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1: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學生德育課堂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課堂因生成而美麗”也成為了一句時髦的口號。認為在課堂中,教師不要預設得太多,這樣就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嫌疑。但是,我要說:“沒有精心的預設哪來動態的生成?”因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心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動態生成的基礎。教學活動是一個有計劃、有目標的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細心策劃。精心預設,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預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促進精彩的生成,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動態的生成”水到渠成,使整個課堂洋溢出鮮活的生命力。 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應該做出重點預設:
(一)預設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教學“認識時間”時,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認知目標:使學生能正確讀、寫鐘面時刻,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過程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二)預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是指周圍教學環境資源。教師在預設時,應主動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從學生熟悉的現實出發,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引發數學學習的內驅力,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數學現實。
(三)預設彈性的教學板塊
既然稱為“板塊”,其意味著可移動,可增刪,非線性,有彈性。板塊式的教案在實際的教學進程中是可以調整的,而單一化的教案流程是固定不變的:復習鋪墊?D新課導入?D新課展開?D鞏固深化?D課堂小結。這樣的流程未免呆板、僵硬,不能適應活躍的學生、開放的課堂。因此,根據學生的舊知掌握程度,“復習鋪墊”這個環節就沒有必要了;如果新課展開后,學生對需要掌握的知識不甚掌握,也可再次鋪墊;也可復習舊知蘊含在一個情境中。再如,“課堂小結”環節可放在鞏固練習之后也可之前,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另外每個板塊下面又可細分為“小板塊”,教學中究竟使用哪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而定。
二、課中不拘預設,使課堂動態生成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課改下,科學教育應與生活緊密聯系,以讓學生更深刻的體驗科學,了解科學,并在頭腦中形成科學與世界緊密聯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學課堂上實施生活化教學,怎樣提高其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只有立足于學生,引進生活內容,提供探究,才能讓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并充滿歡樂與多元色彩,讓學生愿學、樂學。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探究是科學課程的關鍵所在,只有調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進而轉化為學習的持久動力,促進學習的提高。因此,科學教師應合理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融入探究。實踐證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為學生所熟悉,很容易讓學生把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并切身體驗科學的學習價值。以學習小學科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創設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學們,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變成“北極熊”的嗎?今天,老師將實施“魔法”,給大家秀一下。教師拿起手中的玩具熊,與班上某位女生的頭發進行摩擦,以達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師演示完畢,玩具熊在瞬間變成了“北極熊”,同學們想知道老師是如何做到的嗎?此時,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討論起來。教師抓住學生激情,在恰當的時機引出“靜電”。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參與欲望愈加強烈起來,教師隨即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有一名學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覺脫下毛衣時,會有一些”火花“,并伴隨噼啪的聲音,這就是靜電。從以上案例得知,教師可以以生活化情境為載體,激發學生參與欲望,調動學生思維,引發深層探究欲望。
二、貫穿生活化內容,提升科學教學有效性
在科學課堂上合理貫穿生活化內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從實際上來說,科學課堂是一門興趣學科,學生應在無壓力的狀態下進行科學學習,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對生活問題進行探究,以讓自己的動手能力得到培養,科學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養動手能力
生活周邊的資源是科學課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資源。對于小學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內容,越是感興趣的內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內容。科學課本只是學生認識科學的一扇門,透過這扇門,科學課程更為精彩紛呈。因此,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讓學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進行科學小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提高與發展。以學習小學科學《觀察我們身邊的材料》這一課為例。課前,科學教師布置了一個小任務:請同學們從家里帶上一些小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第二天,課堂上的材料豐富多彩,學生帶來的材料有:礦泉水瓶、紙張、碎布、玻璃罐頭瓶、廢棄鑰匙、小發夾、木塊等。此時,教師開始引導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分類,以更好認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點。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把材料分為木頭、金屬、塑料、紙、布和玻璃幾大類,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材料的特點。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材料進行創作,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問題,提高科學水平
新課改下,應提倡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加深學習體驗,以獲取知識。因此,科學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和學生認知特點,設計一些生活問題,讓學生進行大膽探討,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同時,探究生活問題活動也是最能突出學生主體的一種方式,應加以利用。以學習小學科學《液體的熱脹冷縮》這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以下生活問題供學生探究:1.我們通過實驗發現,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么,其他液體能熱脹冷縮嗎,如牛奶、可樂、食用油、醋、酒?2.我們去商店購買礦泉水,但是發現水都沒有裝滿,這是為什么?3.利用一個裝滿水的茶壺進行燒水,會發生什么情況?請說出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學生圍繞以上生活問題進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對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理解,從而利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五、展開生活化活動,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師教學的唯一場所,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搬到課外,拓展教學場所,讓學生在室外學習,并得到更深、更廣的發展。科學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進度和教學所需,在室外展開生活化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化活動中創新應用能力得到發展與提高。
總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課程資源的大寶藏,需要教師不斷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學教師應不斷結合教材,創設生活情境,設計生活化活動,提供探究機會,提高教學有效性。當然,在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授課時,科學教師應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只有這樣,生活化教學才能更受學生歡迎,才能真正在課堂上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一、引言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學過程是一個“精心預設”,注重師生交流與對話的過程,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所在,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數學課堂教學預設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存在問題的根源、如何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成等幾個問題的探討,談談自己對預設和生成問題的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預設目標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數學教學過程不再是機械地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呼喚著創造型教師。”落實到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目標上,就需要由數學教師去具體地實施這些教學目標,但是由于某些教師不能正確認識數學教育培養人的目標,再加上受到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在實現預設教學目標時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1.采用灌輸式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忽視啟發誘導等方法。
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是由教師制訂,它是教師在教學中預期學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但是教師在制訂的過程中容易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為學生是一塊白板,任由教師涂抹,導致了教育過程按照成人的認知方式展開,從而缺少了學生主動認知的風采。為避免這種知識的灌輸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僅僅作為知識的呈現者,只是單純地從課程標準上尋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對于其內容的思想、價值取向沒有進行充分明確、合理的質疑,便懷著一份崇敬“準確”地傳授給學生;而應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啟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自主建構。
2.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的培養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除了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就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完成預設的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往往按照課前準備的教案進行課堂教學,只關注可以測量的認知目標,過于關注看得見的行為表現。像學會一種運算、能解一個方程、知道一個定理等。但是實際上學生的情感活動并不能全部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教師忽視了那一部分不能通過行為表現的情感活動,那么對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無疑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確實是忽視了這一點。有的教師為了完成預設的數學課堂教學目標,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簡單粗暴的加以否定,殊不知這種做法正好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容易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厭惡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
3.注重數學課堂教學目標中預設目標的達成,忽視目標的更新
在預設教學目標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只關注預設目標的實現,卻沒有意識到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學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或者轉換為新的目標,而是繼續機械地按照預設目標實施,以為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完成了對學生的培養。然而,要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就意味著上課不是執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創造過程,不但要求教師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拘泥于課前的預設,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和變更,充分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預設目標不斷生成的思考
生成是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但是,強調生成是否意味著否定預設?預設與生成究竟是什么樣關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預設目標的不斷生成,是我們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1.數學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精心預設
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將數學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教師不僅預設基礎性目標,同時也要預設生成性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前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全班同學都要達到的基礎性目標,而且還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是不完全相同的,制定出某些同學可能會達到的發展性目標也就是生成性目標,這種目標并不一定會實現,要根據學生課堂上的反饋情況來確定是否會達到這些目標。因此,這是一種不同于以知識傳授為價值取向、制造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預設,是一種不同于以“忠實執行”為價值取向的教學預設。同時這也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生成性數學教學,數學教師要有較強的自身素質,要有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2.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永遠只是一種對教學過程的預期,而實際的教學活動則只有等發生了才會知道結果。預設的目標并不是不可調整的唯一行為方向,也不是行為檢測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從而需要調整預設目標。要求教師根據當時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需要,及時抓住時機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并層層深入,最終使新的學習需要、新的學習目標在開放的教學中不斷得到生成。也就是說,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學生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設的要求,這樣教學才不會限制和束縛學生的自由發展。
3.數學教師要及時捕捉并利用課堂上的各種動態資源
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用心捕捉學習活動中利于學生發展的鮮活的教學資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性資源的寶貴。同時,對于及時捕捉到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敢于因勢利導、打破計劃,對預定的目標和內容適時地進行反思和調整,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面對這些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而不是夜空中一顆美麗的流星?課堂上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有目的、及時地捕捉課堂中可能是一現即逝的亮點,并隨時進行價值引導,讓課堂的生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例如:教學“分數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平均分,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來,比比誰的方法多。
學生興趣盎然,忙著動手操作,一會兒折折,一會兒畫畫,一會兒討論……似乎一切都是動態資源,教學活動中的動態資源是指教學活動中所蘊涵的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促進作用、能使教學活動的效果更加明顯且有一定開發價值的信息、思維趨向和突然爆發的思維火花等,這種教學資源往往是動態的、有開發性的、多樣性的,如果能有效地捕捉到教學活動中的這些動態資源,對于預設教學目標的生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前言:之所以將范圍定格在"小學英語課堂",是因為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英語教師,對其他領域的言語交際不甚了解,故不敢妄談。在13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深知在教學中師生的言語交際是多么重要,言語交際是師生相互溝通最重要的方式,但是不是只要有了言際交際就能促進師生的交流呢?作為言語交際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師在交際過程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呢?英語教師應如何優化自身語言,提高言語交際的質量,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這是我所努力探索的。
1課堂教學中師生言語交際現狀
在教育發達地區,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政府都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課堂教學在改革的春風中健康成長,各種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觀摩交流活動在各地展開,各類型的培訓提高了廣大教育者的素質。英語課堂教學注重了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也越來越強調在師生間的平等和諧的對話中進行知識的傳遞。然而,在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為素質教育振臂高呼的今天,在某些地區"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學生的任務就是坐得筆直,豎起耳朵聽。師生間的對話是不平等的,他們之間的信息交流是貧乏的。
2師生言語交際過程的研究
2.1小學英語課堂中交際對象的角色特點
現代教師應扮演的社會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J?M?索里和C?W?特爾福德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扮演十八種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基礎的有以下六個方面:人類文化的傳遞者,學生靈魂的塑造者,班級活動的領導者,學生家長的人,學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而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師則承擔著學生英語的啟蒙教育,"萬丈高樓平地起",如何讓學生掌握并熟練地運用英語,為其進一步的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小學英語教師所擔負的使命。
小學生步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接觸系統的學習。他們頭腦中的知識儲備是有限的,思維水平總體不高。他們有其同齡人所共有的特點,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個性又使小學生有其獨特性和差異性。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在于使學生掌握規范書面的語言,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英語素養。
2.2影響師生言語交際的諸因素
交際時的人境類要素 劉伯奎主編,《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暨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第78頁 所謂人境要素,是指以社會影響、人生經歷為基礎形成的,在話語的內容表述中并沒有公開顯現,但是,卻對言語交際發生影響,在言語交際參加者身上的個性化凝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文化素養,使得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獨特的。教師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只要他扮演著教師的角色,他就必須把育人作為師生交流的指南。
交際時的心境類要素 所謂心境類要素,是指說話人以其獨特個性、氣質融合而成,能在言語交際中予以顯現,并對言語交際直接發生影響的特定心態。
前不久,我聽了一節課,是五A Unit 3,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片斷:教師滿懷期待地看著同學們說:"Who can read the message?"她一看到平時上課不怎么舉手的李莉今天竟舉了手,心里非常高興,用鼓勵地話語對李莉說:"Lily, please"。李莉站了起來,顯得有點緊張,她的聲音不高,但總算把課文讀下來了。教師顯然沒有料到李莉會讀得如此平淡,完全沒有把實驗過程的跌宕起伏表現出來。為了提高朗讀效果,同時也為了鼓勵學生,順勢說:"Who can read better than her?"這下,如雨后春筍般很多同學都舉了手。教師這次不敢大意了,選了朗讀水平較高的王平讀,王平不負眾望讀得聲情并茂,教師大加贊賞一番后請王平坐下。李莉一直就那么呆呆站著,直到王平坐下,她才順勢落座。此后,教師的課仍然上得生動有趣,可李莉的頭一直低著……
在這個片斷中,師生間沒有過多的言語交際,可了了數語卻使得師生的交流最終走向失敗。李莉為何會在眾多聽課老師面前舉手?在老師活潑新奇的講解中,她內心的緊張得以緩解,她想展示自己才舉起了難得一舉的手。可是,她的表現令老師失望,因為是公開課,使得教師更注重教學成效的展示,也使其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從而忽略了后進生的實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學生在自卑的心境下再無力舉起手來。在交際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學生失去了
交際時的情境類要素 所謂情境類要素,是指言語師生雙方時間為基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所形成的情感場景的特定顯現。
試以四B Unit 7為例,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能聽說讀寫(以下簡稱"四會"),hurry, anything else, sandwich, hamburger, 等詞及詞組。圍繞這個主要目標,創設如下情境組織教學:筆者假裝成饑餓的模樣,與學生A引出下列對話:
T: I'm hungry. I want to buy something to eat. Could I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
SA: Certainly! It's a pleasure. Here you are.
T: I will return your money in a short time.
SA: Don't hurry.
有趣的對話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接著筆者板書上述對話,叫學生快速閱讀Part 1,并找出畫線部分的代換詞和詞組,.之后筆者叫學生兩人一組圍繞已引出的三個"四會單詞"進行類似的對話表演,在學生情緒激昂的表演中 ,三個"四會單詞"得到了初步的強調和鞏固。
3師生言語交際中的常用語用對策
3.1避免情緒對立
在言語交際中,心境開放是一種總體要求。但開放與不開放,如何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既受到人境類要素的制約,也受到話題因素及語境、場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言語交際的實踐告訴我們,能夠保持心境類要素適度開放,往往言語交際就易于取得成功。課堂教學不是真空的,教師與學生都受到家庭、社會等課外因素的影響。小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自制力比較差,難以調節自我的心境,在課堂中易受到課外因素的影響,從而影響其學習的效果。教師則不同,他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教育者,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心理素質,他不但要穩定自己的情緒,而且還要幫助學生調整情緒。
3.2實現情境交融
在語文教學中經常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切身體驗人物的情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所學的內容。言語交際訓練必先創設言語交際的情境,為交際說話構建必要的環境與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交際的欲望。
4言語交際對教師語言的要求
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教師傳遞信息的媒體,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學語言良好地發揮能增強課堂教學感染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興趣,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4.1語言的規范性
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理應是學生語言的樣板,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語感訓練,所以教師教學時必須使用標準的、規范的英語,在語音、吐字、音量、語速、詞匯、語法等方面都要符合要求。課堂語言音量和語速關系到學生的聽講興趣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符合語法和邏輯,不能詞不達意,讓人形成錯覺。
4.2語言的科學性
課堂是知識的殿堂,塑造人類靈魂的搖籃。傳授知識與文化,不允許信口開河,道聽途說。舉例必須真實可靠,講道理應要有根有據,用詞必須符合語言規律。無論對概念的解釋,命題的闡述,還是對事物的評價,都要客觀實際,具有科學性。教學語言忌信口開河。
4.3語言的藝術性
英語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是一種以正確理解教學內容為前提,表達教學內容為基礎,又以準確理解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為條件的對語言的深加工,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又比現實更具典型性社會意識形態的語言,它具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節奏的藝術特點。究竟如何使語言生動形象又通俗呢?英語老師講課時必須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運用成語、諺語、歇后語或名言警句。
師生之間除了有聲的言語交流,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中往往會運用到無聲語言。通過手勢、表情、姿態、動作來幫助傳授知識、增強感情。無聲語言可以表示詢問、表示贊賞、表示吃驚、表示疑慮,還能傳遞師生間的感情,進行心的交流。
[參考文獻]
[1]張興華,王鐵軍主編,《教師職業道德》,江蘇人民出版社
[2]劉伯奎主編,《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暨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教學過程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采用各種手段,把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中的精華,變成學生腦里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都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這樣的參與活動是緊密地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義。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時,有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在調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后,及時把此次實踐活動的目標“體會什么是“平均數”及其有什么特征”板書在黑板上,因此學生在動手操作時才不至于像沒長眼睛的蒼蠅亂撞。因此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同學們都很成功地完成了此次實踐活動,明白了平均數就是幾個不相同的數在總數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移多補少或先分后合,使不相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同樣多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它的特征是比那一組的幾個數中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要大。這樣不僅本節課的目標達到了,而且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抓住時機,激發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教學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為學生創設和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和空間,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動手操作,使他們在動手中思維,在操作探索中創新。在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時首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必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為完成教學目標而參與活動,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為活動而活動;其次在教學活動中的認識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探索”,去“發現”真理的過程,并能掌握理解知識的關鍵。學生如能親自參與重點知識的獲取過程,突破難點的教學實踐活動,就能使他們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是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雙方面信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重視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加強對反饋信息的控制和調節,指導教學,使教學處在動態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善于捕捉反饋信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聽取學生的發言,查看他們的練習,了解問題,啟發指導學生正確掌握知識。
三、適時開展小組合作,并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見形式是小組討論,它最有助于使學生處于“放松的警覺狀態”,對學生自主、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客觀上創造了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因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組中不同的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所以討論前先獨立思考對發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沒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等于無源之水。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合作之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見解之前就急于開展討論。由于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容易被他人同化,從而造成合作時“人云亦云”。這樣的合作其實已失去了真正的意義。相反,只有經過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才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看到的才不僅僅是問題的表面現象。這樣他們就有話可說,并且有助于把問題討論深刻。教學中我們較多采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從實踐效果來看,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四、因人施教,發展個性人人參與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確,現代課堂教學仍然需要教師的充分預設,因為這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新課標下課堂教學的預設必須要更充分,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靈活地捕捉、調控“生成”。新課標指引下的預設應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的預設,同時更應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預設。筆者認為,新課程下的預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準確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教材是“標準”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體的,不一定完全適合教師個體的教和學生個體的學。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而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適當改編或重組。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如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我們的課堂才不可能成為“沒有方向的航船”。
2.全面了解學生,預設彈性方案。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必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全面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一節課教師往往要從學生熟悉的現實出發,預設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預設精要的課堂提問,預設若干彈性教學環節,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預留空間和提供條件。例如當課堂上教學情境與預設不一致的時候;學生已經知道了圓周長與直徑關系的時候……不妨為學生預設彈性方案,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3.積極創造條件,有效開發資源。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學生一個正確或錯誤的回答,都能成為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但這種開發和利用又依賴于原有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性。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一方面自己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篩選,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上網搜索、圖書閱覽、調查采訪等)查找相關的資料,從而優化預設,收獲生成。
二、理智“生成”,為“預設”添彩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面對課堂上的提問,孩子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于自己的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預設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要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開放學習情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主動”是“互動”的前提與基礎。學生只有在內心產生求知需要,才會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為此,教師需要:創設真實的生活化情景,滿足學生求知需要;創設明確的任務化情景,滿足學生成功需要;創設生動的藝術化情景,滿足學生審美需要;創設活潑的游戲化情景,滿足學生興趣需要。
評價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不應將甄別和選拔功能過分強調,而造成學生失去應有的自信。評價就是要不斷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跳一跳,摘桃子”,點燃他們的信心之火,勇攀高峰。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一種藝術,同一個內容,換一個說法其作用就有所不同。學生正處在敏感易于被打動的年齡,喜歡張揚,有很強的競爭意識,好勝心強,他們總是想急于證明自身的能力,所以,他們需要表揚,喜歡鼓勵。精心選擇的評價用語,會抓住他們的心態,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作用和位置,會增強他們的活力,給他們創新的勇氣,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
成功的激勵不一定就是肯定的話語,許多肢體語言,于無聲處更能起到激勵的作用,一舉一動,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是最好的鼓勵。如用手輕輕地撫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等等。
二、評價突出個體差異,突出每個學生的進步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突出個體的差異,就是要從根本上放棄統一的標準,要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經歷,對他們做出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在評價中放棄整齊劃一,關注學生的進步和變化,肯定學生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會在正確積極的評價中改進語文學習,提高語文素養。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就要尊重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出不同的見解,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讓他們在學習中充分表現出自己獨有的一面。這樣,他們就能夠在自我發現中找到學習的自信心,然后自我提高,最后達到自我完善。例如,在學習《望月》一文時,我讓學生以月亮為本體說出一個比喻句,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說出一個又一個新奇的比喻句:
“彎彎的月亮像小船。”
“彎彎的月亮像小橋。”
“彎彎的月亮像鐮刀。”
“月亮像一個大圓盤。”
“月亮像一個圓圓的大蘋果,讓人眼饞。”
“月亮像一顆珍珠,高高地掛在天空。”
“月亮像小孩子的臉,嬌艷可愛。”
學生的獨特見解就像火花一樣,轉瞬即逝,要給予他們燃燒綻放的機會,這很可能就成為課堂的“點睛之筆”。我對這些句子給予高度的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當老師再提出問題時,他們的小手又舉得高高的,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
三、通過讓學生參與評價,讓學生體會主體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這種需要在兒童的內心世界更為強烈。”我們知道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傳統的被評價者變成了評價主體的一員,而評價就變成了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學生則真正地成為了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也有助于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有效地對被評價者進行監控和指導,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使其獲得全面發展。新課程的“新”就體現在評價讓學生主動參與,讓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更貼近他們的現實生活。他們有他們的思維、見解,有著富有情趣的專屬于兒童的評價語言。學生之間的評價,是相互的尊重,能促使他們學會傾聽、學會合作,從而使他們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學習不再圍繞老師的指揮棒,而是有著自己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參與欲望。評價讓學生參與,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民主氛圍,有利于形成一個競爭、好學的學習環境。所以,我們在課堂中,應盡量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運用課本上的語言、或者加上自己以往所學到的知識來向大家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學生們在參與評價時,你一言我一語。有的學生說:“課文中對爬山虎的腳介紹得很詳細: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有的學生說:“課文采用了比喻句生動形象地來介紹爬山虎的腳: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小的腳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還有的學生說:“課文中對爬山虎腳的作用描述得很具體,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們為了能參加評價,都必須經過“仔細想――大膽評”的過程。“想”是根據別人發言內容進行思考,組織好評價的語言;“評”也就是以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這樣,讓學生參與評價,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的“黃金期”。可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許多學生表示英語課堂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數學生談到英語就“色變”,覺得英語課僅僅停留在“老師讀,學生聽”這樣的簡單模式中,學生沒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再者,教師沒有對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課堂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注重自己的教學,忽略了對整個課堂氣氛的把握,學生明顯缺乏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因此,以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來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二、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的幾點嘗試
(一)奏好教學“前奏曲”,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正如俗語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興趣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導入之初,教師可以引用一些英語諺語或者英語小幽默、英語故事等作為開場白,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到英語學習的情境中來。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語《Merry Christmas》的教學時,就可以從圣誕節的起源和圣誕歌的導入來展開英語教學。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樣富有生機的開場白極富吸引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被有效激發出來,為整個課堂的繼續開展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奏好教學“進行曲”,創設英語教學情境
創設英語教學情境,是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極其重要的一環,只有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發揮出來,學生才能真正在課堂中體驗快樂。
1.創設趣味情境激發課堂活力
在教學關于過生日的短文寫作時,先給同學講解一下西方同齡孩子是如何過生日的,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知識面得以拓寬。然后讓班級里即將過生日的學生上臺進行自我展示,可以采取小品表演、英語幽默對話等形式,在表演完之后再與學生們一起唱英文生日歌來祝賀這幾位過生日的同學,這樣整個課堂氛圍就活力十足了。接著再“趁熱打鐵”,指導學生之間互相提問:“When is your birthday?”“How old are you ?”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了解了基本句型,還為英語短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組織生動的游戲創設教學情境
運用話題創設初中英語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游戲,可以使整個英語教學立即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課堂也變得極富感染力。例如牛津版初中英語關于機器人(robot)的單元學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表演和機器人有關的英語小品。這樣學生在課堂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充分調動了其主觀能動性。組織生動的游戲來創設教學情境是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 奏好教學“協奏曲”,巧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電腦的普及,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手段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對于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來說切實有效。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特點著稱,當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后,知識可以立即化抽象為具體。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語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將男孩Timmy在1999年臺灣大地震中被困在瓦礫堆下的經歷利用Flas制成課件,真實還原出當時的場景,使得課文內容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在進一步討論自然條件和自然災害的破壞性時,筆者又借助互聯網搜集了更多和地震有關的知識,讓學生的思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不斷發散思維。由此可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同給初中英語課堂注入了一劑“催化劑”,將課堂由一塘“死水”變為“活水”,給學生提供了一場“視聽盛宴”。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英語是一門語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語境,因此在學習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每一個學生都是興致勃勃地開始學習A、B、C,但是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就要靠教師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的提高。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競賽激趣”。競賽以其競爭性、主動性、靈活性與多樣性等特點在英語課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針對兒童喜歡活動的特點,每節課組織一場形式各異的競賽,能促進學生的情緒,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在教字母時可以進行字母競賽。
教師用手指在空中寫一個A,讓學生猜并說出來,說的最快最正確的小組贏一分。為了調節氣氛,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教師還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體部位在空中“書寫”字母。在課堂上,教師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動為學生營造學習英語的語言氛圍,開展多種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知語言的趣味性。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游戲誘趣”“歌曲導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動來活躍英語課堂氣氛。長此以往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迅速形成。這無疑給學生以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
學生的學習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學習動機引起的,只有當學生喜歡學、要求學,有迫切的學習愿望時,才能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那么,學生的這種學習動機從何而來呢?這就要靠教師的教學藝術,要靠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學習活動去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如設置懸念、創設情景等,將學生置于“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
例如組織課前活動,我通常以聽說訓練為重點,利用課前幾分鐘,開展聽說訓練活動,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迎來即將開始的英語課。常常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每一課,都盡量創設大量情景并提供廣泛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
如Dialogue的教學,我讓學生看圖聽錄音跟讀到口述、表演整個故事,再自編自演對話。這樣一來,本來只有幾句話的內容,經過學生的處理,就成為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了。長期的訓練,學生由膽怯別扭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時有精彩的表演。
三、創設情景,激發課堂教學
要使小學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
首先,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應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建立如Dailytalk或2-4人一組的MakediaIogues等制度,來加強英語課的語言氛圍。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簡筆畫、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創設情景。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模擬際,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教學內容。
再次,通過游戲活動來表現情景。游戲活動能使抽象語言內容變成一種具體、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師轉變觀念。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活”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來參與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運用語言思維的能力。通常根據教材的需要,讓學生在課內外動手制作卡片或者讓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學了顏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讓學生制作彩球,然后進行練習:教師播放錄音“pink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學生則根據錄音的內容邊說邊出示彩球,還可以加快練習的速度,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可以使他們的靈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強。
又如在學習coffee,juice,Coke,water等這些單詞前,事先讓學生把這些實物拿到課堂上,教到water時,教師和學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時,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時,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極了的樣子。
這樣通過實物教具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說的欲望,學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學習內容,布置相關的課外練習。
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情緒,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葉奕乾認為: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應。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人對客觀事物采取怎樣的態度是以某種事物是否滿足或符合自己的需要為中介的。黃希庭把情緒定義為人對待認識內容的特殊態度,它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情緒刺激的認知等復雜成分。
簡言之,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體驗,這種主觀體驗不僅包括人內心的主觀體驗,還伴隨與之相一致的外部表現和生理反應。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的外部表現和生理反應來考量他們內心的主觀體驗,這為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提供了可能。學生的情緒與客觀事物間存在一個中介,這就是“事物是否滿足學生的需要”,而教師是完全可以制造或去除這個“中介”的,這為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情緒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影響呢?
首先,情緒影響著學生的人際交往。認為,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在各種社會關系中,人際交往是最重要的一種社會關系。我們發現,學生間的矛盾往往由一些小事引起。而好的素養則可以避免這種矛盾的發生。比如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微笑就可以化解交往中的尷尬。
其次,情緒影響學生學習的效率。積極的情緒狀態,能使學生有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腦思維活躍,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高興的時候思維一般很敏捷,這對決策、推理和問題解決等思維過程影響極大。而自卑、恐懼、焦慮、憤怒等消極的情緒則會使人情緒低落,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反應呆滯,心神不安,從而嚴重影響學習效率。
第三,情緒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有關報道稱,據科學家推算,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60歲。然而,為什么大多數人只能享年其半呢?究其原因,除了坎坷勞累之外,折壽的主要因素當首推感情損傷。由此可見,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是多么重要。愉快的情緒會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而恐懼則起到相反作用。
情緒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意義重大,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中職學生的成績一般較差,家庭經濟拮據,缺乏進取心,所以,一些同學都與自卑、恐懼、焦急、抑郁、憤怒、嫉妒為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消除不良情緒,是中職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學任務。下面,就以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為例,解讀中學生消極情緒的消除。
(1)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帶有自我否定傾向的情緒體驗。中職學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長久的失敗體驗,如對自己學習能力或品行評價過低,或認為自己的相貌不出彩,或由于家庭經濟拮據。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從讓學生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開始,切忌趕進度。問題答得好,自然受表揚,就算回答錯了也要表揚學生的學習態度,要遵循“只要開心就好”的原則。要知道,此時的課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另外,讓學生分組表演英語情景劇等,也是克服自卑的好方法。在表演中,讓英語基礎差的同學的臺詞簡單一點,少一點,確保他們完成角色任務。要知道,成功是克服自卑的最好辦法。
(2)消除恐懼心理。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只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中職學生英語學習恐懼心理首先來自于單詞記憶。這就要求老師在單詞教學上采取更多的措施,提高學生學習單詞的興趣,應避免整節課教單詞的枯燥乏味的做法,盡量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
(3)走出焦慮陰霾。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過度的焦慮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生在英語課上產生的焦慮,往往是由于擔心不會回答問題等而形成的。這就要求老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問題的難度不應超過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對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問一些是非題,而對于能力較強的則可問一些問答題。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過度焦慮,讓他們熱愛英語而不是害怕。
第四,消除憤怒。這是當愿望不能實現或受到挫折時引起的一種緊張而不愉快的情緒。學生對老師的正確批評教育往往由于認知錯誤而憤怒,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更會影響到良好的師生關系。所以,英語教師必須多采用欣賞教育的方法,多了解學生的心理氣質、性格,觀察學生的情緒表現,杜絕學生憤怒情緒的發生。一旦發現學生有憤怒情緒,應暫停自己的教學、教育活動,并可以用更換主題的方法,消除引起憤怒的“中介”,課后及時與學生交流。
總之,情緒不僅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更會影響我們的做人。在課堂上,教會學生消除消極情緒,是中職老師重要的且是必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