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價的定量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09 17:3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險評價的定量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險評價的定量方法

篇(1)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識碼:A

一、城市燃氣管網風險評價的重要性

埋地壓力管道涉及企業廠區的工業管道、輸送油氣的長輸管道和城市燃氣管道,它們會給地面設施和人員帶來隱蔽性潛在危險,對工業安全生產和人們生活以及社會穩定威脅極大,由于這類管道的情況復雜,檢測維護和對風險的辨識都非常困難,確保它們的安全運行在當代城市建設和工業安全生產中至關重要。

二、城市管網風險因素分析

隨著全世界已建油氣管道的增多和管道服役齡期的增長,因管道結構失效引起的爆管和火災事故正日益增多。因此,近年來國外對管道的運行狀態、環境因素和事故原因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風險技術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輸油氣管線風險分析的操作規程。但是,引起管道事故的各種因素中,有的因素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腐蝕超壓和第三方破壞等。有的因素是在管道建成時就已經存在了并且一般沒有太大的變化,管材中的可擴展裂紋除外。根據事故浴盆曲線所反映出的規律,這些不變化的因素容易在管道投運初期誘發事故,而可變因素主要在管道投運中后期造成管道事故。隨著管道使用時間的延長,像腐蝕這類發展的因素會導致管道穿孔或者破裂事故的發生。所以,在管道風險評價中腐蝕因素應作為重點因素來分析。現在隨著城市建設活動的頻繁性更容易因第三方破壞造成這些輸送易燃易爆有毒介質的壓力管道發生泄漏和爆炸等事故,但第三方破壞和超壓這兩種因素誘發的管道事故具有很強的隨機性,這兩種因素的模型需要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調查方可確定。國外通過管理機構組織采集油氣管道的運行歷史參數和事故發生率等基礎數據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一些隨機事故因素建立概率模型。

三、風險評價技術的經濟性

風險評價是針對具體危險源發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性質等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價。它主要研究風險問題中的個性問題。風險評價技術開始于20世紀三十年代的保險業,最早應用于金融保險投資等領域,是經濟學的一項決策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進行了工程應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開展得較晚,開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盡管國內外已研究開發出了幾十種風險評價方法和商業化的風險評價軟件包,但由于風險評價涉及的學科知識比較廣泛,另外風險評價指標及其權值的選擇與生產技術水平、安全管理水平、生產者和管理者的素質以及社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每種評價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和限度。

根據評價結果的量化程度可把風險評價方法分為三大類,即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半定量風險分析方法和定量風險分析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風險評價的主要作用是找出管道系統存在哪些事故危險誘發管道事故的各種因素、所處狀態以及這些因素在何種條件下會導致管道失效事故的發生和對系統產生的影響程度,從而最終確定控制管道事故的措施。它是基于決策科學和貝葉斯統計理論的決策分析方法。其特點是不必建立精確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不必采用復雜的強度理論和現代分析手段,不必具有完備充分的數據庫系統。傳統的定性風險評價方法有:安全檢查表法、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危險可操作性研究、失效模式后果與嚴重度分析法等方法。此類方法的優點是簡單、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且評價過程和結果直觀,可以清楚地表達出管道的當前情況。其使用局限是評價結果不能量化。

2、定量方法。它是將產生管道事故的各類因素處理成隨機變量或隨機過程,通過對單個事件概率的計算得出油氣管道的最終事故發生概率,然后再結合量化后事故后果計算出管道的風險值。它主要是對定性分析中已識別出的風險水平較高的故障類型進行詳細的定量評價。需要利用概率結構學有限元方法、斷裂力學可靠性技術與各種強度理論來對在役管線的剩余壽命和剩余強度進行定量分析。在評價的過程中有充足的理論依據,結果準確可靠。它在大量的設計資料、施工和竣工資料、運行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完善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并掌握裂紋缺陷的擴展規律和管材的腐蝕速率,由此運用確定性的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來建立評估的數學模型,然后進行分析求解。

3、半定量方法。半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介于定量風險評價方法與定性風險評價方法之間。是以風險的數量指標為基礎,對管道事故損失后果和事故發生概率按權重值各自分配一個指標,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將兩個對應事故概率和后果嚴重程度的指標進行組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風險指標。半定量方法允許使用一種統一而有條理的處理方法把風險劃分成等級。其所需原始數據較少,評價成本較低。

四、評分法簡介

該方法通過對引起管線失效的各因素進行評分,結合管線失效后果形成一個相對風險指標來表示風險程度。按照W.Kent Muhlbauer的分類方法造成管線失效和事故的原因有四大類,即第三方破壞、腐蝕、設計和誤操作。其中每一項的最高分為100分,四項的指數和在0~400分之間。

1、評分法的基本假設

(1)獨立性假設。影響風險的各因素是獨立的,即總風險是各獨立因素的總和。

(2)最壞狀況假設。評估風險時要考慮到最壞的狀況,如一段管道總長是100km,其中有80km的埋深是1.2m,另20km埋深為0.8m,則整個管段應按0.8m考慮。

(3)相對性假設。評估的分數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一條管道所評估的風險數與另數條管道所評估的風險數相比其分數越高,這就表明其安全性要高于其他幾條管道。

(4)主觀性。評分的方法及分數的界定雖然參考了國內外有關資料但最終還是人為制定的,因而難免有主觀性。

(5)分數限定。在各項目中所限定的分數最高值反映了該項目在風險評估中所占位置的重要性。

2、主要步驟及注意問題

(1)明確風險評價的任務。

(2)辨識造成管道事故的危險源。辨識危險源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危險源的數量、種類、性質和級別以便采取各種控制對策和措施,使危險源得到有效控制。

篇(2)

一、引言

隨著現代工業、農業高速發展,各種化學物質如農藥、工業污染物等不斷進入生態環境中,化學污染日益加重,成為生態風險重要源頭。為減少化學污染物的危害,對化學污染進行生態風險評價并采取相應風險控制措施十分重要。

生態風險評價的定義是評估一種或多種壓力下有害生態效應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可能性的過程。現階段研究得較多的是對化學污染壓力的風險評價。我國化學污染物生態風險評價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方法標準,針對評價各重點環節的實用方法進行全面闡述的文獻較少見報,而這卻是風險評價者在實際操作中所關心的內容。本文對化學污染物生態風險評價的方法進行了應用性的探討,重點針對風險評價四部分核心內容——危害識別、暴露表征、生態效應表征和風險表征進行綜述。

二、生態風險評價的程序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主要包括三個內容——風險源識別、受體分析和評價終點確定。通過對調查、監測和收集得到的有效信息進行分析,確定造成風險的主要暴露源,并確定可能因此受到危害的對象——生物受體。評價終點是反映受體遭受污染物損害的指標體系,表征了生態系統的可測度特性,是風險管理目標的具體化和量化。

2.暴露表征

2.1暴露過程分析

研究暴露過程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與受體的特征。污染物對受體的暴露途徑一般包括接觸與攝入。接觸是定量的,與受體接觸壓力的行為相關。攝入是受體對所接觸污染物的有效吸收,與食物鏈、生物吸收因子、生物有效性、環境因子等因素相關。暴露時間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類時間段,污染物生態風險評價通常將暴露時段上的平均強度作為暴露強度。

2.2暴露量估算

暴露量一般通過公式或模型來估算。以無脊椎動物和植物為食的野生動物,可通過暴露公式來計算暴露量。對于水生生物而言,疏水模型是研究有機物富集的經典模型,但由于過于簡化,與在實際環境中有較大差異,目前多用于水生生態營養級較低、定量要求不高的水生生物,如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等[4,5]。對處于較高營養級的魚類,根據其生理過程的研究成果,Nichols等[5]利用魚體生理富集動力學模型定量分析了魚體有機物富集的過程,研究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評估化學污染影響時,全面顧及整個食物網而不減少受體,有利于得到更準確的暴露量評估。Sharpe等[6]制定了估算食物網生物富集的框架,表征了水生物種、陸生物種以及鳥類的污染源及其轉化過程。

3.生態效應表征

3.1劑量-效應關系研究

生態毒理學研究是生態效應表征的基礎,主要通過實驗室研究的生態毒性數據來建立劑量-反應關系。目前美國EPA建立了比較詳盡的毒性數據庫ECOTOX,主要是針對水生和陸生動物和植物的單物種試驗,在美國的生態風險評價中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國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的毒性數據庫,毒性數據的獲取也多參照ECOTOX數據庫。

3.2 生態效應外推研究

由于現實條件的限制,劑量-反應關系往往不是通過試驗直接得到的,而是應用外推的手段,來拓展實驗室毒性數據的適用范圍,解決某些數據無法獲取的問題,從而建立劑量-反應關系。通常外推包括物種間的外推,評價終點間的外推以及不同場所與條件的外推。許多外推方法受數據庫的限制,若缺少充分經驗或對作用機理不了解,外推的不確定性很大[1]。

4.風險表征

4.1 定性方法

風險表征包括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評價所需的信息量少,評價結論包含的信息量也少,一般只有在低層次評價或者數據有限,評價無定量要求的場合中使用。Long等[7]對海洋和河口沉積物中化學污染物的生態風險閾值進行了研究,用風險評價的低值ERL(effects rang-low,生物效應幾率50%)及中間值ERL-ERM分別表示有生態風險或偶爾存在生態風險,來評估沉積物中有機污染物濃度可能對生物產生的生態效應。

4.2定量方法

定量評價方法在生態風險評價中較為常用,主要包括風險商法、指數法和概率風險評價法,目前應用最多的是風險商法。風險商法是用環境暴露濃度與相應效應表征中的毒性數據相比,得到風險商值。用于表征生態效應的毒性數據亦稱為毒性終點值,通常選用半致死濃度值、半數效應濃度值、無可觀察效應濃度值等。指數法主要有單因子指數法和潛在生態危害指數法。以潛在生態危害指數法使用最為廣泛,它是1980年瑞典科學家Hakanson提出的針對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生態風險評價方法[8]。概率風險評價法是將環境暴露濃度和毒性數據的點估計用其分布的概率來表示,以計算風險存在的可能性。由于毒性數據是用概率表示,概率風險評價考慮到了不同物種受體間的差異,已被用來估計種群或群落暴露于潛在危害物時對這些物質的不良反應[9]。概率風險評價一般用圖形來表征,常見的有概率密度曲線、聯合概率曲線、累積分布曲線等。

三、展望

化學污染物生態風險評價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也即將在國內外更加廣泛地使用。展望未來,主要有以下四個發展趨勢:

篇(3)

油氣長輸管道在運營過程中會發生因第三方破壞、腐蝕、超壓等原因所造成的管道破裂或泄漏事故。一旦發生管道泄漏和破裂事故,不僅會破壞環境,還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及經濟損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有效地防止油氣管道災難性事故的發生,風險評價方法被引入到油氣管道工程風險管理中。

一、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

風險是指從事某項活動時,在一定時間內所造成的危害。這種危害一方面與事件發生的頻率有關,另一方面取決于事件發生后所造成的后果,故通常將風險R定義為事件發生概率P與事件后果C的乘積[1]。即:

R=P×C

油氣管道風險評價是一種新型的風險管理技術,它是將油氣管道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與專家經驗相結合,借助相關學科對油氣管道風險進行分析與評價, 進而減小油氣管道的運營風險[2]。

二、油氣管道風險評價方法的演進

目前,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類:定性風險評價、半定量風險分析和定量風險分析。

定性風險評價的主要功能是找出油氣管道系統存在哪些危險,誘發油氣管道事故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對系統產生的影響程度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會導致油氣管道失效,最終確定控制油氣管道事故的措施 [3]。

半定量分析是以風險的數量指標為基礎,對油氣管道事故損失后果和事故發生概率按權重值各自分配一個指標,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將兩個對應事故概率和后果嚴重程度的指標進行組合,從而形成一個相對風險指標。最具代表性的是指數法。

定量評價法是基于失效概率和失效結果的直接評價,是一種定量絕對事故頻率的數學和統計學方法。預先給事故的發生概率和事故的損失后果都約定一個具有明確物理意義的單位,這樣得出的評價結果是最準確的。定量評價法是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高級階段。

三、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常用方法

1.故障樹分析方法(FTA)

FTA是1962 年由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A. B.米倫斯首先提出的,是一種非常主要的安全風險分析方法。FTA 作為一種邏輯演繹分析工具,用于分析所有事故的現象、原因和結果事件及它們的組合,從而找到避免事故的措施。

2.失效模式、影響和評價分析(FMEA)

FMEA 是一種能對元件或系統進行風險評估的方法,它以預先準備好的數據、表格、計算機數據庫為基礎,基于失效概率,給出可能的失效模式和失效結果。FMEA 的優點是不需要特別的軟件支持,能處理有效信息,并能用成熟的風險模型為工程技術人員提供確定性的指導。

3.指數法(Index Method)

1996年修訂出版的《管道風險管理手冊》完整地提出了管道風險指數評分法。該方法對影響風險的各因素作了獨立性假定,并考慮到最壞狀況,其得分值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認為管道事故的原因有第三方破壞、腐蝕、設計、操作四個方面,每個方面的評分均為 0~100 分[4]。

4.概率風險分析(PRA)

PRA 是一種能識別和描述事件組合的分析方法,即:如果事件發生,可以描述將導致的嚴重事故或任何其它無法預料的事件;評估每一種事件組合發生的頻率;評估結果(如安全,經濟和環境方面)等。PRA用物理模式來描述事故的進程和危險材料在環境中的傳播,用邏輯模式來描述導致嚴重事故的復雜事件,這兩種模型是用概率方式提供事故危險特征的。

5.結構可靠性和風險評估(SRRA)SRRA是一種基于PSM中的失效數據、專家意見、分析模型、構件初始狀態假設、載荷條件、結構老化、構件壽命和控制順序的評估構件失效概率的方法,它也可用于決策分析以確定是否需要修理、維修或繼續觀察。

此外,油氣管道風險評價常用的方法還有:海恩里希風險分析(HRA)、概率結構力學(PSM)等。

四、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建議

1.構建人因因素可靠性分析

隨著制造業的發展,設備的可靠程度已大大提高,故人的行為對系統安全性的影響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油氣長輸管道的潛在風險中,人的行為貫穿油氣管道風險評價的整個過程,對評價結果有很大的影響。

2.建立合理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油氣長輸管道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在做到科學合理的同時,又要兼顧針對性、完備性、相關性、獨立性,并且能從總體上反映實際風險狀況的指標體系,以便更好地指導油氣管道風險研究。

3.選取合適的評價方法和模型

油氣長輸管道在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方面有自身固有的特點,如結構復雜、建設周期長等,在選擇風險評價方法時一定要考慮被評對象的特點及可獲得的資料,根據油氣長輸管道的實際狀況來確定評價模型。

4.構建合理的數據篩選制度

篇(4)

一、引言

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系統的基礎組成部分,要使控制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企業必須清楚所面臨的風險,并對整個企業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然后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采取相應的控制活動。目前,在我國的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過程中,除了銀行等風險較大的金融行業對風險評估比較重視外,大部分企業對風險評估的作用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對風險評估的重視度不夠。然而,大多數公司舞弊案件的發生,究其根本都是對內部控制重視不強,對于風險評估方面更加松懈,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汽車制造公司是我國制造業的領頭羊,而上市公司代表我國先進企業的發展方向,對我國的產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上述情況,本文選取汽車制造上市公司來具體說明內部控制風險體系的構建和評價,希望能對完善汽車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改進內部控制風險評估標準提供借鑒,從而實現汽車制造企業健康、穩定、良性發展。然而,由于內部控制各指標評估資源的模糊性、未知性和不確定性,需要一種有效的評估方法對其進行綜合處理。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基于神經網絡的方法等,但這些方法不能同時解決上述問題,證據推理作為一種不確定推理方法, 近年來有了很大發展, 國外出現了大量文獻。證據理論能夠很好地表示“不確定性”、“無知”等重要概念, 并具有無需先驗概率、推理形式簡單等特點, 被廣泛應用于不確定性證據處理中, 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基于D-S證據理論將評估資源的模糊性進行了有效的處理,以期解決這一問題。

二、基于證據理論的汽車制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評價模型

(二)汽車制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評價模型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上市公司構建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的要求,結合COSO報告的精髓,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公司的風險評估操作規范和程序,構建了風險評估操作程序體系如(圖2)所示。結合上述操作體系,綜合考慮汽車生產上市公司的基本狀況以及影響內部控制風險評價的要素,構建汽車生產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包括總資產增長率、銷售凈利率、資產負債率等11個定量指標和其他21個定性指標。對于“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子指標的選取,主要是根據財務指標所反映的企業四大能力,同時考慮到數據披露的全面性和篇幅的限制,分別選取了一個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從披露的數據上反映此項能力,即增長能力(總資產增長率)、盈利能力(銷售凈利率)、償債能力(資產負債率)和資產運營能力(總資產周轉率),進而反映企業的財務和運營風險承受能力,另外,選取企業價值、企業信用等級和汽車銷量排名來從市場價值上來反映企業的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對于“業務層面風險承受能力”子指標的選取則是根據汽車生產企業的行業狀況決定的。其中,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100%;銷售凈利率=凈利/銷售收入×100%;資產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資產總額×100%;固定資產比率=固定資產/資產總額×100%;存貨周轉率=主營業務成本/平均存貨×100%;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三)基于證據理論的汽車制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評價模型建立本文采用證據組合觀點,用專家評價定性指標,將定性的專家意見與定量指標進行科學的融合。但專家的評判意見也是帶有主觀性的,也會存在偏差,并且有時會出現含糊或不確定的認知狀況。所以在這類定性評價中,由于信息本身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運用信息進行判斷的專家的不確定性,使得評價結果的最終確認和可信性方面受到挑戰。而基于證據組合的信息融合方法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基本步驟如下:

首先,確定需要處理的對象,建立多層次多屬性結構模型(如表1)。本文所建模型是一個三級指標體系即多層次結構模型;體系中涉及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多個屬性即混合多屬性結構模型。為了實現最后指標的綜合處理,必須把所有的指標形式統一,具體來講有兩種方法:一是將所有定性指標均轉化為定量指標,即定性指標定量化;二是將所有的定量指標均轉化為定性指標,即定量指標定性化。而前者比較適合多個評價方案的比選排序,后者比較適合單個方案的評價。況且證據理論適用于評價定性指標,解決其中存在的不確定和不完全信息,因此,應該對定量指標定性化。

第二,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評估指標體系通常是多層次的。為便于說明,先假設評估指標體系為單層次,此時,評估指標體系可表達為指標集,記為U={Uj|j=1,2,…,t},記評語集D={?茲(p)|p=1,2,…,t},D即為辨別框,本文中可令D={優(?茲(1)),良(?茲(2)),中(?茲(3))},較差(?茲(4)),很差(?茲(5))。

第三,定量指標的定性化。在評價指標體系中,設同層指標中X1,X2,…,XL為定性指標,指標Y1,Y2,…,YR為定量指標,它們的權重分別為w1,w2,…,wL和v1,v2,…,vR。對于定量指標,其數值與方案的評語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聯系,雖然對某個特定的數據來說,其與評語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但評語與指標數值范圍總存在一個粗略、相對較易識別的對應關系。對于定量指標,先確定所需評價指標的最大臨界值Yjmax和最小臨界值Yjmin,在其中插入等距離的三個點Yj1、Yj2、Yj3,(Yj1>Yj2>Yj3),再區分效益型和成本型指標,分別用(4)和(5)式進行處理。

i=2,3,4;d=(Yjmax-Yjmix);其中Yj0=Yjmax;Yj5=Yjmix。Dji反映了某一指標Yj經過定性化后屬于等級Di的隸屬度。此時,定量指標經過上述轉化已經變成定性指標,并被賦予了不同等級的標度值。結合原有的定性指標X1,X2,…,XL,形成了新的定性指標體系。

第五,基于證據理論的計算方法。為了完成綜合評估任務,還必須獲得指標Xi(定性指標)關于評語子集?茲(p)的隸屬函數(記為?滋?茲(p)(xj))該指標值是一個評語集,體現了評估資源中的模糊性。此時是由專家、評委直接給出U關于該指標的評估結果,表達為D={?茲(p)|p=1,2,…,t}上的一個mass函數。借助以上評估資源,可以采用D-S 證據理論實現對U的模糊綜合評估,過程如下:

Step2:基于D-S合成規則(參見式3),組合成與指標集U={Uj|j=1,2,…,t}有關的t個mass函數,記組合的結果為M*,則有M*({?茲(1)},{?茲(2)},…,{?茲(p)},D)=M1?茌M2?茌…?茌Ms…(8)。式(8)的意義在于:通過t個函數的正交和,綜合處理評估資源中的模糊性和未知性。

三、案例分析

(一)評估體系建立為了進一步說明方法的應用以及評價效果,有針對性的對BJ汽車有限公司進行了實地調研,下面僅以BJ汽車有限公司為例進行說明。依據上述方法,對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進行綜合評價。首先,建立指標體系如(表1),設評語集D={?茲(1),?茲(2),?茲(3),?茲(4),?茲(5)}={優,良,中,較差,很差}。其次,確定指標體系中定量指標值如(表2)所示,各項指標值是通過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網和中國汽車網以及各上市公司披露的2009年年報來獲取的。

(二)定量指標定性化 依據公式(3)和(4)對定量指標定性化。由于各指標的轉化方法相同,下面僅以“總資產增長率”指標來說明。由于所選取的示例指標是效益型指標,因此采用公式(3)進行轉化。首先確定所有汽車生產上市公司總資產增長率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為該指標的最優臨界值和最差臨界值,分別為0.2719和-0.4067,結合BJ汽車有限公司該指標值,共同代入公式,計算得到BJ汽車有限公司在該指標上的隸屬度分配。H(U311)={H1,H2,H3,H4,H5}={0,0.7468,0.2532,0,0}。同理,可以得到其他定量指標經過轉化后的定性指標隸屬度分配值。

(三)權重確定 由層次分析法求得一級指標權重和二級指標權重,收集專家評估資源并針對各三級指標確定專家權重集。為了方便說明,現以“風險與收益的權衡”即U4的評估為例進行說明其中,一級指標權重為w={w1,w2,w3,w4,w5}={0.3,0.2,0.2,0.2,0.1},二級指標中第四項指標權重為w4={w41,w42}={0.6,0.4}。

Step4*:根據式(9),可由M1*得到U1關于各個“評語命題”的信任區間。例如,該企業在U1方面的評語為“優”的信任區間為(0.2118,0.5858),“良”的信任區間為(0.2729,0.6469)。根據式(10),可由M1*得到U1在模糊評語集{優,良,中,較差,很差}上的概率分布(0.3383,0.4359,0.1863,0.0395,0),顯然,企業在評語方面為“良”以最大概率成立。這與實際情況相符。本文為針對“內部控制風險評估”U的綜合評價,應仿照上述步驟獲得其他二級指標的評估資源,從Step2*開始繼續以上步驟,此處不再贅述。

四、結論

本文汽車制造業的特點,建立了汽車制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評價模型,對內部控制風險評估體系進行了綜合評價,從以上評價過程來看,該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將評估資源的不完備性和模糊性予以分散化,使評價結果更加可靠,還能在評價過程中得到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評價結果,從而為評估對象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了參考依據,希望能使企業的發展有所收益。

*本文系安徽省會計學會2009年重點項目(項目編號:KT2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丁勇、梁昌勇、蔣翠清:《基于證據理論的企業知識鏈績效評價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2]鞠彥兵、馮允成、姚李剛:《基于證據理論的軟件開發風險評估方法》,《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3年第3期。

[3]辛金國、賴麗娜、鄭明娜:《浙江省家族企業內部控制模糊綜合評價探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篇(5)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32

0 引言

中小企業是中國數量最多、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推動創新、吸納就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與大企業不同,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上經常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加上中小企業特有的風險特征,使得商業銀行在處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時存有較大的運營風險。因此,建立起一套適用于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評價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信用風險評級方法主要有以5C為代表的專家評判法、統計模型法、神經網絡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主要把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的指標界定為財務類與非財務類因素,然而由于非財務類因素受人的主觀影響較大,又很難確定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之間的比例關系,所以會導致評判的結論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為了更加準確地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評價,找到一種能夠同時處理多因素、主觀性以及模糊性的評價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據此,本文運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全面分析評價,構建了結合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并且利用AHP法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實現了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的有效結合。

1 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按照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綜合考慮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個因素,構建了由目標層、準則層以及指標層組成的遞階層次結構的指標體系。與以往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不同,本指標體系將主觀與客觀、定性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因此能夠更加客觀有效地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狀況。具體的指標體系如下表1所示。

2 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模糊綜合評價

模糊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轉化為定量評價,動態與靜態分析相結合能較好地解決難以量化的、模糊的問題,能夠綜合有效地分析企業信用風險問題。

2.1 確定評價因素集

根據表1中的評價體系,信用風險的評價因素集共有三層:目標層U為評估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準則層A={行業狀況A1、市場競爭A2、管理水平A3、財務狀況A4、履約狀況A5,創新水平A6}共六個因素,指標層a={a11,a12,…,a64}等共23個因素。

2.2 確定評語集

評語集是由評價因素可能出現的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本文確定評語集為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別代表信用風險很低、信用風險較低、信用風險一般、信用風險較高、信用風險很高。

2.3 AHP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指標的權重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在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等層次的基礎上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權重分析方法。

2.3.1 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

根據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比例標度法,邀請專家組比較兩兩因素間的重要程度,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

2.3.2 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

根據構造的判斷矩陣,采用方根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權重。首先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的幾何平均數:wi=∏nj=1aij1/n(i為行號,i=1,2,…,n);然后對向量wi=\[w1,w2,…,wn\]T進行歸一化處理,令Wi=wi/∑ni=1wi,則向量Wi=\[W1,W2,…,Wn\]T即為指標權重。

2.3.3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來判斷該矩陣的可信程度。一致性比率CR的計算公式為:CR=CI/RI;其中CI為一致性檢驗指標,可通過CI=(λmax-n)/(n-1)

計算;RI是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是在大量實驗基礎上確定的,數值查文獻可得;λmax是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計算公式為λmax=1n∑ni=1Awiwi。

檢驗標準如下:若CR≤0.1,則判斷所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能夠接受;如果CR>0.1,說明所檢驗的評判矩陣需要調整,待調整到能夠接受為止。

2.4 確定隸屬度

因為多層次評價體系中各個目標之間缺乏統一的度量標準,難以對指標進行比較,所以在綜合評價之前,首先確定體系中各個指標的評價值,即計算隸屬度函數值。在確定各指標的隸屬度時,應該區別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

2.4.1 定性指標的隸屬度

定性指標難以定量表示,通常采用模糊統計法確定其隸屬函數關系,即讓參與評價的專家按照規定的評語集確定各評價指標所屬的等級,統計指標屬于各評語等級的頻數mi,專家人數為n,則其隸屬度向量raij=mij/n,raij表示評價指標ai隸屬于評語等級j的隸屬度。

2.4.2 定量指標的隸屬度

假設評價因素集中每個因素對于其信用風險評價的隸屬度函數都是按照一定的線性關系變化的,那么如果因素的指標值和其信用有嚴格的正相關關系,就可以得出第i級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計算方法:r(x)=(x-xi)/(xi+1-xi),xi

2.5 計算多級模糊綜合評價向量

模糊綜合評價向量是由各指標的權重向量與隸屬度向量構成的模糊評價矩陣組成的模糊合成運算。準則層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用各指標層因素對應指標的權重與其模糊評價矩陣的乘積表示,即FAi=WAi?RAi(i=1,2,…,6),目標層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FU=WU?RU。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等級。

3 應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算例分析

本文選取南京市中小企業A公司為算例進行信用風險綜合評估分析。

(1)首先向專家發放調查問卷,要求專家根據各層次指標間的重要度進行兩兩比較賦值,構造判斷矩陣,利用AHP法計算的各指標如下:

WU=(A1,A2,A3,A4,A5,A6)=(0.066,0.193,0.101,0.231,0.379,0.077)

WA1=(a11,a12,a13,a14)=(0.172,0.135,0.270,0.422)

WA2=(a21,a22,a23)=(0.571,0.286,0.143)

WA3=(a31,a32,a33,a34)=(0.246,0.192,0.426,0.136)

WA4=(a41,a42,a43,a44)=(0.167,0.262,0.118,0.453)

WA5=(a51,a52,a53,a54)=(0.413,0.292,0.187,0.108)

WA6=(a61,a62,a63,a64)=(0.192,0.384,0.301,0.123)

(2)采用專家評分法,讓各位專家依據評語表對該企業的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級,其中定量指標隸屬度的計算方法與上文一致,結合企業的經營數據以及行業的平均值計算。得出各指標的隸屬度向量構成模糊評價矩陣R,從而確定各指標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如行業狀況A1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為:

所以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的模糊綜合評價向量為:

FU=WU?RU=(0.0127,0.3496,0.5398,0.1447,0.0009),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以及評語表,可知V3的綜合評定值0.5398高于其它等級,所以判定該企業的信用等級處于V3水平,信用風險一般,針對該企業進行授信的整體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估把控的。

4 結論

由于中小企業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等特性,很難用以往傳統的評價方法對其信用風險進行評估,所以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充分發揮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分析定性和定量指標時的優越性,建立起一套多層次、完整、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模型,最后結合算例分析也說明了該方法的實用性。但是由于中小企業關系復雜、種類繁多,使其評價指標之間可能存有關聯性,這一點在本文中未深入探討,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會繼續研究,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鄒琳.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2]張益.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J].商,2015,(45):180-181.

[3]Altman E I. Credit risk measurement:Developm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1):1721-1742.

[4]申菲,劉碧玉,顏愛民等.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度量模型與實證研究[J].金融經濟,2015,(02):128-130.

[5]李強.中小企業信用風險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2.

篇(6)

1科技評估

1.1科技評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

1.2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或其他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依據。在市場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風險識別

篇(7)

1 科技評估

1.1 科技評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發展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分析。

1.2 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 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內容。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問題,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 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 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存在于企業自身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無論是潛在的,還是實際存在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企業內部的,還是與企業相關聯的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風險識別階段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在風險投資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聯系的風險,是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而分散的,因此又稱作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重要的系統風險有政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非系統風險也被稱作可分散風險,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如企業的管理水平、研究與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市場營銷風險以及法律訴訟等,其可以通過多角化投資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風險。重要的非系統風險有決策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完工風險和市場風險。作為風險投資者,其關心的往往只是項目的系統風險,因非系統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而得到分散。

2.2 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以確定其損害程度的過程。風險衡量的方法分為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和定量風險評價方法兩大類,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又可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傳統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有觀察法、資產負債表透視法和事件推測法等。現代的主觀風險評價方法致力于將傳統主觀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并且設法將傳統上的主觀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轉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將主觀分析擴展到能夠同時完成綜合評價風險因素與測量風險臨界值的雙重任務。現代客觀風險評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風險企業風險的方法,“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風險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后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風險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圖法、決策樹法等。

2.3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實施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實施風險控制的步驟是風險預測——風險決策——實施決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評價。風險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風險規避、風險預防、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補償、風險抑制等。

3 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科技評估與風險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專業化判斷活動,在介入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后,其任務便是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衡量,其結果作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決策和制定風險控制實施方案的依據。可見,在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科技評估實質是風險的識別和衡量的過程,而風險管理還包括了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這樣科技評估就可以作為風險管理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關系如附圖所示:

3.1 科技評估是提高風險投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評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有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在評估設計、評估信息采集、綜合分析、評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同時,由于科技評估機構長期致力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評估,對于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詢機構無法比擬的。而我國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有關風險投資事業的行政法規,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對風險管理人才培訓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將科技評估運用到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將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評估方法是衡量風險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是科技評估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這與現代風險評價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獨到之處,科技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它是在對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設計一套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一個評估指標都制定具體的標準和統一的計算方法,使其能對金額、人數等可計量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對社會影響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評估的描述。這與上面介紹的“z記分”方法僅依靠可計量的數據作為評價基礎相比較更為有效。采取科技評估方法衡量投資風險也更為準確、可信。

3.3 科技評估是推動風險投資管理創新的動力

引入評估機制,使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選擇與投資決策相分離,使得風險投資管理更為透明化,也遏止了內部人員的“暗箱操作”等種種不良現象。通過獨立的、專業化的評估中介組織的運作,將能使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層能更客觀地認識到投資風險,從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資決策,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資成功率。

3.4 科技評估參與風險投資管理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科技評估工作現階段主要是為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國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門服務,而且大部分科技評估機構是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有關單位,如軟科學研究機構、科技咨詢機構、科技情報機構等部門產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單位評估科技管理部門的科技項目、科技計劃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門的影響。因而,評估水平難以提高。因此,科技評估機構作為一種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各類資產評估機構一樣,應逐步社會化和多元化,如參與到風險投資管理的咨詢工作中,只有社會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進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提高評估水平,促進科技評估事業的發展。

3.5 科技評估促進風險投資實現動態管理

風險投資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風險,實施某項投資決策前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各種存在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投資后,還應深入到所投資的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對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狀況,市場競爭狀況,企業的發展趨勢與步驟等,經常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分析與判斷,發現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它的發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風險投資退出后,還要對風險投資的效果進行測評,總結經驗與教訓,作為今后投資決策的參考。可見,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管理目標需要實施一系列的評估,科技評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評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促進風險管理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 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編.科技評估規范,科技評估概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篇(8)

1.商業銀行外部信用評級原理及發展

信用評級,也稱資信評級,是由專業的獨立機構或部門,根據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采用一整套科學的綜合分析和評價方法,通過收集定性、定量的信息對影響經濟主體或金融工具的風險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從而對這些經濟主體或者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間內按市場付債務的能力和意愿進行評價,達到為投資者服務目的的一種管理活動。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分為內部信用評級和外部信用評級。內部評級指的是由銀行內部專業的信貸評估人員,運用一定的評級方法,對借款人或債項進行的對方履行合同約定及還款能力和意愿的綜合評定,其主要用途是在于自身的風險管理。外部信用評級,就是外部人根據其披露的公開信息以及提供的部分內部信息,在全面分析銀行面臨的各種風險的基礎上,運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對其信用質量作出綜合評估,將各個商業銀行劃分為相應的等級,并用簡單的字母表示出來,向社會公眾公開評級結果,用來揭示各金融資產的風險水平。

我國商業銀行評級的起步相對較晚,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相對單一的金融結構。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我國第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的設立,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但那時銀行發展主要依賴于居民存款,市場化的資金來源相對較少。在這種背景下,由于銀行沒有在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需要,相應也就沒有了銀行信用評級存在的基礎。隨著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于2004年,工商銀行于2005年整體改制為股份制后,以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城市商業銀行為輔的我國商業銀行群體初步形成。資本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對銀行評級的需求,我國銀行評級業隨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2.我國現有信用評級方法與思路

在我國, 2003年4月銀監會分立之前,沒有專門的銀行監督機構,也沒有一個可供市場參考的銀行信用評級體系和標準。2006年銀監會推出了《商業銀行監管評級內部指引(試行)》。同年一些社會評級機構也開始每年對國內部分股份制銀行進行主動評級。我國商業銀行的外部信用評級事業才逐步得到了發展。目前,在我國對商業銀行進行外部評級的機構主要有銀監會、中誠信和大公國際三家。各評級機構的評級方法與思路雖不完全相同,但大體一致,都包含定性和定量兩方面評價指標。

評價方法體系可作如下表比較:

所以,對我國目前的商業銀行外部評級項目可作如下概括:

2.1基本財務面評價

三家評級機構對此都有涉及,其中銀監會對基本財務面又細分為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流動性狀況三部分來分別評價,大公國際和中誠信是合并為一個方面來評價的。具體在評價時,三家評級機構又各有側重:

在評價資產質量時,銀監會采用的定量指標主要包括不良貸款率/不良資產率、正常貸款遷徙率、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可疑類貸款遷徙率、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定性指標包括不良貸款和其他不良資產的變動趨勢及其對銀行整體資產安全狀況的影響、貸款行業集中度以及對銀行資產安全狀況的影響、信貸風險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貸款以外其他資產風險管理狀況。中誠信則采用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占股東資本和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百分比、關注類貸款占不良貸款百分比來衡量。

在評價盈利能力時,銀監會采用的定量指標包括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成本收入比率、風險資產利潤率,定性指標包括銀行的成本費用和收入狀況以及盈利水平和趨勢、銀行盈利的質量,以及銀行盈利對業務發展與資產損失準備提取的影響、財務預決算體系,財務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資金來源的構成、變化趨勢和穩定性。而中誠信采用的是撥備前利潤平均風險資產回報率、凈利差、凈風險資產回報率等定量指標,大公國際主要使用了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貸款凈利息收益率、費用收入比、盈利穩定性等指標。

在評價流動性狀況時,銀監會采用的定量指標包括流動性比例、核心負債依存度、流動性缺口率、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人民幣、外幣合并)存貸款比例,定性指標包括資金來源的構成、變化趨勢和穩定性,資產負債管理政策和資金的調配情況、流動性的管理情況、銀行以主動負債形式滿足流動性需求的能力、管理層有效識別、監測和調控銀行頭寸的能力。中誠信采用的指標有市場資金依賴度、貸存比。大公國際采用的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性比例、本外幣存貸款比例。

2.2資本充足性分析

銀監會采用的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定性指標包括銀行資本構成和質量、銀行整體財務狀況及其對資本的影響、資產質量及其對資本的影響、銀行進入資本市場或通過其他渠道增加資本的能力、銀行對資本的管理情況。大公國際除上述定量指標外,還設計了所有者權益 /總資產的定量指標和資本補充機制的可持續性的定性指標。中誠信采用指標與此類似。

2.3公司治理與管理評價

三家評級機構均采用了定性指標來進行評價:銀監會采用的指標有:公司治理的基本結構、公司治理的決策機制、公司治理的執行機制、公司治理的監督機制、公司治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內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與反饋、監督評價與糾正。中誠信采用的指標包括所有權結構、關聯交易風險、管理策略及管理質量、財務報告的透明度。大公國際采用的指標包括所有權和組織結構、主要人員風險(主要是指董事長或行長經營風格、道德品質、個人學識等因素對銀行經營帶來的影響)、內部與關聯方風險、信息披露質量、風險偏好等。

2.險管理評價

對風險管理的評價銀監會主要側重于市場風險的評價,其采用的定量指標包括利率風險敏感度、累計外匯敞口頭寸比例,定性指標則有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監控、市場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程序、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中誠信對風險管理的評價則包含了多項風險,包括信用風險 、流動性風險 、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管理層的風險意識六個方面。類似的,大公國際也在信用評級方法框架中對風險作了詳細地闡述,他認為銀行面臨的風險是多方面的,包括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等。采用的指標有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利息回收率、流動性比率、存貸比等定量指標和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程度、管理層風險偏好等定性指標。

2.5運營環境評價

銀監會對環境的評價歸為了不占任何分值的其他項,相對而言,中誠信和大公國際則把對銀行所處環境的評價放在比較高的地位,如中誠信將銀行的經營環境又分為經濟環境、行業環境、監管環境、法律環境四方面進行了評價。而大公國際則采用了定性指標來衡量:如營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宏觀經濟政策對銀行的影響、監管政策對銀行的影響。

2.6運營價值評價

銀監會在《內部指引》中對此未曾涉及。而中誠信認為品牌價值反映的是銀行在某一特定地域市場或業務領域中市場地位的穩固程度,其在評估銀行的品牌價值時考慮的因素包括市場定位、可持續的市場份額、業務的地域集中度、收益穩定性與多元化。對銀行營運價值的評估也是大公國際銀行評級的主要因素之一。銀行的運營價值主要是指銀行可以藉此獲得長期穩定的、超出平均利潤水平的盈利的優勢或能力,這種優勢或能力可以產生自銀行的內部,也可以來自外部環境。其采用的指標包括資產規模、總資產增長率、收入增長率等定量指標和收入多樣化程度、營業區域覆蓋范圍及分散化程度、收入穩定性等定性指標。

2.7外部支持

與銀監會不同,是否存在第三方的支持是中誠信和大公國際的分析師都仔細考慮的問題。中誠信認為與其他發債主體一樣,銀行的還款能力并不僅由其內在財務實力決定。 一家實力較弱的銀行如果能在出現支付危機時獲得第三方支持的話, 其還款能力也會獲得增強(第三方可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股東、市場同業)。所不同的是銀行作為一類特殊的金融機構,獲得外部支持的可能性要遠大于一般的工商企業。大公國際在考慮銀行整體信用狀時,結合中國商業銀行所有權的特性,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外部支持對銀行整體信用狀況的影響:國家或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外部支持、股東對銀行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鄧淵劍.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信用評級與金融風險防范研究,2009年6月

[2]張凌云.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商業銀行內部評級法研究,2010年5月

[3]中誠信國際.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方法,2007年6月

篇(9)

1科技評估

1.1科技評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發展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分析。

1.2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內容。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問題,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存在于企業自身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無論是潛在的,還是實際存在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企業內部的,還是與企業相關聯的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風險識別階段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在風險投資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聯系的風險,是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而分散的,因此又稱作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重要的系統風險有政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非系統風險也被稱作可分散風險,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如企業的管理水平、研究與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市場營銷風險以及法律訴訟等,其可以通過多角化投資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風險。重要的非系統風險有決策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完工風險和市場風險。作為風險投資者,其關心的往往只是項目的系統風險,因非系統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而得到分散。

2.2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以確定其損害程度的過程。風險衡量的方法分為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和定量風險評價方法兩大類,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又可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傳統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有觀察法、資產負債表透視法和事件推測法等。現代的主觀風險評價方法致力于將傳統主觀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并且設法將傳統上的主觀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轉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將主觀分析擴展到能夠同時完成綜合評價風險因素與測量風險臨界值的雙重任務。現代客觀風險評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風險企業風險的方法,“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風險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后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風險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圖法、決策樹法等。

2.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實施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實施風險控制的步驟是風險預測——風險決策——實施決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評價。風險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風險規避、風險預防、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補償、風險抑制等。

3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科技評估與風險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專業化判斷活動,在介入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后,其任務便是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衡量,其結果作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決策和制定風險控制實施方案的依據。可見,在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科技評估實質是風險的識別和衡量的過程,而風險管理還包括了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這樣科技評估就可以作為風險管理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關系如附圖所示:

3.1科技評估是提高風險投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評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有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在評估設計、評估信息采集、綜合分析、評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同時,由于科技評估機構長期致力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評估,對于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詢機構無法比擬的。而我國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有關風險投資事業的行政法規,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對風險管理人才培訓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將科技評估運用到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將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評估方法是衡量風險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是科技評估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這與現代風險評價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獨到之處,科技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它是在對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設計一套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一個評估指標都制定具體的標準和統一的計算方法,使其能對金額、人數等可計量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對社會影響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評估的描述。這與上面介紹的“Z記分”方法僅依靠可計量的數據作為評價基礎相比較更為有效。采取科技評估方法衡量投資風險也更為準確、可信。

3.3科技評估是推動風險投資管理創新的動力

引入評估機制,使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選擇與投資決策相分離,使得風險投資管理更為透明化,也遏止了內部人員的“暗箱操作”等種種不良現象。通過獨立的、專業化的評估中介組織的運作,將能使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層能更客觀地認識到投資風險,從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資決策,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資成功率。

3.4科技評估參與風險投資管理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科技評估工作現階段主要是為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主要是國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門服務,而且大部分科技評估機構是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有關單位,如軟科學研究機構、科技咨詢機構、科技情報機構等部門產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門所屬的單位評估科技管理部門的科技項目、科技計劃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門的影響。因而,評估水平難以提高。因此,科技評估機構作為一種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各類資產評估機構一樣,應逐步社會化和多元化,如參與到風險投資管理的咨詢工作中,只有社會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進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提高評估水平,促進科技評估事業的發展。

3.5科技評估促進風險投資實現動態管理

風險投資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著風險,實施某項投資決策前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確定各種存在風險的影響程度;進行投資后,還應深入到所投資的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對企業生產經營、財務狀況,市場競爭狀況,企業的發展趨勢與步驟等,經常進行科學的、系統的分析與判斷,發現潛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杜絕它的發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風險投資退出后,還要對風險投資的效果進行測評,總結經驗與教訓,作為今后投資決策的參考。可見,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管理目標需要實施一系列的評估,科技評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評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促進風險管理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編.科技評估規范,科技評估概論[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

篇(10)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頒發的《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將科技評估定義為“是指由科技評估機構根據委托方明確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標準,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對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發展領域、科技機構、科技人員以及與科技活動有關的行為所進行的專業化咨詢和評判活動”。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科技評估是對與科學技術活動有關的行為,根據委托者的明確目的,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依據大量的客觀事實和數據,按照專門的規范、程序,遵循適用的原則和標準,運用科學的方法所進行的專業化判斷活動。其結果要歸結為能夠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評估結論和評估分析。

1.2科技評估的范疇

科技評估的范疇主要是職能性評估和經營性評估兩大方面,職能性評估是指對政府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揮決策、監督職能提供服務。經營性評估是指對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與科技活動有關行為進行的客觀的、科學的評價和判斷,為他們對被評事物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咨詢活動,不應僅僅只為政府決策服務,還應深入到市場中的各類科技活動之中,接受非政府機構委托的評估任務,如企業投資項目的科技評估、風險投資機構投資的科技評估、企業產權交易中的科技評估等。

1.3科技評估的分類

科技評估可從不同角度分類。從評估時間上,可分為事先評估、事中評估、事后評估和跟蹤評估四類。事先評估是在某項科技活動實施前所進行的評估,主要包括實施該項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內容。它常常帶有預測的性質,但不同于一般的預測分析;事中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進行的監督性評估,著重檢驗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劃執行,對前面工作的進展與預期效果進行比較,并對未來進行預估,以發現問題,調整或修正目標與策略;事后評估是科技活動完成后進行的評估。另外,從評估空間上,可分為國家評估和地方評估;從評估規模上,可分為宏觀評估、中觀評估和微觀評估;從評估方法上分,可分為定性評估、定量評估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估;從評估形式上,可分為通信評估、會議評估、調查評估、專訪評估和組合評估等。

1.4科技評估的方法

評估方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概念包括評估準備、評估設計、信息獲取、評估分析與綜合、撰寫評估報告等評估活動全過程的方法,狹義概念特指評估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科技評估可選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評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評價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指數法及經濟分析法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評估方法等。

2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將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企圖運用系統的、綜合的現代科學管理方法,有效地擴大投資活動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達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實現風險投資利益的最大化。

2.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以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存在于企業自身周圍的風險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無論是潛在的,還是實際存在的,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是企業內部的,還是與企業相關聯的外部的,所有這些風險在一定時期和某一特定條件下是否客觀存在,存在的條件是什么,以及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風險識別階段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在風險投資中,風險一般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系統風險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種因素引起的,如戰爭、經濟衰退、通貨膨脹、高利率等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相聯系的風險,是不能通過多角化投資而分散的,因此又稱作不可分散風險或市場風險。重要的系統風險有政治風險、法律法規風險和政策風險等。非系統風險也被稱作可分散風險,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如企業的管理水平、研究與開發、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市場營銷風險以及法律訴訟等,其可以通過多角化投資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風險。重要的非系統風險有決策風險、財務風險、信用風險、完工風險和市場風險。作為風險投資者,其關心的往往只是項目的系統風險,因非系統風險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投資組合而得到分散。

2.2風險衡量

風險衡量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以確定其損害程度的過程。風險衡量的方法分為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和定量風險評價方法兩大類,定性風險評價方法又可分為主觀評價法和客觀評價法,傳統的主觀評價法主要有觀察法、資產負債表透視法和事件推測法等。現代的主觀風險評價方法致力于將傳統主觀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并且設法將傳統上的主觀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轉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將主觀分析擴展到能夠同時完成綜合評價風險因素與測量風險臨界值的雙重任務。現代客觀風險評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記分”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風險企業風險的方法,“Z記分”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后根據這些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風險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能力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后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就得到一個風險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對比臨界值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定量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圖法、決策樹法等。

2.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是指在對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實施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力圖在風險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將損失的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實施風險控制的步驟是風險預測——風險決策——實施決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評價。風險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風險規避、風險預防、風險分散、風險轉嫁、風險補償、風險抑制等。

3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

科技評估與風險管理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科技評估作為一種專業化判斷活動,在介入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后,其任務便是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衡量,其結果作為風險投資機構投資決策和制定風險控制實施方案的依據。可見,在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科技評估實質是風險的識別和衡量的過程,而風險管理還包括了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這樣科技評估就可以作為風險管理一個組成部分,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促進共同發展。科技評估與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的關系如附圖所示:

3.1科技評估是提高風險投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評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有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評估規范和技術方法,在評估設計、評估信息采集、綜合分析、評估質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同時,由于科技評估機構長期致力于國家和地方各類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科研機構等方面的評估,對于科技產業、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詢機構無法比擬的。而我國風險投資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家還未出臺較為完備的有關風險投資事業的行政法規,風險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機制還很不健全,對風險管理人才培訓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因此,將科技評估運用到風險投資的風險管理中將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評估方法是衡量風險投資風險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是科技評估方法應用的基本思路,這與現代風險評價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獨到之處,科技評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它是在對多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設計一套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并對每一個評估指標都制定具體的標準和統一的計算方法,使其能對金額、人數等可計量的指標進行定量評估,同時對社會影響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評估的描述。這與上面介紹的“Z記分”方法僅依靠可計量的數據作為評價基礎相比較更為有效。采取科技評估方法衡量投資風險也更為準確、可信。

3.3科技評估是推動風險投資管理創新的動力

引入評估機制,使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選擇與投資決策相分離,使得風險投資管理更為透明化,也遏止了內部人員的“暗箱操作”等種種不良現象。通過獨立的、專業化的評估中介組織的運作,將能使風險投資機構的管理層能更客觀地認識到投資風險,從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資決策,通過管理體制的創新,保證投資的科學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資成功率。

3.4科技評估參與風險投資管理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

上一篇: 企業稅務管理案例分析 下一篇: 廣告設計培訓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又色又爽视频香蕉网络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 亚洲香蕉中文日韩v日本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57 | 亚洲国产区男人本色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