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學內容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0 17:12: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一地理教學內容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一地理教學內容

篇(1)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在于學生發展,落腳點是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和有效。

一、教學目標的再思考與思維建模構想

地理教學要教會學生的應該是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可以分為模仿能力與創造能力。初中地理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基礎知識,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地理。從人的認知規律來看,模仿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學習必然是模仿―運用―提高創新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學會學習地理需要一個過程,這就是:先學會模仿。為此,對于初一地理教學來說,我們首先應培養的是學生的模仿能力。我們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構建地理具體問題的學習、思維模式,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和地理思維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學生的能力,我想這才是地理教學的邏輯。

二、初一地理教學應建立的具體問題思維模式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詞語釋義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 其實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一種參照性指導方略。最先將模式一詞引入到教學領域的是美國學者喬伊斯(B.Joyce)。筆者在此所言的是一種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維方式和地理學習方法。它為具體問題的教學提供行為框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章可循,便于師生把握和理解運用。

初一地理由地理基礎知識和世界地理兩部分內容構成,分屬系統地理知識和區域地理知識兩大類。所要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有“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球儀、地圖的基本技能;掌握獲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圖像等形式表達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簡單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等技能”(新課標之課程目標)。地理技能是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的基礎。從新課標要求和整個初一教材設計思路來看,上學期側重于地理基本技能掌握,下學期重點突出區域地理學習方法及運用地圖、材料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地理技能的形成,有賴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培養,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始終不渝地貫穿技能為重的理念。養成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方式,首先在于讓學生學會模仿教師的地理思維。

1.構建地圖識讀思維模式。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地圖運用得好,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是地理教學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初中地圖包括以下幾個類型:地理事物分布圖、示意圖、景觀素描圖、統計圖、漫畫等。地圖技能包括識讀能力、用圖能力、填繪圖能力和析圖能力,識讀能力是基礎,教會學生識讀地圖是初中地圖教學的立足點。目前,許多教師在地圖教學中忽視對學生識讀地圖的引導,以致于地圖教學成為初中地理教學難以突破的癥結。筆者認為突破這一難點,關鍵要建立引導學生識讀地圖的程序,構建各類圖表“讀”“析”模式,讓學生模仿。以分布圖為例,一幅分布圖的閱讀,首先要養成學生讀圖先讀地圖的三要素的習慣,其次從面、線、點三個層次教會學生觀察閱讀。“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總體上這幅地圖反映的地理信息,如地形區或行政區域或地理事物分布等,二是圖中涉及的塊狀“小面”,如標注的陰影部分、文字標注的高原、平原、丘陵或如經濟區、自然帶等。“線”包括分界線、山脈、河流、交通線及等值線等。“點”包括重要的城市、港口、礦產及其他標注、注記。析圖和用圖能力是建立在識讀地圖的基礎上,其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從地圖上獲取需要的地理信息,根據需要和要求分析各信息之間及信息與需求之間的聯系即搭建信息與需求之間的橋梁。破解地理問題猶如解決數學題:找出已知條件――圖中或題中給出的地理信息;知曉問題――需要解決什么地理問題;解題――搭建地理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邏輯橋梁,這是地理理科性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地理邏輯思維的重要 過程。

2.構建區域地理分析模式。初中所涉及的區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初中區域地理的教學總體目標“旨在使學生通過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課標p12頁說明)。人教版初一下冊以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引入,老教材第六章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個小節,新教材分為位置和范圍、自然環境兩個小節,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意圖都是建立區域地理的學習框架――建模。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在第六章教材設計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敘述式課文―亞洲為案例為后續學習不同地區和國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第六章的教學只注意到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區域地理教學。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教給學生區域地理的學習和分析模式。區域地理分析模式包括以下幾個子模:一是地理位置定位模;二是自然條件分析模;三是人文環境分析模;四是區域經濟發展分析模。

(1)地理位置定位模。區域范圍和位置是分析區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區域特征的重要成因。區域地理位置定位主要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這三個位置涉及到的地理信息很廣,也是后面幾個子模構建、分析的基礎,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這一知識框架的邏輯性和形成性。地理位置定位模的建立必須遵循空間位置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即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的順序建模,這不但能形成地理位置學習模的定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地理位置定位分析模的形成性同樣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一是要以板書方式體現三者相對固定的位置――入眼;二是教學中要著重強調――入耳;三是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地方都要時常強調――入腦;四是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逐項分析――入心。

(2)自然條件及分布分析模。自然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地形地勢、河流湖泊、氣候)和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氣候水文、礦產資源等)。對于初一學生來說,自然條件的分析不必過于追求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應采取粗線條突出地形、水系、氣候和礦產資源四大自然要素,建模時要從四大要素出發,遵循一定的地理思維邏輯進行建模,如地形地勢對氣候和水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為此它必須成為第一要素――首講,否則不但影響教學流程的流暢性,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地理邏輯思維的形成。

(3)人文環境分析模。人文地理環境是在一定的地域自然環境下形成的人類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包括人口與民族、地域文化、交通與經濟、政治與軍事、社會行為、環境保護等許多成分。因此,人文環境的形成不但與歷史有淵源,同時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教師在建模時要抓住三個要素(人口與民族文化、交通條件、經濟發展與結構)從歷史和自然環境兩個層面進行剖析,如日本的人文環境分析:

(4)區域經濟發展分析模。運用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和材料(包括地圖)簡要分析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新課標要求。區域特征是通過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又受區域特征的制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人文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四者具有承接性和邏輯性,故分析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既需要全面、系統的分析,又要根據初一學生的特點,抓住主導因素,簡明扼要引導學生思維。教師可以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搭建區域經濟發展分析的思維框架。區域地理的學在于處理“人地關系”,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教學重心應落在培養學生初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落在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的認識上;落在學生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上。

篇(2)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課程設置必須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在地理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我校是首批省級教改試驗區,經過幾年探索試驗,探索出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四環節情境地理教學模式。四環節是指:“預習鋪墊――展示提升――釋疑解惑――總結反饋”。

一、預習鋪墊

1.要明確提出列出詳細的自學討論題綱,可以是填空題,也可以是選擇題,也可以是討論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自學。教師起路牌,導師、航標的作用。

2.要適時做好學法指導,使學生不僅愿學,而且會學,在自學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為今后獨立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學生閱文,讀圖積極主動自學、討論、研究,教師告訴學生如何進行檢測,指導學生采取讀書、記憶、比較、歸納、討論、聯想等方法,按要求在書上圈、點、劃、批,獨立獲取知識,找出重點,難點,找出問題答案,并作初步的認知,理解和簡單的應用。

3.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目標預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進行教學調查的過程,等于給學生做B超、做CT,要把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抓到手,教師要巡回指導普遍了解學習情況,掌握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迅速將問題分清主次,概括歸類,為“釋疑探究”做好準備。

4.結合班級的具體情況分好學習小組,為合作交流提供組織保證。

二、展示提升

根據小組預習的內容向全班同學展示每一小組的預習成果,“把課堂還給學生,使課堂成為有激情,充滿爭辯,大家都參與的課堂,開放式的有趣味的課堂,學生人人參與,個個自信十足,以爭辯為樂,以展示為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成為配角”。在前一階段預習基礎上用二十分鐘時間展示預習的成果,可以是知識點的歸納,可以是小老師的講解,可以是有關問題的辯論,可以是知識競賽,可以是小品話劇,總之使展示的內容能從各方面體現本課應掌握的知識點,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評價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劃,學生真正成為我的課堂我作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關注學生的思路,引導思路發展,教師的注意力是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狀態,及時關注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積極獲取知識,樂學,悅學,掌握教學目標提高學習質量。

三、釋疑解惑

1.要知道“疑”是什么?才能教什么。這是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是教材,不是書,而是學生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要教學生不會的,討論研究不懂的地方,如:初一學生在自學、研究討論了“經緯度”掃除了80%的障礙,教師發現判斷一點的“經緯度”錯的較多,就著重教好判斷經緯度這一部分,并找出產生的原因,這就是我們講的只教學生不會的地方,教師的眼睛要盯著教材,課程標準,但更重要的是盯著學生,并注意及時生成新的教學目標,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2.規律和道理必須講清。強調自學,不等于不講規律,不講道理,要讓學生理解就必須講規律,講道理,初中學生自學中出現的問題關鍵就是道理,講清道理和規律,使個別上升為普遍,在揭示規律中讓學生舉一反三,這是最能體現教師的水平,盡管教師語言不多,只是三言兩語,但要能揭示規律,道破原理。在講解的時候應盡量結合多媒體,這一點在初一地理教學中尤為重要。如:地球公轉中的太陽直射點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結合多媒體演示把這地理教學中的難點,重點化為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學生就易于理解。

3.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教師在講清道理,揭示規律后,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掌握靈活的知識,在這一階段,也不能讓學生做觀眾,聽眾,要做主演,唱主角,要學生積極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不能一言堂,還是讓學生討論,質疑,研究。教師講在關鍵處,這樣教師講解就更是少而精了,當然這種先學后教的程序,不是教條主義,不搞一刀切。有時就必須:“先教后學”。如初一地理的“時區和日界線”,就必須先教后學,否則學生根本無法學會一句話,一切從效果出發,怎樣效果好,學生積極性高,就怎么辦,怎么教。

四、總結反饋

是課堂教學結構的要重組成部分,即要當堂完成作業,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測試反饋總結,通過運用去鞏固和提高,這樣才能內化為學生的素質,才能形成學生的能力,它是確保課堂教學信息及時得到反饋得重要環節,初中地理是小學科,付科,不準布置課外作業,但是期中,期末又考納入總分,這一尷尬的境遇,使得所有的教學內容,作業等必須在45分鐘內完成,因此每一節課的作業量必須控制在10分鐘之內,所有學生必須當堂完成,差生也應當堂完成。

測試題要覆蓋每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則四,五題,多則十題,盡量限制在十題以內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評改或相互評改的方法,自己發現錯誤,相互指正,相互學習。教師應及時有效調控,對共性問題及時補缺,個性問題,個別輔導,對這一階段的測試題應盡量用多媒體,使之直觀,學生積極性高。

總之,無論是龐大的天體,還是微觀世界,無論是火山,地震,還是古地理環境的演變,都可利用電腦剪輯錄像或用動畫在課堂上顯示,如講授七年級上冊“地震,火山,泥石流”時就播放相關的課件,這樣學生大開眼界,降低了難點,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篇(3)

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師起的作用是主導作用,學生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整個學習活動,所以說,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呢?本文就以初一地理教學為例,并結合筆者自身實踐,對上述問題進行幾點個人意見的闡述。

一、善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樹立課堂參與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對一眼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從這句話得到的啟示是,在教學中要抓住藏在事物后面的奧妙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所以,身為初中地理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依據教材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樹立課堂參與意識。

比如,在學習“天氣及其影響”這節內容時,一上課,我就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一年四季中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喜歡什么樣的天氣?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影響著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那么,你能舉一些受天氣影響的身邊的例子嗎?還有,俗話說‘東邊日出西邊雨’‘十里不同天’,這些都說明了天氣的什么特點?”此問題一出,學生都踴躍回答,對于不確定的問題,還與周邊同學展開了討論,我們也能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利引出課題。這樣,我通過在上課一開始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展開了積極的思考與討論,使學生初步樹立了課堂參與意識,進而主動投入到教師所安排的教學活動中,實現了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目的。

二、開展地理實踐活動,體現地理課程的開放性,使學生產生參與興趣

初中地理的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場所也不是固定唯一的,所以,我們不能總是將學生局限在封閉式的環境中進行地理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要適當地開展一些地理實踐活動,體現地理課程的開放性,改變學生腦海中對地理課程呆板無趣的印象,讓學生覺得地理學習也可以豐富多彩,從而使他們對地理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參與興趣。

比如,在學習“鄉村和城市”這節內容時,我就組織學生對常州市和常州市周邊農村的差異進行了親身體驗,體驗過程中,要求他們對市區和農村多方面差異進行比較,如,房屋的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在這一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參與興趣明顯要比在課堂上進行學習活動高出許多,都積極參與到了其中。這樣,我通過開展這一實踐活動,既使學生親身感受了鄉村與城市兩種聚落的景觀差別、居民生活內容的異同,幫助他們樹立了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又使學生感受到了地理學習的豐富多彩,達到了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教學目的。

篇(4)

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動畫、音頻于一體,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達到鍛煉學生動眼、動腦、動手能力的目的,其優勢是傳統的利用黑板的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多媒體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被大量使用,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非常顯著,但也存在誤用、濫用的情況。

1.多媒體技術在中學地理中的運用。教師要把教學內容通過圖片、錄像、視頻等方式展現出來。中學地理課本文字內容不多,但是蘊含的信息量較大。老師應該多角度地搜集資源,充實課堂內容。多媒體技術網絡搜索不僅能提供大量的生動圖形、視頻資料,更能及時更新和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對教師的成長和學生學習都有好處。如在講到氣帶與風帶時,利用多媒體視頻圖文并茂地給大家播放資料,比口頭描述要生動、形象得多,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充分利用網絡中的多媒體資料,無論是聲音、錄像,還是圖片,不僅能幫助師生掙脫教科書的有限資料的束縛,使原本照本宣科的課堂變得別開生面、富有情趣,而且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亦頗有成效”。①

2.突破時空限制,使地理知識形象化。中學地理有個顯著的特點:知識內容生活化,知識形態抽象化。地理課本中的內容涉及生活各個方面,如風土人情、氣候變化,但是這些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相脫節。運用多媒體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概念、現象直觀形象地表述出來。如在介紹“海嘯、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時,可以通過計算機設計模型,利用多媒體軟件制作出動態示意圖,配合新聞圖片和文字,讓學生對知識點有更深入的了解。“日出、日落時間的計算及晨昏線的移動”一直是地理教學的難點。在講授這些內容時,筆者意識到使用傳統的地球儀和電筒不能產生明顯的明暗交界線,于是使用軟件制作了gif動圖。②

3.打破紙質材料的束縛,更廣泛地搜集資料。在傳統地理教學中,各種材料都是紙質的,包括地理圖表、習題集、備課等,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出錯和丟失,給教學帶來麻煩。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極大地改善對地理教學課件、資料、試題等進行編輯、管理、保管的狀況,查找方便,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技術在中學地理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對中學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非常顯著。但是,中學地理使用多媒體技術并不是固定不變或萬能的,在教學過程中,地理老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多媒體技術的特點進行合理取舍,選擇最適合本節教學內容的方式,避免教學模式僵化帶來的種種不利。

4.課件要緊扣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顯示課件的優美,過分強調課件的外在效果,形式花哨,內容龐雜。誠然,地理多媒體課件能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帶給學生強烈的外部刺激,但過多的課件形式、視頻、圖片會弱化教學內容,造成重難點不清楚,需要特別注意的知識點沒有有效強調,對學生的深入學習不利。制作了一套高中階段的課件后發現,每堂課使用的課件頁數不應超過十頁,過多有些就會一眼看過,沒這頁并不影響知識的傳授。有的老師幾乎每堂課、每個教學環節都使用課件,粉筆成了多余的擺設。這種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做法實在不可取的。課件設計應該遵循必要性原則,如果盲目地把所有內容都制作成課件,就和以前的“滿堂灌”沒什么本質區別了。課件制作前,應充分分析教材,根據教材需要搜集合適的媒體素材。注意時間安排,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作用,注重精講精練、講練結合。③

5.網上查閱資料,管控要到位。在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許多資料的鏈接、搜尋、整理都是在網絡中進行的,但是,在網上閱讀、查找資源容易造成難以管控的局面,甚至造成部分同學由此沉溺網絡。自主學習、相互學習和資源共享變成部分學生上網的理由,不僅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更引發一系列其他問題。

6.看、練分離,學而不用。這是中學地理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一大誤區,多媒體課件中的圖像、動畫等由教師演示、講解,打破傳統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方式。在傳統教學中,講練結合,老師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中的敏感信息,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對重難點的分析更深刻。通過課堂練習,學生能發現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與傳統教學相比,教師講得少了,學生討論少了,課堂練習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他們依賴性明顯增強。

7.課件單一,追求形式。使用多媒體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的熱情,所以,多媒體使用的落腳點是提升教學質量。但是,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時尚,不分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片面追求使用多媒體,夸大多媒體的功能,造成多媒體的濫用現象,有時甚至出現課件僅僅是幾張靜態的圖片或地圖,這與傳統的投影幻燈和掛圖幾乎是一回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多媒體課件,它們和傳統教學手段沒有多大區別,沒有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

總之,中學地理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但也要防止多媒體的濫用和不當使用,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客觀實際,因材施教,尋找最佳切入點,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最大功效,為教學服務。

注釋:

①鐘兆鋒.如何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J].新課程,2013(8).

②同上

③劉薇娜.淺析中學地理多媒體教學使用中存在的問題[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3).

參考文獻:

篇(5)

本學期我任教七年級二個班的地理教育教學工作。在學校的教學常規指導下,兢兢業業,扎實刻苦,圓滿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實效。現歸納兩個方面:

一、學生基本情況

經過前期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識,但馬上要完整、系統地學習地理知識,同學們顯得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因此,在本學期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充分發揮地理趣味性的功能,從學生的年齡出發,尊重他們的語言習慣和審美情趣,盡量避開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摒棄板著面孔說教的教風,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鮮活的,就在身邊。一學期下來,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逐漸產生了興趣,也開始慢慢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對地理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學生們開始重視地理學科這位新朋友。

二、教學工作情況

1、積極進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實踐。現正值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本學期,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教改的活動,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本學期學校搞了教師公開課,我也積極的參加。在整個公開課的活動中,我學會了許多,在以后工作和學習中去我將會更加積極、主動。

2、學以致用,課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本學期,我大膽嘗試,積極進行地理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學實效。課件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各個模式的優長,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3、地理教學讓學生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用事實做材料,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通過地理教學更能啟迪學生的智能,也促進了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識。每位同學都懷著對世界的渴望,對自然的依戀。渴望認識這個世界,除了自身的社會生活體驗之外,通過地理提高著自己的認知。地理教學也要求我們貫徹讓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求我們去培養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感的人。

5、在教學時,我注意學生智能的發展,注意地理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聯系時事地理事件,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基礎,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國際事務及學生生活等方面與地理教學內容有關的事例,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了解了我們祖國的土地遼闊、資源豐富,從而更加熱愛它。同時也意識到我們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現狀,培養了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從現在就樹立起為社會主義祖國奉獻的志向。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堅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不斷提高的原則,以嶄新的姿態去迎接新學年的到來。

初一地理教師期末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六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我能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潛心研究,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認真備課,努力上好每堂課。

1、認真鉆研課標,吃透教材,把握全冊教材的知識目標、教學要求,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學生。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為此,我除了讀好教師用書之外,經常上網搜索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包括課例,反思,經驗,課件,試題和知識材料等等。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緊抓課堂教學不放松,向45分鐘要質量。采用多種方法(謎語、詩歌、諺語、小故事、順口溜等)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鮮活的,就在身邊。

3、強化讀圖、用圖、分析圖的訓練。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地理圖表的理解、分析、運用能力的培養。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要把世界地圖掛在黑板上,從一開題始我就給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也在不斷的教學中培養他們讀圖分析能力,就是讓學生明白,地理教學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學必須學會識圖。教學中我善于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地圖知識,重點掌握最基本的地圖閱讀和使用方法,培養學生的圖像思維能力,掌握讀圖技巧,將所學知識落實到地圖上。熟練地掌握圖文轉換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完成對地理事物的準確定位,對重要大洲和重要國家的準確位置的掌握。

4、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環境保護意識、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

在課后,特別是在復習階段,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后進生的輔導,并不限于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

三、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

積極進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學習、與運用實踐。現正值教學改革的新時期,一場教育的革命正在興起,尤其以新教材為代表的教育教學思想蓬勃發展,只有融入這時代的步伐,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研教改的活動,把學習的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來。

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本學期期中、期末考試所任教班級平均分,及格率,優秀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學生對學好地理充滿信心。

五、幾點體會

1、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刪減和補充,避免教教材。對教材知識點的講授力求全面,讓學生理解,學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篇(6)

二、板畫可以使學生有效地整合知識體系

板畫可以把復雜的地理現象,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和代數折線表示出來,在用數學方法表示的同時,又能欣賞到自然的美,并且可以把復雜的地理現象結合板畫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對于地理教學來說,簡畫容易勾畫,尤其對說明一洲一國或一個地區的輪廓特征應用價值較大。(1)幾何圖形表示。如非洲輪廓圖和山西輪廓圖,可以用簡單的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邊形表示出來。(2)代數折線表示。根據教學需要,取舍原圖輪廓的小彎曲,用一些曲線略圖輪廓。這種表示要筆劃彎曲自然,能表示原圖輪廓的基本特征,憑教師的記憶和熟練技巧直接勾畫。(3)模擬形象表示。對于有些原圖的圖形,如果細心觀察和想象,并給以不失真的適當夸張,經過簡化,可以模擬勾畫出各種實物形象,有的像動物、有的像用具等等。例如,意大利的輪廓圖,可以模擬成一只長筒靴;我國陜西省像一個側跪的兵馬俑;黑龍江像一只鴨子等等。運用這些方法,便于學生牢固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并且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相互聯系,形成初步的知識網絡體系。但是由于這種板畫過于簡單,與實際相差太遠,因此,這種方法只能做說明簡單的地理問題時使用。

三、板畫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篇(7)

1.通過示范表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學生的特點是好動不好靜,如果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努力發掘教材中適合于學生活動的一些因素,必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這一節時,先通過與學生共同演示一個小的實驗活動讓學生感受直面與曲面對觀察事物產生的不同結果,進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地球形狀的認知過程中來,再通過讓學生講述關于地球的一些神話傳說,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置身于一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地球的形狀的認知過程。通過示范情境的創設。學生為他們能真正掌握地球形狀而高興,感到學習是一種輕松,充滿樂趣的事。從而對地理這門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通過設計問題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提問是地理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課堂問題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抓住學生興趣點,設計問題。一個恰當的問題情境設置能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探究學習的氛圍當中去。初一上學期的地理內容比較抽象難學,特別是第一章中關于地球運動的部分。解決這一問題,就可以用生活的語言,科學的提問,使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掃清障礙。例如:在第一章中講述地球的自轉時,可以引用的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問學生:"按照當時的條件,這種情況可能實現嗎?"出于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們有的按交通工具的速度來計算,認為就是科技發達的現在,也不能實現,有的同桌、前后桌在激烈的討論,氣氛十分活躍,最終在教師提示引導下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同時又復習了赤道周長4萬千米。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快樂、和諧的課堂中獲取到知識。

2.2 設置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循循善誘。問題是探究的起始點,通過課堂提問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體驗探索的樂趣,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初一下學期講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當中的人口、糧食和環境問題時,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這一地區人口不是很多,為什么人們經常忍受饑餓的煎熬?" 學生立刻活躍起來,有查書的,有直抒己見的,表述了"這一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這里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很低,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遠低于人口增長的速度" 等原因,緊接著又問道:"那么當地居民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導致了什么后果呢?"同學們搶著答道:"當地居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來擴大耕地面積"、"在草原地區放牧過多的牲畜"、"導致了土地肥力喪失,草原退化"、"加劇了土地荒加劇了土地荒漠化,是生態環境逐步惡化"。小小的鋪墊以后,在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如何結決人口、糧食與環境的問題?" "節約糧食"、"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實行科技種田,提高單產,培育良種"、"大興水利,改良農田"、"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等等,學生個個爭先恐后,雖然答案五花八門,分析起來卻頭頭是道,使課堂氣氛達到了。

3.通過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歌謠、詩詞、趣味故事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同學進入最好的求知狀態。

3.1 穿插趣味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講授的內容適當的穿插一些與內容相關的有趣的小故事,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又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述中國地理西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晝夜溫差大,給學生們講了當地居民"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事情。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興志高漲。通過小故事,讓學生們既增長了見識,又明白了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3.2 引用歌謠、詩詞教學。歌謠、詩詞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地理教學中,把教學內容與歌謠詩詞有機結合起來,并加以合理運用,就可以使教學妙趣橫生且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在講我國地形、地勢特點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使學生理解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在講內蒙古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等來描述內蒙古草原的壯麗、富饒。引起學生的無限向往,使之回味無窮,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大草原。

實踐證明,通過在教學中穿插趣味故事、引用歌謠、詩詞來創設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在上地理課時感到輕松愉快,覺得既學到了知識,又是一種享受,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

4.通過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8)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都處于“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地理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故而受到重視的程度不高,隨著國家改變“應試教育”的偏向,強調著眼于提高公民素質,為基礎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發展前景。地理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融感情、知識、能力于一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具有獨特的素質教育價值,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豐富的素材,使得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可能。隨著教材改革的進行,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變以往陳舊的教育方法,用新觀念,新方法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必然走勢。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初中地理教學意識的創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應該從地理教師的主客觀兩方面進行提高。在現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死板硬套的搬用一些固舊模式,過分強調地理事實的記憶和地理思維的嚴謹,缺乏生動活潑的地理情趣,也就是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但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性還不強烈,愉悅、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一種驅動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學習中寓教于樂,可以明顯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有時候教學老師的一些舉動、語言等都能引起學生的好感,這也會成其學習的驅動力。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興趣是成就事業的沃土,是思維的“啟發劑”,是學生學習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向活躍狀態,美籍華人楊振寧博士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課堂中教師以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興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來激趣、引趣、索趣,不僅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還會激發創新思維。

啟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應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采用創設意境這一手段對于地理思維的開拓具有極佳的啟發效果。通過一些形象風趣的地理語言把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創新情境中去,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地理景觀特征,借以豐富地理知識。例如:在講到我國大陸西北部氣溫日變化劇烈的特色時,借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語句來形容地理特征,使學生對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思考問題必須要有動機,然而要使內在動機變成經常起作用的思考動力,還需要教師采取各種措施進行誘導、激發,設計導言、懸念或問題,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例如講《天氣與氣候》一節課時,我這樣設計導言:“沙塵暴、臺風、寒潮等天氣現象在天氣預報中出現,你能說明它們的形成原因嗎?它們對中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響呢?”這樣的懸念和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通過教師的敘述、講授和學生的討論,達到了在學生興趣正濃時,獲取新知的境界。

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式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重要性,各種有形無形資源都迅速融入到各種學科教育當中,當然,地理教學也離不開現代科學方式。電教化教學是指利用幻燈機、錄像、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復雜,從時間、到空間,從天空到陸地,再到海洋,各種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以及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1、化虛為實。比方講亞洲地形時,選擇播放劉歡和韋唯演唱的1990年亞運會主題曲《亞洲雄風》,并把歌詞打在投影片上,讓大家一起跟著唱,唱過后乘著學生的興奮點馬上利用歌詞來和學生一道分析亞洲地形的主要特色,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

2、互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隨時互換,變“教大家”為“大家學”,地理教師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在后“的原則。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點,他們很樂于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課堂討論等活動既活躍又深入。

篇(9)

(一)精心設計導入,創設問題情境

在開始上課時,往往學生的注意力還停留在課前某些活動的刺激上,頭腦里還有興奮的余波,這時教師應迅速組織好教學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盡快集中到課堂上來。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設計,容易引起學生對新知識內容的興趣,從而將學生盡快引入新的教學情境之中,為開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了鋪墊。因此,恰如其分地導入是營造地理教學情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講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氣候》一節關于我國的降水和干濕地區時,我首先提出一道問題讓大家思考:“7月底,北京連降大雨。劉艷從北京出差去吐魯番,媽媽提醒她別忘了帶雨衣。9月下旬,北京秋高氣爽。劉艷要去廣州開會,爸爸也讓她帶上雨具。劉艷爸爸媽媽的做法,哪個必要,哪個多余?”學生覺得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激發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帶著問題先看書,再經過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爸爸是必要的,媽媽是多余的。為什么呢?教師帶領學生邊看圖邊講解我國降水和干濕地區的分布規律、形成原因、雨帶的推移規律等。學生終于明白:吐魯番處于我國的干旱地區,7月份的氣候特點是炎熱干燥,極少下雨,所以沒必要帶雨具;廣州處于我國的濕潤地區,又位于我國的南方,雨季來得早,退得晚,4月—10月份都處于雨季,所以有必要帶雨具。通過問題式的情境創設,學生引發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對地理學科產生好感,做到愿學、愛學、樂學。

(二)運用身邊事物,創設生活情境

地理教學過程,要力爭把系統的地理科學原理用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形式表現出來,用簡明扼要、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地理課堂應充分利用掛圖、插圖、照片、剪貼畫等再現課文描述的情景,或者從學生親身經歷和身邊的實際出發,積極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努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情趣。

目前,我國任教版七年級地理課程一開始就講授比例尺、經緯網、等高線、時差等內容,這對于剛剛升入中學不久的大多數七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難點,因為經緯網屬于立體幾何的內容,學生還沒有接觸到。我認為,地理教學內容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從他們已有的經驗出發,聯系身邊的現象來了解地理事物和認識地理問題。在教學中,我是這樣描述緯度和時差的:首先,通過投影給出一幅亞洲示意圖,在這幅地圖的四邊分別有四個小孩。位于北極地區的彼德穿著厚厚的鴨絨衣還凍得瑟瑟發抖,站在赤道上的瑪麗只穿著單薄的裙裝還熱得大汗淋漓。日本小女孩背著書包,迎著燦爛的朝陽去上學,而西亞的阿拉伯小男孩卻還在呼呼大睡。然后,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同一時間,在亞洲的不同地方會出現如此迥然不同的現象?”讓學生就這些現象展開思考,倘若想不出來,我再講答案。

二、語言調控,駕馭課堂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地理教學中,知識的傳播,思維的引導,認識的提高,能力的培養,處處都需要通過語言這個載體來實施。地理教學無論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人課語要叫得開,結束語要鳳尾之筆。講課時,語言要清晰,語速要適度,有節奏,有余味,從容不迫,娓娓到來道來,方可牢牢控制住學生的注意力。如教學內蒙古溫帶草原的內容時,可用下列語言進行描述:“夏天,草原像一塊美麗的絨毯,藍色的馬蘭花,黃色的野櫻花,白色的牽牛花,爭妍斗麗,微風吹過,散發出濃郁的清香。遠近成群的牛羊,在悠閑地啃吃青草,天空浮游著白云,遠處傳來了爽人心肺的牧歌……”好像使人置身于詩畫一般的迷人景象里。或者也可用大家熟悉的詩句“天蒼蒼,野芒芒,風吹草底現牛羊”來描述。

三、偶發事件,機智調控

篇(10)

我國基礎教育要求改變“應試教育”的偏向,強調著眼于提高公民素質,為基礎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發展前景。地理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融感情、知識、能力于一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現代地理科學知識充實地理教學內容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新技術革命對地理學的影響,地理科學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地理教學的內容不再以描述各個地理事物和羅列區域地理事實材料為主,而從整體上闡述地理事物空間結構、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的規律和變化,認識世界各地區和主要國家的特征,中國的地理國情和區域差異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塊構造和板塊運動學說來解釋地殼變動和全球地震、火山帶的分布,用大氣圈的結構、大氣環流的理論來說明世界氣候變化、臭氧層變薄、大氣增溫的原因和危害。講農業生產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注意優質、高產、高效,以及農林牧副漁和加工制造、運輸、貿易綜合發展的道路。工業生產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運輸等地理條件外,新興的高科技企業的布局,還要考慮科技力量、信息、對外開放和引進的條件。由于地理教學內容面向現代化,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川省德陽縣孝泉師范一個學生學習了高中地理以后說:“以前認為地理課枯燥難學,現在才知道地理學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科學,它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廣大的生機勃勃的神奇世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要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將是一生的憾事。

二、電化教學應用于課堂

電化教學是利用幻燈機、錄像、電影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內容廣泛復雜,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及現象的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1.化虛為實。比如,在講“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這一章節時,筆者曾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嘗試。甲班按步就班細講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乙班只放了兩段錄像,一段是中國商業發展史及當今商業形式和商業發展成就,另一段是關于中國主要旅游景觀的介紹。結果兩個班的反響截然不同:甲班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

2.化遠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難以想象,因而對學生的講授及學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錄像可高度濃縮、生動表現出星體的位置、形狀、運動等特征,把遙遠的星體推到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樣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動植物形態等通過熒屏推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隨鏡頭周游世界中,以實物作對比來體會、理解各相關知識點。

3.化靜為動。地理現象中很多都是動態的,如地殼運動等,其漫長的演變和運動過程使人感到抽象又無法察覺它的變化,是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但如果通過幻燈或錄像可化靜為動,讓學生直接感覺到地理現象的發生演變過程。

轉貼于

三、改革教學方法,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1.注重問題的獨創。問題往往是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最好手段,針對初中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堅持很長時間的特點,采用提問題的方式能使學生整節課圍繞老師思考,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問題的設置一方面可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來逐步引導學生。基于這一點,在講述地震這一內容時,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戶大地震為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日本神戶為什么會發生大地震?屬于什么類型的地震?我國哪些地方會發生地震?要求學生在看書的同時,帶著問題逐一解決。還要求學生從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徑來進行思維,大膽地想象各種問題還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學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課下來,采用這種“創設問題的方法”,不但學生能及時地掌握地震的有關系統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能力。此外,還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2.以漫畫投石問路。現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有豐富多彩的插圖:地圖、統計圖表、圖畫、漫畫等。其中漫畫以其新穎別致的特點在教材中倍受學生的青睞,當然,對于一個初中學生來說,對漫畫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還只局限于表面現象。老師必須利用學生這種對漫畫的好奇,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剖析出漫畫所表現的實質問題,真正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在講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節關于“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苦難的母親”漫畫,要求學生閱讀圖中內容,提示學生既要注意圖中的每一個細微內容,又要回顧前面所學習過的關于世界人口的發展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及時地對一些同學認識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由老師作總結,在肯定同學們認識的同時,還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經過這樣的嘗試,學生大多數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反響也很好。可見,這種教學,重在強調學生在接受感性認識之后,再對知識進行理性化的教學,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和積累。

3.游戲課的設置。地理學這門學科,一方面,知識包羅萬象,各種因果關系較為復雜;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由于高考科目取消了地理,使得地理教學必須從應試教學轉化為素質教學。老師的教學方法也須不斷更新,否則,就會使課堂上的45分鐘枯燥無味。游戲課就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寓地理知識的教學于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并獲得知識。基于這點,在中國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內容講述時,把三大平原和主要的丘陵四個知識點,分別由四個組來承擔,每個組負責一種地形區,并在各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分,由老師監督。在完成內容時,須進行三個步驟:首先,由一位同學朗讀。然后,各組的同學自由發言,主要從各地形區的范圍、位置,流經本地區的主要河流,本地形區的地形特點等方面加以論證。最后,由一位同學總結,每個組完成任務后代表們進行評分 。

參考文獻:

[1]徐立松,孟勝修,王燕津,李通.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2]張振國,連榮地.新形勢下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及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3).

上一篇: 科技成果轉化管理 下一篇: 刑事訴訟辯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字幕国产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姦 | 亚洲一线精品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