4).
1、科學發展觀的概念。科學發展觀是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以哲學、社會科學的規律為基礎,引入當代的新學科、交叉學科和新理論,在社會穩定進程的環境下,去研究社會整體與局部、社會的諸多要素、諸多子系統的發展現象,發展規律。在發展目的上,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價值、利益和自由,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布局上,拓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均衡發展。在發展方式方法上,著重發展教育和科技,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型國家。
2、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一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三是協調發展,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四是構建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對公司來講,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抓住什么主題,理解什么問題,對我們非常重要。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對公司來講,第一要義是發展,第一要務是生存,既有發展的問題,又有生存的問題。所以要解決公司科學發展的問題,同時又要解決公司科學生存問題。因為我航空公司不是一個常態的企業,而是一個非常態的企業,在這個時候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用改革創新的思路來改進和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根據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必須緊密地結合*航的實際情況,解決一些深層次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思想的體制和機制上的問題以及其他方面的問題。東航開展的學習實踐活動,要與克服企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難緊密結合;要與為企業打下未來科學發展的扎實基礎緊密結合;要與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和作風緊密結合;要與推行企業的重大改革措施緊密結合,要抓住學習實踐活動這個契機,積極謀求企業科學發展。
要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要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把學習科學發展觀與學習哲學結合起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提高掌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水平,要提高實現科學發展的知識水平。領導干部要根據履行職責的要求,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素質,努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科學發展觀,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深化認識、增長才干、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思想是行動的靈魂。實踐上的自覺性與堅定性,來自思想認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越深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會越自覺、愈堅定。要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運用的立場觀點方法總結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得出的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成果;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是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學習科學發展觀,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當前,我公司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要通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進一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科學發展的角度深刻剖析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照準問題的癥結,進行整改落實。學習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解決影響發展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擺正了,工作自然就上去了。目前,我部門工作人員比較年輕,思想觀念超前,但政治觀念,大局觀念、奉獻意識比較薄弱,服務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等一些問題,要通過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對職工開展政治思想教育,把員工思想逐步統一到加強工作責任心上來,統一到公司的發展上來。通過加強教育培訓,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制定和完善各種制度,使工作有序開展。通過制定措施,改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學習科學發展觀,黨員干部要帶頭學。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黨員干部必須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黨員干部要在學習實踐中積極撰寫心得體會文章,開展科學發展觀理論大調研活動,黨員干部要積極投入到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中來,認真做好學習筆記,積極參加學習活動,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
科學發展,貴在科學,重在發展。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是尊重和遵循客觀規律求發展,按客觀規律辦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
辯證唯物主義關于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及兩點論與重點論觀察問題的基本觀點,在科學發展觀中得到充分體現。
高中《哲學常識》第二課講,辯證法的兩大總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和變化發展的觀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三者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可持續發展為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協調發展體現在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中。
科學發展觀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觀點看問題。高中《哲學常識》第三課,講了對立統一規律,講了矛盾分析法,要求我們全面地看問題。第四課,歸納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三大對立與根本區別,要求我們用辯證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科學發展觀要求物質和精神,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眼前與長遠都要發展。
科學發展觀要求用聯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觀點看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矛盾原理。高中《哲學常識》第四課,明確指出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反對孤立的觀點看問題。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一方面的發展都與其它方面的發展相聯系、相依存。因此,要理順發展中各方面的關系,把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五個統籌”。
科學發展觀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求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來觀察和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高中《哲學常識》第三課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講對發展中的各種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時也要學會“彈鋼琴”,注意解決次要矛盾。科學發展觀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抓住了我國發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發展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兩點論和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點和主流。“兩點論”要求我們堅持全面的觀點,防止片面性,科學發展觀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黨在發展觀上的重大進步。
科學發展觀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是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主體是“人”,客體是指自然和社會環境。科學發展觀堅持了主客體的辯證統一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又強調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高中《哲學常識》第一課突出強調自然界的客觀性,而人的意識又能反作用于自然界。第二課指出人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人也能夠按規律辦事。第五課認識論,更指出人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按客觀規律辦事,這些都強調了人的發展與自然發展的統一。
二、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高中《哲學常識》第八課講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謀發展,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力量謀發展,充分體現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堅持了認識論和實踐第一的觀點。高中《哲學常識》第八課“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講在認識過程中,實踐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多年來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和概括。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堅持了歷史主體論的基本觀點。把人看作社會歷史的主體。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要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堅持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們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需求,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們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體現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高中《哲學常識》第五課“人的主觀能動性”指出,人是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也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堅持以人為中心,把人擺在第一位,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從以物為本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發展觀,從線形發展觀到全面發展觀,從失衡發展觀到協調發展觀,從掠奪式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是對傳統發展觀的揚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發展什么等重大問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對哲學的創新與發展。
一、從以物為本發展觀到以人為本發展觀
所謂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理性認識,是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如何認識和處理人與物的關系問題,是發展觀的一個基本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發展觀與以物為本發展觀。這里所說的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以物為本而言的價值觀。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與物的關系問題。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利用自然物,讓物盡可能滿足人的需要,盡可能滿足更多的人的需要,盡可能更加合理地滿足人的需要。如何看待物的發展?從以物為本的角度,把它理解為單純物的增長。
統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到何等水平,自然永遠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為人永遠都是生物體和自然界的一部分。工業化發展的沉痛教訓是物質資源高度消耗和生態環境高度污染。傳統發展觀的信念是:發展就是對自然界的掠奪,人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沒有限度、天然合理、不受任何約束。這是完全錯誤的。按照這種觀念發展下去,最后必然是人類的自我毀滅。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以自然為本(即以物為本),把保護環境看作是最高目標,這實際上是以放棄發展來保護自然,這不僅在理論上說不通,在實踐中也做不到。另一種是以人為本,重新認識自然對人的意義,并在協調人與人關系的過程中,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當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
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的能動性,還是物的因素?這是以人為本發展觀與以物為本發展觀的又一重要區別。以物為本把人的價值歸結為物的價值,把人的作用歸結為物的作用,把人與人的關系歸結為物與物的關系,認為物決定人的命運,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物。這是一種“見物不見人”、“重物不重人”的發展觀。以人為本認為人是惟一的創造主體,是價值之源。
科學發展觀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強調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本質和核心,其重點是放在發展的主體上面。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實際上是把人的發展作為最終目的,認為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人的發展的條件和手段,都是為了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促進人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的解放與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和首要任務,把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作為發展的首要因素和根本動力。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民是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始終關注人,堅持以認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
二、從線性發展觀到全面發展觀
既然以人為本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最高目標,所以它的發展觀當然是全面發展觀,而以物為本發展觀則認為發展只是經濟增長。線性發展觀的基本信念是:人的本質是“經濟人”,經濟利益是人的惟一利益,對個人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動的惟一動力,經濟目標是人類發展的惟一目標或最高目標,經濟手段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惟一手段,生產力水平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和水平,經濟萬能,只要經濟發展了各種社會矛盾都自然化解,社會各方面自然而然隨之發展,經濟發展即社會全面發展,經濟需要、經濟活動天然合理,不應受任何控制和約束。
但是,經濟發展不是人類發展的全部內容。人既是物質實體又是精神主體,既有物質生命又有精神生命,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追求。人類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建設。不是人們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歸結為經濟需要,不是人的所有需要都可以用經濟手段來滿足。堅持一個中心,但要反對單打一。
科學發展觀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取代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發展。堅持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科學發展觀涵蓋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自然發展、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等多重關系。科學發展觀突破了原來認為經濟發展就是社會發展這一狹隘的觀念,擴大了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把社會發展看作全面的、綜合的、整體的、和諧的發展過程。
三、從失衡發展觀到協調發展觀
線性發展觀認為人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天然合理的,凡是能夠做的就是應當做的。所以經濟發展應順其自然。這種自發發展觀從根本上否認了人們對經濟進行自覺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方現代化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發展是自發的過程;對于發展中的國家來說,發展是被動的“他發”過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發展是人的自覺活動,對市場的崇拜和對自發性的迷信,既違背人的主體性,又違背客觀的經濟規律性。
沒有協調就沒有發展。線性發展觀是消極的,應提倡協調發展觀――人主動地、自覺地進行協調。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協調是一種多樣化的有序的統一,是一種適度的比例關系,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就是幾種特定領域關系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協調就是要理順發展中各方面的關系,把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五個“統籌”是落實協調發展觀的關鍵。以物為本發展觀與線性發展觀是一致的,都片面強調物質發展的重要,這是當前我國發展事業的主要思想障礙。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克服傳統發展觀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四、從掠奪式發展觀到可持續發展觀
從歷史的觀點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在環境問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發展模式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人們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18世紀產業革命以來確定的以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發展觀,以征服自然為豪邁,在大大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負面影響,主要是導致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口膨脹,等等。這些問題,打破了區域和國家的疆界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潛在問題進一步惡化蔓延為公開性的問題。綜觀世界的資源和環境問題,除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災害以外,可以說主要來自于人類的活動,來自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積極地反思和總結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探索能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的政策和發展戰略,于是可持續發展這一新的發展觀應運而生。
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對于發展要周密策劃,把全面發展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把可持續發展寓于全面發展的過程之中。在謀求發展時,要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的關系,防止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眼前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必須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形成和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戰略,堅持整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的持續發展。
五、結語
傳統發展觀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經濟增長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將社會發展僅僅歸結為經濟發展。這種發展觀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危機,也導致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斷裂,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從物本發展到人本發展、線性發展觀到全面發展、從失衡發展到協調發展、從掠奪式發展到可持續發展的飛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深化了社會發展理論,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