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0 17:12: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篇(1)

一、對社會治理的概念和內涵的認識

黨的十以來,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這樣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嶄新概念和重大任務。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一個基層單元,是社會治理的工作重點。國家治理必須突出民主與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市場、法治社會、法治公民一體化建設。

在我國,社會治理就是指在執政黨領導下,吸收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社區以及個人等多方面社會治理主體參與,通過多種管理手段和方法,依法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規范和管理的過程。按照十報告,我國的社會治理是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總體格局下運行,努力形成黨政善治、社會共治、基層自治的社會治理良好局面。

二、我國創新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一)基層社會治理行政化、機關化現象嚴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性增強,“單位人”大量地轉變為“社會人”,社區成為我國社會服務和治理的新載體。然而,事實上我國社會管理整個體系中,行政部門的職能并未削弱,甚至呈現相反的傾向,在政府的職能沒有徹底轉變的情況下,政府的職能部門仍將社區居民委員會當成是基層行政部門,他們承擔著大量的社會和行政事務,社區居委會全部工作幾乎都要接受上級黨委、政府等各部門的監督和考核。

(二)基層社會治理忽視了社會組織的作用

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需要我們繼續協調社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充分釋放社會發展的活力。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的成長與興盛是社會前進源源不斷的動力,更是基層自治最直觀的表現。從社會協同方面來分析,我國的社會力量還沒有被充分地組織起來。隨著當前我們國家的社會結構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不斷發展,不同的社會組織與社會力量所代表的是利益訴求,不同的主體就有了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和途徑,這樣會有效的在社會矛盾轉化為政治矛盾之前,通過訴求的合理表達以及協商的方式將矛盾化解,面對不同群體日益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化公共需求,不同的社會組織可以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需要。但是,基層組織結構過分行政化、機關化抑制了基層社會力量與社會組織的生長和壯大,進而影響到基層社會組織服務和治理職能的發揮。

(三)基層社會治理所需財政資金的投入不足導致基層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

健全的基層服務體系必然包括政府、市場、基層自治三方服務體系,基層公共服務供給“往往不能適應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基層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覆蓋率和供給上依然處于老舊和供不應求狀態,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居民的需要,基層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的最直接原因是財政資金的不足。

(四)基層社會治理缺乏相關的法律支持

十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法律是社會管理最根本保障。然而,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國在社會管理的途徑和方式總體相對單一,很多時候采取的是強制性手段和行政性手段來解決問題和矛盾,忽視法律規章制度的建設。目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相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及時作出對應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創新社會治理的發展進程。

三、新形式下創新社會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社會化運營

在發展基層社會組織時,要有效利用社會力量,使得社會上的資源得到較好利用,形成多方參與的良好局面,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共建機制、協調機制和市場機制。既要發揮出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和加速要素流動上的作用,同時還要發揮出政府的服務作用,通過合理的稅收政策和激勵政策,有效利用社會性資源,讓更多的企業、組織和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

(二)組織化拉動

探索組織服務組織的工作模式。要對社區內的高端公益事業性組織機構和基礎性組織機構進行必要扶植,常見的有社區組織發展中心、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等,讓這些組織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特別是在策劃公益事業、扶助社區組織和培訓相關負責人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要號召社會組織通過建立起公益組織孵化器的方式,給被孵化的社區組織提供必要的創業資源,幫助社區創立的公益組織更好地成長起來。

(三)多元化發展

社會組織服務要適應多元化的趨勢,建立更多的社會組織類型,以此滿足不同階層居民對多元化生活的需要,從而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會組織建設中去,真正把社區當成“家”。此外,還要加強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和聯系。社區在發展社會組織時,要通盤考慮,突出重點,推動社區治理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社區內的社會組織要有“走出去”眼光,加強與其它社區的交流學習,讓活動樣式更加豐富,同時為廣大居民參與活動搭建更大的平臺,讓社會融合力和多元發展格局得到有效拓展,讓社區居民更好地融入社會。

(四)法制化監管

篇(2)

一、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結構轉型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人口結構、家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等方面。

(二)利益多元化的挑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在計劃體制下,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高度均衡、以平均主義為特征的利益格局。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確立了個體利益的合法性,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個體利益凸顯以后,中國社會的利益關系從高度均等逐步演變成一個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利益訴求分化越來越大。面臨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利益協調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將日益復雜,協調難度將日益加大。

(三)民生建設帶來的挑戰。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發展型社會,在這個發展的新階段,人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開始全面快速增長。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公共產品的投入,人民群眾享受到的公共服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人們所需要的公共產品還存在著大量短缺,公共服務的有限導致了很多問題特別是民生問題的凸顯。

二、淄博市社會治理創新的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全面實施“三大工程”,夯實社會治理根基。一是全面實施以網格化走訪、網格化服務、網格化代辦為主體的網格化治理工程。全市統一設立“鎮辦―村居(社區)―基礎網格”三級網格,將機關干部、“兩委”成員、政法干警等下沉到基礎網格,一網多格、一格多員、一員多責。截止目前,各級網格員已走訪群眾110萬余戶,提供服務60萬余次,代辦各類事項55萬余件。二是全面實施以視頻監控全覆蓋為主體的信息化建設工程。整合全市各級各部門和社會視頻資源,集中建設集信息采集、視頻監控、調度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天候視頻監控系統。三是全面實施以市、區縣、鎮辦、村居(社區)四級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為主體的社區化服務工程。市、區縣和鎮辦建立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村居因地制宜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或服務站(點),整合政法、綜治、、維穩、民政、社保、計生等職能部門進駐各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將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7大類90余項服務治理事項全部下放,為群眾提供窗口化、一站式、綜合。截止目前,各級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已接待群眾115萬余人次,辦理業務112萬余件。

(二)落地貫通“四大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一是構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體系。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科學發展、項目實施的前置條件,建立了市、區縣、鎮辦和重點村居、企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重大決策、重要政策、重點工程項目和重要改革事項,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全面評估,實現了“被動求維穩”到“主動創和諧”跨越。二是構建社會矛盾排查調解控制體系。全市建設立了由法院、公安、司法等10多個部門組成的社會矛盾化解專項小組,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協調會議制度。三是構建公共安全防范體系。堅持網上網下相結合,全面推行“六小警務”、“一村一警”做法,全面落實責任民警、日常化巡查制度,完善信息預判預警、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常態化治理、依法嚴打和社會治安防控“五項機制”,形成了全覆蓋、全時段、網格化、數字化“兩全兩化”的公共安全防范體系。四是構建社會穩定督查考核獎懲體系。加強量化考核和動態管理,全市建立了“任務分解、責任到人、督導檢查、調度通報、觀摩評比、打分排名、考核獎懲”責任體系,實現了責任落實、督導、倒查、追究“一條龍”。

(三)完善提升“兩大保障”,激發社會治理活力。一是強化法制宣傳實踐。在全市集中開展“學三法倡四德促五進”法制宣傳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干部培訓、媒體專欄、知識手冊、手機短信、宣講團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把法制宣傳教育延伸到基礎網格、到戶到人,讓法律走進群眾的日常生活二是強化過硬隊伍建設。以品牌政法隊伍建設為突破口,從改進作風、提升能力、增強素質入手,在全市機關開展“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爭創優秀服務機關”主題實踐活動,著眼于打造“認真、專業、務實、廉潔”品牌政法隊伍。

三、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目前,通過“三四二”工作格局的設置,淄博市對現有社會服務和治理體系進行了資源的優化整合,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社會管理和服務所存在的資源配置重復浪費和效率低下的問題,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同時還面臨著社會治理的組織和人才基礎薄弱、政府和社會的邊界需要進一步明晰、為民服務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問題。推動社會治理創新需要以理念創新為動力,以方式方法轉變為核心,以基層基礎建設為支撐,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推動社會組織融入基層治理創新。目前我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壯大起來。一是改革體制機制,也就是打破“雙重”管理體制,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對于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了,直接到民政部門備案登記。二是限期脫鉤。就是轉變官辦社會組織的身份,讓社會組織真正回歸民間,目前推進的是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三是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四是加大培育力度。現階段,我國的基層社會組織還處在初級階段,因而,政府應繼續堅持培育和發展的理念,為基層社會組織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扶持。

(二)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既是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又是社會矛盾凸顯期。從大量的社會實踐看,當前矛盾糾紛呈現出主體多元化、涉及領域廣泛化、訴求反映方式激烈化以及觸發低、突發性強的特點。第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大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框架而言,應當立足于社會公正的理念,切實維護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這樣才能理順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化解社會矛盾。第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只有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夠從源頭上減小社會矛盾產生的幾率,減弱社會矛盾的“烈度”,從而有效地穩住社會的基本面。

(三)提升社會服務效能。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社區,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一要堅持群眾觀點,始終尊重群眾意愿。這是提升為民服務水平的首要前提。實施民生工程需要在廣泛征求民意、全面摸清需求的情況下實施,這樣,民生實事才能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群眾才會滿意。二要用心用腦用力,沉到一線抓小抓細抓實。這是提升為民服務水平的關鍵所在。基層工作千頭萬緒,都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干部只有沉到一線,從細處入手、從小處抓起,把關系群眾切實利益的每一件事情都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實處。三要健全完善長效機制,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熱情。這是提升為民服務水平的不竭動力。為民服務是一項經常性工作,不能因干部調整、人員變化而使聯系斷了線、服務打了折,必須健全和落實長效機制,一以貫之地抓執行,使為民服務成為每一名黨員干部分內職責。

篇(3)

從建國到改革開放,我國城市化進程進行相當緩慢,1950年到1980年的這30年里,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從28.4%上升到41.3%,而我國卻僅從11.2%上升為19.4%。可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實施,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我國城市化進程得到迅速推進。按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公報,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為49.68%。2012年10月31的一份報告更顯示我國內地2011年城鎮居民的比例已超過農村居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這標志著我國從以農村發展為主進入到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正因此,如此迅猛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整個社會結構的極大變化,帶來諸多新的社會問題,無論主觀還是客觀的因素都促使和要求城市社會的管理必須要適應新的發展,從而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在發展中求變。

二,社會人口的結構性變化,促使基層社會治理模式變革創新。

社會人口的結構性變化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城市流動人口的急劇膨脹。伴隨勞動人事、流通體制、社會保障、戶籍等制度的改革,前所未有的自由活動空間在我國社會出現。城鄉之間,原來附著于農田的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出現一波波全國規模的民工潮;單位之間,職員的流動已日漸頻繁,大量國企職員流入外企私企,大量內陸人才流入沿海城市。這些城市流動人口的劇增,給城市基層管理與社會治安帶來了極大壓力,城市原有社會系統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既定平衡被打破,以行政隸屬關系與行政命令建立起的傳統基層管理體制也受到嚴峻的挑戰,原有社會治理模式在應對新情況與新問題時的捉襟見肘和無能為力也暴露無疑,這些都逼迫著對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進行變革和創新。二是人口的迅速老齡化。我國現有老齡人口已超1.6億,且每年還以近800萬的速度遞增。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尤其是失能老人和高齡老人年均百萬的增長速度,使全社會在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養老問題已日趨嚴峻。因此這種形勢也要求新的治理模式能在社區范圍內為老年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與生活環境,完善文體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公共安全等多項服務,以便滿足人們安度晚年的需要。

三,單位制的瓦解,客觀上要求街居或社區發揮更多的社會整合功能。

在改革開放后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基層社會的管理模式在經歷了一段單位制管理后,也逐漸朝街居制和社區制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源由國家依靠行政指令計劃配置的局面一去不返,職工的生活也不再由單位來全面控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更帶來國有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的全面改革。國有企業開始學習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努力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政府事業單位則改革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一步步開始推行政企分開、政社分開和事社分離。因此,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使得單位制的運行基礎不復存在,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新的社會問題,讓原本依靠單位制進行控制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出現了社會控制的真空。而伴隨單位制的弱化,這些從企業、單位剝離出的社會職能以及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迫切需要由新的城市社會管理機構來承接。而無論是基層社會管理問題,還是下崗失業問題,抑或是社會信任問題,又都與街道、社區密切相關,所以需要街居和城市社區來發揮作用。

四,街居制的職能超載和職權局限,迫使在更廣泛的社區范圍內構建治理模式。

篇(4)

關鍵詞:

基層社會管理 創新 烏海市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當前,社會管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因為大量社會需求來源于基層,大量社會問題產生在基層,大量社會矛盾根源在基層,只有搞好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的大廈才具有扎實的根基。因而,一定意義上講,基層社會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響著社會管理宏觀政策的有效貫徹和落實,也直接反映出社會管理的整體績效。因此,必須明晰當前重點,并努力尋求有效路徑,促進基層社會管理水平提升。

一、基層社會管理現狀——以烏海市為例

烏海市轄3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人口50萬,2004年實行城鄉一體化改革,城市化率達94%,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與全國其他地級市相比,烏海市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城市化水平較高。當前,烏海市正處于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又處于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凸顯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給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升社會管理能力刻不容緩。具體工作中,基層社會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

1、社區運轉機制不能夠適應新形勢。社區工作聯系責任機制和工作協調機構仍不健全,社區所轄改制企業移交工作不夠規范,如少數破產、改制企業移交本單位職工組織、戶籍、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關系時底子不清,情況不明,少數單位在將各項社會事務向社區移交時,不能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等等,給社區工作帶來較多難度。與此同時新的社會事務大量產生,而社會管理體制落后,使一些社會糾紛和社會矛盾不能及時解決。

2、一些領導對基層社會管理認識不到位,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有的認為社會管理事雜面廣,成績體現難;有的認為社會管理在政績考核中權重較低,干好干壞影響不大;有的認為社會管理耗時耗神,害怕被瑣事纏身;有的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社會管理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基層社會管理是基層干部的事,與己關系不大。

3、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部分地方出現管理真空。目前,社區服務水平及質量仍無法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如社區居民普遍關心的公共安全問題、居住環境優化問題、文體活動組織問題等較多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有效地解決。同時,現在的社區居委會難以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實際上每日從事大量本來由政府職能部門或社會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管理粗放,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絕大部分問題在基層得不到有效解決,造成大量上訪和。

4、基層自治與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參與是社區自治的基礎,只有社區居民充分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協商和處置,社區自治才有萌芽和發育成長的土壤。目前我市社區參與總體處于初級水平,社區居民在社區事務和管理服務上參與不足,積極性不高,沒有體現居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民主形式。

二、創新社會管理的思路

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打好基層、夯實基礎”。為此,必須針對烏海存在的突出問題,選準突破口,從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不斷增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筆者認為,要從5個方面著力:

1、轉變機制。由弱街道強社區過渡到撤街道建社區。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單位制的社會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管理的復雜化,多元化,街道辦事處逐漸成為了區政府與社區的傳話筒,其具體管理職能弱化,且占據著人、財物等大部分基層社會管理資源。而最貼近居民的社區管理得不到應有重視和支持。因此,“撤街建區”不失為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可選路徑。

下放人、權、責,由二級政府、四級管理向三級政府、三級服務轉變。政府職能部門面向社區實現工作重心下移。一方面,加快構建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社會事務公共資源配置體制。另一方面,推動公共資源社會投入重心向下,重點扶持社區。并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對社區服務做到網格化、精細化。

2、轉變觀念,加強認識。一調整“指揮棒”的內容。進一步把基層社會管理與服務納入政績考核內容,扭轉各級干部的政績觀,切實提高對社會管理特別是基層社會管理的重視程度。努力轉變各級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工作重點,把及時了解掌握和化解基層社會管理中的問題作為核心工作來抓,把基層社會管理能力和效能作為領導考評的重要內容。加強群眾工作能力培訓和鍛煉,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社會管理能力。二強化“治未病”的思想,變應急管理為日常管理。轉變依靠強制力和威懾力保持社會穩定的傳統觀念,增強從“治未病”的思維和角度維持社會穩定的意識,改進與完善對容易引發社會糾紛的重點領域、重點部門的管理辦法、體制機制,切實增強將社會矛盾主動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的能力。

3、加強社區功能,提高社區管理服務水平。

隨著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和職能轉變的加快,以及住房、醫療、養老、就業等各項改革的深入,社區承擔起越來越多的服務功能,服務居民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任務越來越繁重,因此,必須加快強化社區的各項服務功能,在社會救助、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區治安、權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發揮作用。在工作實踐中借鑒香港、新加坡等地社區自治經驗,探索設立政務、衛生、文化服務中心,剝離原有村(社區)承擔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逐步建立“兩級統籌發展、三級管理服務”的現代城市管理體制。要按照“強政府、大社會”的原則,將社區工作人員從繁雜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主導居民服務。

4、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管理,共建和諧社區。樹立“多中心”思想,積極支持和培育基層社會管理力量。堅持城市社區自治和農村村民自治,同時大力培育、發展各種社會組織、中介組織,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管理。更多吸納企事業單位,參與社區管理,引導社會組織服務社會。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社區服務意識,更好地發揮黨員干部、社會骨干、志愿者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

5、加大基層居民參與力度。居民參與是基層社會自治的重要基礎,是我國基礎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模式和發展方向,因此,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居民參與基層社會管理不足的現狀和原因,在政策制定、制度設計、行為觀念、社會文化、社區建設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不斷擴大基層社會管理的居民參與度,實現參與數量和參與質量雙提升。

三、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除了從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不斷增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還需要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

1、動態協調與源頭治理的關系

社會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因此,需要建立訴求表達機制、矛盾糾紛的滾動排查和預警機制、矛盾的調處機制、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使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不斷得到化解。另一方面,源頭治理是治本之舉。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民生、民主、民心問題。

2、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

篇(5)

鄉鎮社會管理舊模式的現實難題制約著改善民生的目標實現,必須通過不斷創新來實現突破與發展。具體而言,善治對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主要有四點。1.立足民眾的需求和能力,把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貫徹始終善治的核心出發點是以人為本。“善”意味著尊重民眾意愿,提高民眾能力,也意味著一個高效用和高效率的政府功能來努力滿足所有公民增長的需求。[1]10因此,善治理念下的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應把以人為本這一基本理念貫徹始終。要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切實轉變觀念,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讓民眾的需求和能力得到真正的尊重。要達此目標,必須不斷創新社會管理的本土化服務,推進社會服務的科學化與專業化;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因時制宜,真正把人作為最重要的資源,把民眾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主體,充分開發社會的人力資源和專業資源,服務于以普通民眾為核心的各利益相關者。2.著眼社會活力的深層激發,推進社會管理主體的多元與均衡在治理理論視角下,鄉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創新的重要方面是推進管理主體多元化并建立多元主體的合作網絡。[10]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民眾的需求不斷擴展和提升,社會事務日益增多,社會管理的主體迫切需要重新界定與整合,以彌補政府單一力量的局限或不足。因此,社會管理主體不僅局限于政府部門,還需包括許多非政府部門。盡管目前我國社會管理的多元主體發展還不成熟,尤其是社會組織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尚不完善,政府應在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著力推動專業化的社會服務,才能緩解政府壓力,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將精力和資源集中用于真正應發揮作用的領域,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各方面的創造活力,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3.注重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民眾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善治強調民眾的中心地位。因此,在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中,必須充分調動民眾的參與,真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要注重科學調研,切實找準民眾的關注點,使基層民眾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主動自發地參與到新的發展實踐中來,而不是被動地聽指揮,表面上服從,內心里卻有不滿或不情愿。要達到這一目標,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升鄉鎮社會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使他們真正具備貼近民眾、深入民眾、了解民眾、帶動民眾、服務民眾的理念與能力。同時還應借助各類社會組織激發民眾的主動參與熱情,促進民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4.著力保障弱勢群體的權利,增進社會的公平公正善治觀點認為,只有最貧困群體和社會弱勢群體受益時,治理才是善治。[1]12在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狀態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化解社會變遷與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生活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總體看,他們具有經濟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質量上的低層次性、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等特征。[11]他們的權益保障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成為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底線要求。要建立完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渠道,借助法治化、制度化、組織化與社會化的力量保障他們的權益,使他們在多元利益格局中獲得應有的尊重。社會工作作為理念、制度、方法和人才的綜合體,其專業品性契合了善治對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可為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帶來新的契機。

二、善治視域下的社會工作與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

(一)社會工作對社會管理創新及社會治理的協同性與契合性

社會工作興起于歐美,是現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產物,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功能。它作為一種重要的制度設置與專業化力量,以“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為核心價值理念,用個案、小組和社區等科學的專業方法服務他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旨在增進社會福利,促進社會互助和社會公平正義。隨著我國各地探索實踐的深入,社會工作正逐漸從直接服務擴展到參與社會管理,從解決社會問題擴展到預防社會問題。在我國社會管理體制走向多主體、多元化治理背景下,社會工作日益顯示其重要性。[12]社會工作對社會管理創新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13]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而社會工作的目標正是增強人的社會功能,關注如何幫助個人、群體或社區增強其發揮社會功能的能力。它通過各種專業方法,在家庭、學校、社區等方面開展工作,解決人們參與經濟與社會建設的困難和障礙。社會工作對促進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財富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和專業優勢。[14]它不是把工作對象只看做被救濟、被改造、被動員的客體,而是看做多元主體的一部分;它善于調動主客體兩方面的積極性,從預防和發展的角度去分析和介入問題,從而有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因此,社會工作可在實質上和深層次上參與社會治理。[15]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率先在社區管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領域引介了專業社會工作,滿足了新時期的社會需求,使社會工作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機制,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成效。

(二)善治視域下社會工作對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功能定位

1.理念優化理念的優化是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關鍵所在。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不斷深入,鄉鎮社會管理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政府在推進改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生問題。在此背景下,以往強力的管控手段變得越來越不適應,理念的深層優化與轉變刻不容緩。社會工作是一個關心人且認為只有尊重人和理解人才能改變人的專業,它把改進人類福祉尤其是弱勢群體福祉作為自己的專業使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養分,且有一系列科學具體的方法保障其專業理念落實于實踐,從而使鄉鎮社會管理理念優化的功能落到實處。因此,鄉鎮要改變傳統的社會管理理念與舊模式,促進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逐漸激發基層民眾自主性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社會工作是一個重要的現實依靠力量。2.方法改進鄉鎮政府存在的核心價值是為基層民眾提供服務。它是整個政府體系的終端,其所作所為及所提供的服務質量關系到民眾的生存狀態與政治信心。但是,由于政府工作方法以及既有體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可能會導致鄉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下降或者民眾并非客觀準確的評價,從而導致政府有心提供的服務無法達到民眾的要求和期望。社會工作作為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并致力于助人自助的專業與職業,對保障以服務對象為導向的服務質量有著科學的、成熟的經驗和方法。因此,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合理有效地在鄉鎮社會管理創新實踐中融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和方法,同時結合鄉鎮地方實際完善和落實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相關政策,將促進傳統群眾工作方法的創新,促進鄉鎮政府制定更有實效的政策和制度措施,更好地提供民眾滿意的公共服務。3.風險化解社會管理舊模式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獲得收益的同時也要承受代價和風險。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轉型,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必須要考慮如何有效化解社會風險。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高風險期和危機頻發期,風險形態復雜多樣,然而既有的農村社會管理模式側重于事后應急性搶救,這種模式往往又強化了社會風險。[16]社會工作的服務機構和專門人才秉承專業理念與科學方法,通過實踐的廣泛介入可形成制度化的影響力,幫助解決困難群體和邊緣人群在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問題,及時化解社會不滿情緒,防范社會風險。同時,社會工作的介入可使鄉鎮社會管理體系更好地預判基層民眾的內在需求,采取及時且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從而化沖突于未發,降低社會管理風險。4.人才支持在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變革過程中,人才是主導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元素。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具有一定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扶貧濟困、社區建設、婚姻家庭、殘障康復、職工幫扶等領域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專門人員。這一獨特的職業優勢使其可為鄉鎮社會管理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中,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并對相關管理與服務人員進行社會工作素養培訓,培育和孵化社會工作的服務機構、協會和服務站,將為鄉鎮社會管理創新提供多層次、立體化的組織與人才支持,使社會工作的理念優化、方法改進和風險化解等功能實現獲得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工作的制度化影響力。

三、社會工作推進鄉鎮社會管理走向善治的實現路徑

(一)提升鄉鎮社會管理制度對基層民眾需求的回應能力

1.加強鄉鎮社會管理制度以民眾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善治特別強調民眾中心導向,并認為如果不是以民眾為中心,制度就會成為絆腳石。[1]111但是,現實的鄉鎮社會管理制度較多是服從上級部門的指導意見,傾聽基層受惠對象的空間非常有限。這往往導致制度脫離民眾的實際需求和愿望,使制度從根源上背離了其價值立足點,實效性大大減弱。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和“賦權”等理論都強調應充分激勵與發展服務對象的潛能與優勢,把問題落腳點集中于實現服務對象自主與自助能力的增長,并有配套的科學方法保障這一理念落到實處。因此,把上述價值理念融入其中,可更好地保障鄉鎮社會管理制度的民眾中心導向,提高鄉鎮社會管理制度回應民眾訴求的敏感度與能力,具體措施包括在鄉鎮社會管理制度的制定、執行、激勵及評估等環節融入社會工作的服務理念及相應的工作方法,充分聽取受惠對象的想法,甚至吸納受惠對象參與相關制度的制定、實施、監督和評估。2.改進鄉鎮社會管理制度回應民眾需求的實踐技巧社會工作有一系列的專業方法來保障其專業價值理念落于實踐,同樣,鄉鎮社會管理制度對民眾需求的回應能力增強也需要有方法與技巧上的匹配。因此,可利用鄉鎮日常管理和制度制定實施的機會把社會工作的專業內涵融入其中,以此來創新既有的鄉鎮社會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強相關制度的實踐靈活性與需求響應能力;使基層政府在面對民眾個性化、多元化訴求時,能夠通過科學而靈活的方法更好地把握服務民眾這一根本目標;使尊重、信任和支持民眾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于鄉鎮社會管理的具體實踐,增強鄉鎮社會管理制度的合法性與公眾滿意度。

(二)促進鄉鎮社會管理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升與結構優化

1.提升鄉鎮社會管理工作人員的社工素養,使其更好地為基層民眾服務鄉鎮既有的社會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對他們進行社會工作素養的培訓可優化他們為民眾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可與高校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合作,對相關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系統地提升其社會工作素養,使他們能夠會用乃至善用社會工作的理念、技巧和專業方法來提高實際工作能力與創新工作思路,使他們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有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如果條件允許,也可采取措施,組織和激勵與民生聯系密切的崗位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資格考試,提升他們的專業服務能力。還可選派人員到專業社工服務機構學習,或外聘社會工作專業督導對相關人員進行傳幫帶,提高他們服務基層民眾的水平。2.促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充實到鄉鎮社會管理隊伍中,優化隊伍結構可建立完善社會工作人才使用體系,以社會工作崗位開發設置為重點、社會工作人才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為目標,適當加大社工人才的使用層次和力度。可與國內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單位合作,推薦人才到相關單位進修學習;也可在畢業生中做好宣傳動員,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崗位與激勵,使他們能充實到鄉鎮社會管理隊伍中。同時,建立完善社會工作人才激勵保障體系,按照崗位名稱、職責任務、工作標準、任職條件和薪酬待遇相對應原則,在薪酬待遇、崗位津貼、社會保險、獎勵表彰等方面增加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或具有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的工作人員的收益,使他們能夠在鄉鎮社會管理框架內找到認同感、歸屬感和價值感,積極主動地貢獻力量,從而夯實并革新鄉鎮社會管理創新的人力資源基礎。

(三)推進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與基層社會矛盾的深層化解

1.以社會工作的介入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照顧弱勢群體利益,疏導其不滿,防止社會矛盾集聚爆發,是鄉鎮社會管理模式創新的關鍵。社會工作可通過社會行政、政策倡導等方法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政策施加影響,協調民眾與政府間的關系,同時,社會工作者可通過與弱勢群體的直接接觸,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及時反映給政府或有關組織,從而降低社會管理風險。[17]我國的經濟與社會轉型會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創造新利益格局,往往會使貧困群體特別是在轉型中地位相對下降的群體產生剝奪感和心理不平衡。社會工作者一方面可通過澄清與溝通等方式,引導人們認識到因個人能力和社會條件限制造成的差別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其他階層或群體的認知偏見與不滿,減少觀念差異及由此引發的利益紛爭;另一方面可以運用優勢視角和賦權理論,幫助弱勢群體更清楚地分析環境及自身優勢,提升其改善生活的主動性與能力。2.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創新基層社會矛盾的調解機制社會矛盾往往是由于人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社會工作特別強調以人為中心及服務對象需求的滿足,它運用科學方法和技能為有困難的人提供服務。鄉鎮政府可通過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等方式促進社工機構及專業人員參與到基層社會矛盾協調中,或者使一線社會管理工作人員熟悉和掌握社會工作技能并應用于社會矛盾化解。依靠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一方面能夠幫助個人、家庭、群體解決現實問題,利用澄清、同理心等溝通技巧使矛盾雙方更理性地對待矛盾;另一方面還可有效預防個人和社會可能出現的問題。社工機構和人員作為民眾和政府的“中間人”,可通過對政策的反饋和干預,引導人們有序而理性地行動,優化社會矛盾的協調機制。

篇(6)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2)05-0066-06



近年來,隨著基層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與改革的日益推進,一些關涉基層穩定的矛盾與沖突逐漸凸顯,正深刻解構著基層主體之間的政治、經濟與社會關系。正如亨廷頓所指出的那樣,“城市的作用是一個常數,它永遠是反對派的力量根源;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它不是穩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1](p.241)。可見,維護基層社會(特別是農村)的穩定,對于國家政權的穩固及其有序運行至關重要。當前,就中國基層維穩的現狀而言,以參與主體、應對手段及評價方式單一性為表征的傳統基層維穩機制,逐漸呈現出疲于應付的發展態勢。由此,圍繞多元共治所引發的基層維穩機制的完善問題是中國社會必須考慮、回答和應對的緊要問題。而處于權力意志與民意張力的最直接連接點的基層政府(本文主要指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兩級政府),社會轉型生成的一切矛盾壓力,體制運行所帶來的一系列沖突問題,使基層政府在維穩過程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因此,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基層維穩參與機制、多元化的基層維穩應對機制及多元化的基層維穩評價入手,期望能有效實現基層維穩機制的有效運行。

一、問題呈現:當前基層維穩運行機制之特性及其缺陷

由政府主導下的基層維穩運行機制,以“一票否決”作為其維穩精神指南,以“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作為其維穩行動邏輯,以“穩控”作為其維穩應對手段,強烈凸顯出維穩運行中基層政府排斥公眾與社會組織社會治理的參與權,對權宜性維穩應對手段的路徑依賴,以及在維穩評價機制中唯上不唯下的體制化維穩導向。缺乏民眾與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監督和協同的維穩機制是一種靜態的并且缺乏有效的自我修復功能的治理機制。使基層政府無法與公眾進行理性的對話和溝通,為政府維穩與民眾維權的對抗態勢的形成滋生了制度性溫床。

(一)維穩參與主體的單一性

基于可控性的考量,以及踐行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的維穩行動邏輯,基層政府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民眾與社會組織排除在維穩參與主體之外,使基層政府成為單一的維穩參與主體。對于民眾而言,之所以被排斥在基層維穩參與的主體序列,主要原因在于民眾已經在長期的社會治理進程中被政府當成了維穩對象,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要治理的對象就是其管轄下的民眾,或者說民眾已經被政府“物化”為維穩的客體,根本談不上可以與基層政府進行平等溝通、對話的維穩參與主體。特別在壓力型的維穩運行過程中,隨著維穩問責力度的不斷強化及民眾訴求表達方式的日益激烈化,基層政府已經對通過不斷強化政府組織與資源優勢的方式來應對民眾的訴求形成了維穩路徑依賴。對于社會組織而言,之所以也被排斥在基層維穩參與的主體序列,主要原因在于基層政府對社會組織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了解,導致在“敏感”的基層維穩這一領域,不敢貿然讓社會組織參與到基層維穩過程中來,害怕社會組織的參與,反而將分散的民眾組織起來并可能采取對社會秩序產生重大威脅的集體行動。此外,在基層維穩的實踐中,基層政府還不真正了解社會組織參與維穩所具有的有效傳遞信息、整合民眾訴求、進行理性溝通與協調的優勢。因此,對基層政府來說,與其承擔不可預測的貿然讓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維穩過程的風險,不如審慎地將其排除在維穩過程之外,以確保維穩過程的可控性。但是缺乏民眾與社會組織有效參與的基層維穩機制,不可能真正實現基層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而維穩參與主體的單一性導致基層政府為此承擔高昂的維穩成本。“而且長期忽視民眾與社會組織參與的維穩機制也使社會力量參與解決基層社會矛盾的積極性被嚴重削弱”[2](p.26)。

(二)維穩應對手段的單一性

篇(7)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街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06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07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篇(8)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街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篇(9)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當前的社會治安形勢,牢牢掌握社會治安防控的主動權。××街屬典型的城鄉結合部,轄內影響穩定的因素多樣,治安環境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地域形態多樣,矛盾糾紛隱患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難度突出。轄內地域形態多樣,既有××市最大的關閉國有企業—××氮肥廠,又有東圃最旺的商業地段;既有××區人口最多的城中村—××村,又有多個新型住宅小區,潛在的矛盾糾紛隱患多,主要是勞資糾紛、物業糾紛、鄰里糾紛、醫患糾紛、經濟糾紛,還存在著國企遺留問題、房屋拆遷問題等隱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隱患的存在,給轄區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很大的工作難度,要排查調處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種政策法規,又要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齊抓共管。二是流動人口多,平均素質偏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壓力突出。轄內有出租屋1.9萬套,近年來外來流動人口迅猛增加,據初步統計,××地區的外來流動人口超過8萬人,平均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口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打散工、從事體力工作等人員。從近年來對違法犯罪分子人員的分析來看,外來流動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來人員,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網前居住在出租屋,給××地區的治安帶來了嚴重的壓力。三是案件基數大,多發性案件典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挑戰突出。近年來,雖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數仍然較大,其中盜竊、詐騙、搶劫、搶奪約占80%左右,壓案保平安的任務十分繁重。在源頭預防上,城中村內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環境、居民意識、硬件設施等影響面臨很大挑戰;在打擊管理上,基層民警工作量多,壓力大,如何發揮他們的主力軍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參與面臨著挑戰;在教育宣傳上,面對居民群眾法律意識普遍不高、素質偏低的現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爭取最大效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等意識面臨著挑戰。街黨工委、辦事處以“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的觀念為指引,把保穩定和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地分析我街實際,從街道層面進行全局性、系統性考慮,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街道層面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觀念、思路的轉變和突破。

二、深入實踐,開拓創新,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基礎和架構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注重實踐,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在實踐中探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突破點,解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根本問題。街黨工委、辦事處從2006年底開始,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召集研究討論,結合街道的實際情況,著手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工作。2007年3月份形成了《××街關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工作意見》,并全面開始實施。治安防控體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安全防范、基層創安、流動人口管理、安置幫教、法律道德宣傳教育、執法聯動、隊伍培訓管理、組織保障、檢查考核為內容的“十大機制”,形成了以打擊為重點、以預防為基礎、以控制為關鍵,以建設、管理為方法,以改造、教育為手段,綜合性、立體化、系統性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根據當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特點,從轄區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落實防控體系的三項工作原則:先易后難、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通盤考慮全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實現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一個完美的載體,將街道轄內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大綜治格局。

(一)以統一高效為方向,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運行機制。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科學合理的運行模式,是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關鍵。以統一指揮、方便管理為原則,建立了由街維穩及綜治委牽頭,以街道一級有關職能部門為主力,以社區居委會、轄內機構、單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基礎的縱向層級運行架構。在橫向聯動方面,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街道一級聯動,主要是職能部門之間的執法聯動和矛盾糾紛聯調聯動;二是社區一級聯動,圍繞平安和諧,以社區黨支部為龍頭,以社區民警為骨干,以社區治保會為基礎,以出租屋管理員、××公司治保隊員、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群眾為主要參與力量;三是基層治安力量聯動,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整合社會各類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隊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戰斗力。以縱向層級運行架構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動工作模式進行協調整合,構筑一個職責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效率快速、效益明顯的綜合運行機制。

(二)以保障有力為核心,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指揮平臺,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綜治大格局,群眾得實惠,管理出實效,和諧又平安”為建設標準,建立街綜治工作中心,構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平臺。街綜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組織保障功能,表現為建立完善組織機構、工作制度、硬件設施,明確職責任務和部門分工;協調指揮功能,表現為通過制訂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實聯調、聯防、聯勤、聯治、聯創的“五聯”運作機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現為健全學習培訓制度、加強隊伍管理,進行工作績效評估、檢查考核。通過充分發揮綜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強化基層管理,完善基層服務,優化基層資源,夯實基層基礎。

(三)以整合統籌為準則,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精干隊伍。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整合社會力量建立社會治安工作隊伍,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以公安派出所為主力軍,以治保隊員等治安力量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為補充,實行警民結合、專群結合,充分發揮隊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地區治安聯防大隊為載體,將轄區保安員、治保員以及物業小區、工業區、大型企業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聯網基地指揮臺建設,實現了勤務指揮聯動。以義務平安巡邏隊伍為補充,在社區民警統一安排下協助開展社區治安巡邏工作。通過治安力量的整合,達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準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發揮最大作用。

(四)以科技創新為指引,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防范網絡。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市場機制運作,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建立健全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一是建設全街視頻監控系統,現在街面主要路段設置了212個監控點,城中村內街內巷設置了107個監控點和5個監控崗亭。二是發動轄內物業小區、企事業單位自建視頻監控系統,現我街轄內主要小區、企事業單位安裝了1000多個攝像機。三是推進城中村單體出租屋視頻監控小系統建設,由屋主自籌資金安裝,主要對出租屋內部進行實時監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鋪內部技防建設,積極推行“手眼通”、億光安防、門禁系統等家庭、商鋪技防。通過建設四個層面安全防范網絡,動靜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形成一張覆蓋全轄區范圍、解決重點治安問題、排除大部分治安隱患的安全防范網絡。

(五)以立體滲透為手段,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宣傳教育模式。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建立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模式,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營造良好的意識環境。構筑××街法制宣傳教育平臺,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為目標,打造室內法制宣傳教育服務、室外法制宣傳教育服務、網上法制宣傳服務三大宣傳陣地,不斷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拓寬宣傳教育途徑,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增強轄內居民群眾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人為本,立足長遠,進一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一)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緊緊配合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持續發展性的社會系統工程,其全面落實要始終堅持“三個結合”:一是要與上級綜治工作精神相結合,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推進要以省、市、區綜治工作精神為指導,落實上級部門的工作部署。二是要與經濟發展規律相結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從××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和趨勢出發,繼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才能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具有科學性、長效性、穩定性。三是要與社會矛盾發展態勢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將會不斷涌現出新的社會矛盾類型,如何排除矛盾糾紛隱患,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將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自身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二)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促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落實和發展。

篇(10)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8-0179-3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電子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電子化”為特征的“電子化環境”日益凸顯。電子化既是一種技術,也是政府所面臨的一種行政環境。作為一種技術,電子化為基層政府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基礎;而作為一種行政環境,城市基層政府必須主動適應電子化的要求,創新現有的社會管理模式,以更好地服務于社區民眾。電子化環境下的社會管理的本質是要求政府順應社會對政府社會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以公眾需要為主導社會管理體制。即,一方面,城市基層政府要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以提升公共政策的質量與執行效果;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創新公眾參與的方式和方法,尤其要重視電子化環境下的公民參與渠道的建設,并拓展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領域,使政府的決策和管理更加規范、透明,更能符合民意和反映實際。

一、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載體,也是人類走向文明邁向成熟的重要表現形式。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近70%的財富是由縣級及以上城市創造的。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將日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承載基地,據城鄉建設部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發展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城鎮人口總量已經達到6億之多,預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城鎮化率將突破50%大關,開始真正邁入城市化社會。當然,盡管從城鎮人口規模上來看,我國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從城市基層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方面來看,仍亟待提升。目前,近50%的城鎮化比率這一數字與世界發達國家近80%的城鎮化率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這種差距的存在,意味著我國未來巨大的城市發展空間,也意味著城市基層政府正逐步面臨更多、更為復雜且責任更為重大的社會公共事務及其管理。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正發生深刻地變化,具體而言,正呈現以下兩大基本趨勢與特征。

(一)社會管理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社會管理參與主體多元化是指在社會管理決策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決策主體,公眾或其他社會組織也能夠對政府決策起到重要的影響。實踐證明,政府并非萬能,同時,由于市場失靈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因而使得公民社會的興起成為可能,也構成了必要。公民社會作為現代社會的一支新崛起的力量,正影響并改變著公共治理的格局。公民社會是指處于“公”與“私”之間的但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之外的一些社會公共領域,其所指向的是特定的社會公共利益。公民社會已構成整個社會極為重要的一極,它不僅在某些方面可以彌補政府以及市場的不足,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形成對政府將構成有力的監督、制約甚至于限制,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促進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

公民社會的興起,意味著傳統的通過對權力和權威的運用來實現管理目標的“政府管制模式”必然要被以共同治理為基礎、以善治為目標的“新公共治理模式”所取代。由于傳統的政府管制模式過多地強調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主導作用,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某種程度上忽視或損害有關民眾或群體的利益訴求。而新公共治理模式則強調政府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各“利益攸關者”(Stakeholder)之間的利益關系,主張通過相關主體之間的有效互動,來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即政府不再依賴自己的權威親自主導對某一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是將自己的角色從“劃槳者”向“掌舵者”轉變,借助于新的工具、技術和管理方法,從而實現對社會公共治理過程及結果的有效引導與適當控制。

(二)強調“以公眾為中心、以公民為本位”的社會管理

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核心是以“公眾為中心,以公民為本位”,寓管理與服務之中,這是現代民主社會對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必須積極履行其特有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包括實踐公共利益,尊重憲法與法律,追求專業的卓越,展現個人的正直、誠實和廉潔等。

要實現上述目標,政府必須創新觀念,并實現社會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創新。要徹底改變以往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運用更為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通過與民眾進行平等對話與溝通,共同協商解決相關社會問題。與此同時,它要求政府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理和服務。

事實上,城市基層政府社會管理,離不開公眾的有效參與。而政府的核心責任就是要為公眾搭建一個有效的參與社會管理決策的平臺。一方面,通過公眾參與來增強其參與意識與能力;另一方面,參與本身可以使公眾意識到參與社會管理既是公民的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基本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完善參與機制,拓展參與渠道,吸收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借此構建公正、透明、高效的政府。

二、電子化環境對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意義

電子化環境下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不是簡單地將信息與網絡技術應用于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過程中去,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府管理電子化,它是新的管理環境下的政府社會管理變革,這種變革的核心價值觀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公眾利益。正如奧斯本(Osbrone,1992)曾指出,的民主政府是為它們的公眾服務而存在的,為公眾服務而非為官僚服務理應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基本準則。因此,在電子化環境下,政府應改變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取而代之以新的以善治為目標的社會管理,并借助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來改革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溝通方式,并通過及時回應民眾需要,來提升基層政府的合法性基礎。

(一)電子化環境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多方參與提供了技術支持

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必須以社區居民參與為基礎。這是因為,基層社會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極為復雜,在現實中,任何部門,不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都不具有解決各種問題所需要的信息、知識與能力。因此,社會管理過程中的公眾參與,不僅為政府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提供支持,也可增強公眾政策的執行效果。事實上,要使基層政府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能夠服務于公眾,有必要讓那些凡是生活受到某些決策影響的人都參與那些決策的制定過程。

總書記曾指出,執政為民的核心是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換言之,政府要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必須改革現有的以政府為中心的行政觀念,廣開言路,聽取民意。與此同時,政府要為公眾參與提供方便,減少公眾的參與的成本。而電子化環境為基層政府改革社會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政府與公眾之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有效溝通

(二)電子化環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質量與效率

政府行政的質量與效率問題一直是行政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行政學創始人威爾遜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于盡可能地提高行政效率。電子化環境下的政府社會管理模式與傳統社會管理模式的一個最大區別就是中間環節的縮減以及效率的極大提高。在電子化環境下,公眾可以通過上網了解相關信息內容或完成一些審批、交驗等事務,避免了傳統政府機關的暗箱操作和辦事拖沓。

Douglas Holmes(2001)曾指出,電子政務是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的一次變革。信息化發揮了巨大的技術支撐作用,介入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整個過程,為政府改革和創新提供了高效率的手段和動力。政府可以通過“職能創新、結構創新和過程創新”,逐步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對政府業務進行科學的優化重組,從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且,政府通過應用信息技術降低了公民進政府辦事的“門檻”,使原來很多“門難進、事難辦”的現象,在網絡上可以很好地得到解決,體現了電子政務的服務便捷性。電子化環境實現了政府追求公共利益的理性選擇。

(三)電子化環境增強了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公正性與透明性

公眾監督是確保社會管理公正性和透明性的前提,公眾要實現有效監督,須以對社會管理信息的掌控為基礎。傳統的社會管理由于缺少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使得公眾難以獲取關于社會管理的內容、數量以及質量等信息。而且,由于文化、技術等條件的限制,諸多社會管理決策往往在“黑箱”中運行。大多數關于社會管理的政策、法律等,往往只能在小范圍內征詢意見,絕大多數公眾意見難以被吸納到政策制定過程中去,從而導致公眾成為政府政策的被動接受者。

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客觀上需要政府在社會管理過程中做到公正透明。而且,電子化時代的到來,為公眾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管理過程且更為有效地監督政府各種行為奠定了技術基礎。通過電子化設備和互聯網等手段,公眾可以及時地獲取各類社會管理信息,并對政府的各種工作進行及時地監督和質詢。比如,公眾可以通過登錄政府網站了解各類法律、法規和政策,也可以通過電子郵箱、電子舉報箱、電子聽證會等,對政府社會管理表達自己的看法,尤其可以對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的質量、內容等做出評價。

三、電子化環境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對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必須改變以往的低效管理模式,建立起多方參與、公正、高效、透明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

(一)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為適應電子化環境下的政府工作轉型奠定基礎

電子化環境下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要求基層政府公務員能適應電子化環境的現實需要,不僅要推動政府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而且要積極培育電子化公民。

1.要提升基層公務員與民意代表的電子化應用水平

城市基層政府是基層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直接聯系城市社區居民最為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整個行政大廈得以穩固的基礎。任何時候我們的政府都應該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并且能夠以良好的行政理念和態度、專業的行政素養以及合法的行政行為服務于民眾的城市基層公務員隊伍,這是改善政府服務質量、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增強政府回應性的需要。但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基層公務員隊伍“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服務意識與能力不強”的狀況并沒得到根本性的改觀。電子化環境對政府工作的影響是徹底和全面的,對基層公務員以及民意代表的觀念、素質與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實中,基層公務員與民意代表是最為直接的電子化設備的使用者,使他們融入到電子化環境中來,是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關鍵。

2.要培育“電子化公民”

“電子化公民”是指在電子化環境下,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之一的公民(包括個體公民和企業公民)。他們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利用電子網絡與信息技術等手段,將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與建議進行充分表達,并與政府及其他組織形成互動,借此影響社會公共政策的過程與結果。良好的社會管理離不開民眾積極、有效的參與。即對于參與者而言,一方面必須要有參與到社會管理的活動中來的意愿,不論這種參與能否對公共政策的結果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另一方面,需要參與者有能力進行參與,即能夠將其意見和建議予以清晰地表達,并與其他參與主體一道,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動參與機制,借此影響公共政策的過程與結果。在電子化環境下,人們的思維觀念和行為習慣正發生急劇變化,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方式方法也正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換言之,不論是政府還是公民,都必須主動適應電子化環境變遷的需要。而對于公民而言,這種適應主要體現在對電子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使用上,即能夠利用電子化手段,來了解相關的社會公共事務并實現對社會管理過程的有效參與。

(二)完善社區信息網絡,改善城市基層社會的電子化環境

社會管理網絡化是電子化環境下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模式區別于傳統社會管理模式的最顯著的特征。傳統的社會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其工作平臺是一種手工式平臺,而電子化環境下的社會管理模式則是通過網絡平臺來得以實現的。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以電子化為手段、以服務為核心的電子政務建設,正是構建電子化環境的具體體現。

社會管理信息網絡的完善包括社區信息“集成化”與“個性化”兩個方面。社區信息集成化是指政府把各部門的職能通過網絡集成在一起,使公眾能夠享受到政府的“一站式”服務。而社區信息“個性化”則是指通過電子化手段,政府得以向公眾提供個性化的“一對一”服務。比如,有面向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與健康保健,有面向企業的稅務管理與服務等。而且,公眾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來上傳服務申請,也可以對服務內容、過程、方法等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實現了由以往的政府到公眾的單向溝通到政府與公眾的雙向互動溝通,使得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 杜治洲.電子政務與政府管理模式互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謝漫英.美國電子政務的啟示[J].電子商務世界,2002,(9).

上一篇: 稅務征收與管理 下一篇: 科技成果轉化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婷婷久综合久久一本国产AV | 亚洲精品精品在线 | 亚洲色婷婷久久久综合日本 | 亚洲国产制服丝袜清纯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码在线 | 天天爽天天摸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